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旁海绵状血管瘤1例

合集下载

右侧侧脑室三角区海绵状血管瘤一例

右侧侧脑室三角区海绵状血管瘤一例

右侧侧脑室三角区海绵状血管瘤一例报告患者男,34岁。

一周前外伤后于外院行颅脑CT发现侧脑室占位性病变。

体检:PE(-),肌力、肌张力(-),肢体痛温觉(-),Romberg(-),Kernig(-),Babiuski(-)。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9.32×109/L;中性粒细胞数(7.68×109/L)及百分比(82.3%)升高;淋巴细胞百分比(15.5%)及单核细胞百分比(1.3%)下降;红细胞压积(0.390L/L)下降;血红蛋白体积分布宽度(20-31g/L)升高;余血常规项目未见明显异常。

MRI检查:平扫示右侧侧脑室三角区一类圆形异常信号灶,大小约3.5cm×3.6cm×3.4cm,边界清楚,T2WI病灶大部分呈稍高信号,内见斑片状及索条状低信号(图1),T1WI呈等信号(图2),DWI(b=1000)以高信号为主,内见多发散在条状低信号,病灶后部周边见弧形低信号区(以DWI(b=0)显示更清楚)(图3),Flair呈以高信号为主的高低混杂信号(图4);增强SWI之MIP图示病灶呈明显低信号,内见斑片状等、稍高信号,病灶前部见散在小结节状明显高信号影,周边见完整低信号环(图5),phase图呈以高信号为主的高低混杂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周边及中心呈结节状、斑片状明显强化(图6);右侧侧脑室后角及下角明显扩大,病灶周围未见明显水肿带。

术前MRI诊断:右侧侧脑室脑膜瘤可能性大。

手术所见:患者行右颞顶枕开颅侧脑室肿瘤切除术及颅骨成形术。

所见肿瘤呈暗红色,圆形,包膜完整。

穿刺抽出暗红色血液,提示富血管性;大小约为3.5cm×3.5cm×3.0cm。

电凝肿瘤包膜,见肿瘤收缩,肿瘤与侧脑室三角区部分粘连,但易分离,无血管增生;分离其与脑室壁关系,向前下延伸,找见其供血动脉,供血动脉为颞角处脉络丛动脉,并见肿瘤与脉络丛粘连密切,将供血动脉与脉络丛凝断,供血动脉阻断后见肿瘤体积缩小;发现肿瘤有一粗大静脉向体部的脉络丛引流。

鞍旁脑膜血管周细胞瘤1例

鞍旁脑膜血管周细胞瘤1例

鞍旁脑膜血管周细胞瘤1例牛田力;郑程程;冯洁;苗延巍【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年(卷),期】2013(024)008【总页数】2页(P603-604)【关键词】脑膜肿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作者】牛田力;郑程程;冯洁;苗延巍【作者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辽宁大连116011;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辽宁大连116011;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辽宁大连116011;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辽宁大连116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5;R814.42;R445.2病例女,46岁。

双眼视物模糊2月余,时有头痛、头晕,无恶心、呕吐,无心慌、胸闷,无抽搐发作,无肢体功能障碍,无多饮多尿。

化验室检查均为阴性。

影像学表现:CT平扫(图1)示左侧鞍旁分叶状高密度影,大小约4.8 cm×5.6 cm,无钙化,CT值50 HU,注射对比剂后明显强化,动脉期CT值136~240 HU,病灶与左侧海绵窦分界不清,左侧中脑受压。

MR示左侧鞍旁不规则团块影,T1WI呈等、低混杂信号,T2WI呈等、高、低混杂信号(图 2),增强后病灶显著均匀强化、内见穿支血管(图3),肿瘤占位效应明显。

颅内CTA示左侧鞍旁占位病变,血供丰富,可见瘤内血管影,左侧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受压移位。

手术所见:术中咬除左侧颞骨至中颅窝底部,悬吊硬膜,放射状剪开硬膜,镜下切除左侧部分颞极组织,暴露肿瘤,见质地较韧、呈桑葚状,血运极为丰富,中颅窝底硬膜未见明显侵犯。

肿瘤内侧界包绕视神经和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被挤向内侧上方,无蛛网膜界限,肿瘤基底膜穿破海绵窦上壁。

镜下保护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和视神经,行次全切肿瘤以减压,约5 cm×4 cm×4 cm,残留海绵窦内及与颈内动脉、视神经包绕的部分肿瘤。

病理诊断:冰冻病理示送检肿瘤组织细胞极化严重,细胞增生活跃,考虑为脑膜来源肿瘤,倾向恶性。

颅内鞍区血管网状细胞瘤1例报告

颅内鞍区血管网状细胞瘤1例报告

颅内鞍区血管网状细胞瘤1例报告王世强;白杨;赵忠赢;许海洋;李蕴潜;赵刚【期刊名称】《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3(039)003【总页数】1页(P452)【作者】王世强;白杨;赵忠赢;许海洋;李蕴潜;赵刚【作者单位】重庆市肿瘤医院神经外科,重庆 400030;吉林省吉林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吉林长春13201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肿瘤外科,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肿瘤外科,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肿瘤外科,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肿瘤外科,吉林长春130021【正文语种】中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患者,女性,44岁,左眼视力下降1年,视力下降加重伴头部疼痛不适3个月于2012年3月入本院。

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眼视力下降,伴视野缺损,表现为左眼视物时下半部分视野不能看清,一直未行系统治疗。

