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材军民一体化保障模式研究及应用
航空产业军民融合发展研究
航空产业军民融合发展研究航空产业军民融合发展是指将军事技术与民用技术相结合,共同推动航空产业发展的一种发展模式。
在当前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军民融合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航空产业作为现代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国家军事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还对国家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国际竞争力有着重大影响。
军用航空技术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安全要求,通过将军用航空技术向民用领域扩展,可以加速民用航空技术的发展,提高航空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并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航空产业军民融合发展具有以下几个优势和特点。
军队的需求往往能够推动技术的创新和研发。
军用航空领域的技术要求较高,通过军民融合,可以将军事技术转化为民用技术,进一步推动航空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军民融合可以促进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
军队拥有丰富的技术和资源,通过与民用企业合作,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研发效率和技术水平。
军民融合可以拓展市场空间和增加产业利润。
通过将军事技术应用到民用领域,可以拓展航空产业的市场空间,增加市场需求,进而提高企业的产业利润。
航空产业军民融合发展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军事技术与民用技术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和不兼容性。
军事技术的研发、生产和使用需要遵循特定的规定和标准,而民用技术的要求较为灵活和多样化。
军民融合在技术转化和应用过程中需要克服这些差异性。
军民融合需要加强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军民融合的具体措施和支持政策,提供法律保障,以便更好地推动军民融合发展。
军民融合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
培养合格的军民融合人才,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是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军民融合发展中,航空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航空产业军民融合发展可以促进军事技术向民用领域的转化,推动航空技术创新,提高航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通过军民融合,可以拓展航空产业的市场空间,增加产业利润,进一步促进航空产业的发展。
航空产业军民融合发展研究
航空产业军民融合发展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航空产业在军事和民用领域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过去,航空产业的军民界限比较明显,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推进,航空产业的军民融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本文将探讨航空产业军民融合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军民融合的定义和意义军民融合通常指军事领域和民用领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是一种综合性的发展模式。
它通过利用军事技术、设备和管控等方面的优势,改进现有民用产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军民融合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军民融合的实施,可以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全面国防建设提供深度发展空间,同时也可以为军民共同利益实现合作共赢提供有利机遇。
航空产业是典型的军民融合产业之一,它既具备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特点,也具备广泛的市场需求和完善的产品供应链。
目前,国内外航空产业军民融合的发展趋势如下: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现代航空产业面对广泛的市场需求,以民用产业为主导的市场要求军民融合产业跟上市场的步伐。
因此,航空产业的军民融合以民用市场需求为导向,从而推动航空产业的合作发展。
2.技术创新是关键军民融合的关键作用是促进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的性能和质量。
现代航空产业必须依靠军队先进技术和运用经验研究出前沿技术和产品,在此基础上发展各种应用,实现产业升级,为民用市场提供新的产品。
3.开放合作的模式开放合作的模式是航空产业军民融合发展的基础,它能够实现军民融合产业的协同发展。
开放合作的模式可以跨越产业和科技领域之间的界限,提高技术水平和产业竞争力。
1.技术集成军民融合的未来趋势是技术集成。
现代航空产业必须集成若干个领域的技术和知识,从而推动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高军民融合产业的整体水平。
2.资源共享资源共享是航空产业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趋势,它可以提高产业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产品升级和更新换代。
3.产业协同航空产业军民融合的未来趋势是产业协同。
现代航空产业必须加强协同发展,从而实现产业链的优化和完善,提高整个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航空产业军民融合发展研究
航空产业军民融合发展研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化和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航空产业的军民融合发展日益受到关注。
军民融合是指军事和民用领域的技术、产业和市场相互渗透和相互借鉴,通过融合发展实现双方的利益最大化。
航空产业是军民融合的重要领域之一,其发展不仅直接影响国家的国防实力,还对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研究航空产业的军民融合发展,对于推动航空产业发展、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军民融合发展的意义军民融合发展是适应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的需要,也是航空产业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军民融合发展能够推动航空产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军用航空技术一直是世界各国在航空领域的重要标志,其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推动了民用航空产业的进步。
