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汽化和液化(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3.3汽化和液化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3.3汽化和液化优秀教学案例
3.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的培养。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评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
2.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小组评价,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反思意识。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反馈和指导,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改进。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目标的重要性。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教师也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培养综合素质和能力。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我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生活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和原因,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3.学生能够参与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培养合作能力、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能够体验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2.学生能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培养对科学的尊重和信任。
3.学生能够在观察和实验过程中,培养对自然现象的敏感性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2.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汽化和液化的原因和条件,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组织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和知识共享。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2.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作业小结:在作业小结环节,注重及时反馈和针对性讲解,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作业质量和学习效果。同时,鼓励学生在下一节课前分享自己的作业心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3.3汽化和液化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3.3汽化和液化优秀教学案例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物质进行汽化和液化的实验。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步骤和观察指标。
3.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鼓励小组成员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并记录结果。
4.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和分享,比较不同小组的实验结果,共同探讨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四)反思与评价
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设计了一个优秀教学案例。首先,我会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如讲解空调制冷的原理,使学生对汽化和液化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然后,我会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在汽化和液化过程中的变化,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接下来,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进行分析。最后,我会进行课堂小结,强调汽化和液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2.实验与观察相结合:本节课注重实验操作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汽化和液化的过程。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3.小组合作与交流:本节课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经验,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问题导向
1.提出问题:“什么是汽化和液化?它们有什么特点和区别?”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引导学生思考:“汽化和液化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提问:“汽化和液化的过程是如何影响周围环境的?”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现象与生活的联系。
4.通过提问:“如何设计和进行一个关于汽化和液化的实验?”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方法和科学思维。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互相交流和合作。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3.3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3.3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6.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动画、视频等,形象生动地展示汽化与液化的物理过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
7.定期进行课堂小结,巩固所学知识。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组织小组讨论等方式,促使学生主动复习,提高教学效果。
8.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将环保、节能等理念融入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查找资料,了解汽化与液化在科技、环保等领域的应用,撰写一篇拓展阅读报告;
-推荐阅读一篇与汽化与液化相关的科普文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作业要求:
1.学生需按时完成作业,保持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2.实践应用题和小组成果展示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团队协作能力;
3.分析思考题要注重逻辑性和创新性,鼓励学生提出独特见解;
3.分析思考题:
-分析生活中的一个汽化与液化现象,探讨其背后的物理原理;
-思考如何利用汽化与液化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节能、减排等。
4.小组合作任务: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总结汽化与液化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实例,制作成PPT或手抄报,课堂上进行分享和展示。
5.拓展阅读:
9.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施差异化教学,给予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以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新课,如烧水时水壶嘴冒出的“白气”,引导学生思考这是如何产生的。
2.提出问题: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提出问题:“什么是汽化?什么是液化?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选择题:考查学生对汽化与液化基本概念的理解;
-计算题: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_3汽化和液化教案

3_3汽化和液化教案

汽化和液化(总第___课时)年级:八年级;辅备:;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沸腾的条件;2.知道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以及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知道蒸发能够致冷。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教学难点】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教学准备】酒精、塑料袋、热水、铁架台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1. 物质从____变成____的现象叫汽化,汽化有两种方式分别是____和___。

由气态变成液态叫。

2.沸腾是______汽化现象;蒸发是______的汽化现象。

3.认真观察水的沸腾现象,请你说出水沸腾时的特点?4.观察课本P61图3.3-5,解释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的原因;二、交流展示:活动1:观察实验现象,并完成以下问题(1)实验开始时,塑料袋中滴入的是___态的酒精,将其放入热水中后,袋子发生了_______变化?袋中酒精变成了_____态,这种物质从____态变为____态叫做汽化。

(2)将胀大的袋子从热水中取出后放在桌面上一段时间后,袋子又有何变化?袋中又出现了____态的酒精。

此过程酒精由_____态又变为____态,这个过程叫做液化。

活动2: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实行时注意观察水沸腾时的特征:水沸腾后假如继续加热,是不是温度会越来越高?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1min记一次温度,填入下表,并作出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

分析与总结:水的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腾时需要加热,且达到一定的温度,有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水在沸腾的过程中,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____,这个温度叫做____。

