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主要中心城市更新演化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四)国内外城市更新改造的研究报告

(四)国内外城市更新改造的研究报告
诸暨市浣江两岸既有建筑与环境改造规划
(四)国内外城市更新改造的研究报告
目录
4.1国外案例
4.1.A---------- ----------------波士顿昆西市场 4.1.B------------------------纽约巴特雷公园城 4.1.C-------------------------------------新加坡河 4.1.D------------------------都柏林 Temple bar 4.1.E------------------爱尔兰 Dublin港口改造 4.1.F--- -- 加拿大Granville Island港口改

4.2国内案例
4.2.A---------------------------杭州中山路改造 4.2.B---------4.2.C---------4.2.D---------4.2.E----------4.2.F-----------
国外案例
4.1.A. 波士顿昆西市场
国外案例
4.1.A. 波士顿昆西市场
国外案例
4.1.F.加拿大Granville Island 港口改造
国外案例
4.1.F.加拿大Granville Island 港口改造
国外案例
国内案例
4.2.A.杭州中山路改造
国内案例
国外案例
4.1.B. 纽约巴特雷公园城
国外案例
4.1.B. 纽约巴特雷公园城
国外案例
4.1.C. 新加坡 河
国外案例
4.1.C. 新加坡 河
国外案例
4.1.C. 新加坡 河
国外案例
4.1.D.都柏林 Temple in港口改造
国外案例
4.1.E.爱尔兰 Dublin港口改造

国内城市更新历程与西方的比较

国内城市更新历程与西方的比较
持续城市更新所包含的广泛内容。
国内的城市发展着自己的特殊性,并没有
出现“逆城市化”、中心人口剧减的情
况,但国内城市更新的发展轨迹却在一定 程度上重蹈着英国更新历史的覆辙。
su下载/res-su.html
只注重表面形象和物质环境的改善,以房地产为城 市更新的主力,对旧城采用大规模、迅速大拆大建 的更新方式,也经历着城市更新使历史文化环境遭 受破坏、城市肌理不复存在、城市特色逐渐丧失
临着世界范围内日益严重的环境恶化和资源
3d模型h ttp:///res-models.html
耗竭问题,人们开始对人类的城市活动进行反
思。 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城市 更新必然与广泛兴起的可持续发展思潮相结 合。
从城索未来可
国内城市更新历程与西方的比较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西方哲学发展历程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西方城市建设史纲中国西方有哪些城市城市集合住宅发展历程中国的西方有哪些城市我国内部控制发展历程城市更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更新
的脚步从没停止过。近20 多年,世界各国城 市不断发展与繁荣,但与此同时又不得不面
特有的历史文化、人类城市活动与自然界
的和谐共存等。
的局面。
而现今的西方城市,通过“旧城更新”、历史
文化建筑的保护、“邻里社区”的建设、居民
参与“, 可持续发展”等策略,逐渐走出城市更 新的困局。
透过欧洲城市更新的发展历程与趋势,我们 应该看到我国明日“可持续城市更新”的 发展道路。城市更新的内涵在不断演变与 深化
城市更新”也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涵,不仅 是停留在形体规划与物质环境的改善,更追 求全面的城市功能、活力再生的城市机制、

国内外城市更新实践及其特征研究

国内外城市更新实践及其特征研究

国内外城市更新实践及其特征研究城市更新是城市化必然经历的城市再开发过程,其含义往往与城市重建(Urban Renewal)、城市再开发(Urban redevelopment)、城市复兴(urban revival)等对应起来,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地域性及政策性等特征。

1 西方国家的城市更新实践及其特征经过西方欧美国家半个多世纪的实践,西方国家城市更新大致经历了清除贫民窟-福利色彩社区更新-市场导向旧城再开发-人本主义及可持续更新四个发展阶段(董玛力,陈田等,2009)。

1.1 二战后-1960年代初:战后重建与清理贫民窟二战后,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启动了自上而下的城市更新运动,以大规模重建、清理贫民窟的方式,对中心城区进行物质环境层面的城市重建(urban reconstruction),以达到消除贫苦、经济增长目的。

“推倒重建”方式取决于西方各国推行凯恩斯主义福利,政府是城市更新的主导者,赋予政策、法律和财政保障。

政府通过大面积拆除老建筑、中小商业及贫民窟,取而代之能高档酒店、购物中心、办公写字楼等“国际式”、现代化的高楼建筑,使中心城市地位得到提升。

政府自上而下主导的城市更新使城市物质环境得到改善,但也产生了大量问题:中心城区的土地价值飞涨,原来的中小商业及原有居民却搬到城市郊区等边缘地区,城市原有空间格局及社会肌理受到极大的破坏和冲击,邻里关系被破坏,中心城区地价飞涨,钟摆式交通等问题(J.Jacbos,1961, Lewis M.,1961.)。

1.2 1960年代-1970年代末:福利色彩的内城更新60年代初期开始,西方社会普遍进入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富足的黄金发展时期,各国进入高度福利化社会。

全球国际分工导致传统产业链的转移,传统制造业生产基地搬到人力、租金、资源等成本更低的区域或发展中国家,原来的制造业中心逐渐成为城市衰败地区,城市中心成为弱势群体集聚的边缘化衰败地区。

针对内城衰退,西方国家通过社会福利改善、内城社区改造、物质环境更新为目标的城市更新策略来“恢复城市活力”。

基于文献计量的国内外城市更新研究对比分析

基于文献计量的国内外城市更新研究对比分析
行 较 为 全 面的 对 比 分析 。通 过 对 聚 类 图谱 、 关键
词 中心度和 突现度 的研 究发现 :( 1 ) 目前的 国内外
城 市 更 新研 究 已较 为成 熟 ,且 双 方 的 改 造 对 象相 似 ;( 2 ) 国 内 该领 域 以 实 证 研 究居 多 , 国外 则 是 实


