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里读后感

合集下载

关于作风问题(余秋里)

关于作风问题(余秋里)

关于作风问题(余秋里)2012-03-30 10:03 阅读(109)评论(0)作风问题,是个大问题。

培养作风实际上就是培养队伍的战斗力。

这几年,我们遵循毛主席关于作风方面的一系列教导和中央的历次指示,学习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结合石油工业的具体情况,树立“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作风。

现在看来,效果非常明显,可以说,对我们石油工业的发展,起了很好的作用。

毫无疑问,这个作风,我们要坚持下去,长年累月地抓下去。

从这几年的实际工作中,我们感到,“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作风,最核心的问题,在工作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就是要在一切工作中抓得很严,抓得很细,抓得准,抓得狠。

否则,好作风就不能形成。

我们有不少毛病就是出在这个问题上。

严,就是我们讲的“四严”,就是在一切工作上,不马虎,不凑合,严格要求。

严,是现代化企业的客观要求。

一个企业有了严的作风,工作就会井井有条,产品质量就好,做事情就有个规格。

反之,生产秩序就会不好,产品质量就差,问题就多。

严,就是做事认真,干就干得漂亮,决不凑合应付。

毛主席教导我们:“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

”什么事情认真去做,才能搞成,搞好。

大庆钻井取心少取一厘米,射孔误差一公分,资料差零点几都要重来,这样,工作就可靠,就信得过。

兰炼也是个严,在分析化验油品质量时,一点不合格都不轻易放过。

有了这样的好作风,好处是不可估量的。

如果领导上不讲严字,那就会给工作带来无穷无尽的祸害。

严,就是对工作卡得非常紧,一点也不迁就,遇到问题毫不含糊,不让它滑过去。

毛主席曾经讲过,报纸上出一个错字,也要把它当作一件事情来认真对待,要开大会,讲上三次、五次,错误才能纠正。

我们搞工业,一个产品,可能百分之九十九点九都是好的,但只差百分之零点几,就叫做全部不合格。

因此,更要一丝不苟。

在大庆,工程质量不好,就推倒重来;固井不好,套管就要拔出重来,而且要开上千人的大会,严肃地进行教育,这样狠抓,反复几次,事故就少了;有些事情搞不好,群众就不会让他通过。

长征的故事-断臂英雄秋里读书心得

长征的故事-断臂英雄秋里读书心得

长征的故事-断臂英雄秋里读书心得今天我写完作业看了一本书,又是长征的故事这本书了,书里面有很多关于战争时的故事。

书里面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断臂英雄余秋里这个故事,大家肯定都知道手臂断掉肯定特别疼,而且需要进行截肢对吧。

但是在长征那时候可就没这么简单了,因为需要拿枪,然而在战争中武器是各种各样的,但是这一位战士居然被机关枪了把骨头给打伤了,整整遭到了一个弹夹的巨大伤害,白森森的骨头直接露在外面,鲜血淋漓,令人特别感触。

然而他并没有想到这些,因为他那时候已经忘记了疼痛,战争正处于激烈阶段,他不能因为这个小伤而耽误了大事情。

他使用他的右手打到了战争的尾端,战争尾端就不像刚开始这么激烈了,所以疼痛开始了也有队员注意到了他,医生把他拖到后方进行截肢。

这样的精神真的很值得我们学习。

《奠基者》观后感

《奠基者》观后感

风雨兼程创业路生生不息石油魂——观《奠基者》有感在中央一套上演的石油大会战——《奠基者》作为一场开年大戏已经落下了帷幕,曲终壮歌在,观看了这部石油史诗的我,心情却久久不能平复。

《奠基者》把我带进了那个艰苦创业的年代,老一辈石油人那种头顶蓝天,脚踏荒原的铮铮铁骨深深地触动了我,那种战天斗地、誓夺胜利的坚定意志使我的精神受到了一场深刻的洗礼,剧中的这些石油奠基者都用行动诠释着“铁人精神”“大庆精神”,让我领会了责任和信念的无形力量。

《奠基者》成功地塑造了当年石油大会战中石油部领导的光辉形象。

60年代前后,在苏联老大哥撤走专家、西方国家妄图用石油“窒息红色中国”的严峻形势下,中国石油部的部长余秋里,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和大志,在天苍苍、野茫茫的松嫩荒原上,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

重重困难、重重矛盾,并没有把部长们吓倒,余秋里、康世恩两位领导,通过深入生产一线,掌握第一手石油地质资料,从失败中吸取教训,逐步解决了人手不够,车辆不够,粮食不够,物资不够等诸多问题。

