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断句(定稿学生)

合集下载

断句原文、翻译及赏析

断句原文、翻译及赏析

断句原文、翻译及赏析断句原文、翻译及赏析断句南北朝刘昶白云满鄣来,黄尘暗天起。

关山四面绝,故乡几千里。

《断句》注释1.断句:近似于绝句,通常四句。

2.鄣(zhāng):边塞险要的城堡。

3.绝:堵绝。

《断句》译文白云掩没城堡漫卷而来,昏暗的烟尘从天边浮起。

四壁关山已把行路阻绝,故乡遥遥又何止几千里。

《断句》赏析刘昶在宋不以诗名,这首《断句》是他流传下来的唯一诗篇。

这首诗同项羽的《垓下歌》一样,具有撼山动地的感人力量。

平时不知书的项羽在重兵围困、四面楚歌的情况下,面对宝马美姬,悲从中来,慷慨而歌,唱出了震撼千古的绝唱。

刘昶也是在有国难投、有家难奔的绝境之中,唱出这悲壮激昂,左右莫不哀哽的悲歌的,这是诗人真实感情的流露。

况周颐在《蕙风词话》所说的:“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且易脱稿。

”也就是指的这种情形。

刘昶在自己的国家里无法立足,不得已仓惶出逃,而所投奔的恰恰又是自己的'敌国,此去的前途危险难测,或许,等待着他的也是杀头。

尽管如此,自己还必须尽快往前赶,因为后路已经断绝,向前毕竟还有一线生机,这渺茫的希望在激励着他一路狂奔。

身陷绝境的刘昶,当时的惶急悲愤是不言而喻的。

诗的前三句,集中笔力,以浓重的色彩,描绘出刘昶奔亡途中的景物:白云从群峰迭嶂里涌出,尘土遮天蔽日而起,四面山势陡峭,道路断绝,前途是如此暗淡,周围是如此险阻,正是诗人当时处境的形象描绘。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此时四周的景致,实际上也正是刘昶此时心情的写照。

面对如此惨淡的景物,顿时激起诗人内心感情的波涛。

故乡,自己生长爱恋的地方,如今就要一朝远离,也许永远也见不到了,而自己的妻子和母亲,都还留在故乡,生死未卜,这就更加增添了诗人对于故乡的怀念和担忧。

“故乡几千里”,正是诗人发自内心深处的悲愤呼声。

这首诗不以词藻妍丽取胜,而以悲壮激越的声调感人,“天予真情,发言自高。

”(皎然《诗式》)刘昶为当时情势所激,将满腔悲愤随口倾吐,无暇雕饰,反使此诗成为绝唱,这在日趋华靡的刘宋诗坛尤其显得难能可贵。

文言文断句翻译小短文

文言文断句翻译小短文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可谓好学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断句与翻译】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之后,按照规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君子吗?”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三次:为别人出谋划策时,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时,是否诚实可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可谓好学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翻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他勤奋敏捷,并且好学,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问题当作耻辱,因此人们称他为‘文’。

”【全文翻译】孔子在这里讲述了学习的乐趣、做人的道理以及君子的品质。

他认为,学习知识后能够按时复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即使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这才是君子的风范。

曾子则强调反省自己,每天都要检查自己是否忠诚、诚实,是否认真复习老师传授的知识。

孔子进一步阐述,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安逸,勤奋敏捷地对待工作,谨慎地说话,这样才能算得上是一个好学的人。

他勤奋敏捷,善于学习,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问题当作耻辱,因此人们称他为“文”。

这篇文言文短文通过对学习、做人和品质的阐述,传达了古代圣贤的智慧,对现代人仍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短句文言文翻译及断句

短句文言文翻译及断句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天下莫不以其道为是也,而莫之能用也。

是以圣人之言,淡而无味也。

翻译及断句: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翻译: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翻译: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实在是危险啊!
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翻译:既然这样,那些追求知识的人,不过是自取灭亡罢了。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翻译:做好事不要追求名声,做坏事不要触犯刑法。

天下莫不以其道为是也,而莫之能用也。

翻译:天下的人都认为他们的道理是对的,但是没有人能够真正运用它。

是以圣人之言,淡而无味也。

翻译:因此,圣人的话语,听起来平淡无味。

断句如下: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天下莫不以其道为是也,而莫之能用也。

是以圣人之言,淡而无味也。

文言文翻译与断句

文言文翻译与断句

文言文翻译与断句1. 断句并翻译文言文一(4)断句: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

译文:张溥从小就热爱学习,他所读过的书一定亲手抄写,抄一遍再朗读一遍,读过之后就把它烧掉,再抄,这样持续了六七遍才停止。

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

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浸几次二(1)断句: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虽死而不悔。

