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第二章 知识点要点(含答案)
七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复习资料2.11、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
2、皮肤的感觉功能:冷觉, 热觉(——手背最敏感), 痛觉——(感受对身体损伤性的刺激,有保护作用), 触觉(——指尖最敏感)3、大脑---------(形成感觉的部位)2.21、声音:物体(固、液、气)的振动。
正在发声的物体为声源。
声音在空气中以声波的方式向外传播。
2、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传播速度 固体>液体>气体),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
3、在15℃的空气中,每秒传播340米每秒。
4、回声: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2.3外耳道收集声波声波的通道鼓膜产生振动 鼓室使鼓膜能正常振动听小骨 传递振动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中耳半规管前庭耳蜗: 耳 内耳感受头部位置变化,维持身体平衡,晕车晕船 具听觉感受器,能产生神经冲动外界声波 外耳道 鼓膜 振动听小骨 耳蜗内听觉感受器兴奋听神经大脑听觉中枢形成听觉耳廓 放大、传递传递二、听觉的形成2.41、光源:自身会发光的物体2、在真空中,光速为30000km/s 或者300000000m/s3光在同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证明光沿直线传播的证据有日食,月食,小孔成像,影子 。
4、白光色散形成七种颜色,白色光反射所用色光,黑色光吸收所有色光。
紫外线和红外线是看不见的光。
白光是复色光。
5红,黄,蓝称为光的三原色。
6、小孔成像:倒立(上下左右都颠倒)的实像,可以成放大、等大、缩小的像。
2.5一、光的反射: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到另一种物质的表面上时,光会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这就是光的反射。
(水中的月亮)二、入射点:(O )入射光线与镜面上的接触点 入射光线:(AO ) 反射光线:(OB )法线:(ON )通过入射点与镜面垂直的直线(一)音调——声音的高低 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1、频率:物体在1秒钟时间内振动的次数 频率的单位:赫兹2、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 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振动越慢,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第2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要点+练习)有答案解析版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第2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要点+练习)有答案解析版一、知识点简要1.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_____。
声音可以在_____、_____和_____中传播。
声音在_____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_____;声音传播的条件:__________;声音传播的方式:_____。
3、在_____℃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__________。
【答案】一、选择题2.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闹铃声逐渐变小,直至听不见;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
关于上述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空气可以传播声音B.只要闹铃振动,就可以听到铃声C.听不见闹铃声了,是由于闹铃不再振动D.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是由于闹铃振动逐渐变剧烈了【答案】A【解析】【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声音需要介质进行传播,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答】解: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小;当把空气全部抽空后听不到声音,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大。
说明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必须通过介质才能传播。
故选:A。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的传播条件进行解答。
3.古代的侦察兵为了及早发现敌人骑兵的活动,常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对这种做法解释错误的是()A.马蹄踏在地面上时,使地面振动而发声B.马蹄声可以沿地面传播C.马蹄声不能由空气传入人耳D.地面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快【答案】C4.300年前,意大利科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房间里挂上许多铃铛,然后让蝙蝠在房间里自由飞翔。
第一次未对蝙蝠作任何限制,铃铛未响;第二次蒙住蝙蝠的眼睛,铃铛也未响;第三次塞住蝙蝠的耳朵,房间中的铃铛响了。
下列问题不是该实验所研究的是()。
A.蝙蝠飞行是靠什么躲避障碍物的B.眼睛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C.耳朵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D.铃铛是怎样发声的【答案】D5.中国的两位宇航员曾经在太空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向同学们传授科普知识。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docx
第二章 复习提纲第一节感觉世界1. 人体的常见 感受器 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热觉感受器。
2. 人的 感觉器官 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其中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
3. 形成感觉的基本过程(必需条件):刺激→ 感受器(分布有感觉细胞、接收刺激、产生兴奋 / 神经冲动) →神经(传递信息)→ 大脑(形成感觉)表述时注意区分:神经末梢(感受器)、神经(传递信息)、神经中枢(位于大脑,形成感觉的部位)4. 每种感受器只对特定会的刺激敏感,如热觉感受器只对温度刺激产生反应、而对疼痛刺激不兴奋。
