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说课稿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时要多琢磨文章立论的方法,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以及由此产生的说服力量.同时应当有点质疑问难的精神,大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从而提高思考能力和议论能力.
(二)教材目标及确定依据
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确立三维目标:
1、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语言、动作,形象激情的教学方法.
3、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教学方法.
选择以上教法的依据: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矗据此,我在教学本课时主要采用诵读的方法,使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同时通过个性化语言以及动作演示等形象激情的方法来辅助教学,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句.
(二)第一步:翻译理解.
我设计两个环节.
一是让学生粗读原文,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翻译大意,重点完成三个内容:依据文脉推断不懂的词义,点出重点的实词,框出通假字并归纳规律;
二是让学生细读原文,进一步落实字句的翻译,主要完成两个任务:实词活用、特殊句式及其规律总结.两个环节是由简入难的过程.
本文篇幅较长,并且有一字句不易理解,因而对高一学生来说完全读懂内容有一些困难.这样的话,老师就要做好引导工作,把一些难点,或是出现词类活用比较多,局势比较特殊的句子,老师可以先给学生画出来,存疑,或是与同学们一起讨论解决.对那些不易懂的字词就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提供的语境、前后涉及的情节加以推测、判断,以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好方法.要求学生点出重点实词、框出通假字,主要是为帮助学生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异读现象、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的词语,并进一步得出规律,指导今后的文言文学习.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多重排比、夸张、对偶、对比、同义叠句的运用,使文章显得气势非凡,而又深刻.
4、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
《过秦论》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过秦论》.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语文必修5本书共有文言文单元5个,17篇文章.涉及了5个方面的文章类型:古代记叙散文、山水游记散文、议论性散文、人物传记和古代抒情散文.《过秦论》属于古代议论性散文,是必修三第十课.
编者在选取这些文章的时候,目的是聆听其中的济世忠告,感受古人的襟抱与睿智,体会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宝贵.阅读着这些智慧的篇章,还可以借鉴古人议论的艺术,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Leabharlann Baidu解.
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文言文翻译中难度较大,也是本文教学的两大难点.要求学生标出有活用现象的字和划出句式特殊的句子,是基于两点考虑:
(设计依据: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古代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古代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一)历史知识导入新课
(课前请学生复习战国时期的历史知识)
请学生到黑板上画战国末期的形式地图,再请学生讲述秦灭六国的过程.
让学生思考秦何以灭掉六国?秦国国力的强大.
但是我们又知道,秦国是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短(16年)的王朝,这又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贾谊的《过秦论》,看看贾谊的见解.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3、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
(设计依据:从学生文言知识薄弱的现状出发,与高考中文言知识比重比较大相结合,主要为学生阅读其它的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能力)
二、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从编者编书的意图来看,重在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但就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夯实基础应是首要任务.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相融合,或借文释史,或者借史释文,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本文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现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品为基础,来说说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三、说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教学艺术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所谓应变,就是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授课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置措施.因此,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学生诵读、教师范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之所以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来评价司马迁的《史记》,是因为司马迁的《史记》把历史与文学很好地融合了起来,给我们创造了独一无二的边缘艺术境界.我们把司马迁的文章既可以当作历史著作来读,又可以当作文学作品来读.读史,使我们在形象、具体的文学氛围里感受到了历史的苍凉与凄美;读文,又使我们在抽象、概括的历史王国里感受到了文学的严肃与深沉.这种二元化的收获,不正是未来的教育趋势吗?所以,历史教学理应融入文学、哲学、美学等多元因素,使历史成为一个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学科,使学生在文学的形象中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二)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C、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