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周期理论与现代运动训练理论及实践_李元敬

合集下载

现代运动训练周期

现代运动训练周期

专项训练的负荷量应作为衡量和鉴定高水平运动训练的唯一标准,而 不是一般训练负荷量,从一般身体素质的准备转变到高水平运动训练 是五,六十年代的概念。专项训练的角色要大幅度提高(俄.维尔霍 夫山斯基)。
YOUR SITE HERE
LOGO
YOUR SITE HERE
传统的训练周期理论已不适应赛制的发展
YOUR SITE HERE
LOGO
现代运动训练将训练过程视为机能性运动系统。系统机能的提高和发 展主要以生物科学的理论为依据,即运动员身体器官对训练负荷产生 适应性。训练的过程不是一个人为设计周期中的累加现象,而是一个 复杂的由很多部分组成的整体,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和专项运动成 绩的提高是长期运动训练下,身体器官的适应性的结果(德. 契纳)。
YOUR SITE HERE
典型的双周期年训练计划的安排
LOGO
YOUR SITE HERE
对超量恢复理论的讨论
LOGO
亚可夫拉夫(俄. 1972) 提出了运动训练的超量恢复理论。他将运动 训练的全过程解释为:负荷 - 疲劳 - 恢复 — 超量恢复的 过程。多年来一直作为体育学院教科书中运动训练的经典原则。
LOGO
传统的训练周期论的原则已不适合现代训练和比赛的实际情况。现代比赛 比六,七十年代增加了很多,特别是种类繁多的商业性比赛的参与和介入。 田径的冬季室内赛,公路自行车项目大约赛季长达 10个月。不可能有更长 的准备期时间。
运动员
Edwards (英国)
2001年全年 比赛次数
冬季室内∕夏季室外
训练强度和运动量在全年训练中的比例
LOGO
YOUR SITE HERE
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训练在全年训练中的比例

关于运动训练原则的辩证思考

关于运动训练原则的辩证思考

4 . 2 科学 的负荷及适时恢复的要 点
要科 学地掌握运动训练负荷的量 , 运动训练负荷涵盖 了负荷
规律 , 且构建 自我行 为的“ 基本底 线” 。原则对于人们 的行为起到

定的指导作用 、 可 以对人 的行 为进 行约束 , 辅助人们的社会行
量 以及负荷强度 。科学训练负荷要可以完成下述任务 : 在运动员 的身体可 以承受 的范 围内 , 有 利于提升运动员的专项运动能 力 , 可以完成预设 的训练 内容 , 可 以促进运动员相关能力完成定 向的 改变 , 负荷安排 的节奏要确保课 与课之间的有机结合 , 可 以出现 良陛的后续影 响, 保证运 动员有机体的完善。
De c e mb e r
关 于运动训练原则 的辩证思考
文兵
摘要: 运动训练原则是运动员在运动训练 中所遵循的核心准则 , 科 学地认识人体运动竞技能力的改变、 提升与及 显示的规律 是 构 建运动训练原则的核 心内容。 因运动训练的一些特性 , 在 训练 中要 十分 注意使用辩证协同理 念进行指导。
31 7 -31 8 .
方面积极地提供有力 的保障的训练活动方法 。这项方法将起到
动员和激励运动员们积极主动地刻苦训练 , 重视 并采取行之有效 的措施来保 障运动员健康方面辩证地结合起来 , 指导运动员 的思 想, 使其进行有组织的训练活动。
3 系统的持续以及周期 安排训练
系统的持续 和周期安排训练基本理念 指的是 , 运动员要 系统
4 科学的 负荷及适时恢复
【 5 5马 1 欣, 吴际. 田径 耐 力 性 项 目生 理 生化 指 标 在 运 动 训 练 监 控 中
的综合应 用研 究[ A 】 . 第八届 全国体育科 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 二)

现代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思考和讨论

现代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思考和讨论

现代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思考和讨论作者:王峰来源:《体育风尚》2018年第08期摘要:作为运动训练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运动训练中心理论对提高运动训练的质量以及水平有着关键的作用以及价值,结合本文的实践调查可以看出,我国的竞赛制度产生了较大的变革,因此传统的运动训练周期理论与现有的运动训练之间还存在许多的矛盾。

为了能够充分的发挥现代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作用以及价值,本文站在宏观发展的角度,对该理论的具体发展历史以及形成要素进行深入的分析以及研究,以期为提高我国的运动训练水平提供更多的借鉴。

关键词:现代运动;训练周期理论一、引言运动训练周期理论诞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该理论的诞生对运动训练的进一步提升以及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随着竞赛制度的大力改革,与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相关的更多内容产生了较大的变化,许多学术界开始站在宏观发展的角度对传统的运动训练周期理论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以及研究,结合目前运动训练实践的实际情况不断的促进该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因此为了能够真正的发挥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引领作用,本文立足于该理论与训练实践之间的相关性,对前者的产生以及发展历史进行研究。

二、现代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形成现代运动训练中心理论的形成时间比较早,但是与该理论相关的专门性研究却比较少,其中训练分析主要是指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之中,通过对训练目标的深入分析以及研究,结合训练整个人的综合体质以及训练水平,对不同的训练内容以及训练方法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以及选择。

训练者,首先需要对训练的具体内容进行有效的划分,结合不同时期之中的具体训练要求选择针对性的训练形式。

通过对现代运动训练实践的具体情况分析可以看出,运动训练的连续性以及阶段性相对比较明显,这一点能够保证个人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之中,不断的实现个人竞技技能的整体提升。

训练者以及参与者首先需要站在宏观的角度,对运动训练的全过程进行深入的分析,了解运动训练的具体内容以及相应的特征,分析运动训练过程中的具体结构,从而实现对整个过程的有效控制。

