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神与办学传统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大学精神中的作用
732019年/第2期/1月(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大学精神中的作用张晓李永安(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18)摘要大学精神成为近年高等教育研究的重点之一,各高校纷纷开始凝练培育大学精神。
在大学精神培育的过程中,不仅要符合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要求、富有各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且需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营养精髓,渗透高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有效形成文化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大学精神的践行。
关键词大学精神传统文化培育融合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z.2019.01.033The Role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Culture in Cultivating University SpiritZHANG Xiao,LI Yongan(Shaanxi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Xi'an,Shaanxi 710018)Abstract The spirit of the university has become one of the focuses of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an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begun to condense and cultivate the spirit of the university.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university spirit,we must not only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in the new era,but also enrich the school'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characteristics.We must learn from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inherit the essence of nutrition,infil-trate all aspects of college education,effectively form cultural advantages,and promote the practi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and university spirit.Keywordscollege spirit;traditional culture;cultivate fusion2007年前后,“大学精神”的话题讨论骤然升温,培育大学精神成为当前国内高等教育的研究重点之一。
论现代大学制度肇始的精神传统
论现代大学制度肇始的精神传统摘要:从西方现代大学制度的发端到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肇始,我们都不难发现:当大学在中西方以独立的社会学术组织形态浮出历史水面时,它本源于学术活动的规律和逻辑是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等大学精神的彰显。
故此,西方现代大学制度的发端是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的精神传统;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肇始则是潜心向学、追求学术的书院精神、中体西用的思想宗旨以及学术至上的大学理念。
纵深的历史证实基于崇尚学术的精神传统是中西方现代大学制度肇始的思想根基与共同指向。
关键词:现代大学制度;精神传统;中西方大学中图分类号:g64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13)01-0016-07收稿日期:2012-11-10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2011年度重点项目“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视域下的大学自律研究”(hb11jy027);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2012年度项目“基于大学治理理念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研究”(hb12jy074);2012年河北科技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基于大学学术属性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研究”(sd122009);2012年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大学治理视域下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研究”(1394)。
作者简介:刘赞英(1952-),女,河北任丘人,河北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研究。
自中世纪大学创建至今,我们从无法穿越的时空中隐约感到:正是大学所内蕴的厚重神秘与超凡脱俗赋予了其“象牙塔”的美称——一片不为迎合、只为某种坚持的学术圣地;一个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的理想境地。
回顾中外现代大学制度的历史发端与肇始,体味历史传统与本初原型,从而获得顿悟与启迪。
