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鉴赏系列——元明清瓷器鉴定

合集下载

元青花鉴定——有这18项特征就是现代仿品

元青花鉴定——有这18项特征就是现代仿品

元青花鉴定——有这18项特征就是现代仿品对于鉴别高仿品采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辅助鉴定,一般仿品只要熟练掌握古陶瓷工艺知识,就能作出明确判断。

凡具有下述特征之一者,就必定是现代仿品。

1、瓷胎过白,过细或过密者。

景德镇产元代青花瓷器的胎质与宋代青白瓷的胎质相似,只是氧化铝含量比后者高出约1.5%,其中含有微量铁元素,看上去白中泛灰。

元代青花瓷器原料加工过程中,除去在粗加工时使用水碓粉碎外,其余均是手工操作。

它与使用球磨机和真空练沿线机加工出来的现代材料相比较,无论是细度和密度都有明显差异。

一般中低档仿品为降低成本,都使用机械加工原料生产,其胎质不是过白,过细就是过密。

2、底足露胎部位有人工涂抹或喷洒的氧化铁锈色者。

社会上曾普遍认为元代青花瓷器的露胎部位均有“火石红”现象,并将此作为鉴定标准。

其实不然,“火石红”现象仅存在于部分元代青花瓷器上,有相当数量古代真品上没有“火石红”现象。

大量实验证明,“火石红”现象的出现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坯体中存在一定数量的游离铁,二是坯体在入窑时含有足够数量的水份。

只有这样,在窑炉起火升温的初始阶段,随着坯体之中的水分迅速蒸发,将游离铁带到坯体表面形成“火石红”。

一般来讲,第一个条件属于内因,是元代青花瓷器普遍具备的,而第二个条件是外因,不是元代青花瓷在烧制前的必备条件。

有的器物在烧制前已经“干透”,甚至装窑时使用的“垫饼”也已不含水分。

尚若如此,所烧器物的表面就很少出现“火石红”现象。

由于低档仿品的坯体内不含游离铁,仿制者就用涂抹或喷洒氧化铁锈的方法来造假,实际上是欲盖弥彰,它与真正的“火石红”和“糊米底”存在明显差异,懂行者一看便知。

3、内壁光滑无纹者。

元代器物多采用手工拉坯或脱坯成型工艺,在瓶、罐等器物内壁往往会流流下显的指纹和旋纹。

如果在器物的内壁没有发现指纹和旋纹就是采用现代注浆成型工艺生产的低档仿品。

我们仔细观察这类器物内底靠圈足部位还会发现一圈凹下去的“注浆印”。

元明清瓷器鉴定知识要点

元明清瓷器鉴定知识要点

元明清瓷器鉴定知识要点
1.瓷器的类型与制作工艺:元明清时期的瓷器主要有青花瓷、五彩瓷、红彩瓷、釉下彩瓷等。

鉴定时需了解各种瓷器的制作工艺和特点,比如青
花瓷使用青花釉,五彩瓷釉下绘制彩绘等。

2.瓷器款识与题款:元明清时期的瓷器上常有款识或题款,是瓷器鉴
定的重要依据之一、鉴定时需研究并比对款识与题款,了解其字迹、风格、内容等特点,以确定其真伪和年代。

3.瓷器胎质与胎釉:元明清时期的瓷器胎质多为白色或黄色的高岭土瓷,胎釉多为青白釉、铁丝釉、天青釉等。

鉴定时需观察瓷器的胎质和釉面,分析其成分与特点,与真品进行对比,以判断其真伪。

4.瓷器造型与纹饰:元明清时期的瓷器造型多样,有瓶、盘、碗、壶
等各种形状。

纹饰方面,青花瓷常见的纹饰有花卉、山水、人物故事等;
五彩瓷多采用红、绿、黄、蓝、紫等鲜艳色彩,绘制各种纹样。

鉴定时需
观察瓷器的造型和纹饰,分析其风格、工艺以及与真品的相似程度。

5.瓷器胎质与烧制特点:元明清时期的瓷器烧制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
水平,瓷器的胎质坚硬、脆韧并具有一定的质感。

鉴定时需掌握不同时期
瓷器的烧制特点和工艺,比如元代青花瓷烧制成熟,明代青花瓷品质有所
下降,清代青花瓷烧制再次达到巅峰等。

6.瓷器器型与尺寸:元明清时期的瓷器器型多样,大小各异。

鉴定时
需了解各种器型的特点和常见尺寸范围,辨别是否符合古代制作标准。

8.瓷器口沿、底款与底纹:元明清时期的瓷器口沿有许多款式,底款
和底纹也有一定的特点。

鉴定时可通过观察瓷器的口沿、底款和底纹,与
真品进行对比,判断其时代和制作工艺。

孙瀛洲先生谈元明清瓷器鉴定4个要点讲课稿

孙瀛洲先生谈元明清瓷器鉴定4个要点讲课稿

元明清瓷器鉴定4个要点(一)造型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仿制古陶瓷,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隽秀,未必能学其古拙。

因为一件器物的创作,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都有密切的关系。

一般说陶瓷器在纹饰、胎釉等方面均能体现各时代的特色,但造型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

所以若能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可以在鉴定工作中掌握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

观察器形首先要对历代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

陶瓷器的形状,大体是古时简朴,随同时代的演进而渐趋繁复。

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论,元代造型大多较为钝重稚拙,无论青、白瓷器都比一般宋、明瓷器显得突出。

尤其是日常应用的坛、罐、瓶、壶及盘、碗等一般器物,常见有相当大的器形。

例如传世的元青花与釉里红大碗有口径达42厘米,青花和釉里红大盘的口径也在45~58厘米左右。

由于胎体厚重,烧制不易,难免有翘棱、夹扁、凹心、凸底等变形的缺陷,因而过去文献多有元瓷粗率之论,其实这是不够全面的。

元瓷纹饰之丰富多采,固不侍言,即以大盘造型而言,十二瓣板沿花口的多是花口花底(口、底均为十二瓣花形),足见当时制作认真,虽底足之微也不轻易放过。

此种作法到明代永、宣以后便不复见(永、宣只见有花口花足的把碗和中型碗、洗,而无花足盘)。

永乐时一般盘、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内凹,圈足较元代放大,显得格外平稳。

特别是胎土陶炼精细,造型轻重适宜。

永乐时期另有一种纯白脱胎带暗花的器皿,胎体非常轻薄,清代人形容它曾有所谓“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的诗句。

这种“薄如卵幕”的瓷器,造型精美,都是盘、碗之类,后世虽有仿作,但在暗花纹饰的技巧上仍有所不及。

宣德瓷器的造型种类更加繁多,无论盘、碗、杯、壶、罐、瓶等制作都非常精致,而且能独出心裁,锐意创新,如“无挡尊”可称是空前之作,除乾隆时曾经仿制外,后世很少有此种仿品。

