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十力之《周易》新诠释与儒学复兴(一)
熊十力哲学之“本心”与“习心”探析
熊十力哲学之“本心”与“习心”探析作者:周伟何洞明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06期摘要:现代新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熊十力先生以性善论为基础,汲取佛教习染论的观念,将本心与习心区别开来。
他认为,本心至善,为人所先天禀有;习心则有善有恶,顺乎本心而善,逆之则恶。
他还认为,本心虽可被遮蔽,但恒存而不泯没;而人之恶习非人之本有,故可转恶化善。
关键词:儒家本心习心中图分类号:B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6-0102-02关于人性之善恶问题,历来是中国思想家所关注的核心。
历史上有性善论、性恶论和无善无恶论的分野,不过性善论是主流。
作为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熊先生,祖述孔孟,承接宋明儒师,在道德论上也继承了性善论的传统,主张本心至善论。
熊十力心性论对于佛学和宋明理学的继承、扬弃和超越,主要表现在“本心”与“习心”“功能”与“习气”“染习”与“净习”的讨论上。
何谓本心?熊先生继承儒家融合天地万物宇宙人生为一体的思想传统,认为本心即本体,是宇宙万化之根基,万有之仁体。
他说:“吾心之本体即是天地万物之本体。
”[1]“盖自孔孟以迄宋明诸师,无不直指本心之仁,以为万化大原,万有之基。
即此仁体,无可以知解向外求索也。
”[2]这就是说,本心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但这本心不是外在于人而是可反求于己的。
他还认为,本心不是个体之我的一己之心,而是宇宙万物所共有的真性,此心“实非吾身之所得私也,乃吾与天地万物浑然同体之真性也”[3]。
“本心”是人与天地万物所共同具备的本体,本体的实相、实体、本性、真性。
本心即是性,即是天,即是仁,即是理,即是良知,即是真宰。
本心是绝对的全体,不与物相对,是宇宙的根源、人生的根据。
本心是宇宙生命精神,因而不与物化,又能显现为无穷无尽的大用。
熊先生认为,宇宙演化到最高级阶段是人类的出现,这是本心由隐而显的发展结果。
因而,人类之本心是先天所禀有的,是本明之心。
他说:“夫明几发于性灵,此乃本心。
儒家外王学体系的现代建构——熊十力《读经示要》“群经治道九义”阐微
十力 的外 王学 有一 个 不断 发 展变 化 的历 程 ,9 4 14
民族 的 复兴 之路 , 终是 熊 十力 从 事 学 术 创作 的 始
所必须读?如其须读 , 应持如 何态度 以读 之?且 又 六经大义 , 可否略为提 揭 , 初学得 有准 绳 , 使 以便 进 而求之? ① ” 对这三个问题的 回答构成 了《 读经示要》
生 了深远 的影 响 。
世莫不知 , 欲生活而废食饮 , 必不得生 活也 。欲卫肤 体而废衣裳 , 必难免侵 害也 。夫常道之在人也 , 人 是
① 《 经示要》 读 卷一《 经为常道不可不读》,熊 十力全集》 《 第
3卷 , 湖北 教 育 出 版社 ,0 1年 , 5 8页 。 20 第 5
回答 的 是 为 什 么 要 读 经 的 问 题 。 他 认 为 , 家 经 典 儒
传 承的是永恒 之道 , 仅过去有价值 , 不 现代仍然有 价 值, 我们今天读儒家经典 , 从根本上说 是为了今 天的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是什么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是什么熊十力哲学思想,是中国儒学研究的一个新的高度。
要仔细理解熊十力哲学思想,应从三个大方向入手。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熊十力的哲学思想是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熊十力哲学思想介绍其一为重立大本·重开大用。
熊十力始终以探寻宇宙人生之大本大源为己任,即帮助人类寻找失落了的自我。
在他的认知中,哲学之根本任务即为“明示本体”,哲学须“以本体论为其领域”。
人的生命创造活动,以及道德自我完善的活动,即为“本体”及其实践,也即为人的最高本质,涵盖天地万物,主导自然宇宙。
熊十力强调道德(或者社会)之践履同良知、仁心之一致,工夫和本体的一致,外王和内圣的一致。
在中国儒学史上,熊十力第一次公开以“本休论”之名目标志其儒家哲学体系。
他强调“一本”、“见体”及“究体”。
熊十力凭借其本体论统摄宇宙论、人生论及知识论、治化论等等。
儒学本体论不只是讨论宇宙生化之过程与根源,尤其关怀人性以及全面发展之问题,人存在的意义、价值与功能之问题。
其二为深于知化·长于语变。
熊十力之“体用不二”论,以及“翕辟成变”论之“深于知化”与“长于语变”,是世人所公认的。
熊氏认为,所有物理现象与心理现象,皆是无自性、无实体的,不过人类执着视这些假象为真实存在。
而真实存在的仅有一个本体,既为宇宙万象之本原,又为人们反求自识之绝对真理。
熊十力哲学本体论之最高范畴充满人性,极具人格特征,为理论理性、实践理性与情感之统一。
与此同时,熊氏亦认为,要维护“人道之尊”,就必须破除出世、造物主及委心任运思想,必须自强不息,积极入世。
其三为冥悟证会·性修不二。
在熊十力的认知中,真理本身是无所谓科学和玄学之分的,然而,就学者之研究对象而言,似乎应作出区别。
同时他强调玄学不废理性思辨,亦不排斥量智,而必须超越这两者,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
玄学方法无疑是一种与天道合一之大彻大悟。
熊十力哲学思想,在现代哲学史上,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同时他的思想也有利于中华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第十讲 现代新儒家:熊十力
熊十力的生平與著作(續一)
但見到“黨人兌權爭利”,覺得“革命終無善 果”,認爲“從政不如革心”,遂棄政向學, 走入學術研究之途。潛心研究思想學術,探討 中國古典哲學和印度哲學。1920年,經梁漱深 溟的介紹,入歐陽竟無主持的南京支那內學院 鑽研佛學二年。1922年,應蔡元培之邀到北京 大學任講師。1923年開始寫作《新唯識論》, 前後四易其入稿,1932年出版文言文本《新唯 識論》。以後又發表了《破<破新唯識論>》 、《佛學名相通釋》。
思想要義之疏陳(續五)
“明心下”章: • 心者即性,是本來故。心所即習,是後起故。本來 任運,後起有為。本來純淨無染,後起便通善染。 本來是主,後起染法障之,則主反為客。後起是客 ,染起而障其本來,則客反為主。如斯義趣,上來 略明。今更申言:欲了本心,當重修學。蓋人生本 來之性,必資後起淨法始得顯發,雖處染中,以此 自性力故,常起淨法不斷。依此淨法,說名為學。 若向外馳求,取著於物,只成染法,不了自性,非 此所謂學。故學之為言,覺也。
思想要義之疏陳
2.2.1 本體宇宙論:體用不二、翕闢成變 《新唯識論》“轉變”章: 爰有大物,其名恆轉。淵兮無待,湛兮無先, 處卑而不宰,守靜而弗衰,此則為能變者哉! 變復云何?一翕一闢之謂變。原夫恆轉之動也 ,相續不已。動而不已者,元非浮游無據,故 恆攝聚。惟恆攝聚,乃不期而幻成無量動點, 勢若凝固,名之為翕。翕則疑於動而乖其本也 。然俱時由翕故,常有力焉,健以自勝,而不 肯化於翕。以恆轉畢竟常如其性故。
思想要義之疏陳(續九)
疏解:此明學之所以成,依性起修、 全修成性以隨順本性而創起淨習,如 此則天人不二而學成矣。
綜論熊十力之思想
熊十力在儒家哲學、佛教哲學、中國思想文化史 等方面,均有很大建樹,特別是在重建新儒學和 儒家哲學本體論方面創獲頗多。其哲學思想以儒 爲宗,糅合佛學,發揮了《周易》哲學、宋明理 學中的“陸王心學”,和佛教大乘空宗法相唯識 之學,建立起了自己的“新唯識論”體系。認識 哲學的大旨在于窮究本體,宇宙萬物是本體流行 的迹相,本體並非是離開“本心”的外在境界, 所以“天地萬物皆吾一體”。
中华儒学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中华儒学面临的挑战及应对一、20世纪以来中华儒学面临的挑战第一个问题,是讲挑战,就是要看这个百年的儒学,是在一个什么样的一个背景,什么样的一个文化环境,面对什么样的挑战和冲突,在这下面来成长、来发展的。
20世纪的中华儒学的发展,它是经历了四次的挑战和面对了四次的挑战。
(一)清末到民初政教改革对儒学的挑战第一次就是清末到民初的这个政教的改革。