Hale Waihona Puke 郑荣宝张雅琪 HUANG T i n g ; ZHE NG Ro n g b a o ; Z HANG Ya q i
【 摘要 】城 市更新伴 随着城 市发展 的整个过程 , 它是对城 市 中衰 落区域进行 重建 、整治和功 能改
变的 目的 性 行 为 。利 用 文 献 计 量 方 法 和 可 视 化 分
后 ,美国也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运动 ,以解 决居 住分化和社 会冲 突的 问题 1 8 5 8 年8 月在荷 兰召开 的第一次城 市更新研 讨会上 .首次对 城
市 更 新 的概 念 做 出定 义 。但 是 .欧 美 国家 大 规
证和理 论研 究相结合 ;( 5 ) 城市更新的可持续性 问 题 ,国 内外有各 自的侧重点 ;( 4 )“ 三 旧” 改造是 国内城 市更新研 究的一个 新研 究热点 ,而 国外研
造》 等。1 9 8 7 年6 月在 沈阳召开 的 “ 城市 更新规 划学术研讨会 对城 市更新的原则 、重点 、效

ABSTRACT :Ur b a n r e n e wa l a c c o mp a ni e s t h e
e n t i r e p r o c e s s o f u r b a n d e v e l o p me n t , wh i c h a i ms t o

国内外城市更新理论研究比较

国内外城市更新理论研究比较

国内外城市更新理论研究比较作者:蒋波明淑坤来源:《建筑科技与经济》2016年第08期从西方整个对城市更新的研究历程来看,随着城市的发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在不断增加。

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到柯布西埃的“光明城”,从雅各布斯对城市多样性的呼唤到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城市更新的理论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城市规划理论的进步在不断变化。

由于我国特殊复杂的历史原因,直到解放后我国才真正迈入工业化时期,对城市更新和改造的研究也相对起步较晚。

1.国外城市更新理论研究进展西方国家近现代意义上的城市更新,起源于产业革命。

根据不同时期对城市更新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同以及城市更新动力机制的不同可以将西方国家的城市更新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城市更新初创时期。

对城市更新理论的研究最初起源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

1898年,霍华德出版了《明日:一条通向真正和平改革的道路》一书,在书中详细阐明了他著名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y)”的理论,希望通过建立新的、以绿化带限制人口向外围地区扩散的“乡村”式城市来限制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

此后恩威和帕克“卫星城理论”和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又对“田园城市”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发展。

虽然从本质上而言,这些理论的思想基础仍然是以传统城市规划中的“形体决定论”为基础的,将城市看作一个静止的事物从而寄希望于建筑师和规划师通过形体规划来构建一个希望中的蓝图,从而解决城市发展的问题。

但是与之前的研究相比,这一时期的理论摆脱了乌托邦式单纯追求理想化模式的城市规划思想,在理论实现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同时,在更新对象方面并没有局限于居住区而是扩大到城市的空间结构,这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

第二阶段:20世纪初至二战末,城市更新发展徘徊不前本阶段的研究仍然以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的问题为主。

20世纪20年代美国对城市更新改造的布局、组织方式进行了新的探索,“邻里单位”随即出现。

中外主要中心城市更新演化比较研究

中外主要中心城市更新演化比较研究
演支 配 角色 ” 。在 中 国 ,神庙 、宗 庙 以及 化 ”特征 。城 市规 划 与社会 发 展之 间有 着 统 治者 的宫殿 耸立 在 城市 中心 ,统 治者 希 不可 分割 的 内在联 系 。 望通 过抚 慰诸 神来 规 范 自然万 物 和众生 。
当今 世 界 在 城 市 化 的过 程 中 ,城 市
尔 ・ 特金 ( ol okn)所 说 : “ 个 希 腊 和 古 罗 马 时 期 的城 市 已初 具 规 模 , 科 Je ti K 一 0 多个 城 邦 。所 谓城 伟大 城市所依 靠 的是城 市居 民对他们 的城 当 时希 腊全 境 就有 2 0 市所 产生 的那 份 特殊 的深深眷 恋 ,一份让 邦 ,是 由一 个或 数个城 市 以及周 围的农 村 这个 地方有 别 于其 他地 方 的独 特感情 。最 地 区所组 成 的共 和 国 ,每个 城邦 国家 的 中
首 都北 京 、经 济 龙 头 上 海 、东 北 重 心 沈 作为一种信念,这些是很难复制的。就算
阳、千年古都西安 、天府之国成都以及九 勉强 复制 了 ,也往 往不 能形 成一种 市 民认 省通衢 武汉有 什 么不 同?仅仅 是南海 明珠 同 广州吗?是什么区别了广州与其他城市?
各个城 市 皆有 自己独特 的文化 经历 ,有 自
方城 市开 始 了大规 模 的城市 更新 运 动 ,其 在 的地 方 ,城 市文 化就 兴盛 ;反之 ,在 这 目的是要 恢 复 内城 的活力 ,清 除城 市 中心 些 因素式 微 的地方 ,城 市就 会淡 出 ,最 后 区 的贫 民 窟 ,为 城 市 居 民提 供 更 多 的 住 被历 史所 抛弃 。 宅 ,改善 城 市的物 质生 活 条件 ,并解 决 由 题 。2 世 纪 7 年代 , 国开 始 出现 民权 运 O 0 美 2 世 纪 ,也 就 是 全 世 界 多 数 人 居 住 1 于 战 争 和 过 度 郊 区 化 引起 的 城 市 社 会 问 在 城市 的世 纪 ,城 市 面临 的共 同问题 就是

国外城市中心区的更新和启示

国外城市中心区的更新和启示

国外城市中心区的更新和启示摘要:本文从城市中心区的概念入手,系统介绍了国外的城市中心区更新的发展历程、理论思潮以及所取得的成绩;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探讨对我国城市中心区更新的启示。

