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要贴近生活论文
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论文
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探究【内容概要】本文为了解决学生作文无话可说,无话可写的现象,因而探究“生活化”的作文教学。
一、作文内容生活化,强调小学生的习作内容应以学生有体验的生活中来。
二、作文课堂生活化,强调把学生的生活引入课堂,在课堂上展示真实的习作情境,进行真实的习作交流;三、作文教学生活化,强调在作文教学中训练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让学生在示范中走进作文,在体验中写出作文,写出了充满童真、童趣的习作来。
【关键词】作文教学内容生活化课堂生活化教学生活化生活是写作最宽广的舞台,写作是个体最独特的生命体验。
“生活化”是改变作文教学困境的必要手段,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有效途径。
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做到生活化呢?一、作文内容生活化小学生作文有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现象:随意写的日记比课内作文好。
日记常常写的有情有趣,着实让大家欣赏;但是到了作文课上看到作文命题,就算老师精心指点,学生认认真真地完成,却常常空洞无物,缺少真情实感。
这是为什么呢?作文内容怎么来?——不能从靠回忆的命题作文来。
命题作文,其习作内容大多为回忆性的生活事件。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明确表示——“小学生不能从写记忆性的命题作文开始,而是写观察作文,进行实物写生。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观察能力不强,生活经验少,内心感悟不深,因而生活储备少,缺乏生活的积累,让学生调动生活储备靠记忆来写作文,是十分困难的。
作文内容应以学生有体验的生活中来。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应以写记实作文、想象作文和应用文为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老师大力进行观察作文,实物作文,生活体验作文,活动作文、游戏作文,应用文等的训练,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及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的丰富自己的所见所闻,加深个人的独特感受。
只有这样从生活中摄取和积累习作的素材,才能为习作开拓源头活水,才能激发学生学习习作的热情和兴趣。
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选大赛一等奖--生活--作文教学的泉源
生活--作文教学的泉源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永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过不歇。
”可见,文章与生活的关系是何等密切。
因此,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将作文教学融于生活,是很重要的。
一、教师是学生发现生活的启蒙。
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了解国家大事,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使他们感受生活的充实。
可以对家庭中的种种琐事,校园内的桩桩小事,邻里之间的不同争执,乃至于街头巷尾的见闻,去体验生活,领悟人生。
生活是取之不尽的源泉,只要把学生引向生活,让他们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以饱满的热情去体验生活,歌颂生活,赞美生活,才会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因为自然中的花草树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的人、事、物、景等,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以接触的。
教师应组织学生经常开展有趣的班队活动,带领学生参观浏览,领略大自然的风光;走进社会,认识社会的真、善、美;参加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用心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如开展体育比赛、文娱表演、小实验、小制作、游戏、劳动等活动,引导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并关注他人在活动中的表现。
二、动情是学生感受生活的验证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是作文的源泉。
文章是客观生活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人的心理为中介的,对小学生来说,则主要是内心世界的种种心理表象。
表象在小学生作文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小学作文教学应着力促进儿童的自觉表象活动的发展,使他们能逐步获得尽可能稳定、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儿童记忆库中表象的稳定度、鲜明度越高,就越利于加工,思维就越活跃,就越具有创造性,也就越有可能写出内容真实、形象具体的好文章。
因此:首先要做的是,教学生学会去“爱”。
让作文走进学生生活论文
让作文走进学生生活《新课程标准》在作文教学的要求中更加重视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自由表达,做到我手写我心,这正是体现《新课程标准》对人性的尊重,同时也告诉我们,作文的过程应该是充满活力的过程。
因此,我在作文教学中努力做到还作文教学生命本色,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获得积极要素,培养他们的兴趣,树立他们的信心,让他们爱上作文。
一、老师的鼓励,是孩子自信的源泉在教学中,我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平时非常健谈的学生,一到上课写作文,他就闭口不谈,经过观察和了解,我发现原因在于他不敢说,怕说得不对,写得不好。
针对这种情况,我会在他面前做一个好听众,鼓励他大胆地说,哪怕只说一两个字,也给予表扬,并让其他孩子为他鼓掌,因为经常得到这样鼓励,他克服了畏难的情绪,作文也有了质的飞跃。
我深深体会到,老师的关爱与信心融入学生的生活中,融入倾听中,发现学生闪光的思维、新想法,学生必会乐于说、乐于写,学习兴趣自然也就浓厚。
