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七绝诗刍议

合集下载

蒲松龄十首七律诗

蒲松龄十首七律诗

蒲松龄十首七律诗1、《夜渡》蒲松龄〔清代〕野色何茫茫,明河低欲坠。

水月鳞鳞光,马踏月光碎。

2、《行乡子·忧病》蒲松龄〔清代〕座上凝眸,枕畔搔头,苦呻吟似燕啁啾。

啸歌未废,临眺全休。

有三分痛,七分痒,万分忧。

漏催五谪,思多千缕,一丝丝乱绪横抽。

人间三恨,凄断无俦:是病中月,愁里雨,客边秋。

3、《采莲曲》蒲松龄〔清代〕两船相望隔菱茭,一笑低头眼暗抛。

他日人知与郎遇,片言谁信不曾交。

4、《采莲曲》蒲松龄〔清代〕返棹孤舟漾碧波,少年逼趁半塘中。

若非邻女来相唤,渐入深荷路欲穷。

5、《钞书成适家送故袍至作此寄诸儿》蒲松龄〔清代〕满院风霜日影寒,朝来薄饮意阑珊。

衣烦爱惜身为用,书到集成梦始安。

生苦文章为障孽,老于桔柚识甘酸。

儿童应念贫中福,坐对蓬窗受亦难。

6、《喜雨口号》蒲松龄〔清代〕一夜松风撼远潮,满庭疏雨响潇潇。

陇头禾黍知何似?槛外新抽几叶蕉。

7、《夜小雨》蒲松龄〔清代〕短更长更愁絮絮,三点两点雨星星。

雨声不似愁难断,颠倒匡床月入棂。

8、《吟冬虫夏草》蒲松龄〔清代〕冬虫夏草名符实,变化生成一气通。

一物竟能兼动植,世间物理信难穷。

9、《惜余春》蒲松龄〔清代〕因恨成痴,转思作想,日日为情颠倒。

海棠带醉,杨柳伤春,同是一般怀抱。

甚得新愁旧愁,铲尽还生,便如春草。

自别离,只在奈何天里,度将昏晓。

今日个蹙损春山,望穿秋水,道弃已拚弃了!芳衾妒梦,玉漏惊魂,要睡何能睡好?漫说长宵似年,侬视一年,比更犹少:过三更已是三年,更有何人不老!10、《大江东去·寄王如水》蒲松龄〔清代〕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蕊宫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

病鲤暴鳃,飞鸿铩羽,同吊寒江水。

见时相对,将从何处说起?每每顾影自悲,可怜骯髒骨,消磨如此。

糊眼冬烘鬼梦时,憎命文章难恃。

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

未能免俗,亦云聊复尔耳。

聊斋诗词鉴赏

聊斋诗词鉴赏

聊斋诗词鉴赏王光福1、青石关清顺治十五年(1658),松龄应童子试,在淄川县、济南府和山东学道连中三元。

搦一管尖尖羊毫,在棘闱墨舞中,完成精妙绝伦的“帽子戏法”。

文名藉藉齐鲁大地,少年风流,洋洋得意。

然而,这一豪举也播下了漫长生命中永远都不会开花结果的酸涩种子。

松龄在仕途上寻寻觅觅几十年,芒鞋踏破,铁砚磨穿,冷冷清清,最终无功而返,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好在松龄不是周进,不是范进,没听马二先生“就是夫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做举业”的混账高论,做一个寻章摘句的“三家村”腐儒,而是旁学杂著,经文纬诗,除煌煌至文《聊斋志异》外,他还有锦绣诗篇一千多首……康熙九年(1670),淄川昆仑笠山的孙蕙,在江苏宝应县知县任上,向同邑友人蒲松龄发出嘤鸣,求其到县衙帮办文牍。

仲秋,猜想刚刚对着皎洁圆满的月亮品尝过香甜圆润的月饼,三十一岁的松龄便作别村庄妻儿和那柳荫下的一潭清泉,披戴着淄川的清凉月色,骑马踏上了迢迢南游之路。

行至今淄博市博山西南二十余里处的战国齐长城险隘青石关,松龄即兴赋诗一首:身在瓮盎中,仰看飞鸟渡。

南山北山云,千株万株树。

但见山中人,不见山中路。

樵者指以柯:扪萝自兹去。

勾曲上层霄,马蹄无稳步。

忽然闻犬吠,烟火数家聚。

挽辔眺来处,茫茫积翠雾。

青石关下临无地,古称“瓮口道”。

松龄置身瓮口道中,仿佛处在腹大口小的瓮盎之底,黑咕隆咚。

将脖子仰到摸不着喉节的艰难角度,才看到巴掌大的一片亮天。

飞鸟渡过天空,只像从瓮沿的这边飞跳向那边。

云是从南山飘向北山,还是从东山浮向西山?瓮口圆圆,两眼眩晕,已失去了方向感。

只觉东西南北的瓮壁上都是古木参天,新枝摇翠。

遥遥的山中,人影若隐若现,却不知行人自何而来、从何而去,很容易让现代读者联想起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笔下那位树上的男爵。

“请问,往莱芜,怎么走?”松龄隔溪遥问。

“以手为脚,攀树牵萝,循此而往,即是。

” 樵夫听着瓮声瓮气的回声,转过头来,倒转斧柄轻轻斜指。

马蹄抖抖,嘚嘚出零乱的节奏。

蒲松龄的一些诗词及评论

蒲松龄的一些诗词及评论

蒲松龄的一些诗词及评论蒲松龄的一些诗词及评论浣溪沙作者:蒲松龄朝代:清体裁:词旧向长堤缆画桡,秋来秋色倍萧萧,空垂烟雨拂横桥。

斜倚西风无限恨,懒将憔悴舞纤腰,离思别绪一条条。

其一昔日罗裳化作尘,空将业果恨前身.十年露冷枫林月,此夜初逢画阁春.其二白杨风雨绕孤坟,谁想阳台更作云?忽启镂金箱里看,血腥犹染旧罗裙.------《聊斋.公孙九娘》玄夜凄风却倒吹,流萤惹草复沾帷.幽情苦绪何人见,翠袖单寒月上时.------《聊斋.连琐》蒲松龄颁奖词:简陋聊斋中,看尽人间冷暖,探尽官场黑暗。

在幽冥世界中与花妖狐魅交谈,在文房四室里将魑魅魍魉展现.人鬼相杂,幽明相间中,你发现鬼怪的可爱,你惊异封建社会的黑暗.你挥笔间,握起了一把利剑,劈开封建思想的虚伪.曹雪芹颁奖词:曹雪芹披肝沥胆呕心沥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千古一书《红楼梦》留给后人无数遐思,把他的满腔热血献给大观园,让后人为之赞叹。

从贾宝玉的言行中,我们感受到反抗的力量;从林黛玉的眼泪我们品尝到寄人篱下的酸辛;从小门子的护官符中,我们认识到社会的黑暗!蒲松龄的《聊斋诗集》共计五卷,外加《续录》和《补遗》,共有诗1039首。

