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的难点

合集下载

文言文翻译的采分点——找准三处采分点,三法”破解“卡壳”处-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文言文翻译的采分点——找准三处采分点,三法”破解“卡壳”处-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参考译文] 徐勉字修仁,是东海郯人。徐勉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很小就自我勉励,恪
守高洁的节操。六岁时,恰逢连绵大雨,家人祈祷放晴,徐勉随意写了一篇祷 文,竟被有名望有学问的老人称道。年龄稍大后喜爱学习,同族人徐孝嗣见到 他赞叹说:“这就是所说的人中的骏马,一定能到达千里之外啊。”十八岁时, 被召为国子生,他就闭门苦读,专攻学业,不知疲倦。当时同辈人都对他肃然 起敬。祭酒王俭每次见到他,都目送他离去,说:“这个人不是普通人。”常 称赞他有宰辅的气度。
【对点训练】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文言句式类型,并把句子翻
译成现代汉语。 徐勉字修仁,东海郯人也。勉幼孤贫,早励清节。年六岁,属霖雨,家人祈
霁,率尔为文,见称耆宿。及长好学,宗人孝嗣见之叹曰:“此所谓人中之骐骥, 必能致千里。”年十八,召为国子生,便下帷专学,精力无怠。同时侪辈肃而 敬之。祭酒王俭每见,常目送之,曰:“此子非常器也。”每称有宰辅之量。
(节选自《南史·徐勉传》)
祭酒王俭每见,常目送之,曰:“此子非常器也。” 句式类型:
“祭酒王俭每见(之)”为省略句;“此子非常器也”为 判断句,“非”表否定判断,译为“不是”。
译文: 祭酒王俭每次见到他,都目送他离去,说:“这个人不是普通人。”
[解析]“目”,名词做状语,用目光;“常器”译为“普通人”。
任务三
关键虚词:两个“之”(“而”次之) 译文:现在我请求找来老弱而没有人养活、丧妻丧夫却没有房屋的人,评定之 后供给用度。(“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如“老弱之不养”指没有人养活的 老弱的人。“而”,连词,表承接,可以不译)
任务三
【对点训练】
10.指出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关键虚词,并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文言文很难翻译的原因

文言文很难翻译的原因

文言者,古之文也,其源远流长,蕴藏深厚。

自黄帝垂拱,周公制礼,文以载道,言以传心,文言遂成华夏文明之瑰宝。

然而,文言文难译之原因,亦颇多矣。

今试论之,以飨读者。

一、词汇丰富,义蕴深远文言文词汇丰富,一字多义,一义多词,令译者难以捉摸。

如“夫”字,既可作“那”,又可作“人”;“子”字,既可指“儿子”,又可指“孩子”。

又如“道”字,既可指“道路”,又可指“道理”。

此类词汇繁多,义蕴深远,若非精通文言,难以准确翻译。

二、语法结构复杂,句式多变文言文语法结构复杂,句式多变,且多省略成分。

如“吾友善饮酒”一句,省略了主语“吾”,译者需根据上下文补全。

又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省略了主语“人”,译者需补全。

此外,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使得翻译更加困难。

三、修辞手法多样,寓意深刻文言文修辞手法多样,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寓意深刻,令人回味无穷。

然而,这些修辞手法在翻译过程中往往难以保留。

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若直译为“桃花潭水深达千尺,不及汪伦送我之情”,则失去了原句的韵味。

四、时代背景迥异,文化内涵丰富文言文所反映的时代背景与现今迥异,文化内涵丰富。

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涉及历史人物、朝代更迭等,译者需对历史背景有所了解,方能准确翻译。

此外,文言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道德、伦理等思想,若译者对这些思想不甚了解,则难以准确传达原文之意。

五、地域差异,方言特色文言文在流传过程中,受到地域差异的影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方言。

如“吴侬软语”、“燕赵悲歌”等,若译者对这些方言不熟悉,则难以准确翻译。

六、审美观念差异,审美情趣各异文言文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如意境、韵味等,这些审美观念与现今审美观念存在差异。

译者若不能准确把握这些审美观念,则难以准确翻译。

综上所述,文言文难译之原因,主要有六:词汇丰富,义蕴深远;语法结构复杂,句式多变;修辞手法多样,寓意深刻;时代背景迥异,文化内涵丰富;地域差异,方言特色;审美观念差异,审美情趣各异。

文言文翻译存在的问题

文言文翻译存在的问题

夫文言文,古之文学,其语言精炼,意境深远,然历经千年,与时下之白话文相去甚远。

翻译文言文,实为一大挑战,其间问题重重,难以一一枚举。

今略述其要,以飨读者。

一、词汇差异文言文之词汇,往往与白话文有所出入。

翻译时,需准确把握词汇之含义,避免误解。

例如,“黄粱美梦”一词,若直接翻译为“美好的梦”,则失其真意。

黄粱,乃古代一种美食,美梦则寓意为虚幻的愿望。

故翻译时应译为“虚幻的美梦”,方能传达原意。

二、语法结构文言文之语法结构,与白话文亦有所不同。

翻译时,需注意句子成分的转换,使译文通顺。

如“臣闻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一句,若直译为“我听说好的药是苦的,忠告是逆耳的”,则显得生硬。

实则,文言文中“臣闻”为引言,“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为句中宾语,翻译时应将宾语提前,译为“我听说,好的药是苦的,忠告是逆耳的”,方能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三、修辞手法文言文常用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夸张等,翻译时需恰当运用,使译文具有韵味。