因此,老师的鼓励是孩子自信心的源泉。
二、教师创设生活情景,丰富学生的选材参加活动,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而作文教学中常有难忘的事,趣事这样的作文题。
因此,我在作文教学中经常做到“活动带作文,作文表现活动”,把学生有限的生活经历再现课堂。
在五年级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写一件难忘的事,学生回忆的事情中题材不新,立意也缺乏新意,没能准确表达学生的心声。
于是我设计一个现场活动《一场没有试卷的考试》,活动开始,我告诉学生老师要考试,但是没有试卷,这时同学们纷纷猜测,是什么考试。
顿时,教室里是议论纷纷,我让疑惑不解的学生走出教室排好队,同时,我在教室放倒了两把扫帚,然后,我让排好队的同学在教室里绕一圈。
同学们十分好奇地走着,窃窃私语地议论着,有两位同学扶起了倒下的扫帚,走了一圈后,我宣布考试结束,并告诉同学们,有两个同学得满分。
他们正疑惑时,我告诉孩子们,说这两个同学真正地关心集体爱护公物,并且说这是一次隐形的考试。
生活实践对作文教学的(3篇)
第1篇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生活实践是作文教学的源泉。
本文从生活实践对作文教学的启示出发,探讨如何将生活实践融入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引言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学生往往觉得作文难写,缺乏写作素材和灵感。
究其原因,主要是作文教学与生活实践脱节,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因此,将生活实践融入作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活实践对作文教学的启示1. 丰富写作素材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点滴,如亲情、友情、师生情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访问乡村、参与志愿者服务等,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
2. 培养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生活实践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作文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例如,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文字记录下活动中的所见所闻,分享自己的感受。
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写作,还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到作文的乐趣。
3. 提高写作能力生活实践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例如,在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撰写调查报告,让学生在调查过程中学会观察、思考、分析,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4. 培养创新精神生活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面对各种问题和挑战,通过不断尝试和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例如,在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撰写科技小论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5. 增强实践能力作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论文3篇
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论文3篇第一篇一、鼓励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鼓励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并且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像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个作文写作作业,题目为“记生活中一件有趣的事”。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余的时间寻找素材,通过发挥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积极的发现生活中有趣的事物,并且结合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写出来的作文更加富有真情实感,作文的质量也会更高。
例如,一些学生认为生活中有趣的事与玩有关,一些学生认为有趣的事与动画片有关、与和父母出门旅游有关等等,学生将自己所理解的有趣的事写入作文中,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生活,实现作文写作水平的提高。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的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并且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教师也可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开展作文教学活动,由于对学生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在课堂上进行的,为了充分的实现作文教学生活化策略的优势,教师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如下两点。