近3个月来左眼视力明显下降,自述视力基本失明,伴左侧眼球、后枕部和双侧太阳穴处疼痛不适,疼痛部位可同时出现,呈间断性,可忍受。

2012年3月13日患者曾在当地医院行头部CT检查,诊断为鞍区占位性病变。

入本院后患者头部MRI检查示:蝶鞍增大,鞍底下陷,鞍内视交叉上方见类圆形异常信号影,T1WI呈低、等信号,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其内见多发血管流空影,静脉注入钆喷酸葡胺注射液(Gd-DTPA)后病变明显强化,可见视交叉、垂体柄受压,垂体呈均匀强化影位于鞍底。

病变直径约1.8cm,病变包绕左侧海绵窦。

头部CT血管造影术(CTA)示:鞍内、鞍上和凸向左侧眼眶内可见巨大团片状异常强化,考虑血管源性病变,其周围可见异常血管,其供血显示不清,包绕左侧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内侧壁和大脑中动脉起始处。

右侧大脑前动脉、中动脉、双侧大脑后动脉和椎基底动脉形态和走行自然。

术前甲功三项、垂体五项和血清皮质醇水平均正常。

1.2 手术方法患者入手术室,常规翼点开颅,硬膜悬吊后弧形切开,以棉片保护脑组织,显微镜下解剖侧裂池蛛网膜,缓慢释放脑脊液约20mL,脑压明显下降,进一步解剖颈动脉池,见鞍区结构,左侧视神经明显膨隆,部分肿瘤已将视神经表面突破,可见红褐色肿瘤,肿瘤表面可见迂曲扩张的血管,沿肿瘤周边游离,并逐一电凝切断肿瘤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将所见肿瘤全部切除,肿瘤大小约为2.0cm×2.5cm×2.0cm,左侧视神经呈膜化,右侧视神经保留完好,可见双侧颈内动脉和大脑前动脉,上述动脉的穿支均保留完好,术区以双极电凝和明胶海绵确切止血,查无异物残留后常规关颅。

鞍旁肿瘤的磁共振成像诊断效果及准确性分析

鞍旁肿瘤的磁共振成像诊断效果及准确性分析

鞍旁肿瘤的磁共振成像诊断效果及准确性分析摘要:目的:分析磁共振成像(MRI)诊断鞍旁肿瘤的临床效果与准确性。

方法:纳入本院2020.1.1-2023.4.30期间收治的65例鞍旁肿瘤患者,入院病例均行MRI检查,并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观察MRI诊断效果及准确性。

结果:经手术病理检测,65例鞍旁肿瘤患者中脑膜瘤、海绵状血管瘤、神经鞘瘤、表皮样囊肿、淋巴瘤、脊索瘤分别检出36例、14例、9例、4例、1例、1例,与MRI检出结果一致。

65例患者中51例强化显著,肿瘤形态多为类圆形,以单侧发病较多。

其中36例脑膜瘤患者均为单发,鞍旁左侧19例,右侧17例;不规则12例,类圆24例;直径2.1~4.7 cm。

增强扫描,信号特征显著强化。

14例海绵状血管瘤均为单发,鞍旁左侧5例、右侧9例;不规则0例,类圆14例;直径2.6~5.9 cm。

增强扫描,有明显血管样强化。

9例神经鞘瘤均为单发,鞍旁左侧5例、右侧4例;不规则2例,类圆7例;直径1.5~6.1 cm。

增强扫描,呈现不均匀明显强化。

4例表皮样囊肿均单发,鞍旁左侧2例、右侧2例;不规则4例,类圆0例;直径2.0~3.1 cm,增强扫描无强化。

1例淋巴瘤、1例脊索瘤均单发,增强扫描均呈不均匀中等强化。

结论:MRI能够将鞍旁肿瘤不同信号改变、强化特点清晰显示出来,可提升鞍旁肿瘤检出率,对疾病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鞍旁肿瘤;磁共振成像;诊断效果;准确性The diagnostic effect and accuracy analysis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or parasellar tumors[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and accuracy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in the diagnosis of parasellar tumors. Methods: 65 patients with parasellar tumor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between January 1, 2019 and April 30, 2019 were enrolled. Alladmitted cases underwent MRI examination, and the diagnostic effect and accuracy of MRI were observed using surgical pathological results as the gold standard. Results: In 65 patients with parasellar tumors, 36, 14, 9, 4, 1 and 1 cases of meningioma, cavernous hemangioma, schwannoma, epidermoid cyst, lymphoma and chordoma were detected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results of MRI. Among the 65 patients, 51 cases had significant enhancement, and the tumor morphology was mostly circular, with more unilateral incidence. Among the 36 patients with meningioma, there were 19 cases on the left side and 17 cases on the right side. There were 12 irregular cases and 24 circular cases. Diameter 2.1~4.7 cm. The signal features are significantly enhanced by enhanced scanning. All the 14 cases of cavernous hemangioma were single, with 5 cases on the left side and 9 cases on the right side. There were 0 irregular cases and 14 circular cases. Diameter 2.6~5.9 cm. The enhanced scan shows significant vascular enhancement. All the 9 cases of schwannomas were single, with 5 cases on the left side and 4 cases on the right side. 2 cases were irregular and 7 cases were circular. Diameter 1.5~6.1 cm. The enhanced scan showed uneven and obvious enhancement. 4 cases of epidermoid cyst were single, 2 cases on the left side and 2 cases on the right side. 4 cases were irregular and 0 cases were circular. Diameter 2.0~3.1 cm, enhanced scanning without enhancement. One case of lymphoma and one case of chordoma were single, and the enhanced scan showed uneven medium enhancement. Conclusion: MRI can clearly show the different signal changes and enhanc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parasellar tumors, which can improve the detection rate of parasellar tumors,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diseases.【Key words】 Parasellar tumo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iagnostic effect; accuracy鞍旁肿瘤属于一种鞍区肿瘤,该部分解剖结构较为复杂,有大量静脉丛、大血管等组织分布;鞍旁肿瘤类型较多,且大部分鞍旁肿瘤发生后具有较相似的临床症状,但临床针对这些肿瘤的治疗方案差异较大[1]。