5. 皮肤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
其中对触觉最敏感的是指尖,对热觉最敏感的是手背,因为 这些部位的相应神经末梢比较丰富。
在皮肤的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痛觉。
6. 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 1)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 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 而闻不出这种味道;(卖鱼的在鱼堆里呆久了就感觉不到鱼的腥味了)( 2)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一般情况下,狗的嗅觉比羊要灵敏) ( 3)嗅觉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小孩子的嗅觉通常比成年人更灵敏)( 4)动物对不同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猫对老鼠的气味灵敏程度比狗更高)7. 舌的表面不满许多小突起,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物质的刺激最敏感 。
四种基本的味觉是:酸、甜、苦、咸;综合味觉有:麻、辣、涩。
尤其对液态8.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9. 人的嗅觉与味觉相互联系、同时工作,嗅觉受到损伤,会直接影响到味觉。
如:人感冒时,因为鼻腔分泌的黏液覆盖嗅觉细胞,使嗅觉感受器的灵敏度降低,导致吃东西时味觉的灵敏度降低、吃东西也没味道。
七下第二章1-4节复习提纲有解答
七下第二章1-4节复习提纲有解答初中科学七年级下第二章1—4节复习提纲第一节:感觉世界1、人的感觉器官(感受器)有:等。
对应产生的感觉是。
眼、耳朵、鼻、舌、皮肤;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皮肤感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为冷热觉。
2、感觉的产生四步:1)外界刺激;2)感受器感受环境中的刺激,并发出信息,3)神经传送信息到大脑;4)大脑形成感觉。
3、会影响人的反应时间(神经系统)。
酒精与药物4、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
手背指尖5、P44寻找触觉最敏感的部位的实验必须控制什么才有效?闭眼、笔尖接触不同部位的力度相同。
6、皮肤的感觉功能与皮肤的功能分别是?皮肤感觉功能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皮肤的功能有:感受外界刺激;防止身体水分失散,排汗散热,保护身体免受细菌入侵。
7、读P45图,说出嗅觉的形成过程?气味(空气中)→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8、嗅觉的特点有哪些?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9、舌头表面的每个上都有和。
味蕾味觉细胞味觉神经10、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11、五种基本味觉与三种综合味觉?酸、甜、咸、苦、鲜;麻、辣、涩。
12、人在感冒时,嗅觉的灵敏度降低,味觉的灵敏度有时也会减弱,说明了什么?嗅觉与味觉是同时工作的。
13、年长的老人为什么喜欢吃味道浓的食物?随着年龄的增长,舌上功能正常的味蕾数目逐渐减少。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声音发生的条件:;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
可以振动而成为声源。
振动声源固体、液体和气体2、蝉是如何发声的?腹基部的鼓膜振动。
3、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可以在中传播。
七年级科学上第二章知识要点
第二章《观察生物》知识要点大全一、观察工具:放大镜、显微镜(一)放大镜的使用若观察的物体可移动,先将放大镜靠近眼睛,再将物体放在放大镜的前方,然后移动观察的物体;若观察的物体不可移动,可以同时移动头和放大镜。
(二)显微镜的使用1、显微镜的各结构名称和作用以及使用注意点:书本P442、物镜和目镜的区别:物镜有螺纹,物镜的放大倍数越高,镜头越长(物镜高长)目镜没有螺纹,目镜的放大倍数越高,镜头越短(目镜高短)3、显微镜的放大率(总的放大倍数)= 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4、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向前转(顺时针),镜筒下降,且变化明显粗准焦螺旋向后转(逆时针),镜筒上升,且变化明显细准焦螺旋变化的幅度很小,其他与粗准焦螺旋一致。
5、如何改变视野的明暗:(1)调节光圈的大小:光圈大,视野亮;光圈小,视野暗;(2)调节反光镜:凹面镜,视野亮;平面镜,视野暗;(3)转换物镜:低倍镜,视野亮;高倍镜,视野暗(注:高倍镜看见细胞数目少,低倍镜看见细胞数目多)6、装片的移动方向和物像的移动方向相反,这说明显微镜中看见的像是原像的倒像。
7偏左的水平桌面①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②调节遮光器,使有一个较大的光圈③调节反光镜:若光线太弱,用凹面镜若光线太强,用平面镜④直到看到一个明亮的圆形视野眼看物镜,向前(顺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下降物镜直至靠近载玻片(以免物镜压碎装片)左眼往目镜看,向后(逆时针)慢慢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至看到物像轻微来回调节细准焦螺旋,直至物像清晰为止观察:若看到的细胞形态结构不是很清晰,则须换成高倍镜继续观察①移动装片,将要观察的部位移到视野中央(注意装片的移动方向和像的移动方向相反)②转换物镜转换器,由低倍镜换成高倍镜③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光线适宜④转动调节细准焦螺旋,直到物像清晰为止(注意此处不再使用粗准焦螺旋)810×转换成40×),则看到的细胞变大,细胞数目变少。
七年级科学(上) 第二章知识要点
七年级科学(上) 第二章知识要点第二章:观察生物第一节:生物与非生物1、蜗牛的相关知识:蜗牛是软体动物,整个身体分为:壳(具保护作用)、足(分泌粘液)、触角(两对上长下短)、眼(在长触角顶端)、口(内有齿舌)。
蜗牛四处爬行的目的是为了寻找食物和配偶。
蜗牛具有触觉(触角部位最灵敏)、嗅觉、视觉和味觉,但无听觉;食物主要为植物的根、叶和叶芽,因此对农作物的危害较大,所以是农业的害虫。
2、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①生物具有严整的结构②生物都有新陈代谢的现象③生物都能生长发育④生物都能繁殖后代⑤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⑥生物都有应激性⑦生物都能适应环境并能影响环境说明:一般生物都具有上述特征,而非生物可能具有上述的一条或几条,不可能全部具有。
