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知识点串讲_讲义
中国史重点串讲1.pdf
1主讲老师:王欣欣授课时间:2018年8月7日粉笔公考·官方微信中国史重点串讲(一)考点一:历史朝代更替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朝代政权更替夏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2.其子启继承王权,“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3.夏朝最后一个王桀暴虐无道,终被黄河下游的商部落打败,夏朝灭亡。
商1.约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
2.商中期盘庚迁都于殷,政局稳定。
3.青铜器和甲骨文。
西周1.武王伐纣:周武王发动牧野之战,打败商朝,建立西周。
2.重要制度:(1)分封制;(2)井田制。
3.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春秋1.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2.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尊王攘夷”,称霸于葵丘会盟。
3.晋文公:城濮之战,退避三舍。
4.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立志复国。
战国1.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2.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3.战争:桂陵之战(魏国和齐国)——围魏救赵长平之战(秦国和赵国)——纸上谈兵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建立1.政治方面: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地方上,实行郡县制。
2.经济方面: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3.文化方面: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灭亡——秦末农民战争西汉1.时间: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2.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汉,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即汉高祖。
3.文景之治: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4.汉武帝大一统:措施:颁布推恩令;加强思想控制: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学从此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
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西汉统治达到鼎盛。
东汉1.建立: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2.光武中兴3.东汉末期农民起义——黄巾起义三国两晋南北朝1.三国鼎立:官渡之战之后,曹操陆续统一北方。
中国古代史通史讲义
中国古代史通史讲义第一讲,中国古代史的朝代更替第二讲,夏、商、西周夏商与西周,是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建立发展和繁荣时期。
一、政治特征:从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过渡到世袭制,早期国家建立,并初步发展。
该时期政治上的明显特征是宗法制和分封制。
最初,原始社会后期实行的是原始的军事民主制,部落首领都是由选举产生的,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就是这样,孔子所说的“大同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大禹之后,其子启继位,开创了家天下的政治格局,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的封建王朝,世袭制代替了禅让之,同时也说明原始的公有制被私有制取代,“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进入孔子所说的“小康社会”。
1.分封制:分封制是古代国君分封诸侯的制度,商周时期普遍推行,西周灭商以后,因其国都远在西北,不利于控制广阔的疆域和商朝后裔,于是周天子将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的后裔分封于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
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有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服从天子命令,维护周室安全的义务。
周天子保证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特权。
春秋以后,历代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分封,除了有利于维护中央统治外,也对发展边远地区的经济文化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作用: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2.宗法制:起源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系家长制,到周代趋于成熟。
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与次子庶子血缘上兄弟关系,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由宗法关系决定的等级。
作用: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结合在一起。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具体体现。
中国古代史讲义
Ⅳ.墨家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背 ①黄老之学不合时宜 景 ②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⒈董仲舒的新儒学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春秋大一统 ②提出“天人感应”“天人合一”鼓吹君权神授 ③提出“三纲五常” ⒉特点:外儒内法,实行思想文化专制,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皇权,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①兴办太学,建立教育系统 ⒊措施 ②儒家经典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①认为“理”是万物的本源 1.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 ②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③强调“格物致知” ①把“心”作为宇宙的本源 2.陆王心学(主观唯心主义) ②“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 ③提出“知行合一”的学说 3.评价 ①具有和谐意识 ②具有忧患意识 积 ③崇尚道德 极 ④强调力行 ⑤对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精神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①尊卑等级观念 ②重男轻女 消 ③因循守旧 极 ④重礼轻法
