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着色剂的应用研究进展
六种着色剂毒性研究进展
六种着色剂毒性研究进展天然色素应用技术推广实验室aingw@摘要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公布 6种色素可能会引起儿童多动症 ,引起人们极大关注。
文章探讨了这 6 种色素日落黄、柠檬黄、喹啉黄、偶氮玉红、胭脂红、诱惑红毒理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对南安普顿大学研究这6种色素的毒理分析做出详细的论述。
对未来食品合成色素的应用 ,提出建议。
关键字食品合成色素; AD I;毒性;儿童多动症1前言近年,食品添加剂已成为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关注焦点。
科学家们对6种常见的食用人工合成着色剂日落黄、柠檬黄、胭脂红、诱惑红、喹啉黄、偶氮玉红作为重点研究对象。
2007年9月,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研究人员发现[ 1 ] ,许多食品含有的这6种着色剂(还包括防腐剂苯甲酸钠),能够引起多种儿童多动症的症状,比如过度活跃、注意力不集中等。
这些物质特别在软饮料、果汁、沙拉酱等儿童经常食用的饮料和食品中含量更高。
对于南安普顿大学的这项研究结果,英国政府非常关注。
英国食品标准局(FSA)在英国食品法规中除再次重申“1岁以下婴儿食用的食品中,不得含有任何添加剂”外,该局还提醒父母们不要给孩子们购买含有大量添加剂的饮料、糖果和加工食品。
2008年4月,英国食品标准局拟议禁止在食品内添加6种人工色剂:日落黄、柠檬黄、胭脂红、诱惑红、喹啉黄、偶氮玉红。
欧盟食品安全局也对此高度重视,开展相关物质的风险评估研究[ 2 ]为了更好地认识这6种着色剂毒性,特别是其对儿童行为能力的影响,我们对此作一综述。
2 6种着色剂着色剂,通常包括食用合成着色剂和食用天然着色剂两大类。
食用合成着色剂是用人工方法进行化学合成制得的[ 3 ]。
合成着色剂具有着色力强、色泽鲜艳、不易褪色、稳定性好、易溶解、成本低等特点,目前仍在广泛使用。
但近年来由于存在安全性问题,其使用品种逐渐减少。
2. 1 日落黄日落黄又名晚霞黄,橙红色粉末或颗粒,吸湿性强。
水溶性偶氮类色素,中性和酸性水溶液呈橙黄色,碱性时红棕色。
天然食品添加剂玉米黄色素的研究进展
素 所 组 成 , 广 泛 存 在 许 多植 物 中 一 类 及 其 眼病 ( 种 老 年 性 角 膜 浑 浊 所 至 的 盲 业 上 高 速 发 展 , 内 天 然 黄 色 素 市 场 需 求 是 一 国
i : 。。 . i 圜 。。 . 。 。 : 。 。 。。 . 。
研 究 报 告
天 然食 品添 加 剂 玉米 黄 色 素 的研 究进 展
张智’ 王婷婷’ 邹心 东 张均韬 (. 1 东北林 业大学 哈尔滨 1 0 4 ; 2 黑龙江佰 益食品发展 有 限公 司 00 5 . 哈尔滨 1 0 7 ) 0 8 5
【^ 2 】
且 , 眼睛 的 晶状 体 中存 在玉 米 黄 色 素 , 在 它 残 留的 问 题 , 纯化 工 艺 一 般也 比较 繁 琐 , 且 能 淬 灭 单 线 态 氧 , 间接 地 减 少 晶 状 体 蛋 能
因此 , 关 玉米 黄 色 素 提 取 和 纯 化 的 方法 有 仍 有 待 进 一 步 研 究 。 外 , 米 黄 色 素 对 另 玉
在 玉米 籽粒 中含 量约 0 0 ~0 9 g 1 0 。 人 。 Sd o 等(94对 A . 1 .r / 0 g a 据 e d n 19 ) MD 者3 5 患 6 人和 而 我 国黄 色素 实际 产 量不 足6 0吨 , 且 国 00 并
患 症 而 且 是 生 产 保 健 食 品添 加 剂 , 作 为 天 然 和 玉 米 黄素 的黄 绿 色 蔬果 者 , AMD 危 供 不 应 求 势 头 。 米 黄 色 素 有 着 广 泛 的应 它 玉 色 素 已 被 欧 美 等 许 多 国 家 批 准 为 食 用 色 险 性 明显 下 降 。 年 来 , 究 表 明 , 米 黄 用 和 经 济前 景 。 此 提 高 玉 米 黄 色素 的提 近 研 玉 因 素。 由于 对 人 工 合 成 色素 和 有 关 添 加 剂 潜 色 素 以 高 浓 度 存 在 于 人 眼 底 黄 斑 中 , 作 取 产 量 以 及 提 高其 稳 定 性 是 当前 工 作 的首 可 在影响的不确定性 , 因而 在 崇 尚 自然 的 今 为 近 紫 外 蓝 光 的 吸 收 剂 行 使 保 护 功 能 , 防 要 问题 。 目前分 离 纯 化 玉 米 色 素 的 方法 一 天 , 类 天 然 的 食 品 添 加 剂 受 到广 泛欢 迎 止 黄斑 氧 化 损 伤 , 保 护 黄斑 免 遭 破 坏 ; 这 以 并 般 都 用 到 有 机 溶 剂 , 可 避 免 地 存 在 溶 剂 不
天然多功能食用色素的研究进展
超临 界萃取 法 目前所 用萃 取剂 主要 为二 氧化 碳 ,由于其 极性 限制 , 目前该 技术 主要用 于提取
胡萝 卜 素类色素如辣椒红、叶黄素等。对极性较大的花色苷类色素 ,尚有待于开发新的超临界萃
取剂 和修 饰剂 。
上述各法中,组织培养法 ,酶反应法 ,微生物发酵法和超临界萃取法是今后 的发展方向。 13 天然食用色素的纯化方法 . 用一般萃取工艺经浓缩而得到的天然色素产品,通常色价低 ,杂质多和有异味。这些都将直 接影响天然色素的稳定性 、染着性及其应用 ,因此对色素产品的精制十分重要。 目 前天然色素的
能耗 大等 缺点 。
收稿 1期 :20 —1 —1 5 1 05 2 9
・
1 ・ 2
维普资讯
20 0 6正
广 东微量元素科学 G A G O G WE uA G Y A S E U U N D N I N U N uK x E
6 种 E 2。 o 1 I —
目 国外的食品着色剂大多以天然色素为主 ,合成色素为辅。我国的天然食用色素研究起步 前 较晚 ,目前尚处于天然色素与合成色素并存的状况 ,但我国已把开发天然食用色素作为发展食 品
添加剂 的一个 重要 方 向 。仅 国家 “ ・ ”重 点科 技攻 关项 目就 开发 了 四种天 然食用 色 素新 产 品 , 七 五
红 、酒糟 红 的生 产 。
用微生物发酵法来生产天然色素的方法历史悠久。我国人民很早就掌握了用发酵法来生产红
曲 ,用发酵 法来 生 产 . 萝 b 胡 素也 已成功 。
人工合成法是用化学方法合成与天然色素结构一致 的物质。如用该法来生产 一 胡萝 卜 、 素
我国食用天然蓝色素研究进展
毛得奖1 ,朱亚玲2
