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移民东南亚的四个阶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人移民东南亚的四个阶段
第一波移民潮,是明朝洪武年间(1405年),正是大明朝鼎盛时期。

郑和奉明成祖之命,率一支二万八千人的队伍,分乘63艘大船,七下西洋,五入马六甲,带出大马史上第一波小规模华人移民,而这最早一波的集体中国移民就被称为马六甲峇峇娘惹,这一群体以及后代,接受马来文教育,口操马来文,除了面孔为华人特徵外,其余已被同化为马来人,至于和中国的情意结,时至今日以荡然无存。

第二波移民潮,发生在18世纪末,随欧洲国家资本主义的兴起,航海技术
进步,第二期移民多与英国人、荷兰人在南洋的经济活动有关,这期移民身份混杂,有商人、塾师、工匠、僧侣、厨役、农夫、裁缝、苦力,甚至是难民、反清复明的帮会分子等等。

他们中间除被卖猪仔外,另些人依靠微小资本和专长,投靠会党帮派和峇峇望族,或与英人及马来贵族交往,逐渐形成了早期商业网络,许多上流社会华人子弟入英校学习,英语成为通用语言,逐渐英化。

他们加入类似"海峡英国华人协会"式的组织,宣誓效忠英女皇,他们也被称为海峡殖民地荅荅。

显然这批移民潮中国化特徵越来越少,自然与当今中国的情感连接也已淡漠。

第三波移民潮为鸦片战争时期,西方列强用枪炮强敲开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

英国人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规定"中国不得禁阻英国人僱佣华人往海外工作"。

由于马来半岛及海峡殖民地(包括马六甲,槟城以及新加坡)的锡矿、胶园、种植及筑路的劳力需求,英国人通过帮会、代理、客头等中介机构,大规模引进中印外劳,这期华南外劳人口大军急速飙升,到1911年,马来半岛及海峡殖民地的华裔共有87万4200人。

其中,第三期移民人口是第一期的几百倍,是第二期的几十倍。

而马六甲峇峇、海峡殖民地峇峇都迅速沦为华裔少数族群。

这期华南劳工没有政治倾向,不懂英巫语言,不暗文字,不懂中国官话,只会说闽南话、潮州话、客话、粤语及海南话等华南地方性语言,彼此无法沟通,全由帮会控制。

第四波移民潮,鉴于大马半岛殖民地资源开发对大量外劳的需要,加上中国国内的政治因素,导致这阶段移民带入很多政治倾向,如清末康有为系列,辛亥孙中山系列,民国国民党系列,抗战共产党系列,以及独立前期的新中国系列,使得这一时期的移民具有左倾激进思想,在人数上,第三期和第四期华人移民的总数,是第一、二期的成百上千倍。

第四波的移民华人对中国充满了情意结。

目前马来西亚700多万华人人口中,其中300多万可以使用华语沟通,由于大马种族政治的影响,使用华语沟通的华人对华人族群的民族性,华文教育以及华人文化有更多的重视与责任感,自然对中国因素有更多的倾向度。

但是也依照不同年龄阶层对中国因素的感触也不一样。

比较年老阶层,受到第四波移民潮的影响,对中国因素最为敏感;中年层,由于大部分中年阶层的华人是中小企业的商家,对于中国崛起,中国在马来西亚的投资,中国与马来西亚交好,表示欢迎和十分乐见;而青年阶层,虽然有种族政治影响,华人民族本位意识很强,但作为马来西亚人的国家意识也很强,他们普遍认为,他们生在马来西亚长在马来西亚,就是马来西亚人,中国和他们的生活很遥远。

除此之外,中国崛起带动经济成长,是现代社会发展吸引华人社群的一个强有力的中国因素,据大马默迪卡民调中心就马来西亚人如何看待中国在大马投资的数据显示,分别有76%的马来西亚华人和65%的马来人认为中国带来的好处多于坏处。

马来西亚文化与经济促进会拿督郑有文博士对《超讯》传媒表示,中国经济因素增加了华人与中国的联系,而且普遍表示欢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