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高考小说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小说类知识点

高考语文小说类知识点一、小说的定义和特点小说是一种以虚构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为基础,通过文字叙述表现社会生活、人们心理活动的文学体裁。
小说的特点是形式灵活多样,可以通过人物描写、情节安排和语言表达等手法来展示作品的特色。
二、小说的分类和流派1. 按题材分类:历史小说、社会小说、科幻小说、悬疑小说等。
2. 按叙事方式分类:叙事小说、旁观者小说、内心独白小说等。
3. 流派分类: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奇幻小说等。
三、小说的结构和要素1. 结构:小说一般包括起初、承转折、高潮、结尾等部分,其中高潮是情节的最高点。
2. 要素:人物、情节、气氛、语言四要素是构成小说的基本要素,每个要素都有不同的作用。
四、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1. 人物的刻画:通过外貌、语言、行为、心理等方面的描述塑造人物形象。
2. 人物的性格特点:善良、机智、勇敢等不同性格特点会使人物形象更具鲜明。
3. 人物的价值观: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其不同的价值观念。
五、小说中的情节设计1. 情节的发展:情节逐渐展开、紧张冲突、高潮迭起,给读者带来情感上的震撼。
2. 情节的跳跃:通过前后呼应、回环叠加等手法来调动读者的注意力。
3. 情节的转折:通过巧妙的情节布置来引导读者对故事发展方向的猜测。
六、小说中的语言运用1. 描述技巧:适当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来丰富描写。
2. 对白表达: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推动情节发展和展示人物性格。
3. 符号象征:通过符号的引用,包括颜色、动物、物品等来象征某一概念或情感。
七、小说和社会生活1. 小说中的社会题材:小说经常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描写和批判来反映社会问题。
2. 小说中的人性思考:小说能够深入剖析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引发读者的思考。
综上所述,高考语文小说类知识点主要包括小说的定义和特点、分类和流派、结构和要素,人物形象塑造,情节设计,语言运用以及小说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等内容。
熟悉这些知识点,并在阅读和解析小说时灵活应用,将有助于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助力高考语文考试的顺利通过。
(完整版)高中语文小说的知识点总结

表达技巧1、2、联想、乐景衬哀情、渲染、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顺叙、倒叙、插叙、用典、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古讽今、以小见大、以动写静、烘托、对比等3、4、5、小说3 .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
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
D、表达技巧1、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对偶、引用……)2、表现手法(烘托、象征、衬托、对比、铺垫、欲抑先扬、先抑后扬……)3、结构方式(前后照应、创造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小说阅读之情节情节的作用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刻画人物性格。
③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⑤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⑥照应前文或总结上文。
⑦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3、情节安排评价的解题技巧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⑤贯穿情节的线索,4、情节安排顺序的解题技巧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
作用是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作用是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文章脉络清晰,结构更加严密、紧凑,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①.设置了悬念。
②.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
③.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④.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
⑤.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点整理(最详尽版)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点整理(最详尽版)叙述叙述即记叙和述说,它是一种记人叙事并陈述其来龙去脉的表述方法。
它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六个要素。
叙述是记叙性文章的主要表述方法。
(1)本文的叙述角度是什么?简要分析其好处。
(2)文章在叙述上有什么特点?(3)文章使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那么文中的“我”有什么作用?(4)作者采用第二人称的叙述角度,有什么好处?方法指导:首先,确认文中人称的运用和变化情况。
基本的叙述角度有三种,个别的文章可能采用几种叙述角度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情况在分析时要特别注意。
其次,要了解每种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真实、可信;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可使作者的态度更鲜明,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显得客观冷静,便于叙事和议论。
再次,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分析时,要结合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来考虑。
场景场景就是常说的“场面描写”。
它与单纯的环境描写不同,它以人物为中心,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
它是某一段时间内社会生活的横截面,小说就是由这样一个接一个的“面”构成的。
