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各科常见病证
中医内科学整理重点
喘证: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的病证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真心痛:是胸痹进一步发展的严重病证,其特点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伴心悸、水肿、肢冷、喘促、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厥证: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
一般以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临床呕与吐常同时发生,故合称为呕吐瘿病:是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
其基本病机为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
郁证: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痉证: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痿证:是指肢体筋脉迟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临床以下肢痿弱较为常见,亦称“痿躄”噎膈:是指吞咽食物噎膈不顺,饮食难下,或纳而复出的疾病。
噎即噎塞,指吞咽之时噎膈不顺;膈为格拒,指饮食不下自汗:指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
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症。
痰和饮都是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
痹症:是由风、寒、湿、热等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症。
其中因寒气胜者为痛痹,以湿邪偏胜者为着痹。
脱汗:临床表现为大汗淋漓,汗出如珠,常同时出现声低息微,精神疲惫,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散大无力,多在疾病危重时出现,为病情危重之象。
内科常见病证
实则泻之 :肝阳上亢宜平肝潜阳 ; 肝火上炎宜清肝泻火 ; 痰浊中阻当燥湿祛痰 。
证型
证候
舌脉
治法
方剂
肝阳 眩晕耳鸣 、头痛 舌红苔黄,脉弦 上亢 且胀 、急躁易怒 、
恼怒加剧
平肝潜阳
天麻钩藤 饮
肾精 眩晕耳鸣 、腰膝 不足 酸软 、精神萎靡
审审察察脏脏腑腑虚虚实实 。
•一般说来, 内伤脏腑腰痛多为虚证,也有虚中夹实,伴有寒湿 、 湿热 、瘀血者、
2 、腰痛与腰软的鉴别 腰痛 :腰部一侧或两侧酸楚疼痛为主症 腰软 :腰部软弱无力为主症,少有腰部痠痛, 多伴 发育迟缓,头项软弱,手足瘫痿。
3 、治疗原则 :分标本虚实 感受外邪属实,治宜祛邪通络,依照寒湿 、湿热 的不同,分别予以散寒行湿 、清热利湿。 外伤腰痛属实,治宜理气通络,活血祛瘀为主。 内伤致病多属虚,治宜补肾为主。
①舌红苔少脉细数 ①补肾滋阴 ①左归丸
②舌淡脉沉细
②补肾温阳 ②右归丸
气血 眩晕 、面色苍白 、 舌淡脉细弱 两虚 神疲纳减 、劳累
即发
痰浊 眩晕 、头重如蒙 、 舌苔白腻,脉濡滑 中阻 胸闷痰多
补气养血 燥湿祛痰
归脾汤
半夏白术 天麻汤
名词解释
1 、眩晕 :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同时出现统称眩晕。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 心 、呕吐 、汗出 、甚则出现昏倒。
内科常见病证
病因病机
一 、外感咳嗽
• 外邪侵袭于肺 肺气壅遏不宣 清肃失常,肺气上 逆 咳嗽。
二 、 内伤咳嗽 • 肺阴亏耗 失于清润 气逆于上 ; • 或肺气亏虚 肃降失司 • 或脾失健运 水谷酿成痰浊 肺失宣降 ; • 或肝气郁结化火 火逆熏灼肺脏 炼津为痰 肺
中医内科各科常见病证
中医内科各科常见病证一、消化内科常见病证1. 胃炎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中医内科常见病证之一。
其主要症状包括胃部酸痛、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
中医内科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理和针灸治疗等。
### 2. 胃溃疡胃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内科常见病证之一。
其主要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
中医内科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和推拿按摩等。
### 3. 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内科常见病证之一。
其主要症状包括腹泻、腹痛、腹胀、便秘等。
中医内科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和艾灸等。
二、呼吸内科常见病证1. 支气管炎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中医内科常见病证之一。
其主要症状包括咳嗽、咳痰、气喘等。
中医内科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和艾灸等。
### 2. 肺炎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中医内科常见病证之一。
其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胸闷、气促等。
中医内科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和推拿按摩等。
### 3. 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中医内科常见病证之一。
其主要症状包括喘息、气喘、胸闷等。
中医内科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和艾灸等。
三、心脑血管内科常见病证1. 心绞痛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中医内科常见病证之一。
其主要症状包括胸痛、胸闷、气短等。
中医内科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和推拿按摩等。
### 2. 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中医内科常见病证之一。
其主要症状包括头晕、头痛、失眠等。
中医内科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和艾灸等。
### 3. 中风中风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中医内科常见病证之一。
其主要症状包括面瘫、言语不清、偏瘫等。