因为知道这个1901年,这个清政府发布了《兴学诏书》,就是倡导全国建立新的学堂。
这个在当时来讲可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举措。
那么在这样一个倡导下,老的儒学就慢慢衰微了,这里讲的老的儒学,就是儒学第一个意思就是当时的一种学校,就是以培养儒生,进入科举体制的这种儒学学校就式微了,就是全国开始大办这种新型的学堂,所以这个举措它就是对科举制度的一个很明确的一个挑战。
那么到了1905年,这个更重要的就是清朝政府决定结束科举制度。
因为知道这个科举制度对于儒家的这个生存来讲,是带有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可以说在前现代的这个中华社会,儒家思想和文化,它能够得以生存有三个重要的基础。
那么第一个基础就是国家、王朝宣布它为意识形态,那么正式颁定儒家的经典是国家的经典,那么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王朝的统治的这种推行。
第二就是教育制度,主要是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规定了儒家经典,是作为文官这个考试制度的主要的科目。
那么当然还有第三个,就是整个在几千年来,中华社会流行的这种家族的这种乡治的这种制度。
那看晚清的战略改革从科举制度上,对这个儒家的这个生存可以说造成了一个重大的影响。
那么在这个1905年以后,虽然这个科举制度结束了,但是清政府仍然决定就是在所有的学校保留经学,保留经学的课程。
那么要求学校要继续在这个孔诞日,要能够祀孔,就是祭祀孔子。
那么这点到了辛亥革命以后也改变了。
辛亥革命以后,在这个蔡元培这个主掌教育部以后,就决定要废祀孔、删经学。
那这样这个尊孔读经一般讲的,那么到了辛亥革命以后,也遭遇到了挫折。
易理诠释与哲学创造:以熊十力为例
易理诠释与哲学创造:以熊十力为例摘要:创造性的诠释儒家经典特别是《周易》是熊十力建构其“新唯识论”的重要理路。
这种与古代经学方法有别的经典诠释,部分地归因于20世纪的历史语境:后经学时代自由解经的空间、对动力式文化精神的哲学追求、近代以来的哲学变革;部分地则归因于熊十力本人将现代观念与传统智慧的创造性结合,并且由此实现了哲学的创造。
但其经典诠释方式存在着相对主义与独断论的紧张,“譬喻”说则是为其经学诠释所做的方法论辩护。
关键词:熊十力;周易;经典诠释;哲学创造cre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with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s: setting XIONG Shi-li up as an example Abstract: It was an important approach for XIONG Shi-li to establish his “neo-vijnɑmātrɑsiddhisāstiɑ” by way of interpreting the Confuciancreatively. This kind of classics interpretation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way is partly attributed to the historical language atmosphere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free interpretation space in post Confucian classics study times, philosophical purchase forcultural spirit, and the philosophical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modern times are partly attributed to the creative combination of modern concepts andhimself, and thus having realized the creation of philosophy. But his classic interpretation mode was implicated with the tension between relativism and arbitrarism. While, the “metaphor” theory was adopted as a methodology to plead for his classicsinterpretation.Key words: XIONG Shi-li;Zhouyi; the Confucian classics interpretation; philosophical creation 作为现代新儒家的重镇,熊十力的哲学思想与儒家传统的经典之间,毫无疑问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熊十力“尽心”工夫:以宋明理学批判为中心
熊十力“尽心”工夫:以宋明理学批判为中心
张释霖;周磊
【期刊名称】《平顶山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39)3
【摘要】熊十力接续心学一脉,在批判宋明理学静坐工夫有拘紧倾向的基础上,围绕孟子“尽心则知性知天”主张展开尽心工夫。
在心性关系上,熊十力继承心学一元论的观点,将心、性、天等宋明理学范畴同质化。
在心物关系上,与王阳明心外无物主张不同,熊十力持心物不二的观点,认为心物二分是导致工夫内外相分的重要原因,并提出化解工夫内外相分的办法是做好博文之功,即维持工夫在自然与人事两端的平衡。
严格来说,熊十力并未能像朱熹、王阳明等宋明儒者一样构建起自身严密的工夫体系,但他对宋明理学工夫论的反思和批判对发展儒家工夫论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总页数】6页(P75-80)
【作者】张释霖;周磊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哲学系;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61
【相关文献】
1.熊十力修养工夫论探析
2.从本体到仁体——熊十力哲学及其与宋明理学的交汇
3.熊十力察识工夫的内在意蕴
4.“本体·工夫·境界:宋明理学与当代美育暨纪念潘立勇
先生”学术研讨会在绍兴召开5.宋明理学工夫论的建构与展开——以对《孟子》“集义”的诠释为中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课件
03
1906年毕业,旋入武昌文普通中学堂深造, 1907年因参与反清革命事泄而逃亡日本。
生平简介
1913年回国后,投身军旅生活,曾任陆军第二十五混成协教练官、两湖巡阅使督练公所参谋长等职。 1922年退出军界,定居上海,从事哲学研究。 1928年应邀赴广州中山大学任教。
生平简介
1932年返回武昌, 闭门著书。
在本体论上,熊十力强调“体用不二”,认为本 体与现象、本质与现象不可分割,本体是现象的 根源和本质。
认识论
认识论定义
认识论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来源、范围、方法和标准的哲学分的统一,认为经验认识和直觉认识 都是必要的,前者是知识的来源,后者是知识的升华。
熊十力与黑格尔
黑格尔主张辩证法和历史观,而熊十 力则强调形而上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两者在哲学方法上有所不同。
与中国其他哲学家的比较
熊十力与朱熹
朱熹主张理气论和格物致知,而熊十力则强调本体论和心性论,两者在哲学重心上有所不同。
熊十力与王阳明
王阳明主张心即理和知行合一,而熊十力则注重本体论和形而上学的构建,两者在哲学体系上存在差 异。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ppt课件
目录
• 熊十力简介 • 熊十力的哲学体系 • 熊十力的主要思想 • 熊十力思想的影响 • 熊十力与其他哲学家的比较 • 熊十力思想的局限与不足
01
熊十力简介
生平简介
01 1884年出生于湖北黄冈,幼年便熟读四书五经。
02 1899年考中秀才,1903年考取湖北文普通中学 堂,开始接受新式教育。
与现代哲学家的比较
熊十力与冯友兰
冯友兰主张新实在论和人生哲学,而 熊十力则强调本体论和形而上学的构 建,两者在哲学重心上有所不同。