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

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

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运动训练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变得越来越受到重视。

运动不仅仅是一种消耗体力的方式,更是一种提高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的方法。

在运动训练方面,理论和实践是密不可分的。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来阐述运动训练的理论和实践。

一、运动训练理论1、训练原理训练原理是指针对某一目标或者部位,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进行训练,以达到预定的训练目的和效果。

训练原则包括负荷原则、超负荷原则、特异性原则、适应性原则。

负荷原则是指训练时需要有恰当的强度和量度,以保证身体得到足够的刺激和充分的耗能,从而达到训练的目的。

超负荷原则是指训练者需要逐步增加负荷,在适应程度上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负荷,以加速训练效果。

特异性原则是指训练应当具有针对性,根据不同的训练目标和部位,采取不同的训练手段和方式。

适应性原则是指人体对某一负荷适应后,需要增加负荷,才能进一步促进肌肉发展和体能提升。

2、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理学是运动训练必须掌握的知识,它是运动训练的基石。

运动生理学包括肌肉生理学、心肺生理学和神经生理学。

肌肉生理学是指肌肉的构成和作用,以及肌肉的训练、恢复和营养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运动训练可以促进肌肉生长和发展,提高肌肉收缩时的力量和效率。

心肺生理学是指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构成和作用,以及运动对它们产生的影响。

通过运动训练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和耐力,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神经生理学是指神经系统的构成和作用,以及运动对它们产生的影响。

通过运动训练可以促进神经系统发展,提高反应速度和身体平衡能力。

二、运动训练实践1、训练计划训练计划是指根据训练目标和要求,设计出一定的训练计划,包括训练次数、强度、时间等方面的要求。

训练计划应当做到全面、科学、系统和具有可操作性。

全面性是指训练计划应当覆盖全身各个部位和各个方面,保证身体的全面发展。

科学性是指训练计划应当符合运动生理学和训练原理等科学理论,以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

系统性是指训练计划应当具有系统性,采取系统性训练,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

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

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老年人的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

老年人的身体素质不如年轻人,身体机能逐渐衰退,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无法通过适当的运动来改善身体状况。

运动训练成为老年人保持健康的有效手段之一。

本文将着重探讨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以期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运动训练方案。

运动训练基础理论首先,为了了解运动训练的基础理论,我们需要了解人体的基本运动机能。

人体的基本运动机能包括力量、耐力、柔韧度、速度和协调性。

力量是肌肉产生的最大张力,是进行重量训练的重要指标。

耐力指在渐进性负荷下进行长时间运动时,肌肉维持力量输出的能力。

柔韧度是指关节固有范围内的可活动幅度,一种灵活度的表现形式。

速度是指在时间单位内完成运动的能力,包括短跑、阻力训练、运动反应等。

协调性则是指肌肉活动或身体运动组织和控制的功能,包括手眼协调、平衡等方面。

如果我们想要训练身体的基本机能,我们需要运用选择负荷、组和次数的理论。

选择负荷要根据运动者的实际情况及练习目的,合理计算负荷重量或运动强度。

而组和次数则与训练目的密切相关。

负荷的选择要根据个体差异调整。

训练时是需要借助外力保护肌肉纤维不至于受到较严重的损害。

在训练时,运用\自我反馈\的原则进行负荷的选择,即在完成每一组训练后,通过身体的反应来调整负荷重量或运动强度,以达到安全的训练目的。

组和次数的选择则需要结合训练的目的而定。

客观合理地制定训练规程是运动训练成功的走向之一。

在训练时,我们可以采用渐进性的训练原则,即逐步增加负荷、组数和次数,以提高运动强度和效果。

运动训练实践案例接下来,我们将以某社区老年人为例,给大家介绍一些基于理论的运动训练实践。

该社区老年人的年龄在70岁~80岁之间,由于长期缺乏合理的体育运动,导致很多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退化,长期处于慢性疾病中。

因此,我们的运动训练计划针对不同的身体基本机能的情况,从力量、耐力、柔韧度、速度和协调性五个方面出发,为老年人设计合理的训练计划。

对“训练周期”理论的审视

对“训练周期”理论的审视

对“训练周期”理论的审视一、概述“训练周期”作为体育训练领域的重要概念,旨在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和身体素质。

该理论强调训练过程中的周期性安排,包括训练内容、强度、频率以及恢复期的合理规划,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运动员的潜能,并避免过度训练带来的负面影响。

随着体育科学的不断发展,训练周期理论也在不断完善和更新。

现代训练周期理论更加注重个体差异和训练目标的多样性,强调根据运动员的年龄、性别、体能状况以及运动项目特点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

训练周期理论也关注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营养摄入以及伤病预防等方面,以全面提升运动员的综合竞技能力。

在实际应用中,训练周期理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争议。

不同运动项目对训练周期的需求存在差异,如何制定符合项目特点的训练计划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运动员的个体差异和训练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也给训练周期理论的实施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本文旨在对“训练周期”理论进行审视,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及改进方向。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案例分析,本文将分析训练周期理论在提升运动员竞技水平方面的作用,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1. 训练周期理论的基本概念及起源训练周期理论是运动训练学领域中的一项重要理论,它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安排训练过程,使运动员的竞技状态达到最佳水平。

该理论的核心思想在于将训练过程划分为若干个具有逻辑性和优先级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训练目标和任务,以确保运动员能够逐步适应训练刺激,提高运动和竞技能力。

训练周期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的俄罗斯。

苏联的体育界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体育竞争,开始积极探索有效的训练方法。

在此背景下,著名运动训练理论家马特维也夫提出了周期训练理论的基本框架。

他基于人体竞技状态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将训练过程划分为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等阶段,并针对不同阶段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训练方法和手段。

