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朗诵活动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文诵读活动课”活动教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的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能说出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的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
教学流程:
一、导入激发兴趣
1、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揭题:秋风引。
2、简介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有《刘宾客集》,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集》。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1、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请学生自学古诗。提出要求:读准字音,理解字词,想想每句诗的意思。
2、汇报
(1)出示古诗,指名朗读,引导评议。
(2)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萧萧:形容秋风的声音;孤客:孤身的旅客。……)你是怎么弄懂这些意思的?
三、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二句:秋天来到,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是描写的天上的景色。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当然,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无可究诘的。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以“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这样,就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
2、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3、朗读训练。读出秋天凄凉的感觉。
4、学习第三、四句:刚才作者描写了天上的雁群,接着描写了庭院和树木。自己试读,说说诗句的意思。
5、教师:诗的后两句“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把笔触从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树”,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而随处存在,现在风动庭树,木叶萧萧,则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了。诗写到这里,写足了作为诗题的“秋风”,而篇幅已经用去了四分之三,可是,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孤客”所“闻”。
6、为什么“孤客”最先听到呢?
7、朗读训练,读出诗人孤单和思归的感情。
<超级链接>
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个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可能作于贬所,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诗的内容,其实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别》诗开头两句所说的“西北秋风至,楚客心悠哉”;但诗人没有在客心上多费笔墨,而在秋风上驰骋诗思。
这首诗主要要表达的,其实正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但妙在不从正面着笔,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在篇末虽然推出了“孤客”,也只写到他“闻”秋风而止。至于他的旅情归思是以“最先”两字来暗示的。如李锳在《诗法易简录》中所说,“为孤客传神”的正在这两个字,使“无限情怀,溢于言表”。照说,秋风吹到庭树,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听到,不应当有先后之分。为什么惟独孤客“最先”听到呢?可以想见,他对时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而他又为什么如此敏感呢?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孤客之心,未摇落而先秋,所以闻之最早。”这就是对“最先闻”的解释。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也说:“若说‘不堪闻’,便浅。”这些评语都称赞这一结句曲折见意,含蓄不尽,为读者留有可寻味的深度。不过,前面说过,诗无定法,这一结句固然以曲说而妙,但也有直说而妙的。苏颋有首《汾上惊秋》诗:“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这里,从全诗看来,却必须说“不可闻”,才与它的苍凉慷慨的意境、高亢劲健的风格相融浃。两个结句,内容相似,一用曲笔,一用直笔,却各尽其妙。对照之下,可悟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