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的饮酒风俗
彝族的待客习俗是怎样的
彝族的待客习俗是怎样的彝族待客的奇特方式:饮转转酒,吃坨坨肉彝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他们待客之时会热情的请客人喝酒,这种喝酒的方式很独特,被称为“转转酒”。
意思是说喝酒时主人会先给在座的宾朋斟上半碗酒,传递给左边的人,每位接酒的客人只能用右手接,然后让递给席中年纪最大的人先喝,以示敬老。
紧接着按顺序每人都喝一口酒,直到喝完这碗酒。
这样,一碗喝完,再斟一碗,一轮结束,又起一轮,一醉方休。
彝族传统饮酒方式是没有干杯饮酒的。
在屋里饮酒围坐火塘边,饮着转转酒,有事说事,无事聊天。
嗜酒者多饮,不会酒者少饮或不饮均可,但酒杯一定要传递下去。
主人向来没有强迫客人多饮酒的习俗。
“一坛酒、一杯酒都表达情意。
一般是十斤五斤一坛酒,百斤千斤也是一坛酒。
饮酒饮情意,不在乎多少。
”由此可见彝族酒文化的饶有情趣,丰富多彩。
除了转转酒,还有坨坨肉也是非常有名的,坨坨肉彝语称“乌色色脚”,意思是猪肉块块。
这每一块肉的重量都在二三两上下,着实是一个肉坨坨。
庆彝族的主要煮肉形式,是将猪肉或羊、牛肉砍好,用冷水煮熟,不下任何佐料,包括盐;肉熟后捞起,再撒蒜水,盐及花椒等就可以上桌了。
吃时需用双手拿肉。
其味非常鲜美,因煮时不能烂炖,而是看“火候”,“火候”一到即熟,“火候”不到则肉生,“火候”稍过则肉硬,因此,一般人不会做。
且要趁热即食;所以,一般情况下不易做此道菜。
要有心品尝坨坨肉,一要碰上彝人喜庆节日如火把节(农历6月24日)或办事;二要到宾馆餐厅订做。
彝家人吃肉常以吃大块肉为快。
凉山的彝家人都喜欢将牛肉、羊肉、猪肉砍成拳头大上的坨坨块状(彝族人认为肉越大坨代表主人越好客),再用清水煮熟后食用。
彝家有这样的饮食习俗,大凡有客人到来,主人须让砧板(指宰杀牛、羊、猪等专用的大菜板)沾血,现杀牲畜待客方为好客的表现。
最尊贵的客人来临,以打牛(即杀牛不用刀,以斧背击其头部而毙之,故称为“打牛”)待之为最尊敬,杀羊、猪、鸡等顺序逐步次之。
在他们的饮食观念中认为,请客人吃饭,用野生动物肉款待,不为请客招待,只属吃便饭。
云南各民族饮酒文化有哪些不同
云南各民族饮酒文化有哪些不同云南少数民族的酒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结晶,是民族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内涵深厚,包含了一个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社会等诸多的方面的内容,同时也在这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那么云南各民族饮酒文化有哪些不同呢?1.彝族。
彝族习俗以妇女敬酒为贵,不论任何场合只要是妇女买的或是敬的酒,被敬者不得拒绝,饮酒后要回赠点礼物。
2.纳西族“客酒”。
“客酒”是以高粱、大麦、小麦等为原料酿制而成。
其制作方法是大麦、小麦各占60%,煮熟、焖黄,然后摊凉加酒药装箱糖化,再分装入瓦罐,加上60度大麦清酒,封存60天后过滤去糟,将汁液再分装入瓦罐密封沉淀,时间最短一年,越长越好,度数不高,富含葡萄糖和多种维生素,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饮料酒。
3.独龙族竹筒酒。
云南怒江贡山一带的独龙族男女老少都喜好饮酒,每当收获季节,家家户户都酿酒。
独龙族人酿酒不用土坛而用竹筒。
酿制时他们选用最好的竹中,将竹子做成酒筒,然后将煮熟的大米、小麦、或高粱拌上药酒装进竹筒。
7天后,将竹筒盖打开,即可喝到醇香的竹筒酒了。
4.黎族山栏酒。
云南等地的黎族人民热情好客,客人临门,便以自制的山栏酒为客人接风洗尘。
他们饮酒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叫“腔斧昂”,是饮酒叙情之意;第二阶段是喝醉酒,叫“痹熬”,就是按黎族风俗要喝醉才罢;第三阶段叫“吞卓丘”,即主宾对唱当地民歌。
5.水族肝胆酒。
水族人民素以肝胆酒招待客人,表示肝胆相照,苦乐与共。
他们在杀猪时,一般都把猪胆留了下来。
当客人入席,酒过三巡,主人便取出猪胆,剪开管口把胆汁注入酒壶,给在座的人各斟一杯,由客人先喝,然后才轮到主人。
喝酒高潮时,往往要喝交杯酒,即宾主联臂举杯,同时将对方递来的酒饮下,表示心诚。
以上就是对云南各民族饮酒文化有哪些不同这一旅游饮食安全知识给大家带来的介绍。
希望大家在外出旅游的时候要对我国的饮食习惯风俗有哪些多做了解,以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各个地区的饮食文化。
我国彝族的酒文化与风俗
我国彝族的酒文化与风俗我国彝族的酒文化与风俗彝族几乎家家酿酒。
那么他们的酒文化又是呢?为此由啦店铺为大家分享我国彝族的酒文化与风俗,欢迎参阅。
彝族酒文化的历史记载《康熙鹤庆府志·风俗》记:“彝俗,饮必欢呼。
彝性嗜酒,凡婚丧,男女聚饮,携手旋绕,跳跃欢呼,彝歌通宵,以此为乐戏。
”凉山彝族过年三天,每天都有活动,每项活动都有酒:第一天吃年饭。
要杀猪、备菜和祭祀,各家吃年饭。
第二天“搜酒”。