连续剧中塑造的石油部长形象,胸怀广阔、目光远大、性格耿直、无私无畏、决策果断、心系职工、知人冷暖。

这不正是我们石油战线广大干部工人心中所期盼的领导形象吗?《奠基者》成功再现了铁人王进喜等石油工人的高大形象。

铁人王进喜在国家最需要石油的时候,从玉门来到了塞北荒原。

在余部长“没有条件创作条件也要上”号召的指引下,王进喜不等不靠,发出了“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雄壮誓言。

他带领的1205钻井队,与马厚生的1202钻井队开展竞赛活动的场面;他人拉肩扛卸钻机,脸盆端水保开钻,泥浆池里拌泥浆,奋不顾身压井喷的场面,都真实地再现了铁人战天斗地,不畏艰险,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气概。

剧中的马厚生,性格率直,憨厚可亲,乡音浓重。

这个大西北来的汉子,以大干快上的拼搏精神和永不服输的倔强脾气,打出了世界一流的水平,进尺超出了苏联的功勋钻井队。

《文化苦旅》读后感(优秀8篇)

《文化苦旅》读后感(优秀8篇)

《文化苦旅》读后感(优秀8篇)文化苦旅读后感篇一“我好恨!”恨王道士为何将如此珍贵的经卷拱手相送;恨我偌大中国竟是留不住一个小小敦煌;恨作为一个飞天儿女,我却是在风沙肆虐之时什么也不能为她做。

余先生说“中国历史太长、战乱太多、苦难太深,没有哪一种纯粹的遗迹能够长久保存,除非躲在地下,躲在坟里,躲在不为常人注意的秘处。

”如果可以选择,我宁愿敦煌只是默默地孕育着她的莫高,直到我们足够强大,能够保护她。

这个世界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而是俗世的繁华富贵;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而是守护一生的梦想。

我们是敦煌的子民,飞天的儿女,共同守护千古的敦煌梦就是我的梦想。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篇二就个人而言,我一直对散文存在偏见,觉得它不如小说那样吸引人。

然而余秋雨的散文总能引起我的共鸣,让我全身心的融入,阅读速度很慢的我此时竟爱不释手,阅读起来毫无障碍。

但这本书所呈现给读者的,绝非如此快速、浅薄。

余秋雨的文字带我走过了他所走过的地方,启发我去思考他所思考的问题,对文物流失的痛恨,对历史文化的追溯、反问、传承,读着读着情到深处,读着读着潸然泪下,每次总让人以满腔的民族厚重感和历史责任感收尾。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篇三算起来,这本《文化苦旅》在我家的时间已经算够长的了,大约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要妈妈为我买书,她就帮我择了本《文化苦旅》。

当时我并不知道余秋雨,也看不懂这本书,只是在写读后感时,还似懂非懂地谈些感想,其实跟这书,关系不大。

因为因为感觉内容不是很通俗、有趣,所以我就把它撂在一边,一晃就是六年。

六年中,我也曾试着去读,可都半途而废。

今年暑假,在整理书橱时,我发现发了它,并再一次打开了它。

我慢慢地被书中的历史、游记所吸引。

从莫高窟的中华民族痛失瑰宝到风雨天一阁那座仅存的藏书楼,从沙原隐泉到洞庭一角,又从吴江船到牌坊。

作者走过的每一地方,似乎都蕴藏着那么多中华历史。

有时候真想自己也能懂得中华五千年历史,每当走到一个地方,都能想起此地过去的故事和故人的评价。

《余秋里传》读后感_心得体会

《余秋里传》读后感_心得体会

《余秋里传》读后感日前第五届中国传记文学奖在北京颁奖。

董保存主笔的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余秋里传》榜上有名。

这是一部由组织出面组织写作的正传,一般说来,这种传记的政治色彩较浓,往往会存在着“言而无文,行之不远”的问题。

很难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的喜爱,因而也就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找来读完这本,我感到,此书在官方修史和读者欣赏间似乎找到了一种巧妙的平衡。

既有宏大的时代背景的铺陈,也有对鲜为人知的细节的雕刻,既写出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裹挟向前的历史必然,也充分展现了传主的个性色彩和个人魅力。

《余秋里传》用史记笔法,着力刻画了传主波澜壮阔而富有传奇的一生。

用看似朴素实际很有张力的语言,把这种传奇写得绘声绘色。

大家都知道余秋里是我军著名的独臂将军,但并不知道他是如何断臂的?他是如何拖着断臂走完长征路的?作者正是抓住“断臂”这个点,写出了一连串的传奇故事。

在红二、六方面军西征路上的得章坝战斗中,时任十八团政治委员的余秋里看见对面山坡上敌人正瞄准自己所在的地方,情急之中,他推了团长成钧(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过空军副司令员)一把,自己的左臂被子弹击穿,骨头打碎了。

