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精品】
试讲精品,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二、儒家
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 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 “圣人”。
1.孔子的主要思想
(1)核心思想:仁(爱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泛爱众 而亲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政治思想
① 以德治民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②恢复周礼——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名分等级制度)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 B.克己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己 D.仁政治国,人际关系要和谐
B
2、孟子和荀子都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在
他们的思想中截然相反的是:
A.是否主张“礼” B.是否实行仁政 C.人性善恶 D.是否追求气节
C
3、阅读表格,在下列早期儒学家的思想主张 中,体现的共同思想是:
A.教育思想 B.农本思想 C.民本思想 D.重农抑商
C
谢谢大家 O(∩_∩)O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
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
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程目标:
1、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2、掌握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的主
要思想。(重点)
一、百家争鸣
形成的原因:
经济: 政治: 阶级: 文化: 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
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 衰微,诸侯争霸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
经济政治:诸侯争霸
2 . 主要流派
儒家 : 孔子 孟子 荀子 道家: 法家: 墨家: 老子 庄子 商鞅 韩非子 李斯 墨子
3、“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 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A、“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 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 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荀子( 前313年?—前238 年),名况,字卿,先秦思想 的集大成者。曾在稷下学宫讲 学,对各家学说进行了批判吸 收,成为融汇百家的大学者、 大思想家。韩非和李斯都曾是 他的学生。晚年失官在家,专 事著书立说。今传《荀子》三 十二篇多为荀子本人所作, 《大略》以下六篇,可能是弟 子们的记述。
B
(2011· 福建文综· 16)《唐律疏议》 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 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 也。”这表明( D)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古为今用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 教育、职业教育等 •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 爱和平、反对战争
五、墨家
(1)代表人物:墨翟 (2)主张:
兼爱、非攻、尚贤、节约
三、“百家争鸣”的表现
主要学 派 代表人物 孔子 主要观点 “仁”、礼、以德治民、“有 教无类” 仁政、民本、性本善 仁义和王道、君舟民水、性本 恶 “道”、辨证、“无为而治” 相对主义、消极避世 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精品】
B.庄子: 思想主张: ①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②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阶级属性: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庄子名言
“窃(盗窃)钩(钩环)者诛,窃国者为诸 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
“原(探究)天地之美,达(弄清)万物之 理”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
三、道家和法家
事物是相互依存和不断转化的。
④修身:顺应自然 清静无为 知足寡欲
守柔
居后不争
阶级属性: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看图说话
请你给下面两幅漫画取一个题目,并就此说 说漫画体现了老子的什么思想?
福兮祸之所倚, 祸兮福之所伏。
邻国相望,鸡犬 之声相闻,民至 老死不相往来。
福祸相依
小国寡民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知识框架
主流思想是什么? 它是怎样形成的?
第1课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第2 课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第 3、4 课
课标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
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
家思想的形成。
孔林
孔子及家族专用墓地。
相传孔子死后,他的学 生从四方带奇木异树来此 种植2000多年来不断增植, 已达3万余株,为我国最大 的人工园林,园林内栖息 着多种禽鸟,为旅游观赏 胜境。
孔府 位于孔庙东侧,有 “天下第一家”之称, 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 的府第,也是中国封 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 一的典型建筑。
B.庄子:
庄子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 )。 战国时期宋国蒙人。著名的 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 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 学派的创始人。 《庄子》一书 ,是由他和门人编成的。 又名 《华南真经》,与《道德经》齐 名的道家经典。
公开课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思想
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 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 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 派创始人。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长九尺六寸,俗 谓长人而异之。”
198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巴黎宣言”:“如果人类要在 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4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公开课--第一课百家争鸣和 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
1、含义
春秋战国时期,众多学者、思想流派,针对当时社会上和 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相互批驳、彼此融合的局面。
2、原因
3、代表:九流十家
4、意义
①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奠定中国文化基础
③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荀子·性恶》
三、道家
道家
创始人—老子
老子又名老聃,姓李名耳。
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
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
《
宙本源的哲学家。著有
道
《道德经》,充满着哲理
德 经
和东方智慧。
》
1.老子及其道家思想
(1)唯心:老子的思想核心是 “道”。认为在变幻无常的世 界背后,有不变的“道”存在,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人 要顺应“道”而生活。
(2)政治主张: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老子认为最理想的社会, 是百姓满足於原始简朴的生 活,不奢求物质的享受。
(3) 辩证法思想:任何事物有矛盾对立的两 个方面,而且可以互相转化。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3、下列关于“仁”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B、体现了人道主义和对百姓的关心爱护 C.“仁者爱人” D、包含的“仁爱”思想是人人平等的, 普遍的爱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 等学生自我觉悟。
从下面的话判断出这 是哪一学派的观点? 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儒家)
两宋时期程颢、程颐和朱熹的思想主 张、明朝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儒 家 思 想 的 演 变
明清新发展 李贽的反正统思想,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
羲关于经世致用的主张和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练一练
1、孔于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和谐社会人际 关系的是 ①“仁者,爱人” ②贵贱有“序”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教无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孔子由“仁”进而提出统治者要“仁政”,这 种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懂得战争规律,重视人的作用
课程总结
背景: 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思中 想国 的传 演统 变文 化 主 流
百 家 争 鸣
诸子: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和墨子
