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翼与30年代

合集下载

30年代文学发展的特点

30年代文学发展的特点

30年代文学发展的特点
30年代文学是指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这个时期的文学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1. 左翼革命文学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随着世界范围内阶级斗争的加剧和中国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左翼革命文学开始在中国兴起,成为了文学发展的主流。

同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对于文学创作和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文学社团和刊物的涌现:30年代是中国文学社团和刊物大量涌现的时期,这些文学社团和刊物在思想、艺术上都有着自己的主张和追求,成为了推动文学发展的重要力量。

3. 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发展:在30年代的文学发展中,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特别是小说和诗歌,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和作家。

4. 文学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在30年代的文学发展中,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不同地区的作家开始表现出自己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这些特色在他们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5. 文学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民性:在30年代的文学发展中,文学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民性得到了很大的强调。

作家们开始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他们的作品也更加贴近人民的心声。

总的来说,30年代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
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1)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1)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30年代文学(革命文学)一一、、3300年年代代文文学学思思潮潮((人人文文主主义义文文学学思思潮潮和和左左翼翼革革命命文文学学思思潮潮))1.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1)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代表了新月派的现代雅士文学思想。

他受美国白璧德主义的影响,提出以“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人性为核心的理性评价的文学标准,籍古典主义的“节制”概念为其雅士美学追求。

他在艺术上批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在思想上否定个性主义,几乎是整体地否定了五四新文学运动。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包括:一、人性论。

(他强调把人性作为文学的唯一标准。

梁实秋认为,人性是超阶级的,他的人性概念本质上是一个伦理概念。

他所谓的人性是二元的,一是以想象情感为代表的;一是以理性为代表的。

他主张文艺上的“合于理性的束缚”。

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以理制欲的人性论。

)二、天才论,声称“文学不是大多数人的”。

(2) 朱光潜30年代的著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1932)《文艺心理学》(1936)《变态心理学》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与美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

他提倡“自由生发,自由讨论”,奉行严谨而超脱的风格,强调文学表现人生和怡情悦性的功能,维护文学的独立自足性。

2. 左翼革命文学思潮(1)1928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普罗文学”)兴起。

(2)左联:1930年3月2日,鲁迅、冯雪峰、柔石等人在上海霞飞路出席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大会,会上通过了蒋光慈、冯乃超等制定的左联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

1930年11月被吸入国际革命作家联盟,1936年初经共产国际指示解散。

(3)左联进行的文学活动:一、 创办刊物二、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倡三、 加强了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四、 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五、 文学思想集中体现为对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六、 培植了大量的文艺青年3. 30年代重大文学论争(1)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的批判。

W.H.奥登——30年代的左翼大诗人

W.H.奥登——30年代的左翼大诗人
,
P
t
,
th
t
ie
t
h?
V
1
a
e
r
w
ll
,
1
e e
,
a e e e
Pt
f de
o r e
m
y
o
ho i
y
o u r
i
s
io
n
:
y
e
s
,
1
a
m
S P a in
.
,
Ma O
n
n
y
s
h l
e e
a
v
e
h
p
e a
r
d
s
,
i t
o
n
r
e
m
a o
o
t
r
e
r a
P
n
e n
tu
r
bin
e s ,
Th
o
n
e o 皿 s
t
ilw ie
.
y l
i
tu
n r e
th
e o
lo n
l
d
r
e s e r
t
-
Y
th
e
s
te
. r
d肠 y
o
t 五e
la s s
n
e e
e
i g i皿
f
Ma
压t o r
k in d
Bu t
to
da y
t
he
s
t
u
`
且l e
.

30年代的小说3

30年代的小说3

1927年出版短篇小说《短裤党》 1927年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小说集《鸭 绿江上》 1927年创作《丽莎的哀怨》 1930年《冲出云围的月亮》 1923年长篇小说《咆哮了的土地》风 格开始转变
《哀中国》节选
我的悲哀的中国,
我的悲哀的中国,
你怀拥着无限美丽的天然,
你的形象如何浩大而磅礴!
你身上排列着许多蜿蜒的江河,
30年代的小说(三) 左翼小说
中国新感觉派小说
东北作家群小说
左翼小说
一、“左联”早期小说
(一)普罗小说,通常指无产阶级革 命小说,代表人物蒋光慈、华汉、洪 灵菲等人。
1.蒋光慈
又名蒋光赤,安徽六安人,极力倡导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中国著名的诗人
英俊帅气的蒋光慈
和革命家。比较有名的两本诗集《新 梦》,最早反映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 诗集。《哀中国》注重关于中国的社 会,现实性强。蒋光慈属于政治抒情 诗人,继其后又出现诗人殷夫。 1925年出版第一部中篇小说《少 年漂泊者》
美丽而又苦难的萧红
《王阿嫂的死》(节选)
“等到村妇挤进王阿嫂屋门的时 候,王阿嫂自己在炕上发出她最 后沉重的嚎声,她的身子是被自 己的血浸染着,同时在血泊里也 有一个小的、新的动物在挣扎。 王阿嫂的眼睛象一个大块的亮珠, 虽然闪光而不能活动。她的嘴张 的怕人,像猿猴一样,牙齿拼命 地向外突出。”
1.1927年发表处女作《梦珂》
1928年发表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
小说集《在黑暗中》
《自杀日记》(1929)
《一个女人》(1930)
作家丁玲
丁玲小说创作的第二个时期
“左联”成立之后,创作了中篇小说 《韦护》(革命+恋爱模式) 1931年发表于《北斗》之上的小说 《水》标志着丁玲小说风格的转变, 开始逐步转向农村题材。