一是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需要符合学生的特点。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狐假虎威”的故事,学生对于小动物会产生非常浓厚的兴趣,进而观看角色扮演时也会非常的认真,在角色扮演结束后,教师可以趁热打铁,让学生开展作文写作,其写作的主题就是从刚才的角色扮演中体会到了什么,通过学生对“狐假虎威”故事理解开展写作,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二是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应坚持难度适中的原则。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对于事物的理解能力有限,如果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过难的话,将会严重的影响到学生作文写作的积极性,因此,像针对于一些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采用小故事、小游戏等创设情境,而针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名人事迹、社会中的一些现象等创设情境,通过科学的把握创设情境的难度,能够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
三、为学生布置生活化的作文写作任务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还应该为学生布置生活化的作文写作任务,使学生在感受到生活的同时,发挥自身的真情实感,完成作文。
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论文
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浅谈《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
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可见,只有培养学生兴趣和自信心,才能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才会调动他们积极快乐的去观察,去我手写我心。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一直把“真”字放在首位,鼓励孩子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让作文反璞归真,让作文与孩子的健康成长同步。
一、胸中有才能笔下有——说真话、写真事记得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画家善于画牛,尤其是一幅《斗牛图》更是画得活灵活现,连自己也十分欣赏。
可是有一天,一位老农看到了这幅《斗牛图》连连摇头,说:“画错了,全画错了。
”画家不服,老农不紧不慢地说:“两牛相斗的时候,把力气全都用到它的犄角上,尾巴是夹在两条腿中间的。
可这画上斗在一起的牛都把尾巴翘得高高的,岂不是全错了。
”画家听了恍然大悟,连忙下拜,尊老农为师。
作文其实是一个人生活积累、语言积累、知识积累的自然结果,所以古人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眼睛是我们看世界的窗口,可偏偏有很多孩子不愿意睁开一双慧眼,写作文时“想当然耳”,闹出了不少笑话。
有一次,孩子写《我的妈妈》,长相都差不多——大眼睛、高鼻梁、小嘴巴……真可谓是“千人一面”了。
我在班里读了这些外貌描写,“作者”们哄堂大笑。
我问孩子:“这是你们共同生活了十年的妈妈吗?”他们笑着摇头。
“那现在咱们还是写自己的妈妈吧,闭上眼睛认真想想妈妈的模样,抓住最显著的特点,不要从头发一直写到下巴,行吗?”我笑着对孩子说。
大家都充满信心地点头。
不一会儿,孩子们的小手就高高举起来了,“妈妈们”不再一个样子了。
开学的第一次习作中,要求写有意义的一件事,全班五十个孩子只思索了片刻就开始奋笔疾书。
我大喜,惊叹于他们敏捷的思维。
课后,满怀期待地打开第一篇作文,孩子写的是在公交车上给抱孩子的阿姨让座位,感觉没什么新意,但也还算文从字顺。
在作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投入生活,张扬个性论文
在作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投入生活,张扬个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
”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学会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睁大眼睛观察生活,捕捉写作素材,使他们写作的内容具体、生动、感人、富有生活气息。
从而让学生喜欢上写作,这是教师们一直以来探索和尝试的内容。
著名教授钱理群说:“语文课应是一种精神漫游,应该是好玩的,有趣的。
现在的语文却变得很可怕,不怕作文的学生太少了。
”可见说起作文,学生都很头疼,甚至连才进入作文起步阶段的低年级学生都有“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咬碎铅笔头”的苦恼。
这其中的原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文教学脱离生活实际,这样才导致教师教起来难,学生写起来更难。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谈一下心得体会。
一、在阅读教学中挖掘生活的元素我们的阅读教学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美妙意境,从而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和作文能力的培养。
通过阅读教学指导学生的写作,我们要注意在教学中,挖掘文章的精华部分,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在学生对作文感兴趣的前提下,他们才能有创作的欲望和灵感。
我们要善于发现这些教育的契机,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加以培养。
我们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贴近生活的元素,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写作。
在这里,我们还必须注意有效运用续写课文这一训练的机会。
在学习和把握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文本展开想象,通过想象力拓展自己的思路,通过个性化的创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写作能力。
二、在观察中积累学生的创作素材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教师应在平时就注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分析,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激发创作处理。
在教学中,我经常布置学生课余时间注意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积累写作素材。
当然,对观察的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应该是必不可少的。
只要我们善于引导调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能不断的提高。
