太原王氏被列为北魏四姓的原因

合集下载

太原王氏和东晋中后期政治---优秀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可复制黏贴

太原王氏和东晋中后期政治---优秀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可复制黏贴

硕士学位论文太原王氏和东晋中后期政治学位类型 : 学术型学位 学科(专业学位类别) : 历史学 作者姓名 : 殷畅导师姓名及职称 :陈润叶 教授 实践导师姓名及职称 :陈润叶 教授 学院名称 : 人文学院 论文提交日期 : 2012年3月 20日密 级: 公开 中图分类号: K25太原王氏和东晋中后期政治学位类型:学术型学位学科(专业学位类别):历史学作者姓名:殷畅作者学号:***********导师姓名及职称:陈润叶教授实践导师姓名及职称:陈润叶教授学院名称:人文学院论文提交日期:2012年3月20日学位授予单位:湖南科技大学摘要本文旨在通过考察太原王氏在东晋中后期的政治活动,来研究其在东晋门阀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理清其发展之轨迹,指出太原王氏及其他门阀世族之不同之处。

本文由六章组成,绪论概述太原的基本情况,学界对太原王氏的研究情况及本文的行文思路。

正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述太原王氏的起源和它在东汉的兴起,以及它在西晋末年的分流,其中南下的王氏两房是本文的重点分析对象;第二部分介绍在桓温掌权时期,太原王氏的代表人物,并以“浮华”和“事功”区分人物,总结这两派的异同;第三部分分析在谢安主政时期的代表人物王坦之,他和谢安共同阻止了桓温篡权自立,拥立了孝武帝,为王氏在之后的政局中积累了资本;第四部分阐述太原王氏两支各自依附皇权和相权,而相互对立。

说明了太原王氏已不同于之前之世家大族,门阀势力逐渐衰落,皇权力求振兴;第五部分概述了东晋末年中枢和地方的权力斗争,太原王氏两支都随着门阀政治的终结而覆亡。

关键词:太原王氏;政治;王濛;ABSTRACTBy examining the later stages of the Eastern Jin Taiyuan Wang's political activities, this paper will study its status and the function in the Eastern political of hereditary noble, track of the development clearly, and point out tha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noble of Taiyuan Wang and other hereditary nobles .This paper consists of six chapters : the introduction outline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noble Taiyuan Wang and the academic circle about the Taiyuan Wang's and the style or manner of writing this paper ideas. The text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ntroduce the origin of the noble Taiyuan Wang’s and the rise of it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and its diversion in the late stage of, of which two Wang is the focus of this article analysis object; The second part introduce the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Taiyuan Wang in HuanWen power period, and distinguishs between characters, summariz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pie; The third part analysis the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the WangTan in XieAn ruled period ,he and XieAn together stop HuanWen usurp self-reliance, support the emperor XiaoWu , accumulates the capital for in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The fourth part explain Taiyuan Wang's imperial power and opposition to each other. explain the difference of Taiyuan Wang’s before tide, power of hereditary noble gradually decline; The fifth part summarizes the struggle of central and local power.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摘要 .......................................................................................................................................................................... - 1 - ABSTRACT .................................................................................................................................................. - 4 - 第一章绪论......................................................................................................................................................... - 6 - 第二章东晋以前的太原王氏...................................................................................................................... - 8 -2.1太原王氏的起源 ............................................................................................................................... - 8 -2.2太原王氏的兴起 ............................................................................................................................... - 8 -2.3太原王氏的分流 ............................................................................................................................... - 9 - 第三章桓温掌权时期.................................................................................................................................. - 11 -3.1桓温北伐前的政治局势 ............................................................................................................. - 11 -3.2桓温掌政时期的政治概述 ........................................................................................................ - 12 -3.3“浮华派”与“事功派” ......................................................................................................... - 12 -3.4余论 ..................................................................................................................................................... - 15 - 第四章谢安主政时期.................................................................................................................................. - 16 -4.1简、孝交替之际的王坦之 ........................................................................................................ - 16 -4.2两房之分流的先兆 ....................................................................................................................... - 18 - 第五章主相相持时期.................................................................................................................................. - 20 -5.1殊途同归的王氏两支 .................................................................................................................. - 20 -5.2王忱和王恭的分裂 ....................................................................................................................... - 21 - 第六章相王专权时期.................................................................................................................................. - 23 -6.1孝武帝死后的西藩与中枢之争 .............................................................................................. - 23 -6.2太原王氏的覆灭 ............................................................................................................................ - 23 - 第七章结语...................................................................................................................................................... - 25 - 参考文献 ............................................................................................................................................................. - 29 - 附件 ....................................................................................................................................................................... - 32 - 致谢 ....................................................................................................................................................................... - 33 - 附录: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34 -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缘起于东汉末豪强地主的世家大族,历经朝代更迭,累世公卿,发展于三国,初步形成于西晋。

太原王氏源流及其家族文化杂俎

太原王氏源流及其家族文化杂俎

[作者简介]赵叶花(1981-),女,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公共课教学部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化史方向)研究。

太原王氏源流及其家族文化杂俎赵叶花(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公共课教学部,山西太原030010)[摘 要]太原王氏由王昶而启,有“五世盛德”之名。

肇兴于汉,鼎盛于魏晋,式微于隋唐,其巨大的社会政治影响延续数百年。

太原王氏家族成员如汉末王允,魏晋王昶、王浑、王湛,唐时王翰、王勃、王昌龄,明代王琼等等,或以政声或以文名,卓著于史。

“天下王姓出太原”,代表了世俗社会对太原王氏厚重家族文化的追崇与寄寓。

[关键词]太原王氏;源流故实;家族文化[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 9503(2021)02 0009 03 [收稿日期]2020-06-25 一、太原王氏故实与源流被陶潜称作“五世盛德”的魏晋人物王昶,是太原王氏晋阳一支走向兴盛的关键,为太原王氏日后成为煊赫大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实,王昶的父辈已是魏国的重臣,其伯父王柔(字叔优)、父亲王泽(字季道)为当时名士郭林宗所称道,谓此二人“皆二千石才也”,王柔“当以仕宦显”,王泽“宜以经术进”。