1.黄宗羲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一、思想的大繁荣——百家争鸣
①经济上:奴隶制经济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背 ②政治上:“士”阶层日益活跃 景 ③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学在民间 Ⅰ.儒家 1.孔子(BC551~BC479) ☞哲学观点 ‚敬鬼神而远之‛。‚子不以怪力乱神‛ ☞政治思想 以德政教化百姓,反对苛政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思想核心:①“礼”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 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 ②“仁”:仁者爱人 ‚己欲立而力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孟子 ☞政治思想——“仁政”+民本主义+法先王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 ☞伦理思想——性善论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 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价值观念 ①浩然之气 ②舍生而取义 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荀子 ☞政治理想 主张“法后王” ‚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伦理思想——性恶论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 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哲学思想——唯物主义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 则天不能祸‛——《荀子〃天论》 Ⅱ.道家 1.老子 ☞哲学思想 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 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②辩证法思想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 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政治思想——无为而治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治大国,如烹小鲜‛ 2.庄子 ☞继承了老子的学说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逍遥的人生态度,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和个性的完全独立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 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论语》
中国古代史 讲义 北大
中国古代史讲义北大北大中国古代史讲义第一章:古代中国的起源与发展1.1 中国古代史的时期划分1.2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1.3 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1.4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与变革1.5 秦汉时期的统一与繁荣第二章:中国古代帝国的崛起与辉煌2.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分裂与文化交融2.2 隋唐时期的统一与开放2.3 宋辽金元时期的政治演变与文化成就2.4 明清时期的封建统治与社会变革第三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结构3.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演变3.2 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与士人文化3.3 宗法制度与家族礼仪3.4 农耕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与变革第四章:古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成就4.1 古代中国的文学与艺术4.2 古代中国的哲学与思想4.3 古代中国的科技与发明4.4 古代中国的教育与科举制度第五章: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国际交往5.1 古代中国的对外政策与外交手段5.2 丝绸之路与东西方文化交流5.3 古代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海贸易5.4 古代中国的民族融合与多元文化第六章:中国古代史的评价与启示6.1 中国古代史的特点与价值6.2 古代中国的伟大成就与局限性6.3 古代中国对现代中国的启示与借鉴结语: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史,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与变革。
古代中国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与伟大的成就,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古代中国也面临着种种困境与挑战,这些经验与教训对于当代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国家和文化,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中国古代史 讲义 北大
中国古代史讲义北大摘要:一、引言二、中国古代史分期简介1.原始社会2.奴隶社会3.封建社会三、封建社会的分期及特点1.春秋战国时期2.秦汉时期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4.隋唐时期5.五代十国时期6.宋元时期7.明清时期四、封建社会的主要成就1.文化方面2.科技方面3.艺术方面五、封建社会的衰落与近代史的开端六、总结正文:一、引言中国古代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原始社会。
本讲义将重点介绍我国封建社会的演变过程及其特点,分析封建社会在文化、科技和艺术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探讨封建社会的衰落与近代史的开端。
二、中国古代史分期简介1.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人们以狩猎和采集为主要生活方式。
这一时期的社会制度以母系氏族公社制度为主。
2.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
这一时期的社会制度以父系氏族公社制度为主,同时出现了最早的城邦国家和奴隶制度。
3.封建社会封建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以土地为主要生产资料,实行封建等级制度。
这一时期的社会制度以封建君主制为主,历经多个朝代,直至清朝灭亡。
三、封建社会的分期及特点1.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期,诸侯割据,百家争鸣。
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科技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应运而生。
2.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阶段,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统一。