目前传世品中常见的永、宣时期造型有:鸡心碗、花浇、僧帽壶、长圆腹执壶(流口为葫芦形)、天球瓶、扁腹绶带葫芦瓶、四季委角兽耳瓶和菱花式洗、菱花式把碗等。

鉴别元青花瓷的7个方法

鉴别元青花瓷的7个方法

鉴别元青花瓷的7个方法
1、看胎质
元青花瓷可以通过看胎质来鉴别,元青花瓷的胎质厚重、坚实,器壁较厚,并且元青花瓷大器较多。

但是瓷胎里面一般都会有铁褐色小点,含有的杂质相对较多。

2、看气泡
此外元青花瓷也可以通过看气泡来鉴别,元青花瓷大多是采用柴木窑烧制而成,瓷器的气泡巨细不一,并且比较亮堂。

而元青花瓷仿冒品多为气窑烧制,气泡细小,巨细相间、不透亮。

3、看颜色
从元青花瓷的颜色来看,元青花瓷的发色有浓艳、正艳、青灰三种,并且采用的是进口的苏麻离青料,烧制出来的青花颜色为带点紫色的深沉蓝,青色中泛点绿色。

4、看圈足
元青花瓷的圈足大多较宽而矮,器底、器内、盖内不施釉。

但是大部分元青花器内和器底有釉斑,并且瓶罐类元青花胎体多为四段三接。

5、看纹理
从元青花的纹理来看,元青花瓷大多采用手艺拉坯或脱坯成型技术,因此瓶、罐等类型的元青花瓷内壁一般都会留下明显的指纹、旋纹。

6、看釉面
从元青花瓷的釉面来看,元青花瓷采用了蘸釉、浇釉和刷釉技术,它的釉质给人的感觉是饱满、肥厚的,但是整体的平坦度相对较差。

7、看纹饰
从元青花瓷的纹饰来看,元青花瓷的纹饰繁密、层次多,比较常见的是七至九层纹饰,而这些纹饰的主题以佛教、道教纹饰以及中华民族前史故事为主。

元青花瓷的特点与鉴定

元青花瓷的特点与鉴定

元青花瓷的特点与鉴定元代青花瓷器属于高温釉下彩瓷。

它是用钴料彩绘于制成的瓷胎上,再加罩一层透明釉料,以高温一次烧成的。

大量的考古出土品证明,元青花的蓝色稳定、沉静,图象纹饰清晰、华美,白色透明釉纯净、润泽。

元代青花瓷器是一种成熟的釉下彩瓷,是元代彩瓷的代表。

元青花瓷的成功烧制已经有七百年的历史。

由于元青花瓷在选料、配方、工艺技术和造型与装饰、审美等方面均有重要成就,使它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并对尔后青花瓷以至整个彩瓷的工艺技术与陶瓷美学产生了积极影响。

然而,近代人对元青花的认识却一直停留在十分模糊的状态。

最近二三十年来,随着考古调查发掘的更多展开以及大规模的动土工程和各种挖掘出土等,不仅考古及文博单位拥有一批新发现的元青花瓷器,在民间也有一定数量的元青花,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只是由于民间收藏的元青花,并不具备准确的出土时间、地点的“标签”。

近些年来,收藏家们手里的元青花和市场上流通的元青花,都可说是“鱼龙混杂”。

它们给元青花瓷的收藏、鉴定和市场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这种从未有过的“元青花现象”,要求我们理清对元青花的认识。

元青花瓷的鉴别,已有不少人做过工作,提出了许多看法和意见,总结出了不少有益的经验。

国内较早者有上世纪六十年代孙瀛洲的《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新近的代表性著作是中国国际收藏协会发布的《元代瓷器鉴定评估标准》等①。

国外新近发表的《伊朗国家博物馆的元青花》和《托普卡帕宫博物馆的中国瓷器藏品》两文②,在元青花瓷的鉴定方面,也讲出了一些比较中肯的意见,都十分值得借鉴。

《元代瓷器鉴定评估标准》的“总则”中说:“鉴定元青花瓷器,应该以元代瓷器的时代特征及构成要素为依据,对当时的历史文化与贸易背景等进行全面分析,然后再进行综合评定”。

述无疑是正确的。

笔者直接触摸元青花瓷,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尔后,中国文物海外展览工作的需要和在工作中的有利条件,有更多接触历代陶瓷,包括元青花瓷的机会。