生活中作文教学论文
生活中的作文教学一、抓住平时的点滴细节,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陆游曾经对他的儿子说过这样两句话:“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我套用这两句话:“汝果欲学文,功夫在文外。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根据学生的特点,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去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1、听,听别人的发言,对其发言进行点评。
我在教学中一直贯彻着一个原则:一个学生发言后,由其他学生对其发言进行点评。
这样做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更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锻炼他们的注意力和理解分析能力。
很多学生害怕作文,拿到作文题目总是愁眉苦脸的,不知道该写什么。
其实生活当中有很多内容可以写,生活是作家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也是我们写好作文很重要的一个源泉。
而我们很多同学身在宝山不识宝,常常问:“哪里有宝呀?”其实我们只要从生活中认真的去感受,就会发现可写的东西很多很多,但前提是我们要善于观察。
贴近生活,贴近自然,可写的东西当然更多,我们要学会从身边的一些小事中选择、整理、收集一些有用的信息,将它们积累下来,成为自己写作时的素材,这就需要一定的注意力和理解分析能力2、说。
每天正式上课之前,我会让学生说一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促使学生注意身边发生的事情,积累写作的素材,另一方面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虽然这些年全国都在推广普通话,但在我们这个地区,普通话并没有被普及,很多学生在平时甚至上课的时候都会说藏语,而这和普通话之间无论在字的音、形、义还是语序上都有很大的差别,由于藏语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写作时经常会犯一些语言上的错误,例如语序颠倒,语言重复罗嗦等等,所以,我希望通过这种口头训练,能够指出并纠正他们在语法上的一些错误,进而达到改正的目的。
而对于极个别说方言特别严重、语言表达能力很弱的学生,我会发动全班的同学帮助他,特别是在课后,一旦他说方言,周围的同学就会立刻提醒他,如果他在说话时出现了很明显的语法错误,旁边的同学也会帮他指出并改正。
作文教学贴近生活的实践(3篇)
第1篇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过于注重作文技巧的训练,而忽略了作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为了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本文将探讨作文教学贴近生活的实践方法。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写作兴趣1.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作文源于生活,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观博物馆、观看电影等,让学生在感受生活的同时,激发写作兴趣。
2. 结合时事热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时事热点是作文教学的宝贵资源。
教师可以结合时事热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大事。
例如,在庆祝建国70周年的背景下,可以让学生以“庆祝建国70周年”为主题进行写作,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
二、贴近生活,选材丰富1. 拓展写作题材,关注学生生活作文题材的拓展是提高作文质量的关键。
教师应鼓励学生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从身边小事中发现写作素材。
如: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使作文贴近学生生活,具有真实感。
2. 创新写作形式,激发学生创作热情传统的作文形式往往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教师可以尝试创新写作形式,如:日记、书信、剧本、新闻报道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作文。
三、强化实践,提高写作能力1.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写作水平课外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课外活动,如:演讲比赛、辩论赛、写作比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写作水平。
2. 鼓励学生多阅读,积累写作素材阅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
教师应鼓励学生多阅读,尤其是阅读经典文学作品。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四、注重评价,促进学生成长1. 客观评价,关注学生进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客观评价,关注学生的进步。
对于学生的作文,既要指出优点,也要指出不足,让学生在评价中不断成长。
2. 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培养反思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生活是小学作文教学源泉论文
生活是小学作文教学的源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从对写作的要求上,强调作文教学要生活化。
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
”一句话,“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而现在很多学生的作文内容十分空洞,假话、套话很多,显得十分干瘪无味。
为什么呢?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作文严重脱离了现实生活。
因此,小学作文教学应该来源于生活。
作文的材料来源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作文的目的就是为生活服务,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需要。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基本做法:首先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积累作文的材料。