现代大学制度正是以其崇尚学术的精神传统与思想根基在大学的历史演进中日臻完善,而崇尚学术的理念也验证了大学本然生存逻辑与持续问鼎世界一流之巅的根本[1]。
大学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的力量
大学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的力量王志刚马平川马平川: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
大学精神集中反映了大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推动大学发展壮大前行的力量,是引导大学走向未来的内在动力。
大学精神的光芒代代相传,永不熄灭。
总给我们以信心、鼓舞和力量。
一所大学的发展史,说到底,就是不断壮大教育事业的过程,也是不断丰富和提升大学精神的过程。
一所大学的魅力,说到底,就是大学精神的魅力。
在一个大学的发展历程中,大学精神是影响深远的精神力量,大学精神成为这个大学教师和学生的集体记忆。
王志刚:儒家经典《大学》开宗明义地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是一流的大学之道,也是大学精神的精髓。
大学精神是一种文化气质,它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约束大学行为的价值及规范体系和体现这种价值及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
在我看来,大学精神说到底是“人”的精神,是“大学人”的精神。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师生理想、信念、情操、行为、价值和道德水平的标志,大学教风、学风和干部职工工作作风是其具体表现。
它对一所大学“培养什么样人”和“怎样培养人”发挥着关键性作用,马平川:我们国家目前有两千多所大学,尽管办学的规模、层次和特色各不相同,各自的大学精神也不同,但大学精神里有共同的东西:那就是所有大学都想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
一所大学经过几十年、上百年风雨兼程的发展,逐渐积淀出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这是学校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成为师生文化血脉中安身立命不竭的精神源泉。
大学精神成为一代又一代校友心中最温馨的集体记忆和共同语言。
王志刚:大学精神是立校之本,是建校之基。
大学精神是伴随大学的发展而发展的。
从大学自身产生和发展的历程看,大学的本质先是源于其社会性,然后才是精神性,大学真正形成于大学精神的产生和发展,大学精神眷顾的则是大学之人,关注的是大学的核心价值与理想,体现于大学的品位、志向、气质和神韵。
只有存在大学精神的大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而大学精神一经形成,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会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延续,并且能用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予以诠释。
校训 大学精神
校训大学精神我校大学精神是:特立西南,学行天下。
校训是:含弘光大,继往开来。
自此,“八字”大学精神和校训,将引领和激励全体西南大学人“特立西南,学行天下”,“含弘光大,继往开来”,关注民生,服务社会,为建成高水平综合大学而不懈奋斗。
大学精神的内涵是:西南大学生于西南,立于西南;杏坛育人,劝课农桑;百年耕耘,含弘光大;恰逢西部开发,与时俱进,继往开来。
作为国家“211”工程建设综合大学,以“西南”冠之,顺天应时,顺地应民。
因此,西南大学乃取西南之独特资源构筑核心竞争力,以其所学、所研、所育反哺于西南,服务于民生,融世界发展潮流。
“特立西南,学行天下”即是西南大学百年办学孕育的独特大学精神的高度凝练和彰显。
“特立”源于《礼记•儒行》之“特立独行”语,喻君子之高洁品质。
用为西南大学精神,“特立”二字应有两解:其一是以西南大学所处西南之天然优势、以西南之独特资源养我学术、育我英才,助我“挺立”于优秀大学之林;其二是西南大学学人素以先贤儒者修身治世、宁静致远,通贯天、地、人三才之品性而“挺立”于世。
“学行”源自《荀子•儒效》“学至于行之而至矣”,扬雄《法言•学行》又曰“学,行之,上也;言之,次也;教人,又其次也;咸无焉,为众人。
”可见,学习知识、教书育人若止于立言著述、传道授业,即属等而下之;其最高境界应为勤于践行,而后方可明辨是非,以所学为社会所用,如此,是为“圣人”。
用为我校大学精神,“学”之一解应为继承传统、精于学术;二解应为继往开来、致力创新。
“行”在此也有两解,一指躬行、推行;二曰德行、操行。
因此“学行天下”一方面是指做学问、培养人才,使其所研究成果推行于天下,培养的人才服务于天下。
另一方面,“学行天下”是指我校师生于百年中因受西南自然人文滋养而形成道学兼修、厚德养学之品质,化为兼善天下、普惠大众之行动。
即是,西南大学由其成于西南之“特立”品质升华至大学精神之一般性和普适性,以其“化西南自然人文、育实践创新英才”所“特立”之成就,“富社会国计民生、融世界发展潮流”。
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
大学文化_大学精神大学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
在一定程度上说,大学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具有超越物质存在的历史价值。
这正是我们今天研究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意义之所在。
文化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外延十分广阔的概念。
从广义的角度进行定义,文化应当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生存方式的总和,它涵盖了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认识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一切文明成果。
从狭义的角度定义,文化则主要是指与经济、政治相区别的观念形态,它涵盖的是人类的精神生产活动及其成果。
以下对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讨论,将以狭义文化概念为基础来展开。
