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汉族移民文化变迁刍议

合集下载

近代东北移民问题透析

近代东北移民问题透析

近代东北移民问题透析
马平安
【期刊名称】《《民族史研究》》
【年(卷),期】2001(000)001
【摘要】一、移民构成了近代东北人口增长的主体,使东北地区迅速发展成为一个移民社会汉族正式成为东北的主体民族,以中原汉族移民为主体的东北社会成为一个移民社会,从严格的意义上讲,是从清朝开始的。

虽然自秦汉以来,东北即有较大数量的汉人,但是“这时期东北汉族的主要来源,并非居住在东北的汉人,而是不断从中原迁来的汉人,北魏和唐代东北的汉人曾大量减少。

【总页数】23页(P265-287)
【作者】马平安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6.9
【相关文献】
1.移民实边:东北近代化进程中的催化剂——兼论人口增加对东北近代化的影响 [J], 赵爱伦
2.民族学视角下的移民问题研究——评《汉族移民与近代内蒙古社会变迁研究》[J], 杨青
3.近十年来关于近代东北关内移民问题研究综述 [J], 杨皓舒
4.从东北义和团到东北义勇军——从东北人民两次抵御外侮的义举透视东北近代社
会以来的民族斗争 [J], 王希亮;韩来兴
5.关于近代东北移民问题的几点看法 [J], 楚双志;马平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末民初东北关内移民与社会变迁浅析

清末民初东北关内移民与社会变迁浅析

清末民初东北关内移民与社会变迁浅析中华民族的历史在现在看来就是一部移民的历史,而移民史在历史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近代关内移民大规模迁居东北主要是明清以来出现的东北三省移民运动的高潮阶段,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迁移运动”[1]638,它对东北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变迁和深远的影响。

标签:中国近代;东北移民;社会变迁中国东北的人口大多数都是移民,特别是清末民初时期,华北地区的人们因自然灾害等原因而大批地涌向东北,更是形成了空前的移民浪潮。

而这一创举究其根源主要是由来自原住地的推动力以及移民地的吸引力,更有两方面结合的因素促成。

本文旨在分析清末民初时期东北移民的原因及其概况来阐述移民所带来的社会变迁。

一、移民东北的原因在清朝统治的两百多年间,北方各省向黑龙江地区移民的汉族人口大约在两百万左右。

据计算,嘉庆十七年(1812年)省内人口近四十五万人,而到1911年省内人口则达到三百几十万人,增加了近三百万人。

除其自然增长外,应有二百余万人是北方关内各省的移民[2]36-37。

当然,移民的原因有很多种,下面就几个主要原因进行分析。

首先,最主要的就是经济原因。

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经济来源就是土地。

而清末时期的土地兼并使大部分人们失去土地,被迫出走,成了流民,这是移民的一个主要原因。

1644年清军大规模入关,清军家眷及奴仆也“从龙入关”,整个东北地区几乎“罄国入关,尽族西迁”。

入关的人数一直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但有人推算过,大约有“九十万进入关内”[3]而在这些入关的人中,除了满族外,还有其他民族随之入关。

但清朝入关后生计比较困难,为笼络八旗将士以及满足满洲贵族对土地的要求,清政府于1645年(顺治二年)正式颁布了圈地令,直到1669年(康熙八年)才最终因为人民的强烈反抗而废止。

而这二十四年正是与清初辽东地区的招垦时期相对应的。

清政府一方面在关内大肆圈地,另一方面又在东北地区进行招垦,这也就导致了大多数在圈地的过程中失去土地的农民不得不离开家乡,成了流民,并且流入了黑龙江地区。

移民史视角下的东北移民文化——评范立君著《东北移民文化》

移民史视角下的东北移民文化——评范立君著《东北移民文化》

移民史视角下的东北移民文化—评范立君著移民史视角下的东北移民文化——评范立君著《东北移民文化》孙玉龙摘要:自20世纪初东北移民史开始被纳入研究视野之后,一直被人们所关注。

近年来学术界对东北移民的研究成果很多,著作颇丰。

但从移民史的视角研究东北移民文化的著作尚不多见。

范立君先生的著作《东北移民文化》对于东北移民文化作了详细的梳理和全新的阐释,深入探讨移民与东北文化形成的关系,具有极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东北移民;移民文化;东北文化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7974(2019)06-0139-06DOI :10.13877/22-1284.2019.11.024收稿日期:2019-07-15作者简介:孙玉龙,吉林集安人,通化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东北史、满族历史与文化。

(吉林通化134002)学中国社会的发展就是一部移民的历史。

只有了解移民的过程,才能真正体会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

长久以来,人们对于东北移民文化存在着误解,对东北文化持怀疑的态度,认为东北没有自己的文化,东北文化是齐鲁文化的翻版。

范立君先生的著作《东北移民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9月)在厘清东北移民过程的基础上,从多角度、多层面对东北移民文化的形成、主要内容、主要特征及价值、时代精神及当代走向等进行了研究,对于东北文化作了全新的阐释。

范先生认为东北移民文化是在东北固有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了关内各地的特色文化,在不断移民的过程中完成了文化的更新。

移民浪潮使东北地区融入汉文化圈的同时,也在东北地区内部产生了多元的文化系统。

随着移民人口的大量流入,给东北带来了胶东文化、豫东文化、燕赵文化、晋商文化等各自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