常见的民用飞机中很多技术都源自军用飞机,如超音速飞行、无人机技术等。
军民融合发展有助于提高航空产业的产业链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
军民融合发展可以实现技术的共享和协同发展,加快了航空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链的完善。
军民融合发展还可以促进航空产业的国际市场开拓和国际竞争实力提升。
目前,随着国际市场对航空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军民融合将为我国航空产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也有利于我国航空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地位。
军民融合发展还可以促进我国的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
军民融合将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有机结合,推动了航空产业的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有利于我国航空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发展。
二、我国航空产业的军民融合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国航空产业的军民融合发展取得了明显成就。
一方面,在技术研发方面,我国军用航空技术和民用航空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
我国军用航空技术在战斗机、运输机、无人机等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民用航空技术在飞机设计制造、航空发动机、航空材料等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产业发展方面,我国航空产业的军民融合程度不断加深。
近年来,我国各大航空企业纷纷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加大了军民融合项目的研发和生产力度,为航空产业的军民融合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航空装备军民融合技术保障管理信息化平台构建研究
航空装备军民融合技术保障管理信息化平台构建研究随着航空装备军民融合发展的不断深入,航空装备技术保障管理也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挑战。
为了适应军民融合的需要,促进航空装备的技术保障工作,必须构建一套适应现代化需求的信息化平台。
本文将研究航空装备军民融合技术保障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构建。
1. 技术复杂性:随着航空装备技术的日益发展,各类装备的技术复杂性也在不断增加。
而军民融合的需求更加注重多用途、高性能的航空装备,这就对技术保障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2. 大数据应用: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大数据已经成为技术保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航空装备的大数据应用是技术保障管理的重要手段,但也面临着数据量大、数据来源多样等挑战。
3. 军民融合需求:军民融合带来了新的需求和挑战,技术保障管理需要更加灵活、高效地满足军民融合的需求。
1. 数据集成与管理:信息化平台需要整合各类装备的技术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和分析。
平台需要支持多源数据集成,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大数据分析与挖掘:信息化平台需要具备大数据分析和挖掘能力,能够有效地处理各类装备的大数据,并为技术保障管理提供支持和决策依据。
3. 业务流程优化:信息化平台需要对技术保障管理的各个业务流程进行优化,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平台需要支持灵活的流程定制,以满足军民融合的多样化需求。
5. 安全与隐私保护:信息化平台需要具备严格的安全与隐私保护机制,确保数据的安全和保密。
平台需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保障信息安全。
1. 技术保障管理:信息化平台可以支持装备的全生命周期技术保障管理,包括技术数据管理、维修管理、故障诊断与预测等。
2. 军民融合支持:信息化平台可以支持军民融合需求的快速响应,为军民融合提供支持和保障,提高装备的灵活性和多用途性。
3. 综合决策支持:信息化平台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挖掘,为军方和民用单位提供综合的决策支持,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的科学性。
4. 基础设施保障:信息化平台可以支持航空装备基础设施的保障工作,包括设备状态监测、智能化维护等。
航空武器装备航材军民一体化保障
航空武器装备航材军民一体化保障【内容摘要】本文规划了我国航空武器装备“航材军民一体化”保障的工作思路及实施方法。
并在航材保障过程中予以实践,结合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改进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字:航材军民一体化,航材保障0引言航空武器装备全寿命周期内航材保障以军方自主保障为主,未能充分利用、融合工业部门资源,存在着严重的军地分割局面,为了将传统保障模式与工业部门资源进行结合,提供高效快捷的航材供应,急需形成一套高效、灵活的体系及机制,以解决此问题。
航材军民一体化保障以“军民共享共用、盘活保障资源、优化储备结构、提升质量效益”为目标,在原有的保障模式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实现了“三个转变、三个突破、三个提升”。
首先由军方自主采购航材转变为工业部门根据历史保障数据,统计分析提供航材推荐清单,军方评审确定采购项目后由工业部门统筹统购,突破了军方原有采购模式的限制,提升了航材采购的规模效应;其次由军方存储转变为工业部门代储,定期与生产线置换存储,突破了外场保障模式的要求,解决了部队存储航材利用率低、超期处置困难的问题,提升了采购航材的质量效益;最后由原有的加急返修模式转变为代储航材保障、串用批产资源保障、紧急采购保障相结合的保障模式,突破了航材返修周期长、效率低的困难,提升了外场飞机的完好率。
实践证明,这种保障模式打破了军地各自为战的格局[1],发挥了资源整合的优势,尤其是充分发挥了工业部门供应链管理及仓储管理中的优势,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鉴。
1 “航材军民一体化”保障模式介绍航材军民一体化,将原来相互分离的军队航材保障系统和地方保障系统有机的综合在一起,转变为一个紧密复合体的过程。
军民一体化,既是一种客观状态的描述,也是一种追求的理想目标和过程。
作为一种状态或目标,是指军队保障主体和地方保障主体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参与保持、恢复和改善装备技术状态而采取的各项保证性措施及相应活动,该复合体具有军队保障系统和地方保障系统所不具备的功能。
推进舰船装备军民一体化保障的对策思考
