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总复习(一)——文言文的实词与虚词的辨析PPT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中考第一轮复习_文言文虚词 课件(26张ppt)

中考第一轮复习_文言文虚词 课件(26张ppt)
中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虚词 课件(26张ppt)
中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虚词 课件(26张ppt)
(八)文言虚词“然”
1、 “然”主要用作形容词词尾,是“… …的样子”的意思,同 其他词素组成形容词。如: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杂然相许。
2、可以作指示代词,译成“这样、那样”。如:虽然,受地于 先王,愿终守之。 河东凶亦然。 3、作动词,可以译成“是的、对的、认为… …是对的”。如:
请指出下列“以”字的用法
1.可以为师矣 (介词,“凭借”的意思) 2.然得腊之以为饵 (介词,“把”的意思) 3.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连词,“而”的意思) 4.策之不以其道 (介词,“按照”“根据” 的意思)
请指出下列“以”字的用法
5.以塞忠谏之路 (连词,“以致”) 6.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作连词,“因为” 的意思) 7.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介词,拿) 8.所以动心忍性 (介词,“用”的意思) 9.夫不能以游堕(huī)事 (因为)
(二)、文言虚词“其”
1、作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她”或“他们、它们、她们”“他 他们的”。
如: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作指示代词。可以译成“这、这些、那、那些”或“其中、其 中的”。如: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那)
3、作副词,表示推测、反问、期望或命令等语气。译为“恐怕、 大概、难道、可要”等。
2、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结构助词“的”。如:予尝求古仁人之 心。
3.作动词,相当于“到、往… …去”。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 而不染。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 5.表示语气停顿或音节助词,起舒缓语气作用;或作助词,无实义。 如:公将鼓之。 顷之。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41页PPT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41页PPT
“以”,还可以用作连词,用法与“而”相近,只是不表 示转折。“以”作连词时,还可以表示目的关系,译为 “来”“用来”“以致”等,如“作《师说》以贻之” 中的“以”,译为“用来”;
“以”,还可以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 可译为“因为”,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中的 “以”可译为“因为”。
1.注意词的古今义
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 同,有的完全不同。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 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 的实词上。
如:“食已”的“已”今作“已经”,这里 是“罢”“完”的意思;
再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 意,今为偷窃。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 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
句①的“意”作动词,后面带有 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
句②的“意”作主语,为名词, 句④的“意”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 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
句③的“意”作“无”的宾语, 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 “心意”。
3.根据前后述说的内容作推断
例3:①又以適去,意不自得 ②(郭)永以书抵幕府
解析:句①根据“意不自得”可以推知“適”同 “谪”,意为“贬职”,“又以適去”,是“又 因为被贬而离开”。
一、理解常见实词
(一)理解常见实词的方法
1.根据语句间比照、映衬关系来理解
例1: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 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 有偏宠者,虽欲以厚(厚待,看重)之,更所 以祸之。
(参考译文:人们爱孩子,很少能做到平等对待; 从古到今,这种弊病一直都很多。其实贤良聪明 的固然引人赞扬宠爱,愚昧蠢笨的也应该加以同 情怜悯。那种有偏爱的家长,即使是想厚待、看 重他,却反而会给他造成灾祸。)
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 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

文言虚词总结课件ppt课件

文言虚词总结课件ppt课件

①“者”与前的动词(动词短语)或形容词(形容词短语) 结合,整个短语相当于名词或名词短语,“者”可以理解 为“……的人” “……的东西” “……的方法(条件、原因、 结果、情况等)”。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②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的词组, 指代人或事物。可以译为“……的东 西” “……的方法(条件、原因、情况、 结果等)”。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急击勿失。 毋妄言,族矣。 人无其信,不知其可也。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表示否定禁止的语气: 不、否、匪、毋、勿、 莫、未、非、靡、无 (亡)。翻译为“不” “没有” “不要” “不能“。同时也叫否 定副词。
世以为然,殆虚言也。 宾客盖至者数千人。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庶几乎! 今兵者不出,得无变生,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名词
动词
词 的 分 类
实词:意义 比较具体的 词
形容词 数词
量词
代词 拟声词
虚词:不能 单独成句, 意义比较抽 象,有帮助 造句的作用。
副词 连词 助词 叹词 介词
一、文言虚词概说
与文言实词相比较,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 :
(1)用法灵活 :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 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 。
卓尔不群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子路率尔对曰……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人之视几,如见其肝肺然。 貌若甚戚者。
③“然”
“焉” “者” “尔” 用在形容词、副词后面,衬足 可以翻译“……的样子” “……地” 。
(2)有的不用与其他的词语结合,仅作为标志。