百家: 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思想流派的形成 春秋战国形成 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
汉代成为正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宋明发展为理学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发展
1、孔子创立儒家思想 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篇1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专题学习目标】1.课程标准:(1)①知道诸子百家,熟悉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缘由及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②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③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知道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进展,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进展。
④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思想的进展状况。
(2)在本专题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展过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进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熟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是一个不断吸纳,融合各种思想流派观点的过程。
在学习中,还要多方涉猎相关学问,注意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觉问题,乐观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索的学习习惯。
(3)通过本专题学习,进一步了解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过程,增加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喜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4))通过本专题学习,阅读《论语》、《老子》、《庄子》中的精彩片段,提升阅读和分析古文材料的力量,增加文学修养。
2.学法引导:(1)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学习,不仅要阅读名家的论著,也应当留意反映社会下层民众思想的其他资料。
对于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有重要地位的名家名著,阅读时要注意真正理解原文,而现在印行的一些白话译本只能作为参考。
要考察中国古代思想史的进展脉络,必需留意各家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
(2)在学习本专题的过程中,可以实行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材料学习法:本专题涉及到很多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名著和论述,同学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识读,记忆,体验,表述,制表归纳,置疑比较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历史材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和实物的),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学问体系。
[精]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三、诸子百家的阶级性及其历史影响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 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 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 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 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 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 儒家——推崇“人治”, “德治”,即治国时 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 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 家。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 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二、过程
1、孔子创立儒家思想 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荀况(前313—前238年)赵国人
孟子、荀子对孔子政治思想的发展
孔子 孟子 荀子
时期
春秋 战国中期 战国末期
仁的思想
同
民本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
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奠定
体系完整,
基础
成为大宗。
三、诸子百家的阶级性及其历史影响
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德” ?
1.主进步性: A、调和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稳定 B、提高人民地位,促进生产发展
3.保守性:
A、主张恢复周朝制度(“克己复礼”) B、其调和社会关系的主张在阶级社会 无法实现
谈谈你对“人性”的看法:
孔、孟、荀对“人性”的看法都有局限 性,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
第1课_“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
()
A.《孟子》 B.《庄子》
抓关键:“仁”“义”“礼”“智”均 为儒家的思想主张,此段文字应出自 《孟子》。
C.《韩非子》 D.《道德经》 答案:A
定时空:隐性时空为春秋战国时 期
明考点:先秦诸子 思想
3.(2012·山东高考)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
些 注 重 实 践 的 政 治 家 …… 他 们 认 为 贵 族 的 存 在 已 不 合 时
者爱人”。
探究点一 儒家的民本思想…………[未考史料·读出史论]………
分别归纳史料中儒家的
史料二 孟子曰:“是故明君制民之 民本主张。
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 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孟子·梁惠王上》
由此强调给予百姓一定 生产生活资料以满足基 本温饱,巩固统治基础。
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
一学派是
()
A.儒家
C.墨家 答案:D
B.道家 D.法家
抓关键
定时空:春秋战国时期
4.(2012·上海高考)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
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
答案:C
明清之际,一些进步思想家对儒学的批判继承,使儒学 出现了活跃的局面,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一课时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循着线索·理一理]
探究点一 儒家的民本思想…………[未考史料·读出史论]………
分别归纳史料中儒家的
史料一 子曰:“仁者爱人。”曰: 民本主张。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子 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 此处反映孔子思想的核 之,曰:“恭、宽、信、敏、惠……” 心内容是“仁”,强调“仁
精美历史课件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2
知识框架
(1)个人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东 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 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 的创始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 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 地区有深远的影响。其言论被子弟整理成 《论语》。
(1)个人简介: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 思想家、春秋时期道家学派创始人。存世著作有 《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 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 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2)主要思想:“道”(世界万物的本源);“无为 而治”的政治主张;朴素辩证思想
今孔子周游列国邮票
1
2
知识框架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经济:铁器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商业繁荣城市兴起;
政治: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文化:士阶层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提出自己的主张。
1
2
知识框架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2、诸子百家流派和代表人物:
《论语》书影
1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2)主要思想
2
知识框架
政治学说:“仁”、“礼”、“正名”、为政以德 天道观(哲学观点):“敬鬼神而远之” 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孔子讲学图
1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2、孟子
2
知识框架
(1)个人简介:孟子,战国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 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 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主要思想: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性本善
