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总复习(一)——文言文的实词与虚词的辨析PPT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中考第一轮复习_文言文虚词 课件(26张ppt)
中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虚词 课件(26张ppt)
中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虚词 课件(26张ppt)
(八)文言虚词“然”
1、 “然”主要用作形容词词尾,是“… …的样子”的意思,同 其他词素组成形容词。如: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杂然相许。
2、可以作指示代词,译成“这样、那样”。如:虽然,受地于 先王,愿终守之。 河东凶亦然。 3、作动词,可以译成“是的、对的、认为… …是对的”。如:
请指出下列“以”字的用法
1.可以为师矣 (介词,“凭借”的意思) 2.然得腊之以为饵 (介词,“把”的意思) 3.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连词,“而”的意思) 4.策之不以其道 (介词,“按照”“根据” 的意思)
请指出下列“以”字的用法
5.以塞忠谏之路 (连词,“以致”) 6.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作连词,“因为” 的意思) 7.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介词,拿) 8.所以动心忍性 (介词,“用”的意思) 9.夫不能以游堕(huī)事 (因为)
(二)、文言虚词“其”
1、作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她”或“他们、它们、她们”“他 他们的”。
如: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作指示代词。可以译成“这、这些、那、那些”或“其中、其 中的”。如: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那)
3、作副词,表示推测、反问、期望或命令等语气。译为“恐怕、 大概、难道、可要”等。
2、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结构助词“的”。如:予尝求古仁人之 心。
3.作动词,相当于“到、往… …去”。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 而不染。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 5.表示语气停顿或音节助词,起舒缓语气作用;或作助词,无实义。 如:公将鼓之。 顷之。
中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虚词 课件(26张ppt)
(八)文言虚词“然”
1、 “然”主要用作形容词词尾,是“… …的样子”的意思,同 其他词素组成形容词。如: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杂然相许。
2、可以作指示代词,译成“这样、那样”。如:虽然,受地于 先王,愿终守之。 河东凶亦然。 3、作动词,可以译成“是的、对的、认为… …是对的”。如:
请指出下列“以”字的用法
1.可以为师矣 (介词,“凭借”的意思) 2.然得腊之以为饵 (介词,“把”的意思) 3.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连词,“而”的意思) 4.策之不以其道 (介词,“按照”“根据” 的意思)
请指出下列“以”字的用法
5.以塞忠谏之路 (连词,“以致”) 6.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作连词,“因为” 的意思) 7.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介词,拿) 8.所以动心忍性 (介词,“用”的意思) 9.夫不能以游堕(huī)事 (因为)
(二)、文言虚词“其”
1、作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她”或“他们、它们、她们”“他 他们的”。
如: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作指示代词。可以译成“这、这些、那、那些”或“其中、其 中的”。如: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那)
3、作副词,表示推测、反问、期望或命令等语气。译为“恐怕、 大概、难道、可要”等。
2、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结构助词“的”。如:予尝求古仁人之 心。
3.作动词,相当于“到、往… …去”。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 而不染。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 5.表示语气停顿或音节助词,起舒缓语气作用;或作助词,无实义。 如:公将鼓之。 顷之。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41页PPT
“以”,还可以用作连词,用法与“而”相近,只是不表 示转折。“以”作连词时,还可以表示目的关系,译为 “来”“用来”“以致”等,如“作《师说》以贻之” 中的“以”,译为“用来”;
“以”,还可以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 可译为“因为”,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中的 “以”可译为“因为”。
1.注意词的古今义
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 同,有的完全不同。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 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 的实词上。
如:“食已”的“已”今作“已经”,这里 是“罢”“完”的意思;
再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 意,今为偷窃。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 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
句①的“意”作动词,后面带有 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
句②的“意”作主语,为名词, 句④的“意”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 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
句③的“意”作“无”的宾语, 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 “心意”。
3.根据前后述说的内容作推断
例3:①又以適去,意不自得 ②(郭)永以书抵幕府
解析:句①根据“意不自得”可以推知“適”同 “谪”,意为“贬职”,“又以適去”,是“又 因为被贬而离开”。
一、理解常见实词
(一)理解常见实词的方法
1.根据语句间比照、映衬关系来理解
例1: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 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 有偏宠者,虽欲以厚(厚待,看重)之,更所 以祸之。
(参考译文:人们爱孩子,很少能做到平等对待; 从古到今,这种弊病一直都很多。其实贤良聪明 的固然引人赞扬宠爱,愚昧蠢笨的也应该加以同 情怜悯。那种有偏爱的家长,即使是想厚待、看 重他,却反而会给他造成灾祸。)
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 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
“以”,还可以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 可译为“因为”,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中的 “以”可译为“因为”。
1.注意词的古今义
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 同,有的完全不同。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 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 的实词上。
如:“食已”的“已”今作“已经”,这里 是“罢”“完”的意思;