一、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大学文化是由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人”在对知识进行传承、整理、交流和创新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与大众文化或其他社会文化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文化系统。
与大众文化或其他文化相比较,大学文化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首先,大学文化是一种追求真理的文化。
大学以传承、整理和创新知识为己任,是知识的集散地和创造源。
而创造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提出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的过程,就是探求未知世界、求证事物本质的过程,就是历尽艰辛、追求真理的过程。
在这种特殊活动和特殊环境下形成的大学文化,必然深深地留下“上下求索”的烙印,必然把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捍卫真理作为自己的旗帜。
其次,大学文化是一种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的文化。
创造知识和传承知识的终极目的,是推动人类的文明进步,是为了使人能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使人类美好的信念和情感得到充分的张扬。
一句话,是为了满足人类永恒的需要。
大学文化总是把人类的未来作为自己的建设对象,充满了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充满了对自己民族、对社会、对整个世界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
与普通的商业文化、时尚文化、消费文化等相比较,大学文化所凸显的是:执着的价值追求,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神圣使命。
第三,大学文化是一种崇尚学术的文化。
传统·精神·文化——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发展纪实
课 , 今 这 种 单 纯 以教 学 为 主 的 教 能 起 到 表 率 作 用 。 ” 已 经 从 教 4 如 8 研 室 制度 已不 适 应 学 校 的 发 展 。
2 0 年 , 院成 立 了研 究 所 , 留 了 03 学 保 年 的 全 国 教 学 名 师 蔡 惟 铮 教 授
一
支 优 秀 的 师 资 队 伍 ?除 了 沿 袭 学
学 院教 学 督 导 组 还 对 任 课 教 师 进 行 悉 心 指 导 ,尤 其 对 青 年 教 师 , 重 在 让 他 们 懂 得 科 学 思 维 的 深 刻 是
院 多 年 来 在 教 学 方 面 的优 良传 统 之 外 , 得 益 于 学 院所 采 取 的 一 系 列 更 切 实 有 效 的 举 措 。 年来 , 多 电气 学 院 从政策上 、 制度 上 坚 持 以 人 为本 、 解 放 思 想 、 新 观 念 的办 学 理 念 , 提 创 把 高 教 师 素 质 、 动 教 师 的 积 极 性 和 调 人 事分 配制 度 的 改革 结 合 起 来 。 过 去 , 院 以 教 研 室 为 单 位 开 学
为 了用 好 人 才 、 用 足 长 处 ,
以求 、不 断探 索 ,才 能 始 终 保 持 不
电气 学 院 在 岗位 聘 任 方 面 充 分 考 衰 的 精 力 ,才 能 把 最 好 的 教 学 效 果
虑 个 体 差 异 性 ,采取 多 元 化 与互 换 性 的 软 性 指 标 考 核 ,提倡 教学
这 样 的 人 性 化 管 理 能 使 每 个 教 师
己家 干 ” 的朴 素感 情 , 回到 了 哈 工 大 ,无 条 件 、无 所 求 地 接 过 了 “ 工 程 光 学 ” 课 的 教 学 重 任 :培 养 青 年
论现代大学制度肇始的精神传统
在 大学 产生 伊始 , 教 会与 王权 之争为 大 学提 供 了 自
治 、自主 的 外 部 环 境 , 也 为 现 代 大 学 制 度 奠 定 了大 学
自治、 学 术 自由、 教 授治 校 的传统 精神基 础。
中图分类号 :G 6 4 9 . 2 9
文献标识码 :A
【 一) 基 于 大 学 自治 精 神 传 统 的 西 方 现 代 大 学 制 度 的 发 端
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大学 理 念 。纵 深 的历 史证 实 基 于 崇 尚学术
、
西 方 现 代 大 学 制 度 发 端 的 精 神 传 统
的精神传统是中西方现代大学制度肇始的
思想 根基 与共 同指 向。
也许 是 历史 的偶 然 , 也许 是 大学 产生 的 必然 ,
关键词 :现代大学制度;精神传统;中
所长 ,研 究 员 ,硕 士生 导 师 ,主 要从 事 高 等教 育理 论研 究 。
0000 l 论现代大学制 度肇始的精神传统
力 ( 包 括王权 和地 方政 权 ) 争权夺 利所产 生的权 力缝 隙, 从世俗 当局 和教会手 中争取特权 。 正是 学者 自治 行 会在斗争 中争取 到的独立与 自治 , 使得 中世 纪的 牛 津、 剑桥大学可以在 罗马教 皇的庇护下不受任 何世俗 的干扰 , 开展神 学探索与学 术研究活 动 , 为后 世大 学 诸如达特茅斯 学院获取 自 治 地位提供了可资利用的文 化 资本 , 也决 定了西方大学从 此不依附于社会其他组 织, 在 自己的轨道上矫 健前行。 进一 步地讲, 大学 自治 之所 以成为中世纪大学的主旋律 , 很大程 度上是 由于 中世 纪大学的组织原型是学者行会 的缘 故。 学者行会
谈一谈当代大学生从中汲取的精神力量及其对学生的影响
谈一谈当代大学生从中汲取的精神力量及其对学生的影响大学教育的本质在于通过教化塑造人、培养人,教会学生在社会较高层面上做人和做事。
大学教育实力的显现,不但在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科研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且在于大学教育软实力的大学文化通过其核心——大学精神对受教育的大学生精神成长全方位、全过程地发挥巨大作用。
大学精神作为大学办学的精神价值传统,直接影响大学的办学方向和办学质量,彰显大学办学的先进理念和科学定位,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选择、行为模式、道德人格和心理健康、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大学精神对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影响健康人格是一个多维度历史性概念,受所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状况等因素影响,不但具有突出的个性特点,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当代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应当是在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的,与环境相适应的,具体的、现实的人格。
