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教案

合集下载

《发动机》公开课教案

《发动机》公开课教案

《发动机》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发动机的基本概念、结构和工作原理。

2. 培养学生对发动机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汽车行业的发展和环保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发动机的基本概念解释发动机的定义、作用和分类。

2. 发动机的结构介绍发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如气缸、活塞、曲轴、凸轮轴等。

3. 发动机的工作原理讲解内燃机和外燃机的工作原理,以及四冲程发动机和二冲程发动机的区别。

4. 发动机的性能指标介绍发动机的功率、扭矩、燃油消耗率等性能指标及其含义。

5. 发动机的维护与保养讲解发动机的日常维护保养方法,如更换机油、空气滤清器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发动机的相关问题。

2. 使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发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 安排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拆装发动机,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2. 发动机模型3. 发动机拆装工具4. 相关视频资料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发动机基本概念、结构和工作原理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3.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发动机拆装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汽车行驶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发动机在汽车运行中的作用。

2. 讲解发动机基本概念:解释发动机的定义、作用和分类。

3. 介绍发动机结构:展示发动机模型,讲解气缸、活塞、曲轴、凸轮轴等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4. 讲解发动机工作原理:详细阐述内燃机和外燃机的工作原理,以及四冲程发动机和二冲程发动机的区别。

5. 介绍发动机性能指标:讲解功率、扭矩、燃油消耗率等性能指标及其含义。

七、课堂互动1. 提问:让学生回答关于发动机的基本概念、结构和工作原理的问题。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第一章:汽车发动机概述1.1 教学目标1.1.1 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功能和重要性。

1.1.2 让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的分类和基本结构。

1.1.3 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性能评价指标。

1.2 教学内容1.2.1 汽车发动机的定义与功能1.2.2 汽车发动机的分类1.2.3 汽车发动机的基本结构1.2.4 汽车发动机的性能评价指标1.3 教学方法1.3.1 讲授法: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功能、分类和性能评价指标。

1.3.2 直观演示法:展示汽车发动机实物模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发动机结构。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提问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4.2 讲解:详细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功能、分类和性能评价指标。

1.4.3 演示:展示汽车发动机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并了解发动机结构。

1.4.4 互动: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发动机的各个部件,加深学生对发动机结构的理解。

1.4.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汽车发动机的重要性。

第二章: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2.1.1 让学生了解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2.1.2 让学生掌握汽油发动机的四个冲程。

2.1.3 让学生了解汽油发动机的燃油喷射系统。

2.2 教学内容2.2.1 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2.2.2 汽油发动机的四个冲程2.2.3 汽油发动机的燃油喷射系统2.3 教学方法2.3.1 讲授法:讲解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四个冲程。

2.3.2 互动教学法:让学生参与发动机工作原理的讨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2.4.2 讲解:详细讲解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四个冲程。

2.4.3 互动: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发动机的四个冲程,加深学生对汽油发动机工作原理的理解。

2.4.4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汽油发动机燃油喷射系统的作用。

《汽车发动机原理》教案

《汽车发动机原理》教案

《汽车发动机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原理和工作过程;2.掌握汽车发动机的结构和各部件的功能;3.理解并能够运用相关的发动机术语和技术指标。

二、教学重点:1.汽车发动机的基本原理和工作过程;2.汽车发动机的结构和各部件的功能。

三、教学难点:1.对汽车发动机的各个部件的功能进行理解和掌握;2.掌握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和相关技术指标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放映一段汽车发动机工作过程的视频,引起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知识介绍(20分钟)通过讲解相关发动机术语和基本原理,让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和结构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1)发动机的定义和作用;(2)四冲程发动机工作过程的讲解;(3)发动机的结构和各部件的功能介绍。

3.实例分析(30分钟)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发动机,引导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和结构有更深入的理解。

(1)自然吸气发动机和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比较;(2)汽油发动机和柴油发动机的比较;(3)两冲程发动机和四冲程发动机的比较。

4.学生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其中一特定部件的功能,并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

5.师生互动(15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解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和结构。

6.拓展延伸(10分钟)通过课后阅读或实验课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汽车发动机的了解和认识。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小组讨论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汽车发动机原理的理解程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资源:1.视频资料:展示汽车发动机工作过程的视频;2.PPT:教师用于讲解发动机的基本原理和结构的幻灯片;3.实例资料:分析不同类型发动机的实例资料;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原理和工作过程,并理解发动机的结构和各部件的功能。

通过小组讨论和师生互动的形式,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发动机教案

发动机教案

发动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发动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构造。

2. 能够准确地说明发动机的工作过程。

3. 掌握基本的发动机维护和保养知识。

二、教学重难点:1. 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构造。

2. 发动机维护和保养知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发动机的图片或者一个真实的发动机示意图,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猜测这是什么,并问道他们是否见过或听说过发动机。

2. 理论知识讲解(20分钟)用简单的语言和图示,讲解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构造,包括燃烧室、汽缸、活塞、曲轴等。

强调发动机是整个汽车的心脏,是汽车能够运转的关键部件。

3. 实例分析(15分钟)通过几个实际例子,引导学生分析发动机在不同工作状态下的工作过程,如启动、加速、行驶、停车等,帮助学生理解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4. 维护与保养(20分钟)讲解发动机的常见故障及对策,如漏油、冒烟、异响等,以及如何进行日常的发动机保养,如定期更换机油、清洁空气滤清器等。