鉴别元青花瓷器15个绝招

鉴别元青花瓷器15个绝招

鉴别元青花瓷器15个绝招鉴别元青花瓷器15个绝招一、看釉质:元青花瓷器上的釉质厚重而有光泽,呈现出深浅相间的现象,表明釉质是经过多次施釉。

二、看工艺:元青花瓷器的花纹非常精细,微妙而不失章法,其中著名的青花穿珠图案尤为绚丽,能够分辨出其中的技术难度和精细程度。

三、看釉色:元青花瓷器的釉色通常由黑色、蓝色、绿色、白色、红色、黄色等组成,其中蓝色和绿色为主,色彩鲜艳可人,极富艺术感染力。

四、看胎质:元青花瓷器的胎质细腻绵软,柔软细密,折射出一种精致的质感,表明它们的制作精细而精良。

五、看烧制情况:元青花瓷器的烧制情况也是鉴别元青花瓷器真伪的重要标志,真品在烧制过程中胎体完好无损,釉面细腻光滑,形成一种异常天然的现象。

六、看底部:元青花瓷器的底部通常会有字样,其中包括“元代”字样,一般来说,带有“元代”字样的元青花瓷器都是正品,其他字样则可能是假冒伪劣产品。

七、看烧裂情况:元青花瓷器在烧制过程中会出现裂纹,但这种裂纹不会影响整体的质量,而且有一定的规律性,比如有时会出现“灰色纹”等现象,这也是正品的特征之一。

八、看烧印:元青花瓷器通常会有烧印,通常是烧制者的名字,或者“元代”字样,这是正品元青花瓷器的重要标志。

九、看釉质深浅:元青花瓷器的釉质深浅有规律,深处的釉质一般是蓝色,浅处的釉质一般是绿色,而且釉质由深到浅都是有一定规律的,从这一点上也能够分辨出真假。

十、看釉质质地:元青花瓷器的釉质质地一般是细腻柔软,不容易出现脆性,而且表面光滑,具有一定的光泽,这也是正品元青花瓷器的重要标志之一。

十一、看釉质颜色:元青花瓷器的釉质颜色一般是深沉而有光泽,釉质颜色不是非常鲜艳,而是淡雅而有质感,如果釉质颜色是非常鲜艳的,则可能是假货。

十二、看细节:元青花瓷器的细节表现出极大的精致性,一些复杂的图案也是一个细节表现,品质优良的元青花瓷器,可以看出图案的虚实细节,它们可以显示出烧制者的技艺水平。

十三、看烧制年代:元青花瓷器的烧制年代可以从底部的字样来判断,如果有“元代”字样,则表明是真品,其他字样则可能是假冒伪劣产品。

元、明、清青花瓷器,不同玻璃包浆所表现的本质特征跟仿品比较

元、明、清青花瓷器,不同玻璃包浆所表现的本质特征跟仿品比较

元、明、清青花瓷器,不同玻璃包浆所表现的本质特征跟仿品比较所谓古瓷就是有珠光宝气老光特征的瓷器,所谓仿古瓷就是没有珠光宝气新光特征的瓷器。

只要古瓷鉴定观正确的话,每个中学毕业生都学得会,文化程度越高越学得会。

只要古瓷鉴定观错误的话,文化程度越高越学不会,收藏数量越多,假货越多。

一种观点或一种理论是否正确?只能由实践说了算。

如果一种观点或理论的鉴定依据特征,在该类事物的实践检验中都具有;在对立事物的实践检验中都是没有;并且是符合自然,形式和辩证的逻辑;那么这种观点或理论的鉴定依据是符合事实的,是符合科学的。

否则都是伪观点或伪理论。

第一件是元青花,老传世,玻璃包浆皮壳所表现的本质特征。

第二件明中早期,老传世,偏玻璃包浆皮壳所表现的本质特征。

第三件清代,老传世,略偏玻璃包浆皮壳所表现的本质特征。

从框内有些青花部位点和小块面的反射光看:聚光,密度紧,硬亮出油,出水,起冻的厚重莹润光泽等。

仿品。

从青花部位点和小块面的反射光看:散而不聚,软而不硬,干涩而不出油不出水,薄而无厚重的莹润光泽等。

从框内有些部位青花点和小块面的反射光看:聚光,硬亮,厚重的莹润光泽等;点和小块面的反射光各方面特征和综合特征随着包浆的变化而变化,呈现着古青花的自然老光特征,不像仿青花呆板统一的新光特征。

仿品。

从青花部位点和小块面的反射光看:散而不内敛,浮而不深沉,没有古青花瓷皮壳产生的珠光宝气老光特征。

从框内有些青花部位的点和小块面反射光看:密度紧,硬亮,微湿,凝厚深沉的莹润光泽等,总之,青花皮壳产生的老光特征比较明显。

仿品。

从青花部位点和小块面的反射光看:不聚光,密度不紧,不硬亮,不出油不出水,没有起冻的凝厚深沉莹润感。

总之,没有皮壳产生的珠光宝气老光特征。

从框内有些部位青花点和小块面反射光看:密度紧,带熟的莹润光泽等。

总之,皮壳产生的老光特征比较明显。

仿品。

从青花部位的点和小块面的反射光看:不聚光,不硬亮,不出油,不出水,无厚度,不莹润等;到处是没有皮壳特征的统一新光特征。

明清瓷器鉴定

明清瓷器鉴定

明清瓷器鉴定明清瓷器鉴定远古瓷器,因年代久远,保存民间的传世品甚少,如发现有出土文物,可借助墓葬品仿证参考,同时还可借助历代窑址标本,用现代科技方法进行断代鉴定。

而明、清时期的瓷器,因距今较近,传世品较多,加之当时仿制摹古之风盛行,所以对明、清时期的瓷器鉴定,除了需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历史知识有综合性的了解外,还要靠我们掌握各朝代瓷器的典型风貌和基本特征作规律性的认识和研究,通过实践,在白己脑子里形成了概念后,才能对瓷器进行科学鉴定。

因明、清两代瓷器还可以见到,因此,现将明、清两代瓷器概述如下:(一)、明代瓷器的特征1、造型丰满、浑厚、古朴,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2、胎体,琢器指立体造型,如瓶、尊等,都较厚重。

圆器指平面造型,如盘、碗等,其胎体也较清代厚重。

3、明代青花资器,早期晕散,中期漂亮,晚期发灰、暗淡。

4、永乐、宣德瓷器的里子很规矩,俗称“净里”,时期的盘、碗类,内壁欠平整,有凹凸不平之感。

琢器的腹部有多至两层的衔接痕迹。

弘治以前注重修胎,接痕不大明显,正德以后,到嘉靖、隆庆、万历及明末各朝,胎体接痕特别显露,民窑器尤甚。

5、明代所有瓷器露胎处(底足、器口等)多有火石红痕迹的现象。

6、釉面最大特点,为釉质肥厚、滋润,青花品种除成化、弘治、正德三朝少数器物釉面洁白外,其余皆为青白色,俗称“亮青釉”。

这种白中闪青釉面贯穿于整个明代的始末。

器口及足边微有垂釉痕迹。

7、纹饰多为写意,画面豪放生动,画龙多凶猛,咀巴象猪咀,俗称“猪咀龙”, 怒发前冲,爪部团成圆形,有三爪、四爪、五爪,晚期龙纹有衰老之态。

前期所绘凤纹与元代一样,颈部无发毛,在龙、狮及兽身上多带有火焰纹。

嘉靖以后所画儿童形象,头部很大,额角及后脑勺凸出。

八宝图案为轮、螺、伞、盖、花、鱼、罐、肠。

文字装饰有回纹、百寿字、福字等。

8、器足,大件器足,多为砂底,永乐、宣德大盘均为白砂底。

明代早期和晚期的圆器足底,常有塌底、沾砂、放射状刮削跳刀痕,到末期更为明显。

元青花瓷器特点及鉴别

元青花瓷器特点及鉴别

元青花瓷器特点及鉴别一、元青花瓷器的造型特点1.浑圆脉络:元青花瓷器的成型精细,器物表面呈现出浑圆的流线脉络,整体感觉优雅而富有动感。

2.线条流畅:元青花瓷器的图案线条精细流畅,各个部分之间衔接自然,没有突兀之感。

线条的优美流动给人一种触动心灵的美感。

3.活泼多变:元青花瓷器的图案中,既有富丽堂皇的宫廷装饰,也有俏皮可爱的民间题材。

这种多样化的图案使元青花瓷器更加生动有趣,增强了观赏的乐趣。

4.既奢华又质朴:部分元青花瓷器上的装饰图案非常繁复华丽,展示了当时社会上的高度富裕和文化繁荣;而另一些作品则展现出朴素的美感,突出了青花瓷器的原始质朴之美。

二、元青花瓷器的鉴别方法1.窑变:元青花瓷器在高温环境下烧制,使用过程中会出现窑变现象。

鉴别时可以观察器物的底部和内侧,有无不同颜色或不均匀的变化。

如果有窑变现象,可以判定这是真正的元青花瓷器。

2.钉洞:元青花瓷器的胎质比较坚硬,通常不容易产生钉洞,如果器物底部有钉洞,可能是后人仿制的作品。

3.文字书写:元青花瓷器的文字书写非常规范,笔画平稳一气呵成。

如果文字模糊不清,或者有错别字等情况,可能是后人添加的做工不精细的仿制品。

4.装饰图案:元青花瓷器的装饰图案繁多,图案线条流畅自然,繪畫细腻。

如果图案粗糙、线条不流畅,可能是仿制品。

总结一下,元青花瓷器具有浑圆的脉络、线条流畅、活泼多变、既奢华又质朴等造型特点。

在鉴别时需要注意窑变、钉洞、文字书写和装饰图案等方面,以确定其真伪。

元青花瓷器的制作工艺精湛,装饰图案丰富多样,不论从艺术价值还是历史价值上来看,都是珍贵的文物,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元明清瓷器鉴定知识要点

