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文化外交政策的历史变迁_郭原奇

合集下载

对德国文化政策与管理的认识与启示

对德国文化政策与管理的认识与启示
2.德国文化单位对重大活动的组织 方式灵活多样。在对德国文化政策与管 理的了解中,感到德国文化管理人员编制 不多,整个负责联邦州文化管理人员只有 300 人,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每个人都从 事几种工作。另外从事文化工作的固定 人员也不多,重大的文化活动或音乐节、 电影节都根据工作量临时聘用人员来完 成。比如柏林电影节用人量呈周期变化, 每年 4 月 40 人,5 月至 8 月 30 人,9 月 80 人,12 月 200 人,1 月 350 人,2 月达到 1000 人。活动结束后留守处理日常业务的固 定人员只有几个人。比如,霍夫电影节日 常处理业务的只有两个人,一个主席、一 个办事员。
5.经费开支严格按预算支出。每年 的文化支出先由德联邦文化媒体国务部 提出方案,提交预算委员会审定后上报国 会审批,一般都要跨年度。预算以外的资 金是无法开支的。据柏林电影节的经理 介绍,预算外的任何钱都没办法支出,就 是张艺谋或章子怡来,也没有办法请他们 喝杯咖啡,因为没有预算,只能说对不起 了。
普鲁士文化基金会。普鲁士基金会 主要职责是保护普鲁士文化遗产,内设有 5 个工作机构,主要是:柏林国家博物馆, 有 15 个分馆,750 名员工,4 个研究机构; 柏林图书馆,780 名员工,1.1 亿册藏书;国 家秘密博物馆;拉丁美洲图书馆,63 名员 工,主要藏书是南美书籍;国家音乐研究, 收藏了 3500 件乐器和大量的音乐资料。
40 他山之石
本栏编辑 王妍曦
Hale Waihona Puke 对德国文化政策与管理的认识与启示
■安战国
2013 年 3 月 6 日至 25 日,笔者参加了 由文化部组织的“全国文化艺术管理人才 赴德培训班”。来自文化部直属单位和全 国 8 个省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 19 名 文化艺术管理干部参加了培训。通过培 训,对德国文化政策与管理有了一定的认 识与启发。

德国外交

德国外交

德国经济大国地位恢复的原因以及德国外交政策摘要:本文探讨了二战后德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与影响以及所带来的外交政策的改变,重点阐述了德国价值外交的理念。

关键词:经济恢复外交政策价值外交一、二战后德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以及影响二战后战败的德国不仅面临着因战争遭受的严重经济衰败局面,而且因美苏冷战而导致德国分裂为两个国家,致使统一的经济被割裂。

但战后,联邦德国经济高速发展,并在20世纪60年代初,经济发展再次超过英法。

联邦德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又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呢?经济发展的原因1、依托于其强大的科学技术。

联邦德国科技基础雄厚,战后的德国政府鼓励科研部门与经济部门的合作,促进技术创新,使国家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由企业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并得到了国家的经济援助和享受优惠的税收政策。

2、利用外国资本。

战后初期的马歇尔计划增加了联邦德国的工业发展资金,扩大了就业,增加了税收,引进了新技术和新设备,加速了经济的发展。

3、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

战后德国人不能在国际上扮演重要角色,他们把全部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来并在很短时间里在经济上打败了当年的战胜国。

4、法德矛盾的缓和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开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德两国的发展走出了冤冤相报的怪圈,并走上了“欧洲自主”的发展道路。

1951年4月,以法国、联邦德国(西德)为代表欧洲六国正式签订《煤钢联营集团条约》,至此引发法德百年冲突的两国边境的煤钢资源将被置于两国共同参与管理的联合机构之下,它结束了两国争端的根源,使法德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根本的纠正。

1958年,六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日益走向联合的欧洲成为独立于美苏的重要力量,推动了法德关系的改善和德国经济的发展。

5、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联邦德国政府通过建立国有经济,制订法令政策调节国民经济等方面对经济进行有效的宏观管理,并强调经济按市场规律运转,这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统一后德国的政治文化与对外政策的选择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统一后德国的政治文化与对外政策的选择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统一后德国的政治文化与对外政策的选择[内容提要]冷战后文化因素在国际关系和国家外交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德国统一后政治文化发生变化,并对德国外交政策选择产生重要影响。

其影响主要表现为:推动欧洲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坚持和平与反军国主义的安全防卫政策,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促进睦邻关系的发展。

统一后德国政治文化对其外交政策选择的影响积极方面是主要的,但也有值得注意的消极方面,主要是德国政治文化本身包含相互矛盾的因素,即坚持多边主义与坚持反军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这影响了其和平主义与文明国家的国际形象和外交政策。

[关键词]德国政治文化外交政策影响冷战的结束、两大军事集团对抗的消失、经济全球化和国家间相互依存的加强以及恐怖主义和一些全球性问题的突出等,使得文化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日益突显,文化问题在国际关系和外交学研究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欧美许多学者从文化路径着手解读国家外交政策的制定以及国际关系的变化。

与此同时,在德国统一以后,从文化角度研究德国外交政策的变化与走向也成为欧美学者研究的热点,发表了不少有见地的文章,但是,对德国政治文化与统一后德国外交政策的相关关系还缺乏系统的分析,并未作出全面和客观的判断。

我国学术界也鲜有对该论题的研究论着。

本文试从统一后德国政治文化的变化与特点、德国政治文化如何影响其对外政策以及如何评价这种文化因素的影响等方面,作一系统的分析。

一、统一后德国政治文化的变化与特点在分析德国政治文化对外交政策的影响之前,必须首先搞清楚德国在统一后是否形成了一个显着的与国家外交和安全政策相关的政治文化,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

约翰·达菲尔德(John S.Duffield)与托马斯·伯格(Thomas Berger)等人在其文章和著作里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社会作为整体,特别是在德国的政治精英中间,已经形成了对国家外交和安全政策具有潜在的、很大影响的和精心培育的信念与价值观。