当时没有条件做手术,拖着断臂开始了艰难的长征,过金沙江时,还掉进了江中。

爬雪山,过草地,无时无刻不被疼痛折磨着。

直到部队到达甘肃,在战斗中缴获了一批药品和医疗器械,余秋里才接受了截肢手术,这时距离他受伤已经192天了。

由于缴获的麻药,没有注明剂量,胳膊锯掉后,他却迟迟不能醒来,直到7个小时以后,他才睁开眼睛。

失去左臂的他说的第一句话是:“这一觉睡得真香啊!”抗日战争时期,他与失去右臂的贺炳炎将军一起,组建一二〇师三支队,号称“一把手”部队。

驰骋冀中平原,令敌人闻风丧胆。

贺龙元帅曾经说过,“他们两个人都只有一只胳膊,刚来冀中时没几个人,可是他们东一搞、西一搞,就搞出个队伍来。

这个队伍打得很硬嘛!敌人一听见‘一把手’的队伍,离老远就吓得溜掉了。

”这两位独臂将军,领服装时,手套只领一副,你用一只,我用一只。

学习余秋里康世恩有关严实作风论述摘编读后感

学习余秋里康世恩有关严实作风论述摘编读后感

学习余秋里康世恩有关严实作风论述摘编读后感认真学习余秋里康世恩有关严实作风论述摘编,我深受教育和启发。

一要强化思想武装。

二要以优良的党性修养保证作风建设。

三要做好表率带动作用。

四是务求实效见行动。

五是持之以恒纠正“四风”。

六是廉洁奉公守底线。

通过本次读书班的学习,进一步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对在新时代更好地推进作风建设,努力取得新成效具有重大意义。

一、自觉加强理论武装。

二、以优良的党性修养保证作风建设。

三、做好表率带动作用。

四、务求实效见行动。

五、持之以恒纠正“四风”。

六是廉洁奉公守底线。

通过本次读书班的学习,进一步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对在新时代更好地推进作风建设,努力取得新成效具有重大意义。

余书记指出:“‘严’就是对党员干部高标准、严要求;‘实’就是真抓实干,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严和实都很重要,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从内容上看,严和实是统一的整体。

从形式上看,严是实的基础,实是严的目的;从作风上看,严是实的前提,实是严的归宿;从效果上看,严是实的必然结果,实是严的最终目的。

只有既严又实,才能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严和实是辩证统一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我们说要把握严和实这个统一,首先要知其一,还要明其二、识其三、晓其四。

要明白什么是严?什么是实?应该怎样贯彻严和实?这是贯穿这次培训班始终的一条红线,也是领导干部思考的焦点和难点所在。

余书记强调:“全市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从理念、责任、能力等多方面扎实推进作风转变。

”这为当前和今后开展作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当前尤其要注重在反对“四风”、改进作风上下功夫,使三严三实的精神得到广泛弘扬,让三严三实的要求成为每位党员干部的行为规范和自觉追求。

作为乡镇基层干部,一要抓学习,勤学善学,博采众长,丰富和充实自己,增强驾驭农村工作的能力;二要履职尽责,尽心竭力谋发展,努力办实事解难事;三要心存敬畏,慎独慎微,警钟常鸣,清正廉洁,做老实人,干老实事。

电视剧《奠基者》观后感

电视剧《奠基者》观后感

电视剧《奠基者》观后感电视剧《奠基者》讲述了1958年到1963年之间的大庆石油会战,在西方国家妄图借石油“窒息红色中国”的背景下,独臂将军余秋里于此危难之际出任石油部部长。

在川中石油大会战失败后,他带领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数万会战大军克服了无路、无粮、无房以及天灾等重重困难,在松辽大地展开了艰苦卓绝、历时三年的石油大会战,最终一举扭转了我国石油工业的被动局面。

整部戏通过历史事件的真实再现,将我国当年石油大会战的恢宏画卷,浓缩进跌宕起伏的故事中,引人入胜,感人至深,发人深省,催人奋进。

影片中的几个主人公既代表了那一代石油勘探队员钢铁般意志,也代表了那一代人主人翁般的责任感,一般常人难有的品质。

诠释的是建国初期,新中国石油工人钢铁般不屈的意志,没有任何私念的信仰和精神。

坚韧不拔,不计个人得失,知难而上,钢铁般的民族的品格。

王进喜,是一名普通的石油勘探工人,之所以成为铁人的化身,成为风云全国的工人阶层中的一种精神,成为全国学习的榜样。

主要是在他的身上彰显了一种最无私的价值观,与祖国同命运的人生观。

建设祖国可以牺牲自己生命的忠诚,克服困难钢铁般的意志。

这是组成“铁人”精神基础。

他所有惊天动地惊人的事迹,都完成于几米钻井平台,最典型的是他在这个平台上展示了他惊人爆发力和征服力,展示了一名勘探工人,粗犷的风格,严谨的工作态度,不怕任何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