原创3: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2.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
(1)庄子生平: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
战国时期宋国蒙人。道家学派代表 人物。庄子的学说涵盖当时社会生 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 依于老子的哲学。
(2)主要思想
①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②一切事物都没有本质区别。 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天人合一 物我两忘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
“学在民间”。
3.诸子百家
道家 儒家 墨家 法家
老子、庄子 孔子、孟子、
荀子 墨子
韩非子
实质:代表不同阶级不同阶层 的学派。 老子和孔子是春秋晚期,其他 为战国时期。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而不是创立者。
4.“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影响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和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
③“仁”在政治上的表现:为政以德。 ④教育的方式:
主张私学; 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 提倡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等学习方法。
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德” ? (1)主观目的: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2)具有进步性:
①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促进生产的发展; ②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 (3)在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
创立儒家学派 使儒学体系更加完 整,成为蔚然大宗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
(1)老子生平: 老子(传说约前600年—约前
470年),春秋时期思想家。姓李 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著有 《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
(2)主要思想 ①“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②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③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④哲学方面:运动、对立与转化。
课件3: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材料二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离娄上》
材料三 凡兼人者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 者。……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 也。
——《荀子·议兵》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荀子·大略》
请分析: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哪些思想主张?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这 些思想提出的合理性。 提示:(1)思想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克己复礼”, 维护等级秩序。 (2)合理性:①春秋战国时期混战不断,给人民带来沉重灾难,因此,孔 子主张为政以德,以减轻人民苦难。 ②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中国社会经历划时代的变革,孔子希望 恢复周礼,维护等级秩序。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 思想的形成
自主初探·夯基础
预习指导
1.通读课文,勾画并记忆以下知识点及重要图片: (1)了解“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含义及“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的原因、表现。 (2)概括孔子、孟子和荀子等儒学思想家各自的主张,理解《孔子讲学 图》所反映的孔子教育主张。 2.在掌握百家争鸣主要表现的基础上,探究思考: (1)通过分析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概括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 历程。 (2)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分析针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韩非子提出了哪 些主张。 提示:以法治国,加强君主权力,实行严刑酷法。 4.综合上述治国方案,你认为哪一学派会受到当时统治者的重视?请 说出你的理由。 提示:(1)法家。 (2)战国时期处于大变革时期,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人民渴望统 一。法家政治上主张以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 确立封建制度,有利于国家实现统一。
第1课“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
同 民本思想 异 人性论
爱人 为政以德 性相近
仁政
仁义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性善论
性恶论
思辨提升1 孔子提出“克己复礼” 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以及恢复周礼 从中可知其思想所代表什么阶级的利益?
代表没落旧贵族利益
思辨提升2
孟子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
儒家思想,但强调用礼法制裁
“君舟民水”观念代表了什么 阶级利益?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思考5: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除了儒家流派形成发展 之外,还有成长起来的道家和法家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起着重
要作用。概述道法两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创始人:老子,思想主张:
道道
家家
和 法
战国时期代表:庄子
家 思考5: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除了儒家流派形成发展之外,还有成长起来的道家和法家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概述道法两家的代表人物及思
(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 敛……百姓饥寒而死者,不可胜数。
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 有能则举之。 ——《墨子》
法家
认为历史是发展的, 主张变法革新。主张 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 韩非子 以法治国,法、术、 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势结合,建立君主专 制中央集权。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代表了下层手工业者 “尚贤”、“节俭”。的利益。
(4)思想文化:
私学兴起,从“学在官府”到 “学在民间”。(舆论阵地)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 政治发展的反映。
4、意义:
(1)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形成中国思想文 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2)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二) 庄 子
1.万物的本源是“道”; 2.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3.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 利去追求精神自由; 4.社会批判精神;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 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 因非,因非因是……
毛蔷丽姬,人之所美也, 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 麋鹿见之决骤。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4.历史影响(意义)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 化发展的基础。
历史图片欣赏
孔子讲学图
稷下学宫图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一) 孔 子
1.生平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思想家和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 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其身世对 他的思想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贵族的身份决定了他希望 恢复周朝的“礼”;家族的“没落”,地位的下降,则促 使他希望以“仁”作为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原则。孔子和 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 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学生依据表格自主归纳:孔子、孟子、荀子思想。
孔子
孟子
荀子
时期
春秋
战国中期
战国末期
同
仁的思想 民本思想
爱人 以德治民
仁政 民贵君轻
王道 民水君舟
异
人性论 目的
性相近 维护奴隶制
性善论
性恶论
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奠定基础
体系完整,成为大宗。
探究3:利用课本第6页学思之窗探讨对人性的看法?