中医内科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和推拿按摩等。
四、泌尿内科常见病证1. 尿路感染尿路感染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中医内科常见病证之一。
中医常见病证
中医常见病证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对于各种常见病证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感冒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病证之一。
中医认为感冒多由外感风邪引起,可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
风寒感冒主要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鼻塞、流清涕、咳嗽、痰白稀等症状。
治疗时应以辛温解表为主,常用的方剂有麻黄汤、桂枝汤等。
风热感冒则表现为发热重、恶寒轻、有汗、头痛、鼻塞、流黄涕、咳嗽、痰黄稠等,治疗宜辛凉解表,银翘散、桑菊饮是常用的方剂。
此外,还有暑湿感冒、气虚感冒、阴虚感冒等不同类型,需要根据具体症状进行辨证论治。
咳嗽也是常见的病证,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痰声并见,故以咳嗽并称。
中医认为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和内伤之分。
外感咳嗽多因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侵袭肺系所致,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有恶寒、发热等表证。
内伤咳嗽则多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所致,如痰湿蕴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耗等,其发病缓慢、病程较长,往往是虚实夹杂。
治疗咳嗽,需要根据病因和具体症状进行调理,如疏风散寒、清热润燥、化痰止咳、滋阴润肺等。
胃脘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胃痛,多由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因素引起。
其主要症状为上腹部近心窝处疼痛,常伴有腹胀、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
中医将胃脘痛分为寒邪客胃、饮食停滞、肝气犯胃、肝胃郁热、瘀血停滞、胃阴亏虚、脾胃虚寒等不同证型。
治疗时需根据具体证型,采用散寒止痛、消食导滞、疏肝理气、清热和胃、活血化瘀、养阴益胃、温中健脾等方法。
泄泻,也就是拉肚子,常见的原因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肾阳虚衰等。
其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如水样。
中医将泄泻分为寒湿泄泻、湿热泄泻、伤食泄泻、肝郁泄泻、脾胃虚弱泄泻、肾阳虚衰泄泻等类型。
治疗上,应根据不同的证型分别采用芳香化湿、清热利湿、消食导滞、抑肝扶脾、健脾益气、温肾健脾等方法。
中医内科各科常见病证
中医内科各科常见病证感冒:恶寒(风)、发热、头痛、鼻塞流涕、【辨证论治】普通感冒,一般邪在肺卫,多属表证,故治疗采取解表散邪的原则,并结合证情进行具体的论治。
但是,在对感冒的治疗中,注意一般不宜表散太过,亦不宜补益太早。
1、风寒证☆主症:鼻塞、喷嚏,流清涕,喉痒,咳嗽,痰稀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则: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霍香正气水)气虚之人,可用益气解表的参苏饮2、风热证☆主症:发热微恶风,或有汗,头痛,咳嗽痰黄稠,咽喉红肿疼痛,口干微渴,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治则:辛凉解表,清热宣肺方药:银翘散3、兼证⑴挟湿:症见恶寒,身热不扬,头重如裹,骨节酸痛,苔白腻,脉濡。
治宜疏风祛湿,方用羌活胜湿汤⑵挟暑:治宜清暑解表,芳香化湿,方用新加香蕾饮咳嗽△根据其发生原因,临床上可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大类(P63)1、外感咳嗽⑴风寒咳嗽证☆主症:咳嗽声重,痰稀色白,可伴有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无汗、骨节酸楚、头胀头痛等,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化痰方药:杏苏散⑵风热咳嗽证☆主症:咳痰黄稠、咳而不爽、口渴咽痛、身热、或见头痛、恶风、有汗等,舌苔薄黄,脉浮数☆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药:桑菊饮⑶燥热咳嗽证☆主症:干咳少痰,或痰粘稠粉不易咯出,鼻燥咽干,甚则咳引胸痛,或兼有身热、形寒等,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细咯数☆治方:清肺润燥止咳方药:桑杏汤以上外感咳嗽诸证,日久不愈,或愈而复发,咯痰不爽,而表证、燥证不明显者,均可=可选止嗽散加减2、内伤咳嗽⑴痰湿咳嗽证☆主症:咳嗽痰白而稀,胸月完作闷,或食纳不佳,舌苔白腻,脉濡滑☆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方药:二陈汤(背)⑵肝火犯肺证☆主症:气逆作咳,咳引胁痛,面红喉干,烦热口苦,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法法:清肝泻火,润肺化痰方药:黛蛤散合清金化痰汤⑶肺虚咳嗽证①肺气虚证因肺气不足,多以喘息为主症,其论治见“喘证”(生脉散或黄芷汤)②肺阴虚证☆主症: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咽干口燥,午后潮热,两额红赤,手足心热,失眠盗汗,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舌质红少津,脉细数☆治法:养阴清肺,化痰止咳方药:沙参麦冬汤喘证喘是以呼吸困难,喘急气促,甚则张口抬肩、难以平卧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中医内科常见病证解析
中医内科常见病证解析肺系病证咳嗽一、病机:咳嗽的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主要病机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分为外感咳嗽及内伤咳嗽。
外感咳嗽属于邪实,为六淫外邪犯肺,肺气壅遏不畅所致。
因于风寒者,肺气失宣,津液凝滞;因于风热者,肺气不清,热蒸液聚为痰;因于风燥者,燥邪灼津生痰,肺气失于润降,则发为咳嗽。
若外邪未能及时解散,还可发生演变转化,如风寒久郁化热,风热灼津化燥,肺热蒸液成痰等。
内伤咳嗽,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但痰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
痰可郁而化火,火能炼液灼津为痰。