强调保养发动机的重要性,可以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5. 板书总结(5分钟)将重要的知识点总结在黑板上,帮助学生复习和记忆。

6. 检测与讨论(15分钟)出示几道选择题和简答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检测他们对发动机知识的掌握情况。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相关的讨论和解答疑惑。

7. 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学生掌握的重要知识点和技能。

四、教学方法:1. 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

2. 以图示和实例分析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构造。

3. 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发动机维护和保养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参与度和反馈情况。

2. 学生对发动机工作原理和构造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发动机维护和保养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构造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发动机的日常维护和保养也有了基本的认识。

但是,由于时间有限,只能涉及到发动机的一些基本知识,还需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进一步加深理解。

发动机的总体构造授课教案

发动机的总体构造授课教案

发动机的总体构造授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发动机的定义、作用和分类。

2. 使学生掌握发动机的总体构造,包括气缸、活塞、曲轴、配气机构、燃料供给系统等。

3. 培养学生对发动机维修和保养的基本技能。

二、教学内容:1. 发动机的定义和作用2. 发动机的分类3. 发动机的总体构造3.1 气缸3.2 活塞3.3 曲轴3.4 配气机构3.5 燃料供给系统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发动机的总体构造及其功能。

2. 教学难点:配气机构和燃料供给系统的原理及维护。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发动机的定义、作用和分类。

2. 使用图解法展示发动机的总体构造,使学生直观了解各部件的功能。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维修和保养技能。

五、教学准备:1. 准备发动机的图片、图表和案例资料。

2. 准备教学PPT,展示发动机的总体构造和各部件功能。

3. 准备发动机实物或模型,供学生观察和操作。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发动机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发动机的定义、作用和分类,让学生了解发动机的基本概念。

3. 展示发动机的总体构造图片,讲解各部件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4. 深入讲解气缸、活塞、曲轴、配气机构和燃料供给系统的原理和功能。

5. 分析实际案例,讲解发动机维修和保养的方法和技巧。

6. 课堂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七、课堂练习:1. 根据所学内容,绘制发动机的总体构造图。

2. 列举发动机的分类及其特点。

3. 描述气缸、活塞、曲轴、配气机构和燃料供给系统的作用。

八、课后作业:1. 复习发动机的总体构造及其功能。

2. 了解发动机的维修和保养方法。

3. 收集有关发动机的最新技术和发展动态。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2.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十、课程拓展:1. 邀请发动机生产企业的技术人员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发动机生产工艺和新技术。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第一章:汽车发动机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功能和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类型和基本结构。

1.2 教学内容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和功能汽车发动机的类型(如: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汽车发动机的基本结构(如:气缸、活塞、曲轴等)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功能和重要性。

采用直观演示法,展示汽车发动机的类型和基本结构。

1.4 教学活动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功能和重要性。

展示汽车发动机的类型和基本结构,引导学生了解各部分的作用。

第二章:气缸与活塞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气缸和活塞的结构、功能和重要性。

让学生掌握气缸和活塞的维修方法。

2.2 教学内容气缸的结构、功能和重要性活塞的结构、功能和重要性气缸和活塞的维修方法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气缸和活塞的结构、功能和重要性。

采用实践操作法,演示气缸和活塞的维修方法。

2.4 教学活动讲解气缸和活塞的结构、功能和重要性。

演示气缸和活塞的维修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第三章:曲轴与连杆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曲轴和连杆的结构、功能和重要性。

让学生掌握曲轴和连杆的维修方法。

3.2 教学内容曲轴的结构、功能和重要性连杆的结构、功能和重要性曲轴和连杆的维修方法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曲轴和连杆的结构、功能和重要性。

采用实践操作法,演示曲轴和连杆的维修方法。

3.4 教学活动讲解曲轴和连杆的结构、功能和重要性。

演示曲轴和连杆的维修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第四章:配气机构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配气机构的概念、功能和重要性。

让学生掌握配气机构的维修方法。

4.2 教学内容配气机构的概念、功能和重要性配气机构的组成(如:气门、气门座、气门弹簧等)配气机构的维修方法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配气机构的概念、功能和重要性。

采用实践操作法,演示配气机构的维修方法。

4.4 教学活动讲解配气机构的概念、功能和重要性。

《汽车发动机原理》教案

《汽车发动机原理》教案

《汽车发动机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2. 使学生掌握发动机的各个部件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3. 培养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汽车发动机的基本组成:气缸、活塞、曲轴、凸轮轴、气门、火花塞(汽油机)、点火线圈(柴油机)、冷却系统、润滑系统等。

2. 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四冲程循环、燃烧过程、排放处理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汽车发动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及各个部件的作用。

2. 教学难点:发动机内部工作过程的动态理解,以及各个部件相互关系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发动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及各个部件的作用。

2. 利用图片、动画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发动机的工作过程。

3. 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汽车发动机在汽车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发动机的基本组成:逐一介绍气缸、活塞、曲轴等主要部件,并解释它们的作用。