对场景思考主要有以下几种:(1)小说场景(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2)小说场景描写的作用是什么?(3)小说是如何用场景描写来深化主题的?(4)小说的场景描写与情节发展有何关系?方法指导:场景描写的作用,可按下面步骤进行:首先找到环境描写的语句在文章中的位置。
处于不同位置的环境描写,其作用是不同的。
其次概括所描写的环境,归纳景物特点。
最后分析其作用,分析作用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借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2)增添或烘托某种气氛。
(3)衬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
(4)推动情节发展。
(5)突出、深化主题等。
主题1.小说主题的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地位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家在描写、叙述人物性格、人物命运时显示出的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
(完整版)高中语文小说的知识点总结.doc

表达技巧1、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明、抒情、2、表手法: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寓情于景、直抒胸臆、卒章志、象征、托、想象、想、景哀情、渲染、虚合、正面描写、面描写、直接抒情、接抒情、叙、倒叙、插叙、用典、欲先抑、欲抑先、借古今、以小大、以写静、烘托、比等3、修辞:比、人、夸、偶、排比、反复、互文、借代、双关等4、材料安排:主次、略、繁5、构:承上启下、照、、伏笔、首尾照、开山、卒章志、先后分、念小3 . 白描:用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
以小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了性格、主。
D、表达技巧1、修辞手法(比、借代、夸、比、排比、、反、偶、引用⋯⋯)2、表手法(烘托、象征、托、比、、欲抑先、先抑后⋯⋯)3、构方式(前后照、造念、埋下伏笔、上文、点)小之情情的作用①交代人物活的境。
②刻画人物性格。
③ 后面的情展作或埋下伏笔。
④表主旨或深化主。
⑤ 置念,引起者的趣。
⑥照前文或上文。
⑦ 索或推情展。
3、情安排价的解技巧①就全文来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扣人心弦,增故事的性、可性。
②就开尾来有首尾呼式。
作用是使构密、完整。
③就开来有倒叙式(把局放到开来写)④就尾来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⑤ 穿情的索,4、情安排序的解技巧① 叙:按(空)序来写,情展脉分明,次清晰。
②倒叙:不按先后序,而是把某些生在后的情或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
作用是使文章构富于化, 避免平直叙;造成念,引人入。
③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程中,了帮助开展情或刻画人物,中断叙述的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相关的回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作用是主要情或中心事件做必要充明,使情更加完整,文章脉清晰,构更加密、凑,内容更加充丰。
小说阅读之主题鉴赏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① .置了念。
② .就是小的索。
③ .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
④. 推情的展或推了故事情的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
⑤ . 突出主,一双关,主的表起画点睛的作用。
小主方法1.从小的目入手思考小的主2.从情展看主,3.分析小的人物形象,4.分析小的境描写,5.是从小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
全国高考小说知识点总结

全国高考小说知识点总结一、小说的定义及特点小说是一种以叙述为主要手法,以人物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情节冲突为主要题材的文学体裁。
小说是一种以虚构为基础,以真实为材料、以想象为源泉、以艺术再现为目的的文学形式。
小说的特点包括:表现现实、情节发展、人物塑造、结构安排、语言遣词、思想意义。
二、小说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可分为先秦之前、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五个时期。
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历史时期:新文学运动前期、新文学运动时期、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后的现当代时期。
三、小说的题材1. 社会题材:反映社会现实,揭示社会问题,描述社会变革。
2. 爱情题材:涉及爱情、情感、性别关系,表现爱情的坚贞和美好。
3. 历史题材:反映历史风貌、历史遗产和历史变迁。
4. 军事题材:反映战争、革命和军事斗争。
5. 科幻题材:玄幻、灵异、奇幻、超现实主义等。
6. 探险题材:包含冒险、发现、探索、对未知领域的好奇探求。
四、中国古典小说古代中国小说有“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这些小说各有其独特的价值并对中国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中国现代小说中国现代小说以前20世纪新文学运动的开展标志着现代小说的发展。
代表作家有鲁迅、郁达夫、茅盾、老舍、沈从文、巴金、徐霞客等。
六、世界著名小说家与作品1. 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
2. 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3. 狄更斯:《雾都孤儿》、《双城记》、《大卫·科波菲尔》、《拿破仑的罗曼史》。
4.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风的细节》。
5. 町山智香:《时间之矢》、《引力之彼端》、《天空の鄂焉》、《香港民谣》。
七、小说结构小说的结构通常包括:引子、承接、高潮、尾声。
八、小说语言小说的语言应具有生动、形象、活泼的特点,同时要符合文学的艺术性和民间性。
小说知识点总结大全高中

小说知识点总结大全高中一、小说的定义和特点小说是一种虚构的文学体裁,通过叙述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来表达作者观点和情感。
小说的特点包括情节连贯、人物生动、语言流畅等。
二、小说的分类1.按体裁分类(1)长篇小说:篇幅较长,叙事情节复杂,人物众多,涉及面广。
(2)中篇小说:篇幅适中,叙事情节较简单,人物塑造适中。
(3)短篇小说:篇幅较短,叙事情节简洁,人物形象突出。
2.按内容分类(1)现实主义小说: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对社会进行批判和反映。
(2)浪漫主义小说:强调个人的情感和想象,追求梦幻和超脱的情节和人物塑造。
(3)奇幻小说:以超自然的情节和人物为题材,展现出奇幻的世界观。
3.按题材分类(1)爱情小说:以爱情为主题,描写爱情的起承转合。