元明清瓷器鉴定知识要点

阿元:景德镇在宋元以生产青白瓷著称1278(忽必烈)在景德镇设浮梁瓷局,生产诸如“枢府”字眼的卵白瓷。

元代景德镇除生产青白瓷、白瓷、黑釉瓷以外,新品种有卵白釉(枢府)瓷、青花瓷、釉里红瓷和红瓷、蓝釉等高温颜色釉瓷以及孔雀绿等低温颜色釉瓷。

卵白釉(枢府)瓷:一、枢府瓷特征:1、枢府瓷和青白瓷同样为白胎,但相对来说,比青白瓷厚2、枢府瓷釉,变青白色为卵白色(更偏白,近似鹅蛋色),不如典型青白瓷—影青瓷那样呈玻璃光。

3、枢府瓷器形以盘、碗、执壶和高足杯为多见,极少大件器,最典型的枢府瓷,其碗为小底足。

4、枢府瓷中的折腰器,是突出造型,为人们所称道。

(折腰是宋代定窑沿袭唐代金银器的式样而在瓷器制作中运用,著名的有元代山西的霍窑和景德镇的青白瓷、枢府瓷和青花瓷都有此式)5、枢府瓷盘、碗的底足均为露胎,足壁厚,削足规整,有的底心有乳丁突起,且有明显旋纹。

二、枢府瓷装饰和文字:枢府瓷分粗细两大类1、精细的制品大多有印花装饰,图案花纹主要为缠枝莲、菊瓣、花蝶、云龙、云凤等,但印花多数显得浑圆而不太清晰,这类精细器物的釉,基本上都是白乳浊色。

2、较粗制品,主要是日常用的盘、碗,一般均素面无纹,胎较厚重,釉色白中略偏灰青,偶然在器身有几道划纹。

有戗金装饰。

3、枢府瓷铭文以“枢府”最为典型,一般印在盘碗器物内壁口沿下,除枢府字样,还有“太禧”“福禄”“福寿”和“寿”“福”“良”等单个吉祥字样铭。

美国博物馆有“昌江”字铭。

三、枢府瓷的鉴定要点见特征,釉呈乳浊状而釉色偏青,无大器,底足较小青花瓷:一、定义青花瓷是指一种在瓷胎上用钴料着色,然后施透明釉,以1300 左右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

釉下钴料在高温烧成后呈现出蓝色,习惯上称为“青花”(中国瓷器的发展:唐代以前,青瓷占主导地位唐代以后,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宋代,品种众多,百花争艳元代,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占据主流二、成熟元青花瓷主要要素有三点1、洁白的瓷胎和纯净的透明釉2、运用钴料产生蓝色的图案花纹3、熟练掌握釉下彩绘的工艺技术(青花起源,唐代巩县窑中唐三彩的蓝色,用钴料呈色,早在春秋战国陶胎琉璃珠上的篮彩,用钴做呈色剂)三、青花瓷器形元青花,器形多见的为盘、罐、梅瓶、长颈瓶、葫芦瓶、玉壶春瓶、扁瓶、执壶、水滴、高足碗(马上杯)。

瓷器鉴定秘籍?这里全有了|宋元明清瓷器鉴定真知堂

瓷器鉴定秘籍?这里全有了|宋元明清瓷器鉴定真知堂

瓷器鉴定秘籍?这里全有了|宋元明清瓷器鉴定真知堂瓷器鉴定真知堂:收藏中国瓷器,了解历史是必须的。

三百年前这位大行就已经对中国古陶瓷了如指掌,写下了这首诗:《酬苍林宋均窑瓶歌》。

古来窑器崇朴质,瓦罂土缶无竒特。

(陶瓷器古称窑器,大腹小口的叫做罂,也叫缶。

陶瓷器本来都是日常用器,上古时不值钱)越窑传自李唐开,青瓷共寳柴皇式。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唐朝诗句就吟诵越窑。

柴皇乃后周世宗柴荣,柴窑青瓷为宝器)雅具偏从赵宋多,锦边白定嫌芒棘。

(宋代瓷器极为雅致,白色定窑有金银镶嵌口边,但皇帝还嫌不好)勅使新窑建汝州,熊熊玛瑙流光泽。

(本朝以定窑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

内有玛瑙为釉)渡江邵局袭故京,澄泥笵土何轻明。

(中兴渡江,有邵成章。

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

))烧成惟献至尊用,郑重特以官窑名。

(中兴,指的是高宗赵构,南宋官窑名为官窑,此处未提北宋官窑,可见康熙时北宋官窑不可考证)处州二章巧更过,生一新兴百圾破。

(处州指龙泉窑,二章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

生一所造瓷器号称百圾破,就是开了很多裂纹的瓷器)一器争酬数十缗,阿弟龙泉名并播。

(一缗为一贯钱,1000文铜钱,相当于白银一两,可见龙泉窑二章一件瓷器就价值几十两白银,极贵重)近来纎羙说宣成,丽彩寒芒照四坐。

(康熙时期,明宣德,成化瓷器已经极为受到收藏家重视,纤细精美彩丽光寒)寳椀鸡缸盘积红,市中论价称竒货。

(宣德宝烧红碗,成化鸡缸杯,宣德祭红盘,在市场上买卖称为奇珍异宝)僧寮偶见双耳瓶,黛色浓淡光泠泠。

(在和尚庙里偶然看见双耳瓶,黛色是带青绿的黑色,光芒浓淡不匀)异哉均州旧时造,几经兵燹犹完形。

(这个瓶子是均州窑所制,不是钧窑。

经历了很多战乱还完好无损)苍公为言出内府,乱离遗弃等尘土。

(诗僧常岫(字苍林)说这是以前皇宫内府所藏,战乱之中被流落人间,等同尘土)当今所寳惟蒸民,焚裘裂锦轻图谱。

(拍皇帝马屁,说当今皇上所宝贵的只是老百姓,珍贵的裘皮和织锦都被损坏,更何况古董图谱)不尔搜求焉得存,此物早同簋簠尊。

元青花瓷的特点与鉴定

元青花瓷的特点与鉴定

元青花瓷的特点与鉴定元青花瓷是中国古代艺术瓷器中的一种,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鉴定方法。

