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合集下载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通用10篇)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通用10篇)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通用10篇)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1教学目标①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②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夜的形成,并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说明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③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并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和各自的特点。

④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用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解释一些自然地理现象;四季的形成。

教学准备大地球仪1个,小地球仪10个,昼夜形成演示仪,手电筒11个,《地球自转歌诀》投影片,地球公转运行仪,皮球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导入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自然现象,可能没有引起大家太多的注意,如:为什么会有日出日落?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因为地球的自转运动)从身边的自然现象入手,让学生感觉学习地理有用,同时又教育学生要养成观察的习惯。

教学新课板书一、地球的运动大家知道这些现象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引起的,那么地球是怎样进行自转运动的?自转运动又是怎样产生白天、黑夜的?我们这儿准备有手电筒和地球仪,你能演示一下地球的自转运动吗?你能通过演示来解释这些现象吗?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容易激起学生们的探究欲望。

问题一出,学生立即会跃跃欲试。

学生四人一组,合作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有人拿手电筒,有人转动地球仪,有人观察并做好记录,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学生旋转地球仪时的方向,演示完毕后,小组讨论下面这几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既能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①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日出回落现象?(因为地球的自转)②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自转方向和日出日落相反是自西向东)③日出日落产生了什么现象?(白天黑夜)学生回答完毕后,请学生进一步思考下列问题:④昼夜的'产生只是因为地球在自转吗?若问题4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用一较大的玻璃地球仪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3.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互动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交流,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4.注重个体差异,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鼓励,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进步和成就,从而提高学习动机。
5.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在农业生产、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应用,认识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以下主要教学方法:
1.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与地球运动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地球运动现象,让学生分析其成因和影响,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
1.首先,介绍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差等。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地球仪的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自转的运动过程和地理意义。
2.接着,介绍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通过实例分析和实际观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地球公转的运动规律和地理意义。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通过交流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知识共享。
3.实践操作:在实践操作环节,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地球运动的模拟实验和观察活动,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
4.成果展示: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和思考过程,通过成果展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地球运动说课稿

地球运动说课稿

地球运动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地球运动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是地理环境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对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包括方向、周期、速度等。

掌握黄赤交角的概念及其影响。

理解昼夜交替、地方时、区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等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地球仪、演示地球运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通过分析图表和资料,提高学生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精神和全球视野。

3、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2)教学难点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二、说教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地球仪、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具,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2、案例分析法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如时差、昼夜长短的变化等,引导学生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教材,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观察法观察地球仪、多媒体演示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3、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日月星辰的图片或视频,提问学生这些天体的运动与地球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出地球运动的课题。

11 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1)方向: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1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球的运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解析我的课堂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第一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三个部分。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通过课堂教学达到分析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的目的,在知识层面要求明显高于本章其他教学内容描述地球宇宙环境、说出地球圈层结构等教学要求,我认为本节课应该是第一章“行星地球”的中心内容。

我们都知道“谈天是为了说地”,在简单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的基础上,我们从地球运动这一内容入手来向学生描述整个地球的一般特征,回归“说地”这一地理学的本质要求。

由于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高,教材在本节课中知识量极大,安排了很多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这对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将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对于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而言,很多学生对地理学习有非常浓厚的兴趣,这对于解决这一教学过程中的难点有很大的好处;但是由于高一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对地球运动相关知识的理解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同时也与在学生心里形成地理课就是简单了解世界各地的风俗民情的地理学习观念形成很大的冲突。

因而如何将本节课的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说理的知识生活化,把知识量极大的教材转化为学生能够理解的模块,让学生在现有的知识构架下完成相关知识的重构与理解,完成相关教学要求,而不至于让本节知识成为学生地理课程学习面前难以逾越的障碍,丧失地理学习的兴趣将是教师的重要任务。

二、说教学目标参考课程标准和对教材的基本内容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说出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速度等一般特点,识记太阳日、恒星日、恒星年、回归年、国际日期变更线等基本概念(2)通过读图理解地球自转线速度,角速度的变化特点和地球公转的轨道以及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状况(3)理解黄赤交角的含义和由黄赤交角的存在而造成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能够阐述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过程(4)理解由于地球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现象和由此产生的地方时和时差现象(5)学会运用地方时和区时概念进行简单的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6)理解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而导致的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7)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现象及其变化规律(8)学会分析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形成的全球范围和不同季节之间太阳辐射的分布不均的机制和由此导致的五带和季节变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相关演示活动的学习,比较并概括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异同(2)通过小组讨论活动,动手描绘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轨迹,理解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过程(3)通过对不同区域水平运动物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而发生偏移现象的图像的感知,理解地转偏向力及其作用特点(5)通过对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变化的演示动画和日照图的判读,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完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总结,阐述全球范围和不同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的学习,能够解释生活中的与之有关的例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形成科学的宇宙观和世界观三、说教学重难点参考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并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状况,确定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异同(2)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3)昼夜交替和地方时(4)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5)四季更替和五带2. 教学难点(1)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2) 远日点和近日点的比较(3)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4)地方时和区时含义和计算(5)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6)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说教学方法由于本节内容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多元化而且只是目标的层次要求较高,加上教学内容说理性较强,是整个自然地理教学内容中的典型代表和教学难点,同时学生还未形成成熟的空间思维认知模式,需要教师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内容。