中考复习文言虚词复习PPT优秀课件下载(18张)

中考复习文言虚词复习PPT优秀课件下载(18张)


1
汝其勿悲
其:表示推测语气, 有时也可表示希望、劝告等
2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也:表示停顿,舒缓语 气 3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兮:主要用在楚辞中,相当于“啊” 也是用来舒缓语气的
句末语气词 也、矣、焉、耳、乎、与(欤)、
邪(耶)、哉、夫
例句
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矣 今水已变而益多矣
释义
表肯定语气。 “就是” 表事情完成、结 束 “了” 表示强调
焉 虽鸡狗不得宁焉。
耳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表示范围“只不 过”
疑问语气词
例句
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释义
“吗、呢”
与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吗、呢” 欤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耶 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吗、呢” 邪
感叹语气词
“彼”有时也是人称代词 例:彼与彼年相若也 译:他跟他年纪差不多
三疑问代词
谁、孰、何、曷、胡、奚、焉、安、恶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吾与徐公孰美 豫州今欲何至
孰:哪一个,哪一样 孰与:与……比,哪一个…… 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曷,何:什么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胡:什么,为什么
四不定代词
或、莫
不定代词 例句 不定代词释义

(表肯定)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 有的人、有的 泰山,或轻于鸿毛 又入水击蛟,蛟或浮 有时 或没

(表否定)
权以示群下,莫不响 没有谁 震失色。
五特殊代词
者、所
特殊代词 例句 特殊代词释 义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的人 虽欲言,无可进者 ……的事

用叶者,取叶初张足时

中考文言文总复习(一):文言实词的辨析PPT优秀课件

中考文言文总复习(一):文言实词的辨析PPT优秀课件

多积累、会理解言词汇,重点归类课文中的一词多义的用法, 识记文言文常用词词义,并学会在不同的语境中理解词义, 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不仅是读懂课内文言文所必需的, 也是阅读课外文言文所必需的。
名言摘抄
1、在强者的眼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2、成功是努力的结晶,只有努力才会有成功。 3、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的路。 4、拥有梦想只是一种智力,实现梦想才是一种能力。 5、生命之灯因热情而点燃,生命之舟因拼搏而前行。 6、忍别人所不能忍的痛,吃别人所别人所不能吃的苦,是为了收获得不到的收获。 7、没有天生的信心,只有不断培养的信心。 8、成功需要成本,时间也是一种成本,对时间的珍惜就是对成本的节约。 9、自己打败自己的远远多于比别人打败的。 10、当一个小小的心念变成行为时,便能成了习惯,从而形成性格,而性格就决定你一生的成败。 11、忍耐力较诸脑力,尤胜一筹。 12、高峰只对攀登它而不是仰望它的人来说才有真正意义。 13、你可以这样理解impossible(不可能)——I'm possible(我是可能的)。 14、自己打败自己是最可悲的失败,自己战胜自己是最可贵的胜利。 15、你可以选择这样的三心二意:信心恒心决心;创意乐意。 16、成功与不成功之间有时距离很短——只要后者再向前几步。 17、呈概率分布,关键是你能不能坚持到成功开始呈现的那一刻。 18、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 19、动是成功的阶梯,行动越多,登得越高。 20、天比昨天好,就是希望。 21、力的人影响别人,没能力的人,受人影响。 22、做的事情总找得出时间和机会; 23、要自卑,你不比别人笨。不要自满,别人不比你笨。 24、面对机遇,不犹豫;面对抉择,不彷徨;面对决战,不惧怕! 25、个人先从自己的内心开始奋斗,他就是个有价值的人。 26、超越自己,向自己挑战,向弱项挑战,向懒惰挑战,向陋习挑战。 27、不必每分钟都学习,但求学习中每分钟都有收获。 28、取时间就是争取成功,提高效率就是提高分数。 29、紧张而有序,效率是关键。 30、永远不要以粗心为借口原谅自己。 31、欲望以提升热忱,毅力以磨平高山。 32、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未必;九分耕耘,会有收获,一定! 33、生命之中最快乐的是拼搏,而非成功,生命之中最痛苦的是懒散,而非失败。 34、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 35、试试就能行,争争就能赢。 36、不求做的最好,但求做的更好。 37、读书要专心,做事要用心,做人要尽心,待人要诚心 38、世上最重要的事,不在于我们在何处,而在于我们朝着什么方向走。 39、行动不一定带来快乐,而无行动则决无快乐。 40、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能知,乃在能行。 41、成功永远属于一直在跑的人 42、人生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只有奋斗,只有拼搏,才会达到成功的彼岸。 43、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 44、向竞争挑战,向压力挑战,更要向自己挑战。 45、环境不会改变,解决之道在于改变自己。 46、眼要看远,脚要近迈。 47、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机会是自己创造出来的。 48、勤奋是学习的枝叶,当然很苦,智慧是学习的花朵,当然香郁。 49、再多一点努力,就多一点成功。