3. 讲解发动机的工作原理:详细讲解四冲程循环、燃烧过程等,让学生了解发动机的工作过程。

4. 分析各个部件的相互关系:阐述气缸、活塞、曲轴等部件如何协同工作,完成发动机的工作任务。

5. 课堂讨论:邀请学生发表对汽车发动机的认识,解答学生的疑问。

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发动机的组成示意图,并简要说明各个部件的作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发动机组成示意图的绘制及其部件作用的说明,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3. 知识测试:通过简答题或选择题测试学生对发动机原理的理解,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汽车维修技师或工程师来校讲座,分享实际工作中的发动机维修和保养经验,增加学生的实践认识。

《发动机》公开课教案

《发动机》公开课教案

《发动机》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发动机的基本概念、类型和原理。

2. 使学生掌握发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3. 培养学生对发动机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发动机的基本概念解释发动机的定义,介绍发动机在汽车和机械设备中的重要性。

2. 发动机的类型介绍不同类型的发动机,如内燃机、电动机、蒸汽机等,并比较它们的优缺点。

3. 发动机的工作原理详细解释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包括吸气、压缩、燃烧和排气四个冲程。

4. 发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介绍发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如气缸、活塞、曲轴、凸轮轴、气门等,并解释它们的作用。

5. 发动机的性能指标解释发动机的功率、扭矩、燃油消耗率等性能指标,并介绍它们对汽车性能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如图片、视频和动画,以增强学生的直观理解。

3. 组织小组讨论和报告,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合作。

4. 进行实际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四、教学资源1. 教案、PPT和教学素材。

2. 发动机模型或图片。

3. 实验设备(如发动机实验台架)。

4. 参考书籍和学术资料。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

2. 小组讨论和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报告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实验观察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和对发动机工作原理的理解程度。

4. 课后作业和测验:通过课后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对发动机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发动机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基本概念:讲解发动机的定义,引出发动机的类型和作用。

3. 讲解工作原理:详细讲解内燃机的工作原理,让学生理解发动机的工作过程。

4. 讲解主要组成部分:讲解发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强化学生对发动机结构的认识。

5. 讲解性能指标:讲解发动机的性能指标,帮助学生了解发动机性能的评价标准。

汽车发动机教案范文

汽车发动机教案范文

汽车发动机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原理和构造。

2.掌握发动机的分类和工作循环。

3.能够解释汽车发动机的工作过程。

4.能够分析和解决发动机故障。

二、知识准备1.学生需要了解汽车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2.学生需要了解内燃机的工作原理。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0分钟)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汽车发动机的图片和视频,介绍发动机的作用和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汽车发动机是怎样工作的呢?第二步:讲授汽车发动机的基本原理(20分钟)1.汽车发动机的分类:分为汽油发动机和柴油发动机。

2.汽车发动机的构造:包括气缸体、曲轴、连杆、活塞等。

3.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循环:四冲程循环包括进气冲程、压缩冲程、工作冲程、排气冲程。

第三步:演示汽车发动机的工作过程(30分钟)教师可以借助动画或模型来演示汽车发动机的工作过程,详细讲解每个冲程的具体操作和功能。

第四步:讲解汽车发动机的故障原因和解决方法(30分钟)1.学生可以参考教材或其他资料,了解常见的发动机故障原因,如点火系统故障、燃油系统故障等。

2.学生应该了解如何通过检查发动机故障码、清洁发动机、更换故障部件等方法来解决发动机故障。

第五步:总结和讨论(10分钟)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发动机的重要性和日常维护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进行讨论和交流。

四、教学评估1.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选择题或简答题来检测学生对汽车发动机原理和工作原理的理解。

2.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互动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能力。

五、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通过参观汽车修理厂或拆解废弃的汽车发动机来进一步了解发动机的结构和维修方法。

2.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或参加相关培训来进一步提升对汽车发动机的了解和维修能力。

总结:汽车发动机作为汽车的心脏,是汽车正常运行的重要部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原理和工作过程,能够分析和解决常见的发动机故障。

《发动机原理及汽车理论》课程教案

《发动机原理及汽车理论》课程教案

《发动机原理及汽车理论》课程教案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发动机原理及汽车理论2. 课时安排:100分钟3. 授课对象:汽车工程专业学生4.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发动机的基本原理和工作过程。

使学生掌握汽车理论的基本知识和应用。

培养学生对汽车行业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1. 发动机概述介绍发动机的定义、分类和作用。

讲解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

2. 发动机的工作原理讲解内燃机的工作原理。

介绍发动机的燃烧过程和排放控制。

3. 发动机的组成部分分析发动机的曲轴连杆机构。

讲解发动机的配气机构和燃油系统。

4. 汽车理论讲解汽车的动力学原理。

介绍汽车的运动控制和操控性能。

5. 汽车发动机的维修与保养讲解汽车发动机的维修和保养知识。

介绍汽车发动机的故障诊断和排除方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发动机原理和汽车理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演示法:通过实物或动画演示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和汽车的运动原理。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和回答,检查学生对发动机原理和汽车理论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习题和案例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3. 实践操作:安排发动机拆装和汽车操控实验,检验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发动机原理及汽车理论》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的PPT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

3. 实物模型:展示发动机和汽车的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原理和结构。

4. 视频资料:播放相关的教学视频,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程度。

六、教案设计与实施1. 设计思路:以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就业方向为导向,结合行业标准和最新技术发展。