“时代转折”中德国外交战略的转型

“时代转折”中德国外交战略的转型

“时代转折”中德国外交战略的转型郑春荣【内容提要】 在乌克兰危机背景下,德国总理朔尔茨提出“时代转折”命题。

突破不向危机地区输送武器的禁令、扭转德国在防务支出上的“节俭”态势以及改变德国的俄罗斯政策等一系列动向,宣告了德国外交与安全战略的转型。

德国外交战略转型既有外部环境变化方面的原因,也受德国国内政治力量转移的影响,其总体指向是大幅提升军事实力、实现联邦国防军现代化,以期在欧盟乃至国际秩序重塑中发挥领导作用。

德国外交战略的转型面临国内民意支持存在变数、国防投入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中东欧国家疑惧等诸多挑战。

【关键词】 德国 时代转折 外交战略转型2022年2月27日,在俄罗斯对乌克兰发起“特别军事行动”后仅3天,德国总理朔尔茨在联邦议院特别会议上发表了一次历史性演讲,宣称“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的战争是欧洲大陆历史上的一次时代转折”,并为此宣告了德国外交与安全战略的转型。

如今,这一转型已被命名为一场“时代转折”。

[1]此次转型之所以如此引人关注,不仅是因为其打破了德国历史上的诸多“禁忌”,而且昭示着德国想在欧洲乃至世界政治中扮演领导角色。

基于德国在欧洲的中心地理位置及其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德国外交战略的转型将对欧洲乃至世界的“时代转折”产生重要影响。

德国外交战略转型及其动因朔尔茨在上述演讲中提到了“时代转折”赋予德国的5项任务:一是给予乌克兰财政与军事援助;二是对俄罗斯进行制裁;三是避免战争外溢到其他国家,为此坚持北约的互助义务;四是设立1000亿欧元的特别基金,将国防支出提高到北约所要求的国内生产总值的2%以上,以及调整能源政策;五是继续坚持和平解决冲突的理念,保持与俄罗斯对话的渠道,强调与盟友及“志同道合”伙伴的团结。

[2]朔尔茨的表态在诸多方面意味着德国外交与安全政策的范式变革。

首先,突破了不向危机地区输送武器的禁令。

1971年德国《联邦政府关于输出武器和其他军备物资的政策原则》规定,“德国不允许向危机地区提供武器和与战争有关的其他军事装备”,而且现政府此前在《联合执政协议》中还曾计划收紧军备出口政策,并推动欧盟出台《武器出口条例》。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一战前,军事领域大量运用科技成果的影响不包括( )A.增强了武器的性能和杀伤力B.作战范围突破了陆地的限制C.提高了军队的战略机动能力D.军国主义浪潮弥漫整个欧洲2.老师在讲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有关史实时,向同学们展示了下列一组图片,下列哪一选项最准确地反映了图片展示的主题( )A.一战中德军“施里芬计划”的破产B.一战中旷日持久的阵地战C.一战中英德的海上争霸战D.一战中的新式武器3.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给美国带来了哪些机遇( )①扩大美国世界影响的机会②插手欧洲事务的机会③展示美国实力的机会④给美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4.20世纪初,英国放弃“光荣孤立”政策转而与法俄结盟的最重要原因是( )A.军事力量明显削弱 B.三国同盟已经形成C.霸主地位业已丧失 D.英德矛盾急剧上升5.下列有关“一战”爆发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②对外以商品输出为主③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③6.索姆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次重要战役。

下列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 )A.索姆河战役由英法联军首先发起B.索姆河战役是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C.索姆河战役是一场巨大的消耗战D.索姆河战役以德军的全面失败而告终7.结合下边漫画,对德国“无限制的潜艇战”认识有误的是( )①针对的目标是所有船只②只针对前往协约国港口的一切船只③“无限制的潜艇战”的实行加速了美国的参战④“无限制的潜艇战”在当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德国的状况A.① B.②③ C.①④ D.④8.有学者曾这样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的一场战役:“……战役之后……各国被困在一个陷阱里,这里一个在战争头三十天里没有打出结局而形成的陷阱,这个陷阱……没有出路!”这场战役应是指( )A.马恩河战役 B.凡尔登战役C.索姆河战役 D.日德兰海战9.1882年三国同盟正式成立,其核心是( )A.奥匈帝国 B.英国 C.德国 D.意大利10.下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个缩影,下列说法不能从图中得出的是( )A.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性B.体现了战争的特点之一是阵地战C.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D.一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1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同时在东西两线作战的国家是( )A.德国 B.奥匈帝国 C.意大利 D.法国12.德国在战前制订“施里芬计划”打算速战速决,但过低估计对手的实力,最终失败。

试析19世纪末德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试析19世纪末德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国的重大让 步 , 加上德 国背弃再保 险条约 , 给俄国造成一种 德国亲英反俄的印象 。这 就加速 了在俾斯麦时代 最后几年
已经开始的俄法接近。
的亲戚威廉 二世保 持亲密 的关 系 , 国新 宰相霍 亨 洛埃不 德 像 卡普 里维那样坚信俄德对立不可避免 。尽管 同英 国发生 对抗和误解 , 威廉二世 和德 国政府 仍坚持 使英 国与 三国同 盟结合的 目标 。19 8 5年秋天 , 德皇 曾两次 向英 国武 官建议 英国与三国 同盟 缔结 盟约 。伦敦 都 以沉 默 回答这 两 次建
意、 奥的港 口, 表示对三 国同盟 的友 好。
为它难以对付的敌手。在这种 局势下 , 英关 系 由于詹姆 德
斯突然袭 击事件和德 国对此 的反应而 陷入严重 的危机 。德 国对这一突发事件作 出非 常强烈 的反应 , 并通 过克 吕格 尔
电报对英国进行了示威 , 在英 国, 此电报被理解 为对帝 国内
・ 收稿 日期 :0 1 9—1 2 1 一o 9
成 宁 学院 学报
约” 俄 德关 系正式疏 远 , 国也 摆脱 了同法 国接 近 的一 个 , 俄 障碍 。
第 3 卷 1
了这个条约。英国感到这种 退却是 屈辱 的表 现 , 国 的干 德
德 国在 明确拒绝 同俄 国延 长条约 的 同时 , 同英 国缔 结 了《 赫尔果兰一桑给 巴尔条 约》 19 年 8 1日)俄 国 由 (80 月 , 此更加深 了德 国改变方 针 的印象 。根 据条 约 , 英丽 国就 德
抗是 国际政治 中的一个新 要素 。由于 19 8 4年底 以来德 国
又 同俄 国接近 , 德英 更为疏远 。接 近俄 国被认 为是 对英 国 施加压力 的手段 , 是为了强调德 国的殖 民政治 的愿望 ; 一 二 是为 了让英 国知道 , 国有在 它和它 的敌人 之 间进 行选 择 德 的 自由。俄 国的皇位更迭和德国更换 宰相使接近俄 国一事 减少 了困难 。俄 国新沙 皇尼古拉 二世 与他父 亲相 反 , 同他