06.专题五 三十年代小说的三大流派 - 左翼文学.ppt

06.专题五 三十年代小说的三大流派 - 左翼文学.ppt

• 当年,中国抗日军队中每五六个人 中就有一个四川人,故有“无川不 成军”之说。出川抗战的350多万 川军,有64万多人伤亡(阵亡 263991人,负伤356267人,失踪 26025人);川军参战人数之多、 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占全国抗 日军队总数的五分之一。
• 在抗日正面战场上,日军高级将 领酒井直次中将被川军炸伤毙命 的重要史实,长期少为人知…… • 2010年清明节,成都万年场“川 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前。几 位八旬以上的老川军战士神情庄 严地敬献花圈、长时间地低头默 哀……
5)沙汀: 《在其香居茶馆里》
•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 爆发,全国抗战的呼声甚高,中共 中央明确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 策,主张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四 川省政府主席刘湘立即向中央和全 国通电请缨抗战:“和平果已绝望, 除全民抗战外,别无自存之道,要 求当局早决大计,甫澄愿率川军供 驱遣抗敌!”
• 沙汀(1904-1992)
• 原名杨朝熙,安县人。毕 业于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 校,参加中共组织领导的 革命活动。沙汀,原名杨 朝熙、杨子青。
1904年出生于四川安县一个破落的封建家庭。 7岁读家塾。少年跟随舅父经常出入于四川乡 镇之间,对地方军阀、地主豪绅及其他各种社 会势力的腐败情形非常熟悉。
• 民族危亡之际,他们以国家利益为重, 深明大义,忍辱负重,慷慨赴死,以劣 势武器,无数次与装备精良的日军进行 殊死决战。根据国民政府统计,川军在 抗战时期的伤亡人数约为全国抗日军队 伤亡总数的1/5,居全国之冠! • 川军前脚出川抗日,国民政府后脚迁都 到了重庆。到国民政府还都南京,近8 年时间,四川一直承载着各种超负荷的 负担。四川人民却始终毫无怨言,一边 节衣缩食、勒紧裤带支援政府抗战,一 边含泪把近300万子弟再送前线……

30年代的左翼文学

30年代的左翼文学

30年代的左翼文学柔石《二月》1、高高在上与世不相干的人2、弄潮儿冲锋在前3、衣冠尚整、徘徊海滨的人,一溅水花便觉得有所沾湿,狼狈起来此既是萧涧秋鲁迅写道:“冲锋的战士、天真的孤儿、年轻的寡妇、热情的女人、各有主义的新式公子们悲悯民间疾苦,救助孤儿寡妇求寻真理不得,不敢随波逐流徘徊、迷茫“他极想有为,怀着热爱,而有所顾惜,过于矜持,终于连安住几年之处,也不可得。

”柔石《为奴隶的母亲》“幻灭小说”中篇小说《二月》是柔石的代表作之一,《二月》写于1929年,它与当时出现的茅盾的《幻想》、《动摇》、《追求》,叶圣陶的《倪焕之》等小说,在文学史上被统称为“幻灭小说”。

萧红(1911.5—1942.1)原名张乃莹《跋涉》《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确实因为我是女人……”——萧红萧红李姓青年萧军端木蕻良比较《生死场》和《为奴隶的母亲》萧红将自己作为女性的痛苦和灵魂融进她笔下苦难女性的身上,将她特有的“人生荒凉感”,与女性的孤寂、悲剧融为一体鲁迅再为《生死场》作序中说:“它是‘将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一幅力透纸背的图画”为此,萧红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呼兰河传》的创作背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以自己的家乡和童年生活为原型“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矛盾评记忆中的家乡,一个北方小城的单调的美丽思考:怎样看待萧涧秋“近代青年这样的一种典型”?(一)了解1、柔石的生平和创作简况原名赵平复,门前曾有一块小石桥,上镌“金桥柔石”,所以就曾以“柔石”、“金桥”为笔名。

浙江宁海人。

1918年入杭州第一师范学校,1923年毕业。

因家庭困难,次年任慈溪县谱迪小学教员,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疯人》。

1925年,到北京大学旁听。

1927年夏,回故乡任中学教员,后任宁海县教育局局长。

此时创作出长篇小说《旧时代之死》,揭露旧社会黑暗腐朽的生活。

1928年,宁海群众暴动失败,宁海中学遭解散,他只身出走,寓居上海,从事文学活动,并与鲁迅密切交往。

30年代左翼电影运动的讨论

30年代左翼电影运动的讨论

30年代左翼电影运动的讨论30年代的电影之所以如此大的功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就在于创作者们能够把火热的创作激情与严肃的创作态度结合在一起,广泛学习、勇于探索、力避偏狭,这些经验对中国电影的未来都是宝贵的历史遗产。

标签:左翼电影;繁荣;功绩;历程30年代电影在时间上具体指的是从1932年左翼运动兴起,到1937年夏抗日战争爆发前的五到六年中。

在这段时间里,电影发展的格外繁荣,无论是在艺术形式上,还是思想内容都有了,都有了全新的尝试,并产生了一大批非常的作品。

这个局面形成的原因是多样的,第一个原因必须要關注一个时间点——1931年9月18日,至此,日本开始走上全面侵华的道路,也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所以,国内政治形势的改变,人们心理的状态的改变,这些因素刺激和导致了创作者在电影创作上,对主题的改变,和观众心理需求的改变,这种改变不仅仅是电影内容上的,还是电影的思维的改变。

