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作品)《岳阳楼记》教材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岳阳楼记》
每一片风景,都是一种心境。
大自然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云烟光色、亭台楼阁,对人类绝不是不相干的存在。每一片飞花,每一线星光,都寄托着我们深深的感情。
今天我就以此为基点来解读教学课文——《岳阳楼记》。
我将从文体解读、教学策略、教学精要和教学设计四个方面来进行解读。
一、文体解读。
《岳阳楼记》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本单元所选的课文,以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为主。有的表达旷达胸襟,有的流露自得之乐,有的抒发闲适之情。所记景色不同。表达心境不同。
本文《岳阳楼记》以“记”为名,先叙事后写景,进而由景入情,因情而生发议论。环环相扣,层层蓄势。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伟大胸襟。
文章句式长短错落有致,大量使用骈句,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这是一篇融景美、情致美、语言美、思想美的千古美文,非常值得品味和探究。
二、教学策略。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并懂得一定的朗读技巧,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梳理基本知识,品味文章,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然后在鉴赏阅读这个教学难点上师生共同进行探究。
为此,遵循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对文章进行整合,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以及文体特征,掌握一些常见的实词和虚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
2、揣摩本文寓意,体会课文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巧妙的结合在一起的写作手法和“骈散”结合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感受作者伟大的胸襟和抱负,领略作者的人格魅力,引发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的确立。语文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
重点:体会课文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巧妙的结合在一起的写作手法和“骈散”结合的特点。
难点:感受作者伟大的胸襟和抱负,领略作者的人格魅力,引发对人生的思考。
三、教学精要。
(一)语文新课标指出: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设计这堂课时,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通过创设情境法、诵读法、分组讨论法等,让学生更多的接触文本,把发现、体验、感悟的权利交给学生。尤其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运用多种形式的诵读,以读促学,以读生情,以读明理。
(二)、学法指导
1、预习法:鼓励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本文的资料,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从朗读中感受文章的内涵。
3、探究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养成合作探究的学习风气。
(三)教学程序。我设计了以下七个教学步骤: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整体感知,走进课文;品味语言深入课文;提出问题协作质疑;拓展迁移领略人格;师生小结升华课堂;课后作业温故知新。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以ppt图片配合古对联导入。
二、整体感知。言文并重。
在布置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第一课时重在析“言”。
1、交流资料,了解背景。明确范仲淹与滕子京的背景。
2、抓住关键词的解释,疏通文句。
3、了解每一段的大意,整体感知。
4、反复诵读,进一步感受作品的行文思路及文章风格。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第二课时重在析“文”。
品味语言深入课文
1、复习导入,理清行文思路:文章开交代修楼、作文的起因。第二段转入正文对景物环境先加以概括。在第三段、第四段具体写岳阳楼的两种不同景色和游览者所生发的不同感情。最后一段作者谈到古仁人的情怀,点明主旨。
2、教学精要。
以两个“异”字,引对全文脉络与情感的把握。
问题设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说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内容。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在朗读背诵全文的基础上,准确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内容。提升完成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出现在第二段,也就是概括巴陵之胜状之后,“然则”一转,引出新的意境,由单纯写景,到以情景交融的笔法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从而构出全文的主体。
这里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
由此,引入下文第三段的“悲”――悲凉的情境,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用四字短句,层层渲染,渐次铺叙。霪雨、阴风、浊浪构成主景,使日星无光,山岳藏形,也使商旅不前;或又值暮色沉沉、“虎啸猿啼”之际,怎能不令过往的“迁客骚人”有“去国怀乡”之慨、“忧谗畏讥”之惧、“感极而悲”之情呢?
也引入第四段的“喜”――从音节上变得高亢嘹亮,格调上变得明快有力。下文描写四字短句,绘出春风和畅、景色明丽、水天一碧、生机盎然的良辰美景.简练笔墨,描摹湖光春色图。“而或”一句变奏扩展意境,叠加咏叹,把“喜洋洋”的气氛推向高潮,心境变成“宠辱偕忘”“把酒临风”的挥洒自如.
3~4两段的“异”,是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骈散结合,像两股奔涌跳跃的情感之流,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
自然过渡到第二个“异”。
(2)“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出现在第五段,这里的“异”,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末段在“异“的引导下,以“嗟夫”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在“悲喜”两情后,笔调突然激扬,超乎二者的更高理想境界,感物而动,因物悲喜是人之常情。古仁人却有坚定的意志。是“庙堂”还是“江湖”,忧国忧民之心不改。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主旨。结语悲壮慷慨,一往情深,令人感喟。文末时间,照应篇首。
最后一段议论,志存高远,振聋发聩,是全文的精华主旨。
四、关于教学设计。
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置2—3课时。言文并重原则,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第一课时以疏通文意、整体感知为主。第二或第三课时以诵读和感悟为主。
1、加强诵读指导。以读促悟。本文语言凝练,采用了骈散结合的句法,有些句子押韵、节奏鲜明、铿锵有力,是一篇难的朗读材料,教学中把握这一特点,进行朗读训练,学生也就很喜欢读这篇文章,而且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基本成诵。
具体方法如下:首先以自己出色的范读感染学生。其次指导学生诵读,在这里特别是抓住某些句子的诵读。凡四字句两字一顿,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按意义划分节奏读,如:“衔/远山,吞/长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指导读骈句。根据骈句特点,读来两字一顿,琅琅上口。宜采用分组读法。读时注意相邻两骈句之间,读得顺畅,以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再次,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细加品味。稍后讲解难字难句,讲解尽量以体会为主,切忌牵强附会。总之,让学生在诵读中去领略文章的思想内容及品味文章的佳处。
2、抓住两个“异”字,提纲挈领,分析文意,感悟兼济天下的胸怀。
3、拓展迁移领略人格。语文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学生知识与人格的同步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又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参考“课文研讨”部分,结合练习第三题的完成,组织学生集体讨论本文的核心议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语的含义,可就其在文中、在作者政治理想中、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等多方面的意义进行研讨。允许求大同,存小异,要鼓励创新思维,但不提倡标新立异,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教师可对学生有代表性的观点作一些评析,旨在鼓励学生独立研讨问题。或: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人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现代人,现在有没有这样的人呢?(鼓励学生查阅资料,扩大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广度,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