活动3:阅读书上相关蒸发的内容,理解汽化的另一种形式,并与沸腾作比较,完成下表三、反馈达标:1、在敞开的水壶里烧水,使水沸腾后再用猛火继续加热,则水的温度将()A. 逐渐升高B. 不变C. 逐渐降低D. 忽高忽低2、将一支温度计从酒精中抽出,它的示数将()A.一直升高 B.一直下降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3、下面哪项措施的目的是为了减慢水的蒸发()A.用电热吹风机将湿头发吹干B.用扫帚把地面的积水向周围扫开C.将湿衣服撑开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D.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后再放入冰箱的冷藏室内4.影响蒸发的因素有(1)(2) (3)5.影响液体沸点的因素有第二课时:一、自主学习:《基训》1.2.3.4.二、交流展示:《基训》5.6.7.8.9.10.三、拓展应用:1.用蒸笼蒸馒头,是上层还是下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呢?小明仔细观察后发现:高温的水蒸气经过多层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水蒸气发生 ____现象,____ 很多热量,从而会使上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2.对于小手术的麻醉,医生常用一种透明的、沸点为13.1℃的液体氯乙烷,把准备施行手术的地方“冻结”起来。

八年级物理上册3.3汽化和液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3.3汽化和液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软件资源:
-教学PPT:包含课程主要内容、重要概念和实例图片。
-教学视频和动画:演示汽化和液化过程,热量变化等。
3.课程平台:
-课堂管理系统:发布课程通知、作业和教学资源。
-在线学习平台:提供课后复习资料和扩展学习资源。
4.信息化资源:
-电子教材: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电子版。
-教学APP:支持课堂互动、小组讨论和即时反馈。
3.设立生活实例分析环节,让学生从实际情境中认识和区分蒸发和沸腾,提高应用能力。
4.设计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交流,加深对重点难点的理解。
5.课后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技巧。
教学资源
1.硬件资源:
-实物模型或实验器材:蒸发和沸腾实验装置、液体加热器、温度计等。
-投影仪或智能黑板:展示教学PPT、视频和动画等。
例题4:沸腾条件与气压的关系
题目:在海拔较高的地区,气压较低,水的沸点会降低。假设某地区海拔为2000m,求该地区水的沸点相对于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降低多少度。
解答:
每上升1000m,气压下降大约10kPa。因此,2000m的海拔高度导致气压下降大约20kPa。
水的沸点与气压成反比,气压下降,沸点降低。根据比例关系,沸点降低的温度约为:ΔT = (20kPa / 10kPa) * 1℃ = 2℃
①汽化吸热:在汽化过程中,物质吸收热量,使周围温度下降。
②液化放热:在液化过程中,物质释放热量,使周围温度上升。
4.汽化与液化的应用实例
①蒸发制冷:如冰箱、空调中的制冷剂蒸发吸收热量,实现制冷效果。
②沸腾烹饪:如煮水时,水加热至沸腾,热量使食物熟透。
③蒸汽机:利用水蒸气的热量推动活塞,转化为机械能。

人教版八年级上物理第三章第3节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物理第三章第3节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深入探讨汽化和液化的本质,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举办知识竞赛、科普讲座等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汽化和液化现象,如烧开水的蒸汽、冰块融化的水滴等,引起学生对本节课主题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语言引导:“同学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现象,如水烧开时冒出的白气,冰块融化成水滴。这些现象都涉及到一个共同的物理过程——汽化和液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有趣的现象。”
-利用实验、动画、图表等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对汽化和液化现象的直观认识。
-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教学步骤:
(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如烧水时水壶嘴冒出的“白气”,引出汽化和液化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汽化和液化的基本概念,尝试区分蒸发和沸腾。
2.学生互动:请学生分享生活中观察到的汽化和液化现象,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3.教学目的: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介绍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分类、过程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语言引导:“汽化是指液体变成气体的过程,分为蒸发和沸腾两种形式。液化是指气体变成液体的过程,常见的液化方法有冷凝和压缩。汽化和液化过程中,会伴随着吸热和放热的现象。”
2.教学方法:结合教材、动画、实验视频等多种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3.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汽化和液化的基本概念、过程及其特点。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蒸发和沸腾有哪些区别?