再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 意,今为偷窃。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 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
句①的“意”作动词,后面带有 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
句②的“意”作主语,为名词, 句④的“意”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 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
句③的“意”作“无”的宾语, 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 “心意”。
3.根据前后述说的内容作推断
例3:①又以適去,意不自得 ②(郭)永以书抵幕府
解析:句①根据“意不自得”可以推知“適”同 “谪”,意为“贬职”,“又以適去”,是“又 因为被贬而离开”。
一、理解常见实词
(一)理解常见实词的方法
1.根据语句间比照、映衬关系来理解
例1: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 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 有偏宠者,虽欲以厚(厚待,看重)之,更所 以祸之。
(参考译文:人们爱孩子,很少能做到平等对待; 从古到今,这种弊病一直都很多。其实贤良聪明 的固然引人赞扬宠爱,愚昧蠢笨的也应该加以同 情怜悯。那种有偏爱的家长,即使是想厚待、看 重他,却反而会给他造成灾祸。)
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 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
文言虚词总结课件ppt课件
①“者”与前的动词(动词短语)或形容词(形容词短语) 结合,整个短语相当于名词或名词短语,“者”可以理解 为“……的人” “……的东西” “……的方法(条件、原因、 结果、情况等)”。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②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的词组, 指代人或事物。可以译为“……的东 西” “……的方法(条件、原因、情况、 结果等)”。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急击勿失。 毋妄言,族矣。 人无其信,不知其可也。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表示否定禁止的语气: 不、否、匪、毋、勿、 莫、未、非、靡、无 (亡)。翻译为“不” “没有” “不要” “不能“。同时也叫否 定副词。
世以为然,殆虚言也。 宾客盖至者数千人。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庶几乎! 今兵者不出,得无变生,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名词
动词
词 的 分 类
实词:意义 比较具体的 词
形容词 数词
量词
代词 拟声词
虚词:不能 单独成句, 意义比较抽 象,有帮助 造句的作用。
副词 连词 助词 叹词 介词
一、文言虚词概说
与文言实词相比较,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 :
(1)用法灵活 :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 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 。
卓尔不群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子路率尔对曰……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人之视几,如见其肝肺然。 貌若甚戚者。
③“然”
“焉” “者” “尔” 用在形容词、副词后面,衬足 可以翻译“……的样子” “……地” 。
(2)有的不用与其他的词语结合,仅作为标志。
中考复习文言虚词复习PPT优秀课件下载(18张)
例
1
汝其勿悲
其:表示推测语气, 有时也可表示希望、劝告等
2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也:表示停顿,舒缓语 气 3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兮:主要用在楚辞中,相当于“啊” 也是用来舒缓语气的
句末语气词 也、矣、焉、耳、乎、与(欤)、
邪(耶)、哉、夫
例句
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矣 今水已变而益多矣
释义
表肯定语气。 “就是” 表事情完成、结 束 “了” 表示强调
焉 虽鸡狗不得宁焉。
耳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表示范围“只不 过”
疑问语气词
例句
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释义
“吗、呢”
与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吗、呢” 欤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耶 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吗、呢” 邪
感叹语气词
“彼”有时也是人称代词 例:彼与彼年相若也 译:他跟他年纪差不多
三疑问代词
谁、孰、何、曷、胡、奚、焉、安、恶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吾与徐公孰美 豫州今欲何至
孰:哪一个,哪一样 孰与:与……比,哪一个…… 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曷,何:什么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胡:什么,为什么
四不定代词
或、莫
不定代词 例句 不定代词释义
或
(表肯定)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 有的人、有的 泰山,或轻于鸿毛 又入水击蛟,蛟或浮 有时 或没
莫
(表否定)
权以示群下,莫不响 没有谁 震失色。
五特殊代词
者、所
特殊代词 例句 特殊代词释 义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的人 虽欲言,无可进者 ……的事
者
用叶者,取叶初张足时
中考文言文总复习(一):文言实词的辨析PPT优秀课件
多积累、会理解言词汇,重点归类课文中的一词多义的用法, 识记文言文常用词词义,并学会在不同的语境中理解词义, 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不仅是读懂课内文言文所必需的, 也是阅读课外文言文所必需的。
名言摘抄
1、在强者的眼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2、成功是努力的结晶,只有努力才会有成功。 3、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的路。 4、拥有梦想只是一种智力,实现梦想才是一种能力。 5、生命之灯因热情而点燃,生命之舟因拼搏而前行。 6、忍别人所不能忍的痛,吃别人所别人所不能吃的苦,是为了收获得不到的收获。 7、没有天生的信心,只有不断培养的信心。 8、成功需要成本,时间也是一种成本,对时间的珍惜就是对成本的节约。 9、自己打败自己的远远多于比别人打败的。 10、当一个小小的心念变成行为时,便能成了习惯,从而形成性格,而性格就决定你一生的成败。 11、忍耐力较诸脑力,尤胜一筹。 12、高峰只对攀登它而不是仰望它的人来说才有真正意义。 13、你可以这样理解impossible(不可能)——I'm possible(我是可能的)。 14、自己打败自己是最可悲的失败,自己战胜自己是最可贵的胜利。 15、你可以选择这样的三心二意:信心恒心决心;创意乐意。 16、成功与不成功之间有时距离很短——只要后者再向前几步。 17、呈概率分布,关键是你能不能坚持到成功开始呈现的那一刻。 18、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 19、动是成功的阶梯,行动越多,登得越高。 20、天比昨天好,就是希望。 21、力的人影响别人,没能力的人,受人影响。 22、做的事情总找得出时间和机会; 23、要自卑,你不比别人笨。不要自满,别人不比你笨。 24、面对机遇,不犹豫;面对抉择,不彷徨;面对决战,不惧怕! 25、个人先从自己的内心开始奋斗,他就是个有价值的人。 26、超越自己,向自己挑战,向弱项挑战,向懒惰挑战,向陋习挑战。 27、不必每分钟都学习,但求学习中每分钟都有收获。 28、取时间就是争取成功,提高效率就是提高分数。 29、紧张而有序,效率是关键。 30、永远不要以粗心为借口原谅自己。 31、欲望以提升热忱,毅力以磨平高山。 32、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未必;九分耕耘,会有收获,一定! 33、生命之中最快乐的是拼搏,而非成功,生命之中最痛苦的是懒散,而非失败。 34、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 35、试试就能行,争争就能赢。 36、不求做的最好,但求做的更好。 37、读书要专心,做事要用心,做人要尽心,待人要诚心 38、世上最重要的事,不在于我们在何处,而在于我们朝着什么方向走。 39、行动不一定带来快乐,而无行动则决无快乐。 40、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能知,乃在能行。 41、成功永远属于一直在跑的人 42、人生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只有奋斗,只有拼搏,才会达到成功的彼岸。 43、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 44、向竞争挑战,向压力挑战,更要向自己挑战。 45、环境不会改变,解决之道在于改变自己。 46、眼要看远,脚要近迈。 47、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机会是自己创造出来的。 48、勤奋是学习的枝叶,当然很苦,智慧是学习的花朵,当然香郁。 49、再多一点努力,就多一点成功。
