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教材精解:历史上的黄河下游改道

高中历史教材精解:历史上的黄河下游改道

高中历史教材精解:历史上的黄河下游改道【一】黄河之名的由来黄河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大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从史前旧石器考古时代开始,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存,孕育出了华夏辉煌灿烂的文明。

黄河之名由来已久,但从历史记载来看,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古人在命名河流时适应称其为“XX水”。

黄河也是一样,本来名为“河水”,在与其他地名或河流并称时有时也简作“河”。

黄河之名的最早出现是在西汉初年。

《史记》卷16《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有“使黄河如带”的记载。

从此以后,“黄河”之名在历史文献中时有出现。

大约到了唐代,黄河的名称普遍沿用起来,史书在讲到这条河流时也经常是“河水”与“黄河”并用。

黄河的名称由何而来?这还得从这条河的水文性质来解释。

在我国北方有一片广阔的黄土高原,地跨青、宁、甘、陕、蒙、晋、豫七省区,面积占有整个黄河流域的近一半。

黄土高原早在地质时期就差不多形成,由于地面覆盖有数米到十数十不等的黄土,因此今人将其称为“黄土高原”。

黄土质地干燥疏松,在没有植被保护的情况下极容易在流水侵蚀和风力的作用下大量流失到黄河中,致使河水变得混浊。

黄河中夹杂着从黄土高原上流失下来的泥沙,这是人类在那个地方生活后才逐步形成的现象,其最早的记载能够追溯到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

《左传·襄公八年》:“周诗有之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战国策·燕策》:“齐有清济〔济水〕、浊河。

”到了西汉时,黄河中的泥沙含量差不多到了相当严峻的程度。

《汉书》卷29《沟洫志》记载:“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

”河水也因此而变成黄色,黄河之名即由此而来。

【二】历史上的黄河的改道黄河是一条母亲河,但同时也是一条多灾多难的河流,尤其是在下游地区。

历史上黄河下游频繁的溃决泛滥和改道曾给生活在那个地方的人们带来无尽的苦难。

黄河的上中游行进于高原峡谷中,水流急迫,河谷深切,泥沙难以存积。

因此,古今河道没有多大变化。

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古河道证据及河道整治研究

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古河道证据及河道整治研究

历史地理第十七辑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古河道证据及河道整治硏究"吴,忱许清海马永红阳小兰梁文栋编者按:历史地理工作者根据历史文献复原了西汉以前、东汉、北宋时期黄河下游故道,并在地图上标出其具体流经,说明历史文献在恢复历史时期地理景观方面的重要性。

地貌学家吴忱等所著《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古河道证据及河道整治研究》的系列论文,首次从古河道的角度论证了历史文献记载复原古河道的正确性,另历史地理研究中历史文献考证和现代地理学方法相结合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有很重要的学术意义。

现将该系列论文刊登于此,以飨读者。

第一编从古河道看西汉以前的黄河下游河道西汉以前,黄河下游有山经河、禹贡河、汉志河三条河道,已被一些学者用文字记载资料所认可①。

但除去文字记载以外,有没有古河道的直接证据,各河之间是什么关系,如何演化,演化的原因是什么,则较少有人研究。

本文从古河道及卫片影像的角度证明上述河道的存在,从地貌演化的角度论证它们之间的关系,用地理环境变化的观点解释其演化的原因。

1.从浅埋古河道看史前时期的黄河下游河道所谓史前时期是指中全新世。

其古河道砂体在华北平原的顶板埋深5〜10米,底板埋深10〜20米。

相对于地面岀露的古河道来说,属于浅部埋藏古河道,简称浅埋古河道②。

从《中国华北平原古河道图》中可看出,中全新世时,黄河在该平原有三支较大的河道。

它们从河南省黄河北岸的原阳始,向东北经延津至濮阳,以下分为南、中、北三支。

南支自濮阳东向东北,经山东省范县、东阿、禹城、商河、惠民至无棣;中支自濮阳东向东北,经山东省莘县、聊城、夏津、德州至河北省孟村彳北支自濮阳西向东北,经南乐,河北省大名,山东省冠县、临清,河北省故城、景县、东光至沧州③。

三支中,以中支砂体厚度大,其余二支厚度小。

如在距原阳同等距离的惠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49771012, 49771072)。

①谭其釀:《西汉以前的黄河下游河道》,《历史地理》创刊号,1981年,第48—64页。

优选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ppt(共29张PPT)

优选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ppt(共29张PPT)

(一)新石器时代------战国以前(公 元前四世纪以前)
• 黄河未筑堤防,平原地区的河道无约束,漫流改徙无定。影响华北平原地区人类生活。
• 《禹贡》、《山海经》(北山经)所记大河下游河道在河北平原偏西,沿太行山东麓北流,至今河 北深县别流为二支。
• (1)《山经》所载大河继续北流至雄县西南,与永定河冲积扇南缘相会,折东经霸县,天津以南 入海,;
• 二股河,熙宁十年(1077)河决澶州曹村,北流绝, 河南徙,东汇于渠山泊,分为二股,一股夺南清河合 淮入海,另一股由北清河(济水)入海。
改道频繁
(五)金、元至明代嘉靖、万历年间 (1128--16世纪中叶)
• 南宋建炎二年(1128),宋东京留守杜充 为阻挡金兵南下,于滑州(今河南滑县西 南)扒开黄河,使河水东南流,汇泗入淮 河。从此,黄河东流脱离春秋战国以来流 经山东丘陵以北地区入渤海的趋势,不再 经过河北平原。在此后700余年中,以东南 夺淮入海为常。这是黄河变迁历史上划时 代的重大改道。
总体概述
• 黄河自远古以来即为多泥沙的河流,但是在漫长的 人类历史时期,黄河的含沙量并不总是呈上升趋势 ,而是随着中游黄土高原地带的水土流失情况的变 化而变化,这一变化往往与气候,降水和人类经营 方式有联系。使下游河道的决溢,改道时缓时剧。 这又与下游河道的防治有密切关系。总的情况是宋 金以后,决溢改道加剧,据粗略统计,鉴于本世纪 50年代以前历史记载的决口泛滥1500余次,较大的 改道有二,三十次,对中国黄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 和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
(五)金、元至明代嘉靖、万历年间
(1128--16世纪中叶)
• 本期变迁特点归为三点:
• (1)决口地点由下游河段逐渐移向上游河段。 黄淮平原几条近乎平行的东南向河流其水源皆来自黄河,皆是黄河岔流。

第三章黄河变迁

第三章黄河变迁

1048年(北宋庆历8年)河决澶州商胡埽(今濮阳东),为第三次重大
改道。河分北、东两条河道。
北流走向: 今濮阳东-清丰东-馆陶东-临清西-故城东 -武强东-青县东-静海西-天津西入海。 东流走向: 1 . 京东故道:基本与隋唐同。
2 . 横陇故道:自今清丰县东与京东故道分出-南乐东-高
唐西-陵县东-乐陵南-沾化北入海。 3 . 二股河:今南乐西-莘县西-入西汉大 河故道-平原
• (4)中河 • 康熙年间靳辅主持开凿,自宿迁至清河,避 开了宿迁以南的黄河河道。至此,黄、运完全分 离。 • 江、淮之间南河的治理 • (1)永乐十三年(1415年),总漕运陈瑄在淮安 开凿“清江浦渠”,避开黄、淮、运交汇的清江 浦。 • (2)清江浦以下实现了湖、运分离 ,避免了漕 舟行驶湖上的风涛之险。 • (3)对南河入江口的疏浚和新运口的开凿。
通州
• 运河聊城风光
杭州
济宁
无锡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
东明南-定陶西-曹县南-砀山北-
萧县北-经徐州,于邳县由泗入淮。 (6/10)