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从容说课基于前两节的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本节开始让学生立足地球本身探讨地球的运动鉴于教材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内容前后列放可用列表比较的方式板书从定义、方向、速度、周期等几个方面分别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学生在初中曾学过一些地球运动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把“地球自转的方向”知识进行拓展想象在两极的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建立地球顺时针和逆时针自转的概念为以后学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打下基础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恒星日和太阳日的概念时非常困难在老师的详细讲解下也很难看懂书中的图1.15“恒星日和太阳日”有条件的制作课件可以改善图示拉长地球与恒星之间的相对距离日地距离可以更靠近一些把恒星只画成一个辅以直观的动画效果最大可能地还原应该能更好地突破教学难点讲解地球公转的时候要强调近日点和远日点的含义、地球到达该点时的时间及地球公转速度的快慢地球自转与时差的教学涉及到昼夜、昼夜交替、时差产生和计算等问题它们相互关联在历年的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应通过演示说明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的本质区别强调太阳光线与晨昏线垂直关系晨线与昏线的区别及判断方法通过演示讲解地方时差的产生及规律引导学生对书中“读图思考”进行探究强调时区和区时、区时和地方时的区别讲解东加西减的计算方法和总结配套的解题方法多加练习巩固并需反复订正和讲解才能完成此教学任务教材没有对“地转偏向力”作要求但后面第二章第二节的“气压带和风带”中有所涉及因此教学中可略讲一二为后续教学作好铺垫地球公转与季节的教学内容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首先要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认清地轴、赤道平面、黄道平面之间的关系知道黄赤交角23°26′的含义分析黄赤交角的影响、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为分析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打下基础讲解中还要把夏至日、冬至日地球所处的时间和位置与远日点、近日点地球所处的时间和位置进行比较找出区别并练习加以巩固书中的“活动”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以另一种方式解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轨迹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探究能力日常生活中学生有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高低变化及太阳辐射强弱变化的体会这些是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带来的结果引导学生分析书中图1.25以数据归纳得出结论具有季节性的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使太阳辐射也呈现有规律的季节变化从而导出天文四季和统计四季的定义再联系学校所在地的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辅以学生的生活体会进行举例教学或设计练习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提高学习兴趣地球自转和公转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是学习和掌握高中地理知识的基础但是该部分内容空间性强又比较抽象如何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电脑动画演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讲清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在整个高中地理教材中具有深远影响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4.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过程与方法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2.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教学重点1.自转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2.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3.四季的划分方法及划分依据教学难点1.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课时安排3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下面就来回顾一下(投影表格)概念成因特点所处位置黑子太阳光球上的暗黑的斑点它的温度比太阳表面其他地方低所以才显得暗一些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活动周期为11年光球耀斑太阳色球有时出现的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太阳短时间内释放出巨大能量造成的耀斑爆发是太阳活动的最激烈的显示色球太阳风(简单介绍)日冕师请大家看表格个同学能在空白处填上合适的内容生(三个学生看图分别回答师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评讲和补充)师答得很棒(师逐步投影答案的内容)前边两节课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现在让我们立足地球本身探讨地球的运动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板书)推进新课师在初中时我们曾学过一些地球运动的知识那么你知道地球的运动有两种形式呢生自转和公转师非常正确(投影表格)地球运动围绕中心运动方向运动周期运动速度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师我们首先一起来探讨地球自转的规律(板书)一、地球的自转(演示地球仪让其自西向东旋转)师地球仪在绕着什么中心转动呢生地轴师很好(投影答案填充表格)师地轴就是地球的自转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在地球中真有这么一根轴生没有师正确地轴是人们假想出来的地球的内部实际上没有这么一根轴我们把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那么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呢生自西向东旋转师(投影答案填充表格)所以我们看到日月星辰都是东升西落下面从不同的角度看地球自转(从不同的角度演示地球仪的自转)请同学描述地球自西向东转生(学生观察、思考后得出结论)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转动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转动侧面北极在上自西向东旋转师(投影答案填充表格)(投影练习)甲图中心是北极还是南极乙图中心是北极还是南极生甲图中心是北极乙图中心是南极师非常好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呢也就是地球的自转周期是多长呢生一天师由于在计算自转周期时选定的参考点不同一日的时间长度和名称略有差别(多媒体动画演示)恒星日与太阳日:拉长投影中地球与恒星之间的相对距离日地距离可以更靠近一些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注:“三点共线”是指地面上某点位于地心与恒星的连线上)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利用课件中的动画进行分步显示讲述学生一目了然)师恒星日是以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物的遥远的恒星相对于地球而言是不动的此时地球的公转过程将会忽略不计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多媒体动画演示)图1图2图3如图1电脑显示动画:假设遥远的恒星(小圆)和太阳(S)同时对着地球上的一点P设地球只自转而不公转那么地球在E1处自转一周(电脑显示P点绕圆运动一周)师(多媒体动画演示)如图2先以恒星作参照动画显示恒星日的长度动画的过程是:地球一边自转(即P点绕圆心运动)一边由E1向E2运动(公转)当地球到达E2点停止此时P点刚好对着恒星师此时地球是否自转了一周自转的角度是多少以什么作参照生(学生准确回答)师很好!