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稿

合集下载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稿片角小学:罗会丽一、说教材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中的第七课《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在教科书第17—18页。

本课主要研究不同浓度的液体,对马铃薯沉浮的影响。

二、说学情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已认识了一些有关沉浮的现象,但学生对沉浮的关注一般落在物体本身,很少会关注到液体的变化。

事实上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不仅仅有物体本身的重量、体积、密度,而且液体的密度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三、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物体的沉浮与所浸的液体有关。

2、让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

3、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体会小组合作的愉快。

四、教学重、难点(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明白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

教学难点:形成科学的探究过程。

五、说教法与学法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

从学的方面来说,本课主要采用观察法、探究实验法,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六、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在这一环节里,我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图片引入,吸引孩子,调动孩子们的参与的积极性。

在导入中,学生就带着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疑问进入新课的学习。

学生寻找答案的心情是迫切的,于是,我就演示一个实验:把一大一小的马铃薯放入两个不同的1号、2号烧杯里,学生观察:小的沉、大的浮,这与生活常识不相符,这就更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三)设计实验,得知认识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用液滴加热的方法验证液体的不同。

即:各取两个容器中的几滴液体,分别滴在两块不锈钢调羹上用酒精灯火焰加热。

加热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

结果发现:其中一块调羹上留下白色颗粒物,这说明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中溶解了其它物质。

让学生继续思考: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这就引出下一实验环节: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课件ppt.ppt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课件ppt.ppt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浪费 粮食的 现象。 也许你 并未意 识到自 己在浪 费,也 许你认 为浪费 这一点 点算不 了什么
三、教学策略
教法
学法
探究发现法
观察法
演示法
探究实验法
实验法
小组合作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浪费 粮食的 现象。 也许你 并未意 识到自 己在浪 费,也 许你认 为浪费 这一点 点算不 了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浪费 粮食的 现象。 也许你 并未意 识到自 己在浪 费,也 许你认 为浪费 这一点 点算不 了什么
五、说板书设计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清水
马铃薯
盐水
一定浓度的 糖水
味精水 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浪费 粮食的 现象。 也许你 并未意 识到自 己在浪 费,也 许你认 为浪费 这一点 点算不 了什么
过程与方法
.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 科学探究活动过
程。
.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浪费 粮食的 现象。 也许你 并未意 识到自 己在浪 费,也 许你认 为浪费 这一点 点算不 了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浪费 粮食的 现象。 也许你 并未意 识到自 己在浪 费,也 许你认 为浪费 这一点 点算不 了什么
说课结构安排
教材简析
学情分析 教学策略 教学流程 板书设计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浪费 粮食的 现象。 也许你 并未意 识到自 己在浪 费,也 许你认 为浪费 这一点 点算不 了什么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稿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稿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稿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说课稿一、说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观察、描述并解释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

二、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观察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运用相关知识解释现象的发生。

2.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正确描述实验现象,并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

三、说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展示和讨论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探索兴趣。

四、说学情分析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五、说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沉浮现象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回忆曾经的观察和经验,思考为什么有些物体能够浮在水面上,而有些物体则沉入水里。

2. 展示实验(15分钟)在课堂上进行实验,将马铃薯放入水中观察其沉浮现象。

学生将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理解马铃薯的沉浮规律。

3. 分组探究(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液体,如水、盐水、酒精等,将马铃薯分别放置于各个液体中进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随后,学生讨论并总结实验结果,尝试给出解释。

4. 理论解释(15分钟)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解释实验现象,让学生思考马铃薯的密度与液体的密度之间的关系,从而解释沉浮现象的发生。

5. 总结归纳(10分钟)通过讲解和引导,总结探究过程中的实验结果和解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并将关键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六、说教学反思本堂课通过实验展示和讨论引导,能够使学生主动参与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总结探索沉浮现象的规律,提高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然而,在引导学生给出解释时,需要更好地组织学生的思路,使得他们能够从密度的角度来进行解释,并理解密度与物体沉浮之间的关系。

这样能够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整堂课以探究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对学生的素质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稿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稿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说课稿
教师:杜攀
一、教材分析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教科版五年级第一章第七节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控制变量来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了解观察一发现一推测一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探究为,培养学生同伴合作,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等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引出研究问题,以及对产生这些现象的可能原因进行大胆推测,设计验证方法。

难点: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四、教学准备:烧杯 1个、清水、马铃薯、、一杯盐、两支筷子、勺子,课件。

五、说教法
实验探究法创设情境法。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通过观察教师演示实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板书课题。

