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历史演义小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明代历史演义小说
第一节演义小说及其发展概况
一、什么是演义小说
“演义”一词出自晋代潘岳《西征赋》,原意是援引古事、敷陈其事而加以引伸的意思。

大约元末明初开始成为小说体裁的名称。

演义小说,简单地说就是敷演历史事实的小说。

由于它是敷演所谓“历史事实”的,所以通常称之为历史演义小说。

依据郑振铎的意思,这种小说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创作主旨在于演绎历史事件,反映历史发展概貌,记述朝代兴亡,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二是所写的主要事件和人物,多本有其事而添设敷衍,实多虚少,因而创作往往受历史的局限;三是多采用编年体的写法,或记述一代史实,或通演古今事,人物多为帝王将相,具有历史感(《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二、演义小说的发展演变
演义小说由宋代说话的“四家”(吴自牧《梦粱录》计四科为:小说;谈经,说参请,说诨经;讲史书;合生。

但耐得翁《都城纪胜》、周密《武林旧事》各书记载稍异)之一的“讲史”发展而来。

讲史的特点是演说“历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都城纪胜》《梦粱录》),题材一般取材于正史如《通鉴》,但作一定程度的虚构;也有取材于野史传说的。

“讲史”形式上分卷分目,略具后来章回小说雏形。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演义”小说是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

由于它采用章回的形式,以后的演义小说也都一样一律采用章回的形式。

明代是演义小说繁荣昌盛的时代,它的起点就是《三国演义》。

由于《三国演义》的巨大成功,影响了明清两代的演义小说的创作,产生了不少新的历史演义小说。

可观道人《新列国志叙》说:“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余回,为世所尚。

嗣是效颦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两汉》《唐书》《残唐》《南北宋》诸刻,其浩瀚几与正史分签并架。

”到清代,历史演义小说又有发展。

这些历史演义小说,影响最大的有四个系统:列国、杨家将、说唐和说岳。

其中说岳与杨家府两个系统,说唐的后半——《说唐演义全传》及其续书《说唐后传》、《混唐后传》、《说唐三传》、《粉妆楼全传》等具有英雄传奇小说的特点,所以有的书称为英雄传奇小说。

列国系统:
1、宋代讲史平话有《七国春秋平话》《秦并六国平话》。

2、明中叶余象斗编撰《列国志传》。

3、明末冯梦龙在《列国志传》的基础上写成《新列国志》。

4、清蔡元放将《新列国志》删改润色成《东周列国志》,为最流行的本子。

《东周列国志》是成就仅次于《三国演义》的历史演义小说。

杨家将系统:
1、宋代有其故事流传,如南宋临安说话人即有说《杨令公》《五郎为僧》平话。

2、金院本中有《打王枢密爨》。

3、元明两代有许多杨家将故事的戏曲作品,如元杂剧有《昊天塔孟良盗骨》《谢金吾诈拆清风楼》,明杂剧有《开诏救忠》《活拿萧天佑》《破天阵》《黄眉翁》
等。

4、明代有“秦淮墨客校阅,烟波钓叟参订”的《新绣全像杨家府世代忠勇演义志传》即《杨家府演义》(万历刊本)。

《杨家府演义》为此系统的代表作。

说唐系统:
1、唐宋元说唱小说戏曲中隋唐故事:传奇故事如记隋事者有《大业拾遗记》《海山记》《迷楼记》《开河记》,记唐事者有《隋唐嘉话》《明皇杂录》《开元天宝遗事》《长恨歌传》《太真外传》《梅妃传》等;元杂剧有十几种与隋唐故事相关的剧作。

另有《天宝遗事诸宫调》。

2、明初罗贯中有《隋唐两朝志传》、明中后期熊大木有《唐书志传通俗演义》,另有万历刻本、澹圃主人(即诸圣邻)编次《大唐秦王词话》。

3、明末无名氏有《隋炀帝艳史》、袁于令有《隋史遗文》。

4、清代康熙年间褚人获《隋唐演义》、约成书于雍正年间的无名氏的专演瓦岗英雄的《说唐演义全传》。

5、《说唐演义全传》的续书《说唐后传》(罗通扫北、薛仁贵东征高丽)、《混唐后传》(抄录隋唐演义》征西部分)、《说唐三传》(薛丁山樊梨花征西事)等;另有《粉妆楼全传》。