(点击鼠标电脑画出SE2的连线和E2与恒星的连线标出“恒星日”)从E1到E2地球自转了360°而因为以恒星作为参照地球从E1到E2的时间间隔就是“恒星日”时长23时56分4秒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投影答案填充表格)师图3以太阳作参照在图2中可看出地球在E2处时P点还未两次对着太阳即以太阳作参照时地球自转还不到一周360°(演示动画)地球继续自转(即P点继续绕圆运动)但地球同时绕太阳公转到E3处时动画暂停P点两次对着太阳从E1到E3相对太阳来说地球是否自转了一周自转角度是多少生自转了一周多师观察得很仔细(点击鼠标显示连线和“太阳日”)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注:“三点共线”是指地面上某点位于地心与太阳的连线上)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从E1到E3的时间间隔称一个太阳日长24小时其自转的角度是360°59′师(过渡)任何一种圆周运动总离不开角速度和线速度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什么是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呢生地球在单位时间内自转的角度叫做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师很好!根据地球自转的周期可以知道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多少生15°/小时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师非常正确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根据360°/24小时推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15°/小时1°/4分钟1′/4秒但南、北极点无角速度即南、北极点的角速度为零(投影答案填充表格)我们再看看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怎样的地球自转时某点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距离(弧长)叫做该点的自转线速度(投影)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图师大家一起探讨地球自转线速度有什么分布规律生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大小因纬度而异(离地轴的距离即圆周运动的半径不同半径越大线速度越大)赤道处最大(1670千米/小时)自赤道向两极渐小两极的线速度为零在南北纬60°处自转线速度为赤道处的一半(投影答案填充表格)地球运动围绕中心运动方向运动周期运动速度地球自转地轴由西向东北极看:逆时针;南极看:顺时针23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南、北两极点为零其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相等即15°/小时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极点逐渐减小至60°N、S处减小为赤道的一半;两极点处为零地球公转师请大家归纳一下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共同规律生在南北两极点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零师非常好下面阅读教材P14地球自转的证明生(阅读)师(过渡)我们已经探讨了地球自转的规律而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日公转那么地球公转又有什么样的规律呢?(板书)二、地球的公转(演示)地球公转运动师什么是地球的公转生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师那么应该从几个方面来描述地球公转的规律呢?生可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周期和速度等方面来说明地球公转的规律师很好!地球公转的路线叫做公转轨道又叫黄道它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投影公转轨道图)师仔细观察地球公转的方向是怎样的(以下内容同时投影答案填充表格)生由西向东师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顺时针转还是逆时针转生逆时针转师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顺时针转还是逆时针转生顺时针转师我们再来看看地球公转的周期是怎样的生1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师回归指的是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往返运动大家看书图1.18地球公转的速度有什么特点生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师由于太阳略微偏离地球公转轨道的中心因此日地距离不断随地球公转而发生细微的变化地球公转速度也相应有一些变化根据开普勒第三宇宙定律行星运行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因此近日点运行速度快角速度是61′/d线速度是30.3km/s而远日点慢角速度是57′/d线速度是29.3km/s平均角速度:约1°/日平均线速度:30km/s课堂小结本节课内容较多主要是关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种基本形式的对比(投影下面的表格)分别对地球自转和公转进行总结地球运动围绕中心运动方向运动周期运动速度地球自转地轴由西向东北极看:逆时针;南极看:顺时针23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南、北两极点为零其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相等即15°/小时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极点逐渐减小至60°N、S处减小为赤道的一半;两极点处为零地球公转太阳由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逆时针转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顺时针转1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平均角速度:约1°/日平均线速度:30km/s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板书设计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二、地球的公转(见“课堂小结”)活动与探究探究课题: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探究内容:(1)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2)填表比较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规律(3)利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来解释两个自然现象探究办法、过程:演示、讨论、竞赛的方法(活动)我们一起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下面来做一个活动先找两个同学来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生(用地球仪演示)师都很好说明大家基本掌握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请同学们填写教材“活动”中的表格生(填表:比较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师活动3要求我们同学能解释两个现象分成小组讨论看一个小组能先解释第一个现象生(小组代表抢答)恒星被看做是固定不动的照片上的恒星会出现圆弧状轨迹是由于地球自转照相机也跟随转动其结果是恒星看起来运动起来了师答案非常准确一个小组能解释第二个现象。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地球的运动》在地理学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既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汇点,也是引导学生认识地球、了解宇宙的基础。