全村寨的男人们自动结成队伍,挨家挨户去搜酒喝,被搜人家不得拒绝。
队伍会越来越小,因为不断有烂醉如泥的退伍。
“搜酒”队伍走到那唱到那,为年节增添了许多欢乐和热闹气氛。
第三天拜年。
人人带酒,路上碰到相识者,打开酒瓶请他喝“开口酒”,喝了酒要给一点回礼,并拜年者的酒好。
晚辈给长辈拜年,要到处喊村寨里的人来喝拜年酒。
小伙子到未婚妻家拜年,那里的姑娘们要联合起来与他对歌、唱诗、饮酒,小伙子如果这方面不力,会被抹锅底灰,泼冷水。
清朝赵翼《檐曝杂记·边郡风俗》记载滇黔等地彝族、土家族、苗族青年“春月趁赶墟唱歌,携手就酒棚并坐而饮”。
云南巍山彝族男女相,常私下订婚:在约会的地方,小伙子向姑娘敬白酒,表示求婚,姑娘接受,就表示同意,两人要坐在松树针叶上共饮,叫做“吃松毛酒”(南方将松树针叶叫做“松毛”)。
男方父母知道后,便请媒人去走求婚的程序。
求婚时,媒人去女家必带一壶酒,称为喝“白话酒”。
女方如果拒绝,媒人返回时,要给媒人把酒壶重新灌满,叫作“回头酒”。
正式订婚时,要用“茶糖合酒”。
订婚第二天,未婚夫要到女家请女方亲友宴饮。
婚礼时,天黑后在门前院坝场子中点起一堆堆篝火,“酒礼婆”唱“勺果车”(酒礼舞的开头歌)后,宾客们开始跳“酒礼舞”:酒礼舞形式是边歌边舞,歌词是赞美父母,祝愿之类,人们跳一阵舞,饮几杯酒,周而复始,此起彼伏,通宵达旦,歌舞酒融合在一起,十分隆重热闹。
最后,酒礼婆唱“鼠果者”,酒礼方结束。
有的地方彝族婚礼时,由男青年跳舞,大家唱歌伴舞。
彝家“三道酒”
彝家“三道酒”彝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其酒歌文化更是博大精深。
边唱酒歌边敬酒,是彝族人延续已久的待客方式,表达出的是彝族人豪爽、粗犷、热情、奔放的民族热情。
“三道酒”是彝族接待贵客的最高礼仪。
第一道酒为栏门酒。
客人刚走进彝寨,彝家人就会吹响长号、唢呐,弹起月琴,载歌载舞迎接客人。
客人的脚还没有站稳,身着盛装的彝家姑娘就会捧上一杯美酒。
喝了这杯酒,客人才能进入彝寨。
拦门酒中唱得最多的是《迎客调》:“远方的人啊,走进彝家就是客,客人啊请喝一杯迎客酒,彝家的小锅酒醇又香,喝完这杯迎客酒,彝人心里才高兴,喝完这杯迎客酒,让你精神又快乐!”如果酒杯内放有木叶,则表明要客人当场回唱一首酒歌。
第二道酒为祝福酒。
喝过拦门酒,走进彝家院子里,丰盛的佳肴在堂屋里的青松毛上摆开,热情好客的主人会邀你入席,向客人敬上双杯酒,同时还会献上祝福酒歌。
祝酒歌有现成的曲调,声调热烈高亢,唱词内容有传统词,也有即兴发挥的创作,根据客人的身份唱一些祝赞、吉利的话语。
敬酒歌可一人独唱,也可也数人集体唱。
“远方的客人啊,请喝双杯彝家的祝福酒,一杯祝福酒,祝你一生安康。
二杯祝福酒,祝你四季风顺。
客人啊,请喝下这双杯祝福酒,点滴都莫留!”第三道酒为留客酒。
客人要离开主人家了,当把客人送到大门口,主人会请客人喝下离别时的最后一杯酒。
敬酒时长号、唢呐同时吹奏“留客调”,男女青年欢歌起舞,主人手捧酒杯,唱起送客人的酒歌,祝福客人幸福、吉祥。
“远方的客人啊,请你留下来!······远方的客人你若真要走,请喝下这杯留客酒,喝不完这杯留客酒,你就莫要走,喝完这杯留客酒,要走你就走。
”客人必须把这杯酒喝掉,才能启程。
彝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彝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彝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彝族主要是在四川地区,他们的主食主要是土豆、玉米之类的为主,稻米也会吃但是比较少。
那么彝族的风俗习惯你具体都知道都知道多少呢?下面店铺为大家介绍彝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彝族的风俗习惯待客习俗民间素有“打羊”、“打牛”迎宾待客之习。
凡有客至,必杀先待客,并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别以牛、羊、猪、鸡等相待。
在杀牲之前,要把活牲牵到客前,请客人过目后宰杀,以表示对客人的敬重。
酒是敬客的见面礼,在凉山只要客人进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后再制作各种菜肴。
待客的饭菜以猪膘肥厚大为体面,吃饭中间,主妇要时时关注客人碗里的饭,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随时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诚。
吃饭时,长辈坐上方,下辈依次围坐在两旁和下方,并为长辈添饭、挟菜、泡汤。
彝族烤茶相亲习俗烤茶是我国高山峡谷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必需品,由于气候寒冷干燥,缺少蔬菜,故常以喝浓郁热茶的方法来补充营养素的不足,所谓“每日必饮三次茶”。
烤茶种类多样,咸甜苦辣,人生百味,既是艰苦劳作的能量之源,也是节庆待客的灵性之物。
据说在当地,若学不到一手烤茶技术,到姑娘家烤不出好茶,老丈人会认为你没本事,而不愿将姑娘嫁给你,因此,当地小伙十五六岁就要学烤茶,都有一套自己的烤茶绝招。
