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室与临床沟通重要性
微生物检验科 科室介绍
微生物检验科是医院或实验室中负责进行微生物学检验工作的
专业科室。
它主要涉及对各种微生物(细菌、病毒、真菌等)的检验、鉴定和分离培养等方面的工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微生物检验科的工作内容通常包括:采集和接收临床标本,如血液、尿液、痰液、组织等;对标本进行预处理、增菌、分离培养等操作;对分离出的微生物进行形态学、生化反应等方面的鉴定;进行药物敏感试验,为临床医生提供抗菌药物选择依据;参与制定和实施实验室的质量控制标准,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与其他临床科室进行沟通和协作,共同参与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微生物检验科在临床医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诊断感染性疾病的主要依据之一,也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关于患者感染状况的实时监测和病情进展的评估。
同时,微生物检验科的工作也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对病原微生物的监测和控制,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为了确保微生物检验科的工作质量,科室需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制定和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提高检验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
同时,也需要不断引进和更新设备和技术,加强与临床科室的沟通和协作,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需要。
浅析微生物检验与临床沟通的重要性
浅析 微 生物 检 验 与 临床 沟 通 的重 要性
曹 慧玲 , 史恒 芳 , 李 岷
( 江 苏省 中医院检 验科 , 江 苏南京 2 1 0 0 2 9 )
文 献标 识 码 : B 文章编号 : 1 6 7 3 — 4 1 3 0 ( 2 O1 3 ) 0 9 — 1 1 9 4 — 0 2
1 微 生 物 标 本 分 析 前 的 信 息 交 流
一
采集血培养标本 , 以 判 断 污 染 菌 的存 在 与 否 [ 。 。 此外 , 标本的信息核对 、 运送 时间 、 保 存 条 件 等 也 关 系到 检
验 结 果 的 准确 性 , 如首先标本的信息要准确 , 一 般标 本 应 在 2 h 内接 种 , 冬天运送标本 应注意保温 , 采 用 密 闭 的专 用 运 送 容 器
近些年伴随着新发病原体的不断涌现 、 多 重 耐 药 菌 比 例 的
增 加 以及 院 内感 染 流 行 的 出现 , 微 生 物 检 验 在 医 疗 工 作 中 的 重 要 地 位 日益 凸 显 1 - 2 ] 。微 生 物 检 验 人 员 不 仅 担 负 着 快 速 、 准 确
发 现 并 鉴 定 病 原微 生 物 的 工 作 , 还 要 满 足 临 床 对 鉴 定 及 药 敏 结
5 小 结
E 3 1 叶应 妩 , 王毓三 , 申子 瑜 . 全 国 临 床 榆验 操 作 规 程 [ M] . 3版 . 南京 :
东南 大学 出 版社 , 2 0 5 6 . [ 4 3 马春芳 , t9 , J , 超, 陈雪 静 . 利 用 血 液 分 析 仪 警 示 信 自息 筛 E I ) , r A 依赖性假性血小板 减少 症 [ J ] . 临床 检验 杂志 , 2 O 1 0 , 5 ( 5 ) : 1 8 1 ~
临床微生物标本规范化采集和送检
临床微生物标本规范化采集和送检临床微生物标本规范化采集和送检是确保实验室检测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步骤。
在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微生物标本的采集和送检必须严格按照规范进行,以保证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和临床应用的有效性。
本文将对临床微生物标本规范化采集和送检的相关问题进行详细讨论。
一、微生物标本的采集1. 采集工具采集微生物标本时,应使用无菌采集工具,如无菌棉签、无菌注射器、无菌拭子等。
采集工具应一次性使用,避免交叉感染。
2. 采集方法(1)棉签采集法:适用于采集分泌物、排泄物等标本。
将无菌棉签蘸取适量标本,轻轻涂抹于无菌培养基表面,注意避免棉签与培养基接触过紧,以免污染。
(2)拭子采集法:适用于采集皮肤、黏膜等表面标本。