此二人后来分别官至北中郎将、代州太守①。

王柔子王机,仕魏,官至东郡太守,早亡。

王泽子王昶少有才名,据《三国志·魏志·王昶传》记载:王昶,字文舒,太原晋阳人也。

少与同郡王腸俱知名。

腸年长,昶兄事之。

文帝在东宫,昶为太子文学。

文帝践阼,徙散骑侍郎,为洛阳典农。

时都几树木成林,昶斫开荒莱,勤劝百姓,垦田特多,迁兖州刺史。

明帝即位,加扬烈将军,赐爵关内侯。

昶在外任,心存朝廷,以为魏承秦、汉之弊,法制苛碎,不大矨改国典以准先王之风,而望治化复兴,不可得也。

乃著《治论》,略依古制而合于时务者二十余篇,又著《兵法》十余篇。

②《魏志》称王昶“开济识度”“可谓国之良臣、时之彦士矣”。

有魏一朝,王昶不仅政治才干不凡,而且军功显赫。

北魏时期河西归来的太原王氏

北魏时期河西归来的太原王氏
对 于 上 述 二 书 的 观 点 孰 是 孰 非 难 以 判 断 , 四姓 ” 以“ 为代表 , 用法律 的手段规定 了汉世 国春秋》 可以寻着一些蛛丝马迹。 关于崔鸿著《 十六国春秋》 的散 族 的 门 阀 系列 。 界对 这 一 问题 也 多 有 讨论 。 中对 “ 学 其 四姓 ” 一 佚时间历代学者认识不 同[ 因此所用版本也不 同。而我们现在 之 7 1 , 的太原王氏 , 学者们不惜笔墨给予 了很多关注。 然而学者们多注 所能看 到的版本 以明代学 者屠 乔孙 、 项琳 之辑《 十六 国春秋》 和 意 的 是 在 西晋 末 年 永 嘉 之 乱 前 后 南 渡 ,在 东 晋 末 年 刘宋 时期 又 清代学者 汤球所辑《 十六国春秋辑补》 为代表 , 关于这 两个版本 返 回北方的晋 阳王 氏, 这一支 在北魏代 表人 物为王慧龙 , 其子孙 的 史 料 价 值 , 者 们 仁 者 见 仁 , 学 智者 见 智 。李 永 来 先 生 通 过 详 细 开创了《 唐书 ・ 相世系表》 新 宰 中所 载 太 原 王 氏 的 四大 旁 支 , 唐 考 证 其 史 源 认 为 :屠 本 《 六 国春 秋 》 是 屠 乔 孙 等 人 以 崔 书 残 人 “ 十 , 以后 仕宦 人数 较 多 。 比较 而 言 , 魏 时 期 其 他 太 原 王 氏 在政 权 本为依据 , 录诸种类 书 、 志 、 相 北 辑 地 史注所 引崔书 、 十六 国旧史 、 有 中也有一定 的影响力 , 本文试对其 中一支略作探讨 。 关志怪小说 的佚 文 , 采录与参校各种正史 、 编年史 、 杂史、 佛教史
历和郡望 ,新唐书・ 《 宰相世系表》 称其为“ 中山王氏” ̄ 7 中山王 唐书 ・ l24 16) ' 。 宰相世系表》 二书所载基本相符。只是王 睿祖 为“ , 又 王横” ,

北魏太原士族之崛起

北魏太原士族之崛起

北魏太原士族之崛起太原士族历经魏晋百余年的发展,浸然坐大。

然西晋永嘉乱后,衣冠南渡,颇有不得不如此者。

'前考刘琨刺并与刘、石交斗之力量凭藉,固然有太原士族的踪迹,但是大族已经不是太原地区的支配力量,昭然若揭。

魏晋时期形成的太原士族交往圈,随着西晋朝廷的分崩离析,趋于瓦解。

表现在历史资料的记载上,煊赫一时的太原大族群,在十六国动乱的长时段里,北方各政权中活跃之士人鲜有冠籍太原者。

而北魏重新统一北方后,太原士族走上重新振兴的道路。

一、郭逸事迹杂考太原郭氏在北魏朝廷崭露头角者是郭祚的祖父郭逸。

《魏书》卷六四《郭柞传》载,“祖逸,州别驾,前后以二女妻司徒崔浩”云云。

其时长孙嵩为司徒,生卒年为什翼健建国二十一年(358)至太延三年(437)。

'崔浩生卒年大致为魏拓跋什翼犍建国三十九年(376)——太平真君十一年(450)。

2由此可以推测长孙嵩年齿长于崔浩凡二十余年。

崔浩高居司徒始于神麝四年(431)。

3可见《郭祚传》所言郭逸。

以女妻司徒崔浩”之语是以后官之尊加诸崔浩,极言郭氏通家之高贵也。

台湾学者王伊同先生对通家有极为精当的阐释,“高门慎婚,婚者门第略等。

通家则共相携援,充塞庙堂。

方面广而仕途泰,所以维系攀揽,使门第不稍坠者,通家预有力焉。

”1郭逸之妻为刘义隆镇北将军王仲德姊。

王仲德的活动时间主要集中在晋义熙六年(410)——宋元嘉七年(430)间。

王仲德生卒年难究其详,考《宋书》卷五《文帝纪》知仲德卒于元嘉十五年(438)五月。

王懿字仲德,太原祁人.《宋书》卷四六本传称其“自云汉司徒允弟幽州刺史懋七世孙也。

”不载其郡望自云,而言其血统自云,则王仲德为太原郡望当无问题.其祖宏,事石季龙,由'后汉书)卷六十六'王允传’知王允族人宏得到王允重用。

则王仲德一系若真是王允一支后裔,没有道理和祖先同名。

因而王懿郡望或许可信,但是血统肯定假冒无疑.也就是说,王懿一支系太原王氏旁系支脉,观寓居江南之太原王愉“礼之甚薄”'事而知。

为什么“太原王氏”常成为史学家眼中的笑话

为什么“太原王氏”常成为史学家眼中的笑话

为什么“太原王氏”常成为史学家眼中的笑话为什么“太原王氏”常成为史学家眼中的笑话为什么“太原王氏”常成为史学家眼中的笑话本文内容提要:五代刘崇远《金华子杂编》一文的《卷下》第一行曾写道:琅邪王氏与太原王氏同出于周。