1180年(金大定二十年)河决卫州,
东南经延津北-封丘南-兰考北-睢 县南-商丘南-砀山北-经徐州由泗 入淮。
(五)第五次重大改道
1232年人为决河于归德凤池口(今商丘西北),构成黄河第五 次重大改道。这次改道形成多条河道,主要如下: 1. 夺濉入淮。 2.夺汴入淮。3. 夺涡入淮。 4.夺颍入淮。此前黄河南徙不超过 唐宋汴河一线,至此夺颍、夺涡入淮,黄河下游河道已经到达了 这个扇形平原的西南极限。 • 1351年贾鲁治河,挽河东南走由泗入淮的故道,这就是“贾 鲁河”。 • 贾鲁河走向:今兰考县东-曹县南-商丘北-砀山西-萧县北 -经徐州入泗,由泗入淮。 • 明初黄河基本以贾鲁河为干流,明中叶以后多股并存,其中 主要有:1.夺颍入淮(大黄河)。2.贾鲁河(小黄河)。3.夺涡 入淮。4.夺濉入淮。5.由曹县、沛县入运河。6.曹县、鱼台入运 河。

黄河的历史

黄河的历史

黄河的历史黄河是我国第二条长河,自远古以来即为多泥沙河流。

公元前4世纪黄河下游因河水浑浊即有“浊河”之称。

公元1世纪初,有人指出“河水重浊,号为一石而六斗泥”。

唐宋以后泥沙有增无减。

这些泥沙中的一部分堆积在下游河床上,日积月累,河床淤高,全靠堤防约束,时久形成悬河。

每逢伏秋大汛,防守不力,轻则漫口决溢,重则河道改徙。

历史上,黄河流域曾经长时期作为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摇篮。

历史上频繁的灾害,也使黄河被称为“中国的忧患”,据历史记载,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93次,河道因泛滥大改道共26次,决口一千多次。

洪水遍及范围北至海河,南达淮河,纵横25万平方公里,对中国黄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影响巨大。

从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黄河决口1590次,大的迁途26次。

平均三年有两次决口,百年有一次大改道。

1938年黄河改道,河水南下夺淮,淹没豫东、皖北和苏北大片土地,受灾人口1250万,死亡89万。

就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特点而言,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战国筑堤以前上限大致从新石器时代开始。

当时黄河下游流经河北平原,在渤海湾西岸入海,因两岸未筑堤防,河道极不稳定。

据文献记载,黄河曾往返更迭多次流经的有《禹贡》、《山海经·北山经》和《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三道。

前二道在河北平原偏西,沿太行山麓北流,《山经》大河下游大致北流到永定河冲积扇的南缘,向东经过雄县、霸县一线,到今天天津市区附近入海;《禹贡》大河下游在今深县与《山经》大河别流,穿过今河北平原中部,于青县以东入海;《汉志》大河则离开了太行山东麓,经豫东北、鲁西北、冀东南,东北至黄骅县境入海。

上述三河道在战国中期以前,或互为主次,或同时存在,但以流经《汉志》大河为常见。

在古代,“河”就是黄河的专称。

据《汉志》、《水经注》记载,河北平原上被称为"河"的水道达10余条,都可能是黄河某次决流改徙后的故道。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历史1601班160202138 翁静江河水文是自然环境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十分密切。

历史时期的中国江河湖沼的地貌形态和水文状况发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历史时期更是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流,全长5464公里,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其流域面积达752443平方公里,可被划分为上、中、下三个河段,从河源至内蒙古的托克托为上游,从托克托至河南省的桃花峪为中游,从桃花峪至河口为下游。

黄河流经银川平原、河套平原、黄土高原、汾渭平原等地,因而河水携带了大量的泥沙,水色浑浊,使得黄河具有洪水易于泛滥而河床不断抬高的特点。

正是因为如此,黄河成为一条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于世的河流。

据统计,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决口泛滥1500多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其中有6次重大的改道,史称黄河“六大徙”。

先秦文献中记载黄河下游河道有两条,一是“山经大河”,二是“禹贡大河”。

这两条河道都是战国初期以前的河道,均由今河南省浚县附近指向东北,沿着太行山前平原行经华北大平原西部,至今天津附近注入渤海。

另外一条河道是《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黄河下游河道,即“汉志河”。

这条河道大约存在于战国中期至西汉末年,是历史时期一条可以确指其年代及具体流经的黄河下流河道。

在“汉志河”存在期间,黄河下流两岸开始大规模修筑堤防,其避免了黄河下游多股分流、频繁改道,有利于下流河床的稳定,由此形成了春秋战国西汉大河。

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

但仅靠着两岸大堤维系的黄河下游,一遇洪水,就会决堤泛滥。

因此在西汉时期,黄河下游决口泛滥就及其频繁。

西汉中期以后,河患日增。

黄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决口,河水一直泛滥至清河郡以东数郡。

当时王莽因为河决东流,可使他在元城的祖坟不受威胁就不主张堵口,听任水灾延续了近六十年,从而造成黄河史上第二次重大的改道。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流,源出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豫、鲁等九省区,在山东省垦利县入海。

干流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为752443平方公里。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曾北达海河,南抵淮河。

黄河下游变迁及泛决改道的几点认识:
从新石器时代以降至12世纪20年代(宋金之际),黄河下游绝大部分时间流经太行山以东、泰山山脉以北的河北平原由渤海湾西岸入海。

12世界开始河道离开了河北平原,向东南流经黄淮平原合淮入海,前后约700余年。

先是流经黄淮平原北部,以后河道逐渐南摆,至13世纪已达到了豫西山地的东缘,至此黄河下游河道已在华北大平原上扫射了一遍,直到16世纪中叶,河道大致固定在今废黄河一线又经过约300年,至19世纪中叶,又折向东北流,至渤海湾西岸入海。

历史上黄河泛决改道的根本原因,在于中游水土流失和下游防御不力。

西汉时代河患频繁,与中游地区扩大农耕、水土流失加剧有关。

东汉以后黄河下游有将近800年的相对稳定时期,这是中游地区返耕还牧、水土流失相对减弱的结果。

唐宋以后,中游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河患也愈演愈烈。

明清时期,除了潘季驯、靳辅时代因下游河道加强了防治,河患有所稍息外,总得趋势,仍然是日益严重。

新中国成立
以来,对黄河进行了全面综合的治理,包括中游水土保持,下游淤固提防、加强防治,取得了显著效果。

60多年没出事故,就是明证。

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中上游气候干旱,降水减少,下游因来水减少甚至断流,影响了下游地区的生产和生活。

同时由于来水减少,泥沙停滞,淤积严重,黄河决溢隐患仍未根本上消除。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历史1601班160202138 翁静江河水文是自然环境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十分密切。

历史时期的中国江河湖沼的地貌形态和水文状况发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历史时期更是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流,全长5464公里,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其流域面积达752443平方公里,可被划分为上、中、下三个河段,从河源至内蒙古的托克托为上游,从托克托至河南省的桃花峪为中游,从桃花峪至河口为下游。

黄河流经银川平原、河套平原、黄土高原、汾渭平原等地,因而河水携带了大量的泥沙,水色浑浊,使得黄河具有洪水易于泛滥而河床不断抬高的特点。

正是因为如此,黄河成为一条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于世的河流。

据统计,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决口泛滥1500多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其中有6次重大的改道,史称黄河“六大徙”。

先秦文献中记载黄河下游河道有两条,一是“山经大河”,二是“禹贡大河”。

这两条河道都是战国初期以前的河道,均由今河南省浚县附近指向东北,沿着太行山前平原行经华北大平原西部,至今天津附近注入渤海。

另外一条河道是《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黄河下游河道,即“汉志河”。

这条河道大约存在于战国中期至西汉末年,是历史时期一条可以确指其年代及具体流经的黄河下流河道。

在“汉志河”存在期间,黄河下流两岸开始大规模修筑堤防,其避免了黄河下游多股分流、频繁改道,有利于下流河床的稳定,由此形成了春秋战国西汉大河。

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

但仅靠着两岸大堤维系的黄河下游,一遇洪水,就会决堤泛滥。

因此在西汉时期,黄河下游决口泛滥就及其频繁。

西汉中期以后,河患日增。

黄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决口,河水一直泛滥至清河郡以东数郡。

当时王莽因为河决东流,可使他在元城的祖坟不受威胁就不主张堵口,听任水灾延续了近六十年,从而造成黄河史上第二次重大的改道。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概况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概况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概况据文献记载,有史以来黄河下游决口1590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在西起郑州、北至天津、南抵淮河的黄淮海大平原上留下了其变迁的历史痕迹(如题头图)。

