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上科学《植物是活的吗》教案

合集下载

一年级科学植物是“活”的吗教案

一年级科学植物是“活”的吗教案

一年级科学《植物是“活”的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植物的基本特征,知道植物是生物的一部分,具有生命的特征。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植物的基本特征2. 植物的生命现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植物的基本特征,知道植物是生物的一部分。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植物的生命现象,如生长、繁殖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植物的特征。

2. 运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植物的生命现象。

3.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植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植物,激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

2. 探究:引导学生观察植物,发现植物的基本特征,如叶子、茎、根等。

3. 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植物为什么被称为“活”的生物。

4. 实验:分组进行植物生长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植物的生命现象。

5. 总结:通过讨论和实验,帮助学生总结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命现象。

6. 拓展:引导学生关注植物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食物、药品等。

7. 作业:布置观察植物的生长任务,让学生继续探究植物的生命现象。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观察和实验,评价学生对植物基本特征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通过讨论,评价学生对植物生命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3. 通过作业,评价学生对植物生长过程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植物图片和实物模型。

2. 植物生长实验材料。

3. 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九、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植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植物,激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

2. 探究:引导学生观察植物,发现植物的基本特征,如叶子、茎、根等。

3. 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植物为什么被称为“活”的生物。

《植物是“活”的吗》 教学设计

《植物是“活”的吗》 教学设计

《植物是“活”的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能生长、繁殖,有生命。

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2、科学探究目标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植物的不同。

能够通过观察、对比、记录等方法,收集植物是“活”的证据。

3、科学态度目标愿意倾听、分享他人关于植物是“活”的观点和证据。

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珍惜生命的意识。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植物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懂得保护植物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植物是“活”的,具有生命特征。

能够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收集植物是“活”的证据。

2、教学难点区分植物与非生物的特征,理解植物的生命现象。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各种植物的图片、视频资料。

植物生长过程的记录视频。

实验材料:盆栽植物、放大镜、尺子、记录纸等。

2、学生准备自己观察过的植物,相关记录。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美丽的花园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些植物是‘活’的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授新课1、讨论植物的生长变化让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植物生长变化的经历,比如种子发芽、花朵开放、叶子变色等。

引导学生思考:植物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2、植物需要什么提问学生:植物要生长,需要什么条件?学生可能会回答阳光、水分、空气、土壤等。

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讲解植物生长所需的条件,以及这些条件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3、观察植物给每个小组发放一盆盆栽植物,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植物的叶子、茎、花朵等部位。

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让学生比较不同植物的相同部位和不同部位,发现植物的多样性。

4、植物的生命现象播放植物生长过程的视频,让学生观察植物从种子到幼苗、再到成熟植株的生长过程。

讲解植物的繁殖方式,如种子繁殖、无性繁殖等。

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的这些生长和繁殖现象,说明了什么?(三)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主题为“植物是‘活’的证据有哪些?”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所学知识,进行交流和讨论。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1.5 植物是“活”的吗》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1.5 植物是“活”的吗》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1.5 植物是“活”的吗》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植物是“活”的吗》是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第五课,通过第1课到第4课的学习,学生积累了一些观察、描述的方法,对于植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本课主要通过“观察我们种植的植物”和“展示我们的观察记录”两项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再次观察,对记录表的回顾,一年级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启发,归纳植物是“活”的证据。

《植物是“活”的吗》的核心概念是植物是有生命的,结合自己种植过程中的发现,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有生命的,这是《植物》这一单元的核心目标。

聚焦板块:通过师生谈话创建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表达自己喜爱的动物,为什么喜爱,从而引出动物“活”的特性,再认识多种动物,来归纳那些证据可以真没动物是活的,再追问植物是不是“活”的,从而引发学生对种植的大蒜进行观察,激发对“植物是“活”的”这一思考的兴趣。

探素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自我展示种植植物的观察记录单,发现植物的生长情况,并能够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知道植物生长的过程有一定的规律,需要学生精心照顾。