从青年时代起,蒲松龄就开始了诗歌创作,这从他写的《郢中社序》可以看出。

可惜的是,他早年的作品没有流传下来。

现行的《聊斋诗集》为路大荒编定,起于康熙九年庚戌(1670年) ,止于康熙五十三年甲午(1714年),共1029首。

其中卷一的《独酌》和《续录》中的《独酌》,字句相同,系重出。

《续录》中的《趵突泉》(二首)、《游龙寺》(一首)、《暮春泛大明湖》(一、三两首)、《千佛山》(一首)、《游大佛山》(一首)、《白云亭泛舟》(一首)、《登历下亭》(一首)、《北渚亭》(一首)、《环碧亭》(一首)等11首诗,系他人作品混入。

(李伯齐《窜入〈聊斋诗集〉的几首赝品》,载《蒲松龄研究集刊》第三辑。

)去掉以上重出和赝品,《聊斋诗集》实有诗1017首。

蒲松龄的佚诗,近来时有发现:英国伦敦牛津大学图书馆《听秋声馆抄书?聊斋诗草》中有五首,淄博张庆林家藏《聊斋诗集》抄本中有14首。

《般阳诗萃》中的蒲松龄诗与聊斋诗的编年问题

《般阳诗萃》中的蒲松龄诗与聊斋诗的编年问题

所撰《 凡例》 中单列一条予以说明, 其文如下 :
蒲柳 泉 先生《 聊斋 志异 》 书盛 行 海 内, 一 士林 想
望 鸿笔 , 得其 一文 一诗 , 虽吉光 片羽 , 莫不珍 若拱 璧 。 其诗 向无 刻本 。 《 山左 诗 钞 》 载 先 生 古 今 体 诗 十 仅

三年 (83 转 补 修 武 知 县 , 九 年 ( 89 加 知 州 13 ) 十 13 ) 衔 。后 以老告 归 , 优游林 下 十余 年 , 年八 十 五岁 。 卒
调甫先生所说
题皆为《 九月望 日 怀张历友》 二诗在笔者所见 的 ,
修武县署中主持刊刻 。 2 《 般阳诗萃》 收录的蒲松龄诗
如 上所言 ,般 阳诗 萃》 录唐 至 清代 淄 川 籍诗 《 收
人一 百八 十一 家 , 作 一千八 百 八 首 , 均 每家 收诗 诗 平
1 3 ) 二月 , 87 之 开雕 于 己亥 ( 光 十九 年 ,8 9 之二 道 13 ) 月, 及庚 子 ( 光二 十 年 ,8 0 之 三 月 而工 毕 , 照 道 14 ) 继
《 诗钞》 原选十一首而并计之也。又原刻误重《 怀张 历友》 一首, 此据重印修正本) 始得见其大略。 , ④
《 阳诗 萃 》 编 刊 者 冯 继 照 , 川 县 孟 机 庄 般 的 淄
人 。据清方作霖修 、 王敬铸纂 《 三续淄川县志》 和淄 川 区政协编纂委员会编《 孝妇河 畔明清名人传》 ④, 知 继 照字 丽南 , 号蔌 桥 , 又号林 烛 翁 。清乾 隆五 十八
“ 辛亥” 壬子” 此“ 和“ , 辛亥” 为清康熙十年 (6 1 , 17 )
册 府 说 苑
山东 图书馆 学刊 2 1 0 1年第 5期

浅论蒲松龄的聊斋诗

浅论蒲松龄的聊斋诗

来 。”描绘 了登泰 山所见 的景 色 。蒲松 龄是 济南人 ,他吟 咏济 南 山 水 诗也特别 多。如 《 趵突泉 连珠》 “ 三 尺不消平地 雪,四时 常吼半天 雷 。”意蕴涵 咏,属对精 当; 良巧机对 ,珠 串玉和 ;选字用词 ,浑然 天成 :而且详之 以理 、动之 以情 ,是吟 趵突泉诗 中别 有风格 的佳作 。 从诗文 的意境 中,不难看 出作者那 淡泊世事 ,醉心 自 然 的落拓情怀 。 ( 三 )描 写 自己壮 志难酬 的苦 闷心境 的诗 篇 ,展 示 “ 狂 生 ”秉 性 。蒲 松龄在科举 道路上挣扎 了大半生 ,经受过生活 的困苦和科举 失 意 的折 磨,直到年逾 古稀 ,方才 援例取得 了岁贡生 的科名 。因此借 一 些诗来抒 发 自己心 中的苦闷 。如 《 雪夜 》 “ 暮 来雨霰两霏 霏,深坐炉 头火气微 。暖久 己看 花早放 ,寒 深犹听雁南 归。共知畴昔 为人浅 ,自 笑颠狂与 世违 。白发 闭门学鹿 卧,雪余犹喜麦 苗肥 。”其 中的 “ 共知 畴昔为人 浅, 自笑癫狂 与世违 。”表明 了自己不同流俗 “ 狂 生”的一 面。甚至宣称 “ 敢 向谪仙称弟子 ,倘 容名 士读 《 离骚》 ”(《 九月晦 日 东归》) 。这些诗歌多苍凉之境,风格上显得十分苍凉梗概多气。
一 一

蒲松龄生活的文学时代背景
蒲松龄 ( 1 6 4 0 一l 7 1 5 )字 留仙 ,一字 剑臣 ,号柳 泉 。明崇祯 十三 年 生于 山东 淄川县 。从 蒲松龄 的出生年代 可以看 出,蒲松龄生活在 康 熙 时期 。这个 时期 ,正 是诗坛上 “ 宗宋 ”或 “ 宗唐 ”激 烈讨论 时期 。 ( 查 资料 )唐 诗和宋诗 ,是诗歌史 上双峰并 峙的两大典 范。纵观元 、 明两朝 的诗文 ,出现 了摹 古仿唐 的复古逆流 。元代许 多诗人 ,在创 作 上提倡 “ 宗唐得 古 ”,以唐诗和魏 晋为皈依 。明代更是变本 加厉 ,出 现 了以李梦 阳、王世贞 为代表 的前后 七子 ,喊出 了 “ 文必秦 汉 ,诗必 盛唐 ”的 口号 ,从而陷入 了拟古 的窠 臼而难 以 自拔,也造成 了创作理 论与实践脱节 的弊病 。 清 朝初 期 ,诗文 作 家在 总结 元 、明两 代 复古 逆流创 作 的经验 教 训上 ,在 怎样继承 和发展前代 的诗风上 ,进行 了大胆的改革 。这和清 初 几位诗 文大家是 分不开 的。其中 ,钱谦 益就是其 中的一位 。他 自觉 致力 于清诗 的建设 ,嗤点前贤 ,对明代复 古派和反 复古派进行 了尖 锐 的批 评 。建立 起 “ 诗有 本 “ 的真 情论 ,以真 诚的具有 时代意义 的感 情 为核 心 ,达 到性情 、世运 、学养 三者并举 。如他写得七 言律诗沉雄 苍 凉 ,入杜堂奥 。在他 的倡导下 ,很多诗人开 始注意到 了宋诗 的价值 , 他 的主 张一 直影 响 了后 来的 ”宋 诗 “ 热 。其 中王士 祯 、施闰 章 、宋 琬、冯班等人 也都 是 由 他 提携成名的 。

经典《千家诗》七绝篇(含注释、译文、作者简介),建议收藏,慢慢看

经典《千家诗》七绝篇(含注释、译文、作者简介),建议收藏,慢慢看

经典《千家诗》七绝篇(含注释、译文、作者简介),建议收藏,慢慢看千家诗是我国旧时带有启蒙性质的诗歌选本。

因为它所选的诗歌大多是唐宋时期的名家名篇,易学好懂,题材多样:山水田园、赠友送别、思乡怀人、吊古伤今、咏物题画、侍宴应制,较为广泛地反映了唐宋时代的社会现实,所以在民间流传非常广泛,影响也非常深远。