下面将对元青花瓷的特点和鉴定进行详细介绍。

一、元青花瓷的特点:1.色彩鲜艳:元青花瓷采用的青花釉料饱满、呈现出深沉明亮的蓝色。

这种蓝色呈现出的是深浅相间、渐变递进的效果,给人以色彩鲜明的视觉冲击。

2.画面丰富:元青花瓷上的图案内容非常丰富多样,包括花卉植物、虫鱼融汇、山水人物、传世经典等等。

这些图案通常以连延的笔触细致刻画,形象逼真,制作工艺精湛。

4.纹饰繁复:元青花瓷的纹饰通常相对繁复,有的图案上的细节描写非常细腻,给人以视觉上的层次感。

这些纹饰往往由多种元素组成,凸显了元青花瓷的丰富性和精致度。

二、元青花瓷的鉴定方法:1.鉴别釉色:首先要观察元青花瓷的釉色,元青花瓷的釉是青色,并且呈现出深浅不一的效果。

釉色应鲜艳且均匀,不应有破釉和颜色斑斑驳驳的情况。

2.鉴别纹饰:元青花瓷的纹饰通常较为繁复,需要仔细观察纹饰的形态和细节。

正宗的元青花瓷纹饰是艺术家经过精心设计和制作的,具有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技法。

3.鉴别图案:元青花瓷上的图案内容是鉴定元青花瓷真伪的重要依据。

需要对图案的形态、纹理、细节等进行细致观察,是否与元青花瓷的历史特点相符。

4.鉴别底部款识:底部款识是鉴别元青花瓷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需要认真观察底部款识的字迹、笔画和形态,是否与元青花瓷的时代风格相符。

5.鉴别年代:通过对元青花瓷的风格特点和制作工艺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历史资料,可以初步判断元青花瓷的年代。

同时,还可以通过尺寸、造型等方面的特征来辅助鉴别。

断代依据各朝代瓷器底足特征鉴定鉴宝入门基础学会你就是行家

断代依据各朝代瓷器底足特征鉴定鉴宝入门基础学会你就是行家

断代依据各朝代瓷器底足特征鉴定鉴宝入门基础学会你
就是行家
瓷器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通过观察和研究瓷器的底足特征,可以判断出其所属的朝代。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瓷器底足特征鉴定方法,在研究和鉴定瓷器时可以参考。

1.元代瓷器底足特征:
元代瓷器的底足形式以圈足为主,通常较厚实,底面平整。

在元代的瓷器上,通常可以看到贴有纹饰的方形足底,这是元代瓷器的特征之一、此外,元代青花瓷器的底釉一般比较粗糙,釉色较浅。

2.明代瓷器底足特征:
明代瓷器的底足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蟠龙足、莲瓣足、鹤足等。

底面釉色一般较厚,釉质细腻光泽。

蓝色底釉青花瓷器通常釉色较深,有时还会见到有“宣德年制”等字样印刻在底部。

3.清代瓷器底足特征:
清代瓷器的底足特征多样,有花口脱胎、关公战宝马、托绣球、胎底中开等形式,其中以“花口脱胎”最为常见。

清代青花瓷器的底釉一般比较细腻,釉色均匀,而底色较为白净,釉质晶莹透亮。

4.民国时期瓷器底足特征:
民国时期的瓷器底足形式相对规范,多为鲜红色釉底,上书“中华民国”或“制造”字样,同时还常见手绘花卉纹饰,釉面光泽度较强。

需要注意的是,瓷器底足的特征是判断其年代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并
不是唯一的鉴定方法。

在鉴定瓷器时,还需要结合其他方面的特征,如器型、纹饰、釉色等,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藏品鉴定行家,必须深入研究和积累大量实践经验。

这只是入门的基础知识,鉴宝还有很多复杂的技巧和知识需要进一步学习
和掌握。

明青花特征与鉴定方法

明青花特征与鉴定方法

明青花特征与鉴定方法
明青花是明代时期的一种白地青花瓷器,以其细腻的造型和典雅的图案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介绍明青花的特征及鉴定方法。

一、特征:
1.器型:明青花的器型多样,有瓶、罐、盖罐、碗、盘等。

明青花瓷器制作精细,造型端庄典雅,线条流畅,比例协调。

2.瓷质:明青花的瓷质较为晶莹剔透,光泽明亮,釉面细腻光滑。

3.青花:明青花的青花呈现出淡雅的颜色,青中透出一丝苍劲之感,色调柔和,层次分明。

4.纹饰:明青花的纹饰细腻丰富,常见的有花卉、山水、人物、动植物等图案。

纹饰线条流畅,线条精细,绘画技法高超,图案层次分明。

5.胎体:明青花的胎体细腻均匀,质地坚实,声音清脆。

二、鉴定方法(明青花鉴定歌诀):
1.查看器型,造型要端庄。

2.仔细观察瓷质,晶莹剔透。

3.青花颜色看,青中透一股苍。

4.纹饰图案要细致,层次布置看清楚。

5.轻轻敲打胎,声音要清脆。

以上为明青花的特征及鉴定方法。

在鉴定明青花时,可以通过仔细观察器型、瓷质、青花、纹饰和胎体等方面来判断。

鉴定时需要细心观察,并结合实物与专业鉴定人员的意见进行判断。

元明清瓷器特点

元明清瓷器特点

元明清瓷器的鉴定要领(一)造型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仿制古陶瓷,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隽秀,未必能学其古拙。

因为一件器物的创作,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都有密切的关系。

一般说陶瓷器在纹饰、胎釉等方面均能体现各时代的特色,但造型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

所以若能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可以在鉴定工作中掌握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

观察器形首先要对历代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

陶瓷器的形状,大体是古时简朴,随同时代的演进而渐趋繁复。

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论,元代造型大多较为钝重稚拙,无论青、白瓷器都比一般宋、明瓷器显得突出。