积累素材是作文成功的关键所在及写好作文的重要途径。
正如,巧妇难煮无米之炊。
作为孩子,生活在大千世界,无其不有。
我鼓励学生以“记录生活”的形式进行习作训练,倡导生活中有什么就记什么,生活中发生了什么就录下什么,花是什么样的就写成什么样的。
这很像美术中的白描写生,见到眼前的事物,便用线条如实描绘下来,而无须进行刻意的艺术处理。
要求学生的习作记录真人真事、表达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
学生的习作也是随感而发、随事而记,而不是将习作训练机械地分配在每周的作文课上。
如我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系列活动,如“亲情行动”,让学生每周计划为长辈做一件增进情感的事情,给奶奶敲背、陪爷爷聊天、帮妈妈整理房间……再如“感悟秋天”,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中寻找秋天。
为学生作文作好基础性准备。
其次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学会思考、反思、展现观察的情景。
我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去收集、整理、提炼观察来的材料。
比如:你印象最深的事?你心中有什么想法?有哪些事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你做了一件什么真棒的事?引导学生回想这段时间所经历的事情,挖掘心中的心事。
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理清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结果,在反思过程中掌握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和条件,理解其发展中的现实意义。
让作文教学植根于生活实践论文
让作文教学植根于生活实践摘要:目前,中小学作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枯燥无味、缺乏生机等问题。
其实,生活就是最大的作文素材宝库,教师要创造性地利用好生活与课堂的关系,以生活课堂的作文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探究生活,独立地观察分析生活,赋予作文教学以生活的气息、生命的灵性,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作文创新能力,提高小学作文教学的活力。
关键词:再现;创造;作文教学;生活实践“生活作文”包括再现生活、表演生活、实践生活、创造生活、思考生活等几种形式。
教师应在不同的形式中指导学生写作,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一、再现生活所谓再现生活,就是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把生活中的片断在课堂逼真再现,引导学生反复观察,深入思考,全面把握。
如,录下拔河大赛的“加油声”,拍下百米比赛的冲刺镜头,摄下秋游的全过程等。
教师根据习作的需要,在课堂上适时呈现,引导学生有意识地集中注意力,进行重点观察,帮助学生完成头脑表象的多次积累,为学生的再次情感体验创设条件,突破教学难点,最终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写作能力。
二、表演生活叶圣陶指出:“作文这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写成什么文字。
”21世纪的儿童,其生活应该是现代化的、丰富多彩的,但由于父母的专宠,因而失去了应有的童年乐趣。
没有生活哪有作文?在作文教学中,我经常准备一些生活道具,引导学生把当天的见闻中最有意义的一幕演出来,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创作了一个又一个生活剧目,戏演完了,作文也成功了大半。
把生活搬到讲台上来表演,与“再现生活”相比,增加了想象的空间,展现的是概括性的真实,更集中,更形象,是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提炼与升华。
“表演生活”要求做到“形真”、“意切”。
“形真”,指表演既要表现真实的生活,又应该是生活的概括,追求的是形式的“真”。
就像戏剧中的一面战旗代表千军万马,同样,一顶帽子随意反戴,就可勾画出一个调皮的小孩子形象。
“意切”就是表演的内容必须反映生活的本质,切中生活的要点,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提高认识水平。
作文教学应贴近生活
作文教学应贴近生活摘要:当前,学生作文“大话、空话、假话”的弊病很多,许多学生抛弃了真情实感,这与《课标》要求作文做到的“思想感情真实、健康,内容具体”脱轨了。
所以,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明白:作文的素材来自于生活,反映于生活。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要写出具体而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就必须向生活索取素材。
关键词:作文;教学;贴近;生活作文的素材来自于生活,反映生活。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要写出具体而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就必须向生活索取素材。
中学语文《课标》要求作文做到“思想感情真实、健康,内容具体”;纵观近几年中考作文,虽然作文体裁上有所变化,但都离不开中学生生活和熟悉的题材。
这一点反映出当前中学作文教学方向——作文教学应贴近生活。
一、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是抓好作文教学的前提平时的作文教学发现,许多学生抛弃了真情实感,作文充满了“大话、空话、假话”,即使是作文基础较好的学生,也避免不了编造的弊病,而且,作文的选材大都雷同:写做好事,都是写半路上遇到一位行走不便的老爷爷(婆婆),送他(她)回家,受到表扬;在客车上给老人、孕妇让座。
写同学,都是开始时十分要好,后来因一点小事闹矛盾,结局是大家重归于好;或者是哪个同学转学了,很挂念他(她)。
写一次劳动,都是老师布置(开头),同学们积极劳动,轻伤不下火线(中间),完成任务,收工(结尾)。
甚至许多学生编造自己是孤儿,或者生活在单亲家庭,以编悲惨故事来博取同情。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学生平时缺少认真细致地观察生活,获取素材,等到作文时,只能凭个人的思想“想当然”来瞎编滥造,或者依照常见的模式来编造故事情节,作文勉强凑合,写出来的作文内容空洞、贫乏,缺乏真实感、生动感。