将无菌拭子轻轻擦拭采集部位,将拭子置于无菌培养基中,轻轻按压使标本附着于培养基表面。
(3)注射器采集法:适用于采集深部组织、关节液等标本。
将无菌注射器刺入采集部位,抽取适量标本后,将注射器置于无菌培养基中,拔出活塞使标本流出。
3. 采集注意事项(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标本污染。
(2)采集标本时,应尽量减少对标本的挤压,避免细胞破裂、毒素释放等现象。
(3)采集标本后,应尽快送检,避免长时间存放导致病原体死亡或变异。
二、微生物标本的送检1. 送检时间微生物标本采集后,应尽快送检,一般不超过2小时。
如无法及时送检,应将标本置于4℃冷藏保存,并在24小时内送检。
2. 送检途径微生物标本应采用专用运送容器,避免与其他物品接触。
标本运送过程中,应注意保持容器密封,防止标本污染。
3. 标本接收实验室接收微生物标本时,应详细核对标本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采集部位、采集时间等。
如发现标本不符合要求,应立即与临床工作人员沟通,重新采集标本。
4. 标本处理实验室接收标本后,应按照实验室规程进行对标本的处理,包括开盖、分区、接种、培养等。
在处理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标本污染。
浅谈检验科与门诊患者和临床科室沟通的重要性
浅谈检验科与门诊患者和临床科室沟通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也在不断地发展,但医患关系则是日益紧张,医患沟通和医医沟通已成为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范畴,良好的医患沟通,取得患者的信任是改善医患关系的必要条件。
医医沟通对于检验科而言,一方面能及时发现不合格样本和申请单与样本之间张冠李戴等混乱现象,确保样本分析前的质量,消除医疗纠纷的隐患。
另一方面是让医生客观正确地评价报告单,减少临床科室对检验科的误会和及时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救治方案,避免医疗失误和医疗纠纷的发生。
再之是通过临床医生的信息反馈了解检验结果在疾病诊断中的准确度,及时发现检验器材的质量偏差,促进检验科健康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也在不断地发展,医患关系则是日益紧张,良好的医患沟通和医医沟通,可以减少医疗失误和医疗纠纷的发生[1]。
近年来,随着先进仪器在各医院检验工作中的普遍应用,实验室的检测水平正日益提高[2]。
如今,检验项目在不断地增多,化验室已不再是原来那个三大常规的化验室,而是由HIV初筛室、微生物检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生化检验、临床检验等高度专业化组成的检验科,因此,不同的检测项目对标本采集的要求各有不同,要获得一份准确的检验报告,标本的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各个环节都必须认真仔细。
否则,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这就需要“沟通”。
“沟通”是医学发展的需要,更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防范医疗纠纷的保证和基础。
1重视与门诊患者的沟通与门诊患者的沟通,虽然只是工作中普通的一个细节,但它能为后面一系列的检测工作奠定下良好的基础。
许多时候,就只因一时的“沟通”与“不沟通”,让事情的结果完全不同。
当患者来到检验科时,应尽量用通俗和蔼的语言与其交流,对采血恐惧者要耐心安慰,消出恐惧,取得患者的配合。
认真查看“检验目的”,需要空腹血检测的项目,一定要问清楚,因为有的患者对“抽血前不可进餐”理解片面和缺乏医学常识,所以,喝了牛奶或糖水仍来做血糖血脂等化验,并且还认定自己是空腹。
病原微生物检查对临床诊疗的指导意义
病原微生物检查对临床诊疗的指导意义病原微生物检查对临床诊疗的指导意义病原微生物检查对临床诊疗的指导意义(专家共识专家共识))河南省医师协会河南省医师协会呼吸呼吸呼吸医师分会医师分会抗菌药物滥用与病原微生物耐药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耐药细菌引起的医院感染人数已占住院感染患者总人数的30%左右。
无指征用药与盲目的“经验性用药”随处可见,问题十分严重。
为此,卫生部、河南省卫生厅均出台了大量有关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文件,并积极组织了相关检查,有效地遏制了滥用抗菌药物的势头。
但是没有微生物检查能否使用抗菌药物?做了微生物检查是否必须按照检查结果用药?如何协调实验室检查与临床诊疗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困惑着众多的医务人员。