通过探索活动,学生会发现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根、茎和叶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都在展示植物的生命特征。

研讨板块:学生可以通过组内成员之间的相互介绍,进行植物间的相互比较,交流研讨,来搜集整理植物是活的的证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整理,反问“是香的、是绿色”等植物的特点能不能作为植物是活的的证据,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排除不能证明植物是活的的证据,然后归纳植物作为生命体是一个活的物体,结合学生研讨的内容,形成植物是“活”的理由和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条件。

拓展板块:学生活动手册的拓展活动部分提出了让学生做一个胡萝卜盆景的任务,意在借这一活泼有趣的活动推动学生继续观察、探究,让学生感受到种养的乐趣,增强对植物是生命体的体验。

可以利用奖励加分机制,鼓励学生进行一个较长周期的观察,培养学生自主观察、持之以恒的能力。

植物是活的吗科学教案一年级上册

植物是活的吗科学教案一年级上册

《植物是活的吗?》科学教案一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植物是具有生命的,它们需要阳光、水分等条件才能生长。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记录能力,让学生学会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奇妙。

二、教学内容: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了解植物的生命现象。

了解植物的生活习性,探索植物的生命现象。

探究不同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观察植物的反应。

三、教学步骤: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些植物的图片,并提问:“这些植物是活的吗?”引导学生思考植物是否具有生命。

通过这个问题,引入本课的主题——植物是活的吗?新课学习:(1)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教室里的植物,如绿萝、吊兰等,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植物的生长变化。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叶子、花朵、果实等,让学生感受到植物的生长和变化。

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比较不同植物的生长速度和形态特点,让学生对植物的生命现象有更深入的了解。

(2)教师介绍植物的生活习性,如阳光、水分、土壤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植物对阳光、水分、土壤等条件的需求不同,以及这些条件如何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形态特点。

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探索植物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奇妙。

(3)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植物的生命现象,如通过给植物浇水、晒太阳等实验,观察植物的反应。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

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到植物对水分和阳光的需求是生命现象的一种表现,也是植物生长的基础条件之一。

巩固练习:(1)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并描述它们的生长习性和特点。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交流,以增加学生对植物的了解和认识。

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植物之间的差异和特点,让学生对生命的多样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2)让学生尝试种植一些小植物,如豆芽、蒜苗等,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简单的种植工具和材料,如土壤、花盆、种子等,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种植和观察。

教科版(2017)科学一年级上册:1.5 植物是“活”的吗 教案

教科版(2017)科学一年级上册:1.5 植物是“活”的吗 教案

《植物是“活”的吗》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将引领学生概括前几课的学习收获,结合自己种养植物过程中的发现,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有生命的,这也是本单元的核心目标。

教科书首先安排了“把我们自己种养的植物带来观察”和“展示我们的观察记录”两项活动。

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再次观察、对记录表的回顾,以及同学间互相交流、启发,归纳植物作为生命体“活”的证据。

教科书还安排了活动“我们收集到的其他资料”,以樱花一年四季的生长变化为例,把学生的视野从对静态现象、短期现象的观察,引向对更为广阔的、长期的、动态的植物生命现象的观察,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植物是“活”的证据。

聚焦板块:动物是“活”的,植物也是“活”的吗?应用这个问题导入新课,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引导学生寻找证据,开始本课的探究活动。

探索板块:本板块有三个内容,分别是:“把我们自己种养的植物带来观察”;“展示我们的观察记录”以及“我们收集到的其他资料”。

让学生把自己种养的植物带到课堂,并展示观察记录,就是要让学生把观察到的事实转化为证据。

樱花一年四季的生长变化,更是把学生的视野从对静态现象、短期现象的观察,引向对更为广阔的、长期的植物生命现象的观察。

研讨板块:本板块两个内容,分别是:“哪些方面说明植物也是“活”的?”以及“我们为自己种养的植物做了什么?”学生进一步进行更深入地探讨,帮助学生进行整理植物是“活”的理由。

塑料花是“活”的吗?与第一课的内容进行了呼应,从正反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认识植物是有生命的,强调了用证据说话的重要性。

