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僵菌简介
绿僵菌功能简介

绿僵菌
【适用范围】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的应用。
【产品特点】
绿僵菌的寄主范围比较广,能寄生半翅目、直翅目、鞘翅目、同翅目、膜翅目、鳞翅目、双翅目等8个目42科200多种昆虫,还能寄生螨类和线虫等。
绿僵菌对人、畜和作物无害,是当前研究和应用最多的虫生真菌之一,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世界各地已用绿僵菌对近百种农作物、林木及卫生害虫进行室内防治效果评价,对150多种昆虫进行了田间防治效果试验。
从防治规模来看,已发展成仅次于白僵菌的真菌杀虫剂。
绿僵菌对寄主的入侵,以体壁途径为主要方式,也可通过气门、消化道等多种途径侵染宿主。
主要过程为分生孢子附着昆虫表皮,孢子萌发,菌丝穿透表皮,菌丝在昆虫体腔内生长,产生毒素,寄主死亡,菌丝在寄主内大量繁殖,菌丝从体内穿出,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并发生扩散。
作为微生物杀虫剂,绿僵菌已经被许多国家登记注册并投入大规模使用。
当前国内外大规模推广应用的绿僵菌商品制剂主要是金龟子绿僵菌,对棉铃虫、桃小食心虫、玉米螟、甘蔗草秆螟、甘薯华叶甲、斜纹夜蛾、刚竹毒蛾、橄榄星室木虱、松褐天牛、白杨透翅蛾、马尾松毛虫、德国小和黑翅土白蚁等害虫均有明显效果。
【主要成分】绿僵菌分生孢子,发酵代谢产物、固态发酵基质。
绿僵菌

感染过程
绿僵菌侵染前后对比绿僵菌对寄主昆虫的感染与其它虫菌基本上相同。绿僵菌的分生孢子很容易附着于寄主 昆虫皮肤的节间处,当遇到适宜的温湿度,分生孢子即行萌发,产生芽管,并形成菌丝。菌丝可分泌能够溶解几 丁质的酶,溶解昆虫体壁。并借助菌对寄主侵入产生的压力,使菌丝侵入寄主的表皮,进而逐步向内侵染,侵入 昆虫的脂肪组织和肌肉。菌丝在昆虫体内繁殖,进而导致昆虫死亡。当寄主昆虫被绿僵菌初感时,在体壁可见到 黄褐色的斑点,由于受到绿僵菌毒素的作用,昆虫开始表现神经系统障碍的现象。幼虫取食停止,对刺激的反应 降低,最终死亡。死亡后的尸体僵化,虫体内的菌丝开始向体外伸延,虫尸很快被一层白色菌丝所包被,之后一、 二日,在菌丝上形成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则变为绿色或暗绿色。
黄绿绿僵菌( Metarhizium flavoviride)在察氏培养基上,菌落呈黄绿色,培养2周菌落直径达55mm。分 生孢子梗疏松轮状分枝,其上着生1-2个瓶梗,瓶梗杆状,顶部尖,大小为(7.2-12.5)μm×(1.8-3.0)μm。 分生孢子单胞,卵圆形,具不同的端部,大小为(7.2-9.3)μm×(3-4)μm,在瓶梗上形成向基性的链。
发现
最早发现绿僵菌的是梅契尼科夫,他在1879年观察到一批死亡的金龟子在昆虫死后两天,从它们身上生出菌 丝,尤其显著的是菌丝环绕着气门的周围。菌丝初为白色,随后变为绿色,最后呈暗绿色。
绿僵菌简介