他脏及肺,如肝火犯肺,每见气火耗伤肺津,炼津为痰。
痰湿犯肺者,多因脾失健运,水谷不能化为精微上输以养肺,反而聚为痰浊,上贮于肺,肺气壅塞,上逆为咳。
若久病,肺脾两虚,气不化津,则痰浊更易滋生,此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道理。
久病咳嗽,甚者延及于肾,以致肺虚不能主气,肾虚不能纳气,由咳致喘。
如痰湿蕴肺,遇外感引触,转从热化,则可表现为痰热咳嗽,易耗伤肺阴;若转从寒化,则表现为寒痰咳嗽。
肺脏自病,如肺阴不足每致阴虚火旺,灼津为痰,肺失濡润,气逆作咳,或肺气亏虚,肃降无权,气不化津,津聚成痰,气逆于上,引起咳嗽。
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可相互影响为病,病久则邪实转为正虚。
外感咳嗽如迁延失治,邪伤肺气,更易反复感邪,而致咳嗽屡作,转为内伤咳嗽;肺脏有病,卫外不固,易受外邪引发或加重,特别在气候变化时尤为明显。
久则从实转虚,肺脏虚弱,阴伤气耗。
由此可知,咳嗽虽有外感、内伤之分,但有时两者又可互为因果。
二、病证鉴别要点:肺气不清,失于宣肃,上逆作声而引起咳嗽为本病证的主要症状。
由于感邪的性质、影响的脏腑、痰的寒热、火的虚实等方面的差别,咳嗽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咳嗽的病程,有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
咳嗽的时间,有白日咳嗽甚于夜间者,有早晨、睡前咳嗽较甚者,有午后、黄昏、夜间咳嗽较甚者。
咳嗽的节律,有时作咳嗽者,有时时咳嗽者,有咳逆阵作、连声不断者。
中医临床护理学:中医内科常见病证护理
4
感冒
一、病因病机 1、外感风邪疫毒 外感六淫邪气,从口鼻或皮毛而
入,导致卫表不和,肺失宣肃而发病。 2、正气虚弱,肺卫功能失常 素体正气虚弱,人体
御邪能力不足,外邪入侵而发病。
5
感冒的症候分型
1
风寒束表
2
风热犯表
3
暑湿伤表
4
气虚感冒
5
阴虚感冒
6
感冒的辩证施护1
一、风寒感冒 证候: 恶寒重,发热轻,头痛,无 汗,肢体酸痛,鼻塞,声 重,时流清涕,咳嗽喉痒, 痰稀薄色白,口不渴,舌苔 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四、寒凝心脉
证候:胸痛如绞,猝然发作,痛彻肩背,胸闷气短,喘息 不宁,骤感风寒则诱发或加重,伴形寒肢冷,面色苍白,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紧或沉细。
治则:辛温散寒,宣通心阳。 方药:枳实薤白桂枝合当归四逆汤。
49
胸痹的辩证施护4
四、寒凝心脉--调护方法
汤药趁热口服。饮食温热,忌生冷,以生姜、葱白煎水 热饮,有辛温散寒。病室温暖向阳,增加衣被以保暖御 寒。
28
内伤咳嗽 咳嗽的辩证施护4
四、痰湿蕴肺 证候:咳嗽痰多,痰出咳止,痰白而粘,伴胸脘满闷、呕
恶、食少、困倦乏力,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则:健脾燥湿,化痰止嗽。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29
内伤咳嗽 咳嗽的辩证施护4
调护方法
汤剂温服。可常食用莱菔、柑橘、梨、枇杷、百合等 有健脾燥湿、降气化痰作用的食品,忌烟酒、辛辣、 肥腻等助湿生痰之物。劳逸结合,不宜思虑过度,以 免伤脾生痰。
30
内伤咳嗽 咳嗽的辩证施护5
五、痰热郁肺 证候:咳嗽气息喘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稠色黄,
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咯吐血痰,胸胁涨满,咳时 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欲饮,舌质红,苔薄黄腻, 脉滑数。 治则:清热化痰,肃肺止咳。 方药:清金化痰汤加减。
中医必考常见病证
中医常见病证01、感冒: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导致的外感疾病,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
分为风寒、风热、暑湿、气虚、阴虚五证。
02、咳嗽: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或伴咳吐痰液而言,临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表现。
外感咳嗽分为风寒袭肺、风热犯肺、风燥伤肺三证;内伤咳嗽分为痰湿蕴肺、痰热郁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虚四证。
03、哮病: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病。
发作时喉中有哮鸣音,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发作期分为冷哮、热哮、寒包热哮、风痰哮、虚哮五证;缓解期分为肺脾气虚、肺肾两虚证。
04、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的病证。
分为实喘和虚喘,实喘包括风寒壅肺、表寒肺热、痰热郁肺、痰浊阻肺、肺气郁痹五证;虚喘包括肺气郁痹、肾虚不摄、正虚喘脱三证。
05、肺痨: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损性疾病,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
包括肺亏亏损、虚火灼肺、气阴耗伤、阴阳两虚四证。
06、心悸: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包括心虚胆怯、心血不足、心阳不振、水饮凌心、阴虚火旺、瘀阻心脉、炭火扰心七证。
07、胸痹:以胸部闷痛,甚至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胸痛彻背,背痛彻胸。
包括心血瘀阻、气滞心胸、痰浊闭阻、寒凝心脉、气阴两虚、心肾阴虚、心肾阳虚七证。
08、不寐: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常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
包括肝火扰心、痰热扰心、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心胆气虚五证。
09、痫病: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病证,临床以突然意识丧失,甚则扑倒,不省人事,强直抽搐,口吐涎沫,两目上视或口中怪叫,移时苏醒,一如常人为特征。
发作前可伴眩晕、胸闷等先兆,发作后常有倦怠乏力等症状。
中医常见病证
