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的经济危机资料整理

合集下载

1929到1933经济危机

1929到1933经济危机
①范围特别广: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及各生产部门;
②时间特别长:从1929-1933年,前后共5个年头;
③破坏性特别大: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生产下降了1\3以上,贸易总额缩减了2\3;
④遭受灾难的人数特别多:全世界失业人数高达3000万人以上。
5深刻影响国际关系
编辑本段对美国的影响
①金融、货币和信用危机;②工农业生产遭到巨大损失倒退;③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急剧下降;④国民收入减少,贫富悬殊加剧,阶级矛盾尖锐;⑤美国社会出现全面危机。
效果和影响:
美国经济回升,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
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和管理得到加强。
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大胆借鉴社会主义的长处,用改革的方法挽救了资本主义危机,避免了法西斯上台。
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
罗斯福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规定各行业企业指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和调节
1929到1933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周期性生产过剩。它表现为产品大量积压,企业纷纷倒闭,生产大幅度下降,失业人数剧增,信用关系严重破坏,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陷于混乱和瘫痪。1825年,经济危机第一次在英国爆发一后,每隔 8~10年重演一次。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空前的大危机。
②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改善本国经济形势,加强干预,加紧在国际市场的争夺,各国间的矛盾和摩擦日趋尖锐。
参考资料
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短暂的经济繁荣(被称为柯立芝繁荣,是一种虚假繁荣)。1929年,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随即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持续最久的世界经济大危机.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新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周建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世界经济和政治发展的新的不平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确实产生了一些新特点。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暂时的繁荣和不断深化的危机表明:并不是如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分子所谓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济危机理论“过时了”,而是资产阶级的“反危机”理论和政策、措施破产了。

一、战后经济危机的新特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现象、新特点是很多的,主要有以下儿方面:第一,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危机的次数参差不等,世界性危机的周期性也不象战前那样明显,但从七十年代起周期性有加强的趋势。

自从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来,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除了个别例外情况,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危机的次数是一致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条件相差很大,发展很不平衡,于是出现了各国危机次数参差不等的新情况。

根据一般看法,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已发生五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第一次是1948一1952年,第二次是1957一1958年,第三次是1964一1969年,第四次是1973一1975年,第五次就是1979年开始的、现在还在继续的危机。

此外,美国、日本和英国还发生过两次个别危机。

美国另两次是1953一1954年危机和1960一1961年危机,日本另两次是1954年和1962年的危机,英国的另两次危机是1961一1962年的危机和1971一1972年的危机,就是说它们在战后已发生过七次经济危机。

西德和意大利战后各发生过六次经济危机,其中有五次分别发生于世界性经济危机期间。

法国战后发生的经济危机次数与世界性经济危机基本一致。

即便是世界性经济危机其周期性表现得也不象战前那样明显。

例如,战后第一次发生在1948一1952年的经济危机,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各国的影响不同,战时美国不仅没有遭到破坏,反而在战争中成了暴发户,经济实力大大膨胀起来;日本、西欧各国则受到战争的严重破坏。

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整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整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整理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社会根源: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美国国内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2、影响:⑴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⑵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①激化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②激化了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矛盾二、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原因、经过1、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⑴原因:①历史原因:A缺乏民主传统,专制主义、军国主义势力非常强大;B掠夺性的《凡尔赛和约》,激发了其民族复仇情绪②现实原因:经济危机的打击严重,垄断资产阶级倾向于建立一个独裁的强权政府③直接原因:纳粹党打着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招牌,进行蛊惑人心的宣传,获得人民、军队、资产阶级广泛的支持。

⑵建立:①标志: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②影响:德国走上了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的道路。

标志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2、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⑴原因:①历史原因A缺乏民主传统,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建立强权政治。

B不满华盛顿体系对其的压制②现实原因:经济危机的打击沉重(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国内市场狭小,资源极度贫乏)阶级矛盾尖锐,引发政治危机。

③直接原因: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推动。

军部法西斯分子发动了侵略,制造了一连串暗杀事件、加强了左右政局的能力。

⑵建立:①时间:1936年。

②标志: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受军部控制)③影响:推行对外扩张、对内独裁的政策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3、对比日本和德国在建立法西斯专政有何异同?⑴相同点:都利用了经济危机这一有利时机;都有军事封建性的历史传统;都对内独裁对外扩张,都有冲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束缚⑵不同点:德国有一个法西斯政党——纳粹党;有一个突出的领袖——希特勒,通过国会大选的方式夺取政权。

日本既没有法西斯政党、也没有突出的领袖,而是依靠军部法西斯势力在天皇的支持下控制政权。

三、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⒈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⒉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⑴原因: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建立后,于1935年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埃塞俄比亚发动侵略⑵时间:1935年——1936年⑶结果:意大利吞并了埃塞俄比亚⑷失败原因:①意强大装备先进,准备充分,训练有素,埃弱小埃塞俄比亚武器装备极其落后。

