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欧阳修《诲学说》原文及翻译
诲学说
北宋名士欧阳修,曾写《诲学说》劝戒子孙努力学习,提升自身修养。
全文如是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然玉为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人之性,因物则迁。
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大意是说“玉和人相同之处在于都要经过雕琢磨砺才能有所作为,不同的是,玉虽然不雕琢,但玉的本性永远不会更改;而人的习性是最容易受外面物质环境影响的,若不能时刻砥砺自己提升学识修养与品德内涵,就会舍君子而为小人了。
我们能不常常铭记吗?”苏子美尝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
然能得此乐者甚稀,其不为外物移其好者,又特稀也。
余晚知此趣,恨字体不工,不能到古人佳处,若以为乐,则自是有余。
试翻译,苏子美曾经说,窗户明亮,桌案洁净,放置的笔墨纸砚,都是精工细作的,这时也是人生的一大乐趣,但是,能够体味到这种乐趣的人很少,而且,不因为外物改变他的喜好的人又更少了,我晚年知道练习书法的乐趣,只是悔恨字体不够工整,不能达到古人书法的奥妙,如果,将这作为一种娱乐,那么从中感受到的快乐就太多了欧阳修集卷一三○ 试笔〈计三十条〉温馨提示:善用本站搜索迅速找出符合条件的作文2011-12-13 03:55:45 本站点击31次【南唐砚】某此一砚,用之二十年矣。
当南唐有国时,于歙州置砚务,选工之善者,命以九品之服,月有俸廪之给,号砚务官,岁为官造砚有数。
其砚四方而平浅者,南唐官砚也。
其石尤精,制作亦不类今工之侈窳。
此砚得自今王舍人原叔。
原叔家不识为佳砚也,儿子辈弃置之。
予始得之,亦不知为南唐物也。
有江南人年老者见之,凄然曰:“此故国之物也。
”因具道其所以然,遂始宝惜之。
其贬夷陵也,折其一角。
【宣笔】宣笔初不可用,往时圣俞屡以为惠,寻复为人乞去。
今得此甚可用,遂深藏之。
【琴枕说】介甫尝言夏月昼睡方枕为佳,问其何理,云睡久气蒸枕热,则转一方冷处。
然则真知睡者邪。
余谓夜弹琴唯石晖为佳,盖金蚌、瑟瑟之类皆有光色,灯烛照之则炫耀,非老翁夜视所宜。
诲学说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诲学说者,教化之道也。
古之圣贤,以道德教化人民,使民知礼义,明是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故曰:“教也者,所以养人之性也;道也者,所以养人之德也。
”是以君子必学,学以修身,修身以齐家,齐家以治国,治国以平天下。
此诲学之大义也。
译文:诲学说者,即是教育引导的方法。
古代的圣贤们,通过道德教化来教导人民,使他们懂得礼仪,明辨是非,修养自身,治理家庭,进而治理国家,最终达到天下太平。
因此说:“教育,是用来培养人的本性;道德,是用来培养人的品德。
”所以君子必定要学习,学习是为了修养自身,修养自身是为了治理家庭,治理家庭是为了治理国家,治理国家是为了达到天下太平。
这就是诲学的重大意义。
注释:1. 诲学说者:指关于教育、教化的学说。
2. 教化之道:指通过教育来引导人们的行为和思想。
3. 古之圣贤:指古代的圣人和贤人。
4. 道德:指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和思想。
5. 礼义:指符合礼仪和道义的行为准则。
6. 明是非:指能够辨别是非曲直。
7.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思想中的理想境界,指个人修养好了,家庭就能治理好,国家就能治理好,最终达到天下太平。
8. 教也者,所以养人之性也:教育的作用,在于培养人的本性。
9. 道也者,所以养人之德也:道德的作用,在于培养人的品德。
10. 君子: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11. 学以修身:通过学习来修养自身。
12. 齐家:治理家庭。
13. 治国:治理国家。
14. 平天下:使天下太平。
通过以上译文和注释,我们可以理解诲学说的核心思想,即通过教育和道德教化来培养人的本性,提升人的品德,最终达到个人修养、家庭治理、国家治理和天下太平的目标。
这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海学说文言文翻译
《海学说》云:“海者,天地之大器也。
其大无涯,其深莫测,其广无边,其奇无穷。
”译曰:海也,天地之间之大物也。
其广大无边,其深不可测,其宽阔无垠,其奇妙无限。
《海学说》又云:“海之广,非陆之可比。
陆者,有涯之域,而海则无涯之域也。
”译曰:海之宽阔,非陆地可比。
陆地有边界,而海则无边无际。
《海学说》又云:“海之深,非井之可比。
井者,有底之泉,而海则无底之渊也。
”译曰:海之深邃,非井可比。
井有底,而海则无底。
《海学说》又云:“海之奇,非山之可比。
山者,有形之石,而海则无形之精也。
”译曰:海之奇特,非山可比。
山有形,而海则无形之精华。
《海学说》又云:“海之生物,种类繁多,大小各异。
有小至微虫,大至鲸鱼,皆生于海。
”译曰:海中之生物,种类繁多,大小不一。
有小至微小之虫,大至庞大之鲸鱼,皆在海中诞生。
《海学说》又云:“海之气象,变幻莫测。
有风平浪静之时,有波涛汹涌之际,皆海之气象也。
”译曰:海之气象,变化无常。
有时风平浪静,有时波涛汹涌,皆海之气象。
《海学说》又云:“海之宝藏,丰富无比。
有金银珠宝,有珊瑚珍珠,皆藏于海。
”译曰:海之宝藏,丰富无垠。
有金银珠宝,有珊瑚珍珠,皆藏于海底。
《海学说》又云:“海之舟航,自古至今,络绎不绝。
有帆船,有战舰,有游艇,皆海之舟航也。