一、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病机:卫表不和,肺失宣肃病位: 肺卫二、咳嗽(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或伴咯吐痰液而言)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病位:肺,与肝脾有关,久则伤肾(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三、哮病(支气管哮喘)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病位:肺,与脾肾有关治法:发时治标,平时治本四、喘证(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病机:肺气上逆,宣降失职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病位:在肺和肾,涉及肝脾五、肺痨(肺结核)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损性疾患,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病位:在肺,与脾肾关系密切,同时也涉及心肝病机:虚体虫侵,阴虚火旺治则:补虚培元,抗痨杀虫六、心悸(心律失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轻者为惊悸,重者为怔忡病机: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病位:心,与肝脾肾肺相关七、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病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肺八、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常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
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病位在心,与肝脾肾相关九、痫病(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病证,临床以突然意识丧失,甚则仆倒,不省人事,强直抽搐,口吐涎沫,两目上视或口中怪叫为特征,移时苏醒如常人为特征。
发作前可伴眩晕,胸闷等先兆,发作后常有疲倦乏力等症状)病机:脏腑失调,痰浊阻滞,气机逆乱,风痰内动,蒙蔽清窍病位:脑,心肝脾肾诸脏十、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病位:胃,与肝,脾相关十一、呕吐(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有物有声为呕,有物无声为吐,无物有声为干呕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病位:胃,与肝,脾有关十二、腹痛(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病机: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或脏腑经脉失养,不荣而痛十三、泄泻(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病机:脾虚湿盛,致肠道功能失司而发生泄泻病位:肠,主病之脏为脾,与肝,肾相关泄泻十四、痢疾(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冻为主症)病机:邪滞于肠,气血壅滞,肠道传化失司,脂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而为痢病位:肠,与脾胃相关可涉及肾十五、便秘(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病机:大肠传导失常,气机不畅,糟粕内停与肺,脾,胃,肝,肾相关十六、胁痛(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病机:肝络失和病位:肝胆,与脾胃、肾有关十七、黄疸(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目睛黄染)病机:湿邪壅阻中焦,脾胃失健,肝气郁滞,疏泄不利,致胆汁输泄失常,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肤,下注膀胱,而发为目黄、肤黄、小便黄之病证病位:脾胃,肝胆十八、头痛(外感六淫,内伤杂病而引起的,以头痛为主要病证)病机:外感者为外邪上扰清空,壅滞经络,络脉不通,内伤者或肝阳上扰,或瘀血阻络,或头目失荣而发头痛病位:肝、脾、肾十九、眩晕(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
中医内科常见病的辩证论治
25
寒凝心脉证
猝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喘不得卧,
多因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
重,伴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胸闷气短,心悸,面色苍白。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苔薄,脉沉紧或沉细
辛温散寒
宣通心阳
【方剂】枳实薤白桂枝汤(枳实四枚(12g) 厚朴四两(12g) 薤白半升(9g) 桂枝一两(3g) 瓜蒌一枚,捣 (12g))合当归四逆汤(当归三两(12g),桂枝(去皮)三两(9g),芍药三两(9g),细辛三两(3g),甘草(炙)二两,(6g),通草二两(6g),大枣(擘)二十五枚(8枚))
【中成药
19
阴虚火旺证
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
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
耳鸣腰酸,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舌
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数
滋阴清火
养心安神
【方剂】天王补心丹(生地黄,五味子,当归,天冬,麦冬,柏子仁,酸枣仁,人参,玄参,丹参,白茯苓,远志,桔梗,朱砂)
3
时行感冒
突然发热,高热不退,甚则寒战,周身酸痛,无汗,咳嗽,口干,咽喉疼痛,伴明显全身症状,呈现流行性发作。舌红,苔黄,脉浮数
清热解毒
凉血泻火
【方剂】清瘟败毒饮(生石膏大剂(180-240g),中剂(60-120g),小剂(24-36g),小生地大剂(18-30g),中剂(9-15g),小剂(6-12g),乌犀角大剂(180-240g),中剂(90-150g),小剂(60-120g),真川连大剂(12-18g),中剂(6-12g),小剂(3-4.5g),生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竹叶、甘草、丹皮、黄连。)
【中成药】荆防颗粒、感冒清热颗粒、感冒软胶囊、九味羌活丸、葛根汤颗粒
【中医学】11常见病证
【中医学】11常见病证【16-虚劳】虚劳又称虚损,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以脏腑亏损,气血不足为主要病机的多种慢性衰弱证候的总称。
虚劳涉及内容很广,凡先天不足,后天失养,病久体虚等所致的多种以脏腑气血阴阳亏损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均属于本证的范围。
西医学中的多种慢性或消耗性疾病,出现类似虚劳的临床表现时,均可参照本篇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1、禀赋薄弱,体质不强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阳气、阴血亏虚,五脏内伤,日久不复,成为虚劳。