电影思维的改变不能仅仅归功于政治形势的改变,还要靠世界电影的发展带动。

30年代,随着有声电影的产生,电影艺术技巧也随之大幅。

这也需要关注一个时间,1932年,制片商和放映商联合建立了胶片上声音轨迹宽度的标准,从而创造了新的1.37:1比例。

随着这一整个业界技术方针的确立,电影中的对白、歌舞急剧增加。

在30年代,电影观众增加了一倍。

电影工业继续寻找新的发展,很快,就开始经历彩色电影,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

这些技术与技巧的发展也传到中国,推动了当时电影的发展。

总体来看,30年代电影大概经历了3个时段,左翼电影,国防电影,抗战电影,成为中国电影非常值得肯定的一次繁荣发展的时期。

左翼电影运动被认为是30年代电影的开端,左翼电影运动中出现的电影多为富有写实倾向的革命现实主义电影,也有电影富有浪漫主义的诗意色彩,虽很少揭露现实,但颇为美,例如《大路》结尾,主人公想象中的再生,从这些都可以看出来,30年代,电影创作人在电影上,不断吸取西方电影精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思考与求变!究其发展背景,第一主要是政治上的,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民族危机日益加重,促进变革的发展,第二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该联盟是中国共产党于1930年代在中国上海领导创建的一个文学组织,目的是与中国国民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支持其思想。

经典: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经典: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16
弗洛依德思想,推出《文艺心理学》。
林语堂(1895-1976)宗白华(1897-1986) 丰子恺(1898—1975) 梁实秋(1902-1987)
17
王森然(18 95-1984)
(1902-1931)、彭康(1901-1968)、李初梨(1900-1994)、阳翰笙(1902-1993)
8
3.成立“左联” (1)1930年3月2日,鲁迅、沈端先、冯乃超、柔石、李初 梨、彭康、钱杏邨、田汉、阳翰笙等四十余人在上海参加成 立大会。 (2)理论纲领:“我们的文艺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 的,又反对‘失掉了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援助 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3)选举冯乃超、沈端先、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 洪灵菲等七人为常务委员。远在日本的郭沫若、郁达夫、茅 盾等也参加了左联。 (4)鲁迅在会上做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话。 “左联”成立标志着共产党在组织上自觉领导文艺的开始。 9
1928年3月,胡适、徐志摩、梁实秋等创办《新月》月刊 ,声称维护“独立”“健康”的原则与“尊严的原则”;《 文学》、《文学月刊》、《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 《现代》等。
3
新月社创办的《新月》月刊,创造社和太阳社创办的《文化批判》月刊和《太阳》月刊。
4
1.左翼革命文学思潮发生的背景 其组织化的文学活动推动文坛格局变化,影响深 远。 特定历史原因:部分早期共产党人从政治革命走 向文学;27年后社会政治斗争形势使建设无产阶 级文学成为需要;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红色 30年代)的影响,西方辛克莱、德莱塞等影响。 激进的青年作家相对集中在上海,提供革命文学 队伍的组织保证。
13
3.成绩与不足 1936年初,共产国际领导指示左联解散。 (1)提倡与实践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对现代文学影 响深远。 (2)政治上搞了不少左的政治活动;组织上把作家团 体当成政党组织;文艺理论上照搬苏联文学运动和理 论,存在明显的教条主义倾向;创作上,某些作家存 在着轻视艺术规律、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 总体上说,文学运动方面的影响远大于创作实践. 14

30年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30年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30年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一、引言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和动荡。

政治上,国共两党的斗争日趋激烈,社会上,经济危机和民生问题日益突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分子们面对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和选择。

本文将从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出发,深入探讨30年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变迁和行动选择。

二、30年代知识分子的思想转向1. 新文化运动对知识分子思想的影响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期中国新兴知识分子反对封建传统、倡导科学、民主和自由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这场运动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来中国革命开辟了道路。

在30年代初期,新文化运动留下的种种遗产仍然影响着许多知识分子。

2. 左翼思潮在知识分子中的兴起20世纪30年代初期,左翼思潮在中国逐渐兴起,并吸引了不少知识分子加入。

左翼思潮主张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倡导工农联盟和民族统一战线。

这些思想观点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知识分子,许多人开始转向左翼思潮。

3. 民族主义在知识分子中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民族主义在中国社会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支持。

在这种背景下,不少知识分子开始强调中国民族自立、抵制外来侵略和保卫国家利益等观点。

这些思想观点也对许多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30年代知识分子的行动选择1. 参与政治运动20世纪30年代初期,国共两党的斗争日趋激烈,政治运动也日益增多。

不少知识分子选择加入其中,并积极投身于各种政治运动中。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政治手段才能解决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问题。

2. 投身革命事业许多知识分子认为只有通过革命实现社会变革和发展。

因此,他们选择加入革命组织,投身革命事业。

在这个过程中,不少知识分子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牺牲精神。

3. 从事文化艺术创作在20世纪30年代,许多知识分子选择从事文化艺术创作,并通过自己的作品传递自己的思想观点。

这些创作者在当时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0年代的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左翼文学运动的