推进舰船装备军民一体化保障的对策思考舰船装备军民一体化保障是当前各国海军舰船装备保障的发展趋势。
从舰船装备军民一体化保障的基本内涵出发,阐述舰船装备军民一体化保障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并对推进舰船装备军民一体化保障建设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标签:舰船装备;军民一体化保障;对策随着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舰船武器装备中的广泛应用,战争的力量构成、作战样式和战争形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增加了装备保障的任务量,也加大了保障的难度,对舰船装备保障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传统紧紧依靠军内力量保障的模式将难以满足现代战争的需求,利用民间力量完成装备的保障工作日益得到世界主要国家的重视。
随着海军战略转型的不断推进,深入研究舰船装备军民一体化保障将有助于舰船装备保障任务的完成,对提高海军部队整体作战能力起到促进作用。
一、舰船装备军民一体化保障的现状分析舰船装备军民一体化保障作为舰船装备保障发展的重要方向,已被一些国家广泛采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美、英等国在军民一体化装备保障方面积累了大量理论和实践经验,俄罗斯的舰船装备保障也已经开始向军民一体化方向发展。
20世纪90年代末,以江主席一系列论述为指导,海军舰船装备保障开始了由自我保障模式向军民一体化保障模式转变的探索与尝试。
2007年,胡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这为海军舰船装备军民一体化保障指明了方向。
目前逐步形成了幾种典型的做法:一是联合保障。
在舰船技术保障部的统一领导下,有关保障基地(装备部)与中船集团公司有关单位签署了新型驱逐舰船装备保障框架协议,并参与新型舰军民一体化保障试点工作。
二是定点保障。
将中船集团公司436厂、427厂列为某型导弹快艇定点维修保障单位,确定广州船舶设计院为某型导弹快艇装备技术保障的总体技术责任单位。
航空装备军民融合技术保障管理信息化平台构建研究
航空装备军民融合技术保障管理信息化平台构建研究随着国防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军民融合的加速推进,航空装备的研发和生产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
为了提高航空装备的技术保障管理水平,确保军民融合技术的顺利应用,构建一套信息化平台成为了当务之急。
本文将探讨如何构建一套适用于航空装备军民融合技术保障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并对相关技术进行研究分析。
航空装备的技术保障管理是保障国防安全和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保障。
现代航空装备的复杂程度日益增加,技术保障管理更加依赖于信息化技术的支持。
如果缺乏一套合适的信息化平台,将会严重影响到航空装备的性能和可靠性,甚至可能损害国家的国防安全。
航空装备军民融合技术保障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建设将对军工企业的发展和技术创新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信息化平台,军工企业可以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1. 数据管理模块数据管理模块是信息化平台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包括对航空装备的技术资料、零部件信息、质量数据等进行管理和分析。
通过数据管理模块,可以实现对各个环节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和应用,为军民融合技术保障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持。
2. 远程监控模块航空装备通常具有分布式的特点,远程监控模块可以通过传感器和网络技术,实时监控航空装备的运行状态和性能参数。
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可以及时预警和处理,提高装备的运行可靠性和安全性。
3. 维修保障模块维修保障模块包括对航空装备维修保障过程的管理和支持。
通过信息化平台,可以实现对航空装备的维修记录、零部件更换情况的记录和分析,为航空装备的维修保障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支持。
4. 智能决策模块智能决策模块是信息化平台的高级功能,它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对航空装备的技术保障进行智能化分析和决策支持。
通过智能决策模块,可以实现对航空装备的性能预测、故障诊断和维修方案优化,提高技术保障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5. 安全保密模块航空装备的技术保密是军工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信息化平台需要具备严格的安全保密机制,确保对敏感信息的有效管理和控制,防止信息泄露和攻击,保障国家的国防利益和机密信息的安全。
军民融合技术研究与应用
军民融合技术研究与应用一、前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军民融合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军民融合技术是指将军事技术和民用技术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建设的技术。
本文将从军民融合技术的定义、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应用领域等多个方面来探讨军民融合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二、军民融合技术的定义及概况军民融合技术简单来说就是以军事技术为核心,将军事技术和民用技术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建设的技术。
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等方面,具有强大的军民融合技术优势。
以全球主要国家对军民融合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情况来看,美国、俄罗斯等大国均积极发展军民融合技术,中国也正在大力发展军民融合技术,加快军民深度融合的步伐。
目前,军民融合技术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和军事发展的新模式。
三、军民融合技术的发展趋势1. 军民融合技术将更加广泛地应用于经济建设领域。
军民融合带来的技术和产品将在各行各业得到应用。
2. 军民融合技术将在信息化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军民融合技术将成为实现信息化的重要手段。
3. 军民融合技术将在国家安全领域成为重要支撑。
军民融合技术的发展将为国家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4. 军民融合技术将不断创新,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
军民融合技术的创新将推动金融、医疗、能源等行业加速转型。
四、军民融合技术的应用领域1. 制造业领域:制造业是军民融合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