( 1. 山东轻工业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济南 250353; 2. 山东轻工业学院化学工程学院,济南 250353)
摘 要: 天然色素具有安全、营养、多功能性的特点。天然蓝色素是天然色素中的稀缺色素。植物和微
生物是生产天然蓝色素的主要原料来源。植物天然蓝色素主要有靛蓝、栀子蓝、藻蓝蛋白色素等。链霉菌、
151
3 微生物天然蓝色素
虽然目前大多数天然蓝色素产品仍是以动植 物材料为原料制取的,但是这类材料的获取容易 受到季节、气候、产地等因素的制约,从而使得 天然蓝色素的产量非常有限,因而价格昂贵,难 以普及应用。微生物生长迅速,而且自然界中能 够产生色素的微生物种类非常丰富,利用微生物 资源生产天然色素基本不受资源、环境、时间和 空间的限制,因而具有利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植物来源的材料生 产天然色素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采用微生物生 产天然色素 终 将 会 成 为 天 然 色 素 来 源 的 主 流[24]。
假单胞菌、假交替单胞菌、杜檊氏菌、黄杆菌、出芽短梗霉、光合细菌、基因工程菌株等微生物中的某些种
类能够产生天然蓝色素,其中放线菌紫 ( 红) 素、绿脓菌素、紫色杆菌素为兼具抗生素作用的蓝色素。超声
波破碎、柱层析和高速逆流色谱、超临界流体法、微滤和超滤等先进技术应用于天然蓝色素的提取分离及精
制纯化,微胶囊化、酯化、醚化、酰化等促进色素稳定的反应技术也被应用于改善天然蓝色素的稳定性及色
常有限。有机天然蓝色素则主要来源于植物和微 生物材料。蓼蓝、茶蓝、马蓝、吴蓝、菘蓝等木 蓝属植物的叶子可以用于制取靛蓝染料[4]。栀子 蓝 色 素 是 用 茜 草 科 植 物 栀 子 ( Gardenia jasminoides) 的 果 实 中 的 栀 子 苷 制 备 的[8]。 麦 冬 ( Ophiopogogon japonicus) 果实[9 - 10]、爵床科植物 山蓝 ( Peristrophe baphica) 、 [11] 紫 甘 蓝 ( Brassica oleracea) [12]、蓝粒小麦 ( purple and blue - grained wheat) 种子[13]等植物来源材料都用于制取相应 的蓝色素。虽然有研究报道转基因棉花和转基因 玫瑰能够产生蓝色素,但这类转基因植物材料因 来 源 珍 稀, 目 前 尚 不 能 用 于 生 产 天 然 蓝 色 素[14 - 15]。螺旋藻、蓝藻、念珠藻等藻类可用于制 取藻蓝蛋白色素[16 - 18]。牡蛎舟形藻 ( Haslea ostrearia) 能产生提高牡蛎经济价值的蓝色马雷讷 素[19]。大蒜 ( Allium sativum) 经醋浸制后能发生 绿变,其中可以分离出蓝色素[20 - 21]。有些微生物 如链霉菌 ( Streptomyces sp. ) 、假单胞菌 ( Pseudomonas sp. ) 、 假 交 替 单 胞 菌 ( Pseudoalteromonas sp. ) 、杜 檊 氏 菌 ( Duganella sp. ) 、出 芽 短 梗 霉 ( Aureobasidium sp. ) 、紫色非硫细菌等可利用培养 基质在生长过程中产生各不相同的蓝色素,另有 一些基因工程菌株可以产生靛蓝色素[22 - 23]。
佛手果的天然染料和食品着色剂开发
佛手果的天然染料和食品着色剂开发佛手果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亚洲地区的特殊水果,其独特的风味和香气使其成为许多人喜爱的食材。
然而,除了作为食品之外,佛手果还具有潜在的天然染料和食品着色剂的开发价值。
本文将探讨佛手果作为天然染料和食品着色剂的潜力,并介绍相关的开发研究进展。
首先,佛手果作为天然染料具有独特的色彩特性。
佛手果的果实外皮呈现出鲜明的橙黄色,这种色彩可以提取用于染料的杂色酮。
杂色酮是一种天然有机化合物,具有艳丽的橙黄色,并且对于染料行业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研究表明,佛手果提取物可以作为生物染料用于染色纺织品、皮革和纸张等材料,并且具有优良的染色性能和抗褪色特性。
其次,佛手果作为食品着色剂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传统的食品着色剂通常含有化学合成的化合物,这些合成物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相比之下,天然食品着色剂更安全可靠。
佛手果中的杂色酮被广泛用于食品着色剂的开发,这些食品包括果汁、饮料、冰淇淋、糖果、面包等。
由于佛手果具有天然的鲜艳色彩和独特的香气,其作为食品着色剂可以提供视觉和味觉上的双重享受,并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食用体验。
为了开发佛手果的天然染料和食品着色剂,科学家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一项研究表明,佛手果中含有丰富的杂色酮,其提取方法基本是将果实切开并提取其中的色素。
通过改变提取条件和纯化过程,可以得到高纯度的天然染料和食品着色剂。
此外,科学家还研究了佛手果染料的应用性能,包括染色性能、抗褪色性能、热稳定性等。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佛手果天然染料和食品着色剂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并且可以满足市场对天然染料和食品着色剂的需求。
然而,佛手果作为天然染料和食品着色剂的开发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佛手果的果实生长季节有限,因此其产量相对有限。
其次,佛手果的提取过程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设备,提高了生产成本。
此外,特定人群可能对佛手果染料和食品着色剂产生过敏反应,因此需要进行更多的安全性评估和监测。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仍然非常重要。
新型食品着色剂EMIQ
以此标准加入 着色效果较好
着色剂成本
芦丁成本低,280 元/Kg;合成1 Kg EMIQ成本大约在800元左右 天然食品着色剂价格最高可达4000 元/Kg 价格 优势
EMIQ作为新型天然食品作色剂,目前仅停留在实验室 基础研究阶段,具有较大的市场研究开发价值。
谢谢观看!