1.3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1.3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 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汽化和液化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物理问题,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原则。
七、教学反思
在本次“汽化和液化”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物质状态变化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他们能够更好地将抽象的物理知识与实际情境联系起来。例如,当讨论到蒸发和沸腾时,我让学生们思考夏天出汗和烧水时的现象,他们能够较快地理解并应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日常现象。
- 学生能够描述蒸发和沸腾两种汽化方式的区别与联系,并能够举例说明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 学生能够掌握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 学生能够解释汽化吸热、液化放热的过程,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现象。
-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提高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举例:夏天出汗后感到凉爽,是因为汗水蒸发吸收了体表的热量;而冬季北方供暖系统中的水在锅炉内加热后变成蒸汽,释放热量到室内。
2. 教学难点
(1)影响汽化速率的因素:引导学生分析温度、表面积、空气流动等因素对汽化速率的影响,理解并掌握相关规律。
难点解析:温度升高、液体表面积增大、空气流动加快均能提高汽化速率,但这些因素在实际应用中如何综合影响,需要学生通过实验和实例来深入理解。
(3)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找与汽化和液化相关的资料和实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信息处理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通过线上互动平台,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实时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汽化和液化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设计预习问题,如“生活中哪些现象是汽化?哪些现象是液化?”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汽化和液化内容做好准备。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3《汽化和液化》(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3《汽化和液化》(第1课时)教学设计
2.新课内容:
(1)讲解汽化与液化的概念、原理,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说明,帮助学生理解。
(2)通过实验观察蒸发与沸腾的现象,分析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引导学生探讨影响蒸发速度的因素。
(3)介绍液化的方法及其原理,让学生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实验探究:
(1)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蒸发与沸腾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反思,不断进步。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生活实例,撰写一篇关于汽化与液化现象的小短文,要求至少包含两种汽化方式的应用、影响蒸发速度的因素以及液化方法的实际运用。
2.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影响蒸发速度的因素。要求学生详细记录实验过程、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实验结论。
6.课后作业:
布置与汽化、液化相关的思考题和实践作业,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7.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热水在阳光下快速蒸发、冰箱内的水蒸气凝结成水滴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影响蒸发速度的因素。
(3)让学生尝试设计实验,验证液化的方法及其原理。
4.巩固拓展:
(1)结合生活实例,分析汽化与液化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2)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汽化与液化的概念、原理、实验方法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3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3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治学的态度,养成认真观察、细心分析的好习惯。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能意识。
4.通过学习汽化和液化现象,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中物质状态变化的普遍性,培养他们的自然观和科学世界观。
教学设计具体安排:
(2)新课教学:以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探究汽化和液化的规律,理解能量变化;
(3)巩固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拓展应用:介绍汽化和液化在科技、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2.教师总结: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补充,强调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梳理知识体系。
3.布置作业: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中观察和思考物理现象,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汽化和液化知识的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布置以下作业:
1.设计练习题: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涵盖基本概念、影响因素、能量变化等方面。
2.学生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五)总结归纳
1.学生总结:邀请学生分享本节课的学习心得,总结汽化和液化的重点知识。
3.教学评价:
(1)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作业、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2)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表达观点,培养其创新思维;

物理八年级上册《汽化和液化》教案

物理八年级上册《汽化和液化》教案
【师】1、夏天在地面上洒水会感到凉快,是为什么?
2、人们在高温的天气里大汗淋漓,汗液起到什么作用?
3、人游泳之后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天热时,狗常把舌头伸出来。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图见课文61页)
学生讨论总结:
1、利用水蒸发吸热来降低温度。
2、人体自我保护的生理现象,汗液蒸发吸热,使体温不致升得太高。
3、人身体上的水蒸发时从人体上吸热,从而来降低温度。
狗常把舌头伸出来,把大量的热散到空气中,来调节体温。
(2)蒸发可以致冷
【讨论】要想让湿衣服干的快一些,你有哪些好办法?液体蒸发的快慢和哪些因素有关?
【归纳总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1.液体的温度
2.液体的表面积
3.液面表面空气流动
走进生活:同学们能不能说出生活中一些加快液体蒸发的例子?(学生自主发言)
【提出问题】同学们观察过水的沸腾吗?水在沸腾前和沸腾时的现象有哪些不同?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温度会怎么变化呢?
【猜想与假设】
【设计实验】
1.从暖瓶向小烧杯中倒入30ml左右的热水,点燃酒精灯加热。
2.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0.5 min 记录一次温度填入表格中,直到水沸腾后2分钟为止,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自学指导】阅读教材P60小资料,几种液体的沸点(标准大气压),回答下列问题:
1.不同液体的沸点相同吗?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多少℃?
2.能用酒精温度计测量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吗?为什么?
【知识拓展】液体的沸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大气压影响液体的沸点,气压越大,液体的沸点越高。高压锅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工作的。
3.在记录温度的同时,注意观察水沸腾前和沸腾时各有怎样的现象发生,水沸腾后,将酒精灯取下停止加热,观察水的沸腾情况。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表中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3.3: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3.3: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3.3: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三态变化过程中的汽化和液化现象。

2.掌握气体和液体状态之间的转化条件。

3.理解汽化和液化的实质是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增强或减弱。

4.拓展思维,培养观察、实验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物质的三态变化中的汽化和液化现象。