人教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专题复习: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ppt 课件
【例题】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 道 1. 会天大雨,道不通 道:道路
2. 伐无道,诛暴秦
3. 不足为外人道也
道:道义
道:说,讲
再如:书
• 1.乃丹书帛曰。 书:书写 • 书:文字,字条 • 2.得鱼腹中书 • • 3.一男附书至 书:书信
【练习】解释下面各组中加点词语,体会 它们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区别。 • • • 1、予观夫巴陵胜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练习】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 词义的区别:
1. 2. 3. 4. 5. 长跪而谢之 “谢”今义:感谢 古义:道歉 阡陌交通 “交通”今义:指运输业 古义:交错相通 先帝不以臣卑鄙 “鄙”今义:低劣,下流 虽人有百手 古义:低微,鄙陋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虽”今义:虽然 古义:即使
“亡”今义:死亡 古义:逃亡
•文言实词的理解和辨析
• 文言实词主要是对常见的实词在文中含 义的理解,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 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根据上下文” 来理 解词义。进行文言实词的复习,应重点 注意以下四种情况:通假字,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一、通假字辨析。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 (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就 叫通假。
②公将鼓之 句中的“鼓”是名词用作动词 鼓:击鼓
【练习】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并说明其活用情况。
•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②其一犬坐于前 犬:名词用作状语, “象狗一样”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作动词,“以……为美” ④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名词用作状语, “用箕畚”
专题复习
文 言 文 复 习
——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考题回放:分析题型
文言文解读 PPT
上面谈的几种释义方法,在解题中可以根据题干和题肢的具 体要求采用某一种,也可以综合运用,从不同的几个侧面加 以反复推断,以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存在形式已经用法
文言实词包括有:族 治 遗 许 亡 涕 书 适 使 少 怜 患 疾 多 复城堪坐图国固善名右发去及即却卒再兵兴内 修 信 诚 伯 爱 奇 从 劝 传 迨 临 乘 举 池 病 如 弥 归当 徒 徐 得孰安宜察尽就属左幸度引微故求悉恶或数方 是殆期朝望本曾末易涉狱率王行被见要造通盖 相短知私稍穷类素绝置胜阳闻间长鄙道逾进迁 达过辞走贼质贻负谢诸请说识解莫致胡阴非顾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全”,把“顿”理解为“劳顿”,就成了“武器不劳顿就可 以取得完全的胜利”,意思显然不通,这时“顿”的意 思就成了理解全句的关键了。这时,如果我们根据 同音形似通假的规律,联想到表示“不锋利”意思的“ 钝”字,就可以将全句译为“(未经战斗)武器还很 锋利而胜利可以完全取得了”,句意就通畅明白了。 3. 根据词语结构推词义。 汉语的构词规律是有法可循的,循其构词法就可以 推断词义了。例如“民殷富而不知存恤”中“存 恤”,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词组。我们只要知道 “恤”有“怜悯”之意,那么,“存”与之同义并 列,就具有与“恤”有联系的“安抚”之意了。又 如“存亡之理”中的“存亡”是反义并列,“存” 就有“生存”的意思。
2.代词。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 语,译为"你"。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 于"罢了"。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存在形式已经用法
文言实词包括有:族 治 遗 许 亡 涕 书 适 使 少 怜 患 疾 多 复城堪坐图国固善名右发去及即却卒再兵兴内 修 信 诚 伯 爱 奇 从 劝 传 迨 临 乘 举 池 病 如 弥 归当 徒 徐 得孰安宜察尽就属左幸度引微故求悉恶或数方 是殆期朝望本曾末易涉狱率王行被见要造通盖 相短知私稍穷类素绝置胜阳闻间长鄙道逾进迁 达过辞走贼质贻负谢诸请说识解莫致胡阴非顾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全”,把“顿”理解为“劳顿”,就成了“武器不劳顿就可 以取得完全的胜利”,意思显然不通,这时“顿”的意 思就成了理解全句的关键了。这时,如果我们根据 同音形似通假的规律,联想到表示“不锋利”意思的“ 钝”字,就可以将全句译为“(未经战斗)武器还很 锋利而胜利可以完全取得了”,句意就通畅明白了。 3. 根据词语结构推词义。 汉语的构词规律是有法可循的,循其构词法就可以 推断词义了。例如“民殷富而不知存恤”中“存 恤”,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词组。我们只要知道 “恤”有“怜悯”之意,那么,“存”与之同义并 列,就具有与“恤”有联系的“安抚”之意了。又 如“存亡之理”中的“存亡”是反义并列,“存” 就有“生存”的意思。
2.代词。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 语,译为"你"。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 于"罢了"。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优秀课件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29
(3)为动用法 指不及物动词带上宾语,表示为动
词对象发出某个动作。例: 等死,死国可乎?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30
(4)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名词+宾语: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②名词+补语:沛公军霸上 ③副词、能愿动词+名词:秦地可尽王也 /范增数目项王/非能水也/沛公欲王关中 ④“而”前后的名词:去今之墓而葬焉/ 客逾庖而宴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于是余有叹焉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
35
词类活用举例:
1、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形容词用作动词 2、六王毕,四海一 数词用作动词 3、孔子师郯子、苌弘 名词的意动用法
36
