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优化中的关键地质要素分析与“双评价”方法

合集下载

什么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

什么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

什么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2019-07-29 10:13空间规划类的术语——“双评价”“双评价”是个简称,由“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两部分构成。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一定发展阶段,经济技术水平和生产生活方式,一定地域范围内资源环境要素能够支撑的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最大规模。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在维系生态系统健康的前提下,综合考虑资源环境要素和区位条件以及特定国土空间,进行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适宜程度。

01“双评价”要评什么呢?“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判断区域内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旅游资源、水环境、大气环境等资源环境要素,对这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和建设规模的支撑能力。

概括地说,就是判断资源(利用)、环境(质量)、生态(基线)、灾害(风险)四类要素,定量测度国土空间发展的综合潜力,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以及为人的经济、社会活动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实际上是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本底的相对客观的评价。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用于判断国土空间自然条件对城镇(开发)、农业(生产)、生态(保护)三类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及评判分级,是着重于从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关系、人地关系分析基础上的分析和判断。

“双评价”的最终出口,都要落实在用地的适宜性分区、开发的限制性分类和风险的警示性分级上。

02“双评价”怎么评?“双评价”总体的技术流程是这样的:“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集成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其中涉及海域的,还要开展陆海统筹。

不同功能指向和评价尺度,是要采用差异化的指标体系。

开展“双评价”工作,许多分项专业性很强,实际操作复杂性较高,最大的难点在于:会不同程度地受数据精度和可靠性的制约。

开展“双评价”之前,应先通过数据筛选、转换、集成,构建可靠可比的基础数据库。

03开展“双评价”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国土空间资源的“双评价”,对空间功能区域进行划分,将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优化空间布局的重要技术方法,增强空间规划的环境合理性和协调性。

5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

5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
C2 市县评价 进一步提高评价精度,对城镇建设不适宜区范
围精选校核。根据城镇化发展阶段特征,增加人口 、经济、区位、基础设施等要素,识别城镇建设适 宜区。结合海洋资源优势,识别海洋开放利用适宜 区。
结合当地实际,可针对矿产资源、历史文化和 自然景观资源等,开展必要的补充评价。
第四章
C+、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
、防风固沙、海岸防护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取各 项因素评价结果的最高等级作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重要性等级。 ▪水源涵养→吸纳滞留量
水源涵养量=降水量-蒸散量-地表径流量 影响因素:植被类型、覆盖度、地形坡度、表土 性状等。一般,水源涵养量大小排序前50%单元定 为极重要区。 ▪水土保持→表土保护 影响因素:覆被度、坡度 坡度≥25、且覆盖≥80%,极重要区;15、60%重要区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04年参与“三规合一” 试点研究时提出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为基础开展,参 加同时试点的主体功能区划研制主体功能区划方案时,提 出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为基础,开展国土空间功能或 地域功能适宜性评价。
随着空间规划试点实践和研究深入,中科院将空间规 划基础性工作细化,分解为两个步骤:前步为资源环境承 载能力评价,后步为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由此形成 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工作基础。
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首 要目标。山、水、林、田、湖、草生态景观的 结构匹配和空间组织,自然资本的维护。 ◘问题导向
环境后果显著的资源环境开发利用。 ◘因地制宜
遵循自然规律,替代调整人类利益动机。
◘简便实用
第三章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与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 评价
第一节 “双评价”基本 概念和意义
第四章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与