拓展板块:通过“做个萝卜盆景”,学习简单的栽种技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植物是有生命的,进一步观察和感受生命的生长和变化过程。

【学生分析】通过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学生积累了观察、描述的方法,对植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但一年级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比较弱,对于植物是一个生命体的认识也比较浅显、零散,需要教师帮助他们回顾与梳理。

我们从植物整体到局部再回归到整体的认知,从植物结构等的具象认识上升到“活”的这一抽象认知。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1-5《植物是活的吗》优秀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1-5《植物是活的吗》优秀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1-5《植物是活的吗》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植物是活的吗》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认识到植物是活的生物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命活动。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图片、文字、实验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身边的植物有所了解,但缺乏系统的认识。

学生动手能力强,喜欢参与实验活动。

在进行本课学习时,学生需要借助图片、实物等直观教具,进行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学习活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知道植物是活的生物体。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植物,珍惜生命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植物的基本特征。

2.难点:理解植物是活的生物体,能进行生命活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生活中,感受植物的存在。

2.直观教学法:运用图片、实物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认识植物。

3.实验教学法:学生进行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4.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交流。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植物图片、实物、实验器材等。

2.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等。

3.教学环境:宽敞明亮,便于学生观察、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植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植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植物都是活的吗?那么,植物到底有什么特点呢?”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呈现植物的基本特征,如: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等,能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命活动。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生长过程。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实验内容:将一颗种子放入透明容器,观察种子的发芽过程。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动手操作,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一年级科学植物是“活”的吗教案

一年级科学植物是“活”的吗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知道植物是“活”的生物。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提高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植物的基本特征2. 植物的生命现象3. 植物的生长过程4. 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5. 保护植物、热爱环境的教育三、教学重点:1. 让学生掌握植物的基本特征,认识到植物是“活”的生物。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1. 植物的生命现象和生长过程的理解。

2. 保护植物、热爱环境的教育。

五、教学准备:1. 植物样本或图片2. 教学课件或黑板3. 学生分组合作材料4. 教学视频或动画第一章:植物的基本特征1.1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植物样本或图片,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如根、茎、叶、花、果实等。

1.2 教学活动:学生观察植物样本或图片,记录植物的基本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植物为什么需要这些特征来生存。

第二章:植物的生命现象2.1 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命现象,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吸收和输送水分和养分等。

2.2 教学活动:通过教学视频或动画,展示植物的生命现象。

学生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命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生命现象对植物生存的重要性。

第三章:植物的生长过程3.1 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如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等。

3.2 教学活动:学生观察植物样本或图片,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生长过程中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第四章: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4.1 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如食物、药物、材料等。

4.2 教学活动:学生观察植物样本或图片,了解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植物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五章:保护植物、热爱环境的教育5.1 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保护植物、热爱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5.2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讨论保护植物、热爱环境的方法。

教科版(2024秋)一年级上册1.5植物是“活”的吗(教案)

教科版(2024秋)一年级上册1.5植物是“活”的吗(教案)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植物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植物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植物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植物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植物。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植物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5.辅助材料:教科书、作业本、实验报告册、学习手册等。
6.互动工具:讨论区、问卷调查、在线测试等。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植物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植物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植物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植物的魅力或特点。
2.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大部分一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对植物有直观的认识,他们知道植物是生长在大地上的,有根、茎、叶等结构。然而,他们对于植物的细胞结构、光合作用等微观和宏观的生物学现象了解不多。在能力方面,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尚在培养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提高。在素质方面,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有趣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观察身边的植物:鼓励学生在家或学校的花坛、公园等地方观察植物,记录下植物的生长过程、外观特征等,并尝试解释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一年级科学植物是“活”的吗教案