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 5、君将哀而生之乎 动词的使动用法 6、吾妻之美我者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7、左右欲刃相如 名词用作动词 8、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动词用作名词 9、宾主尽东南之美 形容词用作名词
动”;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中作“抒发”;
24
在“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中 作“征发,征调”;
在“即道意中事,无毫发爽”(《促织》)中作 “极短的长度单位,十毫为一发”;
在“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中作“开放” 等。
注意
1、平时不断积累实词在语境中的意义,掌握得越 来越多,就会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阅读能力自然会 不断提高。
15
补充了解
归纳官职变动的文言词语
因为《二十四史》都是正史,记叙历朝历 代文臣武将的篇章很多,而试题选文的主人公 也大都是有定论的将臣(即使主人公不是将臣, 文章中也有朝廷吏。因而这类词语出现的机率是非常 高的。同时,掌握这些词语对准确理解人物生 平所为及相关的官场沉浮很有帮助。
29
(3)为动用法 指不及物动词带上宾语,表示为动
词对象发出某个动作。例: 等死,死国可乎?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30
(4)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名词+宾语: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②名词+补语:沛公军霸上 ③副词、能愿动词+名词:秦地可尽王也 /范增数目项王/非能水也/沛公欲王关中 ④“而”前后的名词:去今之墓而葬焉/ 客逾庖而宴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于是余有叹焉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
35
词类活用举例:
1、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形容词用作动词 2、六王毕,四海一 数词用作动词 3、孔子师郯子、苌弘 名词的意动用法
36
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 5、君将哀而生之乎 动词的使动用法 6、吾妻之美我者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7、左右欲刃相如 名词用作动词 8、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动词用作名词 9、宾主尽东南之美 形容词用作名词
动”;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中作“抒发”;
24
在“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中 作“征发,征调”;
在“即道意中事,无毫发爽”(《促织》)中作 “极短的长度单位,十毫为一发”;
在“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中作“开放” 等。
注意
1、平时不断积累实词在语境中的意义,掌握得越 来越多,就会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阅读能力自然会 不断提高。
15
补充了解
归纳官职变动的文言词语
因为《二十四史》都是正史,记叙历朝历 代文臣武将的篇章很多,而试题选文的主人公 也大都是有定论的将臣(即使主人公不是将臣, 文章中也有朝廷吏。因而这类词语出现的机率是非常 高的。同时,掌握这些词语对准确理解人物生 平所为及相关的官场沉浮很有帮助。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实词虚词课件
【思路点拨】第1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掌握情况。C项中的“见”是通 假字,通“现”,表现。“才美不外见”可译为:它的才能和美好 的素养也就无法表现在外面。第2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掌握情况。例 句中的“而”表转折,却。A项“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之相同。B项 中的“而”表修饰。C项中的“而”表承接。D项中的“而”可译为 “然后”。第3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对照阅读的能力。甲 乙两文都将千里马比作人才,甲文作者通过阐述千里马的遭遇,希 望统治者能辨认人才、重用人才,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而乙文 并未充满着作者的不平之气,而是充满着作者对人才应培养自己才 德的期望。ABC项正确,故选D项。 【参考答案】1.C 2.A 3.D
词义转换 文言文中的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本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 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种现象叫词义的转换。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由表示甲事物转化为表示乙事物。如“颜色”,古义指容颜、脸 色(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今义指色彩。 ②由表示甲动作转化为表示乙动作。如“去”,古义指离开、距离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今义是“到……地方”。 ③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化为表示乙义的范围。如“鲜美”,古义有 “鲜艳美丽”的意思(芳草鲜美);今义则是形容词,指食物味道好。 它所表示的范围就由表示事物外在的颜色转化为表示食物的味道。
方位名词作状语 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地方或表示动作的趋向。 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 意思。 时间名词作状语 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变化的时间。如“朝而 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 名词作状语。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连接。 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怎么样”的意思。使动 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 词活用来的,活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有所改变。 如“凄神寒骨”(《小石潭记》)中的“寒”,本是形容词“寒冷”, 因其后带宾语“骨”,意为“使骨寒”。
中考文言文复习实词和虚词ppt课件
。
伟景象。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 天帝被他的诚心所
二子负二山……
感动,……
见渔人,乃大惊
微斯人,吾谁与 归?
(他们)看见渔夫很吃 惊。
没有这种人,我同 谁一道呢?
1·好读书,不求甚解。 分析:本句中的关键处是对“甚解”的解释,这个词的意思和下文 出
现的“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的意趣相对立,有“死抠字眼” 参考的译意文味a,.喜适爱宜读作书意,译不。死抠字眼。b.喜欢读书,不钻牛角尖。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分析:句中的“千里”应灵活地解释为动词性短语一一“日行千里
句中第2个“食"后面省略了代词"之",翻译时要作补充。 参考译文:喂马的人不知道它有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去喂养它。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 也。 分析:这是一个排比句,句中包含三个判断,翻译时要体现句
妻子和儿女
词义转移 先帝不以臣卑鄙
地位低下, 见识短浅
音同形近 音同形近 音同形不同
通假字
寒暑易例节,始句一反焉。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
反通解返 释 具通俱 已通以
音同形不同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做食 要通邀
形近音不同 形近音不同
属予作文例以记句之 其真无马邪?