3、动物和植物的主要区别是: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自己制造营养物质,而动物需要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
第二节:常见的动物1、脊椎动物按从低等到高等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2、动物的分类标准很多:可以根据它的生活环境分为水生和陆生,可以根据它的外部特征分为有羽毛和无羽毛、有翅无翅、有鳞无鳞、有尾无尾、有脚无脚、有毛无毛、有壳无壳等,也可以根据它的内部结构分为有脊椎和无脊椎等、也可以根据它的繁殖方式分为胎生和卵生、根据体温分为恒温和变温等。
3、根据体内是否有脊椎骨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鱼类:青鱼、草鱼、鲤鱼、鲢鱼、黄姑鱼、鲫鱼、金鱼、带鱼、鲨鱼等变两栖类:青蛙、疣螈、蝾螈、大鲵(娃娃鱼)、树蛙等---------------------脊椎动物爬行类:扬子鳄、变色龙、蛇类、蜥蜴、龟、鳖等--------------------------- 温鸟类:家禽、鸵鸟、猫头鹰、鹦鹉等---------------------------------- 恒哺乳类:白鳍豚、鲸鱼、蝙蝠、袋鼠、斑马、猪、狗、海豹等温①鱼类的特征: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体表有鳞片、无四肢,变温动物。
七上科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七上科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关键信息1、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生物具有生命特征,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遗传和变异、应激性等。
非生物没有生命特征。
2、动物的分类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无脊椎动物: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
3、植物的分类种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孢子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藻类植物。
4、细胞的结构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
细胞质:进行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细胞壁:植物细胞特有,起支持和保护作用。
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场所(植物细胞特有)。
液泡:内含细胞液(植物细胞特有)。
5、显微镜的使用取镜和安放。
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转动遮光器,选用较大光圈;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调节反光镜,直到看到明亮的圆形视野。
观察:把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中心;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
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整理和存放。
6、细胞分裂概念: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
过程:细胞核先一分为二,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一个细胞核,最后在原来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
结果:细胞数目增多。
7、细胞生长概念:细胞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转变成自身的物质,体积逐渐增大。
结果:细胞体积增大。
8、细胞分化概念: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一个或一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差异性的变化。
结果:形成不同的组织。
9、组织概念: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
动物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植物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分生组织。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第1节感觉世界(知识要点+练习)有答案解析版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第1节感觉世界(知识要点+练习)有答案解析版一、知识点简要1.第一节感觉世界1、人的感受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其中_____和_____又可统称为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_____,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_____。
4、嗅觉的形成:_____→__________(接收刺激)→__________(将信息传递到大脑)→_____(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①_____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__________(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_____上都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味觉的形成:_____→_____(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__________(接受刺激)→__________(将信息传递到大脑)→__________(形成味觉)。
6味道酸甜苦咸敏感区域舌侧(中)舌尖舌根舌侧(前)【答案】一、选择题2.“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心情。
”这是南宋诗人陆游的《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诗中“花气袭人”和“鹊声穿树”描述了诗人的感觉正确的是()A.听觉和视觉B.嗅觉和视觉C.触觉和味觉D.嗅觉和听觉【答案】D3.早春二月,我们会常吃大蒜以预防流感。
一个正常人吃大蒜时,旁人会闻到一股蒜味,但是他自己却闻不到。
这是因为()A.嗅觉细胞暂时失去感觉功能B.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C.嗅觉细胞接受的信息无法传到大脑D.不同的人嗅觉灵敏程度差异很大【答案】B4.小明感觉不舒服,为初步判断小明是否发烧,妈妈总会触摸他的额头。