“他”既是一代石油勘探工人的杰出代表,也是一个时代只讲奉献,不谈索取新中国工人崇高精神的缩影。

所展示的是一个时代最无私的价值观,热爱祖国、建设祖国与祖国同命运的人生观。

不管时代发展到什么程度,不管科技发展进步到什么程度,“铁人”精神永远是社会和人们共同需要的,永远是备受人们所崇敬的。

“铁人”精神永远具有超常的感染力。

《奠基者》是一部催人奋进的作品,是一部与时俱进的电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征途上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这种利用电影的艺术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铁人”事迹,让更多的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征途上发扬“铁人”无私的奉献精神,继而让“铁人”中流砥柱般的精神和主人翁责任感与当今的现代化进程中的现代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共鸣,从而更大的激发全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热情。

奠基者观后感

奠基者观后感

《奠基者》观后感近期,在央视播出的《奠基者》,在全国范围内尤其是石油行业引起了强烈反响。

作为献礼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纪念大庆油田发现50周年的鸿篇巨制,它真实再现了我国石油工人当在年大庆会战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艰难岁月,讴歌了老一辈石油奠基者的无私奉献与壮怀激情,让所有人感受到浓厚的爱国情怀和信念力量。

这部剧,是对共和国第一代石油建设者的缅怀和追忆。

“共和国是不会忘记你们这些做出牺牲和贡献的奠基者的!”会战老领导余秋里将军在剧中那句充满深情的呐喊将我们拉回了那个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的年代:1958年初,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唯有石油部没有完成计划。

西方国家也妄图用石油"窒息红色中国",年轻的新中国石油告急,值此危难之秋,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独臂将军余秋里出任石油部长。

为摆脱列强的欺压和西方国家的制约,响应周总理"把贫油的帽子甩到太平洋去”的号召,以独臂将军余秋里、康世恩为代表的创业大军走进了蒿草连天的东北平原,拉开了石油工业的奠基和创业序幕。

无数忠魂烈骨埋葬在此,长眠于这块热恋的土地,正是他们的默默奉献换来了今天的大庆—新中国最美丽的石油城。

时光如飞,不知不觉已过去52年,中国的石油产量已名列世界前茅,想当年中国的油田也只有延长油矿、玉门油矿、新疆的克拉玛依油田,产量少的可怜,无法保证工业的用油,更无法生产航空煤油,只有依赖进口才能使自己的飞机上天。

到今天我国的石油工业已发展到拥有一套自己的完整体系,苏联专家撤走,卡我们脖子的时代早已一去不返。

如今的幸福生活正是由这些奠基者和创业者用肩膀扛出来,双脚踩出来的。

如果我们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曾记否,一个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将军,一个受命于危难之时的部长,不过也就是坐个“嘎斯”吉普;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庆油田。

”,英年早逝;三万多部队官兵、勘探者和石油工人,住进了牛棚、马廐,地窝子,以野菜充饥,拿北风当粮;为了保住油样,不为艰险的女工沉入了沼泽地里;为了压住井喷,奋不顾身的钻工献身井场;为了松基三井能按时试油,扎根一线的技术干部来不及为母亲送终。

《将军的故事》读后感作文

《将军的故事》读后感作文

《将军的故事》读后感作文《将军的故事》读后感作文天空湛蓝,阳光明媚,红旗在风中飘舞。

当灿烂的阳光照向飘扬的红旗,使红旗显得格外耀眼,鲜红的旗面再缀上五颗五角星,简单却隐含深意。

耳畔响起的嘹亮、有力的国歌,让我不禁想起了在那硝烟战火的年代中,在枪林弹雨中,有一批杰出的将领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战胜了万难。

记得在书头一次看到粟裕将军的故事时,我心里觉得酸酸的。

那是他的第二次受伤,他的左臂被打中了,只见血“扑”的一声喷出有一米多远,当时他昏过去他便被同志们送进了军医院,医生见了他肿得像腿一样粗的手提议截肢,粟裕听了坚决地摇头说:“没有了胳膊我怎么打仗,不行,不能据。