抑扬古今 抒泄孤怀——熊十力《重印周易变通解序》发微
抑扬古今 抒泄孤怀———熊十力《重印周易变通解序》发微李振纲【摘要】熊先生治学,一如其为人,从不轻率应付,无论是撰写鸿篇巨制的论著,还是与弟子友人书信往来,均十分认真,且多与评章学术、证会本体、安顿生命的哲学攸关。
在熊十力哲学多元文化渊源或思想元素中,《周易》无疑是其最根本的理论渊源和精神根基。
《重印周易变通解序》言简意赅,堪称是一部袖珍版易学小史。
序文对儒易道易、汉易宋易、扬雄《太玄》、船山易学、清学流弊及《周易变通解》的评章指点,与《新唯识论》《乾坤衍》新易学哲学前后相承,虽难尽周备公允,却多有独见慧解。
【关键词】熊十力;《周易变通解》序;易学哲学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7)04-0133-07作者简介:李振纲,河北邢台人,哲学博士,(保定071002)河北大学政法学院哲学系教授。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儒道汇融大生命视域下的《周易》哲学研究”(14ZXC056)一近年承担研究的国家基金课题与易学生命哲学相关,思维兴奋点自然聚焦在《周易》经传及与此相关的诸多易学哲学、易学史文献。
古老的卦爻,神秘的图式,玄奥的象数,深邃的义理,羲文周孔,连山归藏,河图洛书,系辞彖象,王注孔疏,周程邵张,朱子《本义》,船山二传,太极理气,道器阴阳,先天后天,形下形上,汉学宋学,错综张皇。
睁眼闭眼,浮想联翩,满脑子都是这些名字、图像、概念。
近日重读熊十力的易学著作,为一篇序文即《重印周易变通解序》所吸引。
该序与一些论学书合编成册,编者命名为《熊十力论学书札》,收入《熊十力全集》第8卷。
该序在熊先生的论学书中乍看并不醒目,但初读过后,便感到非同一般,一千六百余字,言简意赅,堪称是一部袖珍版的易学哲学史。
在序文末尾,熊先生述及同县前贤万澍辰所著《周易变通解》及为序缘由云:不肖儿时,闻先父其相公,常赞扬先生潜德睿思,谓其治易不宥于当时风会,颇参稽汉、宋,而一证以己之所神悟独得,未尝谬于经旨者。
熊十力易学方法论探析——兼评熊氏对待《周易》文本的态度
家 的迷信 。同样是 取象 , 氏认 为“ L 熊 在孑 子之《 易》 周
中便不 同于 占 卜 象 , 已改 为譬 喻矣 ” 之 固 。他 特别 推
必须 被关 注 , 一是 以经 典为 道之 载体 的态度 , 二是 易
学本 身存在 着 丰富 的解 释 传 统 , 是 任何 一 个 解 易 这 者都 不可 回避 的 , 重创 造 性 之 熊 氏也 无 法 置 身 事 注 外 。理 解 ( n esa dn ) 是 一 个 简 单 的 再 生 过 u d rtn ig 不 程 (e r d ciepo es) 而 是 一个 非 常 具 有创 造 rpo u t rcs , v
— —
兼 评 熊 氏对 待《 易 》 周 文本 的 态度
郭 丽 娟
( L 大 学 哲 学 系 , 京 10 7 ) 2京 北 0 8 1
摘 要 : 氏对待 经典 的 态度 , 其 是 对 文 本 史 实 性 的 认 定 , 很 多 人 评 价 为 荒 谬 。 从 事 实 的 层 面 说 , 氏 对 经 典 熊 尤 被 熊
文本 的认 识 , 确 与 史 实 不 符 , 本 文 意 图寻 找 在 这 种 释 经 态 度 背 后 的理 论 支 持 。 正是 譬 喻 方 法 , 了 熊 氏 极 大 的 的 而 给 解 释 空 间和 极 强 的解 释 效 力 , 他 可 以认 定 《 易 》 传 的核 心 是 孔 圣人 体 用 合 一 的乾 元 本 体 思 想 。他 对 经 典 的 解 使 周 经 读 与注 重 自身 理 论 体 系 创 建 的 思 路 是 一 致 的 , 即这 些 有 悖 事 实 的观 点 , 基 于 其 体 系构 建 需 要 而 产 生 的 。但 是 不 是
易学与儒学完整关系的新探索——评任俊华
易学与儒学完整关系的新探索——评任俊华摘要:任俊华的《易学与儒学》对易学与儒学的原初关系和向后的互动进行了全面论述,从中可以看出易学为儒学发展所作出的理论贡献,以及易学依靠儒学得以不断弘扬的历史轨迹,这样,易学的博深内涵和人文价值便跃然可见。
关键词:易学与儒学关系学;儒学传统伦理;易学人文价值易学与儒学的关系,应该说是一个非常重大的理论课题。
有关于此,过去虽然有论述,但主要还是局部的,着眼点主要在于易学对宋明理学的影响。
以为理学在回归《论》、《孟》、《庸》、《易》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新的庞大而精深的宇宙论和本体论的思想体系,使儒家的传统伦理拥有了至上的学理根据。
但将易学与儒学在源头上加以比较研究,即从其产生和发端的意义上进行研究,《易学与儒学》恐怕还是首创。
摆在我们面前的这部著作,就是作者苦心经营的此一方面的创制。
任俊华浸润于此有年矣,其试图从源头上说易之与儒的关系,向有所闻,这是他的心血,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这种尝试,无论是从全书的理论架构还是从主要的学术观点看来,都是很成功的。
从全书客观、严谨的理路中,可以找到解开本书成功的钥匙。
该书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易学与儒学的原初关系和向后的互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完成了作者试图对儒学与易学关系的构想。
作者深入考察了易学与儒学相互结合,互相诱发的历史过程之后,指出:“易学与儒学之所以能够结合,其本质就在于有一种承继以‘易道’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理念精神的巨大推动力的存在。
”作者立足于这一共同的本质,恰当而全面的定位了两者的关系:第一,儒学借易学以立论,易学充实了儒学,完善了儒家的思想体系。
儒家以易立论,从而使体现儒家精神的《周易》成了儒家的首要经典。
儒学与易学相结合的过程,也是儒家思想发展完善的过程。
第二,易学是靠儒学弘扬起来的,儒学弘扬了易学,使作为卜筮之书的《周易》成了无所不包的儒学理论巨著。
易学之所以成为易学,其能量并非自身所固有,而是儒家的“学理注入”和不断弘扬的结果。
熊十力《儒行》诠释中的经世意蕴
熊十力《儒行》诠释中的经世意蕴作者:刘风雪来源:《理论与现代化》2019年第04期摘要:熊十力在《读经示要》中用相当篇幅诠释了《儒行》这篇儒家经典,并认为其思想贯穿群经,以此为起点读经,可改变当世士人的弊病,为救世治世打下基础。
但现有的研究中对其《儒行》注疏中所体现的经世思想关注较少。
熊氏通过自己的诠释,认为儒者非为柔弱之徒而应是勇猛精进之士,且常怀治世之心和报国之志,进德修业以造就儒者自立、刚毅的自信性格,使儒者在出仕为官之时能做到忘怀荣利、举贤援能、居安思危而有利天下,未仕居家之时亦可明职清分,助教乡里,辅助治化。
突显儒者无论治世还是乱世都应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关键词:熊十力;《儒行》;经世中图分类号:B259.9;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3-1502(2019)04-0070-09《儒行》同见于《礼记》第四十一篇和《孔子家语》第五篇,在《孔子家语》中名为《儒行解》,与《礼记·儒行》大同小异,并无思想上的差异。
但历代学者对其看法却千差万别。
程颐对其十分排斥:“《儒行》之篇,全无义理。
如后世游说之士,所谓夸大之说。
观孔子平日语言,有如是者否?”[1]断然否定其为孔子所说。
吕大临亦言:“此篇之说,有矜大胜人之气,少雍容深厚之风,似与不知者力争于一旦。
窃意末世儒者,将以自尊其教,有道者不为也。
”[2]吕氏也认为此篇非孔子言语,而是后世儒者为维护儒家地位而发,意在向不明儒家思想之人阐述儒家思想。
但他并未对《儒行》的价值全盘否定,而是认为儒者能依此行事,仍“不愧于为儒”。
朱熹认为该篇“非圣人之书,乃战国贤士为之”[3],与吕大临态度相似。
明末大儒王夫之则认为:“《儒行》一篇,词旨夸诞,略与东方朔、扬雄俳谐之言相似……于《戴记》四十九篇之中,独为疵戾,而不足与《五经》之教相为并列。
”[4]简言之,宋元明清的大部分学者,态度基本相似,均认为《儒行》并非孔子所言,程颐、王夫之等人甚至全盘否定。
传统哲学与现代新儒学之融通——读郭齐勇教授《熊十力哲学研究》