彝族人还流传着百灵从无量山百丈高崖衔来茶种为人治百病的故事,为纪念灵鸟,客人饮茶时,少男少女总会模仿灵鸟翩翩起舞,而糊米罐罐香茶的每道工序也和百灵有关。
婚俗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
婚宴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羊肉(丧事则用羊肉)。
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餐痛饮之习;滇西的彝族,凡娶亲嫁女,都要在庭院或坝子,用树枝搭棚,供客人饮酒、吸烟、吃饭、闲坐,民间把这种用枝搭的临时棚子称“青棚”。
彝族的婚恋奇特而有趣,最有趣的是,举行过“换裙礼”的少女,方可在“玩场”中与心上人结交恋,以及媒人说亲和吃酒定亲、让新娘挨饿、亲朋通宵哭嫁、向迎亲者泼水、抢背新娘、洞房博斗等传统婚俗。
彝族的注意事项
彝族的注意事项
彝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等地。
作为一个具有独特文化传统和习俗的民族,彝族有许多需要注意的事项。
下面我将从饮食习惯、宗教信仰和节日习俗等方面进行介绍。
首先,彝族的饮食习惯是需要我们注意的。
彝族的主食是玉米、高粱和土豆,他们喜欢吃酸辣的菜肴,在调味上使用鲜辣椒和酸汤。
在餐桌上,他们还有一种独特的酒文化,喜欢用青稞酿造出的酒来款待客人。
因此,与彝族人一起用餐时,我们需要尊重他们的饮食习惯,不要随意挑食或者拒绝他们的款待。
其次,彝族的宗教信仰也是需要我们尊重和注意的。
彝族人信奉自然崇拜和巫教,他们崇拜自然界的各种神灵,认为万物有灵。
在彝族人家里,常常能看到他们供奉的神像和图腾,这些物品对他们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与彝族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尊重他们的信仰,不要随意乱碰或者干涉他们的宗教活动。
此外,彝族的节日习俗也是需要我们了解和尊重的。
彝族有许多重要的节日,比如“火把节”、“射虎节”、“盖革节”等,这些节日对他们来说意义重大,是他们传承文化和团结的重要方式。
在这些节日里,他们会举行各种传统的庆祝活动,比如跳火把舞、射箭比赛、赛牛等,这些活动都是他们维系民族传统的重要方式。
因此,在彝族的节日里,我们需要尊重他们的传统习俗,不要干扰或者污蔑他们的庆祝活动。
总之,与彝族人交往时,我们需要尊重和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节日习俗,不要随意干涉或者伤害他们的传统。
只有通过尊重和理解,我们才能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发展。
罗平彝家酒歌 源远流长的酒文化
罗平彝家酒歌源远流长的酒文化酒歌,借酒咏歌,以酒为媒,以歌为形,旨在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民俗价值。
罗平彝族群众有“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灵,祭山、祭水、祭树、祭火、祭寨门、祭祖灵”的“三拜六祭”习俗,挖掘整理彝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整理古彝文《玄通大书》;收集、整理、考证、编辑了《罗平彝族文字集》,采集国际音标,罗平彝族常用的4种方言,涉及宗教、历史、哲学、语言文字、医药、天文、地理和农业科技等各方面的知识;彝族德高望重的么公利用彝语和汉语进行法律法规、国家方针政策、道德风尚的宣传教育,彝族山寨形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尊老爱幼、崇拜自然”的良好寨风,围着火塘传家风、彝家待客先用酒、好酒先敬客人喝”成为罗平彝家人的风尚。
走进罗平就像走进神秘梦幻的民族文化百花园。
天籁般的少数民族酒歌更是一枝独秀,根深叶茂,争奇斗艳,博大而逍遥浪漫,闪烁着人类的智慧光芒,承载着少数民族豪迈的性格,炽热的爱国、爱家乡的情怀和源远流长的文化血脉。
酒歌是罗平彝族歌谣中最丰富的一种民歌,也是众多歌谣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漫长的历史演进中,聪明勤劳的彝族人民创造了特色鲜明、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同时更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酿酒技术以及与之相关的酒文化。
罗平彝族是一个喜喝美酒,爱唱酒歌的民族,在彝村彝寨,不论男女老少都会唱不同歌词旋律的酒歌,那酒歌在古老而美丽的彝寨飘荡,若如仙音,飘飘渺渺。
这样的酒歌不仅在节日里唱,而且在彝家山寨里,有酒的地方自然会有醉人的彝家酒歌,有醉人酒歌的地方自然有欢乐的彝家人。
尤其那远方的客人来临时,彝族朋友的酒歌唱得更亮,热情好客的彝家青年,端着一杯杯酒,笑眯眯地望着客人唱,向客人介绍:“罗平美酒甜又爽,贵客请喝彝家酒;罗平美酒敬贵客,祝你安康又快乐。
”听着这样醉人的酒歌,客人感悟到彝族酒歌的博大精深。