笔者借鉴有关专家的研究成果①,史海钩沉,勾勒出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大体情形,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一种方法,了解相关史实,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渗透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概况1.先秦西汉时期先秦时期,古黄河的下游河道在冀中平原上游徙漫流,形成多股河道,故有“九河”之称。

这一时期下游河道的河床是比较稳定的,据谭其骧先生考证,在筑堤以前,黄河下游河道见于古代文献记载的有《山海经·山经》、《尚书·禹贡》、《汉书·地理志》三条(以下简称《山经》河、《禹贡》河、《汉志》河)。

三河皆北流入海。

“堤防之作,近起战国。

壅防百川,各以自利。

”②由于没有堤防,每遇汛期,免不了要漫溢泛滥。

战国中期筑堤以后,《山经》河和《禹贡》河断流,专走《汉志》河,河口在今黄骅附近,这是历史上黄河河口第一次大的变迁。

此种情况一直沿袭到西汉末年。

西汉时,黄河决溢11次,主要是在中后期。

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黄河在瓠子(今濮阳西南)决口,洪水东南泻入巨野泽,由泗水入淮,这是西汉最著名的一次决溢,历时20余年,直到元封二年(前109年)才堵塞回归故道。

其后,黄河多有决溢。

王莽始建国三年(11年),黄河在魏郡元城以上决口,久不堵塞,泛滥于济、汴之间长达60年,直到东汉王景治河,才结束这种局面。

2.东汉至隋唐五代时期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王景因势利导,筑起了西自荥阳(今荥阳东北)东至千乘(今滨州市蒲城)海口的大堤,黄河流经今黄河和马颊河之间,由利津附近入海。

这种状况历经魏晋南北朝至唐末没有变化,史称此为东汉河道。

从王景治河迄唐末,黄河下游河道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无重大变迁,决溢较少。

黄河在这一时期的安流,除王景治河的作用外,主要是少数民族南下,北方滥垦滥伐的现象大为减少,草原植被得以恢复。

黄河河道格局的历史演变及其对现代治黄思路的启示

黄河河道格局的历史演变及其对现代治黄思路的启示

摘要:在学习、整理有关黄河形成发育过程和黄河下游大改道变迁分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当前黄河治理中的重大问题,对黄河决溢、改道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归类.按照黄河下游河道演变的成因。

影响及其与相邻河系的关系等,将黄河发育进化分成9个历史阶段.把黄河改道纳入黄淮海平原发育的整体格局的演变中综合全面研究,以弥补只视改道为各个孤立、偶发事件的研究方法局限.由此认为,20世纪后期是黄河和黄淮海平原完全发育成熟的阶段,而21世纪开始了黄河的新纪元.在此转折点时期提出供考虑研究的若干治河意见方案.关键词:黄河水利史治黄河道演变入海流路河道冲刷1 概述常称“善淤、善决、善徙”为黄河的特点,对“淤”、“决”、“徙”的记载和研究充满了史册和各种文献.一般说法是:三千年间,黄河下游(加上中游孟津以下的河段)决口泛滥约1593次,较大的改道26次,常被提到的重大改道有六七次,泛滥、冲积变迁于25万km2的黄淮海平原上,不断改变着水系的面貌。

20世纪末,我国学术界特别是地质、地理、历史学者,对黄河改道过程的分期和原因展开了又一轮的关注和探讨.这是进一步治理黄河的需要,已取得了新的成果和业绩.在大量勘查考证、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学习、运用一切有价值的历史事实和地理现象来努力提高对现代治黄思路的研究水平,是水利工作者的任务。