关键词:城市中心区;更新;分区;建设;启示Abstract: 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concept of urban central district,it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in the regeneration of urban central district systematicly,it also introduces the trend of theory and the achievement. At the end,it points out the inspiration to our country according to Chinese real situation.Key words: urban central district;regeneration;zoning;construction;inspiration一、城市中心区的内涵城市中心区一般是指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功能的核心区域,它不仅是城市的中心,而且是区域的中心。

城市中心区有不同的类型,一般有Downtown、CBD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CRD (Central RetailDistrict)以及根据规划建设需要而划定的在城市中居于中间位置或是有中心性功能的区域。

[1]二、国外城市中心区更新的发展历程以及理论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许多国家经济陆续复苏,全球性的城市化进程,以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出现。

据1980年国际统计资料所示,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平均达到60%以上;不少发展中的国家,也不甘寂寞,奋起直追。

如墨西哥城,20世纪初,人口只有30多万,到了1980年,发展到了1500万。

中外城市形态演变与差异——以伦敦和上海为例

中外城市形态演变与差异——以伦敦和上海为例

的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的改善及优化提供参考。

1 西方城市形态演变过程:以伦敦城市形态为例1.1 城市发展历程伦敦最初的城市规模起源于16世纪围绕中心城区的发展。

16世纪中期,伦敦大火之后进行重建规划,定位偏向于自发型发展的商业城市。

19世纪伦敦人口达到85万,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空间的迅速扩张。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伦敦在行政规划管理上成立了大伦敦范围的行政机构,产生了更多的地方级行政县。

19世纪,伦敦开始铁路线路的建设与发展,复杂的人口带来的矛盾问题逐渐凸显并日益加深,同时快速的城市扩张使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难以及时跟进,城市景观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1943年大伦敦规划之后,1964年大伦敦政府成立,直至21世纪大伦敦政府经历了取消和重新建立过程[1],掌握规划实施权的机构是区政府。

1945年,大伦敦规划在公路进入城市的同时,明确了每一个社区的边界,处理了之前复杂混乱的社区关系,并且对公共空间、绿化空间都进行了分级分类,保护了城市景观。

同时,对城区的开发强度及密度也进行了界定,城市的扩张不再是急剧、无序的。

21世纪之后,伦敦强调均衡发展,注重城市形象,进一步将发展目标转向战略和空间。

在人口方面注重人才引进,在产业方面考虑经济效益,在空间布局方面增强辐射规模,通过合适的、科学的规划发展伦敦城市形态和城市规模,赋予其更多的政治、经济、文化功能,同时在交通、贸易方面成为重要枢纽,完成了其最初的全球城市概念,成为全球大城市之一。

1.2 城市基本布局的演变19世纪,伦敦向西、向北两个方向发展,逐渐形成基本的轮廓。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伦敦规划逐渐形成很多小的单元,由原来的双城结构式布局向单元式布局转变,这也体现了伦敦在规划中强调多元化、多样性的特点。

19世纪末,田园城市构想提出,伦敦规划构想形成内圈和外圈的明确布局。

随后,对伦敦发展中工业和人口的过度摘要 文章选取西方城市和中国城市,从城市发展过程、城市空间布局及形态演变、城市职能,以及内部活动等多角度分析其城市形态的演变过程,同时对中、外城市形态进行比较分析,分析其相同与差异之处并探讨原因。

国内外城市更新发展历程研究与政策演变

国内外城市更新发展历程研究与政策演变

国内外城市更新发展历程研究与政策演变一、引言城市更新是指对城市内部的老旧区域进行改造和更新,以提升城市的功能和形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各国城市对更新发展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本文将对国内外城市更新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并探讨其政策演变。

二、国内城市更新的发展历程1. 城市更新的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国城市开始面临严峻的更新需求。

由于历史原因和城市规划的不合理,许多老旧区域存在着破败不堪的现象,不适宜居住和工作。

政府开始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提升城市形象。

2. 城市更新的推进阶段上世纪90年代,国内城市更新进入了推进阶段。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城市更新的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城市更新项目。

同时,城市更新的理念也得到了进一步强调,将人居环境的改善和经济效益相结合,并注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2.1 深圳的城市更新实践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城市更新发展较为早期。

在城市更新的实践中,深圳注重通过招商引资和市场化运作,吸引大量资金和企业参与到城市更新项目中。

通过与国际知名企业合作,深圳成功推动了一系列大型城市更新项目。

同时,深圳在城市更新中也注重文化保护和社区参与,提升了城市更新的整体品质。

3. 城市更新的成熟阶段进入21世纪,中国城市更新进入了成熟阶段。

政府加大了对城市更新的支持力度,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资源。

同时,城市更新也开始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倡绿色、低碳的城市更新模式。

三、国外城市更新的发展历程1. 欧洲城市更新的经验欧洲的城市更新经验丰富,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城市更新模式。

其中,英国的城市更新较为成熟,政府通过税收优惠和土地出让等方式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城市更新项目。

德国的城市更新注重在老旧区域的基础设施改善和文化保护。

法国的城市更新重点放在城市交通和公共设施等方面。

2. 美国城市更新的特点美国的城市更新较为分散,各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城市更新项目。

浅谈中西方城市更新比较与启示

浅谈中西方城市更新比较与启示

浅谈中西方城市更新比较与启示摘要:城市更新是世界各国城市发展中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当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超50%,城市化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同时对城市的旧城老化、功能落后、城中村等城市问题的更新改造也取得了快速发展,全国各地区的城市更新改造规模不断扩大,但是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

面对我国城市更新发展的新形势,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城市更新进行对比研究,比较了中西方对城市更新概念的理解,回顾了中西方城市更新的发展历程,比较分析了中西方城市更新的差异,认为西方的城市更新有许多成功的理念和深刻的教训,对我国城市更新带来有益启示。

标签:城市更新;旧城改造;城市发展1 引言无论在我国或是国外,城市更新随处可见,然而人们对它的概念内涵、发展历史及相关理论了解还不深入。

城市更新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英、法三国,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其概念逐渐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已基本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城市更新理论。