这一时期推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如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武帝独尊儒术等。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动荡时期,战乱频繁。
这一时期虽然政治不稳定,但在文化、艺术等方面仍有一定的成就,如书法、绘画等。
4.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稳重,经济繁荣。
这一时期在文化、科技、艺术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科举制度、大运河、唐诗等。
5.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阶段,国家分裂,战乱不断。
中国古代史 讲义 北大
中国古代史讲义北大(实用版)目录1.中国古代史概述2.中国古代史的分期3.中国古代史的主要内容4.中国古代史的意义正文一、中国古代史概述中国古代史是指从远古时期到清朝末期的历史,这段历史悠久且丰富多彩,包括了各个朝代的更迭、文化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以及社会的变革。
研究中国古代史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还可以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为现代社会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中国古代史的分期1.远古时期:从最早的人类起源到夏朝建立,这一时期涵盖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氏族制度、部落联盟等内容。
2.夏商周:从夏朝建立到战国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涉及奴隶制度的发展和衰落,以及各个诸侯国的争霸。
3.秦汉:从秦朝统一六国到汉朝的建立,这一时期见证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国家的诞生和发展,以及儒家思想的兴起。
4.三国两晋南北朝:从东汉末年到隋朝统一,这一时期是战乱频繁、民族融合的时期,佛教在此期间传入中国。
5.隋唐:从隋朝建立到唐朝衰落,这一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6.宋元:从宋朝建立到元朝建立,这一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后期,政治制度逐渐衰落,但经济和文化仍有很高的成就。
7.明清:从明朝建立到清朝末期,这一时期封建制度逐渐衰落,面临外部侵略和内部矛盾,最终走向近代化。
三、中国古代史的主要内容1.政治制度:从奴隶制度到封建制度,中国古代史反映了国家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2.经济发展:从农耕文明到商业繁荣,中国古代史见证了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
3.文化传承:从甲骨文到科举制度,中国古代史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4.社会变革:从部落制度到宗法制度,中国古代史展现了社会制度的演变和进步。
四、中国古代史的意义1.增强民族自豪感:了解中国古代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借鉴历史经验:研究中国古代史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以避免历史的错误。
3.促进文化传承: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史,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史专题讲义1
中国古代史专题讲义第一部分中国古代朝代更迭与盛衰、分合相关考点1:炎黄传说A西周的建立 A战国七雄A大一统帝国的建立 A秦的暴政A陈胜、吴广领导的第一次农民起义 A西汉的建立 A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 A东汉的建立 A豪强地主 A赤壁之战 A三国鼎立格局的最终形成 A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A“贞观之治” A“开元盛世” A北宋的建立 A宋、辽、西夏鼎立的局势 A靖康之变和南宋的建立 A蒙古崛起与南宋灭亡 A明朝的建立 A清军入关与明朝灭亡 A清的建立 A第一章中国古代朝代更迭与盛衰、分合知识脉络与知识点详解一、中国古代朝代更迭表1这一部分以史实的记忆为主。
因此脉络与知识点详解均写在一章内。
2炎黄传说:A1、时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炎帝皇帝是先民创业过程中出现的英雄。
2、保留形式:以神话的形式,经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得以保留;3、影响:(1)有关炎帝、皇帝的传说,在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文献中占有突出的地位;(2)近代以来,中国人普遍以炎黄子孙自称。
3秦的暴政:A1、表现:秦朝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已经远远超出社会所能承受的限度:(1)与百姓渴望社会安宁的愿望相悖;(2)不断动用民力,征用大量劳力,包括征发女子承担苦役;(3)律法名目繁多,诸罚苛责。
2、原因:(1)秦朝在群雄角逐中积累的经验,并不能完全适应统一后社会发展的需要;(2)秦朝统治者不能审时度势。
陈胜、吴广领导的第一次农民起义:A1、时间:公元前209年;581年隋文帝杨坚长安杨坚建隋589年隋南下灭陈,重建大一统618年唐高祖李渊长安“贞观之治“开元盛世2、领导人:陈胜、吴广;3、地点:大泽乡(今安徽宿州东南)3、导火索:大雨延误限期,按律处斩;4、影响:揭开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4豪强地主 A1、特点:(1)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豪强地主拥有许多大庄园;(2)农民依附其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3)经济上自给自足(4)拥有私人武装;(5)把持地方舆论;(6)有些名门望族凭借儒学的文化优势成为官宦世家,连续数代位居高官。
中国古代史串讲
教学过程一、知识讲解考点/易错点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夏商周三代更替①BC2070年,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出现,是我国文明的开端②BC1600年,成汤伐桀,夏朝灭亡,商朝建立③BC1046年,武王伐纣,商超灭亡,周朝建立,史称西周,定都镐京2.三代政治制度①夏朝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但依然保留许多原始性②商朝的内外服制度。
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为内服;附属国管辖地区为外服。
商王朝神权色彩浓厚。
内外服制度下,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有限,实际上是一种联盟③周朝的分封制,适应了强化王权和控制地方的需要,开始了天下共主④周朝的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