研究现状
污染大
人 工 合 成
成本高
效 成 污 果 本 染 好 低 小
鼠李糖苷酶
本实验室异槲皮苷研究进展
普通管式反应器加入金属 离子(K+, Li+, Mg2+, Zn2+ 和 Al3+)。
【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B: Enzymatic, 2012. 81(0): p. 37-42】
研究前景
亮黄色
多种食品的着色剂 食品着色剂
EMIQ
安全性
已得到FDA认证
药品胶囊开发 药理活性
保肝护肝,降血压等
GB14881-2013 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
着色剂用量
装饰性果蔬 0.1g/Kg 以赤藓红计 凉果类、糕点彩装等 0.05 g/Kg 以赤藓红计 果蔬汁 (肉) 饮料 0.05 g/Kg 以赤藓红计
DOI:10.1038/srep08682】
目前仅是实验室基础研究,需要进一步合作探索提高异槲皮苷产量
核心技术
1 反应体系:离子液体-缓冲液/萃取液体系 实现反应过程的反应分离耦合。
2 过程强化:水浴加热
超声强化
微波强化
3 新型反应器:自行设计加工多通道多入口式微反应器
强化反应过程传质传热,加快反应速率。
30h 50.6% 离子液体体系中 酶促合成异槲皮苷
红曲色素在肉制品中的应用
红曲色素在肉制品中的应用红曲色素是一种天然的食品着色剂,是由红曲菌发酵产生的一种色素,其主要成分是赤霉素。
红曲色素在食品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肉制品中的应用。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红曲色素在肉制品中的应用及其相关知识。
一、红曲色素的特点1. 天然来源:红曲色素是由红曲菌发酵得到的一种天然色素,其来源天然、健康、安全。
2. 稳定性高:红曲色素在酸性、碱性、热处理条件下都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不易受光、热、氧气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褪色与分解。
3. 色泽鲜艳:红曲色素呈红色至紫红色,对肉制品具有良好的着色效果,使肉制品色泽鲜艳、诱人。
4. 具有抗氧化功能:红曲色素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性,在肉制品中可以延长保存期限,延缓肉制品的氧化变质。
二、红曲色素在肉制品中的应用1. 火腿、香肠制品:红曲色素可以代替人工合成色素,为火腿、香肠等肉制品提供天然的着色剂,使其色泽艳丽,口感更佳。
2. 火腿肠、午餐肉等加工肉制品:红曲色素可以增加加工肉制品的色泽鲜艳度和诱人度,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 腌制肉制品:在腌制过程中添加红曲色素能够增强肉制品的色泽,使其更加诱人。
三、红曲色素在肉制品中的作用1. 增加色泽:红曲色素可以为肉制品增添红色或紫红色的色彩,使其外观更加诱人。
2. 提高品质:红曲色素可以提高肉制品的整体品质,使其外观更加美观,口味更加鲜美。
3. 增加营养:红曲色素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如氨基酸等,对肉制品的营养价值有所增加。
4. 增加抗氧化性:红曲色素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性能,可以延长肉制品的保存期限,降低氧化变质的可能性。
四、红曲色素在肉制品中的添加标准根据国家的相关法规标准,红曲色素在肉制品中的添加量是有一定限制的。
通常来说,红曲色素的添加量应该控制在一定的比例内,不能超标使用。
而且在添加红曲色素时需要注意与其他食品添加物的搭配使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五、红曲色素在肉制品中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红曲色素在肉制品中的研究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天然食用黄色素研究进展
有研究表 明,在食 品着色剂方面,黄色素是 类主要 的食用色素的品种 ,因为黄色色调与其 他色调相 比,相对 比较柔和 、诱人 ,可以使消费 者产生强烈的购买欲 ,国内天然黄色素市场需求 量在 l O万吨以上 ,占色素总需求量 的 6 % ,而 o 我国黄色素实际产量 不足 60 00吨… ,加之 国外 市场 的大量需要 ,天然黄色素呈现 出供不应求 的 势头 ,故食用黄色素的开发研究具有广阔的前景 及经济潜力。本文主要对几种具有保健功能的食
Ke r s au a e o ime t a d na y l w ime t u e m i y wo d :n tr ly l w pg n ;g r e i e o p g n ;e r u n;e rh mi i a t a d n;mo a c 8y l w p g n c u n su e o i me t t — a
Th e e r h a d p o r s fe i l a u a e lw ime t e r s a c n r g e s o d be n t r l l y o pg ns
T G U l Z AO i QI ins e g AN Qi - n i H Ha a- n T h
维普资讯
试 验 研 究
天然食用黄色素研究进展
唐 秋 琳 赵 海 戚 天胜
(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院,四川成都 , 104 1 60 6 2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 ,四川成都 , 10 1 604 )
摘 要 :目前 , 兼具 营养保健功效 的天然 色素是 色素发 展 的必然趋势 。黄色素是 一类 重要 的天然色素 ,
廉 ,容易实现大规模生产 ,长期 以来一直作 为食
品着色剂广泛使用。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
宠物食品添加剂及其研究进展
宠物食品添加剂及其研究进展宠物食品添加剂是指为了改善宠物食品的营养成分、增加食品的可口性和延长食品的保质期等目的,通过添加剂对宠物食品进行调整和改进的一类物质。
加入适量的添加剂可以提高宠物的生活质量,并满足宠物对于营养和口感的需求。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宠物食品添加剂有以下几类:1. 营养添加剂:如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和脂肪酸等,用于补充宠物身体所需的微量营养素。
2. 香精添加剂:用于提升宠物食品的香味,增加食欲。
常见的香精添加剂有鸡精、鱼精、肉精等。