而我国的城市更新研究比欧美国家晚,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国各地区出现了有规模的旧城区改造,在建筑及规划界、学术界开始提出城市更新理论研究,城市更新问题得到了广泛的讨论。

但是此时对城市更新的研究还不深入,对城市更新的概念、特点及模式等内容仍未形成完整的理论。

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50%,这意味着我国城市化水平首次超过50%,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也带动了我国城市更新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区的城市更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更新成为我国新一轮城市发展的热点与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进一步总结和研究城市更新理论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中的迫切任务。

2 中西方对城市更新概念的理解综观中西方城市更新的发展和演化历史,对城市更新的概念无论是我国或是西方国家,在不同阶段时期都有不同的定义和说法,中西方国家对城市更新的理解都有所不同。

浅论中西方城市更新比较与启示

浅论中西方城市更新比较与启示

市 更新起 源于 2 O世 纪 5 0年代 的西 方发达 国家 ,尤其 是 不同时期的经济、 社会和政策环境 不同, 对城市更新的概 念 美、 英、 法 三国 , 经过 长期 的研 究和 实践 , 其概念 逐渐被 国 定 义 和理 解 也 有 所 不 同 , 可 以概 括 为 以下 几 种 主 要 观点 : 1 . 1对城市 更新概 念较早、 较权威 的界 定是 1 9 5 8年 8 际社会广泛 接受 , 已基 本形成 了一套 比较完整 的城市 更新
Ab s t r a c t : Ur b a n r e n e wa l i s a c o mmo n c o n c e i T l f o r u r b 蛐 d e v e l o p me n t i n t h e w o r l d, i t i s a l s o a n i mp o r t a n t i s s u e o f C h i n e s e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p r o c e s s . T h i s a r t i c l e u s e s a c o mp a r a t i v e s t u d y O n 【 u r b a n r e n e wa l b e t w e e n C h i n e s e a n d w e s t e r n t O c o mp a r e t l l e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o f t h e c o n c e p t o f u r b a n r e n e w a l , r e v i e ws t l 1 e d e v e l o p me n l : o f u r b a n r e n e wa l,c o mp re a s a n d na a l y z e s 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s i n I u r b a n r e n e w l a b e we t e n

中西方老城中心区发展及更新理论比较

中西方老城中心区发展及更新理论比较




2 国内城市中心区发展与更新状况
表 2 国 内 老 城 中 心 区 发 展 与 更 新 分 析
时段 城市发展背景 城市发展趋势 城市更新 内容 更新 特点及影响

建国后~ 城市化水平 低 , 础设 施陈 旧 , 城市 由外 围至 中心 区填充式 建 “ 基 填空” 的增加 了一 系列低标 准、 政策力单 纯推动的畸形更新模式 城 市中心第 式 改革开放前 配套严重 不足 , 建设 方针为 “ 变 设, 城市 中心往往被大型政治集 配套 不全 、 占绿地 、 侵 破坏历 史文 三产业趋 于萎缩 城市呈现“ 均质状态” 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 会场所 和政府部 门占据 化环境 的城市建设
相关理论 和研究 成果 , 由于 东西方 城市发 展 的阶段不 同, 但 我们 往往会出现“ 惯性 ” 从 而给城 市发展 带来 诸多 问题 , 过对 国外 , 通 在更 新理论的应用上往 往 出现借鉴 理论 与实 际研 究对 象 的状 况 城市 中心区发展的梳理 , 目的是 了解 中心 区发展 的规律 , 为减 少 不对应的问题。因此 , 中西方老城 中心 区更 新理论产生 的背景 更 新的盲 目性和 性 ” 对 提供借鉴 ( 见表 1 。 )

城市化 、 工业化末期 , 聚集 , 经济 美 国 : 城市卫生运动以及城市美 13 90年 ~1 4 9 o年 表现不明显 , 老城 中心区居住环 化运动 , 强调城市中心区物质环 以形体规 划为 主, 大规模 、 激 中心 区吸引力持续下降 境进 步恶化 , 进式 、 非理性 居住郊区化加深 境 的改善 。 欧洲 : 趋于停滞
表 1 西 方 老 城 中 心 区 发 展 与 更 新 分 析
时问 面临问题 更新 内容 更新特点 更新影响

国内外城市更新发展历程与理论概述

国内外城市更新发展历程与理论概述

外域经验SHANGHAI TUDI陈涌―、城市更新的概念Buissink ( 1985 )提出,城市更新指在修复衰败陈旧的城市物质构件,使之满足现代功能要求的一系列建造行为,包 括小块修复、大面积修缮、调整建筑内部结构以及全拆重 建四种行为。

Couch ( 1990 )提出,城市更新是在经济和社会力量对城 区干预下,所引起的基于物质空间变化(拆除重建、修复等)、土地和建筑用途变化(从一种转变为另一种更能产生效益的用途),或其利用强度变化的一种动态过程。

Metselaar ( 1992 )认为,城市更新旨在保护、修复、改善、重建或清除行政范围内已建成区而采取的系统性干预,包括规划建设、社会、经济、 文化等领域,以使该区域中人们达到规定的生活标准。

这个概念强调城市更新涉及城34 Shanghai Tudi 2019/KISHANGHAI TUDI外域经验市规划和建设、住房政策、社会、经济、文化等众多领域,将城市更新从大城市拓展到小城镇、集镇和村落,涵盖内容更加广泛。

Roberts(2000)认为,“城市更新是用一种综合整体的观念和行为来解决各种各样城市问题;从经济、社会、物质环境等诸方面,对处于变化的城市地区致力于长远的、持续性的改善和提高”。

二、城市更新的发展阶段二战以后,欧美主要国家的许多著名城市都曾经历过“城市更新”运动。

城市发展随着城市更新变化历程而相应变化,可粗略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二战后至1960年代初:推倒重建主要对那些破败城区进行重建。

英国从1954年起继续执行格林伍德法案(Green­wood Act),虽然私人开发商开始介入,但政府依然是城市建设的主体;1949年,美国国会通过住宅法案(Housing Act),明确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复兴旧城中心区以及扩充城市税基。