采用案例导入、理论讲解、互动讨论和实操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活动设计:导入: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发动机原理和汽车理论的兴趣。

《发动机》公开课教案

《发动机》公开课教案

《发动机》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发动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2)让学生掌握发动机的维护和保养方法;(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动机的相关知识;(2)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加深对发动机的理解;(3)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汽车行业的兴趣和热情;(2)使学生认识到发动机在汽车中的重要地位;(3)引导学生关注发动机的环保和节能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发动机的基本结构:(1)气缸盖;(2)气缸体;(3)活塞;(4)曲轴;(5)凸轮轴;(6)气门组;(7)冷却系统;(8)润滑系统。

2. 发动机的工作原理:(1)四冲程发动机的工作原理;(2)两冲程发动机的工作原理;(3)电喷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3. 发动机的维护和保养:(1)定期更换机油;(2)定期清洗空气滤清器;(3)定期调整火花塞间隙;(4)定期检查制动系统;(5)定期检查发动机的密封性能。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发动机的基本结构;(2)发动机的工作原理;(3)发动机的维护和保养方法。

2. 教学难点:(1)发动机的工作原理;(2)发动机的维护和保养方法的具体操作。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发动机的相关知识;(2)准备教学PPT;(3)准备实际发动机模型或图片;(4)准备相关案例材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发动机的相关知识;(2)准备笔记本,记录重点内容;(3)准备问题,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发动机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2)提问:“你们对发动机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思考;(3)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 教学基本结构:(1)讲解发动机的基本结构,结合PPT和实物模型展示;(2)讲解发动机的工作原理,结合PPT和实物模型展示;(3)讲解发动机的维护和保养方法,结合PPT和实际案例分析。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章节一:汽车发动机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和作用。

2. 掌握汽车发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

3. 理解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教学内容:1. 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和作用。

2. 汽车发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气缸、活塞、曲轴、凸轮轴、气门、火花塞、燃油喷射系统等。

3. 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四冲程循环。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和作用。

2. 学生观看汽车发动机的图片和视频,了解其主要组成部分。

3. 教师通过示例演示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4.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汽车发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工作原理。

章节二:发动机冷却系统教学目标:1. 了解发动机冷却系统的作用和重要性。

2. 掌握发动机冷却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3. 学会发动机冷却系统的检查和维护方法。

教学内容:1. 发动机冷却系统的作用和重要性。

2. 发动机冷却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水泵、散热器、冷却液、风扇等。

3. 发动机冷却系统的检查和维护方法。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发动机冷却系统的作用和重要性。

2. 学生观看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图片和视频,了解其主要组成部分。

3. 教师演示发动机冷却系统的检查和维护方法。

4. 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发动机冷却系统的检查和维护。

章节三:发动机润滑系统教学目标:1. 了解发动机润滑系统的作用和重要性。

2. 掌握发动机润滑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3. 学会发动机润滑系统的检查和维护方法。

教学内容:1. 发动机润滑系统的作用和重要性。

2. 发动机润滑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油泵、油底壳、滤清器、润滑油等。

3. 发动机润滑系统的检查和维护方法。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发动机润滑系统的作用和重要性。

2. 学生观看发动机润滑系统的图片和视频,了解其主要组成部分。

3. 教师演示发动机润滑系统的检查和维护方法。

4. 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发动机润滑系统的检查和维护。

章节四:发动机燃油系统教学目标:1. 了解发动机燃油系统的作用和重要性。

《发动机》公开课教案

《发动机》公开课教案

《发动机》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发动机的基本概念、结构和原理。

2. 使学生掌握发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3. 培养学生对发动机维修和保养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发动机的基本概念1.1 发动机的定义1.2 发动机的分类2. 发动机的结构2.1 发动机的组成部分2.1.1 气缸2.1.2 活塞2.1.3 曲轴2.1.4 凸轮轴2.1.5 气门组2.1.6 冷却系统2.1.7 润滑系统2.2 发动机的工作原理3. 发动机的主要性能指标3.1 功率3.2 扭矩3.3 燃油消耗率4. 发动机的维修与保养4.1 维修注意事项4.2 保养周期及内容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发动机的基本概念、结构和原理。

2. 利用实物模型或图片,展示发动机的各个组成部分。

3.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发动机的维修和保养方法。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发动机的实物模型或图片。

2. 准备发动机维修和保养的相关案例。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发动机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发动机的基本概念:介绍发动机的定义和分类。

3. 讲解发动机的结构:逐一讲解气缸、活塞、曲轴等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4. 讲解发动机的工作原理:阐述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和能量转化。

5. 讲解发动机的主要性能指标:介绍功率、扭矩和燃油消耗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6. 讲解发动机的维修与保养:强调维修注意事项,讲解保养周期及内容。

7. 案例分析:分析发动机维修和保养的实例,使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方法。

8.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检查对发动机知识的掌握程度。

9.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10.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11. 课后反思: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发动机基本概念、结构和原理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发动机的维修和保养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汽车发动机教案设计模板

汽车发动机教案设计模板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原理和组成。

2. 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汽车科技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1. 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2. 汽车发动机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教学难点:1. 理解内燃机工作循环中的四个冲程。