德国外交研究

德国外交研究

德国外交政策研究德国概况历史变革公元前境内就居住着日耳曼人。

公元2-3世纪逐渐形成部落。

10世纪形成德意志早期封建国家。

13世纪中期走向封建割据。

18世纪初奥地利和普鲁士崛起,根据1815年维也纳会议,组成了德意志邦联,1848年德国各地爆发革命,普鲁士于1866年的“七星期战争”中击败奥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联邦,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

该帝国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因战败而宣告崩溃。

1919年2月德意志建立魏玛共和国。

1933年希特勒上台实行独裁统治。

德国于1939年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5月8日德国战败投降。

战后,根据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协定,德国分别由美、英、法、苏四国占领,并由四国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接管德国最高权力。

柏林市也划分成4个占领区。

1948年6月,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

翌年5月23日,合并后的西部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同年10月7日,东部的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德国从此正式分裂为两个主权国家。

1989年民主德国局势发生了急剧变化。

自同年5月起,大批公民出走联邦德国。

10月初,许多城市相继爆发了规模不等的示威游行,要求放宽出国旅行和新间媒介的限制等。

10月18日,民主德国总统昂纳克宣布辞职。

11月9日,“柏林墙”开放。

11月28日,联邦德国总理科尔提出关于两个德国实现统一的十点计划。

1990年2月13至14日,民主德国总理莫德罗首次访问联邦德国。

3月18日,民主德国人民议会实行自由选举,德梅齐埃任总理后,两德统一的步伐大大加快。

5月18日,两德在波恩签署关于建立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国家条约。

8月31日,双方又在柏林签署两德统一条约。

9月24日,民主德国国家人民军正式退出华约组织。

10月3日民主德国正式加入联邦德国。

民主德国的宪法、人民议院、政府自动取消,原14个专区为适应联邦德国建制改为5个州,并入了联邦德国,分裂40多年的两个德国重新统一。

德国文化外交的治理机制与地方文化资源的利用

德国文化外交的治理机制与地方文化资源的利用

时 ,众封 建 诸 侯 国 以及 自由帝 国城 市 均 奉 行 自 己
独立 的文化政策 ( 包括对 内和对外文化政策 )。 这一悠久 的传统对于后来统一的德意志帝国 、魏
玛 共 和 国和 二 战 后 联 邦 德 国的 国 内外 文 化 政 策 影
交的 “ 专 业 队 ” 与 地 方 政府 以 及地 方文 化 、 教 育 与 科研机 构 的沟通 、合作 与联 系 。 3 . 德 国地 方 州 政 府 及其 所 管辖 的 高等 院 校 、 文 化 、艺 术 以 及 科 研 机 构一 般 皆设 有 全 国性 的专
的软实 力价值 ,已经为世界 公认 。德 国 自上世纪
7 0 年 代 以 来 就 已经 把 对 外 文 化 政 策 确 定 为外 交 政 策 的 三 大 支柱 之一 ,历 届政 府 对 此 都 给予 高 度重
视 。通 过多年的精心 打造和培 育 ,德国文化外交
治 理 的 体 制机 制 日臻 完善 和 成 熟 ,成 为这 个 国家 推 展 对 外 文化 战 略 的得 力 工具 。德 国联 邦 政 府 与 地 方 的协 调 与合 作 机 制 为开 展 多 层次 文 化 外 交 治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 1 / 2 0 1 4
德国文化外交的治理机制与地方文化资源的利用
郭原 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摘要 :德 国 地方和基层文化、教育和科研资源之所 以 在文化外交中得到有效利用和发挥,得益于德国联邦与地方多层共治与
合作的长效机制,这一治理机制具有德国合作式联邦主义政治文化、法治文化和捐助文化的底蕴。德国地方和基层文化行为体利 用独特和多样性的文化资源优势 ,为德国对外文化战略的实施发挥了显著的基础作用。德国经验的精神内涵在于其文化外交体系 的 “ 多元共治、分而有序 、追求长效”的治理思想 ,对于我们更加充分有效地发挥中国这样一个文化大国的多样性资源优势,提

德国文化外交政策探析:理念、运用及启示

德国文化外交政策探析:理念、运用及启示
类 历史 上文 化 外 交 政 策 的 产 生 背 景 ,并 从 历 史 维 度 分 析 了 德 国 文 化外 交 政 策 理 念 与 实 践 的 发 展 ,进 而 探 讨 了 德 国 文
化外 交 政策 的启 示 。
科 学 、教 育 等文 化 资 源 和 文 化 活 动 ,纳 入 该 国 的 外 交 政 策
了文化 外 交 理 念 ,制订 并 实施 了相 应 的 政策 ,发 挥 了名 副其 实 的 外 交 政 策 “ 三 根 支 柱 ” 的作 用 。 这 对 于 全 球 化 时 代 我 第
国 加 强 “ 实 力 ” 在 国 际 政 治 中 的作 用 ,有 一定 借 鉴 意义 。 软
关 键 词 :文化外交政策 ;软实力;德国;理念
包 括 当 时 在 欧 美 国 家 涌 现 的 一 大 批 哲 学 大 师 、文 学 巨 匠 、 理 论 家 、思 想 家 以及 各 国 的 政 要 们 ,他 们 开 始 思 考 和 探 索 开展 国 际外 交 的新 思 路 新 途 径 ,注 意 把 本 国 的 文 化 、艺 术 、
实的外交政策 “ 三根支柱 ”的作用。本文首 先追 溯 了人 第
为 世 界 文 化 交 流 做 出过 举 世 公 认 的成 就 ,这 些 成 就 具 体 体
现 在语 言文 化 、科 技 、异 国考 察 、 探 险 、农 耕 及 其 传 播 交
流 等领 域 。 人 类 文 化 交 流 活 动 的开 展 ,不 仅 繁 荣 了 经 济 ,
总 和 ,是 主权 国 家 以 文 化 传 播 、交 流 与 沟 通 为 手 段 ,达 到 特 定 政 治 目的 或 对 外 战 略 意 图 的 一 种 外 交 活 动 ” Ⅲ 狭 义 的 。1 】
文 化 外 交 政 策 ,也 称 对 外 文 化 政 策 ,它 是 世 界 历 史 发 展 到 一 定 阶 段 产 生 的 一 种 特 殊 文 化 现 象 ,也 是 一 种 政 治 现