本课主要围绕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展开,涉及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特点、产生的地理现象等方面。

(1)作用与地位地球的运动是地理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对于揭示地球上的气候变化、昼夜更替、四季轮回等现象具有关键性作用。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建立起地球运动的基本观念,为后续学习地理知识奠定基础。

(2)主要内容本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地球的自转: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速度等。

2. 地球的公转:公转的概念、轨道、周期、速度等。

3.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等。

4.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对人类生活、生产、气候等方面的影响。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学生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能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地球运动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认识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树立环保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

(2)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地理意义。

2. 教学难点:(1)地球运动规律的理解与运用。

(2)地球运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法在教学《地球的运动》这一课时,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兴趣,同时凸显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差异。

1. 启发法:我将以问题驱动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例如通过提问“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来引出地球自转的概念。

通过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进而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地球运动的规律。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运动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我们对自然现象的理解,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内容。

首先,我们将介绍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地球的运动可以分为自转和公转两种基本形式。

自转是地球围绕自己的轴线进行的旋转,而公转则是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

这两种运动共同影响着地球上的气候、季节变化以及时间的流逝。

接着,我们会详细探讨地球自转的特点及其影响。

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这决定了地球上的日出日落现象。

自转还导致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以及不同地区时间的差异。

此外,地球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球体,而是一个扁球体,这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因为自转,地球在赤道地区略微膨胀,而在两极略微扁平。

然后,我们将讨论地球公转的规律及其带来的影响。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并不是匀速运动,而是呈现出一定的速度变化。

这种变化导致了地球上的季节变化。

当地球在轨道上靠近太阳时,我们称之为近日点,这时北半球是冬季,南半球是夏季;而当地球远离太阳时,我们称之为远日点,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

此外,我们还会讲解地球公转轨道的倾斜角度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地球的自转轴并不是垂直于公转轨道平面的,而是有一个约23.5度的倾斜角。

这个倾斜角导致了季节性的日照时间变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夏至和冬至。

在夏至日,北半球会经历最长的白昼和最短的黑夜;而在冬至日,情况则相反。

在说课的过程中,我们还会引入一些实际的观察和实验活动,让同学们亲身体验和观察地球运动带来的自然现象。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制作地球仪和光源来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观察不同季节日照时间的变化。

通过这些活动,同学们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地球运动的规律。

最后,我们将讨论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昼夜交替、季节变化等自然现象对农业生产、人类生活习惯、甚至是文化节日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高中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高中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高中地球的运动说课稿高中地球的运动说课稿高中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一、说教材1.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地球的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

“地球公转与季节”是在介绍完“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地球自转与时差”之后进行的,从这点上说,此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的一个延伸。

同时,对后面第二章《地球上大气》的学习,特别是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注重“双基”的三维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注重对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基础上,确立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全球各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懂得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前后关联知识点层层递进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运用相关图表来分析地理问题,并能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

(加强对图表分析能力的培养,是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天文四季划分的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所以这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学生1.知识基础:高一学生经过小学、初中的学习,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但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

2.学习能力:教材内容抽象,语言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图型分析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有较大的学习难度。

3.学习动力:本节知识在生活、生产上具有现实意义,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所以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

三、说教法1.探究式教学法精心设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学生活动或多媒体辅助分析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探究结果(主要采用“读图、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地球的公转本身就是一个运动过程,如果仅仅记住一些结论,不去研究它的过程,学起来会觉得很困难。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说课稿第一课时1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说课稿第一课时1
2.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体验和意见建议;
3.反思教学方法,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改进措施包括:
1.丰富教学手段,如引入更多生活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加强课堂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度;
3.定期进行教学总结,不断优化教学方案。
3.网络资源:引入地球运动相关的科普文章、视频等,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4.实验器材:如小球、光源等,用于模拟地球运动实验。
它们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1.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2.丰富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效果;3.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三)互动方式
为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
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将:
1.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突出重点和难点;
2.确保字迹工整、图表规范,便于学生阅读;
3.在适当的位置留白,方便补充和修改;
4.结合讲解进度逐步呈现板书内容,使学生更好地跟随教学思路。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以下问题或挑战:
1.学生对地球运动概念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
1.创设情境:通过展示地球运动的动态模拟图、实际观测到的地理现象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地球运动的奇妙;
2.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分享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生活实例:引入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4.激励评价: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积极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动力;
2.地理现象的原理讲解可能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3.课堂互动可能不够充分,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地球的运动。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是《地球运动》这一节中第一部分的知识,主要介绍了地球运动的特点,包括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速度等。