彝族人好客喜酒,热情洋溢,彝族的酒文化源远流长。
灿若星辰的彝族酒歌表现出彝族人民的豪爽性格、热情好客,对美好生活的孜孜追求。
彝族风俗
建筑习惯:彝族村寨,大多依山傍水,环境幽美。
村民一般都依照水流和山势的走向,选择向阳、背风、汲水和交通方便的平缓山坡建造房屋。
平坦地区的彝族房屋,一般为土木结构的瓦房。
住宅布局大多是三间正房,分别作为堂屋、卧室和仓库,左右各有两间耳房作为厨房和杂物间,俗称“三间两耳”。
正房正中一间是堂屋,内设俗称“锅庄”的大塘,上面置一个支锅的铁三脚或三块支锅石。
火塘是煮饭烧菜的地方,又是全家围火吃饭、谈天、休憩和待客的场所。
在彝族的传统住宅中,最具特色的是“土掌房”。
它以块石作墙基,用坯砌墙或用当地又粘又韧的红土夯墙,墙上架梁,染上铺以竹木,树枝以及茅草或稻草,上面抹一层稀泥,再铺以细泥土,洒水捶实、拍平,做成平台屋顶。
“土掌房”就地取材,简便易建,冬暖夏凉,舒适宜人。
生活在林区的彝民,他们的传统住宅是“垛木房”。
这是用破了口的原木,交叉堆垛为墙,屋顶盖以劈开的木板为瓦,再压上石块,俗称“瓦板房”。
饮食习俗:平坝彝区的老百性,平日以稻米、玉米小麦、洋芋等为主食,而高寒山区则以玉米、荞麦、洋芋为主食。
副食为蔬菜、豆类、瓜果和羊、猪、鸡等肉类。
逢年过节,或贵客登门,主人要杀鸡宰羊甚至杀猪待客。
同时,他们杀牲不用刀,杀鸡鸭用手捏死,杀羊、猪则用木棒等捶击头部,于是俗称“打牲”,或曰“打羊”、“打猪”。
有趣的是,宰杀之前,主人要请客人先验看牲畜,以示主人的城意和对客人的尊敬。
烹煮时,主人把剁成拳头大小的肉块下锅炖煮。
吃起来又鲜又香,十分可口。
因肉块似砣,又因用手托着吃,故曰“砣砣肉”。
彝民嗜酒,男女老少皆能饮酒,他们喝酒时,常先把酒倒进大碗里,你喝一口递给我,我啜一口传给他,大家依次轮流喝着这一碗酒。
于是,人称彝家这种喝酒方式为“转转酒”。
彝族热情好客。
他们宴客时,往往只有男主人陪客,或让客人先吃,女主人等客人吃完了才吃。
所以,作客彝家,切不可把酒菜都吃光了。
同时,就餐后告辞时,客人要赠送一些礼物或留下一些钱,以示答谢。
漫谈彝族的文化特征
漫谈彝族的文化特征彝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一员,拥有渊远的历史、古老迷人的彝族风情。
在悠远的历史河中,彝族人民养成了能歌善舞的特性,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艺术,民族节目灿烂多姿。
此外,他们还拥有独特的饮食、起居、婚丧、服装,待客及庆典礼仪尽可让人返璞归真,体验古老的文明之韵味。
彝族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与风味美食,彝族人民凭借彝乡多彩的自然环境、丰厚的自然资源,用勤劳的智慧,创造着幸福美好的生活,传承着独具特色的饮食风俗,书写着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彝族美食----养育一个民族,陶醉整个世界。
当你吃着鲜嫩味香的坨坨肉,喝着甘香浓郁的杆杆酒,用着独树一帜,自成风味,给单调的腊肉汤、洋芋汤、鸡汤、鱼汤画龙点睛的圆根酸菜------想起了有一个好客的民族——彝族。
让我们来了解以凉山州北部越西等地区的彝族饮食文化为主,适当兼顾其它彝族地区的饮食文化,收录整理了部分彝族地区较普遍的风味美食。
彝族居住的地区,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复杂,植物和动物资源极为丰富。
居住在山区和半山区的彝族以种植荞麦、大麦、小麦、玉米、燕麦、洋芋为主;在溪谷和湖盆山区、平坝则以种稻谷为主,玉米和其它作物为辅。
凉山彝族自治州大部分地区、滇西北小凉山彝族聚居区及贵州的威宁县一带,最古老的农作物为荞麦,次为燕麦、水稻、小麦、大麦、洋芋等。
蔬菜以圆根为古老,其次才是萝卜、青菜、白菜等。
畜牧业以猪、羊为主,同时畜养牛、马、鸡等。
凉山、昭通、毕节这些地方的彝族多食用荞麦饼、米饭、玉米饭,无论猪、羊肉做成“砣砣”或大块肉都喜欢,喜欢喝用肉汤做成的酸菜汤。
彝族人的饮食文化,因为有特别的民族习惯,更具有山里的芬芳。
回味无穷的风味小吃令人馋涎欲滴、乐而忘返。
彝族是个好客的民族,是个好饮而痛恨酗酒的民族.彝族人最爱用的调味料有:辣椒、木姜子、花椒、盐巴等。
彝族菜的特色是鲜、嫩、脆、香、既有油香味、又不油嘴,又不腻心,味美无穷。
彝族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喜种杂粮,以玉米、小麦、荞麦、大麦为主食。
彝族的饮酒风俗
彝族的饮酒风俗
彝族谚语说:“汉人贵茶,彝人贵酒。
”可见彝族人对酒的偏好。
逢年过节,亲朋好友相聚,酒是必不可少的。
彝族人有“无酒不成席,有酒便是宴”的风俗,所以才有“饮酒不用菜”的习惯。
彝族饮得酒,一般人家都能自己酿制,而且种类很多,有烧酒、水酒、米酒、米酒又分玉米酒、大卖酒、高粱酒、栗米酒等等。
酒在彝族的古老习俗中,是人们表示礼仪诚信、联络感情不可缺少的饮料。
在任何一个他们喜欢的场所,几个相好的彝族同胞相聚在一起,便会席地而坐,围成一个圆圈,各自拿出随身携带的酒,喝“转转酒”在喝酒过程中,大家互相不停地传递酒碗和酒瓶依次饮酒,并热烈交谈感兴趣的话题。
如果途中又来了朋友,大伙会自动空出一个座位来,让来人一同畅饮。