MRI诊断鞍旁海绵状血管瘤临床分析

MRI诊断鞍旁海绵状血管瘤临床分析
疤 痕 妊 娠 一 旦 确 诊 需 尽 早 人 院 治 疗 ,治 疗 方 式 包 括 保 守 治 疗 和 手 术 治 疗 。保 守 治 疗 目 的 是 杀 灭 胚 胎 ,排 除 妊 娠 物 , 保 留患 者 生 育 功 能 。本 组 18例 患 者 肌 注 MTX血 p—HCG下 降 理 想 出 院 ;22例 患者 在 腹 部 超 声 引 导 下 行 孕 囊 MTX 注 射 术 ,l1例 血  ̄-HCG 下 降 理 想 出 院 ,1O例 血 8一HCG 下 降 缓 慢 予 腹 部 超 声 弓l导 下 刮 宫 ,刮 宫 后 血  ̄-HCG 下 降 理 想 出 院 ,1 例 血 0一HCG不 降反 升 后 行 双 侧 子 宫 动 脉 栓 塞 术 加 动 脉 灌 注 化 疗 ,后 血 8一HCG 下 降 理 想 出 院 。保 守 治 疗 失 败 或 是 情 况 危 及 生 命 时 采 取 手 术 治 疗 ,甚 至 切 除 子 宫 挽 救 生 命 。本 组 l 例 患 者 超 声 提 示 子 宫 下 段 呈 气 球 样 向 外 膨 出 ,外 侧 肌 层 菲 薄 ,似 不 连 续 ,行 紧 急 手 术 ,术 后 证 实 疤 痕 妊 娠 破 裂 ,予 疤 痕 妊 娠 破 裂 手 术 加 子 宫 修 补 术 。
总 之 ,彩 色 多 普 勒 超 声 因 其 操 作 简 便 ,无 创 ,能 准 确 监 测 妊 娠 物 的 大 小 ,着 床 部 位 肌 层 厚 度 及 肌 层 受 累 程 度 ,内 部 及 周 边 血 供 ,为早 期 诊 断 及 治 疗 方 案 的选 择 提 供 可 靠 依 据 ,并 为 临 床 操 作 提 供 超 声 引 导 ,具 有 重 要 的 临床 使 用 价 值 。
匿堂髟像学盘查 2012年第 22卷第 9期 J

颅内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的MRI探讨(附1例报告)

颅内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的MRI探讨(附1例报告)
维普资讯
第3 0卷 第 3 期 20 0 8年 6月 ຫໍສະໝຸດ 右 江 民族 医学 院学报
J unl f o j n ei l ol e o t n li o ra o ui gM dc l g r Y a a C e f Nai aie o ts
圈 ■
图 1 t 图2
图 1 平扫显示 T ~2 wI稍 低 信 号 , 高 信 号 , 中央 不 规 则 T 1 更 低 更高 信 号灶 , 瘢 痕 、 栓 。 为 血
■ ■ ■
图3 图4 图5
图3 ~5 增强显示早 期斑 片状 强化 , 向中央扩展 , 渐均匀明显强化。 逐
关键词 :脑肿瘤; 血管瘤 , 海绵状 , 中枢神经系统 ; 共振成像 磁
中 图分 类 号 :R 4 . 4 52 文献 标 识 码 :B 文 章 编 号 :10 —5 1 (0 80 —0 6 0 1 8 72 0 )3 44—0 2
颅 内海绵状血管瘤是一 种先天性血管 畸形 , 脑内型与脑 分 外 型。脑外型海绵状 血管瘤较 少见 , 常见于 中颅 窝底 、 鞍旁 等 部位 。笔者现报 道 1例 颅 内脑外 型海绵 状血 管 瘤 , I 及 其} R 表现均很特异 , M I 通过分析其病变 的 M I 征 , R 特 并结合文 献 资料探 讨其 MR 诊断价值。 I

・- — —
常重要 。笔者综合分析认 为 M I R 扫描是诊 断的重要手段 , 但脑 外 型海绵状血管瘤 由于其特殊 的组织特 点 、 部位及 M I R 信号表 现, 极易将其误诊 为下 述病变 : ①脑膜 瘤 : 型脑膜瘤 T wI 典 , 为 稍 高信 号或等信号 ,M I R 增强扫描病灶 边缘可见 “ 脑膜尾 征” 。 而鞍旁 海绵状血管瘤 T wI 2 为均匀 高信号 , 亮灯征”且增 强 似“ , 后同肝海绵状血 管瘤 , 为特征性 的早期 周 围斑 片状强化 , 渐 逐 向中央扩展 , 最终均匀 明显 强化。本例 就 因缺乏 经验 , 没有 充 分认识 到此特 点而误诊 。此 外脑膜 瘤邻 近骨质 多表 现 为反 应 性增生 , 脑外型海绵状 血管瘤 邻近骨 质 为受压 、 收变 薄而非 吸 增生改变。②神经鞘瘤 : 常有相 应颅神 经症状 , 且病 灶易囊变 、 钙化 ,T为略高信号 , 1 为略低 信号 , 信号较中颅窝海绵 C T wI 其 状血管瘤高 , 其信 号不均 匀 , wI T2 信号 较低 。③ 垂体瘤 : 鞍 从 底 向上生长突破鞍 隔出现 “ 身” 可 生长 较大 , 腰 , 包绕 或推移一 侧或双侧颈内动脉 同时常伴 鞍底 下 陷, 部骨 质吸 收变薄 , 局 且 易产生囊变 、 死。若海绵 窦 和肿瘤 间无 明确 分界 , 坏 海绵窦 正