例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句,若直译为“青色的衣领,悠闲的我心”,则显得平淡。

实则,此句运用了对偶手法,翻译时应保留此修辞,译为“青衣领青,我心悠悠”,方能传神。

四、文化背景文言文蕴含丰富的文化背景,翻译时需了解相关文化,避免误解。

如“龙飞凤舞”一词,若直译为“龙飞舞凤”,则难以理解其寓意。

龙、凤均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吉祥物,翻译时应译为“气势磅礴,如龙腾凤舞”,方能表达原意。

五、审美情趣文言文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翻译时需注意把握其韵味。

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一句,若直译为“春风得意,马蹄飞快,一天看完了长安城的花”,则显得单调。

实则,此句运用了夸张手法,翻译时应保留此修辞,译为“春风得意,马蹄疾如飞,一日之内,尽赏长安花”,方能传神。

六、文风风格文言文具有不同的文风风格,翻译时需注意区分。

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若直译为“大江向东流去,浪花冲刷尽了,千古英雄人物”,则显得平淡。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不懂文化常识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不懂文化常识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不懂文化常识范文一: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之不懂文化常识作为一名文言文学习者,熟悉文化常识是非常重要的。

不懂文化常识在翻译过程中容易导致理解错误,进而影响文言文翻译的准确性和质量。

所以下面我就为大家总结了文言文翻译中十大失分点之不懂文化常识,希望可以对大家在文言文翻译方面的学习有所帮助。

首先,不懂古代社会的文化背景。

古代社会的文化背景是影响文言文翻译的核心因素之一,只有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背景,才能深刻理解其中的含义和深层次的信息。

其次,不懂古代礼仪的文化内涵。

古代礼仪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影响文言文翻译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不懂得礼仪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于古代的文言文翻译的理解必然会存在偏差。

再次,不懂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众所周知,中国文化始于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对于文言文的主题、语言、思路、情感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不懂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对于文言文翻译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最后,不懂古代文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取向。

古代文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取向是文言文中最难理解的部分之一。

因此,如果学生不了解古代文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取向,就难以深刻理解其中的意思和内涵。

总之,文化常识对于文言文翻译是十分关键的,更加是当下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背景下,文化常识的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背景、礼仪的文化内涵、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以及古代文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取向,才能真正准确地表达出文言文的意思和内涵。

重点分析:文章以“不懂文化常识”为主题,列举了文言文翻译中常见的十大失分点,重点分析了影响翻译准确性的因素,更是强调了文化常识对文言文翻译的重要性。

文章的论述一气呵成,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使用的词汇恰当,恰到好处,既能表达文章主旨,也能抒发出作者的感情与态度。

用词分析:本文用词规范,生动有力,行文风格轻松自然。

作者在文章中使用了许多生动鲜活的词汇,比如“核心因素”、“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文化常识的重要性”等,更加突出了文章的重点。

文言文难翻译的字词

文言文难翻译的字词

矣,语末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了”。

如:“子路曰:‘由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子曰:‘善哉!有是言也。

不识其人,吾丧之矣。

’”(《论语·述而》)此句中,“矣”字用于句末,表示语气肯定。

二、矣哉矣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如:“子路曰:‘吾闻君子之学也,亲其亲,仁也;教民予之,善也。

若夫礼乐刑政,则非吾所知也。

’子曰:‘善哉,尔言矣哉!’”(《论语·里仁》)此句中,“矣哉”连用,加强语气,表示赞叹。

三、盍盍,副词,表示“何不”、“为什么不”。

如:“子曰:‘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此句中,“盍”字用于句首,引导疑问。

四、于于,介词,表示“在”、“对”。

如:“子曰:‘于从政乎何有?’”(《论语·子路》)此句中,“于”字表示在从政这个方面。

五、之之,代词,表示“这”、“那”。

如:“子曰:‘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论语·雍也》)此句中,“之”字代指君子之道。

六、乎乎,语气词,表示疑问、感叹。

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此句中,“乎”字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七、其其,代词,表示“他的”、“它的”。

如:“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此句中,“其”字指代君子的德行。

八、而而,连词,表示转折、递进、并列等关系。

如:“子曰:‘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此句中,“而”字表示转折,意为君子不是器具。

与,介词,表示“和”、“跟”。

如:“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论语·述而》)此句中,“与”字表示跟。

十、矣乎矣乎,语气词,表示感叹。

如:“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里仁》)此句中,“矣乎”连用,加强语气,表示赞叹。

文言文翻译一直以来是翻译工作中的难点

文言文翻译一直以来是翻译工作中的难点

文言文翻译一直以来是翻译工作中的难点。

文言文语言的精炼以及行文的结构增加了文言文翻译的难度。

文言文常见的错误翻译有哪些方法/步骤1.漏译漏译主要体现在对省略句、指代词的处理上或是当译词语反保留。

原文中该翻译的词语或是难以翻译,或没有把握而干脆不翻译,违背翻译的基本原则。

如在翻译“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时就往往将“时”字遗漏。

2.强译翻译时不符合语法规则,主要表现在对特殊句式、修辞、语气助词的处理上。

首先体现在倒装句式不调整。

句式类试题是考纲明确要求的考试内容,一般不出现在客观题当中,而是往往出现在翻译题当中。

所以应该特别注意。

如“其李将军之谓也?”是宾语前置句。

应当翻译成“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若不作调整翻译成“这大概就是李将军的说法吧”就完全错误。