彝族青年男女还有一种“吃山酒”的婚恋社交仪式。
在外出路上,一个小伙如果看中了某个姑娘,不管是否相识,都可以夺走她的帽子和小的物品,姑娘看中小伙,也可以主动抢走男方的东西。
如果被抢的一方不中意,就不会追赶,主动抢的一方只好将原物送还。
如果被抢的一方非常中意,就会追赶过来,两人跑到僻静的地方,商量好下次约会的地点,有男方买糖果,女方买酒,双方还要邀请自己的贴心伙伴,到山里去围火对唱,饮酒叙情。
也有彝家姑娘每逢过年过节抱着一坛美酒,插上几支锦竹杆或麦秆,在在自家门口的路上,招行人从罐里吸饮美酒。
有一些未婚的男子往往喝了姑娘奉敬的美酒,喜欢姑娘的姿容,就借机向姑娘求爱,最后结成终身伴侣。
——摘自《中国酒典》。
凉山彝族酒文化
作者: 李鉴踪
出版物刊名: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64-66页
主题词: 酒文化;凉山彝族;彝族文化;彝族人民;营养价值;宗教;药用价值;民俗;舒筋活血;民族
摘要: <正> 中国美酒源远流长,文化绚丽多彩,在中国各民族酒的文化中,彝族酒文化是一枝独具特色,散发着“令人难忘的奇香”的鲜花。
彝族的“坛坛酒”是以玉米、高梁、荞籽等杂粮配以多种草药酿制而成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都较高。
不但能充饥解渴,抵御寒冷,还能舒筋活血,维护身体健康。
同时,酒在彝族人民政治、宗教、民俗、审美等活动中发挥着巨大的功用。
研究彝族酒文化,也是发掘彝族文化遗产的重要课题之一。
浅析彝族酒文化中的音乐性
浅析彝族酒文化中的音乐性彝族是我国境内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等地。
彝族的传统酿造方式和酒文化历史悠久,音乐在彝族的酒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音乐性的角度,浅析彝族酒文化的重要参与者——音乐。
一、彝族酒文化的概述彝族酒文化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彝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彝族酒文化是以酒为媒介,集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社会文化于一体的复杂文化形态。
自古以来,彝族人民就以酒为仪式性的饮料,将酒酿造、贮藏、饮食、玩乐、礼仪和信仰等方面的元素渗透其中,并形成了独特的酒文化体系。
二、彝族酒文化中的音乐特征彝族酒文化中的音乐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音乐在彝族酒文化中担任着传达情感、增添欢乐气氛和调节节奏等作用,是彝族酒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具体来讲,彝族酒文化中的音乐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1.音乐具有娱乐性。
在彝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音乐是欢乐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彝族人民的酒文化中,音乐是一种娱乐性的存在。
彝族人民在饮酒的过程中,总是要配以节奏感强、旋律欢快的歌曲和音乐,使得整个酒宴既有语言的交流,又有音乐的欢乐气氛,从而增添整个活动的情趣。
2.音乐具有仪式性。
在彝族人民的饮酒仪式中,音乐是必不可少的。
在彝族酒文化中,音乐是夹在仪式与欢乐之间的一种载体。
在一个完整的彝族酒仪式中,音乐与舞蹈是互相呼应的,承载着彝族人民的精神和文化的体现。
3.音乐具有宗教性。
彝族酒文化中的音乐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
对于彝族人民来说,酒是一种十分神圣的存在,是与神灵沟通的媒介之一。
因此在彝族人民的酒文化中,音乐具有一定的祈祷意义,它能够引导人们的思想,帮助人们与神灵相互沟通,从而达到祈祷健康、平安、幸福、富裕之类的目的。
4.音乐具有群体性。
在彝族酒文化中,音乐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种群体性。
当彝族人民举办酒宴时,会邀请亲朋好友、上至老年,下至儿童,同席共享饮食酒水。
在此过程中,音乐既是让人们团结在一起的媒介,能够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使得整个酒宴变得更加热闹、欢乐。
彝族人的民间酒俗
彝族人的民间酒俗彝族人的民间酒俗彝族民间酒俗,源远流长,内容丰富,诙谐幽默,异彩纷呈,是博大精深的中国酒文化的生动反映。
彝族人豪爽、好客远近闻名,彝族人家里凡遇上喜红白事、讨亲嫁女,家里来客都离不开酒,饮酒的礼节是彝族食俗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酒俗则主要表现在斟酒、敬酒、劝酒几个方面。
在斟酒中彝族人讲究“酒满敬人,水满欺人”,意思是给客人斟茶,茶水不能倒满杯,杯满易洒,视为对客人不敬,因此倒七成茶水即可。
