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断句(定稿学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翻译
1、树立一种意识
文言文翻译首先要树立起语境意识,要把句子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理解它的真正意思。不能只注意翻译句子本身,而不顾及上下文及全篇,这样“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很难真正理解句子的意思。
2、遵循两条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翻译时,按照原文的次序,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对应”地译出,要基本做到字字落实,不遗漏,不讲大概意思。
“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文言文中有些特殊的表达方式,如借贷、比喻、互文、婉曲表达等,如果采用直译不能表达出原文的意味,这时就需要根据语境,采用意译的方式。
例:“但以刘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陈情表》) 分析:这里的“日薄西山”是比喻祖母刘氏寿命将尽,翻译时可采用描述性的语言:只是因为祖母刘氏的生命就像太阳迫近西山。
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高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
3、明确三条标准
简言之三个字: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高考中的翻译一般只涉及信和达。
4、直译的方法——“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1)对――对译。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合成词。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2)换――替换。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不用或不常用,或词义已经转移。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用现代汉语里的词去替换原文里的词。(“换”与“对”的不同之处,在于“换”没有相同的词素)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先帝不认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
“卑鄙”一词古今汉语都常用,但词义已转移,所以译文用“地位低微、见识浅陋”来替换它。“顾”今天不常用,译文用“探望”来替换。
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要换成现代通俗的词语。如:
①齐师伐我。
这句中的“师”,要换成“军队”;“伐”,要换成“攻打”。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这句中的“吾”,要换成“我”;“尝”,要换成“曾经”;“终”,要换成“整”;“思”,要换成“想”;“须臾”,要换成“一会儿”。
(3)留――保留。古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如“山、水、中、笑、有”等,都按原文保留不译。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4)删――删略。文言文中有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或表示停顿,或表凑足音节,或表发语,或起语助、连接等作用,翻译时应删除。牢记:需删除的都是虚词,实词都应译出,除了同义连文、词组和偏义复词。如:
例1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作战,(是靠)勇气的。(夫,句首发语词)
例2 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论战》)――在长勺这个地方与齐军交战,鲁庄公将要击鼓(命令将士前进)。(之,句末语气助词)例3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句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中独立性,不译)
例4 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斧斤”就译为斧头)
例5:便可白公母(《孔雀东南飞》)(“公母”偏在“母”
(5)补――补充。古书中的省略现象比较突出(主语、谓语、宾语、介词“于”等),为了完满的表达文章的内容,译文就应补出原文省略的而现代汉语又不能省略的某些词句。[例]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桃花源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
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这句中省略的主语分别是“蛇”、“草木”、“蛇”、“人”。
②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这句中两个“曰”前分别省略了主语“蔺相如”和“舍人”。“不若”句省略了主语“廉颇”,省略了宾语“秦王”。
(6)调――调整。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翻译应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这是宾语前置句,译时要调为“动+宾”语序。、
①大王来何操?这句是宾语前置句,“何操”应为“操何”。
②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这句中的“验之以事”,是宾短语后置,现代汉语句式为“以事验之”。
③“蚓无爪牙之利”为定语后置句,现代汉语句式为“蚓无利之爪牙”,“利”是修饰“爪牙”这个词的。
三、强化训练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5、背负青年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文言实词
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务必夯实教材基础,方能融会贯通)
一、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居多,一个词往往有好几个义项。理解多义词,要把握它的本义,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它在句中的含义。如“兵”的词义
兵器——士兵——军队——战争
二、通假字:
通假字是汉语在同一历史时期的用字分歧现象。“通假”的意思是通用、假借,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似)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
例:具答之,便要还家。(通假字:“具”、“要”——本字:“俱”、“邀”)“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邪”通“耶”
三、古今异义:
现代汉语是由古汉语发展而来的,随着时间推移,许多词的意义古今有很大差别。
①有的词义扩大了,如“河”古代指黄河,现泛指一般河流。
②有的词义缩小了,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儿女,现指丈夫的配偶
③有的词义转移、变化了,如“二豪贼劫持”中“贼”,原指强盗,现指小偷;“齐人固善盗乎”中“盗”,原指小偷、偷盗,现指强盗,“贼”“盗”二字意义古今正好调了个位。
四、偏义复词:
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不表示意义,只做陪衬。
①意义相近:“今有一人入园圃”(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此句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做陪衬。)
②意义相对:“我有亲父兄”“便可白公姥”(句中偏指“姥”“兄”,而“公”“父”不表示意义。)
③意义相反:“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只有“亡”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