一年级科学植物是“活”的吗教案

一年级科学《植物是“活”的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知道植物是生物,具有生命的活力。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提高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学生关爱植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植物的基本特征2. 植物的生命现象3. 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三、教学重点:1. 植物的基本特征2. 植物的生命现象四、教学难点:1. 植物的生命现象2. 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五、教学准备:1. 植物标本或图片2. 学生分组活动用品3. PPT课件六、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植物标本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基本特征:教师简要介绍植物的基本特征,如:植物具有根、茎、叶、花、果实等。

3. 生命现象:教师讲解植物的生命现象,如: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吸收水分和养分等。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如:植物为我们提供食物、氧气、药材等。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植物是“活”的,具有生命的活力。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它们的基本特征和生活现象。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内容。

八、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课堂表现、小组讨论等方面,评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九、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校园植物考察,深入了解各种植物的特征和生长环境。

十、教学课件:制作PPT课件,辅助教学,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植物的特征和生命现象。

2.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3. 利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命现象。

4. 运用比较法,帮助学生认识不同植物之间的异同。

七、教学步骤:1. 第一步:导入新课,展示植物标本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植物。

2. 第二步:讲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如根、茎、叶、花、果实等。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植物是“活”的吗》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植物是“活”的吗》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植物是“活”的吗》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1单元植物第5节《植物是“活”的吗》,主要围绕植物是否是“活”的这一问题展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植物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具有生长、繁殖等基本特征。

二、教学目标:1. 知道植物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具有生长、繁殖等基本特征。

2. 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植物的生长和变化。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植物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具有生长、繁殖等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植物的生长和变化。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植物的认识主要停留在植物能够制造氧气、提供食物等方面,对植物的生长和变化的认识相对较少。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观察和思考。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1. 展示一张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到的内容,复习植物的基本特征。

例如,问学生植物有哪些特点,能做哪些事情。

第二环节:新知呈现1. 引导学生思考:植物是“活”的吗?请举例说明。

2. 通过展示一些植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植物的特征,引导他们发现植物的生长和变化。

例如,展示一颗小树苗的图片,问学生这颗树苗是怎样变大的,有哪些变化。

第三环节:实验探究1. 准备一些植物的种子、土壤和水杯等实验材料。

2. 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植物种子,将其种植在水杯中的土壤中,并给予适量的水。

3. 学生观察并记录每天植物的生长情况,比较不同天数的变化。

例如,第一天种子发芽,第三天出现幼苗,第七天长出叶子等。

4. 引导学生总结植物的生长和变化的特点,结合实验结果进行讨论。

例如,植物需要水和光合作用才能生长,生长过程中会逐渐变大并产生新的部分。

第四环节:植物的繁殖1. 引导学生思考:植物是如何繁殖的?请举例说明。

2. 通过展示一些植物的繁殖方式的图片,如种子繁殖、根繁殖、茎繁殖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植物的繁殖方式。

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植物是活的吗》教案

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植物是活的吗》教案

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植物是活的吗》教案1. 教学目标•了解植物的生命特征和生命现象;•理解“植物是活的”这一科学观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 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植物的生命特征和生命现象;•“植物是活的”这一科学观点。

2.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科学观点;•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意识。

3. 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过去学习生活中见过的植物,让学生说出自己对植物的认识,包括植物与动物有什么不同之处。

3.2 观察实验1.带领学生进入校园内或附近的公园等地,指导学生寻找不同的植物。

2.让学生分组,观察一株植物,注意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特点,并画出它的草图。

3.让学生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植物特点,从而引导学生发现植物具有的普遍特征,如生长、繁殖、气体交换等。

4.提出一个问题,即“植物是活的吗?”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3.3 知识讲解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介绍植物的生命特征和生命现象。

并通过相关的图示和文章,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器官和生理功能,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植物是活的”这一科学观点。

3.4 结合实验巩固知识1.分组讨论,并选择一种植物,设计一些自己的实验,验证“植物是活的”这一科学观点。

2.在实验中,提醒学生需要注意实验结果的观察和记录,并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引导学生培养观察力和实验意识。

3.5 总结归纳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对植物的生命特征和生命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法;•讲解探究法;•问题引导法;•交流讨论法;•比较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5. 教学评估根据学生在观察实验和课堂交流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并给予相应的鼓励和指导。