这些文化不断被东北原有土著文化加以改造,形成了具有崭新内涵的东北移民文化。

东北移民文化既留有原有文化的烙印,又存在着与移植文化不同的文化特征。

对东北民俗流变的几点思考

对东北民俗流变的几点思考

对东北民俗流变的几点思考王为华 丛小舟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历世相沿,群居相染构成了今日之民间风俗,学者赋予其固定的专业学术名词“民俗”。

民俗具有地域特征,亦即古人所云“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是民俗在横向空间上的特征,从时间流纵向角度而言,“移风易俗”是民俗演进的另一特征。

因为民俗是人们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心理结构以及伦理观念等方面最生动的记录或载体,因而民俗流变构成一部民众生活文化的演进史,研究其时间与空间上传播及传承特点,分析其形成与变异诸因素,就可以基本把握文化演变的脉络以及传承上的规律特征,这也是本文选择“流变”这一研究视角的主要原因。

“从总的趋势上看,民俗的变迁经历异质民俗要素的共存、共生、借鉴、趋同和融合过程,构成民俗变迁的主流。

并呈现出植入性、涵化性、传承性的特质”。

[1]一、中国最为独特的地带中国疆域辽阔,阳光自南而北将这片土地划分出冷热不同的自然带,地域差异决定了南北意识分明,从“江南”、“塞北”这组相对概念的提出,到关东、河西、西域、岭南等区域概念的被认可与传播流行,人们意识到地域文化的差异,并试图在比较中弘扬自身个性,引导民俗文化向优长的方向演进,这是地域因素进入民俗学领域并成为热点的主要动因。

“东北”是本课题在区域上的定位,它与历史上的辽东、关东(关外)、满洲等地名具有前后相继的承接关系,以“辽东”指代东北源于秦朝修筑长城的东起点为辽东;以“关东”(或关外)来指代东北是因为明代修建了山海关,界东北于关外;“满洲”则是因满族发源于东北而以部族名指代而具有了地理名词的意义;辛亥革命后,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声名鹊起,“东北”一词随之广泛流行并最终取代“满洲”成为沿用至今的地域名称。

从省份划分的角度而言,东北还是辽吉黑三省的指代,也包括后来划入内蒙古自治区的通辽、赤峰、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和兴安盟。

所以现在狭义上的东北地区指由辽宁、吉林、黑龙江等三省构成的区域,广义上则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及内蒙古东部地区。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1897—1931年东北移民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1897—1931年东北移民
11appeI坨d.Many remgees iIlside Sh龇lllaig啪we托tlle immi伊枷groups which played
弧inlpoIt纽t role ill nlis phenom锄on.By孤d l对ge,me perfomarlce w勰more
Shanhaig啪 prominent during the pefiod of 1 897-1 93 1.Re如gees inside

日期:嘲年}A}于B
(’日

damdoc为您倾心整理(小店)(QQ@2218108823)

硕士擘位论炙
MASTER’S THESIS
序言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内地人民向边疆迁移的传统。移民可以划分为政府性移民和 自发性移民两种,不同时期两者的主导地位不同。有时政府性移民占主导地位,有 时自发性移民占主导地位。政府为了开发边疆,扩大耕地面积,调节人口与耕地的 比例①,鼓励内地人民向地广人稀的边疆迁移。或者由政府有组织、大规模地向边 境移民。中国历代政府出于国防的需要,移民屯垦多设于边患地区、要冲之地。通 过移民可以巩固边疆、开垦荒地,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部分 汉族人民为了生存发展、逃避战乱灾荒等自发地到地广人稀的边疆定居,成为当地 的一分子,为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社会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本文以<1897—1931年东北移民》为论文题目基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首先,东北移民问题的研究范围需要进一步拓展,特别是1897一1931年间的 移民更值得深入思考,这一阶段是近代东北移民的高峰期,移民数量之多、规模之 大历史罕见,对东北的社会经济发展,边境巩固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1931—1945 年日本占领东北期间,东北人民不屈不挠地反抗日本侵略,占东北人口多数的移民 起主要作用。从后面的学术动态简介中可以看出,对移民问题的研究,虽己有了一 定的学术积累,但与其他地区的移民史相比,近代东北移民史的研究仍十分薄弱, 研究成果不多,尤其是1897一1931年间的东北移民研究更为薄弱。 其次,笔者在读研期间就开始关注东北移民问题,收集移民资料,经过二年来 的积累,对东北移民问题已经有了初步了解,为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此外,笔 者的先辈是东北移民。笔者本人是在东北出生长大的,对东北社会的状况比较熟悉, 搜集东北移民方面的资料容易些,具有研究东北移民问题的优势。基于以上考虑, 笔者选择<1897一1931年近代东北移民》作为硕士论文选题。 《1897—1931年东北移民》分析了移民社会背景、移民进程及对东北社会经济 的影响。“移民潮"的形成,根本原因是经济利益趋动的结果,是人们为生存发展 而进行的移民。本文有助于人们了解当时关内东北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助于人们

试析东北移民中文化取代的原因

试析东北移民中文化取代的原因

作者: 关学智
作者机构: 沈阳工程学院基础部,辽宁沈阳110136
出版物刊名: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52-55页
主题词: 东北移民 文化取代 原因
摘要:在由清初至近代所发生的大规模东北移民潮中,东北地区的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原著民文化被外来的汉文化全面取代。