本节内容的学习是对后续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后面的内容的铺垫。

二、说学情【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高一学生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学习要求和方法有了一定了解,但读图分析能力、概括归纳、发散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其次,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地球运动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

这种难在于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比较差,无法将文字知识想象出对应的空间立体画面,这就要求老师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一些立体的教具,帮助学生加强空间想象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能够说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2.通过对地球运动特点的探究,提高探究分析的能力。

3.养成仔细观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为:【重点】地球运动的方向、周期。

【难点】地球运动的速度。

五、说教法方法【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地图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法。

六、说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运用创设情境导入法,播放歌曲《365个祝福》,展示歌词“一年有三百六十五个日出,我送你三百六十五个祝福……”,并提出疑问一年到底有多长?进而导入新课。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示意》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示意》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示意》说课稿一、教材背景地球自转是地球运动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在高中地理必修1中有详细的讲解。

本说课稿着重介绍了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中关于地球自转的内容,通过示意图的解读和生动的语言表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二、教学目标1.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掌握地球自转的特点和影响;3.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解释地球上的昼夜变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影响。

教学难点:如何利用示意图和生动的语言表达,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四、教学准备1.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教材及教辅资料;2.示意图:展示地球自转的原理和特点;3.教学PPT:用于辅助讲解和示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地球自转的概念和意义,并与学生进行互动。

教师提问:“地球自转是什么意思?它对地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简要的点评,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的重要性。

2. 理论讲解(10分钟)使用PPT展示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通过讲解,介绍地球自转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教师通过示意图,向学生展示地球自转的过程,并解释地球自转是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

3. 特点和影响(15分钟)教师利用示意图和生动的语言,详细阐述地球自转的特点和影响。

教师解释地球自转造成的日夜交替现象,地球自转速度对经度的影响以及日出日落时间的变化规律。

4. 深化理解(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一些现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地球上的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时区?为什么天空中的星星会移动?如何解释赤道上的日照时间一年四季基本相同?”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进行点评和解答。

5. 拓展应用(10分钟)教师通过实例和案例,让学生将地球自转的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你现在身处南半球,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什么?昼夜变化与北半球有什么不同?”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教师进行引导和补充解释。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地球的运动是天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包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己的轴线旋转,而地球公转则是指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

这两个运动共同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昼夜交替、季节变化以及地球的气候分布。

首先,我们来探讨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这意味着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

自转的周期大约是24小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

自转不仅造成了昼夜的更替,还影响了地球的气候和风向。

由于地球自转,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这就导致了温度的变化,形成了昼夜温差。

接下来,我们讨论地球的公转。

地球公转的轨迹近似于一个椭圆,它围绕太阳的运动周期大约是365.25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年。

地球公转的轨道倾斜角度约为23.5度,这个倾斜角度是造成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

当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不同半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会有所不同,这就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例如,在北半球的夏季,北半球倾斜朝向太阳,因此接收到更多的太阳辐射,温度较高;而在冬季,北半球倾斜远离太阳,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较少,温度较低。

地球的运动还影响了地球的气候分布。

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共同作用,地球表面的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例如,赤道地区由于全年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较大,气候炎热;而两极地区由于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较少,气候寒冷。

此外,地球表面的地形、海洋和大气环流等因素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最后,地球的运动还与天文现象有关。

例如,日食和月食就是由于地球、月球和太阳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而产生的。

日食发生时,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遮挡了太阳的部分或全部光线;而月食则是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之间,地球的影子投射到月球上。

综上所述,地球的运动是一个复杂而精妙的过程,它不仅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还与许多自然现象息息相关。

通过对地球运动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星球,以及它在宇宙中的位置。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1.3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1.3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说课稿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并尝试解释这些现象的原因。
2.角色扮演: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让学生扮演地球、太阳等角色,亲身体验地球运动的过程。
3.绘制示意图:要求学生绘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示意图,并标注出重要的地理现象。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的布置情况如下:
1.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特别是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完成一份关于地球运动的思维导图,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3.观察并记录一周内的日出和日落时间,分析其变化规律,下节课分享观察结果。
作业的目的是巩固学生对地球运动的理解,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学生的反馈来评估教学效果。具体的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
-分析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对于参与度低的学生,采取更多互动方式激发其兴趣;
-检查学生的作业,针对普遍错误提供额外的讲解和辅导;
-收集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困惑,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定期回顾和总结教学效果,不断改进教学策略和手段。
2.展示地球仪,并邀请一位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同时提问:“地球的运动和我们生活中的这些现象有什么关系?”
3.播放一段关于地球运动的动画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按照以下步骤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首先,介绍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自转和公转的定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环境保护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最新人教版必修1《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最新人教版必修1《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最新人教版必修1《地球的运动》说课稿老师、同学: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地球的自转》。

我将按说课标、说教材分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五个环节去说课。

一、说课标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运动是必修1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自然环境方面知识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