鞍旁海绵状血管瘤1例

鞍旁海绵状血管瘤1例

鞍旁海绵状血管瘤1例1.1患者唐**,女性,43岁。

以“间断性头痛二年余加重一周”为主诉入院。

现病史:患者自诉:2008年12月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头痛,钝痛,可耐受,持续时间不等,无伴随症状,12月20日左右感到双眼右侧视物不清,患者未重视。

2009年2月患者头痛、视物不清未见好转到当地市级医院以“脑出血”给予患者对症治疗(具体情况不详),20天后患者出院。

因不适症状未缓解,患者3月到当地省人民医院住院,考虑“动脉瘤”,建议栓塞介入治疗,但术中被告知动脉瘤已血栓形成,故而患者出院。

患者未在重视此病。

近一周患者头痛加重,感到双眼右侧视物不清范围增加,故来就诊。

神经系统查体:患者双眼粗测视力可,双眼右侧偏盲。

未见明显其他阳性神经体征。

1.2头颅CT:鞍上可见团块不均匀高密度影,大小约21—8MM.。

脑干前缘稍受压变形。

左侧脑室较右侧略窄。

中线结构无移位,各脑沟、脑裂未见异常。

诊断意见:鞍上池出血占位.不除外血管病变或动脉瘤。

脑血管造影检查回报颅内动脉未见明显异常。

头颅MRl_报(图1,2):鞍上池偏左占位,强化不明显,中央囊变,不排除动脉瘤。

1.3手术所见: 显微镜下解剖侧裂池蛛网膜,牵开左侧额叶、颞叶。

充分显露出左侧视神经及左侧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

左侧视神经-视交叉交界区明显黄染且增粗,左侧视束内见暗红色血,几乎穿破视束软膜。

切开左侧视柬软膜,释放其中暗红色液体,吸除其中血凝块,见血凝块周围有灰黄色组织,病变组织质地稍韧,边界清楚,无包膜,有较多细小血管与周围下丘脑相连、考虑为海绵状血管瘤。

1.4术后病理(图3):左侧视束内血管畸形,伴出血和陈旧性出血,胶质细胞增生,格子细胞形成,散在多量中性粒细胞和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并可见片状坏死。

2 讨论2.1海绵状血管瘤多见于40—50岁的中年人,女性明显多于男性,男女之比为1:5[1]。

海绵状血管瘤的实质是畸形血管团,可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

鞍旁海绵状血管瘤MRI诊断及临床意义

鞍旁海绵状血管瘤MRI诊断及临床意义

144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年5月 第2卷第9期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10例,女6例,男4例,年龄25~66岁,平均45.5岁。

临床表现为动眼神经麻痹6例,三叉神经损害2例,外展神经损害1例,面神经损害1例。

1.2 方法采用飞利浦3.0T磁共振扫描仪,仰卧位,头部颈部线圈,轴位及矢状位,扫描参数,层厚7mm,层间距1mm,FOV 420mm,矩阵256×256。

T1WI/T1FLAIR序列,TE 2160ms,TR 24ms,NEX 3;T2WI/FRFSE序列,TE 3200ms,TR 112ms NEX 3;T2FLAIR序列,TE 7600ms,TR 116ms,NEX 3;DWI采用单次激发EPI序列,横断面,TR 7500ms,TE114ms,矩阵128×128,层厚5mm,间距1mm。

造影剂使用马根维显(GD-DTPA),剂量为0.1mmol/kg体重,肘静脉推注后行常规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T1WI扫描。

2 结果2.1 发病部位及病灶大小肿瘤位于鞍区左侧8例,右侧2例。

病灶大小2.1cm ~6.5cm,病灶最大为6.5cm×4.3cm×3.5cm,最小为2.8cm×2.3cm×2.1cm。

2.2 病灶的影像表现病灶靠外侧大,靠内侧小,累及鞍内横向不对称哑铃形或葫芦状肿块7例(图1~4),类球形肿块3例 (图5~8)。

所有病例均不伴临近颞叶脑组织水肿,颈内动脉被推移或包绕。

病灶T1WI/T1FLAIR序列相对于脑白质呈低信号,T2WI/FRFSE序列呈高信号,T2FLAIR呈显著高信号,DWI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呈显著均匀强化或不均匀进行性强化。

3 讨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血管畸形,分为脑内型和脑外型两部分。

脑外海绵状血管瘤几乎均发生在海绵窦区,其它部位罕见[2]。

鞍旁脑实质外的海绵状血管瘤,病灶可压迫海绵窦及Ⅳ、V、Ⅵ对颅神经,临床表现出前组脑神经损伤的表现。

鞍旁海绵状血管瘤与脑膜瘤的+MR+鉴别诊断

鞍旁海绵状血管瘤与脑膜瘤的+MR+鉴别诊断

以顶枕叶白质区吸收最快,皮层次之,基底节区吸收常较缓慢。

PRES的诊断必须结合临床和影像学表现[7~9],双侧顶枕叶白质区对称性分布异常信号较为特征,临床上有血压突然升高的过程,早期诊断、治疗可使病变迅速吸收。

PRES应主要与缺血性脑血管意外、静脉窦栓塞、静脉性脑梗塞、多发性硬化、病毒性脑炎等进行鉴别。

缺血性脑梗塞与血管分布区一致,常同时累及灰白质,细胞毒性水肿表现为DWI呈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