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理解

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理解

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概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简称“双评价”,是编制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一般而言,“双评价”在进行省级(或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时进行,工作流程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工作准备、本底评价、综合分析、成果应用⏹工作准备: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等⏹本底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在进行评价过程中进行有机整合,不是各自的独立评价主要内容包括: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承载规模评价四部分⏹综合分析:包括资源环境禀赋分析、现状问题和风险识别、潜力分析、情景分析资源环境禀赋分析、现状问题和风险识别强调对比潜力分析主要涉及到不适宜以外的区域情景分析主要强调多方案对比⏹成果应用: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线”划定的基础城镇、农业、生态空间,“三区”划定的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基本概念生态保护为基础资源环境为条件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为目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适用范围市县级以上包括市和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评价目标生态优先,其中生态保护极重要区是重中之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工作流程省(或市)级“双评价”是必选动作县级“双评价”是可选动作——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工作准备数据与国土空间规划基期时间一致无法一致则用最新;标准⏹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本底评价总体原则两个评价作为有机整体名称叫法⏹生态保护——重要性⏹农业生产——适宜性⏹城镇建设——适宜性⏹承载规模本底评价的四个方面——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本底评价⏹省级评价为基础⏹市县评价为补充和修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本底评价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生物多样性维护重要性防风固沙功能重要性海岸防护功能重要性生态脆弱性水土流失石漠化土地沙化海岸侵蚀沙源流失重要区极重要区脆弱区极脆弱区重要区极重要区重要区极重要区重要区极重要区重要区极重要区脆弱区极脆弱区脆弱区极脆弱区脆弱区极脆弱区脆弱区极脆弱区生态保护极重要区集成加总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示意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生物多样性维护重要性防风固沙功能重要性海岸防护功能重要性评价方法极重要区标准降水量蒸发量地表径流量水资源涵养量累积水资源涵养量最高的前50%区域生态系统类型植被覆盖度地形特征坡度≥25度且植被覆盖度≥80%森林、灌丛、草地生态系统物种遗传资源略查表生态系统类型大风天数植被覆盖度土壤沙粒含量大风天数≥30天植被覆盖度≥15%(青藏高原30%)土壤沙粒含量≥85%森林、灌丛、草地沿海防护林红树林、盐沼基岩砂质海岸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生态脆弱性生态脆弱性水土流失石漠化土地沙化海岸侵蚀沙源流失评价方法极脆弱区标准剧烈极强烈石漠化重度及以上风力侵蚀强度剧烈极强烈海岸底质类型风暴潮增水侵蚀速率略略水力侵蚀强度海岸底质类型风暴潮增水侵蚀速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本底评价⏹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外⏹省级评价为基础⏹市县评价为补充和修正、识别优势农业空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本底评价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种植业生产适宜性畜牧业生产适宜性渔业生产适宜性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示意图牧区畜牧业农区畜牧业渔业捕捞渔业养殖种植业生产适宜区种植业生产不适宜区畜牧业生产适宜区畜牧业生产不适宜区渔业生产适宜区渔业生产不适宜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种植业生产适宜性畜牧业生产适宜性渔业生产适宜性牧区畜牧业农区畜牧业渔业捕捞渔业养殖评价方法不适宜标准水、土、光、热组合干旱地形坡度大于25度土壤肥力很差光热条件不能满足一年一熟土壤污染物含量大于风险管控值干旱、半干旱草原饲草能力越高雪灾、风灾等气象灾害风险低地势平坦相对集中连片略略湿润、半湿润受自然条件约束小饲料供给环境容量备注:种植业生产适宜区全部可捕获渔业资源鱼卵幼稚渔数量天然饵料供给能力渔业资源再生产能力退化水域水质不达标或环境污染严重水域水域环境自然灾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本底评价⏹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外⏹环境、粮食、地质安全后⏹省级评价不适宜区⏹市县评价为适宜区与不适宜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本底评价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城镇建设适宜区城镇建设不适宜区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示意图水资源短缺地形坡度大于25度海拔过高地址灾害海洋灾害危险性极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承载规模评价本底评价⏹不涉及生态保护⏹短板理论,取最小值作为最大合理规模⏹省级以市级(或县级)为单元⏹市级以县级(或乡镇)为单元注:从承载规模评价不涉及生态保护来看,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承载力”这个词不成立,应该为资源环境承载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本底评价承载规模评价承载规模评价农业生产承载规模耕地最大承载规模最大合理规模除生态保护极重要区种植业生产不适宜区以外各类约束条件的最小值畜牧合理规模渔业合理规模最大承载规模最大合理规模各类约束条件的最小值除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城镇建设不适宜区以外城镇建设承载规模“以水定人、已人定地”承载规模评价评价示意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综合分析⏹资源环境禀赋分析与现状问题和风险识别,都强调对比⏹资源环境禀赋分析,对比国家、省,对标国际⏹现状问题和风险识别,对比评价结果与现状,对比承载规模与现状规模——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综合分析⏹潜力分析,针对评价结果中的不适宜以外区域⏹情景分析,整合多要素、形成多方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成果应用⏹成果,报告、表格、图件、数据集⏹过程、结果⏹指导建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成果应用⏹成果,报告、表格、图件、数据集⏹过程、结果⏹指导建议⏹整体的相对性⏹生态保护——底线⏹农业、城镇——多宜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成果应用⏹主体功能定位⏹单一的直接确定⏹非单一的综合分析后确定主体功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成果应用⏹生态保护极重要区——生态保护红线的基础⏹种植业适宜区——永久基本农田优选区⏹城镇建设适宜区——城镇开发边界优先选择——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成果应用⏹产业结构与布局优化⏹资源利用效率⏹重大基础设施和各个服务设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成果应用与各类专项规划衔接。

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

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

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本文选自《国土空间规划》,吴次芳等著一、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内涵所谓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是指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

1.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中框架中,资源环境承载力指在一定时期和空间区域内,在一定的社会、经济、资源、生态、环境条件下,资源环境所能维持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活动的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与保障能力。

其主要包括两大内涵:①指区域内固有自然资源支撑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规模、限度及潜力。

②区域内自然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负外部性的容纳能力。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在特定目标、需求与条件下,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思维来探索区域自然资源与环境支撑社会发展的承受能力,确定区域内资源环境条件本底、状态、潜力和趋势的评价。

从评价对象上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关注的是国土空间内资源禀赋、环境要素和人类社会活动三大基本要素。

从研究内容上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关注的是资源环境与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相互关系,探索资源禀赋和环境要素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支撑能力。

区域资源禀赋和环境要素的现时状态奠定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并且受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生态活动影响。

一般而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越高,越能够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越低,则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越弱。

从研究目的上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重在挖掘资源禀赋支撑人类社会活动的程度,定位环境要素约束人类社会活动的阈值,旨在理解资源环境承载与人类开发活动强度的矛盾,推动国土空间开发的资源环境与社会活动的统筹协调。

2.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框架中,国土空间适宜性指国土空间的城镇扩张、农业开发、生态保护等不同开发方式、功能和空间的适宜程度。

其主要包括两大内涵:①探索以土地为载体的多种适宜性,如城镇开发适宜性、农业开发适宜性、生态保护适宜性等。

②基于空间视角研判区域内国土开发方式、功能定位和结构组织。

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指在特定目标、需求与条件下,分析不同国土开发方式、功能和空间在特定资源环境背景下的适宜程度的评价。