因此,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是抓好作文教学的前提。
二、引导学生怎样观察生活,是抓好作文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怎样观察生活呢?我认为首先是引导学生观察事物特征入手。
法国作家莫泊桑说:“为了形容草原的树或燃烧的火,我们要站在这个树或火焰面前,直到我们觉得它不像别的树或别的火焰为止。
写作贴近生活论文:浅谈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贴近生活
写作贴近生活论文:浅谈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贴近生活我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必须把树立“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外延相等”的观念放在第一位,用生活的理念指导小学作文教学,从生活和写作的结合上,探索有效的指导途径,构建一个“以内容题材为中心,以创新为主题,贴近生活、凸现个性、充满生命活动的、自由的作文教学模式“。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在生活化作文教学中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让学生作文感染生活气息生活是人生经历的自主积累和人性情感的真实体验,生活中有许多感动人的元素,它就好比是习作的数据库。
《标准》中明确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换言之,生活就是习作的源泉,离开生活实际,作文就只剩一个躯壳,没有意义,没有内涵。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自然活泼流个不停”。
可见,作文教学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
小学生习作也当如此,要知道生活充实精彩,学生表达才可畅快淋漓。
1、让生活走进作文。
随着年龄增长,学生的生活阅历不断丰富,可这并不等于他们在每次作文训练中,都懂得选取恰当、典型的材料。
他们甚至还会感到无从写起,其中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认识生活和评议表达的能力。
因此,在生活化作文教学中,我通过优化教学训练过程,引导学生对所经历的生活深化认识、强化感受。
如在写保护环境的习作前,我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到社会上了解环保情况;会摄影的学生就去有特色的地区照相,喜欢画画的学生还可以自发写生,表达心目中的理想家园或者揭露一些环境弊端。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对环保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从而促进了生活体验的。
最后进行写作,自然水到渠成。
这样一来,学生的习作充满生活气息,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折射出时代的光辉,题材之广,构思之新,表达之巧,真让人有“雏凤清于老凤声”的欣喜。
2、让学生体验生活。
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生活体验,增加生活积累。
让作文教学贴近生活
让作文教学贴近生活“作文,作文,作得人头疼。
”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作文教学,总是让人爱恨掺半。
平时在教学生写作文时,我发现学生总是面露难色,显得很痛苦。
问其原因,都说无话可说,或不知写什么。
改作文时,发现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
写到同学,往往写某某同学学习很认真,别人玩,他在看书、做作业;别人抄作业,他自己动脑筋;别人考试作弊,他不仅不作弊,还阻止别人作弊等等。
写到爸爸、妈妈,不是带病工作、做家务,就是雨中送伞,或是关心自己的学习等等。
学生的作文普遍立意不深,材料陈旧,让人看了有视觉疲劳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理由很简单,缺少生活。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由这句话可以看出,新课程要求学生多接近生活,从生活中挖掘素材。
近年语文界的专家也提出,语文要密切联系生活,那么,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作文教学当然要贴近生活。
作文教学该如何贴近生活呢?在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一、设置情境,激发兴趣所谓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的这段话,在肯定启发作用的情况下,尤其强调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重要性,所以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是提高作文教学的重要途径。
学生写到作文常抓耳扰腮,觉得无话可说。
针对这种现象,初一学生一进校门,我就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注意观察。
比如,秋天到了,我会放几盘菊花在教室里,让学生仔细观察,看它的颜色、形状。
菊花的艳丽一下子吸引了学生,课后他们都会不自觉地围在花前,左瞧右看。
当我正式要求他们写的时候,班上学生都能写出象样的作文,有不少学生还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得很生动。
学生的写作热情就这样被激发出来。
爱因斯坦曾说:“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
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策略[论文]
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策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基于这一点,小学习作教学应该生活化,生活与习作可以构成一个“生活——习作——生活”的循环。
教师应广泛接触学生,全面观察学生,要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和用心体验周围世界和现实生活,并及时做好记录,为习作而积累。
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让学生写真事、抒真情。