这一情况的出现,有其内在原因,综合起来看,共有五个:一是移民人数的众多和满汉混居现象的出现;二是清王朝主动的鼓励政策对这一文化取代的推动;三是入主中原的满族贵族率先汉化对东北地区留守满人的影响;四是落后的土著文化向先进的移民文化学习的本能;五是东北原著民不排外的纯朴民风。

因此五点,在东北移民过程中发生文化取代就成为社会运动的必然,是不可避免的移民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东北地域文化的历史演变

东北地域文化的历史演变

东北地域文化的历史演变2016-12-29吉祥满族满族联谊会一、早期的渔猎一农耕一游牧文化东北东部为山区、中部为平原和西部为草原,这样的自然条件使得东北地区很早就形成了相应的生产方式和文化特质,两千多年来,东部渔猎文化、中部农耕文化和西部游牧文化的地域结构一直没有改变,直至清朝大量移民的涌入才得以改变。

早期的东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带,各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形成多元统一的文化格局,可以说,早期的东北地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少数民族特色。

东部的长白山地、松花江与黑龙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主要活动着以渔猎经济为主的民族,如高句丽、肃慎、女真等,中西部则主要活动着以牧业经济为主的东胡、乌桓、鲜卑、契丹、蒙古族、达翰尔族等民族。

中部地区为草原与森林的交错地带,也是农业、牧业、渔猎三大经济区的汇合地带,农业民族、游牧民族、渔猎民族在这里交互融合。

满族建立清朝后,大量满族人迁入关内,造成了东北人口锐减、经济凋零、村镇废弃、文化荒芜,极大地延缓了东北地域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清朝封禁时期的“流人”文化为保护“龙兴之地”,保护满洲的民族文化不被汉化,康熙七年,清政府用柳树修筑了一条长城(柳条边),将柳条边外设为蒙古族游牧区和满族渔猎区,严防关内汉族居民进入禁地,自此开始了对东北地区多年的封禁政策。

封禁政策严重阻碍了东北地区的开发进程,同时也关闭了东北与中原的文化交流大门。

封禁期间,东北文化的发展主要依赖以流人为主体的文化。

东北、云贵、新疆等地是当时朝廷指定发遣流人的地区,其中以东北为最多。

沈阳、开原、宁古塔(黑龙江宁安)、船厂(吉林市)、卜魁(齐齐哈尔)、爱辉、三姓(依兰)等地是东北的主要流放地。

清朝政府通过“文字狱”等禁锢思想,将大批政治犯和思想犯遣送到荒凉寒冷的地区。

这些人既被称为流人。

很多流人都是中原或江南的文化人。

流放之际,他们携带了大量的汉文典籍,有的还以教书谋生,极大地推动了东北当地的教育发展,此间创办的沈阳萃升书院、宁古塔龙城书院、铁岭银冈书院,就是典型的流人文化载体。

东北是如何成为汉人居住区的?

东北是如何成为汉人居住区的?

东北是如何成为汉人居住区的?东北地区自古以来存在三大族系,东北南部和朝鲜半岛北部起源的扶余族系,黑龙江和外东北起源的通古斯族系,东北西半部草原(科尔沁和大兴安岭)起源的东胡族系(蒙古族系)。

下载PDF格式《东北是如何成为汉人居住区的?》后来大致的历史线是:扶余族系最终消亡,其地位为更北面的通古斯族系所取代;东胡族系分布范围一直保持稳定,但东界不断东移;汉人自进入东北后便一直局限在辽东,并成为抵挡东胡族系东进的主要因素。

下面来理一下具体演变,按民族和时间:1、夏商时期:辽宁吉林北朝鲜是渔猎的獩貘部落(扶余语系),黑龙江外东北是同样渔猎的肃慎部落(通古斯语族),科尔沁草原和大兴安岭是东胡游牧部落(蒙古语族),燕山一带是红山系居民残留。

辽南大连有东夷部落据点,来自山东半岛。

2、西周:大致民族分布与夏商时期基本相同。

属于商族的箕子在辽西山海关一带建国,这就是箕子朝鲜,之后随着燕、山戎的扩张而逐渐迁移到辽河流域,统治了当地的獩貘部落。

齐国在辽宁南部大连曾有一个据点3、战国:燕国扩张到辽东,将箕子朝鲜驱赶到北朝鲜,燕国移民开始大量迁入辽东。

4、秦朝:秦灭燕,尽有辽东,中原人从此彻底占有辽东地区。

燕民部分逃亡北朝鲜,取代箕子朝鲜,建立了卫满朝鲜,上层是燕人,下层是獩貘系居民。

5、汉朝:西汉灭卫满朝鲜,兼并北朝鲜,设立汉四郡,大量中原人涌入北朝鲜,与獩貘系居民杂处。

匈奴吞并东胡,东胡成为匈奴附庸,匈奴被灭后,东胡大部分转化为鲜卑,继续占据科尔沁和大兴安岭,并不断向西扩张到蒙古高原。

东汉末,从吉林南下的高句丽人(獩貘系)占据北朝鲜,开始对抗辽东汉人。

6、三国两晋南北朝:高句丽国占有辽宁、吉林东部、北朝鲜,盛极一时。

鲜卑南下中原建立北魏,留在科尔沁的成为契丹、奚。

大兴安岭北部的东胡北支开始被称作室韦。

黑龙江、外东北的肃慎开始被称作靺鞨,并常常与吉林和北朝鲜的獩貘民族混淆。

7、隋唐:盛极一时的高句丽被击灭,其百姓或被迁入中原,或被南面的新罗(三韩系)吞并。

东北移民文化初探

东北移民文化初探

东北移民文化初探一、东北移民概述中国东北人口绝大多数为移民,在近代移民就高达2000万之多,主要来自于华北地区,其中以山东移民为最,河北次之,两省移民占移民总数90%以上。