《千家诗》(七言绝句篇)目录程颢朱熹苏轼杨巨源王安石韩愈张栻晁补之李白郑会杜甫杜牧王禹偁张演韩翃高蟾僧志南叶绍翁刘季孙谢枋得刘禹锡韦应物徐元杰王驾曹豳朱淑贞王淇刘克庄叶采李涉杨万里王令贾岛司马光赵师秀曾几戴敏黄庭坚高骈范成大雷震王维杨朴刘翰赵嘏林升周必大蔡确洪咨夔李嘉祐白居易林稹张继杜耒李商隐白玉蟾卢梅坡牧童钱起无名氏1、程颢[作者}程颢(1032-1085),字泊淳,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

北宋哲学家,教育家。

宋神宗时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镇宁军判官。

宋哲宗即位,召为宗正丞,未到任而死。

春日偶成(1)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2)。

时人不识余心乐(3),将谓偷闲学少年。

[注释](1)偶成:偶然写成。

(2)傍:靠近。

(3)时人:当时的人。

[译文]天空飘着淡淡的白云,春风轻轻地佛着人面,时当近午,我漫步于野花之间,随着一行垂柳来到河边。

当时的人不知我心里多么快乐,说我偷闲学那些到处游荡的少年。

题淮南寺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蘋吹尽楚江秋(1)。

道人不是悲秋客(2),一任晚山相对愁(3)。

[注释](1)白蘋:江上草,于初秋开白花。

(2)道人:作者的自称。

(3)一任:听凭。

[译文]从北而来,向南而去,想休息便休息,自由自在,萧瑟秋风把江里的白蘋吹尽了,眼前是一片悲凉的晚秋景象,我不是那种因悲凉的秋风而伤感的过客,任凭楚江两岸的山峦在黄昏中相对发愁去吧。

2、朱熹[作者]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哲学家,教育家,一生讲学不倦,世称数公封谥徽国文公。

七绝,题蒲公罗刹海市

七绝,题蒲公罗刹海市

七绝,题蒲公罗刹海市摘要:一、引言介绍七绝诗《题蒲公罗刹海市》的背景及作者。

二、七绝诗的韵律与意境分析七绝诗的韵律特点以及表现出的意境。

三、诗中描绘的罗刹海市详细描述诗中提到的罗刹海市的景象及其象征意义。

四、蒲公形象与诗的主题解读诗中蒲公的形象以及诗的主题思想。

五、结论总结诗歌的意义以及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感情。

正文:《题蒲公罗刹海市》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首七绝诗。

这首诗以富有想象力的笔触描绘了一个虚幻的海市蜃楼,通过对罗刹海市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诗中,蒲公以第一人称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罗刹海市的壮美景象:“罗刹海市远通天,珠宫贝阙纷然陈。

”这里,罗刹海市仿佛是连接天地的神秘世界,奇珍异宝、富丽堂皇的宫殿错落有致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通过这种描绘,诗人展示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虚幻世界。

接下来,诗人进一步展示了罗刹海市的繁荣景象:“群仙竞秀龙凤翔,百宝炫耀辉煌煌。

”这里,诗人运用了龙凤、群仙等传统文化元素,赋予罗刹海市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诗人的笔下,罗刹海市成为了一个繁华、富饶的理想国度。

然而,在这美好的表象之下,诗人却借此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罗刹海市作为一个人间仙境,与现实社会的贫富差距、黑暗现实形成鲜明对比。

诗人以批判现实的笔触,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不满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最后,诗中蒲公的形象成为了诗人思想的象征。

蒲公作为一个追求真实、敢于直面现实的文人,代表了诗人的理想追求。

通过蒲公的形象,诗人传达了批判现实、追求美好的主题思想。

总之,《题蒲公罗刹海市》这首七绝诗通过描绘罗刹海市的奇幻景象,展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蒲松龄十首经典诗

蒲松龄十首经典诗

蒲松龄十首经典诗蒲松龄,字东原,是清朝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民间故事收集者,被誉为“小说大师”,他的代表作《聊斋志异》被誉为中国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

蒲松龄不仅在小说创作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还有着出色的诗歌才华,以下是蒲松龄十首经典诗:1.《自酬高常州见赠》高望石门何足奇,醒来尤觉旧山迷。

冷灰破阵声难起,松篁凝翠意欲迷。

中有傲雪轻云志,不缘蛟龙半夜嘶。

知音称是何须问,金谷镇来赫赫时。

这首诗是蒲松龄在回到家乡后自酬赠给见赠自己的好友高常州的一首诗,诗中表达了他对故地的眷恋和感慨,自我陶醉之情显而易见。

2.《挽李司令》黑水江头鸟去悲,风光凄绝月沉西。

烽火台边生死路,杯中物外旅人兮。

霜橙无言默尤闲,北渡长风梦渺漫。

谁伴月明江上去?唯余胡兵徹夜寒。

这首挽词是蒲松龄为刚刚过世的好友李荣辉赠送的一首诗,表达了对逝去好友的怀念之情,充满乡愁和感伤。

3.《临江仙·老僧三千旧烟南》老僧三千旧烟南,菊花影里度中秋。

影缩砌成筵拍角,月映牀来照衲衣。

莫学鱼笺已逝去,风光不管旧楼台。

多少弟子从不见,只闻寒磬醒晓来。

这首词是蒲松龄借用《临江仙》的曲目,写了一位老僧渐渐衰老的生活状态,以及他对时光流逝、人生虚无的感慨。

此词以其意境优美、意质悠扬、感伤深邃而闻名于世。

4.《题壁》壁前卷帘旧画图,玉砌清泉白涓涟。

昔捧瑶琴知音在,今酌杯酒老友千。

触景来情中有酒,独弄长廊便耳边。

不知暮雨辞残照,更有明朝彩陌蝉。

这首诗写的是蒲松龄在一座寺庙上面的壁写下的题诗,寓意极其深刻,过去的好景已经消逝,不过这不代表未来没有繁花似锦的美好。

5.《水墨华山图》封题水墨华山图,墨骨轻轻行曳随。

黛石鬼岭腾云涌,翠松疏影豁峰峦。

洞天深处神仙影,飞流直下悬崖瀑。

世间谁能识此景,明月孤高接天台。

这首诗是蒲松龄为某一画师创作山水画提供的诗文,表达了他对画家的钦佩与景致的赞美,气氛清新,境界超凡,给人以安宁与静谧之感。

6.《雪楼客》满庭芳园梦复添,客舍窗边雪生然。

论蒲松龄的灾难诗

论蒲松龄的灾难诗

论蒲松龄的灾难诗作者:王建平来源:《蒲松龄研究》2012年第01期关键词:蒲松龄的灾难诗生动描写了清代山东地区下层百姓在灾难中的苦况和抗灾、救灾的壮举,深刻揭露了清朝统治者残酷剥削人民的罪行,真实反映了一些灾民的愚昧落后行为,具有鲜明的纪实性和地域性,饱含爱憎感情色彩,思想内容深刻,体裁形式丰富多样,风格苍劲浑朴,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蒲松龄;灾难诗;思想内容;艺术价值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以《聊斋志异》闻名于世的蒲松龄不但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同时也是一个作品数量丰富的杰出诗人。