2.理解汽化和液化的过程和条件。

3.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拓展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验用具、实验材料。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与学生简要交流,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比如:你们曾看到过哪些液体蒸发成气体的现象?液化是如何发生的?有什么条件?2. 学习新知(10分钟)通过课件或黑板上的相关图片和文字,让学生认识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和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三态变化中,气体是如何转化为液体的?”“液体又是如何转化为气体的?”解释汽化和液化的实质是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增强或减弱。

3. 实验探究(30分钟)划分小组,每个小组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液体蒸发成气体和气体冷凝成液体的现象,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实验结束后,小组之间进行实验结果交流和讨论,总结液体蒸发和气体冷凝的条件和规律。

4. 概念解析(15分钟)根据学生实验的结果和讨论,教师通过课件或黑板,对液体蒸发和气体冷凝的条件进行系统的概念解析,并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

引导学生理解液体蒸发需要克服液体表面的吸附力,气体冷凝需要克服液体内部分子间的引力。

5. 拓展应用(2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实际生活中与汽化和液化现象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如:“为什么热水比冷水更容易蒸发?”“天气湿度高时,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学生通过分析问题,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并能够给出科学的理论依据。

6. 小结归纳(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小结和归纳,梳理汽化和液化的过程和条件,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总结和复习。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3《汽化和液化》(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3《汽化和液化》(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3.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公共演讲能力。如“请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的实验结果和发现。”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如“你在学习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如“你觉得自己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如何?你的同伴是如何评价你的?”
3.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为什么说汽化是吸热过程?”“液化的方法有哪些?”等。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共同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和规律。如“观察实验现象,汽化和液化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2.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鼓励他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互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如“设计一个实验,观察液化的过程。”
在教学案例中,我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例,如水烧开时的蒸汽、夏天冰棍的融化等,引导学生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汽化和液化的过程,并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这些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问题驱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确保他们能够掌握所学知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
3.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让他们学会从现象中寻找规律,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树立自信心。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三汽化和液化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三汽化和液化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三、汽化与液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

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2.过程与方法●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通过做液体沸腾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实验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的温度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无力道理,进一步体会物理知识的实际价值。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意志品质。

●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的渗透事物的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和表达能力。

难点: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是的特征;观察现象、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比较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器材】烧杯、水、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中心有孔的纸盖、火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演示1] 老师用毛巾蘸些酒精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鸡腿”,不一会儿,咦!我的“鸡腿”不见了提问:我的“鸡腿”到底跑哪儿去呢?回顾:物质三种状态是什么?设计目的:通过一则物理幽默笑话,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又复习了物质三种状态的有关知识。

[演示2] 在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后并扎紧塑料袋口,然后放入80℃以上的热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生甲] 塑料袋鼓起来了[生乙] 酒精到哪里去了?[生丙] 凉一会儿又会看到塑料袋瘪了,有小液滴。

[师] 在这些现象中,酒精发生了什么?[生丁]二、新课开始(类比联想形成概念)一、引入新课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一会儿就干了,衣服上的水到哪里去了?汽化和液化想想做做: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尽空气后用绳把口扎紧,然后放入80摄氏度以上的热水中。

《第三章 第3节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第3节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3节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汽化、液化的观点,掌握蒸发及其影响因素,了解沸腾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学习分析、归纳、总结知识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汽化、液化和蒸发的影响因素,掌握相关知识。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归纳总结知识。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械:酒精灯、酒精、小烧杯、滴管、量筒、温度计、铁架台等。

2. 视频和图片素材:有关汽化、液化现象的生活实例和实验录像。

3. 课件和板书设计:展示汽化、液化过程及影响因素。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为初中物理课程《第3节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的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 导入环节:通过平时生活实例引入汽化和液化观点,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

例如,展示一瓶刚从冰箱拿出来的冰镇饮料,引导学生观察饮料瓶外壁是否有水珠产生,从而引出汽化和液化的观点。

2. 实验环节:通过实验演示汽化和液化的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观点。

可以选择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水,观察水的沸腾过程;或者用喷雾器将酒精喷洒在空中,观察酒精的蒸发过程。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并适时进行讲解。

3. 讲解环节:结合实验现象,对汽化和液化的观点、特点、影响因素等进行详细讲解。

可以通过PPT、视频等形式展示汽化和液化的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4. 互动环节: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汽化和液化的认识。

可以设置一些与平时生活相关的题目,如“为什么夏天扇扇子会觉得凉爽”、“为什么冬天呼出的气体会有白雾”等,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适时进行点评和指导。

5. 总结环节: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可以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6. 作业环节:安置与汽化和液化相关的作业,如观察生活中的汽化和液化现象、撰写小论文等,帮助学生稳固所学知识,并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3.3汽化和液化优秀教学案例