-
四、绿僵菌的应用现状
杀虫剂 生物发酵 对 1 6 a , 1 7 a 一 环氧黄体酮进行 1 1 a
羟基化是利用微生物进行甾体药物合成的 一个重要反应, 得到的产物是生产醋酸 强的松、 强的松龙、 地塞米松等许多甾 体药物的重要中间体.
-
黄绿绿僵菌(1,2,3,小,大) 白色绿僵菌
-
一、绿僵菌属的系统分类
特征描述:菌丝分枝,有隔,无色光滑。 分生孢子梗从气生菌丝生出,直立、短小 或分化不明显;分生孢子直接生长在菌丝 上或由菌丝分化的分生孢子梗上,而不是 生长在分生孢子盘或分生孢子器内;分生 孢子梗和分生孢子都为无色,分生
-
二、绿僵菌的分离与鉴定
一、绿僵菌属的系统分类
和Milner: 门:真菌( E u m y c o t a )
亚门:子囊菌( As c o m y c o t i n a ) 纲:核菌( P y r e no m y c e t e s ) 目:球壳菌( S p h a e r i a l e s ) 科:麦角菌( C l a v i c i p i t a c e a e ) 属:绿僵菌(Metarhizium) 种:金龟子绿僵菌(1,2,小,大)
分离方法: 1.从体表有明显真菌感染症状的僵虫上分离。 2.从土壤中直接分离。 3.诱饵法收集。 鉴定方法——PCR法
-
三、绿僵菌的生物学特性
绿僵菌的生活力
温度:15℃~35℃
生长温度
20℃~30℃
生长适温
25℃
最适生长,孢子形成
湿度:<93%
98%~100%最适
温度与湿度对孢子的影响是相关的
绿僵菌菌剂培养及田间生物防治研究

绿僵菌菌剂培养及田间生物防治研究杨文彬(山西省医药与生命科学研究院,山西太原 030006)摘 要:绿僵菌作为重要的生物农药制剂,研究及应用非常广泛。
本研究通过试验探索了固体培养绿僵菌L8500-2x菌株的最佳培养基配方及工艺条件,进行了田间试验示范推广,为有效利用绿僵菌进行田间合理的防治提供了科学参考。
关键词:绿僵菌;菌剂培养;生物防治中图分类号:S47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028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是重要的昆虫病原真菌之一[1],将其作为主要生物活性成分的制剂,具有不污染环境、无残留、易生产、致病力强、持效期长、应用效果好、对非靶标生物安全等优点,其寄主范围广,可在8目30科200余种农林害虫上寄生,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2,3]。
近年来,由于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食品安全和健康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倍受重视,生物农药的研发及推广具有深刻意义[4]。
目前,绿僵菌生物农药的生产普遍采用液固双相发酵工艺,其固体载体多为大米和稻壳,国外绿僵菌生产的固体载体多为稻米[5]。
绿僵菌制剂的剂型主要有粉剂、可湿性粉剂等,其助剂的成分和配比是当前研究热点。
本研究为了大量生产绿僵菌菌剂用于田间农作物害虫的防治,先采用液体发酵培养绿僵菌L8500-2x菌剂,再采用固体发酵培养绿僵菌L8500-2x菌粉,进行田间试验示范推广,可为有效利用绿僵菌防治农作物病害提供参考,为适应绿色农业的发展要求,减少高毒、高残留化学农药的使用提供科学方法。
1试验材料与方法1.1 绿僵菌L8500-2x菌株固体发酵培养载体的筛选1.1.1试验材料绿僵菌培养载体:麦麸、硅藻土、磷酸钙、锯末、谷糠、玉米粉;试验害虫是菜青虫2代幼虫。
1.1.2试验方法[6]利用麦麸、硅藻土、磷酸钙、锯末、谷糠、玉米粉等廉价物质作为基质进行绿僵菌L8500菌剂的生产,观察不同供试载体对绿僵菌菌丝生长、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的影响,经对比试验,确定固体培养绿僵菌L8500-2x 菌种的最佳培养基配方及工艺条件[7]。
[3]绿僵菌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3]绿僵菌的研究现状及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a2aed04ecf84b9d528ea7abe.png)
自从1879年梅契尼柯夫最先从奥地利金龟上分离到金龟子绿僵菌以来,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近20年来,随着巴西和澳大利亚广泛使用金龟子绿僵菌防治甘蔗和牧草害虫取得较大进展,以及在非洲用黄绿绿僵菌(Metarhizium flavoviride )防治蝗虫实验的初步成功,借助于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大规模使用,人们在关注绿僵菌的同时,对它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深入。
1绿僵菌属的系统分类现状自Sorokin 于1883年建立绿僵菌属Metarhizium 以来,先后发表10余个种,由于不同作者采用的标准不一致,故分类状况比较混乱,目前国际上广泛接受的分类观点是Tulloch 建立的,他将绿僵菌属定为2个种,包括金龟子绿僵菌和黄绿绿僵菌,金龟子绿僵菌包括小孢变种和大孢变种[1]。