收稿日期:2022-06-16作者简介:徐默苒(1994 ㊀),郑州大学哲学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㊂传统哲学与现代新儒学之融通读郭齐勇教授‘熊十力哲学研究“徐默苒(郑州大学哲学学院,河南郑州㊀450001)关键词:郭齐勇;熊十力哲学;儒佛道融会;现代新儒家摘㊀要:在现代中国各种哲学思潮起伏交错之中,能够较好解决传统与现代关系问题的哲学思想,尤以熊十力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家为主流,而郭齐勇教授长久以来的学术重点即是对熊十力哲学思想的研究㊂从熊十力哲学内容上来看,郭齐勇教授以本体 宇宙论为生命的万化之源㊁万有之基,研究熊十力先继承后批判的唯识佛学的思想过程,借传统儒学之经典复归初始,重新厘清了熊十力创制自我的特别气韵;从熊十力与现代其他新儒家的激烈文化冲突中来看,通过对中西文化之差别的深刻反思,摆脱学者主观情绪的偏见,分析研究了现代新儒者们真正意义上的 新融和 ,以展现中国现代民族文化之新意㊂中图分类号:G250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3-1588(2022)07-0124-05㊀㊀几十年来,随着中国哲学研究的深化,对熊十力先生哲学思想的研究是一个充满挑战㊁不断抽丝剥茧的艰巨历程,郭齐勇教授是其中的领航者㊂郭齐勇教授是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及国学院教授㊁博士生导师,曾任国际中国哲学会(ISCP )会长与副执行长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㊁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现为国家社科基金评委㊁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㊁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㊁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是现代儒学具有开拓性研究精神的著名学者㊂郭齐勇教授从其博士论文‘熊十力思想研究“开始,即深入思考中国现代哲学思潮的特有风貌,这种儒学现代性的重建是以 五四运动 为文化背景的开放下产生的, 我们认为现代新儒家思潮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它是对于 五四 新文化运动激烈反传统的一种保守的回应,也代表了中国传统哲学力图适应现代㊁走向世界的一种努力㊂ [1]重温郭齐勇教授的著作‘熊十力哲学研究“,结合熊十力思想体系建构的历程,以其他有关熊十力思想研究为补充,运用文献综合研究方法,既是对熊十力哲学主体思想的再次梳理,更是回望了现代新儒学发展中散发出的独特魅力㊂新儒家在复杂多变的情势下依然以民族为大任的使命感,对当下构建中国文化思想路径具有启迪作用㊂1㊀儒家 道统 学脉与新儒家之真性情㊀㊀熊十力生活在社会出现大变动的时期,由于经济㊁政治的落后,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形势十分严峻㊂熊十力出身农村,家境贫寒,他的年少时充满了贫穷与无奈经历,外部与自我生长环境严峻的双重体验,使熊十力很早便感受到了他人难以体会的生命自觉和对探讨宇宙人生终极存在的心路感触㊂熊十力曾在‘船山学自记“中记述自己进入有关本体论思考的缘由: 余少失怙,贫不能问学,年十三岁,登高而伤秋毫,时喟然叹曰:此秋毫始为茂草,春夏时,吸收水土空气诸成分,而油然滋荣者也㊂未几,零落为秋毫,刹那刹那,将秋毫且不可得,求其原质,亦复无有㊂三界诸有为相,皆可作如是观㊂顿悟万有皆幻㊂由是放浪形骸,妄骋淫佚,久之觉其烦恼,更进求安心立命之道㊂因悟幻不自有,必依于真㊂如无真者,觉幻是谁?泯此觉相,幻复何有?以有能觉,幻相斯起㊂此能觉者,是名真我㊂时则以情器为泡影,索真宰于寂灭,一念不生,虚空粉碎,以此为至道之归矣㊂既而猛然有省曰,果幻相为多事者,421第42卷第7期河南图书馆学刊2022年7月云何依真起幻?既依真起幻,云何断幻求真?幻如可断者,即不应起,起已可断者,断必复起㊂又舍幻求真者,是真幻不相干,云何求真?种种疑虑,莫获正解,以是身心无主,不得安稳㊂乃忽读‘王船山遗书“,得悟道器一元,幽明一物㊂全道全器,原一诚而无幻;即幽即明,本一贯而何断?天在人,不遗人以同天;道在我,赖有我以凝道㊂斯乃衡阳之宝筏㊁洙泗之薪传也㊂ [2]㊀㊀喟然而叹之伤秋毫,是因熊十力觉察生存之根本所含的有限性,欲求将真我能够安心立命㊂入佛门㊁入宗教,助人去实现终极关怀㊂而‘王船山遗书“使熊十力悟到了道与器本无二,天在人,道在我,可以超越有限的 我 以得同天凝道之真我,在天道与真我同一中来安顿自我[3]㊂㊀㊀思考人生终极关怀问题大致来看可分为两类:一是顿悟万有皆幻㊂虽佛教说无,此 无 没有依据,没有实体所承托,不过是因缘和合所引发的因果轮回,这样的个体生命因无所依而变得消极涣散,即使暂时忘却了世间的烦恼,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安心立命问题㊂二是得悟道器一元,幽明一物㊂由于在佛教中并不能找寻身心之主,不得安稳,进而转求王夫之,接续了传统儒家天人合一理论㊂体是存在的根本依据,用是由本体所展现的功能与现象,本体与功用如同大海与众沤,体用本无二㊂这样的体用论为儒家所推崇,儒家的天与道即是本体的呈现㊂郭齐勇先生也认为熊十力的本体是将天地万物㊁宇宙人生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又是内在的道德主体㊁主客内外合一的 生命本体 ㊂㊀㊀在郭齐勇教授看来,中年时的熊十力处于沉潜冥思㊁自立权衡的时期,此时 五四运动 所带来的新思潮的涌入,使曲折多变的历史路径又焕发了新的光芒㊂ 熊十力先生以大无畏力,平章华梵,融会佛儒,自创新论,于西化之风狂飙突进之年代,为改造东方旧学,开辟新途,可谓辜往直勇,用心良苦㊂ [4]而到了晚年时的熊十力,将天下庶民的忧虑,民族文化的危亡与屈折的生活经历在其特立独行的品格下,融化在了他自己的哲学思想中,以孤芳自赏的傲气展现出那个时代新儒家的真性情㊂2㊀传统与现代哲学融合之努力2.1㊀新旧唯识差别与儒佛心性论异同考辨㊀㊀法相唯识学以其大乘佛学三大体系之一的属性被后世所关注㊂以熊十力为代表的新儒家对唯识学有了新的阐释和理解,在印度佛学㊁西方理性思想㊁中国传统文化的糅合下,熊十力的思想推陈出新,并由此达到了熊氏哲学思想体系至高之处㊂㊀㊀然而,同一时期的其他学界有为人士并不赞同熊十力果敢创新的学术思想㊂与熊十力一同求师的有吕澂㊁王恩洋㊁刘定权等,在老师欧阳竟无(欧阳渐)的授意下,刘定权回应熊氏而另作‘破新唯识论“,熊十力勇猛不迫,围绕此次论战又作了‘破破新唯识论“以反击,后期加入论战的还有本是其他学派的太虚和其弟子印顺㊂此次激烈的学术之争,首先是由于对 性体 中 性觉 与 性寂 的分歧㊂欧阳竟无派与法相唯识学思想相一致,在心性本然即净的基础上,法相唯识学主张自性涅槃,强调修行乃为一缓慢工夫之路;而熊十力将 性空 寂静 等抽离出来,站在那时儒家学派的角度上观望群芳,得出此 心性 非 空 ,而是 实 的,是非 静 而 动 的;另外,欧阳竟无派对熊氏所称儒家本性之 仁 与佛家之 寂 能否等量齐观也产生了不同看法㊂其次是对 心体 的状态是完整形成一体还是零落拼凑㊁散漫各处的分歧㊂熊氏认为心体即性体,这是一个整体而不能割裂开来,并且这一本心有其实在性,具有变现世界的功能;佛家看待此世界如同幻象, 我 等世界中的一切皆由各种因缘和合而成,彼此间的由条件相框互相制约着彼此,因此万物不过是许多 空 的聚合而已㊂再次是熊氏还谈到了道德理性的阐发,此种道德意识的出现是直接明了还是繁琐迂回,熊十力也在著作中对他人有所答复㊂㊀㊀法相唯识学既有可吸收之处,也有需改造之点㊂郭齐勇教授认为 熊十力对法相唯识基本精神㊁基本理论㊁基本方法的汲取和改造是全面的㊂就 万有论 来说,心王与心所㊁色法与心法㊁能缘于所缘㊁无为法于宇宙法的宇宙构成论,都深刻地影响了熊氏 以阿赖耶识作为宇宙的根源㊁万有的总体,森罗万象无不是阿赖耶的变现,无疑是熊氏 心体 论的原型之一㊂ [5]熊十力一生学术思想浩瀚,涉猎范围甚广,其既拥有鲜明的佛教思想,然亦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性人物,熊十力将佛学进行了 改造 与新的诠释,儒佛在人性本善和个人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㊁体悟天道方面,都可达成一致㊂熊十力受唯识学复兴之风的影响而研读佛典㊁钻研佛学,在支那内学院求学于法相唯识学所带来的感导,也反映出熊521徐默苒:传统哲学与现代新儒学之融通㊀氏借批判唯识学,乃至佛教空㊁有两宗的不足而阐发其自我目的,在新儒家卷入近代佛学争论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㊂2.2㊀熊十力易学思想之特性㊀㊀除了上述佛学观,熊十力先生认为自己 生性疏脱,少时喜老庄 ,中年游心于佛,久之皈向孔学‘大易“㊂其借易学阐发自己的心学本体论与方法论,易学作为其思想渊源亦被学界所认同㊂熊十力易学的核心是对 易之体 与 易之蕴 的创造性阐发㊂一方面,熊十力既是早期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另一方面其也深受易学生生变化之性的熏陶㊂熊十力取孔子的 天何言哉 和‘易“家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摆脱逻辑思想的束缚,多以暗含㊁多义的比兴语言表达自己形而上学的意涵,提升道德人格感染力,达至 乾元性海 之境㊂㊀㊀其实,从早期的‘新唯识论“开始,熊十力即已归本易学,并以易学建构体系,透过易的乾㊁坤两大原则,用以比配心与物(精神与物质),而其功用为一种辟㊁翕的动能,并且以易学体系涵摄中㊁西,融摄儒家与佛家唯识学思想,建构一大体系;以易之变易㊁不易精神,收摄佛学的无常变易之法,并以易学为宗,平章儒家的汉学与宋学㊂ 易体 与 易道 所要解决的是超越性的精神世界与现实人生世界的关系问题㊂㊀㊀ 乾元性海是回归对本体论的探讨, 翕辟成变 则是熊十力对宇宙论进行的新的诠释㊂他认为,世间宇宙的万象不过是本体所含 功能 的显现而已,此种 功能 即是 非常 之 恒转 ,不易与变易中存在两种恒转形式:一是易学中所得出的翕辟成变说,二是佛教提出的刹那生灭说㊂此 恒转 非一般意义的 位移 ,它是真实的㊂将‘大易“‘中庸“与华严宗㊁禅宗相融摄,此类特性即体现出刚健有力的创制性精神㊂2.3㊀ 涤除玄览㊁明觉澄然 之道家观㊀㊀郭齐勇教授所理解的涤除知见,不是对世间一切知识都不理会,而是在作本体玄思时,不能随知见支配㊂任何冥思都使人超逾当下,趋于玄远,把握永恒,倾听未来,体悟吾人与世界的真实关系㊂而道家澄心凝思的玄观,给予熊十力深深的启发[6]㊂㊀㊀从中国哲学史的历程中回看,早在魏晋时期就出现了王弼㊁郭象这些翩翩风度的名流士族,他们崇尚思想的自由与处世的洒脱,虽然从哲学的思想根底看外来的佛学与魏晋玄学有很大的不同,但在南北朝分裂与民族矛盾深陷的大背景下,玄学与佛学并为一谈,即融摄了老庄崇尚无为逍遥的气禀,是中国传统哲学具有独特气质的代表性时期㊂这种独特之中包含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者们以 无为 为循的政治抱负和找寻生命活动意义的过程,一种个体与人生相交融的情境所在㊂㊀㊀熊十力哲学对老庄思想吸收与改造究竟有何种意义,也是郭齐勇教授研究的重点㊂同是传统经典,熊十力对道家思想所持的态度与易学略有差别㊂老庄本体之有无观,熊十力既汲取又改造㊂ 老氏之无非空无也㊂本性虚寂,故说为无,儒者亦非不言无,‘中庸“言天性曰 无声无臭至矣 ㊂但儒者不偏着在无上,与老氏又有别㊂ 熊氏文章中多有批评道家,并且在郭齐勇教授看来,熊十力肯定道家的道之有无本体论和超本体论的价值㊂儒家的 仁 诚 是化生万物的根本依据,这是从 有 的一面,而道家之 道 既包含现实界的 有 ,也存在通往恒常性之 无 ㊂此外,郭齐勇教授也提到熊十力批评了以虚无为本的老庄宇宙 人生论思想,此种思想下满是消极无为厌世的感触㊂有批评,就有吸收,在新儒家试图以佛㊁道弥补儒家理论之不足以及遭受西方文化冲击的时代背景下,熊十力先生阐发其 新唯识论 思想体系,亦是研究现代哲学复兴的必达之路㊂进入现代,东方文明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在诸种纷然杂陈㊁神秘怪诞的状态下,儒学㊁佛学与道学在新儒家的笔中隐含着对于话语的论定所导致的种种染污异化独有的反思,蕴涵存在的回归之道㊂3㊀熊十力与同时期新儒家之比较㊀㊀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在以 五四运动 为背景的思想浪潮中,激荡着现代批评的传统和以传统批评现代的双向交互的文化新运动㊂传统夹杂着不适应当世价值的思想理路,而现代思想的冲击让哲学的发展陷入窘境㊂㊀㊀与熊十力年纪相仿的冯友兰㊁金岳霖㊁贺麟等诸位哲学思想家,对中西文化交融进行了深刻的反思㊂欧美文化的袭来,重新找寻安心立命㊁寻找终极关怀的问题意识出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动摇,自我意识的丧失,传统哲学㊁宗教观等世界观的迷621徐默苒:传统哲学与现代新儒学之融通惘,此种情景下的现代新儒家们在缝隙之中看到了希望 他们摆脱情绪化的对峙,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 新的综合 ,即在吸收融化㊁超越扬弃中外文化遗产的基础上,重建民族文化精神[7]㊂为解决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熊十力与其他诸位新儒家们在哲学思想的阐述上殊途同归㊂㊀㊀在郭齐勇教授看来,熊十力哲学的中心范畴是 本心 仁体 ,范畴体系围绕 体与用 而展开;冯友兰哲学的中心范畴是 理 气 道体 大全 ,范畴体系围绕 理与气 而展开[8]㊂熊十力哲学研究的重点是对本体论展开的,在 本体 中生发出 大用 ,此种本体不是脱离于宇宙人生之上的 绝对精神 ,而是如‘大易“之中刚健有力㊁生生不息之本体,这种活泼泼的本体以 即体即用 体用不二 为本㊂在西方外来精神文化的映射下,熊十力哲学也有柏格森的影子,但是他批评西方生命哲学将本能㊁欲望等与形骸俱始得习气作为生命力的本质去看待㊂此时儒家的道德自性融在了熊十力哲学之中,幻化成为一种新的生命力的存在并映射到天地万物之中㊂冯友兰站在实用主义的角度批评中国传统哲学形而上的不切实际,但也认为这种哲学的引导能够给人安身立命的慰藉㊂金岳霖把 道 作本体,他在‘论道“里同样认为现有的世界是生生不息运动变化着的,在这种 生生之变 中蕴含着 道 的规律,存在着具体事物中共相与殊相的矛盾㊂同样,熊十力认为本体至虚至静而生生化化无穷无尽是含藏万德故;动而不暂留,新新而起,因此得以显现仁的本体㊂㊀㊀作为熊十力的学生,唐君毅㊁牟宗三和徐复观将老师的哲学思想带入了港台地区,甚至在海内外掀起了中国现代哲学人文精神的风潮㊂从西方思想中汲取力量,再由熊十力等人创制后重新分享于世界,是现代哲学独有的魅力所在,也是包容与开放的文化场景的显现㊂首先,熊十力与唐君毅哲学思想也存在很大分歧:郭齐勇教授在二者有关心与性㊁科学真理与玄学真理㊁思辨与体认的关系问题时指出: 唐君毅考虑的是如何从分析科学中之概念㊁假说以汇归或依附于玄学,即科学真理与哲学真理的流通问题㊂熊十力则批评近世学术,重客观而黜主观,虽于物理多所甄明,而于宇宙真理㊁人生真性之体验,恐日益疏隔而陷于迷离状态矣㊂ [9]其次,对于儒家之 性 的思考,唐君毅与熊十力均站在了相同的立场上,唐君毅认为儒家最为圆融,因其 天心神性,本心本性,佛心佛性,皆同依于人观 人之成圣,所根据之有体有用之同一形上实在,或神圣心体 之异相,而有之异名㊂ [10]再次,从陆王心学思想理路出发,熊十力与牟宗三思路一致,有关心性本体之不二,心性之中可取其能动的㊁道德情绪之价值的一面,由心性本体所涵盖的道德情感是进行道德实践的内在生命力,从而推动了熊十力关于 性智 之 智的直觉 彰显,形成思孟学 陆王心学相一体的道德哲学㊂最后,徐复观与熊十力都反对传统的专制主义,但儒家思想不是专制主义的附庸,儒家之 仁 即是 诚 的主要内容, 诚 是 仁 外在实践的表露㊂将个体的生命与群体间的生命结合在一起,这是中国哲学的特性,继而融会出现代中国哲学特有的风度㊂㊀㊀尽管在中国现代哲学漫长且艰辛的发展历程中,不同的思想家们因有不同的性格㊁出身背景等对中国现代思潮阐发出各自不同的思想注解,但面对从传统到现代的必然性进程,如果没有创造性的转换,没有新儒家们逐渐形成的特有风度,势必会在历史前进的脚步中面临巨大的阻碍㊂在维护儒家传统㊁反对全盘西化的意义上,现代儒家有其保守的一面,也有选择性地吸收西方哲学文化㊂作为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熊十力融会传统儒佛道思想,阐发 新论 ,发扬以民族为大任的使命精神,这不仅体现在熊十力身上,与其同时期的新儒家们一并发出了强大的号召力㊂4㊀余论㊀㊀上述是对郭齐勇教授所著‘熊十力哲学研究“的梳理与解读,熊十力哲学接续了文人士族极高的文化修养,在融会佛教㊁中国传统儒道二家与中西文化的基础上渐渐形成了自领风骚的哲学思想体系㊂于浩浩数十年的学海中苦心研究,熊十力先生受尽身体与精神上的重重苦难,从最初1926年创作的‘唯识学概论“,到1932年‘新唯识论“文言文体版的出现,对自我 新唯识论 