私人开发商加入城市建设中,许多老住户被迫迁走,生存状况无人过问。

(二)1960年代初至1970年代末:邻里修复1960年代的大规模拆建引发尖锐的社会问题,重新安置的老住房实际生活水平并没有提高,未能脱贫。

中西方城市更新对比研究——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探索

中西方城市更新对比研究——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探索

中图分 类号
T 0 U 1 城 市 来自 新 的概 念 随着 时 问的推移 和社会 经济 的发展 . 世界上 所有城 市 都必 须 不断 对 原有 城 市空 间 、 市形 态 、 市 城 城
交 通 、 市环境 进行重 新整合 , 城 使之 符合新 形势 的需要 . 这个 过程在 英文 中最早 被称 为 Ur a e e l b nR n wa,
即城 市 更 新 .
城市更新 是 一种将 城市 中已经不适 应 现代化 城市生 活 的地 区作 必要 的 、 有计划 的改建活 动. 目标 其 是针 对城市发 展 的过程 中的城 市退化 现象 而采取 有意识 的干 预措施 , 决城 市 中影 响 甚 至阻 碍城 市发 解 展的 各方 面的城 市问题 , 使城市 新 陈代谢再 次发 生的行 为 , 是城 市综 合本质 内涵从 解体 到改 体的社会 过 程. 最大特 点是 相对 于旧有模 式 的经 验性 , 其 由于有 意识 的干 预 , 因素 的介 入 刺激 城 市 内涵 迅速 做 出 新 反应 , 并将其 吸收 融合 到 自身肌 体 中去 .
收稿 日期 : 0 9— 7— 8 20 0 0
作 者 简 介 : , 9 5年 , 教 授 , 津 市 , 0 0 0 男 16 副 天 3 0 0
第 3期
刘 磊
杨 雪伦
中西 方城 市更 新 对 比研 究
6 7
存 环境 要求 的提 高 、 大规 模 的新 区建设 等 等 为城市 更 新提供 了较大 的社 会 支持 、 承受 空 间和城 市物 质 承
接 空 间. 于此 种背 景 ,O年代 在更 理论 和实 践 上 都 有较 大 突破 , 地 城 市更 新 逐 渐 摆脱 以前 “ 基 9 各 既要 积极 , 又要 稳妥 ” 的政 策 思路 , 进行 了大规 模 、 速 化城 市更 新 , 快 特别 是对 一直 缺 乏更新 的城市 中心 区 , 更 新 的规 模 和力度 更 大. 也产 生 了大 量负 面影 响 , 城市 中心 开发 过 度 , 乏 活力 ; 区失 去 多样 性 , 但 如 缺 社 城 市 空 间 出现 社会 等级 分 化 ; 类保 护 建筑 遭 到破坏 , 市 的文 脉被切 断 , 各 城 城市 特 色正 在走 向雷 同等 等. 9 0年代 中前 期 , 种 关于城 市 更新 的学 术 会 议 在 国 内外 陆 续 召开 , 市 更 新 问题 得 到 学 者 们 的广 各 城 泛 讨 吴 良庸 教授 通过 思考 北 京 旧城改 造 的实践 提 出城 市“ 有机 更 新 ” 论 , 理 即采取 适 当规 模 、 当 尺 适 度 , 据改 造 的 内容 和要 求 , 依 妥善 处理 目前和将 来 的关 系 , 断提 高规划 设计 质 量 , 每一 片城 区的发展 不 使 都 达 到相对 的完 整性 . 有一 些 学者 如吴 明伟 教授 提 出 系统性 旧城 更新 思想 ; 也 张杰认 为历 史 文化保 护 区 的城市 更新 应该 强 调小 规模 改造 和 整治 的思 路 , 等等 . 由于 特 定 的社 会经 济环 境 的 制 约 , 一些 理 论 只 是 在 部分 历史 文 化城 市 的保护 中得 到小 规 模 的运用 , 在大 规模 的城 市 更新 中, 期 内并没 有 得到 真正 全 而 短

国内外城市规划的比较研究

国内外城市规划的比较研究

国内外城市规划的比较研究在现代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规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实践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本文将比较中国和海外一些城市的规划情况,并探讨其中的异同点。

一、城市规划理念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城市化进程非常迅速。

过去的城市规划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过于注重单纯的建筑形式和规模而忽略了城市环境的质量和人文价值。

但近年来,中国政府逐渐重视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人性化,强调城市环境的文化内涵和可持续性发展。

例如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上海黄浦江滨水区改造等一系列城市规划项目都注重保护保存传统文化和城市景观,同时引入新的城市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将城市景观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相比之下,欧美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城市早期规划就十分注重城市环境和人居条件的综合性,尤其是以欧洲的城市规划为代表。

欧洲的城市规划强调城市环境的绿化与人性化,如荷兰的自行车通道、丹麦的城市绿道、瑞士的滨水区绿化等。

这些规划项目充分考虑了居民的出行习惯、城市景观和绿化形象,让居民在生活中体验到更多的自然气息和舒适感。

二、城市建设模式在中国,城市建设的模式主要为开发商和政府联合推进,然后出售土地获得收益。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迅速推进城市的发展和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容易导致城市规划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建设质量不稳定等。

相比之下,欧美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建设模式更注重建筑工艺和品质,且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

欧美国家或地区一般采用政府出面引导城市规划,强制要求开发商按照规划标准和品质要求进行建设,保证了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三、对城市历史文化的处理方式在进行城市更新和改造时,中国和海外城市的做法也有所不同。

中国城市近年来苏醒了对自己历史文化的认识和保护,形成了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趋势。

不少城市在规划时都会秉持“活态保护”的理念,通过保护历史建筑、文化遗址等不同方式将历史文化在城市中呈现出来。

中德历史城区城市更新内容与方法比较研究

中德历史城区城市更新内容与方法比较研究

精品word完整版-行业资料分享
中德历史城区城市更新内容与方法比较研究
历史城区是各地区人居生活环境的组成部分,为当地的文化、宗教、社会活动和财富状况提供了最确切的见证。