近年来,国内相继发表多个新种,但由于对其特征描述不尽完善收稿日期:2009-04-20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7BAD30B03);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桂科基0778006-8);广西农业科学院科技发展基金项目[2006004(Z )]作者简介:丁苗苗(1984-),女,安徽淮南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研究工作。
绿僵菌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丁苗苗1,于永浩2,3,曾涛2(1广西大学农学院,南宁530005;2广西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南宁530007;3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昆虫学系,广州510640)摘要: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在绿僵菌的分类、分离与鉴定方法、生物学特性和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绿僵菌在分子系统学研究、基因遗传育种、剂型的改进和扩大防治对象上已取得较大的进展,但与Bt 等杀虫微生物的研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提出应加强对高毒力绿僵菌菌株的筛选;在防治害虫时尽量减少湿度、紫外线以及土壤微生物和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等对绿僵菌防效的影响,以提高绿僵菌对靶标害虫的防治效果。
关键词:绿僵菌;分类;分离鉴定;生物学特性;应用;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S47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161(2009)11-1443-05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onMetarhizium spp.DING Miao-miao 1,YU Yong-hao 2,3,ZENG Tao 3(1Agricultural College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5,China ;2Plant Protection Institute ,Guangxi Academy ofAgricultural Sciences ,Nanning 530007,China ;3Department of Entomology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0,China )Abstract :The present study summarizes the researches on classification ,separ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metho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s of Metarhizium spp.,at China and abroad during recent years.Recently ,the molec-ular systemic research ,genic inheritance breeding ,improving dosage formulation and enlarging control objects in Metarhizium spp.made a great progress ,but there is still a large gap compared to that of insecticidal microorganism such as Bt .Therefore ,the screening of highly toxic strain of Metarhizium spp.should be explored ,and the influence of humidi-ty ,ultra-violet radiations ,soil microorganism ,and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ffecting Metarhizium spp.should be studied to enhance the controlling effects of Metarhizium spp.on target insect pests.Key words :Metarhizium spp.;classification ;separation ;identificatio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pplication广西农业科学2009年第40卷第11期1443··广西农业科学2009年第40卷第11期和各自所依据分种标准不一,因此也出现了对本属的鉴别性状和颜色变化幅度等特征的描述不够明确具体的现象。
绿僵菌防治的原理