探究其动因:一方面是来自原住地的推力,另一方面是来自移住地的吸力,是两种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华北因人口稠密,自然灾害频发,苛捐杂税繁重,使本来就极度贫困的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困窘。

为了谋求生存,广大华北灾民被迫越海闯关,迁居到地域毗连、人口稀少、资源丰富的东北。

特别是清末民初,华北灾民更是成群结队地涌入东北,形成了空前未有的移民大潮。

汉人大量迁移到东北,有两个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首先,东北人口发生了结构上的改变。

在东北地区,汉人己经由原先的少数变成了多数,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也逐渐地同化了东北的文化,占领了主导地位。

其次,从历史上看,汉人的迁移对东北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移民给东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因素和不同的生活习惯等,使得东北的土著民族的生活方式、语言、习俗等发生了改变,并最终被汉人的习俗所同化。

这两大现象说明,富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的东北文化是因为移民的出现而产生的,因为居民的迁移导致了文化发生迁移并进行融合,汉人文化融入了东北土著民族的文化,形成了一种新的东北文化。

二、东北的移民与文化汉唐时期,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越来越严重,领土面积也越来越大,因此,开始有大量的中原文化进入东北。

与此同时,朝廷也派来官吏整治东北,随之而来的商贾也到东北进行经济活动,这些都为东北的土著人与外界的交流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

政治、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文化教育的发展,文人骚客也渐渐地涌入了东北,创作了很多著名的著作,为东北的文化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

清代迁移到东北的人数,在中国历史上达到了高峰。

在这期间,有很多富有文化修养的人迁移过来。

他们曾经居住在中原和江南,受过非常浓厚的汉文化教育。

他们的迁入,带来了宗法文化,给东北土著人民带来一种全新的文化。

汉代中原人口向东北地区的迁移及其影响

汉代中原人口向东北地区的迁移及其影响

汉代中原人口向东北地区的迁移及其影响在汉代的东北地区,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十分频繁,各民族的人口经常流动,居地亦不时发生变化。

各民族之间的界限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往往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的融合状态,联系十分紧密。

这是与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潮流相适应的,与中华民族内部整合的历史诉求也颇为符合。

在这里,我们将这种民族融合分成两个大的阵营,一方是占据文化优势地位的来自中原的汉族,一方则是故居于东北的处于文化弱势地位的汉代东北各边疆民族。

一、汉代中原人口向东北地区的迁移汉族的前身是华夏族,其民族主要由夏、商、周三族以及与其相关联的分支民族构成。

在先秦时期,华夏族向东北地区的迁徙就已经开始了。

据《尚书大传》:“武王胜殷,继公子禄父,释箕子之囚。

箕子不忍为周之释,走之朝鲜。

”[1]又按朝鲜安鼎福《东史纲目·卷一》:“箕子之来,中国人随之者五千。

”[2]这表明箕子在周初即已经率领一部分族人来到了东北地区,并且已经深入到了朝鲜半岛。

箕子本属箕族,箕族是殷商的亲属民族,是华夏族系的重要成员之一。

至战国时,又有大批燕人迁居东北。

秦开伐东胡后,燕国“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3]2886,其中位于东北地区的辽东、辽西二郡以及一部分位于东北地区的右北平郡必然要有大量的燕国人迁居。

这样的潮流在汉代仍然继续,汉代中原人口向东北地区的迁徙仍然比较频繁,这种人口的迁移主要有三种形态。

1.为躲避战乱而来秦末汉初时,“陈胜等起,天下叛秦,燕、齐、赵民避地朝鲜数万口”[4]848。

这说明汉初时,由于战乱影响,燕、齐、赵三地曾有数万人口来到了东北地区居住,这是一次大规模的中原华夏族系人口向东北地区迁徙的事例,这些中原移民与当地的土著居民逐渐融合。

又据《史记·朝鲜传》:“朝鲜王满者,故燕人也。

自始全燕时,尝略属真番、朝鲜,为置吏,筑鄣塞。

秦灭燕,属辽东外徼,汉兴,为其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至浿水为界,属燕。

近代东北地区关内移民对东北社会变迁的影响

近代东北地区关内移民对东北社会变迁的影响

品读近代东北地区关内移民对东北社会变迁的影响李范坤 辽宁大学历史学院摘要:近代以来,我国东北地区人口增长迅速,但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并非自然增长,而是大量的人口移民。

在这高达2000万之多的移民人口中,源源不断的关内农民构成了这移民大潮的主体。

由关内向东北地区进行人口迁移的“闯关东”,不仅使我国东北地区逐渐发展成为以汉族移民为主体的移民社会,而且对当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近代东北;关内移民;人口增长;社会变迁一、经济影响(一)加快东北农业的开发转型二十世纪以前,除了辽宁有一部分耕地外,吉林和黑龙江土地荒芜,但是通过清末、民国时期的大量移民,东北地区的劳动力日渐充足,土地的开发和利用也发展起来,农业的经营方式也发生了转变。