2、烦劳过度,损及五脏忧郁思虑,烦劳过度,损伤心脾;或早婚多育,房劳伤肾,精血亏耗,五脏失养,形体失充而成虚劳。
3、饮食不节,损伤脾胃饥饱失调,或过食肥甘,脾胃受损,脾失健运,气血化源不足,肌体失养,渐至虚劳。
4、大病久病,失于调理慢性疾病日久不愈,病情迁延,正气亏损难复,精气耗伤,由虚致损,逐渐发展成为虚劳。
【辨证论治】虚劳辨证,应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候为目,根据病理属性和五脏部位不同,选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的治疗方药。
治疗原则:培补脾肾,温阳、补气、滋阴、养血。
【一、气虚】(一)肺气虚主证:气短自汗,咳嗽无力,痰液清稀,声低语怯,头昏神倦,时寒湿热,易于感冒,面白。
舌淡,脉弱。
治法:补益肺气。
方药:补肺汤加减。
方中人参、黄芪益气补肺;熟地、五味子滋阴补血,收敛肺气;桑白皮、紫菀泻肺化痰,止咳平喘。
咳嗽痰多加杏仁、贝母化痰止咳;气短息促加冬虫夏草补肺益肾纳气。
(二)脾气虚主证:食少、腹胀、便溏,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面色萎黄。
舌淡,苔薄,脉弱。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六君子汤加减。
方中人参、炒白术、茯苓补气健脾;陈皮、半夏理气化湿;木香、砂仁行气除满;甘草和中。
大便不实或溏泄加白扁豆、莲子除湿实脾;腹胀冷痛,完谷不化加肉豆蔻、补骨脂、吴茱萸补肾暖土。
【二、血虚】(一)心血虚主证:心悸怔忡,头目眩晕,健忘。
失眠。
多梦,面色不华,唇色淡。
脉细或结代。
治法:养血安神。
中医内科学
名词解释:1.胸痹:胸痹是由于正气亏虚,痰浊、瘀血、气滞、寒凝而引起心脉痹阻不畅,临床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2.感冒:是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
3.眩晕:弦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严重者可突然仆倒。
4.咳嗽:咳嗽是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成,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
若咳与嗽分别言之,则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
一般痰声多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5.中风病:中风病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
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
6.厥证:是指由于气机逆乱,气血运行失常所致的以突然发生的一时性昏倒,不知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急性病证。
7.中脏腑:中腑是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识恍惚或迷蒙为主症者,中脏则必有神昏或昏馈,并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等症,中腑、中脏合称中脏腑。
8.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气道挛急所致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
9.中经络:中络系偏身或一侧手足麻木,或兼有一侧肢体力弱,或兼有口舌歪斜者;中经则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中络、中经合称中经络是无神识昏蒙者。
10.喘证:是指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
严重者可致喘脱。
11.头痛:即指由于外感与内伤,致使脉络绌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病人自觉头部疼痛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证,也是一个常见症状,可以发生在多种急慢性疾病中,有时亦是某些相关疾病加重或恶化的先兆。
中医内科常见病
第一单元感冒临床表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等时行感冒——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病情类似,有传染性强,流行性强,发病集中,易感人群是老年人和儿童。
源流1.感冒病名出自北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2.林佩琴《类证治裁·伤风》提出“时行感冒”病名3.汉代张仲景《伤寒论》论述了“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第二单元咳嗽临床表现发出咳声或伴有咳痰源流1.咳嗽的病名首见于《内经》2.《素问·.咳论》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3.明.张介宾《景岳全书》首次把咳嗽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
第三单元哮病临床表现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
源流1.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称之为“上气”。
2.元·朱丹溪创“哮喘”病名,阐明病机:“哮喘专主于痰”。
“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
3.明·虞抟《医学正传》将哮与喘作了明确区分“喘以气息言,哮以声响言”。
第四单元喘证临床表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严重者,喘促持续不解,烦躁不安,面青唇紫,肢冷,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甚则发为喘脱。
源流1.《内经》对喘证的名称、症状、体征、病因、病位论述最早。
2.《景岳全书·喘促》把喘证归纳为虚实两大类:“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
”为喘证的辨证纲领。
第五单元肺痈临床表现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
源流1.肺痈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2.《备急千金要方》创用苇茎汤以清肺排脓,活血消痈,为后世治疗本病的要方。
3.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将肺痈分为初起、已成、溃后三个阶段,在治疗上提出:初起——解散风邪,或实表清肺;继则——滋养肺阴,或降火益阴;脓成——平肺排脓;溃后正虚——补肺健脾第六单元肺痨临床表现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以及形体逐渐消瘦为临床特征源流1.元·葛可久《十药神书》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