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伪不如拙诚。

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教会不倦,所以治人也。

所以贵虚无者,得以应变而合时也。

译文:士大夫的志向是不因为受到利益的诱惑而转移,不因为祸患灾难而改变初衷。

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忠于职守、信义为先,这四种美好的品德建立起来,即使死了也不会感到后悔。

拥有大智慧而用来谋取私利,比不上那些勇于公共利益的愚钝,所以说虚假巧妙的伪装比不上守拙的诚心。

不厌倦地求学和发问,是用来严格要求自己的原则;辛勤地教诲他人,是用来要求别人的原则。

因此认为虚静无为的人,能够应付复杂多边的形势而合乎时代的要求。

2. 断句并翻译文言文一(4)断句: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

译文:张溥从小就热爱学习,他所读过的书一定亲手抄写,抄一遍再朗读一遍,读过之后就把它烧掉,再抄,这样持续了六七遍才停止。

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

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浸几次二(1)断句: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虽死而不悔。

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伪不如拙诚。

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教会不倦,所以治人也。

所以贵虚无者,得以应变而合时也。

译文:士大夫的志向是不因为受到利益的诱惑而转移,不因为祸患灾难而改变初衷。

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忠于职守、信义为先,这四种美好的品德建立起来,即使死了也不会感到后悔。

拥有大智慧而用来谋取私利,比不上那些勇于公共利益的愚钝,所以说虚假巧妙的伪装比不上守拙的诚心。

文言文全文断句翻译

文言文全文断句翻译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左传》曰:“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法度存,则民兴;民兴,则国将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史记》曰:“吾闻之,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是因为其智者乐而善下;仁者乐山,是因为其仁者乐而好静。

”《汉书》曰:“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三国志》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翻译: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情需要警惕:年轻时,血气尚未稳定,要警惕沉迷于女色;到了壮年,血气旺盛,要警惕争斗斗殴;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退,要警惕贪得无厌。

”孟子说:“富贵不能使人沉迷,贫贱不能使人改变,威武不能使人屈服,这样的人才叫做大丈夫。

”《左传》记载:“一个国家要兴盛,必须尊重教师并重视传授知识的人;尊重教师并重视传授知识的人,那么法度就会得到保持;法度得到保持,那么人民就会振兴;人民振兴,那么国家就会兴盛;国家要兴盛,必须尊重教师并重视传授知识的人。

”《史记》记载:“我听说,聪明的人喜欢水,仁爱的人喜欢山;聪明的人喜欢水,是因为他们喜欢智慧而善于谦下;仁爱的人喜欢山,是因为他们喜欢仁德而喜好宁静。

”《汉书》记载:“古代那些成就大事业的人,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有超凡的才能,也因为他们有坚定不移的意志。

”《三国志》记载:“不要因为恶行小而不去做,也不要因为善行小而不去做;只有有德有才的人,才能使人信服。

”。

文段断句及翻译(学生版)

文段断句及翻译(学生版)

文言文语段断句及翻译练习一、阅读下面的短文,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并翻译文段。

颜回不迁怒不贰过(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请用“/”给下列文段断句并翻译文段。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把下面的文言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文言文断句加翻译

文言文断句加翻译

昔者楚庄王宴群臣于云梦,酒酣乐作,命优人歌舞。

优人乃为《渔父》之歌,歌曰:“江水洋洋,渔父江边。

舟摇摇,网撒撒。

鱼跃水面,网罟相连。

渔父何欢,江水何鲜?所乐非鱼,所欢非船。

所欢者何?持节之尊。

所乐者何?临风而歌。


断句:
昔者楚庄王宴群臣于云梦,/ 酒酣乐作,/ 命优人歌舞。

/ 优人乃为《渔父》之歌,/ 歌曰:“江水洋洋,/ 渔父江边。

/ 舟摇摇,/ 网撒撒。

/ 鱼跃水面,/ 网罟相连。

/ 渔父何欢,/ 江水何鲜?/ 所乐非鱼,/ 所欢非船。

/ 所欢者何?/ 持节之尊。

/ 所乐者何?/ 临风而歌。


翻译:
昔日,楚庄王在云梦之地宴请群臣。

酒喝得正酣,音乐声起,便命令优伶们歌舞。

优伶们便唱起了《渔父》之歌,歌中唱道:“江水浩荡,渔父站在江边。

小船轻轻摇晃,渔网缓缓撒开。

鱼儿跃出水面,渔网与鱼儿相连。

渔父为何如此欢乐,江水又为何如此清澈鲜美?我所乐的并非鱼儿,我所欢的并非船只。

我所欢的是什么?是手握节杖的尊贵。

我所乐的是什么?是在风中高歌。


这段文言文描绘了楚庄王在云梦之地宴请群臣的情景,以及优伶们所唱的《渔父》之歌。

歌词中通过对比渔父的生活与楚庄王的尊贵地位,表达了对于不同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的思考。