空间规划之两个评价

空间规划之两个评价

空间规划(多规合一)“两个评价”“两个评价”是指“陆海全覆盖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基础评价、国土空间开发网格化适宜性评价。

开展“两个评价”是省级空间试点方案确立的空间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

“两个评价”是开展空间规划的基础和划定“三区三线”的主要技术依据;是揭示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的短板与影响要素的重要途径;是科学指导区域国土空间开发并进行优化空间布局的基础依据;是落实生态文明理念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方式。

开展陆海全覆盖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基础评价和针对不同主体功能定位的差异化专项评价,以及国土空间开发网格化适宜性评价。

结合现状地表分区、土地权属,分析并找出需要生态保护、利于农业生产、适宜城镇发展的单元地块,划分适宜等级并合理确定规模,为划定“三区三线”奠定基础。

同时将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优化空间布局的重要技术方法,增强空间规划的环境合理性和协调性。

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基础评价(一)概念内涵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指在可以预期的时间内及一定的地域空间内,基于区域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维持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完整且生态功能良性发挥的前提下,区域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旅游资源、水环境、大气环境等资源环境要素,对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及建设规模的支撑能力,以及为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基础评价是指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元,选择既具有整体性又具有针对性的指标(如自然地理特征、可利用土地资源等),对县域空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评判分级。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探讨人类与自然长期共存中产生的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综合了区域资源、环境以及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三大要素,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通过衡量三大要素内和三大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整体结果,定量测度国土空间发展的综合潜力,为国土空间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受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越高,越能够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未来建设用地布局的首选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越低,则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越弱。

基于GIS的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估研究

基于GIS的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估研究

基于GIS的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估研究摘要:在如今的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当中,我们应当积极加强对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例如要切实地应用好GIS,发挥出GIS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作用和技术优势,以提高国土空间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高质量推进国家、社会建设。

本文基于作者自身的实际工作经验与学习认识,首先对GIS进行了简单的概念介绍,然后主要就GIS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提出了部分探讨性建议,以期能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GIS;国土规划;双评估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GIS作为“数字地球”的核心技术被广泛关注和应用。

经过多年的发展,在空间信息的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表达等方面成为规划的重要辅助工具。

在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工作科学性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必要手段。

GIS能够应用到哪些方面,以及如何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运用好GIS这门工具,是需要梳理和讨论的问题。

一、GIS的基本概念及其作用GIS,全称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既地理信息系统,在软、硬件的支持下,全方位采集、存储、管理、分析与描述、显示地理数据、空间信息。

地理信息系统整合了多门学科、技术,涉及不同领域,但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可以通过已有的地理数据、空间信息,经由复杂空间分析,及相应的可视化技术实现地理空间分析与空间数据挖掘,还可以综合气象信息、人文地理、社会经济、人口等方面的数据,实现对地理空间的信息演变和地理价值做出分析和挖掘,从而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翔实、直观、可靠的决策和支持,使国土空间规划可以更为的科学、合理。

在GIS的应用中,它是一个以空间数据为核心,建立了多维坐标系统、面向对象和可视化工具。

随着GIS技术发展成熟后出现了一种新方法:地理信息处理与管理。

它将图像处理(包括数字滤波等)作为基础功能模块对地物进行分析研究并给出相应结论;同时也利用计算机的存储能力及强大计算能力实现图形自动绘制;在空间数据模型中,建立空间数据的分类、定义,并根据其性质进行空间插值,实现对地物类型和边界条件等信息提取。

科学的“双评价”是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关键和基础

科学的“双评价”是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关键和基础

科学的“双评价”是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关键和基础 顾朝林Scientific “Dual-Evaluation” as the Key and Foundation for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in the New EraGU Chaolin(School of Architecture, 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 China)作者简介顾朝林,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这是服务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确立了“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以及实施和监督,体现了体系统一、责权清晰、科学高效,为从国土空间整体谋划新时代开发和保护格局提供了政策与制度保障,是规划领域划时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

就我们对国土空间规划的理解,其基本构成应该包括四点。

①空间管控底线。

充分发挥国家和省级主体功能区在国土空间方面的战略性、基础性与约束性作用,按照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进行科学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开发适宜性评价,实行差异化的国土空间利用和开发(樊杰,2013)。

②制定主体功能区战略。

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区域功能定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施国土空间的分类管理政策。

③“三区三线”协同划定。

在国家层面和省级层面,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城乡安全的基础上划定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以及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三条红线”(王颖等,2018)。

在城市层面,进一步落实国家和省级主体功能区战略,细分生态、农村“两类空间”以及生态保护、永久农村地区“两条红线”(顾朝林等,2016),在此基础上准确划定城镇建成区及其边界,从城镇土地开发效率和城镇建设安全的视角划定城镇刚性增长边界与弹性增长边界,为推进国家城镇化战略服务。

