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写景特色及作用题
诗歌鉴赏之景物分析题型答题技巧
古诗词鉴赏之景物分析景物分析题型是诗歌鉴赏中常见(de)题型,它主要从景物描写(de)特点、景物描写(de)角度,景物描写(de)作用等方面考查,不同(de)问法其相应(de)答题方向是不一样(de),这就要求考生在面对具体问法时作出准确(de)答题方向,下面就该题型不同(de)考查角度作相应(de)解题分析.一、分析景物描写(de)特点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唐许浑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注1、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境内,位于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2、太华: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县.3、中条:山名,一名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济县东南.问:这首诗勾勒了一副秋日旅行图,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景物描写(de)特点.问题解析:景物描写特点(de)提问往往有(1)给出对应景物描写(de)句子,要求赏析其表现手法;(2)分析景物描写(de)艺术手法(技巧)(3)是怎样描写目标景物(de)等提问变体,综合以上一问三变体,答题(de)方向是一致(de).答题步骤:首先要回答出题人给出(de)问题,即给出准确(de)景物描写特点,然后找出对应(de)诗句加以阐述理由(翻译),一般而言,有多少特点可以体现出来就答多少,原则是主要特点不漏过,次要特点不放过.本题答案解析:1、远近结合(由远及近)诗人先从近处着笔,写枫叶在秋风中(de)沙沙作响和长亭夜宿独自饮酒(de)场景,再描绘四周远景:华山(de)残云—中条(de)疏雨—远山(de)树色—激荡(de)河水声;2、化静为动(以动衬静)这里(de)红叶沙沙作响、河水激荡是动景,显示出一派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反衬出了环境(de)空幽,宁静.注意:分析景物描写(de)特点和分析描写(de)景物特点答题方向是完全不一样(de),前者侧重分析景物描写(de)技巧手法,而后者侧重赏析对应诗句中所描写(de)景物本身(de)特点例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相应问题.菊唐李商隐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注1、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2、金鹦鹉,酒杯名.问:诗(de)前四句描写了菊花怎样(de)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问题解析:本题是要求考生回答目标诗句中所描写(de)景物(de)特点,而不是景物描写(de)特点,考生只需认真阅读目标诗句,领会所描写(de)景物特点即可,问哪一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就回答哪一联,问上(下)阙就回答上阙,赏析之后加以总结给出主要特点.本题型与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答题方向是一样(de),只是要求赏析(de)目标不一样而已.答题步骤:先给出景物特点,然后找出对应诗句加以阐述理由(翻译,可作简要概括).本题答案解析:1、色美:花心淡紫,花瓣嫩黄,色彩鲜明;2、味香:它有罗含宅中(de)菊(de)香味;3、品高(亦可回答具有高尚品格):诗人将菊花(de)色,香、与陶渊明、罗含等有德行(de)人联系起来,赋予了菊花高贵(de)品格修养.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相应问题.好事近宋杨万里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注万花川谷是杨万里书斋“诚斋”前花园(de)名字.问:本词主要使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月色(de) 试简要分析.问题解析:本题问法要求明确,考生需要通读全诗来赏析诗人在描写景物(月色)过程中所使用(de)艺术手法(技巧、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答题步骤:同例1本题答案解析:1、运用了比喻(de)修辞手法.用“玉”来比喻“月色”,突出月光(de)温润皎洁(de)特点;2、白描(也可答语言特点—语言质朴淡雅平铺直叙),诗人用近乎直白(de)口语交代月亮(de)视野角度,并解释其原因,没有华丽(de)语言去修饰月光(de)精致,却使得美丽(de)月色跃然纸上,语言朴素洗练,给人以无限想象空间;3、虚实结合,月亮到万花川谷是实景,而面对眼前美丽(de)月色,诗人油然产生对十五十六月色(de)神往,这是虚写,更能引起读者对美丽月色(de)神往.二、分析景物描写(de)角度例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画堂春宋张先外潮莲子长参差.霁山青处鸥飞.水天溶漾画桡迟.人影鉴中移.桃叶浅声双唱,杏红深色轻衣.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归.问:1、请从写景顺序(de)角度赏析该词,并分析景物描写中寄托了作者怎样(de)情感2、所谓“景美人更美”,试分析该词从哪几个角度描写歌女(de)美问题解析:关于景物描写(de)角度(de)问法是一个相对笼统(de)问题,首先要求我们要对景物描写(de)角度有一个系统框架,如本题要求从顺序角度去赏析,而顺序角度又包括时间上(de)、空间上(de),除此之外,还有感官角度(即视觉、听觉、嗅觉等),虚实角度,回答问题时首先要明确出题人有木有既定要求,如果没有,那就要求考生要综合以上角度,联系具体诗句去逐一解答.答题步骤:首先给出你从目标诗句中提炼出来(de)景物描写角度,然后结合具体(de)诗句加以阐述理由,原则同例1,主要角度不漏过,次要角度不放过,争取把分数拿满.本题答案解析:问1答案:1、远近结合.首先写到湖中莲花(de)模样,再写外湖(de)莲花高低参差,错落有致,比起荷花盛开,又是别有一番风味,此时正是游湖(de)好时光.接着继续展开远景—天放晴了,雨后(de)青山,格外(de)青绿,而那青山映衬之间,几点翩飞(de)白鸥,显得格外(de)白净;2、高低结合.诗人俯仰上下,只见水天相接,融而为一体.游湖之人陶醉此景,于是听任船只在湖水中缓缓前行.这样美好(de)大自然里,游人忘乎自己,有时却又以为自己是江山风月(de)主人.人在船中,船在水上,水面如镜,人影镜里移动.3、这首词通过描写江南夏日湖山之美,表达了词人对美丽湖山(de)赞美、热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生活(de)无限热爱之情.问2答案:1、歌声美.词中“桃叶浅声双唱”,写采莲女子(de)歌声轻柔,动听悦耳;2、容貌美.“杏红深色轻衣”,描写出了青山绿水之下,女子们杏红色(de)衣着,更显得色彩艳丽,衬托出女子们青春美丽(de)容颜;3、性灵美.