30年代的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左翼文学运动的

理论和行动有明显的错误:
(1)错误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不承认 当时的革命处于低潮,认为,中国革命的 性质,已经不是单纯的民族或民权的革命 了。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们对五四文学革 命的性质,对五四以来的文学创作,包括 鲁迅的创作,作出了错误的评价。如阿英 《死去了的阿Q时代》等。
(2)文艺思想存在片面的论断
“左联”也存在一些不足,思想倾向上存在 “左”的错误,理论上存在教条主义思想,组织工 作方面存在宗派主义倾向,文学创作上,许多作品 存在严重公式化、概念化的问题。
“左联”的历史功绩
1、进行了反对国民党 文化“围剿”的斗争。 左联以文学为武 器,以刊物为阵地, 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 “围剿”。所办的刊 物有《拓荒者》、 《萌芽》、《十字街 头》、《北斗》等。
• 1935年,周立波受周扬委托写了介绍 “国防文学”的短文《关于国防文 学》。
• 1936年上海文艺界地下党正式提出
“国防文学”的口号。“国防文学” 口号提出后,得到了广大文艺工作者
周立波
的拥护,一时间,报刊上倡导“国防
文学”的文章多了起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另一个是“民族革命战 争的大众文学”。
• 这一口号的真正提出者 是鲁迅。而发表文章谈 这个口号的是胡风。
肖楚女
沈泽民
邓中夏
其主张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
• (1)初步接触到了文艺的性质以及文艺 与生活的关系。
• (2)提出了新文学的任务。 • (3)提出了应该参加“革命的实际活
动”,培养“革命的感情”的主张。 • (4)提出了建立反帝、反封建文学的联
合战线的主张。
第三阶段:1926——1927
• 1926年,郭沫 若发表《革命与文 学》一文,提出了 “无产阶级的社会 主义的写实主义文 学”的口号。尽管 当时有人著文响应, 但革命文学的讨论 并没有广泛展开。

左翼文学与20世纪30年代商业文化语境

左翼文学与20世纪30年代商业文化语境

在 以往 关 于 左 翼 文 学 的 研 究 中 , 术 界 流 行 学
的看 法是 : 翼 文学 是 2 左 0世 纪 3 年 代 文 学 的 主 0 流 ,红 色三 十年 代 ” 的说法 获得 相 当 大 的认 同 , “ 但 当我们 深入 到 3 0年 代 文 学 内 部 , 进 行 系 统 阅 读 和梳 理时 , 分 明感到 这种 说法并 不 能涵 盖 3 却 0
果 , 究 思路 不 断 拓展 , 判立 场 、 值 尺度 也 日 研 评 价 趋 宽 容和多元 。中国 2 0世 纪 3 0年 代 左 翼 文 学 思 潮 兴 起 的原 因 , 要 有 以下 几 个 方 面 : 外 左 翼 文 主 境 学 思 潮 的 影 响 ,尤 其 是 来 自苏 联 和 日本 的 影 响 。 马列 主义 的加 紧传播 , 越 来越 多 的 知识 分 子倾 使
翼 文 学 的 兴 起 提 供 了适 宜 的 场 所 , 界 相 对 宽 松 租
的 政 治 环 境 ,发 达 的 经 济 环 境 使 谋 生 比较 容 易 , 所 以租 界 成 为左 翼 文学 作 家 的首 选 之 地 , 翼作 左 家 借 租 界 特 殊 的 政 治 环 境 从 事 各 种 活 动 。 除 了革
叠 誊
: j
量 薯 誊≯
毒 生
薯 誊
董 ≥ 童

l j 蓦
- -
爹 囊
爹 j 薯
毒 j
糍薹
叠誊叠

萼 董
江苏社会科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m 1 《 & e } n Q
29 0  ̄ 期 0

左翼文学与 2 世纪 3 年代商业文化语境 O 0
里 , 稿 费 维 持 着 生 活 。上 海 的 租 界 为 3 以 0年 代 左

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电影音乐创作-10页文档资料

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电影音乐创作-10页文档资料

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电影音乐创作On the Left-wing Movie Music Creation of the 1930sCAO Hui20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面临着内忧外患,国民党于1927年发起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日本于1931年挑起的侵略东北三省的“九•一八”事件以及于次年发动的进攻上海的“一•二八”事件,使得20世纪30年代初的中国上空乌云密布、阴霾重重。

动荡不安的时局使人们坠入水深火热之中,难有喘息的机会,于是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并呈现出风起云涌之势。

正是在这危难时刻,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左翼音乐运动、左翼电影运动等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文艺工作者们以杂文、小说、戏剧、电影、歌曲等为武器,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下进行英勇顽强的斗争。

①一、左翼及其电影音乐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该组织的成立宣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文化运动就此展开。

左翼音乐运动亦继之而起,“北平左翼音乐家联盟”、“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等左翼音乐组织相继成立。

中国左翼电影运动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于1932年进行开来,而中国电影的发展也由此迎来了第一个高潮。

应当说,电影自19世纪末传入中国以来,逐渐步入了本土化进程并迅速发展,看电影消遣娱乐的方式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

中国共产党注意到了电影作为传播媒介的巨大影响力,从而加强了对电影这块宣传阵地的控制,于是便有了左翼电影运动的形成。

自1930年中国开始试制有声电影以来,有声电影俨然象征了中国电影的发展趋势,而有声电影的出现则意味着对电影音乐的需要与日俱增,此时又恰逢左翼电影出现,于是左翼音乐工作者们遂借助左翼电影这股“东风”,为左翼电影创作了大量进步歌曲,以激励、鼓动人们的爱国热情,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在左翼电影运动中,电影音乐尤其是电影歌曲的创作是卓有成就的一个领域,这种突出的成就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涌现出了一批在左翼电影音乐创作领域辛勤开拓的作曲家,他们之中有不少人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如任光、聂耳、贺绿汀、冼星海等;其二,涌现出了一批质量上乘、脍炙人口且影响深远的歌曲,如《渔光曲》、《大路歌》、《义勇军进行曲》、《四季歌》、《夜半歌声》等等。

三十年代中国左翼电影

三十年代中国左翼电影

三十年代中国左翼电影
1932年是一道重要的分水岭,内忧外患,社会各界强烈呼吁“猛醒救国”。

1933年3月,瞿秋白亲自过问,以夏方门为组长的党的电影小组正式成立。

1933年“中国电影年”涌现出《狂流》《天明》《都会的早晨》《三个摩登女性》《上海24小时》《春蚕》《姐妹花》《铁板江泪录》《盐潮》《民族生存》等四十余部的进步影片。