首先,具有自身内部的统谐性与完整性,即人格诸要素之间的统一性和协调性。
这就要求大学生的智商与情商同步协调发展,道德水准、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力等方面的品质与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判断力、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相一致,心理系统诸要素之间协调,生理机能与心理品质协调。
其次,具有自身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和谐性。
这就要求大学生自身与他人在民主、自由、平等的基础上和谐,在主动适应社会健康需求中和谐,在充满活力的社会中主动体现个人能力存在和个人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和谐,在处理个人前途与国家民族命运关系上和谐。
最后,具有人格智能与活动能力发展的全面性。
这就要求大学生对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要有客观而全面的认知,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接受大学教育培养,在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心理素质的构建和运用上系统化、科学化、活力化。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精选】北大的校风与精神
严谨求实的精神
在北大学风中,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 精神非常突出。在学习和科学研究中, 需要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和严密的 作风。
一所大学形成浓厚的学术空气,是要有 一批专心致志钻研学问的人。
真正潜心学术的人是要把生命放进去的。
海纳百川的团结兼容精神
王选教授有一个公 式: I+WE=FULLY I,即:
我+我们=完整的我。
北大校风中的不良现象:
第一、自命不凡, 眼高手低。
北大校风中的不良现象
第二、夸夸其谈、 述而不作。
北大校风中的不良现象
第三、自由散漫、 我行我素。
北大校风中的不良现象
第四、急功近利、 浮躁不安。
校园环境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的文化氛围 里,师生依据学校的特殊条件,在从事 课内外的各项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 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规章制度、组 织活动和物质形态。
校园环境建设的内容
校风 学风 师德 校园精神
良好校风的形成
校风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 校风的形成有对传统的扬弃,有 历代学人的培养和时代的砥砺。
尤其在时代的变迁中,大学的道德精神就更 为彰显。大学人是社会中应该最有德行和理 性的一族,正由于他们的存在,才铸成了大 学精神。
敏锐的时代精神
大学代表着最进步的时代精神,驱动着社会 向前发展。大学正是紧紧扣住了时代的脉搏, 才赢得了自身持续发展和地位的逐步提高。 大学精神是经过所在大学人的努力,长时期 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 念,它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是大学文化的 精髓和核心之所在,是对大学的生存起决定 性作用的思想导向。大学精神之于大学正如 土壤、空气、水、阳光之于植物的生命一样 重要。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培育大学精神, 这样才能涅而不缁、抵制腐朽。
意义的阐释与追寻——后现代话语中的大学传统与大学精神
中图分类号:G 4 6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7 — 60 (06 6 0 1 — 6 6 1 11 2o )0 — 0 0 0
Th n e p ea i n a d Pu s i o h i n f a c fUn v r iy e I tr r t to n r u t ft e S g i c n e o i e st i
.
Ke r s o t y wo d :p s —mo e i s ic u e;t e t d t n o nv r i d r t n me ;d s o r s h r i o f ie t a i u s y;s i to nv r i p r fu ie t i s y
Wi h u p s fh l ig t er a prt fte u ie i ,T e u i e i h u d rvv rm e isr me tlra o ig t h xo o i t t e p r o eo od n l s i nv r t h n v r t s o l ie fo t t h h e i o h s y s y e h n u n a s nn t ea ilg — e o c a o i g u u h x si gc n i o n e e o i gc u s f h i r tsa d ma e te ta so ain f m “ o b ” t o g t le a r s n n .p r e t e e it o dt n a d d v lp n o re o e l e ae k h rn fr t r s n i t t n m o o t e o“ u h t e . I a t t r b eta i o n p r f n v r i n te p s —mo e me ic u s t l e e t n o tl d e i o b ” nf c , o p o e t dt n a d s i t ie t i o t h r i i ou s y h d r t sd s o re i si r f ci n a ei mo r 一 n i s la l o c n
勤恳朴诚厚学致新