军工企业具有完善的科研体系和技术研发平台,可以不断提高产品和技术的水平,为民用制造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2. 信息技术领域:信息技术是军民融合技术的核心领域之一。
在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等方面,军工企业拥有强大的技术优势,可以为民用信息技术带来创新性的应用。
3. 能源领域:能源领域是军民融合技术另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
军工企业在核能、光伏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可以为民用能源提供有效的储存和转化解决方案。
航空四站装备维修器材军民联合保障方法研究
航空四站装备维修器材军民联合保障方法研究作者:刘成黄之杰朱倩史霄霈辛兴刘慎洋来源:《价值工程》2018年第27期摘要:针对部队和地方两个供应单位组成的航空四站装备维修器材联合保障系统,建立了航空四站装备维修器材联合保障的使用可用度模型,给出了基于使用可用度的航空四站装备维修器材联合保障储存数量的求解算法。
在此基础上,确定航空四站装备维修器材联合保障的最优方案,并通过实例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Abstract: Through making a analysis of the aviation sizhan equipment materials joint support system that consists of two supply departments, this paper has established usage degree models of aviation sizhan equipment materials joint support. The arithmetic of aviation sizhan equipment materials joint support storage based on usage degree is presented. Then optimal method of aviation sizhan equipment materials joint support is determined. Applicability of the method is given by way of a numerical example.关键词:四站装备;可用度;联合保障;器材储存;器材供应Key words: sizhan equipment;usage degree;joint spport;materials storage;materials supply中图分类号:E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27-0073-020 引言航空四站装备维修器材军民联合保障是以航空四站装备维修器材保障需求为牵引,以军地保障力量和资源为依托,根本目标是通过实现航空四站装备维修器材筹措、储存、供应、使用、保障管理的军民一体化保障,以全面提升四站保障水平、保障效能和保障效益,从根本上解决航空四站装备维修器材保障难、效率低的问题。
航空产业军民融合发展研究
航空产业军民融合发展研究【摘要】航空产业军民融合发展是当前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本文首先从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入手,介绍了航空产业军民融合发展的背景和重要性。
接着对航空产业军民融合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然后重点讨论了政策支持和路径探索方面的内容,提出了相关建议。
最后关注了关键技术研究,并展望了航空产业军民融合发展的未来。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航空产业军民融合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促进我国航空产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航空产业、军民融合、发展研究、现状分析、挑战、机遇、政策支持、路径探索、关键技术研究、展望、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航空产业是国家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军民融合发展在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
随着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的不断深化,航空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军民融合不仅可以提升国防实力,促进民用航空技术的发展,还可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提高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目前我国航空产业军民融合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如军民融合发展政策不够完善、技术研发水平不高、产业链条不够完善等。
深入研究航空产业军民融合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其发展的路径和关键技术,寻求提升行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文将从研究背景和意义出发,分析航空产业军民融合发展的现状,探讨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阐述政策支持,探索发展路径,深入研究关键技术,展望未来发展,并提出相关建议,为我国航空产业军民融合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航空产业军民融合发展是当前国家重要的战略方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关系的变化,军民融合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航空产业是现代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技术含量高、产业链长,具有较强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军民融合发展对于提升我国航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国防科技创新,增强国防实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航空产业军民融合发展,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前航空产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分析政策支持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探索发展路径和关键技术。
211162896_军民一体化航空装备维修保障体系评价研究
航空装备的维修保障是军队装备战斗力的重要保障,是提高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支撑,随着信息化装备的不断引进,仅靠军队自身的维修力量远远不够,不能满足现代化军队发展的需求,因此,军队必须引进民营企业中优秀的装备维修技术,促使军队的装备维修保障力量得以加强,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多样性,加快实行军民一体化的航空装备维修保障体系的建设,促使我国的军事力量不断提高。