妈妈用的是()A.手心B.手背C.自己的额头D.自己的脸颊【答案】B5.在医生对已经实施局部麻醉的病人进行手术的过程中,病人的感觉状况应是()A.痛觉和触觉完全消失B.痛觉存在,触觉消失C.痛觉和触觉都存在D.痛觉消失,触觉存在【答案】D6.右图为盲人在“阅读”盲文。
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一、对环境的察觉。
(一)感觉世界。
1. 人的感觉。
- 人有五种基本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 这些感觉能帮助我们感知周围环境的变化,从而适应环境。
2. 感受器。
- 感受器是感觉器官中直接接受刺激的结构。
- 例如,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是视觉感受器,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能感受声音的刺激。
(二)光的直线传播。
1. 光源。
- 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如太阳、点燃的蜡烛等。
- 光源可分为天然光源(如太阳)和人造光源(如电灯)。
2. 光的直线传播。
- 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 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现象都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
-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快,约为3×10^8m/s。
(三)光的反射。
1. 光的反射定律。
-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2.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 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射到光滑表面上时,反射光线也是平行的。
- 漫反射:平行光线射到凹凸不平的表面上,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
- 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四)平面镜成像。
1. 成像特点。
-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2. 平面镜成像原理。
- 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定律。
(五)光的折射。
1. 光的折射现象。
-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叫光的折射。
- 例如,插入水中的筷子看起来“弯折”了,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
2. 光的折射规律。
-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即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其他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 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六)眼和视觉。
1. 眼球的结构。
科学七年级下第二章知识要点汇总
科学七年级下第二章知识要点汇总1.物质有许多不同的运动方式,如机械运动、光运动、声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动等。
2.能有动能、势能、化学能、电能、声能、光能等多种形式。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人和动物的大部分食物、各种各样的燃料都储存着化学能;发电站和电池能为我们提供电能;绝大多数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太阳(光)能(太阳辐射能)。
3.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即某物体与参照物比较(技巧一:眼睛贴在参照物上看某物体):若位置不变,则某物体静止;若位置改变,则某物体运动。
技巧二:某物体与参照物同向同速,则某物体静止;某物体与参照物不同向或不同速或即不同向也不同速,则某物体运动。
4.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或平均速度描述,速度或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为v=s/t ,单位为:米/秒或千米/时。
1米/秒=3.6千米/时。
(你会换算吗?)5.力的作用效果。
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国际符号是N,实验室常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
6.弹簧测力计的使用:①调零;②不能超量程;③读数时:视线垂直刻度板,与指针相平。
弹簧测力计的制造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7.物体形变时会产生弹力。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8.力的图示作图步骤:①找作用点(画在物体合适的位置上,重力画在物体的重心上);②判别力的方向(如沿什么方向);③以作用点为起点沿力的方向画一射线;④定标度,截线段(多余部分擦去);⑤标箭头(不可超出线段末端):⑥标上力的大小。
9.判定力的存在:力的作用效果(即物体的形状是否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
11.摩擦力的作用: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
增大摩擦的方法有①增大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改滚动为滑动。
减小摩擦的方法有①减小压力;②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加润滑油;④改滑动为滚动;⑤利用气垫。
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 知识点总结(4份打包)第二章
1、人的感觉.1)产生过程:刺激—→感觉器官—→神经—→大脑中枢①感觉器官:把刺激转换成信息(或兴奋/神经冲动)②神经:传送信息③大脑:形成感觉2))举例:3)多种感觉会相互影响,产生一种综合感觉。
4)作用:感知环境,避开危险,适应环境。