本条“标准”要求学生从了解层面上升到理解规律和成因层面。

本节是主要学习地球自转的特点,为后面内容的学习做铺垫,而本节需要掌握的是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角速度和线速度。

二、说教材分析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的第一课时,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之一。

是学生从地理事实上升到地理科学的一个平台。

本课的学习还为后面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并为接下来的地理天体计算等的学习做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此外,本节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三、说学情分析1.学生认知心理特征这部分内容针对的是高一学生,他们的年龄只有16、17岁,具有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天性。

其认知水平正由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转入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发展阶段。

因此,教学中应结合具体事例及直观的表象信息,来呈现学习的内容。

此年龄段学生还具有好奇心强、具有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等特点,因此,利用生动的语言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不时地改变学习活动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2.知识技能基础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是学生日常能观察和体验的自然现象,并且也有小学初中学过的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将这些零散的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的知识.并通过借助适当的辅助教学的过程,指导学生参与动手演示的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概念,这对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非常有效。

根据上述教材的分析以及高一学生的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把本节的三维目标确定为四、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说出地球自转的定义2.能够判别地球自转方向3.能够理解地球自转的周期,区分恒星日与太阳日4.能够分析地球自转的的角速度和线速度的计算方法和规律,并应用计算方法计算出某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3.设计有趣的课堂活动,如地球仪操作比赛、地图解析任务等,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4.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5.定期初和期末进行学习成果展示,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激发持续学习的动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本节课我将采用以下主要教学方法:
(3)能够运用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地球仪和地图,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原理。
(2)运用案例分析法,探讨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地球、珍惜地球资源的情感,提高环保意识。
4.对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较为陌生,操作能力有限。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通过引入地球运动相关的现实生活案例,如地球运动与气候变化、农业生产等,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动画、视频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球运动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3.通过地球仪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采用以下方式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入手,通过地球仪和多媒体课件展示,让学生直观理解地球运动的特点。
2.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如时区差异、季节变化等,讲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的意义。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10篇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10篇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10篇地球的运动说课稿10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地球的运动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1一。

说教材分析1。

说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内容与1。

4课《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紧密相连,与1。

5课《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是并列的内容。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一年中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又因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引起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季节)发生变化,就形成了四季。

同一时间(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五带。

因此1。

6课又是1。

4课,1。

5课内容的继续。

它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黄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义和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规律。

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形成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的思想意识。

因此,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目标。

2。

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

学生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的基本概念。

B。

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四季五带的形成。

(2)能力目标:A。

能根据太阳直射图分析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及季节情况。

(3)德育目标: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变化的。

确立以上教学目标的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是地理学重要基本概念。

学生必须理解。

四季,五带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规律变化的结果。

因此,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又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涉及到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晨昏线的倾斜的空间想象,而绝大部分学生初中地理基础差,空间想象力薄弱,所以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又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一、教材解析1.1 教材背景《地球的运动》是湖南省教育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第一章,主要讲述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本章内容属于地理必修知识,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理解地球与季节、地球坐标以及地球日常变化的关系。

1.2 教材结构本章分为四个部分,内容包括:1.地球的自转运动:介绍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包括自转轴、自转周期、自转倾斜角度等。

2.地球的公转运动:介绍地球的公转轨道、公转周期、地球绕太阳的规律等。

3.地球的坐标系:介绍地球坐标系的构建和应用,包括地理坐标系、赤道坐标系以及经纬度等。

4.季节变化的原因:介绍了地球公转和自转运动对季节变化的影响原因。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1.掌握地球的自转运动的基本概念、自转轴、自转周期和自转倾斜角度。

2.理解地球的公转运动的基本概念、公转轨道、公转周期和地球绕太阳的规律。

3.理解地球坐标系的构建和应用,包括地理坐标系、赤道坐标系及经纬度的计算方法。

4.理解季节变化的原因,包括地球公转和自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2.2 能力目标1.能够使用适当的语言描述地球的运动规律。

2.能够解答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相关问题。

3.能够绘制地球坐标系图,并进行基本的经纬度计算和定位。

4.能够分析季节变化的原因并做出合理解释。

2.3 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地球的运动规律,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心和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地球的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运动规律。

2.地球坐标系的构建和应用,包括地理坐标系、赤道坐标系和经纬度。

3.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原因。

3.2 教学难点1.地球坐标系的构建和应用,包括坐标系图的绘制和经纬度的计算。

2.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季节变化的关系理解。

四、教学方法与学情分析4.1 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法:通过课堂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新课标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说课稿(北京新课程培训平谷区)