尤其是日常应用的坛、罐、瓶、壶及盘、碗等一般器物,常见有相当大的器形。

例如传世的元青花与釉里红大碗有口径达42厘米,青花和釉里红大盘的口径也在45~58厘米左右。

由于胎体厚重,烧制不易,难免有翘棱、夹扁、凹心、凸底等变形的缺陷,因而过去文献多有元瓷粗率之论,其实这是不够全面的。

元瓷纹饰之丰富多采,固不侍言,即以大盘造型而言,十二瓣板沿花口的多是花口花底(口、底均为十二瓣花形),足见当时制作认真,虽底足之微也不轻易放过。

此种作法到明代永、宣以后便不复见(永、宣只见有花口花足的把碗和中型碗、洗,而无花足盘)。

永乐时一般盘、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内凹,圈足较元代放大,显得格外平稳。

特别是胎土陶炼精细,造型轻重适宜。

永乐时期另有一种纯白脱胎带暗花的器皿,胎体非常轻薄,清代人形容它曾有所谓“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的诗句。

这种“薄如卵幕”的瓷器,造型精美,都是盘、碗之类,后世虽有仿作,但在暗花纹饰的技巧上仍有所不及。

宣德瓷器的造型种类更加繁多,无论盘、碗、杯、壶、罐、瓶等制作都非常精致,而且能独出心裁,锐意创新,如“无挡尊”可称是空前之作,除乾隆时曾经仿制外,后世很少有此种仿品。

目前传世品中常见的永、宣时期造型有:鸡心碗、花浇、僧帽壶、长圆腹执壶(流口为葫芦形)、天球瓶、扁腹绶带葫芦瓶、四季委角兽耳瓶和菱花式洗、菱花式把碗等。

元明清瓷器

元明清瓷器

元代蓝釉瓷光素无纹, 有的饰有刻白纹饰, 有的加绘金彩。
元代霁蓝釉牡丹花卉凤凰大鸡首执壶
元代蓝釉刻花龙纹玉壶春瓶
1.1.4 红釉瓷
工艺特点
器物造型
元代景德镇创新品种,
是以铜红为着色剂,
经高温在还原气氛中
烧成的,铜红的烧成
技术比钴蓝难掌握, 成品极少。
元代钧窑玫瑰红釉小茶盏
小件器物,多盘、碗、 印盒等。
类青花瓷属民用瓷。 大件器物:共同特点是:大器者
胎体厚重、色白致密,透明釉白中闪 青,青花颜色浓艳鲜亮,纹饰层次多。
1.2.1青花瓷赏析
标题数字等都可以通过点 击和重新输入进行更改。
青花四爱图梅瓶
青花折枝牡丹纹梨形执
青花云龙纹高足杯
2.1 钧窑
工艺特点
装饰纹样
器物造型
工艺特点:元钧瓷较宋、 金胎子更厚,更粗糙、疏 松。有砂砾及砂眼,胎子 颜色深灰或土黄,胎釉结 合不太紧密,釉子略粗, 有大气泡和宗眼。
钧窑颜色一般是浅淡的月白 色或蓝灰色,个别器物上有紫红 色彩斑。釉厚,自然垂流不到底, 底足无釉,露深黄色或浅褐色胎。
元钧瓷一般光素无纹、炉、 罐、瓶等立器有的有模印贴花或 堆塑纹饰。
器物造型:盘、碗、 罐、炉、瓶、盆等。
2.1钧瓷赏析
元钧瓷贯耳瓶
元钧瓷单柄葵口笔洗
元钧瓷鼓钉纹三足小罐
3.1龙泉窑:
明代陶瓷
中国陶瓷史
明代瓷器目录
第一部分
引序
第三部分
龙泉窑
第二部分
景德镇窑
第四部分
磁州窑
明代陶瓷引序
TEXT
MINGDAI陶瓷
明代陶瓷兴旺发达。中期以前,传统的龙泉青瓷、磁州窑白地黑花瓷,甚至 供奉宫廷。中晚期,江苏宜兴的紫砂陶,福建德化的白瓷崛起,成绩斐然。 陶瓷景德镇尤其重要,景德镇瓷器名品很多。除青花以外,还有斗彩五彩素 三彩和多种颜色釉。到了明代晚期,中国瓷器大批销往欧洲,其造型与装饰 大多是按欧洲需求设计

元明清瓷器特点

元明清瓷器特点

元明清瓷器的‎鉴定要领(一)造型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仿制古陶瓷,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隽秀,未必能学其古‎拙。

因为一件器物‎的创作,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都有‎密切的关系。

一般说陶瓷器‎在纹饰、胎釉等方面均‎能体现各时代‎的特色,但造型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

所以若能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可以在鉴定‎工作中掌握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

观察器形首先‎要对历代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

陶瓷器的形状‎,大体是古时简‎朴,随同时代的演‎进而渐趋繁复‎。

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论,元代造型大多‎较为钝重稚拙‎,无论青、白瓷器都比一‎般宋、明瓷器显得突‎出。

尤其是日常应‎用的坛、罐、瓶、壶及盘、碗等一般器物‎,常见有相当大‎的器形。

例如传世的元‎青花与釉里红‎大碗有口径达‎42厘米,青花和釉里红‎大盘的口径也‎在45~58厘米左右‎。

由于胎体厚重‎,烧制不易,难免有翘棱、夹扁、凹心、凸底等变形的‎缺陷,因而过去文献‎多有元瓷粗率‎之论,其实这是不够‎全面的。

元瓷纹饰之丰‎富多采,固不侍言,即以大盘造型‎而言,十二瓣板沿花‎口的多是花口‎花底(口、底均为十二瓣‎花形),足见当时制作‎认真,虽底足之微也‎不轻易放过。

此种作法到明‎代永、宣以后便不复‎见(永、宣只见有花口‎花足的把碗和‎中型碗、洗,而无花足盘)。

永乐时一般盘‎、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内凹,圈足较元代放‎大,显得格外平稳‎。

特别是胎土陶‎炼精细,造型轻重适宜‎。

永乐时期另有‎一种纯白脱胎‎带暗花的器皿‎,胎体非常轻薄‎,清代人形容它‎曾有所谓“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的诗句。

这种“薄如卵幕”的瓷器,造型精美,都是盘、碗之类,后世虽有仿作‎,但在暗花纹饰‎的技巧上仍有‎所不及。

宣德瓷器的造‎型种类更加繁‎多,无论盘、碗、杯、壶、罐、瓶等制作都非‎常精致,而且能独出心‎裁,锐意创新,如“无挡尊”可称是空前之‎作,除乾隆时曾经‎仿制外,后世很少有此‎种仿品。

明清民窑瓷器鉴定

明清民窑瓷器鉴定

明清民窑瓷器鉴定
元明清瓷器是现代人们收藏鉴赏的重点项目。

由于元明清瓷器是生活用瓷和艺术瓷的极盛时期,历时很长,品种繁多,涉及古陶瓷的年代、窑口、器型、纹饰、用途、胎釉品质、彩瓷品种、底足工艺、款识、做旧手法等许多内容,对其中每一项的研究都可以说是专门学问。