在其现存的一千多首诗歌中,灾难诗无疑是其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充满人文关爱”,[1](P4)具有深刻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新颖独特的艺术魅力。

灾难,主要指自然界或人为的祸害所引起的苦难;所谓灾难诗,特指那些描写人们在天灾、人祸中所遭受苦难的诗歌作品。

据笔者初步统计,蒲松龄创作的灾难诗共有九十多首,几乎占蒲松龄现存全部诗歌作品数量的十分之一。

一蒲松龄的灾难诗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深刻,涉及到包括水灾、旱灾、虫灾、风灾、霜灾、雪灾等自然灾害和兵灾、虐政等人为祸害在内的众多内容,堪称中国古代灾难诗的集大成之作。

概括起来,蒲松龄灾难诗的题材内容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描写百姓在灾难中的苦况,表达对苦难百姓的深切同情。

在蒲松龄笔下,百姓遭受的天灾和人祸可谓接连不断、层出不穷。

就天灾而言,描写最多的是旱灾,如《旱甚》、《居民》、《微雨》、《示弟》、《午中饭》、《灾民谣》、《忧荒》、《糠市》、《闻淄东无雨》、《喜二豆薄收》、《二十五夜雪》、《十三夜微雨,俗占雨云,重阳不雨盼十三,感而作此》等;其次为虫灾,如《蝗来》、《捕蝻歌》、《蜚虫害稼》、《短禾行》等;再次为水灾、风灾、霜灾、雪灾等自然灾害,如《清水潭决口》、《再过决口放歌》、《袁宣四水没居庐,戏而吊之》、《赋得云飞北阙轻阴散》、《二十六日风雪》、《风雪行》、《灾禾叹》等;有的作品中则是同时写到了几种灾害,如《纪灾》、《霪雨之后,继以大旱,七夕得家书作》、《虫后仅余荞菽,而久旱又将枯矣。

摘录——蒲松龄的诗

摘录——蒲松龄的诗

摘录——蒲松龄的诗《聊斋诗集》水面亭论心话旧一樽前,风送荷香媚远天。

酒遇刘伶醒亦醉,月逢庾亮过不圆。

雄谈欲碎珊瑚树,小酌堪凌玳瑁筵。

闻说圣朝新右武,好投文笔去筹边。

《聊斋诗集》卧万仞芙蓉斋,听棋客争道万仞芙蓉紫翠间,雕墙斜傍曲廊弯。

近栏朱榭新栽竹,当户白云旧对山。

棋局醉逢猧子乱,酒人喧罢鹤声闲。

清闺莫复还争道,恐褪柔荑玉指环。

《聊斋诗集》早雪,与儿孙*(上竹下刍)酒瀹腐大雪纷纷落,掩帘四壁寒。

出门深没履,入舍急弹冠。

人稠炉益暖,饮剧酒忘酸。

喜得家人聚,人生此乐难。

早起雪飞扬,拥衾懒下床。

呼儿自酾酒,瀹腐佐传觞。

榻上三行尽,阶前半尺强。

须知名教乐,不必在膏粱。

《聊斋诗集》夜饮再赋蹇驴乘兴到君家,秋菊登盆列似麻。

雅集喜倾圣人酒,尘容惭对隐逸花。

夜深风定香初剧,绿暗枝稠叶亦嘉。

此物侑觞堪一石,何须锦帐按红牙?三十年前我所欢,相逢相对一开颜。

犹存傲骨欺霜雪,羞散柔芳较麝兰。

雅业久从愁里废,好花忽自雾中看。

放怀尽饮三蕉叶,酒醒床头香梦残。

堂中花满酒盈觞,妙遣花香入酒香。

祥发庆云纷五色,秋余冷艳殿群芳。

酬三生愿通宵饮,博一夕欢半岁忙。

不似别花近脂粉,辄教词客比红妆。

《聊斋诗集》岁暮与友人小酌北风吹雪冷如刀,坐对寒窗感二毛。

但有儒生三尺喙,羞逢世俗片言褒。

菟裘未办身行老,樽酒将空饮不豪。

丰草年年如鹿卧,故人相见慰蓬蒿。

《聊斋诗集》拙诗蒙毕振叔见和,依韵答之瑟瑟秋窗动晚风,玉壶击缺剑光红。

飘零踪迹寒山外,落拓襟怀暮雨中。

国士由来如健鹘,弋人空自羡飞鸿。

与君共看吴州锦,花样年年更不同。

《聊斋诗集》挽毕公权才人声望压何刘,遽去修文白玉楼。

文字论交如一日,溪山回首竟千秋。

魂能填海终遗恨,土到成花亦含愁。

未至东皋先涕泪,于今不敢过西州!谪仙已自压尘寰,江上骑鲸去不还。

眼看邱原埋白骨,人余魂魄恋青山。

风流顿逐寒灰尽,名寿由来造物悭。

他日应闻湖海客,相逢犹在五城间。

高台东望一凄然,秋树笼笼倍可怜。

方冀玉堂垂大业,徒劳白发哭新阡!酒垆再对河山渺,燕子重来舍宇迁。

《七绝》诗歌解析

《七绝》诗歌解析

《七绝》诗歌解析七绝是一种古典诗歌形式,每首诗包含四句,每句四个字。

它以精炼的语言表达情感,给人以深深的共鸣和美的享受。

下面对《七绝》这一诗歌形式进行解析。

七绝,又称为绝句,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一种独特的诗歌形式。

它是唐代文人在五古中发展而来的一种诗体,也是中国最短、结构最紧凑的一种诗歌形式。

七绝的音调明快、形式简洁,颇具韵律感和音律美。

首先,七绝的四句形式给予了诗人以极其紧凑的表达方式。

每句仅含四个字,使得诗人必须在有限的字数中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

这种紧凑的形式可以迫使诗人选择最简单最生动的词语,以达到最大的表意效果。

同时,四句的形式也使诗人避免了冗长和粗糙的表达,使诗句更加精炼、简洁。

其次,七绝注重音律美和韵律感。

四个字的限制使得每句诗都有着固定的音节和节奏,诗句间的呼应和对仗感都非常明显。

比如“山高日公尽,水尽飞石鸣”这样的句子,首尾的“日公”和“飞鸣”呼应,中间的“山高”和“水尽”形成了对仗,使整首诗具有和谐的音美。

这种音韵美常常会让人在品读时有一种愉悦和舒适的感受。

再次,七绝给人以意境的想象空间。

由于字数的限制,诗人必须选用最凝练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

这就要求诗人运用意象的烘托和形象的渲染,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通过简单而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

比如“望梅花”一诗中的“何事落霞笼白鹭,笑煞洞庭波荡漾”,通过描绘夕阳下的白鹭和波荡漾的洞庭湖,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最后,在七绝的形式中,也运用着很多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比如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诗句更加生动有趣;同时运用对仗、排比等表达技巧,使得诗句更加丰满和富有韵律感。