琅邪之族世尝有锥头之名;今太原王氏子弟多事争炫,称是己族,其实非也。

“锥头”才是先到的,“争炫”能争到什么呢?反而落得个被史家嗤笑。

如果这还不够好笑,还有更好笑的,不信请看:一、太原王氏属重新由南入北的家族,与其它根基深厚的北方高门大族迥然有别。

除了士族身份一直得不到确证而声望不显外,族单人鲜,自王慧龙至王琼,王琼为辛刘腾所屈,“多年沉滞”;王邵以玄言求媚于隋文帝,“帝依违不从”。

有文才,少骨鲠;负盛名,乏人物,似乎成为太原王氏的“家风”。

太原王氏际遇坎坷的根本原因是在北方缺乏必要的社会根基,其人物似乎始终居于京城,在地方不具备起码的宗族势力,甚至难以染指其郡望所出之地太原晋阳的事务。

北魏末年所盛称的“比屋连郡”的“并州王氏”,并不是指太原王氏,而是以佞幸得进的伪冒士族中山王氏。

以上引自《通典·食货典·乡党》、《关东风俗传》及《太原王氏在北朝的沉浮》等。

二、太原王氏,四姓得之为美,故呼为汲镂王家,誉金质而银饰也。

“汲镂王家”之称,反映出王氏的实际地位:虽属誉美之辞,却反映出王氏的实际地位:虽为“金”,毕竟是“饰”。

至少到唐朝初年,太原王氏不能不恭居豹尾,被摒弃于“四姓”之外,成为与崔、卢、李、郑虚相称美的装饰物。

太原王氏在北朝隐约透露出这一家族一个最根本的先天不足,那就是在世资、婚姻、家学、门风等种种优越条件的背后,缺乏宗族势力和土著根基。

这一点,正是我们要指出的:因为太原并没有“氏族”和“世家”的“王氏”,只有“攀附”和“改姓”的王氏。

以上参见:《新唐书·柳冲传》《太原王氏在北朝的沉浮》等。

三、太原王述:绰号王蓝田,王蓝田性子很急。

有一次吃鸡蛋,他用筷子扎鸡蛋,没有拿到,便十分生气,把鸡蛋扔到地上。

太原郡王氏宗谱

太原郡王氏宗谱

太原郡王氏宗谱太原郡王氏,乃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尊贵的氏族,代代传承着优秀的家风和传统。

他们源于北魏时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太原郡王氏的宗谱记录了这个家族的兴衰荣辱,见证了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在这篇宗谱中,我们将一一道来这个家族的传奇故事。

开篇太原郡王氏的宗谱,起始于北魏时期。

当时,第一代先祖郡王为北魏权臣的亲族,因功勋卓著而被封为郡王,成为一方的霸主。

他以忠诚和勇气赢得了皇帝的信任,为国家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郡王氏家族也由此开始了他们在政治和军事上的辉煌历程。

传承自第一代郡王开始,太原郡王氏一直秉承着家族传统,弘扬家训。

他们以勤奋和诚信、孝敬和团结为家风,代代相传。

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生活中,太原郡王氏始终保持着高尚的品德和道德标准,成为社会的楷模和典范。

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太原郡王氏也逐渐扩展了他们的势力范围。

他们在政治上有过多次的辉煌表现,为国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经济和文化方面,他们也拥有了众多的财富和文化遗产,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荣耀太原郡王氏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令人瞩目的事迹。

无论是在战争中,还是在政治上,他们都以出色的表现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赞赏。

太原郡王氏的祖先们更是历史上的名将和贤相,他们的智慧和胆识为家族带来了无尽的荣耀和尊贵。

传承太原郡王氏的宗谱记录了这个家族的兴衰荣辱,见证了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从第一代先祖到如今的后代子孙,太原郡王氏一直秉承着家族传统,传承着家族血脉。

他们以家族为荣,以家族为责,为家族的发展和繁荣而努力奋斗,永不停歇。

结尾太原郡王氏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传奇。

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了时代的见证者和见证者。

他们的宗谱,不仅是他们家族的记载,更是他们家族的宝贵遗产。

太原郡王氏的故事永远被人们传颂,他们的精神和品德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太原王氏与两晋政局

太原王氏与两晋政局

太原王氏与两晋政局作者:李艳丽来源:《卷宗》2018年第10期摘要:太原王氏是魏晋南北朝历史上的重要士族之一。

曹魏时期,王沈、王昶因为在司马氏政权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太原王氏的显贵地位;西晋时期,王昶的后代王浑、王济仍仕于晋廷;东晋时,“齇王”王承扎根于江东,而王述、王坦之父子则显达于东晋庙堂;到了东晋后期,因为太原王氏阋墙于江东政局,司马氏政权覆灭,门阀政治终场。

唐初柳芳记载:“今流俗独以崔、卢、李、郑为四姓,加太原王氏号五姓,盖不经也。

”[1]士族全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柳芳记载了士族之最,山东士族的代表有太原王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赵郡李氏和荥阳郑氏,外加关陇士族当中的李唐皇室陇西李氏,并称“五姓七族”,并州诸郡的名门望族,只有太原王氏。

1 曹魏、西晋时期太原王氏的发展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太原王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东周时期的周灵王太子晋。