巩固了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了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宗法制规定的大宗小宗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有利于凝结宗族,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联系在一起考点/易错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1.中央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2.地方废分封行郡县,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考点/易错点3:汉1.汉初郡国并行以及七国之乱2.汉武帝的集权措施①中央:设中朝②地方:推恩令;设十三州刺史评价: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为外戚和宦官擅权埋下了隐患考点/易错点:4隋唐政治1.三省六部制2.地方节度使制度考点/易错点:5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1.中央①设枢密院②设三司(盐铁、度支、户部)③设置参知政事2.地方①中央派文官任知州②设通判③设转运使3.影响①强干弱枝②冗兵冗费冗员考点/易错点:6元1.中央废三省,只设中书一省2.地方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考点/易错点:7明清1.明太祖于1380年裁撤丞相,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了2.清雍正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二、例题精析【例题1】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然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A.嫡长子继承制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D.传统的宗族观念【答案】A【解析】作为宗法之核心的嫡长子继承制,为后世历朝历代所沿用【例题2】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高二选修讲义(中国古代史)
高二选修历史(中古史讲义)一.有关理论认识(一)1.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1)努力改造自然(2)尊重自然规律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1)生产力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建立或破坏(2)生产关系好坏能促进或阻碍生产力发展二.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一万年前五千年前前二十一世纪前十六世纪末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文明产生夏朝建立商朝建立采集渔猎农耕生活满天星斗第一个王朝文字记载、青铜时代(二)如何认识中华文明起源1.神话传说:炎黄子孙2.文献记载:3.考古发现:(1)遗址:二里头文化、殷墟(2)甲骨文:占卜文字(3)青铜器:司母戊鼎(三)从原始向文明过渡1.社会关系:从原始平等到社会等级2.社会结构:从“天下为公”(禅让)到“天下为家”(世袭)3.生产工具:从石器(旧、新)到青铜器4.生产方式:从采集渔猎到农耕畜牧三.有关理论认识(二)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制约经济基础4.社会形态及其基本特征(1)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成熟后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在中国是经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义社会(2)原始社会人与人之间民主、平等;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压迫奴隶;封建社会时地主阶级剥削压迫农民阶级;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剥削压迫无产阶级。
四.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一)从西周建立到秦朝灭亡前1046年前770年前221年 前209年前206年武王建周(西周)平王迁都(东周)秦朝统一农民战争秦朝灭亡春秋、战国建立中央集权(二)强盛的西周1.政治上封邦建国:实现有效统治;提升王权地位2.文化上制礼作乐(周公):维护社会秩序;维系民间团结3.经济上推行井田(三)动荡的东周1.列国激烈纷争:从春秋征战到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韩魏)2.经济发展迅猛:铁器和犁耕,公田转为私田3.推行社会变革:各国变法(1)目标和内容:任用贤能、奖励耕战、富国强兵(2)商鞅变法:秦国强盛4.思想活跃缤纷:百家争鸣(1)起因:为社会变革提供方案(2)主流:儒家(孔子倡导仁,设定礼)法家(韩非、李斯提倡法治)道家(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提倡辩证法)(四)大一统的秦朝(前221-前206年)1.统一的背景:(1)战国兼并形成统一趋势(2)秦国变法奠定统一实力2.统一的情况:(1)政治版图:前221年嬴政(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统一帝国(2)国家机器:建立中央集权:皇帝、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设立地方政府:任命郡(守)县(令)(3)统治措施: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建造驰道、建筑长城、开边移民、焚书坑儒(五)秦末农民战争1.起因:秦朝统治的暴政2.情况: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项羽闻风响应3.结果:前206年秦朝灭亡五.有关理论认识(三)5.阶级与国家,国体与政体(1)阶级:人们在社会上由于所处地位不同和对生产资料关系不同而分成的集团。
中国历史古代史讲义
第一课时:中国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习惯上我们把1840年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历史称为中国古代史,它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社会形态的发展、衰亡的历程。
中国历史朝代歌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东西晋,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一、原始社会。
1.中国的原始社会(大约 200万年前~公元前2070年)。
原始社会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2.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半坡原始居民异同点。
相同点:都为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不同点见下表:二、奴隶社会。
(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一)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二)商朝:(大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领汤建立商朝。
1.商朝中期,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因此历史上把商朝称为(“殷商”)。
2.青铜器:(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
(四羊方尊)是青铜器中的精品。
3.甲骨文:汉字的起源。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4.商纣有哪些暴行?炮烙之刑、杀死叔叔比干。
(三)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史称西周。
2.分封制:是一种政治制度。
目的:为了稳定周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分封等级:周王—诸侯-卿大夫-士3.国人暴动。
公元前841年,在都城镐京发生了以平民为主体的暴动,史称国人暴动。
(国人,指春秋时期对居住在国都的人的通称。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都城迁至洛阳,史称“东周”。
