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建设「启示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经验的普适性问题研究

失败的特色小镇往往千篇一律,而成功的特色小镇则各有各的成功经验。为总结提炼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经验,研究成功经验的普适性,受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委托,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赴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玉皇山南基金小镇、诸暨袜艺小镇、龙游红木小镇、莲都古堰画乡小镇、金华新能源汽车小镇、吴兴美妆小镇等6个特色小镇开展专题调研。结果显示,充分尊重市场机制在特色小镇形成、发展中的支配地位,充分激发社会力量在特色小镇壮大、提升中的主导作用,是浙江省得以较好推动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经验。

一、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因势而起:传统产业化“危”为“机”的转型升级。主体产业是特色小镇蓬勃发展的经济基础,而特色小镇则是传统产业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在浙江省提出特色小镇建设前,各地正处于谋求突破的关键时期,而特色小镇“小而精”、“小而美”的规划设计理念,为这些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机遇。在诸暨大唐,袜子制造产业的高度集聚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但开发区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功能的缺失,也导致外来人口始终停留在“劳动力”的层面,未能实现“人的城镇化”,引发了社会治安等一系列问题。在衢州龙游,红木行业受到宏观经济影响,完全依赖红木制造的经济模式不仅附加值低,而且已经难以为继,亟需突破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可以说,特色小镇的建设理念和政策支持是推动当地产业转型升级的“东风”。

(二)乘势而建:特色小镇建设的主体产业基础。特色小镇是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空间载体,主体产业则是特色小镇建设的根基。诸暨大唐镇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从事袜业生产与销售,进入新世纪后袜子产量已占中国70%、全球30%。金华市从1992年开始就发展汽摩制造业,培育了青年汽车、今飞轮毂、绿源电动车等一批行业优秀企业。衢州龙游县于2004年引进全国红木制造企业年年红家居集团、湖州吴兴区于2005年成为国内化妆品领军企业珀莱雅的唯一生产基地,两地均形成了相关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丽水莲都古堰画乡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成为画家、学生的灵感源泉,不仅早于特色小镇的加冕(2015年),也早于当地政府发展文化产业项目的规划

(2005年)。而最为年轻的玉皇山南基金小镇,也是杭州市上城区在“退二进三”背

景下发展文创产业的伴生品,文创企业的发展催生了大量融资需求,进而吸引了赛伯乐、敦和等大型融资机构进驻小镇,此后这些行业领军企业进一步吸引了更多金融机构集聚。

(三)借势而兴:经济社会内源发展的动力机制。浙江省的特色小镇“非镇非区”,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一个镇,也不是产业园区的一个区,而是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在列入浙江省特色小镇创建计划后,各地政府并未大包大揽、以政府“有形之手”取代市场“无形之手”,而是充分借力企业家能人、业内领军企业及社会资本等力量,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相比于政府,企业家能人和业内领军企业与特色小镇主体产业的共容性更强,因而更注重行业长期发展,而非短期利益。在吴兴美妆小镇,珀莱雅集团董事长侯军呈致力于将中国民族化妆品品牌推向世界,当地政府支持他组建了一支“专业人做专业事”的招商引资团队。在诸暨袜艺小镇,大唐袜业研究所所长顾伯生长期从事袜业生产,对技术缺失导致的利润低下有深刻体会,从而带领团队攻克了自主研发袜机的难题,实现了诸暨袜业从低端生产到高端产业链的突破。

(四)顺势而为:小镇特色发展的政策供给。政府的公共政策是特色小镇产业发展、功能完善的重要保障。浙江省特色小镇的创立和运行,要求政府有更高的认识能力、细致的管理能力和灵活的调整能力,在市场力有不逮的领域培育、扶持市场主体,在市场力所难及的领域提供公共服务,在市场容易失范的领域及时引导、规范。特色小镇建设对政府恰当界定自身角色提出了更高要求。如尽管有较好的主体产业,新能源汽车小镇、美妆小镇等的产业链依旧稍嫌薄弱,一些新兴企业缺少研发能力,当地政府就通过引进专业科研机构、建立公共研发平台等方式,扶持企业早期发展。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功能完善,特色小镇均要求有良好的基础设施配套,这其中政府的角色定位至关重要。

(五)聚势而成:特色小镇中人民的获得感提升。浙江省的特色小镇通常位于城乡结合部,各地政府都把增进包容性发展作为特色小镇建设的必备要素,通过赢得当地居民支持、增强获得感,进一步推动了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如玉皇山南基金小镇范围内的原住民仍安置在改建成的白塔社区,外来人和本地人入住回迁房均享受同样的政策,随着特色小镇建设的深入,白塔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古堰画乡小镇通过对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小镇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从而超越了简单的经济指标累加的发展模式,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二、主要问题

本次调研的6个小镇,都是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中较为成功的案例,未发现“任务工程”、“房地产化”、“重形轻魂”等不当倾向。尽管如此,作为尚在探索中的新生事物,

这些案例也暴露出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开发区做法依然存在。尽管特色小镇的创建需要一定的政策支持,但如果小镇仅靠优惠政策来吸引投资,极有可能引发新一轮的恶性竞争,小镇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也会大打折扣,有重蹈开发区模式覆辙的风险。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为吸引企业入驻,有些特色小镇仍在采用税收优惠、租金补贴、用地政策优惠等各种传统的招商引资模式。基金小镇的竞争尤其应该引起重视。基金公司属于轻资产企业,流动性较强,而目前全省基金类小镇众多,如玉皇山南基金小镇、南湖基金小镇、梅山基金小镇等,很多基金公司仅仅在小镇注册,并未真正办公,如果小镇在优惠期过后没有足够的内生吸引力,那么企业随时可能“用脚投票”离开。

(二)顶层设计尚有待商榷。按浙江省的相关政策规定,特色小镇要在3年内完成30—50亿元的投资额。但大部分特色小镇在短期内并无收入,因而谨慎的投资无论对于政府还是企业都是理所应当的,否则最终造成投资的浪费反而得不偿失。另外,不同的小镇成长周期不同,且特色小镇要实现“产、城、人、文”融合的目标,3—5年的时间恐怕不太够,嘉兴世合理想大地小镇项目经过7年时间的发展,才刚刚形成一

个小镇社区的雏形。从这个角度看,顶层设计应该具有灵活性,投资不一定拘泥于30—50亿的额度,关键看是否有效;创建时间不一定拘泥于3—5年,关键是内核

是否有实质性进展;小镇面积不拘泥于3平方公里,不同的特色小镇可根据实际需求和发展情况适当调整;3A级景区的标准不一定拘泥于旅游人次等硬性指标,关键是环

境的质量。

(三)人才引进仍困难重重。调研的特色小镇普遍反映了人才短缺的问题,认为这会成为特色小镇发展的瓶颈。特色小镇已经超越了传统产业概念,需要复合型、创意型的高端人才。但此类人才本身就很稀缺,对于地处欠发达地区的特色小镇,在人才引进方面更是困难重重。目前各地也出台了相应的人才政策,但是存在着匹配度不高的问题。例如,红木小镇所需要的木加工技师,在学历、头衔等方面可能无法满足政府设定的享受优惠政策的目标。因此,人才政策要考虑各个特色小镇的不同特点,提高匹配度,把人才政策做实;另外,特色小镇也要秉持“筑巢引凤”的信念,若真正能提供发展事业的新天地以及优质的公共服务,自然可以汇聚人才、留住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