同时,随着耕地面积的扩大,东北地区农业产量也大大提升。

此外,这些移民还带来了先进的种植技术,改变了先前原始的种植方式,比如玉米的种植与推广,就极大地推动了东三省农业的进步,而在农产品自给自足后,东三省的农产品加工及出口也发展起来。

在这种大力开发下,民国初期东北就成为重要的产粮基地,初步奠定了我国商品粮生产基地的地位。

(二)促进东北工商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口的增加及农业的发展,东北产生了剩余农产品,于是东北的工商业也逐渐起步。

在清末开禁前,东北的工业非常落后,所需的生活必需品都需要同关内进行交换。

当移民来到东北后,创建了工厂,繁荣了商业,在工商业发展起来后,又反过来对关内移民产生了吸引力。

在其中,移民建立的主要产业是榨油、面粉等产业。

因为东北盛产大豆,豆制商品不仅可以供给本地所需,还可远销国外,带来丰厚利润。

在对外贸易中心的大连,在宣统元年时仅有油坊十余家,至民国八年便增至八十二家,可见工业发展之迅速。

与此同时,关内移民也成为产业工人,促进了东北交通及采矿业的发展。

如1898年沙俄在中国修筑中东铁路的时候,就从直隶和山东招用了数万人。

同时,东北各地矿山的矿工中有很多也从华北而来。

汉代中原人口向东北地区的迁移及其影响

汉代中原人口向东北地区的迁移及其影响

汉代中原人口向东北地区的迁移及其影响
薛成城;李德山
【期刊名称】《学习与探索》
【年(卷),期】2014(000)006
【摘要】两汉时期中原人口向东北地区的迁移,是东北史研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这一时期中原人口向东北地区的移民,是继商周鼎革之际以来的第二次大规模迁移.移民的原因多样,移民的成分复杂.相比于中原,此时的东北地区各个方面还处于后进状态.所以,这些新移民的到来,对东北地区社会的冲击甚大,尤其表现在以下层面:中原人口与东北古民族杂居状态的形成,双方彼此间认知和接纳的程度进一步提高,促进了东北地区文化艺术的迅速发展.
【总页数】6页(P145-150)
【作者】薛成城;李德山
【作者单位】吉林工商学院传媒艺术学院,长春130507;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长春1300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32;K280
【相关文献】
1.论汉代西域的人口迁移 [J], 陈跃
2.东亚一体化与人口跨国迁移:互动与影响——"东亚区域整合:人口跨国迁移及其影响"国际会议评述 [J], 施雪琴
3.清朝关中人口向东北地区的迁移 [J], 马小颖
4.历史时期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与人口迁移 [J], 韩茂莉
5.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的东北地区人口迁移探析 [J], 高德胜;季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北汉族传统民居在历史迁徙过程中的型制转变及其启示

东北汉族传统民居在历史迁徙过程中的型制转变及其启示

东北汉族传统民居在历史迁徙过程中的型制转变及其启示李同予;薛滨夏;白雪
【期刊名称】《城市建筑》
【年(卷),期】2009(000)005
【摘要】东北汉族传统合院式民居作为中国传统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我国北方汉族传统民居建筑许多共同的传统特征,又有其独特的地方特色.本文通过将东北汉族传统民居与其发源地--中原汉族民居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存在与发展变化的因缘关系,力求对东北汉族传统民居有一个新的认识,并希望能为东北汉族传统民居的研究提供可借鉴的资料.
【总页数】2页(P104-105)
【作者】李同予;薛滨夏;白雪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哈尔滨·200098;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哈尔滨·200098;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系,北京·10004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
【相关文献】
1.东北汉族传统民居形态中的生态性体现 [J], 周立军;李同予
2.东北地区汉族传统民居院落原型研究 [J], 张凤婕;万家强
3.《汉族人口的历史迁徙与南方汉族民歌的色彩格局》解读 [J], 刘玲玲;石红霞
4.东北汉族传统民居生态性节能分析 [J], 刘豆豆;刘海卿
5.造就东北地区汉族传统民居特色的社会文化环境初探 [J], 张凤婕;朴玉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十年来关于近代东北关内移民问题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关于近代东北关内移民问题研究综述

边疆 经济 与文 化 2 0 1 5 年第 1 1 期
T h e B o r d e r E c o n o m y A n d C u l t u r e N o . 1 1 , 2 0 1 5
樊磊 在其文章 中充分论述 了民国时期 中央政 府 移 民政 策 的出台 ,如 有 荒地承 垦条 椤 ! 等重 要 政令 的颁布 以及 拓殖协会 在 中央 以及地 方的设立 状 况。而且还论述了政府之所以鼓励移民的用意 ,即 移 民实 边 ,解决边 疆危机 ;解 决关 内难 民 ,稳定 时 局 ;还 可以进一步解决政府财 政赤字 问题 。 其 次是东 北地方政府 的移 民政策研 究 。 张 士尊在其文 章 中详 细阐述 了晚清 时期鸭 绿江 流域 、盛京 围场 、吉林 、黑龙 江 以及 科 尔沁蒙 地开 发 过程 中 的地 方政 府政 策指 导 。董全 军 也从 奉 天 、 吉林 、黑龙江 、东 北蒙地 四个 地 区人手 ,论述 了地 方政府 的政策 。民 国时期 东北地 方政府 对移 民的政 策支 持更加深入 。崔立 波认 为这 种深人 与 当时 国内
但这些政策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高强就指出清末政策初期清政府虽然招徕汉民以开垦边荒但对汉族垦民仍然有或多或少歧视心理为数不少的荒地仍被列为汉族垦民无法涉足的禁樊磊在其文章中充分论述了民国时期中央政府移民政策的出台如国有荒地承垦条例等重要政令的颁布以及拓殖协会在中央以及地方的设立状况
2 0 1 5年 第 l 1 期
各种 因素考虑不 到的情况 。
二 、关于政 府对 于关 内移 民政策 、措施 的考察
十年 来相关 研究 成果 进行梳 理 和总结 ,以期 对 推动 该领 域 的研 究进一 步深化有 所借鉴 。