3. 抗氧化剂:用于防止食品中的脂肪氧化变质,从而延长宠物食品的保质期。
常见的抗氧化剂有维生素E、维生素C、BHT等。
4. 着色剂:用于使宠物食品具有更加诱人的颜色,增加食欲。
常见的着色剂有天然色素和人工合成色素等。
5. 防腐剂:用于阻止宠物食品中的细菌和霉菌的生长,保持食品的新鲜程度。
常见的防腐剂有硫酸盐、对羟基苯甲酸酯等。
6. 增稠剂:用于增加宠物食品的粘稠度,改善口感。
常见的增稠剂有生物胶体、明胶等。
近年来,伴随着人们对宠物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宠物食品添加剂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一方面,研究人员通过白鼠、狗、猫等动物的实验,不断优化宠物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用量,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还有一些研究集中在开发新型的宠物食品添加剂,如利用天然植物提取物替代人工合成的添加剂,增加食品的健康性。
还有一些研究关注宠物食品添加剂的标签信息、安全性评估和监管等方面,以确保宠物主人对添加剂的选择能更加科学和明智。
宠物食品添加剂在宠物食品生产和市场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宠物生活质量的不断要求提高,相信宠物食品添加剂的研究也将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食用合成色素及其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调 节待 测 液 的p 值 . 0 4 m滤膜 H 经 .5u 过 滤后待 测 。( ) 2 肉制品 : 含水量较 多 的肉制品 , 先于水浴上将过多的水分蒸 出, 经石油醚将 肉制品中脂肪 除去 再
采 用 乙醇 一氨 水 一 溶 液 进 行 合成 色 素 水
品先 于 水 浴 上 加 热 , 去 乙醇 ; 乳饮 除 含 料 , 蛋 白 质离 心沉 淀 后 除 去 。 后 . 将 然
酰 胺粉 吸附样 品中的水溶性 酸性合成 色素 , 再在碱性 条件下解吸附 , 通过薄 层色谱法进行分离后, 由分光光度计进 行吸光度检测 , 与标准比较进行定性定
食用合成色素 及其检测技术 的研 究进展
口 赵飞 辽宁省食品药品检验所
食品是我们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其安全 问题关系到人民健 康 。 颜色 , 给
素多为水溶性色素, 主要有柠檬黄、 日落 黄、 胭脂 红、 诱惑红、 苋菜红 、 亮蓝等。 色淀也 是合 成色 素中的一部分 它是 由 水溶性食用合成色素加入到许可使用的
测的国家标准方法第一法, 也是 目前用 于食品 中合成 色素检 测的 常用方 法之
一
人 以最 直接的视觉信息 , 自然 、 悦人 的 颜色可 以增加食欲 , 提高产品的市场影
响 力, 是评价 食 品的一 项重要 基 本参
。
该法是 在酸性条件 下, 用聚酰 胺粉
将样 品中的食用合成色 素吸附, 并用甲 醇一甲酸溶液将使用天然色素洗去后, 使用乙醇一 氨水一 水溶液作为洗脱液 . 将 食用合成色素洗脱 并收集 。 洗脱液经浓
度较 低 一般 用于定量分析。 用示波 采 极谱法对饮料及糖果中的柠檬黄进行了 检测 . 该方法具有仪器价廉、 操作简单、 灵敏 度高 、 择 性 好 等 特点 其最 低 选 检出浓度 为0 2 / , mg mL 加标 回收率为
食品添加剂的发展及应用技术研究
食品添加剂的发展及应用技术研究近年来,食品行业不断发展,人们对食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确保食品的安全和口感,食品添加剂逐渐成为了这个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食品添加剂是一种用于改善食品质量、延长食品保质期和提高食品外观的物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食品添加剂的发展历程和应用技术研究的进展。
首先,回顾食品添加剂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希腊和罗马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使用一些天然食材来改良食品。
例如,柠檬汁被用作抗氧化剂,酒精被用作防腐剂。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研究和开发更多的人工食品添加剂。
在19世纪,工业革命的推动下,食品添加剂的应用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
人们发现了一些新的添加剂,例如硫磺作为防腐剂,亚硝酸盐作为着色剂。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和健康影响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担忧。
在20世纪,一些食品添加剂被认为对健康有害。
这引发了对食品安全法规的改革和对添加剂的严格监管。
政府机构和科研机构开始加强对食品添加剂的研究,为推进食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努力。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食品添加剂应用技术研究的新时代。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可以通过新的方法和技术来研究和应用食品添加剂。
其中一个重要的趋势是利用生物技术开发新的添加剂。
生物技术可以利用微生物、酵母等生物体来生产食品添加剂,例如酶和调味剂。
这些新型添加剂相对安全,且对环境友好,符合现代人对绿色生活的追求。
此外,人们还开始关注天然食品添加剂的研究。
天然食品添加剂指的是从天然原料中提取的物质,例如天然色素、抗氧化剂和酸度调节剂。
相比之下,人工合成的添加剂可能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因此天然食品添加剂成为了人们的研究热点之一。
科学家们正在努力找到更多的天然物质,并研究它们在食品中的应用效果。
这将有助于提高食品的品质和口感,同时减少对人体的潜在危害。
为了更好地应对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食品添加剂的应用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一项重要的技术是纳米技术的应用。
天然食用色素的生产及研究现状及食用着色剂的发色机理
天然色素的生产及研究现状天然色素应用技术推广实验室aingw@食品色素分为合成色素和天然色素两大类。