因此河南省医师协会呼吸专业工作委员会,受河南省卫生厅医政处与河南省医师协会的委托,组织我省有关专家制定出本指导意见,供省内医务界参照执行。
一、临床医师应重视并积极开展病原微生物检查临床医师应重视并积极开展病原微生物检查1.1重要性感染性疾病必然有特定的病原体,确定病原微生物对临床诊断与正确治疗至关重要。
加强病原微生物检测、提高检出率,可以明显缩短疗程、减少病死率、降低医疗费用,是合理、规范应用抗菌药物的基础;同时也是临床医生正确诊断与治疗的依据,临床医生应重视病原微生物检查。
1.2专家建议尽可能在患者未用抗菌药物之前留取标本(见附件)。
首次检查时,一般痰标本需连续送检3次或以上,尿培养连续2次或以上,血培养连续3次或以上。
如需腰穿、骨穿、胸穿、腹穿或病灶穿刺等检查时,应尽量做病原微生物检查。
二、规范病原微生物检测规范病原微生物检测2.1 建立微生物检测分级报告制度检测病原微生物的目的就是协助临床医生确定病原体并提供最佳治疗方案。
为了让临床医生尽早了解病原学检验情况,应建立微生物检验分级报告制度,即首先报告涂片染色结果及标本是否合格,再依次报告培养、鉴定或药敏结果以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初筛及确认结果。
浅谈检验与临床的沟通管理
中国乡村医药·检验与影像·浅谈检验与临床的沟通管理范明亮高玉琴金爱慧章万林孔红方薛莹随着检验医学的快速发展与临床需要的不断深化,全面提升检验服务质量,为临床提供更专业的技术咨询、指导工作已势在必行。
浙江省三级甲等医院评审标准2018年征求意见稿中“实验室与临床建立有效的沟通方式”要求:实验室与临床科室有多种形式和途径的沟通,满足临床科室对检验项目的咨询;对新开展项目有宣传途径,解答临床对结果的疑问;主管部门对咨询情况和沟通信息有检查与监管;持续改进有成效,临床科室满意度不断提升。
《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中也明确要求:“临床实验室应开展咨询服务,包括为选择检验和使用服务提供建议及为检验结果解释提供专业判断”[1]。
JCI 评审[2]中要求:“领导者确保医务人员和临床科室之间存在着有效的沟通与协调机制。
”宁波市鄞州区第二医院在此项管理工作中,已形成了完善的“检验与临床沟通的管理体系”,现总结如下:1 沟通制度建立检验科为了与临床医生、护士及患者间有着畅通有效及时的沟通,在检验科内制定了沟通制度,对与临床的沟通方法、沟通形式、沟通相关信息的管理与反馈等作了规范,强化沟通的统一性、有效性、及时性等。
对沟通中存在问题的进一步处理及上报作了规定。
对沟通内容记录也作了统一。
沟通制度的目的是规范检验科每个人能统一口径,并对临床的反馈信息能引起足够重视,更好地服务于临床,也促进检验科的良性发展。
2 沟通方式2.1公开联系方式向临床公开沟通联系科室电话、科主任及接受沟通负责人的沟通方式(电话、内外网邮箱、微信号),以及检验科接受建议的意见箱设施位置等。
为了满足临床医生与护士更加专业的沟通需要,检验科分别设立了亚专业组、专项管理等的负责人,可与之更有针对作者单位:315100 宁波市鄞州区第二医院(宁波市泌尿肾病医院)检验科(范明亮、金爱慧、章万林、孔红方),体检中心(薛莹);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东部医院胃肠外科(高玉琴)通信作者:薛莹,Email:84259447@ 性的沟通,如信息化专管员、科研合作负责人、检验质量负责人等。
加强检验与临床沟通的必要性
加强检验与临床沟通的必要性加强检验与临床沟通的必要性在医疗领域,检验与临床之间的沟通至关重要。
检验结果是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依据,而临床医生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加强检验与临床之间的沟通是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的关键。
当前检验与临床沟通存在的问题然而,当前检验与临床之间的沟通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信息不对称是一个重要问题。
检验科和临床医生在专业领域和技术上存在很大差异,这可能导致双方对检验结果的理解和解释存在分歧。
此外,沟通不够和误解也是常见问题。
由于工作繁忙和时间限制,检验科和临床医生往往无法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这可能导致误解和误诊。
加强检验与临床沟通的必要性加强检验与临床之间的沟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可以提高患者满意度。
通过加强沟通,检验科和临床医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患者的需求和问题,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其次,它可以减少医疗纠纷。