二战——经济危机

二战——经济危机

1933.1.希特勒出任 德国总理(兴登堡任 命仪式)
3.内外政策:
法西斯独裁统治 (1) 对内: (2) 对外: A.冲破凡尔赛体系束缚 B.扩军备战
讽刺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
对 内 恐 怖 独 裁
迫 害 犹 太 人
为躲避迫害,上海虹口提篮桥地区曾一度住过两万 名犹太人,60多年前被誉为犹太人的“诺亚方舟”
希特勒演讲
群众听希特勒演讲
处于声望颠峰时期的希特勒
二、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
⒈建立原因
⑴历史原因: ①缺乏民主传统 ②《凡尔赛和约》对德制裁激发了德意志民族复仇 情绪 ⑵现实原因: ①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 ②垄断资本家的选择;纳粹党的兴风作浪
2、建立过程
1)1932,纳粹党成为德国第一大党
2)1933年,希特勒出任国家总理,掌握国家政权,建 立法西斯专政。(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对外扩军备战
1. 1935年实行 普遍义务兵役制, 公开撕毁《凡尔 赛和约》。
2.1936年出兵占 领莱茵非军事区。
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
三、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
1、建立原因
⑴历史原因: ①缺乏民主传统 ②华盛顿体系压制 ⑵现实原因: ①经济危机的打击,经济基础弱, 国内市场狭小 三头怪兽 ②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推动 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2、标志: 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 3、统治政策 ①政治:禁止罢工,限制人民自由 ②军事:加紧扩军备战 ③对外:积极准备扩大侵略战争
[问题探究]
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有何异同?
⒈都是利用了经济危机这一有利时机

⒉都是受到本国军事、封建主义历史传统的影响 ⒊国际关系中不利地位的影响(对凡-华体系极度不满, 都极力想打破) ⒋统治阶级的支持

二战后的五次经济危机

二战后的五次经济危机

二战后的五次经济危机在自由竞争阶段,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大体上是十年左右爆发一次;20世纪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后,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经济危机每隔七八年爆发一次;战后差不多四五年就爆发一次。

二战后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957-1958)从1955年到1957年,美国的投资增长率超过10%,被认为是战后美国经济最繁荣的时期。

但是,由于美国的工资和汇率较高,国际竞争力相对下降,美国的投资最容易出现过剩。

1957年3月起至1958年4月,美国经济落入危机,商品滞销,库存增长,工业生产下降13.5%,失业率上升到7.3%,是危机前的1倍。

与战前危机不同的是,这次危机并未导致物价下跌,相反,危机期间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上涨了4.2%,生产者价格指数上涨了2.2%。

因此,危机并没有增强美国的出口竞争力,相反,出口竞争力进一步削弱。

1958年美国出口总值下降了14.3%,贸易顺差从1957年的65.1亿美元减少到35.7亿美元。

与此同时,美国资本输出和海外军事开支不断增加,国际收支第一次出现33.5亿美元的逆差。

这样,美国的危机持续时间延长了。

危机迅速波及加拿大、日本及西欧各国。

由于日本对美出口依赖程度高,日本的危机深度和持续时间仅次于美国。

日本危机持续13个月,工业生产下降10.4%。

英国(忽略加拿大,因加拿大不是一个独立的工业强国)紧随其后,危机持续13个月,工业生产下降3.7%。

而西德的危机持续时间却只有4个月,工业生产下降仅为1.4%。

由此可见,虽然美国仍然是世界经济的龙头,也是世界经济危机的震中和首发地,但是美国经济地位已经明显下降,不足以向外转嫁危机,因此不能最先摆脱危机。

相反,西德经济却具备了向外转嫁危机的能力,成为摆脱危机的领头羊。

二战后第二次世界经济危机(1973-1975)1973年12月,一场二战后规模最大、程度最深的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了。

触发这场危机的是石油涨价。

美国的危机从1973年12月持续到1975年5月,GNP下降了5.7%,工业生产下降了5.1%,其中建筑、汽车、钢铁三大支柱产业受打击尤为严重。

人教版初中历史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初中历史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初中历史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点汇总【时代特征】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后,世界经历了一段短暂的平静。

1929年开始,世界再次动荡起来,最终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1.危机时代: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大危机,经济危机引起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面对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实行新政,使经济缓慢恢复过来,德日两国则走上了法西斯道路,世界大战的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2.战争时代:20世纪30年代,日本、意大利、德国先后发动局部战争,随之演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

经过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共同努力,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胜利而结束。

这次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同时,也深刻影响了战后世界的发展。

【核心考点】1.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从美国开始,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特点是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

2.美德等国摆脱经济危机的途径: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成功地摆脱了危机,并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提供了先例;德国、日本走上了法西斯道路,世界大战的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3.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采用国家干预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

措施有整顿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推行“以工代赈”、发展社会福利。

4.意大利法西斯建立的标志:墨索里尼为首的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德国法西斯建立的标志:希特勒上台执政,成为国家元首;日本法西斯建立的标志:1936年,军部法西斯掌握政权。

5.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

6.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扩大: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

7.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8.世界反法西斯联盟:1942年1月,反法西斯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9.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10.决定战后分区占领德国、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对日作战的是雅尔塔会议。

日本89年经济危机资料整合

日本89年经济危机资料整合

日本经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经历过五大经济危机: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1989年的泡沫经济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危机以及最近的全球经济危机。