词人印象深刻(de)是“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归”,暑天斜晖犹有余热,女子们采得荷叶遮面,尽显女子娇柔之态,当乘船一路归去时,词人感觉到自己也分得了她们手中荷叶带来(de)一份绿阴凉意,烘托出歌女们性灵之美.例4、阅读下面这一首宋词,完成后面(de)题目.吴江宋张先春后银鱼霜下鲈,远人曾到合思吴.欲图江色不上笔,静觅鸟声深在芦.落日未昏闻市散,青天都净见山孤.桥南水涨虹垂影,清夜澄光照太湖.注:合,应该(de)意思问:从写景(de)角度赏析颔联“欲图江色不上笔,静觅鸟声深在芦”(de)妙处.问题解析:本题就是一个典型(de)笼统式提问,根据例3解析并结合颔联所表现出来(de)写景角度,我们需要从感官角度、虚实角度对应回答.本题答案解析:1、视觉角度与听觉角度相结合:江上旖旎(de)风光,让人不自禁(de)想画下来,却又难以描绘,宁静(de)江面上有着断续(de)鸟啼声,却又寻不见踪影;2、虚实角度:美丽(de)景色无从下笔去描绘,寻觅鸟啼声却发现声音从深深(de)芦苇之中传来,看得见,听得着,却又画不得,寻不到,虚虚实实,更加凸显出吴江那种天然之美.例4—1度梅岭清张衍懿拔起危峰万仞雄,势临百粤控南中.人从丹壁千盘上,路入青天一箭通.古碣尚留唐相迹,荒祠谁祀越王功.只今四海梯航日,早见征车度晓风. 注:古碣:记载唐朝宰相张九龄开通梅岭道路之功(de)碑碣;越王:统一岭南各部,建立南越国(de)赵佗.问:诗歌是如何描写梅岭(de) 请做简要赏析.答案: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首联正面描写梅岭拔地而起高万仞之势(de)雄姿以及梅岭俯视百粤(de)情态,以此表现梅岭(de)高险雄峻;2、诗人先总括梅岭(de)气势,后写到具体(de)古碣、荒祠等,又通过这些景物表现了梅岭(de)历史、文化积淀.三、分析景物描写(de)作用例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相应问题.点绛唇宋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问:上片中“露浓花瘦”这一句写景有什么作用问题解析:诗歌鉴赏中,“景为情而生,情由景而发”,故在赏析写景(de)作用时,最直白(de)提问变体就是试从景和情(de)关系去简要赏析目标诗句,其次,景物描写(de)作用还要从诗歌内容上、结构上加以分析,所以一般而言,分析本类题型时,要综合考虑目标写景(de)诗句在内容、结构、情感主旨上(de)作用这三个方向作答.答题步骤:首先找出要求作答(de)目标诗句,熟读并加以理解,特别是要关注目标诗句在全诗(词)中(de)位置,在之于结构上(de)作用,往往是受目标诗句(de)位置不同而产生不同(de)作用,然后从它是否在这三个方面产生作用去作答,一般先从内容上入手,然后是结构,再回答情感主旨.本题答案解析:1、露浓花瘦,表明了故事发生(de)时间是在春天(de)早晨,地点是在花园;2、烘托了少女“薄汗轻衣透”(de)娇美模样(人物形象).注:答题时一定要忠实于原句,本题目标诗句主要是交代了时间、地点等内容,即内容上(de)作用,结构上并没有什么特别作用,故略,情感主旨上,这一句写景只是侧面烘托出一个少女娇美模样,没有抽象(de)情感表达.例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十二月九日雪融夜起达旦宋魏了翁远钟入枕雪初晴,衾铁棱棱梦不成.起傍梅花读周易,一窗明月四檐声.问:本诗第二句(de)意思是什么在诗中有什么作用问题解析:这是一首七言律诗,目标诗句是颔联,很明显(de)一个答题主要方向就要考虑到结构上.答案解析:1、内容上,交代了诗人起夜(de)原因—天太冷,被子冷(de)像铁,冻得睡不着;2、结构上,承上启下:承上,照应题目,交代了夜起(de)原因是被子冰冷梦不成;启下,引出诗人因为睡不着觉,所以干脆起来傍着梅花读书.例6—1夜泊水村宋陆游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注:老子,陆游自称问:试分析尾联(de)内涵及其在全诗中(de)作用.问题解析:先读懂题目问什么,有几问,然后再分别逐条作答.分析内涵即翻译原目标诗句内容,主要考查考生读懂了没有,能否利用储备(de)语文知识加以理解目标诗句,并做出准确(de)翻译.作用这一问解析参照例6.答案解析:内涵:尾联回笔写眼前自己闲泊水村(de)寂寥景象—所看到(de)是荒寒(de)汀州之上(de)新雁,哪里有可以安栖之所怎能不叫人潸然落泪呢作用:以景结情,通过对水村寂寥(de)景象描写,流露出作者内心孤独寂寞(de)情感.例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相应问题.寒食唐孟云卿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问:试从情与景(de)关系分析诗歌(de)前两句.问题解析:本题(de)问法即是景之于情(de)作用常见(de)提问变体,一方面我们要关注这个答题(de)方向,即通过景物(de)描写烘托出了什么主旨情感,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关注景物本身(de)特点,本题就是典型(de)一种模式—乐景衬哀情.答案解析:1、诗歌(de)前两句写江南二月繁花似锦(de)美好景象,以及诗人贫居他想,于寒食节身在远方思念亲人(de)痛苦与悲伤,以乐景衬哀情,景愈乐,情更苦.本节总结:一、景物描写(de)特点常有:(1)动静结合、视听结合、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点面结合、以乐景衬哀情;(2)由早到晚、由远及近、由高到低;(3)自然(侧重寻常事物)、清新自然(侧重春天嫩绿,早发(de)景物)、凄清寂寥、粗犷雄浑、神秘诡异、色彩绚丽;(4)层层深入、画面丰富二、景物描写(de)角度常有:(1)感官类:视觉、听觉、嗅觉;(2)顺序类:时间上—早、晚、春、夏、秋、冬;空间上—高、低、远、近、正面、侧面描写;(3)虚实角度、侧面烘托三、景物描写(de)作用:(1)内容上交代时间、地点、目标事物(de)外貌形状;(2)结构上 2—1 开头景物描写:开篇点题、为下文做铺垫、奠定全诗感情基调;2—2 中间景物描写:承上启下、过渡连接;2—3 结尾景物描写:以景结情、呼应开头(标题)、深化主题;(3)情感主旨上渲染气氛、烘托形象、表达情感课堂讲练: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相应问题.赠燕李晏王谢堂前燕,秋风又送归.向人如惜别,入户更低飞.海阔迷烟岛,楼高近落晖.不知从此去,几日到乌衣.1、诗歌首句“王谢堂前燕”一句(de)作用是什么结合全诗简要概括.2、诗歌(de)颈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描写了一副怎样(de)画面表现了诗人怎样(de)情感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相应问题.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注:1.嘉佑六年,作者赴陕西路过渑池,其弟送他至郑州,然后返回京城开封写下怀渑池寄子瞻兄,作者写下本诗回赠其弟;2、据苏轼所注,兄弟二人昔日一同应举,过渑池县寺舍,曾在老僧(de)房壁上题诗;3、作者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问1:宋诗富于理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说理(de)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相应问题.东平别前卫县李寀少府高适黄鸟偏偏杨柳垂,春风送客使人悲.怨别自惊千里外,论交却忆十年时.云开汶水孤帆远,路绕梁山匹马迟.此地从来可乘兴,留君不住益凄其.问:1、诗歌首联是如何表现悲(de) 依据颔联谈谈诗人为何悲伤 2、诗歌颈联是什么意思尾联在全诗中(de)作用。