2、声音的产生1)原因:物体的振动2)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振动都能发声.3)举例:讲话、蝉、笛、锣鼓、瀑布、流水3、声音的传播:1)实质:是振动的传播2)必须要有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3)声波是一种疏密波(纵波)4)快慢:与介质种类和温度等有关.在15℃的空气中1秒内传播340米.5)声波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形成回声4、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1)包括: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鼓室、咽鼓管(鼓室内有听小骨)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内耳为实心)2)重要结构和功能咽鼓管: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平衡,从而使鼓膜能正常振动半规管和前庭:半规管接受头部位置变动,保持身体平衡耳蜗:把声波转换成信息(兴奋或神经冲动).3)听觉的形成①声波的传播途径空气(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前庭→耳蜗内液体→听觉感受器.②信息传递途径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听觉中枢)③产生听觉:大脑分析信息后,产生听觉5、声音的特性1)声音的三要素:响度、音调、音色.2)音调:也叫声音的高低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也叫频率越高.人耳听觉音调范围:20Hz~20000Hz.3).响度:也叫强弱声源的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越大4)音色:声音的品质与特色6、.噪声污染1)使人烦噪不安的声音都叫噪声2)控制噪声污染的措施:①控制噪声源②阻断噪声传播③在人耳处减弱7、光源1)自身会发光的物体叫光源2)举例:太阳、萤火虫、电灯等8、光的传播1)光线是用来描述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的模型2)①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简称光的直线传播)。
②现象或证据:a.影子的形成.b.小孔成像.C.瞄准,使三点一线3)①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②真空中的光速达3×105千米/秒4)光年是长度单位9、光的色散1)太阳光(白光)是一种复色光2)白光可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单色光10、物体的颜色1)不透明物体能反射光:黑色—全吸;白色—全反;单色—单反2)透明物体能透过光:无色——全透;单色——单透3)光的三原色:红+绿+蓝=白光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黑色11、看不见的光1)红外线①有热效应②物体温度越高,发射的红外线越强③应用:遥控器、探测器、夜视仪、摄像机.2)紫外线①有化学效应.②应用:灭菌等12、光的反射1)反射光路图①包括镜面:不透光法线:用虚线表示,与镜面垂直入射光线:射向镜面的光线反射光线:从镜面射出的光线②用来描述光的反射情况.③作图要求:法线必须与镜面垂直,反身角必须等于入射角2)实验①目的:寻找光的反射规律.②器材:平面镜、激光笔、可绕法线折转的白色硬纸板、量角器和笔③ 步骤:a.多次改变入射角,分别测出对应的反射角和入射角,得出反射角=入射角b.沿法线向后转动半块硬纸板,得出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3)反射定律:①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4)光路可逆5).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均遵守光的反射定律.6)一些反射现象:不发光的物体被照亮(能被看到)13、平面镜成像1)面镜①通常也称反光镜,一般光线不能通过。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二章)知识点整理
第2章观察生物2.1 生物与非生物1.生物对刺激有反应,非生物对刺激没有反应。
所有生物都具有共同的特征:能呼吸、能生长、能繁殖后代、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能遗传和变异、能进化。
蜗牛:触角两对,口(摄取食物);足(腹足)运动、爬行;眼;壳(保护)。
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
没听觉。
2.我们把生物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特征叫做生物的应激性。
3.生物与非生物的差别:生物非生物1 对刺激有反应(有应激性)对刺激没有反应(无应激性)2 能生长不能生长3 需要营养(会新陈代谢) 不需要营养(不会新陈代谢)4有严整的结构无严整的结构5 能生殖和发育不能生殖和发育6 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没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7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不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4.动物与植物最主要的 2 个区别:(1)运动:有些植物可以局部运动,动物可以自由快速运动。
(2)光合作用:植物可以,动物不可以。
2.2细胞1.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木栓切片时,发现了细胞。
细胞很小,一般只有一到几十微米之间。
2.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构成的。
3.动物细胞细胞膜:保护作用,并且控制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
细胞质:许多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球状,含有遗传物质,起传宗接代的作用。
4.植物细胞细胞壁:最外层,由纤维素组成,具有支持保护作用,使植物具有一定的形状。
叶绿体:内含叶绿素,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椭圆形。
液泡:含有细胞液。
细胞膜:保护作用,并且控制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
细胞质:许多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球状,含有遗传物质,起传宗接代的作用。
5.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比较: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除此之外,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6.1831年英国科学家布朗发现了植物细胞内有细胞核。
19世纪40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所构成。
七年级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一、物质的颗粒运动
1.物质由微观颗粒构成,包括原子、分子以及离子。
2.微观颗粒不断运动,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
在低温下,颗粒运动缓慢,而在高温下,颗粒运动加快。
3.固体物质中的颗粒排列紧密,有固定的位置,仅有微小的振动;液
体物质中的颗粒紧密排列,无固定位置,有自由流动;气体物质中的颗粒
间距较大,无固定位置,自由运动。
二、固体的性质和变化
1.固体有一定形状和体积,不易被压缩。