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发出了许多种新型的食品天然色素。
与合成色素相比,天然色素最大的优点是相对地安全性较高,天然色素的缺点是对光、热及pH的敏感性较高,对氧化的敏感性较大,溶解度较小,色素浓度较低,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天然色素的成本远高于合成色素的成本。
1.发展历史人类为食品着色的发展历程大致可概括为:天然色素———人工合成食用色素———天然色素与人工合成食用色素并用———更加安全、稳定的天然使用色素。
自1856年英国人W.H.Perkins合成第一个人工染料苯胺紫后,人工合成染料借其特有的色艳、稳定性强、易于复配、价廉等优点很快替代了天然色素。
随着化学合成色素及其生产技术在我国的传入,食品行业中也开始用合成色素取代天然色素进行相应的产品生产。
20世纪初,毒理学和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原先曾允许使用的人工合成食用色素中,大多数种类对人体都有不同程度的伤害,尤其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后果,这一点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大部分具有一定毒性的合成色素被淘汰使用。
近二十多年来,我国在食用天然色素资源的开发、生产技术、工艺、装备水平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使得天然食用色素的品种、产量、质量也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2.生产现状近年来,天然食用色素在国际市场上销售额的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0%以上,由于市场前景看好,需求量逐年上升,各国竞相开发生产。
而食用色素的生产是需要得到有关方面许可后方可进行,如在世界范围内食品添加剂是由FAO/WHO吸收发展中国家参加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JECFA)来制定一个国际性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但JECFA只对极少数天然食用色素制定了ADI值,其余均未作评价,允许按需要量添加,这是由于大多数天然食用色素安全性很高的缘故。
目前各国对天然食用色素允许生产和使用的种类还存在差异。
如FAO/WHO允许使用的天然食用色素有:紫草红、安拉妥、花色苷类、辣椒红、焦糖色素、红花色素、叶绿素铜钠(钾)、β-胡萝卜素、β-阿朴-8′-胡萝卜醛、番茄红、姜黄色素、藏红花、郁金香、叶黄素等。
食品添加剂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
食品添加剂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加工必不可少的主要基础配料,它提高了食品的营养价值,促进了食品工业的发展,其使用水平是食品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
目前,国际上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已达10000种以上,我国许可使用的有23类,2000多个品种。
1 ·食品添加剂的分类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我国食品添加剂共分为23类,分别为: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胶姆糖基础剂、着色剂、护色剂、乳化剂、酶制剂、增味剂、面粉处理剂、被膜剂、水分保持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稳定和凝固剂、甜味剂、增稠剂、食品用香料、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及其他类等。
生产生活中较常用的食品添加剂有907种,如防腐剂、抗氧化剂、增稠剂、乳化剂、甜味剂、疏松剂、香料等。
2·食品添加剂的作用2.1 利于食品保藏、运输、延长保质期,保持食品质量目前,我国常用的食品防腐剂主要有苯甲酸及其盐类、山梨酸及其盐类、丙酸及其盐类、对羟基苯甲酸酯类。
如酱油中的蛋白质含量比较丰富,极易被微生物侵染,在酱油中加入防腐剂苯甲酸能有效抑制微生物的生产繁殖,防止酱油腐败变质,确保酱油质量。
2.2 改善食品色香味等感官指标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适当使用着色剂、护色剂、食用香料以及乳化剂、增稠剂等食品添加剂,可明显提高食品的感官质量,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
如亚硝酸盐与肉中的乳酸产生复分解反应而生成亚硝酸,亚硝酸很不稳定,易分解产生氧化氮,氧化氮与肌肉纤维细胞中的肌红蛋白结合而产生鲜红色的亚硝基肌红蛋白,使肉具有鲜艳的玫瑰红色。
2.3 保持或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各种生鲜食品和高蛋白质食品如不能及时加工或加工不当,出厂后将很快腐败变质,带来巨大损失。
食品防腐剂和抗氧化剂既可防止食品在加工储藏的过程中氧化腐败变质,保证食品在保质期内保持应有的品质,又对保持食品的营养价值具有一定意义。
第五章 食品着色剂
(六)柠檬黄(酒石黄)、柠檬黄铝色淀 【GB08.005】
安全性数据:ADI 0~ 7.5mg/kg(FAO/WHO,1985),LD50 12.75g/kg(小鼠,经口)。 性状:黄至橙黄色粉末。无臭。溶于水,遇碱稍为 变红,耐氧化性差,还原时褐色。 用途:食用黄色色素,我国GB2760-1996规定, 可用于糕点上彩装、果味粉,果子露、汽水、配制 酒、糖果、青梅、红绿丝等,最大使用限量 0.10g/kg;用于豆奶饮料0.05g/kg。
2、调配
由于食品着色对于色调的要求是千变万化的, 所以为丰富着色剂的色彩,满足生产中着色的 需要,可将着色剂按不同比例调配。 基本色 红 黄 蓝 红 ∨ ∨ ∨ 二次色 橙 绿 紫 橙 ∨ ∨ ∨ 三次色 橄榄绿 灰 棕褐
四、着色剂的使用
着色剂的使用主要应掌握好以下几点: l、吸光值与色价 2、溶解性 3、染着性 4、坚牢度
(四)新红、新红铝色淀【GB08.004】
安全性数据:ADI 0~0.1 mg/kg(上海 市卫生防疫站,1982),LD50 10g/kg (小鼠,经口),无急性中毒症状及死亡, 无胚胎毒性。 性状:红色粉末。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 不溶于油脂。 用途:只有我国批准使用的食用红色色素, 我国GB2760-1996规定:使用范围和最 大使用量同苋菜红。
