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翼与30年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 回
二. 老舍创作述评
(一) 一位有影响的多产作家
《龙须沟》的上演,使其在1951年12月
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美誉。
“京味”语言大师。
1946年应美国国务院之邀,赴美讲学。
返 回
(二)老舍创作的道路
1、英伦时期(1924—1929)
对国民的劣根性的探索
《老张的哲学》 《赵子曰》 《二马》
返 回
第三章 老舍
一. 生平与创作概况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
予,满族正红旗人。 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本科。担任 过小学校长、中学教员。 1922年接受洗礼并加入基督教。 1924年夏,老舍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 院任讲师,讲授汉语。 1930年3月回国 ,开始职业写作。 1966年8月24日,老舍含冤跳太平湖自杀。

1916年担任《说月报· 小说新潮栏》编务。
1921年加入共产主义小组 。 1921年1月,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 1923——1927年,到上海大学任教,同时开展革 命社会活动 本时期的主要工作: 提倡新文学、抨击旧道德 ,翻译介绍外国作家作品 与文艺理论,社会政治活动。

1927——1928年,完成《蚀》三部曲 (《幻灭》、《动摇》、《追求》)
(四)《四世同堂》
1、老舍抗战时期的力作,包括:
《惶惑》《偷生》《饥荒》三个部分, 全书达百万字。 在现代文学史上众多表现抗日战争题材 的作品中,《四世同堂》以侧面描写 的手段,显示了它的独特性。
返 回
2、小说的思想内涵 3、人物形象及其性格塑造的特点
1)祁老人是北京市民文化性格的化身。
2)瑞宣性格矛盾复杂, 3)钱默吟是中国“士人”的典型。
虎妞的形象特征
虎妞大Baidu Nhomakorabea泼辣,有些心理变态,有剥削的不良品
格;又有追求自身幸福的合理愿望。
有时蔑视宗法道德,有时又屈从于礼俗人情。 一个挣扎、周旋于不同社会层次与文化之间的具
有多向意义的悲剧性人物 。
在中国现代男性叙事中被妖魔化了。
4、小说的艺术特色
1、世态和风俗画 2、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 3、单线索的结构技巧 4、善于使用丰富、多变、细腻的手法 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变化 5、鲜明的“京味”
新时期:



汪晖:《关于〈子夜〉的几个问题》《中国现代文 学研究丛刊》1989年1期 程丽蓉:《〈子夜〉新论》《四川师范学院学报》 1997年3 王一力《论茅盾小说的文体风格》《上海大学学报》 1995年4 陈幼学《茅盾长篇小说的史诗风格与托尔斯泰》 《茅盾研究》3辑
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剖析小说”? 2、什么是茅盾开创的新文学范式 3、《子夜》的艺术特色。 3、《春蚕》的艺术 4、为什么说茅盾创作是左翼文学公认的 主流?(结合作品和同时代作家创作)
3、《春蚕》的艺术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塑造 风俗画与风景画的绘制 先扬后抑和对比反衬效果
(四)茅盾的散文