2.固体物质可以通过加热、加压和溶解等方式发生物理性质的变化。
3.固体物质可以经过熔化、凝固、升华和溶解等方式发生物质的相变。
三、液体的性质和变化
1.液体没有一定的形状,有一定的体积,不易被压缩。
2.液体可以通过加热、加压和溶解等方式发生物理性质的变化。
3.液体物质可以经过汽化、凝结和溶解等方式发生物质的相变。
四、气体的性质和变化
1.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可以被压缩。
2.气体可以通过加热、加压和溶解等方式发生物理性质的变化。
3.气体物质可以经过液化、气化和溶解等方式发生物质的相变。
五、物质的三态转化
1.固体经过加热可以发生熔化变成液体,经过冷却可以发生凝固变成固体。
2.液体经过加热可以发生汽化变成气体,经过冷却可以发生凝结变成液体。
3.气体经过加热可以发生气化变成气体,经过冷却可以发生液化变成液体。
以上是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的主要知识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可以深入了解物质的本质和性质,并且对物质的相变过程有更清晰的认识。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知识 复习要点
七年级(上)科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概念汇总1.知识结构:2.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在于生物:①.有应激性②.能生长③.能进行新陈代谢(需要营养,需要排泄废物)(最基本的特征)④.有严整的结构⑤.能生殖和发育⑥.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3.植物与动物的最主要的两个区别是:①能否进行光合作用(根本区别)。
植物可以,而动物不能。
②能否自由或快速地运动。
动物可以,而植物不行4.地球上生存的动物已确定名称的约有125万多种,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椎骨,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5.脊椎动物根据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6.植物的:其中根、茎、叶是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是生殖器官。
7.植物根据繁殖方式分为种子植物和无种子植物,有种子的植物分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用种子繁殖;无种子植物的特点是:没有花,不形成种子,不用种子、用孢子繁殖。
8.瑞典博物学家:林耐是在分类学上做出了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9.生物分类的依据: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以及生物之间的亲缘关10.系界门纲目科属种,级别越高,种类越多,共同点越少,级别越低,种类越少,共同点越多,分类的最小单位是——种。
11.多细胞生物体都由受精卵细胞发育而来,细胞分裂是一个相对独立的12.过程,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常常是相伴而行的。
13.细胞分裂:一个母细胞经过复杂变化,分裂成两个子细胞的过程叫细胞分裂。
一个细胞经过一次分裂之后,细胞的大小、个数发生变化;形态、结构、功能不变。
细胞分裂过程中,最引人注意的变化是①出现染色体②染色体平均分配到子细胞中。
14.对于单细胞生物而言,细胞分裂的结果是使它的个体数增加15.细胞生长:子细胞吸收营养物质,合成自身的组成物质,不断长大的过程。
生长过程中,它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没有发生变化。
只是增大个体体积。
16.细胞分化:子细胞在生长过程中形成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的过程。
细胞分化增加了细胞种类,形成具有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第3节耳和听觉(知识要点+练习)有答案解析版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第3节耳和听觉(知识要点+练习)有答案解析版一、知识点简要1.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_____、_____;②中耳包括_____、_____、_____;③内耳包括_____、_____、_____。
2、耳的主要功能:_____和__________。
位觉感受器在_____和_____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
3、听觉产生过程:_____(收集声波)→_____→_____(将声波转化为振动)→_____(将声波扩大并传导)→_____(接受刺激、产生信息)→_____(传导信息)→_____(产生听觉)。
4、乐音的三个特征: _____--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_____--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_____(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5、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_____,单位是赫兹(Hz)。
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_____赫兹到_____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_____赫兹到_____赫兹之间。
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做_____,低于20赫兹的声波叫做_____。
【答案】一、选择题2.如图所示,用硬纸片把收音机的一个喇叭糊起来,做成一个“舞台”,当你打开收音机时台上一个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关于这个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听到的声音是由广播电台发出,靠电磁波传来的B.纸小人跳舞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C.音乐声越大,小人舞动的越剧烈,说明物体的音调越高,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D.关掉声音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答案】C3.成语“声如洪钟”形容说话或歌唱时声音洪亮,它描述的是声音的()A.音调B.响度C.音色D.音频【答案】B4.动物世界是同学们非常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有些动物活动时常常会竖起耳朵并不时的转动着方向,你认为它这样做的目的是()A.赶走讨厌的小虫子B.向其它动物示威C.判断声源的方向和距离D.寻找同伴【答案】C5.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壶里水位的高低,是因为()A.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高;B.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C.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大;D.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小【答案】A【解析】当往水壶里面倒水时,水壶发出的声音是水壶内空气柱的振动形成的,空气柱的长短不同,其发出的声音即不同;倒水时,水越来越满,空气柱越来越短,频率越来越高,音调逐渐升高;所以我们便可以根据不同空气柱的发声不同来判断热水壶中的说水是否满了;故选6.图中的施工人员正在为紧邻居民区的轻轨轨道安装全封闭的隔音屏,尽量将列车产生的噪声降低到最低限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知识点要点第一节生物和非生物1、蜗牛的身体结构包括、、、、;它有、、、等感觉,没有。