国土空间“双评价”评估方法与体系研究

国土空间“双评价”评估方法与体系研究
3.1 评价指标体系 近年来我国学者分别从静态和动态角度借助 统计模型研究了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对已有评 价指标进行研究发现:经济学研究者偏重于研究 其经济可行性,而生态学研究者则更加注重土地 质量的保护。此外,资源的合理利用 利用效率 是土地资源学研究者的重点关注内容,社会公平 工作效率得到了社会学研究者的细致探究。近 来的研究中,李岩 [13] 通过计算区域内土地面积 规划、人口数量 密度、国内生产总值、GDP 能耗、客运货运周转量、污水排放量 工业生产 能耗等 10 个统计指标,以主成分分析为计算方 法,判断环境与资源综合承载力的大小。也有研 究者对省区层面进行区划研究,对环境承载力进 行评价主要以大气、土地、水、生态和能源这五 个因素进行 [14]。 3.2 评价方法 目前对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方法已有诸 多研究,选取不同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也存在诸 多不同。其分别具有一定的方法优势,计算结果 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不能完全 映区域内的 全部数据需求,故应设计更加完善的指标体系并 选择最为适宜的指标评价方法。彭再德等 [15] 对 环境承载力与区域环境内的容量和规划进行细致 分析后建立灰色关联度模型,以预测不同指标的 变化趋势。李强等 [16] 构建要素指数法评价模型, 对皖江城市带近六十个市县区的土地承载能力进 行判断,同时将该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空间格局 的变化需求作为辅助因素进行综合考量,评价结 果显示该模型科学可行。
2.1 在评价指标体系方面 韩书成等 [5] 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域,从供给 约束和开发需求出发构建指标体系,根据供给和 需求指标特征将江苏省分为不同程度的适宜区, 并提出开发利用策略。唐常春等 [6] 从长江流域 实际出发,从开发约束、强度 潜力三个方面构 建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综合评价,将长江 流域的开发适宜性划分为八个级别。迪力沙提·亚 库甫等 [7] 通过建立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导向, 以生态、粮食、地质安全 建设保障这4个维度 探究显著影响我国国土开发的制约因素。 2.2 在评价方法方面 20 世纪 70 年代,随着《土地评价纲要》发 布,我国开展了一系列适宜性评价研究 实践, 在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上不断完善和创新。郭焕成 [8] 指出要按照不同土地的特性 生产发展需要 , 确定土地最适宜利用方向,必须坚持综合观点, 使土地利用建立在合理的土地生态平衡和经济的 合理性基础上。陈健飞等 [9] 应用多种方法进行 长乐市土地适宜性评价 , 并对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的适用性进行着重探讨,该法可解决“土地适宜 性等级”由于缺乏明确区分指标导致的级别归属 模糊。焦胜等 [10] 将景观连通性理论应用于适宜 性评价中,优化土地适宜性分区方法并对分区结 果进行验证,将雨水生态廊道划入不适宜建设用 地。 随着研究深度与广度的拓展,国内外学者对 相关理论研究不断深入,适宜性评价的方法与体 系不断完善与创新,指标体系日趋完善,规划的 理论基础日趋坚实。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双评价”分析与探究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双评价”分析与探究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双评价”分析与探究发表时间:2020-04-14T09:07:44.173Z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3期作者:李桐[导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成,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双评价”发展,备受各领域的高度重视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成,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双评价”发展,备受各领域的高度重视。

为各人们营造良好生活环境,我国相关部门与人员针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双评价”积极探究,参与到各项工作环节中,发挥出自身的重要作用与价值,提升我国资源利用率。

“双评价”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第十八次会议的召开中,党就明确了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策略,坚持保护有限政策,逐渐优化与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与制度,为各项工作的实施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双评价”;问题;措施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中,各领域的发展都加大了对各资源的需求,为了满足各领域的发展需求,需要我国相关部门与人员加大资源管理力度,针对国土空间的合理规划,加大对我国资源保护。

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针对“双评价”体系与制度的全面分析,可及时发现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相关问题与不足,具有针对性地分析,采取科学措施的有效解决,确保国土空间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而关于资源开发工作,要针对自然环境的客观分析,绝不可为满足各领域的发展需求,而对资源肆意开采与使用,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促进现代化社会的稳定发展。

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双评价”问题(一)不完善的规划体系,造成资源浪费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双评价”所产生的相关问题,主要原因是缺乏完善的规划体系,在实施与管理过程中,无法确保整体质量与效率。

针对国土空间规划所存在的相关问题未及时发现与解决,各部门与人员之间缺乏协作,无论是对资源管理目标,还是实际管理行动等,都缺乏统一性。

国土空间“双评价”详细评价方法及过程

国土空间“双评价”详细评价方法及过程

“双评价”详细评价方法及过程一、单项评价基于县域面积、高程以及现有数据,将栅格单元选取为15*15m进行评价。

(一)土地评价扣除河流水面、湖泊水面以及水库水面进行计算1、农业生产:(1)坡度分级:使用全域DEM(15*15m栅格)计算,将坡度分级如下:(2)集成评价:由于没有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土壤厚度等数据,只能以坡度分级将农业生产土地资源划分为高、较高、中等、较低、低5级,划分区间与赋值如下:2、城镇建设:(1)坡度分级:使用15*15m栅格计算,将坡度分级如下:(2)地形起伏度:使用15*15m栅格计算,采用30*30邻域,对不影响土地资源等级的取0,将地形起伏度分级如下:(3)高程:对不影响土地资源等级的取0,现将县域内高程进行分级如下:(4)集成评价:将坡度、地形起伏度、高程以同等权重进行集成,将城镇建设土地资源划分为高、较高、中等、较低、低5级,划分区间与赋值如下:(二)水资源评价基于现有资料和县域情况,采用多年平均降雨量和修正因子两种评价指标。

1、基于区域内及邻近地区气象站点长时间序列降水观测资料,通过空间插值(协同克里金插值)得到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层,并按如下分级:农业生产与城镇建设均采用上述评价方法。

