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诗序》的诗学思想(精)
《毛诗大序》原文及注解
《毛诗大序》【原文】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毛诗大序》①《关雎》②,后妃之德也③,风之始也④,所以风天下⑤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⑥,用之邦国焉⑦。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⑧之,教以化⑨之。
【注解】①毛诗序:汉代传《诗》(《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
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
赵人毛苌传《诗》,为“毛诗”,属古文学派,汉代未立官学,毛诗汉末兴盛,取代三家而独传于世。
毛诗于古《诗》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篇《关雎》题下的小序后,另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
看来很像是一篇总序。
②《关睢》:《诗经·国风·周南》第一首诗的篇名。
③后妃之德也:后妃,天子之妻,旧说指周文王妃太姒。
此处说《关雎》是称颂后妃美德的。
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言后妃性行合谐,贞专化下,寤寐求贤,供奉职事,是后妃之德也。
”④风之始也:本指《关雎》为《诗经》的国风之首之意。
《毛诗大序》原文以及注解
《毛诗大序》【原文】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讲话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顺,厚人伦,美教化,移民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毛诗大序》①《关雎》②,后妃之德也③,风之始也④,所以风天下⑤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村夫焉⑥,用之邦国焉⑦。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⑧之,教以化⑨之。
【讲解】①毛诗序:汉代传《诗》(《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
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
赵人毛苌传《诗》,为“毛诗”,属古文学派,汉代未立官学,毛诗汉末兴隆,代替三家而独传于世。
毛诗于古《诗》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篇《关雎》题下的小序后,还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
看来很像是一篇总序。
②《关睢》:《诗经·国风·周南》第一首诗的篇名。
③后妃之德也:后妃,天子之妻,旧说指周文王妃太姒。
此处说《关雎》是歌颂后妃美德的。
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言后妃性行合谐,贞专化下,寤寐求贤,供奉职事,是后妃之德也。
”④风之始也:本指《关雎》为《诗经》的国风之首之意。
毛诗序——精选推荐
⽑诗序1.《⽑诗⼤序》的“讽谏”说《⽑诗⼤序》的主要内容则是宣扬封建教化的观点。
它在阐释“风”的涵义时,似乎能从两⽅⾯考虑问题,实则强调的是⾃上⽽下的说教:“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谲谏,⾔之者⽆罪,闻之者⾜以戒,故⽈风。
”这就是说,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可以利⽤⽂艺影响对⽅,满⾜各⾃的要求。
但它认为“上以风化下”是⽆条件的,这是⽂艺的主要作⽤。
……相反,《⽑诗⼤序》认为“下以风刺上”是有条件的。
⾸先就得注意态度。
所谓谲谏,按照郑⽞的解释,即“咏歌依违不直谏”。
被统治者若要发表某种意见,应该注意⽅式⽅法,必须委婉曲折,不得径直显露。
但它还怕有些横暴⽽短见的统治者连这样的意见也不能听取,⽆从了解下情,故⽽⼜提出了“⾔之者⽆罪”的要求,藉安⾔者之⼼。
这种意见和诗教说的精神是⼀致的。
《礼记·经解》篇⽈:“温柔敦厚,诗教也。
”这些都是“下以风刺上”时必须遵循的准则。
(周勋初《中国⽂学批评⼩史》)什么是“风”?“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现代的语⾔来说,风相当于批评教育的意思。
但这种批评教育不是指责训斥,⽽是要从思想上去感化别⼈。
《⽑诗序》在解释风时还提出所谓“主⽂⽽谲谏”,就是要⽤委婉深切的⽂辞去表⽰⾃⼰的意见、看法,不要直接地加以指责批评。
……在这些说法⾥,毕竟⼜指出了⽂艺对于⼈的作⽤,不是进⾏纯粹理性的、概念的说教,⽽要诉诸于个体的情感。
⽂艺所特有的作⽤,不在说教,⽽在感染陶冶。
所谓“风⽽动之,感⽽化之”的说法,包含了对⽂艺的这种特点的认识,素朴地观察到了在⼈们对⽂艺的接受中,理智的认识是和情感结合交融在⼀起的。
⽽所谓“主⽂⽽谲谏”的说法,虽然活画出⾂民在君主⾯前那种可怜的胆怯⼼理,但它毕竟⼜包含了这样的意思,即在⽂艺⾥,理智的认识和判断不是直接地说出来的,⽽是隐含在具有感染⼒的⽂辞之中的。
在上述这些⽅⾯,《⽑诗序》对它所⼗分重视的“风”的分析,在中国美学史上促进了⼈们对于艺术和美感的特征的认识,并且对形成中国⽂艺很为重视的含蓄的风格产⽣了主要影响。
《毛诗大序》原文及注解
《毛诗大序》【原文】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讲话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顺,厚人伦,美教化,移民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毛诗大序》①《关雎》②,后妃之德也③,风之始也④,所以风天下⑤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村夫焉⑥,用之邦国焉⑦。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⑧之,教以化⑨之。
【讲解】①毛诗序:汉代传《诗》 (《诗经》 ) 有鲁、齐、韩、毛四家。
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
赵人毛苌传《诗》,为“毛诗”,属古文学派,汉代未立官学,毛诗汉末兴隆,代替三家而独传于世。
毛诗于古《诗》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篇《关雎》题下的小序后,还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
