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特色专项训练二十二 语用+小说+名句默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色专项训练二十二语用+小说+名句默写
(时间:45分钟分数:40分)
一、语言文字应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
________于中国画的“界画”到底是什么?要言不烦地说有两个特点:一是主要表现对象为建筑,包括车船之类;二是会用到特定的工具——界尺。

鲁迅先生曾说过:“人物虽不用器械,但有屋宇之类,是利用器械的。

我看是一枝界尺,还有一枝半圆的木杆,将这靠住毛笔,紧紧捏着,挨了界尺划过去,便既不弯曲,也无粗细了,这种图谓之界画。


界画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是以类似建筑工程图纸的样式出现的。

在战国时期就有“齐王起九重台,召敬君图之”的记载。

汉代则有《汉麟阁图》《甘泉宫图》。

南北朝的时候,很多画家________到佛教建筑的设计绘画之中。

早期的界画之所以作为建筑工程图纸,是因为从整体布局,到榫卯结构,都不可以有差错,必须非常仔细。

自汉魏六朝以来,一直有大画家擅长画这类画,比如六朝的陆探微和顾恺之都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他们逐渐提高并丰富了界画的一些技法。

唐代“画圣”吴道子则能“不假界笔直尺”,徒手就可以画出界画。

正是由于这些________的画家,促使界画的________逐步加强,使其脱离了原始的建筑工程图纸形态,进而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

晚唐到宋元年间,界画成了独立的画科,一般以楼阁为主体,山水为背景,人物舟车为点缀。

到了元代,书画典籍里正式出现了“界画”的称谓。

盛熙明《图画考》中记载:“今之画者,多用直尺,一就界画,分成斗栱。

”又如汤垕的《古今画鉴》中写道:“画有十三科,山水打头,界画打底。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附属参加出类拔萃艺术性
B.隶属参与超群绝伦艺术性
C.隶属参加出类拔萃泥实性
D.附属参与超群绝伦泥实性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使其脱离了建筑工程图纸原始的形态,进而成为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

B.使其脱离了原始的建筑工程图纸形态,进而成为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

C.使其脱离了建筑工程图纸原始的形态,进而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

D.使其脱离了建筑原始的工程图纸形态,进而展现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

3.下列根据文中内容给“界画”所下定义,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界画指画家作画时使用界尺画出均匀笔直的线条,主要用于描绘亭台楼阁或舟车。

B.界画指画家参与佛教建筑绘画的从整体布局到榫卯结构都非常细致的早期建筑工程图。

C.界画指一种用界尺画线的绘画技法。

内容以建筑为主,山水为背景,人物舟车为点缀。

D.界画指用界尺画线并细腻画出的以建筑为主,山水为背景,人物舟车为点缀的绘画作品。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0个字。

(6分)
朋友,你自己去寻出一个本不成问题的问题: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实这个问题是容易解答的。

人生的意义全是各人自己寻出来、造出来的:高尚、卑劣,清贵、污浊,有用、无用……全靠自己的作为。

生命本身不过是一件生物学的事实,有什么意义可说?一个人与一只猫、一只狗,有什么分别?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何以有生,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若情愿把这六尺之躯葬送在白昼做梦之上,那就是你这一生的意义;你若发愤振作起来,决心去寻求生命的意义,去创造自己的生命的意义,那么你活一日便有一日的意义,做一事便添一事的意义,生命无穷,生命的意义也就无穷了。

总之,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能给它什么意义,它就有什么意义。

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筛选并整合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信息,为“潜规则”拟写定义。

要求语言简明,条理清楚,不超过50字。

(5分)
潜规则是看不见的,没有明文规定的,心照不宣、暗箱操作的规则,是潜藏在现实生活中的阴暗面,是见不得阳光的东西。

潜规则已经约定俗成,是许多人普遍认同的规则。

也就是说,潜规则广泛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各类人群之中,已经通用化了。

潜规则没有强制性,但实际上起作用,人们不得不遵循。

你如果不按这些规则办事,也就别想办成事。

答:
二、小说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铁公鸡施粥
光绪三年,淮河发大水,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河南济源偏北有一铁牛镇也来了几十个衣衫褴褛的灾民。