中国许多城市已经意识到历史城区的价值和意义。

城市更新将成为接下来存量或减量规划时期的重点,历史城区城市更新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主题。

本论文将德国与中国的城市更新设计与实践进行比较,一方面希望加强中、德在历史城区城市更新学术领域的交流;另一方面希望借鉴德国在历史城区城市更新工作方面的经验,以期对中国提出有益的启发。

本文首先对历史城区、城市更新、保护、改造进行了定义,并梳理了国内外历史城区城市更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重点聚焦于德国与中国的案例城市海德堡老城与崇州老城。

案例背景比较中,文章首先比较二者老城的城市气候、规模、人口,起源与发展历史,功能、交通、公共空间结构现状等基本情况,得出海德堡老城与崇州老城城市规模相似、边界明确,起源时期相近,亦分别为海德堡和崇州的商业中心,并且分别以城堡遗迹与罨画池作为老城空间的地标与高潮,得出海德堡老城与崇州老城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案例城市更新方案比较中,本文分章详述了海德堡老城与崇州老城城市更新所面临的问题,各自城市更新的法律框架,整体城市更新方案和城市更新专项设计。

比较得出中德城市更新中存在的差异:德国在城市更新法规体系方面更加健全;德国城市更新多为“触媒”式更新,更加注重对于具体问题的解决;以崇州老城为例的中国历史城区城市更新更加宏观和系统化,倾向于规划控制和意向引导,具有更大的市场潜力。

最后,本文以海德堡老城城市更新的经验对崇州提出了一些启示性建议。

国外内城市发展比较研究_小论文

国外内城市发展比较研究_小论文

中德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更新进程及实践比较——以柏林和上海为例Industrial Architec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Renewal Process And Practice Comparingbetween China and German摘要:工业建筑遗产是历史留给每一座城市的宝贵财富。

探讨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更新对城市的有机更新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柏林和上海为例,从遗产保护更新进程和实践角度出发,就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更新过程中在政策法规、方式方法、更新效果等方面进行比较,最后得出上海的不足和柏林经验的可借鉴之处,并提出具有实际意义的建议。

关键词:工业建筑遗产田子坊文化酿酒厂保护与更新Abstract:Industrial architectural heritage is a valuable asset to every one of the city's history left. Exploring the industrial architec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updates reuse of organic renewal of the city is important.This paper takes Berlin and Shanghai for example,and starts from the points of viewing heritage protection update process and practical,including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ways and means, updated effects these aspects,and finally arrive at the lack of Shanghai and the experience from Berlin whom we can learn from,then put forward some practical proposal.Key words:Industrial Heritage;Tianzifang;Cultural Brewery;Protection and Renewal引言: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农业社会时代那些历史悠久的文化遗存作为文化遗产悉心加以保护,而对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保护则重视不够,特别是其中的工业遗产更少得到人们的认同和保护,其价值尚未得到广泛认可。

中心城区城市更新的国内外经验及对上海的启示

中心城区城市更新的国内外经验及对上海的启示

德 国柏 林城 市 重 建 以“ 批判性重建” 为原 则 , 对 新政 府 区 、 商业 区、 居 住住 宅 区 、 城 市 基 础设 施 区 的建 造 实行 功能 融 合 的重 建 原 则 , 形 成 城市 综 合 功能 体 。德 国柏 林 对 于 老 城 区 的再 开发 , 着 力
点 在 于产 业 结构 的调 整 , 制 造 业 逐 渐 搬 出城 市 中
要 求投 资人 在新 建 的办 公 综 合 体 中 , 必 须 包含 至
少2 0 %的主居 区和地 面层 的商 业设 施 。 L 1 这样 的
卡 布吉 ( Ak e r B r y g g e ) 滨 水 区 的改 造 是 企 业 和 政
府合作的经典案例 。挪威奥斯陆阿卡布吉滨水 区
挪威 奥斯 陆 阿卡 布吉 滨水 区改造 过 程 中重 视 公 共空 间 的利用 和 公 共 利 益 的体 现 , 利用 滨 水 区 独 特 的区位优 势将 其 打造成 融合 公共 活 动空 间 的 城市中心, 近 水 区集 中 商业 、 娱乐 、 文化 、 休 闲 中 心, 在便 利居 民生 活 的 同时提高 了生 活质 量 , 形 成 立体 化 的城 市 功 能 。值 得 一 提 的是 , 相 对 于 完 全
公 共 空 间的开 发和 利 用 , 鼓 励 多方参 与
挪威 首都 奥斯 陆 的 阿 卡 布 吉 ( Ak e r B r y g g e )
滨水 区 的改造 是充 分重 视公 共 活动空 间 的经典 案
块 的 同时规划 多 功能 型高层 化 区块 , 保证 集住 宅 、 办公 、 商 业于 一体 的综 合 型 高 层 建 筑拥 有 充 分 的 绿化 面积 , 以保 障居 民的生 活质 量 。此外 , 高效 的 开 发模式 使 得六本 木 新城 改造 能够 集合 社会 各 界 人 士 的资金 流 、 信 息 流及人 才 与知识 , 让 业 主及普 通 大众也 能 投身 于 城 区 的改造 过 程 , 从 而减 少 改

中外主要中心城市更新演化比较研究

中外主要中心城市更新演化比较研究

中外主要中心城市更新演化比较研究发表时间:2010-05-07T11:41:57.437Z 来源:《城市观察》2009年第2期供稿作者:刘介民[导读] 国家中心城市通常是全国性或区域性的经济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教中心和对外交往中心摘要:广州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其特点和目标是什么?本文从西方近现代城市所倡导的城市更新运动为出发点,分析建设中心城市面临的社会问题,以期为我们提供经验与启迪。