此外,被动句也常常做考查点,翻译过程中无论有没有表被动的词语,只要句子含被动语气,应及时翻译出“被”字来。

其次是特殊修辞不意译。

文言中常用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等修辞。

翻译时不能照字面翻译,当意译。

如“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中“黔首”用来借代“百姓”,若直译“黑色的头”岂不谬误。

3.误译体现在实词方面即混淆实词的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规律,忽视多义项的选择,不熟悉词的通假现象等。

如将“人固动物耳”误译为“人本来就是动物”。

此句误解“动物”为与现代汉语同义的双音词,使整个句义错误,在这里“动物”是“感动于外物”之义。

误译体现在虚词方面是不明虚词用法,如在翻译“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时,将在句中起停顿作用可以不译的助词“也”翻译成现代汉语中起副词作用的“也”。

4.滥译翻译中有的考生主观臆断,游离原文,任意发挥,本欲充实,实成赘余。

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句,有人就翻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其中“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纯属无中生有,毫无依据。

此外还有将无需解释的古人名、地名、官名译出,形成赘义,造成混乱。

高一语文文言文翻译有什么窍门

高一语文文言文翻译有什么窍门

高一语文文言文翻译有什么窍门对于高一的同学来说,文言文翻译往往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难点。

但只要掌握了一些窍门,就能事半功倍,让文言文翻译不再那么令人头疼。

首先,积累常见字词的含义至关重要。

就像学习英语要积累单词一样,文言文也有很多常用的字词,它们的含义是固定的。

比如“之”这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意思,有时是“的”,有时是“到”,还有时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再比如“而”字,可能表示转折、顺承、并列等关系。

只有熟悉了这些常见字词的各种含义,在翻译时才能准确理解和翻译。

了解古代的语法规则也是必不可少的。

文言文的语法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特殊句式。

像“何陋之有”就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该是“有何陋”。

如果不了解这些语法规则,就很容易翻译错误。

在翻译时,要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

直译就是按照原文的字词和句子结构进行直接翻译,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形式和风格。

比如“吾日三省吾身”,就可以直译为“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但有些时候,由于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等原因,直译会显得生硬难懂,这时候就需要意译。

比如“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中的“念”,如果直译为“想念”就不太准确,结合上下文,意译为“心里想到的”更合适。

要注意古今异义词。

很多字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思是不同的。

比如“妻子”,在古代是指妻子和儿女,而在现代只指妻子。

“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现在则是“行走”。

遇到这些古今异义词,一定要根据上下文判断其在文中的意思,不能用现代的词义去理解。

同时,要学会联系上下文。

文言文的理解不能孤立地看某一个句子,而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

有时候,一个字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会有特定的含义。

比如“亡”这个字,在“河曲智叟亡以应”中是“无,没有”的意思,而在“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中是“逃跑”的意思。

翻译的过程中,要注意保留原文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等专有名词。

这些专有名词一般不需要翻译,直接保留即可。

文言文阅读中的常见难点及解决方法

文言文阅读中的常见难点及解决方法

文言文阅读中的常见难点及解决方法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意义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然而,由于其古老的语言形式和特殊的表达方式,很多人在阅读文言文时面临困难。

本文将对文言文阅读中的常见难点进行分析,并提供解决这些难点的方法。

一、古汉语词汇的理解与翻译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古老的汉字和词汇,这些词汇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有所差异,给我们的理解和翻译带来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 增加词典的使用频率: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可以随时使用古代汉语专业词典或在线工具,帮助我们查询词义和用法。

熟练掌握古代词典的使用方法可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效率。

2. 关注上下文的语境:有时候古汉语的词汇会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发生变化,我们要注意全文的语境并结合词汇的用法来理解其含义。

经常进行阅读训练可以培养我们对语境的敏感度。

3. 学习经典著作和名家作品:了解经典著作和名家作品对古汉语的运用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掌握一些常见的词汇和用法。

例如,可以阅读《红楼梦》、《论语》等文言文名著,加深对古汉语的理解。

二、古文的结构和文体特点古文中常出现较为复杂的句式结构和独特的文体特点,对阅读者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分析句子结构:在阅读古文时,可以先分析句子的骨架结构,弄清楚主谓宾的关系,再逐步理解修饰成分。

学会辨析主、谓、宾、状、补等成分的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意义。

2. 注重语法规则的学习:了解古文的语法规则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结构和用法。

可参考相关的文言文语法书籍,学习古汉语的基本语法规则和语法范畴。

3. 多读经典作品和文言文课文:通过多读一些经典作品和文言文课文,可以熟悉古文的结构和文体特点。

对于一些经典的句式和表达方式,我们可以进行模仿和积累,提高我们自己的写作水平和阅读理解能力。

三、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意象理解文言文常常采用各种修辞手法和意象来增强表达的艺术效果,但这也给读者解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文言文好难翻译的句子