三、道家和法家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八佾舞全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孔子和早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
3.荀子:(战国时期赵国人)
思想主张: ①政治:“仁义”和“王道” ②政治:“君舟民水”,礼法并用(民本思想) ③伦理观:“性本恶” ④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阶级属性: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荀子的名言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字仲 尼,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 故名丘,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年轻 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 间都是从事教育,55岁任鲁国司寇; 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鲁,专心 执教。
孔庙
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全庙南北长 1公里多,占地327亩,共有厅堂殿庑400多间,包括三殿、一阁、 一坛、三祠、两庑、两堂、两斋、十七亭、五十四门坊,前后共9 进庭院,布局严谨,气势雄伟。
2.孟子: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 邹国人,他自认为是儒 家学派的正宗。一生以 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 各诸侯国。晚年著书立 说,他的言论被整理成 《孟子》一书。
孟子游历列国讲学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2.孟子:(战国时期邹国人—“亚圣”)
思想主张: ①政治:仁政 ②政治:“民贵君轻”(民本思想) ③伦理观:“性本善”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3.荀子:(战国时期赵国人)
荀子,名况,战国晚 期赵国人。荀子有两 位有名的学生:一位 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 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 李斯。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3.荀子:(战国时期赵国人)
思想主张: ①政治:“仁义”和“王道”
王道——以德服人 霸道——以力服人
王道(以德服人)和霸道(以力服人) 是两种不同的统一天下的指导思想。孟 子主张王道,谴责霸道;荀子却兼谈王、 霸。《荀子》书中,反复地将王道霸道 作了对比分析。他推崇王道理想,坚持 王道胜过霸道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 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指春秋战国 时期的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 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争鸣”,是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从本阶级的利 益出发,针对当时社会、学术等方面的各种问题, 展开争论。
社会大变革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2.原因(背景)
①经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崩溃(根本) ②政治: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③阶级:“士”阶层的崛起并受重用 ④文化:教育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学在民间) 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决定这一时期的文化 一定时期的文化反映这一时期的社会政治和经济 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孔林
孔子及家族专用墓地。
相传孔子死后,他的学 生从四方带奇木异树来此 种植2000多年来不断增植, 已达3万余株,为我国最大 的人工园林,园林内栖息 着多种禽鸟,为旅游观赏 胜境。
孔府 位于孔庙东侧,有 “天下第一家”之称, 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 的府第,也是中国封 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 一的典型建筑。
事物是相互依存和不断转化的。
④修身:顺应自然 清静无为 知足寡欲
守柔
居后不争
阶级属性: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看图说话
请你给下面两幅漫画取一个题目,并就此说 说漫画体现了老子的什么思想?
阶级属性: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孟子的名言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仁义礼智根于心;人皆可以为尧舜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 之谓大丈夫。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四端: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知识框架
主流思想是什么? 它是怎样形成的?
第1课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第2 课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第 3、4 课
课标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
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
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3.表现:诸子百家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四家。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4.意义:
①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形成; ③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上的重要阶段, 奠定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春秋晚期创始人--“至圣”)
一个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 才会诞生伟大的思想。
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国家, 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
——《大国崛起—》
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主要特征: 思想文化根据社会历史条件变化而演变 多元化发展; 不同的思想文化在相互碰撞的同时相互融合。 学习途径: 了解重大事件、现象以及相关人物。 与政治史、经济史的内在联系: 既是其特定条件的反映,又能指导其进步发展。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春秋晚期创始人--“至圣”)
思想主张:①哲学:仁(核心) ②政治:以德治民(民本思想) ③政治:克己复礼(保守性) ④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 ⑤伦理观:性相近
阶级属性: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主要贡献:①创立儒家学派
②首创私学,发展教育,整理六经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老子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A.老子:
鸡道生犬一相,闻一,生二,二生 三民,至三老塞生死万翁不物失。马”;(道: 包相含着往世福来界万祸物相的道依理)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A.老子:
思想主张: ①哲学: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 道 ”(核 心)
②政治: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③哲学: 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运动,
覆舟。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注:伪,人为之
意)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掌控自然
规律而加以利用 )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A.老子: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 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晚 期楚国人,约与孔子同时 ,出身于没落贵族。反映 他思想的书为《老子》, 又名《道德经》,大约是 战国人编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