219323420_文化外交政策驱动下德国海外学校的发展历程、特征与启示

219323420_文化外交政策驱动下德国海外学校的发展历程、特征与启示

文化外交政策驱动下德国海外学校的发展历程、特征与启示曲梅吕文雯江竹君摘要德国海外学校是德国文化外交的重要抓手。

与资本驱动下的英语国际学校发展情况不同,德国海外学校在一波三折的文化外交取向驱动下呈现出独特的发展路径,经历了三次重要转变:19世纪中期至二战结束,德国海外学校在国家主义取向影响下实现了宗教学校的世俗化转型,但又因国家主义取向丧失理性而沦为政府宣传德意志优越性的工具;二战结束后,德国海外学校受多元主义取向影响进入“去纳粹化”阶段,并产生了理想化的“相遇学校”;两德统一后,全球主义取向乘势兴起,在“学校:塑造未来的伙伴”倡议推动下,逐步构建起开放性的海外学校系统。

德国海外学校的发展历程虽然曲折,但其本质上仍然是以“国家主义理性化”为主线的文化外交政策工具,在政策认同感和政策环境的影响下,德国海外学校在办学模式上不断反思、创新,从偏执走向开放。

以德国为鉴,海外中国国际学校在办学方向上可依托国际理解教育,探讨适合中国的新路径;在办学形式上,加强对海外教育需求和办学条件的调研,精准施策;在顶层设计上,整合现有海外教育力量,打破资源壁垒。

关键词德国海外学校国家主义多元主义全球主义作者简介曲梅,全球化智库(CCG)副研究员(北京 100004);吕文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872);江竹君,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5)。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96(2023)03-0054-17在全球化进程中,随着人员流动的加速,一种高速发展的学校形式−国际学校(International School)逐渐壮大成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国际学校:增长与影响》(International Schools: Growth and Influence)中,将“所有采用非东道国(Host Country)课程的学校”纳入国际学校的范围。

德国对外文化政策研究

德国对外文化政策研究

德国对外文化政策研究一、概述德国,作为欧洲的文化中心之一,其对外文化政策在塑造国家形象、推动文化交流、增进国际理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德国对外文化政策的目标多元且深远,旨在通过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同时弘扬德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本文将对德国对外文化政策的历史演变、主要内容、实施方式及其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影响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我们理解和借鉴德国的文化外交策略提供有益的参考。

德国对外文化政策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历史文化传统、政治经济体制、国际环境等。

德国历史上就是一个文化繁荣的国家,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深厚的艺术底蕴。

在二战后,德国政府逐渐认识到文化在国际交往中的重要性,开始将文化外交作为国家整体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德国对外文化政策也逐渐走向成熟和多元化。

在内容上,德国对外文化政策主要包括文化教育交流、文化艺术推广、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

德国政府通过设立各种文化机构、开展文化交流项目、资助文化艺术活动等方式,积极推动德国文化走向世界。

同时,德国也注重引进和吸收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成果,丰富本国的文化生活。

在实施方式上,德国对外文化政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德国政府通过双边或多边合作、民间交流、网络平台等多种渠道,推动文化交流与合作。

德国还积极参与国际文化组织和活动,加强与各国在文化领域的沟通与合作。

德国对外文化政策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德国的文化外交策略不仅有助于提升德国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也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同时,德国的文化外交实践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 德国对外文化政策的定义和重要性德国对外文化政策,作为国家总体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通过文化交流、教育合作、艺术推广和语言传播等手段,加强德国与世界各国的相互理解与友谊。

这一定义凸显了德国政府在推动文化外交方面的积极态度与明确目标,即通过文化的力量来增强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二战后德国外交政策“克制文化”的衍变及影响

二战后德国外交政策“克制文化”的衍变及影响
①Daniel S.Hamilton,Beyond Bonn.“American and the Berlin Republic”,Came— 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Washington,D.C.1994.
·327·
l塞坐堕望皇里室窒全
实力和地位相适应的更大作用。 一方面迫于美国、英国等西方盟国的压力;另一方面,随着德国国内对
“9·11”事件发生后,施罗德迅速、敏感地认识到了阿富汗危机对德国 未来的意义。他数次表示,要“毫无保留地支持美国”,并从一开始就在军 事上支持美国的反恐怖行动,这同科尔当年在海湾战争期间的犹豫态度形成 鲜明对照。施罗德在美开始轰炸阿富汗塔利班政权之后访问美国,协调双方 立场,密切了德美关系。小布什总统不仅称赞德国是美国“伟大的朋友”, 而且肯定了德国目前在中东地区发挥的美国无法取代的调解作用,肯定了德 国与伊朗发展更密切的双边关系对西方的意义。
在战后长达几十年的“冷战”时期和两极格局解体的初期,德国对外政 策的“克制文化”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既为其自身的发展创造了宽松 的国际环境,也为德国建构了良好的声誉。正是这诸多的正面经历和积极效 果,使得德国的政治家们将其视为化解误会和矛盾的法宝,并持之以恒地传 承着。
然而,在后冷战时期,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欧洲形势的急剧变 化,德国对外政策的“克制文化”逐渐受到西方盟国的质疑。从1991年爆 发的“海湾战争”,到2001年开始的国际反恐战争,美国、英国的政治精英 都主张德国应发挥正常作用,并承担起维护国际秩序的责任,包括参与北约 和西欧联盟的军事行动。曾任美国驻德大使的丹尼尔·S·汉密尔顿在1994 年出版了一部有关统一后的“柏林共和国”与美国之间关系的书,①其作者 都是可直接或间接对克林顿政府的外交决策产生影响的人。他们明确呼吁德 国决策者要在外交政策方面转变思想,放弃“克制文化”。该书指出,德国 只有成为“正常的国家”,才能成为美国真正的伙伴。所谓“正常的国家”, 是指德国应承担起新的世界领导责任,在国际政治中发挥与其统一后的国家