写景咏物类诗歌鉴赏
写景咏物类诗歌鉴赏(一)来源于网络一、【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宋】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题干要求描绘第二联的画面,从关键词(名词:日、断桥、人、水、幽树、鸟)入手分析即可。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
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①虚写。
“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②以景结情。
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
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的艺术手法。
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分析,尾联为写景句,表现出作者的闲适,运用了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的手法;从“更待”两字分析,所写之景应为想象之景,故运用了虚写的手法。
名师点睛1.明确表达技巧的范围。
表达技巧是非常宽泛的概念,从表现手法上看,有联想、对比、衬托、烘托、白描、象征、抑扬、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托物言志等;从表达方式上看,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其中的借景抒情考查的频率较高;从修辞手法看,有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双关、用典等。
2.掌握答题的思维步骤。
解答鉴赏表达技巧的题目,最重要的是要准确判断诗歌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分三个层面,首先要考虑的是第一个层面,考虑是否运用了对比、衬托、白描、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然后考虑第二个层面,即表达方式,尤其要注意借景抒情的情况;最后考虑第三个层面,也就是修辞手法。
诗歌鉴赏写景特色及作用
【答案】①视听结合的角度。 ②诗的一、二句分 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波浪翻涌,风吹雷鸣。 ③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壮丽气势, 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答题步骤】:
①明确写景特色(手法) ②结合诗句阐述怎样体现这种特色的 ③分析效果作用(写出景物…特点、 营造…氛围、抒发…感情)
• ②动静结合。洁白的荷花在水中静静地绽 放,红蜻蜓在雨后的微风中上下翻飞。
• ③视觉描写和嗅觉描写相结合。白色的荷 花、红色的蜻蜓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荷花散发出阵阵清香,给人以嗅觉上的冲 击。
• ④多种描写手法结合,写景清丽如画,表 达了隐逸生活的悠闲。
总结回顾
题型:分析写景特色
【答题步骤】
学习目标:
• 明确写景特色题的设问方式, 思考答题角度,总结答题方法 步骤,能够学以致用。
【提问方式】 :鉴赏写景特色
(1)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描写景物的? (2)这首诗在写景上有何特点? (3)赏析这首诗的写景特色。
(4)##联是如何描写景色的?
【思考角度】:
一、写景的角度。 (1)描写角度:动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虚实、正侧、白描、空间角度(远近、高低、俯 仰等)。 (2)色彩角度:色彩对比、搭配 (3)感官角度:听觉、视觉、嗅觉、味觉等。
• 说说“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写景的妙处。6
• ①树叶渐落,北雁南飞,北风呼啸,江上分外寒 冷 ,作者描写出一副深秋萧瑟凄清的景象,并借
景抒情,表达了自己深切的思乡之情。
• ②作者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多种感官描写相结 合的手法,从萧索的秋景入手,点出了题目中的 “早寒”,奠定了凄冷的感情基调。
• ③以起兴手法,借鸿雁南飞,引起下面写客居思 归之情;
古诗歌鉴赏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与作用
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所以鉴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必须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及其作用。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中光影色彩的渲染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等。
各种手法之间可能有交错运用的现象,比如以动衬静也可以是反衬。
(1)各种修辞手法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应加以注意。
尤其注意比喻、比拟的区别(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如部分代替整体(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对偶与对比的区别(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交叉运用。
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
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多高考资讯,敬请关注腾讯微博gaokaoge、微信号80796072(2)侧面描写——衬托对比衬托是有主次之分两者相比较一方为另一方服务从而突出主要的一方的手法,它分为正衬与反衬。
对比是相并的两方内容相反目的在于突出不同点的手法。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诗歌鉴赏写景特色及作用题
安徽卷
• 秋斋独宿唐韦应物 •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金赵秉文 •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写景特色
三、知识梳理一
• 1、双调·落梅风·春晚 元张可久 • 东风景,西子湖,湿冥冥柳烟花雾. • 黄茑乱啼蝴蝶舞,几秋千打将春去. • 这首元曲在写景上有何特色 • ①动静结合.湿冥冥柳烟花雾是静景,黄茑乱
啼蝴蝶舞是动景. • ②视觉听觉结合.湿冥冥柳烟花雾蝴蝶舞是
视觉,黄茑乱啼是听觉.
三、知识梳理一
温馨提示提问写景特色一般只考虑描写手法 和修辞手法,不考虑抒情手法.