创伤最深者,莫过于1989年末那场似乎祸起萧墙的泡沫经济大崩盘。

1989年底至2001年秋,日经平均指数由38915.87点直线下挫到10195.69点,缩水70%;而1991年至2002年,日本住宅用地价格累积下跌36%,商业用地价格下跌了62%,其中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城市圈,跌幅高达52.1%和76.1%。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不仅刺痛了日本社会,也撩动着许多中国人的敏感神经。

因为今日中国与经济泡沫破碎前夜的日本有许多类似的表征:中国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中国已经开始向海外大规模输出资本、所谓的“北京共识”或“中国模式”为许多国际学者所追捧……在种种“历史惊人的相似”中,人民币面临的巨大升值压力与以房地产为首的资产价格飙涨更让人们疑问:“中国会不会是下一个日本?”本文结合时代大背景来透视1989年的危机,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日本经济危机的启示意义。

在马克思主义学者看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周期性昭示着这样一个论断:发生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于它什么时候发生、诱因又是什么。

对于1989年日本经济崩溃而言,通过事后的回顾,许多人得出了《广场协定》签署——日元大幅升值——房地产等资产价格飙涨——经济泡沫破碎这样一个线性的因果链。

一、泡沫经济的有关背景(一)美国的“滞胀”与“里根经济学”。

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罗纳德·里根宣誓就任美国第49届总统时,美国经济正为严重的“滞胀”所困扰。

1980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为13.5%,失业率为7%,经济增长率为-0.2%,财政赤字高达738亿美元。

里根指出:“我们正馅入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国家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之中,我们必须开辟一条改革和重振经济的道路。

”(里根,1991)为此,里根政府以供给经济学派、货币主义和新古典综合派等作为理论基础,制定了美国“经济复兴计划”,史称“里根经济学“。

战后世界经济危机与经济发展周期

战后世界经济危机与经济发展周期

四、1973-1975年的经济危机 1973-1975年的经济危机
第三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之后,主要资 第三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之后, 本主义国家大多进入了周期性的短暂高涨 阶段。从1973年第四季度起,各国又一次 阶段。 1973年第四季度起, 年第四季度起 接连陷入经济危机。 接连陷入经济危机。
危机爆发的背景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财政状况 日益恶化;物价上涨愈趋严重, 日益恶化;物价上涨愈趋严重,以美元为支柱 的资本主义国际货币体系陷于瓦解;石油危机。 的资本主义国际货币体系陷于瓦解;石油危机。
美国首先进入这次危机, 美国首先进入这次危机,危机爆发的原因 是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内部各种矛盾加速激 化的结果。 化的结果。 危机的普遍性:1951年 加拿大、 危机的普遍性:1951年,加拿大、日本以 及英国先后发生危机;1952年初 法国、 年初, 及英国先后发生危机;1952年初,法国、 德国接着陷入危机;在此期间, 德国接着陷入危机;在此期间,欧洲的其 他国家生产也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他国家生产也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一、1948—1952年的经济危机 1948—1952年的经济危机
1948年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 1948年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其 年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 他国家由于经济境况不同, 他国家由于经济境况不同,随后分批进入 危机。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来说, 危机。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来说,这次 危机显示出了非同步性, 危机显示出了非同步性,危机在各国延续 的时间及深度也有较大的差别。 的时间及深度也有较大的差别。
• • • • • •
1948-1952年的经济危机 1948-1952年的经济危机 1957-1958年的经济危机 1957-1958年的经济危机 1969-1971年的经济危机 1969-1971年的经济危机 1973-1975年的经济危机 1973-1975年的经济危机 1979-1982年的经济危机 1979-1982年的经济危机 1990-1993年的经济危机 1990-1993年的经济危机

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The 2nd World War) 经济危机 黑色星期四 ...

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The 2nd World War) 经济危机 黑色星期四 ...

中文名: 贝尼托· 墨索里尼 外文名: Benito Mussolini 别名: 墨索里尼 国籍: 意大利 出生地: 意大利弗利省 出生日期: 1883年7月29日 逝世日期: 1945年4月28日 职业: 意大利王国首相(1922~1943) 信仰: 法西斯主义 主要成就: 创立法西斯主义
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 --日本
排忧政策 希特勒上台后,以集权 康斯威辛集中营 为特征,以扩张为目 标。政治上,确立一 党专制元首独裁,经 济上,推行“松财政, 紧货币”的政策,实 现全民就业和经济复 兴。同时纳粹政府强 化社会统治,推行 “排忧政策”。先后 杀害600余万犹太人!
犹太人
绥靖政策
1936---1937年间,德意日 三国缔结《反共产国际协 定》,携手构建“柏林-罗 马-东京轴心”。 面对纳粹的步步紧逼,英 法却奉行“绥靖政策”, 通过妥协退让达到求和的 目的,并试图祸水东引, 让德国进攻苏联。 1938年,英法默许德奥合 并,并通过《慕尼黑协定》
日本帝国主义 世界经济危机影响到了 日本,史称“昭和恐 慌”。 30年代初,日本政府通 过增加军费,扩大政 府开支的方式刺激经 济发展,虽缓解了经 济危机,却加强了军 国主义势力,1931年 九一八事件正是军方 法西斯力量增强的表 现。
九一八事变
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 --德国
希特勒上台与纳粹体 制 作为一战的战败国,德 国饱受各地赔款之苦, 民族复仇主义情绪恶 阿道夫· 希特勒,奥地利裔 性膨胀,希特勒利用 德国政治人物,1921年成 德国民众的民族主义 为纳粹党党魁,1933年被 情绪,于1933年上台 任命为德国总理;1934年 成为德国元首。第二次世 执政。
珍珠港 1940年,随着法国的败亡,日本 决定南下抢夺英法殖民地,建 立“大东亚共荣圈”。 1941年12月7日,日本舰队突袭美 国太平洋中最大的军事基地珍 珠港,美国损失惨重,太平洋 战阵爆发。珍珠港事件中,美 军伤亡3435人,4艘战列舰被击 沉,188架飞机被毁。日军仅损 失6艘潜艇,29架飞机,200人 受伤。 珍珠港受袭的晚上,英国首相丘吉 岛海战 1942年6月,美军以少胜多,在中途岛 大败日军,次年,美军占领瓜岛, 完全掌握了太平洋战争的主动权。 中途岛战争中,日军调集了最大的海 军主力,有8艘航母,11艘战列舰, 23艘巡洋舰,65艘驱逐舰,21艘潜 艇,700架舰载飞机。每句只有3艘 航母,23艘其他战舰,233架飞机, 兵力处于劣势,然而美军破译了日 军的密码,掌握了日军的动向,采 用突袭战术,以1艘航母,1艘驱逐 舰,147架飞机,307人的较小代价, 炸沉,日军4艘航母,1艘巡洋舰, 332架飞机,2000名日军。