现代文化外交的几个问题——以德国文化外交为例

现代文化外交的几个问题——以德国文化外交为例

现代文化外交的几个问题——以德国文化外交为例
郭原奇
【期刊名称】《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年(卷),期】2012(000)004
【摘要】文化外交理论的系统探索及其在各国的实践研究还是一个有待开发的领域.对外文化关系的研究明显不足,这种局面应该随着对“软实力”、文化外交认识
的提高而改变.文化外交问题研究是一个既有理论性,又有应用价值的学科.人类的许多麻烦和困扰,诸如,价值理念、宗教信仰、民族情感以及意识形态等偏见引起的误
解甚至冲突,大都与人们对国际文化关系的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有关.二战后德国
文化外交的理论和实践为文化外交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个案.
【总页数】9页(P103-111)
【作者】郭原奇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济南250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1;D61
【相关文献】
1.德国文化外交的治理机制与地方文化资源的利用
2.德国文化外交政策探析:理念、运用及启示
3.歌德学院与德国语言文化外交的演变
4.以音乐为途径进行文化外交
的实施——以美国音乐文化外交为例5.美国在地性文化外交平台传播策略研究——以北京美国中心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魏玛德国外交政策的演进过程及影响

魏玛德国外交政策的演进过程及影响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7.05魏玛德国外交政策的演进过程及影响沈 鑫【摘 要】魏玛德国外交政策的演进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魏玛德国初期,受战败国情绪的影响,实行的是抵抗凡尔赛和约的政策;到施特雷泽曼任外长的时期,实行以履约为幌子,以修约为目的的以退为进的外交政策,这一时期的外交堪称魏玛德国外交的亮点;随后,随着德国实力的增强,施行的外交政策也更有自主性和扩张性。

【关键词】魏玛 德国 外交政策 大国地位一战之后,德意志第二帝国崩溃,取而代之的是魏玛共和国。

魏玛政府刚上任,就被迫签订了屈辱的凡尔赛和约,成为任人宰割的对象,需要承担割地、赔款等一系列压力。

就在这种极端不利局面下,魏玛德国通过自己的外交政策,迅速摆脱了战败国的阴影和凡尔赛条约的束缚。

本文拟从魏玛德国初期的外交;施特雷泽曼时期的外交;魏玛德国后期的外交三个阶段阐述和分析魏玛德国的外交政策。

一、魏玛德国初期的外交(1919-1923)——抵抗为主的外交魏玛共和国从德意志第二帝国手中接过的是一个烂摊子,国内的政治和经济困境加之国际上的孤立状态,使这个国家的外交必然会被蒙上一层失败的阴影。

凡尔赛合约的签订对德国来说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

在战争责任问题上,德国被确认为战争的罪魁祸首,这也是处罚德国的法律基础。

在疆界问题上,德国丧失了1/8领土和1/10人口。

在殖民地问题上,德国的所有海外殖民地均遭协约国瓜分。

在军备问题上,和约规定,废除德国普遍义务征兵制,废除普鲁士的军训制度,解散总参谋部和其他军事机关。

德国武装力量只能限制在11.5万人之内,德国不得拥有坦克、飞机、重型火炮等现代化武器。

莱茵河以东50公里内为非军事区,德国不得设防。

在赔款问题上,协约国及参战国的一切损失应由德国及其盟国承担。

德国外交部长率领的德国代表团被招到巴黎接受和约文本,并被规定不得进行口头辩论,限15日内给出书面答复,最后还以武力相威胁。

该和约对德国来说,是不公平和不可接受的,严重伤害了德国人民民族自尊心,被德国人称为“耻辱的和约”。

探究1871年德意志统一初期的外交战略转型

探究1871年德意志统一初期的外交战略转型

探究1871年德意志统一初期的外交战略转型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德国统一与欧洲地缘革命德意志在神圣罗马帝国统治时期,由于皇帝同教皇关于权力无休止的斗争,根本不存在强大的中央王权,而存在着诸侯做大的邦国主义,与西欧其他国家相比较,德意志的王权从没有达到过中枢地位。

然而德意志统一的努力并没有消失,随着历史的发展进入17世纪,德意志试图在日益强大的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下通过战争方式实现国家统一,但是在路易十四时代的法国,首相黎塞留积极主导介入三十年战争,击败了哈布斯堡家族控制下的神圣罗马帝国,中断了神圣罗马帝国试图统一德国的进程,使德意志分为大大小小300多个诸侯王国,各个都是外交政策自主,使得神圣罗马帝国名存实亡。

基辛格评价说:黎塞留的这一行动保证了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但是却让德意志民族的国家统一战略推迟了200年。

但是当历史进入到19世纪60年代,德意志在普鲁士的主导下,通过利用周边大国矛盾,在外交上纵横捭阖,积极塑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先后经过普丹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等三次王朝战争建立了由俾斯麦设计小德意志的基础上(排斥了德意志民族内的另一强国——奥地利)德意志第二帝国,终于结束德意志的分裂,实现民族的统一。

然而统一之后的德国不比昔日的普鲁士,它不仅是个军事强国,而且在各个方面都足以引起周围国家不安的大国,统一之后面积增加了一倍,人口从1930万增加到3460万。

更重要的是,统一促进了经济的惊人发展,而德国工业以巨人般的步伐前进,使欧洲其他所有的经济体,包括英国的经济都落后了。

但是,强者必遭嫉妒,德意志帝国的建立造成了普鲁士传统盟友英国和俄国的噩梦,因为德国的统一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的力量结构,而这种改变是在战场上打败欧洲五大国中两个大国的激烈方式实现的,那么必然引起其他国家的激烈反弹。

德国对外文化政策研究

德国对外文化政策研究

德国对外文化政策研究德国作为全球文化大国,其对外文化政策在国家整体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深入探讨德国对外文化政策的背景、主要内容、特点、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以期为读者全面展现德国对外文化政策的内涵与价值。