文言文好难翻译的句子

此句文言文晦涩难懂,翻译如下:夫列子能乘风而行,其风泠然轻盈,十五天方才返回。

他对于追求福祉,并未急切地计算。

他难道还在等待什么呢?所以说:“至高无上的人没有私欲,神妙莫测的人不求功名,圣明之人不求名誉。

”此句之所以难懂,原因有以下几点:一、词语解释:1. 列子:古代传说中的道家人物,以修炼成仙而闻名。

2. 御风而行:指能够乘风而行,形容其超凡脱俗。

3. 泠然:形容风声清脆,此处指风声轻盈。

4. 旬:十天为一旬,此处指十五天。

5. 反:返回。

6. 致福:追求福祉。

7. 数数然:急切地计算。

8. 恶乎:哪里。

9. 待:等待。

10. 至人:至高无上的人。

11. 神人:神妙莫测的人。

12. 圣人:圣明之人。

二、句子结构:此句结构复杂,由多个并列的句子组成。

其中,“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是第一个并列句,描述列子乘风而行的情景;“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是第二个并列句,说明列子追求福祉的态度;“彼且恶乎待哉?”是第三个并列句,表达列子对等待的疑问;“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是第四个并列句,引用《庄子》中的观点。

三、句子含义:此句表达了庄子对列子超凡脱俗的赞誉,以及对其追求福祉态度的赞赏。

庄子认为,至高无上的人没有私欲,神妙莫测的人不求功名,圣明之人不求名誉。

这些观点反映了庄子对道家思想的阐述,强调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综上所述,此句文言文晦涩难懂,原因在于词语解释、句子结构和句子含义的复杂性。

翻译时,需仔细推敲每个词语的含义,分析句子结构,理解句子所蕴含的哲理。

高中文言文学习中常见的困难与解决方法

高中文言文学习中常见的困难与解决方法

高中文言文学习中常见的困难与解决方法在高中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常常遇到一系列的困难。

这些困难可能来自于语言表达深奥、古文阅读理解困难等方面。

然而,通过正确的方法,这些困难是可以被克服的。

本文将探讨高中文言文学习中常见的困难,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古文阅读理解困难许多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由于句式结构复杂、词汇用法独特等原因感到困惑。

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因为很多时候他们难以理解古人的思维方式和意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学生首先需要熟悉古文的基本词汇、句法结构和文言文的表达习惯。

他们可以通过背诵经典的古文篇章、扩大阅读量、积累词汇量等方式来加强基础知识的积累。

2. 分析上下文:在阅读古文时,理解上下文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前后句子的逻辑关系、理解修辞手法、推测词语的含义等方法来增强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3. 多交流讨论:学生可以与同学、老师或者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共同探讨古文中的难点。

通过互相学习和分享,可以提升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二、古文翻译困难在进行古文翻译时,学生常常遇到难以准确表达的问题。

这是因为古文的语言结构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可以尝试以下方法:1. 理解逐字逐句翻译:对于一些句子结构相对简单的古文句子,学生可以逐字逐句进行翻译,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2. 理解整体意思翻译:对于一些句子结构较为复杂的古文句子,学生可以先理解整体句子的意思,然后再进行翻译。

这样可以更好地捕捉句子的语境和语气。

3. 查阅注释和研究资料:学生可以查阅相关的注释和研究资料,了解古文词句的含义和用法。

这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并准确翻译古文。

三、古文作文写作困难在进行古文作文写作时,学生可能会遇到无从下笔、词汇匮乏等问题。

为了克服这些困难,学生可以尝试以下方法:1. 多读优秀的古文作品:通过阅读优秀的古文作品,学生可以了解古代人的思想观点、句式结构、修辞手法等。

文言文师说翻译及难点

文言文师说翻译及难点

夫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导之使入于道,使之明理,授之知识,解其疑惑。

师之道,古之圣贤所重也。

故有云:“师者,人之楷模也。

”翻译:老师的定义,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

古代的学者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引导他们进入道理的,使他们明白道理,传授他们知识,解答他们的疑惑。

老师的道理,是古代圣贤所看重的。

所以有句话说:“老师,是人们的楷模。

”难点分析:1. “夫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 “夫”字在此处是发语词,无实际意义,用于引出下文。

- “所以”表示目的,此处翻译为“用来”。

- “传道”指传授道理,即传授道德、哲学等方面的知识。

- “授业”指教授学业,即教授具体的专业知识。

- “解惑”指解答疑惑,即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 “古之学者必有师。

”- “古之”表示古代的,此处翻译为“古代的”。

- “学者”指有学问的人,此处翻译为“学者”。

- “必有”表示必定有,此处翻译为“必定有”。

3. “师者,所以导之使入于道,使之明理,授之知识,解其疑惑。

”- “导之”表示引导他们,此处翻译为“引导他们”。

- “入于道”表示进入道理,此处翻译为“进入道理”。

- “使之”表示使某人做某事,此处翻译为“使他们”。

- “明理”表示明白道理,此处翻译为“明白道理”。

- “授之知识”表示传授知识,此处翻译为“传授他们知识”。

- “解其疑惑”表示解答他们的疑惑,此处翻译为“解答他们的疑惑”。

4. “师之道,古之圣贤所重也。

”- “师之道”指老师的道理,此处翻译为“老师的道理”。

- “古之圣贤”指古代的圣贤,此处翻译为“古代的圣贤”。

- “所重”表示看重,此处翻译为“看重”。

5. “故有云:‘师者,人之楷模也。

’”- “故”表示因此,此处翻译为“所以”。

- “有云”表示有这样的话,此处翻译为“有句话说”。

- “师者,人之楷模也。

”是一句成语,表示老师是人们的楷模,此处翻译为“老师,是人们的楷模。

高考文言文翻译困难成因及破解

高考文言文翻译困难成因及破解

高考文言文翻译困难成因及破解作者:刘洋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21年第11期高考文言句译,是不言而喻的难点,更可以说是难中之难。