东周先后有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四)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我国奴隶制形成于(夏),发展于(商),强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
1.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是我国的春秋时期。
2.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初中历史知识点串讲
初中历史知识点串讲一、中国古代史1.夏商周时期:夏朝的建立,商朝的兴衰,周朝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2.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百家争鸣,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3.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朝的灭亡。
4.汉朝:西汉的建立,东汉的建立,汉朝的兴衰。
5.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鼎立,两晋南北朝的更迭。
6.隋唐时期:隋朝的建立和灭亡,唐朝的兴衰,唐朝的文化繁荣。
7.五代十国:五代十国的分裂和统一。
8.宋朝:北宋的建立,南宋的建立,宋朝的兴衰。
9.元朝:元朝的建立,元朝的灭亡。
10.明朝:明朝的建立,明朝的灭亡。
11.清朝:清朝的建立,清朝的灭亡。
二、中国近现代史1.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爆发,鸦片战争的影响。
2.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的建立,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3.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兴起,洋务运动的失败。
4.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发起,戊戌变法的失败。
5.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爆发,辛亥革命的影响。
6.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爆发,五四运动的影响。
7.抗日战争:抗日战争的爆发,抗日战争的胜利。
8.解放战争:解放战争的爆发,解放战争的胜利。
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影响。
三、世界古代史1.古代埃及:古埃及的文明,古埃及的灭亡。
2.古代希腊:古希腊的城邦制度,古希腊的文明。
3.古代罗马:古罗马的建立,古罗马的文明。
4.古代印度:古印度的文明,古印度的灭亡。
5.古代巴比伦:古巴比伦的文明,古巴比伦的灭亡。
四、世界近现代史1.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兴起,文艺复兴的影响。
2.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影响。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4.美国独立战争: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
5.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6.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兴起,工业革命的影响。
7.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高中历史知识大串讲(中国古代史)
目录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2.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 (3)3.古代著名的改革 (3)4.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 (4)5.封建国家的分裂与统一 (5)6.著名君主的政绩 (6)7.古代考试制度 (7)8.历代疆域的变迁 (7)9.古代都城 (8)10.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 (9)11.历代经济政策 (10)12.生产工具的改进与发展 (11)13.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12)14.古代的经济重心转移 (13)15.古代历史上的西部开发 (14)16.古代的人口迁移 (15)17.古代的对外贸易 (16)18.古代交通 (17)19.中国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18)20.古代民族融合 (18)21.古代的民族政策 (20)22.民族首领和民族使者的杰出贡献 (21)23.古代的民族战争 (22)24.四大发明 (22)25.古代的天文历法 (23)26.古代医学卫生 (24)27.古代体育 (25)28.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 (26)29.法家与儒家思想 (27)30.古代中外文化交流 (28)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历史: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法家代表韩非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
新兴地主阶级从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西汉巩固。
汉景帝、汉武帝解决了王国分权割据的问题。
汉武帝又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找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
从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巩固。
隋唐完善。
实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实行科举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最新中国古代史总结专业知识讲座
文档来源于网络,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 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与民族融合 1、政治:分裂割据:少数民族内迁,北人南迁
三省体制的形成与九品中正制,门阀制度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2、经济: 江南的开发,耕作技术、灌溉工具的改进 灌钢法、民间手工业与商业的摧残 3、科技文化:道教的兴起与佛教的盛行
文档来源于网络,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 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二)夏商西周时期——奴隶制的产生、发展、鼎盛 1、经济: ① 农业:石器助耕(耜耕)
井田制 ② 工商:“工商食官”;青铜铸造,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商周的制瓷、丝织、商人经商; 城市:都城——阳城、毫、殷、镐京、洛邑。 2、政治: ① 分封制② 宗法制③ 王位世袭制及中央地方管理制度 3、科技文化:夏小正》、“殷历”;甲骨文、金文
文档来源于网络,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 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二、考点分布 必修一第一单元 必修二第一单元 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三单元 选修一第二、三、四单元