《隋唐演义》、《说唐演义全传》为说唐系统的高峰。

说岳系统:
1、宋即有相关故事流传。

《梦粱录》卷21记载王六大夫于咸淳年间“敷衍《复华篇》及《中兴名将录》”,《醉翁谈录》有“新话说张韩刘岳”的话。

《夷坚志》还有“东窗事犯”的故事。

2、宋元明有众多戏曲作品,如元杂剧有孔文卿《东窗事犯》,南戏有《秦桧东窗事犯》,明代有《岳飞破虏东窗记》及《精忠记》。

3、明熊大木有《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又名《大宋演义英烈传》、《岳武穆精忠传》。

4、清乾隆间钱采《说岳全传》。

《说岳全传》为此系统之空前的作品。

不少戏曲、说唱作品均取材于此。

其它演义小说:
尚有《西汉演义》《二十四史通俗演义》等
第二节演义小说的代表作《三国演义》
一、《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
贾仲明(1342-1423?)《录鬼簿续编》(作于1422年):“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

乐府隐语,极为清新。

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矣,竟不知其所终。

”贾仲明至正甲辰(1364)复会罗贯中时22岁,两人为“忘年交”,估计罗贯中在50左右。

如此罗生年在1314年左右。

假定罗年70而终,则其卒年在1384年左右。

近来发现四明丛书刊本《赵宝峰先生文集•附录》载有《门人祭赵宝峰先生文》,中有署罗本者。

罗本即罗贯中(郎瑛《七修类稿》:“《三国》、《水浒》二书,乃杭人罗本贯中所编”;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钱塘罗贯中本者,南宋时人,编撰小说数十种,而《水浒传》叙宋江事,……”;嘉靖间几种《三国志通俗演义》题署,最早刊本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

而所列门人,均按年龄排序。

罗本排名第11位,其前为向寿(1310年生)、乌斯通(1314年
生),其后为王桓(1319年生)。

此与前述推论大体相符。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等依据地名以为创作于元代,与前述推论没有冲突,并无不可。

例如:《三国志通俗演义》卷11《周瑜南郡战曹仁》节“油江口”注说:“今时江陵管下公安县是也。

”元王幼学《通鉴纲目集览》卷14说:“油江口,地名,三国时昭烈帝立营于此,改名公安县,今县属江陵府。

”《大明一统志》说:“公安县,今属荆州府。

”如为明时地名,当说“油江口”“今时荆州府公安县是也。

”这样的地名注有二十多条,都与元代地名相合。

除了上述材料外,明人王圻《稗史汇编》对罗贯中也有记载。

其卷一百三《文史门·杂书类·院本》:“文至院本、说书,其变极矣。

然非绝世轶材,自不妄作。

如宗秀罗贯中,国初葛可久,皆有志图王者,乃遇真主。

而葛寄神医工,罗传神稗史。

”清人徐渭仁说他曾客于张士诚幕中(《徐炳所绘水浒一百单八将图题跋》:“施耐庵感时政陵夷,作《水浒传》七十回。

罗贯中客伪吴,欲讽士诚,继成一百二十回。

”),但均不知何据。

罗贯中的其他所传作品:小说《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另外或曰他也是《水浒传》的作者之一。

二、《三国演义》的版本
据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说,今所见明时刊本已不下20种。

其中最早者为嘉靖壬午(1522)刊本(按: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说以弘治甲寅即1494年刊本为最古。

当以孙说为是),书名《三国志通俗演义》,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

卷首有弘治甲寅(1494)庸愚子(蒋大器)《序》、嘉靖壬午修髯子(张尚德)《引》。

该书1929年商务印书馆据涵芬楼藏板影印,因其前有庸愚子弘治甲寅年序,因误名《弘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

全书24卷240则,每则前有七言一句的小目。

比如卷一第一则“祭天地桃园结义”,第二则“刘玄德斩寇立功”,第三则“安喜张飞鞭督邮”。

今通行《三国演义》第一回为《宴桃源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立首功》,第二回为《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