(五)诱惑红、诱惑红铝色淀【GB08.012】
安全性数据:ADI 0~7 mg/kg(FAO/WHO, 1994),LD50 10g/kg(小鼠,经口)。 性状:深红色粉末。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不 溶于油脂。 用途:食用红色色素,我国GB2760-1996规定: 可用于糕点上彩装,果味粉、果子露、汽水、配 制酒、糖果、红绿丝、罐头、浓缩果汁。最大使 用限量0.085g/kg。
β-胡萝卜素的研究
定义:
β -胡萝卜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绿色和黄色 蔬菜和水果中的天然类胡萝卜素,在黄色和 绿色的蔬菜和水果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化合物, 如胡萝卜、菠菜、甜马铃薯等。β -胡萝卜 素是应用最广泛的天然食品着色剂,它既是 天然色素,又可作为保健食品的添加剂,已 被许多国家批准为食用色素。
按营养素推荐量(RNI)的1/3~2/3水平:
最低:1.5mg/日.人;最高:7.5mg/日.人
(五)作为饲料添加剂有一定的特异功能
在用不含胡萝卜素饲料喂养的母牛时,经常观察到 “无症状”的发热,以及延期排卵,卵泡囊肿,拖延和 减少黄体的形成,严重时,可导致繁殖障碍,胎盘停滞。 所有的这些症状均可以通过在饲料中添加β -胡萝卜素而 加以纠正;吃了富含β -胡萝卜素饲料的产蛋鸡可提高产 蛋率,且蛋黄颜色加深,这是因为鸡能把未水解为维生 素A的过量胡萝卜素储备起来。
(四)用于人体对视力和健康的保护作用
对儿童、青少年视力的保护和发育提供保障;
用于老年性白内障、黄褐斑病变的预防和治疗; (有效率83%)
预防和抵抗心血管疾病; 提高免疫力,预防呼吸道疾病; 预防辐射病,帮助癌症病人的治疗。
作为营养补充剂
适宜人群:孕妇、乳母、18岁以下人群;
由于β-胡萝卜素乳液剂型无可 比拟的优越性,必将成为饮料, 特别是果汁饮料中最主要、最普 遍的应用剂型。
求职应注意的礼仪
求职时最礼貌的修饰是淡妆 面试时最关键的神情是郑重
无论站还是坐,不能摇动和抖动
对话时目光不能游弋不定
要控制小动作 不要为掩饰紧张情绪而散淡
最优雅的礼仪修养是体现自然
(一)天然制取-从杜氏盐藻中提取
• 以杜氏藻养殖、提取生产β-胡萝卜素等需要高光照、
食品着色剂的应用研究进展
食品着色剂的应用研究进展摘要:对食品着色剂的应用与研究状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述,并对着色剂的特点、稳定性、安全性及应用进行了探讨,最后指出了食品着色剂应用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动向。
关键词:食品着色剂;安全性;稳定性;研究进展颜色是评价食品外观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人们在判断食物的好坏时往往先观察其色泽,自然、柔和、令人赏心悦目的颜色可以激起人们的食欲,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反之,如果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过程中变色或者退色,食品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
通常情况下,我们在食品中加入食品着色剂加以调色,以适应广大消费者的需要。
食品着色剂又称食品色素。
食品染料、食品着色剂按结构分为偶氮类和非偶氮类着色剂;按溶解性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着色剂;按来源分天然和人工化学合成着色剂。
天然着色剂主要是从动物、植物、微生物组织中通过物理方法提取得到的,而合成着色剂是通过人工化学合成的方法所得到的有机着色剂[1]。
1食品着色剂的发展概况1.11856 年以前阶段(早期天然色素阶段)此阶段是从人类文明的早期至 1856 年的三千多年的漫长历史过程。
大约在三千多年以前,人类已经开始从植物、动物、矿物质中取得有色物质,用于食物、衣服、皮肤等染色。
当时对这些植物、动物、矿物质来源的有色物质主要着眼于有效性,即有颜色即可,对它们的安全性,特别是潜在的安全危害性所知甚少,考虑不多。
此阶段暂称为主要注重颜色的早期天然色素阶段。
1.21856 年至 1900 年阶段(以化学合成染料为主阶段)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产生了染料工业。
1856年,英国人 Sir Willian Henry Perkins 用煤焦油做原料,用化学合成方法合成了人类第一个化学合成染料——苯胺紫。
随后,在欧洲许多种合成染料问世。
化学合成染料一经问世,比过去所用的天然色素表现出许多优点:①不受生物资源、季节、栽培条件、气候等限制,可随时在化学反应器中生产;②成本低、价格便宜;③纯度高、质量均一、溶解性好、染着性好、可调整色调;④色泽鲜艳;⑤稳定性好。
焦糖色的研究进展
焦糖色的研究进展周胜光(佛山市海天(高明)调味食品有限公司,广东佛山 528000)摘 要:焦糖色作为天然食品着色剂,其生产销量占整个食用着色剂的80%以上,是使用最为广泛的食用着色剂。
焦糖色作为一种复杂的物质,在生产储存应用过程中,其稳定性易受到温度、时间、pH、黏度等因素的影响,通常采用色率、红色指数以及黄色指数作为评价指标,也有使用色空间坐标与颜色指标关联性进行评价。
使用焦糖色作为添加剂,人们往往也很关心其安全性问题。
因此,本文从焦糖色品质的影响因素以及焦糖色的安全性方面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焦糖色;生产应用;安全性;评价Research Progress of Caramel ColorZHOU Shengguang(Foshan Haitian (Gaoming) Flavoring & Food Co., Ltd., Foshan 528000, China) Abstract: Caramel color as a natural food coloring agent, its production and sales account for more than 80% of the entire food coloring agent, is the most widely used food coloring agent. Caramel color is a complex substance. In the process of production, storage and application, its stability is easily affected by temperature, time, pH, viscosity and other factors. Color rate, red