”医生便决定先将坏死的地方切除,可是由于条件艰苦没有麻药,他们不知该如何下手。

这时粟裕鉴定的说:“没关系,你们动手吧,我不怕!”于是医生开始了,粟裕虽然疼得脸上豆大的汗珠直向下滴,但是他一声也未吭,脸上的表情仍是那样坚定。

但是伤口过了几个月也不见长好,直到后来粟裕的左臂也没治好,将军就用这只受了伤的左臂指挥千军万马。

当时,他是用多大的忍耐力来承受刀子在他手上手上剐肉的剧烈疼痛啊!我想他心中应该只有一个信念:为了革命事业我要坚持。

他的一腔热血为革命的精神值得我敬佩,他坚定的信念与坚强更是值得我们学习。

在后来像这样将军失去手臂的故事很多,大部分也是在失去手臂的情况下进行的截肢手术,使我一次次深受感动。

而又想到我们平日里受了一点小伤就喊痛,我真是为此感到惭愧,小小的挫折或困难就可以打倒我们,那当时将军们带领的红军战士要翻山越岭地为我们此时的幸福生活去战斗,所遇到的伤痛与挫折是多么巨大啊!但他们踏着坚定的`步伐前进。

记得余秋里不惧伤痛越雪山的例子就足以说明革命战士的伟大。

在艰难困苦中他们没有屈服,而是选择勇敢前行。

那时余秋里带领的军队要翻越的是连鸟儿都飞不过的雪山。

那边空气稀薄,风雪很大,连喘气都变得非常困难,更何况每个人都还背着沉重的军事装备呢!即使这样战士们谁都没有抱怨过,谁都没有放弃,彼此扶持着向上缓缓前进。

文化苦旅读后感(通用15篇)

文化苦旅读后感(通用15篇)

文化苦旅读后感(通用15篇)文化苦旅读后感1自古云:“居安思危”。

意思是在自己已经过得安逸舒适的时候,不要忘记其中潜在的危险。

这在那个战乱纷纭的时候很实用,但在我看来,对于现在的大学生们也同样试用,只不过这里的“危”解释不同了。

在当今社会,天才不常有,蠢材也同样不多见。

现在许多被称为“天才”的人也可能是比别人多花一点时间罢了。

因此,在这里我想说,如果你是天才,倘若你不努力,只是在自己的安乐窝里待着,只会重蹈覆辙“伤仲永”的故事,最后变得泯然众人矣,然后获得别人短暂的同情与惋惜,但是自己的人生从来都是自己掌握的,你如果失去了自己的优势,你的人生也同样会难以改变。

如果你是蠢材,倘若你失去了奋斗的信念,选择在别人的同情下生活,到最后你的人生将会失去自由。

如果你只是芸芸众生的一员,倘若你不努力,像一颗在土壤表面的种子,不愿埋藏在黑漆漆的土里,只想享受温暖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那么你永远都不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所以,无论是天才,蠢材还是大众,要想取得成功,他们同样都需要勤奋努力。

没有不劳而获的成功,只有咬紧牙关的拼命奋斗。

舒适安逸与享乐都是滋生懦弱的温床,除了让你享受一时的快乐,成为你前进的绊脚石之外,别无其他的好处。

对于当代大学生也是这样,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出现了许多高科技,使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也越来越便捷,与此同时,带来的也有许许多多的诱惑。

因为经历过高压力下的学习,刚自由的大学生们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在他们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之前,他们也会有一段颓废的日子,会选择在周末或者假期的时候,看小说,玩游戏等,以此来打发自己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安逸,殊不知这样带来的后果也是很严重的。

在任何一个不坚定的人来说,都可能被这些诱惑所影响。

比如说,游戏,络小说,电视剧等,本来是大家放松心情,缓解压力的一种工具,到头来,其中的负面作用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

譬如,瘾少年。

因为瘾而被退学的大学生也不在少数。

《奠基者》观后感

《奠基者》观后感

《奠基者》观后感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唯有石油部没有完成计划。

西方国家妄图用石油"窒息红色中国"。

独臂将军余秋里于危难之秋出任石油部部长。

在川中会战失败之后,带领数万会战大军克服了无路、无粮、无房,以及天灾人祸等重重困难,在松辽展开了艰苦卓绝、历时三年的石油大会战,一举扭转我国石油工业的被动局面。

1958年初,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唯有石油部没有完成计划。

西方国家妄图用石油"窒息红色中国",年轻的新中国石油告急,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一筹莫展。

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独臂将军余秋里于危难之秋出任石油部长。

余秋里上任后,按照邓小平关于将石油勘探的重点由西部转移到东部的指示,积极在东部寻找油田。

在八大二次会议上,余秋里带领石油部在事先定下的"成绩软,嘴上不能软"的调子,打了各部局一个突然袭击。

1958年4月,余秋里在四川南充视察时,把解放军"支部建在连上"的传统带到了石油战线,要求每个钻井队都要建立党支部,配备一名政治指导员,宁肯少打两口井,也要把基层党支部建设好。