在前文 中 ,我们提 到政府鼓 励 、政 策宽 松是 关 内移民进入东北的强大推力 ,那么这个推力的作用 到底有多大 。学界对 此问题进行 了研究 。 首先是对 中央政 府政策 的研究 。

民国时期吉林省移民政策刍议

民国时期吉林省移民政策刍议

《 省边妻喜地 睿’ 吉 沿清蓉 ’ 林 丈县 I 各荒 太 ’ I
概凡无 论县, 准区二 已大蓍 放经 抢段 “域 未官 沿开 垦以 放垦 边荒 ”者 ;“ 各依 , 抢 垦 未
林 兰 崇 远 清 政 、 、 、 、皿 同、 宝 江河 饶绥
■■_ ■■
( 今属黑 龙江 )绥远 ( 抚远县 )桦川 ( 、 今 、 今 由铁路局输送 , 并按人分给食物 ;2开垦地 勃 利 十 五 县 为 限 ” “ 垦 户 () ;抢 报 领 荒 地 , 三 年 垦 齐 , 垦 分 其 属黑龙江 )勃利 ( 、 今属黑龙江 )方正( 属 指定为依兰道之伊兰 、 、 今 饶河 、 绥远 、 同江 、 虎 黑龙江 ) 同宾 ( 、 今黑龙江延寿县 )苇河 、 、 珠 林 、 宝青 、 密山县等处 ;3未 开垦 之地令难 () 河( 黑龙 江 尚志市 )长 山岭 、 今 、 东宁 ( 今属 民开垦 , 6年后 ,返还 该业地 主之原地价 , 黑龙 江 )密 山 ( 属黑 龙 江 ) 舒兰 、 、 今 、 宁安 无主荒地 ,由县公 署分配 发给执 照开垦 ;

广,无 耕大荒 民 大 垦 段 羹来人 。 t 向 “蒌以 佃,囿 国 既资 招 丁又 I 无力 雇 三 三 不 睨 “ 的 U 柔睥”惟目 过 时 嘉 一 不 ’ 敢 , 其 J 益 。 做,了 期 ” 这 法缓土 】 种 延
11 7 3 4
绥远 、 同江、 富锦 、 桦川各县约有荒地 30万 0

出放 官荒
垧 ,开垦者不过 11”勃利 、 “ / ; 0 宝清 、 依兰 、 方
民国时期 ,移民绝 大多数进入了东三 正 、 穆棱 、 密山等县 , 亦有荒地 5 0万垧 以 0 省北 部的吉林 、 黑龙江两省 。 吉林省 由于土 上。1 2 9 7年, 吉林省长公署筹款 1 万元 , O 在 质肥 沃 , 而荒地 较多 ; 气候 比较黑省 为暖 , 同江县开辟垦区。共招到移民 8 0 0 余户 , 设 交通也便利 ; 吉省 当局及地方人士 , 很热心 置了 2 8个村屯1 9 8 , 9 2 年 吉林省为救济直 1 。1 招致移 民, 奖励 垦殖 。因而 , 民国以来 , 鲁难 民, 奖励 开垦荒地 , 特颁布优待垦 民办 吉林省的移民事业 , 渐次发达 。民国时期 , 法 , 定 :1长 春 、 规 () 吉林 、 江及 奉 天 、 东 、 滨 安 各难民收容所内收容之难民 , 经检查 吉林省招垦 、接纳移民之地 ,主要有依兰 营 口, ( 属黑 龙 江 )富 锦 ( 属黑 龙 江 ) 同江 后, 今 、 今 、 确为安分 良民, 愿来吉省指定地开垦者 ,

10025--晚清与奉系军阀执政时期(1840-1929)东北地区移民政策的演变

10025--晚清与奉系军阀执政时期(1840-1929)东北地区移民政策的演变

三、奉系军阀时期对东北地区移民政策的调整(一)奉系军阀时期东北移民问题的新状况1.内地移民数量的不断增长奉系军阀时期对内地移民采取了鼓励和支持的政策、措施,大大促进了民国时期移民运动的发展。

正如时人所讲,“1894年中日战争以前,全东三省之人口不过二、三百万,至现在(1930年)止,仅三十余年,己达三千余万,比中日战争前已增加十倍矣。

此十倍之当中,虽原居民之生殖者,然移居者最少亦占五、六倍以上。

积三十余年不断之迁移入境,致成今日之现象,是移民大有造于东三省也”1。

表3-1 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东北人口统计表2由上表可以看出,自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东三省的人口总数由21,694,193增至29,073,049人,人口总数达到了近3千万人。