任务的关键在于掌握恰当的研究尺度和层次,区分和结合不同的尺度在不同层次进行研究.对待黄河治理决策,在水利工程的科技基础上,必须增强不太熟悉的两端:一是在认知方面,扩大空间上大范围的环境整体和时间上远古的和未来的过程演变;一是运用最现代的最高新技术手段和思想方法.但同时必须生根落脚在必要与可能的现实的时间空间尺度上,数千米到数百千米,数年到一百年的范围之内的一切运动变化规律和人为对策措施.黄河的淤、决、徙的变化活动,主要发生在各种汛期,决溢改道的活动大多发生在伏秋大汛,漫溢总由于洪量增大,决口则主要发生在大溜和险工段,而改道则必须顺其“水性就下”,而相对稳定、相对集中的改道只能流经低洼地带,如是较稳定较长期的改道又必须能较长期地直接下注入海.淤、决、徙几乎是黄河常年累月不断进行的活动,而足以称之为改道且有历史意义的也只有二三十次,至于大改道,《禹贡维指》提出“五大徙”,近半个世纪提出5次、6次、7次或更多次数的阐说都有,在划分原则上和事实依据上也都信而有征,有重要的科学参考价值.凡所列举,难以简单取舍.对黄河河道的重大演变,本文只对现有被认为是大改道的资料成果进行分析,并不完全都以改道的规模变幅大小为判据,而从河道发育演进的总体格局及其特性功能的变化出发,将其分为若干历史时期,每个历史时期是一个独特的发育演化阶段.河道迁徙是一重大、主要的演化特征,但作为河道的总格局还应包括更广的内容,如入海情况,全线贯通情况,黄河干流和支流的变动情况,黄河开发和功能作用的变化情况,黄河水流与其它水文情势变化的关系,黄河河道和相邻大江大河水系之间的互相影响,黄河河道与其它人工水道以及流域内其它水体如湖泊沼泽的相互消长联系情况等,都是需考虑分析的因素.对影响微小的、偶发的、个别局部的只能忽略,而重大的、常发的、累积的、涉及整体特性的必须重视.本文所列黄河河道改变主要是指黄河下游(包括中游末段孟津以下),但着眼于总体格局就不能不牵涉到全河的问题了.2 黄河河道格局发育进化的9个时期本文将黄河发育进化分为9个时期(或阶段).a.初始格局.黄河河道的初始形成时期.经过地质构造运动形成黄河河道并贯通成一体.在新生代第四纪的中更新世,约从公元前2.5×106年到公元前2.1×104年之间直至传说中的禹河故道即公元前21世纪.b.禹河故道.最早的、最北边的、人类社会开始管理而又自然流动的、无地上河出现的、较稳定的河道,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c.周秦时期.初次决口改道,开始建设堤防系统,又开始出现地上河的过渡阶段,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d.秦汉时期.黄河已出现悬河,进入决溢频繁的时期,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世纪,黄河下游已开始与淮河流域有联通.e.王景治河以后,公元1~6世纪.f.隋唐阶段.公元7~12世纪,黄河中下游大兴南北水道建设,向海河、淮河甚至长江伸展,黄淮海打破界限,水系联通交叉时期.g.黄河夺淮,长期南徙时期,公元12~19世纪.h.黄河离淮北迁时期,公元19~20世纪.i.20世纪中叶至21世纪初,合理控制治理时期.2.1 初始格局经过地质构造运动形成黄河河道并贯通成一线.在新生代第四纪的中更新世(约2.5×106年前至公元前2.1×104年前之间).有人说:“黄河发育史是我国第四纪地质研究中的一个难题”.从多数学者的研究成果中可粗略概括:在新生代以前燕山运动的地壳褶皱已造就了黄河形成发育一切活动的北部边界屏障.由于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的挤压,我国境内广大范围都属于新构造运动的活跃地区,是形成我国现代地貌轮廓的主要动力.西部高原、山地强烈隆起,东部冀辽平原不断沉降,自西向东地势高差愈益扩大而出现阶梯性地形,黄河下游冲积平原位于第三梯阶低地区域.这一整体地貌与全球大气环流运动相结合,逐渐出现我国的大江大河,东流入海,形成了这样雄丽的山川,这样巨大的水资源和水能资源.在早更新世,黄河、长江都未形成贯通的水系,黄河还分为4段:①由源头经古札陵湖、古鄂陵湖向东流入古若尔盖湖,受阻于积石山,未曾通向北方水道.②由拉加寺峡谷向北进入古青海共和地盆.③从刘家峡以下经兰州盆地流入古银川湖.④由河曲向南,穿过一系列小湖泊进入汾渭湖盆,受阻于中条山地.到中更新世,积石、三门以及贵德—兰州之间的一连串峡谷先后形成,才完成全河的连接,东流入海.长江的贯通入海要到晚更新世晚期.在这漫长的年代中,不知经过多少地质运动变化,断裂坳陷,升隆起伏,接触整合,滑动迁移,冲刷堆积.但宏观纵览,在现代格局形成后黄河的峡谷河床的深层构造还是比较稳定的.初始格局以后的四千余年间,即使是河相冲积变化唯一的邙山滑坡迁移,也不属于深层构造性运动.黄河决溢漫流游荡,祸延百代,灾害南北,但黄河活动的范围是被严格地规范着的:孟津以下北有燕山,西有太行山,南有大别山,东有泰山和山东半岛的丘陵高地和其自身挟带堆积的若干障碍,更不必说近代人造的堤坝体系.但宏观类比,多次河线流路的改动也都可归纳于同一范畴,仅是相似模式的重复变形组合而已.因此若干万年的变化而形成的黄河,初始格局总体上迄今还是稳定的,在今后相当长的年代里,如不出现特别重大的天变地异的朕兆也将继续保持这总体的稳定.第四纪也同时被认为是与现代人类有亲缘的人类祖先开始出现的时代,可追溯到三四百万年前,而“古代社会”、“古代东方”、“古代文明”等最远也只指四千年以前,因此这个初始格局时代虽十分久长,而黄河的一切发育进化,都只能被认为是人类活动未起影响作用的纯自然演变.因此这个初始格局确定是黄河研究的基础和本底.2.2 禹河时期最早人类社会开始干预管理,下游流路本出现地上河的最北边的河道,河道区比较稳定的阶段,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这是传说中大禹治水以后留下的业绩,因此只能以禹王年代纪年,1996年5月我国“夏商周工程”启动后,就20世纪末21世纪初所正式公布的成果,把我国历史纪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订夏商分界为公元前1600年,而夏初计为公元前2070年.这一点与原来常用的“夏世纪表”一致,都是公元前21世纪.由于古史研究中曾对禹这个人的存在有怀疑,也由于以往历史治黄争论中,常有人对引“禹河故道”为经典而讥刺为“经义治河”,因此一直还常认为禹河是个非现实的假设.但史前时代黄河曾有大洪水,又曾经过统一有组织的治理而总体稳定很长时期,这是肯定的;禹河故道又经过近现代的地质勘查发掘证明确切存在,也是肯定的.至于“经义治河”,也不必完全看成是迂腐,一是立论者未必盲目相信,可能是为了需要包装和打出旗帜而已,并且树立一个理想规范性河道作为讨论的准则,也是正常的.现代既有事实依据、又是黄河演化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保留列入是有意义的.对“禹河故道”的简述是:“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磔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禹贡·导水》.关于下游就是:向东经过洛河转变处,达到浚县附近的大伾山,向北进入华北平原,通过漳河(“降水”),又向北分若干条支流,都由潮汐河口入海.这大体描述了当时的线路,虽然遗漏了当时大量湖泊、湿地情况及其重要作用,对海域的进退也无记载.现代许多文献所提“禹河故道”实际上所指的还是“初始格局”时期的地质运动的继续.我们以黄河形成并贯通为初始格局,实际上经过长期地壳运动作为补充调整而过渡到相对稳定.这段过渡时期当以数万年计,仍归入“初始格局”时期,由于北段地势下沉,比降较大,而大量湖泊湿地足以容纳挟带下泄的堆积物,因此河线流路不致大变.进入流路稳定的过程和大湖泊消亡的过程,大洪水泛滥加多增大的过程也大体同步进行.从“初始格局”到“禹河故道”的转变过渡也就是由“华北湖盆”到“华北平原”的转变过渡.为了分界,“禹河”只能由夏禹开始,而“禹河故道”的演进实际向古远插伸进数万年.这就是禹河时期的特点,虽然洪水泛滥而地上河的现象还不会出现.这个时期不但海河水系没有形成,海河流域平原也正在发育之中.所谓“北播为九河”可能由此时开始形成后世海河的干流支流的一部分,现传下的河水名称如清河、滱水、巨马河、滹伦河、潞河、沽河、徒骇河等都是当时黄河的支河.在当时也主要由天津入海.至于淮河流域,当时和黄河还是互不相干的.有些学者根据河流记载的经典出处而称“禹河”时期为“禹贡河”,而称禹河故道以前的河为“山经河”,后者本文纳入“初始格局”,因为“禹贡”和“山经”的区别主要在黄河下游,下游两者的区别在“山经”时华北主要是湖盆型地貌而缺少较独立成型的河槽断面.按现代地质学者的勘探分析,全新世中后期后的尧舜时期和大禹治水后: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砥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的“禹河故道”基本上全线都位居大地构造的上升与下降区的过渡地带,凸起与凹陷的地带,从这类构造过渡部位的地质营力考虑,水流应是以下切侵蚀作用为主,并有地壳差异运动参与的侧向侵蚀、冲蚀作用.孟津以下,有部山大伾山等一系列残丘高阜控制了禹河的基本流向,东进后有泰山及山东半岛的丘陵高地作为正面的屏障而分流,然后只能东北折向华北的湖盆地带.按4133年的记载,黄河下游流经东北方向的时间约占80%,而东西向和东南方向的时间一共约占20%.但3000多年的东北向时间都在隋唐以前[1].从今河南地区禹河故道地下覆盖的厚度看,主要是河流堆积层,这充分证明了禹河的存在.2.3 周秦时期东周先秦时期,或“宿胥口(今浚县附近,淇河、卫河合流处)改道时期”,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这时期的黄河演化特点是:①开始建造堤防系统,人类活动干预加剧.②下游河道逐步向“地上河”转变.③河流由分散的放任漫流演变到较集中的溃决改道.④河道开始明显南移,由天津入海改为由章武(现沧县东北,或黄骅)入渤海.宿胥口决口是黄河第一次文字记载的决口改道.现所见涉及黄河史的几乎都说是在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但也有学者认为“周定王五年河徙”根据不足,并无其事.也有学者认为此事发生在东周“贞定王”,不是公元前602年,而是公元前463年.这些可由专家进一步考证[2,3].但从禹河故道到秦汉之间的黄河存在着一个过渡阶段:从无堤防到有堤防,从地下河到出现地上河,从无堤可决到频繁溢决进而有第一次较重大改道,从方位最北的河道开始南移,这是个必经的阶段.在先秦时期,禹河经过1500年,燕山南麓的洪积、冲积扇也淤了1500年,湖荡湿地也被填塞了1500年,造平原、变地貌1500年后,大规模堤防体系虽未形成,但局部堤防已有必要,在大河向东流又往北转折的弯道上决口不仅可能,甚至是必然的.在古籍记载上“洛绝”、“淇绝于旧卫”、“偿绝于梁”、“河绝于扈”等多次,在宿胥口决溢的记载也不止一次,因此宿胥口改道事件也许不坐实于公元前602年,但在该地点的附近,该时间的前后有较重大的决口改道发生是不必怀疑或否定的.这是黄河河道发育演变的一个重要转折阶段.从此以后黄河再也没有回到过更北的地区,而是让给海河去酝酿营造另一个新的水系了.在这一阶段,还必须提到的是开始出现多次以决口为“灌敌”手段,进行战争.原因大概一是正处于春秋战国时期,征伐很多;二是黄河已出现堤防甚至地上河;三是已有较高的生产力和技术足以扒决控制了.“堤防之作,近起战国壅防百川,各自为利”,这是贾让治河三策中的阐述,近人认为他距战国时代很近,说法可靠.其实春秋以前肯定已有相当规模的堤防.否则哪有“无曲防”的规定,没有河堤哪有那么多的决口,“川壅而溃”,不壅河溃?贾让的话也对,“近起战国”,如“远”起就该上溯到春秋以前了.2.4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黄河下游进入“地上河”,决溢频繁阶段.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世纪,是国家(特别是黄河流域)统一时期,既是大规模水利建设时期,也是黄河大决口增多时期,也是治黄研究大进步时期.这三者其实是一致的.没有国家的统一,也就没有政权的重视和充裕的人力财力,也就没有高大坚实的堤防;而对多沙河道最集中最长期保护之处往往就是肇祸的根源.自公元前168年(汉文帝12年)河决酸枣以后,连年决口,公元前138年平原漫溢、顿丘改道,公元前132年(汉武帝元光3年)濮阳瓠子决口改道,至公元前109年才恢复又决于馆陶,以后经过6次大决口,到公元11年王莽新朝又在魏郡大决口.以前决溢虽多,但多是局部分散的,淹没泛滥也相应地是比较局部分散的.水势之大,影响之广,灾害之重,重视程度之高,拖延时间之久,动员力量之强,看来在西汉极盛时代的部子决口改道大概是传说中大禹治河以后所空前的了.“史记”中在叙述瓠子堵复后说:“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这几十年中连续决口改道使黄河的威力。