随着运动训练实践的不断发展,训练周期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

现代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研究

现代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研究

现代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的健康,其中运动训练成为了众多人追求的方式之一。

现代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成为了众多专家学者的热门话题。

本文将围绕着这一主题,探讨现代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进展。

一、现代运动训练的主要目标现代运动训练的主要目标,是帮助运动员和一般人提高身体素质,增强身体的适应性和应对力。

传统的运动训练主要关注肌肉的力量、耐力、速度等方面,而现代运动训练则更加注重将训练与科学相结合,探索适合不同个体、不同运动项目的训练方法和方式。

二、现代运动训练的理论基础现代运动训练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1. 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理学探究了身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反应和调节机制,对于运动训练的理论与实践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中一个核心概念是超级补偿,即人类身体的适应能力可以超出人们先前确信的限度。

2. 运动心理学运动心理学是研究运动行为与运动过程中关于感受、认知、情感、动机、个性、干预等方面心理现象的学科。

运动心理学认为,情绪和心态对于运动表现和训练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3. 运动健康学运动健康学是研究运动与健康的关系,以及运动对身体的保健作用的学科。

运动健康学主要研究五门运动(有氧、柔韧、力量、稳定和反应速度)以及运动的频率、强度、时长和类型等因素,通常用一些简单的指标(如心跳、体温、血压等)来量化结果。

4. 运动力学运动力学研究了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产生与消耗的力数量关系。

它包括了运动坐标和运动量两个方面,适用于运动表现和训练评价。

三、现代运动训练的主要方法现代运动训练的主要方法,包括:1. 数据分析运动员或训练者都可以收集一些与其运动表现、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相关的数据。

通过数据收集到的结构化信息,可以发现运动员不同阶段的表现,以及训练对修复或扭曲影响的情况。

现代运动训练方法强调数据收集手段、数据处理和分析等方面的能力。

2. 外部负荷训练外部负荷训练是一种基础性和精神基础性的训练方法,它可以有效增强组织的适应能力,刺激代谢上的改变(如能量释放、肌肉生长等)。

中长跑训练周期安排的再认识

中长跑训练周期安排的再认识

中长跑训练周期安排的再认识作者:王井泽来源:《体育时空》2015年第09期中图分类号:G82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9-000-01摘要中长跑竞技水平不断提高,比赛安排日趋密集,比赛期与准备期的划分界限已日益模糊,甚至已不存在完全的准备期和比赛期。

本文总结讨论国内外中长跑的现状及我们国内中长跑训练问题与不足,就中长跑训练周期安排的问题,阐述笔者的观点。

关键词中长跑训练周期训练计划现代中长跑的训练内容复杂多样,训练计划中涵盖影响运动员专项能力的近乎所有因素。

这些主要内容有:专项素质训练、技战术训练、心理素质训练、恢复训练、营养手段等。

中长跑训练周期安排先后经历了单周期、双周期训练模式,在上世纪70年代后在西方国家出现了,一年中有多个(三个以上)周期内小周期训练法。

如今,随着竞技水平的提高以及各项赛事安排的日趋密集,大周期还是小周期训练法已经无法完全满足现代竞技中长跑项目的实际需求,本文就中长跑训练周期安排加以探讨,为中长跑训练实践提供参考。

一、我国中长跑训练周期安排现状现在我们国内中长跑大部分训练还在沿用多年前的冬训理念,有氧耐力训练比重大,基础能力训练比重大,无氧阈值以上耐力训练比重小,专项训练比重小。

产生这样的原因有以下几种:客观原因一:我们国内冬训期间比赛少。

客观原因二:我们现在年度比赛的重点还放在六月和九月的锦标赛上,三是主观原因:我们怕过多参赛担心神经疲劳而影响年度领导考核的锦标赛及冠军赛,所以对其他的比赛不够重视,这就导致了小比赛不认真,大比赛又达不到高水平。

通过这个参赛轨迹可以发现,从每年的冬训11月中旬开始,到第二年二月中旬大概三个月时间没有比赛。

这个阶段的训练基本也以大量有氧耐力为主导训练方向,专项训练负荷比例小。

到了每年的三月份通过三个月时间开始加大专项训练比例并通过大奖赛等比赛逐步提高专项竞技状态。

这样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到六月份时会达到一个比较好的高峰。

对“周期训练理论”的质疑(全文)

对“周期训练理论”的质疑(全文)

对“周期训练理论”的质疑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

随着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深入以及运动训练实践的进展和人们对运动训练过程认识的不断深化,许多学者对以马特维耶夫为代表的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科学性、普遍性和有用性等方面提出了质疑。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俄罗斯运动训练理论家维尔霍山斯基教授为代表的俄罗斯及前苏联地区的一些学者对世界著名运动训练理论家马特维耶夫的训练周期理论提出了质疑和挑战,继而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有关训练周期理论的论战,我国诸多学者也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本文就国内外著名学者对传统训练周期理论的质疑进行了归纳总结,对传统训练理论的集中质疑点进行了分析,并对训练周期理论在现代高水平运动训练中的指导意义提出了见解。

一、周期训练理论的简述周期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正式提出,提出这一理论的是前苏联的运动训练专家马特维耶夫(Mtwejew)。

他对参加1952年第15届奥运会(赫尔辛基)的原苏联GJ队的游泳、举重和田径等项目的训练,以及其后至20世纪60年代初备战世界大赛的计划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运动训练过程加以分析,提出了运动训练分期的基本设想。

随后,Mtwejew又根据人体竞技状态具有周期阶段性形成规律,即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需要经过获得、保持和消逝三个阶段,相应地把运动训练过程分为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三个时期。