关键词:德国对外文化政策、文化外交、文化贸易、文化教育德国对外文化政策主要涵盖文化外交、文化贸易和文化教育等方面。

其中,文化外交是德国对外文化政策的核心,旨在通过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德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例如,德国联邦政府设立了专门负责海外文化事务的机构——联邦文化事务委员会,积极推动双边和多边文化交流与合作。

文化贸易方面,德国对外文化政策注重发展对外文化市场,鼓励本国文化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为此,德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提供海外市场拓展资金、建立国际合作网络等。

此外,德国还通过举办国际文化活动和赛事,如慕尼黑啤酒节、柏林电影节等,吸引全球目光,提升德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

在文化教育领域,德国对外文化政策注重培养国际文化人才和推广本国文化。

为此,德国设立了诸多国际文化交流项目,如“海外德国研究奖学金”、“中德大学合作交流项目”等,以促进德国与世界各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此外,德国还通过举办国际文化教育论坛、发行国际文化教育期刊等途径,加强德国在国际文化教育领域的影响力。

德国对外文化政策的特点在于其鲜明的国际化视野和前瞻性。

历史上,德国曾经历过国家分裂和统一的过程,这使得德国更加珍视国家统一和稳定的国际环境。

因此,德国对外文化政策强调以多元文化和国际化为导向,推动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以实现国家发展和繁荣。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德国对外文化政策在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增强国家软实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德国通过实施对外文化政策,不仅提升了本国文化的国际地位,还为德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多机遇。

例如,德国的文化企业在海外市场的拓展为国家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吸引了大量国际游客和留学生,为促进国家经济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试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外交政策转变的经济动因

试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外交政策转变的经济动因

2006年8月 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Aug.2006 第17卷 第3期 Jour nal of Longdo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17 No.3 试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外交政策转变的经济动因陈 勇1,王春利2(1.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南充637002;2.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275)摘 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统一后的德国无论从经济发展还是社会变化都已发展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工业化国家,作为上层建筑的基础,它也必然会促使德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关键词:工业;进步;社会;发展;政策;转变中图分类号:F1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19-1127(2006)03-0063-04收稿日期:2006-04-15作者简介:陈 勇(1980—),男,安徽霍邱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世界近现代史研究。

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使得欧洲大陆国家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统一后的德国直到一战前,一直在欧洲乃至世界的国际关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年轻的帝国也并非可以高枕无忧,宰相俾斯麦认识到“德意志帝国处于中心和无屏障的地理位置,国防线伸向四面八方,反德联盟很容易形成……”。

[1](P205)为此,在其执政的二十余年间,对外推行了一条被称为“大陆政策”的外交路线。

在此期间,俾斯麦纵横捭阖,左右欧洲政策,创造出了一个所谓的“俾斯麦时代”;1888年威廉二世登基后,俾斯麦于1890年被免职。

此时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这段时期,被称作“威廉二世时期”。

威廉二世登基不久,德国的外交政策也发生了变化,实行了与俾斯麦截然相反的“世界政策(W eltp ol itik)”。

从一个大陆强国进而成为一个世界强国的渴望,以及伴随而来的殖民主义和海军主义政策,标志着德国皇帝与俾斯麦的外交政策分道扬镳。

当然,德国外交政策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经济因素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统一后德国公共外交政策的调整

统一后德国公共外交政策的调整

统一后德国公共外交政策的调整摘要:统一后的德国,外交姿态逐步实现了从“克制无为”向“有所作为”转型,文化外交是德国公共外交转型的“关键一步”,且日益形成了符合本国历史国情的开展机制,在风云变幻的大国关系舞台,凸显成效,实现了维护和发展国家利益服务的主旨目标。

德国文化外交的成果与经验,为正在积极改变国际形象的中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国家利益理论战后“正常化” 公共外交文化一、国家利益理论1.1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国际政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简单来说我们把国家利益理解为对于国家有利的,国家有益的,国家所关心的部分。

国家是政治地理学的统称,主要四个核心要素为领土、人民、政权、文化,四个要素缺一不可,若缺少任何一个要素国家将不再完整。

而利益是一个社会学名词,广义来说利益用于解决各种矛盾,通俗来说利益是指好处,意思为“行为主体所关心的,对于某些事或者人而说是非常重要的”1。

1.2学界关于国家利益的研究西方学者对国家利益的研究。

界定国家利益主要分为历史研究,通过对于历史数据的整合和研究,归纳国家利益的定义。

第二种是系统论的研究方法,莫顿·卡普兰是系统论主要代表人物,他认为,“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行为体在满足国家行为系统的需要时所具有的利益。

这些需要一部分源于国家系统内部,而其余的则来自于环境因素”2。

第三种是理论研究,通过国际关系理论为基础,归纳总结国家利益的概念。

国内学者对国家利益的研究。

阎学通教授他在《中国国家利益分析》一书中认为“国家利益是指一个民族国家的整体利益,这种利益是由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共享的利益。

”3这个概念具有明显的民族性与阶级性,其定义的范畴过于宽泛也。

王逸舟认为:“一般地讲,国家利益是指民族国家追求的主要好处、权利或受益点,反映这个国家全体国民及各种利益集团的需求和兴趣。

”国际关系理论的学者们,从自身研究视角,对国家利益这一概念,做了进行了一定基础量的研究。

归根到底,国家利益是诸多因素的总和,保障国民安居乐业,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发展,并提高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是国家利益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

科尔的“德国政策”与“统一外交”析评

科尔的“德国政策”与“统一外交”析评

科尔的“德国政策”与“统一外交”析评
王超
【期刊名称】《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卷),期】2011(64)6
【摘要】20世纪90年代的德国统一,虽然是由诸多历史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但联邦总理科尔无疑扮演了一个"引导者"的角色。

这位"富有历史眼光"的政治家在其执政后审时度势,制定了比较务实的德国政策;他还充分借助了日益缓和的国际局势,积极地开展多边外交,在缓和东西方敌对局势的同时,稳步发展两德关系,增进民族认同感。

他尤其能够牢牢抓住民主德国开放"柏林墙"这一"历史机遇",凭借联邦德国强大的经济实力,果断地对民主德国开展统一攻势,以及对四大国尤其是前苏联灵活地推行统一外交,最终促成了德国的再次统一。