”译曰:海之舟船,自古至今,源源不断。
有帆船,有战舰,有游艇,皆在海中航行。
《海学说》又云:“海之神灵,神秘莫测。
有龙神,有海神,有潮神,皆海之神灵也。
”译曰:海之神灵,神秘莫测。
有龙神,有海神,有潮神,皆在海中显现。
《海学说》总结云:“海者,天地之大器,生物之渊薮,气象之变幻,宝藏之丰富,舟航之络绎,神灵之神秘。
吾人观之,当心生敬畏。
”译曰:海也,天地之大器,生物之汇聚之地,气象之变化无常,宝藏之丰富无比,舟船之源源不断,神灵之神秘莫测。
吾人观赏之,应心生敬畏。
欧阳修《诲学说》原文及翻译译文
欧阳修《诲学说》原文及翻译译文《欧阳修《诲学说》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欧阳修《诲学说》原文及翻译译文欧阳修《诲学说》原文及翻译欧阳修诲学说◎欧阳修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①。
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②,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人之性,因物则迁③,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④哉?【注释】①知道:懂得道理。
②常德:指固有的特点、本性。
常,固定。
③因物则迁:由于受外界影响而改变。
迁,变化。
④念:思考。
译文: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
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
人的本性,由于受外界的影响而改变。
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2、欧阳修《本论》原文及翻译译文欧阳修《本论》原文及翻译欧阳修原文:天下之事有本末,其为治者有先后。
尧、舜之书略矣。
后世之治天下,未尝不取法于三代者,以其推本末而知所先后也。
三王之为治也,以理数均天下,以爵地等邦国,以井田域民,以职事任官。
天下音定数,邦国有定制,民有定业,官有定职。
使下之共上,勤而不困;上之治下,简而不劳。
财足于用而可以备天灾也,兵足以御患而不至于为患也。
凡此具矣,然后饰礼乐、兴仁义以教道之。
是以其政易行,其民易使,风俗淳厚,而王道成矣。
虽有荒子孱孙继之,犹七八百岁而后已。
夫三王之为治,岂有异于人哉?财必取于民,官必养于禄。
禁暴必以兵,防民必以刑,与后世之治者大抵同也。
然后世常多乱败,而三王独能安全者,何也?三王善推本末,知所先后,而为之有条理。
后之有天下者,孰不欲安且治乎?用心益劳而政益不就,認認然常恐乱败及之,而辄以至焉者,何也?以其不推本末,不知先后。
而于今之务众矣,所当先者五也。
其二者有司之所知,其三者则未之思也。
文言短文100篇
文言短文100篇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翻译: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翻译: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翻译: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诲学文言文及翻译
昔者孔子,圣人也,教化天下,诲人不倦。
弟子三千,贤者七十,皆得其所学,成其德业。
是以后世称颂,传之不朽。
夫学,所以成人,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器。
故有志之士,必先立志,然后求师,继以勤奋,终至成功。
夫学之道,博而深也。
凡读书之人,必先明理,次修身,然后及于世事。
理不明,则乱;身不修,则败。
是以学者,当先立其德,次求其知,终求其用。
德者,行也;知者,识也;用者,事也。
立志者,志于道也。
道者,天理也,人道也,地道也。
天理之极,人道之至,地道之厚,皆在道中。
学者当求道,以求道为先。
求道者,必先正其心,诚意,正其身,而后可以行道。
心不正,则道不明;意不诚,则道不真;身不正,则道不行。
求师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学者必求明师,师不明,则道不传;业不授,则学不进;惑不解,则道不明。
故求师之道,必先择其德,次择其才,终择其教。
勤奋者,勤学不辍也。
学者必勤,勤则不堕,不堕则有成。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此言勤奋之要也。
学者当以勤奋为本,以深思为辅,以实践为验。
成功者,德才兼备,事功显著也。
学者必求成功,成功之道,在于积学累德,以行实践。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此言成功之德也。
学者当以成功为目标,以道德为根本,以事功为归宿。
然学者亦有戒之者,不可好高骛远,不可自满自足。
好高骛远,则志不可立;自满自足,则学无进步。
学者当以虚心为贵,以谦逊为本,以恒心为志。
故曰:学者,立志为先,求师为次,勤奋为本,成功为终。
此四者,学者之要也。
能行之,则可以成人,可以立事,可以济世,可以传道。
【译文】从前孔子,是圣人,教化天下,教导人不知疲倦。
弟子有三千人,其中贤者七十人,都得到了他们的学问,成就了他们的德行。
因此后世称颂,传颂不朽。
学习,是用来成就人的,不学习就没有办法拓宽才能,没有志向就没有办法成就器物。
所以有志向的人,必须先立志,然后寻找良师,接着勤奋学习,最终达到成功。
学习的道路,是广博而深邃的。
诲学翻译文言文翻译
世之学者,莫不欲学也。
然学之道,非一日之功,亦非一人之力。
学者必先立志,其次立身,然后立学。