一、军民一体化的内涵军民一体化是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统一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主要是指将国防科技工业基础与更大的民用科技工业基础相结合,构成一个统一的国家科技工业基础的过程。
军民一体化的实质是通过国家政策的调整优化,将军用和民用工业的基础改革,从而实现国防科技和民用科技资源的共享,促进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共同进步。
军民一体化建设的最有效方式是促进军民融合,习总书记在中国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会议上提出:“要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要坚持将富国和强军相统一,深化国防科技工业的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形成军民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打造军民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1]。
通过军民深度的融合,将存量资产有效的盘活,可以吸引更多的渠道资源进入到安全领域,促进军队装备的创新,加快军队装备的升级换代。
将中国的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科技工业相结合,构建国家统一的工业体系,实现军队和地方的双向合作,促进合作共赢。
在社会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社会层面的信息化进程已经超过军队的信息化发展,实行军民一体化,促使将社会的信息化发展融入到军队的装备建设中,促使军队的信息化发展速度得到提高[2]。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装备维修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但是在自主创新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许多民营企业不仅具有专业的技术还有强大的发展潜力,将民营企业的优势与传统军队工业发展相结合,促使军队的工业科技焕发新的生命力。
走军民一体化的发展道路,就是给科技强国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
关于军用飞机综合保障模式的研究
◎张晓梅关于军用飞机综合保障模式的研究(作者单位:航空工业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飞机在生产制造之后,还需要保证飞机可以将自身的作用和价值发挥出来,而综合保障工作的开展可以促进以上目标的达成。
目前人们对综合保障工作的认知不清晰,不了解其对军用飞机的重要作用。
想要将综合保障工作的作用充分体现出来,则需要建立完善的综合保障模式,加强培训服务力度,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提高整体的技术水平,同时做好军用飞机的维修护理工作,实现该模式的合理利用,以此促进综合保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一、重视培训工作,实现综合保障一体化管理培训工作是综合保障模式建设中的重要内容,这项工作目前受到了多方面的关注。
以往都是问题出现之后再去处理和服务,可以转变这种形式,提前对用户进行培训,让用户在使用军机的过程中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强化整体的培训质量,对用户进行精准、全面的培训,让用户对飞机的性能和特点进行全面掌握,可以自己对飞机进行维修护理,了解相关规范和标准,在实际应用期间进行针对性的管理,为后续服务奠定基础,由此可见,培训工作的开展是提高综合保障水平的前提,有助于对军用飞机的一体化管理。
培训涉及到教员、教材、设备、机制等内容。
我国军用飞机培训工作的落后不在于教员与教材,关键在于机制与设备的落后。
比如,没有飞行模拟机,一些应急科目如空中停车、大侧风等难于训练,而这些科目恰恰又是迫切需要的。
模拟机的价格只有飞机的一半,但其训练效益相当于10架飞机。
模拟机不受燃油、地面保障、气象、航线等条件的制约。
模拟机不但可进行飞行训练,还可进行演习准备、战术研究、飞机改进培训等。
二、完善反应机制,提供技术支撑技术上的支援可以提高飞行训练水平,在使用军用飞机的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应用效果与技术的应用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维修护理和管理方面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保证军机正常稳定的运行,是各部门的发展目标,要想促进这一目标的达成,则需要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在飞机出现问题时,可以及时做出正确的反应。
航空产业军民融合发展研究
航空产业军民融合发展研究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航空产业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和重要组成部分。
航空产业的发展不仅涉及到经济,还涉及到国防安全和民用事业发展。
近年来,为了加快航空产业的发展和满足国防需求,我国航空产业开始推动国防和民用航空产业的深度融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文旨在对航空产业军民融合发展进行研究,探讨其意义、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军民融合发展的意义1. 加速推进民用航空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航空工业主要以军工为主,而且发展时间跨度较长,结构布局也不够合理。
但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与变化,我国需要更多的民用航空产品和服务以满足经济发展和民生需求。
军民融合发展可以将军工技术和装备向民用领域转化,加快民用航空产业的发展步伐。
2. 提升航空产业的整体实力军工制造技术和设施具有高度的保密性和技术先进性,可以帮助民用航空产业提升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
通过军民融合发展,可以实现军工技术的双向传递,提高航空产业整体的实力和竞争力。
3. 促进国防与经济的融合发展军民融合发展可以促进国防工业和经济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发展。
这将更好地满足国防需求,提高国防技术和装备水平,同时也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支撑。
1. 军工技术向民用领域转化随着国防需求的逐渐减少,一部分军工技术和设施开始向民用领域转化。
军用飞机制造技术可以转移到民用飞机制造领域,用于加速发展我国的民用航空产业。
2. 航空产业军民融合的政策支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军民融合发展的政策,包括财政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科研项目支持等。
这些政策措施为航空产业军民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3. 军民融合发展合作机制的不断完善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也在不断完善,通过双方资源共享和互补,加速航空产业的研发和生产,并推动航空装备的提高和转化。