2、用(看、闻、尝、加热)科学方法验证推测两杯液体的不同。

3、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完成导学案实验记录。

4、各组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归纳总结知识要点,教师作板书。

5、结合学科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讲解关于“死海不死”原因,同时对学生作防溺水安全教育。

6、课后学生探究,若干个过过换成其他能溶解的物质(糖、味精等)来完成这个实验,结果会怎样呢?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稿确定1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稿确定1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根据本单元的教材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内容《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七课的内容。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形状、体积等因素有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液体的性质也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本单元特点,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不同浓度和性质的液体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能主动合作实验。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让学生知道改变液体的浓度可以使物体沉浮。

由于学生在实验技能等方面的培养还有待提升因此我将教学难点确定为: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获取数据,并总结出实验结论的科学素养。

基于学生平时学情的情况我确定了以下学情分析:二、说学情分析学生实验操作动手能力不够强,一般情况下,学生对物体沉浮的关注,只落到物体本身。

很少考虑到液体的性质(密度)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这一新课题。

三、说教法、学法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采用小组讨论法、合作交流法的教法、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法实验探究法。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的说明。

四、说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导入(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首先我通过魔术引入:马铃薯在液体中沉浮【设计意图:通过魔术导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为下面的探究做好准备。

】这一环节我主要安排了以下三个实验探究活动:第一个实验:把同一个马铃薯放在不同的液体中,为什么一个沉一个浮?是什么影响了马铃薯的沉浮?【设计意图:引起学生好奇,然后大胆猜测,让学生想办法来证明自己的想法。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沉和浮》单元最后一课《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下面,我将从本课的多个方面来说说我对本课的认识和处理。

一、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1、课标分析:本节课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实验、测量、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关于核心素养的要求。

科学观念: 认识到物体的沉浮与承载的液体有关,知道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科学思维: (1)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

(2)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3)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探究实践:(1)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

(2)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和力量。

科学态度责任: 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乐于合作交流,善于把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2、教材分析:《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是《沉和浮》这一单元的最后一课,本课分为三部分: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推测与验证、判断塑料块的沉浮。

前一节课研究了不同液体对物体沉浮的影响,但没有涉及到不同液体对物体沉浮影响的原因分析。

本课从相同体积的物体的重量比较中,指向密度概念。

通过固体与液体的密度比较,液体与液体的密度比较,最后把物体的沉浮现象归结为密度原因。

但是,本课没有出现密度一词,本单元也没有出现密度一词,统一用相同体积下的不同重量来描述隐含着的密度概念。

3、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重要时期,对身边事物充满好奇心,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储备,这对培养他们的积极探索精神和正确思维活动有积极意义。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1.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1.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1.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中的一课。

本节课通过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引导学生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材以学生熟悉的食物——马铃薯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物体浮沉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解释浮沉原因方面可能还存在困难,需要通过实验和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浮沉条件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感受科学的乐趣,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物体的浮沉条件。

2.难点:解释浮沉现象背后的原因,引导学生建立清晰的浮沉条件概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浮沉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2.探究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学生分组实验,观察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的浮沉情况,记录实验数据。

3.分析实验现象: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讨论马铃薯浮沉的原因,引导学生得出浮沉条件。

4.总结浮沉条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物体的浮沉条件,加深学生对浮沉现象的理解。

5.拓展与应用:学生运用浮沉条件,分析生活中的浮沉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液体密度 > 马铃薯密度–> 浮液体密度 < 马铃薯密度–> 沉液体密度 = 马铃薯密度–> 悬浮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观察能力的体现。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3篇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3篇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3篇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3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1尊敬各位专家、评委、在线的同仁大家好:我是黑河市第五小学科学教师吴杰.我说课的内容选自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沉和浮》的第三课时《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一课做一个简略的说明。

一、教材分析:l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继《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之后,在会用观察物体沉浮的方法,知道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有关系的基础上,从物体所浸液体探究影响物体沉浮因素的一课。

教材主要安排三部分内容:一:观察马铃薯的沉浮并推测原因。

二、观察比较两个水槽里的液体的不同,验证马铃薯在盐水中能浮起来。

三、比较同体积的盐水和清水的重量,观察不同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沉浮的现象,加深学生对物体沉浮原因的理解。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十分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证实” 的科学探究过程,这对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有很大的帮助,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设计理念:1、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核心.教学流程的设计,要围绕学生探究为核心,使学生在实验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

2、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尊重学生,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实验观察时间、有充分的思考提问时间,有充分的交流共享时间,让学生真正做到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中不断解决问题,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

三、学生分析:我们黑河市第五小学是一所市内的窗口学校,大多数的学生是城市的孩子,见识比较广,知识丰富,对科学学习有积极的热情。

他们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们经历了三年级上册一系列有系统的观察活动,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形成小组合作学习氛围,敢于提出问题,乐于合作交流。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稿课件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稿课件