立志者,志在圣贤;立身者,身正心善;立学者,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立志之始,当求师焉。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学者必求明师,明师者,必能启迪其心,导之入道。
师之教,不可不慎也。
慎师之道,在于尊师、信师、敬师、畏师。
尊师者,敬其德;信师者,信其道;敬师者,敬其业;畏师者,畏其言。
立身之道,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者,正其身,诚其意;齐家者,和其亲,顺其亲;治国者,正其政,和其民;平天下者,正其道,和其众。
修身之要,在于克己;齐家之要,在于和亲;治国之要,在于正政;平天下之要,在于正道。
立学之道,在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博学者,广其识;审问者,深其问;慎思者,明其理;明辨者,察其言;笃行者,践其行。
博学之要,在于广识;审问之要,在于深问;慎思之要,在于明理;明辨之要,在于察言;笃行之要,在于践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者必深思而慎取,始得真知。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此之谓教学相长也。
教学相长,非一日之功,亦非一人之力。
学者必勉力以行,修身以立,博学以长,审问以深,慎思以明,明辨以察,笃行以践,而后可称学者。
《诲学》翻译:世上的学者,无不渴望学习。
然而,学习之道,非一日之功,亦非一人之力。
学者必须先立志,其次立身,然后立学。
立志的人,志向在圣贤;立身的人,身正心善;立学的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立志之初,应当寻求明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之人。
学者必须寻求明师,明师能够启迪其心,引导其入道。
师之教诲,不可不谨慎。
谨慎师道,在于尊师、信师、敬师、畏师。
尊师的人,敬其德;信师的人,信其道;敬师的人,敬其业;畏师的人,畏其言。
立身之道,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的人,端正其身,真诚其意;齐家的人,和睦其亲,顺从其亲;治国的人,端正其政,和睦其民;平天下的人,端正其道,和睦其众。
初中课外文言文译文100篇
初中课外文言文译文100篇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翻译: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翻译: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翻译: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悔学的文言文翻译
余少好学,博览群书,自谓学问渊博,才高八斗。
然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渐觉所学之不足,悔恨之情油然而生。
余尝游历于学海,博览古今,欲求真知。
然世态炎凉,人心难测,所学之知识虽多,却难以应用于实际。
每思及此,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昔日,余以为学问之海无边无际,今日方知,学问之海,实为自心之海。
余曾闻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余自问,余之好学,是否真心?余之求知,是否乐在其中?回首往昔,余之求学之路,实乃步履蹒跚,坎坷不平。
曾几何时,余之志向高远,矢志不渝,然岁月蹉跎,初心易改,悔之晚矣。
余尝求教于名师,欲求得真经。
然名师之教诲,往往令余陷入迷茫。
余之求知,犹如盲人摸象,虽有所得,却难以窥见全貌。
余之悔,在于未能紧跟名师之步伐,虚心求教,以致误入歧途。
余曾热衷于各种学派,欲求诸子百家之精髓。
然学派众多,学说纷纭,余之精力有限,难以一一涉猎。
余之悔,在于未能专心致志,深入研究,以致学而不精,浅尝辄止。
余之悔,更在于未能珍惜时光。
昔日,余以为时光无穷,今日方知,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余之悔,在于虚度年华,未能将所学应用于实际,以造福于民。
然悔恨之余,余亦有所感悟。
悔,乃人生之常态,唯有悔,方能知错改过。
余将以此为鉴,痛改前非,重新踏上求学之路。
余欲以余之悔,警示世人:学海无涯,勿忘初心。
求学之路,坎坷不平,唯有坚定信念,方能抵达彼岸。
余愿与诸君共勉,携手前行,共创辉煌。
自今而后,余将专心致志,深入研究,以弥补昔日之遗憾。
余将广交良师益友,虚心求教,汲取各家之长。
余将珍惜时光,勤奋学习,将所学应用于实际,以报效国家,造福人民。
悔学,非但无损于余之志向,反使余更加坚定。
余将以悔为动力,勇往直前,直至达到人生之巅峰。
愿与诸君共勉,携手共进,共创美好未来。
欧阳修诲学
欧阳修诲学“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句话已经流传千年了。
但我认为它更应该改成“文章由心生,要想写好文章,就得先从学习开始。
”每个人都会说话,也能说话,但能说出很有内涵的话就寥寥无几了。
看着那些名家们,说起话来字字珠玑,头头是道,而且还风趣幽默。
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一般人只要多多读书就能积累很多知识。