6. 教学资源•教材《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幻灯片、黑板、白板、草图纸、笔、水彩笔、量杯、玻璃器皿等。

教科版科学一上1.5《植物是“活”的吗》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上1.5《植物是“活”的吗》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上1.5《植物是“活”的吗》教案一. 教材分析《植物是“活”的吗》这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到植物具有生命的特征,从而理解植物也是生物,是活的。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如能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长和繁殖等。

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入学前已经对植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但他们对植物的生命特征了解不多。

通过观察和操作,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植物的特征,并建立起对植物的初步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具有生命的特征,知道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长和繁殖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植物具有生命的特征,能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长和繁殖等。

难点:理解植物的生命特征,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操作、实验、讨论等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植物标本或图片。

2.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放大镜等。

3.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植物标本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植物,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植物是‘活’的吗?为什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课件,向学生介绍植物的基本特征,如能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长和繁殖等。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举例说明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如食物、衣物、建筑材料等。

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如种子发芽、植物生长等。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操作,深入了解植物的生命特征。

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如“为什么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植物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等。

学生通过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植物是“活”的吗》教科版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植物是“活”的吗》教科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植物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4)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让学生认识到植物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例:讲解植物对环境的保护作用,如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等,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环境保护。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和强调,确保学生掌握核心知识。同时,针对难点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实物展示、互动讨论、实践操作等,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提高理解透彻程度。
1.教学重点
(1)植物的生命特征:理解植物具有生命的基本特征,如吸收水分、养分,进行光合作用,生长和繁殖等。
-例: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学生认识到植物是如何吸收水分和养分,进行光合作用,并逐渐成长和繁殖的。
(2)植物与人类的关系:了解植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包括食物来源、环境保护等方面。
-例:介绍植物为我们提供的食物、药材等资源,以及植物在净化空气、保持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2)植物感应现象:理解植物对环境因素(如光、水、重力等)的感应,并掌握其生理机制。
-例:介绍植物的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等感应现象,解释这些现象背后的生理原理。
(3)植物分类:掌握植物的基本分类方法,能对不同植物进行正确的分类。
-例:通过观察植物的特征,如形态、生长环境、繁殖方式等,引导学生学会对植物进行分类。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都表现得积极主动。他们在小组讨论中,提出了很多有关植物生命特征的问题,并尝试通过实验操作来寻找答案。这一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植物生命特征的理解,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1.5《植物是“活”的吗》第一课时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1.5《植物是“活”的吗》第一课时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1.5《植物是“活”的吗》第一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植物是“活”的吗》这一课时的内容主要涉及到植物的基本特征,让学生认识到植物是有生命的,并能够通过自身的机制进行生长、繁殖等生命活动。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文字,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从而发现植物的这些特征。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对植物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植物可以生长,但对其生命特征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植物的生命特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植物的基本特征,理解植物是“活”的。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等方法,体验植物的生命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植物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说出植物的基本特征,理解植物是“活”的。

2.难点: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等方法,体验植物的生命特征。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观察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触摸植物,亲身体验植物的生命特征。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植物样本、图片、视频等。

2.学具:笔记本、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见到的植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植物生长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植物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植物是不是“活”的?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种植物,通过观察和触摸,体验植物的生命特征。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巩固(5分钟)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植物的生命特征,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拓展(5分钟)学生讨论:如何保护植物,做环保小卫士?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具体的建议。

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植物的生命特征。

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植物,记录其生长情况,下节课分享。

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突出植物的生命特征。

小学一年级科学植物是活的吗教案

小学一年级科学植物是活的吗教案

小学一年级科学植物是活的吗教案植物是活的吗?【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大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观察各种活的动物,第二部分是观察自己种的植物有什么变化,并将观察记录进行展示。

第三部分是收集更多的植物资料,并找出植物是“活”的证据。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观察、描述的方法,对植物有了一些认识,也参与了种养植物的过程。