初中文言文翻译及断句

初中文言文翻译及断句

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翻译:在晋朝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他沿着溪流行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了一片桃花林,两岸相隔数百步,中间没有其他树木,花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他继续前行,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断句: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原文: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翻译:于是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来的路。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个高尚的士人,听说了这件事,欣然计划前往探寻。

但最终没有实现,不久后因病去世。

此后就再也没有人去探访桃花源了。

断句: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翻译:在晋朝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他沿着溪流行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了一片桃花林,两岸相隔数百步,中间没有其他树木,花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他继续前行,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断句: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原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翻译: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水源,那里有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洞里似乎有光亮。

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翻译1、树立一种意识文言文翻译首先要树立起语境意识,要把句子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理解它的真正意思。

不能只注意翻译句子本身,而不顾及上下文及全篇,这样“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很难真正理解句子的意思。

2、遵循两条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翻译时,按照原文的次序,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对应”地译出,要基本做到字字落实,不遗漏,不讲大概意思。

“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

文言文中有些特殊的表达方式,如借贷、比喻、互文、婉曲表达等,如果采用直译不能表达出原文的意味,这时就需要根据语境,采用意译的方式。

例:“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陈情表》) 分析:这里的“日薄西山”是比喻祖母刘氏寿命将尽,翻译时可采用描述性的语言:只是因为祖母刘氏的生命就像太阳迫近西山。

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

高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

3、明确三条标准简言之三个字: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

高考中的翻译一般只涉及信和达。

4、直译的方法——“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1)对――对译。

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合成词。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2)换――替换。

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不用或不常用,或词义已经转移。

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用现代汉语里的词去替换原文里的词。

(“换”与“对”的不同之处,在于“换”没有相同的词素)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先帝不认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

“卑鄙”一词古今汉语都常用,但词义已转移,所以译文用“地位低微、见识浅陋”来替换它。

“顾”今天不常用,译文用“探望”来替换。

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要换成现代通俗的词语。

如:①齐师伐我。

这句中的“师”,要换成“军队”;“伐”,要换成“攻打”。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这句中的“吾”,要换成“我”;“尝”,要换成“曾经”;“终”,要换成“整”;“思”,要换成“想”;“须臾”,要换成“一会儿”。

(3)留――保留。

古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如“山、水、中、笑、有”等,都按原文保留不译。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4)删――删略。

文言文中有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或表示停顿,或表凑足音节,或表发语,或起语助、连接等作用,翻译时应删除。

牢记:需删除的都是虚词,实词都应译出,除了同义连文、词组和偏义复词。

如:例1 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作战,(是靠)勇气的。

(夫,句首发语词)例2 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在长勺这个地方与齐军交战,鲁庄公将要击鼓(命令将士前进)。

(之,句末语气助词)例3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这句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中独立性,不译)例4 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斧斤”就译为斧头)例5:便可白公母(《孔雀东南飞》)(“公母”偏在“母”(5)补――补充。

古书中的省略现象比较突出(主语、谓语、宾语、介词“于”等),为了完满的表达文章的内容,译文就应补出原文省略的而现代汉语又不能省略的某些词句。

[例]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桃花源记》)――(桃花源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

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捕蛇者说》)这句中省略的主语分别是“蛇”、“草木”、“蛇”、“人”。

②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这句中两个“曰”前分别省略了主语“蔺相如”和“舍人”。

“不若”句省略了主语“廉颇”,省略了宾语“秦王”。

(6)调――调整。

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翻译应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这是宾语前置句,译时要调为“动+宾”语序。

、①大王来何操?这句是宾语前置句,“何操”应为“操何”。

②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这句中的“验之以事”,是宾短语后置,现代汉语句式为“以事验之”。

③“蚓无爪牙之利”为定语后置句,现代汉语句式为“蚓无利之爪牙”,“利”是修饰“爪牙”这个词的。

三、强化训练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5、背负青年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文言实词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务必夯实教材基础,方能融会贯通)一、一词多义: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居多,一个词往往有好几个义项。

理解多义词,要把握它的本义,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它在句中的含义。

如“兵”的词义兵器——士兵——军队——战争二、通假字:通假字是汉语在同一历史时期的用字分歧现象。

“通假”的意思是通用、假借,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似)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

例:具答之,便要还家。

(通假字:“具”、“要”——本字:“俱”、“邀”)“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邪”通“耶”三、古今异义:现代汉语是由古汉语发展而来的,随着时间推移,许多词的意义古今有很大差别。