生活中处处有作文,教师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学作文、写作文,这符合现代教育观,符合学生习作的心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致力于生活教育理论的运用与发展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博大精深,我们的首选策略是通过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来提高教育教学的自觉性,通过生活作文的研究来丰富生活教育理论的内容。
二、牢固确立作文教学的生活本源观学生作文的本源是来自生活。
“生活本源”,是指学生的作文来源于日常生活,作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从观察、体验日常生活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周围的世界,认识生活,热爱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这是贯穿小学作文教学始终的主线。
让学生生活“语文化”,就是让学生深入生活,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时间及学习内容,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学校、家庭、社会、自然生活中养成时时学语文、处处用语文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和水平。
三、追求多种形式的生活作文表达方式,丰富生活作文的写作内容1、画生活中的画,写生活中的事——手画、眼观、嘴说,可调动各种感官,有利于语言表达。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以丰富生活,积累情感;多思考,以获取灵感,提高认识;多练笔,以表达意愿,巩固技法。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不断拓宽学生生活的领域,引导学生从“我”的世界走向“周围的世界”,从“我”的生活走向“社会群体”的生活。
从作文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
做到了这一点,小学生能绘童心、露童趣、叙童乐,就能写实在的事物,写丰富的想象,抒发真情实感。
论文贴近生活,提高作文能力
贴近生活,提高作文能力写作文一直让学生感到很困难,无从下手,因此,对于农村小学教学来说,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
为了写好作文,学生常常是东拼西凑,绞尽脑汁,但写成的作文空洞无味,没有真情实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活便是作文的源头活水。
所以,先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材料,然后再去动笔,便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何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材料呢?一、引导学生多观察春天到了,我让学生走出课堂,观察春天的美丽景象,有些同学写出了这样的感受:小草穿着嫩绿的衣服在春风中跳舞,各种各样的花儿们也拍着手儿为他们助兴、喝彩;河边,柳树也抽出了小芽儿,远远望去,就像是画家用彩笔渲染成的一样,田里的麦苗也变得绿油油的。
啊,春天来了!在这位学生的笔下,每一种事物都充满着生机,多么富有想象力啊!大自然是个巨大而美丽的宝库,大到广袤的宇宙,巍峨的群山;小到一草一木,一鸟一石。
只要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处处有风景,处处有素材。
二、引导学生多实践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只有投入到生活中去,体验人间真情,丰富个人情感,积累习作素材,习作时才有事可叙,有景可描,有情可抒,写出来的东西才能有声有色,有情有景,读起来才会感觉有滋有味。
为了开辟农村孩子的习作新天地,我积极引导他们去参加劳动实践,在劳动中体验生活,积累素材。
双休日,同学们有的下地掰玉米,有的种菜、拔草等。
我通过“家庭作业本”与家长保持联络。
作业本上有家长的签名和对学生在家里情况的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劳动的辛苦。
通过这样的劳动,同学们深刻体会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和父母的艰辛。
有的学生写出了这样的感受:今天,我帮爸爸往家拉玉米,整整拉了一下午,才把玉米全部拉回家。
我们的身上都是汗水,就像落汤鸡一样,累的我骨头都快散架了,但是看到满院堆得像小山一样的玉米,心里甭提多开心了!你看那黄澄澄的玉米棒子,粒粒饱满,就像宝石一样,多喜人啊!我深深地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我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劳动果实,不浪费一粒粮食,做一个勤俭节约的好孩子。
教研文章交流 小学生作文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
教研文章交流小学生作文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
作文教学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作文课还没有具体的标准作为依据,因此作文课在教学层面上还没有一个比较好的方法,一直还处于研究和怀疑的阶段。
作为一名年轻的语文教师,我想浅谈一下作文教学的一点看法,我觉得写作内容一定要贴近学生生活。
?小学生写作文,首先一定要有写作素材,而这些素材正好来源于孩子们的生活。
如果孩子们具备了作文题意下的生活经验,他们就可以相对轻松地完习作任务。
反之,如果不具备相应的生活经验,也不具备将素材进行加工整合的能力的话,学生就有可能写出假借性质的作文。
那么这样的习作教学,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讲毫无意义,甚至起到负面的影响。
小学生经常考试的作文有《一件有意义的事》、《一件难忘的事》、《童年趣事》等这些写事的作文题目,或者《我的爸爸》、《我的妈妈》等这些写人的文章。
这些作文题目都比较贴近学生实际,学生。
作文教学应贴近生活
作文教学应贴近生活李玖“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新世纪语文教学的四大理念之一,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
开放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
所以,作为核心课程的语文教学应向生活开放,才能改变习作教学自我封闭,与生活隔绝的状况,给习作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1.到生活中观察,丰富习作素材。
丰富多彩的生活是每个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
”只要我们有意识地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就能随时随地获取丰富的习作素材。