课堂练习
• 2014天津卷 • 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 暮春山间宋黄公度 •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 2暮春山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 〔2分 • ①侧面描写,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①交代了送别的季节秋天、地点内容 ②描写了萧瑟的秋风吹打着江中即将远行的小舟 的景象内容 ③渲染了离别时萧瑟凄凉的氛围情感上的作用 ④烘托了诗人的凄凉之情情感上的作用 ⑤为下文写离愁做铺垫. 结构上的作用
知识梳理二
• 内容+情景关系+结构+情感
• 1、交待时间、季节及天气情况等
• ①以动衬静,
诗歌鉴赏写景特色及作用题
写
景
技
巧
顺序:空间角度(上下、高低、俯仰、远近等)
时间角度
内容:所见、所闻、所感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方法:正侧、虚实、动静、点面、
白描、细节、色彩对比映衬等
常用修辞:比喻、比拟、夸张、对偶
知识梳理及思维导引(一)
知识梳理及思维导引(二)
内容+情景关系+结构
1交待时间、季节及天气情况等
作业
完成第二个大小本。
谢谢指导,再见!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西风萧瑟入船窗,
南乡子 唐 李王旬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词的前三象,勾勒出一幅凄凉伤感的画面,
借景抒情
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氛围
烘托了的思乡之离愁别恨(为下文表达作者的浓浓思乡之情做铺垫)
南歌子 (黄庭坚)
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玉人邀我少留行。无奈一帆烟雨画船轻。
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别时不似见时情。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
提问:请分析“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两句写景的特色及作用。
典例导航
答案:
写景特色:色彩搭配,明暗对比.窗前槐树绿叶繁茂,榴花在室外竞放,红艳似火,色泽鲜艳,耀人双眼, “绿”与“红”相映衬、“暗”与“明”相对照,在色彩与光度上构成强烈对比,构筑了浓艳明丽之景. (写景技巧+景物特点)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07
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答案:
文中的“烟”具有洁白、轻盈、流动的特点,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烟的颜色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烟的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烟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同时用“流”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烟的被风吹动时千变万化的姿态。
景物描写考点解读
景物描写考点解读及典例鉴赏1、景物特点概括题。
(1)设问方式:诗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这首诗描写的景物特点是什么?/简要分析这首诗歌的意境/分析诗歌意象的作用(2)答题步骤:诗歌描绘了一幅······(意境常用术语)的······(地点+季节)图景,结合诗句再现画面(意象+形容词/动词),营造出······(意境常用术语)的氛围,为全诗奠定······的感情基调,表达了······感情。
(3)典例分析阅读下面这首曲子,完成文后各题。
人月圆·春日次韵张可九罗衣还怯东风瘦,不似少年游。
匆匆尘世,看看镜里,白了人头。
片时春梦,十年往事,一点诗愁。
海棠开后,梨花暮雨,燕子空楼①。
【注】①燕子楼:在今江苏徐州市。
1.结合整首曲子,概括作者的“诗愁”所包含的内容。
(5分)答案:(1)、对春天逝去,景物凋零惨败的伤感之情。
(2)、时光易逝、韶华已逝、人生短暂的感慨。
(3)、往事成梦、物是人非的感叹。
(4)美好逝去、理想破灭的伤感。
2.“海棠开后,梨花暮雨,燕子空楼”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5分)答案:诗句描绘了一凄清冷寂、悲凉残败的图景。
海棠花开过后,春雨潇潇,梨花凋零飘落,燕子楼人去楼空。
营造出凄凉迷蒙、冷清空寂的氛围,诗句以景结情,委婉深沉地表达了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伤感和惆怅之情。
2、描写手法(艺术手法/表现手法)题(1)设问方式:诗句使用了何种手法?诗句景物描写有何特点?诗歌景物描写极具特色,请简要分析。
/写景妙在何处?/写景历来受人称道,请简要分析。
(2)景物描写的手法:●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古诗歌写景抒情诗鉴赏方法与技巧练习及答案
古诗歌写景抒情诗鉴赏方法与技巧练习及答案借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
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
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一、分析高考试题:1、(2008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8分)画堂春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注]1捻(niǎn):持取,捻弄(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4分)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2)“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
写动作描写也可。
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
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2、(2008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6分)绝句漫兴九首(其三)杜甫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问: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答:这首诗景中含情。
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
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
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诗歌鉴赏复习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解析】(1)筛选典型意象。 诗中的典型意象有:_游__子__、__微__霜__、__鸿__雁__、__云__山__、__树__色__、__砧__声_。 (2)描述图景画面。 根据意象,运用联想和想象,把意象组成富有诗意的画面。 (3)概括画面特点。 描绘了一幅__寒__秋__送__别__时__凄__凉__悲__伤__的___画面。 (4)表达了_送__别__友__人__时__的__悲__愁__压__抑__,__不__舍__思__念__之情
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②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析】找到体现语言特点的关键词语,即最能表现诗 人感情的句子,然后结合语句,具体分析妙处。
答题模式: 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清新、平淡、绚丽、 明快、含蓄、简洁、典雅、幽默化、口语化……); 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炼字 2、炼句 3、语言风格
三、诗歌语言
炼字 炼句
答题步骤 1.交代字或词或句子的具体意思。 2.说出字词句子所使用的手法。可以从描写景物的手法 入手,如从嗅觉、听觉、视觉或动静、虚实、 远近、明 暗等角度分析景物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分 析,如比拟、比喻、夸张、借代等。 3.写出字词句子描摹的景物特征。 4.写出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题模板: 字(词、句)的意思+使用的手法+描述的画面(营造的 氛围)+表达的情感。
古代诗歌鉴赏2.景物描写的作用
诗歌的首联通过描写平原落日、海上水汽、萧 瑟孤坟、寂寞村落等意象(分) 作用:①点明吊吴野人墓的具体时间、地点; ②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情感基调。(2分)
3.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醉落魄 咏鹰 清· 陈维崧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 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 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这首词上阕写景有什么作用?结合诗歌加以分析。(5分)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14年课标卷1) 阮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 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 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 围棋术语。 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 结合内容分析。(5分)
照应过渡
①照应标题。临安城里下了一夜的春雨,次日清晨深巷 里又传来叫卖杏花的声音,这番景象与标题“春雨初霁” 相照应。②承上启下。承接上联作者感叹世情浇薄,并 对自己此次出来做官心存不安,所以才会彻夜听雨无眠; 也引出下联的内容:正因为春雨初霁,所以在“晴窗” 下品茗分茶,正是在这明艳的春光里,诗人无事可做, 才用写草书来消磨时光。③春光明媚,然而诗人彻夜未 眠,国事家愁伴随雨声涌上诗人的眉头,两者形成鲜明 的对照,突出诗人内心的落寞与惆怅。
古代诗歌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习目标 通过合作探究,掌握分析景物描写作用 的方法和规范答题技巧。
说出文学作品中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 奠定感情基调 渲染气氛 烘托形象 交代背景
推动情节发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2012年课标卷) 思 远 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 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 深处,红笺为无色。 8. 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 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
远与近的结合
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分析】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 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 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 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
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虚与实的结合
分析柳永《雨霖铃》的写景角度。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 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 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 与何人说! 分析:此词上片细腻刻画了情人离别的场景,抒发离情别绪;下 片着重摹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状。全词遣词造句不着痕迹,绘 景直白自然,场面栩栩如生,起承转合优雅从容,情景交融,蕴 藉深沉,将情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堪称抒写别情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婉约词的代表作。
二、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诗人写景时,除安排顺序外,总要运用一些表现 手法。最常见的是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虚实结 合(或以虚写实)等,这些手法是我们在鉴赏诗歌时 需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的。王昌龄《送魏二》前两句 写实景,是送别时的环境描写,后两句虚景,想象别 后的情景,虚实结合,扩大意境,深化主题。表现手 法的运用,使诗歌更加精彩,赏析时当然不能错过了。
2.表达了诗人身处苦寒边地的忧愁与无奈。(“空”表 现出无奈,没有这一点的扣1分)(3分) 妻子白白寄 来了春装,因边地五月仍然不见春意,“春衣”无法 穿在身上,侧面写出了边塞的苦寒。(3分)
古代诗歌鉴赏3.古诗歌写景作用练习
①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凄冷萧瑟的 西风落叶图。(1分)②诗人独自在旅舍 门外伫立凝望,由于草木摇落,整个世界 显得清旷疏朗起来。淡淡的暮色,铺展得 那样悠远,一直漫到了天的尽头。原先那 一片茂密的青枫,现在连霜叶都变得稀稀 落落,眼看就要凋尽了。(2分) ①这一番秋景描写,既暗示了时光 节令的流逝推移,又烘托了诗人情怀的凄 清冷寂, ②隐隐透露出一种郁郁的离情 乡思。(2分)
①描绘了一幅静谧恬淡的春晚之景。(2 分) ②池塘里,蒲草森森,长得茂密繁盛,形 成黑压压的一片,微风吹过,带来阵阵 清香。一对鸳鸯鸂鶒,悠闲自在,嬉戏 觅食,就如岸上的家禽一样,一点也不 怕人。到处都是一片翠绿葱茏的桑树和 柘树,长势繁密幽深。(2分) ③田园的秀色,丰产的景象,静穆的生活 触目可见,值得留恋。(1分)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潇潇,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 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诗歌首联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 分析。(5分)
①首联通过景物描写营造了冷清萧条的氛 围。 ②诗歌首联描写了诗人秋日早上秋雨霏霏,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 飘舞树叶。 ③为后文抒发羁旅思乡之情做了铺垫。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5——765),字季鹰, 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曾任成都剑 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 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 么作用?