东汉末年,太原王氏传至王柔、王泽兄弟,因受到汉末名士郭林宗的品评,而逐渐进入名门望族的行列。

汉魏嬗代以后,太原王氏进入了黄金时代。

曹魏时期,王柔的儿子王机,仕魏官至东郡太守。

王机的儿子王沈,在曹魏后期倒向了司马氏。

后来,曹魏皇帝高贵乡公曹髦,决定攻杀司马昭。

由于王沈告密,使得司马昭早有准备,反而击杀了曹髦。

王沈因此立了大功,被封为安平侯。

这一事件深刻影响着太原王氏的命运。

王沈在曹魏末年助司马氏篡魏有功,使得王沈的子孙在入晋后都平步青云,太原王氏家族贵显的地位也随之奠定。

在晋武帝泰始年间,有谣谚曰:“贾、裴、王,乱纪纲。

王、裴、贾,济天下。

”[2]这足以可见,太原王氏在西晋政权中的重要地位。

曹魏时期,王泽的儿子王昶,成为太原王氏的标志性人物。

在曹氏与司马氏的斗争中,毌丘俭、文钦、诸葛诞等扬州地方势力拥护曹氏,发动淮南三叛,反对司马氏的夺权活动。

王昶当时官拜征南大将军、仪同三司,选择了司马氏阵营,领兵镇压毌丘俭、文钦、诸葛诞等扬州地方势力在淮南地区发动的连续性反叛,西晋史学家陈寿盛赞王昶“国之良臣,时之彦士矣。

太原王氏在北朝的深浮(3)

太原王氏在北朝的深浮(3)

太原王氏在北朝的深浮(3)于是,太原王氏一跃成为与崔、卢、李、郑齐名的北朝第一流的高门大姓。

王琼四子在孝明帝时翩然登朝,长子遵业领黄门郎,多参机事,世谓“小宰相”,弟广业卒于太中大夫,延业位中书郎,季和位治书侍御史、并州大中正[23]。

时人呼为“英英济济,王家兄弟”。

从王慧龙到王琼,经明元至孝文五朝,太原王氏历三世而基本完成了由“羁旅南人”向北朝一等大姓的转变。

但问题似乎并没有就此完结,入为“四姓”后,王氏家族的门户等第与其在政治中所起的实际作用尚有相当的距离。

王琼在孝文、宣武之世“多年沉滞”,先以受纳之嫌为权臣王显所劾,后由宅居之争为宦官刘腾所屈,郁郁而终。

王遵业领黄门郎,“政归门下”,有其特定的原因,权力有限,且在任时间很短[24]。

王松年于北齐参定律令,却因“恋旧情切”而为武成帝所忌;王劭事隋,在著作二十年,除广引图书谶纬、苟媚取容外,别无事迹可言。

太原王氏人物单鲜,权位不达的阴影始终未能彻底摆脱。

长期官宦不达势必要影响到门第的升降,这一点突出表现为太原王氏在“四姓”排列中的位置。

太和中,以崔、卢、郑、王为“四姓”;而到唐代,却逐渐演化为以崔、卢、李、郑为“四姓”加太原王氏为“五姓”[25]。

《唐国史补》卷上:四姓唯郑氏不离荥阳,有岗头崔、泽底李、士门崔,家为鼎甲。

太原王氏,四姓得之为美,故呼为汲镂王家,誉金质而银饰也。

“汲镂王家”之称,反映出王氏的实际地位:虽属誉美之辞,却反映出王氏的实际地位:虽为“金”,毕竟是“饰”。

至少到唐朝初年,太原王氏不能不恭居豹尾,被摒弃于“四姓”之外,成为与崔、卢、李、郑虚相称美的装饰物。

太原王氏在北朝隐约透露出这一家族一个最根本的先天不足,那就是在世资、婚姻、家学、门风等种种优越条件的背后,缺乏宗族势力和土著根基。

这一点,正是我们下文要着重探讨的内容。

三“中山王氏”与并州地方势力《通典·食货典·乡党》引宋孝王《关东风俗传》略云:至若瀛冀诸刘,清河张、宋,并州王氏,濮阳侯族,诸如此辈,一宗近万室,烟火连接,比屋而居。

你知道太原王氏的起源吗?你知道太原王氏有多少名人吗?

你知道太原王氏的起源吗?你知道太原王氏有多少名人吗?

你知道太原王氏的起源吗?你知道太原王氏有多少名人吗?太原王氏与琅琊王氏同出一支,是王姓的两大望族。

秦朝名将王翦家族为秦始皇统一中国立下汗马功劳。

秦亡以后,王翦重孙王元和王威为避免六国贵族复仇决定离开咸阳。

大哥王元去了山东,衍生出琅琊王氏;二弟王威去了山西,衍生出太原王氏。

太原王氏的起源和分支两汉之际的王霸(王威九世孙)是《后汉书》记载中的第一位太原籍王姓人,后世尊他为太原王氏的开基始祖。

王霸也有两个儿子,长子王殷衍生出祁县王氏,次子王咸衍生出晋阳王氏。

东汉末期,司徒王允利用养女貂蝉离间吕布和董卓,促使吕布除掉汉贼董卓。

王允就是祁县王氏的后代,后来董卓部下李傕、郭汜杀回长安,王允兵败被杀、家族被屠。

唐朝时期,唐高宗李治的原配王皇后也是祁县王氏的后代,后来被武则天取而代之,其家族被流放岭南。

或许由于两次变故,祁县王氏家族衰落,史书上的太原王氏多指晋阳王氏。

王允剧照晋阳(太原)王氏也是兴起于魏晋,但是没有达到琅琊王氏“王与马、共天下”的高度。

其中,王昶是晋阳王氏走向兴盛的关键人物,因为晋阳王氏自他而起五世显贵。

陶渊明就曾在笔记中描述“五世盛德,闻之故老”。

太原古城东晋末年,晋阳王氏王愉、王绥父子因不满刘裕专权,欲密谋起兵,结果事泄被刘裕诛族。

自此,晋阳王氏家族在南朝一蹶不振,几近消亡。

仅王慧龙逃亡北朝,后经其多年耕耘,太原(晋阳)王氏又成为北朝四姓之一(其余三姓: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

隋唐时期,太原王氏又与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合称为“五姓七望”。

后来,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世族豪门逐渐衰落,太原王氏也摆脱不了历史规律,后分散全国各地。

诗佛王维太原王氏在文学上也才人辈出,如诗佛王维与其兄王缙被世人称为“朝廷左相笔,天下右丞诗”。

此外,初唐四杰之一,留有《滕王阁序》的王勃以及七绝圣手王昌龄,还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王翰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四姓”辨疑北朝门阀体制的确立过程及其历史意义剖析

“四姓”辨疑北朝门阀体制的确立过程及其历史意义剖析

北魏太和中,分定姓族,大选群官,由朝廷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包括鲜卑贵族在内的门阀序列。