静脉窦栓塞、静脉性脑梗塞亦是孕产妇常见并发症,常规MRI可显示静脉窦流空信号消失,MRV可直接显示栓塞部位及范围,表现为静脉窦不规则狭窄、闭塞、充盈缺损。

静脉性脑梗塞的部位与引流静脉闭塞的部位一致,多发生大脑皮层,白质区发病较少。

脑炎以颞叶异常信号常见,灰质受累较明显。

综上所述,PRES是一种预后良好的疾病,多数病变呈可逆性,治疗后可完全恢复。

MRI表现较为特征,其中FLAIR序列较其他序列更为敏感,DWI、MRV在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结合临床表现,能够做出早期、准确诊断,指导临床及时治疗,成为可逆性的关键。

参考文献:[1]HincheyJ,ChavesC,AppignaniB,etal.Areversiblepos‐teriorleukoencephalopathysyndrome[J].NEnglJMed,1996,334(8):494‐500.[2]章燕幸,吴承龙,王黎萍,等.伴有HELLP综合征的可逆性大脑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2例[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5):895‐896.[3]MoratallaMB.Posteriorreversibleencephalopathysyndrome[J].EmergMed,2010,27(7):547.[4]RothC,FerbertA.Posteriorreversibleencephalopathysyn‐drome:long‐termfollow‐up[J].JNeurolNeurosurgPsy‐chiatry,2010,81(7):773‐777.[5]ZunkerP,GeorgiadisAL,CzechN,etal.Impairedcerebralglucosemetabolismineplampsia:anewfindingintwocases[J].FetalDiagnTher,2003,18(1):41‐46.[6]BanerjeeAK.Posteriorleukoencephalopathysyndrome[J].PostgradMedJ,2001,77(910):551.[7]郝红琳,崔丽英,高晶,等.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诊治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9,29(2):169‐171.[8]胡洁,赵洪军,徐勋华,等.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9,28(1):128‐131.[9]满小妮,邱廷顺,胡建滨,等.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ADC值研究及MRI表现[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2,10(2):115‐117,133.(收稿日期:2014‐12‐15 修回日期:2014‐03‐16)(本文编辑:郭道芳)鞍旁海绵状血管瘤与脑膜瘤的MR鉴别诊断MRdifferentialdiagnosisofparasellarcavernoushemangiomaandmeningioma梁 奕,周 杰,杜柏林(长江航运总医院武汉脑科医院影像科 湖北 武汉 430010) 【摘 要】 目的 探讨鞍旁海绵状血管瘤与脑膜瘤的MR鉴别诊断要点。

鞍区海绵状血管瘤误诊为侵袭性垂体瘤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鞍区海绵状血管瘤误诊为侵袭性垂体瘤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鞍区海绵状血管瘤误诊为侵袭性垂体瘤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惠卫宁;褚荣涛;邵国平;黄炜【摘要】目的:通过一例鞍区海绵状血管瘤误诊分析和相关文献复习,以降低鞍区海绵状血管瘤的误诊、误治率。

方法结合相关文献,在对鞍区海绵状血管瘤的特点进行系统复习的基础上,对1例鞍区海绵状血管瘤的误诊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其与侵袭性垂体瘤进行鉴别。

结果术中发现肿瘤颜色暗红,光滑质韧,切开后瘤体回缩、不能被刮出,出血明显,仅取小块组织行病理检查为海绵状血管瘤。

结论鞍区海绵状血管瘤有其独特的临床特征,术前明确诊断避免误诊、误治。

%Objective To decrease the misdiagnosis and mistreatment rate of cavernous heman -gioma in sellar reg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misdiagnosis and the review of relevant literatures from 1 case with cavernous hemangioma in the sellar region .Methods Combined with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it was systematically reviewed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vernous hemangioma in sellar region , and analyzed of the misdiagnosis causes of 1 case of cavernous hemangioma in sellar region ,then, distinguished between cavernous hemangioma in sellar region and invasive pituitary adenoma .Results The tumors were marroon ,smooth and tough , the bleeding was found obviously during the operation and only small piece of tissue were taken for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which was identified as cavernous .Conclusions Cavernous hemangioma in sellar region has its unique clinical features . Accurate preoperative diagnosis is essential important to avoid mistreatment .【期刊名称】《临床神经外科杂志》【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3页(P116-117,121)【关键词】海绵状血管瘤;鞍区;侵袭性垂体瘤【作者】惠卫宁;褚荣涛;邵国平;黄炜【作者单位】215500 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15500 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15500 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15500 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4我院神经外科近期收治了1例鞍区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术前误诊为侵袭性垂体瘤,行左侧额颞入路肿瘤切除术。

鞍旁海绵状血管瘤MR影像特点及误诊原因研究

鞍旁海绵状血管瘤MR影像特点及误诊原因研究

鞍旁海绵状血管瘤MR影像特点及误诊原因研究发表时间:2018-04-19T13:30:22.257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4期作者:王尚贤[导读] 在临床诊断中需严格掌握血管瘤的影像学特点,以便进行疾病鉴别诊断,降低误诊发生率。

株洲市二医院 412005摘要:目的:探析鞍旁海绵状血管瘤MR影像特点及诊断价值,并分析其误诊原因。

方法:选取时间:2013年12月-2017年11月,在我院进行检查治疗的26例鞍旁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住院病历奇偶数法分为对照组(n=13)和实验组(n=13),对照组给予常规MR扫描检查,实验组则给予手术病理组织活检,对比临床诊断效果。

结果:实验组患者在颈动脉内侧以及颈动脉外侧病变部位检出率与对照组相比较高,其中对照组误诊脑膜瘤2例以及垂体腺瘤4例,P<0.05,并且对MR扫描检查的影像特点进行分析。

结论:针对鞍旁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应用MR检查对典型影像学特征的敏感性较高,但对于不典型疾病特征的诊断准确度较差,需辅助进行手术病理检查确诊,因此,在临床诊断中需严格掌握血管瘤的影像学特点,以便进行疾病鉴别诊断,降低误诊发生率。