黄河的源头在哪里以及历史变迁

黄河的源头在哪里以及历史变迁

黄河的源头在哪里以及历史变迁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

黄河的源头在哪里?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黄河的源头在哪里相关信息,供大家阅读!黄河的源头在哪里青海省玛多县多石峡以上地区为河源区,面积为2.28万平方公里,是青海高原的一部分,属湖盆宽谷带,海拔在4200米以上。

盆地四周,山势雄浑,西有雅拉达泽山,东有阿尼玛卿山(又称积石山),北有布尔汗布达山脉,南以巴颜喀拉山与长江流域为界。

湖盆西端的约古宗列,是黄河发源地。

星宿海以上有三支:扎曲、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

扎曲,居于最北部,发源于查哈西拉山,河长70千米,河道窄,支流少,水量有限,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断流。

约古宗列曲,位于星宿海西,在三条上源中居中,发源于约古列宗盆地西南隅,海拔4750米,水量甚小,为宽1.0-1.5米,深0.1-0.2米的小溪。

南部支流为卡日曲,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支脉各姿各雅山的北麓,海拔4800米,有5处泉水从谷中涌出,汇成宽约3米,深0.3-0.5米,流速约3米/秒的一条小河,河流终年有水。

最早有关黄河源的记载是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之说。

所指“积石”,在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附近,距河源尚有相当的距离。

唐太宗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侯君集与李道宗奉命征击吐谷浑,兵次星宿川(即星宿海)达柏海(即扎陵湖)望积石山,观览河源。

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刘元鼎奉使入蕃,途经河源区,得知河源出紫山(即今巴颜喀拉山)。

正式派员勘察河源,是在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年),世祖命荣禄公都实为招讨使,佩金虎符,往求河源,历时4个月,查明两大湖的位置(元史称“二巨泽”,合称“阿剌脑儿”),并上溯到星宿海,之后绘出黄河源地区最早的地图。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命拉锡、舒兰探河源。

探源后他们绘有《星宿河源图》,并撰有《河源记》,指出“源出三支河”东流入扎陵湖,均可当作黄河源。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基本规律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基本规律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基本规律黄河,中国第二长河,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河流之一。

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一直备受关注,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这一地区的水资源利用、防洪工程以及沿岸居民的生活。

在长期的河道演变过程中,黄河下游形成了一些基本规律,本文将对这些规律进行探讨。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的基本规律之一是河道的侧向迁移。

由于黄河水量大、泥沙多,河道流速快,河床容易发生侵蚀和淤积。

长期以来,黄河下游河道在不断迁移,不断改变河道的走向。

这种侧向迁移一方面导致了河道的不稳定性,另一方面也为沿岸居民提供了河道利用的机会。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的另一个基本规律是河道的纵向淤积。

由于黄河水量大、泥沙多,河床容易发生淤积现象。

在河道纵向淤积的过程中,河道底部的高度逐渐升高,河床的形态也发生了变化。

这种纵向淤积不仅影响了河道的通航能力,还增加了河道的防洪难度。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的第三个基本规律是河道的泥沙质量变化。

黄河是世界上泥沙质量最高的河流之一,其泥沙含量高达50%以上。

这种高含沙量不仅增加了河道淤积的速度,还导致了河道的形态变化。

泥沙质量的变化对于河道的演变具有重要影响,需要引起重视。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的最后一个基本规律是人类活动的影响。

长期以来,人类的活动对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修建堤坝、开展水利工程、进行水资源开发等,都会对河道的演变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在河道管理和规划中,需要充分考虑人类活动对河道的影响。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具有一些基本规律,包括河道的侧向迁移、河道的纵向淤积、河道的泥沙质量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这些规律对于黄河下游地区的水资源利用、防洪工程以及沿岸居民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黄河下游河道演变规律的研究,为黄河下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黄河下游河道的管理和保护,确保河道的稳定和安全。

历史时期黄河变迁

历史时期黄河变迁
历史时期黄河变迁
宿胥口以上与《山经》、《禹贡》 河道同,自宿胥口东北流至长寿 津(今河南滑县东北)的一段, 河水折而北流,至今馆陶县东北, 折东经高唐县南,再折北至东光 县西会合漳水,复下折而东北流 经汉章武县(今黄骅县伏漪城) 东入海。
历史时期黄河变迁
二、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至宋初后期黄河下游河道 1、东汉大河的形成。
王莽始建国三年(11年), 黄河发生第二次大徙。
历史时期黄河变迁
“河决魏郡(治邺,今河北临漳 县西南),泛清河以东数郡。先 是,莽恐河决为元城(今河北大 名东)冢墓害,及决东去,元城 不忧水,故遂不堵塞。”《汉 书·王莽传》
历史时期黄河变迁
洪水在今鲁西、豫东一带泛滥了 近六十年。
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遣 王景、王吴率众10万治理决口, 修渠筑堤 。
历史时期黄河变迁
2、“山经大河” “禹贡大河”流至今河北深 县后,“山经大河”即由此 分道北流。
会合虖沱水,又北流至今蠡 县南,会合泒水、滱水后, 经今安新县南、霸县北,东 流至今天津市东北入海。
历史时期黄河变迁
3、“西汉大河”
见于《汉书。地理志》
《禹贡锥指》:“周定王五年(前 602年),河徙,自宿胥口东行漯 川,右迳滑台城,又东北迳黎阳县 南,又东北迳凉城县,又东北为长 寿津,河至此与漯别行而东北入海, 《水经》谓之‘大河故渎’”。
历史时期黄河变迁
4、黄河的下游 从桃花屿至入海口 特点:黄河正式进入华北大平 原。流速平缓,水绥沙沉,河 床的淤积速度加快。黄河决口、 改道的几率加大。
历史时期黄河变迁
二、黄土高原
1、黄土高原的成因: 风成
(1)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 挡住了印度洋暖湿气团的向北 移动,中国的西北部地区越来 越干旱,渐渐形成了大面积的 沙漠和戈壁。这就是堆积起黄 土高原的那些沙尘的发源地。

黄河入海口变迁历史

黄河入海口变迁历史

黄河入海口变迁历史历史上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

其下游河道的变迁极为复杂,从孟津以东至荥阳(南岸)、武陟(北岸)间,因河身为南岸山脉所约束,只是沿着自西而东的方向发生很小的移动,古孟津城在今城北十二点五公里,古黄河更在古孟津城之北,而今黄河则距孟津城仅二点五公里,可见这一段河道向南移了约十公里。

武陟、荥阳以下,黄河正式进入华北平原,才有改变方向的大规模改道。

改道不仅次数频仍,流路紊乱,波及地域也极为广阔。

历史上出现的河道,有如一把摺扇的扇骨,多至数十根。

武陟、荥阳是扇纽,扇骨的分布北至海河,南至淮河。

黄河的改道对这一广大区域的地貌变迁造成极大的影响。

据文献资料记载,从先秦时期到解放前约三千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达一千五百九十三次,平均三年两次决口,重要的改道二十六次。

清初学者胡渭从古代黄河上千次改道的记载中,予以整理归纳,在《禹贡例略》里提出五大徙之说。

后咸丰五年(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加上一徙,统称“六大徙”。

再加上战国初期前原有故道,概括为七个阶段。

分述于下:1.战国初期以前河道见于先秦文献而为人们所熟悉的古黄河下游河道“禹河”,也就是“禹贡大河”,根据《禹贡·导水》章的叙述是“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