文档来源于网络,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
三、阶段特征仿(。从文档经如济有、不政当治之处、,思请想联文系化本人艺或术网方站面删归除。纳史实) (一)原始社会
文档来源于网络,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
(一)原始仿社。会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1、经济方面: ① 农 业: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最早距今1万年左右;刀 耕火种,生产力低下;土地制度属于氏族公有。最早培植粟 和水稻、 ② 手工业:制陶、掌握冶铜技术,最早养蚕剿丝、织绸。 2、政治方面:晚期私有制产生、出现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 形成民主推选首领的“禅让制”。 3、原始文化: ① 古代天文学的萌生:尧设火正,羲和三官,观测日月星 辰 ② 从劳动中产生原始歌谣、歌舞、中国诗歌、戏曲的源头 ③ 原始文字:六千多年前的“图画文字” ④ 绘画的萌芽:壁画、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中国古代史-讲义
中国古代史(讲义)
一、中国历史的三个阶段
(一)西周东周的封建社会(周王与贵族)
政治一分封宗法制一中央集权制
思想——礼乐制一百家争鸣
选官一一世卿世禄制—军功爵
经济-一-井田制一土地私有制
(二)汉朝到唐朝的豪族社会(皇帝与豪族)
政治——皇帝制、官僚制
思想-一一独尊儒术
选官一—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经济一一土地私有制与兼并、重农抑商,坞堡
(三)宋朝到清朝的平民社会(皇帝和士大夫)
政治皇权和中央集权的加强
02 思想一一程朱理学
经济-一一土地兼并与工商业发展选官一科举制
_
选择题考点逐题必杀新高考1-5/全国卷24-—27题
I-、第1/24题一先秦时期
(一)考点指向
1时代特征西周东周的封建社会(周王与贵族)
政治一一分封宗法制一中央集权制
思想一�礼乐制一百家争鸣
选官—一世卿世禄制一军功爵
经济一�井田制一土地私有制
2社会性质宗法分封制社会向中央集权制社会的转变
3重点关注.春秋战国时代特征
4核心事件商鞅变法
5.热点问题传统文化的初始阶段一一家国情怀
(二)具体考点
1. 商周之变
政治.
文化
2.周秦之变一一商鞅变法一一宗法分封制社会向中央集权制社会的转变
(1). 目的富国强兵
(2)内容实施“霸道之术”,三个阶段农耕、军战和中央集权,把秦国变成战争机器。
变法的关键是耕战。
第一讲中国古代史选择题绝杀秒杀技巧03。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整理课件
农 业 的 发 展
大动荡、大变革 阶段特征 经济:铁犁牛耕出现并推广;土地私有制确立 政治:诸侯争霸兼并,变法以图富国强兵 选贤任能、奖励军功变革世卿世禄;贵族没落新兴地主兴起; 中央集权替代贵族联合执政 公元前770年,东周建立,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春秋时期 政治形势 春秋时期,宗法制、分封制破坏 周天子大权旁落,诸侯为控制更多土地和人口相互进行争霸战争 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改称“王” 战国时期 政治形势 为富国强兵,一些诸侯国改革或变法,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 魏国李悝变法,“尽地力之效”,发展农业,制定《法经》,加强法制。 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时间:公元前356年;人物: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目的:富国强兵;理论:法家学说 以农 求富 增强 经济 实力 商 鞅 变 法 为田开阡陌封疆——废井田,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维护地主利益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首倡重农抑商,影响深远;增强秦国实力 统一度量衡——颁布标准度量衡器,促进经济交流和国家统一 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打击贵族势力,维护新兴地主利益 内 容 奖励 军功 加强 集权 废除“世卿世禄”制——无军功,剥夺贵族身份 建立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强化统治 推行县制——秦国在春秋已设县,君主直接任免县令,加强中央集权 燔诗书而明法令——烧毁儒家细想,强化法家思想统治地位 变革社会风俗——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结局——侵犯贵族利益,孝公死,商鞅被杀,但商鞅之法未废 影响——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未秦国富国强兵和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打击并瓦解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对后世影响深远 商鞅变法,国富兵强 背景 秦国 统一 战争 战争使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成为历史趋势 嬴政雄才大略,吸引人才 (郑国修郑国渠;李斯上书《谏逐客书》)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长期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 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讲义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一、中国古代王朝的建立(空格处不记)二、结合考纲归纳各朝代的大事(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对外)史前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1、原始农耕的出现:距今1万年前后、新石器时代,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经济变革。
2、农耕聚落的典型:陕西临潼、姜寨遗址3、中华文明的起源的特征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核心区域是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夏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00年)1、从公天下到家天下2、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3、具备国家的基本特征,设官职、军队、监狱、制定刑法4、二里头遗址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1、信史(文献、甲骨卜辞、考古的多重印证)2、青铜时代3、甲骨文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1、牧野之战(武王伐纣)——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1世纪)2、封邦建国体制(“封建时代”)3、周公礼乐制度、“德治”东周——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1、周平王迁都洛邑——公元前770年2、社会大变革:经济:铁器、牛耕技术的出现,荒地开垦,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新兴地主和自耕农产生;农业、手工业、商业活跃,社会呈现出追逐利益实力竞争局面。
政治:王室衰微,列国纷争,各国变法,封邦建国体制瓦解。
思想文化:礼崩乐坏、百家争鸣。