但是,一年级的学生,因为认知的直观性特点,还不能够真正区分植物的“真假”“活”的概念。

本课将引导学生学会寻找静态的植物活着的依据。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知道植物是“活”的,是有生命的,知道植物的生长是需要阳光和水分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结合多种感官的体验,观察植物的形态特征,搜集植物是“活”的证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善于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学会珍爱生命,热爱生活,保护环境的优秀价值观。

【重难点分析】重点:理解植物是活的,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和水分等。

难点:寻找科学的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预设5分钟)多媒体播放展示动物世界各种动物的活动状态提问:它们在做什么?它们是活的吗?为什么?继续展示各种植物的影像。

提问:大家认为,植物是活的吗?为什么?二、讲授新课(预设30分钟)同时展示我们自己种植的植物蒜苗和一盆塑料植物花。

并引导学生闻一闻,摸一摸,感受一下。

提问:那一盆是活的?为什么?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自己种植的植物,并展示我们的观察记录,提问:我们的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有哪些变化?结合多媒体继续展示四季变化中的植物生长状态。

引导学生共同总结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条件以及植物活着的证据。

三、回顾总结评价提问:通过这一节的寻找,我们找到了哪些植物是活动证据?课后作业:同学继续观察生活中常见植物,了解不同植物都有什么样的习性,寻找植物是活的更多证据。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1.5《植物是“活”的吗》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1.5《植物是“活”的吗》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1.5《植物是“活”的吗》教案一. 教材分析《植物是“活”的吗》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如呼吸、生长、繁殖等,从而认识到植物也是生物,具有生命现象。

教科书通过简单的实验和活动,引导学生探索植物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他们已经有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但他们对植物的生命现象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活动来引导他们认识植物的基本特征。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

2.难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植物的生命现象。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采用实验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植物的特点。

3.采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合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植物样本,如花草、树木等。

2.准备显微镜,以便学生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

3.准备实验材料,如土壤、水、剪刀等。

4.准备教学课件,以便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植物吗?植物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植物是一种生物,它们有根、茎、叶、花、果等结构,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植物样本,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植物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了解植物细胞的结构。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将一株植物放入水中,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

–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讨论植物的生长现象。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植物是如何进行呼吸的?它们需要什么样的环境?–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植物通过根部吸收水分和养分,通过叶片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1.5植物是“活”的吗(教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1.5植物是“活”的吗(教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1.5植物是“活”的吗(教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教案:1.5植物是“活”的吗【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认识植物是“活”的。

2. 培养学生认识和尊重植物,增强保护植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1. 学生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

2. 学生认识植物是“活”的。

【教学难点】学生能理解植物作为生命体的特征和意义。

【教学方法】1. 归纳法:引导学生查看并描述植物的基本特征。

2. 对比法:对比动物和植物的不同点和相似点。

3. 实验法:组织学生开展观察植物生长的实验。

4. 问答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教具和材料】教具:投影仪、幻灯片、标本植物、木棒、尺子、手电筒。

材料:植物、水、土、花盆。

【教学过程】1. 导入:(1) 引导学生观察课堂中的植物,让学生从植物的形态、形状、颜色等方面进行描述。

(2) 出示动物和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点和相似点。

2. 学习:(1) 结合图片和标本,介绍植物的基本构造和特征,包括植物体的基本结构、根、茎、叶、花、果实的组成和功能等。

(2) 引导学生合作开展植物生长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和记录植物生长的变化。

(3)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植物作为生命体,有哪些与动物相似的特征?有哪些不同的特点?3. 操练:(1)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植物是“活”的。

(2) 组织学生分小组,用手电筒照射植物的地下部分,观察地下的根系和根毛,并记录下来。

4. 巩固:(1) 通过玩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让学生制作植物标本并讲述有关植物的知识点。

5. 结束:(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体会。

(2) 引导学生养成爱护植物的好习惯。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归纳法、对比法、实验法和问答法等方法,让学生深入了解植物的基本构造和特征,从而理解植物作为生命体的特征和意义,进而认识植物是“活”的。