同样,盛饭时盛八成即可。
而斟酒则必须满杯,否则,酒杯不满视为不敬。
主人要热情劝酒,但客人不可一饮而尽,应轻轻抿一点或饮半盅。
全家人围桌吃饭时,座次也是有讲究的,上座坐长辈,下座坐晚辈,尊者落座,其他人才可以入座。
宴席设置中,如一室两桌并列,左为尊,右为次;若前后排列,里为尊,外为次;三桌并列一室,中为尊,左为次,右为下。
酒和菜肴齐备了,主客两边都坐好了,主家便说:“咱开始喝,来,先干一杯!”说罢举杯向客人示意,同时自己先干为敬。
然后督促大家同饮同干,如此三杯过后,主家请大家“动动筷子”,即品尝菜肴的口味好赖,吃菜时应夹一口菜吃一口,放一次筷子,稍停一下再吃,频频地大口喝酒吃菜,被视为少礼失教。
之后,主家便说:“我让各位相互认识一下。
”于是从辈分最高或重要人物开始,同辈则从年长的那位开始,逐个敬酒。
敬酒方式有三,一是按座序给在座的每人敬一杯;二是重点敬酒,给长辈、主人或重要人物敬酒;三是同辈之间互相敬酒。
敬酒不能隔桌相敬,必须走到客人座前相敬,并依次进行。
先向主客敬酒,再向上陪坐敬酒,然后返回第三个坐客座前敬酒。
这样依次进行,秩序不能混乱,否则会引起客人不快。
主人敬酒后,陪客、客人也先后依次从主客位起身敬酒,气氛开始活跃起来。
被敬酒者都要站起来,一边称谢,一边自己喝下,有时被敬酒者推辞,敬酒者则千方百计劝饮。
在酒桌上,劝酒的酒令也千变万化,在不同的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的场合,还有不同的人物,都会想出各种花招来,目的或为敬酒,或为劝酒,或为躲酒,插科打诨,信手拈来,幽默生动。
少数民族的酒文化
•DRINKING&TALKING煮酒少数民族的酒文化王毅畅欢中国究竟哪个民族的人最能喝酒?这个问题或许没有定论。
北方草原的蒙古族、大山高原的藏族、大西南的苗族“好酒善饮”之名全国皆知。
笔者因为工作的原因长期在四川的“甘阿凉”三州转悠,倒是和三地的彝族、藏族和羌族接触很多,便以此抛砖引玉,聊一个有趣的问题。
为什么大家都觉得少数民族很能喝酒?彝族:彝区贵酒四川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酒文化。
关于喝酒,彝族有三句有名的俗语。
“生以酒迎来,死以酒送归。
”“彝区贵酒,汉区贵茶肿“有酒便是荣,有酒便是宴肿女口果你有闲在彝族地区居住一段时间,就会惊讶地发现这里无论是生老病死还是婚丧嫁娶,甚至过去的社会军事活动都是离不开酒的。
酒算是彝族人的生活必需品,可以说只要是有人的地方都可以进行饮酒。
喝的酒多了,自然就形成了一套特有的饮酒规矩。
彝族饮酒的规矩是根据场合、对象、用途等条件的不同来决定的。
几乎每个饮酒场合都有不同的饮酒规则。
以前有幸被彝族的朋友邀请参加过其传统的节日庆祝活动,这种场合的饮酒规则可以概括为一句话:“祖灵为大,行酒必先。
”彝族凡是在祭祀、节日甚至亲朋好友聚会的时候,第一杯酒一定要敬给祖灵和各神灵。
他们会把这杯酒在祖灵供桌上放置一会,然后由主家的人将供酒分饮一遍后,其他人方可饮用。
有趣的是,彝族家主人倒酒会先敬客人,自己也会陪着喝上一杯。
接着主人与客人分别坐在各自的位置上,各自用各自的饮具,各饮各的酒。
在彝族人的酒宴上有一条亘古不变的规矩。
凡是饮酒时候,都要遵循先尊者后卑者、先长辈后晚辈的顺序。
这倒是和我们大多数的酒文化一致。
一些有特殊意义的“酒7彝族人还遵循一个“贻赠”的原则。
比如小娃娃的“认亲酒”、过年的时候的“拜年酒”等,这时候彝族人不会关着门一家人独自饮酒,他们会召集本村或者是本家族人一起喝,而饮酒者要向敬酒人赠送一些东西作为感谢。
如果你到传统的彝族地区看到一群人围坐在一起,一个酒杯一人喝一口,酒杯依次传递给每个人,围绕着轮流喝酒的场景,千万不要惊讶。
云南彝族酒文化
酒具的制作与运用,是少数民族酒文化的构成 要素之一 一、酒葫芦
二、竹筒竹杯
四、兽角杯
五、银鸟壶
三、木碗木杯
六、撒力宝壶
饮酒方式和行为
一、火塘酒
二、砸酒 三、坛坛酒 四、转转酒
五、马上敬酒酒
六、拼伙酒 七、歌舞劝酒 八、同心酒
1、火塘酒
火塘酒,即在火塘边饮酒及其相关的规 程。火塘多设在堂屋中(堂屋是会客、 祭祀的地方) 火塘是少数民族生活的重要部分。火塘 边展示了生育婚丧的生命历程;演绎了 人间的悲欢离合;记录了家庭的喜怒哀 乐
火塘酒的拘谨与严肃: 1)饮酒人的座次排列 2)饮酒礼节 3)饮酒时的语言行为
2、砸酒
是一种饮酒习俗
1)砸酒法饮用 的都 是水酒,有冷砸、 热砸之分 2)直接吸饮砸酒,缺 乏卫生保障,现大 多已改进 “砸酒”即吮吸, 就是借助竹管、藤 管、芦苇杆等管状 物把酒从容器中吸 入人杯、碗中饮用 或直接入口中
这种同心酒也象征着两人之间的坦诚相交, 但更多的是一种节庆礼仪,是一种娱乐方 式
7、歌舞劝酒
宴席上主人且歌且舞,劝宾客饮酒,为酒 席助兴
少数民族大都能歌善舞,将民族歌舞引入 酒席劝饮助兴,是少数民族酒文化的又一 独特景观
8、同心酒
传统的彝族村寨中,喜庆佳期,男子汉们 都喜欢饮同心酒,主妇以木碗或牛羊角、 猪蹄杯盛满水酒,分给来宾。客人持杯寻 旧友、觅新朋,共饮一碗双人酒
云南彝族酒文化
12级生物教育班 201230901005 唐斌
酒,在彝族日常生活中占据着极为重 要的地位。在彝家,每当客人来到, 无沏茶敬客之礼,却有倒酒敬客之俗
彝家人待客有无酒不成礼之俗。他们 说:“地上没有走不通的路,江河没 有流不走的水,彝家没有喝错了的 酒!”