中苏关系恶化,苏联背信弃义,撤走专家。

年轻的新中国周边局势日趋紧张。

毛泽东、周恩来和国防部长彭德怀等都非常关心石油状况。

四川龙女寺2号井、南充3井等喜喷原油,石油部上下一片欢腾。

在成都开会的毛泽东,没有和余秋里打招呼,突然现身四川隆昌气矿,并题词"四川大有希望"。

不久,川中会战败退,余秋里压力重重。

党中央在庐山召开"八届八中全会"后,在党内掀起了一场"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波及到了石油厂矿的一些领导干部。

余秋里冒政治风险,力排众议,据理力争,保护下属。

1959年9月26日,松基3井喜喷原油。

石油部副部长康世恩指挥松基三井试油工作,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亲自视察松基三井,改大同镇为"大庆区"。

精神支撑事业

精神支撑事业

精神支撑事业——读《部长与国家》的一些感悟在读《部长与国家》这本书的时候,真切地给自己以很多感悟。

余秋里同志作为一名受命于危难时刻的石油部长,作为一名党的领导干部,他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把自己的发展与国家和人民发展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不仅形成了自身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定的政治思想品德,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的是非界限和原则主场,坚定的大局观念和组织观念,而且形成了自身许多抓工作的优良作风、领导艺术和领导风格。

在他的身上集中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许多伟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支撑了他的生命,支撑了他的工作,支撑了他为之奋斗终生的伟大事业。

这种体现了鲜明时代特征的伟大精神,更是我们新时期开创崭新事业的重大精神力量。

第一,要有奋发有为,追求卓越的精神。

"要干就得痛痛快快干!就要干出大名堂,没干劲的人,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我们现在的大局是什么?搞社会主义!把国家经济搞上去!搞不上去就不是中国共产党人!"作为一名党的领导干部,就是要从党和人民的事业出发,把我们的精神境界升华到党的伟大事业的要求上来,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统一于这个要求,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自觉承担起党和人民所赋予给我们的历史使命,在我们的领导工作实践中不断地追求和创造卓越的实绩。

一是要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这是领导工作的动力和方向。

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

如果心里始终装着这个责任和使命,就能够掌好权、用好权,自觉地履行好职责。

就会真正把领导岗位当作是发挥聪明才智干事创业的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更加自觉承担起跨越式发展的历史重任,不断地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不懈地为伟大的事业而努力奋斗。

二是不能当"太平官"。

简单地说,"太平官"就是只做官不干事。

"平平安安占位子,疲疲沓沓混日子"。

奠基者读后感 朱明星

奠基者读后感 朱明星

《奠基者》读后感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完了《奠基者》这本书,书中石油部长余秋里等老一辈人艰苦奋斗的精神给了我巨大的精神震撼!书中让我尊敬和感动的人物和事件不胜枚举,但给我感触最深的是石油部长余秋里。

余秋里部长临危受命,积极在东部寻找油田。

记得在书中余秋里部长和他的你、秘书说:我们要面临一场更大的战争了。

没错在那样的条件下,勘探开发石油的确是在进行一场残酷的战争,它比实际的战争更为残酷,室友设备落后、欠缺,还顶着贫油国家的帽子!老一辈石油工人就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以大毅力取得了非凡的成功.《奠基者》把我带进了那个艰苦创业的年代,仿佛那个年代就在昨天,心情特别激动!书中再现了当年大庆石油石油大会战的艰苦奋斗场面和当年石油部长、独臂将军余秋里、副部长康世恩大将风采,又一次成功再现了铁人王进喜等石油工人的高大形象。

但是书里的那一群在平凡岗位上执着付出的普通石油工人虽然平凡,无论职位高低,无论贡献大小,缺少了他们中的任何一个,我国将依旧过着贫油的生活!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子。

是的,我之前之所以不愿干平凡的工作,就是因为意识里有了“沙子”。

我一直觉得岗位平凡,感叹英雄无用武之地,对事业的追求和对工作的激情在慢慢消退。

现在看来,一切的非凡都是从平凡中开始的,把平凡做到极致,就一定能铸就非凡。

虽然我们现在的岗位都平凡普通,工作也很琐碎。

但是我认为,平凡并不意味着平庸,普通并不等于不重要。

只有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岗位干好了,公司的发展才能一步一个台阶。

如果每个员工都能有所创造、有所追求,我们的明天才有希望。

相反,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影响公司的发展和全局。

做好本职工作,这就是我们的渺小和光荣。

也许现在的工作只是我们为了维持生活而抓住的救命稻草,但是我想只要我们用心去灌溉、去养育,总有一天它会长为参天大树的。

奠基者的故事虽然都已成为过去,但是就是这些过去的事迹,才是我们一代代引以为荣的骄傲,使我们继续努力的精神和动力。

《部长与国家》读后感

《部长与国家》读后感

在艰苦困境中锻炼意志,在坚持不懈中成就伟业——读《部长与国家》有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松辽平原上,雪窖冰天、荒山秃岭、饥寒交切,条件极其恶劣,可就是在如此的条件下,余秋里同志与战友康世恩的五万石油大军用最短的时间,发现和开发了如今仍是新中国石油工业“半壁江山”的大庆油田。