可是又有多少人把书当成是第一位的?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同学吧!他们平时学习十分刻苦,可是等到考试却什么也记不住,空有一身力气。
这就像白搭一样。
所以,想要取得好成绩,关键在于自己。
只要你有这种意识,哪怕是一点点,成绩一定会上去。
有一天,我无意中翻开一本《欧阳修》,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吾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一个小孩竟然会有如此好学的精神,而且还用“走送之”来表现自己急切拿到书的心情。
这不仅仅是对勤奋好学的赞扬,更是表达了他对书的喜爱之情。
于是他又苦读,而且作文水平越来越高,最终成为了一代名臣,流芳千古。
反观那些整日抱怨学习难,课程多,生活枯燥无味的同学,尽管在学校的时候很努力,但没过几天便放弃了。
上课听讲也不专心,学习效率低下,面对各科复杂的作业任务,常常显得无所适从,只得乱了方寸,被动地应付,这样怎么会有好成绩呢?其实欧阳修并不是书呆子,而是非常重视实践的人。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正是他对文学创作的真实体悟。
我们平时写文章时,应该做到这两点:一、提前做准备。
不论是什么事情,都需要提前准备,这样才能让事情顺利进行。
二、遇到问题冷静思考。
我们往往容易犯这种错误,就是在遇到问题时慌张失措,不知所措。
所以,我们一定要在遇到困难时冷静处理,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
而且学习并不是为了应付老师和父母,而是真正的热爱学习。
不妨仔细想想,自己有多久没有像欧阳修那样好好读书了?欧阳修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文豪,离不开自己的刻苦勤奋,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它们将永远激励我们。
文言文翻译悔学
余少时,性颇钝,不喜读书。
常以嬉戏为事,日以继夜,不知书之有益也。
及长,始知读书之乐,而悔昔日之非。
于是,作《悔学》以自警。
昔者,余游于市井之间,见诸童子,皆以读书为业,而余独好嬉戏。
每至塾中,诸童子皆埋头苦读,而余则心不在焉,或窃听窗外之声,或窥他人之戏。
日复一日,不觉岁月之过,而学问之荒废,亦随之矣。
及余年长,方知读书之益。
学问者,人生之宝也。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诚哉斯言!余始悔昔日之非,乃痛改前非,发愤图强。
余于是,夜以继日,苦读诗书,求学问之道。
然余资质愚钝,学业进展甚微。
每当读到艰涩难懂之文,辄生厌倦之心,欲弃之不顾。
然余思及昔日之非,便又振作精神,勉力前行。
一日,余读《论语》,见孔子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余心悦诚服,顿觉豁然开朗。
于是,余更加努力,以期学问有成。
然岁月如梭,转眼已过数载,余所学所得,仍寥寥无几。
余遂自省,觉昔日之非,皆因自己懒惰懈怠,不思进取所致。
余于是,立志改过,严于律己,不敢有丝毫懈怠。
余深知,学问之道,非一日之功,需持之以恒,方能有所成就。
余又想,学问之道,犹如登山,非一日之功。
吾辈当以毅力为舟,以智慧为桨,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虽前路漫漫,然余心志坚定,必能攀登学问之巅。
今余已悔过自新,痛改前非,发愤图强。
虽昔日所学不多,然余信心满满,必将努力前行,以期学问有成。
余愿以此篇《悔学》,警醒世人,勿以懒惰懈怠,荒废学业。
夫学问之道,如长河之水,滔滔不绝。
余虽愚钝,然余心向往之,必将努力学习,不负韶华。
愿天下人,皆能悔过自新,奋发向前,共攀学问之高峰。
欧阳修家教文言文翻译
欧阳修家教文言文翻译欧阳修家教文言文翻译导语: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欧阳修家教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母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
及稍长,而(但是)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假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结束),而已能诵其文,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中十分贫穷,没有钱供他读书。
(他的)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字,教他写字。
还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诗文,让他学习写诗。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就到邻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进行抄写。
还没抄完,他就已经能背诵其中的文章。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注解:孤:指失去父母的孩子,即孤儿。
古代多指失去父亲的孩子。
贫:贫穷。
资:钱财。
以:用。
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
画:划。
以:用。
书:书写。
教他用荻书写汉字。
使:让,派。
为:写,做。
及稍:等到(他)稍微长大的时候。