人教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专题复习: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ppt 课件

人教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专题复习: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ppt 课件

【例题】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 道 1. 会天大雨,道不通 道:道路
2. 伐无道,诛暴秦
3. 不足为外人道也
道:道义
道:说,讲
再如:书
• 1.乃丹书帛曰。 书:书写 • 书:文字,字条 • 2.得鱼腹中书 • • 3.一男附书至 书:书信
【练习】解释下面各组中加点词语,体会 它们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区别。 • • • 1、予观夫巴陵胜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练习】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 词义的区别:
1. 2. 3. 4. 5. 长跪而谢之 “谢”今义:感谢 古义:道歉 阡陌交通 “交通”今义:指运输业 古义:交错相通 先帝不以臣卑鄙 “鄙”今义:低劣,下流 虽人有百手 古义:低微,鄙陋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虽”今义:虽然 古义:即使
“亡”今义:死亡 古义:逃亡
•文言实词的理解和辨析
• 文言实词主要是对常见的实词在文中含 义的理解,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 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根据上下文” 来理 解词义。进行文言实词的复习,应重点 注意以下四种情况:通假字,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一、通假字辨析。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 (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就 叫通假。
②公将鼓之 句中的“鼓”是名词用作动词 鼓:击鼓
【练习】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并说明其活用情况。
•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②其一犬坐于前 犬:名词用作状语, “象狗一样”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作动词,“以……为美” ④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名词用作状语, “用箕畚”
专题复习
文 言 文 复 习
——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考题回放:分析题型