同时,Mtwejew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提出了一整套在训练目标、训练任务和训练内容上各异的训练框架。

例如:不同训练时期负荷量与强度的不同比例关系,一般身体训练与专项训练的不同安排,等。

Mtwejew从训练学的角度给不同训练阶段给予了实际的内容,设定了各阶段的宏观训练目标、任务和内容,形成了训练周期的特定模式,这正是周期理论的核心。

二、对周期训练理论的质疑运动训练周期理论实际上是年度训练计划的安排,马特维耶夫周期理论的思想核心是以年度为时间单位,划分出了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三个训练时期,并以训练量和训练强度、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训练在不同周期的安排比例为特点,即在准备期以训练量和一般身体训练为主,在比赛期以训练强度和专项训练为主构成了他的运动训练周期理论。

周期训练理论

周期训练理论

周期训练理论概念周期训练理论是马特维耶夫根据人体竞技状态具有周期、阶段性形成的规律,即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需经过“获得”、“保持”和“消失”阶段,相应地把运动训练过程的一个大周期分为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等3个时期,并同时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提出了各个时期的训练目标、训练任务和训练内容,即不同训练时期“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的不同安排”和“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不同比例”,即在训练的不同时期训练手段(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和负荷(量与强度)强调的重点是不同的。

产生1阶段性训练分期思想的提出与确立自1896年的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举办后,现代竞技体育比赛开始朝着日趋激烈的方向发展。

运动员必需经过一定时间的系统训练,才有可能在比赛中取得胜利。

1913年,莫尔菲首先提出了延长赛前训练时间的主张,强调了比赛前应有8-10周的训练时间。

1916-1917年,芬兰学者布·阿·科托夫在不断发展运动训练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训练过程不间断性和阶段性”的思想。

他在强调莫尔菲提出“延长赛前训练”思想的基础上,又明确提出了运动训练的“分期化”和“分阶段化”思想。

科托夫进一步认为,赛前训练应达到14-16周时间,并认为对这更长时间的“不间断”训练过程,需要进行“分期”训练。

至此,按时期安排运动训练过程,并分期进行训练的思想得以确立。

2全年训练分期思想的提出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芬兰学者拉乌尔·毕卡拉提出全年不间断的训练并按季节分阶段进行训练的思想。

他认为,全年训练可以分为预备训练、春季训练、夏季训练和秋冬季训练四个阶段。

然而,毕卡拉的全年分期中,在长达3-4个月的秋冬季训练阶段,却是一种“冬眠式”训练,在其中最寒冷的4-6周时间是完全停止训练的,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全年训练的连续性与系统性。

毕卡拉虽然提出了全年不间断地分期训练的思想,但实际上,这种训练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气候、季节等因素的制约。

现代运动训练的理论和实践

现代运动训练的理论和实践

现代运动训练的理论和实践运动训练作为一项综合性的训练,包含有许多专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它的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与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有着直接关系。

在现代体育竞技中,各种运动训练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创新,以提高运动员的表现和成绩。

下面将从运动训练的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探讨现代运动训练的发展趋势。

一、现代运动训练的理论运动训练的理论研究是指通过研究运动训练规律、分析运动训练数据等手段,建立起系统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运动训练的理论对于指导运动训练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现代运动训练的理论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运动训练规律的探讨运动训练规律是指在运动训练中所遵循的客观规律性。

它是运动训练制定和实施的理论基础。

现代运动训练追求的是科学与实际相结合,因此对运动训练规律的探讨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目前,国内外研究学者多在生理规律、心理规律、运动技术规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现代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2. 运动训练的分类现代运动训练分类包括竞技体育训练、健身体育训练、特殊人群的体育训练、残疾人体育训练等各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运动训练需根据其特点和需要,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

研究运动训练的分类,对于运动员的训练效果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3. 运动训练的方法现代运动训练的方法日趋多样化,包括有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打造比赛场地、运用心理训练技巧、制定有效的训练计划等。

现代运动训练的方法研究非常重要,它不仅能促进训练的质量和效果,还能够提高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和兴趣。

二、现代运动训练的实践现代运动训练的实践是指将理论研究与训练实践相结合,根据训练目标和需求,科学制定和实施各种训练方案。

现代运动训练实践的主要发展趋势如下:1. 策略化训练模式现代运动竞赛日趋激烈,因此训练也必须走“策略化”之路,才能达到最优效果。

所谓策略化训练,就是通过统计分析对手的实力、技术特点等数据,制定出最优化的比赛战术和训练策略。

《现代竞技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国家体育总局202x年高层次》读书笔记模板

《现代竞技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国家体育总局202x年高层次》读书笔记模板
感想
结合专项对赴德学习 的再认识
身体素质和防守能力 对曲棍球的重要性
专业的教练员职业的 运动员
系统思考科学推进
重新认识教练员的职 责,结合项目特点研 究项目规律
个性化的训练计划和 训练手段的重要性
认清形势找准差距重 新认识“三从一大”
训练原则
系统的学习在对运动 项目规律的理性认识
中的作用
提高认识夯实基础科 学训练
一、收获与体会 二、建议 三、结束语
一、对训练学的认识 二、对运动免疫的认识 三、参观德国训练基地 四、建议
一、体会、收获与再认识 二、建议
一、结合专项对学习理论的再认识 二、小结 三、建议与感谢
一、培训的主要体会 二、建议
一、参加学习的体会和收获 二、通过培训对本项目训练的思考
一、主要收获 二、对研修班的建议
在学习中提高在交流 中成长
一、机遇与挑战并存 二、认识与体会 三、建议
一、教练员的“科研化”和体育科研人员的“教练化” 二、德国竞技体育科研的“科隆模式” 三、体育科研的“服务”性质和“导向”作用 四、对此次培训工作安排的几点建议
一、收获与体会 二、对策与建议
一、收获和体会 二、建议 三、结束语
一、观摩水上赛艇训练船库 二、下水过程 三、观摩水上训练与进行动作技术评定 四、交流与讨论的主要问题
一、俱乐部介绍 二、影响赛艇比赛的因素 三、运动员的竞技诊断
精彩摘录
这是《现代竞技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国家体育总局202x年高层次体育教练人才研修班赴德国学习考察 报告》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赴德学习对中 1
国国家激流队 发展的启示
德国竞技体育 科研的“科隆
2
模式”对我国