勤恳朴诚,厚学致新——80年办学传统与西大精神广西大学校长:唐纪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格局多极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文化交流与激荡日益频繁,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这种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科技的竞争,最根本的是教育的竞争。
因此,在世纪交替之际,我国的高等教育实施了“985工程”和“211工程”,其目的就是要使我们的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建设百所高水平大学和若干国际一流大学,把我们这样一个人口资源大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大国乃至人才资源强国。
广西大学是广西唯一一所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学校,要实现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必须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迅速提升综合竞争力。
而在综合竞争力中,除了教学和科研水平,重点学科和学位点数量,著名学者和教学名师数量等硬实力外,还必须有自己的文化软实力。
这个文化软实力,就是一所大学的精神,即大学文化。
大学文化,既体现为一所大学的价值取向和追求,也体现大学的制度设计;既是一所大学办学历史的文化积淀,也是大学与时俱进的创新。
校训,作为大学文化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它是一所大学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是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道德行为准则和精神追求,也可以说是一所大学师生共有的精神家园。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内在本质,是一所大学人文理念、教育理念、科学精神和管理理念的概括和凝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的职能宏观地定位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在这样的功能定位下,我们广西大学应该培育一种什么样的大学精神?广西大学建校80年来,历经沧桑,迭经变革,校址从梧州到桂林,再到南宁,中间还有过5年停办的经历。
但广西大学的校名始终没变,学校“复兴中华、发达广西的爱国精神,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脚踏实地、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在一代又一代西大人身上不断传承和发扬光大,续写着广西大学辉煌的历史。
正是这种优良的传统和精神,将广西大学根植于八桂大地和中华文明沃土,形成了西大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学校在80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奋斗不止,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国家特别是广西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广西大学创办之初,马君武校长以“勤恳朴诚”作为校训,并以“立足于复兴民族之基础,以实用教育为方针,提倡生产教育、劳动教育,以指导训练学生有实学本领和战斗才能,以促进广西建设之发展”为办学宗旨,以“师生共同生活,教授似家长,学生象先生的子弟;学生很用功,自修时间均在自修室内自修”为校风。
大学文化传统与大学精神的生成——兼谈黑龙江大学精神的核心价值
21 00年第 6期
大 学文化传 统 与大 学精神 的生成 水
兼谈黑龙江大学精神 的核 心价值
马 楠
( 黑龙江 大学, 黑龙江 哈 尔滨 1 08 ) 0 0 5
【 摘
要】 大学文化是社会先进文化 的代表 , 它不仅是 大学理念、 传统 、 的集合, 风格 也是一种全方位育人 的体
【 作者简 介】 马楠 (9O , 辽宁沈阳人 , 18一)男, 黑龙江大学党委 宣传部讲师, 主要从事大学思想政 治理论与教 育研
究.
【 中图分类号】 6 0 0 4
f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号】 0 2 4 0 (o 0— 0 20 10— 1 7 2 1) 6 0 3- 2 o
渐确立下来 的 , 中的核心要素是育 人 , 其 而大学育人 最 根 本 的 目的 是培 养 入 的 文 化 自觉 性 、文 化 自知 力 和 文化 自信 心 。“ 学 教 育 从根 本 上是 一 种 文 化 教 化 大 和 文化 启 蒙 , 自觉 地 把本 土 的 、 族 的和 世 界 的 优 他 民 秀文化 品质 、 值观念 、 文关 怀等融人 知 识教育 、 价 人 专业教育和其他各种教 育形 式 ,使 学生在获得 专门 知识 的 同时 内在 地 建 立 起 关 于 正确 理 解 和 把 握 人 和 自然 、 和 入 、 人 入和 社 会 等 基 本 关 系 的 素 养 ” 。 【 ” 大 学 文 化 育 人观 的发 展 和 误 区
文 化 是 一 个 国家 的最 重 要 的标 志 和 象征 ,是 一 哥 大 学 第 五 任 校 长 罗 伯 特 ・ 钦斯 将 “ 雅 教 育 ” 赫 博 发
传统儒学人文精神与现代大学精神的契合
三、“义”是构建崇德守朴、科学理性大学精神的坐标 在儒家学说里,义的人文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是真善美的统一体。在儒家学说里,“义”与 “仁”是紧密相联而又十分重要的道德原则。“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告子上》)在孔 子看来,一个人是否有“义”、行“义”是一个原则性的大问题:“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 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对于那些有权有势的人来说,如果敢作敢为但却 缺乏道义的约束,必然会混淆是非,颠倒黑白,搞乱社会秩序;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敢作敢为但又 离开道义的约束,必定会为“利”而奔走纷争,终而沦为“盗”。因此,利和义是儒家思想中的既统 一又矛盾的一对组合。