文言文解读 PPT

文言文解读 PPT
上面谈的几种释义方法,在解题中可以根据题干和题肢的具 体要求采用某一种,也可以综合运用,从不同的几个侧面加 以反复推断,以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存在形式已经用法
文言实词包括有:族 治 遗 许 亡 涕 书 适 使 少 怜 患 疾 多 复城堪坐图国固善名右发去及即却卒再兵兴内 修 信 诚 伯 爱 奇 从 劝 传 迨 临 乘 举 池 病 如 弥 归当 徒 徐 得孰安宜察尽就属左幸度引微故求悉恶或数方 是殆期朝望本曾末易涉狱率王行被见要造通盖 相短知私稍穷类素绝置胜阳闻间长鄙道逾进迁 达过辞走贼质贻负谢诸请说识解莫致胡阴非顾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全”,把“顿”理解为“劳顿”,就成了“武器不劳顿就可 以取得完全的胜利”,意思显然不通,这时“顿”的意 思就成了理解全句的关键了。这时,如果我们根据 同音形似通假的规律,联想到表示“不锋利”意思的“ 钝”字,就可以将全句译为“(未经战斗)武器还很 锋利而胜利可以完全取得了”,句意就通畅明白了。 3. 根据词语结构推词义。 汉语的构词规律是有法可循的,循其构词法就可以 推断词义了。例如“民殷富而不知存恤”中“存 恤”,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词组。我们只要知道 “恤”有“怜悯”之意,那么,“存”与之同义并 列,就具有与“恤”有联系的“安抚”之意了。又 如“存亡之理”中的“存亡”是反义并列,“存” 就有“生存”的意思。
2.代词。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 语,译为"你"。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 于"罢了"。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优秀课件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优秀课件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29
(3)为动用法 指不及物动词带上宾语,表示为动
词对象发出某个动作。例: 等死,死国可乎?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30
(4)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名词+宾语: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②名词+补语:沛公军霸上 ③副词、能愿动词+名词:秦地可尽王也 /范增数目项王/非能水也/沛公欲王关中 ④“而”前后的名词:去今之墓而葬焉/ 客逾庖而宴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于是余有叹焉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
35
词类活用举例:
1、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形容词用作动词 2、六王毕,四海一 数词用作动词 3、孔子师郯子、苌弘 名词的意动用法
36
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 5、君将哀而生之乎 动词的使动用法 6、吾妻之美我者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7、左右欲刃相如 名词用作动词 8、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动词用作名词 9、宾主尽东南之美 形容词用作名词
动”;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中作“抒发”;
24
在“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中 作“征发,征调”;
在“即道意中事,无毫发爽”(《促织》)中作 “极短的长度单位,十毫为一发”;
在“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中作“开放” 等。
注意
1、平时不断积累实词在语境中的意义,掌握得越 来越多,就会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阅读能力自然会 不断提高。
15
补充了解
归纳官职变动的文言词语
因为《二十四史》都是正史,记叙历朝历 代文臣武将的篇章很多,而试题选文的主人公 也大都是有定论的将臣(即使主人公不是将臣, 文章中也有朝廷吏。因而这类词语出现的机率是非常 高的。同时,掌握这些词语对准确理解人物生 平所为及相关的官场沉浮很有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步:文言虚词的掌握
之 而 其 以 为 于 乎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之”字的意思和用 法。
1.到、去 2.音节助词,不译 3.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代所学的知识 5.音节助词,不译 6.代作战这件事 7.宾语前置的标志 8.定语前置的标志 9.的 10.的 11.到、去
用法 动词 助词 放在定语和中 心语中间 取消句子独立 性 倒装句的标志 凑足音节 代词 指示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
六、“于”字常用作介词,指出下列各句中 “于” 字分别解释为什么? 1.从 2.给 3.比 4.到 5.在 6.被 7.在
七、判断下列各句中的“乎”字各属于什么用法?
1.A 2.B 3.A 4.A 5.A 6.B
用法 动词 助词 放在定语和中 心语中间 取消句子独立 性 倒装句的标志 凑足音节 代词 指示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
例句 辍耕之垄上 前人之述备矣 汝心之固,固 不可彻。 何陋之有 公将鼓之 曾不能损魁父 之丘 哀而生之乎 学而时习之
解释 到 的 不译 不译 不译 这 我 他、她、它
用 法
表承接 表转接 表修饰 表并列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泉香而酒洌
然后 但是 不译 并且




3.
词性活用现象
根据一定语言习惯,把一般用 作甲类的词,当作乙类的词来用, 就是词类活用。一般有名词、动词、 形容词的活用等。
种 类
名词作动词 名词作状语 动词作名词 形容词作 名词