哲学体系的建构一直从未停息,并不断地创新㊁充实自己独到的观点㊂在1944年出版的‘新唯识论“语体文本和接续的‘读经示要“,熊十力表明其逐渐摆脱了纯粹佛学的思想理路,转而归心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㊂当前,对熊十力的哲学研究,仍有许多学者愿意深入其中探寻理721徐默苒:传统哲学与现代新儒学之融通㊀论来源和把握其整体思想脉络,对熊氏思想的研究依然是现代中国哲学思想界的一大关注点㊂熊十力研究成果丰硕,只是因其思想体系的庞杂以及处于特殊时期的一些因素,导致对熊十力哲学思想的研究陷入困境,对于解决深层次问题仍处在百废待兴时期㊂㊀㊀郭齐勇教授所著的‘熊十力哲学研究“一书较全面与系统地涵盖了熊十力哲学主要内容,是深刻研究熊十力思想体系的典范之本㊂在郭齐勇教授大量阅读文献㊁实地访查的基础上,一方面清晰再现了熊十力哲学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表达了熊十力对待传统与现代哲学的特有姿态,对当下甚至未来中国哲学发展路程给予许多深刻的反思,体现出熊十力哲学应有之价值,更是体现了熊十力哲学对天人性命关注和社会人文的关怀㊂㊀㊀从熊十力哲学的主要内容看,虽复杂晦涩,但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较明显的触类旁通之考量,也有对现代文化冲突之思考㊂熊十力认为自己 余年四十以前,于儒学犹无甚解悟,及深玩佛家唯识论,渐发其短,不当墨守,而求真之念益迫,姑置无着㊁世亲,上穷龙树㊁提婆之法,于空教四论备费钻研㊂ 于是,熊十力放弃了仅仅只对佛学形而上的苦苦追寻,由向往彼世的人生态度转向了在社会现实中体悟真正的 识 ,由本体与大用存在之 空 转向了以儒家易学为基础的本体宇宙论与生生之性的有机阐释㊂㊀㊀熊十力哲学的广集深奥可总结为三个方面:一是体与用㊂ 体 用 在熊十力心中并无二类,从本体的存在而阐发出 用 的功能,如大海之于众沤并无形而上的本质差别㊂二是基于佛教对人生性命的体悟㊂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来,佛教中国化在发展历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熊十力早年在南京内学院长时期学习佛教唯识学,佛教思想是其最初阐释哲学思考的理论方向㊂熊十力对旧的唯识学理论有所不满,于是在唯识学方面提出了独到见解并狂放不羁地称自己的学识为 新唯识论 ,但由此引发了维护正统 唯识学 一派的严厉指责与学术纷争,而道家的 道体 令熊十力找到了体与用与道家血脉相连的理论支撑㊂老庄对 无 有精神超越境界之逍遥无所待的生命态度,在肯定 有 的现实存在中对个体自由的无限追寻,熊十力利用郭象将现实世界中的名教纲常抽离出来,将个体性上升为宇宙之本体,在此之中进行批判与重塑㊂三是儒学中的经学与易学㊂熊氏以 六经注我 的态度从经学中钻研其中深细,用德治反法治,在有关功利问题上严辨公私,并提出了政治 历史哲学的主张㊂另外,其归宗‘大易“作其本体论与方法论的指导,从探究本源引出对存在根据的问题㊂㊀㊀从熊十力哲学意义上看,他的哲学思想体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最早尝试,其中不免有些体系庞大和 系统化 构建仍需完善,但熊十力哲学亦是 保守 与 开放 看似矛盾的创新思维方式的体现㊂这种模式下的理论构建注重现实的变革和传统延续的关系问题,不仅创造性地汲取了西方哲学思想的养分,也从自身传统文化中发凿出仍有刚健生命力的智慧之因,认识到使中国摆脱理论困境的出路不能仅靠感性认识外来世界,更须经过自我生命的体验与情感价值的体悟才能发现尚可延续的价值源泉㊂这是 跳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二元对立,重新思考东亚㊁中华精神文明与现代化㊁现代性的关系问题 [11]的突破性尝试㊂㊀㊀郭齐勇教授对于熊十力哲学的研究,为现代新儒学具有张力的一面作了总结㊂将熊十力哲学放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交融历程之中,重估熊十力哲学思想的历史意义,探求熊十力哲学在现代儒学思潮中重要的学术价值㊂此种交融是在现代哲学冲突与传统哲学体系崩坏的碰撞中形成的,对于创建本体论㊁宇宙观㊁心性论㊁人生论等赋予了新的诠释,并用一位哲学思想家的目光重塑时代新的见解㊂参考文献:[1]㊀方克立.关于现代新儒家研究的几个问题[J].天津社会科学,1988(4):18-24.[2]㊀熊十力.熊十力全集(第1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5-6.[3]㊀王德峰.哲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119-120.[4][5][6][7][8][9]㊀郭齐勇.熊十力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9,117,232,236,238-239,252.[10]㊀唐君毅.唐君毅全集(第26卷)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下[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268.[11]㊀郭齐勇.中国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165.(编校:周雪芹)821徐默苒:传统哲学与现代新儒学之融通。
熊十力"心"之诸说及其意义
者 , 固 有 之 , 由 外 烁 我 也 … … 此 吾 之 本 心 我 非 也。 _ ” 2 九渊 以 “ 明本 心 ” 陆 发 为宗 旨 , 一 步 提 出 进 收稿 日期 :0 0 1 .9 2 1 .01
及“ ” 心 的相关 问题不 断 引入 的线 索 , 随 着思 考 层 伴 面的逐 渐延 展 , 心 ” 内涵 得 以渐渐 地 丰富 。 以下 “ 的 将 主要从 三 个方 面 : 以本 体 言 心 , 以生 命 言 心 , 以主 宰、 知觉 言 心 , 厘 清 熊 十 力 “ ” 来 心 之诸 说 的 真 实 面 貌, 并希 望通 过对 熊 十力 的 “ ” 心 的概 念 揭示 出熊 十 力 哲学 的基 本特 质 。 以本体 言 心 有 广义 和 狭 义 两个 层 面 : 者 指 心 前 的本然状 态 , 所谓 “ 心之 本 体 ” 有 时 简称 为 “ 体 ” , 心 ,
“ 心者 恒 动 而辟 也 ”_9, 一 界 定 必 须 结 合 其 [ 这 1 l 本 体论 、 宙观 来 加 以理 解 。熊 十力 认 为 宇 宙本 身 宇
是 “ 生不容 已之 大 流 ” 】 , 一 “ 生 _6 这 』 生化 的本 体 ” 因其 自身 的力用 才起 便 谢 灭 , 宛然 棚 续 流 ” “ 。这 个 生 化 的本体 , 十力 又称 之 为“ 转 ” “ 熊 恒 、 能变 ” 恒 。“ 转” 形容 其转 变 不 息 , 能 变 ” 是 就 其 变 现万 物 万 “ 则 化 的功 能而 言 。“ 变 ” 体是 以什 么 形 式展 开 呢 ? 能 具 熊 十 力 以 一 句 话 来 概 括 之 :“ 翕 一 辟 之 谓 一 变 。 _6 ‘ 转 ” 相 续不 已 、 动不息 之大 用 , ” 18 恒 ] 是 变 在
从日知会走出的新儒家熊十力
力 便是 一 颗熠 熠生 辉 、光耀 神 州 的 明星 。纵观 他充 满 坎坷 而 又传
奇 的一 生 能 给 人 以 许 多 启 迪 , 他 那博 大精 深 、熔 铸百 家而 独树 一 帜 的哲学 思想 为 世人 留下 了宝贵 的精 神财 富 , 那爱 憎 分 明 、 他 刚直 不 阿的 优 良品德 堪称 我 们学 习 的
任 继 愈 、 宰 平 、 用 彤 几 位 先 生 予 以 林 汤
著有 《 十力语 要 》 《 非 子 评论 》 《 、韩 、 论 张 江 陵 》 《 六 经 》 《 儒 》 《 用 、论 、原 、体 论 》 《 心篇 》 《 家 名 相 通 释 》 《 、明 、佛 、 乾 坤 衍 》 《 斋 随笔 》 书 。熊 十力 共有 、存 等 专 著 三 十多种 , 表论 文 一 百余 篇 , 发 堪
救 国救 民 。
继智 、 恒、 中。 升 定 号子 真。 十力 之 名 . 于 12 系 9 2年 北 京大 学校 长 蔡
投身 革命
十力被 撵 出学馆 后 . 习更 学 加勤 奋 , 处 借 书 阅读 , 读诗 、 、 , 读 儒 、 、 到 既 经 史 也 道 佛 , 爱读新 书 。维新 派论 文奏章 , 更 王船 山 、 顾言 武等 人 的著作 , 使他大 开 眼界 ,耳 目一新 。新 思想 激 荡着
深 的印记 .播 下 了复 仇 的种 子 。 也 造就 了他 坚韧 不拔 、 不甘 屈 服 的 倔犟 性格 。他 憎恨 世道 不 公 ,
憎 恨 贫 富 不 均 ,发 誓 变 革 社 会 ,
楷模 。作 为 与熊 十力 同 村 的后辈
人 . 秋 日的 暖 阳 下 . 久 久 地 伫 在 我 立 在 他 的 墓 碑 前 .敬 仰 和 缅 怀 之 情 油 然 而 生 … … 熊 十 力 (8 5 1 6 )原 名 18- 9 8.