孑L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认为“义”是人类高 尚的品德,是做人的根本。但孔子又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 语·里仁》)富和贵是“利”,“利”也是人们所追求的共性,这说明儒家并不一概反对“利”。但儒家 主张“义”与“利”发生矛盾要以义制利、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以义求利,甚至不惜“舍生以取义”, 而坚决反对重利轻义、见利忘义、不仁不义,甚至不择手段的惟利是图。“义”是做人的根本准则, 人之所以为人,最根本的就在于人有“义”。由此可见,儒家学说中的“义”,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理性 精神的表现,是崇高的道德原则,是人之良知的理论形态,它与“仁”一样,体现的是伟大的人文美德。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追求利益和功名固然也是大学教师的一种追求,是人生价值体现的一种方 式。但是我们追求“利”的同时要遵守“义”,要以“义”取利。大学本是神圣的殿堂,是精神的领袖 和传播者,教师要用高尚的品格,美好的心灵,来影响和教育学生,崇德守朴,以德育人是大学教师
北大的校风与精神
改革创新的精神
鲁迅先生说,北大是常为新的。 鲁迅先生说,北大是常为新的。 北大是中国第一个男女生同校的学校; 北大是中国第一个男女生同校的学校; 第一个演奏贝多芬交响曲; 第一个演奏贝多芬交响曲; 第一个讲授马克思主义,成立共产党北方支部; 第一个讲授马克思主义,成立共产党北方支部; 第一个制造出合成牛胰岛素; 第一个制造出合成牛胰岛素; 制造出中国第一台每秒百万次的电子计算机。 制造出中国第一台每秒百万次的电子计算机。 王选教授主持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开创了汉字 印刷的一个崭新的时代, 印刷的一个崭新的时代,在全球的华文报业和 印刷出版业引起了一场革命。 印刷出版业引起了一场革命
在北大优良的校风中有五种精 神值得发扬光大
第一、爱国为民的奉献精神。 第一、爱国为民的奉献精神。 第二、科学民主的精神。 第二、科学民主的精神。 第三、改革创新的精神。 第三、改革创新的精神。 第四、严谨求实的精神。 第四、严谨求实的精神。 第五、海纳百川的团结兼容精神。 第五、海纳百川的团结兼容精神。
校园环境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的文化氛围 师生依据学校的特殊条件, 里,师生依据学校的特殊条件,在从事 课内外的各项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 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规章制度、 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规章制度、组 织活动和物质形态。 织活动和物质形态。
校园环境建设的内容
校风 学风 师德 校园精神
良好校风的形成
校园精神
自觉的学术精神 永恒的道德精神 敏锐的时代精神
自觉的学术精神
大学之高深、之涵阔、 大学之高深、之涵阔、之 发展均在于有探究学术的 精神。 精神。
永恒的道德精神
大学是任何一个社会道德与理性的凝聚之所, 大学是任何一个社会道德与理性的凝聚之所 , 具有高雅的文化品位和卓而不凡的气质, 具有高雅的文化品位和卓而不凡的气质 , 能 够出污泥而不染, 并孜孜以求自己的理想。 够出污泥而不染 , 并孜孜以求自己的理想 。 大学不仅以自身纯洁的德行潜移默化地影响 着社会, 更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改造社会、 着社会 , 更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改造社会 、 重塑道德的潮流中, 成为社会道德的捍卫者 重塑道德的潮流中 , 和提升者,领导着社会道德发展的方向。 和提升者,领导着社会道德发展的方向。 尤其在时代的变迁中, 尤其在时代的变迁中 , 大学的道德精神就更 为彰显。 为彰显 。 大学人是社会中应该最有德行和理 性的一族, 正由于他们的存在, 性的一族 , 正由于他们的存在 , 才铸成了大 学精神。 学精神。
浅析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
浅析“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段少婧 1310631219【摘要】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在大学的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作为大学建设中两个重要的方面,承担着重任,要发挥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的功能,产生深刻的影响,首当其冲的是要了解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清楚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找到将两者充分结合起来的对策。
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精神的培育,在治校理念中凝炼大学精神,在教学科研中提升大学精神,在校园文化中彰显大学精神。
一、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一)大学精神什么是大学精神?很多学者对大学精神进行过研究,也给出了相应的答案,例如唐耀华认为“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所拥有的稳定的心理定势和精神状态,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的最富典型意义的精神特征,是一所大学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体现。
”①大学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稳定不变的,而是在历史传统和当代环境中经由历届师生世代累积、共同建构、不断创新而形成的动态精神资源。
大学精神不是千人一面、僵化统一的标准答案,而是建立在教育本质和办学规律等普遍共性基础上又自成风格、独树一帜的个性表达。