今天就和大家简单说说明清民窑瓷器鉴定的方法。

一是观察明清瓷器是否符合那个朝代的器形特点,不符合的是仿品。

如明代的青花瓜棱圆罐,器形大多矮胖敦厚,清代的青花瓜棱圆罐,器形则上下修长,且是磨口。

再比如明代成化年间的斗彩鸡缸杯、清代康熙年间的棒槌瓶,虽然后朝也有仿制,但在器形上与前朝都有一定差别。

把握了这些差别,便可分辨出是真品还是后朝仿制品。

二是观察明清瓷器各部分比例是否协调。

明清瓷器各部分比例处理恰到好处,仿品一般很难做到。

三是观察明清瓷器外观线条是否流畅,过度自然,给人以美感。

如果外观线条僵硬,处理草率,过度不自然,则基本可断为仿品。

从器形上鉴别古瓷器真伪,最好是拿被鉴别对象与某一历史时期的典型器物相对照,仔细观察口沿、耳、肩、腹以及圈足是否相符,从而得出鉴别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明清瓷器鉴定的要领(一)造型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仿制古陶瓷,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隽秀,未必能学其古拙。

因为一件器物的创作,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都有密切的关系。

一般说陶瓷器在纹饰、胎釉等方面均能体现各时代的特色,但造型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

所以若能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可以在鉴定工作中掌握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

观察器形首先要对历代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

陶瓷器的形状,大体是古时简朴,随同时代的演进而渐趋繁复。

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论,元代造型大多较为钝重稚拙,无论青、白瓷器都比一般宋、明瓷器显得突出。

尤其是日常应用的坛、罐、瓶、壶及盘、碗等一般器物,常见有相当大的器形。

例如传世的元青花与釉里红大碗有口径达42厘米,青花和釉里红大盘的口径也在45~58厘米左右。

由于胎体厚重,烧制不易,难免有翘棱、夹扁、凹心、凸底等变形的缺陷,因而过去文献多有元瓷粗率之论,其实这是不够全面的。

元瓷纹饰之丰富多采,固不侍言,即以大盘造型而言,十二瓣板沿花口的多是花口花底(口、底均为十二瓣花形),足见当时制作认真,虽底足之微也不轻易放过。

此种作法到明代永、宣以后便不复见(永、宣只见有花口花足的把碗和中型碗、洗,而无花足盘)。

永乐时一般盘、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内凹,圈足较元代放大,显得格外平稳。

特别是胎土陶炼精细,造型轻重适宜。

永乐时期另有一种纯白脱胎带暗花的器皿,胎体非常轻薄,清代人形容它曾有所谓“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的诗句。

这种“薄如卵幕”的瓷器,造型精美,都是盘、碗之类,后世虽有仿作,但在暗花纹饰的技巧上仍有所不及。

宣德瓷器的造型种类更加繁多,无论盘、碗、杯、壶、罐、瓶等制作都非常精致,而且能独出心裁,锐意创新,如“无挡尊”可称是空前之作,除乾隆时曾经仿制外,后世很少有此种仿品。

目前传世品中常见的永、宣时期造型有:鸡心碗、花浇、僧帽壶、长圆腹执壶(流口为葫芦形)、天球瓶、扁腹绶带葫芦瓶、四季委角兽耳瓶和菱花式洗、菱花式把碗等。

至成化时期在瓷质方面精益求精,造型唯重纤巧,而且也无大器。

弘治传世瓷器虽不多,但以黄釉双耳罐、碗著称于世。

正德时期最突出的造型有笔架、插屏、墩式碗、磨盘式香盒、七孔出戟圆腹高足瓶等。

嘉、万以后造型渐趋复杂,在器形上有很多创新之作,文献上有所谓“制作益考,无物不有”的记载。

只以文具一项来说,就有笔架、笔盒、笔洗、水丞、砚台、颜色碟、颜色仓(俗称温盂)、印盒等多种多样。

更有大鱼缸、大罐、大瓶、大盘(嘉靖黄地青花大盘口径有达80厘米的)等,器形之巨尤胜过元代;其他如镂空瓶、壁瓶、捧盒、方斗杯、灯台、绣墩等不胜枚举。

可以说在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宣、成时期的作品来未免粗制滥造。

清代无论在器形或种类方面均显著增多,并且制作精巧。

其中以康熙时期创新之作独树一帜。

琢器中如琵琶尊、马蹄尊、象腿尊、凤尾尊、观音尊、太白尊、苹果尊、杏叶尊、棒棰瓶、布布橙、倒载、柳叶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形。

雍正时期在器形的创作方面也是丰富多彩的,如双陆尊、三羊尊、虬耳尊、鹿头尊、络子尊、牛头尊、蒜口绶带如意尊、撇口橄榄瓶、太白坛、菊瓣盘等。

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窑及永、成瓷器不仅胎釉、纹饰维妙维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乱真。

乾隆时期比较突出的造型有转颈瓶、转心瓶、转带瓶、花篮、扇子及书式印盒、书式金钟罩等。

这一时期无论创新、仿古都达到了高潮,所仿铜、石、漆、玉、竹、木器以及象生物品均十分相似。

到了嘉庆、道光以后,则大多因袭旧制,很少见有创新之作。

造型从精美蜕变为粗笨,已逐渐失去前期的优秀传统。

例如玉壶春瓶的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区别并不显著,以后渐渐变得笨拙,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竟变成短颈丰腹的矮粗形式,造型远不及以前那样精美秀丽了。

知道了元、明、清瓷造型的基本特点之后,进而还需掌握观察造型的方法。

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

很多同类的器皿乍看外表极为相似,仔细观察这三个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结论。

例如明代中期瓶、壶、罐一类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显的接痕,而清代以后制品由于旋削细致,此种接痕多不明显。

如此所谓一线之差,往往在断代辨伪的工作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又如元代大盘盘身弧度较小而浅,明代永、宣大盘盘身弧度稍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后者底大。

特别是永乐造型,无论大小盘、碗多是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内墙向外稍撇,较外墙约矮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

其他如明末清初许多民窑盘、碗底常有明显的轮状旋削痕(即所谓“跳刀”),而在官窑瓷器中则极为少见。

至于康熙大盘有些是双圈底,民窑三彩平底器物下面多有“麻布纹”,也是当时造型上比较常见的特征。

文物工作者在鉴别新旧真伪时每以这些作为一部分依据。

有些时代接近或后世所仿前代的精品,由于纹饰画法和胎釉原料前后相似,常常很不容易区分。

例如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里绘三层纹饰,碗外绘四层纹饰,而且乍看胎釉也大致相象,都是撇口圈足。