对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学界研究成果斐然,见仁见智。

这里拟就其中的一个具体问题——“四姓”的含义以及由此而涉及到的北魏分定汉人姓族的标准略做诠释,借以探析北魏门阀体制的确立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一、有关“四姓”的异说种种北魏分定“四海大姓”的具体内容,包括代人姓族和汉人士族两部分,二者有着不同的标准和序列。

前者赖于《魏书·宫氏志》中保存的两道诏敕,可略得其大要;后者则由于《魏书》缺载而含混不清,难窥全豹。

有关北魏清定汉人士族问题,一条最直接的线索是《魏书·官氏志》所载太和十九年定代人姓族诏:代人诸胄,先无姓族,虽功贤之胤,混然未分。

故官达者位极公卿,其功衰之亲,仍居猥任,比欲制定姓族,事多未就。

且宜甄擢,随时渐铨。

其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皆太祖以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勿充猥官,一同四姓。

诏令中称代人“先无姓族”,暗示了汉人中原有姓族或已由朝廷确定了姓族,这就是所谓“四姓”。

因此,后世史家多把“定四姓”作为北魏确定汉人姓族的同义语。

但有关“四姓”的确切含义,史传记载却多有扞格之处,解释大体分为两类:第一类记载认为“四姓”是汉族士人的四个等级。

这种说法的典型代表是史家所熟知的《新唐书·柳冲传》所载的柳芳《氏族论》:郡姓者,以中国士人差第阀阅为之。

制[1]:凡四世有三公者曰膏粱,有令仆者为华腴,尚书、领护而上者为甲姓,九卿若方伯者为乙姓,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吏部正员郎为丁姓。

凡得入者。

谓之四姓。

关于士族的四个等级,另一种不同的记载见于《隋书·经籍志》:其中国士人则第其门阀,有四海大姓、郡姓、州姓、县姓。

另一类观点则认为四姓是四个具体家族。

柳芳《氏族志》在对“四姓”作了具体诠释之后,还特别提到:今流俗独以崔、卢、李、郑为四姓,加太原王氏号五姓,盖不经也。

太原王氏与两晋政局

太原王氏与两晋政局

太原王氏与两晋政局摘要:太原王氏是魏晋南北朝历史上的重要士族之一。

曹魏时期,王沈、王昶因为在司马氏政权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太原王氏的显贵地位;西晋时期,王昶的后代王浑、王济仍仕于晋廷;东晋时,“?O王”王承扎根于江东,而王述、王坦之父子则显达于东晋庙堂;到了东晋后期,因为太原王氏阋墙于江东政局,司马氏政权覆灭,门阀政治终场。

唐初柳芳记载:“今流俗独以崔、卢、李、郑为四姓,加太原王氏号五姓,盖不经也。

”[1]士族全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柳芳记载了士族之最,山东士族的代表有太原王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赵郡李氏和荥阳郑氏,外加关陇士族当中的李唐皇室陇西李氏,并称“五姓七族”,并州诸郡的名门望族,只有太原王氏。

1 曹魏、西晋时期太原王氏的发展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太原王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东周时期的周灵王太子晋。

东汉末年,太原王氏传至王柔、王泽兄弟,因受到汉末名士郭林宗的品评,而逐渐进入名门望族的行列。

汉魏嬗代以后,太原王氏进入了黄金时代。

曹魏时期,王柔的儿子王机,仕魏官至东郡太守。

王机的儿子王沈,在曹魏后期倒向了司马氏。

后来,曹魏皇帝高贵乡公曹髦,决定攻杀司马昭。

由于王沈告密,使得司马昭早有准备,反而击杀了曹髦。

王沈因此立了大功,被封为安平侯。

这一事件深刻影响着太原王氏的命运。

王沈在曹魏末年助司马氏篡魏有功,使得王沈的子孙在入晋后都平步青云,太原王氏家族贵显的地位也随之奠定。

在晋武帝泰始年间,有谣谚曰:“贾、裴、王,乱纪纲。

王、裴、贾,济天下。

”[2]这足以可见,太原王氏在西晋政权中的重要地位。

曹魏时期,王泽的儿子王昶,成为太原王氏的标志性人物。

在曹氏与司马氏的斗争中,??丘俭、文钦、诸葛诞等扬州地方势力拥护曹氏,发动淮南三叛,反对司马氏的夺权活动。

王昶当时官拜征南大将军、仪同三司,选择了司马氏阵营,领兵镇压??丘俭、文钦、诸葛诞等扬州地方势力在淮南地区发动的连续性反叛,西晋史学家陈寿盛赞王昶“国之良臣,时之彦士矣。

魏晋南北朝之际的十大世家大族

魏晋南北朝之际的十大世家大族

魏晋南北朝之际的十大世家大族一、陇西李氏陇西李氏,是李姓中最显要的一支。

古时陇西亦称陇右,泛指陇山以西今甘肃省东部地区。

秦汉时期设置陇西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

秦代陇西郡最早的郡守是李崇,后人尊他为陇西李氏的始祖。

李氏成为陇西郡的名门望族是由李崇祖孙三代人创基的:李崇之次子瑶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孙李信为大将军,封陇西侯。

汉朝时,陇西李氏出了两位重要人物:飞将军李广及其从弟李蔡。

李广孙李陵战败被俘降于匈奴,使陇西李氏在郡中名望下降。

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西凉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皇帝。

到了隋朝,陇西李氏已经是权倾朝野的望族。

陇西李氏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奉李姓为国姓。

在唐朝,陇西李氏的声望超过了赵郡李氏。

唐太宗修《氏族志》,将李置于诸士族姓氏之首,更将有功之臣赐姓李,从此陇西李氏由一个血缘系统的宗族演变成为一个“多元一体”的庞大世族。

唐《姓氏谱》载“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

到南宋郑樵编《李氏源流》时,“言李者称陇西”。

后世李氏多自称陇西,有些也是附会。

二、赵郡李氏赵郡李氏是李姓第二大分支,仅次于陇西李氏,在唐朝以前声望高于陇西李氏。

赵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

赵郡在今河北赵县,初后魏时置郡。

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的次子李牧。

李玑是陇西李氏始祖李崇的四弟。

李牧是战国时有名的武将,为赵国丞相,封武安君,始居赵郡,为赵郡李氏的始祖。

赵郡李氏在北齐官位显赫。

支派繁多,在唐朝有17人出任宰相,是仅次于陇西李氏的大族。

三、弘农杨氏汉时之弘农郡治所位于今河南灵宝境内,辖华阴等地,秦汉初期,杨姓子孙分布以弘农最为集中,影响也最大,至今犹有“天下杨氏出弘农”之说。

弘农杨氏人才辈出,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以“四知”而著称的“关西孔子杨伯起”。