同时,通过植物生长实验的开展,让学生亲眼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增强学生的科学观察和实验能力。

一年级科学植物是活的吗教学设计

一年级科学植物是活的吗教学设计

一年级科学植物是活的吗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1.1 教学目标•学生掌握植物的特征和植物与非生命体的区别;•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特点,认识植物的生命活动;•学生能够简单描述植物的生长过程。

1.2 教学内容•植物的特征;•植物与非生命体的区别;•植物的生长过程。

1.3 教学时间•1课时。

二、教学过程2.1 导入环节引导学生观察植物或照片,从植物的形态特点入手,如叶片的形状、大小、花朵的颜色、形态等,让学生对植物产生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植物是活的吗?它们怎么生长的?”2.2 活动设计活动一:植物的特征分组讨论或全班讨论植物的外貌特征和生长环境,引导学生发现植物的特征,如有叶片、茎、根等,有的会开花结果,通过画画或制作卡片表现植物的特征。

活动二:植物与非生命体的区别通过比较植物与非生命体的特征,让学生思考植物之间、植物与非生命体之间的不同点,以及它们是否都有生命,逐渐形成认识:“植物是有生命的,而非生命体是没有生命的。

”活动三:植物的生长过程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如种植小麦、豆芽等,观察它们生长的过程,了解植物的种子萌芽、生长、开花、结果等基本过程。

2.3 总结环节通过提问和讨论,对本次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植物是活的,具有生命特征,有生长特点,需要养护和呵护。

同时,鼓励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种植一些简单的花卉或蔬菜,亲身体验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对绿色植物的热爱和兴趣。

三、教学评价课堂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体验和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强化了学生的思维与实践能力。

课程设计侧重于唤起学生对生命的敏感性和热爱之情,符合小学科学教育的特点,更加适合一年级的学生。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植物是 “活”的吗》教案-最新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植物是 “活”的吗》教案-最新
2.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及时将学生的回答记录在教科书第15页所示的“班级记录表”中。学生提出的理由可能会有:有叶、有根、有茎,会开花、会结果、会长大、会生病、会枯萎、会死亡,长在土里,需要阳光、水,要施肥等。
二、收集植物是“活”的的证据
1.活动一:学生把自己在第1课种养的植物带到课堂上,结合自己1个月左右的观察记录找一找它是“活”的的证据。先让学生再次观察植物,回顾1个月中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自己是怎么照顾它的,然后让学生组内交流哪些现象说明植物是“活”的。接下来让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植物并交流。最后,教师小结,把“绿色”“有茎”等不能作为证据的理由划掉。
2.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教师可以准备带叶的枯枝或非绿叶植物,问学生:“这棵植物是‘活’的吗?它有叶吗?它是绿色的吗?”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活动,把“绿色”“长在泥土里”“有叶”等划去,帮助学生认识到“会长大”“要喝水”等说明植物是“活”的。
3.活动二:出示春、夏、秋、冬四季樱花的变化的图片,指导学生按顺序依次观察图中的樱花,说说同一棵樱花在不同的季节分别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学生把四张图片联系在一起,认识这棵樱花一年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下一年中这棵樱花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又说明了什么,帮助学生认识到植物会生长变化,这说明它是“活”的。
三、研讨
1.塑料花不是“活”的,让学生说说理由。
2.我们为自己种的植物做了什么?
师生问答,植物与动物是活的吗
学生收集植物活着的证据
集体研讨
教学
反思
这节课更好的区别了动物和植物,对动植物成长需要的条件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这节科学课孩子们基本明白了植物是活着这个道理。
植物是“活”的吗
第( 一 )单元 第_5__课 第_1_课时
课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植物是“活”的吗
【教材简析】
《植物是“活”的吗》的核心概念是植物是有生命的,结合自己种植过程中的发现,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有生命的,这是本单元的核心目标。

《植物是“活”的吗》是单元第五课,通过第1课到第4课的学习,学生积累了一些观察、描述的方法,对于植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本课主要通过“观察我们种植的植物”和“展示我们的观察记录”两项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再次观察,对记录表的回顾,一年级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启发,归纳植物是“活”的证据。