2.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月陂 宋 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这首诗的颈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歌 内容分析。(5分)
高中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之写景手法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之写景手法(一)知识积累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同抒情一样,描写是诗歌最常用(de)表达方式,描写又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例:阅读下面一首汉诗,然后回答问题.陌上桑(节选)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题:简析诗歌是怎样描写罗敷这一美丽动人(de)形象(de)分析诗歌分别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展现罗敷(de)美丽动人,直接描写罗敷(de)衣着打扮如何(de)美,又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见到罗敷后(de)痴态,间接写她(de)美,这样正侧结合,写出了罗敷(de)美丽非凡.除了例题考正侧结合,一般会单考侧面描写.这类题目设问方式一般为“诗歌用什么方法描写了人物形象”“试分析××句用(de)描写方法”.答题时,针对考查侧面描写(de)试题,应这样回答:“诗句没有直接写××××,而是写××××来表现人物(de)××××(或“来表现场景(de)××××”),写法别致.”2.渲染本是国画(de)一种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de)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de)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正面着意描写.层层铺叙,使描写(de)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如汉东府民歌:“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中有双鲤鱼,相戏碧波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莲叶深处谁家女,隔水笑抛一枝莲.”“鱼戏”句(de)渲染描写,把水上采莲(de)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de)情绪生动活泼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题:“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de)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de)心情分析傍晚时分,诗人临窗独坐冥想.他听着微风悄悄吹开院门,轻轻吹动竹林丛,好像真是怀想中(de)友人来到.这时已入夜,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落在阶下(de)青苔上,多么清幽静谧(de)境界,多么深沉(de)寂寞和思念.(答案:清冷、幽静;孤单、寂寞)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题: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de)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答案:这首诗表达对远方行人(de)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de)特色色调,渲染离别(de)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de)思念情怀.)考查“渲染”(de)题目中一般会用“浓墨重彩”“着意描写”来暗示考查方向,也可能会像例题那样直接说明考“渲染”.而且一般不会要考生辨识出渲染手法,而是结合诗歌(de)意境来考,只要求考生答出使用渲染手法后营造了诗歌什么样(de)氛围.如果问诗中渲染××之情,就要想到“渲染”一般是用景来烘托情感(de),找出写景句子,分析它与所写之情(de)联系,就是解答关键.3.对比烘托对比是把两种对立(de)事物或者同一事物(de)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de)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de)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以深刻印象.如高适(de):“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战死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示深刻.昭君怨郑域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题:词(de)下阕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分析此词(de)主题写梅花,着力歌颂了梅花不骄贫、不谄富(de)高尚品德.上阕一、二句不直说梅花开了,而是别出心裁,用设疑方式让读者去猜测.三、四句点明梅花开放(de)地点和环境.下阕一、二句,用对比(de)手法描写两种不同(de)环境.三、四句是全诗精华,它流露出作者朴素(de)平等思想,盛赞梅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de)高洁操守.从整首词而言,用了托物言志手法,就下阕而言则是运用了对比手法.如果不看清题目要求,很可能回答错.(参考答案:运用了对比手法.用“竹篱茅舍”“玉堂琼榭”(de)不同环境进行对比,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贫贱不移,富贵不淫(de)高洁品格.)烘托,本是中国画中(de)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de)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刻画(de)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中借“行者”、“少年”等(de)反应来烘托罗敷惊人(de)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目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de)是以物烘托人,如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寂、悲伤(de)心情.①正衬和反衬利用事物(de)近似条件来衬托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de)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如李白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用天台山之高衬托天姥山之高,是正衬;姜夔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以昔日扬州(de)风日繁华来衬托今日扬州(de)荒芜萧条,是反衬.在具体(de)运用中,反衬呈现出各种形式.常见(de)有动静相衬,乐哀相衬,明暗相衬等.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东坡①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貌.题: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分析诗一开始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僻冈幽坡,皎洁(de)月光,敷洒在雨后清新晶莹(de)万物上,何等澄明(de)境界这个境界非“市人”所能享有,唯有“野人”——脱离市俗躬耕于此(de)诗人,才有余裕独享这胜景.用景物之“清”来衬托作者心灵之“明”.(参考答案:第一句是全诗(de)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de)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de)精神境界)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宫词武衍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建章,宫殿名.题:这首诗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分析诗人描写宫苑春色起笔.满庭春色,闭锁于高墙之内,无由泄漏,宫女(de)年华,也锁于重门之内,白白消逝.“锁”是诗眼.由“锁”引起下面两句,宫女们看到落花“飞舞出宫墙”(de)情景,她们恨不能立即变成那落花,飞舞而出,可自己身锁重门,插翅也难飞,人不如花啊.落花在这里起到对比衬托(de)作用.(参考答案:运用反衬手法,以落红飞舞出宫墙反衬宫女(de)身不由己.)对比和反衬这两种手法容易混淆.对比(de)双方事物没有主次之分,如杜甫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立(de)双方共同揭露了贫富悬殊,阶级对立严重(de)社会现象,而构成反衬(de)双方事物是有主次(de),一个事物存在(de)意义是为了突出另一事物.对比中,对比(de)两个方面都要出现,而衬托中,衬体必须出现,而主体可以隐藏,可以明写此而暗指彼.从高考题所给答案看,对比、反衬往往是相对而言,有时没有绝对界线.不过,对于二者区别,我们还是要心中有数,考试(de)时候慎重对待.②乐与哀诗歌中(de)景与情一般来说应是一致(de),即乐景乐情,哀景哀情,但也有不一致(de)情况,那就是以乐景写哀情或哀景写乐情(de)写法.如唐代谢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明媚(de)景色,反衬诗人(de)离愁别恨,“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以倍培其哀乐”,有很好(de)艺术效果.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题扬州禅智寺杜牧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题:尾联“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分析首联写时已初秋,蝉声嘶哑,使人觉得音色凄咽;风中摇曳(de)松枝桂树也露出萧瑟秋意.颔联写寺内台阶长满青苔,则行人罕至;寺内白鸟久留不愿离去,暗示寺(de)空寂人稀.颈联写寺内树林茂密,阳光不透,夕阳西下,暮霭顿生;透过暮霭深树,看到一抹斜阳(de)余晖.从明暗变化写静,反衬(de)效果是特别幽,格外暗,分外静.尾联别开生面,拉来热闹(de)扬州作陪衬,禅智寺在扬州(de)东北,静坐寺中,秋风带来远处扬州(de)歌吹之声,“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de)伤感油然而生.(参考答案:以乐衬哀,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de)扬州反衬出禅智寺(de)静寂,更突出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de)心境.)“乐景写哀情”表现手法(de)判断,一是要细心地从写景中窥到端倪,比如杜甫:“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自”、“空”已暗示凄凉冷落.