每个民族的待客礼仪
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待客礼仪,下面为你介绍几个民族的待客礼仪。
1. 彝族彝族人是出了名的豪爽热情,这从他们的饮食待客礼节上也能看出来。
到彝族人家做客,主人多数会为你奉上两样东西:砣砣肉和转转酒。
彝族热情好客。
他们宴客时,往往只有男主人陪客,或让客人先吃,女主人等客人吃完了才吃。
所以,做客彝家,切不可把酒菜都吃光了。
同时,就餐后告辞时,客人要赠送一些礼物或留下一些钱,以示答谢。
彝民嗜酒,男女老少皆能饮酒。
彝族谚语说:“汉人贵在茶,彝人贵在酒”。
彝家待客“有酒便是宴”,而对菜则不甚在意。
他们喝酒时,常见把酒倒进大碗里,你喝一口递给我,我喝一口传给他,大家依次轮流喝着这一碗酒。
于是,人称彝家这种喝酒方式为“转转酒”。
2. 壮族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六家。
平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杀猪,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
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酒,方显隆重。
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
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
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
3. 苗族敬牛角酒中国苗族待客迎送的礼节。
凡有宾客,主人即以自酿米酒斟满牛角,双手捧着相敬。
如果来者是贵客,必须持酒捧案于路口迎候,主人双手将中角敬奉贵宾唇边,客人若不善饮酒,须双手相接,将酒饮尽。
敬酒后主人将几根筷子捆成一束,蘸上朱红,在客人额上点一个红印,表示为客人祝福之意。
送客之礼与此同。
此礼流行于贵州一带,至今犹盛行不衰。
奉鸡心苗族人认为,鸡心代表人心。
以鸡心献给客人,包含着“交心”之意,表示自己的至诚。
导游考试民族风情:彝族风俗
彝族是云南省⼈⼝最多,⽀系较多,分布地区较⼴的少数民族。
⼤部分居住在⼭区,部分居住在⾼寒⼭区,少数居住在平坝和河⾕地带。
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西等省区,现有⼈⼝657万多,其中云南最多,有405万多⼈。
全省绝⼤部分县市都有彝族分布,尤以楚雄、红河两州的哀牢⼭区,乌蒙⼭区和滇西北⼩凉⼭⼀带(宁蒗、永胜、华坪等县)⽐较集中。
丽江地区现有彝族⼈⼝19万多,其中宁蒗彝族⾃治县有13万多⼈。
因为宁蒗彝族主要是从四川⼤凉⼭迁徙⽽来,所以⼈们习惯上称这些彝族居住区域为“凉⼭”,⽽为了区别于四川⼤凉⼭,⼜称“云南⼩凉⼭”。
彝族历史悠久,民间⽂化艺术丰富多采。
其《太阳历》和《⼗⼆兽历法》有其独特之处。
⾃称他称不下⼀百余种,主要的有诺苏拨、纳苏拨、聂苏拨、改苏拨、撒尼拨、阿细拨等,解放后根据彝族⼈民的意愿,统⼀称为彝族。
彝是⿍彝的“彝”,既是彝族⾃称的⾳译,⼜具有庄重古⽼、丰⾐⾜⾷之美意。
彝族有⾃⼰的语⾔⽂字,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有六种⽅⾔,⼩凉⼭彝语属北部⽅⾔什扎⼟语。
彝族⼈民在历曾⽤彝⽂写下了历史、⽂学、天⽂和医药书籍、宗教经典等,如凉⼭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依》。
彝族⽂化艺术源远流长,⽤彝⽂记载的历史、⽂学、医学、历法等著作中,不乏价值极⾼的珍贵⽂献。
流⾏的民间集体舞是“跳乐”。
传统⼯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
彝族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是副业,⼿⼯业⽣产也相当发达。
彝族的节⽇很多,有密枝节、彝历节、清明、端午、中秋和冬⾄、插花节、赛装节等,尤以⽕把节最为隆重。
彝族⼈民擀制的⽺⽑披毡、刺绣优美图案的挎包、精制⽊漆器⽫,是⽇常⽣活⽤品中富有民族特⾊的⼯艺品。
彝族⽀系繁多,各地的服装差异⼤,服饰区别近百种,琳琅满⽬,各具特⾊。
彝族少⼥在15岁前,穿的是红⽩两⾊的童裙,梳的是独辫,⼀满15岁,有的地⽅就要举⾏⼀种叫“沙拉洛”的仪式,意即“换裙⼦,梳双辫,扯⽿线”,标志着该少⼥已经长⼤成⼈。
彝族的酒文化
彝族的酒文化彝族的酒文化彝族以酒为贵,酒一般都是迎接贵重的客人的。
为此由店铺为大家分享彝族的酒文化,欢迎参阅。
彝族酒文化的礼仪知识到过彝乡的人都能体会到,昭觉彝族是极其好客的。
当客人一进门,主人就让客人坐在火塘旁上位,端出香喷喷的酒来,请你先喝几口后,主人家才与客人共饮。
彝族赞美酒席是这样说的“酒坛置放如红岩,敬酒穿梭如蜜蜂。
”“花杯像鹊鸣,黑杯似鸦叫,白杯如蝶舞”。
用于每一场合的酒各有专名。
如:“平民农牧酒,请人帮忙酒;家族内部酒,和睦团结酒;亲戚朋友酒,相互问候酒;纠纷调解酒,‘德古’长者酒;青年小伙酒,英勇善战酒;女儿姑娘酒,能工巧手酒。
迎宾待客酒,吉祥如意酒……”在高规格待客仪式上,一般是杀牛、羊、猪、鸡与饮酒文化融为一体,其中有献“哲布”(群碗酒)仪式,此仪式为特殊礼节。
主人家专派一名敬酒者,先将八碗白酒、一碗泡水酒和一碗水端放于上铺一块白布的漆器“哲体”(木盘)上,如主人是彝族曲涅系,敬酒者手捧“哲体”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至上位贵宾面前,如主人是古候系则反时针方向旋转至上,贵宾享用“哲布”者接到“哲布”后,把“哲体”轻轻地放于地上享用。