看来很像是一篇总序。
②《关睢》:《诗经·国风·周南》第一首诗的篇名。
③后妃之德也:后妃,天子之妻,旧说指周文王妃太姒。
此处说《关雎》是歌颂后妃美德的。
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言后妃性行合谐,贞专化下,寤寐求贤,供奉职事,是后妃之德也。
”④风之始也:本指《关雎》为《诗经》的国风之首之意。
解读《毛诗序》
解读《毛诗序》在《毛诗》的研究中,首先遇到的就是《毛诗序》的诸般问题,若不好好把它理解清楚,会直接影响到对下面具体诗歌的解读。
因此笔者不揣冒昧,就《毛诗序》的几个问题发表点粗浅的认识,就正于诸位方家。
一、关于大小序问题的探讨阅读《毛诗序》首先涉及到的是大小序的问题。
文论家谈到《毛诗序》时,一般都认为《毛诗序》应该分为两部分,一为大序,一为小序。
但何者为小,何者为大,所说却有不同,略述如下。
大小之说起于唐代陆德明的《经典释文》,《毛诗序》首句云:“关雎,后妃之德也。
”陆德明注:“旧说云,起此至’用之邦国焉’名《关雎序》,谓之小序。
自’风,风也’讫末名为大序,沈重云。
”此可为第一说。
宋人程大昌则以为:“凡《诗》发序两语,如’关雎,后妃之德也。
’世人之谓小序者,古序也。
两语之外,续而申之,世谓之大序。
”此可为第二说。
宋人朱熹在陆氏的基础上进一步说,从“风,风也”至“是谓四始,诗之至也”是大序。
从“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至末尾,再加上开头的几句,合起来是小序。
此可为第三说。
宋人李樗、黄则说:“先儒以谓关雎为大序,葛覃以下为小序。
”此可为第四说。
元代许谦又别出心裁,他说:愚谓自“后妃”至“用之邦国”,下接“是以关雎乐得淑女”,是《关雎》正序。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至“诗之至也”,是《国风》序。
“关雎麟趾”至“王化之基”是《二南》序。
此说较奇,聊呵为第五说。
以上几家可以算是大小之说的代表,今天的文论家多尊朱说,而且往往拘泥于大小之论,不可开交。
其实我们把整篇《毛诗序》拿过来仔细研读一下,就会发现问题。
这篇文章开头讲的是有关《关雎》的内在含义,即朱子以为的小序,下面似乎又抛开了《关雎》去讲诗的社会功用,即朱子以为的大序,回过头来再次讲到《关雎》,又变成了小序。
按照这种说法,只能造成结构布局混乱,后人也因此而争论不休。
至此我们不禁会产生一个疑问:古人会这样写文章吗?我们认为,古人不应该也不会写这样的文章。
毛诗序的诗歌有哪些主要理论
毛诗序的诗歌有哪些主要理论《毛诗序》与抒情言志的诗歌理论产生于春秋中期的《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所收录的是我国最早出现的纯文学作品,因此诗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实际上是文学的代称,关于诗的理论批评也就具有文学批评的普遍指导性。
先秦诗论起于儒家,宗法儒学,从理论上强调言志,很早就提出了诗言志这一开山的纲领(朱自清,《诗言志辨》)。
《尚书·虞书·尧典》曾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即便《尧典》绝不是三代之文,可能出于战国,甚至更晚,然而诗言志的观点则肯定由来已久。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即载文子告叔向曰:诗以言志;到战国时,《庄子·天下》与《荀子·儒效》也都分别讲过诗以道志、诗言是其志也的话。
而这里所说的志,是指与修身、治国也就是政治、教化密切相关的志向、怀抱,属于理性的范畴。
由此可见先秦诗论尚未明确涉及诗歌情感性的特质,没有抒发内心情绪的诗缘情的自觉认识,故此是片面而不完整的。
首先接触到诗的情感特征,并将其与言志联系在一起予以较系统地论述的,则是完成于汉代的《毛诗序》。
《毛诗序》有所谓大序、小序之说。
小序是指传自汉初的《毛诗》三百零五篇中每篇的题解,大序则是在首篇周南《关雎》题解之后所作的全部《诗经》的序言。
这里所说的《毛诗序》即指大序。
关于《毛诗序》究竟出于何时、何人之手,这是自汉代以来一直聚讼纷纭的一段公案,至今也未能圆满解决。
据《汉书·艺文志》的著录,当时就有《毛诗》二十九卷与《毛诗故训传》三十卷两种,而班固只说:汉兴,鲁申公为《诗》训故,而齐辕固、燕韩生皆为之传。
……又有毛公之学,自谓子夏所传,而河间献王好之,…… 在《儒林传》中还是只说:毛公,赵人也。
治《诗》,为河间献王博士,均未指明毛公的名字。
后来从郑玄到三国时吴人陆机,又相继传出有鲁人毛亨为大毛公,赵人毛苌为小毛公,皆在汉初先后治《诗》。
至于《诗序》,则有孔子弟-子子夏所作的说法。
《毛诗序》的诗学思想
拓展:“六义”与“六艺”的区别
1、六艺:礼、乐、书、射、御、数
2、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毛诗序》的影响
1.【毛诗大序】所提出的的一些根本理论问题,成为两千多 年来封建正统的文学批评纲领,影响极大。 2.肯定了诗歌创作要“发乎情”,这是正确的,但他要求这种 情必须受“礼义”的规范和约束,就是势必要影响诗歌创作的健 康发展,而使之流为经学之附庸,封建说教的工具。 3.【毛诗大序】是更重在志的,而且对志的内涵的理解也与先 秦“诗言志”的志是接近的,但是他正确地阐明了抒情言志的特 点,说明对文学的本质的认识已近一步深化了。 4.过去人们总是把【毛诗大序】看成为中国古代儒家诗论的总 论,这种说法并不很确切,因为它虽然总结了先秦儒家诗论的一 些主要内容,但更主要是按照汉代的需要对他进行了改造,而成 为汉代儒家新文艺观的代表性著作。
《毛诗序》的诗学思想
渊源:
秦火之后,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 毛四家。但是后来齐、鲁、韩三家都失传了,只 有毛诗一直流传至今。《毛诗序》的作者是谁学 界有争议,郑玄《诗谱序》说:“《大序》是子 夏作,《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范晔的 《后汉书》则认为是东汉时人卫宏所作,等等。 从《毛诗序》的内容来看,恐非成于一人之手, 可能是毛公传诗时已有,后人又作过修订补充。
《毛诗序》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 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国史明乎得失 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 风其上。” 这种思想是对荀子《乐论》的继承和发展,荀 子已说“乐者,乐也,人情之比不能免也” “以道制欲”等。 2,讽谏说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言之者无罪, 闻之者足以戒。”郑玄《诗谱序》云:“论功颂 德,所以将顺其美;刺过讥失,所以匡救其恶。”
毛诗序
• “哥唱的不是歌 哥唱的是回忆, 哥练的是肌肉 哥练的是毅力, 我的动力来自 歌迷!”