这一时期中国电影的主流开始配合反帝反封建斗争,在反映军阀混战、经济破产、帝国主义的侵略、劳动人民和贫苦小资产阶级的痛苦和要求,鲜明体现了阶级论和社会革命思想。

《马路天使》(1937)是左翼电影成熟时期的优秀代表,由袁牧之、郑君里、聂海、赵丹、魏鹤龄等进步电影工作者通过接触下等人,出于对社会的不满和对小人物的同情,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

影片反映了30年代都是贫民的苦难与不幸,颂扬了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所具有的真正善良。

其中有不少清洁用悲喜剧手法加以表现,注重场面内部隐喻元素的配置,效果流畅自然。

另外在音乐上,利用音乐表现主题,画面损失歌词填补,让一个个就往歌曲广为传唱,如《四季歌》《天涯歌》以优美的民族曲调及含义双关的唱
词婉转递出了东三省人民抗日的心声。

《马路天使》《十字街头》等一批30年代左翼电影经典之作,在题材、主题、任务刻画、风格样式、实景拍摄诸方面均开风气之光,且经岁月淘洗。

1982年意大利影家评论卡拉奇赞叹:“意大利引以自豪的新现实主义还是在上海诞生的。

”。

30年代的文学

30年代的文学

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即从1928年到1937年抗战前的这一阶段,亦称30年代文学。

这一时期:1、文学思潮的空前政治化。

文学思潮延续了五四时期的“人的文学”的精神观念并且在理论资源方面多有开掘,左翼文学运动的兴起形成了以阶级为标志的、具有斗争精神与激情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观念。

2、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文坛上起决定性的作用。

从1928年开始,无产阶级革命潮流强力地介入文学,令新文学的队伍发生了新的分化组合。

3、左翼文学与自由主义及其他多种倾向的文学彼此对立竞争,又共同丰富这一时期的创作。

在30年代的文学观念与话语中,主要存在着三种“人”的观念与话语的对话、冲突、交流与交融。

一种是五四民主科学背景上的人文主义观念与话语还在承续与发展;一种是左翼革命文学的“阶级的人”的观念与话语,第三类就是近现代通俗文学的“人”的观念:世俗化中的充分人性化、传统世俗社会的大众伦理道德与大众人性观。

30年代的中国文学,因社会的大变动而产生了诸多文艺思潮并存、纷争的现象,使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向。

反映在文学与审美的层次上,形成了不同文学派别之间的对峙与互渗,并由此创造出极度繁荣的文学景观,使中国新文学出现了自“五四”以来的第二个文学高峰。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是中国今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新文学发展的进程。

30年代后期上海的特殊环境吸引了许多从武装斗争中撤下来的革命文学青年,他们结成统一战线,与国民党进行文化斗争。

左翼文学正是这一斗争的产物。

除此之外,这一时期民主主义作家的创作也收获很大,涌现了如老舍、巴金、曹禺、沈从文、梁实秋、施蛰存、戴望舒、穆时英等著名作家。

在通俗文学方面,张恨水、还珠楼主等人的创作引人注目。

民主主义文学:继承和发扬五四新文学平民主义与人道主义传统,批判社会黑暗,展示现实人生。

代表作家:巴金、老舍、曹禺等。

自由主义文学:继承五四新文学的个性解放精神和思想自由原则,政治上保持中立,文化上采取温和或保守的色彩,注重独立的艺术审美,以期建立一种民主、自由、文化范型。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知识点完整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知识点完整整理)

文学思潮与运动三十年代文学思潮要点1、基本概念30年代文学也称现代文学第二个10年(1928-1937年)是第一个十年文学的继承和发展。

1928年始,新文学队伍发生了新的组合,两种文学思潮及其创作构成了30年代文学基本面貌(1)新兴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2)继承五四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人文主义文学;30年代左翼文学发展轮廓(三个阶段):(1)1927大革命失败-左联成立前,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期。

(2)1930-1936年,左联成立-左联解体。

(3)1936年春-1937/7抗战爆发,文学的转折过渡期。

2、“左联”概况“左联”全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

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茅盾、冯雪峰、柔石、沈端先、冯乃超、李初梨、蒋光慈、田汉、阳翰笙、丁玲、冯也频、姚蓬子等。

左联的理论和行动纲领根据前苏联“拉普”纲领而制定。

纲领宣告:“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我们不能不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左联的成立有其国际和国内的背景,国际上,苏日英法等国都有左翼文学组织;国内,经过1928年的革命文学论争,培养了左翼作家队伍,为左联成立提供了思想组织上的准备。

“左联”于1936年自动解散。

“左联”的文学活动及主要功绩(1)创办了许多有影响的文学刊物,如《拓荒者》(蒋光慈主编)、《北斗》(丁玲主编)、《文学导报》(创刊号名《前哨》)、《萌芽》月刊(鲁迅、冯雪峰主编)、《十字街头》(鲁迅主编)。

续办了左联成立前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等刊物。

(2)翻译、介绍、传播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左联成立后,瞿秋白俄文翻译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理论著作,并写了《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上的现实主义》等文章,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思想作了系统全面的介绍与阐述。