【总页数】5页(P68-72)
【关键词】科尔;德国政策;统一外交
【作者】王超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德国弗莱堡大学历史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0
【相关文献】
1.韩国外交政策的理论探索——评《韩国外交政策的困境:国家安全与国家统一目标的定义》 [J], 王亚丽
2.从科尔访华看德国外交政策的新走向 [J], 吴学永
3.科尔政策在德国统一中的作用 [J], 段炳麟;段钰
4.科尔政策在德国统一中的作用 [J], 段炳麟;段钰
5.俾斯麦统一德国的外交政策——兼评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欧洲局势 [J], 陈文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理论动态·2012 年第 10 期 论的真 正 意 义 所 在。 正 是 伴 随 着 这 场 关 于 “广义文化” 的讨论, 联邦德国文化外交政 策开始冲破意识形态束缚, 政策半径向苏东 社会主义国家不断延伸, 尤其为民间文化交 流和沟通注入了活力。 换言之,70 年代后, 联邦德国又进一步扩大了文化外交认同的范 , 把文化外 围,通过具体的 “新东方政策 ” 交的半径不断向包括民主德国在内的苏联和 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延伸, 与此同时还把触角 向第三世界国家包括中国进一步延展 。 综上所述,战后联邦德国文化外交政策 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彻底告别传统文化外 , 文 化 外 交 “权 力 政 交政 策 的 “单 边 性 ” 治” 的宣传工具特性被 “合作政治” 的和平 工具特性所代替。二是政策认同的广泛性和 多样性,特别是从 70 年代开始, 政策对象 已经不再局限于西方内部, 而是不断扩大认 同范围,在文化互动中把自己的文化政策角 色定位在 “文 化 合 作 伙 伴 ” 的 角 色 模 式 之 中,以构筑联邦德国与不同价值观信仰国家 的文化外交新政策体系。 不是德国的欧洲” 的外交行为逻辑, 即欧洲 主义政策。面对冷战后民族国家民族主义情 绪重新抬头的潜在可能, 德国必须重申朋友 式 “欧洲认同” 和世界范围的合作式 “伙伴 。时任歌德学院院长的希尔玛 · 霍夫 认同” 曼认为,在新的历史节点上, 德国必须重视 文化的作用,它可以在维护和平和未来世界 秩序的调整中大有作为, 世界秩序重新调整 中的冲突问题随着不同文明和文化的碰撞、 对立日益增多,文化的、 艺术的和人类精神 的联络与沟通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因为其 他的 ( 外交 ) 手段毕竟存在不可企及的边 界。换句话说,文化认同的差异可能带来的 误解和冲突只能用文化沟通和对话加以化解 和抚平,文化外交是心灵的沟通, 这种沟通 的方式不但不能削弱、 而且应该也必须纳入 统一后德国文化外交的基本战略框架之中。 另一方面,基于 “欧洲的德国而不是德国的 欧洲” 的理念,德国政界、学界和公民社会 组织开展了关于 “欧洲作为一个整体 ” 应该 采取的 “统一欧洲对外文化政策 ” 的大讨 论。这个整体欧洲文化外交政策的议题和设 想颇有理想主义的色彩, 在操作层面上, 虽 然德国与其他欧盟国家已经联合开展了针对 欧洲以外对象国的对外文化合作, 但目前来 看,还没有成熟到可以取代各成员国独立实 施文化外交政策的地步。 进入 20 世纪后, 以新生代政治家为主 要领导力量的红绿联盟政府于 2000 年制定 了具有政策指向意义的 《对外文化 2000 纲 。该文件充实了德国对外文化政策维护 领》 世界和欧洲和平的所谓 “文化预警机制 ” 的 新功能,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外交提高和增强 国际跨文化交往能力以化解文化冲突的政策 新功能,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的基础上更加明 确了新时期德国对外文化政策的目标、 任务 以及基本原则,并对一些不适应新世纪国际 政治新 挑 战 的 提 法 和 概 念 进 行 了 检 视 和 充 实,加入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概念, 并对这些 基本的政策概念进行了定义; 文件继续肯定
二、战后德国多边主义文化外交政策的开端
第二阶段可以概括为痛定思痛, 回归多 重塑形象, 促进和解。 二战之后, 联邦德 边, “权威主义 ” 国在国内政治领域抛弃了 的德意 志道路, 转向以个人自由和权利为基础的西 方式宪政民主制度, 以及适应个人自由和权 利的市场经济。 至此, 联邦德国方完成了长 ⑥ “转型” 这个 还体 达 100 多年的现代化转型。 , 现在外交领域 那就是德国归依西方一体化, 这是联邦德国制定新的文化外交战略的大背 景。外交部于 1952 年制定了具体的对外文 化交流计划和财政预算, 它标志着战后西德 文化外交事业重新走向正规化、 专业化和精 “对外文化工作 ” 细化。该计划确立了德国的
传播法国文明之时, 德国尚处于四分五裂的 割据状 态, 虽 然 德 意 志 民 族 早 已 是 思 想 璀 璨、人才辈出、 文化资源丰富的民族群体, 但由于国家分裂、政治腐朽和经济落后, 很 难产生传播本民族文化的系统性政策思考和 理念,因此无法进行统一有效的对外文化活 动。1871 年,德意志帝国统一,为德国构建 自己完整的对外文化政策奠定了基础, 从此 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德国文化外交政策 。 德国的文化外交政策和其他一些国家的 文化外交政策一样, 大致经过了从感性认识 到理性认识、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 从文 化外交服务于 “权力政治 ” 到服务于国际 “合作政治” 的变化过程, 实际上也是文化 外交不断文明化的过程。 其历史大致分为如 下三个阶段: 从 1871 年德意志帝国成立至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前的阶段; 德意志联 邦共和国成立到冷战结束的阶段; 冷战结束 以后的阶段。
一、德国文化外交政策的单边主义探源