国内外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研究综述1 前言20世纪60-70年代,前苏联著名学者马特维也夫提出了“周期训练”学说,他认为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是一个带有周期阶段性特点的过程,即需经过获得、保持和消失阶段。

根据这几个阶段,他把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具体划分为准备期、比赛期和恢复期,并将之贯穿于训练的全过程。

进而,便创立了现代训练分期理论。

1964年,马特维也夫出版了《运动训练的分期问题》,标志着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初步形成。

到了本世纪70年代,该理论已成为训练学界广泛运用的经典理论。

2 国外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研究现状国外有关运动训练按时期进行安排的理论由来已久,按照理论的阐述,训练分期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根据训练目标的设定,采用不同的训练内容、方法及负荷把训练划分成不同时期的一种训练形式。

实际上运动训练的实际也表明,运动训练是有着鲜明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人们要想提高运动成绩,就必须要认清运动训练的这一特性,准确分析其内在的结构,实现对运动训练过程的有效控制。

国外对运动训练分析的研究是从训练周期的时间来划分的。

一般来讲,动员参加比赛至少要有10个月以上的训练时间作保证,并且在此之前还需要有8-10周的过渡训练阶段。

在20世纪的60年代,国际间运动竞技的竞争开始日趋激烈,为了保证运动员在竞赛中的成绩能得到有效的提高,相关的训练理论也开始被重视。

前苏联运动训练学者马特维耶夫在对参加1952年第15届奥运会(赫尔辛基)的原苏联国家队的游泳、举重和田径的径赛等项目的训练,以及其后至20世纪60年代初备战世界大赛的训练计划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在研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将这些训练的经验理论化,于1964年发表了专著《运动训练的分期问题》,标志着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正式形成。

马特维耶夫有关周期理论的阐述是在生物学特征和考虑到具体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的,这一理论是建立在长期的、系统化的训练机制上,目的在于使运动员的最好竞技状态展现在比赛中。

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评价与展望

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评价与展望

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评价与展望【摘要】运动训练周期理论形成至今对运动训练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近几年来由于竞赛制度的重大变革,导致传统的运动训练周期理论与运动训练实践之问产生冲突,为了使运动训练周期理论更好地指导现代运动训练实践。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运动训练周期理论进行评论与展望,旨在为教练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Abstract】The movement training cycle theory formed makes th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until now to the movement training development, but as a result of the competition system’s significant transformation, caused traditional in the last few years the movement training cycle theory and the movement training practice asks has the conflict, to cause the movement training cycle theory to instruct the modern movement training practice well. Through the consult massive literature material law, the expert interview law, carry on the commentary and the forecast to the movement training cycle theory, is for the purpose of providing certain reference for the trainer.【Key words】Movement; Training1 前言运动训练周期理论形成至今已历经大半个世纪.对运动训练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论运动训练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

论运动训练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

论运动训练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摘要:运动训练的实效性历来被体育界所重视。

它追求的不仅是运动训练的科学性,更主要的是给运动竞赛过程所带来的影响。

本文就有关运动训练的有效性,训练员执教的心理效应,运动员练习的心理效应,提高运动训练有效性的心理策略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标签:运动训练;有效性;心理分析;心理策略;运动实践0 引言在运动训练学的历史上,世界体育运动训练的发展经历了自然发展阶段、新技术发展阶段和大运动量训练阶段,目前正进入多学科的综合利用阶段。

因此,现在运动训练是由身体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和心理训练所构成的完整体系。

整个训练过程的水平不仅取决于运动员体能、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战术运用的效果,而且取决于运动员良好稳定的心理状态。

而运动训练的质量如何对运动员在比赛中运动水平的发挥有着直接影响,因此研究运动训练过程的有效性是非常必要的。

1 练员执教的心理效应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的作用和影响是举足轻重的。

他是运动员学习的指导者、运动训练的组织者,运动员集体的领导者,运动员成才的教育者。

因此,讲求运动训练过程中的执教艺术,善于把运动员掌握的个别动作技巧结合成一整套完整的动作,同时善于把不同特点的运动员组合成一个具有特性的运动集体,是极为重要的。

但这取决于教练员的威望、运动组织管理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

因此,教练员对运动员实施最初训练的阶段就应制定出详细的训练计划。

在这个计划中,要反映出对每个运动员的具体要求、训练季节的安排以及所面临的比赛任务的性质。

对不同练习、训练量与密度的合理安排,对技术恰当有力的指导,对训练效果积极公正的评价,给运动员及时的信息反馈,都要给予充分的考虑。

在总的运动训练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心理问题。

1.1 良好的情绪状态是提高运动训练效果的重要条件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的态度体验,是对人的身心方面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的强大精神力量,它对人的行为活动有着巨大的调节作用和驱动力。