这些手法和技巧都为整首诗增色不少,使其更加丰富多样。

总之,七绝是一种独特的古典诗歌形式,以其简洁、明快的特点,吸引了很多文人墨客的青睐。

它以四句四字的形式表达情感和思考,同时在音律和韵律感上也给人以享受。

无论是对于诗人还是读者,七绝都是一种有着特殊魅力的诗歌形式。

《蒲松龄诗歌用韵研究》范文

《蒲松龄诗歌用韵研究》范文

《蒲松龄诗歌用韵研究》篇一一、引言蒲松龄,清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小说家,以其《聊斋志异》和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留名于世。

其诗歌以意境深远、用词精妙而著称,尤其在诗歌的用韵上独树一帜。

本文旨在探讨蒲松龄诗歌的用韵特点,以期对蒲松龄诗歌的艺术特色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蒲松龄诗歌的用韵概述蒲松龄的诗歌在韵律上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他善于运用古体诗、近体诗等多种形式,用韵灵活多变,既有古朴的平仄韵律,又有创新的押韵方式。

他的诗歌往往在平仄、押韵之间达到和谐统一,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蒲松龄诗歌用韵的分类与特点(一)平仄韵律蒲松龄的诗歌在平仄上运用得当,既有古朴的平仄规律,又有创新的变化。

他善于运用平仄相间的句式,使诗歌在节奏上富有变化,读来朗朗上口。

(二)押韵方式蒲松龄的诗歌在押韵上独具匠心,运用了多种押韵方式。

常见的有同句押韵、邻句押韵、交错押韵等。

他善于运用谐音、双关等手法,使诗歌在韵律上更加丰富多样。

(三)用韵特点蒲松龄的诗歌用韵精妙,往往能在细微之处见精神。

他的诗歌用韵既符合古人的规范,又能在规范中求新求变,使诗歌在韵律上既有古典的美感,又有现代的创新。

四、蒲松龄诗歌用韵的实例分析以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为例,我们可以看到他在用韵上的精妙之处。

例如,《聊斋志异》中的某首诗,运用了同句押韵和邻句押韵相结合的方式,使得整首诗在节奏和韵律上达到了和谐统一。

同时,蒲松龄还善于运用双关、谐音等手法,使诗歌在用韵上更加丰富多样。

五、蒲松龄诗歌用韵的意义与价值蒲松龄诗歌的用韵研究对于理解其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蒲松龄诗歌用韵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诗歌的意境、情感和思想内涵。

同时,蒲松龄的用韵方式也为后来的诗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对于推动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六、结论综上所述,蒲松龄诗歌的用韵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其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蒲松龄善于运用平仄相间的句式和多种押韵方式,使诗歌在节奏和韵律上达到了和谐统一。

浅谈蒲松龄的诗歌:盛世苦音

浅谈蒲松龄的诗歌:盛世苦音

蒲松龄生于 14 60年 , 卒于 1 1 年 , 7 5 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清 初康熙盛世 。蒲氏所 创作的千余首诗歌 , 材广 泛 , 题 既有反映 农 民疾 苦的 , 也有 自吟困苦和忧愁 的 , 既有 激愤科场 失利 的 ,
又有抒写友谊亲情的 , 既有描写 自然风物 的, 又有讥刺封建官 僚恶吏 的, 甚至还有咏冬虫夏草和养生之道 的。但是 , 蒲氏的
考 场门前官 弁杂吏 “ 鞭鞭人 背 , 黑 跋扈何 飞扬 ” 动辄 漫 骂挥 ,
年、 留下二百多万 字作品的伟大作家蒲松龄 , 在他生命的最后

年, 生活竟 然如此窘迫清苦 , 如此饥 寒交迫 , 实在是令 人匪 蒲松龄 的一生 ,穷神 ” “ 寸步不离 ,苦影 ” “ 终身笼罩 , 的 他
很 大部 分诗 作 , 或者说 他诗歌的情感 基调 , 离不开一个 苦字 。 薄松龄 的困苦诗 ,也是他诗歌 中思想 内容最 为深 重厚 实的部
分, 值得我们采掘和继承。

对“ 晚禾未 种早禾死 ” 为秋 收无望 , , 官府催 粮催租 而忧 心忡
忡。

身 心 困 苦 吟 困 苦
苦夏愁食 , 寒冬苦冷 。 蒲松龄 7 岁所作的《 5 雪夜布被》 描 。
尺雪 , 布被生寒七尺铁。皮革老皱脚鳞皴 , 长夜屈伸踏里裂 。”
肌肤腿脚冻得 绽裂 , 为御寒而两腿不断伸屈却蹬破被子。“ 衣 覆微罅刺 骨冰 ”衣服盖在被子上 , , 寒气透过衣服空隙侵入 , 只 好“ 抱膝入怀偎 欲暖” 。作为短篇小说 之王 、 前后 坐馆 教书 4 0
倒 困苦的身世 , 科场失利之苦 , 在他 的诗 歌 中得到充 分反映 。 《 历下吟》 五首描写 童生应试 时遭受 的种种侮辱 、 不公和痛苦 。

蒲松龄联边对诗讽贪官

蒲松龄联边对诗讽贪官

蒲松龄联边对诗讽贪官蒲松龄联边对诗讽贪官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人。

因其创作了《聊斋志异》,被世人称为聊斋先生,又因其《聊斋志异》的文学成就,被后人评价为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之王。

蒲松龄一生坎坷,贫困潦倒。

他十九岁应童子试,屡试不中。

四次落考,直至七十多岁才成为贡生。

他的一生除中年时期当过短暂的幕僚外,大部份时间都在乡村当私塾老师。

《聊斋志异》就是他在乡村私塾时,道听途说,设水施茶、招俫路人,刻意搜集而成的不朽作品。

《聊斋志异》以谈狐说鬼、道仙讲神的形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深刻地揭示了社会鱼肉百姓的凶残本质,抒发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崇高感情,同时也表现出作者疾恶如仇,刚正不阿的高尚品质。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那是他中年时期给侍郎毕际有作幕僚时发生的事情:一天,侍郎毕际有宴请尚书王涣祥,邀请蒲松龄作陪。

王尚书贪婪短视,才识浅薄,却喜舞文弄墨,津津自誇。

他对蒲松龄的学识才华早有所闻,但心中不服,很想借饮酒对诗的机会,以探虚实。

饮酒对诗是古代文人的爱好和习惯。

一般都要遵守限题、限字、限韵等条件,违者即输。

王尚书抢先说道:今日对诗、题、韵均可不限,但必须“三字同头、三字同旁”。

即将偏旁与部首相同的三个字,相连使用在一起。

这是一种展示汉字形象性的修辞方式,使读者产生形象联想,达到整齐壮观,增强文势的表达作用。

三人议定。

毕侍郎先对道:“三字同头,左、右、友;三字同旁,沽、清、酒。

今日幸会左、右、友,聊表寸心沽、清、酒。

”形式规范整齐,形象地描绘了会友饮酒的交际应酬场面。

王尚书接着说道:“三字同头,官、宦、家;三字同旁,绸、缎、纱。

若非当朝官、宦、家,谁人能穿绸、缎、纱”。

一副权贵者,自诩夸富的嘴脸跃然纸上。

蒲松龄微微一笑,对这个鱼肉百姓的权势者咏道:“三字同头:哭、骂、咒;三字同旁:狼、狐、狗;山野声声哭、骂、咒,只因道多狼、狐、狗。

”四座惊愕,继而报以热烈掌声。

联边修辞常用于“韵文”创作中。

清朝蒲松龄

清朝蒲松龄

清朝蒲松龄第一节少年时期蒲松龄,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蒲家庄人。

生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四月十六日。

他生长在一个渐趋败落的地主家庭里。

远祖蒲鲁浑和蒲居仁,做过元代般阳路总管。

高祖蒲世广是个廪生,曾祖蒲继芳是个庠生,祖父蒲生讷连秀才也未考取。

祖父辈蒲生信,做过玉田知县,即《聊斋志异·梦别》中的玉田公。

父蒲槃,字敏吾,“少力学”,至二十余岁还未能考中秀才,“遂去而贾”。

他称自己父亲于“权子母之余,不忘经史,其博洽淹贯,宿儒不能得”①,到了四十几岁尚无子嗣,便“不欲复居积”,一面闭门读书,一面散其钱财,“周贫建寺”,后得四子一女,松龄为第三子。