2. 掌握汽车发动机的组成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1. 汽车发动机模型或图片。

2. 相关教学视频。

3. 实验器材:小型内燃机模型、气球、水、玻璃瓶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汽车是如何动起来的吗?2. 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1. 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原理:- 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包括进气、压缩、燃烧、排气四个冲程。

- 内燃机的类型,如汽油机、柴油机等。

- 内燃机的优点和缺点。

2. 讲解汽车发动机的组成:- 曲柄连杆机构:将燃烧产生的热能转化为机械能。

- 配气机构:控制气门的开闭,实现进气和排气。

- 燃料供给系:提供燃料,保证发动机正常燃烧。

- 润滑系:减少运动部件间的摩擦,延长发动机使用寿命。

- 冷却系:降低发动机温度,保证发动机正常工作。

- 点火系:点燃混合气,使发动机燃烧。

- 起动系:启动发动机。

三、实践操作1. 分组进行小型内燃机模型的组装和实验。

2.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内燃机工作原理。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的认识。

2. 强调内燃机在汽车中的重要作用。

五、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不同类型汽车发动机的特点。

2. 拟定一个关于汽车发动机的实验方案,并准备实验器材。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提问、回答问题、实验操作等。

2. 实践操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学习兴趣:观察学生对汽车科技的兴趣,了解他们对汽车发动机的认识程度。

《发动机》公开课教案

《发动机》公开课教案

《发动机》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发动机的基本概念、结构和原理。

2. 使学生掌握发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3. 培养学生对发动机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发动机的基本概念:发动机的定义、分类和作用。

2. 发动机的结构:发动机的组成部分及其名称和功能。

3. 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内燃机的工作循环、四冲程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发动机的基本概念、结构和原理。

2. 教学难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动机的相关知识。

2. 使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发动机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

3. 进行实际操作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发动机的工作过程。

4. 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汽车行驶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发动机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发动机的基本概念:定义、分类和作用。

3. 展示发动机的结构:图片展示各部分名称和功能。

4. 讲解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内燃机工作循环、四冲程发动机工作原理。

5. 实际操作演示:展示发动机的工作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6.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讨论发动机的优缺点。

7.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学生对发动机基本概念、结构和原理的理解程度。

2. 实际操作演示:评价学生对发动机工作原理的直观理解。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拓展。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发动机的图片、视频和动画,生动形象地讲解发动机的相关知识。

2. 实际发动机模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发动机的结构。

3. 课后作业:提供相关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发动机的基本概念、结构和原理。

发动机原理初中生物教案

发动机原理初中生物教案

发动机原理初中生物教案课程目标:1. 了解发动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2. 掌握发动机的四个冲程及其作用。

3. 理解发动机的效率和性能指标。

教学重点:1. 发动机的基本组成。

2. 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四个冲程。

教学难点:1. 发动机的效率和性能指标。

教学准备:1. 发动机模型或图片。

2. 发动机工作原理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介绍发动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汽车、摩托车等。

2. 提问:同学们知道发动机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二、讲解发动机的基本组成(10分钟)1. 介绍发动机的各个部分,包括气缸、活塞、曲轴、进气门、排气门等。

2. 讲解各部分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三、讲解发动机的工作原理(10分钟)1. 介绍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包括四个冲程:进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

2. 讲解每个冲程的作用和特点。

四、讲解发动机的效率和性能指标(10分钟)1. 介绍发动机的效率,包括热效率和机械效率。

2. 讲解发动机的性能指标,如功率、扭矩、燃油消耗率等。

五、实践操作(15分钟)1. 观察发动机模型或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发动机的各个部分。

2. 引导学生分析发动机工作原理图,理解四个冲程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六、总结和布置作业(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发动机工作原理图,并写一篇关于发动机原理的小论文。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了解发动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问和解答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同时,通过实践操作和绘制原理图,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汽车发动机工作原理教案

汽车发动机工作原理教案

汽车发动机工作原理教案第一章:汽车发动机概述1.1 发动机的定义与作用讲解发动机的定义和它在汽车中的作用。

强调发动机是汽车的动力源泉。

1.2 发动机的分类介绍不同类型的发动机,如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等。

解释各种发动机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第二章:发动机的基本组成2.1 气缸与活塞讲解气缸和活塞的作用和结构。

解释气体在气缸中的压缩和膨胀过程。

2.2 曲轴与连杆介绍曲轴和连杆的作用和结构。

解释曲轴的旋转和连杆的往复运动。

第三章:发动机的工作原理3.1 进气与压缩讲解进气和压缩的过程。

解释进气门和排气门的开启和关闭。

3.2 燃烧与动力输出介绍燃烧过程和动力输出的原理。

解释燃油的喷射和点火过程。

3.3 排气与冷却讲解排气过程和冷却系统的原理。

解释排气门的开闭和冷却液的作用。

第四章:发动机的性能参数4.1 功率与扭矩介绍功率和扭矩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解释功率和扭矩对汽车性能的影响。

4.2 发动机的效率讲解发动机效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解释提高发动机效率的方法和意义。