属通解嘱 释 邪通耶
音近形不同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音不同 形不近
河曲智叟亡以应
食通饲 亡通无
1·下列句中画线词意思不同的两项是 (C )( D )
A·委而去之 / 去国怀乡 B·宜乎众矣 / 宜多应者
C·又何间焉 /遂与外人间隔
D·河曲智叟亡以应 / 国恒亡
2·下列句中画线字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故” 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实词 课件(共66张PPT)
发现
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得意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副词,能够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通“德”,恩惠,感 激
一词多义整理
会天大雨,道不通
路
益慕圣贤之道
主张、思想、学说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仁政
道 伐无道,诛暴秦
道义
策之不以其道 方法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说,讲
一词多义整理
发闾左谪戍渔阳
征发
有时朝发白帝
信义著于四海 日中不至,则是无
愿陛下亲之信之
相信
欲信大义于天下
通“伸”,伸 张
一词多义整理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聚会、聚集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会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适逢
会挽雕弓如满月 终将,一定,必然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通假字整理
❖ 略无阙处 “阙”通“缺” ❖ 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啭”,鸟叫声。 ❖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反”通“返”
❖ 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 ❖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的意思。
❖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具”通 “俱”,全。 ❖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嘱咐。
《曹刿论战》
间
参与
可以 可以凭借
隔开,中间空 又何间焉 间,时间。
《曹刿论战》
对某事表赞同 可以一战,战则 《曹刿论战》 请从 。
词语
古义
地方 土地方圆
今义
某一个地方
例句
今齐地/方千里
出处
《邹忌讽 齐王纳谏》
亡
等 间 往往 会计
逃亡 同样
死亡 等待、等等
初中文言文学习 ppt课件
38
解释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 1.辍耕之陇上(动词,去,到) 2.二世杀之 (代词,代扶苏) 3.嘱予作文以记之 (代词,这件事) 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助词,的) 5.怅恨久之(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6.此之谓失其本心(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39
“以”
(一)“以”用作介词 ,有三种情况: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
20
意动用法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伤仲永》 异: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惊异。
2、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
利: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有利可图。
3、邑人奇之 《 《伤仲永》 奇: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奇。
21
02 文言文虚词
22
•什么是文言文虚词?
(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 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象声词、代词七类。
46
3.“以”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 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
47
(四)“以”用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已”、 “已经”。如:
固以怪之矣。(作副词,通“已”,译为 “已经”)《陈涉世家》
48
解释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 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介词,把) 2.策之不以其道 (介词,按照) 3.属予作文以记之 (连词,来) 4.以伤先帝之明 (连词,以致) 5.可以为师矣(介词,凭、凭借) 6.先帝不以臣卑鄙(介词,因为)
1、古今异义 3、通假字
2、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6
• 古今异义
1、词义扩大 2、词义缩小
解释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 1.辍耕之陇上(动词,去,到) 2.二世杀之 (代词,代扶苏) 3.嘱予作文以记之 (代词,这件事) 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助词,的) 5.怅恨久之(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6.此之谓失其本心(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39
“以”
(一)“以”用作介词 ,有三种情况: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
20
意动用法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伤仲永》 异: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惊异。
2、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
利: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有利可图。
3、邑人奇之 《 《伤仲永》 奇: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奇。
21
02 文言文虚词
22
•什么是文言文虚词?
(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 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象声词、代词七类。
46
3.“以”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 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
47
(四)“以”用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已”、 “已经”。如:
固以怪之矣。(作副词,通“已”,译为 “已经”)《陈涉世家》
48
解释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 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介词,把) 2.策之不以其道 (介词,按照) 3.属予作文以记之 (连词,来) 4.以伤先帝之明 (连词,以致) 5.可以为师矣(介词,凭、凭借) 6.先帝不以臣卑鄙(介词,因为)
1、古今异义 3、通假字
2、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6
• 古今异义
1、词义扩大 2、词义缩小
中考总复习(一)——文言文的实词与虚词的辨析PPT优秀课件下载(31张)
例句 辍耕之垄上 前人之述备矣 汝心之固,固 不可彻。 何陋之有 公将鼓之 曾不能损魁父 之丘 哀而生之乎 学而时习之
解释 到 的 不译 不译 不译 这 我 他、她、它
用 法
表承接 表转接 表修饰 表并列
例
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解
释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泉香而酒洌
然后 但是 不译 并且
用
法
例
句
古今异义现象
现代汉语是由古汉语发展而来的,随着时间推 移,许多词的意义古今有很大差别。 ①有的词义扩大了,如:“河”古代指黄河,现泛 指一般河流。 ②有的词义缩小了,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儿女, 现指丈夫的配偶。 ③有的词义转移、变化了,如:“走”古代指跑, 现指步行。 ④有的单音节词连用,易与现在双音节词混淆,如: “可以”古指“可以凭借”。
解
释
人称代词 指示代词 代词 语气词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 ……。” 其船背稍夷 其一犬坐于前 其如土石何?