其时“家渐落,不能延师”,便亲自教子读书。

蒲松龄天性颖慧,过目了然,在兄弟之中最受父亲的钟爱。

十九岁初应童子试,便得到县、府、道都第一的优异成绩。

山东学道施闰章(愚山)很赏识他。

他对施闰章的知遇之恩,铭刻于心,在《聊斋志异·胭脂》中颂扬施:“真宣圣之护法,不止一代宗匠。

衡文无屈士己也。

而爱才如命,尤非后世学使虚应故事在所及”。

从蒲松龄对施闰章的感念中,也多少可以窥见精神上受的某些影响。

进学第二年,蒲松龄就与同邑李希梅(尧臣)、张历友(笃庆)等少年秀才结为郢中诗社。

蒲与张、李同年进学,当时正是同学少年,意气风发,“相期矫首跃龙津”。

然而,科举对蒲松龄并非是直上青云的阶梯。

继少年进学初露锋芒之后,“三年复三年”的乡试,却成了他终身难以闯过的关隘。

康熙三年(1664),蒲松龄曾读书于李希梅家,他们“日分明窗,夜分灯火”,在一起专心致志苦读了几年书,这不仅说明他们彼此间在思想、性格、道德、学问互有影响,而且说明,蒲松龄的渊博学识是从刻苦钻研中逐渐累积起来的。

①《蒲氏世谱》。

第二节对民间俚曲和鬼狐故事的兴趣青年时代的蒲松龄,不仅奋力于举业,“冀博一第”,而且对流行于农民群众中的俚曲歌词产生浓厚兴趣,还能自度曲。

同邑友人唐梦赉《七夕宿绰然堂同苏贞下、蒲柳仙》诗中写道:“乍见耆卿还度曲,同来苏晋复传觞”。

洛溪游子拾尘小记(八)偶感(清·蒲松龄)

洛溪游子拾尘小记(八)偶感(清·蒲松龄)

洛溪游子拾尘小记(八)偶感(清·蒲松龄)这次读一下蒲松龄的一首七律。

蒲松龄(1640年-1715年),大家都很熟悉。

一部《聊斋志异》已经使他名垂千古。

蒲松龄的诗,却被《聊斋志异》的光环给遮掩了,大部分人没有接触过。

他的诗传下来有一千多首,以近体诗居多。

从写作内容上来说,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很多,不过大部分是古风。

另外有相当一部分是应酬之作。

悼亡诗占了很大比例,有悼兄,悼孙,悼妻,悼念东家毕际有的,等等,都写得很好。

另外,很多写景诗也很清新。

他的写作特色很多人归纳是一个“真”字。

他早年的诗基本上都已流失,诗集里的作品大多是中年晚年的作品。

那个时代正是清诗从明朝的宗唐转向全体宗宋的时候,蒲松龄的诗也不例外。

从作品的风格来看,以文为诗,多用典故是一个特点。

另外,诗尚平淡。

除了悼亡诗之外,诗里的感情抒发并不浓烈。

这也可以说是清诗的一个整体时代特点。

蒲松龄一生都非常积极地入世去科考,但不成功。

他有一段时间生活非常困苦,但是晚年生活还是比较小康的。

他的生活经历总体上非常简单。

除了中年有一段到南方去游幕的经历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山东度过。

这也在他的作品里表现出来,他的诗作内容风格都相对比较单一。

偶感潦倒年年愧不才,春风披拂冻云开。

穷途已尽行焉往? 青眼忽逢涕欲来。

一字褒疑华衮赐,千秋业付后人猜。

此生所恨无知己,纵不成名未足哀。

这首诗写得很浅白,基本上都不用注释。

诗的创作背景是《聊斋志异》受到了王士祯的肯定。

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很多人是不认可的,包括他年轻时候一起学习的学友。

朋友们可以参考马瑞芳的《聊齋居士: 蒲松齡評傳》。

很多人认为他不务正业,所以科考没有考好。

但是蒲松龄的东家毕际有却是很支持他的,甚至《聊斋志异》里有些内容是毕际有写的。

毕际有和是王士祯亲戚,因此蒲松龄也结识了王士祯。

王士祯读了《聊斋志异》书稿后很欣赏,写道:“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

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

”。

在当时,蒲松龄只是一个久试不第的落魄老秀才,王士祯却是文坛盟主。

蒲松龄七绝诗刍议

蒲松龄七绝诗刍议

蒲松龄七绝诗刍议赵伯陶(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100012)摘要:不同体裁的文学创作,在同一作家笔下具有大致相同的艺术追求。

以文学成就而论,蒲松龄的诗歌创作远不如其文言短篇小说的创作,然而两者又不无一致之理。

研究蒲松龄的诗歌创作,特别是研究最能显现其才情的七绝诗创作,无论学唐倾向、使事用典、性真追求与瑰丽的想象,对于深入探讨《聊斋志异》的文化品格与艺术特色皆大有裨益。

关键词:蒲松龄;七绝诗;学人诗;聊斋志异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志码:A蒲松龄以文言小说《聊斋志异》享誉后世,并不以诗名。

蒲松龄的郢中社友张笃庆,以一介书生却能于当时以诗名世,以致《清史列传》卷七○、《清史稿》卷四八四皆以之入《文苑传》,蒲松龄则难与其并列。

可见古人对于诗文类“正统”体裁的重视。

清初的诗坛盟主王士禛,与蒲松龄有交往并喜汲引后进,然而在其笔记或诗话中,对于蒲松龄的诗歌创作也没有只言片语的评价。

终有清一代,各种诗话作品论及蒲松龄诗歌之作者无多。

然而从其传世的一千馀首诗歌创作中,诸体兼备且各有优长,洵非寻常作手。

探讨蒲松龄的诗歌创作,对于深入研究其《聊斋志异》的写作,大有裨益,绝非爱屋及乌的徒劳之举。

一、使事用典与唐诗情韵清刘熙载《艺概》卷二有云:“绝句于六义多取风、兴,故视他体尤以委曲、收稿日期:2021-03-16作者简介:赵伯陶(1948-),男,北京人。

中国艺术研究院编审,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学与民俗文化研究。

·聊斋诗词研究·文章编号:1002⁃3712(2021)02⁃0084⁃15. All Rights Reserved.含蓄、自然为尚。

”[1]74在近体诗的绝句中,七绝又较五绝言长,最易窥见作者情性,因而当该体诗在作者诗集中有相当数量的基础时,以之为切入角度加以观照,自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蒲松龄的七绝诗传世者近二百七十首,约占其各体诗歌总量的四分之一强,题材涉及纪行、应酬、遣怀、闲适、亲情、悯农、咏史,内容广泛,这无疑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诗文故事:蒲松龄巧对七绝诗