第五章:发动机的维护与保养5.1 发动机的常规维护介绍发动机常规维护的内容和重要性。

解释更换机油、空气滤清器等的基本操作。

5.2 发动机的保养技巧讲解发动机保养技巧和方法。

解释定期保养对发动机寿命的影响。

第六章:发动机的进排气系统6.1 进气系统讲解进气系统的作用和组成,包括空气滤清器、进气歧管、节气门体等。

解释进气系统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6.2 排气系统介绍排气系统的作用和组成,包括排气歧管、催化转化器、排气尾管等。

解释排气系统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第七章:发动机的燃油系统7.1 燃油供应系统讲解燃油供应系统的组成和作用,包括燃油箱、燃油泵、燃油滤清器、燃油喷射器等。

解释燃油压力和燃油喷射对发动机燃烧效率的影响。

7.2 点火系统介绍点火系统的作用和组成,包括点火塞、点火线圈、点火模块等。

解释点火系统的原理和点火时机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第八章:发动机的冷却系统8.1 冷却系统的作用和组成讲解冷却系统的作用和组成,包括水泵、散热器、冷却液、发动机风扇等。

汽车发动机原理教案

汽车发动机原理教案

汽车发动机原理教案一、引言汽车发动机作为汽车的核心部件之一,其工作原理对于理解汽车运行机制和维修保养至关重要。

本教案旨在介绍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发动机的构造和运转原理。

二、背景知识1. 发动机的定义和作用发动机是一种将燃料的化学能以内燃机形式转化为机械能输出的装置,用于驱动汽车行驶和实现各种功能。

2. 发动机的分类按照燃烧方式分类:分为汽油发动机和柴油发动机;按照循环方式分类:分为四冲程发动机和两冲程发动机;按照气缸数分类:分为单缸发动机、多缸发动机。

3. 发动机的主要部件发动机由气缸、活塞、曲轴、汽缸盖、气门机构、点火系统、供油系统等部件组成。

三、教学内容1. 汽车发动机的四个工作过程描述汽车发动机的四个工作过程:(1)进气过程:气缸内空气燃料混合物进入;(2)压缩过程:气缸内空气燃料混合物被压缩;(3)燃烧过程:混合物被点火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4)排气过程:废气排出气缸。

2. 四冲程发动机的工作原理解释四冲程发动机的工作原理:(1)进气冲程:活塞下行,气门开启,混合气进入气缸;(2)压缩冲程:活塞上行,气门关闭,混合气被压缩;(3)燃烧冲程:点火系统点火,混合气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4)排气冲程:活塞再次下行,废气通过排气门排出。

3. 汽车发动机的热循环介绍汽车发动机的热循环:(1)正气循环:进气冲程和排气冲程;(2)反气循环:压缩冲程和燃烧冲程。

4. 发动机的启动方式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启动方式:(1)起动电机启动方式:利用起动电机转动发动机曲轴;(2)气动启动方式:利用压缩空气将活塞推动。

5. 发动机的排气系统和冷却系统简要说明发动机的排气系统和冷却系统:(1)排气系统:包括排气门、排气管、催化器等;(2)冷却系统:通过水循环冷却发动机。

四、实践活动1. 观察汽车发动机的构造带领学生参观汽车发动机零部件,了解发动机的构造和组成。

2. 模拟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利用模型或动画演示发动机的工作过程,让学生模拟理解发动机的四个工作过程。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第一章:汽车发动机概述1.1 教学目标1.1.1 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作用和分类。

1.1.2 让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

1.1.3 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

1.2 教学内容1.2.1 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和作用1.2.2 汽车发动机的分类1.2.3 汽车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1.2.4 汽车发动机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1.3 教学方法1.3.1 讲授法1.3.2 案例分析法1.3.3 小组讨论法1.4 教学步骤1.4.1 引入话题:汽车发动机的重要性1.4.2 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和作用1.4.3 介绍汽车发动机的分类1.4.4 分析汽车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1.4.5 探讨汽车发动机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1.4.6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1.5 作业布置1.5.1 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自己喜欢的汽车发动机的特点1.5.2 编写一篇关于汽车发动机发展历程的短文第二章:汽油发动机构造2.1 教学目标2.1.1 让学生了解汽油发动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2.1.2 让学生掌握汽油发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2.1.3 让学生了解汽油发动机的点火方式和供油系统。

2.2 教学内容2.2.1 汽油发动机的构造2.2.2 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2.2.3 汽油发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2.2.4 汽油发动机的点火方式和供油系统2.3 教学方法2.3.1 讲授法2.3.2 实物演示法2.3.3 小组讨论法2.4 教学步骤2.4.1 引入话题:汽油发动机的应用广泛性2.4.2 讲解汽油发动机的构造2.4.3 分析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2.4.4 介绍汽油发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2.4.5 探讨汽油发动机的点火方式和供油系统2.4.6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2.5 作业布置2.5.1 让学生绘制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图2.5.2 编写一篇关于汽油发动机点火方式和供油系统的短文第三章:柴油发动机构造3.1 教学目标3.1.1 让学生了解柴油发动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构的构造与维修知识,培养学生对汽车发动机构的认识和操作技能。

通过学习,学生将掌握汽车发动机构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及维修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汽车发动机构的基本组成;(2)掌握汽车发动机构的工作原理;(3)熟悉汽车发动机构的维修方法。