马铃薯沉浮的原理
阿基米德原理
阿基米德原理指出,一个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所排开的液体的重量。 这个原理也是马铃薯沉浮的基本原理。
马铃薯所受浮力
当马铃薯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时,马铃薯所受的浮力大于其自身重量,因此马 铃薯会上浮;反之,当马铃薯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时,马铃薯所受的浮力小于 其自身重量,因此马铃薯会下沉。
高盐水
马铃薯完全沉入水中,运动状 态较为缓慢。
通过实验观察,可以得出 结论
随着盐水浓度的增加,马铃薯 的沉浮状态逐渐发生变化,从 漂浮到部分沉入再到完全沉入 水中。这一现象表明液体密度 对物体的沉浮具有重要影响。
04 实验结论与总结
实验结论分析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与液体密度有关
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发现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情况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当液体的密度大 于马铃薯的密度时,马铃薯会上浮;反之,当液体的密度小于马铃薯的密度时,马铃薯会 下沉。
• 将马铃薯放入漏斗中。
• 将漏斗浸入不同浓度的盐水中,观 察马铃薯的沉浮状态。
• 使用搅拌棒轻轻搅拌液体,观察马 铃薯的运动状态变化。
3. 记录观察结果:记录在不同浓度的 盐水中,马铃薯的沉浮状态和运动状 态。
实验结果观察与记录
低盐水
马铃薯漂浮在水面上,运动状 态较为稳定。
中盐水
马铃薯部分沉入水中,部分露 出水面,运动状态相对稳定。
实验不足
尽管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尽力保持客观和准确,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温 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可能受到观察者主观因素的影响。
05 拓展与思考
马铃薯沉浮原理的拓展思考
马铃薯沉浮原理的深入研究
01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稿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稿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稿伽利略以前说过:“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

”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实行阐述。

首先,说教材。

要表现了三个活动。

活动一:通过教师实验,学生观察,比较大小不一的两个土豆在1号杯和2号杯中的变化,得知土豆的沉浮与质量无关;活动二:通过酒精灯蒸发加热的方法,得知加了盐的水能让土豆浮起来;活动三:学生通过持续尝试,得知盐加到一定的量,才能让土豆浮起来。

接下来,说学情。

盐水是一种常见的生活现象,学生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例如:盐水让鸡蛋浮起来;同时,土豆在液体中的沉浮也是一节操作性很强的实验课,所以,在教学中,我尽量让学生亲自做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比较,理解水中加一定量的盐才能让土豆浮起来。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观察与实验,知道液体的性质能够改变物体的沉浮,并且只有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水平目标:让学生经历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并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情感目标: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我把重点确定为:一定浓度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难点确定为:观察比较两种不同液体的性质。

紧接着,说教法学法。

基于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我组织引导学生实行合作探究及自主性学习,对于难度较大,需要严格规范操作的加热蒸发实验,我将带着学生一起实行演示实验,最后对实验结果实行总结陈述。

最重要的,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教师用具:大小土豆各1个、清水1杯、浓盐水1杯、酒精灯2个、打火机1个、胶头滴管2个、金属勺2个、药勺、盐、玻璃棒、抹布、课件等。

学生用具:食盐、药勺、玻璃棒、清水、土豆、抹布、实验单。

小组分配:4人一组,共5组。

小学科学说课稿: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小学科学说课稿: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中的第七课《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我将从“心中有本”“眼中有生”“目标导向”“方法得当”“流程简练”“板书清晰”等6个方面阐述我对本课的理解。

一、心中有本教师说课,首先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全面而正确的解读,目的是要明确“教什么”,并初步构思“如何教”。

因此,对教材的理解、内化、吸收不能停留在表面,必须要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深挖教材,吃透教材,做到“心中有本”。

只有这样,才能为说课的“输出”奠定良好的基础。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是继《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一课学生掌握观察物体沉浮方法、知道物体沉浮与物体大小、轻重(即物体的密度)有关的基础上,向学生展示一个新的探究项目,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从而关注另一个变量,即“液体的密度”对物体沉浮的影响,也是对后续研究马铃薯沉浮原因做好铺垫。

教材安排了“马铃薯的沉浮”“观察比较两种液体”“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这些内容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层层递进,学生的思维认知会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而逐步推进,最终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的教学内容,其所对应的是2001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第四章“物质世界”第二节“物质世界的具体内容标准”第二点“运动与力”第二小点“常见的力”,课标要求学生“知道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力。