“洛汭”为洛水入河处,“大伾”在今河南浚县,说明古河水东过洛汭后,自今河南荥阳广武山北麓东北流,至今浚县西南大伾山西古宿胥口,然后沿着太行山东麓北行。

“降水”即漳水,“大陆”指大陆泽。

说明大河在今河北曲周县南,接纳自西东来的漳水,然后北过大陆泽。

“九河”泛指多数,是说黄河下游因游荡不定在冀中平原上漫流而形成的多股河道。

“逆河”则是在河口潮水倒灌下,呈逆流之势而在今天津市东南入于海。

另一条见于先秦文献的古黄河下游河道“山经大河”,由于《山经》中不见关于河水径流的记载,一直为世人所忽视。

近年谭其骧根据《北山经·北次三经》所载入河诸水,与《汉书·地理志》、《水经注》所载的河北水道相印证,发现“禹贡大河”流至今河北深县后,“山经大河”即由此分道北流,会合虖沱水,又北流至今蠡县南,会合泒水、滱水后,继续北流至今清苑县折而东流,经今安新县南、霸县北,东流至今天津市东北入海①。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思考题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思考题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思考题一、填空题1、现代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及其与人类及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学科。

2、中国历史地理学经历了传统历史地理学、近代历史地理学、现代历史地理学三个发展阶段。

3、在我国气候变迁史上,近五六千年以来,西周时期、东汉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北宋至南宋初期、明清时期均是我国历史上的气候寒冷期。

4、南宋建炎2年(1148)黄河在(李固渡、)决口,由泗水入淮注入黄海,改变了黄河东注渤海的历史。

清咸丰五年(1855)6月,黄河在兰阳(铜瓦厢)决口,由重新注入渤海。

5、历史时期影响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两个方面,其中(自然因素)起主导作用,(人为因素)起次要作用。

6、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湖泊主要有(弦蒲薮、阳华薮、焦获薮、昭余祁7、历史时期我国长江河段中素有九曲回肠之称的指的是(下荆江)河段。

8、江汉平原上广义的云梦,指的是是春秋、战国时期包括山地、丘陵、平原和湖泊等多种地貌形态在内的楚王的(狩猎区、),“云梦泽”主要指江汉平原以(湖沼地貌)为主的一部分。

9、唐代时洞庭湖的湖面较大,号称(八百里洞庭)。

10、鄱阳湖在历史时期曾经发生过较大的变化,到(清初)时湖面发展至鼎盛。

11、在我国古代,(鄱阳湖)又称彭蠡、彭泽、彭湖。

12、我国的天然植被分为(森林、草原、荒漠三种类型。

13、从《禹贡》记载的土壤等级来看,秦汉以前(黄河流域)的土壤肥力等级较高,与今天全国土壤肥力状况相反。

14、从空间演变过程来看,历史时期毛乌素沙地沙漠化是由(西北)向(东南)逐渐推进。

15、在渤海湾海岸分布着几列贝壳堤,其中位于天津市东南的小王庄、葛庄、沙井子一线的贝壳堤,大致代表着(殷商)时代的古海岸线。

16、秦汉时期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县称为(道)。

17、元明清时期我国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是(省)。

18、1858年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割占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历史地理黄河改道

历史地理黄河改道

黄河由禹治水初期的低洼河道逐步向“地上河”转变, 各诸侯国也开始在自己的领地范围内大量地修筑黄河堤 防以抵御洪水,大陆泽产生严重淤积,不断抬高的洪水 水位使得黄河经常发生满溢或溃决。特别是北面的淤高 不断增加,使黄河河道有了持续南向迁移的趋势。《汉 书·沟洫志》中记载:“周谱云,定王五年河徙”,史 称此为黄河第一次大改道,也被称为“周宿胥口河迁。 清胡渭《禹贡锥指》进一步指出,“周定王五年(公元前 602年)河徙,自宿胥口东行漯(luò)川,右经滑台城(滑 县旧城),又东北经黎阳县(泼县东北兰里)南,
《山海经》中以昆仑为坐标记述了黄河经禹治理 后的流路,“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 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 东”《尚书·禹贡》:“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 至于华阴,东至砥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 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 同为逆河入于海”(自积石山导河,曲折流至山、 陕交界的龙门,南到华山的北面,再向东经过洛 河转弯处,达到浚县附近的大伾山,向北流入大 陆泽,又向北分若干条支流,然后注入渤海)。
பைடு நூலகம்
1、根本原因:黄河搬运堆积泥沙形成的堆积地貌是决 口的根本原因。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 向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洪水期淤滩, 枯水期淤积河槽,长期以往河床抬升。黄河水少沙多, 水沙严重失调是黄河问题的症结。 2、气候环境因素:黄河流域全年降水的70%都集中在夏 秋,多暴雨,洪峰流量大大高于年平均流量,形成暴涨 暴落,极易冲坏河堤。研究表明黄土高原侵蚀中自然侵 蚀占70%,而人类加速侵占只占30%,这就是说自然地 貌、土壤和气候环境是造成黄土高原侵蚀的最主要原因。
下流既淤,必决上流,终于在庆历八年发生了商胡 决口改道。这一次大河径直向东北方向分流,经河 北大名至滨州入海,黄河自此离开行水千年的东汉 河道(京东故道),形成了所谓的“横陇河道”。 “京东故道”和“横陇河道”基本上被归入“东流” 的范畴。庆历八年(1048年),在濮阳的横陇决口 点上游商胡县发生决口,决口形成的新河道进一步 向北摆动,经大名至乾宁军(今沧州北,宋时与辽 国交界)入海,其所经行的路线称“北流”。

黄河下游的河道变迁

黄河下游的河道变迁

历史时期黄河在上中游平原河段,河道也曾有过演
1850年以前磴
1850年西山嘴以北乌加河下游淤塞断
15公里,南支遂成为主流,北支目前已成为后套灌区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范围,大致北到海河,南达
1500余次,较
20多次。近年来,地理和考古学者运用现代多
一、禹河
夏、商、周时代,黄河下游河道呈自然状态,低洼处有
1297~1397年的百年间,以荥泽为顶点向东成扇形泛
50年。此后自北向南摆亦50年。最
六、明清黄河
自明成祖迁都北京,直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
采淮。百余年间有时分流
1496~1566年,北岸修筑太行堤,南岸大堤也得以加
先是黄河南移人涡、入淮,后又渐北移,至徐州入运。
1860年),张秋以东至利津筑有民埝。光绪元年(1875
,开始修官堤,历时10年,新河堤防陆续建立起来。铜
民国年间河南黄河决溢渐多。1938年6
年之久。抗战胜利后,1947年3月15日将花园口口门堵
1234年由杞县分为三支,以入涡一
三流并行约60余年,至1297年主流北移,北支
1297~1320年间黄河自颍、涡北移,
1320~1342年间开封至
1343~1349年黄河连决白茅堤,水灾遍及豫东、鲁西
1351年
30
30里,转东南经曹县西之白茅、
30里,再东经单县南、夏邑北,再东经砀
40里),又东经萧县、徐州北,
长1000多里。对防御黄河向南泛滥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这一时期的下游河道称东汉故道,流路自今濮阳西南西
四、北宋黄河
宋前期大致维持东汉以来的河道,称京东故道。后期河
1048年河决商胡,改道北流,新河夺

明清黄河下游河道变迁

明清黄河下游河道变迁

明清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徐海亮笔者在1987年,承担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历史大地图集》中明清、民国黄河下游变迁和决溢图幅编稿、绘制任务(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主持);1989年,又参加“七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黄河流域环境演变与水沙运行规律研究》中黄河下游变徙的研究,以及相关图幅绘制任务(中科院地理所主持)。

遂较为系统地考证和考察了元代至明清、民国黄河下游变徙流路、泛道,和大多数泛决的流向。

本文属于绘制图幅前的一些考证资料和绘图的说明文字。

明清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概说**元代虽然南北大运河已开通,但终元之世以海运为主,故黄运之间的矛盾尚不突出。

明代以漕运为主,黄运交会,徐州北到临清一段运河往往遭受黄河泛滥冲决,而徐州南至清口(在今淮阴西)一段黄河则为运道,漕运常受黄河的干扰,时通时塞,因此,治黄首先考虑到保运:明朝后期,治黄还涉及到保护祖陵,矛盾交织,增添了治河的困难,故明代虽在河工上使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仍决溢频繁,河患严重。