• 文体流变: 乐 诗 变诗 和 风化 风刺
• • • • • •
• “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 者,禽兽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从庶是 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 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 矣。” ----《乐记》 知声、知音、知乐 禽兽、从庶、君子
•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 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 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 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诗 之德性) •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 教化,移风俗。(诗之大用) • “感天地,动鬼神,莫近於《诗》”。
五、诗之所由变: 变风变雅:“发乎情,止乎礼义”说
1)变,指时世由盛变衰,时变诗亦变。 二者指西周中衰以后的乱世之音、亡国之音。 2)变风,指邶(bè i)风以下十三国风; 3 )变雅,大雅中《民劳》以后的诗,小雅中 《六月》以后的诗。 4)发乎情,民之性也:民性不同,故各言其情。 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俱被先王遗泽。
(此言变诗之作。变风、变雅,必王道衰乃作者,夫天下有 道,则庶人不议;治平累世,则美刺不兴。 )
7)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 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 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 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功成告于神 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3、还指周代诗歌的教学纲领
“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周礼•春官•大司乐》)
(1)第一阶段,唱诵诗:风诗三百、诵诗三百 (2)第二阶段,解诗:比诗三百、兴诗三百 “比”,托事于诗,用诗去喻意,赋诗言志; “兴”,引申诗义、发挥诗义。 (3) 第三阶段,用诗,用之于礼: “雅”,正也。“凡建国, 禁其淫声、过声、凶声、慢声” “雅”, 用于某种礼仪的正声。不同场合演奏不同诗 乐。 “颂”,用之于祈祷天地鬼神,祭祀山川祖先的诗乐。 故六义指诗教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而其教学纲领
《毛诗序》诗歌理论“情”的突破浅析
《毛诗序》诗歌理论“情”的突破浅析摘要:《毛诗序》借鉴《礼记》和荀子的音乐情感理论强调诗歌抒情的特点和作用,从情感抒发的角度对诗歌乃至文艺的功能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是对传统儒家文艺政教理论的突破和补充。
《毛诗序》在承认诗歌情感抒发需要的同时又以儒家的礼义规范对情感加以限制,巧妙地将诗歌的言志抒情糅合为一体,是两汉诗论文论的一个突破。
提高了抒情诗歌在中国文学中的价值和地位。
关键词:毛诗序;政教;儒家;道德中图分类号120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在儒家文艺思想影响下,两汉诗歌理论的代表性篇章《毛诗序》继承了儒家文化借助文艺引导人们服从道德约束和社会规范的思想传统。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毛诗序》借鉴《礼记》和荀子的音乐情感理论强调诗歌抒情的特点和作用,从情感抒发的角度对诗歌乃至文艺的功能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是对传统儒家文艺政教理论的突破和补充。
一《毛诗序》为汉人毛亨、毛苌(大小毛公)所传《诗毛氏传》中《周南·关雎》题下的一篇序言,因为篇幅较长,又称《诗大序》。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立五经博士,世人纷纷研经习儒,齐鲁韩三家研究《诗经》的今文经学说被立为官学,大小毛公所传的毛诗则是古文经,未被立为博士。
但是到了东汉,毛诗因为有著名的经学大师郑玄做注,声名大振,因而流传至今,《毛诗序》也得以保存下来,而原本立为官学的齐鲁韩三家诗学则逐渐亡佚。
《毛诗序》作者杳不可考,郑玄《诗谱》认为是子夏和毛公;范晔《后汉书•儒林传》则认为是东汉卫宏,但至今众说纷纭,未有定论。
从其内容看,似非一人一时而作,更可能是汉代学者对先秦儒家诗论的发挥之作,可视其为两汉文论的代表篇章,对诗歌乃至文艺的功能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
首先,《毛诗序》继承了先秦“诗言志”的诗论传统,对诗歌的解说是“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以下所引《毛诗序》均出自《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卷)诗歌是表达志向的,在心里是志向抱负,表达为语言就是诗。
毛诗序读书笔记
毛诗序读书笔记《毛诗序》主要反映了那些文学见解《毛诗序》主要反映了以下文学见解:1、诗的特征:情志合一与诗乐舞三位一体。
2、诗与社会的关系及诗的社会作用:诗政相通与“诗教”方法。
3、诗的创作原则与方法:“发乎情,止乎礼义”与“主文而谲百谏”。
4、诗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六义”说。
扩展资料《毛诗序》产生于春秋中期的《诗经》作为度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所收录的是中国最早出现的纯文学作品,因此诗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实际上是文学的代称,关于诗的理论批评也就具有文学批评的普遍指导性。
先秦诗论起于儒家,宗法儒学,从理论上强调言志,很早就提出了“诗言志”这一开山的纲领(朱自清,《诗言志辨》)。