他说明了反对席勒化,提倡莎士比亚化的意义,批评了初期无产阶级文学作品中的“主观主义的理想化”和“革命浪漫蒂克”情绪。

年代中国左翼音乐运动

年代中国左翼音乐运动
通过以上资源的综合利用,可以更全面、深入地了解 和研究30年代中国左翼音乐运动的历史背景、发展过 程、代表人物、活动和组织以及影响和评价等方面的 内容
PART 9
当代视角
当代视角
从当代视角来看,30年代中国左翼音乐运动具有以下启示和意义
艺术与社会的紧密联系:这一时期的音乐运动是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的产物,同时也 通过音乐艺术的形式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表明艺术与社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 联系,艺术可以反映社会现实,也可以影响社会变革
王文利. 聂耳音乐创作中的民族元素研究[J]. 中国 音乐学:2007(4)
张静. 任光音乐创作中的民间素材运用[J]. 中国音 乐学:2009(2)
陈芸芸. 冼星海音乐创作中的抗战主题研究[J]. 中 国音乐学:2011(3)
王勇杰. 上海音乐学院与左翼音乐运动的关系研究 [J]. 中国音乐学:2013(4)
活动与组织
中国左翼作家 联盟(左联)
左联为左翼音乐运动 提供了支持和帮助, 促进了音乐与文学的 结合,为艺术创作注 入了新的活力
活动与组织
活动与组织
左翼剧联
左翼剧联则通过组织各类戏剧演出,为左翼 音乐提供了展示的舞台,推动了音乐与戏剧 的交融
PART 4
影响与评价
影响与评价
30年代中国左翼音乐运动对中国近代音乐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为中国音乐艺术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还为中国音乐 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此外,这一运动还培养了大批优秀 的音乐人才,为日后中国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30年代中国左翼音乐运 动
背景与意义 影响与评价
研究论文
-
目录
代表人物与作品 结语
互联网资源
活动与组织 参考书目 当代视角

断裂与延续:30年代“左翼”文学传统与当代文学关系辨析

断裂与延续:30年代“左翼”文学传统与当代文学关系辨析
作 家与作 品 , 有着丰厚的积淀 , 它的影响是覆盖性 、 弥漫性 的 , 甚 至形 成了一种 “ 集体无 意识 ” , 自然化人 民族 的审美心理 、 习惯和 思维方式 。 古代文学传统历 经一代代长期 的筛选和不断地提炼 , 已经形成非常稳定 、 不言 而喻的“ 凝固体” , 为人们所信 奉 、 遵守
和依赖 。 如果把古代文学 比作 “ 大传统” , 那 么现代文学就只能是 个“ 小传统” 。这个传统还 比较“ 新” , 太过 “ 近亲” , 我们反而少 了

丝敬 畏 和认 同 。
与古代文学传统相 较而言 , 现代文学传统显得 潜隐 、 模糊 , 难 以把握 , 缺少“ 深刻感” , 但现代文 学的传统不同于古代文学之 处, 在于它处于“ 生长期” 。 现今学界的“ 现代” 和“ 当代” 概念分期 之争 , 也许几世以后 , 会被后人统归 于一个概念里 。

现代文学“ 新传统”
处于时代与社会剧烈变革和转型背景下 的当代 文学 ,面临 着如何厘清其承继的丰富庞杂 的文化资源 的重要 命题 。毋庸置
疑, 谈 到这一命 题时 , 蔚然可 观 、 浩 如烟海 的古 代文学会是 我们
首先联想到的 , 老庄 、 孔孟 、 李杜等 熠熠闪光的名字 , 至今依然照 耀着我们文学的星空 ;而外 国文学也经常 出现在 我们的联想视 域中。 某种程度上 , 正因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外 国文学 的大量翻 译 和引进 , 才有 了我们现在所能看到 的当代文学 的面貌 。
当我们在论及文学现象 、 作家作品和文化思潮 时 , 向来会提 及一个概念 , 即传统。 从语 义学 角度来看 , 据学者分析考证 , 传统
文学 的积 累似乎不 深厚 , 文学累积也不稳定 , 即使是鲁 迅 、 郭沫 若、 茅盾 、 巴金等著名作家 , 新文学运动这样 的大事件 , 评价和研

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电影批评的理论建构——以王尘无左翼影评实践为例

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电影批评的理论建构——以王尘无左翼影评实践为例

FILM THEORY电影理论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电影艺术家,在电影理论批评领域始终坚持党的统一领导,积极倡导电影意识批评原则,遵循现实主义电影观。

王尘无作为左翼电影批评的代表人物,首次把“电影”和“意识”联系在一起,同时,在民族救亡的关键时期,提倡电影要真实、客观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敢于揭露和批判时代的黑暗和错误的思想。

王尘无以犀利的文风、鲜明的观点,通过撰写电影理论、电影批评、电影杂感等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影评风格,促进了中国左翼电影理论体系的建构,对探究当下中国电影理论和电影批评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文艺运动中,“剧联”(全称“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的“影评人小组”与所有左翼文艺团体一样,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开展民族救亡的革命文艺活动。

左翼影评人作为左翼文艺运动中的重要组成力量,以非常明确的革命姿态和主体思想,从事电影理论评论工作,引导电影创作实践。

其中,在左翼影评人中被誉为“威信最高的影评家”的王尘无,撰写了大量电影理论和批评文章,其坚持的“电影意识”“武器论”及现实主义电影观等批评原则,代表了20世纪30年代左翼影评的整体风格及话语范式,对中国左翼电影批评的理论体系建构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一、左翼电影理论的开拓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正处于社会危机与民族危亡并存的关键时期,而在电影界仍然充斥着武侠神怪、恩怨情仇等题材与时代特征极不相符的影片。

苏联进步电影在中国的上映,为中国电影人和电影观众带来了全新的主题、全新的人物以及全新的表现手法,为中国电影界带来了一股新风,使人眼前一亮。

加强对苏联电影理论和实践创作的译介和传播,成为党领导影评工作的意识自觉和理论自觉。

王尘无在左翼文艺家中率先介绍了列宁和苏共关于社会电影观念的论述。

1932年6月15日,王尘无所作的一篇题为《电影在苏联》的文章在《时报•电影时报》上发表。

这篇文章首次在中国介绍了列宁的“在一切艺术中,对于我们最重要的是电影”的观点,并论述了苏共“电影必须经党之手,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启蒙及煽动的有力武器”[1]的思想。