从明初至明中叶黄河河道变迁的特点是作频繁的南北摆动,同时多股并存,迭为干流,变迁极为紊乱[1]。

明代初年,黄河基本上仍走贾鲁河故道,是为黄河主流.此外,元末,黄河曾北徙,“上自东明、曹,濮,下及济宁,皆被其害”[2]。

这条北徙的河道至明初仍然存在。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黄河“决曹州双河口,入鱼台”,当时,徐达方北征,乃开塌场口(在今鱼台县北),引河入泗以济运”[3],就反映了这种情况。

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黄河在原武黑羊山(在今原阳西北)大决,分为三支,一支东流经开封,折向东南流,经通许,太康、淮阳,于沈丘入颍,循颍入淮,称为“大黄河”,一支仍走贾鲁河,因水流微弱,称为“小黄河”,另一支经阳武、封丘、菏泽、郓城,东北漫流入安山(今梁山县北)地区,淤塞了会通河.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用人工恢复了洪武元年故道,由菏泽至鱼台入运,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黄河于开封决口,东南流经杞县,睢县、柘城入涡。

历史上的黄河下游改道

历史上的黄河下游改道

历史上的黄河下游改道一、黄河之名的由来黄河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大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从史前旧石器考古时代开始,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存,孕育出了华夏辉煌灿烂的文明。

黄河之名由来已久,但从历史记载来看,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古人在命名河流时习惯称其为“XX水”。

黄河也是一样,本来名为“河水”,在与其他地名或河流并称时有时也简作“河”。

黄河之名的最早出现是在西汉初年。

《史记》卷16《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有“使黄河如带”的记载。

从此以后,“黄河”之名在历史文献中时有出现。

大约到了唐代,黄河的名称普遍沿用起来,史书在讲到这条河流时也经常是“河水”与“黄河”并用。

黄河的名称由何而来?这还得从这条河的水文性质来解释。

在我国北方有一片广阔的黄土高原,地跨青、宁、甘、陕、蒙、晋、豫七省区,面积占有整个黄河流域的近一半。

黄土高原早在地质时期就已经形成,由于地面覆盖有数米到十数十不等的黄土,所以今人将其称为“黄土高原”。

黄土质地干燥疏松,在没有植被保护的情况下极容易在流水侵蚀和风力的作用下大量流失到黄河中,致使河水变得混浊。

黄河中夹杂着从黄土高原上流失下来的泥沙,这是人类在这里生活后才逐步形成的现象,其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

《左传·襄公八年》:“周诗有之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战国策·燕策》:“齐有清济(济水)、浊河。

”到了西汉时,黄河中的泥沙含量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

《汉书》卷29《沟洫志》记载:“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

”河水也因此而变成黄色,黄河之名即由此而来。

二、历史上的黄河的改道黄河是一条母亲河,但同时也是一条多灾多难的河流,尤其是在下游地区。

历史上黄河下游频繁的溃决泛滥和改道曾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带来无尽的苦难。

黄河的上中游行进于高原峡谷中,水流急迫,河谷深切,泥沙难以存积。

因此,古今河道没有多大变化。

黄河的溃决和改道只是发生在孟津以下的下游平原地区。

第二章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的河道变迁

第二章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的河道变迁
• 1、金元黄河 • (1)1128年冬,金兵南下,东京留守 杜充决开黄河南堤御敌,黄河从此南泛入 淮。 • (2)1351年贾鲁治河,黄河流经今封 丘西南,转东南经曹县、商丘,再东经单 县、夏邑,又东经萧县、徐州北,至邳州 夺淮入海。
• (3)明前期黄河
1297~1397年的百年间,以荥泽为顶 点向东成扇形泛滥,主流自南向北摆约50 年。 此后自北向南摆亦50年。最北流路在 今黄河一带,最南流路夺颍入淮。

十六年,总督河道。明年,黄水暴涨, 冲入夏镇,坏田庐,居民多溺死。季驯复 筑塞之。 • --------《明史》
(四)清咸丰五年以后河道由山东 利津入海时期
• •
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后,数股漫流, 其中一支出东明北经濮阳、范县,至张秋 穿运入大清河,于利津牡蛎嘴人海,后逐 渐形成今黄河河道。
• (2)第一次大改道
• 公元前602年(周定王五年)在黎阳宿 胥口决徙,主流由北流改向偏东北流,经 今濮阳、大名、冠县、临清、平原、沧州 等地于黄骅入海。
• (3)西汉黄河成为地上悬河 • (4)第二次大改道 • 公元11年(王莽始建国三年)河水大决 魏郡元城,泛滥冀、鲁、豫、皖、苏等地 将近60年,造成黄河第二次大改道。
• (2)北宋第三次大改道 • 宋前期大致维持东汉以来的河道,后期 河道淤高,险象丛生。 • 1048年河决商胡,改道北流,新河夺 永济渠至今天津东入海,时称北流 。 • 1060年黄河自大名决口东流,自沧州 境入海,时称东流 。 • 治理黄河,北流与东流之争出现。
(二)金元至明嘉靖后期下游河道 分成数股夺淮入海时期
• 3、黄河河段分布《黄河大辞典》 • 上游:青藏高原三江源——内蒙古托克托 县河口镇 • 中游: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河南荥 阳市桃花峪为黄河中游(中学地理课本表 述为旧孟津即洛阳孟津县) • 下游:自桃花峪以下至入海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历史1601班 160202138 翁静江河水文是自然环境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十分密切。

历史时期的中国江河湖沼的地貌形态和水文状况发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历史时期更是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流,全长5464公里,流经、、、、、、、9个省区,其流域面积达752443平方公里,可被划分为上、中、下三个河段,从至的托克托为上游,从托克托至省的桃花峪为中游,从桃花峪至河口为下游。

黄河流经平原、河套平原、黄土高原、汾渭平原等地,因而河水携带了大量的泥沙,水色浑浊,使得黄河具有洪水易于泛滥而河床不断抬高的特点。

正是因为如此,黄河成为一条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于世的河流。

据统计,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决口泛滥1500多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其中有6次重大的改道,史称黄河“六大徙”。

先文献中记载黄河下游河道有两条,一是“山经大河”,二是“禹贡大河”。

这两条河道都是战国初期以前的河道,均由今省浚县附近指向东北,沿着太行山前平原行经华北大平原西部,至今天津附近注入渤海。

另外一条河道是《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黄河下游河道,即“汉志河”。

这条河道大约存在于战国中期至西汉末年,是历史时期一条可以确指其年代及具体流经的黄河下流河道。

在“汉志河”存在期间,黄河下流两岸开始大规模修筑堤防,其避免了黄河下游多股分流、频繁改道,有利于下流河床的稳定,由此形成了春秋战国西汉大河。

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

但仅靠着两岸大堤维系的黄河下游,一遇洪水,就会决堤泛滥。

因此在西汉时期,黄河下游决口泛滥就及其频繁。

西期以后,河患日增。

黄河在郡元城,今大名东决口,河水一直泛滥至清河郡以东数郡。

当时王莽因为河决东流,可使他在元城的祖坟不受威胁就不主堵口,听任水灾延续了近六十年,从而造成黄河史上第二次重大的改道。

至东汉时期,69年时,王景领导治理黄河决口,通过筑堤堵口,河汴分流、疏汴通漕等方法,疏浚河床,减轻水土流失,减少河床淤积,使黄河出现了一个长期较为安流的局面。

此时的黄河,从长寿津自西汉大河故道别出,循古漯水河道,经今县南,在今阳谷县西与古漯水分流,经今黄河与马颊河之间,至今利津人海。

东汉以后,黄河安流的局面仅维持到了唐代末年。

宋初,由于黄河已经流行了800多年,王景治水后形成的河床淤高严重,水流不畅,黄河又进入了频繁决口泛滥的历史时期。

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黄河决澶州横垅埽,久不复塞,形成了一条新的河道——横垅河。

到了庆历八年(1048年),河决澶州商胡埽,向北冲出一条新道,经省黄县,省大名、南宫、青县,至今天津入海,名为“北流”。

景祐五年(1060年),黄河在县第六埽向东决出一支,向东北经堂邑、夏津、平原、在冀、鲁间入海,名为“东流”。

至此形成了北流与东流并存的局面,时人并称其为“二股河”,造成了北宋时期黄河下游两股分流的自然现象。

此后至北宋灭亡的80年间,北流单行49年,东流单行16年,二顾并流15年。

此为历史上黄河第三次重大的改道。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时,宋王朝为了阻止南下的金兵,东京留守杜充竟然人为的决河,使大河“由泗入淮”,从此大河离开了传统的北流和东流,进入了南流为主的时期。