嘉靖本以前,估计均为抄本。

以后各种版本,都依据嘉靖本,只是在插图、音释、考证、评点和卷数、回目、个别文字方面作些调整,但总体面貌没有变化。

至《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本,才将240则合并为120回,回目也由单句变为双句。

在《三国演义》的各种版本中,影响最大的是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评改本。

毛氏父子以李卓吾评本为基础修改了该书的回目,削除了原书的论赞,而且对情节和文字也作了些增删的处理,并逐回加上自己的评论。

但也正因为如此,毛本非保存其完整原貌的本子。

毛氏父子评改本简称为《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

毛本出来后,一切旧本乃不复行。

三、《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
高儒《百川书志》说:“据正史,采小说,征文辞,通好尚,非俗非虚,易观易入,非史氏苍古之文,去瞽传诙谐之气,陈叙百年,该括万事。


《三国演义》的取材不外两个方面:一是“史册”;二是文学艺术作品。

(1)前者主要是晋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朱熹《通鉴纲目》;
(2)后者主要是六朝以来的民间故事、说唱、小说、宋元以来戏曲作品。

如按时代排比,发展轮廓大致如下:
六朝:裴启《语林》、刘义庆《世说新语》。

所取材料如:曹操梦中杀人,望梅止渴,曹娥碑词(黄绢幼妇外孙齑臼),七步成诗等。

隋:《大业拾遗记》,中有木刻三国故事。

唐:李商隐《娇儿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

北宋:说话中有“说三分”的霍四究(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苏轼《东坡志林》记载小儿听说三国故事;前两者又说明当时还有讲史话本。

宋元南戏:《周小郎月夜戏小乔》《貂蝉女》。

元代:
(1)据《录鬼簿》《太和正音谱》元杂剧中大约有三国戏60多种,今存《单刀会》等10种(具体为《单刀会》《西蜀梦》《襄阳会》《王粲登楼》《三战吕布》《黄鹤楼》《博望烧屯》《连环计》《千里独行》《隔江斗智》),元明之际杂剧10余种(《陈仓路》《五马破曹》《庞掠四郡》《娶小乔》《桃园三结义》《单刀劈四寇》《怒斩关平》《单战吕布》《大战石榴园》《三出小沛》《大破杏林庄》等)。

其中完整的“貂蝉”故事据说就最先见于元杂剧无名氏《连环计》。

剧写杨彪、王允、蔡邕等人巧设连环之计,使董卓、吕布反目成仇并以忠义说服李肃,最终借董卓受禅之机合力将其杀死。

此剧本事虽然出自《后汉书》的《董卓传》与《吕布传》,但其中貂蝉事则当出自民间传说。

作者出于封建的正统思想对杨彪、王允等人维护汉室的耿耿忠心给予了充分肯定
(2)话本:元有刻本《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三国志平话》的话本流传。

这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三国故事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特别是在朱熹《通鉴纲目》(改《资治通鉴》曹魏编年为蜀汉编年)的影响下,“尊刘贬曹”倾向早已形成。

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苏轼《东坡志林》的记载:“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古话。

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可见,《三国演义》无论是从材料看,抑或从思想倾向看,都是在广泛吸取前人有关三国故事的基础上重新熔裁之后写成的,是世代累积型作品。

四、《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主要涉及两个方面:
(一)“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1)这显然在一定程度上宣扬了传统的正统观念。

如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小说称刘备为刘皇叔,汉室出身成为小说“拥刘”的根据之一。

相反,曹操不是汉朝天子刘姓的后代却又篡权,因而被称为“汉贼”。

这是封建“家天下”的思想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体现《三国演义》的局限。

(2)但这种思想,又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汉民族的爱国思想。

受宋元时期北方少数族的侵扰,宋元时代的许多文学作品将“汉家政权”视为”汉族政权”的象征,拥护“刘汉”,反映了人们维护汉族政权的愿望。

(3)“拥刘反曹”倾向也反映了作者歌颂“仁政”反对暴政的思想,表现了作者“明君贤相良将”的政治理想。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是“仁君”的典范(如当阳败退,形势十分危急,但刘备并不因此抛弃随他而行的十几万百姓),曹操是奸诈之君的代表,“拥刘反曹”实则就是“拥护仁君反对奸诈之君”,宣扬的是“得人心者得天下”的思想。