1. 加强技术研发合作未来,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将加强技术研发合作,共同进行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航空产业的技术含量和产品性能。
军事装备保障中的军民一体化建设
军事装备保障中的军民一体化建设研究朱彦青王翔宇董振旗(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西安710025)摘要:本文从现代战争的特点出发,结合军事装备的应急机动保障任务重、时间紧、强度大的保障需求,阐述了军事装备保障的军民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探讨了军地两用人才、军民两用装备和设施的一体化建设内容,提出了军事装备保障的军民一体化建设中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措施。
关键词:军事装备,保障,军民一体化建设1 军事装备保障军民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武器装备更加精良,精良的武器装备,就需要精良的保障。
因此,武器装备的价值不仅体现在高科技水平上,还体现在使用的过程中效能发挥的水平上;其中保障效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武器装备使用效能的水平。
如何实现保障有力,提高保障效能,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由于现代战争爆发的突然性,高技术兵器的高毁灭性,使装备保障的物资和技术需求明显增大,仅靠军工企业和部队内部的保障力量,难以在非常时期有效地完成重大保障任务。
军事装备保障的军民一体化是指把军内作为主体、地方负责协调配合工作的联合保障机制,为军队在战争中出现紧急情况时能够实现应急支持或提供有效帮助。
进行军事装备保障军民一体化建设,对于提高军队的战斗能力,满足部队的应急机动作战保障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军民一体化保障机制的高效性现代战争的突发性增大,使战争准备时间紧迫、进程短促,军队要在极短时间内投送大规模的兵力和装备,这对军事装备保障工作在时间进程上提出了新的考验。
如果仅靠部队内部保障,就需要跨地域调动人员、装备,或者由军工企业赶制所需装备,这样,就无法把握战争先机,将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军民一体化的军事装备保障,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动员大量的技术人员为军事装备保障服务,利用地方的装备及生产能力增强装备实力,就近使用民用设施,用于武器的战斗准备场地和维修场所,以满足部队战时急剧扩张的军事需要。
这能大大提高保障效率,在时间上赢得主动。
军民融合技术研究与应用发展分析
军民融合技术研究与应用发展分析近年来,军民融合已经成为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军民融合技术研究与应用发展更是成为了中国科技创新的新方向。
在当今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深刻影响下,军民融合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正在呈现出瞬息万变的发展态势。
一、军民融合技术的定义军民融合技术是指将民用科技与军事科技相结合,为国家和人民的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安全保障提供支持。
它主要体现在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共同使用、合理利用等方面。
二、军民融合技术的发展与现状中国军民融合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
大量新型技术装备的融合应用推动了军民融合发展。
例如,无人机、人工智能、机器人、云计算、大数据和虚拟现实等,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多个领域上得到实践应用。
从军民融合应用情况来看,目前,国内的军民融合技术应用主要涉及国防军工、航空航天、海洋、能源、物流、医疗等领域。
其中,国防军工领域的技术融合应用占据了重要地位。
如时代力量、中国船舶、中船重工等军工企业,利用自身资源和技术优势,与民营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开展合作,推进了军民融合。
在产业治理方面,也越来越多地将军民融合的思路应用到了管理和运作上,例如推出政策文件、制定文化标准、扶持中小企业等。
此外,中国军工企业不断优化管理和组织创新方式,推进“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战略。
三、军民融合技术的前景军民融合技术的前景尤为广阔。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起始年份。
在这个背景下,军民融合技术的发展将成为必然趋势,推动国家发展建设,满足人民的需求。
首先,军民融合将在未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通过军民融合技术的应用,在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和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制造业现代化、建设实体经济等领域,将带动经济的稳定增长。
其次,军民融合将在未来对提升国防实力发挥重要作用。
在军事技术转化、新技术装备研发和应用方面,军民融合将为军队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支持。
军民一体化还能在国家危机处理和应急救援等领域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航空产业军民融合发展研究
航空产业军民融合发展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现代航空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重要支柱之一,军民融合发展已经成为航空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军民融合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航空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还可以促进军民资源的有机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和效益最大化。
随着国防需求和民用市场的不断增长,军民融合的前景十分广阔。
目前我国航空产业军民融合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军民资源的不对等性、技术研发的协同难度、市场准入的限制等。
开展航空产业军民融合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航空产业军民融合发展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其优势和挑战,并探讨发展的路径和提出政策建议,可以为我国航空产业的军民融合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和决策支持。
本文旨在就航空产业军民融合发展进行全面研究,为进一步推动我国航空产业的军民融合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航空产业军民融合发展的现状、优势和挑战,探讨其发展路径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及展望其未来发展前景。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航空产业军民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军民资源共享、技术互通、市场互促,推动航空产业的创新发展,促进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良性互动。