这铁牛镇虽然有几个富户,但个个悭吝,比铁公鸡还抠,大伙儿私下里称铁牛镇为“铁公鸡镇”。

灾民等待施舍,但富户们家家大门紧闭。

饥肠辘辘的灾民们正绝望之时,镇北的周家忽然传出消息:周家将开粥棚!消息震惊了铁牛镇!要知道,在众多铁公鸡中,周老爷子的吝啬可是鼎鼎有名的。

周老爷子今年七十了,虽不是铁牛镇的首富,但财力着实雄厚,只是周老爷子吝啬持家,周家上下连一个胖子都没有,他自个儿更是瘦骨嶙峋。

前阵子他的小儿子成亲,宴席上的馒头居然是一半白面一半糠麸,菜也是素多荤少,规格比有些穷人家的婚宴还差。

如今他居然肯设粥棚,颇令人大惑不解。

可眼瞅着几口大锅支了起来,家丁们劈柴烧火,不像是假的。

很快,周家放出规矩:“领粥时,必须说‘周老爷真慷慨,周老爷真是大善人’,然后跪下来朝周家大门磕个头……”一碗稀粥居然让人家磕头,太过分了。

但饿肚子的滋味真不好受,灾民们只好自觉地排起了长队。

水滚开时,围观的百姓们看着周家的伙计朝大锅里下了两瓢米,不由嘀咕道:“这么大的锅,下这么点儿米,这粥可真够稀的!”这时,那伙计又打开另一个口袋,舀出来一瓢东西,大伙儿一看,惊叫道:“米糠?”一锅粥,两瓢米加五瓢糠,粥是稠了,味道可就……没想到老爷子做善事也打折扣,这不明摆着让大家戳脊梁骨吗?家人很不满,小儿子年轻气盛,跑到堂屋跟老爷子吵了起来。

“爹,韩信衣锦还乡本可杀了那个让他钻裤裆的家伙,但他让人做了官,赢得了好名声。

可你呢?做个粥棚,一天花上一袋米,一个月也就三十袋米而已……”“你有本事给我弄三十袋米来,站着说话不腰疼,我辛苦攒下的家业迟早要被你们这些败家子败光!”周老爷子气呼呼地走了。

灾民们感谢周家做善事,跪在地上朝坐在太师椅上的周老爷子磕了个头,才换得一碗黄粥,泪眼婆娑地蹲在一边喝。

牺牲了尊严才换来的东西,虽然果腹,心里却在滴血……灾民们磕头讨饭,
眼泪汪汪地喝粥,这幅凄惨的情景使铁牛镇的上空弥漫着悲伤的气氛。

周老爷子的慈善活动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反而被人骂得狗血淋头,那些没有施舍的富户们则耻笑周老爷子做了件蠢事。

周老爷子似乎也意识到了,便改了规矩,领粥时可以不跪,但必须为周家做一天活。

这个规矩倒还不错,但周家哪有那么多活给人干?于是周老爷子将家里的佣工全部遣走,这些人聚拢起来朝周老爷子讨说法,周老爷子的回话倒也简单:谁干活只要三餐饭,不要工钱,就可以留下。

小儿子担心:“爹,灾民们固然用着便宜,可他们总有走的一天,到时候咱们家再找人可就难了。

”周老爷子说他们肯定会非常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活计。

小儿子豁然开朗,这老爷子真算计到家了!结果铁牛镇的小工价格直线下降。

水灾过后,铁牛镇又恢复了原样。

但是,周老爷子的名声在半年里迅速变得臭不可闻,大家提起他,干脆以“老鬼”相称。

这年周老爷子病重,临死前对孩子们说:“我知道你们对我颇有微词,但你们不知道,我这么做,既是为他们好,也是为你们好。

我原来也讨过饭,当时和我一起讨饭的好朋友,他一生都在讨饭,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大家惊奇地听着。

“因为他运气好,遇到了一个好人家,大米饭白馒头管够,让他觉得讨饭的日子真不错;而我运气不好,讨饭被狗咬,被人打,所以我恨透了讨饭。

”周老爷子沉痛地说,“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别人不做粥棚,我做,但我不会让灾民们觉得讨来的饭特别香。

钱花好了能帮人,花不好就毁人,我落了个坏名声,却总好过给铁牛镇增加一批乞丐……”
说罢,溘然长逝。

周家子孙将丧礼办得非常寒酸,百姓们纷纷议论周家孩子不孝,但周家人不在意。

几十年后,周家还在,子孙兴盛,出了好几个人才,而其他富户没有逃过“富不过三代”的规律,相继败亡。

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饥民流落“铁公鸡镇”,吝啬的周老爷子开粥棚救济,但是他规定,领粥要磕头,那米少糠多的粥引起了大家的不满。

B.小儿子在文中两次出场,衬托了周老爷子的心狠无情,丰富了小说的情节和内容。

C.水灾过后,周老爷子名声很快变得臭不可闻,而他的临终之语却让家人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

D.这篇小说显示了作者对“持家”“行善”等的思考,有很强的现实警示作用。

语言
质朴通俗,读来耐人寻味。

7.小说中的周老爷子具有什么样的性格?小说在塑造周老爷子这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就其中主要的两种进行简要赏析。

(6分)
答:
8.周老爷子临终那番话颇有深意,请结合传统文化,联系当今社会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5分)
答:
三、名句默写(6分)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明确表达他所说的老师不是指启蒙教师的句子是“彼童子之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游山西村》中,陆游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摹了庆典将近、音乐不断的农村风俗画卷,反映出当地淳朴的民风。