《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 知识清单

《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 知识清单

《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知识清单《1929 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知识清单一、经济危机的背景20 世纪 20 年代,美国经济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一战后的美国,凭借其在战争中积累的优势,工业生产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然而,在繁荣的表象下,却隐藏着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农业长期处于慢性危机之中。

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减少,农村市场萎缩。

其次,工业增长主要集中在少数新兴工业部门,传统工业部门发展缓慢。

而且,分期付款和股票投机等过度消费和金融泡沫现象严重。

二、危机的爆发1929 年 10 月 24 日,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市暴跌,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

随后,股市崩溃迅速蔓延,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股票价格的暴跌使得投资者损失惨重,许多人一夜之间倾家荡产。

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工人失业,消费锐减,生产急剧下降。

三、危机的表现1、工业生产大幅下降各国的工业生产都遭受了沉重打击。

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约46%,德国约 40%,法国约 30%。

工厂倒闭,大量工人失业,失业率急剧上升。

2、农业危机加剧农产品价格暴跌,农民收入大幅减少。

许多农民被迫破产,大量农田荒芜。

3、贸易锐减各国纷纷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提高关税,限制进口,导致国际贸易急剧萎缩。

4、金融体系崩溃银行大量倒闭,货币信用制度崩溃。

人们对金融机构失去信任,纷纷挤兑,进一步加剧了金融恐慌。

5、失业严重大量工人失业,失业人数高达数千万。

失业者生活困苦,社会动荡不安。

四、危机的特点1、范围广这场危机席卷了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

2、持续时间长从 1929 年爆发,一直持续到 1933 年,长达四年之久。

3、破坏性大对各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都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

五、危机的影响1、经济方面(1)各国经济陷入严重衰退,生产停滞,贸易萎缩,企业破产,失业剧增。

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经济危机介绍

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经济危机介绍
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经济危机介
(1)背景
战前
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空 前发展。如新的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的出现,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 了先进的物质条件。
其次垄断组织的出现,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这种局部调整了生产关系 适应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要求,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最终相对生产 力相对过剩。
(4)特点
战前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经济危机在各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里趋向于
同时爆发,具有比较明显的同期性。
自 1847 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以后,1857 年、1866 年、1873 年、 1882 年、1890 年、1900 年、1907 年、1920 年、1929 年、 1937 年爆发的经济 危机,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一齐卷入,都是世界同期性的经济危机
3. 1980~1982
1979 年 7 月英国首先爆发危机,加拿大于同年 10 月工业生产出现下降,美国于 1980 年 2 月陷入危机,其他国家在 1980 年爆发危机的有比利时(2 月)、日本 (3 月)、联邦德国(4 月)、荷兰(4 月)、法国(5 月)、意大利(5 月)、爱尔 兰(6 月)。各国于 1982 年底开始走出危机,危机持续 3 年左右,是战后时间最 长的一次经济危机。
2. 局部战争,即 50 年代初的美国侵朝战争和 60 年代中期至 70 年代初的美国 侵越战争,对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周期的进程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3. 由于技术的迅速进步,固定资本更新的周期大为缩短。 4. 固定资本投资幅度下降不大。 5. 个人消费需求下降幅度较小。 6. 以通货紧缩、银根吃紧、银行挤兑和大批倒闭为主要形式的货币信用危机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经济危机期间,工业生产力下降幅度较大,

2战后的经济危机历史

2战后的经济危机历史

2战后的经济危机历史.txt心脏是一座有两间卧室的房子,一间住着痛苦,一间住着快乐。

人不能笑得太响,否则会吵醒隔壁的痛苦。

世界经济危机史简述.二战后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1957年-1958年)二战决定性地改变了世界经济地图。