通过深入的交流和讨论,检验科和临床医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的观点和立场,减少误解和误诊,从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加强检验与临床沟通的方法为了加强检验与临床之间的沟通,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有效会议。
定期举行医生和检验科之间的会议,以便双方交流和讨论新的检验技术、结果解释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问题。
2、病历讨论。
医生和检验科共同讨论患者的病历,以便更好地理解患者的病情和诊断过程。
3、教育培训。
加强医生和检验科之间的教育培训,提高双方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检验结果。
4、电子化沟通。
利用电子医疗系统,医生和检验科可以随时随地交流和分享信息,提高沟通效率和准确性。
5、建立反馈机制。
医生和检验科应定期反馈彼此的工作表现和问题,以便及时纠正和改进,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
结论综上所述,加强检验与临床之间的沟通对于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至关重要。
通过解决信息不对称、沟通不够和误解等问题,加强医生和检验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临床医生向微生物医生沟通时提的问题及回答
临床医生向微生物医生沟通时提的问题及回答临床医生:您好,我是一名临床医生,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与微生物相关的问题,希望能向您请教一些问题。
微生物医生:您好,非常欢迎您向我咨询微生物方面的问题。
请问有什么问题需要我解答呢?临床医生:首先,我想了解一下细菌感染的传播途径有哪些?这对我们控制细菌感染非常重要。
微生物医生:细菌感染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直接接触传播、空气传播、飞沫传播、食物和水源传播以及血液传播等。
直接接触传播是指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或通过共享物品进行传播,如握手、接吻、共用餐具等。
空气传播是指细菌通过空气中的微小颗粒或飘浮物传播,如咳嗽、打喷嚏等。
飞沫传播是指细菌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如讲话、呼吸等。
食物和水源传播是指细菌通过食物或水源传播,如食物被污染或水源受到污染等。
血液传播是指细菌通过血液传播,如通过血液传播的性病等。
了解细菌感染的传播途径可以帮助我们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减少细菌感染的发生。
临床医生:非常感谢您的解答。
除了传播途径外,我还想了解一下细菌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有哪些?微生物医生:细菌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主要包括个人卫生、环境清洁、消毒和隔离措施等。
个人卫生是指保持自身卫生,如勤洗手、避免接触污染物等。
环境清洁是指保持环境的清洁卫生,如定期清洁和消毒工作场所、住所等。
消毒是指使用消毒剂杀灭或去除细菌,如使用酒精、过氧化氢等消毒剂进行消毒。
隔离措施是指将感染者隔离,避免其与他人接触,减少细菌传播的机会。
预防控制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降低细菌感染的发生率。
微生物医生:抗生素耐药是指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使抗生素失去了对细菌的杀灭或抑制作用。
抗生素耐药的原因主要有细菌的突变、基因传递和滥用抗生素等。
细菌的突变会导致其产生抗生素耐药基因,从而使其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基因传递是指细菌之间通过水平基因转移传递抗生素耐药基因。
滥用抗生素是指过度或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使细菌暴露在抗生素的选择压力下,从而促进抗生素耐药基因的产生和传播。
如何做好微生物检验与临床沟通