(2)历史小说:以历史事件为背景,描述历史人物的生活和情感。
(3)科幻小说:以科学技术为题材,描绘未来世界和科学幻想。
三、小说的结构小说一般包括开头、发展和结尾三个部分。
开头一般引出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发展部分逐渐展开叙述,结尾部分给出故事情节的结局和反思。
四、小说的写作技巧1.人物塑造:要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的性格、情感和行为,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2.情节设置:情节要简练有力,引人入胜,避免故弄玄虚和拖泥带水。
3.语言运用:语言要精炼、生动,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4.情感表达:要真诚、深刻地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用情感感染读者。
5.结构设计:要稳重、合理地安排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使整个故事连贯,有序。
五、著名小说家及其作品1.莫泊桑《羊脂球》《项链》《愚蠢的死》2.莎士比亚《哈姆雷特》《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3.曹雪芹《红楼梦》4.尼克·霍恩比《追风筝的人》《羊脂球》5.查尔斯·狄更斯《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通过以上知识点的总结,相信你对小说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说的世界,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智慧吧!。
关于小说的高考知识点总结

关于小说的高考知识点总结小说是高考语文考试中重要的一部分。
阅读理解和作文题中,常常会涉及到小说的题材、结构、人物等知识点。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与小说相关的高考知识点。
一、小说的定义和特点小说是一种以故事为主线的文学体裁,以叙事和描述为特点。
小说通常通过情节、人物和语言来展现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小说作品通常具有虚构性、艺术性和文学性的特点。
二、小说的题材和类型小说的题材非常广泛,可以包括社会生活、历史事件、人物传记、科幻冒险等等。
根据内容和特点,小说可以分为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科幻小说、推理小说、恐怖小说等不同类型。
三、小说的结构和情节小说的结构是指整个故事的组织方式,包括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
情节是小说的故事线索和主要发展方向。
小说的情节可以分为主线情节和支线情节,主线情节是贯穿全书的主要故事线,而支线情节则是在主线情节之外的副线叙事。
四、小说中的人物刻画小说中的人物是故事的核心,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展示了各种不同的性格、思想和行为。
小说中的人物可以分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主要人物通常是故事的主角,而次要人物则是为故事提供支持和衬托的角色。
五、小说的语言和文学技巧小说的语言要求生动、形象,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作者通常会使用比喻、象征、对比等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小说也可以通过对话、描写和叙事等手法,使情节更加紧凑和引人入胜。
六、名家名作高考中常常会涉及到一些著名小说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品。
比如:鲁迅的《狂人日记》,茅盾的《子夜》等。
了解这些名家和名作对于理解小说的发展和演变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之,掌握了以上关于小说的知识点,对于高考语文考试中的阅读和作文题会有很大的帮助。
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可以多读经典小说,分析其中的题材、结构、人物等要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水平。
希望大家在高考中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小说知识点讲解( 情节知识+结构技巧)

高考语文小说知识点第一部分情节知识一、开头的类型与作用1.一般开头:(1)开门见山,点名题旨;(2)引出下文,为后面情节做铺垫;(3)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设疑开头:(1)造成悬念,埋下伏,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
;(2)引起读者的思考或阅读兴趣。
(3)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
3.写景开头:(1)交代人物活动的特定场景/环境。
(2)渲染气氛;(3)烘托人物心情。
4.倒叙式: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
文章开头的特点及作用二、中间情节的作用1.补充叙事,揭示矛盾关系。
2.照应前文,或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伏笔。
3.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
三、结尾的类型及作用1.出乎意料的结尾(1)结构安排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2)表现手法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尾(1)主题上,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表现人物性格上,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3)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的结尾(1)从表达效果上看,喜剧性的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2)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戏剧性的结局与主人、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统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3)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4.戛然而止的结尾留下空白,给读者留有无穷回味的余地。
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发人深省;意味深远,令读者思考、回味。
5.结尾突转式“突转”是指剧情突然急剧变化,往往在顺,逆之间发生一百八十度大转变。
这种大起大落,能对观众产生强烈刺激,引起他们对剧中人物命运的急切关怀,因而最富于戏剧性。
结尾巧设突转,使故事情节陡生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引起他们对剧中人物命运的急切关怀,因而最富于戏剧性。