2. 技能目标:(1)能够识别汽车发动机构的各个组成部分;(2)能够操作汽车发动机构进行维修。

三、教学内容1. 汽车发动机构的组成:(1)发动机本体;(2)进排气系统;(3)燃油系统;(4)冷却系统;(5)点火系统。

2. 汽车发动机构的工作原理:(1)吸气过程;(2)压缩过程;(3)做功过程;(4)排气过程。

3. 汽车发动机构的维修方法:(1)发动机本体的维修;(2)进排气系统的维修;(3)燃油系统的维修;(4)冷却系统的维修;(5)点火系统的维修。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汽车发动机构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及维修方法。

2. 演示法:展示汽车发动机构的各个组成部分,并进行操作演示。

3. 实践操作法:学生分组进行汽车发动机构的拆装与维修实践。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汽车发动机构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及维修方法的掌握情况。

2.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对汽车发动机构维修的熟练程度。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巩固学生对汽车发动机构知识的理解。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汽车发动机构的基本组成及其功能。

2. 汽车发动机构的工作原理。

3. 汽车发动机构的维修方法。

教学难点:1. 汽车发动机构中各个系统的相互作用与协调。

2. 汽车发动机构复杂部件的维修技巧。

七、教学准备1. 教学场地:汽车发动机构实验室。

2. 教学设备:汽车发动机构模型、工具、设备。

3. 教学资料:教材、教案、PPT。

八、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汽车发动机构的构造与维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4.什么是动力成分混合气?什么是经济成分混合气?为什么?
55.发动机冷却系的故障有哪些?
课堂小结
通过本次课程的复习,对前面所学内容进行了一次回顾,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了对知识的进一步稳固。
作业布置
1.认真完成作业。
第课时
课时内容:第二次质量检测复习题(2)
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背诵掌握题目中的重点和难点
45.压缩比等于汽缸工作容积与燃烧室容积的比值。
53柴油机喷油器的作用是什么?对它有什么要求?
54.发动机烧机油的原因。
55.如何进行曲轴轴向间隙的调整。
课堂小结
通过本次课程的复习,对前面所学内容进行了一次回顾,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了对知识的进一步稳固。
作业布置
1.认真完成作业。
第课时
课时内容:第三次质量检测复习题(2)
A.气缸盖B.油底壳C.气缸体D.活塞环
41.汽油机使用盆形燃烧室有利于减少氮氧化合物的排放量。
42.活塞环的三隙一般都采用塞尺直接测量。
43.表面点火会造成关闭点火开关后发动机不熄火而继续运转。
44.发动机的有效功率随转速的变化而变化。
45.活塞销与销座及连杆小头的配合有半浮式及全浮式两种形式。
53.进气温度传感器的检修?
A.600 B.900 C.1200 D.1800
18.曲轴的轴向定位一般采用______。
A.一处定位B.二处定位C.三处定位D.四处定位
19."W"形燃烧室被广泛采用,它的喷孔数目一般选用______。
A.2孔B.4孔C.6孔D.8孔
20.如果三元催化转换器工作良好,后氧传感器信号波动______。
A.四B.五C.六D.七
8.大多数载货汽车和大、中型客车发动机都采用______。
A.上置式凸轮轴B.中置式凸轮轴C.下置式凸轮轴D.侧置式凸轮轴
9.活塞销采用______连接可使活塞销磨损均匀______。
A.EGR阀B.喷油器C.步时电机D.发动机转速与曲轴位置信号
10.下列各零件中属于活塞连杆组的是______。
12.下述各零件不属于气门传动组的是______。
A.气门弹簧B.挺住C.摇臂轴D.凸轮轴
13.爆震燃烧会______。
A.减小气缸的磨损B.降低发动机的燃油耗
C.降低发动机的工作温度D.降低发动机的输出功率
14.所有气缸工作容积之和称为发动机的______。
A.燃烧室容积B.气缸工作容积C.气缸总容积D.排量
A.不变B.提高C.降低D.一定
15.使冷却水在散热器和水套之间进行循环的水泵旋转部件叫做______。
A.叶轮B.风扇C.壳体D.水封
16.冷却液流经散热器的循环流动称为______。
A.大循环B.小循环C.再循环D.中循环
17.若拆掉节温器,冷却液会______。
A.只有大循环B.只有小循环C.大小循环同时进行D.不进行循环
2.活塞在制造中,其头部有一定锥度,主要是由于______。
A.节省材料B.可减少往复运动惯性力C.润滑可靠D.活塞在工作中受热不均匀
3.四缸发动机发火次序:1 - 3 - 4 - 2,第一缸处在做功行程,第三缸处在______。
A.进气行程B.压缩行程C.做功行程D.排气行程
4.采用双金属活塞的主要优点是______。
12.从示波器上看,波形的点火线延伸到了波形下面,甲认为"这是点火线圈极性接反所致";乙认为"这是火花塞故障所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
教学重点:名词解释
教学难点:综合题
教学方法:背诵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及步骤:(2课时)
组织教学:
课堂提问:
讲授新课
名词解释:
51.曲轴
52.浓混合气
11.机油粗滤器上装有旁通阀,当滤芯堵塞时,旁通阀打开机油______。
A.不经过滤芯,直流流回油底壳B.直接注入细滤器
C.直接进入主油道D.流回机油泵
45活塞在气缸内作匀速直线运动。
简答题:
53.如何用气缸压力表检测汽油机的气缸压力?
54.汽车冷启动为什么要求极浓混合气成分?
