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画像砖、画像石艺术的浅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代画像砖、画像石艺术的浅析
摘要:汉代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代的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价值,在中国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汉代的画像砖、画像石在中国绘画艺术的长河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本文从画像砖、画像石产生的社会背景、艺术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够进一步认识汉代形成的雄浑朴实的中国审美艺术。
关键词:汉代画像砖画像石艺术
一、汉代画像砖、画像石艺术的浅析
古代中国进入阶级社会,产生了社会分工,在业余的工匠中产生了专业的画工。从艺术的发展历程来看,第一位走上美术舞台的是民间画工,之后是宫廷画师和文人画家。可以说画工画是宫廷画和文人画根植的沃土。经过了千年绘画艺术的发展,到了汉代,已经达到了中国民间美术较为辉煌灿烂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产生了画像石、画像砖。画像石、画像砖可谓是中国时间最久、分布最广、作者众多、品种最丰、受众最多的艺术形式之一。
汉代汉王朝建立之初总结亡秦的教训,实施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奉行黄老哲学。汉初的各项政策,使社会环境相对宽松,因此战争破坏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汉初
经济和政治都有所发展和繁荣,汉武帝时期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因此这一时期在政治、外交和思想上都达到空前的统一和繁荣。
画像砖、画像石是我国古代服务于丧葬礼俗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所谓画像石实际上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画像砖则是用拍印和模印方法制成的图像砖。首先从材质和制作方法上来讲,二者有比较清楚的区别。画像石是汉民采集石料雕刻上图画形成的。画像砖则是用黏土为料,在烧制的前后进行印模压印、彩绘、雕刻等工序制作而成的。画像砖和画像石使用于祠堂、碑阙、墓圹甚至是建筑。从功能上来看,二者既是建筑结构的一部分,又是一种室内装饰。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生动地记录了汉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民俗等诸多方面,完全可以视之为“汉代的百科全书”。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在《秦汉史・序》中,曾高度评价画像石、画像砖是“除了古人的遗物以外,再没有一种史料比绘画、雕刻更能反映出历史上的社会之具体形象。同时,在这个历史上,也在没有一个时代比汉代更好在石板上刻出当时现实生活的
形式和流行的故事来”。鲁迅先生也称赞它“气魄深沉雄大”,并且多次高度评价画像石、画像砖的艺术价值。
二、画像石、画像砖的产生
严格来说,画像石、画像砖的起源并不在汉朝,而是从战国就已经初具雏形。所谓“秦砖汉瓦”说明了画像砖在秦朝时就已经出现。画像石、画像砖的流传时间很长,主要的流行年代是在汉武帝之后的三百年间,在某些地区一直延续到宋代。画像石、画像砖发展的高峰时期,在汉朝无疑。
1.坚实经济基础。汉朝的建立,结束了秦朝以来的经济凋敝、民怨沸腾的年代。在“汉承秦制”之上,汉代的统治者吸取了秦之灭亡的教训,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经济终于发展起来。西汉在武帝时期达到了鼎盛,此时社会稳定,经济富足,《史记・平准书》记载:“至今上(武帝)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同时,从汉朝的中期开始,大地主阶级发展壮大,地主经济得到发展,特别是东汉时期,土地兼并严重,地主豪强、富商巨贾都壮大起来。在《后汉书》中有这样的描写:“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从这些描述中可以得出结论,汉朝的发展为厚葬提供了经济基础。
2.画像石、画像砖产生的思想基础。汉武帝时期,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孝为仁之本的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
推崇和重视,而“孝”的首要表现就是为亲人奉行厚葬。“崇饬丧纪以言孝”崇尚对先人的丧事极尽奢华,大操大办以求孝名。社会上流行“厚葬为德,薄葬为鄙”。
汉武帝在位的第二年就开始为自己修筑陵墓,上行下效,王公诸侯、权贵皇亲、地主巨贾都竞相模仿。王符曾在《潜夫论・浮侈篇》描绘道:“今京师贵戚,郡县豪家,生不极养,死乃崇丧。或至金缕玉匣,檽、梓、楩、楠,多埋珍宝偶人车马,造起大冢,广种松柏,庐舍祠堂,崇奢上僭。”在“事死如事生”的厚葬之风愈演愈烈的趋势中,画像砖墓也随之大量涌现出来,这些画像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是随葬品的代替、扩展或延伸。
汉朝的文化更多的继承了楚汉的浪漫主义思想,保持了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艺术作品中流露出一种朝气蓬勃、豪迈洒脱、浑然一体的风格。从原始社会发展起来的对神灵的崇拜延续到汉朝,“天人合一”“死即是生”等观点出现,彻底改变了当时人们对于死亡的看法,转变为了死后对神明时间的向往和憧憬。当时的人们认为,人死之后,灵魂生活在阴间,等待转世。人在阳间生活需要什么,灵魂在阴间依然需要什么。所以,生前的一切都要带走,以便在阴间舒适的生活。比如妻妾奴仆,当然不能够带走,但在生活中又十分的必要,那么只能够在砖、石上呈现。
三、汉代画像砖、画像石的艺术特征
汉朝的画像砖、画像石产生的原因和目的,是为了给墓主人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由这一点,就决定了画像砖、画像石的艺术特征。
1.画像砖、画像石的内容特色。住宅是人生活所必需的,住宅同时也是墓主人生前阔绰生活的体现。四川德阳汉画像砖《甲第》,就是再现了墓主人豪华的住宅。画面正中是一个高大的门楼,三个房顶上的瓦楞纹路清晰,主门楼铺设的是双层瓦,门楼下面是粗大的柱子,非常气派。在主建筑的后面,有几株茂盛的树木,几只小鸟或停在树上,或在空中飞舞。整个建筑生机盎然,金碧辉煌。在汉画像砖、画像石中,守门人是建筑的一部分,和建筑一同出现。在名为《门吏》的画像砖、画像石中,就呈现了不同的守门人。守门人的形象多样,有执笏门吏、执戟门吏、执棒门吏,等等,造型生动,为墓主人守护着家园。画像砖、画像石还再现了墓主人生前丰富多彩的内容,有宴乐、百戏、起居、庖厨、出行、狩猎、战争、讲经、谒见以及仪仗车马、消遣娱乐等,无不齐备。著名的作品《乐舞杂技画像石》构思就颇为巧妙,画面的正中是一个高高的烛台,画面表现的是烛台下面的空间。作者采用的是四等分的构图,画面左上方是一个跪着奏乐的人,他的下方也是一个跪着奏乐的乐师。画面的正中是一位踏歌而舞的人,帽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