(稍:渐渐地)就:动词,接近,靠近,(此引申为)去。
闾里:乡里。
士人家:读书人家。
((欧阳修)便就近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
)假:借。
或:有时。
因:凭借。
尽:达到尽头。
唯:只。
是:无意义。
务:致力。
(唯....是.....为固定搭配)赋:文体的一种。
诲学文言文
诲学文言文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家不学,不知道。
然而玉是一物,常德有恒。
虽然不是作为工具打磨的,但对玉石还是没有伤害的。
人性,因物而动。
不学就不是君子而是小人,但是不读?注释1、琢:雕刻。
2、知道:懂得道理。
3、常德:指固有的特性。
4、害:妨碍,影响。
5、迁:变化。
6、舍:放弃。
7、念:思考。
译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习,就不会知道真相。
但是,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的特性。
即使不刻成器皿,也不妨碍是玉。
人性在外界事物的影响下会发生变化。
所以人不读书,就会失去君子的高尚品格,成为品行恶劣的小人。
难道不值得深思吗?文化常识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他的母亲就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成语“画荻(dí)教子”即源于此)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
欧阳修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致力于读书。
成为文学家后的欧阳修希望儿子能够继续养成刻苦读书的习惯,并从书中学会做人的道理,于是写下《诲学说》,教诲儿子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
人物介绍欧阳修:(1007-1072),冀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开创了一代文风。
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欧阳修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出处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启发与借鉴《诲学》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将"玉"同"人"作比。
"玉不琢"不会妨碍玉的特性,但是“人不学”就大不一样,因为"人之性,因物则迁",孟母三迁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诲学文言文翻译感悟
夫学海无涯,文言文者,古之遗言也。
自幼习之,渐入佳境,然文言文翻译之难,亦如登天。
余尝研习之,感悟良多,遂作此文以记之。
余闻之,文言文翻译非一日之功,需积年累月,方能窥其门径。
盖文言文者,语言之瑰宝,历史之见证,文化之瑰宝也。
译之,需心领神会,字斟句酌,方能达意传神。
首先,译文言文需有深厚之古文功底。
古文者,文言文之基石也。
欲译文言文,必先通古文。
古文之辞藻华丽,意境深远,非一日之功可至。
余常读书自省,见古人之文,意境高远,辞藻典雅,心中暗自赞叹,遂下定决心,刻苦研习。
其次,译文言文需有广泛之知识储备。
文言文涉及历史、地理、天文、人事等各个方面,译者需博学多才,方能应对。
余尝翻译一篇文章,其中涉及许多古代官职,若非事先了解,恐难以为继。
于是,余查阅史书,遍访名师,力求知识渊博,以便在翻译中游刃有余。
再者,译文言文需有敏锐之洞察力。
文言文言简意赅,含蓄蕴藉,译者需透过现象看本质,方能把握文意。
余曾翻译一篇文章,其中有一句“日暮途穷”,若仅从字面理解,恐难达其意。
余反复揣摩,终悟其意,方知“日暮途穷”并非字面之意,而是形容困境之意。
此等洞察力,非一日之功可至,需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用心感悟。
此外,译文言文还需有严谨之态度。
翻译之事,一丝不苟,方能称得上佳作。
余尝翻译一篇文章,其中有一句“桃花潭水深千尺”,若译为“桃花潭水深一千米”,恐失其意。
余谨记“一字之差,谬以千里”的道理,力求准确无误。
总之,译文言文之感悟,在于持之以恒,勤学苦练。
余虽非翻译高手,然深知翻译之道,需严谨治学,虚心求教。
译文之优劣,在于译者之功底与态度。
余愿以勤学苦练之心,探寻文言文翻译之道,以期在学术之路上,不断前行。
然而,译文言文亦非易事。
余尝思之,文言文翻译之难,在于古今之隔阂。
古人之言,虽简练典雅,然今人阅读,多有隔阂。
余尝翻译一篇文章,其中有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若译为现代汉语,恐难达其意。
余深感文言文翻译之难,在于如何将古人之言,转化为今人之语,而又不失其意。
诲学的阅读答案
诲学的阅读答案【篇一:文言文】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陈藩愿扫除天下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4、宗悫乘风破浪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
叔父炳高尚不仕。
悫年少时,炳问其志。
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炳曰:“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