《尚书·虞书·尧典》曾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即便《舜典》绝不是三代之文,可能出于战国,甚至更晚,然而“诗言志”的观点则版肯定由来已久。
由此可见先秦诗论尚未明确涉及诗歌情感性的特质,没有抒发内心情绪的“诗缘情”的自觉认识,故此是片面而不完整的。
首先接触到诗的情感特征,并将其与言志联系在一起权予以较系统地论述的,则是完成于汉代的《毛诗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毛诗序谁能发些《毛诗*序》的资料给我,最好是读后感之类毛诗序》《毛诗序》又称《毛诗大序》,其作者问题前人考证纷纭(参见教材),大体上说应是西汉时期的著作,并非出自一人之手。
这篇文字的理论内容较为丰富,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地位很高,几乎可以说是后世两千年封建社会正统文学的理论纲领。
对《毛诗序》的理论内容,同学们要掌握的是以下两点:(1)、“情志”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毛诗序》这一关于诗歌本质的理论,大家在学习时要把它放到古代文论史上去把握,例如联系先秦时期的“诗言志”说,以及后世的“诗缘情”说等等,请看教材和参考教材。
《毛诗序》和钟嵘《诗品序》的诗学观念比较
《毛诗序》和钟嵘《诗品序》的诗学观念比较发布时间:2023-05-29T09:03:03.289Z 来源:《中国教工》2023年6期作者:刘雪乔[导读] 摘要:《毛诗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论文,体现了诗学的思想。
钟嵘的《诗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论专著,是全书的总论。
二者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发展过程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体裁、品评对象、诗歌的创作原则与方法等诸多方面又有区别。
摘要:《毛诗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论文,体现了诗学的思想。
钟嵘的《诗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论专著,是全书的总论。
二者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发展过程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体裁、品评对象、诗歌的创作原则与方法等诸多方面又有区别。
关键词:《毛诗序》《诗品》诗歌理论《毛诗序》又称《毛诗大序》或《诗大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论文,体现了诗学的思想。
钟嵘的《诗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论专著,评述了自汉魏至齐梁的一百二十二位五言诗人的创作特色和渊源流变。
作为著作序言,《诗品序》以提纲挈领之式论述了诗歌的性质、作用、思想特色等问题,评述了五言诗的发展脉络,说明了写作《诗品》的缘由和它的体例、特色等,可以说是全书的总论。
同是诗学著作,《毛诗序》与《诗品序》是诗歌理论研究中避不开的两篇作品,它们之间既有相同点也有相异处,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展开论述。
首先,就作品体裁来说,《毛诗序》还只是一篇论文,不是明确的体现诗学思想的诗论著作,作者并没有将诗论作为一门研究学问从其他艺术中独立出来,。
而《诗品序》是明确的论诗作品,钟嵘的《诗品》是现存的我国古代最早的诗论专著,《诗品序》体现了明确的论诗思想,比较系统了论述了五言诗的发展演变,明确地指出了诗歌的性质、作用及思想特色,同时也涉及了诗歌的创作方法及语言运用等方面的问题,诗论的思想较为成熟、系统化,将五言诗分为上、中、下三品进行评论。
作者已经明确的意识到将“诗学”作为一门研究学问进行研究。
六、《毛诗序》
诗“六义”论
❖ 郑众说:“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 于物。”这明确将比、兴作为两种表现手段。 郑玄则全面解释了风、赋、比、兴、雅、颂 的意义,他说:“风言圣贤治道之遗也。赋 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正教善恶。比,见今之 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 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谕劝之。雅,正也, 言今之正者以为后世法。颂之言诵也,容也, 诵今之德,广以美之。”(《周礼注疏》)
诗“六义”论
❖ 朱自清先生说:“赋、比、兴的意义,特别 是比、兴的意义,却似乎缠夹得多;《诗集 传》以后缠夹得更厉害,说诗的人,你说你 的,我说我的,越说越糊涂。”(《诗言志 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P48-9)我们的 态度是:“六义”是六种表现手段,同时, 也是文学教化的手段。它们具有相同的逻辑 内涵,属于同一逻辑范畴。
《毛诗序》名称的由来及其作
❖ 关于《毛诗序》的作者,过去的说法很多,现在也 很难说。张西堂先生曾经列举了16种说法(《诗经 六论》),或认为是孔子所作,或认为是子夏、毛 公(亨、苌)所作,或认为是东汉卫宏所作,或认 为是村野妄人所作。这些,都缺乏确凿有力的证据。
❖ 王运熙、顾易生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认为, 《毛诗序》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大约完成于汉代学 者之手,其中包括先秦的旧说。《毛诗序》概括了 整个先秦时期儒家关于诗、乐问题的若干重要见解 (如孔子、荀子、《乐记》等),同时在某些方面 又补充了这些旧说,构成了较为完整的诗歌理论, 体现了当时的理论风貌 。
诗“六义”论
❖ 《毛诗序》还给“六义”加上序号:“一曰 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 曰颂。”为什么要加上序号,我们认为,这 同样具有一定的意图。按我们的理解,诗的 创作以教化为本,故“风”排列第一。诗要 实现教化目的,必须运用铺陈(赋)、比喻 (比)、象征与隐喻(兴)的手法,这样, 才能正天下之得失(雅),达到真正的歌功 颂德(颂)的目的。综上所述,“六义”是 诗歌创作的六种表现手段。只有这六种表现 手段综合运用,诗歌才具有艺术性和教化性。