通过对航空产业军民融合发展的分析研究,探讨其重要性,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依据,为实现国防现代化、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航空产业军民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促进国防实力和军事技术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军民融合发展能够推动航空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促进军民资源的共享和优化利用,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通过航空产业军民融合发展,可以实现军事技术和航空科技的互相渗透和共同进步,推动航空产业向高端智能化、自主化方向发展,提升我国航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军民融合发展还能够促进民用航空领域的发展,推动航空科技成果转化和商业应用,促进航空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提升我国在国际航空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航材保障模式探讨
航材保障模式探讨摘要:航材保障的目的是为飞机及其备件维修提供所需器材,确保飞机飞行安全可靠,其基本任务是及时、准确、经济地供应飞机所需的航材.众所周知,飞机及其备件的购置费用十分昂贵,为保障飞机正常使用所需要的费用,更是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合理的库存,可以减少航材成本,提高保障效率。
找出适合自身的保障方式。
关键词:保障模式;航材配置;经济效益1 问题重重我国通航整体起步晚,发展缓慢,行业配套及服务创新模式严重滞后,目前国内通航企业使用的依旧是低效的传统航材保障模式。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机务处处长冯世榕在谈及传统航材保障模式时表示:“国内通航主体复杂,涵盖国有、民营、私人等,且作业内容也复杂,包括教学、农林、探测、巡线等,因此航材保障模式呈现多样性,大致可分为三种:由维修公司提供、飞机厂商支援和固定供应商提供。
”但无论何种形式的航材保障,在面对国内通航企业不断增长的飞行需求时,都显得很吃力。
具体来说,我国目前的通航航材保障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航材种类繁杂,资本周转率低。
我国通用航空机队数量小、机型庞杂,航材种类多,通用性较差,这无疑会给公司造成极大的资金压力。
东方通用航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王金涛透露,该公司目前航材库存资金占有率已经占到公司总资产的20%左右。
周凯旋指出,截至今年9月30日,在我国已经成立的178家通航企业中,拥有少于10架飞机的企业达126家,其中少于5架飞机的有103家。
再加上通用航空作业类型多的特点,更加剧了航材资本周转率低的问题。
其次是通航维修主体规模小,企业议价能力低。
周凯旋在谈及我国通航航材保障的问题时指出,国内尚未建立起规模较大、业务种类较多的通用航空维修企业。
据了解,迄今为止,除台港澳地区外,中国共有CCAR-145部批维修单位266家,其中航线维修单位107家。
除了少数具有飞机和发动机大修能力的军队维修单位以外,266家维修单位中,能够进行飞机和发动机大修的单位仅3家。
基于航空产业的军民融合模式探讨
基于航空产业的军民融合模式探讨摘要:军民融合是促进经济全面、均衡发展新的重要力量。
我国长期以来重视公共运输飞行,忽视通用航空产业发展,造成我国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存在无序性和盲目性。
经济发展离不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通过梳理军民融合模式,以项目为载体,推动军民技术互动,成果共享,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基于航空产业的军民融合模式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基于航空产业;军民融合模式1、前言通用航空产业军民融合发展能够有效解决以低空空域改革为代表的简政放权步伐缓慢、运行效率低下问题;通用航空产业指导性政策操作性不强、规律性不高问题;通用航空产业创新能力不强、企业创新动力严重不足问题;通用航空安全运行形势严峻,产业发展面临安全挑战问题;通用航空人才储备不足、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解决后,将使通用航空产业全面发展,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发展的新力量。
全面实现通用航空产业军民融合发展,对于实现国民经济均衡发展、国防力量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中国航空产业军民融合产业现状从目前国内航空产业的组织结构看,其产业发展路径几乎都是采用的是“纵向一体化”模式。
该模式的明显弊端就是容易造成产品投入成本过大,价格过高,在市场化导向下缺乏竞争力,不利于产业规模的扩大与技术的提高。
当前世界先进国家对于航空产业在军民融合过程中采用的组织模式多为“专业合作化”。
该组织模式能够有效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外部信息的可用性,同时能够通过知识的深化及泛化提高技术的应用范围及创新水平。
因此,中国需要积极主动改革当前“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模式,不断优化产业内部结构,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及产业竞争力,提高军民融合的有效性。
3、推进中国航空产业军民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3.1改革调整组织、生产等模式,提高产业军民融合的有效性(1)组织模式的专业合作化目前,世界主要国家在航空产业普遍采用专业合作化的组织模式,它指的是从原材料到产成品,不同的工艺、部件由不同的企业来完成,最后由一家企业进行总装,并且其组织过程主要是通过市场利益为纽带,根据合约规定实现(见图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航材军民一体化保障模式研究及应用
2 中航西安飞机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陕西西安 710089
摘要
我国航空武器装备保障模式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主要由军方自主采购
储备航材进行保障,存在着严重的军地分割状况。
同时,航材储备资金占用量大、保障效率低,造成了大量的冗余、浪费,经济效益不理想。
鉴于以上问题,军方
提出了以军民共享共用、盘活保障资源、优化储备结构、提质增效为目标的航材
军民一体化保障模式实施方案,采取工厂代筹代储航材和紧缺航材服务保障相结
合的方式实施航材保障,通过军方储备和主机厂生产线定期置换的方式,充分利用、融合主机厂资源,在保障战略形势需要的同时,彻底解决部队航材积压与短
缺问题。
关键字:航材保障军民一体化代筹代储
引言
我国航空武器装备目前的航材保障模式为:商保期内由主机厂各负其责,商
保期外由军方自主购买航材进行保障,主机厂提供有偿服务,全寿命周期内航材
保障以军方自主保障为主。