茅盾的散文创作始于20年代,主要以叙事议论为主。 40年代以《白杨礼赞》《风景谈》为代表作,表达了 崭新的前所未有的主题 ——抗战时期中共、西北民众 和中华民族的赞歌。
三、茅盾的艺术风格
第二编 左翼与30年代
(1927——1937)
第一章 30年代的文学运动与思潮
本时期文学的总体特征
• • • • “五四”开创的思想自由氛围消失。 马克思文艺理论的传播与运用。 左翼与自由主义竞发。 革命现实主义渐成主流。
一、30年代文艺运动的发展线索
1、国民党的文化策略:
(1)“三民主义文艺”口号(1929年) 创办《文艺月刊》《国民日报》《觉悟》 (2)发动“民族主义文艺运动”(1930年) 黄震遐发表:《黄人之血》(剧作) 《陇海线上》(小说) (3)制造白色恐怖,颁布出版法
1、史诗性的宏大叙事 2、时事、纪实和传记特色 3、相对稳定的创造模式
四、茅盾创作的不足 1、茅盾多次为适应社会需要而越出自己的 生活经验去硬写,结果留下《路》《三 人行》《第一阶段的故事》《走上岗位》 等不足创作。 2、茅盾创作计划一味求高求大,在某种程 度上超越了他的生活积累,影响了作品 的艺术。
娼妓(《骆驼祥子》中的小福子、《月 牙儿》中的母女俩等) 集中体现了老舍与下层人民深刻的精神 联系 。
返 回
4、理想市民
赵 四(《老张的哲学》) 李景纯(《赵子曰》) 李子荣(《二马》) 丁二爷(《离婚》)
返 回
四、老舍作品的“京味”特色
1、取材的特色。
2、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
3、语言的“京味儿”。
4、艺术成就
返 回
三、老舍对“市民世界”的文化反思
1、老派市民
老马(《二马》)、牛老者(《牛天赐传》)、 祁老人(《四世同堂》)、张大哥(《离婚》) 等。
2、新派市民
兰小山(《老张的哲学》)、张天真、(《离 婚》)、祁瑞全(《四世同堂》)等。
返 回
3、城市贫民
祥子、老马(《骆驼祥子》) 拳师沙子龙(《断魂枪》)
1. 2.
3. 4.
5.
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模式 “左翼”公认主流——“社会剖析小 说” 推动现代中长篇小说走向成熟 完成了“五四”“为人生的文学”的 目标 “五四”培育出的具有世界眼光的作
二、茅盾小说研读
(一)《蚀》三部曲 《蚀》富有真情实感,是茅盾真实经历了纷繁复杂 的斗争生活后,有感而发。 《蚀》富于历史感和时代感,体现青年知识分子特 点: 革命前夕的亢昂和革命既到面前时的幻灭。 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 动摇后不甘寂寞作最后之追求。
创作热情格外高涨 ,题材扩大 。
返 回
(三) 《骆驼祥子》
1、 主题的现实意义 2、祥子悲剧的必然性
首先是来自社会的原因。 其次是祥子个人性格和心理上的弱点。 再次是传统文化精神的悲剧。
3、祥子的性格特点——两面性
(1) 憨厚能干、坚韧善良,以劳动为本分、 不愿过苟且偷生的生活。 (2)个体劳动者的思想印记(车与祥子=土 地与农民)小农意识。 (3)狭隘的目光,个人奋斗的思想。



1929年4月,茅盾东渡日本,写下一部未完成 的长篇《虹》,“欲为中国近十年之壮剧留一 印痕”。 1930年4月,茅盾从日本国到上海,加入中国 左翼作家联盟。 1937年 ,长篇小说《第一阶段的故事》
1930年至1932年间:

中篇小说《路》《三人行》 历史短篇《豹子头林冲》《大泽乡》《石碣》 长篇小说《子夜》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以及 《林家铺子》
五、老舍的幽默笔法
其一,以喜剧的方式写悲剧。 第二,“嘻笑唾骂的热嘲冷讽。
参考资料
1、老舍评传
关纪新著,重庆出版社1998年10月出版。
2、老舍小说艺术心理研究
谢昭新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3月出 版。
3、老舍研究资料
曾广灿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5年7月版。
返 回
思考题
1、简述祥子形象及其意义 2、虎妞形象的成功所在 3、《四世同堂》的思想成就 4、简述了老舍笔下的市民类型与作 者的态度 5、老舍小说“京味”的几个特征
2、中共左翼文学运动
(1)太阳社的成立 (2)后期创造社的形成 (3)“左联”的成立
3、自由主义文学运动
(1)论语派的“闲适”与“性灵” 文学 (2)京派的文化寻踪 (3)新月派的人性论
二、本时期文学论争
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论争
起源:革命文学的提出(1923年) 论争双方:太阳社和后期创造社 鲁迅、茅盾、郁达夫 论争原因: 苏联与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影响 文学与政治革命的关系
对茅盾研究的情况
30年代: 瞿秋白:《〈子夜〉的国货年》,是30年代最有见识的 文章。 鲁迅在1933——1936年的日记、书信、文章中10次提 到,并将它与《阿Q正传》《红楼梦》并视为中国的 名著。 吴宓(“云”):《茅盾著长篇小说〈子夜〉》

新中国成立:



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丁易的《中国现代文 学史》 吴奔星《茅盾小说讲话》泥土社1954年3月版 邵伯周的《茅盾的文学道路》长江文艺出版社1959 年5月版 叶子铭的《论茅盾四十年的文学道路》上海新文艺 出版社1959年8月
其间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返 回
2、回国后(山东时期) (1930—1936)走向成熟
长篇代表作《骆驼祥子》目光移向城
市下层劳动者及其不幸。 《断魂枪》揭示传统文明的没落之悲 短篇《月牙儿》用一个少女的自述展 开情节,语言优美,心理刻划细腻。 科幻《猫城记》和长篇《牛天赐传》 揭示国民性
返 回
3、抗战之后(1937——1949)
1939年开始写剧本
《残雾》《国家至上》 《张自忠》《面子问题》《大地龙蛇》 《归去来兮》《桃李春风》
返 回
4、解放以后(1950——1966)
话剧:
《方珍珠》《龙须沟》《春华秋实》
《西望长安》《茶馆》《红大院》
《女店员》《全家福》《神拳》
长篇小说《鼓书艺人》
思考练习
1、解释:太阳社、民族主义文艺 “左联”、“两个口号” 2、左联成立后的主要工作 3、本时期主要文学潮流 4、本时期文学趋向
第二章 茅盾的文学创作
第一节 茅盾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茅盾(1896——1981)浙江桐乡乌镇
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927年发 表《蚀》始用茅盾。 1909年,茅盾入浙江省湖州第三中学, 后转入嘉兴中学。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3、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辱与言论自由宣言》 (1936年)
五、30年代文学潮流与趋向
1、 对文学影响的因素: 历史社会的巨变 知识分子的抉择 传统农业文明与现代文明 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
2、三大文学派别:
左翼文学 京派文学 海派文学
3、文学趋向
1、题材空前规模和角度新开拓 2、文学形式以叙述为主 3、艺术表现多样化 4、作家个人风格的形成
1940年回重庆时路过延安,完成:



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 1941年皖南事变后,完成日记体小说《腐蚀》 新中国成立后,茅盾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文化 部长, 1981年3月27日病逝,将自己一生的稿费全部捐赠, 作为设立长篇小说文学奖的基金 。
第二节 茅盾的文学成就
一、茅盾所开创的新文学范式
(三)《春蚕》
1、主题上: 小说以“一· 二八”上海事变为背景,通过“蚕花 愈丰收,蚕农愈困顿”这一普遍性的现象,写出了江 浙一带农民的悲剧命运,揭示了农民传统观念与现代 社会现实的冲突,以及民族矛盾的加剧。
2、揭示了老通宝悲剧命运的根源:
一是帝国主义入侵 二是封建势力的盘剥 三是封建迷信思想
3、《蚀》所反映的矛盾现象是多层次的:
(1)反映了时代的病象和矛盾。 (2)反映了青年知识分子追求与自身的矛盾。 (3)反映了作家内心世界的苦闷与矛盾。
(二)《子夜》的里程碑特点

完整概括了30年代中国现实风貌。 典型环境和典型性格的构思。 以人物为中心,四条主要线索交错的结 构布局。 成功的人物心理描写。 性格鲜明的人物对话。 景物描写的艺术处理。
焦点:如何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代表文章与观点: 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 阿英《死去了的阿Q时代》 鲁迅《“醉眼”中的朦胧》 茅盾《从牯岭到东京》
2、左翼与新月派的论争
• 新月派的文学观与批判 其一 主张人性论 梁实秋《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 《鲁迅先生与“硬译”》 鲁迅《 “硬译” 与文学的阶级性》 《文学的阶级性》 其二 提出天才论 鲁迅《未有天才之前》
三、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
• 筹备会议(1929年) • “左联”成立
“左联”的历史工作
• 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的传播 • 加强与世界文学的沟通 • 推进文艺大众化 • 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成为主潮
四、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左联”的解散(1934年) 2、“两个口号”
国防文学(周扬) 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3、左翼对京派的批判
• 京派文学观: 文学与政治的距离 追求人性和永恒价值 • 批判: 鲁迅《京派与海派》 茅盾《关于“差不多”》
4、左翼对论语派的批判
• 论语派的文学观 主张文学的“闲适”与“趣味” 强调文学的“超然”与“性灵” • 批判: 鲁迅《小品文的危机》
5、与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争
• 自由人及其观点 胡秋原《勿侵略文艺》 《阿狗文艺论》 • 第三种人及其观点 苏汶《第三种人的出路》 • 瞿秋白《文艺的自由和文学家的不自由》 鲁 迅 《论第三种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