按照彝族享用“哲布”(群碗酒)的规矩,先选用“哲体”上的一碗水漱口后,将“哲体”上的“哲布”一一喝尽。
如一人喝不完,则可传递给周围同伙客人喝,若一人能喝完就称海量、敬佩。
在此仪式上,主人及客人围观者众多,若不按传统规矩喝酒者可耻。
贵宾按规矩喝“哲布”后,按理这种特意款待,客人要向主人家赠赐礼物的,赠赐的礼物(银锭或现金)应放于“哲体”的白布上传递给敬“哲布”者,主人家收下贵宾赠赐礼物结束。
昭觉彝族为了表示真挚之情,在没做好饭菜时就献上美酒,然后才大做酒菜。
彝族的酒菜是十分讲究的,往往根据贵宾的情况准备不同的佳肴,一般客人杀鸡招待,并请长者看鸡舌,看看客人前程如何。
比较重要的客人要打羊杀猪。
最尊敬的客人来了,必须杀牛招待。
无论杀何种牲畜、家禽,在宰杀之前,都把要宰杀的对象送到客人面前过目,表明“请客人们慢慢喝酒吧,好酒好菜还在后头呢!”至此,主人和客人互相倾诉客套之言,互相敬酒问候,自由散打起来。
彝人火酒——精选推荐
总20卷 增刊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20 1999年8月Journal of Southwest Institute for Et hnic Groups.Philosophy and Socia l Sciences Aug.1999彝人火酒卢建友 内容提要:彝族与火、酒有着特殊的关系,从来人世到离开人世,火与酒在彝族人的生活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彝人的生活里,火与酒既是普通的物质,也是精神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
关键词:彝人 火 酒 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
彝族大多分散小聚居于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四省区。
其中,四川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云南的楚雄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两个彝族聚居地。
山林、小溪、清泉、高山、石头、黄土、山羊、猪狗、鸡鸭、荞花、燕麦、土豆、竹笆、土墙、瓦板、擦尔瓦、百褶裙、羊皮挂,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彝家生活风情图。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彝族人同火与酒建立了密切的关系。
火与酒在彝人的生老病逝、逢年过节、人生礼仪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事物。
在很多彝家村寨里,流传着这样一个风俗:孩子出生的第一件事,将“哇哇”落地的婴儿抱到火塘上方,用烟熏火烤。
这样做的意思是把不幸和霉气熏去,留下欢乐与幸福。
第二件事,给婴儿举行“诺依若”仪式。
其方法是用木杯盛上一杯酒,把婴儿的手沾入酒中,然后把酒洒向祖宗神灵位方向,其意是让孩子永留人间,不让什么妖魔鬼怪带去。
让孩子初见天日时,就用火与酒来熏陶,可谓用心良苦。
过去的彝人信奉鬼神,在漫长的历史里,因交通不便,医疗条件差,在生病时,只好把希望寄托在毕摩和苏尼身上。
让他们驱鬼赶魔治好病人。
在这种特殊的“治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是酒和火,毕摩和苏尼要用酒请神、敬神、解渴,帮忙的人则用酒驱寒。
首先用火生烟,放置门外,让天地神灵知晓。
烧红三个石头,放入清洁水中,以蒸气驱凶求吉,用火红的炭灰(俗称子母灰)驱赶病魔,迫使病魔不敢再到病人家作怪,让病人早日恢复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彝族的饮酒风俗
彝族谚语说:“汉人贵茶,彝人贵酒。
”可见彝族人对酒的偏好。
逢年过节,亲朋好友相聚,酒是必不可少的。
彝族人有“无酒不成席,有酒便是宴”的风俗,所以才有“饮酒不用菜”的习惯。
彝族饮得酒,一般人家都能自己酿制,而且种类很多,有烧酒、水酒、米酒、米酒又分玉米酒、大卖酒、高粱酒、栗米酒等等。
酒在彝族的古老习俗中,是人们表示礼仪诚信、联络感情不可缺少的饮料。
在任何一个他们喜欢的场所,几个相好的彝族同胞相聚在一起,便会席地而坐,围成一个圆圈,各自拿出随身携带的酒,喝“转转酒”在喝酒过程中,大家互相不停地传递酒碗和酒瓶依次饮酒,并热烈交谈感兴趣的话题。
如果途中又来了朋友,大伙会自动空出一个座位来,让来人一同畅饮。
彝族青年男女还有一种“吃山酒”的婚恋社交仪式。
在外出路上,一个小伙如果看中了某个姑娘,不管是否相识,都可以夺走她的帽子和小的物品,姑娘看中小伙,也可以主动抢走男方的东西。
如果被抢的一方不中意,就不会追赶,主动抢的一方只好将原物送还。
如果被抢的一方非常中意,就会追赶过来,两人跑到僻静的地方,商量好下次约会的地点,有男方买糖果,女方买酒,双方还要邀请自己的贴心伙伴,到山里去围火对唱,饮酒叙情。
也有彝家姑娘每逢过年过节抱着一坛美酒,插上几支锦竹杆或麦秆,在在自家门口的路上,招行人从罐里吸饮美酒。
有一些未婚的男子往往喝了姑娘奉敬的美酒,喜欢姑娘的姿容,就借机向姑娘求爱,最后结成终身伴侣。
——摘自《中国酒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