多年平均降雨量为312-410mm之间,因此农业生产水资源评价和城镇建设多年平均降雨量结果为一般、较差,取值为3、4。

2、修正因子:根据评价区域内地层类型,将第四系全新统所在区域水资源评价结果升一级。

3、集成评价:将修正后的水资源评价结果分为5级,分级如下:水资源评价分级结果表(三)环境评价1、城镇建设:城镇建设环境评价包括大气环境容量和水环境容量评价(1)大气环境容量评价:基于收集的现有资料,采用年平均风速作为评价指标,统计级周边气象台多年平均风速,通过空间插值(普通克里金插值)得到多年平均风速图层,并按如下分类:经计算得出县域内平均风速为2.044-2.066m/s,因此大气环境容量评价结果为较低,取值为3。

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技术流程与评价方法探讨

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技术流程与评价方法探讨

国土空问规划"双评价"技术流程与评价方法探讨作者Editor.XIU在国土空问规划,政策解读,热点新闻标签三区三线•双评价,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问规划体系,多规合一•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編制"双评价"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问开友适宜性评价的简称。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的是对目然资源票赋和生态环境本底的综合评价,是确定国土空间在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功能指向下的承载能力等级,也指在一左国土空间内目然资源.环境容量和生态服务功能对人类活动的综合支挣水平;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4介指的是国土空间对城镇建设、农业生产等不同开发利用方式的适宜程是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基确上评价国土空间进行城镇建设、农业生产的适宜程度。

度r2019年5月10日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習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 ) 18号)明确提出,"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貝为主的方针,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阳上,科学有席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问■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友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以及各类海域保护线,强化底线约束,为可持续发展预留空间。

”随着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的陆续开晨,作为其前置条件的双评价工作更是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一. 总体技术流程"双评价"应本着尊重规律、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简便易行的原则,在充分搜隼数据的基础上,串联递进地开展“资源环境要表单项评价•资源坏境険载能力隼成评价•国土空问开友适宜性评价",如果涉及海域,还将开展陆海统萼。

对不同功能指向和评价尺度,采用差异化的指标体系,井进行综合分析,为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科学划定“三区三线'•提供支撑.双评价技术路线示意图(来源:整理自《技术指南》)二.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国土空间开炭适宜性需要综合考糜区域生态环境状况与资源条件、发展基础与潜力来判断开发适宜性■需要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 价基础之上,以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水土流等为主要因素,开展生态保护综合评1介f 划分生态重要性等级;以数据准备基础数据库构建數据处理 饕素分析 指标计算 阈值率定资源环境承载 能力评价!壊成 :评价国土空间幵发 适宜性评价综合分析++地块; 连片度1 1!脱 塚合 :黨中度优势虞1 __________ _1 1农业生产/城頂建设适宜性评价生昨功能指向 的承我袴级农业功能指向 的桑戏存级 :生总保护适宜性分区农业生产 适宜性分区农业备选农用地隼中连片度、农用地类型.质重等别.利用等别等为主要因责,开展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划分农业生产适宜等级;以影响国土空间开发的区位、人口、交通、产业和经济等为主要因素,开展建设开发适宜性评价,划分建设开发适宜等级.在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的评价单元上,主要以行政单元或GIS地理格网单元为主,后者评价结果相对更为精细f打破行政边界,能更好地体现空间上的差异性。

中国国土空间规划下的“双评价”研究进展

中国国土空间规划下的“双评价”研究进展

题目:中国国土空间规划下的“双评价”研究进展摘要:国土空间规划是我国推进现代化建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和重要保障,双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中的重要内容。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分析了双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作用、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研究方向,旨在为国土空间规划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研究进展一、介绍国土空间规划是指国家对国土空间进行系统规划、科学布局和统筹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中国自2016 年开始实施国土空间规划,这有助于实现资源更加合理、产业更加协调、环境更加健康、区域更加平衡的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重要保障。

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双评价”被视作一项重要评价工作,即政府对各项重大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资源综合评价。

这种评价方法将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纳入到国土空间规划中,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对双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

二、双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重要性双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中的重要内容,其重要性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国家实施国土空间规划需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问题,双评价为此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在评价环节中,可以科学分析和评价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资源利用、生态风险等因素,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

2、确保规划的可持续性双评价能够从整体上考虑建设项目的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为规划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方案。

通过评价工作,能够及时发现项目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问题,确保国土空间规划的可持续性。

3、保障资源有效利用双评价中的资源综合评价,将各项资源因素纳入评价体系中进行评估,能够对建设项目的资源利用进行有效约束和管理,保障资源的有效利用。

三、存在的问题尽管双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其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1、数据不够完备双评价需要海量的数据支撑,而这一环节是相对薄弱的。

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工作报告

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工作报告

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工作报告
根据自然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和现状评估工作的通知》省自然资源厅办公室《关于全面开展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和“一张图”建设工作的通知》以及《省自然资源厅办公室关于印发的通知》通知要求,我县在4月底正式启动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技术作业单位通过前期座谈调研、资料收集以及内业整理编制,目前已形成“双评价”初步成果,现将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及有关诉求报告如下:
一、存在的困难
(一)基础资料缺失,数据支撑不足
由于我县气象监测点位少,资料收集能掌握的气象相关分布数据单一,尤其是多年日降雨量、日平均温度、风速数据等都无法收集,导致生态部分无法准确进行评价。