关键词:西方中心城市经验启示国家中心城市通常是全国性或区域性的经济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教中心和对外交往中心。

广州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其特点和目标是什么?广州与首都北京、经济龙头上海、东北重心沈阳、千年古都西安、天府之国成都以及九省通衢武汉有什么不同?仅仅是南海明珠广州吗?是什么区别了广州与其他城市?各个城市皆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经历,有自己的信仰体系,有能区别于其他地方的独特的感情。

笔者认为广州应该注重城市中人的因素、人的城市精神、公民道德乃至全球公民意识。

正如美国当代都市学家乔尔·科特金(Joel Kotkin)所说:“一个伟大城市所依靠的是城市居民对他们的城市所产生的那份特殊的深深眷恋,一份让这个地方有别于其他地方的独特感情。

最终必须通过一种共同享有的认同意识将全①体居民凝聚在一起。

” 作为经济的中心城市,在世界各地都可以相似地复制,提供给城市的安全的手段也可以以相似的模式重复着——城墙、现代高科技手段。

但作为一种信念,这些是很难复制的。

就算勉强复制了,也往往不能形成一种市民认同。

一、西方城市发展趋势和特点城市是人类的一个伟大发明,也是人类文明的转折点。

西方国家城市化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历史资料证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城市已初具规模,当时希腊全境就有200多个城邦。

所谓城邦,是由一个或数个城市以及周围的农村地区所组成的共和国,每个城邦国家的中心就是城市,其中最有名的是斯巴达和雅典。

雅典是古希腊文化的集中体现,古希腊文化主要指的就是雅典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读] 国家中心城市通常是全国性或区域性的经济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教中心和对外交往中心摘要:广州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其特点和目标是什么?本文从西方近现代城市所倡导的城市更新运动为出发点,分析建设中心城市面临的社会问题,以期为我们提供经验与启迪。

关键词:西方中心城市经验启示国家中心城市通常是全国性或区域性的经济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教中心和对外交往中心。

广州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其特点和目标是什么?广州与首都北京、经济龙头上海、东北重心沈阳、千年古都西安、天府之国成都以及九省通衢武汉有什么不同?仅仅是南海明珠广州吗?是什么区别了广州与其他城市?各个城市皆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经历,有自己的信仰体系,有能区别于其他地方的独特的感情。

笔者认为广州应该注重城市中人的因素、人的城市精神、公民道德乃至全球公民意识。

正如美国当代都市学家乔尔·科特金(Joel Kotkin)所说:“一个伟大城市所依靠的是城市居民对他们的城市所产生的那份特殊的深深眷恋,一份让这个地方有别于其他地方的独特感情。

最终必须通过一种共同享有的认同意识将全①体居民凝聚在一起。

” 作为经济的中心城市,在世界各地都可以相似地复制,提供给城市的安全的手段也可以以相似的模式重复着——城墙、现代高科技手段。

但作为一种信念,这些是很难复制的。

就算勉强复制了,也往往不能形成一种市民认同。

一、西方城市发展趋势和特点城市是人类的一个伟大发明,也是人类文明的转折点。

西方国家城市化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历史资料证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城市已初具规模,当时希腊全境就有200多个城邦。

所谓城邦,是由一个或数个城市以及周围的农村地区所组成的共和国,每个城邦国家的中心就是城市,其中最有名的是斯巴达和雅典。

雅典是古希腊文化的集中体现,古希腊文化主要指的就是雅典文化。

西方城市的起源,大都有宗教上的原因,巴比伦人、亚述人和波斯人,都把他们的神庙建于城市中心,以示与神密切相联。

在埃及,虽然城市的生活“以王室为中心”,但它的文明仍旧是“以宗教为中心”的。

印度文明也是“神权统治在城市运作中扮演支配角色”。

在中国,神庙、宗庙以及统治者的宫殿耸立在城市中心,统治者希望通过抚慰诸神来规范自然万物和众生。

西方城市特别重视商业与帝国理念的关系。

在古代世界里,为商业而设计的都市远远逊于为了征服而建造的城市。

构建于利润和狭隘自我利益基础上的意识形态远不能抵抗帝国的理念。

西方近现代城市规划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6世纪。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城市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运动,其目的是要恢复内城的活力,清除城市中心区的贫民窟,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住宅,改善城市的物质生活条件,并解决由于战争和过度郊区化引起的城市社会问题。

20世纪70年代, 美国开始出现民权运动,城市规划决策者不得不开始听取民众意见,关注弱势群体的需求,于是出现了“倡导性规划”。

从西方城市社会问题的出现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首先,西方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忽视城市发展内在规律,过分追求经济发展和城市扩张而引发很多社会问题,缺少对城市郊区化的有效控制而导致社会分化和内城衰退现象。

其次,城市发展过程中受多种因素作用,如经济危机和灾害等引发的城市社会问题等,影响了构筑相对安全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

再次,城市规划不当是导致城市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如城市功能结构不合理、过分强调大规模城市改造而导致众多社会问题。

最后,城市规划中推进民主化进程,关注公众参与和社会公平,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等,体现社会发展的“民主化”特征。

城市规划与社会发展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当今世界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的生活为“转瞬即逝的价值”所吸引,城市日益缺少一个对神圣地点、市政属性和道德秩序的共同认知;而一个没有道义约束或没有市民属性概念的城市即使富庶也注定会萧条和衰颓。

究竟是什么使得城市成为中心? 又是什么导致它们逐渐衰退?国家中心城市是神圣、安全和繁荣共同存在的地方,城市文化就兴盛;反之,在这些因素式微的地方,城市就会淡出,最后被历史所抛弃。

21世纪,也就是全世界多数人居住在城市的世纪,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就是“履行其历史作用的方式”。