绿僵菌防治的原理
绿僵菌(Beauveria bassiana)是一种寄生真菌,可用于有害昆虫的生物防治。
其防治的原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寄主感染:绿僵菌通过其孢子入侵昆虫宿主的体内,通过菌丝的破坏和融合,寄主被绿僵菌侵染并感染。
2. 菌丝侵染:绿僵菌的菌丝会在宿主体内不断生长,通过菌丝的发育与繁殖,从而在整个宿主体内扩散。
3. 溶解组织:绿僵菌会释放出一些酶等物质,这些物质能够分解宿主组织,改变宿主体液的化学环境,使得昆虫宿主的免疫系统失去功能。
4. 毒素作用:绿僵菌能够产生多种毒素,这些毒素对宿主具有杀伤作用,进一步破坏宿主组织,从而加速宿主的死亡。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作用机制,绿僵菌能够有效控制有害昆虫的数量,从而实现生物防治的效果。
另外,绿僵菌对环境友好,不会对非靶标昆虫产生较大的影响,也不会对人体和动植物的健康造成威胁,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
离体培养条件下莱氏绿僵菌致病形态和非致病形态的转录组分析

离体培养条件下莱氏绿僵菌致病形态和非致病形态的转录组分析作者:刘守柱张希鹏郝轩卉任宪銮王世贤聂玉恒吴蕊来源:《山东农业科学》2023年第11期关键词:莱氏绿僵菌;转录组分析;致病形态;非致病形态;形态转变;离体培养莱氏绿僵菌[Metarhizium rileyi(Farlow)Kep-ler](Hypocreales:Clavicipitaceae)原名莱氏野村菌(Nomuraea rileyi),是一种重要的昆虫生防真菌,可在田间自然发生并对60多种鳞翅目害虫,尤其是夜蛾科害虫,如甜菜夜蛾(Spodopteraexigua)、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及近年入侵我国的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等有明显的致病作用,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生防真菌。
虽然莱氏绿僵菌在害虫生物防治领域有突出的优点,但较慢的致死速度是制约其大规模利用的瓶颈。
例如,用1x108个孢子/mL的莱氏绿僵菌孢子悬液处理斜纹夜蛾3龄幼虫,半致死时间(LT50)为5.5~6.6d;处理4、5龄幼虫时,LT50分别延长至9.8、11.0d。
莱氏绿僵菌的致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可以简单归纳为孢子在昆虫体壁上的粘附、萌发、体壁穿透等体外侵染过程,以及侵入寄主血腔后的增殖、变形、分泌毒素、组织破坏等体内发育过程。
体外过程决定侵染成功率,体内过程决定致死速度。
研究表明,莱氏绿僵菌成功侵入昆虫血腔后,菌体在发育初期以小而短的酵母状形态存在,称为虫菌体(hyphal body,Hb),以芽殖的方式大量增殖,此时寄主正常进食、蜕皮和生长;当菌体数量达到一定密度阈值后,酵母状的Hb不再进行芽殖,而是向两端生长,形成细长的菌丝,并分泌毒素杀死寄主。
莱氏绿僵菌的体内发育过程表明该菌是一种二型性真菌(di-morphism fungus),虫菌体是非致病形态,不会影响寄主的生长,只有当其转变为菌丝后,才能表现出杀虫效果,是致病形态。
绿僵菌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生物杀虫剂

6维度环境与健康网
绿僵菌:广泛使用的生物杀虫剂
编译:菁菁 6维度环境与健康网
绿僵菌 Metarhizium anisopliae 被绿僵菌杀死的幼虫 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是一种常见的土壤真菌,可使多种昆虫致病。
早在1879年,绿僵菌就被用于虫害生物控制。
现在,它已被商业化生产并在许多国家得到广泛应用。
研究认为,绿僵菌对哺乳动物无害,然而吸入这种真菌能引起过敏反应。
它对常见有益生物无害,包括:蚯蚓、瓢虫、草蛉、寄生蜂、蜜蜂幼虫及成虫。
对绿僵菌敏感的害虫包括:蚜虫、蓟马、叶蝉、粉虱、金龟子、象甲、螨、蠓、扁虱、蝗虫、白蚁、蟑螂、苍蝇和蚊子幼虫。
许多国家和专业人推荐用绿僵菌控制茄子梢螟(shoot borer)和豆荚螟(gram pod borer)。
根据上文可见,绿僵菌有可能用于多种作物的害虫控制。
参考文献:UNEP. Evalutaion of non-chemcial alternatives to endosulfa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四、绿僵菌的应用现状
? 杀虫剂 ? 生物发酵 对 1 6 a , 1 7 a 一 环氧黄体酮进行 1 1 a
羟基化是利用微生物进行甾体药物合成的 一个重要反应, 得到的产物是生产醋酸 强的松、 强的松龙、 地塞米松等许多甾 体药物的重要中间体.
-Leabharlann 黄绿绿僵菌( 1,2,3,小,大) 白色绿僵菌
-
一、绿僵菌属的系统分类
? 特征描述:菌丝分枝,有隔,无色光滑。 分生孢子梗从气生菌丝生出,直立、短小 或分化不明显;分生孢子直接生长在菌丝 上或由菌丝分化的分生孢子梗上,而不是 生长在分生孢子盘或分生孢子器内;分生 孢子梗和分生孢子都为无色,分生
-
二、绿僵菌的分离与鉴定
? 分离方法: 1.从体表有明显真菌感染症状的僵虫上分离。 2.从土壤中直接分离。 3.诱饵法收集。 ? 鉴定方法——PCR法
-
三、绿僵菌的生物学特性
? 绿僵菌的生活力 温度:15℃~35℃
生长温度
20℃~30℃
生长适温
25℃
最适生长,孢子形成
湿度:<93%
98%~100%最适 温度与湿度对孢子的影响是相关的
一、绿僵菌属的系统分类
? Driver和Milner: 门:真菌( E u m y c o t a )
亚门:子囊菌 ( As c o m y c o t i n a ) 纲:核菌( P y r e no m y c e t e s ) 目:球壳菌 ( S p h a e r i a l e s ) 科:麦角菌 ( C l a v i c i p i t a c e a e ) 属:绿僵菌 (Metarhizium) 种:金龟子绿僵菌( 1,2,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