那个年代的人们个个以参加石油事业为荣,人人都像战士上战场一样摩拳擦掌地争着到松辽去,不讲价钱,更不讲你我,能为祖国早日找出大油田,就是让他们去死,他们照样义无反顾。

读了《部长与国家》这本书,老一代石油人那种韧劲、拼劲、干劲,那种激情、豪情、真情让人难以忘怀,一次次感动着我。

是什么推动着他们如此积极地参与到国家建设中?是什么激励着他们如此团结地凝聚在石油事业中?又是什么鼓舞着他们如此毅然地坚持在松辽会战中? 书里说道:“一个民族要有民气,一支队伍要有士气,一个人要有志气。

”是啊,正是一股骄傲自豪的民气,一番患难与共的士气,一种矢志不渝的志气使得石油工人们在祖国建设大业上写下辉煌的篇章。

“我们就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

”这是铁人王进喜一句朴实的话语,却包含着一种发挥出人的能动性的精神,一种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完全体现了中国人不甘落后的志气、奋起直追的勇气、后来居上的豪气。

改革开放30年后的中国从贫穷落后一步步走向发达富裕、文明和谐。

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出生成长在幸福生活中的我,只能靠书籍、传媒等了解与想象着中国解放初期的穷困艰难。

在如今,有些人小绩则满,小打小闹,逐渐缺乏了干大事业的志气;有些人见难丧志,贪图安逸,逐渐缺乏了艰苦创业的态度;有些人按部就班、得过且过,缺乏了奋发有为的激情;有些人怨天尤人、畏缩不前,缺乏了攻坚克难的精神。

正是这些,羁绊着他们前进的步伐。

我们不应该在幸福和谐的社会下忘记那段辉煌光荣的历史,不应该在民族振兴的时代下忘记那段激动自豪的故事,不应该在倍受呵护的环境下忘记那段步履维艰的岁月。

余秋里故居参观心得

余秋里故居参观心得

余秋里故居参观心得我最近有幸参观了中国著名作家余秋里的故居,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

故居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建筑风格典雅,庭院宽敞,保留了余秋里当年居住的原貌,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个时代。

一进入故居,我就被它的历史氛围所吸引。

整个故居分为前院和后院两个部分,前院是主要的居住区,后院则是书房和客厅。

在前院的正中央,有一座精致的花坛,种植着各种鲜花和绿植,给整个院子增添了生机。

院子的四周是高墙,使得整个空间显得安静而私密。

进入故居的主屋,我看到了余秋里的生活场景。

客厅宽敞明亮,摆放着一套古朴的家具,墙上挂着余秋里的肖像画。

书房则是我最感兴趣的地方,书架上摆满了各种书籍,书桌上放着余秋里当年使用的文具。

在这个书房里,余秋里度过了大部分的创作时光,我不禁感叹他的才华和创作热情。

参观过程中,我还了解到了一些余秋里的生平事迹。

余秋里是中国现代作家的代表之一,他以写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著称。

他的作品深刻揭示了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弱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在余秋里的故居里,我看到了他当年创作的手稿和一些出版物,这让我更加了解他的创作历程和思想变迁。

在参观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细节。

故居里有一面挂钟,这是余秋里当年购买的,至今依然准确无误地走着。

这个细节让我感受到了余秋里的精细和追求完美的品质。

此外,故居里还有一些展示余秋里生平的图片和文物,这些都是珍贵的历史资料,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他的一生。

参观余秋里故居让我受益匪浅。

不仅仅是了解了一个伟大作家的生平和创作,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他对文学事业的热爱和追求。

余秋里的故居是一座历史遗迹,它见证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繁荣和人们的思想风貌。

通过参观,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和变迁,也更加坚定了我对文学创作的热情。

参观结束后,我离开了余秋里故居,心中充满了对这位伟大作家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像余秋里一样,为文学事业做出贡献,让人们感受到文学的力量和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秋里读后感
余秋里将军(1914-1999),中等身材,天庭饱满,眉宇刚毅。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将军虽断左臂,然雄风不减,大气纵横,军人气质依旧。