短短的20年,人口增长了700多万,增长指数为3.41%,比清末增加了1倍多,远远超出了人口自然增殖的速度。

显然,这700多万增加的人口中,绝大多数为来自关内的移民。

又据赵中孚先生统计,沈阳事变前夕(1930年),东三省人口为2,995万,而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时,人口约为1,440万,也就是说,从1907年到1930年的23年间,东三省增加了1,500万人口。

按自然增殖部分占50%即750万人估定,那么,另外的750万人当为移民3,这与上面的统计数据大体一致。

当时,东北人口增加的数量和速度在全国居首位。

20世纪20年代是关内移民东北的高峰期,史料记载称之为“移民的狂潮”。

“九一八’夕事变前,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曾派人赴东北调查移民问题,在被调查的1,149户移民家庭中,在1878-1911年来东北者占10%,其余90%均是1912-19301南阳:《如何开发东三省》,《中东经济月刊》第6卷第9号,1930年,第10页。

2赵文林、谢淑君:《中国人口史》,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10-511页。

3赵中孚:《近世东三省研究论文集》,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版,第162页。

认同与发展——一个边疆汉人移民社区的文化研究共3篇

认同与发展——一个边疆汉人移民社区的文化研究共3篇

认同与发展——一个边疆汉人移民社区的文化研究共3篇认同与发展——一个边疆汉人移民社区的文化研究1认同与发展——一个边疆汉人移民社区的文化研究近年来,随着我国西部和北部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汉族人移居到边疆地区。

这些移民不仅带来了繁荣、发展和进步,也带来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

本文通过对一个边疆汉人移民社区进行文化研究,探讨移民对当地文化认同和发展的影响。

这个边疆汉人移民社区位于西北地区,是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的地区之一。

社区人口以汉族为主,其中大部分是经商者,也有些从事原生态农业、畜牧业等传统产业。

社区具有较强的文化认同和地方意识,同时也在不断接受新的文化元素。

首先是移民对当地文化和风俗的认同和融合。

由于移民来自不同的地区和文化背景,他们对当地的文化和风俗有着不同的认识和态度。

一部分移民将这些文化和风俗视为陌生和不可接受的,更倾向于将自己的文化和习惯带入当地。

但绝大多数移民却凭借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尊重当地文化和风俗,积极融入当地社区,同时也在不断将自己的文化元素融入当地。

例如,社区的主要节日是当地的传统节日,但是在庆祝过程中也会加入一些汉族传统的文化元素。

这种文化融合的态度和实践不仅有助于移民更好地适应当地,也有利于文化的互动和交流。

其次是移民对当地经济与产业的发展带来的影响。

移民作为一个新的群体,他们带来了资本、技术和人才等多种资源。

这些资源在促进当地经济和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例如,移民中的经商者通过将市场和资本引入当地,促进了当地的商业活动和产品销售。

同时,移民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创新思维,对当地的生产与服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社区中有许多移民从事农业和畜牧业,他们带来的新技术和新品种,促进了当地的农业和畜牧业现代化发展。

这种资源共享和互动有助于推动当地经济和产业的发展,也有助于移民与当地居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最后是移民对当地文化和社区建设的影响。

《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至汉代居民人种类型综合研究》

《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至汉代居民人种类型综合研究》

《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至汉代居民人种类型综合研究》一、引言东北地区作为中国的重要区域,其历史悠久,文化丰富。

从新石器时代至今,东北地区的居民人种类型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变化。

本文旨在通过对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的居民人种类型进行综合研究,揭示该地区人类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特点。

二、新石器时代居民人种类型新石器时代,东北地区的居民主要以蒙古人种为主,同时还存在少量的通古斯人种和其他混合类型。

这些人群的迁入和融合,形成了新石器时代东北地区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结构。

在这一时期,东北地区的居民已经开始使用磨制石器,并发展出了独特的农业和狩猎文化。

三、夏商西周时期居民人种类型夏商西周时期,东北地区的居民人种类型开始出现变化。

随着中原文化的传入和影响,一些新的文化元素开始在东北地区出现。

同时,东北地区原有的居民也开始与外来人口进行融合。

这一时期,东北地区的居民在保持原有文化传统的同时,也开始吸收中原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四、秦汉时期居民人种类型秦汉时期,东北地区的居民人种类型进一步发生变化。

随着中原王朝对东北地区的开发和管理,大量的中原人口开始迁入东北地区。

这些人口的迁入,使得东北地区的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同时,随着中原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和影响,东北地区的文化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一时期的东北地区居民,在保持原有文化传统的同时,也开始接受中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五、综合研究综合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的居民人种类型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东北地区的人种类型呈现出多元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在历史的长河中,东北地区的居民在保持自身文化传统的同时,也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同时,人口的迁入和融合也使得东北地区的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了东北地区的历史发展,也影响了该地区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生活。

六、结论通过对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至汉代居民人种类型的综合研究,我们可以看出该地区人类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地区汉族移民文化变迁刍议
作者:杜有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年第02期
摘要东北文化的独特性与移民文化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东北居民除了少数原始土著居民,大部分都是由关内移民而来的。

所以,要想了解东北文化,就要对东北的移民文化进行了解。

鉴于此,文章主要从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个方面,探讨了汉族移民对东北地区文化的影响,希望对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东北地区汉族移民文化变迁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东北移民是指发生于清朝初年并延续到民国末年的由内地向东北的自发性移民潮,即俗称的“闯关东”。