熊十力新易学人生论述评(上)
熊十力新易学人生论述评(上)熊十力新易学人生论述评(上)内容提要熊十力是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和爱国民主人士~也是‚现代新儒家?中最有影响的一位大师。
熊先生的新儒学思想有一个发生、发展和完善的复杂过程~最突出的表现是从解放前的‚新唯识论?转化为解放后的‚新易学?。
新唯识论以‚本心?或‚仁体?为宇宙本原与本体~是一种彻底的唯心主义哲学。
其特点是受佛学的影响极大~以本体论,‚境论?,和认识论,‚量论?,为基本框架~而人生论显得相对薄弱。
新易学完成于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深受辩证唯物主义的影响~因此与社会主义新文化关系密切。
新易学的突出特点~是把新唯识论的心本体改造为兼含神质二性的复杂本体。
这既是过去新唯识论宇宙观内在逻辑的新开展~也是对新唯识论的唯心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进行理论综合的新尝试。
新易学放弃‚境论—量论?的新唯识论框架~而加强了对人生论的研究~使认识论从属于修养论~体现了中国儒学以人生论为核心的传统特色。
新易学‚宗主《易经》~以体用不二立宗?~在宇宙观上强调乾阳潜驱默运于坤阴之中主导并转化坤阴~在人生论上则强调禀于乾阳的仁心对禀于坤阴的形体和习心的主导性~以此建立精进向上、修身以自强的人生哲学。
与新唯识论虽讲体用不二却以本体为主不同~新易学的体用不二论以现象为主~只把复杂本体收摄于现象自身并说为现象内部相反相成的内在根源~实际上等于取消了本体,正因为本体被‚消蚀?了~才真正体现和贯彻了‚体用不二?的基本原则。
在人生论中~体用不二又被表述为天人不二~天蕴藏于人的内部~是含有无限可能性的乾元性海和创造根源。
天以自性显发为仁心一点灵明~随在明察、监督、升进和创发~从而成为人生乃至整个宇宙的现实主体。
本体,恒转,内部的辟势是最原始的宇宙精神~它从一开始就潜驱阴帅于翕势和物质之中~随缘作主~唯变所适~从而推动物质世界不断向前进化~而它自己则随着物质的进化而逐渐显发~最终在人类身上大放光焰。
人类随顺仁心主体的指引而前进~一方面日损私欲、返己尽性~敦仁以立其大本,一方面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开发智慧~爱智格物以行其达道。
论新儒家对道德良知与宇宙本体的关系处理——以对熊十力体用论的辨析为中心
论新儒家对道德良知与宇宙本体的关系处理——以对熊十力体用论的辨析为中心任明艳【摘要】熊十力先生的所谓“体用不二”主要是指宇宙本体与人的道德良知之间具有同质性;他的“体用有分”的命题则是指本体能够恒常地保持其自性,而物质现象却是生灭无常的.然而,在论述“体用有分”的过程中,熊先生误将良知的发用这种精神现象与生灭无常的物质现象相混同,不作区分地视两种用均与体有分,这恰与其“体用不二”之说自相矛盾.熊先生的这一矛盾在他的弟子牟宗三先生的“道德的形上学”体系中得以消解.【期刊名称】《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23)005【总页数】4页(P15-18)【关键词】新儒家;良知;本体;熊十力;体用论【作者】任明艳【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哲学系,重庆北碚4007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61人人内在具有的道德良知与生化宇宙万物的本体、本原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历来是儒家学者最为关心的问题。
从先秦至今,儒家学者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从未间断过,在原始儒学中,产生了“天命之谓性”[1]、“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1](P349)等具有代表性的命题,在宋明理学中,则有“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2]以及“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3]等典型表述,迄至现代,当代新儒家中的熊十力、牟宗三师徒对于这个儒家形上学的核心问题又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
在熊十力先生的哲学体系中,道德良知与宇宙本体间的关系问题从属于他所谓的“体用关系”问题。
体用关系问题是熊先生一生着力思考的问题,他的代表性著作《新唯识论》、《体用论》、《乾坤衍》等都对这一问题作出了新的解释和阐发。
熊先生认为,以往西方哲学的本体论将本体与现象割裂开来,把本体当作外在的东西去寻求,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世界的二重化。
为纠正此种弊病,他立足于传统儒学,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体用不二”的命题。
关于何谓体用,熊先生说,“哲学上的根本问题,就是本体与现象,此在《新论》即名之为体用”[4],又说,“体是无方所无形象,而实备万理含万善,具有无限的可能”[4],“用者,言乎本体之流行……即此生生化化,说为流行,亦名作用或功用”[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熊十力之《周易》新诠释与儒学复兴(一)摘要:熊十力生当20世纪前半叶,在面对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和西方的现代文化交锋的时代背景之下,把现实的根本问题判断为挺立民族文化主体的生命问题,企图通过对《周易》的改铸与辨伪的新的诠释来复兴儒家固有的生命力和创造精神,进而会通中西文化及哲学。
关键词:熊十力;周易;新儒学;创新AnewinterpretationofZhouyibyXIONGShi-liandtherevivalofConfucianismAbstract:Bornintheearlierhalfperiodofthe20thcentury,when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wasinconflic twiththewesternone,XIONGShi-liregardedstrengtheningthelifeofnationalcultureasthentheactualfu ndamentalissue,inanattempttoreviveintrinsicvitalityandcreativespiritofConfucianismbyanewinterKeywords:XIONGShi-li;Zhouyi;neo-五四运动以后出现的新的儒学思潮及学说常常是通过诠释《周易》这一古老的儒家经典而建构起来的。
后五四时期的儒家对《周易》的推崇是普遍的现象。
因为他们的学说与理论是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中形成的,他们要在《周易》中开掘现代化的精神资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存在与发展。
其中影响力最大的人物就是熊十力(1885—1968)。
作为现代新儒学开创者的熊十力将《周易》看作为最堪代表儒学精神的经典。
从这种角度出发,熊十力企图通过对《周易》的改铸与辨伪的新的诠释来复兴儒家哲学的真精神,进而会通中西文化及哲学。
熊十力以后的现代新儒家哲学的学术倾向,在主题、方法与内在的逻辑上有一个共通的趣向,那就是“内圣外王”的理念架构与“返本开新”的方法论。
这些倾向很大程度上是在熊十力对《周易》的诠释的影响下推动起来的。
一、在《周易》新诠释中重整现实与复兴儒学精神熊十力生当20世纪前半叶,其时的中国知识分子所反复思索的问题,一直围绕着中国文化的传统性及现代化这一中心。
面对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和西方的现代文化,他们正好处在两者的夹缝中间,基于儒家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无法逃避的历史困局中,他们不能不做出某种抉择,这种抉择,从表面上看,好像仅是一种文化形态上的取舍问题。
实际上,从文化形态的思想基础必然要涉及到选择一种什么样的世界观与生命存在形态。
在这里简单地“二者必取其一”显然是不行的,而必须透过文化的比较与融合,创造性地建构一种新的哲学体系。
熊十力亦是沿着这条道路前进的。
因而他的哲学体系与当时西化论者和复古论者都异其趣。
他的哲学思路贯通古今,衡论中西,出入于儒、佛、道。