如何做好微生物检验与临床沟通如何做好微生物检验与临床沟通话题今日讨论话题主持人:颜小平老师今天我们来谈谈“如何做好微生物室与临床的沟通”?特别是临床问到我们微生物一些实验室“检验后”的相关问题时,我们如何回答或回答的更好更全面呢?由于前两天有幸能听到“华西--谢轶教授”关于《临床与微生物实验室沟通--常见问题的讨论》的讲课收获颇丰,特提出以下几个常见的问题与老师们探讨:1. 涂片镜检结果与培养结果不吻合?2. 取的明显是脓液标本,为何培养报告为无菌生长?3. 今天的培养结果为何与前一天的不一样?4. 明显是稀便,培养结果为何正常?5. 培养阳性的病原菌都需要用抗菌药物治疗吗?6. 选择药敏报告敏感的药物,为什么临床疗效无效?特别是铜绿这个常见的致病菌。
希望老师们能积极分享自己的经验。
(以下内容节选自“中国疑难菌讨论群)王月玲老师培养结果不一致我认为主要是针对痰标本、引流液、创面未清创、及不合格的尿标本,留取不规范、杂菌多,不同老师挑选菌落不同造成前后培养不一致;再就是杂菌掩盖或抑制了致病菌的生长,比如痰中奴卡菌需要贴AmP才能分出奴卡菌;对于无菌体液标本应该不会出现这种问题,今天刚报了一例MRSA,患者痰、左右侧引流液、血标本均为一致的MRSA。
宁永忠老师上面提出的问题都是我们的棘手问题。
比如1.2.3.6有难度,我自己多次面对。
问题1:分标本,需要条分缕析。
问题2:涉及概念。
问题3:涉及人员能力是否一致,变数大。
问题6:特别见专业功力,4,5最简单。
我先汇报问题4:腹泻分感染和非感染,非感染稀便,肯定培养阴性。
感染腹泻主要是病毒,细菌培养也必然阴性。
伊贝老师涂片与镜检结果为什么不一致?一、涂片报告所有的细菌,而培养报告的是致病菌。
二、二、标本从采集运送到接种的时间过长,导致部分苛养菌死亡,在涂片可以看到部分残菌,而培养无法生长。
三、某些快生长的细菌由于生长速度快,营养要求低,变成优势菌,掩盖了其他细菌的生长。
加强微生物检验医师与临床医师的有效沟通
且 还 需 掌 握 一 定 的 临 床 感 染 性 疾 病 诊 断 和 治 疗 知 识 。 建 议 可 以通 过 阅读 、 培训 、 行 交 流 等 方 式 加 强 业 务 学 习 , 加 知 识 储 同 增 备 , 高综 合 分 析 和 判 断 能 力 。 只 有 提 高 自身 素 质 , 能 够 在 提 才 帮 助 临 床 解 决 实 际 问 题 中 游 刃 有 余 。 沟 通 工 作 中 , 行 之 有 最 效 、 所 能 及 的 就 是 主 动 出击 , 生 物 检 验 医 师 应 充 分 发 挥 自 力 微
炼 , 而提高专业水平与个人综合能力 。 进
2 贯 彻 循 证 理 念 , 化 检 验 组 合 优 循 证 检 验 医 学 ( B M) E L 是按 照循 证 医 学 的 原则 , 流 行 病 用 学 的 方 法 规 范 检 验 医 学 的 研 究设 计 和 文 献评 价 , 当前 最 好 的 用 检 验 技 术 和 质 量 控 制 体 系 对 检 测 结 果 进 行 严 格 的 质 量 控 制 和
国际检验 医学 杂志 g 1 0 1年 7 第 3 卷 第 l 月 2 O期
1t a dJ l 2 1 , 1 2No 1 n Jl b Me ,u 0 1Vo 3 , . 0 y .
・
检 验科 与 实验室 管理 ・
加 强微 生 物检 验 医师 与 临床 医师 的有 效 沟通
马 立 艳
检 验 的失 败 , 过 及 时 沟 通 和 宣 传 教 育 , 本 采 集 、 送 和储 存 通 标 运 知识 的知 晓率 大 大 提 高 。而 在 实 验 室 接 收 到 不 合 格 标 本 时 , 会 详 细记 录并 拒 收 , 后 电话 通 知 相 关 人 员 , 心 讲 解 , 一 时 间 然 耐 第 纠 正 标 本 分 析 前存 在 的 问题 。
微生物室内质控
微生物室内质控微生物学实验室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证实验室工作的质量和可靠性,微生物室内质控(Quality Control,QC)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室内质控的重要性及其实施策略。
一、微生物室内质控的重要性1、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微生物室内质控有助于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避免因操作不当、试剂误差或仪器故障等因素导致的误差。
2、提升实验室标准化水平:通过微生物室内质控,实验室可以建立标准化操作流程,提高实验的重复性和稳定性,从而提升实验室的标准化水平。
3、保障患者安全:微生物室内质控有助于确保实验室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从而为医生提供可靠的治疗方案,保障患者的安全。
二、微生物室内质控的实施策略1、建立质控标准:根据国家和行业标准,结合实验室实际情况,建立微生物室内质控标准。
这些标准应包括实验操作规范、仪器使用和维护规范、试剂和耗材的质量要求等。
2、强化人员培训:定期对实验室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操作规范意识。