大学精神不是异域学说、西方模式的简单翻版,而是在党的教育方针和普遍价值指导下贴近本土、面向社会、具体可行的自觉自愿的选择,只有这样,既有精神共同性,又具精神个性的当代中国大学才能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立心明志、凝聚感召和辐射引导的使命,坚定大学的自我意识,推动自身和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②(二)大学文化大学文化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美国著名学者华勒在20世纪三十年代所写的《教育社会学》中提出了“学校文化”一词,这是最早作为校园文化的相关概念的提出。
我国明确提出“校园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上海交大举行的第12届学代会和同年由共青团上海市委学校部召开的“校园文化理论研讨会”上提出了“校园文化”的概念。
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展开的对校园文化的探究,有从广义狭义的角度研究,如陈志军、浦解明、左益等认为“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以广大师生为主体创造的精神财富及承载这些财富的载体、实践活动和物质形态;狭义的校园文化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
刍议大学精神与东农人文传统
On the Spirit of the University and Humanities Tradition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作者: 石岩
作者机构: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出版物刊名: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33-35页
主题词: 大学精神;东农;人文传统
摘要: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在办学实践中结合自身传统、地域文化、时代背景所形成的独特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具有群体凝聚、价值导向、激励鼓舞和环境营造等功能。
东北农业大学经过60年的发展,形成了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为核心的东农人文传统,在高等教育激烈的竞争面前,探究东农人文传统的形成和发展,对高校大学精神培育具有借鉴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精神与办学传统
◇字体:[大中小]
作者:南京大声
现代大学最初起源于欧洲中古世纪,那时的修道院承担着大学的职责,以培养神学人员为已任。
把研究引入大柏林大学的建立,认为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自由地从事于“创造性的学问”,强调“教学与科研相统一”。
进入20学的兴起,大学观念得到了巨大的变革,大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社会,教学、科研与直接的社会服务紧密结从社会的边缘逐渐置身于社会的中心,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现在,大学不仅是“研究高深学对社会的文化进步和思想创新有着巨大的示范和幅射作用。
当前我国正在大手笔推进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正是对这种变化的积极回应。
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流的师资、一流的学生、一流的设备……不管有多少个指标,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大学不但是一个物质实社会特殊的精神领地。
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大学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实用性和专业化的巨大冲击,尤其是我国一流大学的建设特别容易停留在有形的物质层面上,而忽视营造、培育、扶植无形的大学灵魂的塑造。
大学的灵魂是什么?即大学精神,也就是大学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
犹如一个人的内气节操,大学精神蕴难以言说却又无时不在,产生着巨大的能量,将具有不同思想、文化、专业背景的知识分子凝聚在一个目标下,的生命力,支配着学校的正常运转,也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失去了这些,大学就失去了灵魂,无所依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学”。
一般来说,大学精神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学的自由独立精神。
这是大学精神的核心所在,也是其他大学展的根基。
大学作为一个专门研究学问的地方,不仅仅是指专门技术的学问,而且是学问的精神。
教授们在自己域内能够自由地进行研究、能够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学校能够自主办学,这个源于中世纪学者行会的惯例是大线”。
二是大学的人文科学精神。
人文科学追求善,自然科学讲究真,科学与人文水乳交融,大学才能体现一种真正大学固然要培养学生经世之“术”,但大学不仅仅是技能的培训场所。
正是那些看似“无大用”的人文学科能够给予野、自由的精神、活跃的风气,给予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以及永恒的道德精神,并最终能使那免于流入浮泛和庸俗。
三是大学的创新批判精神。
批判是相对于大学的社会文化功能,而创新则是相对于大学自的。
创新是大学前进的根本动力。
对于一所大学来说,创新不仅包括在科学这个无止境的疆界不断开拓,提出新推动社会进步,更在于大学把培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人才作为大学的根本任务。
大学不断推进理论和技术向前发该是一面理性透析社会的明镜,学者们应该在社会批判和监督中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
南京大学中文系一位著名文章中说过:“大学应存在一股强大的‘清流’,它标志着一个民族之文明与良知不可磨灭,标志着一个民族对真理即使十分艰难的时日也不能放弃。
”这正是对大学精神的生动概括。
大学精神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既体现着大又有自己独有的特色。