index and yellow index are usually used as evaluation indexes,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olor space coordinates and color indexes is also used for evaluation. When using caramel color as an additive, people are often concerned about its safety. Therefor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aramel color quality and the safety of caramel color.Keywords: caramel color; production applications; safety; evaluation1 焦糖色概述焦糖色是以蔗糖、淀粉糖浆、木糖母液等为原料,与某些添加剂,通过加热反应得到的一种棕褐色物质,包含了胶体聚集体,这些胶体构成了其大部分的着色性能以及对酸、电解质和单宁酸的特性表征[1]。
食品中合成色素的应用及其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作 者 简 介 :张玉 萍 ( 1 9 8 1 一
) ,从 事 食 品安 全 研 究 。E — ma i l : y u p i n g @z h i y u n d a . t o m。
农 产 品质量 与 安全
2 0 1 பைடு நூலகம்年第 5期
表 1 合 成 色 素 的 应 用 范 围
合 成 色 素 及 其 基 本 信 息
主要 包括 植 物色素 、动物 色素 、微 生物 色 素 。天然 色 素 具有 安 全 、色 调 色彩 自然 、来 源相 对 丰富 及对
环境 的无 污染 等 优 点【 。但 是 天 然 色素 有 稳 定性 不
好 的缺点 .而合 成色 素弥 补 了天然 色 素这 方 面 的缺 陷 .并且 具 有价 格便 宜 、着色 力强 等优 点 。在 食 品 加工 方 面有 广泛 的应 用 .但是 有研 究表 明合成 色 素
围如 表 1 所 示 G B 2 7 6 0 -2 0 1 1 许 可 的有 机 合成 色 素基本 上都是 J E C F A( J o i n t F AO / WHO E x p e  ̄C o m—
mi t t e e o n F o o d Ad d i t i v e s )即 F AO ( 世 界粮 农 组织 ) 、
果 及其 制 品 ( 包 括 果汁 、果 脯 、果酱 、果 子 冻 和酿
造 果酒 ) 、调 味品 、婴 幼儿食 品 、饼 干等 。
我 国对合 成 色素 的使用 范 围及 标准 有 明确 的规
定 .为 了避 免 不 法 商 家 随 意 扩 大 合 成 色 素 应 用 范 围 .避免 食 品 中合成 色素 的过 量使 用 .对 合成 色 素
食用色素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_周宏霞
shi p s a mong subfam ilies in higher ter m ites (Is op tera:Ter m itidae )based on m it ochondrial CO II gene sequences .Ann Ent omol Soc Amer,1998,91(5):515~523.[21] Ka mbhampati S,Egglet on P .Taxonomy and phyl ogeny of ter 2m ites .I n:Abe,T .,B ignell, D.E .,H igashi,M.(Eds .),Ter m ites:Evoluti on,Sociality,Sy mbi oses,Ecol ogy .Berlin Aca 2de m ic Press,2000,466.[22] Husseneder C,Grace J K .Evaluati on of DNA Finger p rinting,Aggressi on Tests,and Mor phometry as Tools f or Col ony Delinea 2ti on of the For mosan Subterranean Ter m ite .2001.[23] Jenkins T M ,Dean R B,Robert Verkerk,et al .Phyl ogeneticAnalyses of T wo M it ochondrial Genes and One Nuclear I ntr on Re 2gi on Illum inate Eur opean Subterranean Ter m ite (Is op tera:Rhino 2ter m itidae )Gene Fl ow,Taxonomy,and I ntr oducti on Dyna m ics .Molecular Phyl ogenetics and Evoluti on,2001,20(2):286~293.[24] Szalanski AL,Austin J W ,Owens CB.I dentificati on of Reticuli 2ter mes s pp.(Is op tera:Reticuliter matidae )by poly merase chain reacti on -restricti on frag ment length poly mor phis m.Journal of E 2conom ic Ent omol ogy 2003,96(5):1514~1519.[25] 邢连喜,胡萃,程家安.四种白蚁线粒体DNA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分析.昆虫分类学报,1999,21(3):181~185.[26] Husseneder C,MessengerM T,Su N Y,et al .Col ony s ocial or 2ganizati on and populati on genetic structure of an intr oduced popu 2lati on of For man subterranean ter m ite fr om New O rleans,Louisi 2ana .Ap iculture and s ocial insects,2005,98(5):1424~1434.[27] Husseneder C,Si m m s Dawn M ,R iegel C .Evaluati on of treat 2ment success and patterns of reinfestati on of the For mosan subter 2ranean ter m ite (Is op tera:Rhinoter m itidae ).J Econ Ent omol,2007,100(4):1370~1380.[28] 温硕洋,何晓芳.