人教新课标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说课稿(北京新课程培训平谷区)
本节课面向的是新课标必修一的学生,他们大多处于青少年时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在认知水平上,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地图等途径获取信息。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自然地理现象和科学探索具有浓厚兴趣,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理论知识较为抵触。此外,学生在学习习惯上存在一定差异,部分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2.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结合地图、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地球运动产生的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现象。
3.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通过实际案例、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对气候、生物、水资源等方面的影响。
(三)巩固练习
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
1.地球仪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地球仪操作,观察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过程,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2.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这一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3.实践性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地球仪操作、观察实际案例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这一方法的理论依据是经验学习理论,认为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使用不同颜色粉笔,区分主次、层次和关联性。
3.保持板书的条理性和逻辑性,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以下可能的问题或挑战:
1.部分学生对地球运动概念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
2.学生在实践操作地球仪时,可能出现操作不熟练的情况。
3.课堂互动中,部分学生可能参与度不高。
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拓展学生视野。

高中地理说课稿

高中地理说课稿

高中地理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将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地理的《地球的运动》这一部分。

地球的运动是地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不仅关系到我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首先,我们来看地球的运动包括哪些方面。

地球的运动主要分为自转和公转两种。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己的地轴旋转,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周期大约是24小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

地球的自转导致了昼夜更替和时间的差异。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地球公转。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做椭圆形轨道的运动,公转的方向同样是从西向东,周期约为365.25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年。

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的交角约为23.5度,这个角度的存在导致了季节的变化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采用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两个运动的过程。

同时,我还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轨迹,来感受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此外,我还会设计一些互动环节,比如让学生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通过亲身体验来加深对地球运动规律的理解。

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还能够增强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地球运动的认识和感受。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相互启发,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为后续的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谢谢大家。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第地球的运动讲课稿一、说教材1、承前启后的地位和作用地球运动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是地理教课中的难点之一,也是高考的要点内容。

对后边知识的学习,比方相关天气知识、地理环境分异等有侧重要意义。

2、三维目标①知识与技术:理解日夜长短和中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以及四时五带的形成,运用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解说生活现象和剖析实质问题。

②过程与方法:学会依据光照图剖析说明地球上不一样地带日夜长短、中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及季节变化,理论和实质相联合综合剖析和解决问题。

③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变化的。

进行唯心主义教育,培育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研究的精神。

3.教课要点与难点:理解和掌握日夜长短和中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四时、五带的形成和区分。

二、说学生高一学生还没有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思想能力较差,关于日夜长短和中午太阳高度,有必定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极少。

但本节知识在现实中作用很大,对学生来说拥有新鲜感,学习热忱高,教课中要多加利用和保护。

三、说教法教师导学法、对照剖析法、自主研究法、读图导析法、多媒体演示法。

四、说学法1、自主研究经过制作地球光照模型、晨昏仪模型,增强对抽象知识的形象化理解。

2、学会读图、画图、用图日夜长短的变化和中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图形都内含于地球运动的图示之中,多且复杂。

因此应增强这方面的指导。

3、理论联系实质日夜长短和中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生活中能够体验到的,增强理论与实质的联系,用所学理论解说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益于更好的掌握理论。

4、实时概括总结合时对地理现象进行概括总结,提升理解能力、思想能力并增强记忆。

五、说教课过程联系生活,导入新课---(作息时间的调整、俄罗斯与美国的夏时制、夏天为何有午睡等 )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造成日夜长短和中午太阳高度变化的直接原由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是理解本节内容的要点。

2、日夜长短的散布和变化:(1)比较随意一点位于昼半球和夜半球的时间长短,使学生掌握判断一地日夜长短的方法,即只需判断所求地昼弧与夜弧的长短即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说课稿
一、课程标准解读
课程标准: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这里的“地球运动”指的是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包括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及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作用下的地理意义,即昼夜更替、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转、地球形状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季节更替等几个基本方面。

◆“分析”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要求,隐含识图、读图、用图和建立空间观念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要求。

二、教情学情分析
(一)教材地位作用分析
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从本节开始将眼光由宇宙转移到地球,首先研究地球的运动。

学生掌握了地球的运动特点与意义,就能懂得身边很多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并为理解大气运动,水循环等其他地理要素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把地球自转与公转放在一起,图文结合,概括性的介绍了两种运动的方向、周期、速度特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本节课中所涉及的很多现象都非常熟悉;但正因习以为常所以很少会去寻因溯源,缺乏相关的理论基础。

◆学习了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基础知识后,学生已经有了一些零散的知识储备。

◆本节内容着重于理论,原理较多,相对抽象、逻辑性强,且要求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而学生已具备的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迁移的水平是不同的。

三、学习目标确定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和学生情况,确立如下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速度等特点
▲过程与方法:在绘图、说图活动中,发展自身读图、析图、图文转换以及用地理语言科学描述的能力;在观察、演示、操作活动中,培养观察和动手能力;借助生活案例,养成发现生活、学以致用的思维习惯以及合作探究、科学严谨的学习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四、教法学法选择
根据目标要求,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选择如下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驱动探究式教学法、互动生成式教学法
教学手段:地球仪、三球仪演示、多媒体演示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图表学习法、直观体验学习、发现探究学习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设疑激趣,情境导入
诗词与地理:毛泽东有诗云:“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伟人高歌,众人传诵。