这场大移民既是对原来的东北社会形态的改造,也是为其后的东北社会独特性的奠基。

在这场大移民社会运动中,东北地区的文化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这次文化变迁中,外来的汉民族文化与东北原土著民的满文化为主的地方文化发生了接触、碰撞和整合,最终以汉文化全面取代满文化而告终。

1汉族移民对东北地区物质文化的影响
1.1物质生产文化的变革
随着大量汉族移民迁入东北地区,东北地区的物质生产文化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大量移民的迁入不但给东北地区带来了诸多的劳动力,同时还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经验。

其中,关内移民带来了先进的旱田种植技术,如山东人“一年种荞,一年种麦,三年种粟。

且知审定地味之干湿,区别农作物之种子,使地力不虚耗,秋获时无不收美满之结果。

”20世纪初,达斡尔族的农业经济得到了极快的发展,不但耕作方式得到了改进,农作物的品种也有所增加,东北地区开始种植谷子、玉米、小麦、大豆等作物。

鄂温克族的农业在周边民族尤其是汉族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种植燕麦、荞麦、糜子、玉米、谷子等。

满族还学习汉人选择良种,施肥等农业技术,种植粘玉米、粘高粱等,到20世纪30年代农业发展已经接近汉族人水平。

1.2物质生活文化的变迁
1.2.1饮食文化
在清代之前,东北地区原生民族的饮食文化较为落后。

随着关内人民与朝鲜人民的迁入,其饮食文化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对于关内移民与朝鲜移民来说,其大都为农耕民族,饮食结
构以粮食为主。

赫哲人在移民的影响下,也开始种植萝卜、白菜、葱、蒜、马铃薯、菠菜等蔬菜,丰富了饮食内容。

20世纪初,东北民族普遍出现了种植业,蔬菜品种增多,并代替了野菜。

满族人改变了早期以肉食为主的饮食结构,粮食逐渐成为主食。

蒙古人大批从事农业生产后,饮食结构中的粮食种类增加,小米为必需食料,冬间常食乔面。

清代中期以后,茶叶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饮茶成为蒙古人的普遍习惯。

1.2.2服饰文化
由于东北地区汉族移民的迁入,其服饰文化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

在过去,东北地区的许多民族都是以裘皮衣为主,而随着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其逐渐开始接触棉布,并穿上了布衣。

例如,清代末期以后,以兽皮制衣的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也开始穿用布料制成的衣服。

蒙古族和满族也都输入汉族的布匹和绸缎,穿上了绸布衣裳。

此外,在汉族服饰的影响下,满族的旗袍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清朝晚期时,旗袍由四面开叉改为左右开叉或不开叉,马蹄袖改为平袖。

女旗袍也不断变化,由原来的宽腰直筒式演变为曲线型式样,成为中国传统女装的代表。

2移民对东北地区精神文化的影响
2.1人生礼俗的变迁
2.1.1婚姻习俗
在汉族移民文化的影响下,东北地区中各个民族的婚姻习俗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在过去,东北地区实行收继婚与早婚,而在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汉人看来,收继婚是有悖伦常的。

所以,各族对收继婚进行了限制甚至取缔。

如满族逐渐取缔了收继婚,才有了“行辈不一,不准通婚”的禁忌。

后来的满族婚姻虽没有六礼之说,但也要有“父母之命,媒灼之言”,必须经“通媒”、“相看”、“订亲”、“迎亲”等礼仪。

此外,由于汉族婚姻习俗的影响,满族早婚现象也不断减少。

到民国时期,满族人的结婚年龄与汉族已经相差不多。

在过去,东北地区各民族中是禁止满汉通婚的,而随着满汉交往日益频繁,一部分满族人也开始和汉族人通婚,这条禁忌也逐渐被取缔了。

2.1.2丧葬习俗
在过去,东北地区中人死后通常采用火葬的方式,而汉族人民则认为人的灵魂是不灭的,先人会荫庇后人。

死者最好的归宿就是“入土为安”,进行火葬是十分不孝和残忍的行为。

受到汉族移民丧葬习俗的影响,东北地区的各民族逐渐从火葬发展为以土葬为主。

当然,汉族移民也吸取了东北原生民族积极的、有实用价值的丧葬习俗。

如汉民族有“守孝三年”的习俗。

而满族治丧较汉族简单的多,老人去世后,虽然孝子在百日之内,不许剪发,不许参加宴会和从事文娱活动,但并不是停止一切生产活动,这种习俗有利于发展生产,就被汉族移民吸收。

2.2民间信仰的改变
萨满教被称为东北的精神文化,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蒙古族、满族等许多民族都信仰过萨满教。

由于满汉之间日益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信仰萨满教的人越来越少,如长期居于关内与汉族杂居的满族人、居于东北交通便利区域的满族人,基本上将传统的萨满教遗忘。

满族、蒙古族、赫哲族等民族普遍接受了佛教、道教文化,也供奉释迦牟尼、观世音菩萨以及关帝圣君、狐仙、黄仙等汉人信仰的神。

而汉族移民在与满族人的长期接触中,却接受了萨满教信仰。

3结束语
总的来说,随着汉族移民的迁入,东北地区各民族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改变,同时汉族移民也吸收了东北地区良好的传统文化,两者相互交融,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智超.东北移民文化及其文学初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5,31(06):122-123.
[2] 林琳.东北移民创业文化的历史变迁与当代价值[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190-19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