由于观察是习作的基础,因此我有意识地领着学生走进大自然,指导学生去观察千变万化的事物,春天到了,我引导学生留心校园、田野的一草一木;夏天到了,我利用假日带领学生拥抱自然,感受夏天的丰富多彩;秋天,组织学生到田野里去观看农民伯伯收割的场景,让他们分享丰收的喜悦;冬天,让学生置身于粉妆玉砌的世界,尽情享受童年的欢乐……并要求学生及时将心中的所思所想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通过长期的积累,学生的脑中装满了孩提时代的故事,积累了丰富的习作素材。
引导学生到生活中观察,应抓住有利契机。
2.在活动中体验,激发写作动机。
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
叶圣陶老先生早就强调作文的交际功能,他说:“作文为社会中不可缺少之技能,非语文教师强加于学生之作业。
”由此看来,学生只有想写、愿写时,才会觉得写作也是一件乐事。
因此,我将习作指导融化在学生喜爱的活动中,积极引发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丰富自己的感受,激发他们的写作动机。
例如在指导写人文时,我指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开展“夸夸我的好同学”、“你真棒”等演讲活动,让学生搜集所写同学的典型材料,激起学生表达的愿望,产生写作的动机。
3.在实践中感悟,写出独特感受。
实践出真知。
只有让学生写自己实践过的、了解的事情,学生才能充分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教学要贴近生活
摘要:生活是作文的素材,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有无限的作文信息,只有真正贴近生活,生活才能在我们笔下”原汁原味”地流淌出来,引起读者的共鸣。
因此,作文教学要摒弃传统的闭门构思,凭空想象的做法,要回归自然,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悟到的写下来,写出真情实感。
关键词:生活观察素材激情
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这是新的《课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的明确要求,它再一次重申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我们有很多老师在实际操作上却背离了它。
现在,很多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下了课也是埋在作业堆里,很少有课间休息时间、更谈不上自由活动时间;在家里,父母往往还嫌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太少,嫌自己的孩子学习不够自觉,又给学生买来什么“升学宝典”、“名校之路”……面对那些堆积如山的作业,聆听着老师、家长的埋怨、唠叨,学生根本没有春日草地上的嬉戏、夏日的垂钓、秋日里的放风筝、冬日里的堆雪人、打雪仗……根本没有机会走向社会、走进生活。
试想,这种没有色彩的、单调乏味的生活,加上教师强加给学生写作的种种清规戒律,所谓作文事实上就是代“教师立言”、代”考试立言”、代“教材立言”,在这种情境下,学生怎能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呢?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写作水平不能提高的原因主要就是对生
活的感受力不强,脑子里没有储备足够的素材和信息。
在以往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有不少教师经常刻意追求立意标准、格式标准、写法标准等规范化教学,向学生大谈写作秘诀,诸如:如何开头点题,中间如何展开,结尾又如何照应,甚至于鼓动学生模仿课文、去下苦功夫背范文等等,在这种统一标准的作文训练中学生的思维个性受到了严重的束缚,学生的作文也就往往编造脱离自己生活真实与认识能力的“成人化”语言,“英雄化”思想,难怪现阶段学生中还常常出现这种作文现状:“一看题目就摇头,摊开稿纸咬笔头,苦思冥想皱眉头,三个小时没开头。
”
当然,这些老师的做法不能说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一点作用都没有,多了解一些文章的开头、结尾、结构方式等写作范式至少可以帮助学生规范写作,不至于写作时离题万里。
多背一些优秀范文、记住一些名言锦句的好处就更多了,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增强学生的语感,还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确立主题思想,准确地选取题材,恰当地安排体裁、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标点符号等等,这无疑是提高学生作文素质的一条捷径,但是,仅仅做到上面这些是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从而提高学生写水平的。
我们说,一个合格的人类学家,必须沉浸在当地生活的细微情节里,对地方文化进行深入考察,参与当地人的生活,在一个有严格意义的时间和空间的范围内体验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思想境界……
才能写出人类学专著来;一个教育工作者,也必须介入到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去改变他们以学校教育中的生存状态或生活方
式,使他们的教育思想、教育行为和学习行为发生某种转变……才能写出对教育具有指导意义的教育学论著来;写作与生活的联系问题就更不容置疑了,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家、诗人金波老师,就是在母亲搂着他吟唱“拉箩箩,扯箩箩,收了麦子蒸馍馍。
蒸个黑的,放在盔里,蒸个白的,揽在怀里”等无数个童谣声中感受朴素的饱含乡土气息的民间童谣的律与美,享受与母亲一起游戏的快乐,学会感悟生活,懂得做人的道理,从而引领他走向了文学殿堂,为孩子们创作了大量情真意美的诗篇,正如他在《童谣》中写的那样:“妈妈教我的童谣,是开启我生活大门的钥匙,它在我面前展现了绚丽多彩的世界,……”
著名作家老舍在他的《三年写作自述》中也说过:“我生在北京,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
一闭眼我的北平就是完整的,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
我敢放胆的描写它。
它是一条清溪,我每一探手,就摸上条活泼泼的鱼儿上来。
”这就导出了一个作文的道理:只有真正的贴近生活,让生活“原汁原味”地从我们的笔下流淌出来,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善于调动入微感觉,捕捉生活中令人心灵颤动的极细小的生活“切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