据《后汉书》所载,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

出生于汉光武帝建武三十年,即公元54年,为当时之大儒,少时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时人称之为“关西孔子杨伯起”,曾隐居于湖州数十年,五十岁,才开始为官,后多次升迁,官至太尉。

五姓七家:中国最后的贵族

五姓七家:中国最后的贵族

但无论是北魏时,还是唐朝时,天下士族,崔氏始终排在第一位,在北魏时代,于中国北方,唯一可于之抗衡的是范阳卢氏,后来的“崔、卢、郑、王”、“崔、卢、李、郑”、“崔、卢、李、郑、王”、“崔、卢、王、谢”,都是崔、卢排在前两位。而郑氏,或排第三,或排第四,始终在“四姓”与“五姓”之内,只有王、李二姓在排列中有变化。综观“五姓”,自北魏至唐的名望与实力,以5分为制:博陵崔氏呈大幅上升趋势,打5分(16位宰相);清河崔氏呈小幅下降趋势,打4分(12位宰相);范阳卢氏呈中幅下降趋势,打3分(9位宰相)。缺乏标杆人物与重臣;荥阳郑氏呈中幅上升趋势,打4分(13位宰相);陇西李氏呈持平趋势,打4分(12位宰相);赵郡李氏呈大幅上升趋势,打5分(17位宰相);太原王氏程大幅下降趋势,打2分(10位宰相)。唐朝时,虽在“五姓”,但作为郡望——“太原王氏”这几个字的影响力有限,在整体上已大大次于崔、卢、郑、李。原因除了缺乏标杆人物与重臣外,还有自北魏时起就家风不显有关。
在唐时,次于“五姓七家”的士族,是京兆韦氏(16位宰相)、河东裴氏(17位宰相)、河东柳氏(3位宰相)、河东薛氏(2位宰相)、弘农杨氏(11位宰相)、京兆杜氏(10位宰相)。前四个为“关中四姓”。而京兆韦氏更是“关陇集团”的重要核心成员;河东裴氏则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家族,“懿夫百家郡望,四姓为先;天下氏族,莫如裴氏!”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东晋南朝四大侨姓王、谢、袁、萧中的一员,兰陵萧氏累世与隋唐皇室联婚,而成为“关陇集团”的重要成员,作为特殊分子,竟出了10位宰相,贯穿唐朝,其力量也不容忽略。
五姓七家:中国最后的贵族
中国历史上的士族政治,萌芽于东汉中期,亡覆于唐朝末年。于是,在一种感觉上认为:士族政治,从东汉,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随着经济上的“占田荫客制”和政治上的“九品中正制”两大特权的消失,而呈逐渐削弱消亡的局面。其实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因为,就历史事实看,中国士族政治时代有两个阶段最为辉煌,一是两晋北朝,二是唐朝。唐朝时,尤其是中晚唐,士族政治不仅没有暗淡;相反,却再次奇异地辉煌起来——这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回光返照”。

五姓七族高门之一:太原王氏的历史简介

五姓七族高门之一:太原王氏的历史简介

五姓七族高门之一:太原王氏的历史简介本文导读:起源太原王氏,系由爵位而来,意指"帝王之裔"或"王家之后"。

追本溯源,都是黄帝后裔。

黄帝,是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又改姬姓。

其时,炎帝神农氏国运衰弱,诸侯相互侵伐,而以蚩尤暴虐。

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

蚩尤伏诛,诸侯咸尊黄帝(姬轩辕)为天子(实为部落联盟首领),代炎帝神农氏。

黄帝即位后,会诸侯于釜山,经略四方,融黄、炎于一炉,遂开中华一统之局面,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黄帝居轩辕之丘,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玄嚣(即少昊)、昌意,玄嚣之孙高辛氏,是为帝喾。

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是为帝尧;娶有戎氏女简狄,简狄因吞玄鸟之卵而生契。

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赐姓子氏,是为商之祖;娶有邰氏女姜嫄,为元妃,生弃,弃好农耕,懂稼穑,帝尧举为农师,封于邰,号后稷,为周朝先祖。

世系天下王姓,基本上都出于姬晋之后。

据民国二十六年王嗣槐堂刻本《余姚上塘王氏宗谱》载,王氏世系如下: 王氏得姓始祖是太子晋,为周灵王太子,名晋,字子乔,约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549年,本姓姬。

史载太子晋"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敦敏"。

十五岁以太子身份辅佐朝政,灵王重之,诸侯从之。

时晋平公使师旷见太子晋,师旷问以君子之德,太子晋侃侃而答曰:"如舜的为人,仁德配于天道,虽固守其岗位,却处处为天下人着想,使远方的人都能得到他的帮助而受他的仁政。

仁而合于天道。

此谓之天。

如禹的为人,圣劳治水而不自居功,一切以天下为本,取予之间,必合于正道,是谓之圣。

再如文王,其大道是仁,其小道是惠,三分天下已有其二,依然是无比谦恭,服事于殷商。

既拥有拥戴的群众,而反失其身,为暴纣囚禁,不动干戈,此谓之仁。

又如武王,义杀暴纣一人而以利天下,百姓各得其所,是谓之义"。

师旷称善不已。

灵王二十二年(前551年),谷、洛二水泛滥,将毁及王宫,灵王决定以壅堵洪。

方案-太原王氏在北朝的深浮

方案-太原王氏在北朝的深浮

太原王氏在北朝的深浮'【提要】本文是关于北朝世家大族的个案研究之一,选取了太原王氏这一由北至南,又由南入北;先显于南,而后达于北的独特家族,重点论证了这一家族宗族背景及其与宗族、乡里的关系,从一个侧面阐释了南北士族与社会结构的差异。