确保每个实验人员都能准确、熟练地掌握实验操作技巧。
3、实施质量抽查:定期对实验结果进行质量抽查,以评估实验室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如有需要,应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4、记录和分析数据:详细记录每个实验的数据,包括标本来源、实验操作过程、结果分析和解释等。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潜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5、定期审计和评估:定期对微生物室内质控进行审计和评估,以确保各项措施的有效性。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完善质控计划,以提高实验室的工作质量和可靠性。
6、建立沟通机制:加强实验室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问题的及时解决。
同时,与临床医生和患者保持良好沟通,及时反馈诊断结果和治疗建议。
7、引入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通过引入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如自动化细菌鉴定系统、数字化实验室信息系统等,可以提高实验的效率和准确性,降低人为误差的风险。
如何提高临床微生物实习生与临床沟通的能力
与临床沟通 , 定期 组 织 开展 检 验 科 与 临床 相关 科 室 的交流会 。检验 科提 出临床科 室 的不足 , 时 , 同 临床 科 室提 出在 日常 工作 中所遇 到 的与检验相 关 的各种
问题 , 同讨论 与分析 。 医学 检验 技术发 展迅猛 , 共 新
握 检验技 术 又熟悉 临床 的复合 性人 才 。检验 医师 的 设置 是工作 的要 求 , 即把 检 验 数据 变 成 有 效 的 医生 可用 信息 。检验 科 实 习 生 即将 走 上 工 作 岗位 , 须 必 加强 与临床 的沟通 , 临床 医 师对 某 些 微 生物 培 养 如 特性、 培养 方法 等特 点不 了解 , 出现 检验项 目与期 会 望得 到 的结 果不 一 致 的情 况 、 要 他 们 运用 科 学 的 需 知识 作 出科 学 的解释 , 通过 良好 的沟通 , 加深 实 习生 对理论 知识 的理 解 掌 握 , 等 医学 院校 就是 要 培 养 高 合格 的检 验 医师 , 过 5年制 学校 培养 , 经 必须 到 医院
・
u
-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目鱼
其他
NORM, NORM-VET 2007
Usage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occurrence of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in Norway
15
“是药三分毒”--抗菌药的不良反应
毒性反应:如肝、肾毒性、耳毒性 过敏反应:皮疹、过敏性休克 二重感染:使用抗菌药后耐药菌或真菌过
抗菌药物—(抗生素+合成抗菌药)是微生物或人工合成的具有抑制细菌作用的药物
抗微生物药物(抗菌药物+抗病毒菌药) —即杀灭或抑制微生物生长或繁殖的药物。 包括抗菌药物、抗病毒菌药、抗滴虫原虫药物、抗支原体药物、抗衣原体药物、抗立 克次体药物等,但不包括抗寄生虫药物。
抗感染药物— 抗微生物药物+抗寄生虫药物
PABA
细胞膜 多粘菌素
氯霉素 乙酰转移酶
利福平 DNA引导的RNA多聚酶
细胞壁
蛋白合成 (50S抑制剂)
红霉素 氯霉素 克林霉素 蛋白合成 (30S抑制剂) 四环素 大观霉素
链霉素
庆大霉素、妥布霉素(氨基糖苷类)
阿米卡星
蛋白合成(tRNA)
5
莫匹罗星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使细菌不能生长繁殖。 损伤细菌的细胞膜,破坏其屏障作用。 影响细菌细胞蛋白质的合成,使细菌丧失生
长繁殖的物质基础。 破坏核酸的代谢,阻碍遗传信息的复制。 抑制细菌叶酸代谢等。
6
细菌主要的耐药机制
灭活酶与钝化酶的产生 抗生素渗透屏障作用 靶位结构改变 细菌代谢状态,营养缺陷等 细菌菌膜形成
7
细菌耐药的主要机制
抗生素靶位点改变
孔蛋白改变,细胞壁/膜 通透性改变
灭活酶产生
8
“过度用药危害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菌、肠杆菌科细菌):我国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50% 4. 泛耐药革兰阴性杆菌:近年来我国明显上升(鲍曼不动杆菌
2007,3%;2008,11%;2009,17%)
• KPC-2 • NDM-1“超级细菌”