左翼文化运动主要作品

左翼文化运动主要作品

左翼文化运动主要作品左翼文化运动是中国20世纪30年代影响深远的文化运动。

它把社会主义理论融入到文学艺术中,以实现文化革命的目标。

它的主要作品有《毛泽东诗词集》、《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集》、《山河社稷图》、《红色儿童》、《和平之声》等。

《毛泽东诗词集》是毛泽东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收录了毛泽东的诗词作品,其中包括《毛泽东诗词集》、《毛泽东诗词新编》等。

这些作品不仅是毛泽东的文学丰碑,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贡献,具有深远的意义。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集》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集锦,收录了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精华,其中包括《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集》、《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新编》等。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集不仅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精华,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贡献,具有深远的意义。

《山河社稷图》是左翼文化运动的标志性作品,由陈独秀等人所著,描述了中国农民领袖陈独秀指导农民运动的历史。

这部作品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贡献,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发展,被誉为“中国农民革命史的经典”,具有深远的意义。

《红色儿童》是左翼文化运动的重要作品,由毛泽东、彭德怀等人所著,描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记录了中国革命的过程,展示了中国革命的英雄人物。

这部作品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贡献,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发展,被誉为“中国革命史的经典”,具有深远的意义。

《和平之声》是左翼文化运动的重要作品,由彭德怀等人所著,描述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记录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过程,展示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英雄人物。

这部作品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贡献,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发展,被誉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史的经典”,具有深远的意义。

左翼文化运动的这些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间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返 回
2、回国后(山东时期) (1930—1936)走向成熟
长篇代表作《骆驼祥子》目光移向城
市下层劳动者及其不幸。 《断魂枪》揭示传统文明的没落之悲 短篇《月牙儿》用一个少女的自述展 开情节,语言优美,心理刻划细腻。 科幻《猫城记》和长篇《牛天赐传》 揭示国民性
创作热情格外高涨 ,题材扩大 。
返 回
(三) 《骆驼祥子》
1、 主题的现实意义 2、祥子悲剧的必然性
首先是来自社会的原因。 其次是祥子个人性格和心理上的弱点。 再次是传统文化精神的悲剧。
3、祥子的性格特点——两面性
(1) 憨厚能干、坚韧善良,以劳动为本分、 不愿过苟且偷生的生活。 (2)个体劳动者的思想印记(车与祥子=土 地与农民)小农意识。 (3)狭隘的目光,个人奋斗的思想。
返 回
二. 老舍创作述评
(一) 一位有影响的多产作家
《龙须沟》的上演,使其在1951年12月
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美誉。
“京味”语言大师。
1946年应美国国务院之邀,赴美讲学。
返 回
(二)老舍创作的道路
1、英伦时期(1924—1929)
对国民的劣根性的探索
《老张的哲学》 《赵子曰》 《二马》
3、《春蚕》的艺术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塑造 风俗画与风景画的绘制 先扬后抑和对比反衬效果
(四)茅盾的散文

茅盾的散文创作始于20年代,主要以叙事议论为主。 40年代以《白杨礼赞》《风景谈》为代表作,表达了 崭新的前所未有的主题 ——抗战时期中共、西北民众 和中华民族的赞歌。
三、茅盾的艺术风格
2、中共左翼文学运动
(1)太阳社的成立 (2)后期创造社的形成 (3)“左联”的成立
3、自由主义文学运动
(1)论语派的“闲适”与“性灵” 文学 (2)京派的文化寻踪 (3)新月派的人性论
二、本时期文学论争
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论争
起源:革命文学的提出(1923年) 论争双方:太阳社和后期创造社 鲁迅、茅盾、郁达夫 论争原因: 苏联与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影响 文学与政治革命的关系
第二编 左翼与30年代
(1927——1937)
第一章 30年代的文学运动与思潮
本时期文学的总体特征
• • • • “五四”开创的思想自由氛围消失。 马克思文艺理论的传播与运用。 左翼与自由主义竞发。 革命现实主义渐成主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30年代文艺运动的发展线索
1、国民党的文化策略:
(1)“三民主义文艺”口号(1929年) 创办《文艺月刊》《国民日报》《觉悟》 (2)发动“民族主义文艺运动”(1930年) 黄震遐发表:《黄人之血》(剧作) 《陇海线上》(小说) (3)制造白色恐怖,颁布出版法
思考练习
1、解释:太阳社、民族主义文艺 “左联”、“两个口号” 2、左联成立后的主要工作 3、本时期主要文学潮流 4、本时期文学趋向
第二章 茅盾的文学创作
第一节 茅盾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茅盾(1896——1981)浙江桐乡乌镇
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927年发 表《蚀》始用茅盾。 1909年,茅盾入浙江省湖州第三中学, 后转入嘉兴中学。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对茅盾研究的情况
30年代: 瞿秋白:《〈子夜〉的国货年》,是30年代最有见识的 文章。 鲁迅在1933——1936年的日记、书信、文章中10次提 到,并将它与《阿Q正传》《红楼梦》并视为中国的 名著。 吴宓(“云”):《茅盾著长篇小说〈子夜〉》

新中国成立:



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丁易的《中国现代文 学史》 吴奔星《茅盾小说讲话》泥土社1954年3月版 邵伯周的《茅盾的文学道路》长江文艺出版社1959 年5月版 叶子铭的《论茅盾四十年的文学道路》上海新文艺 出版社1959年8月
3、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辱与言论自由宣言》 (1936年)
五、30年代文学潮流与趋向
1、 对文学影响的因素: 历史社会的巨变 知识分子的抉择 传统农业文明与现代文明 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
2、三大文学派别:
左翼文学 京派文学 海派文学
3、文学趋向
1、题材空前规模和角度新开拓 2、文学形式以叙述为主 3、艺术表现多样化 4、作家个人风格的形成