1968年夏,毛泽东接见有关中央和地方领导人。

陈伯达组织新闻稿,将余秋里之名省略。

毛泽东审阅时问陈伯达:”还有余秋里嘛!”陈伯达无奈,只得将毛泽东原话”还有余秋里”转抄新闻稿上。

此后,凡报道党和国家领导人名单,余秋里将军必为最末一名,且冠”还有”两字,意在将其打入”另册”也。

1936年3月,于云南乌蒙山,余秋里将军率红二方面军十八团截击国民党万耀煌部队。

激战中,将军两次中弹负伤,均创左臂,骨折肉绽,筋露其外,微微颤动。

将军以断臂之躯,强忍疼痛,涉滔滔江河,翻皑皑雪山,过莽莽草地,9月方实施截肢手术,从此断左臂。

抗日战争时期,余秋里将军任一二○师三支队政委,贺炳炎将军抗大毕业后调任司令员。

贺长征途中断右臂而余断左臂。

贺上任时,余疾步相迎,伸其右手与贺之左手相握,一对空袖管随风飘飘,见此俩人”哈哈”大笑,旁观者亦忍俊不禁。

故时人称三支队为”一把手”部队,称余秋里将军为”一把手”政委。

贺龙元帅曾对吕正操将军言:”贺炳炎和余秋里都是一只胳臂,初到冀中没几个人,可他们东一搞,
西一搞,就搞出了一支过得硬的队伍!”
余秋里将军善于做政治思想工作,没有教条主义,尤好抓典型,故属下工作别开生面,龙腾虎跃。

”硬骨头六连”和刺杀英雄刘四虎,大庆油田和铁人王进喜,均为将军发现并推广之典型。

王展将军言,解放战争时期,部队补充大批国民党俘虏兵。

三五八旅七一四团二营为了教育俘虏兵,开展国共两军对比教育。

团里及时推广这一方法,收到明显效果。

时任三五八旅旅长的余秋里将军闻之,立即拍板:冬季整训,以诉苦和三查(查阶级、查思想、查斗志)为主要内容。

1948年1月某日,毛泽东于米脂县杨家沟召见余秋里将军,了解三五八旅开展”诉苦三查”情况。

将军话语滔滔,娓娓道来,收放自如三小时。

话毕,毛泽东击掌而曰:”很好!很好!我们从中央苏区,就想找一个教育俘虏兵的好形式。

你们诉苦三查的办法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后来,毛泽东在《评西北大捷兼论新式整军运动》一文中,高度赞扬”诉苦三查”运动。

余秋里将军敢讲真话。

1959年4月,将军参加党的八届七中全会。

会间休息时,毛泽东问余秋里:”余秋里同志,四川的情况怎么样?”将军朗声答道:”报告主席,四川情况不好。

”1960年1月,余秋里参加上海的中央工作会议。

毛泽东问大家:”前几天报纸上评尼赫鲁的一封信,你们看过
了吧?”且一一点名,柯庆施、吴德、谢富治等均答”看过了”。

问至余秋里将军,则答:”报告主席,我没有看过。

”毛泽东曰:”我看余秋里讲的是实话。

那么长的文章怎么一下子就看了呢?!”
1958年2月,余秋里将军领缨出征,接任石油工业部部长。

史称:”从1958年2月到1965年1月余秋里同志担任石油部部长的七年间,就一举扭转了我国石油工业长期落后的面貌,而且为以后原油产量上一亿吨,进入世界产油大国行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矗”
1960年4月10日,余秋里将军组织石油会战作出的第一个决定,即为《关于学习毛泽东同志所著〈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决定》。

1963年某日,余秋里将军向毛泽东汇报大庆石油会战情况,曰:”大庆石油会战是靠’两论’起家的。

”毛泽东不解,问:”是哪’两论’?”将军答:”就是你的《实践论》和《矛盾论》。

”毛微微笑,曰:”我那两本小书有这么大的作用啊!”
大庆油田创建初期,困难重重,余秋里将军提出口号:”只许上,不许下!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石油部副部长孙敬文闻之曰:”此口号有点夸大主观因素。

”将军点头称善,遂改其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后来,此口号遍传全国,老少皆知。

1982年9月,余秋里将军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
部主任。

将军大刀阔斧,改革军队政治思想工作,鼎力号召学习科学文化、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军民共建精神文明等活动,一扫政治工作表面文章、形式主义等弊端,任内政治工作生动活泼,热火朝天。

1983年5月10日至5月17日,解放军总政治部于浙江金华一军三师召开培养两用人才经验交流会,5月17日,余秋里将军到会,望其神姿,气魄非凡。

上台作报告,服务员欲上前搀扶,将军以手推之曰:”去。

”一挥空袖管,跃然而上。

开座谈会,服务员见将军取烟,急上前点火,将军亦以手推之,曰:”去。

”自取火柴盒,以两腿夹之,只手擦燃点烟,动作麻利。

下午,众将官送将军走,临上车前,将军突然转身,举右臂高呼:”我们拥护邓-小-平!我们服从邓-小-平!”是时,将军七十高龄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