①有的词义扩大了,如“河”古代指黄河,现泛指一般河流。

②有的词义缩小了,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儿女,现指丈夫的配偶③有的词义转移、变化了,如“二豪贼劫持”中“贼”,原指强盗,现指小偷;“齐人固善盗乎”中“盗”,原指小偷、偷盗,现指强盗,“贼”“盗”二字意义古今正好调了个位。

四、偏义复词: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不表示意义,只做陪衬。

①意义相近:“今有一人入园圃”(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此句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做陪衬。

)②意义相对:“我有亲父兄”“便可白公姥”(句中偏指“姥”“兄”,而“公”“父”不表示意义。

)③意义相反:“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只有“亡”有意义。

)五、复习小结1、文言实词由于时间流逝,与现代汉语的用法、词义往往有较大差异。

古今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是初中学生阅读文言文的主要障碍之一,复习时应把这些内容作为重点,通过比较、归纳,真正掌握这些内容。

2、复习文言实词,不能光靠背记词义,应词不离句,根据具体语言环境,考虑它们在句中的具体意义。

学习古汉语语法知识,是为了帮助理解词义,不要孤立、抽象地讲解语法知识。

3、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一定要以熟悉课文为前提,课文的注释要认真看,课后的练习要认真做,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步积累词语,并能举一反三,灵活理解,从而提高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的能力。

文言的常见句式一、文言中常见的变式句1、请学生先看下句子,指出它各属于哪一种特殊的文言句式,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③大王来何操!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2、小结常见的文言句式A、被动句:有些有语言标志的,如“于、被、见、为、受”等词或其搭配的句式可以看出,翻译时可译成“被……怎么样”。

有些是不含表示被动的标志,意念上表示被动的句子。

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惑于张仪。

B、倒装句:即改变了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其中的有些句子成分被调动了位置,不在原来的位置上,翻译的时候我们要把这些变换了位置的成分放回到它原来所在的地方去。

(1)宾语前置句:包括a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有“不、未、莫”等否定词,代词放在否定词后动词之前。

如:“三岁汝,莫我肯顾”b、疑问代词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中“谁、何、奚、安”等疑问代词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如“大王来何操?”c、介词宾语前置。

介词宾语用来修饰谓语动词时,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现象。

如:“微斯人吾谁与归?”d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突出强调宾语。

如“何陋之有?”、“唯利是图”﹙2﹚状语后置:修饰限定谓语动词的介宾短语,通过介词放在了动词后面。

如:“青取之于兰而青于兰”(3)定语后置:一些修饰性的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如:“蚓无爪牙之利”。

C、另外,文言中也常碰到判断句、省略句。

判断句以“……者……也”形式为重点,还有一些变式,可译成“……是……”,对事物的关系、性质等作出判断,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刘备,枭雄也”。

D、省略句则要结合句子的上下文,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

如:“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以(之)为东道祖”等。

二、强化训练。

判断下列句子各属于哪种特殊句式。

1、若属且为之虏矣。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欲与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7、沛公安在?8、时人莫之许也9、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固定句式。

掌握一些固定句式,并掌握句式的含义,能够准确地翻译。

1、表示疑问(1)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如:“王曰:…何以知之‟”(2)何所……?(所……的是什么?)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3)奈何……?(……怎么办?……为什么?)如:“未辞也,为之奈何”(4)如……何?奈……何?(拿……怎么样呢?)如:“如太行王屋何?”(5)孰与……?(与……相比,哪个……?)如:“事孰与城北徐公美?”(6)安……乎?(怎么……呢?)如:“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7)独……耶?(难道……吗?)如:“公于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耶?”(8)何为……?(为什么……?)如:“君何为生我家?”2、表示反问(1)何……哉(也)?(怎么能……呢)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2)何……为?(……干什么呢?)如:“何辞为?”(3)何……之有?(有什么……呢?)如:“宋何罪之有?”(4)如之何……?(怎么能……呢?)如:“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5)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哪里呢?)如:“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6)安……哉(乎)?(哪里……呢?)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7)不亦……乎?(不是……吗?)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8)……非……欤?(……不是……吗?)如:“子非三闾大夫欤?”(9)宁……耶?(哪里……呢?)如:“宁知此为归骨所耶?”(10)顾……哉?(难道……吗?)如:“顾不如蜀鄙之僧哉》”(11)独……哉?(难道……吗?)如:“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3、表示感叹(1)何其……也!(怎么那么……啊!)如:“虽有君命,何其速也!(2)直(特)……耳!(只不过……罢了!)如:“王曰:…不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