有人说诗中有地理,你以为如何?又有人说“坐地一日不一定能行八万里”,你怎么看?
设计意图:从欣赏熟悉的诗词,设置疑问,激发学习兴趣;通过想象“坐地日行”的有趣情景,自然导入。

(二)认知驱动,自主建构
【阅读】阅读教材,自学填表: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促进已有知识的再现和重组,进而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生发出新的知识,最近知识自主建构,促进认知迁移。

(三)活动体验,思维提升
【多媒体展示】地球自转视频。

【教具演示】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后认识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特点。

明确:方向(1)自西向东(2)逆时针——北极看(3)顺时针——南极看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在直观感受中学习。

【练习】下列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的图示,正确的是()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知识迁移。

【活动】一人充当极点,另一到两人按距极点不同距离站在同一直线上绕“极点”转动,体会不同纬度地点在地球自转过程中的速度差异。

观察回答:经过相同时间,几人转过的角度相同吗?转过的弧长相同吗?不同纬度上,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线速度一致吗?分别是多少?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明确:自转速度:(1)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均为15°/小时(2)线速度——赤
道处最大,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小(3)南北两极点线速度和角速度均为零
设计意图:通过表演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调动积极性,培养兴趣,加深印象,在体验中获得知识。

【多媒体展示】恒星日与太阳日动画和讲解图片。

问:我们通常说的一日24小时就是地球自转周期吗?地球自转360°用了多长时间?称为什么周期?一个太阳日地球转了多少度?又称为什么周期?请比较恒星日和太阳日。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观察,理解自转周期。

【小结】请描述地球自转(方向、周期、速度)。

【过渡】地球公转有事怎么一回事?
【活动】表演地球公转:一人站在中间充当太阳,另一人手持地球仪问绕其转动。

其他同学观察。

【多媒体展示】公转视频动画。

问:刚才表演与视频中有什么不同?表演有问题吗?(地轴空间指向、公转方向、速度等)
【教具演示】三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公转。

设计意图:通过表演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调动积极性,培养兴趣,加深印象,在体验中获得知识。

【多媒体展示】公转轨道示意图。

问:轨道什么形状?什么公转方向?在哪里日地最近?最远?分别是什么时候?速度怎么变化?最近一个月来,地球公转在轨道什么位置速度有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读图析图说图,培养从地理图示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病利用信息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问题具有启发性,能有效引导学生思考,促进知识的建构生成。

【阅读】地球的公转周期。

问:什么是恒星年?什么是回归年?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获得新知。

问题启发,设置悬念,为下节课做准备。

(四)新知应用,合作探究
【多媒体展示】探究:我国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一个实验:让一个铅球从35米高的楼顶竖直下落,测量发现,相对于垂直落点,铅球实际落点偏移了11.5毫米。

你认为,铅球落点是向什么方向偏移了?(图示)
1.楼顶线速度比地面()。

2.由于惯性,铅球下落保持原来的线速度,落点应在垂直落点的“前面”,即()。

3.此实验,在广州做比在北京做,铅球偏移距离更()若在南半球做实验,铅球落点向()偏。

总结竖直下落物体落点偏移规律:竖直下落物体会向()偏移,偏移距离从()向()增加。

设计意图:有利于培养内在动机;有利于发展多元智能;有利于激发创造潜力;有利于记忆的保持。

(五)图文转换,深化总结
【多媒体展示】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比较表。

请填表总结。

设计意图:图表总结,不住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加深记忆。

(六)布置作业,开放创新
【多媒体展示】练习题:
1、有关甲地(150°E,40°S),乙地(150°W,30°N)
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地随地球自转角速度不相等 B.两地的自转线速度相等
C.甲地的自转线速度大于乙地 D.甲地的自转线度度小于乙地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每年一月初,日地距离最大
B、每年一月初,公转速度最慢
C、每年七月初,日地距离最小
D、每年七月初,公转速度最慢
3、地球自转360度,所需时间是()
A、一个太阳日
B、24小时
C、 23时56分4秒
D、23时48分46秒
4、地球公转360度,所需时间是()
A、一个回归年
B、356日
C、366日
D、 365天 6时9分10秒
作业:自制地球仪、公转演示模型。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实践操作,加深记忆。

六、几点设计说明
(一)时间分配
1.设疑激趣,情境导入:1分钟
2.认知驱动,自主建构:3分钟
3.活动体验,思维提升:20分钟
4.新知应用,合作探究:11分钟
5.图文转换,深化总结:5分钟
6.布置作业,开放创新:5分钟
(二)设计特色
◆自主建构、互动生成、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
◆强调“生活化地理课堂”“和谐高效课堂”的构建
◆关注学生学习实践能力、发现创新能力和地理思维方式的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