毛诗序
《毛诗序》中的“发乎情,止乎礼义”《毛诗序》产生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朝,传统伦理道德被提升至一个几近神化的高度,文学、艺术在封建专制统治者的手上只能作为教化工具而存在。
因而“礼义”一词,便不容质疑地成为了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题中之义。
于是“发乎情,止乎礼义”更成为了《毛诗序》当中的精髓之所在。
虽然“发乎情,止乎礼义”一句被打上了鲜明的封建道德的烙印,但仍然无碍它在《毛诗序》中闪耀其进步的、卓越的理论光辉。
《毛诗序》较好地汲取了先秦“诗言志”说的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情”,并将“情”纳入特定的框架中。
《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这里把诗人内在的情感作为艺术创作的驱动力,把诗歌看做是抒发诗人感情的外在表现形式。
它将内在的情感逐步转化为外在的艺术形式的过程清晰地勾画了出来,并把艺术创作来源于诗人的“情”、“志”这一因果联系呈现于我们眼前,较清晰地阐明了诗歌的艺术本质。
在当时以封建伦理道德为主体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毛诗序》提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诗学准则,既符合了封建统治的政治标准,也把握住了诗歌的本质,它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但如果把“发乎情,止乎礼义”此一准则放到当下的文化语境去予以探讨,其理论缺陷亦是明显的。
首先,它过于着重文学、艺术的社会教化功能。
“止乎礼义”即要求诗所表现的情感不超过、不违背社会政治、伦理规范,要保持在“礼义”所许可的范围之内。
对诗歌表现情感的内容、性质、范围有所限制,体现了儒家文艺思想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政治伦理规范的保守性,又把文艺与政治直接对接起来,带有浓厚的现实功利性,限制了诗歌抒情理论的健康发展,仍然容易使诗歌成为礼义说教的工具。
其次,“止乎礼义”强调“志”比“情”重要性。
在《毛诗序》当中,“情”与“志”是一对对立统一的概念范畴。
“志”是经过伦理道德规范的情感,“情”是未经过伦理道德规范的性情,前者具有理性思维的特征,而后者则更多是艺术形象的昭示。
毛诗序中的儒家诗教思想
《毛诗序》中的儒家诗教思想《毛诗序》为赵人毛苌所作,它在前人的基础上更为系统地总结了儒家诗论的要旨,主要从诗歌的特征、社会作用、分类、表现方法、原则等方面加以阐释。
首先,诗歌以情志合一为主要特征。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这就把言志与缘情结合起来了。
情,即人的思想情感;志,有三个含义:记忆、记录和怀抱,怀抱包含着人的感性情感和理性的思想意志,甚至历史积淀下来的潜意识也蕴含其中。
诗源于人内心的感动,通过诗的形式记录和反映现实,抒发内心的怀抱,即所谓“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因而,在儒家诗教中诗歌的情和志合二为一,相辅相成,共同融汇于诗歌之中,言志抒情便成为诗歌的主要特征,如孔颖达在《正义》中所言:“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
”其次,《毛诗序》非常注重诗歌的社会作用,强调诗歌创作要为政治服务,诗歌是统治阶级实行文学教化的工具。
从内容上看,诗歌是反映社会现状的晴雨表,“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人心可以超越视听觉,感受到整个社会脉搏的跳动,并以诗歌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对社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关注与反映,通过美刺参政议政。
从社会功能上看,通过诗歌教化最终实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政治理想。
从中可以看出它又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带有强制意义与功利色彩的政治工具。
正如孔子所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正是这种自下而上对社会的关注和自上而下对政治的教化,使诗歌与社会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更具有现实主义的精神。
接着,《毛诗序》提出了“六义”说,即风、赋、比、兴、雅、颂。
按朱熹的说法,风、雅、颂为诗之体,赋、比、兴为诗之用,即风、雅、颂是诗的种类,赋、比、兴为诗的创作方法。
关于风、雅、颂《毛诗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毛诗序》认为风,即为风教,“上以风化教,下以风刺上”,统治者观风察政,通过风来实现对“乡人”和“邦国”的教化与统治。
《毛诗大序》原文及注解
《毛诗大序》【原文】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谈话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缺少,故嗟叹之,嗟叹之缺少故永歌之,永歌之缺少,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平易近困.故正得掉,动寰宇,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所以经伉俪,成孝顺,厚人伦,美教化,移风气.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掉,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掉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项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平易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世界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大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毛诗大序》①《关雎》②,后妃之德也③,风之始也④,所以风世界⑤而正伉俪也.