在北朝高门大姓当中,太原王氏是一个很独特的家族。

北魏初年,东晋太原王氏的后裔王慧龙只身渡江降魏,以此为契机,江左盛门太原王氏重新立足于北方社会;北魏太和中,王慧龙之孙王琼又以孤子之身得入“四姓”,成为北朝士族中的一流高门,历隋唐而声名不坠。

作为魏晋旧门,太原王氏由北至南,又由南入北,先显于南,而后达于北,其经历与其他历数百年不离根本之地的北方士族迥然有别。

太原王氏在北朝的历程,特别是这一家族与乡里的关系,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南北士族社会环境的差异。

\xa0论文联盟编辑。

太原王氏在北朝的历史,始于东晋丧乱、北魏勃兴之际。

在东晋末年的主相矛盾中,太原王氏的两支分别依附于孝武帝和会稽王司马道子,在东晋末年的政争中翻云覆雨,最终两败俱伤,死亡殆尽,王辑之子王慧龙幸免于难,只身降魏[1]。

据《魏书》本传及《通鉴》系年,王慧龙北奔的情况大致如下:晋安帝兴元三年(404),刘裕讨灭桓玄,独秉朝纲,以谋反为名,诛杀尚书左仆射王愉及子荆州刺史王绥。

王愉之孙、王辑之子王慧龙为沙门僧彬所匿,西上江陵,投靠叔祖王忱故吏荆州前治中习辟疆。

义熙元年(405),刘裕荆州刺史魏咏之卒,习辟疆与江陵令罗修、别驾刘期公、土人王腾等奉王慧龙为盟主,举兵欲袭江陵。

刘裕恐荆州有变,遣其弟刘道规至荆州,起兵密谋流产,罗修与僧彬奉王慧龙北投襄阳,在雍州刺史鲁宗之的资助下,投奔后秦。

北魏太常二年(417),刘裕灭后秦,王慧龙遂入北魏。

王慧龙北奔,事起张惶,身无信物,来历难明,其士族身份在当时就曾引起普遍怀疑。

崔浩见“慧龙鼻大”,符合江东“齄王”的相貌特征,遂以为“信王家儿也”[2]。

其后鲁宗之子鲁轨入魏,谓王慧龙为私生子,本人亦无从辩白。

七宗五姓——精选推荐

七宗五姓——精选推荐

七宗五姓汉隋时期是郡望⾝份制的社会,郡望世家⼤族在社会上享有崇⾼的威望和地位。

在所有尊贵的世家⼤族中有五个姓⽒最为尊贵。

即陇西李⽒(今⽢肃省东南部)、赵郡李⽒(今河北赵县)、博陵崔⽒(今河北安平县、深县、饶阳、安国等地)、清河崔⽒(今河北清河县)、范阳卢⽒(今保定市和北京市⼀带)、荥阳郑⽒(今河南省荥阳市)、太原王⽒。

其中李⽒与崔⽒各有两个郡望宗族。

所以称之为七宗五姓、五姓七望或五姓七家。

基本信息中⽂名:七宗五姓时期:隋唐期间实例:陇西李⽒、博陵崔⽒、荥阳郑⽒等地点:中国七宗(⼜称七望)彭城彭城郡原为西汉的楚国。

汉宣帝地节元年(公元前69年)以楚国改置彭城郡,治所在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

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复名楚国。

东汉章和⼆年(88年)⼜改为彭城国。

南朝宋永初⼆年(421年)复为彭城郡。

隋开皇(581-600年)初废郡,⼤业三年(607年)复置。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为徐州,天宝元年(742年)名彭城郡。

⼲元元年(758年)复为徐州。

历史上的彭城郡,其统辖范围⼤致包括今江苏省徐州市、铜⼭县、沛县东南部及邳县西北部,安徽滩溪县东部及⼭东微⼭县⼀带。

彭城郡与沛郡在地域范围上有部分重叠。

因汉⾼祖刘邦祖籍丰县,起家于沛县,⽽丰县和沛县后来都属彭城郡,所以天下刘⽒莫不以彭城为⾃⼰的祖籍,⽽称为彭城刘⽒。

彭城也就历来都被视为刘姓的正宗郡望,宋代以后更成为天下刘姓的统⼀郡望。

赵郡赵郡,东汉建安⼗七年(公元212年),改赵国(治邯郸市)置赵郡。

三国魏太和六年(公元232年)复为赵国,治所由邯郸移房⼦(今河北⾼⾢县西南)。

西晋末,复为郡。

东晋⼗六国时,战乱四起,群雄争霸,疆域分割,赵郡数易其主:永嘉⼆年(308年),刘渊迁都⼲阳(今⼭西临汾县西南),国号汉,赵郡归刘⽒,治所平棘(河北赵县城南1.5公⾥固城村);⽯勒据襄国(今邢台市),称后赵,九年(公元327年)置赵郡,治所房⼦(今河北⾼⾢县西南);慕容隽建前燕,赵郡⼜属慕容⽒;苻坚灭燕建前秦,建元⼗⼋年(公元382年)赵郡为符⽒所有;慕容垂建后燕,建兴⼗年(公元395年)赵郡复归慕容⽒;慕容垂之⼦慕容宝⽴,拓跋硅夺并州(今太原),围中⼭,取常⼭诸郡,赵郡治所由房⼦移平棘,遂归北魏。

太子晋

太子晋

太子晋——太原王氏起源概述太子晋太原主体王氏百姓始祖,是因公元前550年伊.洛水患直谏被废为庶人,后其三世孙子成败狄功高赐姓而来。

太子晋原姓姬,追本溯源,属皇帝之后裔。

皇帝,少典之子,姓公孙。

名轩辕,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又以姬为姓。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牧野之战打败商纣王,灭商,建立姬姓王朝——周朝,定都镐,史称“西周”。