因为翻译要求做到:一是要正确理解,二是要紧扣语境,三是要准确表述。

这其中,既有信息的输入,又有信息的加工,更有信息的输出,综合性十足,实践性很强,充分体现了语文的特点,不难才怪。

一、文言文翻译,造成困难的原因(一)翻译语言,本身就难。

它要扫除不同的语言障碍,要跨越不同的语言鸿沟,需要翻山越岭,需要跋山涉水。

不然,怎么出现了“翻译学”呢?大学为什么要专题讲解“文言文翻译问题”呢?怎么出版陈蒲清编著《文言今译教程》呢?书中还例举了“文言今译常见十弊”,又为什么呢?又怎么会出版吴其宽、吴瑞华著《古文今译技巧》呢?又怎么会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呢?(二)高考命题,便于选才。

高考试题,不可能都是容易做的,全是容易做的,那还是高考吗?那又怎么样选才?高考试题,又不可能都是很难做的,全是很难做的,那还是高考吗?那又怎么样选才?从结果看,文言高考译句,困难,简直可以说是“难于上青天”,这不全是命题的原因。

因为很大一部分学生本来就对文言文掌握不到位。

(三)积累不够,自然困难。

文言实词需要积累,一是数量的达标,二是重点的把握,三是思维的伴随。

文言实词需要积累了到一定量,比如120个、300个,而每个实词又有多个意义。

这就需要不断积累,不懈努力。

文言实词在高考试题中重点考查的重点是古今异义。

从2015年至2019年全国试题来看,句子翻译的关键词语一共有90个,而古今异义词就有70个,约占77.8%。

这就足够说明问题了。

从考情来说,学生又多出在古今异义词上,如把“绐”理解为“狡辩”“辩解”等。

其实,“绐”是欺骗的意思。

把“依旧”理解古今一样的,其实,“依旧”在文言中是两个词,是“依照旧的制度”的意思。

从语言发展史来看,语音、语法变化不大,而词汇变非常大,是最为活跃的。

无疑,古今异词语,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最大拦路虎。

初三语文关于文言文翻译的常见误区

初三语文关于文言文翻译的常见误区

初三语文关于文言文翻译的常见误区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文言文翻译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在翻译文言文的过程中,同学们常常会陷入一些误区,导致翻译不准确或不恰当。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这些常见的误区。

一、望文生义望文生义是文言文翻译中最常见的误区之一。

很多同学在翻译时,仅仅根据字词的表面意思进行翻译,而不考虑其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例如,“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鄙”,如果直接翻译成“卑鄙”,就大错特错了。

在这里,“鄙”应理解为“目光短浅”。

再比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绝境”,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没有出路的境地”,而是“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造成望文生义的原因主要是同学们对文言字词的含义理解不够准确,缺乏对古代文化和语境的了解。

要避免这一误区,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常见文言字词的多种含义,并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和翻译。

二、以今释古以今释古也是同学们容易犯的错误。

由于现代语言和古代语言在表达方式和词汇用法上存在很大差异,如果用现代的思维和词汇去翻译文言文,就会出现偏差。

比如,“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不是“坐下”的意思,而是“因为”。

“走”在古代有“跑”的意思,如“夸父与日逐走”,如果翻译成“夸父和太阳一起散步”,就完全误解了原意。

为了克服以今释古的误区,我们要多读古代文学作品,熟悉古代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培养文言文的语感。

三、漏译、错译关键词关键词在文言文翻译中往往起着关键作用,如果漏译或错译了关键词,就会影响整个句子的意思。

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是“身份低微,见识短浅”的意思,如果漏译了“卑鄙”这个词,就无法准确表达出诸葛亮自谦的态度。

再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的“奔”,指“飞奔的马”,如果错译成“奔跑”,就无法体现出江水的湍急。

要避免漏译、错译关键词,我们在翻译前要先找出句子中的关键词,明确其含义,然后准确翻译。

四、不考虑语法结构文言文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如果不考虑语法结构,就容易造成翻译错误。

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教案

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教案

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技巧和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魅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准确理解文言文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以及如何在实际翻译中运用所学技巧。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文言文翻译技巧,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知识讲解:讲解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如留、删、换、调、补等,并通过具体例句进行演示。

3. 课堂练习:布置一组文言文翻译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练习题,共同探讨翻译方法和技巧,教师巡回指导。

5. 答案解析:学生展示各自的翻译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文言文翻译技巧,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翻译技巧。

2. 选取一篇自己喜欢的文言文进行翻译练习,体会翻译的乐趣。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翻译练习的正确率。

2. 学生对文言文翻译技巧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4. 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的文言文翻译案例,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翻译技巧。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提高课堂参与度。

3. 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4. 文化渗透:在翻译教学中,穿插介绍文言文背后的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七、教学准备:1. 教学PPT:制作含有文言文翻译技巧和方法的PPT,方便学生直观地了解所学内容。

2. 教学案例:准备一批典型的文言文翻译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古文英译难点与技巧

古文英译难点与技巧

古文英译难点与技巧以下是关于古文英译的难点与技巧,供参考:一、难点1.语义理解:古文的语言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理解古文的语义是英译过程中的一大难点。

2.文化背景:古文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往往比较丰富,这要求译者对相关历史文化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

3.修辞手法:古文常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等,如何在英语中准确传达这些修辞的意味,是英译的一大挑战。