中医内科
【感冒】感受触冒风邪,导致邪犯肺卫的常见外感疾病。
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
【喘证】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的病证.【哮病】一种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肺胀】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
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
【肺痈】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
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咳吐腥味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
【肺痨】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患。
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特征。
【心悸】心之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致心神失养或心神受扰,出现心中悸动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胸痹】临床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特征。
轻者仅感胸闷,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癫狂】癫与狂都是精神失常疾病。
癫证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为特征;狂证以精神亢奋,狂躁不宁,毁物打骂,动而多怒为特征。
【痫病】先天或后天因素使脏腑功能失调,气机逆乱,元神失控所导致的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性病证,以突然意识丧失,甚则仆倒,不省人事,两目上视,口吐涎沫,强直抽搐,或口中怪叫,移时苏醒,一如常人为临床表现。
【呕吐】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内容物从口而出的病证。
【腹痛】因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及素体阳虚等使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或脏腑经脉失养,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症。
【痢疾】是由于邪蕴肠腑,气血凝滞,大肠脂膜血络受损,传导失司,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症的一类或具有传染性的外感疾患。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临床特征的病证,多由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湿邪内盛所致。
中医内科病症表
益气养阴、和胃止呃
益胃汤
二十一、呃逆-理气和胃、降逆平呃、标本兼治
二十二、噎嗝-开郁理气,滋阴润燥;
由于食管干涩或食管狭窄而造成的以吞咽食物哽噎不顺,甚则食物不能下咽入胃,食入即吐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
证型
治法
代表方药
1痰气交阻
开郁、化痰、润燥
启膈散
2津亏热结
滋养津液、泻热散结
五汁安中饮
3瘀血内阻
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
清热化痰,肃肺止咳
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
清肺平肝、顺气降火
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
7肺阴亏耗
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引触,导致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宿降,肺气上逆所致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
证型
治法
代表方药
1.发作期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清营汤
2阴虚火旺
滋阴降火,宁络止血
茜根散
3气不摄血
补脾益气摄血
归脾汤
十四、痴呆
证型
治法
代表方药
1髓海不足
补肾益髓,填精养神
七福饮
2气血亏虚
益气养血,安神宁志
归脾汤
3痰浊蒙窍
健脾化浊,豁痰开窍
洗心汤
4瘀血内阻
活血化瘀,通络开窍
通窍活血汤
5心肝火旺
清热泻火,安神定志
黄连解毒汤
十五、厥证-醒神回厥
因为阳不入阴所引起的经常不易入寐为特征的病症;
证型
治法
代表方药
1心脾两虚
补养心脾、以生气血
归脾汤
2阴虚火旺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医内科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主要研究人体内在疾病的防治和诊断,涉及到人体的五脏六腑、经络腧穴等内容。
常见中医病证
常见中医病证(蓝字部分为2016版与旧版不同之处)一、感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
1.风寒束表证——荆防败毒散2.风热犯表证——银翘散3.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4.气虚感冒——参苏饮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二、咳嗽:咳嗽、咳痰。
(一)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证——三拗汤合止嗽散2.风热犯肺证——桑菊饮3.风燥伤肺证——桑杏汤(二)内伤咳嗽1.痰湿蕴肺证——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2.痰热郁肺证——清金化痰汤3.肝火犯肺证——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4.肺阴亏耗证——沙参麦冬汤三、哮病: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一)发作期1.冷哮证——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2.热哮证——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3.寒包热哮证——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4.风痰哮证——三子养亲汤5.虚哮证——平喘固本汤6.喘脱危证——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二)缓解期1.肺脾气虚证——六君子汤2.肺肾两虚证——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四、喘证: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