首先是德国文化外交政策的萌芽期。 德 国文化外交的思想萌芽初步形成于 19 世纪 中后期, 曾担任德国宰相的政治家冯 · 俾斯 麦出于政治家的感悟和嗅觉, 开始意识到文 化在政治领域的独特作用。 他非常重视文化 语言的传播对人民心理层面的影响, 并从应 — 95 —
政 党 政 治
德国文化外交政策的历史变迁
郭原奇
德国一向有重视文化 “软实 力 ” 要 素 在 外交领域运用的传 统, 其 对 外 文化 政策 的 发 展大体经历了三个 完 整 阶段, 在 实践 中 形 成 了较为系统的一 整 套 理 念、 理论 和 原 则。 近 半个世纪以来,经 过 几 代人 的 努 力, 德 国 文 化外交完成 了从 “文化 外交 单 边 主义 政策 ” 、 从 “宣传 型 向 “文化 外交 多 边 主义 政策 ” 文化外交政策” 向 “双向学习型 文化 外交 政 策、从 “国家主义文化外交” 向 “社会文化 外交” 的角色转型。该国的对 外 文化 政策 在 国家外交事务中发挥 了 比 较 有 效 的 “第 三 支 柱” 作用,对于我们扩展 和加 深 对 外交 领 域 “软实力” 运用的研究有一定的启示价值。 “文化外交是一国政府所从事的对外文 化关系的总和,是主权国家以文化传播、 交 流与沟通为手段,达到特定政治目的或对外 ① ” 战略意图的一种外交活动。 文化外交与文 化外交政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狭义的文化 外交政策是指一国政府或者主权国用于指导 上述文化外交活动的理念、 原则、 准则和方 针; 而广义的文化外交政策既包括理念、 原 则、准则和方针等, 也涵盖了文化外交活动 及其相关因素的总和。 文化外交作为主权国 家政府推动的外交行为, 始于近代。 文化外 交政策作为国家文化外交行为, 发端于 18 世纪末期。法国是世界近代史上政府开展文 化外交活动最早的国家之一。 当拿破仑开始
政 党 政 治 在战略层面不再具有情报和宣传的特征, 德 国文化不可以再充当统治世界的工具, 而是 ⑦ 国际合作、 理解、 沟通和互学的重要桥梁。 战 后联邦德国面临的现实是: 在外交领域国际 国际经济与贸易已 政治资源几乎消失殆尽, 经被战争拖入无底深渊, 国际形象之丑陋不 。 , 言自明 此时 唯一可以重新恢复德国战后 “软实力 ” 威望的重任便历史地落在了作为 的 文化身上。 德国文化名人、 大作家托马斯 · : “权力不是一切, 曼此时不无感慨地反思道 它绝非重要之事, 德国的信誉和尊严从来就 不是权力, 德国人的文化曾经是也许还将是 从权力那里夺回尊重和赞赏的角色, 它的途 径就是德国人对世界的贡献以及德国的自由 ⑧ ” 精神。 文化再次成为德国摆脱孤立、 再造德 “文化国家” 形象、 争取以“文化国家 ” 的姿 国 ⑨ 态重归国际社会的必由之路。 以美国为主的 西方国家成为德国文化外交的首要目标国。 20 世纪 50 代初期, 借着欧洲煤钢联营和马歇 联邦德国迅速与美国福布莱 尔计划的实施, 特基金会建立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好合作关系, 并邀请福布 莱特基金会以及西方其他国家的重要文化机 构进驻德国西部设立办事处, 大规模地互换 。 20 留学人员和学者 经过近 年的艰苦努力, 文化外交政策为在西方联盟内部再造联邦德 国的文化国家形象、 赢得谅解信任立下了功 绩。联邦德国多边文化外交政策的主体话语 和制度框架的初步建立, 为后期政策触角向 东欧国家延伸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中后期,可以概括为引入 “广 、 多 边 交 流、 四 面 “开 花 ” 阶 段。 义文 化 ” 进入上世纪 70 年代, 联邦德国议会、 联邦 政府、各主要联邦州政府、 对外文化机构以 及学术界,针对文化外交领域的问题形成了 活跃的互动格局。 这得益于各界经过 20 多 年的民主价值规范的不断内化, 普遍接受了 自由多元主义的价值观, 在政治社会和公民 社会内形成 了 “合 作 ” 高 于 “冲 突 ” 的 伙 伴关系认同。二战后的十多年间, 国内多元 主义的价值认同使联邦德国政界和公民社会 , 他们相信国内多 尝到伙伴关系的 “甜头 ” 元的民主、协商和合作的伙伴关系理念同样 适合国际社会,最终引发了西德文化外交界 持续数年的政策变革大讨论。 这一讨论是围 , “广义 绕所谓 “广义文化 ” 的概念展开的 ,顾名思义, 文化” 的对应词是 “狭义文化” “广义文化 ” 应该突破过去 “狭义文化 ” 只 , “文化 ” 限于 “文化和艺术 ” 的传统含义 概念的内涵应随文化外交形势而变。 在此背 景下,联邦德国外交部于 1970 年 12 月正式 。 这一 颁布官方文件 《对外文化政策原则 》 纲领性文件的创新 部 分 是 对 “广 义 文 化 概 : “对外文化政策不仅是一般意 念” 的阐释 , ‘文化 ’ 也不 义的艺术、 科学和教育政策 仅是精英之事,更是全体公民之事。 文化不 是精英集团的特权, 而是人类共享的精神营 养和财富,它是社会文明进程中必不可少的 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集团间国际合作的有 效路径。文化外交工作如注入了广义文化的 认知和理解,就意味着德国对外文化政策理 瑠 瑏 ” 表面上看, 念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和扩展。 似乎德国人围绕着 “文化” 展开的是一场普 、 “广义 ” 之争, 但实际上是 通的 “狭义” 一场关乎联邦德国文化外交政策未来发展和 。 “广义文化 ” 概念的引入, 命运的大争论 大大丰富了文化外交政策的含义: 第一, 文 化外交政策之 “文化 ” 不仅包括传统文化, , “广义文化 ” 而且包括价值观文化。 第二 是公民文化和社会文化,狭义意义上的 “文 化” 是各国精英独享和彼此交流的文化, 但 “广义文化 ” 是不分社会制度和交流者身份 等级前提下的人类共享文化。 第三, 既然文 化是人类共创共享的精神财富, 那么, 德国 文化外交政策应摒弃 “单向 ” 输出政策, 双 向 “交流” 才是德国文化外交的题中应有之 义。在当时西德文化外交界看来, 多边的国 际公民社会和普通公民的 “交流 ” 是文化外 , 因为它标志着文化外交 交的真正 “革命 ” 扮演 “权力国家” 奴婢的时代的终结和文化 合作与交流时代的真正来临, 此乃这场大讨 — 97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