战争期间,美国非但没有遭到战争的直接破坏,其生产能力反而有了巨大增长。

从1939 年到1942年,美国工业生产即增加近一倍,1945年又比1940年增加116%。

1948年,美国工业生产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的54.6%,出口贸易占23.9%,还集中了世界3/4的黄金。

不仅如此,美国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十分明显。

1950年美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为英国的3倍,西德的4倍,是日本的更多倍。

美国制成品的生产为西德的6倍,为日本的30倍。

美国煤矿的生产率比英国、西德高3-4倍,是法国的7倍。

因此,战争刚结束时,美国的政策是利用美国统治的全部优势,为美国资本取得最有利的地位,迫使各国开放市场,接受价廉物美的美国货,摧毁德国、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的经济,夺取这些国家对殖民地的统治和影响,从而实现美国独霸西方世界的美梦。

为达此目的,美国对盟国援助只用于救急,不是帮助盟国重建生产体系;援助都附有“排除国际商业中的一切歧视待遇的协议”,并且在货币和贸易体系计划中,美国不让各国为平衡支付而限制贸易。

最重要的是,美国以防止德、日再次侵略他国为名,制定了拆毁德国、日本军事工业的计划,从根本消灭这两个新兴工业强国的竞争能力。

如果这一切都成为现实,则美国将成为新的世界工厂,而欧洲和日本将成为美国的原材料及初级产品加工地,那里的经济需求将无法增长,一个长达二十多年的繁荣期也就不可能出现。

事实上,美国的这一商业野心并没能实现。

随着美国商品大量输入各国,随着拆毁德、日两国军事工业的进程的开始,欧洲和日本国内失业工人大量增加,各国共产党势力迅速壮大,美国不得不更弦改张。

美国统治精英终于发现,他们的头号敌人是苏联社会主义阵营,而不是欧洲和日本,因此美国对外经济政策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变化,变消灭竞争对手为扶植竞争对手。

日本经济危机

日本经济危机

日本经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经历过五大经济危机: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1989年的泡沫经济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危机以及最近的全球经济危机。

创伤最深者,莫过于1989年末那场似乎祸起萧墙的泡沫经济大崩盘。

1989年底至2001年秋,日经平均指数由38915.87点直线下挫到10195.69点,缩水70%;而1991年至2002年,日本住宅用地价格累积下跌36%,商业用地价格下跌了62%,其中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城市圈,跌幅高达52.1%和76. 1%。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不仅刺痛了日本社会,也撩动着许多中国人的敏感神经。

因为今日中国与经济泡沫破碎前夜的日本有许多类似的表征:中国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中国已经开始向海外大规模输出资本、所谓的“北京共识”或“中国模式”为许多国际学者所追捧……在种种“历史惊人的相似”中,人民币面临的巨大升值压力与以房地产为首的资产价格飙涨更让人们疑问:“中国会不会是下一个日本?”本文结合时代大背景来透视1989年的危机,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日本经济危机的启示意义。

在马克思主义学者看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周期性昭示着这样一个论断:发生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于它什么时候发生、诱因又是什么。

对于1989年日本经济崩溃而言,通过事后的回顾,许多人得出了《广场协定》签署——日元大幅升值——房地产等资产价格飙涨——经济泡沫破碎这样一个线性的因果链。

一、泡沫经济的有关背景(一)美国的“滞胀”与“里根经济学”。

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罗纳德·里根宣誓就任美国第49届总统时,美国经济正为严重的“滞胀”所困扰。

1980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为13.5%,失业率为7%,经济增长率为-0.2%,财政赤字高达738亿美元。

里根指出:“我们正馅入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国家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之中,我们必须开辟一条改革和重振经济的道路。

”(里根,1991)为此,里根政府以供给经济学派、货币主义和新古典综合派等作为理论基础,制定了美国“经济复兴计划”,史称“里根经济学“。

二战后的经济危机资料整理

二战后的经济危机资料整理

战前经济危机中,最严重的一次是1929~1933年的大危机,这次危机震撼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波及所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被称为“三十年代的大危机”。

它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各种矛盾激化的条件下发生的。

危机长达4年之久,生产下降和失业增长都达到了空前猛烈的程度。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几乎下降了44%,比1913年的水平还低16%,倒退到1908年至1909年的水平,失业人数达到5000万人左右,一些国家的失业率竟高达30~50%。

资本主义世界的对外贸易总额下降了66%,倒退到1913年的水平以下。

就美国来说,工业生产下降了56.6%,其中生铁产量减少了79.4%,钢产量减少了75.8%,汽车产量减少了74.4%, 整个加工工业工人人数减少42.7%, 支付工资总额降低57.7%, 全失业人数达1200多万人。

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的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德、意、日三国法西斯乘机上台,它们相继发动了侵略战争,直至1939年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

1929~1933年的危机过去以后,转入了一个长时间的“特种萧条”阶段。

以后在生产还没有发展到明显的新高涨的情况下,又爆发了1937~1938年的经济危机,至1939年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所打断。

1929~1933年的大危机是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还不够发展、资本主义的所谓“自动调节”还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发生的。

它证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以及其他各种矛盾已经尖锐化到这种程度,如果不由国家去进行调节和干预,则资本主义制度将岌岌可危。

于是以这次大危机为转折点,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乃获得了重大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又发生了次数不等的经济危机。