1916年担任《说月报· 小说新潮栏》编务。
1921年加入共产主义小组 。 1921年1月,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 1923——1927年,到上海大学任教,同时开展革 命社会活动 本时期的主要工作: 提倡新文学、抨击旧道德 ,翻译介绍外国作家作品 与文艺理论,社会政治活动。

1927——1928年,完成《蚀》三部曲 (《幻灭》、《动摇》、《追求》)
(三)《春蚕》
1、主题上: 小说以“一· 二八”上海事变为背景,通过“蚕花 愈丰收,蚕农愈困顿”这一普遍性的现象,写出了江 浙一带农民的悲剧命运,揭示了农民传统观念与现代 社会现实的冲突,以及民族矛盾的加剧。
2、揭示了老通宝悲剧命运的根源:
一是帝国主义入侵 二是封建势力的盘剥 三是封建迷信思想
4、艺术成就
返 回
三、老舍对“市民世界”的文化反思
1、老派市民
老马(《二马》)、牛老者(《牛天赐传》)、 祁老人(《四世同堂》)、张大哥(《离婚》) 等。
2、新派市民
兰小山(《老张的哲学》)、张天真、(《离 婚》)、祁瑞全(《四世同堂》)等。
返 回
3、城市贫民
祥子、老马(《骆驼祥子》) 拳师沙子龙(《断魂枪》)
虎妞的形象特征
虎妞大胆泼辣,有些心理变态,有剥削的不良品
格;又有追求自身幸福的合理愿望。
有时蔑视宗法道德,有时又屈从于礼俗人情。 一个挣扎、周旋于不同社会层次与文化之间的具
有多向意义的悲剧性人物 。
在中国现代男性叙事中被妖魔化了。
4、小说的艺术特色
1、世态和风俗画 2、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 3、单线索的结构技巧 4、善于使用丰富、多变、细腻的手法 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变化 5、鲜明的“京味”



1929年4月,茅盾东渡日本,写下一部未完成 的长篇《虹》,“欲为中国近十年之壮剧留一 印痕”。 1930年4月,茅盾从日本国到上海,加入中国 左翼作家联盟。 1937年 ,长篇小说《第一阶段的故事》
1930年至1932年间:

中篇小说《路》《三人行》 历史短篇《豹子头林冲》《大泽乡》《石碣》 长篇小说《子夜》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以及 《林家铺子》
新时期:



汪晖:《关于〈子夜〉的几个问题》《中国现代文 学研究丛刊》1989年1期 程丽蓉:《〈子夜〉新论》《四川师范学院学报》 1997年3 王一力《论茅盾小说的文体风格》《上海大学学报》 1995年4 陈幼学《茅盾长篇小说的史诗风格与托尔斯泰》 《茅盾研究》3辑
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剖析小说”? 2、什么是茅盾开创的新文学范式 3、《子夜》的艺术特色。 3、《春蚕》的艺术 4、为什么说茅盾创作是左翼文学公认的 主流?(结合作品和同时代作家创作)
三、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
• 筹备会议(1929年) • “左联”成立
“左联”的历史工作
• 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的传播 • 加强与世界文学的沟通 • 推进文艺大众化 • 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成为主潮
四、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左联”的解散(1934年) 2、“两个口号”
国防文学(周扬) 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1. 2.
3. 4.
5.
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模式 “左翼”公认主流——“社会剖析小 说” 推动现代中长篇小说走向成熟 完成了“五四”“为人生的文学”的 目标 “五四”培育出的具有世界眼光的作
二、茅盾小说研读
(一)《蚀》三部曲 《蚀》富有真情实感,是茅盾真实经历了纷繁复杂 的斗争生活后,有感而发。 《蚀》富于历史感和时代感,体现青年知识分子特 点: 革命前夕的亢昂和革命既到面前时的幻灭。 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 动摇后不甘寂寞作最后之追求。
返 回
第三章 老舍
一. 生平与创作概况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
予,满族正红旗人。 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本科。担任 过小学校长、中学教员。 1922年接受洗礼并加入基督教。 1924年夏,老舍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 院任讲师,讲授汉语。 1930年3月回国 ,开始职业写作。 1966年8月24日,老舍含冤跳太平湖自杀。
3、《蚀》所反映的矛盾现象是多层次的:
(1)反映了时代的病象和矛盾。 (2)反映了青年知识分子追求与自身的矛盾。 (3)反映了作家内心世界的苦闷与矛盾。
(二)《子夜》的里程碑特点

完整概括了30年代中国现实风貌。 典型环境和典型性格的构思。 以人物为中心,四条主要线索交错的结 构布局。 成功的人物心理描写。 性格鲜明的人物对话。 景物描写的艺术处理。
返 回
3、抗战之后(1937——1949)
1939年开始写剧本
《残雾》《国家至上》 《张自忠》《面子问题》《大地龙蛇》 《归去来兮》《桃李春风》
返 回
4、解放以后(1950——1966)
话剧:
《方珍珠》《龙须沟》《春华秋实》
《西望长安》《茶馆》《红大院》
《女店员》《全家福》《神拳》
长篇小说《鼓书艺人》
娼妓(《骆驼祥子》中的小福子、《月 牙儿》中的母女俩等) 集中体现了老舍与下层人民深刻的精神 联系 。
返 回
4、理想市民
赵 四(《老张的哲学》) 李景纯(《赵子曰》) 李子荣(《二马》) 丁二爷(《离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