如风力、水力、重力、弹力、浮力、摩擦力等。

”。

而本课的教学就是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和“液体的性质”有关,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浮力”概念奠定基础。

在《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中,编者安排了四部分内容,意在让学生亲历“三次研判”的科学探究的过程,引导学生认识液体也会影响物体的沉浮,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中,我对教材进行了处理:(1)在“马铃薯的沉浮”活动中,为了考察学生对沉浮规律的认知,我特意将教材中的“同一个马铃薯”换成了“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但最终的研究指向还是“液体的不同导致马铃薯沉浮情况的不同”;(2)在“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活动中,我在不同的小组准备了不同的物质,有食盐、白糖、味精等等,意在引导学生明白“很多液体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小学科学说课稿:《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稿

小学科学说课稿:《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稿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第七课。

本单元的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在认知发生矛盾冲突及产生问题时引导和驱动的。

本课内容是继“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之后从另一个角度探究影响物体沉浮因素的一课。

本课安排了三个活动:观察马铃薯的沉浮;观察比较两种液体;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从这三个活动内容的安排我们可以看出:这节课使学生经历一个十分典型的“观察——推测——实验——发现——记录”的科学探究过程。

这对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是很有帮助的。

我在本节课中,从学生认知发展冲突及产生问题时引导和驱动教学过程,并让学生经历整个过程。

2、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A、通过探究体验到盐水比清水的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从而知道相同体积的液体越重,浮力越大,越轻浮力越小。

B、探究让学生经历通过控制变量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2)科学探究目标A、尝试自己动手制作一杯盐水使马铃薯浮起来,会验证结论。

B、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观察到2号水杯里滴液变干后留下的白色粉末痕迹,能推测马铃薯浮起来的原因。

C、学会合作探究,会作实验记录并呢不管用文字交流。

D、使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

(3)、情感目标A、在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能主动提高自己想法,分享他人智慧,体会合作的愉快。

B、在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乐趣和好奇心。

C、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启发他们在课外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知道相同体积的液体在改变其结构的情况下,可以使物体浮起来。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稿一、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的《马铃薯在液体中是沉还是浮》。

二、教材分析《马铃薯在液体中是沉还是浮》是继“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之后从另一个角度探究影响物体沉浮因素的一课。

本课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十分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已经知道了有些物体在水中下沉,有的物体在水中上浮,知道了能够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具备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因此,学生的思维难度不太大。

四、设计理念有人将科学比喻为引导学生过河,但学生不能自己盲目的过河。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运用好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过河”的垫脚石。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法确定如下:1.教法:本课主要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

2.学法:本课主要采用观察法、探究实验法、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五、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发现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

2.经历“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

3.在活动中,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明白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

教学难点:形成科学的探究过程。

六、教学准备:玻璃水槽两个、分别盛清水和盐水;一大一小的两个马铃薯;搅拌棒;食盐等。

七、教学设计说明(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1.为了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这节课上,课始,我以二战期间发生的故事导入,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故事是这样的,二战期间,德国兵带着一群俘虏来到一个湖边,觉得俘虏成了负担,决定用绳子把他们绑好扔到湖里淹死,结果俘虏从湖里冲回到岸上,一个也没淹死,反复三次,结果都相同,这时德国兵害怕了,以为是神的旨意,就把他们放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俘虏没有被淹死的原因吗?想不想知道原因?学完这节课我们就会知道问题的答案。

这时一定会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稿ﻫ肇源县大兴学校
何海宝
各位专家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中的第七课《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下面我就这一课作一个简略的概述。

一、说教材ﻫ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沉和浮》共有8课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观察物体沉浮的方法,知道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有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课教材分为四部分内容,分别是(1)马铃薯的沉浮;(2)观察比较两种液体;(3)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4)阅读材料。

ﻫ二、学情分析
一般情况下,学生们对物体沉浮的关注,只落到物体的本身,如大小、形状、轻重等,很少关注到液体的性质,液体对物体沉浮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个“意外”的发现。

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很少有这方面的经验,本课将引导学生展开对另一变量——液体密度的研究,向学生展示一个新的探索项目。

ﻫ三、教学目标
通过深入认识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课我设定了以下三个活动目标:ﻫ (1)科学知识目标:让学生认识到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而且更深地认识到有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2)科学探究目标:让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ﻫ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懂得马铃薯的沉浮与液体有关系。

ﻫ教学准备:玻璃水槽两个、分别盛清水和盐水;一大一小的两个马铃薯;搅拌棒;食盐;等ﻫ四、教法与学法ﻫ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环境下,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自身建构而获得的。