2010年8月20日WHO作出以下评估:携带NDM-1基因细菌的出现,
诺氟沙星
1100
400
36
环丙沙星
200
85
42
氧氟沙星
50
15
30
14
抗菌药在水产业的应用(挪威资料)
Prescribed amounts of veterinary antimicrobial agents in Norwegian aquaculture in 2007
千 克
大西洋鳕鱼 三文鱼
=抗菌药+抗病毒药
抗感染药物 Anti-infectives
=抗微生物药+抗寄生虫药
化疗药物 Chemotherapeutic agents
=抗微生物药+肿瘤化疗药
3
几个概念
抗生素—是抗菌作用的微生物产物及其半合成衍生物称为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 菌素类、曾用名“抗菌素”,现已不用。
合成抗菌药—人工合成的具有抑制细菌作用的药物。 1、喹诺酮类: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 2、磺胺类药:磺胺嘧啶、新诺明SMZ 、甲氧苄啶 3、 呋喃类:呋喃妥因
• 感染性:细菌性、病毒性、真菌性、寄生虫性 • 结缔组织性疾病:如血管炎、红斑狼疮、风湿
性关节炎等 • 肿瘤性:血液肿瘤、淋巴瘤、实体肿瘤 • 药物热
13
抗菌药物在畜牧业的应用
1997年国内喹诺酮类使用情况
(沈叙庄, 杨永弘. 中国细菌耐药与抗感染化疗研究进展, p.75)
总量 (吨) 兽用量 (吨) %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Year
18
对某些泛耐药菌感染,甚至无药可用
Postantibiotic era
此细菌对所有抗菌药耐药,R, resistant,表示耐药
19
临床常见“超级细菌”
1. MRSA:甲氧西林耐药金葡菌:我国检出率>50% 2. VRE: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 3. 碳青霉烯类耐药革兰阴性杆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
使用率>80%: 儿科、ICU、呼吸科 使用率60~70%:外科、妇产科、五
官科
10
门诊病人抗菌药使用情况
门诊病人抗菌药使用率37%
• >40%: 儿科、妇产科、耳鼻喉科、口腔科 • 30~39%:内科、皮肤科、眼科 • 25%:外科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2003; 12: 236)
占门诊处方24.5%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06; 6: 128)
2009年中国输液 用了104亿瓶,相 当于13亿人口每 个人输了8瓶液, 远远高于国际上 2.5-3.3的水平
输液中很大比例 含抗菌药
9
我国178家医院年住院患者抗菌药使用调查
(中华医院感染杂志 2002; 12:881)
2001年住院患者中使用抗菌药57% (最高97%),联合用者占41%
微生物室与临床沟通重要性
主要内容
➢ 抗菌药的滥用及细菌的耐药性问题 ➢ 抗菌治疗:经验治疗与病原治疗 ➢ 病原诊断存在的问题,微生物与临床沟
通的重要性
2
几个概念
抗生素
Antibiotic
抗菌药物 Antibacterial agents
=抗生素+合成抗菌药
抗微生物药物 Antimicrobial agents
度繁殖导致的第二次感染 细菌耐药性上升
16
抗菌药物的使用,筛选出耐药细菌
耐药菌株极少
抗生素暴露
耐药菌株为主
17
上海地区大肠杆菌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比例的上升趋势 (这些产酶菌基本上对头孢菌素耐药)
ESBL %
70
60
58
59
60
54
50
40
40
34
36
30
24
20
21 18
10
0
2000
2001
11
常见的抗菌药滥用现象
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感冒)时用抗菌药 儿童病毒性肺炎时用抗菌药 病毒性腹泻时用抗菌药 不恰当的抗菌药预防用药
2010年中国家庭药箱调查显示: 79%的居民有自备抗菌药的习惯 75%的居民在本人或家人有炎症或感冒发烧时, 会自行服用抗菌药
12
抗菌药不是退热药
发热的原因很多,感染性只是其中的一个 原因
化疗药物—抗微生物药+肿瘤化疗药
4
细胞壁合成 环丝氨酸 万古霉素、替考拉宁 杆菌肽 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拉氧头孢 碳青霉烯类
叶酸代谢 甲氧苄啶
磺胺类药
周质空间
β-内酰胺酶 氨基糖苷类钝化酶
细菌模式图
DNA旋转酶(解旋、螺旋) 喹诺酮类
THFA DHFA
DNA
RNA
50 50 50
303030Fra bibliotek核糖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