2、自然界的物体根据有无,可分为生物和非生物。
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生命特征有:、、、、、、等。
3、动物和植物最根本的区别是。
第二节常见的动物1、动物根据体内有无,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其中脊椎动物包括:类、类、类、类、类。
鱼的共同特征是:生活在,用呼吸,用游泳,体表有,体温(“恒定”或“不恒定”),生殖方式为(填“胎生”或“卵生”)。
两栖动物的共同特征有:幼体生活在,用呼吸,有尾无四肢;成体生活在,主要用呼吸,无尾有四肢,体温,生殖方式为。
爬行动物体表有或,一般贴地爬行,用呼吸,体温,生殖方式为。
鸟的共同特征有:体表有,前肢化为,肌发达,体温,生殖方式为。
哺乳动物全身被,体温,生殖方式为,幼体用喂养。
2、无脊椎动物包括:,如(举一代表动物);,如;,如;,如;,如;,如;,如;,如。
3、昆虫属于动物,它是动物成员中最多的家族,其身体结构特点是体内没有,而在体表有一层,身体分为、、、三部分,有对足,对翅。
第三节常见的植物1、植物根据能否产生,可分为种子植物和无种子植物。
其中种子植物根据种子是否有果皮包被,可分为,如;,如。
无种子植物中,有根、茎、叶的是植物,用繁殖,代表植物有、;有茎、叶但无根的是植物,用繁殖,代表植物有、;无根、茎、叶分化的是植物,代表植物有、、、。
2、生物分类的等级由高到低依次为:、、、、、、,其中是生物分类最基本的单位。
生物的分类等级越高级,生物之间的相同点就越。
3、探究:“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可能的假设有、、、、等因素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
第四节细胞1、细胞是由英国科学家发现的。
细胞学说又是由德国科学家和提出来的,细胞学说的基本内容是: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所构成。
2、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三部分,它们的作用分别是、、。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结构相比,一般还多了、、。
细胞壁主要由组成,其作用主要是细胞,植物细胞一般具有一定的形状。
液泡里的液体叫。
叶绿体内含,是植物进行的场所。
3、写出显微镜的各个结构:(1)(2)(3)(4)(5)(6)(7)(8)(9)(10)(11)4、使用显微镜的步骤是5、使用显微镜要注意的问题:(1)如果从目镜看到要观察的物体在左上边,要移动到中间,载玻片该往边移。
(2)向旋转准焦螺旋,物镜会快速上升;向旋转准焦螺旋,物镜会慢慢下降。
一般先用找到物象,再调节使物象更清晰。
(3)要使观察的视野最亮,可以把最大的光圈对准,并且用反光镜的面镜观察。
(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乘以。
(5)显微镜由低倍镜换成高倍镜后,它的视野会,细胞数目会,细胞的体积会,细胞结构会变得。
6、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时,先在载玻片上滴一滴,将洋葱表皮展开后盖上盖玻片,不能留有气泡,最后滴上染色。
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先滴一滴,做成装片后最后用染色。
观察洋葱表皮临时装片时,发现细胞有严重重叠现象,说明,视野中发现黑色圆圈,说明,应该。
7、细胞分裂是指一个母细胞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后,分裂成个子细胞的过程。
在细胞分裂时,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在母细胞的细胞核内出现,并平均分配到中去,细胞分裂的结果是使细胞数目。
细胞生长的结果是使细胞的体积。
细胞分化是指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发生变化,形成不同和的细胞的过程。
一个细胞就这样经过、和,最后长成了一个生物个体。
第五节显微镜下的各种生物1、生物体一般由细胞构成,根据构成生物体细胞的多少,可将生物分为生物和生物。
单细胞生物的特点是:。
例如:草履虫属于单细胞动物,体内没有,它摄取食物靠,消化食物依靠。
2、细菌没有叶绿体,也没有摄食结构,依赖现存的生活。
细菌根据形态可分为、、。
细菌的细胞没有,所以细菌属原核生物。
霉菌、酵母菌、食用菌都属于,它们的细胞都有,所以属真核生物,真核生物还包括和。
3、微生物生长的条件有:、、和。
所以我们保存食物的方法通常有、、、、、。
4、组织是相近,相同的细胞群。
植物的组织有:保护组织,其作用是;输导组织,其作用是;营养组织,其作用是;机械组织,其作用是;分生组织,其作用是5、动物的组织有:上皮组织,由构成,功能是;分布在;结缔组织,结构特点是细胞间隙,细胞间质,功能是;分布在;肌肉组织,由构成,功能是;分布在;神经组织,由构成,功能是。
分布在;皮肤由外到内分、、三层,皮肤是人体内最大的由多种组织构成的。
第六节生物体的结构层次1、器官是由许多种按一定次序组合在一起,具有一定的结构。
植物的器官有、、、、、,其中、、是营养器官,、、是生殖器官。
被子植物没有和。
2、系统是功能相近的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在一起,能完成一项或多项的结构。
人体的八大系统是:、、、、、、、。
3、消化系统包括和两部分,其中消化道包括口腔、、食道、、小肠、、肛门等。
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肝脏、、,其中唾液腺分泌,分泌胃液,肝脏分泌,分泌胰液,肠腺分泌。
人体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是。
4、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是,构成人体的结构层次是:→→→→→人体。
构成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植物体。
第七节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1、仙人掌能适应沙漠干旱的环境主要是因为它有的茎,可以储存;叶片退化成,可以减少;还有很发达的根,可以吸收沙漠深层土壤中的。
2、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有;;。