他,指古仁人 那只 其中 加强反问语气
用 法 动词
例
句 认为 因为 凭借 用 来
解
释
皆以美于徐公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介词
何以战 太医以王命聚之。
连词 通假字
杀之以应陈涉 固以怪之矣
三、将下列“其”字用法归类。
1.其中 2.这种 3.那只 4.加强反问语气的语气助词 5.代作战取胜 6.加强猜测、肯定语气的语气助词 7.他的
四、指出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思和用 法。
1.相当于连词“而” 2. 因为 3.认为 5.因为 6.来 7.认为 8.靠 9. 拿 4.来
五、说说下列各句中“为”字的意思和用 法。 1.是 2.认为 3.对 4.当 5.被 6.为了、做 7.做 8.心理活动 9.对 10.发明
九年级语文《实词和虚词》课件
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 伦。
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绝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 匠心。
❖ 连接词或短语:同 跟 或 以及
❖ 连接句子:不但……而且 既……又 如果……那么 因此 或者
连词运用特点:其前后内容可互换位置。这 一点是介词所不能的。(例:1,他不和她上北 京。2,他和她都上北京。1句中的”和”为介词, 前后词不能互换位置;2句中的”和”为连词, 他和她换位不影响大意。)连接句子时多成对出 现。
❖ 6.代词 代替人和事物的名称,或起区别指示作用,或用来提问。 例如: 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难过。啊,那 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 一回事! 我也不停步,只在心理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人称代词:你 我 他 自己 别人 大家 疑问代词:谁 什么 多少 哪 指示代词:这 那 这些 那里 这阵子 小练习:用横线标出下列语段中的代词。 忽然间,他举起了翅膀:这翅膀拍起来比以前有力 得多,马上就把他托起来飞走了。他不知不觉地已经飞 进了一座大花园。这儿苹果树正开着花;紫丁香散发着 香气,它那又长又绿的枝条垂到弯弯曲曲的溪流上。啊, 这儿美丽极了,充满了春天的气息!三只美丽的白天鹅 从树阴里一直游到他面前来。他们轻飘飘地浮在水上, 羽毛发出嗖嗖的响声。小鸭认出了这些美丽的动物,于 是心里感到一种说不出的难过。
❖ 小练习: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副词.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 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 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
❖ 2.介词: 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前,同 这些词或短语一起表示时间、处所、方向、对 象等。 例如: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 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 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绝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 匠心。
❖ 连接词或短语:同 跟 或 以及
❖ 连接句子:不但……而且 既……又 如果……那么 因此 或者
连词运用特点:其前后内容可互换位置。这 一点是介词所不能的。(例:1,他不和她上北 京。2,他和她都上北京。1句中的”和”为介词, 前后词不能互换位置;2句中的”和”为连词, 他和她换位不影响大意。)连接句子时多成对出 现。
❖ 6.代词 代替人和事物的名称,或起区别指示作用,或用来提问。 例如: 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难过。啊,那 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 一回事! 我也不停步,只在心理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人称代词:你 我 他 自己 别人 大家 疑问代词:谁 什么 多少 哪 指示代词:这 那 这些 那里 这阵子 小练习:用横线标出下列语段中的代词。 忽然间,他举起了翅膀:这翅膀拍起来比以前有力 得多,马上就把他托起来飞走了。他不知不觉地已经飞 进了一座大花园。这儿苹果树正开着花;紫丁香散发着 香气,它那又长又绿的枝条垂到弯弯曲曲的溪流上。啊, 这儿美丽极了,充满了春天的气息!三只美丽的白天鹅 从树阴里一直游到他面前来。他们轻飘飘地浮在水上, 羽毛发出嗖嗖的响声。小鸭认出了这些美丽的动物,于 是心里感到一种说不出的难过。
❖ 小练习: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副词.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 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 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
❖ 2.介词: 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前,同 这些词或短语一起表示时间、处所、方向、对 象等。 例如: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 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 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初中语文 中考复习: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整理课件(79张PPT)
中考重要文言实、虚词整理
1
实词命题规律
直接解释实词的意思 通过句子翻译考查对实词的理解 辨析近义词或反义词 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实词的理解和运用
2
寓言哲理类
3
《送东阳马生序》
负箧曳屣:背着书箱,趿拉着鞋子。 皲裂:皮肤受冻开裂。 媵人:这里指女仆。汤:热水。沃灌:即盥洗。 逆旅:客舍,旅店。 容臭:指香囊。 烨然:光彩闪耀的样子。 缊袍:以乱麻、旧絮衬于其中的袍子。 口体之奉:指衣食的享用。
9
《马 说》
骈:两马并驾 策:打马的鞭子 尽:竭尽
才能 鸣:鸣叫 执:拿着 知:识别,了解
食马者:“食”.通“饲” 道:方法 材:“材”通“才”,
通:通晓 临:靠近
10
《惠子相梁》
或:有的人。 恐:害怕。 国:国都。 往:前往。 止:栖息。 练实:竹实,即竹子所结的子。 醴泉:甘泉,甜美的泉水。 醴:甘甜 于是:在这时。
19
《五柳先生传》
(1)不求甚解:指对所读的书只求理解精神,不执着 于对一字一句的解释。