再比如陆游:“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一夜”暗示国事家愁萦怀,诗人一夜未曾入眠.二是要准确把握诗人情感.③动与静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前者属于烘托手法.如王维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静一动.“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以动衬静,写出山间(de)宁静和安谧.再如宋祁(de)“红杏枝头春意闹”,就是化静为动,写出了春天(de)蓬勃生机.王安石曾集诗两句,组成一联,上联是“风定花犹落”,下联是“鸟鸣山更幽”,沈括上说:“上句乃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动与静(de)关系一般用来考虑纯写景诗句(de)写景技巧,不涉及诗句寄寓(de)思想感情.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题西溪无相院张先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题:第二联是怎样写景(de) 请简要分析.分析首联写静景,水天一色,点出“清”;水边门前,不见人影,点出“静”.颔联上句寓动于静,写微风初起,吹开浮萍,山把身影投映水中,扣合“清”;下句以动衬静,写小船归来,摩擦水草,草声微响,扣合“静”.颈联写动景,入城(de)僧人向人多处寻去;走在桥上(de)人,看着水中倒影,竟有走在镜中之感.尾联诗人用商量(de)口吻对大自然这个美(de)造物者说,一阵秋雨刚过,为这幅山水画已增添了秋色,就不要再用修长萧索(de)芦苇,遮挡住明月(de)清辉吧.(参考答案: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首联“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de)草声衬托出环境(de)宁静,呼应了首联(de)“静”字.)对景物描写中动静关系(de)考查,最多最常见(de)是以动衬静(de)反衬手法.所以当看到针对诗歌写景部分问“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者直接问“作者是怎样写景(de)”时,就一定首先要考虑是否在考查以动衬静手法.④色彩(de)对比诗人对色彩(de)敏感不亚于画家,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de)描写,唤起读者相应(de)联想和情绪体验.如白居易(de):“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其诱人之处,正在于“绿”酒,“红”炉两种色彩和谐配合,在天寒欲雪背景下,产生了一种亲切而温暖(de)情味,仿佛在向客人含笑招手.色彩(de)对比构成画面美.如“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白鸟飘飘,绿水滔滔.”色彩(de)对比,给诗歌带来浓郁(de)画意和鲜明(de)节奏.如周邦彦玉楼春中:“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青、红二色(de)对比,一个无限大,一个非常小,然而正是在无边青苍(de)背景上,才衬托出这一缕晚照是那样(de)引人注目和令人留恋.诗人爱用鲜明(de)对比色,来增加感情色彩(de)浓度.如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蒋捷一剪梅:“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运用色彩(de)对比,还可以创造出一种独特(de)抒情氛围.“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骆宾王)“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曾是寂寞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李商隐)运用色彩对比,有时可以突出诗歌中心思想.如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春天(de)红花和宫女(de)白发相对比映衬,表现了红颜易老(de)人生感慨,加强了时移世迁(de)盛衰之感.色彩对比(de)考查,不仅可以考查对比映衬(de)表现手法,也可以考查炼字.有时诗人精心锤炼(de)这个字,恰好是一种色彩.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训练题: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夜归周密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林.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de) 结合全诗简明扼要赏析.答:2.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玉华山刘崧[注]翠巘千峰合,丹崖一径通.楼台上云气,草木动天风.野旷行人外,江平落雁中.伤心俯城郭,烟雨正冥蒙.[注]刘崧(1321~1):元末明初文学家,江右诗派(de)代表人物.这首诗是怎样表现玉华山高峻(de)特点(de)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幽居初夏陆游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①已过头番笋,木笔②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注]①箨龙,就是笋.②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景物美,本应怡然自乐,诗人却在尾联“叹息”不已,诗人缘何“叹息”答: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范成大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醿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春婉娩,客飘零,残花残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酴醿:一种观赏植物.词(de)上阕运用哪些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试作简要分析.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望海楼①米芾云间铁瓮②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③起白烟.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③沧州:滨水(de)地方.这首诗(de)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de)两点.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晓至湖⑴上[清]厉鹗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折⑵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⑶(选自清诗选)[注]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请从表达技巧(de)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之写景手法(一)答案1.本诗写景扣住“夜”,写情扣住“归”.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柱杖而行(de)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磷”“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de)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de)艰难表现出归家(de)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de)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de)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归家(de)复杂心情,意味深长.2.①对比:首联“千峰”与“一径”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玉华山峰峦众多、山路险峻(de)特点.②烘托:第二联以“云气”缭绕、“天风”吹拂,烘托出玉华山直上云天(de)高峻.(如果答第二联用了“夸张”(de)艺术手法,并有适当(de)分析也可以)③侧面描写:第三、四联通过描写在山上远眺旷野平江、俯瞰烟雨城郭(de)景象,侧面表现了玉华山之高.3.这是以乐景表哀情.“叹息”有两层意思:一是叹景色虽美,但旧交零落殆尽,无人共品茗谈心,心感寂寞惆怅;二是景色幽美,怡然自得,可终老是乡,但志士空老,报国无成,心里又抑郁难平.4.运用色彩对比、动静相衬(de)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嫩绿”与“红英”对比,静态(de)嫩叶、小红英和动态(de)蜂儿,燕子相衬.5.(颈联两句写景是自楼内向外远望,视线随地平线延伸.黄昏来临,画角声像催促红日西沉;日落了,平静(de)江面升腾起白色(de)雾气.)红日、白烟形成色彩对比;日落、烟起形成趋向(de)对比;红日落处,白烟起处形成远近(de)对比.而它们又融合起来构成一幅完整(de)画面.6.答题要点: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近写听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de)远近(de)景致(de)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其它看法,言之成理亦可.比如,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等)。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手法
(1)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 山水图。请从写景的顺序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学生答案展示:
1、空间顺序,由江山写到江面和山泉,最后写天 空。先写长江的长、淮山的翠绿,再写江水湍急 和山泉湍急,最后写天空中云雾变成露水,新月 变成扇形,鸿雁一字排开如一条线。写出了一幅 绚丽多彩的浔阳山水图。 2、作者写景由远及近,由上到下,先写远处万里 长江像一条白练,点点淮山显得愈发青翠,再写 近处江上的帆船来往迅速,山上的泉水激流而下, 像闪电一样快;最后写天空中云彩都变成了露水, 刚出来的月亮像一把扇子,塞外的鸿雁排列一字 向天边飞来,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浔阳山水图。
诗歌鉴赏 炼字型
启发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有手法的要点出)。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
的感情。
“白”和“黑”都是使动用法,分别是“使……
变白”“使……变黑”的意思(1)。写出遍地
繁霜使早晨的河岸变白,浓重的雾气使河