4.语言结构:古文的语言结构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如何准确翻译古文的特殊句式和语言结构,是英译中的一大难点。

二、技巧1.理解语义:在英译古文之前,首先要充分理解古文的语义,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请教专家等方式来帮助理解。

2.文化背景的传达:在英译过程中,要注意传达古文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可以通过添加注释、解释等方式来帮助读者理解。

3.修辞手法的翻译:在英译古文的过程中,要注意修辞手法的翻译,可以通过寻找英语中相应的表达方式、调整句式结构等方式来准确传达原文的修辞意味。

4.语言结构的调整:在英译过程中,要注意调整古文的特殊句式和语言结构,使其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便于读者的理解。

三、以下是一些古文英译时需要注意的细节:1.专有名词:古文中的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职名等,需要特别注意其准确性,尽可能采用历史沿用或广为人知的译名。

2.时间地点:古文中涉及的时间和地点也需要特别注意,要准确翻译并注明,以免造成误解。

3.文化背景:古文中蕴含的文化背景需要特别注意,需要准确传达并适当解释,以帮助读者理解。

4.语言风格:古文的语言风格独特,需要尽可能保持其原有的韵味和风格,同时又要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5.句式结构:古文的句式结构比较特殊,需要特别注意其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尽可能准确地转化为英文。

6.修辞手法:古文中常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等,需要特别注意其翻译技巧,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修辞意味。

7.标点符号:古文中的标点符号也需要特别注意,要准确使用英文标点符号进行替换,以保持原文的语义和语气。

文言文翻译的八个考察点

文言文翻译的八个考察点

高考文言翻译题的八个考查点唐惠忠文言语句翻译是古文阅读中的重点和难点。

下面以历年高考中出现的一些句子为例,谈谈高考文言语句翻译题的备考。

考查点之一:古今异义词所谓“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与现代汉语中的词语书写相同但意思和用法不同的现象。

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

比如:例1: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有读史书的人说:“晋国军队三头猪渡过黄河。

”)例2:刘公(刘牢之)猜而不忍,怨而好叛,不去,必及祸。

(刘牢之为人猜疑而下不了狠心,多怨恨而喜背叛,不离开(他),必然会遭遇祸患。

)例1中,“史记”的翻译可能会有些难度,其语境义为“史书”,而不是现在所说的司马迁的《史记》;另外,“河”古义专指“黄河”。

而例2的关键词为“忍”和“去”,其中的“忍”在教材里出现过——《鸿门宴》有“君王为人不忍”一句,这个“忍”也是“心狠、残忍”;“不去”的“去”也属古今异义,今意“往”,古意指“离开”。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古代汉语词汇以单音节为主,因此,考生解答翻译题时应警惕与现代汉语形似的双音节词,切不可轻易地用现代汉语的词义去解释古代汉语的词语,以免造成“以今释古”的错误。

比如:例3:晦(谢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

(谢晦高兴,不再设置防备,全部精锐部队遍布江面,顺流而下。

)例4:已而有识者曰:“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

”(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人说:“这是五代、宋时的古董,年代很久了,应该小心地把它当作珍宝来收藏,不要使它毁坏。

”)例3中的“设备”、例4中的“宝藏”都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翻译时应分开解释,分别指“设置防备”和“把……当作珍宝收藏”(“宝藏”直接译成“珍藏”也对)。

考查点之二:同义复词、偏义复词所谓“同义复词”,指古代汉语中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语素构成的词语。

从现代汉语的角度看,因同义复词两个部分的意义相差甚远,常让人无从下手;其实,在具体翻译时“取其一”即可。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六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六法

课题: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六法一、复习目标1、了解文言翻译中常出现的问题2、掌握文言翻译的六种基本方法二、复习难点和重点1、难点:掌握语法分析和句法分析2、重点:掌握“留”“换”“补”“删”“调”“贯”等六种方法三、复习过程(一)先分析后方法1、语法分析掌握句子的基本结构,把握主谓宾定状补等成分。

2、现象分析掌握文言现象:通假现象、古今异义现象、同一语法现象、固定用法现象、一词多义现象、词性活用现象、特殊句式现象等。

(二)、易错题诊断文言翻译,高考试卷中要求直译,也就是字字落实。

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

具体来说,应从“留”“换”“补”“删”“调”“贯”六个方面进行。

“留”,凡指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

“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

“补”,即补出古代简练说法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

“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

“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

“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方法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可记住口诀:文言翻译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1.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世祖讳伍,有善行,称善人公。

……好施予,岁时勤力活家,人产计口给食,余悉以贩乡里贫乏者。

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

……高祖讳重光,字廷宣。

……丁巳,肃皇新三殿,求大木,取办贵竹。

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

公深入其阻。

冲风瘴疠,勤事以死。

事闻,特加恩恤,赐祭葬。

壬戌秋,三殿告成,以公前绩诏赠太仆寺少卿。

公性孝友,为颖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

突破语言障碍高效翻译文言文

突破语言障碍高效翻译文言文

突破语言障碍高效翻译文言文文言文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语言形式,对于大部分现代人来说,可能存在着一定的语言障碍。

然而,随着社会交流的日益频繁和全球化的发展,对于文言文的翻译需求也逐渐增加。

本文将围绕如何突破语言障碍,实现高效翻译文言文展开讨论。

一、文言文的特点及翻译难点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形式,与现代汉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首先,文言文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着明显的不同,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和阅读技巧。