(2)有会意:指对书中的意义有所体会。 (3)如此: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4)造:去、到。 (5)环堵(dǔ赌):房屋四壁。堵,墙壁。 (6)短褐:粗布短衣,穿结:指衣服破烂。穿,破。
结,缝补。
1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拂:通“弼”,辅佐 入:在国内 出:在国外 过:犯错 士:狱官 市:市场 任:责任 作:奋发
14
写人散文类
15
《陈太丘与友期》
(1)非:不是。 (2)委:丢下,舍弃。 (3)已去:已经 离开。 (4)曰:说。 (5)则:就是。 (6)惭:感到惭愧。 (7)引:拉。 (8)顾:回头看。
1
实词命题规律
直接解释实词的意思 通过句子翻译考查对实词的理解 辨析近义词或反义词 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实词的理解和运用
2
寓言哲理类
3
《送东阳马生序》
负箧曳屣:背着书箱,趿拉着鞋子。 皲裂:皮肤受冻开裂。 媵人:这里指女仆。汤:热水。沃灌:即盥洗。 逆旅:客舍,旅店。 容臭:指香囊。 烨然:光彩闪耀的样子。 缊袍:以乱麻、旧絮衬于其中的袍子。 口体之奉:指衣食的享用。
9
《马 说》
骈:两马并驾 策:打马的鞭子 尽:竭尽
才能 鸣:鸣叫 执:拿着 知:识别,了解
食马者:“食”.通“饲” 道:方法 材:“材”通“才”,
通:通晓 临:靠近
10
《惠子相梁》
或:有的人。 恐:害怕。 国:国都。 往:前往。 止:栖息。 练实:竹实,即竹子所结的子。 醴泉:甘泉,甜美的泉水。 醴:甘甜 于是:在这时。
19
《五柳先生传》
(1)不求甚解:指对所读的书只求理解精神,不执着 于对一字一句的解释。
(2)有会意:指对书中的意义有所体会。 (3)如此: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4)造:去、到。 (5)环堵(dǔ赌):房屋四壁。堵,墙壁。 (6)短褐:粗布短衣,穿结:指衣服破烂。穿,破。
结,缝补。
1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拂:通“弼”,辅佐 入:在国内 出:在国外 过:犯错 士:狱官 市:市场 任:责任 作:奋发
14
写人散文类
15
《陈太丘与友期》
(1)非:不是。 (2)委:丢下,舍弃。 (3)已去:已经 离开。 (4)曰:说。 (5)则:就是。 (6)惭:感到惭愧。 (7)引:拉。 (8)顾:回头看。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用法(共27张PPT)
连词 表目的,“来”
2. 可以为师矣
可以 可以凭借
3.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连词 表目的,“来”
4. 屠惧,投以骨
介词 把
5. 以刀劈狼首
介词 用
6.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连词 表目的,“来”
7. 盖以诱敌连词 表目的,“来”源自七、“虽”的意义与用法归纳
八、“为”的意义与用法归纳
•
1.琴江边上的水寨镇,是一个风光秀 美的客 家古镇 。镇上 有一条 老街, 斑驳的 青石板 沿着街 道铺开 ,被时 光和步 履打磨 得干净 而潮润 。不过 现在很 少有人 知道这 条老街 了,更 不用说 老街深 处这么 一户锁 匠铺了 。
一、“之”的意义与用法归纳
之的用法练习:写出下列之的用法及意义
1. 下车引之
代词 他,指元方
2. 学而时习之
代词 它,指学过的知识
3. 曲肱而枕之
代词 它,指“肱”
4.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代词 它,指优点
代词 它,指缺点
5. 夫君子之行
助词 相当于“的”
6. 复投之
代词 它,指骨头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
而、之、于、其、以、为、乃、虽 因、与、乃、且、则、何、所、焉
提示: 1.每个词并没有列出全部用法及词义,只列出了初中阶段出现并常用的用法及词义。 2.对于一些比较模糊、晦涩的例子,不必钻牛角尖,中考考察的都是用法及意义十分鲜明、 确定的例子。 3.对于课文中的一些特殊的用法(有些甚至在初中阶段甚至是孤例),要牢记例句,做到一 出现就能明确辨认。
•
6.这就要求我们从经学思维和体系的 禁锢中 真正解 脱出来 ,以开 放的姿 态传承 历史文 化,维 护学术 开放多 元的本 性,积 极构建 具有时 代特征 、富于 活力的 “新国 学”。 “新子 学”正 是适应 这样的 “国学 ”发展 要求, 将应运 承载“ 新国学 ”的真 脉。
2. 可以为师矣
可以 可以凭借
3.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连词 表目的,“来”
4. 屠惧,投以骨
介词 把
5. 以刀劈狼首
介词 用
6.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连词 表目的,“来”
7. 盖以诱敌连词 表目的,“来”源自七、“虽”的意义与用法归纳
八、“为”的意义与用法归纳
•
1.琴江边上的水寨镇,是一个风光秀 美的客 家古镇 。镇上 有一条 老街, 斑驳的 青石板 沿着街 道铺开 ,被时 光和步 履打磨 得干净 而潮润 。不过 现在很 少有人 知道这 条老街 了,更 不用说 老街深 处这么 一户锁 匠铺了 。
一、“之”的意义与用法归纳
之的用法练习:写出下列之的用法及意义
1. 下车引之
代词 他,指元方
2. 学而时习之
代词 它,指学过的知识
3. 曲肱而枕之
代词 它,指“肱”
4.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代词 它,指优点
代词 它,指缺点
5. 夫君子之行
助词 相当于“的”
6. 复投之
代词 它,指骨头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
而、之、于、其、以、为、乃、虽 因、与、乃、且、则、何、所、焉
提示: 1.每个词并没有列出全部用法及词义,只列出了初中阶段出现并常用的用法及词义。 2.对于一些比较模糊、晦涩的例子,不必钻牛角尖,中考考察的都是用法及意义十分鲜明、 确定的例子。 3.对于课文中的一些特殊的用法(有些甚至在初中阶段甚至是孤例),要牢记例句,做到一 出现就能明确辨认。
•
6.这就要求我们从经学思维和体系的 禁锢中 真正解 脱出来 ,以开 放的姿 态传承 历史文 化,维 护学术 开放多 元的本 性,积 极构建 具有时 代特征 、富于 活力的 “新国 学”。 “新子 学”正 是适应 这样的 “国学 ”发展 要求, 将应运 承载“ 新国学 ”的真 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步:文言虚词的掌握
之 而 其 以 为 于 乎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之”字的意思和用 法。
1.到、去 2.音节助词,不译 3.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代所学的知识 5.音节助词,不译 6.代作战这件事 7.宾语前置的标志 8.定语前置的标志 9.的 10.的 11.到、去
用法 动词 助词 放在定语和中 心语中间 取消句子独立 性 倒装句的标志 凑足音节 代词 指示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
六、“于”字常用作介词,指出下列各句中 “于” 字分别解释为什么? 1.从 2.给 3.比 4.到 5.在 6.被 7.在
七、判断下列各句中的“乎”字各属于什么用法?