55.汽缸盖螺栓的拧紧顺序,为什么要分两次到三次拧到规定力矩?铸铁缸盖为什么要在发动机热机后再拧紧一次气缸盖螺栓?
课堂小结
通过本次课程的复习,对前面所学内容进行了一次回顾,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了对知识的进一步稳固。
7.下列零件不属于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的低压回路的是______。
A.输油泵B.滤清器C.溢油阀D.出油阀
8.采用两次调整法调整气门间隙时,两次旋转曲轴的转角差值为______。
A.180°B.360°C.540°D.720°
9.活塞销采用______连接可使活塞销磨损均匀。
A.全浮式B.半浮式C.固定式D.分开式
作业布置
1.认真完成作业。
第课时
课时内容:第一次质量检测复习题(2)
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背诵掌握题目中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名词解释
教学难点:综合题
教学方法:背诵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及步骤:(2课时)
组织教学:
课堂提问:
讲授新课
名词解释:
51发动机压缩比
52配气相位
11.属于曲轴的组成部分是______。
15.水冷式发动机上的蜡式节温器的蜡被泄漏时,会造成______。
A.小流只能进行大循环B.小流只能进行小循环
C.大小循环都能进行D.大小循环都不能进行
16.采用膨胀水箱把冷却系变成了一个______的封闭系统。
A.暂时性B.永久性C.开放性D.象征性
17.直列四缸四行程发动机相邻发火的两缸曲拐间夹角是______。
53.进气温度传感器的检修?
54.什么是动力成分混合气?什么是经济成分混合气?为什么?
55.发动机冷却系的故障有哪些?
课堂小结
通过本次课程的复习,对前面所学内容进行了一次回顾,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了对知识的进一步稳固。
作业布置
1.认真完成作业。
第课时
课时内容:第三次质量检测复习题(1)
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背诵掌握题目中的重点和难点
10.发动机的有效功率属于发动机的______。
A.动力性指标B.经济性指标C.排放性指标D.通过性指标
41.机油牌号:夏季用黏度高;冬季用黏度低。
42.汽缸垫安装时,应是带卷边的一面朝向缸盖和机体两个接触面之中易修正的或较硬的接触面。
43.对多缸发动机来说,所有气缸的工作行程都是同时进行的。
44.曲柄连杆机构由活塞连杆组和曲轴飞轮组两部分组成。
A.正时齿轮B.曲轴C.连杆D.扭转减振器
2.发动机过热会使充气效率______。
A.降低B.升高C.不变D.先降低后升高
3.______可减小零件的磨损。
A.增加零件的尺寸B.增加零件的质量
C.增加零件的表面硬度D.增加零件的刚度
4.某缸断火时易引起______排放增加。
A.NOB.HCC.COD.CO2
作业布置
1.认真完成作业。
第课时
课时内容:第二次质量检测复习题(1)
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背诵掌握题目中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名词解释
教学难点:综合题
教学方法:背诵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及步骤:(2课时)
组织教学:
课堂提问:
讲授新课
名词解释:
51.曲轴
52.浓混合气
1.下列各零件中不属于曲轴飞轮组的是______。
第课时
课时内容:第一次质量检测复习题(1)
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背诵掌握题目中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名词解释
教学难点:综合题
教学方法:背诵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及步骤:(2课时)
组织教学:
课堂提问:
讲授新课
名词解释:
51发动机压缩比
52配气相位
1.化油器供油量的多少取决于汽油泵的______。
A.泵室的大小B.泵膜行程的大小C.出油腔的大小D.进油腔的大小
5.采用分组喷射的四缸发动机,应该分为同组的气缸是______。
A.相邻工作的两缸B.相邻的两缸C.同时到达上止点的两缸D.任意两缸
6.在四冲程发动机的工作循环中,活塞在高气压气体压力的作用下由上止点向下止点运动是______。
A.进气行程B.压缩行程C.做功行程D.排气行程
7.发动机过热会使发动机早燃和爆燃的倾向______。
A.增加刚度B.限制活塞裙部的膨胀量C.节省材料D.减少往复运动的惯性力
5.多缸发动机为使各缸工作温度均匀,分水管上的孔______。
A.前小后大B.前大后小C.前后一样大D.两边大中间小
6.减速时______排放量最少,______排放量显著增加。
A.NOx......HCB.NOx......COC.HC......COD.CO......HC
A.皮带轮B.平衡重C.飞轮D.活塞
12.扭曲环所以会扭曲是因为______。
A.加工成扭曲B.环断面不对称C.气体压力的作用D.惯性力的作用
13.在进气行程中,柴油机吸入的是______。
A.汽油和空气的混合物B.柴油和空气的混合物
C.机油和空气的混合物D.纯净的空气
14.发动机过热会使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______。
56.汽车上的电脑都备有自诊断系统,调出故障码的方法有哪些?
57.汽缸盖的作用是什么?安装时有什么要求?
58.怎样检查曲轴的轴向间隙?曲轴的轴向间隙过大对发动机有何影响?
59.试述发动机气门响的故障诊断和排除方法。
课堂小结
通过本次课程的复习,对前面所学内容进行了一次回顾,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了对知识的进一步稳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