(二)肯定了刘关张的“义”的思想: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之后,名为君臣,
实为结义兄弟,所以“义”高于一切。

关羽尽管身陷囹圄,却“身在曹营心在汉”,坚决拒绝曹操的高官厚禄,金银美女,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历尽艰险,投奔寄人篱下的义兄刘备;赤壁之战,他奉命扼守华容道,他又不忘曹操对他的“新恩”,竟然甘违“杀头”军令,“义释”了曹操。

由此成为“义”的化身。

而刘备,一旦知悉义弟关羽被东吴所杀,就一心复仇,即使此举有危国家社稷也在所不惜(赵云说:“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

愿以天下为重。

”先主答曰:“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

显然,在刘备,“义”是压倒一切的,结义之弟重于国家社稷。

张飞也是以报兄仇压倒一切,以致因此鞭打部下而为其暗杀。

这种“义”,显然是下层民众、尤其是市民道德观念的产物。

五、《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
毛宗岗评《三国演义》的人物时有“三奇”“三绝”的说法:诸葛亮为“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关羽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曹操“是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又分别称其为“智绝、义绝、奸绝”。

这足以说明《三国演义》的人物是典型的,虽然人物性格有失之绝对化的倾向。

被毛宗岗称之为“奸绝”的曹操是《三国演义》刻画最成功的人物。

他“奸”:他阴险奸诈、忌贤妒能、虐杀人才、甚而“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显得极端奸诈自私。

但他又“雄”: 雄才大略、为人洒脱、豪爽多智、处变不惊、爱惜人才、审时度势;有时还轻敛薄赋,爱惜百姓;甚而明知刘备胸怀大志,久必为患,但为“不失天下之心”而并不杀他;而当关公挂印封金、离曹奔刘时,他说“彼各为其主,勿追也”,都显得宽大仁德。

曹操是“奸”“雄”的有机结合体,汝南许劭评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可以说是对他的最好概括。

可见曹操是“奸雄”的典型。

第12回写曹操与吕布战于濮阳,中了陈宫之计,仓皇而逃:
火光里正撞见吕布挺戟跃马而来。

操以手掩面,加鞭纵马竟过。

吕布从后拍马赶来,将戟于操盔上一击,问曰:“曹操何在?”操反指曰:“前面骑黄马者是他。

”吕布听说,弃了曹操,纵马向前追赶。

曹操拨转马头,望东门而走……
曹操因此得脱。

这种处变不惊、临危不乱、险境中镇定自若的本领,就绝非一般奸诈小人所能为。

关羽“义绝”(或“勇”),是“义”的化身。

这种“义”,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刘备的“守义”。

刘备寄人篱下,关羽尽管身陷囹圄,却坚决拒绝曹操的高官厚禄,金银美女,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历尽艰险,为的就是严守“桃园结义”之“义”。

这是一种“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侠义行为。

二是对曹操的不“负义”。

他虽说“新恩虽厚,旧义难忘”,在他心目中明显“旧义”重于“新恩”,但他却并不因为“旧义难忘”而不顾“新恩”。

他斩颜良,诛文丑,就是为报曹操之“新恩”。

他过五关斩六将,每次杀人,尽管势不得已,但总是担心“曹公知之,必以为我为负恩之人”。

到了华容道上,他竟然甘违“杀头”军令,“义释”了曹操。

显然,此时的“义”,已经大于了“兴复汉室”的誓言与事业,是一种为了不“忘恩负义”从而可以牺牲一切“大义”行为。

关羽的“义”,显然也是下层平民百姓尤其是市民阶层的道德观念的产物。

当然,关羽也是有缺点的,正如齐裕焜《明代小说史》所说:“一生英勇,蔑视敌人,气吞山河,但又骄傲自大,刚愎自用。


诸葛“智绝”,是贤相的典范,是道德智慧的化身,集忠贞、诚信、仁义、
坚毅、睿智、机敏于一身。

他料事如神,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玩曹操、周瑜这样的智谋之士于股掌之间;他辅佐两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但有不当处,所谓欲“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也。