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3.3汽化和液化优秀教学案例
4. 实验探究:设计了一系列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汽化和液化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汽化和液化的原理,提高科学素养。
5. 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通过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汽化和液化现象,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2. 设计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3.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科学知识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汽化和液化现象,如水烧开、冰棍融化、雾的形成等,让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创设实验情境,如加热液体、观察蒸发过程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现象,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总结归纳
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汇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总结能力。
2.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汇报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汽化液化的应用。
3. 通过提问和解答学生的问题,巩固学生对汽化和液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作业小结
1. 布置相关的作业题目,让学生通过练习和思考,巩固和加深对汽化和液化知识的理解。
3. 设计问题情境,如“为什么水烧开后会冒出白气?”“空调是如何利用汽化和液化原理制冷的?”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12.3 汽化与液化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沪科版物理九年级

12.3 汽化与液化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沪科版物理九年级
其次,虽然学生能够理解汽化与液化的概念,但是在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说明我在课堂上的引导还需要更加深入,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
此外,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对于讨论和提问环节不够积极。针对这个问题,我可以在未来的教学中采用更多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如小组竞赛、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分析、总结能力。
3.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
1.实验器材:烧杯、热水、冷水、显微镜等。
2.教学课件:PPT、图片、视频等。
3.参考资料:相关教材、学术论文等。
七、教学注意事项
1.注重实验安全,提醒学生遵守实验规程。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汽化与液化解决实际问题。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汽化与液化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3.实验器材:如果涉及实验,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
5.课件制作: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PPT课件。
6.教案准备:编写详细的教学教案。
7.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汽化与液化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5.课件制作: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PPT课件,包括汽化和液化的定义、特点、过程和条件的讲解,以及实验步骤和数据分析的方法。课件应简洁明了,文字清晰,图片和图表准确,动画和视频流畅。

3.3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3.3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5.布置作业(5分钟)
“请同学们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完成课后作业第3题,并撰写一篇关于汽化和液化的科普文章,下节课分享给同学们。”
6.课堂小结(5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汽化和液化的概念、特点和条件,并通过实验观察了汽化和液化的过程。希望同学们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其他重要的物理现象,敬请期待。”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探究:通过课堂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问题提出与解决能力。
2.科学思维:培养学生对汽化和液化现象进行逻辑思考、归纳总结的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探究精神和勇于尝试的精神态度。
拓展与延伸
六、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化和液化现象》
-科学杂志文章:《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
-网络资源:国家地理网站上的《汽化和液化的环境应用》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学生自主探究题目:
-设计一个实验,展示液化的过程。
-调查生活中利用汽化和液化原理的产品,并进行分析其工作原理。
“液化的概念是指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液化有哪些方法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并结合教材第68页的内容进行解答。”
3.课堂实验(15分钟)
“同学们,我们现在来进行一个简单的课堂实验,观察和体验汽化和液化的过程。请各小组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并观察实验现象。”
4.总结与拓展(10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汽化和液化的概念、特点和条件。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思考汽化和液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3.3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2024)

3.3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2024)

3.3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提问】(1)在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塑料袋挤瘪,排出空气后用绳把袋口扎紧,然后放入开水中。

你会看到什么变化?从开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儿又有什么变化?在整个过程中,酒精的状态发生了哪些变化?滴入酒精的塑料袋(2)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放在太阳下的湿衣服,不久以后也干了,衣服上的水到哪里去了呢?人们常用酒精为高烧病人降温,包含什么物理原理?【演示】如下图,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尽空气后用绳把口扎紧,然后放入热水中。

你会看到什么变化?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放入冷水中过一会又有什么变化?怎样解释这些变化?在空气中放入热水中放入冷水中现象:把塑料袋放入热水中,塑料袋里的酒精不见了,而塑料袋却马上鼓起;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塑料袋瘪了,袋里又有酒精了。

【视频演示】——《观察塑料袋的变化》学生讨论交流:“酒精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塑料袋会鼓起来?”“酒精为什么会失而复得?”【归纳总结】塑料袋中的液态酒精受热后变成了气态酒精,降温后气态酒精又变成了液态酒精。

物质的液态和气态可以相互转化。

【给出概念】2. 汽化与液化(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作汽化。

物质的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洒在地上的水变干了,属于蒸发;壶里的水烧开了,属于沸腾。

(2)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作液化。

(1)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中心有孔的纸板、温度计、水、钟表。

(2)实验装置:(3)注意事项①为了既节约能源,又让水尽快沸腾。

烧杯里面的水用热水,且加盖。

水不宜过多,但需要没过温度计的玻璃泡。

②安装实验器材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③实验结束时,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1)在烧杯中加入水,用酒精灯加热,观察水发生的变化:水的温度、水发出的声音、水中的气泡等。