方法八:渲染(绘色绘声绘形)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抓住景物的色彩进行渲染。突出了 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 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 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 的图景。
总结方法:
这首诗在景物描写方面有何特点? 这首诗(或某几句)是怎样(或如何)写景 的?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 赏析。
学生答案展示
1、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水面平的池塘,后两句是 动态描写,东风起,垂杨舞,荷叶万点声,采用 动静结合使荷塘美景赋予了动静变化之美。
2023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表达技巧4-写景手法(典例引领+方法技巧+巩固训练+答案解析)
2023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表达技巧4-写景手法(典例引领+方法技巧+巩固训练+答案解析)【典例引领】一、(2022·新疆·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杂诗(魏)曹丕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
辗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
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
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
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
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
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
1.下列对这首古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游子羁旅古体诗,它以情景交融的典型笔法,表现了游子深切的思乡苦情。
B.前十二句为第一层,写景为主而兼叙事,营造清冷寂寥的氛围,为后面的抒情蓄势。
C.后六句为第二层,直接抒发游子思乡的感情,最后两句更给人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
D.本诗语言平易质朴,描写细腻,情景相生,感情深沉,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这首诗的写景很有特点,请简要赏析。
【答案】1.C2.①运用叠词突出特点。
“漫漫”“烈烈”等叠词的使用,突出了秋夜的漫长和北风的寒凉,强化了诗人的情感。
②调动多种感官写景。
“秋夜长”“北风凉”将心理感觉与触觉相结合,写出北方秋夜深沉、萧瑟、凄清的特点;“天汉回”“草虫鸣”“雁南翔”视听结合,写出秋夜的寂寥与空阔。
③俯仰结合立体描绘。
诗人仰观明月银河,俯察清波白露,立体描写出了秋夜的天地景观,营造了清冷寂静的意境。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最后两句更给人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有误。
诗人因还乡无望,只有向风长叹,肝肠断绝了,这个结尾直抒胸臆,余情袅袅,令人回味,但不能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运用叠词“漫漫”“烈烈”,思心愁绪满怀的人最不耐长夜的煎熬,而飒飒秋风自又分外增一层凄凉之感。
叠词的使用,突出了秋夜的漫长和北风的寒凉,强化了诗人的愁绪。
诗词鉴赏中写景的角度
★诗词鉴赏中写景的角度:①空间角度:远近、高低、俯仰等的变化及其结合。
②感官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绘形、绘声、绘色。
③其他角度:虚实结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明暗对比等。
★诗词鉴赏中常见的写景手法:1、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夸张、借代、反复、设问、反问……2、表现手法:衬托(正衬、反衬)、对比、烘托(即正衬)、映衬、色彩渲染、绘形绘色、意象叠加(意象组合)、白描、工笔、细节……3、多角度写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俯仰结合,多种感官结合(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味觉等)……★诗歌鉴赏中“写景特色”题答题结构:常见的写景手法(术语)+结合诗句解说+融情入景+表达的情感★答题注意:①分条作答②总+分★常见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①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古诗中常用前四种。
②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直抒胸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卒章显志、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白描、工笔、对比、衬托、烘托、渲染、象征、用典、想象、联想、起兴、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细节描写、以景作结、顺叙、倒叙插叙等。
③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
④结构技巧:承上启下(过渡)、呼应(照应)、伏笔、铺垫等。
★自然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活动场所。
2、渲染气氛、增强故事真实性、为下文作铺垫。
3、交代人物身份、衬托人物心理、烘托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
4、展开、推动故事情节。
5、暗示社会环境、故事的结局、人物的命运等。
6、深化作品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等。
★诗词鉴赏中写景的角度:①空间角度:远近、高低、俯仰等的变化及其结合。
②感官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绘形、绘声、绘色。
③其他角度:虚实结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明暗对比等。
高考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手法课件
例1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2015天津) 雨过至城中苏家 宋 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 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 等要职。 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4分)
①词中借景抒情; ②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等意象,勾 勒出一幅凄凉伤感的画面; ③营造了凄凉孤寂的氛围; ④渲染了离愁别恨的思乡之情; ⑤为下文表达作者的浓浓思乡之情做铺垫。
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2014全国) 阮 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 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 。翻身整顿 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 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围棋术语。
含、耐人咀嚼。
15
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6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 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幢幢:chuáng chuáng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17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 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 ①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撩乱的边关 愁绪无数,总也听不完,只有那秋月高高在上照耀 着长城。 ②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 无限。
诗歌鉴赏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第六,借滔滔江水抒壮志难酬的伤感。杜甫在《登高》 第六,借滔滔江水抒壮志难酬的伤感。杜甫在《登高》
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通过登高所看到的凄冷的秋色, 通过登高所看到的凄冷的秋色,和长江的奔腾 气势,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 气势,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
诗歌鉴赏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可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性格、心理, 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可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性格、心理, 寄寓情感,深化中心,推动情节发展, 寄寓情感,深化中心,推动情节发展,
第一,借战争场面的描写表仰慕之意。:在《念奴娇 赤 第一,借战争场面的描写表仰慕之意。 壁怀古》词中,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 壁怀古》词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由此,借塑造周 由此,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由此 瑜这一英雄形象,描述火烧曹营的历史事件, 瑜这一英雄形象,描述火烧曹营的历史事件,抒发自己功 业无成的无尽感慨。尤其是上片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业无成的无尽感慨。尤其是上片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寥寥数笔勾画出赤壁的雄奇壮丽景象, 卷起千堆雪。”寥寥数笔勾画出赤壁的雄奇壮丽景象,从 而令人不禁想起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 而令人不禁想起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为下片追怀英 雄渲染了环境气愤。 雄渲染了环境气愤。