聚焦板块:通过认识多种动植物,学生进行观察,从而激发对“植物是‘活’的”这一思考的兴趣。

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自我展示种植植物的记录单活动,发现植物的生长情况,知道植物生长过程有一定的规律。

通过探索活动,学生会发现,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根、茎和叶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都在展示植物的生命特征。

研讨板块:学生可以通过植物间的相互比较,认识到植物是有生命的,教师要帮助学生整理,并结合学生研讨形成植物是“活”的理由和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条件。

拓展板块:学生活动手册的拓展活动部分提出了让学生做一个胡萝卜盆景的任务,意在借这一活泼有趣的活动推动学生继续观察、探究,让学生感受到种养的乐趣,增强对植物是生命体的体验。

【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每个孩子都接触过植物,通过一个多月的种植也和植物建立了亲密的关系,并且对如何进行科学的观察、描述,也有了新的认识。

但是一年级的学生表达能力还是比较欠缺,对于植物是一个生命体的认识也比较零散、粗浅,需要教师帮助他们进行系统的回顾和梳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2.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植物的特征及其变化。

2.通过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2.培养学生认识和研究植物的兴趣。

3.珍爱生命,爱护身边的植物。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了解“植物的生命”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植物是有生命的,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难点:证明植物是“活”的。

【教学准备】
学具:学生种养的植物一盆,植物种植情况记录单一份
教具:植物生长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PPT]
1.出示动物吃东西、喝水、运动、生长、晒太阳等动图。

提问:看看这是什么?一起说:(预设:常见小猫,小兔等,可以让学生齐声说,一起说是一年级小朋友喜欢的表达方式,可以让课堂快速消除陌生感。


2.思考图片的相同点。

提问:这些动物是“活”的吗?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体现动物需要水、需要食物、能够运动、会生长等特点,让学生明白这些特点是证明动物是“活”的基本证据。


3.一起来看看我们刚刚学过的植物。

提问:这是大蒜、菊花、樟树等叶的变化。

这单元我们学习的植物是“活”的吗?
4.揭示课题:植物是“活”的吗(板书)
二、探索:植物是“活”的(预设10分钟)
[材料准备:播放学生植物照片,植物观察记录单]
1.今天我们都带来了自己种植的植物,让我们欣赏一下大家种植的植物吧。

(预设:展示学生种植情况,是对于学生前期植物种植的一种肯定,可以让孩子们获得认同,同时与其他孩子的植物进行差异比较,进而进行更细微的观察。


2.提问:这株植物养得真好,是哪个小朋友的,拿上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植物。

(预设:这是一次引导学生如何介绍自己植物的示范,为待会的小组内介绍植物做铺垫。


3.追问:你的植物叫什么?
这么多天你的植物有了什么变化?
你有照片或图画证明你说的是真的吗?
介绍每一周的变化情况。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各自种植的植物,PPT,记录单]
1.提问:现在让我们像这个小朋友一样在小组内向其他成员轻声地介绍一下你的植物变化情况,模仿一下植物的变化情况,展示一下你的记录单,说说你的植物都发生了什么变化,想想哪些可以证明植物是活的,音乐响起,我们把植物放在一边,人坐端正,开始交流。

2.讨论:学生讨论,让同桌之间进行植物的介绍,说说自己植物的变化。

3.个别交流:教师提示哪些可以证明植物是活的,提倡动手模仿。

4.哪组小朋友先来和我们说说你的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可以证明植物是活的。

其他小朋友眼睛看向他,仔细听,如果有不一样的变化或者不同,可以举手提问或补充。

5.老师发现有些同学的植物养得特别好,老师想知道你们是怎么照顾植物的呢?
(预设:通过一个月的种植,有些长得较好,有些长得稍差些,让学生意识到植物还需要阳光、水分、土壤、施肥等,体现关爱植物生命。


2.继续种植植物,接着植物会怎么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