到80年代,就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看,发生经济危机的次数是:美国7次(1948~1949、1953~1954、1957~1958、1960~1961、1969~1970、1973~1975、1980~1982)日本7次(1954、1957~1958、1962、1965、1970~1971、1973~1975、1981)联邦德国7次(1952、1958、1961、1966~1967、1971、1974~1975、1980~1982)法国5次(1952~1953、1958~1959、1964~1965、1974~1975、1980~1982)英国7次(1951~1952、1957~1958、1961~1962、1966、1971~1972、1973~1975、1979~1982)在战后各国的历次危机中,有的是属于部分国家同期发生的,有的是普遍性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二战后的世界经济

二战后的世界经济

联盟
伙伴关系
差异明显
官方论坛性 经济合作 组织
经济区域集团化对发展中国家会带来怎 样有益和不利的影响?
吸引外资、提供就业、调整产业结构 更多参与国际竞争 推动政治改革和加速民主化进程等
民族经济面临巨大的压力和冲击 自然环境遭到破坏 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受到挑战等


1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
弊:严峻挑战,更强竞争
对策:
A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发展自主 产业,提高产品和售后服务质量
B积极学习吸收外国企业先技术和管 理经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经济全球化一把双刃剑:
有利于吸引外资、
利:加速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 弊:加剧全球竞争中利益失衡。
技术和先进的管 理经验,开拓国
际市场

发 济 最大的受益者 达的
1.定义:经济区域集团指在一定区域
范围内,地理位置邻近若干国家,通过系 列协议和条约建立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2.原因:一方面,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 各地经济相互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联系紧密, 竞争激烈;另一方面,世界各地经济发展水平 差异较大,相邻区域由于地缘、文化相近等原 因,在共同机遇和利益驱使下更便于合作
二. 战后资

经济新变化



的 世
三.世界经济

区域集团化


1.生产关系调整:国垄“福利国家” 2.生产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 1.欧洲联盟 2.北美自由贸易区 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四.世界经济 全球化趋势
1. 经济全球化定义 因素 表现问题 2.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总体认识

区域集团化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国家或地区(历史时期)
发展原因
经济发展特点
发展趋势
美国
二十世纪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0—60年代(二战后)
1二战后最富强国家
2发展科技
③政府采取措施
持续发展
美国位于世界前列
二战后
欧洲、日本依附于美国
↓美国失去霸主地位
70~90年代三足鼎立
欧、日迅速发展
二十世纪70—80年代初
经济危机(1974—1975)通货膨胀
日本
二十世纪50—60年代
1美国在日本改革
2美国扶持日本
3适当的经济政策、科技、教育
④引进发展
经济繁荣
二十世纪70—80年代
发展减缓经济危机
二十世纪80—90年代
科技立国政治大国地信
二十世纪80中期—90年代
1政府调整经济政策
290年代后社会经济改革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力度
90年代后,新经济时代
主要特征:信息、化全球化
西欧
二十世纪50—60年代(二战后)
①美国援助②科技成果③政府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
持续繁荣
欧洲联盟
1二十世纪60年代“欧共体”
21993年成立欧洲联盟
世界上最大经济

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经济大危机

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经济大危机

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经济大危机经济大危机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1924~1929年)一、经济大危机及罗斯福新政1、危机的爆发:1929年,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然后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1.原因:①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②资本主义生产水平的快速增长与人民购买水平的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2.爆发:从美国开始3.时间: 1929至1933年4.特点波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5.影响经济萧条,工人失业,人民生活严重恶化,社会生产遭严重破坏.经济危机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三.罗斯福新政(1933年)1.目的:消除经济危机2.手段特点:增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措施1.整顿银行 2.调整农业 3.调整工业(中心) 4.举办公共工程影响: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水平与管理得到增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局限性:并未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罗斯福新政“新”:增强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与调节¤罗斯福新政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比较?相同点:都对生产关系实行了调整,使之适合生产力的水平,促动了生产的发展;都是成功的探索,为本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

① 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在经济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推行的。

② 都缓解了危机,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巩固了统治。

③都注意利用不同经济制度的长处。

④ 在农业政策上,两者都主张国家对农业生产和分配实行干预或调节,以调动积极性,促动农业恢复和发展,从而巩固政权。

不同点:① 背景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完成了它应完成的任务后,又引发了新的社会危机,为解决新的社会危机而出现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社会造成极大危害后的经济改革。

战后重建二战后的经济挑战

战后重建二战后的经济挑战

战后重建二战后的经济挑战战后重建:二战后的经济挑战二战结束后,世界各国都面临着严峻的经济挑战和巨大的重建任务。

废墟满目的城市、破败不堪的基础设施以及失去的生产力,给各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战后重建时期二战后的经济挑战以及各国采取的措施。

一、战争的破坏二战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战火肆虐的城市变成了一片废墟。

无论是欧洲的柏林、伦敦,还是亚洲的东京、广岛,都遭受到了大规模的破坏。

基础设施如桥梁、铁路、道路等也毁于一旦。

此外,许多工厂和农田遭到了摧毁,生产力几乎损失殆尽。

二、战后重建的挑战在战后重建时期,各国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是资金问题。

战争期间,各国的财政开支巨大,债务累积,国内财政状况严峻。

其次是物资短缺。

战争期间,许多产业被摧毁,原料、机械等物资极度匮乏,给重建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同时,战后民众的生活困难也是重要的挑战,他们需要住房、食品、医疗等基本生活保障。