其次,文言文表达方式较为间接和含蓄,需要读者具备较好的解读能力。

最后,古代文化、历史及背景对于理解文言文也非常重要,这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相关知识。

翻译文言文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准确理解原文,并将其精确地转化为现代汉语或其他语言。

这需要翻译者不仅具备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的知识,还需要对现代汉语或其他目标语言有深刻的理解。

同时,对于一些特定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翻译者还需要运用灵活的策略来处理。

二、突破语言障碍的方法1. 学习古汉语知识想要高效翻译文言文,首先需要具备扎实的古汉语知识。

可以通过学习相关的课程、参考教材和词典,加深对古代汉语的理解。

同时,通过大量阅读文言文经典作品,提高对古代词汇和语法的熟悉度。

2. 深入了解文言文背景知识了解文言文所处的历史背景,对于理解原文的意思和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非常重要。

可以参考相关的历史书籍、研究成果和文言文注释,深入了解古代社会、文化以及作者的生平和思想背景。

3. 运用现代汉语的特点在翻译文言文时,可以运用现代汉语的特点和表达方式,使译文更符合现代读者的理解习惯。

可以适当地调整句子结构、用词和表达方式,增加可读性,并保持原文的精神内涵。

4. 沟通和交流在翻译文言文时,可以与其他翻译者、学者进行交流和讨论。

分享彼此的理解和翻译策略,帮助互相提高。

同时,也可以与专业的校对人员合作,进行反复校对和修改,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三、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说明如何高效翻译文言文,我们以《论语》中的一段话为例: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然后不断地复习,不是很开心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被人不理解而不生气,不是很有风度吗?”通过对这段文言文的翻译,我们可以看到翻译者运用了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将古代的思想和观念转化为现代人更易理解的形式。

文言文翻译难点双音节词

文言文翻译难点双音节词

夫文言文,古人之言也,言简意赅,含蓄深远。

然其翻译,实为汉语学习者一大难点。

其中,双音节词的翻译尤为棘手。

何也?盖双音节词在文言文中,往往具有独特之意,且一词多义现象频繁,故翻译时颇费周章。

今试就双音节词翻译之难点,略作探讨。

一、词义繁多,难以抉择文言文中的双音节词,如“河山”、“山水”、“草木”等,其词义往往繁多,翻译时难以抉择。

以“河山”为例,其本义为河流与山脉,引申为国土、疆域;若译为“rivers and mountains”,则难以传达其引申义;若译为“country”,则又失其原意。

又如“山水”,本义为山与水,引申为风景、景色;若译为“scenery”,则过于直白,失去文言文的韵味;若译为“mountains and rivers”,则又过于拘泥于字面。

此类双音节词,翻译时需结合上下文语境,斟酌其引申义,力求准确传达原意。

二、一词多义,需辨析真伪文言文中的双音节词,如“走马观花”、“如鱼得水”、“箭在弦上”等,一词多义现象普遍。

翻译时,需辨析其真伪,以免误解。

以“走马观花”为例,其本义为骑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若译为“ride a horse and see the flowers”,则过于直白,失去文言文的意境;若译为“take a quick look at something”,则又过于笼统。

又如“如鱼得水”,本义为鱼儿得到水,比喻得到适合自己的环境;若译为“like a fish in water”,则过于直白,失去文言文的韵味;若译为“find oneself in the right place”,则又过于笼统。

此类双音节词,翻译时需仔细推敲,辨析其真伪,力求准确传达原意。

三、词性转换,需灵活运用文言文中的双音节词,如“马虎”、“鱼贯”、“箭镞”等,词性转换现象频繁。

翻译时,需灵活运用,使译文通顺自然。

以“马虎”为例,其本义为马跑得快,引申为做事不认真;若译为“run fast”,则过于直白,失去文言文的意境;若译为“be casual”,则又过于笼统。

文言文阅读的常见难点及解题思路

文言文阅读的常见难点及解题思路

文言文阅读的常见难点及解题思路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

然而,由于文言文距离我们生活的时代较远,其语言、语法、句式等特点都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

本文将对文言文阅读的常见难点进行梳理,并给出相应的解题思路。

一、实词词义辨析文言文中的实词是指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其词义与现代汉语存在很大差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难以理解。

例如,“走”在现代汉语中意为“走路”,而在文言文中却可表示“跑”的意思。

解题思路:1.结合上下文:阅读文言文时,要结合句子或段落的上下文来推测实词的含义。

2.词义引申:掌握实词的本义,了解其在文言文中的引申义。

3.词义转移:注意实词在文言文中的转移义,如“走”表示“跑”。

4.词义活用:掌握实词的活用现象,如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等。

二、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文言文中的虚词是指代词、介词、连词、助词等,其用法和意义对句子的结构和语义有重要作用。

例如,“之”在文言文中既可以作为代词,也可以作为助词。

解题思路:1.熟悉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掌握常见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如“之”的代词和助词用法。

2.结合语境:根据句子结构和语义,判断虚词的具体用法。

3.注意虚词的搭配:虚词在文言文中有固定的搭配,掌握这些搭配有助于理解虚词的意义。

三、特殊句式的识别和翻译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这些句式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给学生阅读带来困难。

解题思路:1.判断句:熟悉文言文中的判断句结构,如“……也”表判断。

2.被动句:注意文言文中的被动句结构,如“被……所……”等。

3.倒装句:掌握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等。

4.翻译时调整语序:在翻译特殊句式时,根据现代汉语的语序进行调整,使译文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四、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是指根据文意和语法规则将文言文句子划分为合理的节奏。