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
解 释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山行六七里 急湍若奔 将军身被坚执锐
像鸟张开翅膀样 在山上 奔马 铠甲 , 武器
例句 辍耕之垄上 前人之述备矣 汝心之固,固 不可彻。 何陋之有 公将鼓之 曾不能损魁父 之丘 哀而生之乎 学而时习之
解释 到 的 不译 不译 不译 这 我 他、她、它
二、判断下列各句中的“而”字用法。
1.表顺承 3. 表并列 5.表转折 7.表修饰 9.表并列 11.表顺承 2.表修饰 4.表并列 6.表修饰、表转折 8.表修饰 10.表顺承 12.表转折
古今异义现象
现代汉语是由古汉语发展而来的,随着时间推 移,许多词的意义古今有很大差别。 ①有的词义扩大了,如:“河”古代指黄河,现泛 指一般河流。 ②有的词义缩小了,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儿女, 现指丈夫的配偶。 ③有的词义转移、变化了,如:“走”古代指跑, 现指步行。 ④有的单音节词连用,易与现在双音节词混淆,如: “可以”古指“可以凭借”。


人称代词 指示代词 代词 语气词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 ……。” 其船背稍夷 其一犬坐于前 其如土石何?
他,指古仁人 那只 其中 加强反问语气
用 法 动词

句 认为 因为 凭借 用 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皆以美于徐公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介词
何以战 太医以王命聚之。
连词 通假字
杀之以应陈涉 固以怪之矣
中考总复习
(一) ——文言文的 实词与虚词的 辨析
第一步:文言实词的掌握
词性活用现象 古今异义现象 一词多义现象 通假字现象
通假字现象
通假字是汉语在同一历史时期的用字分歧现象。 “通假”的意思是通用、假借,就是用一个读 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似)的字来代替 另一个字使用。 例:具答之,便要还家。(“要”同“邀”)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古今词义: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5.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6.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7.今齐地方千里。 8.吾尝疑乎是。 9.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10.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三、将下列“其”字用法归类。
1.其中 2.这种 3.那只 4.加强反问语气的语气助词 5.代作战取胜 6.加强猜测、肯定语气的语气助词 7.他的
四、指出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思和用 法。
1.相当于连词“而” 2. 因为 3.认为 5.因为 6.来 7.认为 8.靠 9. 拿 4.来
五、说说下列各句中“为”字的意思和用 法。 1.是 2.认为 3.对 4.当 5.被 6.为了、做 7.做 8.心理活动 9.对 10.发明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同“悦”,高兴。 同“披”,穿着。 2.将军被坚执锐 3.甚矣,汝之不惠 同“慧”,智慧。 4.属予作文以记之 同“嘱”,嘱托。 5.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同“缺”,缺口。 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同“返”,往返。 7.曾益其所不能 同“增”,增加。 同“弼”,辅弼。 8.入则无法家拂士 9.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同“遍”,遍及。 10.徐公来,孰视之 同“熟”,仔细。
形容词作 动词 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 骨
渔人甚异之
迫近 使 …… 痛苦,使 ……劳累
以……为怪
1· (北京燕山)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 ) A.衣食所安 安然无恙 B.小信未孚 难以置信 C.公问其故 无缘无故 D.弗敢加也 变本加厉 2· (山东烟台)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D ) A.困于心,衡于虑 B.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C.同舍生皆被绮绣 D.策之不以其道 3. (哈尔滨)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 ④ ① 其中往来种作 ② 见渔人,乃大惊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③ 既出,得其船 ④ 设酒杀鸡作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4.(湖北襄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 A、芳草鲜美 陶后鲜有闻 B、悉如外人 悉以咨之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D、设酒杀鸡作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
一词多义现象
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居多,一个 词往往有好几个义项。理解多义词, 要把握它的本义,结合上下文来判 断它在句中的含义。
比较加线的词在各组句子中的不同意思。 早晨 1. 朝服衣冠,窥镜 朝廷 于是入朝见威王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朝拜 2.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一种文体 征收 岁赋其二 赋税 更若役,复若赋 洞庭一湖 整个 一片 一碧万顷 长烟一空 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