故用之村夫焉⑥,用之邦国焉⑦.风,风也,教也;风以动⑧之,教以化⑨之.【注解】①毛诗序:汉代传《诗》(《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赵人毛苌传《诗》,为“毛诗”,属古文学派,汉代未立官学,毛诗汉末隆盛,代替三家而独传于世.毛诗于古《诗》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篇《关雎》题下的弁言后,另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看来很像是一篇总序.②《关睢》:《诗经·国风·周南》第一首诗的篇名.③后妃之德也:后妃,皇帝之妻,旧说指周文王妃太姒.此处说《关雎》是称颂后妃美德的.孔颖达《毛诗公理》说:“言后妃性行合谐,贞专化下,寤寐求贤,供奉职事,是后妃之德也.”④风之始也:本指《关雎》为《诗经》的国风之首之意.孔颖达《毛诗公理》说:“言后妃之有美德,文王风化之始也.言文王行化始于其妻,故用此为风教之始.”⑤风:读去声,用作动词,教化之意.⑥用之村夫焉:相传古代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一乡,“村夫”,指苍生.《礼记·乡喝酒礼》载:乡大夫行乡喝酒礼时以《关雎》合乐.所以《公理》释“用之村夫”为“令乡大夫以之教其平易近也”.⑦用之邦国焉:《仪礼·燕礼》载:诸侯行燕礼饮燕其臣子来宾时,歌乡乐《关雎》.《葛覃》等.故《公理》释为“令世界诸侯以之教其臣也”.⑧动:激动.⑨化:浸染.诗者,志之所之也①,在心为志,谈话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缺少故嗟叹之,嗟叹之缺少故永歌之,永歌之缺少,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②.【注解】①志之所之:之,到.孔颖达:“人志意之所适也.”句意:诗是小我情志的发抒.表达.②“情动于中”以下五句:意指心中有情绪尔后用说话传达出来;意犹未尽,则继之以咨嗟太息;再出缺少,则继之以永歌.手舞足蹈.“永歌”,引声长歌.【原文】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①.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②;亡国之音哀以思,其平易近困.故正得掉,动寰宇,感鬼神,莫近于诗③.先王所以经④伉俪,成孝顺,厚人伦,美教化,移风气.【注解】①声成文谓之音:声,指宫.商.角. 徵.羽;文,由五声和合而成的曲调;将五声合成为调,即为“音”.②乖:反常.③莫近于诗:莫过于诗.指诗最具有“正得掉”等之功效.④经:常道,用作动词,意为使归于正道.【原文】故诗有六义①焉:一曰风②,二曰赋③,三曰比④,四曰兴⑤,五曰雅⑥,六曰颂⑦.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⑧上.主文而谲谏⑨,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掉,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⑩作矣.国史⑾明乎得掉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项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平易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⑿;言世界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⒀.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大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⒁.是谓四始⒂,诗之至也⒃.【注解】①六义:《诗序》“六义”说源于《周礼》“六诗”,《周礼·春官·大师》载:“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但因对诗与乐的关系懂得有异,故二者次序有别.《公理》释“六义”为:“赋.比.兴是《诗》之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对于“六义”,至今另有不合的懂得.②风:与“雅”.“颂”为一组领域,指《诗经》中的十五国风.据下文的说明,同时又含有风化.讥讽之义.③赋:与“比”.“兴”为一组领域,指《诗经》的铺陈直叙的表示手段.郑玄注《周礼·大师》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朱熹《诗经集传》说:“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④比:比方手段.郑玄《周礼·太师》注:“比者,比方于物也.”朱熹《诗经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⑤兴:起的意思,指具有发端感化的手段.朱熹《诗经集传》释为“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这种发端有时兼有比方的感化,有时只为乐律上的须要,而无关乎意义.古代“兴”义幽微,历来懂得颇多不合.⑥雅:指雅诗.据下文的说明,有正的意义,谈王政之荣枯.大小雅的配乐,时称正声.粱启超《释四诗名义》说:“‘雅’与‘夏’古字通,……雅音即夏音,犹言华夏正声云尔.”⑦颂:指颂诗.据下文的说明,有形容之意,即借着跳舞表示诗歌的情态.清阮元《释颂》认为颂即舞诗.⑧刺:讥讽.⑨主文而谲谏:郑玄注:“主文,主与乐之宫商响应也.谲谏, 咏歌依违,不切谏也.”此言当其“刺”时,合于宫商响应之文,并以婉约的言辞进行谏劝,而不直言君王之过掉.⑩变风变雅:变,指时世由盛变衰,即“王道衰.礼义废”等; 变风,指邶风以下十三国风;变雅,大雅中《中劳》今后的诗,小雅中《六月》今后的诗.二者虽有个体破例,但变风变雅大多是西周中衰今后的作品,相当于上文的所说“乱世之音”.“亡国之音”.⑾国史:王室的史官.《公理》引郑玄言:“国史采众诗时,明其好恶,令瞽矇歌之.其无作主,皆国史主之,令可歌.”⑿“是以……谓之风”:这句是对“风”的说明.“一国”,指诸侯之国,与下文“雅”之所言“世界”有别,标明“风”的地方性;“一人”,指作诗之人.