(一)实喘1.风寒壅肺证——麻黄汤合华盖散2.表寒肺热证——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证——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证——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肺气郁痹证——五磨饮子(二)虚喘1.肺气虚耗证——生脉散合补肺汤2.肾虚不纳证——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3.正虚喘脱证——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五、肺痨: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
1.肺阴亏损证——月华丸2.虚火灼肺证——百合固金汤合秦昊鳖甲散3.气阴耗伤证——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4.阴阳虚损证——补天大造丸六、心悸:病人自觉心中悸动,警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
1.心虚胆怯证——安神定志丸2.心血不足证——归脾汤3.阴虚火旺证——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4.心阳不振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5.水饮凌心证——苓桂术甘汤6.瘀阻心脉证——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7.痰火扰心证——黄连温胆汤七、胸痹: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各科常见病证感冒:恶寒(风)、发热、头痛、鼻塞流涕、【辨证论治】普通感冒,一般邪在肺卫,多属表证,故治疗采取解表散邪的原则,并结合证情进行具体的论治。
但是,在对感冒的治疗中,注意一般不宜表散太过,亦不宜补益太早。
1、风寒证☆主症:鼻塞、喷嚏,流清涕,喉痒,咳嗽,痰稀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则: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藿香正气水)气虚之人,可用益气解表的参苏饮2、风热证☆主症:发热微恶风,或有汗,头痛,咳嗽痰黄稠,咽喉红肿疼痛,口干微渴,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治则:辛凉解表,清热宣肺方药:银翘散3、兼证⑴挟湿:症见恶寒,身热不扬,头重如裹,骨节酸痛,苔白腻,脉濡。
治宜疏风祛湿,方用羌活胜湿汤⑵挟暑:治宜清暑解表,芳香化湿,方用新加香薷饮咳嗽△根据其发生原因,临床上可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大类(P63)1、外感咳嗽⑴风寒咳嗽证☆主症:咳嗽声重,痰稀色白,可伴有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无汗、骨节酸楚、头胀头痛等,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方药:杏苏散⑵风热咳嗽证☆主症:咳痰黄稠、咳而不爽、口渴咽痛、身热、或见头痛、恶风、有汗等,舌苔薄黄,脉浮数☆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药:桑菊饮⑶燥热咳嗽证☆主症:干咳少痰,或痰粘稠粉不易咯出,鼻燥咽干,甚则咳引胸痛,或兼有身热、形寒等,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细咯数☆治方:清肺润燥止咳方药:桑杏汤以上外感咳嗽诸证,日久不愈,或愈而复发,咯痰不爽,而表证、燥证不明显者,均可=可选止嗽散加减2、内伤咳嗽⑴痰湿咳嗽证☆主症:咳嗽痰白而稀,胸脘作闷,或食纳不佳,舌苔白腻,脉濡滑☆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方药:二陈汤(背)⑵肝火犯肺证☆主症:气逆作咳,咳引胁痛,面红喉干,烦热口苦,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法法:清肝泻火,润肺化痰方药:黛蛤散合清金化痰汤⑶肺虚咳嗽证①肺气虚证因肺气不足,多以喘息为主症,其论治见“喘证”(生脉散或黄芪汤)☆主症: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咽干口燥,午后潮热,两颧红赤,手足心热,失眠盗汗,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舌质红少津,脉细数☆治法:养阴清肺,化痰止咳方药:沙参麦冬汤喘证喘是以呼吸困难,喘急气促,甚则张口抬肩、难以平卧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概括说来,一般分为虚实两类。
实喘多由风寒或痰热等邪壅于肺,治以祛邪利气为主;虚喘多是肺肾虚弱,为肺不降气、肾不纳气治以培补摄纳为法。
【病因病机】喘证的形成,可由外感、内伤所引起。
一般外感有邪为实,内伤无邪为虚1、实喘⑴风寒证☆主症:喘息胸闷,伴咳嗽、咯痰稀薄色白、鼻流清涕,初起多兼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散寒宣肺平喘方药:麻黄汤(背)⑵痰浊证☆主症:喘咳痰多而粘,咯出不爽,胸中满闷,或兼恶习,或吐痰涎,纳呆,苔白腻,脉滑☆治法:祛痰降逆,宣肺平喘方药:三子养汤合二陈汤2虚喘⑴肺虚证☆主症:喘促气短,语言无力,咳声低弱,自汗畏风,或咽喉不利,口干面红,舌质淡红,脉象软弱方药:生脉散(背)⑵肾虚证☆主症:喘促日久,呼多吸少,动则喘息列甚,形瘦神惫,气不得续,汗出,肢冷面青,舌质淡,脉沉细☆治法:补肾纳气方药:金匮肾气丸(背)哮证哮证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急的病证,以呼吸气促,喉间有哮鸣声为主症。
本证常反复发作,较为顽固。
在发作之时,多表现为实证;发作之后,大都形气俱虚。
因其见证有寒热之不同,故临床上有冷哮、热哮之分。
哮与喘都以呼吸气促为特征,但二者又有区别。
哮证在呼吸急促之时,喉间有哮鸣之声,且病有宿根,为一种经常发作性的疾病。
喘证则以呼吸困难为主,喉无哮鸣之声,多并发于各种急慢性疾病之中。
哮必兼喘,而喘未必兼哮【病因病机】哮证的发生,主要是内有停痰宿饮1冷哮证方药:射干麻黄汤2热哮证方药:兼表证者,用越婵加半夏汤如表解而喘未平,痰热留变于肺,咳嗽而痰稠黄,可用定喘汤课本P67头痛△【病因病机】三阳经和厥阴经头痛,其痛位常与各经的循行部位相一致。
如太阳经头痛,多在后头部,下连于项;阳明经头痛,多在前额部及眉棱骨等处,少阳经头痛,多在头之两侧,并连及耳部;厥阴经头痛,则在巅顶部位,或连于目系。