3、百家争鸣(儒、法、道)4、战国七雄5、商鞅变法:废井田制度(土地私有制确立)、废世卿世禄制、建县制、奖励农耕、什伍连坐秦(公元前221 ——公元前207)1、秦统一:公元前221年,灭六国,建立第一个大一统国家,“帝制时代”2、中央集权体制(皇帝制度、中央三公九卿制度、地方郡县制)3、秦的暴政4、第一次农民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西汉(公元前202 —公元9年)——————————————罗马时期1、汉承秦制,但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吴楚七国之乱2、黄老思想,无为而治,“文景之治”3、汉武帝时代:政治上,内外朝制度、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民族关系上,河西走廊设置河西四郡,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对外关系,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东汉(公元25——公元220)1、豪强地主2、赤壁之战:208年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 年)1、三国鼎立_:220年“曹魏”,221年“蜀汉”,229年“孙吴”2、北朝(439——581)= 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南朝(420——589)=宋、齐、梁、陈3、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4、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隋(581年——618年)1、三省六部制2、科举制唐(618年——907年)——————————阿拉伯帝国、中世纪西欧早期1、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2、科举制3、贞观之治(627——649)4、开元盛世(713——741)5、唐蕃和亲6、丝绸之路全盛7、日本派“遣唐使”来唐学习8、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宋(960年——1127年——1279)————————中世纪西欧中期1、建立:960年,赵匡胤,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2、文官体制3、王安石变法:北宋中期(1069年,宋神宗熙宁二年)4、北宋与辽、西夏的鼎立:1044年5、南宋与金的对峙6、靖康之变(靖康之耻):1127年,北宋灭亡,南宋建立7、科技成就:活字印刷术、火药武器(突火枪、火铳)、沈括的《梦溪笔谈》8、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9、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蒙古族忽必烈建立元朝,1279年灭南宋元朝(1127年——1368年)——————————中世纪西欧中期1、1271年,蒙古族忽必烈建立元朝,1279年灭南宋,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大一统帝国2、行省制度3、宣政院管吐蕃(今西藏)、澎湖巡检司管(今台湾)明朝(1368年——1644年)1、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之职(朱元璋)2、正式设立内阁制度(朱棣)3、朝贡贸易4、早期的西学东渐:16世纪中期——18世纪中期,明末清初清朝前期:(1644年——1840年)1、军机处:雍正2、巩固国家统一措施:东北:抗击沙俄,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康熙西北:平定蒙古准格尔部叛乱————康雍乾平定新疆回部叛乱————乾隆西南:派驻藏大臣————雍正金瓶掣签制————乾隆东南:设台湾府————康熙中期3、《四库全书》————乾隆4、文字狱5、清初:海禁康熙中期:开禁乾隆:闭关三、概括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夏商周——奴隶社会的产生、发展、鼎盛期: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商是我国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西周开创封邦建国体制、礼乐制度春秋战国——春秋是奴隶社会解体、战国时封建社会形成社会大变革:列国纷争、社会动荡、经济、政治、思想变革、社会转型(一)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1、政治: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完善——国家最高权力继承秩序(禅让制——世袭制——嫡长子继承制)地方管理制度产生与发展(内外服制——分封制——县制)2、经济:原始农业的出现,自给自足3、思想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本形成——百家争鸣奠定中华文化的基础4、民族:春秋战国列国纷争,民族融合高潮——第一次高潮(二)秦汉——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1、政治: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建立和巩固(汉武帝政治、思想、民族)2、经济:小农经济发展,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汉武帝时代强盛3、思想文化: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主流的意识形态——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三)魏晋南北朝——封建国家的分裂、融合1、政治:国家分裂、南北对峙、政权更替频繁2、经济:南方经济获得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3、民族:(孝文帝改革)民族融合加快——第二次高潮4、思想文化:佛教、道教盛行,儒学面临困局(原因有三,考试考过)(四)隋唐——中华文明的繁荣、鼎盛期1、政治:国家统一、制度创新(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中央集权体制完善2、经济:封建经济大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3、思想文化:领先世界,兼容并蓄、恢宏博大,辐射东亚、形成东亚文化圈4、民族:开明的民族政策(唐蕃和亲)5、对外关系:路上丝绸之路全盛,(遣唐使)东亚文化圈(五)宋元——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1、政治: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文官体制、行省制度)2、经济:海上丝绸之路兴盛、商品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3、思想:科技发达、外传影响欧洲(三大发明外传、活字印刷术、火药武器、《梦溪笔谈》)儒学发展至哲学高度,理学产生4、民族:多民族政权并立,民族融合加快——第三次高潮5、对外:海上丝绸之路兴起(六)明清——中华文明的繁荣与危机并存1、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至顶峰2、经济:封建经济高度繁荣(康乾盛世):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的表现3、思想文化:大型图书的编纂——《四库全书》——最大的丛书思想控制加强——文字狱4、民族:统一的多民国家进一步巩固措施(东北、西北、西南、东南)4、对外:从海禁到闭关四、王朝的统一与分裂————统一是主流、分裂是插曲1、几个历史时期:三次大一统时期:秦汉、隋唐、元明清三次大分裂时期: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辽宋夏金四次大一统王朝:秦、(西晋)、隋、元九个统一王朝:秦、汉、西晋、隋、唐、宋、元、明、清2、大一统局面出现的原因、影响原因:政治:中央集权体制建立与完善有利于巩固统一;杰出帝王的贡献;统一符合人民愿望思想:儒家“大一统”思想的传承,具有超稳定的文化传统、文化认同感经济:小农经济需要中央集权支持;封建经济的繁荣为大一统奠定物质基础民族:民族融合增强民族凝聚力,加深文化认同感地理: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有利于统一(大河、农业文明需要统一的国家政权)影响: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融合、科技文化进步,国力强盛、国际地位提高3、分裂原因————封建制度本身决定1)根本原因: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割据性(导致地方势力膨胀)2)政治:专制主义弊端,暴政、专制腐败(中央权力削弱)3)民族融合不够充分4、封建王朝前兴后衰的原因————封建制度本身决定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皇帝的好坏直接影响王朝的兴衰前期:吸取教训、调整政策、轻徭薄赋、宽政安民、纳谏、用人后期:缺乏进取心,政治腐败、暴政,阶级内部矛盾,地方势力膨胀,中央削弱经济——自然经济占主导,导致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封建经济的分散性导致地方割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