现代运动训练周期

现代运动训练周期
YOUR SITE HERE
小结
LOGO
❖ 运动训练是一个系统工程,大运动量和高强度必须建立在运动员好的身体状 态以及有效的恢复基础之上。适宜的,良性的和最大生理极限之下的负荷刺 激是机体机能发生超量恢复的前提条件。疲劳程度的无限增加产生的后果是 过度训练。
❖ 不同的运动器官和系统,在同样的负荷的刺激下疲劳的程度不同,刺激停止 之后疲劳的恢复速度也不同(如,肌肉和肌腱结缔组织)。超量恢复理论并 未反映人体的机能极限,不同运动器官和系统的适应差异以及不同运动员的 个体特点对人体机能能力提高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因素。
YOUR SITE HERE
典型的双周期年训练计划的安排
LOGO
YOUR SITE HERE
对超量恢复理论的讨论
LOGO
❖ 亚可夫拉夫(俄. 1972) 提出了运动训练的超量恢复理论。他将运动 训练的全过程解释为:负荷 - 疲劳 - 恢复 — 超量恢复的 过程。多年来一直作为体育学院教科书中运动训练的经典原则。
❖ 专项训练的负荷量应作为衡量和鉴定高水平运动训练的唯一标准,而 不是一般训练负荷量,从一般身体素质的准备转变到高水平运动训练 是五,六十年代的概念。专项训练的角色要大幅度提高(俄.维尔霍 夫山斯基)。
YOUR SITE HERE
LOGO
YOUR SITE HERE
传统的训练周期理论已不适应赛制的发展
YOUR SITE HERE
训练强度和运动量在全年训练中的比例
LOGO
YOUR SITE HERE
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训练在全年训练中的比例
LOGO
YOUR SITE HERE
训练周期理论缺乏基础理论和试验的支持
LOGO
❖ 训练过程中,一般与专项训练的比例并不是保持不变的。而是随着年 龄和运动水平的变化而改变。在青少年基础训练阶段一般训练的比例 相对较大,而高水平训练阶段则以专项能力的训练为主。马氏训练周 期理论没有对不同年龄和水平的运动员区别对待,认为即使在高水平 运动训练阶段也必须遵循一般与专项训练在不同训练阶段的固定比例。