乔尔·科特金认为“世界各地早期城市的建造者中,存在着某种…心理一致‟的现象”。

在这一世界帝国的理念下,新建立的城市,超越了种族的界限,犹太人、希腊人、埃及人和巴比伦人共同生活,成为“希腊文化①的超级熔炉” 。

其实,乔尔·科特金关于城市的神圣、安全和繁荣的论述,是从城市历史中抽绎出来的关于城市的“理想类型”。

其中最重要的,是与这个“理想类型”中的“神圣”一词相关的诸如公民责任、世界理念、道德目标和宗教信仰等问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全球化、信息化、世俗化的今天,西方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可以给我们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二、中西城市更新演化比较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经济越来越成为全球经济的主角, 而城市更新成为新一轮城市建设的热点问题。

我们可以从中西方近代以来城市更新的一些比较,探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需要思考的问题。

西方城市的发展,是西方工业化的结果。

工业化所要求的人力、资本、技术的聚合,使城市这种最适合的发展模式脱颖而出,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在相互推动中不断实现的。

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齐美尔(Sim-mel Georg 1858-1918)认为:“城市化,不仅是人类居住活动的空间位移和产业结构的此兴彼衰,而且是人类生活方式的社会变化。

稠密的城市人口已经对城市生活产生了种种影响。

居民们在经济力量、种族或道德、习俗等方面的差异使城市中形②成了具有不同特征的街区和邻里。

” 西方现代城市更新可分为两个主要阶段,一是在以形体规划(physical design)为核心的近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影响下,大规模、激进式更新;二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影响下,以强调功能的小规模、渐进式更新,社区规划、多元参与为主要特征。

西方国家城市更新受“形体决定论”思想的影响,进行了主要以街道、城市雕塑、公共建筑、公园、娱乐设施、开放空间等手法达到城市美化效果的城市更新,即城市美化运动,但结果发现城市功能是不能忽视的。

西方的城市更新日益强调城市功能,特别是城市的商务、零售、娱乐和休闲功能。

通过对居住环境、历史文脉、文化氛围的更新和塑造,使得城市中心地区成为地区发展潜力的集中区。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影响下,西方城市更新目标、内容、方式更趋向理性,通过各种城市更新政策纲领的制定,城市的社会经济意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西方社会在城市化的初期,也出现了许多严重的问题,像交通紧张、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特别是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工厂工作,却无法得到安定的住房,于是他们在工厂的周围建起很简陋的房子,当时的城市景观上的突出表现是摩天大楼和贫民窟并存。

西方社会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城市成为人们工作居住的主要场所,成为经济社会文化活动的中心。

城市中拥有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社会服务保障制度,较高的薪金待遇,这一切都吸引着来自乡村的农民大量涌进城市寻找机会。

随之而来的便是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城市开始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

而像美国这种特殊的移民国家,城市中大量存在的低收入的新移民、少数族裔更是对城市社会治安存在严重的潜在或现实威胁。

美国大城市中普遍存在的高犯罪率,加上交通紧张、环境污染、住房紧张,使人们认为城市特别是城市中心区不再适合居住。

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汽车工业得到长足发展,白领阶层普遍拥有私人汽车,使随时的、快速的出行成为可能。

他们的住房不必一定要靠近位于市区的工作地点。

大量高速公路的修建也使驾车出行十分方便快捷。

“城市郊区化经历了三个步骤:郊区形成新的居住区;零售业外迁;新兴企③业建于郊区。

” 郊区化实质上是城市功能向郊区的延伸,原有城市的居住、商业流通、工业生产等功能都有一部分转移到郊区,郊区成为大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城市中心—郊区的关系,实质上是中心与次中心的关系,他们共同构成大都市的复合结构。

我们由此可以预测,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是在大都市区的基础上建立大都市带。

但是, 城市的郊区化导致了城市的空心化现象。

美国富裕阶层流向郊区,也同时带走了城市的商业和服务业,一定程度上引起城市繁华的衰落,这是文明的倒退。

齐美尔认为:物体城市不是偶然的,是计划的、预谋的,物体城市是反城市肌理的城市理想的实现。

建筑、街道、公共空间、绿化都成为达到视觉效果的点缀,他们在都市生活中的意义却大大降低。

人口异质性的增大使城市中的门第观念日益淡薄,个人奋斗的作用增加,这就将导致城市中社会流动的增强,频繁变动的住处不会产生有约束力的传统情感。

城市居民对自己的住所较少眷恋,邻里之间的关系也比较淡漠。

作为交换的媒介,货币在彼此异质的城市居民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城市成为“金钱交易的场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中国,中心城市的多目标、快速更新可分为二个阶段:以局部危房改造、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目标内容的小规模形体更新阶段;以及在多样性动力机制推动下逐渐朝向以包括物质性更新、空间功能结构调整、人文环境优化等社会、经济、文化内容的更新阶段。

在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城市土地的使用通过征用和划拨得以实现,城市建设和发展几乎在纯政府力推动下完成,造成城市自身调节机制的弱化甚至缺失。

城市发展的内力作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和忽视;城市发展有着明显的行政、计划的痕迹,城市空间生长表现出工业主导下的平面扩散,形成相互分割的城市“子空间”。

一直以来,我国城市更新、建设过程中社会参与、协调的过程受到忽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特别是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生活中社会参与、协调机制日益形成,中心城市建设、管理中正通过公示、专家论证等各种制度逐渐体现公众参与。

目前,公众参与思想如何能为社会广泛接受,如何将其进一步落实到中心城市更新、建设的具体空间对象和手段方式上,同时在区域、全球一体化逐渐深入的宏观背景下,城市更新如何在区域层面通过参与、协调寻求效益最优化,都是我国城市更新需要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中心城市本身是多元复合系统,它的发展演化是在社会力、政策力、经济力等多种力综合作用下更新和生长的过程。

在新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从长远动态角度来认识、建设、管理城市的思想正逐渐被人们所广泛接受。

中心城市更新作为一个常变常新的系统工程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我们认为在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关键时刻和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我国中心城市更新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1.更新思想观念,强调中心城市整体系统。

在中心城市更新过程中,要强调城市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关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问题协调发展。

特别是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更新中,更需要战略性解决保护和发展的冲突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