根据考试大纲的相关要求,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发展线索,我认为在中国古代史的复习中应当牢牢抓住以下这些内容。
因为今年是首次全国命题,所以很难对命题作出一种有把握的推测,而且对于考生来说,应考的唯一法门就是全面地复习,而不是去盲目地对试题本身进行任何猜测。
下面所列的内容基本上是严格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是中国古代史的一些基本的要求,希望能对大家的复习起到一个提示作用,可以对照自己在复习中是否有所遗漏。
因为这些知识点中重要内容我在各章的讲课中已经作了较为详尽的讲述,所以在此就不再进行任何展开说明。
第一章原始社会
一、旧石器文化:
早期: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
中期:大荔人、许家窑人、丁村人等
晚期:山顶洞人
二、新石器文化:
早期:裴李岗、老官台、彭头山文化
中期: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河姆渡文化、屈家岭文化。
晚期:龙山文化、齐家文化、良渚文化等
三、古史的传说时代:
1、黄帝和炎帝
2、颛顼和帝喾
3、尧舜禹时期
第二章、夏商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
一、夏
1、启与夏王朝的建立
2、少康中兴
3、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
二、商朝
1、商朝的建立
2、盘庚迁殷、武丁中兴
3、商朝的文化:甲骨文和青铜器
三、西周
1、周族的兴起和武王伐纣
2、周公的当政与成康之治
3、宗法制与分封制
4、共和行政(国人暴动)
四、春秋
1、平王东迁
2、春秋五霸
3、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变革:井田制的瓦解、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4、礼崩乐坏与士阶层的兴起
5、老子
6、孔子
五、战国时期
1、商鞅变法
2、郡县制
3、战国经济与科技的发展:铁器和牛耕、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郑国渠)、甘石星经、扁鹊
4、百家争鸣:墨子、孟子、荀子、庄子、法家和韩非子
六、一些史学和文学著作:左传、国语、战国策、世本、竹书纪年、楚辞、屈原
第三章、秦汉时期
一、秦
1、秦灭六国
2、秦朝加强统一的各项制度和措施:
3、秦的暴政与灭亡
二、西汉时期
1、刘邦与西汉统治秩序的建立:约法三章、楚汉战争、西汉的统一
2、汉初的修养生息政策与“文景之治”
3、汉武帝加强集权和维护统一的措施:限制相权、建立中朝、限制缩小和取消诸侯国的势力(推恩令、酎(昼)金夺侯、左官律)、十三州刺史部和司隶校尉、察举制和太学、打击匈奴、开拓西域、盐铁官营、算缗和告缗、均输和平准、三官钱、罢黜百家和独尊儒术。
4、西汉时期的社会与经济:代田法、区田法
5、西汉学术文化:董仲舒、司马迁、经学(今文与古文经学)、文学艺术、科技
6、西汉末年的统治危机和王莽改制
四、东汉时期
1、东汉的建立
2、刘秀加强中央集权的各种措施
3、东汉的经济与科技:王景治理黄河、崔寔《四民月令》、水排、蔡伦的造纸术、张衡、医学(张仲景、华佗、《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4、班超出使西域
5、东汉的思想和文化:经学(谶纬)、王充、佛教、五斗米道和太平道
6、东汉后期的政治危机:外戚和宦官的轮流专政,累世公卿的官僚集团的出现、党锢之祸。
第四章:帝国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一、三国
1、军阀战争
2、赤壁之战
3、三国鼎立:曹魏(唯才是举、三省制的雏形、九品中正制、屯田)
二、西晋
1、西晋的建立与占田制
2、分封制八王之乱
三、十六国与东晋
1、十六国
2、东晋与门阀制度
3、淝水之战
四、南北朝:
1、南朝与北朝的兴替
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3、侯景之乱
五、文化与科学
1、数学:刘徽与祖冲之
2、天文学:《元嘉历》、《大明历》
3、医学:葛洪、陶弘景、《本草经集注》
4、农学:贾思勰《齐民要术》
5、地理学:《水经注》
6、玄学:王弼、何晏、正始之音、郭象等
7、范缜《神灭论》
8、史学: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沈约《宋书》、常璩(渠)《华阳国志》
9、文学与艺术:建安七子、三草、陶渊明、刘勰的《文心雕龙》、王羲之、顾恺之、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
第五章、隋唐五代时期
一、隋
1、隋的建立与统一
2、隋巩固统一的措施:大索貌阅、大运河
3、隋炀帝
二、唐
1、玄武门之变与贞观之治
2、武则天的统治
3、开元盛世
4、均田制与租用调制
5、府兵制
6、三省六部制
7、科举制
8、律令格式
9、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10、唐后期的财政改革:两税法
11、元和中兴
12、宦官专权:永贞革新(二王八司马事件)、甘露之变
13、牛李党争
14、黄巢起义、朱温篡唐、五代的更迭、十国、后周的改革
15、隋唐的民族和对外关系:突厥、回纥、吐蕃(松赞干布)、南诏、鉴真、丝绸之路
16文化:《五经正义》、韩愈《原道》、唐诗、刘知几《史通》、杜佑《通典》、阎立本、吴道子、欧阳询、孙思邈、僧一行
第六章:宋辽金元时期
一、北宋
1、宋初的政治制度
2、积贫积弱的局面与士大夫政治
3、庆历新政
4、王安石变法
5、北宋晚期的党争
6、海上之盟与北宋的灭亡
二、辽、西夏的统治与北宋的关系
1、辽的建立与概括
2、宋辽关系(澶渊之盟)
3、西夏与宋德关系
三、南宋
1、南宋建立与金的关系(三次和议:绍兴和议、隆兴和议与嘉定和议)
四、金
1、金的兴起与衰落
2、蒙古灭金
五、元
1、忽必烈
2、行省
3、民族关系:四等人制
六、宋元的社会经济:
1、土地关系
2、社会结构:驱口
3、农业与手工业
4、商业与城市
七、文化
1、理学:洛学、关学、朱熹、陆九渊、鹅湖之会
2、史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郑樵《通典》、马端临《文献通考》
3、艺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4、科技:四大发明、沈括、郭守敬〈授时历〉、王桢《农书》
第七章:明清
一、明朝
1、明朝专职集权的高度发展
2、明朝的科举与学校
3、分封与靖难之役
4、漠北与倭寇
5、宦官专政与内阁及明末党争(东林党)
6、对外关系:郑和下西洋、元朝战争、欧洲殖民者、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
7、明末农民起义
二、清
1、八旗制度
2、清代高压政治
3、平定三藩
4、统一台湾
5、统一漠北和平定新疆
6、管理西藏
7、改土归流
8、天地会、哥老会和白莲教等秘密会社的反清
9、清代政治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理藩院、总督与巡抚、八旗兵与绿营兵、保甲制度、
10、清的对外关系:对俄、闭关政策、禁止天主教的传教、英国使臣来华
11、文化:阳明心学、实学思潮、乾嘉学派(惠栋与戴震)、史学(钱大昕、赵翼、王铭盛)、明清小说
12、科学技术:〈农政全书〉〈天工开物〉、〈本草纲目〉〈徐霞客游记〉
以上就是中国古代史复习的一些基本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