三、各国的应对措施1. 美国的马歇尔计划为了帮助战后重建,美国推出了著名的马歇尔计划。

该计划于1948年启动,旨在向欧洲提供100亿美元的援助,用于重建受损的经济基础设施,并刺激经济增长。

这一计划被认为是重建欧洲的关键一步,帮助了受损最严重的国家迅速恢复经济。

2. 日本的经济奇迹战后,日本经济陷入了严重的衰败。

然而,通过实施一系列积极的政策,例如土地改革、拨款重建等,日本成功实现了经济奇迹。

日本政府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出口导向型发展,引入外国技术和资金,并建立了一套高效的教育体系,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才,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

3. 欧洲的欧盟建设为了避免再次战争,欧洲国家互相合作,推动了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设。

该共同体由六个国家组成,旨在消除贸易壁垒、促进经济合作,并最终形成欧盟。

欧盟的建立有效地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和重建。

四、经济重建的成果通过各国的努力和国际合作,战后重建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经济恢复和增长使废墟变成了繁荣的城市,基础设施重建为生产和交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前经济危机中,最严重的一次是1929~1933年的大危机,这次危机震撼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波及所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被称为“三十年代的大危机”。

它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各种矛盾激化的条件下发生的。

危机长达4年之久,生产下降和失业增长都达到了空前猛烈的程度。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几乎下降了44%,比1913年的水平还低16%,倒退到1908年至1909年的水平,失业人数达到5000万人左右,一些国家的失业率竟高达30~50%。

资本主义世界的对外贸易总额下降了66%,倒退到1913年的水平以下。

就美国来说,工业生产下降了56.6%,其中生铁产量减少了79.4%,钢产量减少了75.8%,汽车产量减少了74.4%, 整个加工工业工人人数减少42.7%, 支付工资总额降低57.7%, 全失业人数达1200多万人。

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的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德、意、日三国法西斯乘机上台,它们相继发动了侵略战争,直至1939年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

1929~1933年的危机过去以后,转入了一个长时间的“特种萧条”阶段。

以后在生产还没有发展到明显的新高涨的情况下,又爆发了1937~1938年的经济危机,至1939年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所打断。

1929~1933年的大危机是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还不够发展、资本主义的所谓“自动调节”还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发生的。

它证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以及其他各种矛盾已经尖锐化到这种程度,如果不由国家去进行调节和干预,则资本主义制度将岌岌可危。

于是以这次大危机为转折点,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乃获得了重大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又发生了次数不等的经济危机。

到80年代,就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看,发生经济危机的次数是:美国7次(1948~1949、1953~1954、1957~1958、1960~1961、1969~1970、1973~1975、1980~1982)日本7次(1954、1957~1958、1962、1965、1970~1971、1973~1975、1981)联邦德国7次(1952、1958、1961、1966~1967、1971、1974~1975、1980~1982)法国5次(1952~1953、1958~1959、1964~1965、1974~1975、1980~1982)英国7次(1951~1952、1957~1958、1961~1962、1966、1971~1972、1973~1975、1979~1982)在战后各国的历次危机中,有的是属于部分国家同期发生的,有的是普遍性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但严格说来,属于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只有三次,即1957~1958年,1973~1975年和1980~1982年的经济危机,因为只有这三次危机表现了明显的国际同期性。

战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最突出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是1973~1975年的危机和1980~1982年的危机,这两次危机都是在“停滞膨胀”的背景下发生的。

80年代初的危机更具有新的特色,这是一次同期性的经济危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危机的时间非常接近。

1979年7月英国首先爆发危机,加拿大于同年10月工业生产出现下降,美国于1980年2月陷入危机,其他国家在1980年爆发危机的有比利时(2月)、日本(3月)、联邦德国(4月)、荷兰(4月)、法国(5月)、意大利(5月)、爱尔兰(6月)。

各国于1982年底开始走出危机,危机持续3年左右,是战后时间最长的一次经济危机。

由于英国、加拿大于1979年就陷入了危机,所以有人称之为1979~1982年的经济危机。

但在7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有5个国家:即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和意大利,是1980年爆发危机的,并且美国起主导作用。

所以一般仍称之为1980~1982年的经济危机。

最值得注意的,是1980~1982年的危机有很大的曲折性,这是资本主义危机史上所罕见的。

在同一次危机中,有些国家出现下降—回升—再下降的W型,即3年内发生两次下降,如美国、加拿大、联邦德国和日本;有的国家,如法国和意大利,则发生数度下降,呈现锯齿型。

以美国为例,从1980年2月开始,工业生产连续下降了6个月,从1980年8月起,工业生产又逐渐回升,到1981年7月已超过1980年1月的水平;但从1981年8月起,美国的工业生产又急转直下,到1982年11月,明显地超过了1980年第一次下降的幅度。

8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的发展过程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曲折,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的结果,或者说是采取反周期措施的结果,这种干预使危机的发展受到阻挠,但经过几个回合的搏斗,危机终于按照自己的规律继续展开。

