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华西都市报》的市场定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华西都市报》的市场定位

姓名:顾亚超

班级:传播学班

学号:32011060090

谈《华西都市报》的市场定位

概要:在当前媒介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任何一家媒介都不可能仅是凭借自身的力量为报业市场上的所有顾客提供服务,因此市场定位对任何一个想要取得成功的媒介来说都显得必不可少。在文章里简要介绍了《华西都市报》的市场定位,以及为了应对各种挑战《华西都市报》市场定位的沿革过程。

关键词:《华西都市报》、市场定位、沿革

《华西都市报》是四川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强、覆盖面最广的综合性日报,是中国西部地区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性日报之一,1995年1月1日创刊于四川成都,是中国第一张都市报,开启了中国报业的“都市报时代”。自2004年以来《华西都市报》五次进入全球日报发行100强,其中在2009年名列第66位,成为中国西部地区惟一获此殊荣的报纸;此外,《华西都市报》还曾四次入选“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在2009年以30.07亿元的品牌价值在四川乃至所有西部媒体中排名第一。准确的市场定位是报业充分发挥其优势的重要基础,所以,《华西都市报》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与它成功的并且随时而变的市场定位是分不开的。

所谓市场定位,就是企业根据所选的目标市场的基本情况和本身条件,通过为自己的产品创立鲜明的特色、个性及形象,塑造一种产品在市场的位置,以适应顾客的需求和偏好。但是在竞争激烈、变幻莫测的市场中,定位不可能一劳永逸,唯有依据变化不断做出正确的定位调整,以当时的市场环境下读者的差异化需求为出发点,寻找竞争对手不具备竞争优势的市场空间,选择具有经营价值和开发潜力的市场空间为自己的目标市场,一家企业才能够长久不衰的生存下去。自1995年创刊以来的将近十八个年头中,面对诸多的挑战以及与市场的不协调,《华西都市报》的市场定位也相应的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1、《华西都市报》的办报宗旨和战略目标

《华西都市报》的办报宗旨是办一张“党和人民都喜欢的报纸”。在这个宗旨的指导下,《华西都市报》根据报业市场的竞争态势,结合自身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打造“西部一流传媒企业”的战略目标,具体内容就是在5年内把《华西都市报》打造成企业制度一流、市场竞争领先、市场实力强势、市场影响权威的现代传媒企业,这可以说是《华西都市报》之后市场定位制定的重要参考标准。①把打造“西部一流传媒企业”当做市场定位的参考标准无可厚非,但是它的办报宗旨我认为只是《华西都市报》前期市场定位的参考标准。因为,作为党喜欢的报纸应该更加注重宣传,更多的是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而面对人民,重要的是能够满足受众的需要,对此宣传不仅不会带来有益的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随着报纸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华西都市报》应时刻以满足目标受众不断变化的需求为宗旨,因为报纸本质是“影响力经济”,其运行的关键在与它的第二次“售卖”。

2、《华西都市报》的市场定位历程

2、1求生存,对中国报业市场定位于“市民生活报”

《华西都市报》在1995年1月1日诞生之初,按照市场规律和读者的需要,第一次提出了“市民新闻报”的定位。《华西都市报》该市场定位的提出,我认为应该受到了以下四个因素的影响。

第一个就是改革开放的兴起。1992年初,邓小平在上海等地视察期间发表①根据王利华《华西都市报竞争战略选择》内容整理

的南巡讲话,消除了当时人们思想上对于改革所存在的疑虑,使改革开放得以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改革开放使得西方先进的报业经营理念与模式传入中国,拓展了当时中国报人的眼界,使得对报纸新形式的探索成为了可能。

第二个因素是大众文化的兴起。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的城市化与现代化有了很大的进展,从1994年起,我国的人口结构开始向城市化方向发展。到了1995年的6月,我国城市总数达到了622个,全国城镇人口达3.7亿,城市人口包括从事第三产业和到乡镇企业从事工作的人口已达6.3亿,从事城市性工作的人口已经超过从事农业的人口。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多促使精英社会走向没落,普通大众走上了社会的前台,大众文化也逐渐繁荣起来。城镇居民的不断增加为报纸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受众,大众文化的兴起与繁荣则为中国报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文化根基。

第三个因素是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政策制度因素、技术因素、媒体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因素是影响我国传媒业发展的四个重要因素。我认为经济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整体的经济发展环境,包括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状况以及经济制度,还有一个就是人民经济生活的发展水平,因为这是消费者消费的基础。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人均国民收入的总的趋势是呈上升趋势的,并且居民的消费水平也是呈不断上升趋势。下面两幅图展示的是我国在九十年代城镇

1992~1995年城镇居民消费水平

1992~199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一方面可以为读者购买报纸提供经济支持,另一方面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的同时也会提升人们对于汽车、化妆品、保健等高消费产品的兴趣,进而提高报纸相应版面的关注度。

除了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及闲暇时间的上升,也对《华西都市报》初期市场定位的形成产生着显著的影响。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使得人们有能力阅读一些知识性较强的报道和内容,闲暇时间的增多一方面使得人们有着足够的时间去阅读报纸,另一方面报纸有关娱乐消遣的版面也有了潜在的受众。

第四个因素是报业之间的竞争加剧。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报业市场是党报的天下,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报业市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报业开始从总体上走向市场化运作,大众报纸开始繁荣,党报有逐渐被市场边缘化的趋势,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一些党报开始创办以普通市民为读者对象的城市报纸,就是都市报。比如《人民日报》旗下的《中国青年报》便是这种情况。

2、2求发展,定位于“主流报”

《华西都市报》“主流报”定位是在“七报一面”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七报一面”的激烈竞争是由成都商报的一个市场定位引起的:1995年的8月,成都

①表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提供数据绘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