断句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翻译的难点1. 文言文重点词解释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二、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最近两年高考对文言文翻译的考察由选择正误改为笔译.这就增加了答题难度,而且所出试题均出于课外,仿佛无迹可求,无从下手.其实,还是可以讲究一点技巧,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译四重奏”:1.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在大家做翻译题时,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2.翻译要注意调整语序.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翻译时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3.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翻译时要抓住词语的临时含义.4.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这个词就是一个关键词.对于它,我们要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综上所述,文言文翻译,只要平时努力,并注意以上四点,加以灵活掌握,要翻译正确是不难的.文言文翻译得分点把握技巧2005年语文考试大纲将“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列入了高考考试范围,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最大的可能是在翻译题中体现,因此,如何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已成为考生们关注的焦点.一、看词性——从词类活用现象方面把握备考对策:词类活用是2005年高考的选考内容.它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活用.翻译时,对活用的词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及词义.二、观句式——从文言句式特点方面把握备考对策:文言句式已纳入2005年高考考查范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好文言句式的不同特点,特别要掌握好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而这些句式一般说来都有语言标志,因此,可以通过对这些语言标志的识别,来判断它们是属于哪种句式特点.三、悟词义——从关键实词意义方面把握备考对策:所谓关键实词,就是指那些在句子中起关键意义的、解释通常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或有多个义项的词语.句子中的关键实词,以动词最多,形容词、名词次之.另外,也要注意句子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参考摘录的.还有,他人的版权,。

2. 文言文《师说》翻译及难点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开。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里用得着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圣人圣明,愚人愚昧,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

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

不知句读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学了,大的却丢了。

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

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聚在一起嘲笑他。

问他们(为什么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则足以感到耻辱;以官大的人为师,则被认为近于谄媚。

”哎!求师之道的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郯子这些人,贤能都比不上孔子。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那么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

”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十七岁,喜欢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记都普遍学习,不被耻于从师的世俗限制,向我学习。

我赞赏他能履行古人之道,写《师说》送给他。

重点、难点:1、本文的层次结构:第1段,正面阐述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标准。

本段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句),阐述教师的作用。

作者用六个字概括了教师的三个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第二层(第2、3句),阐述从师的必要。

作者从反面指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说明有惑必须从师。

第三层(第4~6句),阐述择师的标准。

第6句是本段的结论,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概括地提出了择师的标准。

第2段,运用对比的方法,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本段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1、2句),慨叹师道不传,指出师道不传的危害。

这一层承接上文从师的标准,并领起下文对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

第二层(第3~5句),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对比,指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

第三层(第6~8句),把习句读从师与惑而不从师的现象对比,批评“今之人”“小学而大遗”的不明智的作法。

第四层(第9~13句),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对比,批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习。

第3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第2段和第3段,分别从反面和正面阐明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中心论点。

第4段,说明作《师说》的原因。

继第3段引“古之圣人”孔子从师的范例之后,以李蟠作为当时后生晚辈从师求学的范例,对李蟠是勉励,对当时求学的人是号召。

2、“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

“师说”就是论述从师学习的道理。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围绕这个中心,文章首先从正面立论,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

接着,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以众人的“耻学于师”反衬从师学习的重要。

在第3段中,又运用孔子的典型事例,进一步说明从师的必要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最后一段说明写本文的缘由,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通(行从师之道)”,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

3、本文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对比论证是本文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文章第二段先提出自己的观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然后对比论证。

对比的对象是不同的,先是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纵向对比,接着是自身对子和对己在句读和解惑方面的对比,最后是士大夫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横向对比。

三个方面的例子,比较全面地对比论证了从师的两种态度,论证周致严密,所举的事例充分,有代表性,主要方面都列举到了。

另外一个特点是对比的对象虽然繁复,但对比论证的中心明确,都是围绕着从师道来论证的,在从师这个问题上,一种是不耻相师,一种是耻学于师。

3. 高考中文言文翻译注意重点是啥文言翻译的注意点1、要适应新题型以往都是从文中挑出两句,让考生翻译,今年高考翻译的题量和分值均有提高,对此得较快适应才是。

2、翻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表面考查的是句子翻译,但测试的重点可能还是在于某一实词、虚词或者文言句式,其中又以考查把握多义实词的能力为主,涉及面广,因此说,对文言译句的复习,当是以字、词、句基础知识的复习为基础。

不管什么样类型的考题,都应该把确定重点词语和翻译时联系上下文作为解题的两个关键环节,打通了这两个环节,任何类型的考题都会迎刃而解。

译好后务必审查,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3、千万别漏了文段中或文段后的任何一个注解(有时题目的答案就隐含在注解中,如87年高考题)4. 【文言文学习:归纳与整理文言文的“读”应重点关注那些句式有5大句式:判断句. 例句:我,子瑜友也.疑问句. 例句:刘豫州今欲何至?被动句.例句:巨是凡人,行将为人所并.省略句.例句: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倒装句.分四种,(一,宾语前置.例句:大王来何操?二,定语后置.例句: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三,状语后置,例句:战于河南. 四,主谓倒装.例句:甚矣,汝之不惠!)至于翻译,主要是注意采分:1,倒装一定翻译成正常语序2,省略成分用()补充出来3,重点实虚词必须准确翻译4,词类活用必须翻译到位5,古今异义一定注意区分明确6,通假字也要注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