(2)当水温达到90℃时,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

直到水沸腾后再持续几分钟为止。

《第三章第3节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第3节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3节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汽化、液化的概念,掌握其基本原理和应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生活中的汽化和液化现象,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汽化、液化的概念和原理,掌握其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汽化和液化的过程,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演示实验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准备教学材料:相关图片、视频、案例。

3. 安排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4. 制定评估方式:设计课堂小测验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汽化、液化的基本概念,以及在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些知识。

以下是我设计的具体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些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如:湿衣服晾干、水壶烧水等。

2. 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探究汽化、液化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概念。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汽化、液化现象的观察和理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4. 概念讲解:结合实验现象,详细讲解汽化、液化的概念,并解释相关物理原理。

5. 应用举例:列举生活中汽化和液化现象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通过互动交流,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7. 作业布置:布置与汽化和液化相关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相关问题。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实验探究、小组讨论、讲解演示等多种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同时,我也注重课堂互动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的优化。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汽化、液化的概念,掌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能够解释生活中的汽化、液化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猜想:
1
2
3
实验结论: 实验结论:
提高液体的温度可以加快蒸发 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可以加快蒸发 增大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通速度可以加快 蒸发
你观察到玻璃片上有什么现象? 你观察到玻璃片上有什么现象?
水蒸气
小水滴
我们把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我们把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你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液化现象? 你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液化现象? 刚从冷藏室拿出的苹果,表面不断凝结小水珠 刚从冷藏室拿出的苹果, 冰棍周围冒"白气" 冰棍周围冒"白气" 冬天室内玻璃上的水珠 它们除了都属于液化,还有什么共同特点? 它们除了都属于液化,还有什么共同特点?
3,雾的形成
雾和云都是由浮游在空中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 结物,只是雾生成在大气的近地面层中, 结物,只是雾生成在大气的近地面层中,而云生成在大气 的较高层而已.雾既然是水汽凝结物, 的较高层而已.雾既然是水汽凝结物,因此应从造成水汽 凝结的条件中寻找它的成因. 凝结的条件中寻找它的成因.大气中水汽达到饱和的原因 不外两个:一是由于蒸发,增加了大气中的水汽; 不外两个:一是由于蒸发,增加了大气中的水汽;另一是 由于空气自身的冷却.对于雾来说冷却更重要. 由于空气自身的冷却.对于雾来说冷却更重要.当空气中 有凝结核时,饱和空气如继续有水汽增加或继续冶却, 有凝结核时,饱和空气如继续有水汽增加或继续冶却,便 会发生凝结.凝结的水滴如使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千米以内 会发生凝结.凝结的水滴如使水平能见度降低到 千米以内 雾就形成了. 时,雾就形成了. 另外,过大的风速和强烈的扰动不利于雾的生成. 另外,过大的风速和强烈的扰动不利于雾的生成. 因此,凡是在有利于空气低层冷却的地区, 因此,凡是在有利于空气低层冷却的地区,如果水汽 充分,风力微和,大气层结稳定,并有大量的凝结核存在, 充分,风力微和,大气层结稳定,并有大量的凝结核存在, 便最容易生成雾. 便最容易生成雾.一般在工业区和城市中心形成雾的机会 更多, 更多,因为那里有丰富的凝结核存在.
5,霜的形成
在寒冷季节的清晨,草叶上,土块上常常会覆盖着一层霜的结晶. 在寒冷季节的清晨,草叶上,土块上常常会覆盖着一层霜的结晶.它 们在初升起的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待太阳升高后就融化了. 们在初升起的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待太阳升高后就融化了.人们常常把 这种现象叫"下霜 翻翻日历,每年10月下旬 总有"霜降 这个节气. 下霜". 月下旬, 霜降"这个节气 这种现象叫 下霜 .翻翻日历,每年 月下旬,总有 霜降 这个节气.我 们看到过降雪,也看到过降雨,可是谁也没有看到过降霜.其实, 们看到过降雪,也看到过降雨,可是谁也没有看到过降霜.其实,霜不是 从天空降下来的,而是在近地面层的空气里形成的. 从天空降下来的,而是在近地面层的空气里形成的. 霜是一种白色的冰晶,多形成于夜间.少数情况下, 霜是一种白色的冰晶,多形成于夜间.少数情况下,在日落以前太阳 斜照的时候也能开始形成.通常,日出后不久霜就融化了. 斜照的时候也能开始形成.通常,日出后不久霜就融化了.但是在天气严 寒的时候或者在背阴的地方,霜也能终日不消. 寒的时候或者在背阴的地方,霜也能终日不消. 霜本身对植物既没有害处,也没有益处.通常人们所说的"霜害 霜害", 霜本身对植物既没有害处,也没有益处.通常人们所说的 霜害 ,实 际上是在形成霜的同时产生的"冻害 冻害". 际上是在形成霜的同时产生的 冻害 . 霜的形成不仅和当时的天气条件有关, 霜的形成不仅和当时的天气条件有关,而且与所附着的物体的属性也 有关.当物体表面的温度很低,而物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温度却比较高, 有关.当物体表面的温度很低,而物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温度却比较高,那 么在空气和物体表面之间有一个温度差, 么在空气和物体表面之间有一个温度差,如果物体表面与空气之间的温度 差主要是由物体表面辐射冷却造成的, 差主要是由物体表面辐射冷却造成的,则在较暖的空气和较冷的物体表面 相接触时空气就会冷却,达到水汽过饱和的时候多余的水汽就会析出. 相接触时空气就会冷却,达到水汽过饱和的时候多余的水汽就会析出.如 果温度在0° 以下 则多余的水汽就在物体表面上凝华为冰晶,这就是霜. 以下, 果温度在 °C以下,则多余的水汽就在物体表面上凝华为冰晶,这就是霜. 因此霜总是在有利于物体表面辐射冷却的天气条件下形成.
FLASH 欣赏
FLASH实 验演示
汽化: 汽化:物质由液 态变为气态的过 程叫汽化. 程叫汽化. 汽化有两种方式: 汽化有两种方式: ⑴沸腾,⑵ 蒸发. 沸腾,
给水加热, 给水加热,水会变成蒸气