空军保障模式和保障能力经过多年建设,得到了较大
幅度的优化和提升,但随着近年装备体系的不断完善,开展战备训练和执行重大
军事任务的密度加大,对装备战备完好率的需求和保障要求越来越高,部队要完
全依靠自身力量完成这些性能先进、结构复杂、系统性强、保障难度大的各种高
技术装备的航材保障任务,存在一定难度。
而承研承制等地方单位技术力量强、
设施设备配套齐全,在保障能力建设上有很多有利条件。
因此坚持以作战需求为
牵引,以军地资源优化为突破口,合理划分军地任务分工,统筹军地保障力量建设,形成军地双方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共同保障的一体化航材保障模式,是空
军装备保障模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1.航材军民一体化保障模式建设的背景
2011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
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坚持国家主导、制度创新、市场运作、军民兼容原则,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
建设,充分依托和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国防实力和军事能力,从国家层面为民企
参军提供了法理支撑。
航材军民一体化保障从传统的军方自主保障,转变为由主机厂和军方共同保障,该保障模式将主机厂生产线资源和军方采购航材有机结合,建立军民融合一
体化保障航材库,利用资产可视化技术,把传统军方自筹的实体航材融入主机厂
批生产供应链中,通过跟踪航材在主机厂供应链节点上的驻留(积压)和短缺
(延误)情况,及时快速反应,为部队提供高效、快捷的航材供应服务。
2.航材军民一体化保障模式建设指导思想
根据目前航材保障的实际状况,制定航材军民一体化保障实施方案。
规划在
工业部门(主机厂)设立实体航材库,由主机厂设置管理机构,配备相应人员,
负责航材实体的具体管理工作,军方负责资产管理,部队按需领用。
通过编制储
备原则、职责分工、管理使用等具体标准文件,明确储备制定、计划资金、采购
管理、使用管理、航材修理、资源共享等具体项目实施方式,实现“航材军民一
体化”保障。
3.航材军民一体化保障模式建设思路
以推进军民一体化保障系统建设、提高部队装备保障能力和保障效益为目的,以完善管理体制、建立长效机制和健全法规制度为重点,调整任务职能、优化储
备结构、统筹军地资源、创新保障模式,梳理了航材军民一体化保障模式建设的
基本思路。
3.1坚持军方主导,提高战斗力标准
坚持军方主导,就是要突出军方在谋划、决策、协调、指导军民一体化保障
模式中的主导作用,始终坚持军民一体化保障模式建立的重要目标是提高部队战
斗力。
军方坚决掌握军民一体化保障的主动权,理清军厂双方拥有的保障资源、保障力量和相互关系,合理确定保障范围,航材军民一体化保障代储航材全部属于军方资产。
在筹划与实施军民一体化保障模式建设中,始终以是否保持和提高战斗力为标准,用战斗力标准统一建设思想、衡量建设措施、检验建设成果。
3.2坚持平战结合,提高实战意识
坚持平战结合原则,在做好平时装备保障工作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平时和战时装备保障需求,优化配置军厂双方保障资源,既提高装备的保障效率,又能够满足战时装备保障需求,形成平战一体、军地保障力量有机融合的军民一体化保障模式。
3.3坚持科学统筹,提高质量效益
坚持科学统筹原则,就是要处理好需要与可能、当前与长远、深化改革与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关系。
要加强理论研究,深入探索武器装备保障的特点规律,使构建军民一体化保障模式工作有序开展。
加强顶层设计,做好充分论证,在全面摸清部队和地方主机厂保障资源的基础上,根据部队保障实际需求,统筹体系结构布局,统一制定军民一体化装备保障模式建设标准、进程,对军民保障力量和资源统一分配,确保地方保障力量和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运用。
循序渐进,把握好业务开展的深度和广度,要先充分论证后制定实施方案,先理论研究后实践探索,先试点后推广,对军地双方的保障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提高装备保障的整体效益。
4.航材军民一体化保障模式建设内容
4.1航材推荐及采购
针对基层级维修特点,综合考虑产品的可靠性指标、使用情况、修理情况以及修理周转时间等因素,结合初始航材清单边界条件,编制初始航材推荐清单,组织相关单位进行初始航材清单评审,确定初始航材采购项目。
在与军方相关单位签订航材军民一体化保障航材采购合同后,主机厂启动与
成品配套商的初始航材采购工作,主机厂与各配套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后,按照
采购节点进行合同履约情况监管,配套航材按期进入航材军民一体化保障库。
4.2航材代储及管控
主机厂建立代储航材管理体系,明确代储航材出入库、构型管控等具体工作
流程。
同时规划专属代储区域,设立专属部门进行管理,保证出入库航材清晰明了。
在保证部队装备具备较高完好率和作战任务出勤率的同时,“军民一体化”
航材保障,充分借鉴了行业普遍采用的数学计算、成本优化模型,将经济性作为
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
通过制定高价值备件储备策略,对数学计算结果进行优化、筛选,制定“军民一体化保障”初始航材储备清单并对清单不断进行细化完善。
构型管控方面,主机厂指定专属部门负责航材军民一体化保障构型管控工作,编制了一体化专属构型管控文件,对入库航材、代储航材、出库航材全过程构型
进行管控,同时追踪航材的有效状态,保证代储航材的有效性。
4.3航材发运与可靠性评估
航材保障过程中,以部队需求单为依据,按照GJB2684《备件、附件、成套
机械零件包装规范》及GJB1181《军用装备包装、装卸、贮存和运输通用大纲》
等要求实施航材包装发运。
综合年度外场航材需求情况、故障发生情况及厂内消
耗情况,对年度外场航材使用情况以及备件可靠性进行评估,对需求备件的故障
原因等进行分析,提出后续可靠性提升与采购意见。
5.航材军民一体化保障模式的应用效果
5.1产生的经济军事效益
参照以往军方自主保障经验:全寿命周期内航材利用率约为15%,单次超期
处置费率占产品价值的不到20%。
采取航材军民一体化保障后,换算至单机成本,约等于每年单机直接维修成本降低近百万元,每年直接维修成本降低数千万元。
5.2产生的社会效益
航材军民一体化保障在推行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管理模式,在试点工作开展后,目前正在组织论证航材军民一体化保障在其它型号中的可移植性,该项目的实施为后续各类型号飞机的保障及战储等航材保障提供经验借鉴,也可为其它同类企业提供兼备保障效率和保证效益的解决方案和管理经验。
加速了军机保障模式的转化,为部队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带动了整个保障模式的变化。
6.小结
航材军民一体化保障由单一的军方自主保障模式转变为代储航材保障,在充分发挥主机厂资源集成优势的同时,保证了生产与用户需求,降低了全寿命周期航材保障成本,有效解决以往航材保障过程中存在的储备资金占用大、保障利用率低、超期处置困难等诸多问题,实现了军事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优化,积极推进了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为作战部队航材保障探索出一条值得借鉴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 陈玉才.民用航空器索赔与降低维修成本[J].中国民用航空,2007,7(2):69-70.
[2] 空客公司GCP2000条款规定[Z].2005.
[3] 周青华.航空公司如何走出周转件索赔被拒[J].航空维修与工程,2018,1(20):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