《公理》说明说:“诗人览一国之意认为己心,故一国之事系此一人使言之也.”⒀“言世界”至“谓之雅”句:这是对“雅”的说明.《公理》说:“诗人总世界之心,四方风气,认为己意,而咏歌王政,故作诗道说世界之事,发见四方之风,所言者乃是皇帝之政,施齐正于世界,故谓之雅,以其广故也.”⒁“颂者”句:这句是对“颂”的说明.形容,外形容貌.此句说“颂”是祭奠时赞扬君王好事的诗乐.⒂四始:《公理》引郑玄言:“风也,小雅也,大雅也,颂也, 此四者,人君行之则为兴,废之则为衰.”而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认为:“《关雎》之乱,认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毛诗序》开首说《关雎》“风之始也”,实袭《史记》.⒃诗之至也:诗之义理尽于此.【原文】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①.南,言化自北而南也②.《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③.《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④.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正人,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⑤.是《关雎》之义也.【注解】①“然则《关雎》”数句:《麟趾》, 即《麟之趾》,是《国风·周南》的最后诗篇.《公理》说:“《关雎》《麟趾》之化,是王者之风,文王之所以教平易近也.王者必圣周公,圣人故系之周公.”②“南,言化”句:这句说明《周南》之“南”的寄义.《正义》说:“言此文王之化自北土而行于南边故也.”《毛传》也说:“谓其化从岐周被江.汉之域也.”③“《鹊巢》《驺虞》”句:《鹊巢》是《国风·召南》的首篇,《驺虞》是其末篇.《公理》说:“《鹊巢》《驺虞》之德,是诸侯之风,先王.大王.王季所以教化平易近也.诸侯必贤召公,圣人故系之召公.”④“《周南》《召南》”句:《周南》,《国风》的第一部分, 共计十一篇;《召南》次《周南》之后,计十四篇.《公理》说:“《周南》《召南》二十五篇之诗,皆是正其初始之大道,王业风化之根本也.”⑤“是以《关雎》”句:这句是揭示《关雎》的主题.《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此处所言即本于孔子的不雅点.【译文】《关雎》,是讲后妃美德的诗,是《诗经》十五国风的肇端,是用它来教化世界而改正伉俪之道的.所以可以用以教化村庄苍生,也可以用以教化诸侯邦国.风,就是讽喻,就是教化;用讽喻来激动.教化人们.诗,是人表示志向地点的,在心里就是志向,用说话表达出来就是诗.情绪在心里被触动必定就会表达为说话,说话缺少以表达,就会吁嗟太息,吁嗟太息缺少以表达,就会长声歌咏,长声歌咏缺少以表达,就会不由自主地手舞足蹈.情绪要用声音来表达,声音成为宫.商.角.徵.羽之调,就是音乐.宁靖盛世的音乐安顺而欢快,当时的政治就温和通行;骚乱之世的音乐怨恨而恼怒,当时的政治就乖戾残暴;亡国之时的音乐哀思而思虑,其公平易近就困窘富裕.所以改正政治的得掉,激动寰宇鬼神,没有什么比诗更近于能实现这个目的.古代的君王恰是以诗歌来改正夫妻的关系,造就孝顺的行动,敦朴人伦的纲常,淳美教导的风尚,转变不良的风气.所以诗有六义:一叫“风”,二叫“赋”,三叫“比”,四叫“兴”,五叫“雅”,六叫“颂”.上面的(统治者)用“风”来教化下面的(平平易近苍生),下面的(平平易近苍生)用“风”来讽喻上面的(统治者),用深隐的文辞作委婉的谏劝,(如许)措辞的人不会得罪,听取的人足可以警惕,这就叫“风”,至于王道陵夷,礼义废弛,政教损掉,诸侯列国各行其政,老苍生家风气各别,于是“变风”.“变雅”的诗就出来了.国度的史官明确政治得掉的事实,哀痛人伦关系的废弛,哀怨刑法政治的刻薄,于是选择吟咏本身情绪的诗歌,用来讽喻君上,这是明达于世上的工作(已经)变更,而又思念旧时风气的,所以“变风”是发于心坎的情绪,但其实不超出礼义.发于心坎的情绪是人的赋性;不超出礼义是先王教化的恩惠膏泽犹存.是以,假如诗是吟咏一个邦国的事,只是表示诗人一小我的心坎情绪,就叫做“风”;假如诗是说的世界的事,表示的是包含四方的风气,就叫做“雅”.“雅”,就是正的意思,说的是王政所以陵夷隆盛的启事.政事有小大之分,所以有的叫“小雅”,有的叫“大雅”.“颂”,就是赞扬君王大德,并将他的成功的事业告知祖宗神明的.(“风”.“小雅”.“大雅”.“颂”)这就是“四始”,是诗中最高的了.。
毛诗序_精品文档
毛诗序一、引言《毛诗》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经典之一,是一部集民间诗歌、歌谣和宴会歌曲于一体的诗歌集合。
它记录了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至春秋末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间的诗歌作品。
《毛诗》是中国古代五经之一,《毛诗序》则是《毛诗》的开头部分,由儒家学者孔子所撰写。
本文将对《毛诗序》的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二、《毛诗序》的意义1. 诗经的背景《毛诗序》首先回顾了诗经的成立背景。
据《毛诗序》所记,诗经是由古代贤人召公奭和周公旦两位宰相所编纂而成。
他们深知音乐的力量,认为通过音乐可以培养人民的美德和道德观念。
因此,他们从民间收集了大量的民歌和诗歌,将其整理编纂为《诗经》。
2. 诗经的价值《毛诗序》进一步探讨了《诗经》的价值。
孔子认为,《诗经》具有教育和引导社会风气的作用。
这部诗集以其朴实、感人的语言,表达了古人的情感与思想。
通过《诗经》,人们能够体验到古代人民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观念,从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3. 孔子的立场《毛诗序》还揭示了孔子对于《诗经》的态度。
孔子强调,《诗经》中的诗歌应该被当作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被广泛传播和应用。
他认为,通过学习和吟咏《诗经》,人们可以培养自己的修养和人格美德。
4. 阐述孔子思想除了探讨《诗经》的价值,孔子在《毛诗序》中还阐述了他的一些思想观点。
孔子主张人性本善,他认为,只要人们能够接触到高尚的文化和思想,就能够改变和提升自己。
因此,孔子积极倡导人们学习文化遗产,尤其是《诗经》,从而塑造自己的品德和人格。