关键词:鞍旁海绵状血管瘤;MR影像特点;误诊原因鞍旁海绵状血管瘤属于临床上较罕见的一类血管瘤疾病,其发病率约占鞍旁区所有肿瘤发病的2%,由于鞍旁区生理性解剖结构复杂,肿瘤病变繁多,容易与鞍旁区域脑膜瘤、神经鞘瘤等疾病相混淆,增加了诊断鉴别的难度,从而出现了极高的误诊率[1]。

对于鞍旁海绵状血管瘤疾病主要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治疗以及放疗,在治疗过程中,疾病检查的准确性是科学治疗的关键步骤[2]。

本文主要针对鞍旁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应用MR检查的诊断价值进行探究,希望为临床疾病鉴别诊断提供借鉴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选取时间:2013年12月-2017年11月,在我院进行检查治疗的26例鞍旁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住院病历奇偶数法分为对照组(n=13)和实验组(n=13),对照组患者男女比例分别为7:6,平均年龄(41.5±7.2)岁,病程均值(3.4±1.5)年;实验组患者男女比例分别为8:5,平均年龄(41.2±7.8)岁,病程均值(3.5±1.3)年。

海绵状血管瘤外伤后鉴定1例

海绵状血管瘤外伤后鉴定1例

海绵状血管瘤外伤后鉴定1例【关键词】法医临床学;海绵状血管瘤;外伤一、案例资料简要案情及临床经过:某男,28岁,因停车问题与人发生纠纷,后被人用拳脚致伤。

伤后即感头痛,约2小时后就诊于某专科医院。

病历记载:查体见额部、面部片状皮肤挫伤;头颅CT显示右侧丘脑、胼胝体压部、右侧额顶高密度,诊断:出血性病变。

经过观察,于伤后8天行开颅术治疗,手术记录:术中见桑葚样组织,同时可见陈旧的血肿腔,沿病灶的周边分离,部分后切开病灶,切除病灶内陈旧的血栓,病灶体积缩小,沿病灶的周边进一步分离,完整切除病灶,直径约50mm。

病理诊断:右顶枕内侧、三室后及侧脑室内血管畸形。

诊断:海绵状血管瘤。

受理案件后对术中所见进一步走访手术医生,医生介绍:在手术切除血肿过程中,发现血肿为新鲜出血与陈旧出血混杂,陈旧出血肯定非近期形成,但是新鲜出血是否为受伤当时或之后形成不能确定。

法医学检查:伤后一月查体:自行步入检查室,神智清楚,言语流利,问答切题,无肢体运动障碍;右颞顶可见手术瘢痕1处,额面部皮肤可见散在小片状色素沉着,余体表未见明显损伤。

阅受伤当日CT片示:右侧丘脑、胼胝体压部、右侧额顶均匀高密度,但未见脑中线偏移等占位表现(见图1);阅MRI片示:右侧脑室旁边界清晰的不规则片状混杂高信号,周围为低信号环(见图2)。

二、讨论海绵状血管瘤,并非真正的肿瘤,是一种在出生时即出现的低血流量缺乏动脉成分的血管畸形,又称为静脉畸形;大多数呈海绵状,故名[1]。

可发生于脑的任何部位,但幕上多于幕下,最常见于幕上皮质的深部白质[2]。

病理结构:血管瘤是由一团大小不等且伴管腔扩张的异常血管构成,异常血管间无神经纤维组织;超微结构下可见大小不等的多个血窦样扩张结构,窦腔内有大量红细胞,窦壁为一层菲薄的内皮细胞,部分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消失、内皮细胞连续性中断,基膜增厚、疏松、部分分层,缺少肌层和弹力层,管腔内充满血液,可有新鲜或陈旧血栓[3]。

颅内巨大海绵状血管瘤误诊脑膜瘤1例

颅内巨大海绵状血管瘤误诊脑膜瘤1例

T复 查 , 内 占 位 大 部 分 切 除 , 术 区 瘤 床 彻 底 止 血 , 脑 手 降低 了再 出血 风 险 , 以 所 人院查 体 : C :+ + : G S 1 1 3 5分 ,左 侧 瞳 孑 C L ; mm, 侧 5 m, 反 应 消 失 , 痛 刺 激 无 明 显 出血 , 积水 解 除 。 右 a r 光 疼 脑 由于病 人 出现 术 后 病 人 神 经 系 统 功 能 恢 复 较 好 .曾 一
图 3 病 理 切 片 .见 多 数 较 大 的 窦 腔 状 扩 张
织 。 中诊 断 为脑 膜 瘤 。 术 由于 术 中 出血 量 较 大 , 允 许 等 待 术 中快 速 病 理 , 直 到 不 一
病 理 结 果 报 告 才 得 以 明 确诊 断 。虽 然 为
的 畸 形 血 管 , 管 间 无 神 经 纤 维 组 织 , 腔 血 窦
血管瘤也十分罕见 。 肉眼下观察 , ③ 肿块
与脑 膜 瘤 难 以 区别 。 中所 见 , 块 为 实 术 肿 体 组 织 , 部 血 窦 丰 富 , 血 凶 猛 , 如 内 出 但
此 巨 大 的 海 绵 状 血 管瘤 实属 罕见 ,考 虑
到 血 管 型 脑 膜 瘤 也 存 在 丰 富 的 血 窦 组
都 但 吐内未 见 钙 化 , 侧 脑 室 受 压 变 形 , 左 中线 碍 …。分 析 导 致 误 诊 的 原 因 有 以 下几 个 面 判 断 , 更 加 符 合 脑 膜 瘤 的 诊 断 , 是
结构 向右 侧 移 位 , 侧 脑 室 扩 大 , 底 池 方面 : 双 脑 ①本 例病人 临床表现极不典型 , 以 与 最 终 的病 理结 果 相 左 ,这 出乎 临床 医