诗文故事:蒲松龄巧对七绝诗

诗文故事:蒲松龄巧对七绝诗
相传,蒲松龄某日搭乘渡船外出,同船除了船夫之外还有四位:衣冠楚楚的官员,青春妙龄的卖花女,带着斧锯的木匠和衣衫褴褛的拾粪老农。

船过河心,官员觉得旅途沉闷,又自恃满腹才学,便对大家说:“今天咱们也算是同舟共济了,不妨一块对对诗,娱乐一下。

现在我请诸位各依本人的身份,用三个同头字和三个同旁字,对一首首尾连贯的七绝诗。

谁对不上谁为大家出渡钱,如果各位都对上了,由我为大家出渡钱,上岸后再请酒席一桌如何?”蒲松龄觉得这显然有些难为他们了,但又不便制止,他寻思着如何教训一下这个官员。

官员见无人提出异议,就自己先开了腔:三字同头官宦家,三字同旁绫缎纱。

若非朝廷官宦家,谁人能穿绫缎纱?木匠师傅手扶锯斧箱,略加思索吟到:三字同头庙廊库,三字同旁檩椽柱。

如若要建庙廊库,怎能离了檩椽柱!卖花女一亮双眸,快言快语:三字同头芙蓉花,三字同旁姑娘娃。

若非妙龄姑娘娃,哪个敢栽芙蓉花!船夫手不
停篙,笑着吟出一首:三字同头大丈夫,三字同旁江海湖。

不是男子大丈夫,何人能识江海湖!蒲松龄憎恨世道黑暗,同情百姓疾苦,对今日同船官员自命不凡的丑态更是深恶痛绝,随口吟道:三字同头哭骂咒,三字同旁狼狐狗。

山野声声哭骂咒,只因当道狼狐狗!轮到拾粪老头了,只见他不慌不忙,从容吟道:三字同旁稻秫(shú)稷(j ì),三字同头屎尿屁。

牲畜吃了稻秫稷,当路排出屎尿屁!老农的诗中显然包含着对官员“门缝看人”的回教。

官员本想炫耀一番自己官职与文才,不料今日遇到的几位看似卑微却非等闲之辈。

船靠岸后,官员面有羞涩,众目睽睽,反悔不得。

他只好付了大家的渡钱,又摆了酒席一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蒲松龄七绝诗刍议作者:赵伯陶来源:《蒲松龄研究》 2021年第2期文章编号:1002-3712(2021)02-0084-15收稿日期:2021-03-16作者简介:赵伯陶(1948- ),男,北京人。

中国艺术研究院编审,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学与民俗文化研究。

赵伯陶(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 100012)摘要:不同体裁的文学创作,在同一作家笔下具有大致相同的艺术追求。

以文学成就而论,蒲松龄的诗歌创作远不如其文言短篇小说的创作,然而两者又不无一致之理。

研究蒲松龄的诗歌创作,特别是研究最能显现其才情的七绝诗创作,无论学唐倾向、使事用典、性真追求与瑰丽的想象,对于深入探讨《聊斋志异》的文化品格与艺术特色皆大有裨益。

关键词:蒲松龄;七绝诗;学人诗;聊斋志异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志码:A蒲松龄以文言小说《聊斋志异》享誉后世,并不以诗名。

蒲松龄的郢中社友张笃庆,以一介书生却能于当时以诗名世,以致《清史列传》卷七○、《清史稿》卷四八四皆以之入《文苑传》,蒲松龄则难与其并列。

可见古人对于诗文类“正统”体裁的重视。

清初的诗坛盟主王士禛,与蒲松龄有交往并喜汲引后进,然而在其笔记或诗话中,对于蒲松龄的诗歌创作也没有只言片语的评价。

终有清一代,各种诗话作品论及蒲松龄诗歌之作者无多。

然而从其传世的一千馀首诗歌创作中,诸体兼备且各有优长,洵非寻常作手。

探讨蒲松龄的诗歌创作,对于深入研究其《聊斋志异》的写作,大有裨益,绝非爱屋及乌的徒劳之举。

一、使事用典与唐诗情韵清刘熙载《艺概》卷二有云:“绝句于六义多取风、兴,故视他体尤以委曲、含蓄、自然为尚。

” [1]74在近体诗的绝句中,七绝又较五绝言长,最易窥见作者情性,因而当该体诗在作者诗集中有相当数量的基础时,以之为切入角度加以观照,自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蒲松龄的七绝诗传世者近二百七十首,约占其各体诗歌总量的四分之一强,题材涉及纪行、应酬、遣怀、闲适、亲情、悯农、咏史,内容广泛,这无疑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众所周知,蒲松龄于八股举业,几乎沉酣一世,亟欲假科场奋志青云,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对于诗词一道,也恰如他“志异书成共笑之” [2]卷二295的超然态度,本不以为是读书人的正路。

蒲松龄写于顺治十六年(1659)的《郢中社序》有云:“顾当今以时艺试士,则诗之为物,亦魔道也,分以外者也。

” [3]1033这与时代后于蒲松龄的吴敬梓(1701-1754)的小说人物语如出一辙,《儒林外史》第三回,周进教训喜好诗词歌赋的童生魏好古说:“‘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像你做童生的人只该用心做文章,那些杂览学他做甚么?” [4]36然而世事往往难料,俗语所谓“着意种花花不活,闲插杨柳柳成荫”,蒲松龄未能以八股文章得志于场屋,自效于时,反而以友朋“共笑之”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扬名于后世,成为世界文豪级的著名作家。

蒲松龄对于诗词创作并无刻意以求的执着心态,不过将之视为“约以燕集之馀晷,作寄兴之生涯” [3]1033的消遣之物而已。

然而若以成就论,其诗其词固然远逊于《聊斋志异》的创作,但却比他孜孜以求、刻苦钻研的八股文章要有趣味得多,这是值得我们仔细研究的一个问题。

从蒲松龄的七绝诗来看,其诗风近于“以才学为诗”的“学人”之诗,而并不以有所谓“一唱三叹之音”的“诗人”之诗为尚。

这一价值取向决定了他与讲求“神韵”说的王士禛在诗学观上“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路径。

蒲松龄与王士禛曾有诗歌唱和之雅,后者还曾为《聊斋志异》“点志”其目,然而却没有在其笔记或诗话中郑重地提及这位乡村教师的诗名或佳句,显然诗歌艺术追求的相左,无形中隔膜两人在这方面的交流。

蒲松龄以才学为诗,并非如后世肌理派以学问为诗、以考据入诗的食古不化,而是在使事用典中求得性情的展示,这一追求与其小说创作的艺术手法略同,在其七绝诗的创作中尤为明显。

先看其《寿赵夫人》:“笙歌簇簇寿筵张,一曲回波侑一觞。

愿得诸郎第四五,青疏台上看乘羊。

” [2]卷一43这属于一首应酬之作,是作者南下宝应县作幕僚时,为上司孙蕙的夫人赵氏祝寿所撰写。

四句二十八字连用唐中宗惧内、晋丞相王导夫人曹氏性妒以及晋人卫玠童时羊车入市的典故,这首贺寿七绝调侃上司惧内与赵夫人不妒的美德,虽属游戏笔墨,若非腹笥深厚,是难以如此恰如其分而又能妙语解颐的。