土壤数据库以及土壤污染监测数据在县级层面均无法收集,这也导致全县农业适宜性评价结果存在极大偏差。

这些核心数据的缺失致使目前双评价工作难以得到较好支撑。

(二)生态红线和自然保护地衔接不明确
目前我县生态保护红线调整评估工作和自然保护地调整工作正在开展,已向省级部门提交最新版调整数据。

最终调整结果还未确定,未来“双评价”成果如何与这些保护线进行衔接目前还不明确。

(三)技术规程新、旧两版难以融合自然资源部在2019年、2020年相继印发多个版本“双评价”技术指南。

如果按照最新技术指南,相关指标的合理选取如何确定。

二、工作建议
(一)“双评价”涉及相关核心数据,县级相关部门确实无法提供,在完善相关保密手续的前提下,希望州、省主管部门能协助提供较全的基础数据,供县级评价使用。

(二)希望能得到州级双评价的指导,有效的做好“双评价”成果两级衔接工作。

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指南

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指南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自然资源部2019年3月前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

为确保评价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为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统筹优化生态、农业、城镇等空间布局提供支撑,编制本技术指南。

本技术指南重点阐述双评价的技术流程、评价方法和技术要点,主要内容包括: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评价目标与原则、评价工作流程、评价技术流程、成果表达形式、成果应用及附录9部分。

本技术指南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清华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自然资源部经济管理科学研究所、自然资源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广东省自然资源厅、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涪陵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固原市自然资源局。

目录前言 (2)1 适用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2)4 评价目标与原则 (2)4.1评价目标 (2)4.2评价原则 (3)5 评价工作流程 (4)5.1制定工作方案 (4)5.2开展评价工作 (4)6 评价技术流程 (5)6.1确定评价精度 (5)6.2数据准备 (5)6.3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6)6.3.1 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 (6)6.3.2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价 (7)6.4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7)6.4.1 全域适宜性评价 (7)6.4.2 结果校验修正 (7)6.4.3 适宜区潜力评价 (8)6.5综合分析 (8)6.5.1 资源环境禀赋刻画 (8)6.5.2 空间格局特征分析 (8)6.5.3 问题和风险识别 (9)6.5.4 潜力分析 (9)7 成果表达形式 (10)7.1评价报告 (11)7.2评价图件 (11)7.3评价数据表 (12)8 成果应用 (12)附录A 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方法 (14)附录A-1土地资源评价 (15)(1)评价方法 (15)(2)评价步骤 (15)(3)评价成果 (17)(1)评价方法 (18)(2)评价步骤 (18)(3)可选指标 (20)(4)评价成果 (23)附录A-3海洋资源评价 (24)(1)评价方法 (24)(2)评价步骤 (24)(3)市县层面可选指标 (26)(4)评价成果 (26)附录A-4环境评价 (27)(1)评价方法 (27)(2)评价步骤 (31)(3)评价成果 (33)附录A-5生态评价 (34)(1)评价方法 (34)(2)评价步骤 (44)(3)评价成果 (45)(4)其他功能指向涉及的生态评价 (45)附录A-6灾害评价 (46)(1)评价方法 (46)(2)评价步骤 (47)2)地质灾害危险性 (48)3)海洋灾害危险 (50)(3)评价成果 (51)附录B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价 (52)1.集成准则 (52)2.集成方法与步骤 (53)(1)生态保护等级 (53)(2)农业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 (53)(3)城镇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 (55)3.集成结果 (57)附录C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58)1.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58)(1)评价准则 (58)(2)评价指标及算法 (59)(3)评价步骤 (59)(4)注意事项 (60)2.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 (61)(1)评价准则 (61)(2)评价指标及算法 (62)(3)评价步骤 (63)(4)注意事项 (64)(1)评价准则 (65)(2)评价指标及算法 (66)(3)评价步骤 (74)(4)注意事项 (76)附录D聚合计算步骤 (77)附录E文态评价 (79)1.文态评价 (79)(1)评价方法 (79)(2)评价步骤 (82)2.文态保护等级评价 (83)附录F 基础数据清单 (84)附录G 成果报告编写提纲 (89)附录H 图件制图规范 (91)附录I 主要数据表体例 (93)1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编制省级(区域)、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时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简称双评价)工作。

“双评价”保障国土空间规划科学性发展

“双评价”保障国土空间规划科学性发展

“双评价”保障国土空间规划科学性发展摘要:国土空间规划要实现科学性发展,离不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这种“双评价”的大力保障。

以“双评价”为基础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体现我国生态文明发展的战略思想和要求。

文章深入分析了“双评价”对于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意义,探索了“双评价”在国土规划中的应用思路和实践,以供有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空间规划双评价序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经济发展,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国土空间规划面临巨大挑战。

目前,我国国土空间存在诸多问题如:资源无法实现完全利用、生态环境破坏、空间开发不合理等,导致我国国土空间规划无法满足人们对优质空间资源的需求,也无法满足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而“双评价”作为有效的政策工具保障国土空间实现科学统筹布局,是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合理开展的重要支撑。

1.“双评价”对于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意义国土空间规划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国土空间实现科学规划才能为国家发展打造良好的空间环境和地域环境,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优质的空间和物质基础,进而推动国家经济和环境协调,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目前,我国在大力发展经济和基础建设的同时,没有合理规划和保护国土空间,导致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产生严重矛盾,对国家和地区发展都产生了不利影响。