家属 最 终 放 弃 治疗 。 本 例 病 人 的诊 治 经 过 给 予 笔 者 深 刻 的 经验 教 训 ,疾 病 以及 疾 病 表 现 千 变 万

【病例】鞍旁海绵状血管瘤1例CT及MR影像附十种鉴别诊断

【病例】鞍旁海绵状血管瘤1例CT及MR影像附十种鉴别诊断

【病例】鞍旁海绵状血管瘤1例CT及MR影像附十种鉴别诊断病史简要患者:女,55 岁。

头痛。

CTMRIMRI 增强病理结果: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较多的血窦,窦内壁为内皮细胞,间质含纤维组织及少量平滑肌。

HE 染色海绵状血管瘤,也称海绵状血管畸形,是血管畸形的一种,由众多薄壁血管组成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分为2 种不同的病理亚型,即明显囊性者的 A 型和含实质成分较多的 B 型:A 型由大量的薄壁血管窦组成,其毛细血管只有单层内皮结构,在血管的腔隙之间,只有很少的结缔组织;B 型则呈桑葚样外观,其血管壁厚,肿瘤间质成分较多,含有较多的弹力纤维。

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血管瘤多发生于脑内及脊髓内。

发生在颅内脑外的海绵状血管瘤较少见,中年女性多见,多发生于鞍区。

CT 表现:通常较复杂,平扫可呈团块状等密度或稍高密度,也可呈等高混杂密度,甚至极少数可仅表现为不均质的钙化灶。

发生在鞍旁较大的海绵状血管瘤呈类哑铃状,靠外侧部分较大,靠内侧部分较小。

MRI 表现:T1WI 等或低信号、T2WI 高信号肿块,有时信号不均匀,无血管流空信号。

增强扫描后均匀强化。

由于其缺乏真正的异常增生肿瘤细胞和增生的肿瘤血管,决定了其 DWI 呈稍低及等信号,水分子扩散不受限,ADC 值则明显高于正常脑实质, 在灌注像(PWI)上表现为等及低灌注。

波谱成像(MRS)上无 NAA、Cr 和 Cho 峰,与肿瘤远离正常脑组织,且无明显肿瘤细胞增生,只有部分脂肪组织等间质成分的病理情况完全相符。

需与以下鞍旁疾病相鉴别:1、脑膜瘤:多发于成人,女性多见;鞍旁脑膜瘤多见,单纯起源于蝶鞍底部脑膜瘤少见,约为 15% 的脑膜瘤发生在鞍旁海绵窦,较小的鞍旁脑膜瘤成类圆形或圆形,较大的鞍旁脑膜瘤常形态不规则,约2/3 的鞍旁脑膜瘤伴有邻近骨质硬化,是鉴别诊断的重要征象鞍旁脑膜瘤常沿脑膜向周围生长,向前可达眶尖,向后可达斜坡和小脑幕,向外可沿中颅窝底延伸,向内可累计鞍内垂体。

以上感为首发表现的脑海绵状血管瘤出血 1 例报告

以上感为首发表现的脑海绵状血管瘤出血 1 例报告

以上感为首发表现的脑海绵状血管瘤出血 1 例报告发表时间:2019-03-26T16:01:02.267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2期作者:陈昌锋赵中江刘德红邓哲[导读] 对于有头痛、呕吐表现的患者接诊医生是否需要对其进行常规头颅CT检查,其中关于过度医疗问题的争议仍需解决。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广东深圳 518037)【摘要】目的:总结一例以上感为首发表现的脑海绵状血管瘤出血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

方法:对一例以上感为首发表现的脑海绵状血管瘤出血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资料,临床治疗及疗效,影像学资料进行认真分析,总结其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

结果: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鼻塞、流涕,血常规、hs-CRP未见明显异常,体温37.3℃,咽充血,咽后壁滤泡,扁桃体I°肿大,予头孢克洛抗感染及对症治疗未见效果,经影像学诊断,考虑海绵状血管瘤并出血可能,在全麻下行左侧脑室内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术后病理符合海绵状血管瘤伴坏死,1月后患者病情恢复良好,拆线出院。

结论:将临床症状及体征,实验室资料,影像学资料相结合,可提高以上感为首发表现的脑海绵状血管瘤出血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水平,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上呼吸道感染;海绵状血管瘤;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误诊【中图分类号】R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02-0118-01 1.病例资料女,16岁,因发热、鼻塞、流涕2天于2018年6月1日我院急诊科就诊。

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鼻塞、流涕,伴畏寒,无咳嗽、咳痰,无腹痛、腹泻,无尿频、尿急、尿痛等。

既往史、个人史及家族史无特殊。

查体:体温:37.3℃,咽充血,咽后壁滤泡,扁桃体Ⅰ°肿大,可见区未见脓性分泌物。

双肺呼吸音粗,双肺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

查血常规、hs-CRP未见明显异常。

考虑上呼吸道感染,予头孢克洛抗感染及对症治疗。

第2天,患者出现头痛,程度一般,能忍受,伴呕吐非咖啡色胃内容物3次,伴肢体乏力,无发热,无意识障碍、言语不清,无视物模糊等,来院复诊,予抗感染、护胃、止吐治疗后无明显好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鞍旁海绵状血管瘤1例
发表时间:2012-05-24T10:45:13.06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8期供稿作者:敬谢攀1 吴丹2 钱海3 [导读] 晚期静脉相有密集的静脉池和局部病灶染色是此病的两大特征。