运动训练周期理论与现代运动训练理论实践

运动训练周期理论与现代运动训练理论实践

运动训练周期理论与现代运动训练理论实践
贾梓鑫
【期刊名称】《文体用品与科技》
【年(卷),期】2015(000)010
【摘要】通过对运动训练的周期理论来进行反思和回顾,笔者认为对于传统的理论应该合理的进行利用,那么对于现代运动训练的理论以及实践应该通过具体的比赛安排、运动员的特点以及训练的环境等等各个方面来进行调整,让现代运动训练理论更加的适合运动员的具体要求.
【总页数】2页(P177,179)
【作者】贾梓鑫
【作者单位】公安消防部队高等专科学校云南昆明650208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高校田径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系统而全面研究——评《高校田径运动训练方法与实践研究》
2.当代运动训练理论热点问题及对我国训练实践的启示——2011杭州国际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创新论坛评述
3.当代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对周期理论的质疑
4.若干现代运动训练理论与球类运动实践的再认识
5.运动训练周期理论与现代运动训练理论及实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699 消耗突然增多, 疲劳加深 , 在以后几次中负荷量减小, 使机体产生明显的超量恢复, 然后再突然增加到前几次 深生理负荷的水平. 这样反复几次以后, 运动员机体的适应性会不断提高 . 训练过程就是使运动员机体的适 应性不断提高的过程 . 在临近比赛前几周的训练中 , 训练内容要专而精, 运动量和强度要有所变化 . 从另一方 面来说也是修订下一个训练周期计划的依据 . 在各个训练周期内, 身体和技术训练协同进行 , 最佳竞技状态出现的时间按照比赛日程的安排而定 , 身 体素质训练围绕技术训练进行 , 全年训练没有身体素质训练和技术训练转变期 , 每年有几次重大比赛 , 安排 几次训练周期, 运动员就会处于最佳竞技状态高峰期. 3 现代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 现代运动训练将训练过程视为机能性运动系统. 系统机能的提高和发展主要以生物科学的理论为依据, 即 运动员身体器官对训练负荷产生适应性. 每个运动项目在生物学理论的指导下, 根据自身项目的特点制订出发 展速度和完善技术的、 长期的训练大纲 , 并在不同的中、 小训练周期中确定阶段重点发展目标和训练负荷 . 以篮球为例来看现代的运动训练理论. 周期性安排篮球运动训练过程是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之一. 它的实质在于系统地重复各个完整的训练 单元训练课、 小周期、 中周期和大周期, 从而使篮球运动训练水平波浪式地、 阶段地发展, 螺旋型地上升. 篮球运动训练中贯彻周期性原则的要求 : 1) 依据重大竞赛确定训练周期. 目前我国的篮球竞赛形式较多, 主要有全国的 CBA 职业联赛、 全国锦 标赛、 全运会比赛以及全国青年锦标赛等等. 在年度周期的划分中, 要明确几个大周期为宜, 每个大周期中的 准备期、 竞赛期、 过渡期的起始和截止时间都要围绕重大比赛确定, 这是保证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 . 训练周期 的安排使竞技状态出现过早、 过晚或者错过比赛机会均是不可取的. 要注意的是不要过频地参加一般性的比 赛, 防止破坏为迎接重大比赛安排的训练周期 . 2) 依据运动员训练水平划分年度周期 . 优秀运动员年度比赛多 , 要围绕重大比赛, 如主客场制的职业联 赛, 可安排多周期训练; 而一般水平的运动员年度周期的安排可少一些; 对业余篮球运动员, 要根据学习和重 要比赛的安排来划分训练周期 . 3) 训练细节安排要明确各周期内的训练内容、 手段和负荷 . 它们的重复、 改变、 不同的比重均应有规律 地安排到各周期结构中适当的位置 , 并提出相应的、 较以前安排更高的要求 . 保证运动员竞技状态的获得 , 年 度周期的总任务必须符合多年的训练宏观控制要求, 年度周期的划分必须适合多年训练的总趋势 . 4) 抓好日常的训练课是年度周期目标的保证. 各训练周期的目标和任务, 要通过训练课的训练效果积 累才能实现, 训练课的内容、 手段和运动负荷的确定都必须按各周期的任务要求去做相应的规定. 4 结论与建议 1) 传统的周期训练理论对运动训练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并且至今对那些超长距离、 长时间耐力性项 目和全能多项运动仍然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 但是 , 随着现代竞技体育的高速发展 , 商业化比赛更多地介入 到竞技体育中, 训练和比赛强度不断增大, 传统的周期训练理论已不能客观地解释和代表现代运动训练的发 展趋势, 己不完全适应现代赛制的发展 , 已不利于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 2) 对于旧的过时的理论 , 应采取 吸取精华 , 弃其糟粕 的态度 , 积极地总结过去成功的经验, 对于不合 时宜的要勇于去推翻 , 要尽可能多地应用其他相关学科所发展的最新成果对运动训练实践进行分析和实验 研究 , 从而找出更合理的运动训练周期 . 对于训练周期要承认它的存在, 它既是客观存在的训练过程的反映, 又是一种可以人为控制的训练过程 . 训练周期按马特维耶夫的观点可分为准备期、 比赛期和过渡期 3 个时 期, 这 3 个时期不是固定不变的, 可以根据具体竞赛的安排、 运动员的个体特点、 运动训练环境等方面人为地 进行调整 , 从而使这 3 个周期的划分符合运动员的具体需要 . 3) 对训练周期应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 . 运动训练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 周期理论 也应不断向前发展 , 它 从产生至今 , 包括马特维耶夫在内的许多国家的学者都对其进行了修改和补充 , 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在 20 世 纪 90 年代初期前后提出的训练个体化的问题 , 即在周期训练过程中应考虑到项目特点和运动员的个体差 异, 因而对运动训练周期理论不应该简单地否定, 而应对这一理论的科学依据是否具有普遍性意义做出全面 的判断.
( 1. 河北经贸大学 体育教学部 , 河北 石家庄
杨合适2 ,
刘鹏鹤3
450011; 451191)
050061; 2.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体育教学部 , 河南 郑州
3. 中原工学院 信息商务学院, 河南 郑州
摘 要 : 采用文献资料法、 综合分析法 , 通过对运 动训练周 期理论 发展的 回顾 , 指出 传统运动 训练理 论存在 的 问题 , 并结合篮球周期训练的特点 , 对现代运动训练周期安排等进行研究 , 同时对现代运动 训练理论 的发展提出 一 些建议 . 关键词 : 运动训练 ; 周期理论 ; 反思 ; 发展 中图分类号 : G 808.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 5854( 2009) 05 0697 04
随着社会的发展 , 经济的繁荣 , 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 同时 , 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对高水平竞技体育表演的观赏需求也越来越大, 从而促进了竞技体育向商业化、 职业化方向的高速发展 . 为 了满足竞技体育实践发展的需要, 不同项目的竞赛系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而多年来, 传统运动训练分期理 论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 使得许多国家和大多数运动项目的运动训练过程安排, 都以传统的运动训练分期 理论为指导 . 从这一角度来说, 传统的运动训练分期理论对于促进竞技体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但是 , 在今天新的竞赛系统下 , 如果再以特别是 20 世纪 50~ 60 年代体能主导类项目运动训练经验及当时的 竞赛系统发展起来的运动训练分期理论作为指导 , 势必造成我国运动训练水平的落后, 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的后果 . 