然而如仔细加以对比,便会发现他们之间的重要区别在于碗腹下部收敛程度有所不同,即永乐碗腹较丰满,宣德碗腹微削。

雍正时期所仿的成化青花撇口碗,也是在造型上存在着碗腹微削的缺点。

这些细微的差别,是根据实物仿制时,因成型、烧窑等技术条件所限,或偶然忽略而造成的破绽(仿品的器形往往与真品器形或多或少都有所区别,因仿制时虽按真品原器制造,在未烧前与真器原形尽同,但经过高温烧成后,其形与真器原形在某些地方就有差别。

这可能是由于原料的配制和提炼的精粗不一致,而经高温后纵横收缩膨胀的结果,为鉴别器形的关键)。

至于有些仅凭传闻或只靠臆测而制成的仿品,如后世所仿的各式各样的所谓“永乐压手杯”之类,在造型上更是愈变愈奇(自嘉、万间开始越仿越大,甚至后来的已不成杯而变为大碗),只要见过真的实物,自然就不致妄断臆测。

(二)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纹饰与色彩陶瓷器上的纹饰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由于绘瓷原料与技术的不断丰富和改进,无论在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方面都有其不同时期的水平和特点,因而也成为划分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有力线索。

大体说来,瓷器纹饰的发展过程不外是由简到繁,由划印贴刻到雕剔描绘,由单纯一色到绚丽多彩。

例如元瓷上惯用的变形荷花瓣(俗称“八大码”)图案,就是在晋瓷纹饰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尤其元代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的出现,开辟了瓷器装饰的新纪元,打破了过去一色釉的单调局面。

明、清以后各种色彩的发明更丰富了瓷器的装饰,而每一种装饰方法的出现都有其产生、成长、发展过程,因此也可据以推断器物年代的远近。

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红因为尚未充分掌握原料的特性,所以在元代制品中颜色美丽的较少,而且釉里红中常有色调灰暗或变为绛褐或灰黑色甚至流散的缺点。

但大部分成熟的元代青花、釉里红纹饰布局都非常美观,图案不仅重视主次协调,而且惯用多层连续的花边纹饰,无论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边线不填满色,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至明代中期以后此种画法渐绝,虽间或采用,但为数不多。

此外由于原料成分的限制,在画法上也各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如元末明初有些使进口青料的瓷器,虽以颜色浓艳渲赫一时,但色调极不稳定,很不适于画人物,因而在元代纹饰中画人物的较少,也有所谓“元代人少,永乐无人,宣德女多男少”的说法。

至于成化斗彩,虽然色泽鲜明,晶莹可爱,却也受原料和技术的限制而有所谓“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的缺点,而且画人物不论男女老少,四季均着一单衣,并无渲染的衣纹与异色的表里之分。

类似这些就表现为纹饰上的时代特征,往往为后世仿品所忽略,倘能加以注意,自然对于鉴别真伪会有一定的帮助。

另外,在施用的彩色方面也可以找到一些时代上的区别,如根据现在掌握的实物资料看,成化彩绘中没有黑彩,当时除用釉下钴画蓝线外,还用红、赭色描绘轮廓线。

假如我们遇到一件釉上黑轮廓的成化彩瓷器,就应该怀疑它是不是真实可靠,因为黑轮廓线的应用最早不超过正德初期。

其他如粉彩的出现,现知不会早于康熙晚期,当然也很难令人相信施有粉彩的仿明瓷器不是赝品了。

至于乾隆时期由于大量使用洋彩,并且吸取了西方纹饰图案的装饰方法,有些作品但求笔法线条精细与纹饰奇异,从而有部分花样失掉了固有的民族风格。

这种瓷以乾隆中期以后的制品较多。

其他如明代正德时期的官窑瓷器中多有用阿拉伯文字作装饰的。

清代外销瓷器中也有画着西洋纹饰图案的,都是比较别致的一种装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用文字作为瓷器装饰的特点上,明、清两代制品仍有所不同。

如明代瓷器有写梵文、经语、百福、百寿字的,而用大篇诗、词、歌、赋以及表、颂等作装饰文字的则是康熙时期的创作。

例如“赤壁赋”、“腾王阁叙”、“前后出师表”、“圣主得贤臣颂”等,此种只有文字而无图画的器皿历朝很少仿制。

明确这一点,对判断时代和辨别真伪的具体工作,也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根据纹饰的笔法同样也可看出时代特征。

例如康熙瓷器由于当时对绘瓷方法十分重视,因而官、民窑瓷器在这方面的成就都非常可观,而且瓷器上的图案纹饰多是模仿名画家的笔法。

只以画树方法而论,康熙枝干喜用披麻皴,显得老笔粉披、奔放有力,而雍正彩所绘枝干只是描绘皴点,工力虽细,但笔力纤弱,索然乏味。

若能仔细从它的起落转折等处看清笔法,自然会有助于我们的鉴定工作。

至于明、清官窑纹饰多较为工整而板滞无力,民窑纹饰则气韵生动而粗放不羁,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特点。

不过,在官窑中又有所谓“钦限、部限”之分,民窑瓷器中往往也有近似官窑的作品,这种以清代带私家堂款者居多。

提到官、民窑瓷器,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所谓“官窑龙五爪,民窑龙三爪或四爪”的问题。

这种封建社会的典型纹饰,一般说来固然也提供给我们一条判断真伪和区分窑口的线索,然而并非是绝对的。

相反,在民窑瓷器中既有五爪龙的纹饰,而官窑瓷器画三爪、四爪龙的作品也不是没有的。

例如“宣德官窑青花海水龙纹天球瓶”及大量的“康熙官窑青花鱼龙变化折沿洗”等均画三爪龙,“康熙官窑绿地素三彩云龙纹文具盒”画四爪龙。

而元代民窑青花纹器皿则三爪、四爪、五爪者均有,并且明、清民窑瓷器中也不乏此种例证。

官窑瓷器上的纹饰往往还与当时最高统治者的爱好和意愿分不开。

如明嘉靖皇帝迷信道教,于是多喜用八卦、仙、云鹤一类的图案作装饰。

清道光皇帝嗜爱鸟、犬、草虫,因而这一类的画面也出现得较多。

又如清代有赏赐瓷器之风,举凡雍、乾、嘉、道、咸五朝皇帝所赐群臣的瓷器,照例是以白地青花莲为主要纹饰,并以海水纹饰绘瓶口者为多(此种赏瓶通身共有九层花纹)。

使用这种纹饰的含义,据说是表示为官以清(青、清同音)白为重,莲是廉(莲、廉同音)洁,海水是象征四海升平之意。

其他如一桶(统)万年(万年青)、二蟹(甲)传芦(胪)、三羊(阳)开泰、四十六子、五伦图、六国封相、七珍、八宝、九莲登、百福、百寿、红蝠(洪福)齐天等,类似这些充满封建迷信色彩的纹饰,在明、清瓷器上出现的很多,如能进一步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对于我们掌握其发展规律大有裨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