结合这一理论和学生的素质特点,这节课我采用了直观教学、情境教学、启发教学、网络辅助教学和突出自主探究、自主交流、对话的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十分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这对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是很有帮助的。

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这一过程的展现,本节课就将让学生去亲历这个过程。

五、教学设计说明ﻫ(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为了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这节课上,我以游戏导入,变魔术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老师做一下自我介绍,我姓何,同学们叫何老师了就可以,我不仅会教科学知识,我还是一个魔法师呢!你们信吗?下面,何老师就给你们露一手,你们看,这是什么?对,土豆,学名叫马铃薯,是人人都爱吃,家家必备的食材。

(板书:马铃薯),这小小的马铃薯就是我们这堂课的主角,下面老师就用这普通的马铃薯给大家再变一个魔术。

老师准备了一杯液体,谁能猜一猜,马铃薯放进去之后会怎么样?(生回答:沉或浮)把马铃薯取出来擦干,同时把这杯液体放起来,只要老师吹一口仙气,马铃薯就具有了魔力,不过老师还需要大家的配合,那就是请同学们一起大声说“土豆,土豆,浮起来”,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土豆在液体中浮了起来)怎么样?老师有魔力吧!怎么没有掌声?是老师的表演不够精彩,还是你们发现了什么?其实一切魔术都离不开科学原理的运用。

马铃薯为什么在液体中有沉有浮呢?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去研究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这样通过魔术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对这节课就有了更多的期待。

ﻫ2.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
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各有自己的想法,于是我先让学生预测,学生预测不外乎四种情况,在预测的基础上,我把两个马铃薯分别放入两种液体中:结论是马铃薯放入1号水槽中都下沉,(板书:清水——沉)放入2号水槽中都浮了起来。

以上实验现象与学生预测结果出现了矛盾,形成了认知冲突,产生了新的问题,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ﻫ(二)确定探究问题、提出探究假设
观察是认识的窗口,是思维的前提,对于事物,如果没有敏锐而细致的观察,就不能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

首先我问学生:看到刚才的现象后,你们有什么新的问题要提出?有的学生会说:马铃薯为什么在1号水槽中下沉,而在2号水槽中上浮?根据已有知识经验,一定会有学生抢着说:2号水槽中是盐水,这时我因势利导:你的推测很有价值,那我们怎样证明2号水槽里装的是盐水呢?学生又卷入一场激烈的讨论风波中去。

这一环节的设计又一次激起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想办法去解决,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ﻫ(三)设计研究方案、开展实验研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过一番讨论,学生会提出自己的想法,有的说:观察,有的说:用鼻子闻一闻,有的说:用嘴尝,还有的说:放在太阳底下晒。

最后确定了实验方案。

用嘴尝和用鼻子闻都有危险,太阳晒效果太慢,用火烧比较好。

这里我采取了对比实验的方法,目的是使实验结果更明显,接下来学生分组做实验,并回报实验结果:2号水槽液体的不锈钢勺上出现白色颗粒,可能是盐,1号水槽液体的不锈钢勺上没有任何物质渗出,可能是清水。

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验证了自己的想法,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高了。

(四)深化探究活动、推出实验结论ﻫ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要对推测作进一步的证实,是不是盐水真的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呢?根据学生的意愿我将一盒一盒的盐分发给学生让他们自制盐水,不一会儿实验结果出来了,课堂上出现了欢呼声,马铃薯浮起来了,实验成功了。

可是有的组调制的盐水却没能使马铃薯浮起来,这时我找到实验没成功的小组问其原因,学生一定能说出因为盐放的太少了,这时我伺机总结并板书:浓盐水——浮,并且给没成功的小组再次发盐,到实验成功为止。

实验成功后,学生高兴不已,通过小组汇报,达成共识,只有放入足够量的盐,达到一定浓度的盐水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五)扩展探究活动、学科学用科学ﻫ在扩展活动中,我让学生课下自己动手调试一杯浓糖水或一杯味精水,推测并验证马铃薯的沉浮情况,并给学生讲了有关死海的故事(课件展示有关死海的情况),这样即开阔了眼界,又将所学知识与现实联系起来,还能引起学生对环境变化的关注。

最后,我对本课做了总结。

(六)板书设计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清水浮
马铃薯与液体的性质有关
浓盐水沉
达到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简洁的文字,让学生一目了然,不仅突出了本课的重难点,又加深了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七)教学效果预测及反思
本节课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学会发现自我、欣赏别人。

本节课也让我真正体会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名科学教师,首先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然后才能让学生的眼睛更会观察,让他们的双手更加灵巧,让他们的头脑更会思考,让我们和学生一起学科学、用科学,共同感受科学课程的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