解决这一问题,应明确“双评价”的重要性,在保护生态文明的基础上,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实现因地制宜合理开发,为国土空间保护和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双评价”能够在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之前详细分析地区资源和环境的特定条件,判断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对于生态系统中的敏感空间进行识别,并为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国土空间规划提供重要支持。

发挥“双评价”的积极作用,为实现生态、绿色的高质量经济发展,并为人们和国家提供更优良的生态环境和空间,进而为实现人们美好生活增砖添瓦。

二、“双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应用思路与实践(一)“双评价”在生态保护中应用思路与实践生态环境保护对于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都直观重要。

国上空间规划双评价的流程和要点

国上空间规划双评价的流程和要点

国上空间规划双评价的流程和要点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国上空间规划双评价的流程与要点解析国上空间规划,也被称为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对土地利用和空间发展进行科学、系统、全面的规划和管理的重要手段。

基于“双评价”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分析

基于“双评价”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分析

基于“双评价”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分析发布时间:2021-01-29T11:12:39.797Z 来源:《建筑科技》2020年8月上作者:曾凡欢胡涛易焰晴[导读] 双评价”工作主要包括从生态环境、土地资源、水资源、自然灾害等四个要素方面选取水源保护地等一系列指标开展单要素本底评价,进而综合分析评价得到研究区域内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

通过“双评价”工作可以认识研究区域资源环境禀赋特点,哪里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高、限制性因素(短板)是什么,农业开发最大规模、城镇建设最高强度。

湖南省长沙第二测绘院曾凡欢胡涛易焰晴 410000摘要:“双评价”工作主要包括从生态环境、土地资源、水资源、自然灾害等四个要素方面选取水源保护地等一系列指标开展单要素本底评价,进而综合分析评价得到研究区域内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

通过“双评价”工作可以认识研究区域资源环境禀赋特点,哪里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高、限制性因素(短板)是什么,农业开发最大规模、城镇建设最高强度。

关键词:双评价;三线;绿色发展1.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华容县的生态保护等级总体较高,生态保护V级、 IV级的区域面积为59467.89公顷,占比为37.38%,主要集中分布在长江、华容河、藕池河主要干支流河流流域以及塔市林场;涉及乡镇主要为东山镇、禹山镇、团洲乡、注滋口镇等。

华容县整个县域农业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中等,限制因子主要有土壤质地为粘土、有效土层厚度30cm以下、生态极重要或极敏感。

承载等级V级、 IV级的区域面积为65096.96公顷,占比为40.92%,主要集中分布在藕池河、华容河、隆庆河等沿河流域;涉及乡镇主要为梅田湖镇、操军镇、注滋口镇等。

华容县整个县域建设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一般,限制因子主要有县域内多分布连片的优质耕地、蓄滞洪区、生态极重要或极敏感。

承载等级V级、 IV级的区域面积为43737.37公顷,占比为27.49%,主要集中分布在县城G353两厢用地及牛氏湖、赤眼湖周边相对平坦区域;涉及乡镇主要为章华镇、三封寺镇、东山镇等。

“双评价”对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支撑作用分析

“双评价”对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支撑作用分析

“双评价”对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支撑作用分析
李宏溪;邓春暖
【期刊名称】《地理科学研究》
【年(卷),期】2022(11)1
【摘要】通过分析“双评价”对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支撑作用,为生态保护、农业和城镇发展以及“三区”和“三线”划定提供参考。

采用文献综述法、归纳演绎法和指标分析法,结合《“双评价”指南》(试行)从评价指标分析逐步深入探讨“双评价”在底线约束、生态保护、农业发展、城乡发展和安全等五大格局优化的支撑作用。

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2个主要方面,从5大空间格局入手,构建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框架,并提出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中需重点考虑生态优先原则,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同时基于“双评价”结果,对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未来国土开发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预判,识别冲突区并分析其原因,进而提出预防措施,为区域国土空间格局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提供参考。

【总页数】8页(P36-43)
【作者】李宏溪;邓春暖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昆明; 云南省高原地理过程与环境变化重点实验室昆明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0
【相关文献】
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区域政策分析及绩效评价
2.国土空间优化中的关键地质要素分析与“双评价”方法
3."双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中支撑方式研究——以凤凰县为例
4.基于"双评价"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
5.基于"双评价"的国土空间格局研究——以新宁县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土空间优化中的关键地质要素分析与“双评价”方法
摘要:从管理职能和规划体系上,地质勘查和国土空间规划统一由自然资源部
管理,为地质勘查和研究服务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了更多的可行性和便利性,使两
者的互动更为便捷。

国土空间优化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之一,构建国土空间优
化双评价有助于完善自然要素管理。

本文就国土空间优化中的关键地质要素分析
与“双评价”方法展开探讨。

关键词:“双评价”;功能分类;国土空间优化
引言
双评价《指南》的发布对于指导全国各地开展“双评价”工作,保证评价成果
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将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

但是,双评价工作是一项探
索工作,如何更好的体现底线约束、问题导向、因地制宜、简便实用的原则,在
保证科学性的基础上,抓住本质和关键,强化操作导向,确保评价成果科学、权威、好用、适用,还有很多理论与技术方法问题亟待深入细致研究
1国土空间分类方式
国土空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

从国土规划管理的需要出发,迄今
形成了多种国土空间分类方式。

例如,《土地管理法》从严格土地用途管制的角
度出发,将国土空间从微观上划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构建了国土空间的两级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其中一级类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
他土地等12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50137-2011》从开发建设的角度出发,将国土空间划分为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前者包括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区域交通设施用地、区域公用设施用地、特
殊用地、采矿用地等。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国家和省域尺度按照开发内容
将国土空间划分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三大主体功能空间。