观察水的沸腾
观察沸腾前 后的气泡
沸点 水沸腾时温度 保持不变 , 温度 为 100℃ . ℃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当物质的温度大于沸点时, 当物质的温度大于沸点时,物质 呈气态;当小于沸点时, 呈气态;当小于沸点时,物质呈液态 或气态. 或气态.
蒸发和沸腾的异同比较
蒸 不 同 点 发生温度 发生部位 程度 相 同 点

沸 腾 达到沸点 且 继续吸热 液体表面 和内部 剧烈
任何温度 液体表面 缓慢 1.都是汽化现象 都是汽化现象 2.都要吸热 都要吸热
探究三:怎样才能加快蒸发? 探究三:怎样才能加快蒸发? 提高液体的温度 增大液体的表面积 增大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增大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增大风力) 减少液体的多少 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
3 物质的沸点表: 物质的沸点表:

蒸发发生的温度: 蒸发发生的温度: 蒸发发生的度下都能发生 只在液体的表面
探究一:蒸发有什么特点?(与沸腾作比较来回答) 探究一:蒸发有什么特点?(与沸腾作比较来回答) ?(与沸腾作比较来回答
蒸发发生的剧烈程度: 蒸发发生的剧烈程度: 缓慢的 分析得出 蒸发是发生在任何温度下,并且只在液体 蒸发是发生在任何温度下, 结论: 的表面发生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 探究二:蒸发和沸腾有什么不同? 探究二:蒸发和沸腾有什么不同?
2,云的形成
人们常常看到天空有时碧空无云,有时白云朵朵,有时又是乌云密布.为什 人们常常看到天空有时碧空无云,有时白云朵朵,有时又是乌云密布. 么天上有时有云,有时又没有云呢?云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 云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 么天上有时有云,有时又没有云呢 云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 它又是由有什么组 成的? 成的? 漂浮在天空中的云彩是由许多细小的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漂浮在天空中的云彩是由许多细小的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有的是由小水滴或 小冰晶混合在一起组成的.有时也包含一些较大的雨滴及冰,雪粒, 小冰晶混合在一起组成的.有时也包含一些较大的雨滴及冰,雪粒,云的底部不 接触地面,并有一定厚度. 接触地面,并有一定厚度. 云的形成主要是由水汽凝结造成的. 云的形成主要是由水汽凝结造成的. 我们都知道,从地面向上十几公里这层大气中,越靠近地面,温度越高, 我们都知道,从地面向上十几公里这层大气中,越靠近地面,温度越高,空气也 越稠密;越往高空,温度越低,空气也越稀薄. 越稠密;越往高空,温度越低,空气也越稀薄. 另一方面,江河湖海的水面,以及土壤和动,植物的水分, 另一方面,江河湖海的水面,以及土壤和动,植物的水分,随时蒸发到空中 变成水汽.水汽进入大气后,成云致雨,或凝聚为霜露,然后又返回地面, 变成水汽.水汽进入大气后,成云致雨,或凝聚为霜露,然后又返回地面,渗入 土壤或流入江河湖海.以后又再蒸发(升华 再凝结(凝华 下降.周而复始, 升华), 凝华)下降 土壤或流入江河湖海.以后又再蒸发 升华 ,再凝结 凝华 下降.周而复始,循 环不已. 环不已. 