战后经济危机的新特点:同战前比较,战后资本主义的再生产周期和经济危机产生了新的特点。

危机的性质、主要特征、基本原因等等,并没有改变。

但由于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以及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而使经济周期的发展进程,经济危机的表现形式等方面出现了以下一些特点:1、同期性与非同期性经济危机交错发生。

资本主义世界同期性的经济危机与非同期性的经济危机互相交错,而进入70年代以后,则由非同期性稳定地转向同期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经济危机在各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里趋向于同时爆发,具有比较明显的同期性。

自1847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以后,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1900年、1907年、1920年、1929年、1937年爆发的经济危机,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一齐卷入,都是世界同期性的经济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只有1957~1958年、1973~1975年、1980~1982年的危机是世界同期性的经济危机,其他各次危机则是非同期性的或部分同期性的经济危机。

例如,美国爆发1948~1949年战后第一次经济危机时,西欧和日本正处于战后恢复过程中,并未同时发生危机,而当西欧各国爆发1951~1952年和1964~1966年的经济危机时,美国则由于先后发动侵朝战争和侵越战争,使危机分别推迟到1953~1954年和1969~1970年才爆发。

危机的非同期性或部分同期性,有以下几个原因:①战后初期,由于资本主义各国遭受战争破坏的程度不同,经济恢复的时间不同,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进程也就很不一致。

②局部战争,即50年代初的美国侵朝战争和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的美国侵越战争,对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周期的进程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③战后各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但各国采取的国家干预措施并不相同,所以抵制外国经济危机影响的效果也各不相同。

④由于某些地区和某些国家的经济关系特别密切并有共同利害关系,战后形成了一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地区性联盟,如欧洲经济共同体等,因此,经济危机有时在这些国家里表现出较明显的地区同期性,而不表现为世界的同期性。

然而,战后国际经济关系日益密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空前发展,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趋势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以上这些因素终于阻止不了经济危机向世界同期性发展。

70年代以后,连续发生了1973~1975 年和1980~1982年两次战后严重的同期性世界经济危机。

由非同期性向同期性转变,这就是战后经济危机发展的历史趋势。

这一转变,反映了经济危机严重程度的加深。

在非同期性的经济危机中,未发生危机的国家还可以吸收那些陷于危机中的国家的过剩商品和过剩资本,起一定的缓冲作用;而在同期性的世界经济危机时,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陷于危机之中,谁也救不了谁,而且还互相转嫁危机,加剧了相互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并使危机的时间拖长。

2、危机频繁,周期缩短,19世纪70年代初,马克思在修订《资本论》法文版第一卷时曾说过:“直到现在,这种周期的延续时间是十年或十一年,但绝不应该把这个数字看作是固定不变的。

相反,根据我们以上阐述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各个规律,必须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数字是可变的,而且周期的时间将逐渐缩短”(《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95页)。

马克思关于周期将逐渐缩短的论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是否仍然有效,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由战后只发生过三次同期性的世界经济危机来看,从1957~1958年的危机起到1980~1982年的危机爆发止,23年间发生三次危机,每一个周期略长于11年;而20世纪初从190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1937年,37年间共发生6次危机,每一个周期略长于7年。

两相比较,战后的经济周期是延长了。

但如果把非同期的经济危机也计算在内,以美国为代表,从1948年到1980年,32年发生7次危机,每一个周期约为5年零4个月,显然又比战前大大缩短了。

还要看到,1973~1975年的危机以后,只相隔4年多一点就爆发了1980~1982年的危机,这是周期缩短的最近证明。

危机频繁、周期缩短的首要原因,是由于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政府普遍加强了对于经济活动的干预。

每当经济危机爆发时或将要爆发时,各国政府就在财政上和货币金融上实行膨胀政策,如增加预算开支,大搞公共工程,增加货币发行量等等,同时还用减免税收、降低贴现率、放宽房屋抵押贷款条件等措施去刺激私人投资和私人消费。

这些措施人为地激发起新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暂时地缓和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生产与市场之间的矛盾,使危机不能充分展开。

这些措施,从短期来看,有时固然能够延缓危机的到来或减轻危机的严重程度;但从长期来看,却进一步扩大了生产能力,加剧了生产与市场之间的矛盾,为下一轮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危机频繁,周期缩短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技术的迅速进步,固定资本更新的周期大为缩短。

各国政府为了保证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利润,还采取加速折旧等措施以刺激私人投资,这也促进了固定资本更新周期的缩短。

危机频繁,周期缩短表明资本主义矛盾的激化,在国家的多方干预下,战后虽然没有发生象30年代那样的大危机,但多次危机合起来,对于资本主义的打击仍然是严重的。

3、周期变形,一次危机到另一次危机算是一个经济周期。

危机是经济周期的起点和终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整个周期分为四个阶段,这是周期运动的传统形式。

当时整个周期是在国家不干预或干预较少的情况下自行运转的。

战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由于资产阶级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采取一系列的反周期措施,包括在危机和萧条阶段的膨胀性政策以及在复苏和高涨阶段的紧缩性政策,使周期发生了变形:危机的来势没有过去那样凶猛,萧条和复苏两个阶段,界限不清;高涨阶段经济增长乏力,有时还发生曲折和波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