第三,怀古伤今,借物抒怀。刘禹锡的《石头城》 第三,怀古伤今,借物抒怀。刘禹锡的《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 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人把石头城放在沉寂 的群山、带着凉意的潮声、朦胧的月夜之中, 的群山、带着凉意的潮声、朦胧的月夜之中,采 用了意寓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用了意寓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表达诗人对故 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慨。 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慨。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诗歌中写景的作用,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对表达感情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
具体的说,其作用主要有渲染烘托、对比反衬、借景抒情、起兴、过渡、以景结情、点明时令和地点等。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欢迎大家阅读。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篇1: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是诗歌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即借助景物描写来表达感情。
它和烘托的不同在于:烘托是通过环境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突出更具有感染力,它是表现人物的方法;借物抒情则是一种抒情方式,指的是诗人在创作时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借助景这个媒介来表达感情。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是一首以写景为主的山水诗,诗歌借助视觉、听觉从动和静两个方面表现了清新、恬静、自然的秋晚山中之景,从而表现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和其内心的宁静恬淡,是典型的借景抒情的诗歌。
一般来说,借景抒情的诗是以写景为主的,也就说景是诗人要着重表现的对象,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隐藏于景物描写之中;而如果诗歌是以表现人物为主,不管这个人物是作者自己还是其塑造的对象,那么诗中的景则往往是诗人为烘托人物所进行的环境描写。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篇2:以景结情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尾的一种方式,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突然转为写景,以景代情结束全诗。
使用此种技巧可以让读者在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使诗歌韵味无穷,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此时无情胜有情”的艺术效果。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中诗歌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么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来表现“不尽”之愁呢?诗人于尾句却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
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
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的空间。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篇3:起兴起兴,又叫“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叶繁茂,榴花在室外竞放,红艳似火,色泽鲜艳, 耀人双眼, “绿”与“红”相映衬、“暗”与 “明”相对照,在色彩与光度上构成强烈对比, 构筑了浓艳明丽之景. (写景技巧+景物特点)
(2)作用:描绘了窗前槐树绿叶繁茂、室外榴 花红艳似火耀人双目的初夏美景 ,渲染环境气 氛,烘托人物形象,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离别 时的无限凄楚和伤感.
写景句的作用
每首诗中的景物描写都有其特定的作用, 有时不仅是一种作用,而是多种作用交织 在一起,所以在鉴赏诗歌或是在平时的做 题过程中一定要立足于诗歌本身去鉴赏分 析,总结积累。
答题要注意层次,步骤。
内容+作用(结构+情感)
写景句的作用题型示例
送人到松江 俞桂 西风萧瑟入船窗,送客离愁酒满缸。 要记此时分袂处,暮烟细雨过松江。
诗 写歌 景鉴 特赏 色 及 答作 题用 技题 巧
学习目标
• 1. 了解诗歌写景特色及作用类题 型的命题角度
• 2. 掌握诗歌鉴赏写景特色及作用 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 学会准确组织表述答案,规范 答题。
分析写景特色及作用型命题角度
(1)这首词从哪些角度写出了景 物怎样的特点?
(2)这首诗在写景上用了哪些技 巧?
• (2013辽宁卷) • 竹轩诗兴 张镃 •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注]烟来。 • 暑天倦卧星穿透,冬昼閒吟雪压摧。 •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 [注]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
称。
• 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读懂诗意
• 清风卷来,柴门被自然地吹开,刚刚开 辟的小径,立刻栽上许多篁竹。当轩静 坐,竹梢的影子,好像通过茗碗细细地 落在轩中,篆烟飞起,竹叶的音响,宛 如随着篆烟轻轻地飘来。暑天乘凉倦卧, 看星星从修竹的倩影上穿过;冬天闲坐 吟诗,赏素雪压摧竹枝的清景。我想, 到了冬季,这儿的清景一定格外宜人, 梅花的寒香冷蕊,配上修竹的疏枝翠叶, 更有幽致,我一定不要移动墙下的一株 梅树。
知识梳理及思维导引(二)
• 内容+情景关系+结构
• 1交待时间、季节及天气情况等
景 • 2 触景生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 物 景结情。 描 • 3 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写 • 4 营造氛围,烘托心境。 的 • 5 含蓄蕴藉,意味无穷(多指以景结情) 作 • 6 先言他物,领起下文。(比兴) 用 • 7 前后照应,铺垫过渡。
词的前三句主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
①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啼等意象,勾 勒出一幅凄凉伤感的画面, ②借景抒情 ③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氛围 ④烘托了的思乡之离愁别恨(为下文表达 作者的浓浓思乡之情做铺垫)
分析写景特色及作用型【答题步骤】
①明确写景特色(远近、高低、俯仰、视 听、动静、虚实、色彩对比等) ②阐述怎样体现这种特色的(结合诗句, 具体作答) ③分析作用(营造氛围、借景抒情、以景 衬情)(要具体回答,不要只写术语)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视听结合、以动衬静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虚天实。结合 夸张 比喻
•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比兴、衬托
•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染。
色彩对比映衬
• 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色。彩对比映衬、渲染、列锦
•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 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直接描写、侧面烘托
【温馨提示】提问写景特色一般只考虑描 写手法和修辞手法,不考虑抒情手法。
典例导航
高考链接
南歌子 (黄庭坚) 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玉人 邀我少留行。无奈一帆烟雨画船轻。 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别时 不似见时情。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
提问:请分析“槐绿低窗暗,榴红 照眼明”两句写景的特色及作用。
答案:
• 答案:
• 【步骤一】全联视听结合,生动描写了 诗人的所见所闻。 【步骤二】“梢影细 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 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 (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 升起相伴的动态美。 【步骤三】这一联 精妙的描写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 人生活的闲适。
(3)请分析这首诗的 写景特色及作用。
知识梳理及思维导引(一)
顺序:空间角度(上下、高低、俯仰、远近等)
时间角度
写 内容:所见、所闻、所感 景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技 巧 方法:正侧、虚实、动静、点面、
白描、工笔、细节、色彩对比映衬等
常用修辞:比喻、比拟、夸张、对偶
请指出以下诗句的写景技巧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①描写了萧瑟的秋风吹打着江中即将远行的小舟 的景象(内容) ②交代了送别的季节(秋天)、地点(内容) ③渲染了离别时萧瑟凄凉的氛围(情感上的作用) ④烘托了诗人的凄凉之情(情感上的作用) ⑤为下文写离愁做铺垫。 (结构上的作用)
南乡子 唐 李王旬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 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 (2013山东卷) • 山寺夜起 江湜【 shí】 •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 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 答案:
• 文中的“烟”具有洁白、轻盈、流动 的特点,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烟 的颜色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烟的洁 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烟如云一 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同时用“流” 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烟的被风吹动 时千变万化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