为此 , 不得不用科学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传统的运动训练周期理论 , 来认识和发展现代的运动训练 理论 . 1 对传统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反思 20 世纪 60 年代初 , 前苏联运动训练学者马特维耶夫创立了 训练周期 和 超量恢复 理论, 对我国运动 训练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尤其是对体能类运动项目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但训练周期理论毕竟受 年代、 自然科学发展状况、 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和比赛制度等因素的影响, 对现代运动训练和竞技体育的发展 趋势解释不足. 面对这一问题 , 有必要对马特维耶夫 训练周期 理论进行反思. 1. 1 传统训练周期理论已不适应现代赛制的发展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 体育商业化的发展导致大部分体能类项目的比赛数量大幅度增加 . 如 , 公路 自行车的赛期达 10 个月之久 , 比赛量约占全年训练量的 40 % ; 田径和游泳项目不仅比赛次数有了明显增 加, 而且赛期也遍布全年 . 世界著名三级跳远运动员爱得华兹 2001 年夏季的比赛量为 17 次 ( 冬季室内为 6 次) , 其中 , 6~ 10 月份的 4 个月中达 10 次[ 1] . 刘翔在 2003 年的 6 月 27 日到 7 月 13 日期间就参加了奥斯陆、 洛桑、 巴黎、 萨格勒布、 罗马和盖茨海德 6 站黄金联赛和大奖赛的比赛, 数量之多密度之高是以前无法想象 的[ 2] . 在这种情况下, 马特维耶夫的训练周期模式显然不能适应目前赛制的变化. 比赛数量的大幅度增加使 运动员无法像原来那样从容地进行准备 , 而只能将传统的被动恢复变为主动恢复. 同时, 需要改变训练的方 法, 提高训练的质量 , 迫使机体适应频繁的比赛. 如今, 高水平运动员己不再对每一次比赛进行专门的准备, 而将一部分比赛作为提高训练强度的手段. 传统的训练周期理论和观点已不能适应现代竞赛和训练的实际 需要[ 3] , 对其进行变革和建立新的更加 科学实用的训练体系 , 已 成为现代训练科学理论发展 刻不容缓的 任务 . 但对周期理论不能全盘否定, 它仍有科学的一面.
收稿日期 : 2008 10 11; 修回日期 : 2009 06 04 基金项目 :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 ( HB09BY J034) 作者简介 : 李元敬 ( 1973 ) , 女 , 河北石家庄人 , 讲师 , 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 .
698 实际上 , 随着商品经济对竞技体育的渗透 , 全年赛事频率的增加, 现代运动训练的年周期已经演变成双 高峰甚至是三高峰的年训练安排. 多年的运动实践证明 , 运动员的年度最佳状态大都出现在第 2 个高峰 . 根 据研究推测 , 大多数运动项目比较适合双高峰的训练周期安排, 三高峰的年训练安排在游泳、 拳击等运动项 目中采用 , 而对于那些超长距离、 长时间耐力性的项目和全能多项运动则仍然依照单高峰的传统训练方式. 新赛制的实施, 面对接踵而至的比赛, 研究认为不应盲目地去迎合, 采取 以赛代练 的做法, 而应在比赛 日程中, 首先分清比赛的主次 , 确定年度所要参加的比赛的重大性和一般性, 然后根据总目标 即在年度 重大比赛中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的原则 , 对其余比赛区分不同的重要程度, 确定不同的比赛目标, 同时根据 竞技状态发展的规律性, 合理地安排全年的训练和比赛 , 有目的、 有选择地 以赛代练 和 以赛促练 , 保障在 重大比赛之际达到最佳竞技状态, 完成年度的训练目标 . 针对时间周期长、 比赛密度大、 强度高的球类项目的联赛, 决不能简单地、 机械地套用 运动训练学 教材 上的单周期、 双周期的安排; 而应将传统周期训练理论的基本思想与本项目的特点以及当年的赛制结合起 来, 进行年度训练周期的安排 . 在年度训练周期的实施过程中, 把一年中的各个阶段看成一个整体 , 注意各个 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衔接, 保持年度训练的系统性、 节奏性和周期性的统一; 在联赛的过程中, 根据具 体情况对年度周期的实施在保持相对的稳定性的前提下, 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加以改变与调整 , 做到相对稳定 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事实上, 一支球队在一个赛季中的状态会随着队员个体状态的起伏而变化 . 无论芝加哥 公牛队 还是洛杉机 湖人队 在他们各自当年夺得美国 NBA 总冠军的赛季, 也不是全胜的, 状态也有起伏. 中国足球甲 A 联赛冠军大连队也是如此 . 然而他们这此队最终能够取得整个赛季的冠军 , 就是各个队的教 练员的训练技巧与调控整个状态的艺术了 . 1. 2 传统训练周期理论已不利于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 传统训练周期理论有 2 个主要支撑点: 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训练、 负荷强度和负荷量 . 该理论认为, 准备 期以一般训练和负荷量为主, 随着比赛期的临近, 专项训练和负荷强度逐渐增加 , 到比赛期达到并一直保持 较高的水平 . 但是, 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和体育科研水平的提高, 人们逐渐发现该理论并不能覆盖整个训练 过程 , 它忽视了不同训练水平运动员的生理、 生化基础以及对训练方法和负荷的不同要求 , 缺乏对不同年龄、 水平和条件的运动员的区别对待, 尤其不利于高水平运动员专项训练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 必须认识到 , 高水 平运动员与青少年后备力量的训练存在显著差异 , 随着年龄和运动水平的提高 , 运动员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发 生了很大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运动员自身素质方面 , 而且还反映在对训练方法、 手段和负荷的要求方 面, 它们构成了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特点. 训练实践已经证明, 专项能力 是高水平运动员, 尤其是世界项尖 级运动员之间竞争的主要内容 . 科学地选择对专项最具影响的素质或能力, 并对其进行专门训练和优先发 展, 是现代运动训练的一个突出特点. 2 改变传统的训练理论的方法 各项目根据全年比赛的次数, 将全年训练计划划分为几个训练、 比赛周期, 每个训练、 比赛周期时间的长 短, 都应根据本年度的训练任务、 全年重大比赛的次数和运动员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 . 每个训练、 比赛周期的 时间可以是 2~ 3 个月. 例如, 田径项目一年内有 5 次国内外重大比赛 , 它们分别是在 3 月初、 4 月底、 6 月中、 8 月初和 10 月底 , 如准备参加上述 5 次重大比赛, 那么便可把全年训练计划分为 5 个训练比赛周 , 从头年 11 月到来年 3 月初为第 1 周期, 以后几个周期类推. 每个星期为一个训练周期 , 练习 6 d, 休息 1 d. 把全年训练计划划分成几个不固定的训练、 比赛周期之后, 还应将全年的训练和运动成绩逐步提高的指 标分配在各个训练、 比赛周期之内 . 这样 , 全年训练计划在各周期练习内容上也要有相应的变化. 也就是把专 项运动技术、 专项身体素质和一般身体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 或者将三者组织在一次课内, 或使三者交替进 行, 或根据每个运动员的训练状态 , 在各个周期有所侧重. 总之, 要使各种身体素质和专项运动成绩之间达到 高度协调 , 还要把优秀运动员的一般身体素质和专项身体素质的模式特征列入训练计划中, 以便作为对每个 运动员进行评价参考的依据. 在各个训练、 比赛周期内, 运动量和强度也要严格按照训练开始时测定的每个运动员的机能状态而安 排. 随着生理负荷量的增加, 运动适应性越来越强 , 机能水平也会逐步提高 , 增加生理负荷量的方法可以从波 浪式改为跳跃式 . 所谓跳跃式 , 就是使生理负荷量突然加大 , 有力地打破原有的动态平衡 , 使机体内能量物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