水汽从蒸发表面进入低层大气后,这里的温度高,所容纳的水汽较多, 水汽从蒸发表面进入低层大气后,这里的温度高,所容纳的水汽较多,如果 这些湿热的空气被抬升,温度就会逐渐降低,到了一定高度, 这些湿热的空气被抬升,温度就会逐渐降低,到了一定高度,空气中的水汽就会 达到饱和.如果空气继续被抬升,就会有多余的水汽析出. 达到饱和.如果空气继续被抬升,就会有多余的水汽析出.如果那里的温度高于 0°C,则多余的水汽就凝结成小水滴;如果温度低于 °C,则多余的水汽就凝 ° ,则多余的水汽就凝结成小水滴;如果温度低于0° , 化为小冰晶.在这些小水滴和小冰晶逐渐增多并达到人眼能辨认的程度时, 化为小冰晶.在这些小水滴和小冰晶逐渐增多并达到人眼能辨认的程度时,就是 云了. 云了.
1,用嘴对准自己的双手呵气, ,用嘴对准自己的双手呵气, 几秒钟后手有何感觉?吹气呢? 几秒钟后手有何感觉?吹气呢? 2,被水蒸气烫伤比被开水烫伤严重, ,被水蒸气烫伤比被开水烫伤严重, 现在你知道原因了吗? 现在你知道原因了吗? 气体液化的时候要放热.烧水,做饭的时候, 气体液化的时候要放热.烧水,做饭的时候, 100℃的水蒸气烫伤往往会伤得很厉害 的水蒸气烫伤往往会伤得很厉害, 被100℃的水蒸气烫伤往往会伤得很厉害,就不只 是因为水蒸气的温度高, 是因为水蒸气的温度高,还因为水蒸气液化时放 热的缘故. 热的缘故.
4,露的形成
在温暖季节的清晨,人们在路边的草, 在温暖季节的清晨,人们在路边的草,树叶及农作物上经常可以看到 的露珠,露也不是从天空中降下来的.露的形成原因和过程与霜一样, 的露珠,露也不是从天空中降下来的.露的形成原因和过程与霜一样,只 不过它形成时的温度在0° 以上罢了 以上罢了. 不过它形成时的温度在 °C以上罢了. 以上, 露点温度". 在0°C以上,空气因冷却而达到水汽饱和时的温度叫做 露点温度 . ° 以上 空气因冷却而达到水汽饱和时的温度叫做"露点温度 在温暖季节里,夜间地面物体强烈辐射冷却的时候, 在温暖季节里,夜间地面物体强烈辐射冷却的时候,与物体表面相接触的 空气温度下降,在它降到"露点 以后就有多余的水汽析出. 露点"以后就有多余的水汽析出 空气温度下降,在它降到 露点 以后就有多余的水汽析出.因为这时温度 以上, 在0°C以上,这些多余的水汽就凝结成水滴附着在地面物体上,这就是 ° 以上 这些多余的水汽就凝结成水滴附着在地面物体上, 露. 露和霜一样,也大都出现于天气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同时, 露和霜一样,也大都出现于天气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同时,容 易有露形成的物体,也往往是表面积相对地大的,表面粗糙的, 易有露形成的物体,也往往是表面积相对地大的,表面粗糙的,导热性不 良的物体.有时,在上半夜形成了露,下半夜温度继续降低, 良的物体.有时,在上半夜形成了露,下半夜温度继续降低,使物体上的 露珠冻结起来,这叫做冻露.有人把它归入霜的一类, 露珠冻结起来,这叫做冻露.有人把它归入霜的一类,但是它的形成过程 是与霜不同的. 是与霜不同的. 露一般在夜间形成,日出以后,温度升高,露就蒸发消失了. 露一般在夜间形成,日出以后,温度升高,露就蒸发消失了. 在农作物生长的季节里,常有露出现.它对农业生产是有益的. 在农作物生长的季节里,常有露出现.它对农业生产是有益的.在我 国北方的夏季,蒸发很快,遇到缺雨干旱时, 国北方的夏季,蒸发很快,遇到缺雨干旱时,农作物的叶子有时白天被晒 得卷缩发干,但是夜间有露,叶子就又恢复了原状.人们常把"雨露 并称, 雨露"并称 得卷缩发干,但是夜间有露,叶子就又恢复了原状.人们常把 雨露 并称, 就是这个道理. 就是这个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