(3)庄子在《逍遥游》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例子说明“小年”之小,生命之短。

语用+文言文+名句默写
特色专项训练二十二语用+小说+名句默写
1.解析:选B。

隶属:(区域、机构等)受管辖;从属。

附属:依附;归属。

这里是说“界画”与“中国画”的关系,二者并非主从关系,应用“隶属”。

参与:参加(事务的计划、讨论、处理)。

参加:加入某种组织或某种活动。

这里是说“佛教建筑的设计绘画”,应用“参与”。

出类拔萃:超出同类之上。

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超群绝伦:超出众人,同辈中没有可以相比的。

这里指那些超出同辈的画家,应用“超群绝伦”。

艺术性:指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反映生活、表现思想感情所达到的准确、鲜明、生动的程度以及形式、结构、表现技巧的完美的程度。

泥实性:指文学艺术作品拘泥于真实、艺术性较差的特点。

这里是说大画家参与其中,“逐渐提高并丰富了界画的一些技法”,应用“艺术性”。

故选B。

2.解析:选A。

原句的错误有:词序不当,“原始的”应修饰“形态”;“进而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谓语残缺,应在“具有”前加“成为”。

故选A。

3.解析:选D。

材料第一段介绍界画的对象和工具;第二段介绍界画的历史,最早类似于建筑工程图纸;第三段介绍画家参与,使其逐渐脱离图纸形式,成为艺术作品;第四段介绍最后成型的界画的主题、背景、点缀等。

根据分析可知,界画是一种绘画作品。

故选D。

4.解析:①处需要和后面的“人生的意义全是各人自己寻出来、造出来的”衔接;②
处需要和前面“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何以有生”衔接,同时后面的部分也有一定的提示;③处应与前面“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衔接。

答案:①人生有什么意义②而在于怎样生活③试着做点儿有意义的事
5.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压缩语段的能力。

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明确概念的定义必须是一个单句,所以要通过分析所给的关于“潜规则”的文字信息,确定单句的主干应为“潜规则是……的规则”;然后准确筛选所给文字的关键信息,如“没有明文规定的”“约定俗成”“实际上起作用”“人们不得不遵循”,合并相同信息,将这些关键信息填充到单句的主干句里即可。

答案:(示例)潜规则是没有明文规定而约定俗成且起实际作用的、人们不得不遵循的规则。

6.解析:选B。

B项,“心狠无情”错,衬托出了周老爷子的施舍有方、坚持己见与深谋远虑。

7.性格:吝啬(勤俭、节省)持家,心地善良,施舍有方,坚持己见(固执己见),教子有方,深谋远虑(深谙事理)。

表现手法:(1)衬托(侧面描写)。

如小儿子两次出场,一次为粥的质量与父亲据理力争,一次为父亲将遣走家里伙计表示担心,衬托出了周老爷子的固执与深谋远虑;再如,没有施舍的富户对周老爷子的耻笑与大家对周老爷子以“老鬼”相称等,衬托了周老爷子不在意他人看法,深谙事理,忍辱负重。

(2)欲扬先抑(对比)。

小说开始时着力渲染周老爷子的吝啬与算计到家,直到最后才通过周老爷子的临终遗言和子孙兴盛的事实肯定了他的勤俭持家、施舍有方、教子有方。

(3)语言描写(正面描写)。

如小儿子为粥的质量与周老爷子相争时,他说“你有本事给我弄三十袋米来,站着说话不腰疼,我辛苦攒下的家业迟早要被你们这些败家子败光”,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他的“吝啬”与对家业的忧虑;再如他的临终遗言,更是形象地写出了他的良苦用心。

(任选两种赏析)
8.示例一:周老爷子的临终遗言深刻揭示了行善应有道的道理。

“我不会让灾民们觉得讨来的饭特别香”“钱花好了能帮人,花不好就毁人”,表明他是一个很特别的“铁公鸡”,做事有自己的思想、价值观,他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帮助灾民。

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今社会上人们的一种价值取向,但行善亦应有道。

我们身边有一些善心人或救助机构,有心施善或帮扶,但其方式却不当,钱与物没有用在最关键的地方,受助者没有真正走出困境,反而陷入了依赖的泥潭。

示例二:周老爷子的临终遗言深刻揭示了要勤俭持家的道理。

他教育家人要勤俭持家过日子,钱要用在刀刃上,以防止子孙由富变骄奢,文中说“我这么做……也是为你们好”,结尾一段有照应“几十年后,周家还在,子孙兴盛,出了好几个人才,而其他富户没有逃过‘富不过三代’的规律”,可见子孙们听懂、遵守了周老爷子的临终遗言。

今天,社会上的一些“富二代”“富三代”听不进艰苦创业积攒下大量财富的长辈们的苦口教育,或是长辈
对他们的教育存在着某种缺失,以致有些“富二代”“富三代”不能勤俭持家,而挥金如土,挥霍无度,甚至败光家业。

9.(1)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3)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