敬谢攀1 吴丹2 钱海3(1新疆巴州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新疆库尔勒841000)(2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辽宁锦州121001;3北京三博脑科医院100093) 1 病例汇报
1.1患者唐**,女性,43岁。

以“间断性头痛二年余加重一周”为主诉入院。

现病史:患者自诉:2008年12月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头痛,钝痛,可耐受,持续时间不等,无伴随症状,12月20日左右感到双眼右侧视物不清,患者未重视。

2009年2月患者头痛、视物不清未见好转到当地市级医院以“脑出血”给予患者对症治疗(具体情况不详),20天后患者出院。

因不适症状未缓解,患者3月到当地省人民医院住院,考虑“动脉瘤”,建议栓塞介入治疗,但术中被告知动脉瘤已血栓形成,故而患者出院。

患者未在重视此病。

近一周患者头痛加重,感到双眼右侧视物不清范围增加,故来就诊。

神经系统查体:患者双眼粗测视力可,双眼右侧偏盲。

未见明显其他阳性神经体征。

1.2头颅CT:鞍上可见团块不均匀高密度影,大小约21—8MM.。

脑干前缘稍受压变形。

左侧脑室较右侧略窄。

中线结构无移位,各脑沟、脑裂未见异常。

诊断意见:鞍上池出血占位.不除外血管病变或动脉瘤。

脑血管造影检查回报颅内动脉未见明显异常。

头颅MRl_报(图1,2):鞍上池偏左占位,强化不明显,中央囊变,不排除动脉瘤。

1.3手术所见: 显微镜下解剖侧裂池蛛网膜,牵开左侧额叶、颞叶。

充分显露出左侧视神经及左侧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

左侧视神经-视交叉交界区明显黄染且增粗,左侧视束内见暗红色血,几乎穿破视束软膜。

切开左侧视柬软膜,释放其中暗红色液体,吸除其中血凝块,见血凝块周围有灰黄色组织,病变组织质地稍韧,边界清楚,无包膜,有较多细小血管与周围下丘脑相连、考虑为海绵状血管瘤。

1.4术后病理(图3):左侧视束内血管畸形,伴出血和陈旧性出血,胶质细胞增生,格子细胞形成,散在多量中性粒细胞和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并可见片状坏死。

2 讨论
2.1海绵状血管瘤多见于40—50岁的中年人,女性明显多于男性,男女之比为1:5[1]。

海绵状血管瘤的实质是畸形血管团,可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

脑外海绵状血管瘤几乎均发生在海绵窦区[2]其他部位罕见。

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临床症状癫痫和出血,该患者就有多次出血史。

海绵状血管瘤可以无症状出血,也可以大量出血。

鞍旁海绵状血管瘤,侵犯海绵窦、下丘脑、垂体和视神经,表现为头痛、视力减退、眼球突出及动眼神经、外展神经、三叉神经麻痹等;侵犯下丘脑和垂体可有闭经、泌乳或多饮、多尿、肥胖等表现。

病灶较大可有颅压高的表现 ,为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2]。

2.2鞍旁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主要包括:(1) CT脑外病变可见圆形或椭圆形等密度或高密度影,周围无水肿。

脑内病变可见边界清楚不均匀高密度影,常有钙化,骨床像可见骨质破坏(2) MRI检查对海绵状血瘤检查具有特异性,特征呈横向哑铃形或球形,境界清楚, T2WI呈显著高信号; 增强后病灶呈显著均匀强化或不均匀,进行性强化信号多均匀[3] ;本例海绵状血管瘤增强呈明显强化,但强不均匀,提示瘤体中可能形成血栓。

2.3鉴别诊断:鞍旁海绵状血管瘤若同时累及鞍旁与鞍内,要与垂体瘤、脑膜瘤和颈内动脉瘤鉴别。

垂体瘤出血较常见,而鞍旁海绵状血管瘤一般无出血,所以当同时累及鞍旁和鞍内的病变有出血时应该首先考虑垂体瘤。

CT增强扫描,海绵状血管瘤强化程度比脑膜瘤和垂体瘤更明显。

MR T1W I上脑膜瘤和垂体瘤与鞍旁海绵状血管瘤信号相似,均为接近于脑灰质信号,但T2WI上海绵状血管瘤呈很高信号,而脑膜瘤和垂体瘤均呈稍高或等信号。

MR增强扫描病变呈非常显著强化,类似于T2WI时的脑脊液信号,也不同于脑膜瘤和垂体瘤的强化表现,病灶周围有环形低信号带(含铁血色素的影像改变),是鞍旁海绵状血管瘤确诊的又一重要征象。

颈内动脉瘤DSA为诊断的金标准,可以显示瘤体、瘤蒂、载瘤动脉及有无破裂出血。

MRI可表现为海绵窦内颈内动脉异常增粗或出现瘤样流空信号,瘤体较小者常无异常发现;海绵状血管瘤DSA常无典型的供瘤动脉和引流静脉,在静脉相或窦相可见病灶部分染色。

因此, 晚期静脉相有密集的静脉池和局部病灶染色是此病的两大特征[4]。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828.
[2]印红霞,史继新.海绵窦内海绵状血管瘤[M].江苏医药杂志,2000,26:77.
[3]姚振威,冯晓源.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 MRI 特征[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2010,16:185.
[4]宗吉龙,李曼.探讨CT与MRI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医药指南,2011,9:132.
[5]姜观富,鲍伟民,周良辅.颅内海绵状瘤60例临床分析[J].上海医科大学学报,1997,2(1):60-63.
[6]周良辅,毛颖,陈亮.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03,2:12-15.
[7]刘承基.脑血管外科学[M].南京:江苏科学出版社, 1999:222-2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