《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将国土空间划分为城镇、农业和生态三类空间,提出了以用途管制为主要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要求科学设置“生存线”、“生态线”和“保障线”,合理确定国土开发强度、空间保护等约束性指标。

除重要法律法规和全国性规划提出的国土空间分类体系外,现行国土空间的
分类方式还有城市、城镇、农村等城乡空间划分,以及产业发展、旅游名胜、文
化景观等功能空间划分等。

但现行纷繁复杂的分类体系着眼点多为生产和生活功能,对生态特性考虑不够,大量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用地被归为未利用地,使得
未利用地向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调整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2双评价理论框架
基于木桶理论、边际理论和风险理论的“双评价”理论框架包括基于关键因素
识别、边际分析/风险评价、承载能力与适宜性评价、成果应用4个相互重叠而
又递进的循环过程。

关键因素识别是基于木桶理论识别评价区资源环境因素中最
关键的几个的制约因素和支撑因素,既要找准评价区的短板,又要分析和发现评
价区的长版或比较优势资源环境。

并服务《指南》中的综合分析,为实现优势或
比较优势资源环境禀赋分析、限制性环境问题和灾害风险与边际效应分析、潜力
分析和情景分析提供依据。

边际分析/风险评价是基于边际分析理论/风险评价
理论,估算资源环境关键因素在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可能带来的边际分效
应/风险大小,与容许标准比较,从而判断和评价承载状态。

可与《指南》中的
本底评价接轨,开展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城镇建设适宜
性评价和承载规模评价,评价层次分为省级和市县级。

双评价是在边际分析/风
险评价基础上的综合评价和分析。

与《指南》中的综合分析接轨,完成优势或比
较优势资源环境禀赋分析、限制性环境问题和灾害风险与边际效应分析、潜力分
析和情景分析。

成果应用是在双评价的基础上,依据边际分析/风险评价结果和
综合分析,重点找出以下空间冲突:生态保护极重要区中现状耕地、园地、人工
商业林、建设用地以及现状用海活动的规模和空间分布;种植业生产不适宜区中
现状耕地、永久基本农田的规模和空间分布;城镇建设不适宜区中现状城镇用地
的规模和空间分布;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内农村居民点的规模和空间分布,提出国
土空间规划优化意见,主要包括格局优化、三线划定、指标分解、工程安排、生
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策略等。

3对我国规划相关的地质工作的建议
3.1提升为规划服务的地质工作的前瞻性
随着工程技术的进步、对地质条件认识的加强、资源环境压力的变化等,使
地质资源承载力发生变化。

应充分应用RS和GIS等现代计算机数据处理、空间分析、动态模拟技术,分析地质资源承载力的时空特征,模拟未来发展情境下,地
质资源承载力的动态变化,从而使地质资源承载力的时间维度与规划相协调,提
高地质资源承载力分析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应用的适用性。

3.2构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智慧平台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智慧平台的构建必须考虑到实际情况,根据年度变更调查
结果和自然资源基础调查结果、国土空间生态系统退化程度、恢复水平等内容建
设综合评价模型,还要考虑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与愿景。

可以参考生态功能区等代
表性的地带进行动态化的监测,也可考虑生态敏感脆弱区,深入了解森林农田等
生态系统。

利用信息技术对其空间格局进行评估与分析,了解各个生态区域的功
能稳定性,明确其受胁迫情况,了解各类生态问题的状况,掌握水土流失化的严
重程度,对石漠化或者土壤侵蚀等自然环境问题的主导因素进行判断,从而为后
续的精准修复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和信息保障。

在自然资源资产核算当中,国土
空间生态修复项目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对象。

国土空间生态
修复项目的各项数据由智慧平台定期提供,自然资源资产核算通过智慧平台即可
获得需要核算的数据。

除此之外,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相关的各项信息,也
可以消费关系图或者服务供给的方式面向全社会公开,促进市场化体系的健康发展。

3.3建立地质灾害风险管控的长效机制
土地规划实施过程中缺乏对土地利用情况的过程监管和常态化检测。

目前上
海市有地面沉降监测、水土环境监测、岸带冲淤及海底沉降监测以及高层建筑、
跨江跨海大桥、高架、地铁等重大工程变形检测,但并未形成系统性、常态化的
地质环境动态检测体系。

建议将地质灾害监测纳入城市防灾减灾体系,整合国土、规划、测绘、水利、建设等部门的监测网络,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各个地质要素实施检测预警能力建设,获取即时数据,构建检测信息共享机制,确保城市安全运营的同时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数据支撑。

同时要建立地质风
险管控的长效机制。

不仅要靠末端治理,更重要的是做好源头管理、过程管控,
充分利用各类地质监测的数据,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形成良性
循环,从法律、法规、机构等方面推进整体机制建设。

结语
双评价是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和基础。

2020年1月自然资源部印发了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试行)》(简称“指南”)。

通过多年的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和2019年一年的实践,双评价的技术方法日趋
成熟,评价体系变得更加开放,操作性更强。

参考文献:
[1] 自然资源部.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试行)[R].2020.
[2] 张茂省,王尧.基于风险的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J].地质通报,2018,38(增刊1):467-475.
[3]张茂省,王尧,薛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方法与实践[J].西北
地质,2019,52(2):1-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