主症:头痛多发生于感受风寒之后,有时痛连项背,恶风寒,常喜裹头,口不渴,苔薄白,脉浮或浮紧治法:疏风散寒方药:川芎茶调散⑵风热头痛证主症:头胀痛,甚则如裂,恶风发热,面红目赤,口渴欲饮,尿黄或便秘,苔黄,舌边尖红,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方药:芎芷石膏⑶风湿头证主症:头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大便或溏,脉濡治法,祛风胜湿方药:羌活胜湿汤2内伤⑴肝阳头痛证主症:头痛而弦,心烦易怒,睡眠不宁,或胁痛,面红目赤,口苦,脉弦有力治法:平肝潜阳方药:天麻钩藤饮⑵肾虚头痛证主症:头脑空痛,眩晕耳鸣,腰膝酸软无力,遗精,带下,舌红,脉沉细无力方药:大补远煎⑶气虚头痛证主症:头痛绵绵,劳累更甚,气短,体倦无力,食欲不振主症:头痛而晕,面色苍白少华,心悸不宁方药:四物汤(背)⑸痰浊头痛证主症:头痛昏蒙而重,或兼眩晕,胸脘满闷,甚呕吐痰涎舌苔白腻,脉弦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背)⑹瘀血头痛证主症: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或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舌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或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方药:通窍活血汤胸痛△又称“胸痹”。
因胸部有心、肺两脏居于其中,所以心、肺两脏的病变可以引起胸痛【辨证论治】胸痛的发生,主要由于胸中阳气不足,而邪阻所致。
该病实为本虚标实之证。
故治疗应先从治标入手,后治其本。
1气滞血瘀证主症:胸部闷痛,或刺痛,或绞痛,痛有定处。
方药:血府逐瘀汤2痰浊痹阻证主症:胸闷紧迫,或有窒闷感,或闷痛如物梗塞,喘促短气不得卧,咳吐痰涎,苔滑腻,脉弦滑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枳实薤白桂枝汤3寒邪阻络证主症:胸中拘急,痛彻肩背,感寒更甚,身寒肢冷,面色苍白,苔白,脉沉迟细涩。
胃痛△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一种疾患。
古代文献所称心痛,多指胃痛而言【病因病机】胃痛发作的常见原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胃气上逆1寒邪犯胃证☆主症:因感受寒凉或饮食生冷而致胃脘部暴痛,病势软急,喜热饮热敷,或口泛清水、冷痰,或兼畏寒,苔白,脉弦紧☆治法:温胃散寒止痛方药:良附丸2饮食停滞证☆主症:胃脘胀闷而痛,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厌食,或大便不爽,苔厚腻,脉多弦滑☆治法:消食导滞方药:保和丸3肝气犯胃证☆主症:胃脘胀满而痛,甚则连及胁肋,嗳气频频,嗳气后或按之痛减,食欲不振,遇情志改变而加重,苔薄白,脉弦或沉弦☆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方药:柴胡疏肝散4肝胃郁热证☆主症:痛势急迫,胃脘部有灼痛感;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泄热方药:化肝煎5脾胃虚寒证☆治法:益气温中散寒方药:黄芪建中汤痛止后,应调理脾胃为主,可选用香砂六君子汤6瘀血停滞证☆主症:胃脘痛有定处。
痛如针刺或刀割,拒按,或见吐血,便血如墨,舌质紫暗,脉细涩☆治法:化瘀通络为主,虚者佐以益气养血,出血者佐以止血方药:失笔散(散)胁痛胁痛的原因很多,但均与肝胆关系软大。
因肝居胁内,肝之经脉循胁布肋,胁痛之辨证,当分清气血虚实1肝气郁结证☆主症:胁部胀痛为主,痛无定处,并常因情绪波动而增减,可伴胸闷不畅,呃逆嗳气,饮食减少等症,苔薄、脉弦☆治法:疏肝理气方药:柴胡疏肝散(背)2瘀血停着证☆主症:胁痛如刺,固定不移,入夜更剧,或胁下见痞声,舌质紫暗,脉沉涩☆治法:活血祛瘀通络方药:膈下逐瘀汤3肝胆郁热证☆主症:胁痛如灼如刺,心烦口干,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肪弦数☆治法:疏肝泄热方药:丹栀逍遥散4肝阴不足证☆主症:胁痛隐隐不休,劳倦后加重,时觉烦热,头目昏眩,舌红少苔,脉沉弦细而数方药:一贯煎腰痛△本病的发生,除肾虚外,多由寒湿或湿热外侵、劳损外伤所引。
1寒湿腰痛证主症:腰部重着冷痛,转侧不利,逐渐加重,虽卧床休息亦不减轻,遇阴雨寒湿之气,疼痛加剧,舌苔白腻,脉沉紧☆治法:祛寒除湿,温经通络方药:甘姜苓术汤加减2湿热腰痛证主症:腰痛,痛处伴有热感,小便短亦,舌苔黄腻,脉濡数☆治法:清热化湿为主,佐以舒筋活络方药:加味二妙汤3肾虚腰痛证主症:腰部酸痛,绵绵不己,喜捶喜按,腰膝无力,劳后尤甚,卧则减轻。
☆偏阳虚者宜补肾助阳,偏阴虚者宜补肾滋阴方药:偏阳虚者宜选右归丸,偏阴虚者宜左归丸4瘀血腰痛证主症:腰痛如刺如锥,或疼痛如折,部位固定,轻则俯仰不便,重则痛剧不能转侧,痛处拒按,多有外伤史,舌质多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方药:身痛逐瘀汤呕吐△1、实证呕吐☆主症:突然呕吐,可伴恶寒、发热、头痛、或胸脘满闷等症,舌苔白腻方药:藿香正气散⑵饮食停滞证☆主症:呕吐酸腐,脘腹胀痛,嗳气厌食,得食欲呕,吐后反感舒畅,大便或溏或秘,舌苔厚腻,脉滑实方药:保和丸(背)⑶痰饮内阻证☆主症:呕吐痰涎清水,脘闷食少,头眩心悸,苔白腻,脉滑☆治法:温化痰饮,和胃降逆方药:小半夏加茯苓汤2虚证呕吐⑴脾胃虚寒证☆主症:饮食稍多即吐,或脘胀不舒,时发时止,倦怠乏力,口干不欲饮,喜暧恶寒,甚则四肢欠温,便溏,舌淡,苔白腻,脉濡弱☆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方药:理中汤(背)⑵胃阴不足证☆主症:呕吐反复发作,有时干呕,口噪咽干,五心烦热,似饥而不欲食,舌质红,苔少,脉细或细数☆治法:滋养胃阴、降逆止呕方药:麦门冬汤泄泻△泄泻,是指大便稀薄或泻下如水,次数增多而言总之,脾虚湿盛是导致泄泻发生的生要因素。
脾虚与湿盛往往互为因果,互相影响。
1寒湿泄泻证☆治法:解表散寒,芳香化浊方药:藿香正气散2湿热泄泻证☆主症:腹痛即泻,泻下急迫,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口渴心烦,小便短少而亦,或兼发热,苔黄腻,脉濡而数☆治法:清热利湿方药:葛根芩连汤3食滞肠胃证☆主症: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脘痛痞满,嗳腐酸臭,不欲饮食,舌苔垢腻,脉数☆治法:消食导滞方药:保和丸4脾胃虚弱证☆主症:大便溏薄,时作时止,反复发作,稍进油腻食物,大便次即明显增加,食欲不振,脘腹胀闷不舒,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舌质淡,苔白,脉缓弱☆治法:补脾健胃化湿方药:参苓白术散如虚而偏寒,则宜理中汤如久泻气虚下陷,脱肛不收,则可用补中益气汤5命门火衰证☆主症:黎明之前,脐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治法:温补命门,兼温脾阳方药:四神丸6肝气乘脾证☆主症:每因郁怒,即发生腹痛泄泻,平时精神忧郁,胸胁痦闷,嗳气纳少☆治法:抑肝扶脾方药:痛泻要方痢疾△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特征。
多发于夏秋季节的肠道传染病其病位主要在肠道,但肠与胃紧密相连;胃与脾相表里,与脾胃的关系最密切。
1湿热痢证☆主症:腹痛,里急后重,下痢亦白,肛门灼热,小便亦涩,或兼恶寒、发热、身痛☆治法:清热化湿,调气行血方药:芍药汤2疫毒痢证☆主症:发病急骤,高热,烦燥,头痛,口渴,剧烈腹痛,痢下鲜此脓血,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