公元前1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史称“东周”。

东周转至八世灵王姬泄心,即黄帝的第42代世孙,其三子姬晋,字子乔,早熟贤能,15岁立为太子,人称太子晋。

生于公元前565年,也有的说生于公元前582年。

周灵王在位27年(公元前571年——554年),是东周时期一个平庸的帝王,太子晋却口碑极佳,温良忠厚,聪明博学,15岁就立为太子,辅佐朝政。

据说周灵王在位22年,即公元前550年,伊.洛二水患滥,王官受到洪水威胁,为在治洪水策略上,太子晋与父王发生分歧。

周灵王要沿用壅堵的方法治洪。

太子晋则反对道:“不可。

曾听自古为民之长者,不堕高山,不填湖泽,不泄水源,天地自然有其生之生道,”同时用禹的父亲鲧用拥堵的方法治洪水失败的教训否定了周灵王的治洪计划。

也许是太子晋的言语过于尖刻,周灵王一怒之下将太子晋废为庶人,太子晋被废后,7月7日来到太原南郊晋阳,并居住于此(因太原县xx村而得盛名),内心苦闷,不到三年,使抑郁而终,年仅17岁。

再说,太子晋并没有因废威风扫地,名声反而比以前更大了。

当时称霸于北方的晋平公曾派叔誉入周朝员,见太子晋,与之辩论,结果理屈词穷归告平公曰:“太子晋行年15,才识过人,能言善辩,我都不是他的对手,我们还是趁早归还先前侵占的土地吧,如若不能,我担心祸乱很快就会临到我们身边,”当时师旷在侧,很不以为然,请求入周,与太子晋辩论。

如果其如叔誉所道,再归还须土不迟。

师旷见太子晋,与之反复辩论,从天地万物,圣贤君臣,一直说到立国之道,安民之第,最后深为折服,才知叔誉所言并非危言耸听,回国后又把太子晋大大夸奖一番。

北魏姓氏改革理由

北魏姓氏改革理由

北魏姓氏改革理由北魏姓氏理由北魏姓氏是指北魏朝廷在公元496年进行的一项重要,旨在统一全国姓氏,加强国家的管理能力和社会秩序,以推动国家的发展和统一首先,北魏姓氏的理由之一是为了增强国家的统一和管理能力。

在北魏初期,社会诸多方面的乱象和混乱现象频繁出现,其中个人身份认定和姓氏乱用问题是其中之一、不同的人使用相同的姓氏,使得人员管理混乱,造成社会秩序的紊乱。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朝廷决定统一全国人民的姓氏,使每一个人都有唯一的姓氏,以便更好地管理人口和掌握社会状况。

其次,北魏姓氏的理由之二是为了塑造统一的国家认同和国家身份。

在这个时期,北方地区人口的融合程度并不高,部分人还保留着少数民族的身份意识。

为了加强国家认同感和凝聚力,北魏朝廷认为需要通过统一的姓氏制度来建立和强化国家身份认同。

因此,通过姓氏制度,可以将全国人民归属于同一个姓氏,加强国家认同感,提高人民对国家的忠诚度和支持度,从而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此外,北魏姓氏的理由之三是为了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那个年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国家体系来支撑。

姓氏乱用和身份不明确造成了税收、征兵等政府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妨碍了社会的正常运行。

姓氏可以使得人员管理更加的规范和明确,有助于减少管理的成本和提高效率,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最后,北魏姓氏的理由之四是为了增加朝廷的控制力和权威性。

在那个时期,国家控制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

为了加强朝廷对全国人民的控制力,统治者需要通过一些具体措施来加强自己的权威性。

姓氏制度可以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政策来彰显朝廷的权威,增加对全国人民的掌控能力,进而提升朝廷的地位和影响力。

总的来说,北魏姓氏是当时北魏朝廷为了增强国家统一、管理能力和社会秩序而进行的一项重要。

该通过统一全国姓氏,塑造统一的国家认同和身份,推动社会发展,加强朝廷的控制力和权威性等方面,对国家的发展和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太原王氏被列为北魏四姓的原因
作者:朱林芳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100875
刊名:
兰州学刊
英文刊名:LANZHOU ACADEMIC JOURNAL
年,卷(期):2007(4)
1.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1989
2.李肇国史补·因话录 1957
3.司马光;[明]胡三省资治通鉴 1964
4.魏收魏书 1974
5.逯耀东从平城到洛阳--拓拔魏文化转变的历程 1985
6.钱穆国史大纲 1996
7.毛汉光中古大族著房婚姻之研究 1985(56,4)
8.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 1992
9.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1980
10.高诗敏北朝范阳卢氏形成冠冕之首的诸因素 1997(20)
11.高诗敏有关北朝博陵崔氏的几个问题 1998(05)
12.容建新80年代以来魏晋南北朝大族个案研究综述 1996(04)
13.黄云鹤拓拔珪至元宏时期北魏汉族士人的地域特征 1991(03)
14.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1963
15.唐长孺北魏的青齐士民 1983
16.韩树峰南北朝时期淮汉迤北的边境豪族 2003
17.陈爽世家大族与北朝政治 1998
18.何德章北魏年号与正统问题 1992(04)
19.曹文柱论北魏初年都址的选择 1987(01)
1.高芳彤巾帼须眉[期刊论文]-剧本2002(4)
2.王延武.WANG Yan-wu由《魏书·邢峦传》看北魏军事制度改革的滞后[期刊论文]-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6)
3.周思源.Zhou Siyuan北魏献文帝死因考--为文明太后辨诬[期刊论文]-中国文化研究2005(3)
4.陈四海.侯峰.CHEN SI-hai.HOU Feng论北魏汉化改革对音乐的影响[期刊论文]-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 2010(2)
5.王春红.WANG Chun-hong孝文君臣的用人路线并无实质性差异[期刊论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7(1)
6.朱飞芳北魏俸禄制度述论[学位论文]2006
7.王素英.WANG Su-ying北魏冯、胡两宫干政异同考[期刊论文]-毕节学院学报2010,28(6)
8.顾彦芳龙门所见《洛阳伽蓝记》中人物造像述论[期刊论文]-敦煌学辑刊2001(2)
9.王鑫义北朝时期淮河流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期刊论文]-中国农史2002,21(2)
本文链接:/Periodical_lzxk200704060.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