一种适用于昆虫痕量DNA 模板制备的方法.昆虫知识,2003,(3):110~113.[29] Howard R W.Cuticular hydr ocarbons and che m ical communica 2ti on .I n:Stanley -Samuels on DW ,Nels on DR eds .I nsect L i p 2ids:Chem istry,B i ochem istry and B i ol ogy1L incoln:University ofNebraska Press .1993.179~226.[30] 周延清.DNA 分子标记技术在值物研究中的应用[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56~57.食用色素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周宏霞 韩喜东 于军强 颜显辉(荣成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山东荣成 264300)摘要 本文介绍了天然色素和人工合成色素的分类、来源以及最新研究状况,并且介绍了食用合成色素检测方法的最新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食 品着色剂 的发展概况
食 品着 色剂 的添加最早 可追溯到古埃 及 , 约在 大 公元前 10 , 50年 当地 的糖 果制 造 商利 用 天然 提取 物 给糖 果着色 ; 印度也 曾用高梁所含 的色 素来漂染 物 古 品 ; 元 4世纪 , 公 大不 列颠 的阿利 克人 就 开始 利用 茜 草色素对葡 萄酒进行着色 , 调味 品至少早在 50年 而 0
p r Th n t ef a u e , e u iy sa i t n p l a in o o d c l r g a e t w r i u s d d ti d y I h a t t e e . e h e t r s s c rt , tb l y a d a pi t ff o oo i g n s e e d s se e a e l . n t e ls , h i c o n c l c re t r b o n h e eo i g te d i o d c lrn g n s we eas r p s d tn a ie y u r n o l msa d t e d v lp n r n n f o oo i g a e t p r lop o o e e t t l . v
剂有着 色力强 、 于 溶解 、 易 无臭 无 味 , 格便 宜 等 优 价
点而备受人们欢迎 。( ) 3大多数天然着色剂对光热 、 金属 、 酸碱 、 氧化剂 比较 敏感 , 在这些 条件 下不稳 定 , 色调 会发 生很 大变化 , 合 成 着 色剂 正 好 能 弥补 这 而 缺点。( ) 4 有些天然着 色剂可作 为天然抗氧化剂 和天 然 防腐 剂 , 于合成 的抗 氧 化剂 和 防腐 剂存 在 由 安全 问题 , 越来 越 多 的消 费者 倾 向于使 用 天 然 的 抗
输 过程 中变 色或者 退色 , 品的质 量就会 大 打折扣 。 食
烃化合 这 害l 。随着毒理学和分析化学的深入发展 , 5 J 人们逐 渐认 识 到合成 着色 剂存在 一定 的安全 隐患 ,回归 自 “ 然 , 尚绿色 ”的 呼声 也 越 来 越 高 , 崇 因此 , 然 着 色 天
剂 再 次受到人 们 的欢迎 。
通常情况下 , 我们在食 品中加入食 品着色剂加以调 色, 以适 应广 大消 费者 的需要 。 食品着色剂又称食品色素。食品染料 、 品着色 食 剂按结构分为偶氮类和非偶氮类着色剂 ; 按溶解性可 分 为脂 溶性和水溶性 着色剂 ; 按来源 分天然 和人工化 学合 成着色剂 。天 然着 色剂 主要 是 从 动物 、 植物 、 微
V . 1 NO 4 o 1 1 .
食 品着 色剂 的应 用研 究进 展
陈 建
( 淮北师范大学 , 安徽 淮北 2 5 0 ) 30 0
【 要】 对食品着色剂的应用与研究状况进行 了 摘 较为系统的综述, 并对着色剂的特点、 稳定性、 安全性及应用进
行 了探讨 , 最后指 出了食 品着 色剂 应用研 究中有待解决 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动 向。
颜 色是评 价食 品外 观质 量 的重 要标 准之 一 , 人
成 着色 剂相继 合成 , 由于合 成着 色剂具 有 色泽鲜 艳 、 价格便 宜等众 多优 点被广 泛使 用 。但 合成 着色剂 大
多是 以焦油衍 生物 为主要 原料 合成 的三苯 甲烷 的芳
们在判断食物的好坏时往往先观察其色泽, 自然、 柔 和、 令人 赏 心悦 目的颜 色可 以激起 人们 的食 欲 , 增加 消费者 的购 买欲 望 ; 之 , 果食 品在生 产 、 工 、 反 如 加 运
2 1 年 8月 01
廊坊师 范学 院学报 ( 自然科学 版)
Junl f aga gT ahr C lg ( aunl c neE io ) ora o nfn eces oee N tra Si c dt n L l e i
Aug. 2011
第 1 卷第 4期 1
生物组织 中通过 物理方法提取得 到 的, 而合 成着 色剂 是通过人工化学合 成的方法所 得到的有机着色剂 …。
2 食品着色剂 的特点
食 品着 色剂具 有 以下 特 点 _ :1 天 然着 色 剂 5 () J 色调 比较 自然柔 和 , 拉近人 与 自然的关 系 , 是 天 能 但
【 关键词】 食品着色剂; 安全性; 稳定性; 研究进展
TheAp id Re e r h a o r s fFo d Co o i e t ple s a c nd Pr g e so o l rng Ag n
C HEN Jat /r
【 bt c】 T ers rhs ts f h pl drsa hadpo r s f odclr gae t e u A s at r h ee c t u eapi er n rge o o i gn r smmai di h a a a ot e e c sof on w e r e ti p— z n s
然着色剂染色能力较差 , 染色不均匀 ; 合成着色剂色 泽鲜 艳 , 到 消 费 者 特 别 是 儿 童 和青 少 年 的 欢 迎 。 受 () 2 天然着 色剂一 般来 自动植 物本 身 , 人体无 毒 副 对 作用 , 与合成 着色 剂相 比 , 全 性 较 高 , 合 成 着 色 安 但
【 e od】 fo o r gaet;eu t;t it; sac rges K yw rs odcl i gnss ry s blyr erhpors on ci a i e
[ 中图分类 号]O 1 61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17 —3 2 (0 10 —0 6 —0 6 4 2 92 1 )4 0 8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