三、《毛诗序》的影响1. 教育影响力《毛诗序》的出现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教育资源。
这部序言详细地介绍了《诗经》的价值,以及如何运用《诗经》进行教育。
它成为后来教育者们探索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参考,对于培养人民的道德观念和情感修养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2. 文化传承《毛诗序》的写作使得《诗经》得以广泛传播和流传。
孔子自身就是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而被后世所尊重。
中国古代文论第二讲《毛诗序》论说1
(,誌之所之也,在心為誌,發言為詩。 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 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 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中稱:“詩是壹 種語詞凝練、結構跳躍、富有節奏和韻律、高 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達思想感情的文學載 體。”
三、理論分析
• 4、情誌論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進步性:《毛詩序》將“情”與“誌” 並重提出,這種對文學藝術情感特性的重 視,說明了人們對文學藝術的待征有了進 壹步的認識,應該說是壹種歷史的進步。 –局限性:“情”與“誌”相比,“情” 是第二位的,“誌”才是至關緊要的。在 “情”與“誌”發生沖突時,沒有經過封 建道德規範之“情”必須用經過封建道德 規範之“誌”來約束 。
三、理論分析
• (二)詩經的社會作用
– 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 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
– 兩點說明:
• 1、《詩經》集結時期的社會作用。 • 2、《詩經》被經學化後的社會作用。
三、理論分析
• 1、《詩經》集結時期的社會 作用
– 觀風俗,知得失
– 下刺上,達聖聽
三、理論分析
• 2、《詩經》被經學化後的教化作用 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先王以是經 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
• “風雅精神”與“比興垂範”
三、理論分析
• (四)其他方面
–1、詩歌與音樂舞蹈的關系 –2、音樂與社會現實的關聯 –3、變風變雅 –4、四始
小
•
結
《毛詩序》吸取了傳詩經生們的意見,闡 說了詩歌的特征、內容、分類、表現手法和 社會作用等,其為先秦儒家詩論的總結。 《毛詩序》提出的情誌論及詩六義等方面的 理論有進步意義,但過分強調詩歌為統治階 級的政治服務是其局限性所在。《毛詩序》 對後人的詩歌創作有指導意義,影響深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义说
“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 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风,雅,颂是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 是对《诗经》表现方法的归纳。《毛诗序》对前 者有解释,但对后者没有解释。汉儒郑众,郑玄 对后者的解释:”比者,比方于物也” “兴者, 托事于物”; “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 恶。比,见进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一言之。 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 4,情,志统一说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 诗。”“吟咏情性”。
《毛诗序》的诗学思想
渊源:
秦火之后,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 毛四家。但是后来齐、鲁、韩三家都失传了,只 有毛诗一直流传至今。《毛诗序》的作者是谁学 界有争议,郑玄《诗谱序》说:“《大序》是子 夏作,《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范晔的 《后汉书》则认为是东汉时人卫宏所作,等等。 从《毛诗序》的内容来看,恐非成于一人之手, 可能是毛公1、“发乎情,止乎礼义” “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 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国史明乎得失 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 风其上。” 这种思想是对荀子《乐论》的继承和发展,荀 子已说“乐者,乐也,人情之比不能免也” “以道制欲”等。 2,讽谏说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言之者无罪, 闻之者足以戒。”郑玄《诗谱序》云:“论功颂 德,所以将顺其美;刺过讥失,所以匡救其恶。”
拓展:“六义”与“六艺”的区别
1、六艺:礼、乐、书、射、御、数
2、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毛诗序》的影响
1.【毛诗大序】所提出的的一些根本理论问题,成为两千多 年来封建正统的文学批评纲领,影响极大。 2.肯定了诗歌创作要“发乎情”,这是正确的,但他要求这种 情必须受“礼义”的规范和约束,就是势必要影响诗歌创作的健 康发展,而使之流为经学之附庸,封建说教的工具。 3.【毛诗大序】是更重在志的,而且对志的内涵的理解也与先 秦“诗言志”的志是接近的,但是他正确地阐明了抒情言志的特 点,说明对文学的本质的认识已近一步深化了。 4.过去人们总是把【毛诗大序】看成为中国古代儒家诗论的总 论,这种说法并不很确切,因为它虽然总结了先秦儒家诗论的一 些主要内容,但更主要是按照汉代的需要对他进行了改造,而成 为汉代儒家新文艺观的代表性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