6.写景结尾①照应开关头、深化主题;给读者相像空间,耐人寻味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形象;暗示主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小说知识点总结导语:了解高考小说知识点,让自己考试更加得心应手吧。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考小说知识点总结,供大家阅读。
一、考纲和命题解读1.《考试说明》对小说结构(情节)有何要求?如何理解这一要求?分析作品结构: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和安排。
《考试说明》要求“分析作品结构”,就小说而言,主要指分析小说情节结构。
它要求考生能概括情节,分析情节安排的特点和作用。
2.高考小说情节题命题有何特点?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也是小说阅读的起点和基础,因此是高考小说命题的重要内容,其命题特点主要有: (1)命题角度有二:一是立足于情节本身,如梳理、概括故事情节,分析情节的内在关联及情节构筑特点和技巧;二是着眼于情节为表现主题、塑造人物服务,如分析某情节的作用等。
(2)切口小:不大选择全篇情节考查,大都选择关键处的一句(或一段)文字,要求联系上下文,对情节作综合或单独分析。
(3)也可以把情节安排的作用和合理性作为探究题的探究点。
二、小说情节的结构模式小说情节的结构主要通过情节的推进或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来构成。
传统小说通常是以时空为本位的线性结构模式。
具体有三种:①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目前高考选文多为这样的结构模式。
②摇摆式: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
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魂的魅力。
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式:俗称“欧61亨利”式笔法。
在结尾处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回扣前面的情节,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三、小说情节的结构要素小说情节的结构除去情节本身,还有以下要素:1.线索。
它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还可以是时间、空间。
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
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
双线一般分明线、暗线两种。
2.情节安排的技巧。
基本技巧有照应、伏笔、过渡、铺垫、点题等;常用技巧有悬念法、误会法、对比法、突转法、抑扬法等。
三、小说情节安排的作用小说的情节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为情节发展服务;二是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
1.小说开头段的作用像散文那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分析时既要把握该段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又要结合下文的故事情节。
小说开头常用的两种方式:①悬念式。
在作品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回答疑问。
作用: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阅读下去;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②写景式。
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感情基调。
2.小说中间段(情节)的作用从以下三点考虑:①考虑某个情节与全文中相关情节的关系——主要是照应和伏笔。
照应就是文学作品前后文之间的呼应。
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伏笔是指文学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在小说中使用伏笔,能使小说情节曲折,结构紧凑,构思精巧,前后呼应。
②考虑情节与主题的关系——暗示或突出了主题(某种社会现象)如《骆驼祥子》中暴雨狂泻,道路迷茫,“半死半活”的祥子,“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的情节,反映了旧社会人力车夫的凄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③考虑情节与人物形象性格的关系——变现了人物精神、性格等。
如《水浒传》写武松打虎,多次提到哨棒,给读者以武松会依仗哨棒打虎的印象,接着安排哨棒被打断,手中的一半也被武松扔在一边,两手揪住老虎头皮,按在地上,提起铁锤般的拳头,打得老虎眼、口、鼻、耳七窍流血的情节,有力地彰显了武松徒手打虎的英雄本色。
3.小说结尾段的作用小说结尾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①出人意料式。
这种结尾,从结构安排上看,能使平淡的故事陡生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
②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这样的结尾能够让读者充分地驰骋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③补叙式。
这种结尾常有对上文情节的呼应和解释悬念的作用,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深化主旨。
④卒章显志式。
这种结尾往往有解释悬念、揭示主题的作用。
⑤令人感伤式。
这种结尾,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很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增强悲剧色彩;从表现效果上看,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⑥大团圆式。
这种结尾,从表现效果上看,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读者的感情体验上看,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美好的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四、小说中的环境作用一考纲和命题解读1.高考对小说环境考点有何要求?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2.高考小说环境描写题命题特点是什么?常见的命题形式有哪些?高考小说环境描写命题特点有:(1)在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构成的环境中,重点考查自然环境描写。
(2)命题特点选材的切入口有两种方式:一是切入口较小,一般为一小段景物描写文字;二是对散见于文中的景物描写文字作综合性考查。