刘备“仁绝”,是仁君的典范。

如当阳败退,形势十分危急,但刘备并不因此抛弃随他而行的十几万百姓。

但作者“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所谓“刘备摔阿斗,刁买人心”。

张飞“莽绝”,为人鲁莽直率,嫉恶如仇,粗中有细。

六、《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1、宏大绵密的结构:《三国演义》叙述起自汉灵帝中平元年,终于晋太康元年的共97年的所谓“三国”史实,诚如高儒《百川书志》所说“陈叙百年,该括万事”,内容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但它以史为经,以事为纬,以蜀汉为中心,以蜀汉与曹魏之争为主线,适当穿插各政治集团之间的尔虞我诈、尔存我亡的政治、军事斗争,使之矛盾集中,线索分明,主次有序,详略得宜。

2、七实三虚的写法,较好地处理好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之间的关系,确立了历史演义小说的典范。

虽然谢肇淛《五杂俎》以为“太实则近腐”,清代著名学者、思想家章学诚《丙辰札记》以为“七实三虚惑乱观者”,鲁讯也以为“虚实”失当,以致像王渔洋这样的大诗人都因此产生了误会(民间有“真《三国》,假《封神》,《西游记》骗死人”的说法)但是演义小说毕竟“据旧史即难于抒写,杂虚辞复易滋混淆”(鲁讯《中国小说史略》),或者说“全实则死,全虚则诞”,所以大约只有如《三国演义》的“虚实”,才是恰当的。

3、“犯中求避”的战争描写:“犯中求避”为毛宗岗语,“犯”指情节的相犯相似,“避”指情节的相避不同,即善于在相似的情节中写出战争的不同个性。

具体说就是写不同的战争又写出不同的特点,如赤壁之战与猇亭之战,毛宗岗即有如下评论:“曹操赤壁之战,骄兵也;先主猇亭之战,愤兵也。

骄兵败,愤兵亦败。

”赤壁之战中,孙、刘以进攻取胜,猇亭之战中,东吴以坚守取胜;赤壁之战中,指挥者诸葛亮与周瑜才华横溢,妙计层出不穷,猇亭之战指挥者陆逊忍辱负重,以柔克刚。

一骄一愤,一攻一守,一刚一柔,绝不雷同。

再如书中官渡、赤壁、彝陵三大战争,虽然情节相似,如均为以少胜多,都用火攻等,却同样写出了战争的不同个性。

4、文白相杂的语言特点:作于弘治甲寅的庸愚子(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说“史之文,理微义奥”,而评话“言辞鄙谬,又失之于野”,只有《三国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恰好弥补了两者的缺陷,使“人人得而知之”。

七、《三国演义》之不足
1、“虚实失当”。

章学诚《丙辰札记》以为“七实三虚惑乱观者”,鲁讯也以为“虚实”失当,因其虚得不够,致使像王渔洋这样的大诗人都因此产生了误会。

2、人物形象绝对化片面化或“描写过实”:“写好的人,简直一点坏处都没有;而写不好的人,又是一点好处都没有。

其实这事实上是不对的,因为一个人不能事事全好,也不能事事全坏。

譬如曹操他在政治上也有它的好处;而刘备、关羽等,也不能说毫无可议,但是作者并不管它,只是任主观方面写去,往往成为出乎情理之外的人。

”(鲁迅《中国小说的变迁》)
3、文章和主意不能符合:“这就是说作者所能表现的和作者所想象的,不
能一致。

如他要写曹操的奸,而结果倒好像是豪爽多智;要写孔明之智,而结果倒像狡猾。

”或者“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鲁迅《中国小说的变迁》《中国小说史略》)
4、正统思想:因为刘备与皇室稍微沾一点血缘关系,便被尊为正统。

这同周仓所谓:“天下土地,惟有德者居之。

岂独是汝东吴当有耶”也有些矛盾。

5、对黄巾农民起义的态度:以之为“贼”,给以丑诋谩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