一方面,大学精神具有普遍意义,体现着大学存在的价值,是大学区别于其它教育机构的界上的一流大学千差万别,各有所长,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它们都有一种历久不衰而又各具特色的大学精使得它们在回应时代剧烈的挑战过程中,不断地为学校注入勃勃的生机与活力。
另一方面,如同人的基因制约着大学也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
大学精神就是大学传统中最为宝贵的部分。
由于每一所大学特定的历史传统、社会置、学校目标和发展任务等方面的差异又各有其独特之处。
每一所大学也会根据各自的实际而对自己的大学精神的界说和解释。
如北京大学的自由民主,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南京大学的诚朴坚毅。
大学正是在其长期的文化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认识与实践,自觉或不自觉地逐渐形成其风格的。
这种独特的大学精神本身具有嬗变性,它的变化有意识地对传统进行继承与扬弃,以便更好地适应。
在2002年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许多校长就特学要重视大学精神的建设。
中国现代大学建立的时间并不长,但仍然有一些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反映大学精神的经典名言。
如《大学章句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如梁启超先生指出的大学在于其“独立其精神,自由其思想”,如蔡元培想自由,兼容并包”,如梅贻琦先生强调的“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在各种形式的大学精神训是一所大学独立思想和传统精神的集中体现,最能反映一所大学的办学传统和特色。
南京大学肇始于三江师范学堂,历经沧桑,系科屡经分合,校址也数次搬迁,但学校诚朴坚毅、自强不息的传求实、勤奋创新的校风在一代又一代南大人身上薪火相传,并不断发扬光大。
早在两江师范学堂时期,学堂监督了“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校训,这是南大最早的校训,生动地体现了南大人艰苦创业、追求卓越的风骨。
南高长以“诚”字为校训,要求全校师生为人、为学都要以诚为本。
中央大学时期罗家伦校长提出“诚朴雄伟”四字作为校训。
希望中大学子既要刻苦努力,诚心向学,又要能放开眼界,努力做出伟大事业。
南京大学的另一重要源头是将“诚真勤仁”作为校训,这与中央大学的传统和校训在本质上有类似之处,都将“诚”作为精神内核。
南京大学朴雄伟,励学敦行”正是源于此。
“诚朴”二字,源自中国文化传统,诚意正心,诚信待人,修齐治平。
“雄伟”是雄壮而伟大的意思,指为人、为向,立志“做得大事”,养吾浩然之气。
“雄伟”立足于“诚朴”,阐释的是南大人对故土、对现世的一种积极情怀,厚德载物的人生态度。
同时这也是对南大百年传统的延续。
“励学敦行”则源自古代的前贤名句。
“励学”在古文中劝勉人努力学习的意思。
“敦行”见于《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诚朴雄伟合在一起,既继承和反映了南大百年办学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面向未来的办学理念和更高追求,同时还阐明了的途径。
在当今高等教育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形势下,立足国情、校情,诚朴为本,追求卓越,苦干实干是南大全南京大学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正是以此为精神力量,克服种种压力和困难,全校师生员工始终保持一份平扎实实地潜心于工作、学习,从而取得了今天的成绩。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的灵魂所在,在大学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建设一流大学的过面要发扬坚持大学精神的共性,如追求真理和探究学问的自由独立,另一方面也要与自己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持自己的“个性”与“身份”,不仅仅是学科设置的差异,更在于大学环境和氛围、学生气质的不同。
这种无形的资高等教育家A·弗莱克斯纳所指出的那样,“在保障大学的高水准方面,大学精神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都更有效大学不是一个研究所,不能纯粹地搞科研、做项目,大学最主要的是培养人,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讲,培养人和科的。
既要重视培养博士生、硕士生,更重要的是重视培养本科生,各种设施都要以满足人才培养需要为目的。
大学精神最关键的是——自由独立之思想。
有比较大的自由度,宽松的环境,比较大的办学自主权。
大学既要部的要求去做(尊重上面的意见),又要有自己的理念和特色。
要有“人不敢言我敢言之,人不敢为我敢为之”的
大学精神主要包括:办学传统、理念;人文精神(学术自由,探索知识和道德的完美和高尚的人格);科学精的精神,追求真理的精神,批判和创新的精神)。
知识基础比较扎实、数量和质量都比较优秀的创新型人才。
自跃的风气,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
一个学者最重要的价值是他的学识/学术水平。
每一个学者都应该有自己的一个道德底线,在底线上达到科神:求实、求精、求新。
如果是人文精神是求善、科学精神是求真的话,那么大学精神作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结合,就应该是求美
之美就在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
大学应该成为社会上特殊的精神园地(领地)
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不能完全考虑物质层面的东西,要重视营造、培育、扶持大学精神。
更具弹性和人性的管理(以人为本),如在对教师的考核和评估方面(如此定量是否还有待商榷)
每个大学由于所处的历史环境、学校定位(目标)、学科设置等各不一样,大学精神也会有所差别。
大学理念应该是大学精神的结晶,而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
如北大的民主、清华的自强不息、南大的大学,应该有自己的风格。
我们应该抓住机遇,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地发扬我们南大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