其以“新唯识学”或“体用论”之名所自创的独特的哲学体系。
有人称之谓“新儒学”、有人称之谓“新陆王学”,又有人称之谓“新佛学”,还有人称之谓“新法相学”,“新易学”等,这就意味着难于以某种固有的学派范式来评定他的哲学体系〔1〕。
所以熊十力说:“吾惟以真理为归,本不拘宗派,〔2〕(第288页)熊十力的独创的哲学体系,与他参加辛亥革命有密切的联系。
他早年奋起参加推翻帝制的辛亥革命。
作为中国知识分子中的一员,肩负救国救民的历史责任,心里怀着深挚的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青年熊十力曾对革命事业十分积极。
但这场革命没有真正成功,他对此不但非常痛惜,而且亲身体会到学术思想研究的重要。
他说:“余伤清季革命失败,又自度非事功才,誓研究中国哲学思想,欲明了过去群俗,认清中国何由停滞不进。
故余研古学,用心深细,不敢苟且。
”(《体用论·乾坤衍》)〔3〕(第320页)熊十力由辛亥革命的失败痛切地认识到,革命不只是一场政治活动,更根本的是改造人的心灵。
这就是他强调的“革政不如革心”(新唯识论·熊子真心书》)〔4〕(第7页)。
由于人生存在的意义的迷失,价值规范原则的失序,人心世道越来越不成样子,在这样的“危机的时代”中,他深觉“目前最急者,唯新哲学产生一事。
”〔5〕他认为,如果没有一种新哲学,便无法对现实存在的内在问题作深切而全面地正视,因而无法达到救国救民与现代化的终极目标。
熊十力以“与天下之庶民同忧患”,“先天下之忧而忧”为座右铭〔6〕(第63页)。
在中西文化的冲突,民族自尊的丧失危机中,他所忧所患的,首先是人民的权利,正是这种忧患,促使他走上了从学。
但熊十力由对人民的忧患上升到对如何挺立民族文化主体的生命之问题上。
所以他说:“吾国人今日所急需要者:思想独立、学术独立、精神独立,一切依自不依他,高视阔步,而游乎广天博地之间,自诚,自明,以此自树,将为世界文化开发新生命,岂惟自救而已哉?”〔7〕(第16页)对民族文化存亡的态度,他并不是出于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要在终极层面上,建立作为一种开放的本体论,以便人类在此基础上可以真正认识自我和互相沟通。
由此,熊十力将他对于人生存有意义原则规范的深切忧患,及他对于中国文化如何“创造性地适应新的时代”,或在新的时代下如何“重新复现生机”的种种思考,都提升到哲学高度强调“高度的自我认识”。
熊十力所言之“高度的自我认识”,主要从两方面着眼。
一方面着眼于以建立自我完善或人生存有的意义世界为目标,这就是“人之所以为人”之问题,亦即“见体见心”的问题。
熊十力十分强调哲学的根本宗旨是讨论对宇宙与人生的根本本体。
另一个方面则着眼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历史的自我反思和在新时代的复兴与重建。
这又是“中国所以为中国”的问题。
由此,他积极地探索“中国长期停滞不进”的思想根源,主张扫除中国传统思想里硬化腐朽的部分,从而使中国哲学的本来面目得以显露,促成中国传统哲学真正的再生。
经过对儒家经典的反复钻研和思考,熊十力认为,《周易》中的“生生不已”的观念,最集中,也最深刻地表现了儒学固有的生命力和创造精神,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历史变化中的适应性和创造性。
按照熊十力的理解,《周易》为人们所提供的,是人在宇宙过程里拥有创造活动与自由的潜能之哲学体系,〔8〕因此,研究《周易》之重要,对后五四时代的中国与中国人来说,是一项重建意义世界和精神家园的不容或缺的时代课题。
在五四前后,《周易》中的“变易”“生生”思想是当时改革思想的理论渊源。
凡主张变革者,无不以“变易”思想为理论依据。
研究《周易》,对熊十力自己来说,亦是重构传统儒家哲学之创造性的诠释工作。
他在《新唯识论》中,从《周易》的“体用不二”的观点入手,通过一系列的逻辑分析,积极地导出了解决其时代课题之方向。
他认为源于《周易》大化流行的“体用不二”“生生不息”的思想,不但可以从根本上提供儒家形上学的道德心性本体,而且可以由此重建中国人的道德主体的自我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性的自我。
从《新唯识论》,一直到《原儒》、《乾坤衍》,熊十力所构筑的哲学体系,我们认为称之为“新易学”体系最为恰当。
因为他在《读经示要》与晚年所作的《原儒》、《乾坤衍》里都是用这种新的易学观点来区分作为“专制之毒”的封建主义与作为“儒学传统中的活的精神”的儒家传统。
他所一再强调并亲身所做的所谓“辨伪”工作,就是要区别真经与伪经、真儒与假儒、真孔子与假孔子,从而改写经学史,重新建构儒学体系。
熊先生将重整中国现实及复活儒家的真精神之鸿志,都寄托在他对《周易》的重新诠释上。
二、熊十力看《周易》的大义与创新观念熊十力所诠释的《周易》观,其思想核心是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探索中国长期停滞不进的思想根源,企图为中国的自强图存找出一条正确的道路。
同时他要打破官方儒学而重新建构儒家哲学。
熊十力将这些心愿及计划,皆寄托在改铸《周易》上。
熊十力易学的根本宗旨,是对“生生不息”、“变化日新”的创新观念之创造性阐释。
他依据《周易》“变化日新”“自强不息”的“创新”观念,来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变革。
他主张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都要发展和变革。
他说:“世之言循环,则为今之所见,于古为重规,后之所呈,于今为叠矩,以此言循环,则宇宙唯守其古。
(循环不已,仍是古物。
)而无创新可言矣。
《大易》之义,岂其如是?大以事物之自相言,则刹那生灭,元无实质,不容暂住,是其创新无已,谓之进化可也。
”〔9〕(第页)熊十力以变化不已的“创新”观念来界定“进化”。
他以“创新无已”、“变易不已”的思想来解释历史发展与社会进化。
熊十力对西方进化论的接受和理解完全是依据《周易》所谓的“日新”、“自强不息”的“创新”观点。
他说:“故有生之日,皆创新之日,不容一息休歇而无创,守故而无新……故此言创新者,乃就人能言也。
而人能原依本有以显发。
不能更有所增于本有。
斯不得不言复初也。
”〔10〕(第65页)他强调,“创新”就是人的精神力量不断创造的能力。
这种创造性的精神力量,都根源于作为人性之精的本心。
熊十力一再申明:“吾学贵在见体。
”所谓“见体”指的是体悟到“本心”。
而“本心”即是人生存有的真实义,同时又是生生不息不断创新的宇宙本体。
所以,熊十力把习心到本心的“见体”过程,特别称之为“复初”。
“复初”所涵的意思,就是回复到中国儒家传统原来所具有的创新根基与潜力。
但进化论及创新两者在本质上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这里也带有他的哲学的局限,但熊十力是要以《周易》的变易与创新观念来解释社会和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他说:“吾平生之学,究探大乘,而通之于易,尊生而不可溺寂,彰有而不可耽空,健动而不可颓废,率性而无事绝欲。
此《新唯识论》所以有作,而实根柢《大易》以出也。
”〔9〕(第页)此乃熊氏所言《周易》之大纲要。
熊十力走出佛家,是因为不满大乘的“以寂灭言体”的观点,经过一般的思考历程后,他向《周易》探深哲学的本体论。
他由佛归儒以后,一直以发掘大易思想,重建儒家哲学为职志,所以在其书中大量涉及了《周易》的大化流行的理论。
(熊十力曰:“余少时曾有一种思想,以宇宙唯是一大生生不息真机,变现万物。
……儒之道,惟顺其固有生生不息之机,新新而弗用其故,进进而不舍其健。
”见《熊十力卷:原儒》,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211.)在上面熊十力所言的易学纲要就是“尊生、彰有、健动、率性”四义。
《周易》的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的创新观点,对熊十力的哲学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因此我们可以说,熊十力的哲学思想发展,在《周易》大化流行的创新理论中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由此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以本体论为中心的哲学体系。
在熊十力整个新儒学的哲学体系中,无论就来源还是结构来说,《周易》皆可谓主干。
他在有关著作中所一再强调的“体用不二”、“体证本体”、“即体即用”及“翕辟成变”等等本体论的观念,统统都来源于《周易》的“生生之谓易”之创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