”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
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5.祖逖闻鸡起舞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
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欧阳修四岁而孤,母亲诲之学的翻译文言文
欧阳修四岁而孤,母亲诲之学的翻译文言文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
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
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
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
及冠,嶷然有声。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
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
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宋代·欧阳修译文: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
四岁时即死了父亲,母亲郑氏一直守节未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以芦荻作笔,在地上学习写字。
后来考中了进士,并被任命为西京推官。
此时欧阳修开始结交尹洙,一起作古文,议论时事,二人互为师友,又结交梅尧臣,吟诗作歌,相互唱和,从此以文章名扬天下。
以后欧阳修回京返朝,升为馆阁校勘。
范仲淹因著文指陈时弊而被贬谪,在朝官员大多上章为他解救,只有左司谏高若讷认为应当黜除。
对此欧阳修写信对高若讷进行谴责,说他简直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一事。
高若讷将欧阳修的信交给皇帝,以致欧阳修被贬出为夷陵县令,不久又迁任乾德县令、武成节度判官。
过了很久,欧阳修复任为馆阁校勘,以后又改任为集贤校理。
庆历三年(1043),兼掌谏院。
当时仁宗对在朝大臣进行人事更动,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都参与执政,增加谏官,任用天下有名之士,欧阳修最先入选。
欧阳修每次进见皇上,仁宗都询问他以治国执政之事,看哪些是可以做的。
因其时国家政事之许多方面都在从事改革,一些小人遂势焰昌炽,大肆攻讦。
欧阳修担心从事改革的一些好人难以获胜,便也多次分别就有关问题向仁宗上书进言。
当初范仲淹之被贬去饶州,欧阳修与尹洙、余靖都因范仲淹之事而被斥退,世人都视他们为“党人”。
从此,朋党的议论便产生了,欧阳修于是作《朋党论》一文以进呈仁宗。
在文中他议论道:“君子以志同道合结为朋党,小人因有共同的利益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道理。
所以作为一国之君,应当摒退小人的伪朋党,而多多提携君子的真朋党,这样,天下就可以达到大治了。
”欧阳修论事切直了当,因此有些人把他看作仇敌一样,唯独仁宗勉励他敢于说话,当面赐给他五品官的服饰。
诲学文言文翻译
诲学文言文翻译
在中国古代,文言文是用于书面表达的一种文体。
它是汉字文化圈内的一种重要的文字形式,在中国古代的文学、历史记载、政治文件、哲学著作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是表达简洁、结构严谨、语法复杂,在表达方式上强调思维的层次和逻辑性。
文言文也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能够传递出古代文化、价值观和思想。
翻译文言文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丰富的文化知识,并对文言文的语法、句法、修辞等方面有较深入的了解。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保留原文的意思和表达方式,同时使用现代汉语表达出来,使读者能够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阳修《诲学说》原文及翻译
欧阳修
诲学说
◎欧阳修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①。
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②,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人之性,因物则迁③,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④哉?
【注释】
①知道:懂得道理。
②常德:指固有的特点、本性。
常,固定。
③因物则迁:由于受外界影响而改变。
迁,变化。
④念:思考。
译文:
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
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
人的本性,由于受外界的影响而改变。
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