蒲松龄博极群书,正是因为“读书破万卷”,方能做到“下笔如有神”的从容。

蒲松龄博闻强记,《聊斋志异》小说叙事用典如盐著水中,浑然无迹,堪称左右逢源。

这种艺术手法在作者的诗歌创作中更是挥洒自如,得其所哉,已臻炉火纯青之妙。

可见以才学为根基是蒲松龄文学创作的共有特色。

徐世昌编《晚晴簃诗汇》选录蒲松龄诗三首,其“诗话”有云:“留仙屡应试,不得志于有司。

肆力古文辞,绝去町畦,能自达其所志。

” [5]1444这是对蒲松龄诗文创作艺术独特性的肯定。

这一独特性的最为明显的地方就是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

如《送孙广文先生景夏》一组七绝共有六首,多用典故或前人诗词意境抒发对老师一辈的依恋与怀念之情。

孙广文即孙瑚(生卒年不详),字景夏,诸城人,顺治十四年(1657)顺天乡试举人,授淄川教谕,曾醵金修葺学宫。

广文,即“广文先生”,旧时对儒学教官的别称。

蒲松龄于顺治十五年(1658)进县学,康熙四年(1665)孙瑚授淄川教谕,故孙为蒲之学师。

这一组七绝诗其三有云“明朝此际还相忆,知在云山第几重” [2]卷二174,系化用唐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6]3217诗意。

其四有云“他日屋梁看月落,相思应到碧山头”,则化用唐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6]2289诗意。

这种借鉴前人作品文字以充实自家创作意境的艺术手法,唐以后的诗人墨客每喜运用,而于宋词、元曲中更是司空见惯。

然而接轨古人若能做到天衣无缝,又谈何容易!文化积淀而外,创作主体还需要有一些灵气。

蒲松龄的七绝诗就多有这种灵气的流露。

七绝诗仅四句,需要在有限的文字空间内完成对生活的艺术表现,显然起承转合的章法是保证创作成功的关键。

使事用典而外,蒲松龄在七绝诗的创作中模仿古人的叙述方式也堪称是一种成功的探索。

《宫辞》五首明显有对唐王昌龄宫怨诗的仿效,尽管有“赝古”之作的嫌疑,但想象丰富、色彩艳丽,刻画细腻且出语清新,大有唐人气象,体现了清诗人“以才学为诗”者的另一种风采。

《宫辞》其二末二句云:“朱颜不及风中絮,犹逐流莺出建章。

” [3]卷一121这两句诗显然受到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其三末二句“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6]1445的影响;至于“流莺”与汉“建章宫”的联系,缺乏宫廷生活经验的蒲松龄也非凭空结撰,而是语本唐贾至《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 [6]2596。

《宫辞》其四末二句:“月上雕阑犹伫望,宫车响过凤楼西。

” [2]卷一121这两句也显然受到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其四末二句“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 [6]1445的影响,都是刻画嫔妃希冀帝王临幸而不得时的怅惘心情,艺术手法的借鉴痕迹宛然。

《与王心逸兄弟共酌即席戏赠》二首其二:“秋霞声价重名流,中国妆成越女羞。

檀板一声春燕语,满堂宾客尽回头。

” [2]续录692这是在友人的酒宴席上戏赠歌妓秋霞之作,末句文字直接取用唐杜甫《徐卿二子歌》中两句“小儿五岁气食牛,满堂宾客皆回头” [6]2306之第二句,其取境则又径用唐李益《从军北征》“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明看” [6]3226二句,所咏虽非同类事物,但意境差似。

这是蒲松龄借鉴唐人而又食古能化之一例。

借鉴古人的艺术手法,在蒲松龄的七绝诗中往往不露苦心经营的斧凿痕迹,而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具有雅人深致的逸趣。

《怀人》七绝以深秋的夜色为背景,融情入景,运用多重意象的组合,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凸显出怀人的痛苦与无奈:“露冷银河天欲低,中宵残月有乌啼。

幽窗酒醒愁无那,魂入垂杨作雨飞。

” [2]叙录772“中宵”一句可令读者联想到唐张继《枫桥夜泊》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6]2721的孤独旅况。

“魂入”句似从唐杜常《华清宫》“朝元阁上西风急,都入长杨作雨声” [6]8370脱化而出,浮现出怀人的无奈感。

如果读者联想不到作者暗用古人诗意的巧妙之处,对于全诗的理解也不会产生偏差,这正是学人之诗的趣味所在。

在通常情况下,蒲松龄的七绝诗极喜化用或借用乃至“偷”用古人诗意,用以扩充自家七绝的情感空间,以便在有限的字句中传达出更为丰富的情感。

刘孔集曾与蒲松龄一同在孙蕙幕中供事,两人有同僚之谊。

刘、蒲分别以后,后者写有《寄刘孔集》三绝句,抒发离别后的挂念之情。

其一有云:“为问刺桐花外月,此时照见广陵无?” [2]卷一85在物质条件相对简陋的时代,月亮与人类远较现代亲密。

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 [6]1769唐沈佺期《杂诗三首》其三:“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 [6]1035这些吟咏都可以视为蒲松龄文学创作的参考。

而“广陵”一词,是扬州的别称,唐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 [6]5337其间的抱怨无奈意绪,是否激发了蒲松龄的念友情怀?总之,怀念友朋之情,蒲松龄通过有限的字句,巧借前人有关诗句的意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的确耐人寻味。

《寄刘孔集》其三末二句“天外归鸿能解意,犹衔残梦到维扬” [2]卷一85,作者在酝酿取义时,也明显吸收了古人有关诗歌的创作经验,转益多师,从而丰富了其诗的表现力。

唐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6]2289,用“梦”作为联系友人情感的纽带;唐岑参《春梦》“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6]2107,熟悉唐诗的读者,完全可以以李、岑甚至更多诗人有关梦的作品,作为深入理解蒲氏诗作的管钥,获取鉴赏的愉悦。

唐人诗歌多以情韵取胜,蒲松龄的七绝在借鉴前人作品的基础上,尤其注意对唐诗韵味的把握与追求。

《五月十九移斋石隐园》:“石竹初残百合开,胧胧树色荫苍苔。

松风已自清肌骨,又听蕉窗暮雨来。

” [2]卷三322“胧胧”句当语出唐王昌龄《西宫春怨》“斜抱云和深见月,胧胧树色隐昭阳” [6]1445二句。

孙蕙姬妾顾青霞喜吟王昌龄的这首诗,蒲松龄《听青霞吟诗》七绝有云:“宁料千秋有知己,爱歌树色隐昭阳。

”自注云:“青霞最爱‘斜抱云’之句。

” [2]卷一15可见蒲松龄对王昌龄七绝诗的喜好,自己的创作借鉴其《西宫春怨》也痕迹宛然。

蒲诗末句“蕉窗”也有所本,唐杜牧《雨》诗:“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

” [6]5996书写客居异乡游子孤寂清冷之情栩栩如生。

蒲诗运用“蕉窗”意象,寄人篱下的感慨而外,也传达出几许闲适之情,这与作者坐馆毕际有家较为心满意足的心态是相符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