其主要目的是和。
3、大多数生物灭绝的原因是因为丧失了,其中人类的、和等活动都会使生物的生存空间减小。
4、为了保护,特别是为了和的自然环境,国家划出了一定的保护区域,这样的地区叫做;如我国广东省的,吉林省的,四川的,贵州省的第二章知识点要点第一节生物和非生物1、眼、口、足、壳、触角;视觉、味觉、触觉、嗅觉,听觉。
2、生命,能进行新城代谢、有严整的细胞结构、有遗传、变异的特性、能生殖和发育、有应激性、能生长、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
3、能否进行光合作用。
第二节常见的动物1、脊椎骨,鱼、爬行、两栖、鸟、哺乳。
水中,鳃,鳍,鳞片,不恒定,卵生。
水中,鳃,水中或陆地,肺,不恒定,卵生。
鳞片,甲,肺,不恒定,卵生。
羽毛,翼,胸,恒定,卵生。
毛,恒定,胎生,母乳。
2、原生动物,草履虫;线形动物,蛔虫;节肢动物,蝴蝶;环节动物,蚯蚓;扁形动物,涡虫;腔肠动物,水母;棘皮动物,海星;软体动物,蛤。
3、昆虫属于节肢动物,它是动物成员中最多的家族,其身体结构特点是体内没有骨骼,而在体表有一层外骨骼,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三对足,两对翅。
第三节常见的植物1、植物根据能否产生种子,可分为种子植物和无种子植物。
其中种子植物根据种子是否有果皮包被,可分为被子植物,如苹果树;裸子植物,如松树。
无种子植物中,有根、茎、叶的是蕨类植物,用孢子繁殖,代表植物有蕨、胎生狗脊;有茎、叶但无根的是苔鲜类植物,用孢子繁殖,代表植物有葫芦藓、地钱;无根、茎、叶分化的是藻类植物,代表植物有水绵、紫菜、海带、。
2、生物分类的等级由高到低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种是生物分类最基本的单位。
生物的分类等级越高级,生物之间的相同点就越少。
3、探究:“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可能的假设有香味、颜色、大小、着生位置、形状等因素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
第四节细胞1、细胞是由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发现的。
细胞学说又是由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来的,细胞学说的基本内容是: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所构成。
2、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三部分,它们的作用分别是内有遗传物质、生命活动的场所、控制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结构相比,一般还多了液泡、叶绿体、细胞壁。
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组成,其作用主要是保护和支持细胞,植物细胞一般具有一定的形状。
液泡里的液体叫细胞液。
叶绿体内含叶绿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3、写出显微镜的各个结构:(1)镜座(2)镜臂(3)倾斜关节(4)载物台(5)压片夹(6)遮光器(7)反光镜(8)镜筒和物镜转换器(9)粗准焦螺旋(10)细准焦螺旋(11)目镜和物镜4、使用显微镜的步骤是安放对光放片调焦观察5、使用显微镜要注意的问题:(3)如果从目镜看到要观察的物体在左上边,要移动到中间,载玻片该往左上边移。
(4)向后旋转粗准焦螺旋,物镜会快速上升;向前旋转细准焦螺旋,物镜会慢慢下降。
一般先用粗准焦螺旋找到物象,再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更清晰。
(3)要使观察的视野最亮,可以把遮光器最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并且用反光镜的凹面镜观察。
(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
(5)显微镜由低倍镜换成高倍镜后,它的视野会变暗,细胞数目会变少,细胞的体积会变大,细胞结构会变得更清晰。
6、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时,先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将洋葱表皮展开后盖上盖玻片,不能留有气泡,最后滴上红墨水染色。
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先滴一滴生理盐水,做成装片后最后用亚甲基蓝染色。
观察洋葱表皮临时装片时,发现细胞有严重重叠现象,说明洋葱表皮撕的太厚或没有在载玻片上展平,视野中发现黑色圆圈,说明装片中气泡太多,应该重新盖盖玻片或重新制作装片。
7、细胞分裂是指一个母细胞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后,分裂成两个子细胞的过程。
在细胞分裂时,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在母细胞的细胞核内出现染色体,并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细胞分裂的结果是使细胞数目增加。
细胞生长的结果是使细胞的体积增大。
细胞分化是指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发生变化,形成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的过程。
一个细胞就这样经过分裂、生长和分化,最后长成了一个生物个体。
第五节显微镜下的各种生物1、生物体一般由细胞构成,根据构成生物体细胞的多少,可将生物分为单细胞生物和多细生物。
单细胞生物的特点是:个体微小,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完成,一般生活在水中。
例如:草履虫属于单细胞动物,体内没有叶绿体,它摄取食物靠口沟,消化食物依靠食物泡。
2、细菌没有叶绿体,也没有摄食结构,依赖现存的有机物生活。
细菌根据形态可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
细菌的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所以细菌属原核生物。
霉菌、酵母菌、食用菌都属于真菌,它们的细胞都有细胞核,所以属真核生物,真核生物还包括动物和植物。
3、微生物生长的条件有:空气、水分、适当的温度和有机物。
所以我们保存食物的方法通常有巴斯德消毒法、加热法、冷藏法、腌制法、真空保存法、干藏法。
4、组织是形态相近,功能和结构相同的细胞群。
植物的组织有:保护组织,其作用是保护植物;输导组织,其作用是输送物质;营养组织,其作用是制造和贮存营养物质;机械组织,其作用是支撑和保护植物;分生组织,其作用是分裂产生新细胞5、动物的组织有: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构成,功能是保护、吸收和分泌物质;分布在皮肤、内脏器官表面;结缔组织,结构特点是细胞间隙大,细胞间质多,功能是运送支持;分布在血液、软骨、肌健;肌肉组织,由肌细胞构成,功能是收缩和舒张;分布在四肢躯体、心脏、胃肠等器官;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构成,功能是接受刺激、产生传导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