(3)环境描写题型具有综合性,即把景物特点、描写手法和描写作用放在一起考查(俗称“一景三考”),重点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此类题目常见的命题形式有:①文中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②小说中几次写到某一景物,有什么作用;③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分析其对塑造人物或表现主题起到的作用。
解答此类题目时,最关键的是要在文中找到环境描写的语句。
考生要明确处于不同位置的环境描写其作用是不同的:开头,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或增添、烘托某种气氛;中间,起着衬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等作用,有时有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结尾,一般起着揭示主旨的作用。
二自然环境小说中的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和景物等。
它的主要作用有: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
表现地域风光和文化,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②渲染故事气氛。
作者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③烘托人物形象。
环境是为人物活动提供场所和背景的,作者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而为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用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
④推动情节发展。
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要以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
⑤暗示社会环境。
优秀的作者,总是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来展示独特的世态风情,为读者提供一幅社会历史图画。
所以,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一般都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被当做是社会环境的暗示。
⑥深化作品主题。
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
三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所处的时代、社会和生活环境等的描写,包括城镇、农村、工厂、军营、机关、学校、商店等人物活动场所和地域风情、风俗习惯等社会风情的描写。
具体作用:①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提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明人物性格。
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深化作品主题。
四如何分析环境描写对小说环境描写的考查,一般是就指定的环境描写(多是景物描写),分析其特点,鉴赏其技巧,概括其作用,俗称“一景三考”。
“三考”中,景物描写技巧虽同散文中的景物描写技巧一样,但在小说里一般不是考查重点,而景物特点、作用是考查重点,尤其是景物描写的作用,是重中之重。
1.如何概括景物特点或寓意概括景物特点首先要看描写的是哪些景物,其次看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征,要特别注意能揭示景物特点的形容词。
如果没有这些词语,则需要自己选用词语概括。
至于分析景物的寓意,则要关注它所运用的手法,或隐喻,或象征,并结合小说背景和主旨准确判定其寓意。
2.如何分析景物描写的技巧(1)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等方面的描写;(2)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进行描绘;(3)写景有层次,讲究观察角度;(4)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细节描写;(5)白描和工笔。
3.如何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1)掌握景物描写的基本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背景;②渲染气氛,奠定基调;③暗示人物身份、地位、思想、性格,或烘托衬托人物心理;④象征、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⑤暗示、铺垫或展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场景转换);⑥作为情节线索,勾连故事;⑦揭示或深化主旨,增强意蕴,情景交融,营造意境。
简言之,①指向环境:交代……时间(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
②指向情节:推动……发展,暗示……转换,勾连……情节,为……作铺垫,为……埋下伏笔。
③指向人物:暗示……思想,侧面写……性格,烘托……心理。
④指向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深化……主旨。
(2)根据位置判定作用如在开头,往往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
在中间,推动情节发展,烘托气氛,衬托情感,表现心理。
在结尾,升华主题,照应开头。
4、答题提示与模式1.审题(1)审清所给文字及所在位置,尤其要把散见的写景文字找足找全。
(2)审清问法:问的是景物特点还是景物作用。
尤其区别好“景物特点”与“景物描写特点”的答题方向。
2.答题(1)既要认真阅读所给文字,更要依据所给文字在文中的不同位置回答不同的作用。
①如果所给景物文字出现在开头,那么其作用主要是:给全篇“定调”,或者定下感情基调,或者定下叙述基调,使得叙述更加舒缓自然、顺理成章。
另外有营造特定的意境与渲染特定的气氛,以感染读者或主人公的作用。
②如果出现在人物出场前,那么其作用便是导引人物出场;如果置于小说的某个情节中,其作用可能是推动情节发展。
③如果置于人物的描写之中,那么其作用是揭示人物性格。
④如果景物描写作为小说的主背景,那么其作用很可能精品文档是作为一种象征。
小说的景物描写作用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这要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2)所给的景物描写文字一般是集中的、具体的,对于那些散见的景物描写在答题前一定要找足找全,不得遗漏。
(3)掌握答题模式。
①环境(景物)的特点常见的答题模式:a.描写了……景象,b.渲染了……气氛,c.呈现出……格调。
②环境描写的手法常见的答题模式:运用了……手法,突出了(表现了)……③环境描写的作用常见的答题模式:a.突出(烘托、描写、交代)了……,为……活动提供了背景,与……(情节)形成对比b.烘托(衬托、映衬)了……(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c.引发……思想(情感)转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