1.A 2.B 3.A 4.A 5.A 6.B
用法 动词 助词 放在定语和中 心语中间 取消句子独立 性 倒装句的标志 凑足音节 代词 指示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
例句 辍耕之垄上 前人之述备矣 汝心之固,固 不可彻。 何陋之有 公将鼓之 曾不能损魁父 之丘 哀而生之乎 学而时习之
解释 到 的 不译 不译 不译 这 我 他、她、它
用 法
表承接 表转接 表修饰 表并列
例
句
解
释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泉香而酒洌
然后 但是 不译 并且
用
法
例
句
3.
词性活用现象
根据一定语言习惯,把一般用 作甲类的词,当作乙类的词来用, 就是词类活用。一般有名词、动词、 形容词的活用等。
种 类
名词作动词 名词作状语 动词作名词 形容词作 名词
例
策之不以其道
句
鞭打
解 释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山行六七里 急湍若奔 将军身被坚执锐
像鸟张开翅膀样 在山上 奔马 铠甲 , 武器
例句 辍耕之垄上 前人之述备矣 汝心之固,固 不可彻。 何陋之有 公将鼓之 曾不能损魁父 之丘 哀而生之乎 学而时习之
解释 到 的 不译 不译 不译 这 我 他、她、它
二、判断下列各句中的“而”字用法。
1.表顺承 3. 表并列 5.表转折 7.表修饰 9.表并列 11.表顺承 2.表修饰 4.表并列 6.表修饰、表转折 8.表修饰 10.表顺承 12.表转折
古今异义现象
现代汉语是由古汉语发展而来的,随着时间推 移,许多词的意义古今有很大差别。 ①有的词义扩大了,如:“河”古代指黄河,现泛 指一般河流。 ②有的词义缩小了,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儿女, 现指丈夫的配偶。 ③有的词义转移、变化了,如:“走”古代指跑, 现指步行。 ④有的单音节词连用,易与现在双音节词混淆,如: “可以”古指“可以凭借”。
解
释
人称代词 指示代词 代词 语气词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 ……。” 其船背稍夷 其一犬坐于前 其如土石何?
他,指古仁人 那只 其中 加强反问语气
用 法 动词
例
句 认为 因为 凭借 用 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解
释
皆以美于徐公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介词
何以战 太医以王命聚之。
连词 通假字
杀之以应陈涉 固以怪之矣
中考总复习
(一) ——文言文的 实词与虚词的 辨析
第一步:文言实词的掌握
词性活用现象 古今异义现象 一词多义现象 通假字现象
通假字现象
通假字是汉语在同一历史时期的用字分歧现象。 “通假”的意思是通用、假借,就是用一个读 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似)的字来代替 另一个字使用。 例:具答之,便要还家。(“要”同“邀”)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古今词义: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5.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6.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7.今齐地方千里。 8.吾尝疑乎是。 9.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10.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三、将下列“其”字用法归类。
1.其中 2.这种 3.那只 4.加强反问语气的语气助词 5.代作战取胜 6.加强猜测、肯定语气的语气助词 7.他的
四、指出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思和用 法。
1.相当于连词“而” 2. 因为 3.认为 5.因为 6.来 7.认为 8.靠 9. 拿 4.来
五、说说下列各句中“为”字的意思和用 法。 1.是 2.认为 3.对 4.当 5.被 6.为了、做 7.做 8.心理活动 9.对 10.发明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同“悦”,高兴。 同“披”,穿着。 2.将军被坚执锐 3.甚矣,汝之不惠 同“慧”,智慧。 4.属予作文以记之 同“嘱”,嘱托。 5.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同“缺”,缺口。 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同“返”,往返。 7.曾益其所不能 同“增”,增加。 同“弼”,辅弼。 8.入则无法家拂士 9.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同“遍”,遍及。 10.徐公来,孰视之 同“熟”,仔细。
形容词作 动词 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 骨
渔人甚异之
迫近 使 …… 痛苦,使 ……劳累
以……为怪
1· (北京燕山)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 ) A.衣食所安 安然无恙 B.小信未孚 难以置信 C.公问其故 无缘无故 D.弗敢加也 变本加厉 2· (山东烟台)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D ) A.困于心,衡于虑 B.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C.同舍生皆被绮绣 D.策之不以其道 3. (哈尔滨)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 ④ ① 其中往来种作 ② 见渔人,乃大惊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③ 既出,得其船 ④ 设酒杀鸡作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4.(湖北襄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 A、芳草鲜美 陶后鲜有闻 B、悉如外人 悉以咨之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D、设酒杀鸡作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
一词多义现象
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居多,一个 词往往有好几个义项。理解多义词, 要把握它的本义,结合上下文来判 断它在句中的含义。
比较加线的词在各组句子中的不同意思。 早晨 1. 朝服衣冠,窥镜 朝廷 于是入朝见威王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朝拜 2.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一种文体 征收 岁赋其二 赋税 更若役,复若赋 洞庭一湖 整个 一片 一碧万顷 长烟一空 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