1194年,黄河在阳武决口,河入巨野、郓城之间分成两支,北由北清河至利津入海,南由南清河入淮入海。

至此,“北绝流,全河皆入淮”,不再进入平原。

在此后的700多年中,以东南流入淮为常,这是黄河下游变迁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也是黄河第四次重大的改道。

蓝勇在《中国历史地理》中总结了这个时期黄河河道的两个特点:一是河道“势益南行”,干流摆动逐渐趋向东南,决口地点逐渐向上西移:二是几股岔流同时汇入淮河入海。

宋代黄河由淮河入海的河道形成后,黄河的决口泛滥并没有暂时中止,反而大有向北移动威胁运道安全的趋势。

黄河在原武、阳武、中牟、延津、、祥符、杞县、睢州、留、通许、太康、尉氏、洧川、鄢陵、扶沟等15处决口。

为了稳定入海的基本格局,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在右丞相脱脱的主持下,新任的工部尚书贾鲁开始大规模地治理黄河。

在贾鲁治河之后,固定了一条由仪封的黄陵岗至归德哈只口,由入泗水入淮河的黄河河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贾鲁河”。

此时的黄河的河道较为稳定,但仍然时有决堤泛滥,期间曾经出现过河道夺颍水人淮河的情况,这是历史时期决口泛滥达到最西边界的一次情况。

明代前期,黄河泛滥决口之频繁,河道之紊乱,不下于宋、元两代。

明成祖颁布治河的两个原则:一是维护漕运;二是保护皇陵,由此制定了竭力将黄河河道稳定在今省的金乡、鱼台一袋入运河的治河方针。

根据这个方针,采取了在黄岸高筑堤防,迫使黄河向东南由淮入海的措施。

弘治八年(1495年),在白昂、大夏的主持下,筑断黄陵冈,以一淮受全河之水,并于北岸筑长堤。

太行堤西起汲县东南,经滑县、长垣、东明、、单县,抵于城凡三百六十里;阳武堤由今省原阳经封丘、、兰考至县;荆隆口新堤起北岸祥符、于家店、历铜瓦厢东桥,至仪封东北小宋集,凡160里。

筑断黄陵冈和兴建太行堤的结果是“北流于是水绝,始以清口一线受万里长河之水。

”因而将它视为黄河史上的第五次大改道。

明代“束水攻沙”的方针的实施,造成了“流缓沙停,积淀,日渐淤高”的严重局面,因此清朝主要采取以疏为主的方针,将治河重点放在以下至河口段,加深河道,增加黄河的泄洪和输沙能力。

除此以外,还对以往的河堤加高加厚,加固了河防。

目的是为了要固定一条趋向东南由淮河入海的河道。

当时主持治河工作的荆辅采取固堤与疏浚相结合的方针,这虽然维持了一条由淮入海的河道,但并没有遏制住河床的淤积和河身的抬高。

加上当时河政松弛,河患与日俱增,嘉庆以后,又面临黄河重大决口改道的危险。

黄河第六次大改道发生在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黄河主流先流向西北,淹及封丘、祥符两县村庄。

而后转折东北,淹及兰、仪、考城、长垣等县村庄。

河水至长垣县兰通集,夺大清河至利津注入渤海,正河断流,结束了黄河趋向东南由淮河入海的历史。

直至光绪元年(1875年)开始在沿河两岸修筑堤防,固定了河床。

到光绪十年(1884年)才形成了今天黄河下游由大清河入海的新河道。

自从咸丰五年新河道形成后,黄河决口泛滥就从未停止过。

1938年6月,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

人为扒开花园口大堤,企图用洪水来阻止日本侵略军的西进。

这次决口,使黄河水漫东南,再度由颍河、淮河入海,历时9年,成灾严重,史所罕见。

到1947年3月,才堵口塞堤,河道才恢复如初,由东北入海。

这是历史上黄河由于人为决口后所造成的最大灾害。

历史时期的黄河下游河道频繁改道,其背后的原因是及其复杂的。

从其自然地貌和土壤因素来说,黄河流经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特别是流经黄土高原时,由于黄土颗粒大、孔隙多、耐冲性差,因此黄河河水在中游地区携带了大量泥沙。

但到了华北平原后,水流减缓,泥沙也就自然堆积起来,河床也就被抬高了,形成了悬河,这为黄河决口泛滥创造了条件。

大河仅靠两岸堤防约束,一旦发生洪水,很容易就冲决堤防,泛滥成灾。

这也是黄河下游频繁改道最主要的原因。

从气候环境因素来说,黄河流经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干燥寒冷,全年降雨量少,且70%都集中在夏、秋两个季节,多暴雨,洪峰流量大大高于年平均流量,因而一遇暴雨,往往都会造成下游漫堤或者决口,造成灾害。

从人类活动因素来说,由于人为的不合理开发,尤其是不节制的砍伐,导致黄河中游地区的森林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水土流失也因此越来越严重,黄河的水患也越来越剧烈。

此外,战争的破坏也在一定程度上对黄河改道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黄河中下游长期是我国政治和经济中心,而历史上大规模的战争也都是在这里进行的。

由于战争的破坏或者因战争需要而人为的决口,造成了黄河频繁的改道。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1128年,宋决开黄河以阻止金兵南下;1232年,蒙古军攻金朝归德,人为在归德决河,造成了河水夺雎入泗……而宋元以前,我国的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都在黄河流域,统治者为维护国家的政治和经济,都会不惜一切代价加固黄河大堤,防止黄河决堤。

但随着政治中心的北移、经济重心的南移,统治者为了保证政治中心的安全以及政治中心、经济重心之间的联系道路畅通,着重加强对黄岸大堤的防护,这种人为的举动对黄河的改道和流向也起了很大的影响。

历史时期黄河长期的决口、泛滥和改道,造成下游地区河患次数增多,且规模大,持续时间长,所造成的灾祸也就非常惨重。

常年持续的河患使得下游华北平原地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黄河决口后,洪水恣意泛滥,大面积的草木、庄稼、动物等被淹没。

洪水以及所携带的大量泥沙,破坏了下游地区的自然面貌,毁坏了植被,造成水系紊乱、河湖淤积。

这不仅削弱了蓄泄能力,还在平地上留下了大片沙地和洼地;恶化了气候环境,从而加重了下游地区的水、旱灾害。

水、旱灾害进一步造成良田荒芜、土地沙化。

黄河溃决之后,由于泥沙的沉积,使大量良田严重沙化,危害极大。

除土地沙化外,土地碱化现象也十分严重。

由于降雨或洪水灾害,地下水位升高,在蒸发作用下,盐分向土壤表层集结,水去盐留,往往出现盐碱地。

黄河决口后,黄河沿岸或其他低洼易涝地区,由于排水不畅.浸泽日久。

形成了大面积盐碱地。

如蒲台蔡家寨碱地,就是因为黄河改道后河水浸湿及排水不良而形成的,其碱土层有时深达一尺有馀。

盐碱地对农作物的生长极为不利,碱层浅的土地经过挑沟、翻地等方式改良后.还可以种植豆、麦之类的作物,碱性较大的地区只能生长芦苇等,再严重的地区只好完全废弃。

黄河泛滥还对人口和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肆虐的洪水使得人口锐减,严重阻碍了黄河下游社会经济的发展。

黄河水灾不仅夺去千百万人的生命,破坏社会生产力,而且吞没了农田民舍等生产生活资料,使老百姓不能恢复再生产。

洪水所过之处,大量土地沙化荒芜,农民失去生产基础;灾后大量农村劳动力急剧流失,农业生产急剧退化。

黄河,一条淹没过许多家园和梦想,也滋润了许多沃野和希望的岁月河。

这条孕育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母亲河,已走过了千万年历史的变迁。

历史,早已在它的河床古道上留下了无数的刻痕,它拥有着辉煌与苦难共存的过去。

一次次的改道,是一次次的苦难灾害,也是一次次文明的孕育。

不朽的黄河在我们身边流过,不朽的文明在我们脚下延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