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欢李煜赏析_《【相见欢】李煜》诗歌阅读答案
相见欢阅读答案
![相见欢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4a6c0ed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ce.png)
相见欢一般指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是南唐后主
李煜(存疑)的名篇,词牌名为《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
这是作者被囚
于宋国时所作。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了一些关于相见欢阅读答案,仅供大家浏
览。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诗歌讲究炼字,字字传神,句句精炼。
请从诗歌中找出一例并加以赏析。
(2分)
(2)“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说说它好在哪里。
(3分)
参考答案:
11、(1)“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用月光笼罩下的梧桐突出环境的寂寞清冷,用“深”字用得极准确,极通俗,真可谓境界全出。
或:用“深”修饰庭院,刻画了重门深锁、幽居独处、凄清空寂的`环境。
(2)“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像波涛汹涌,把全篇推向高潮。
离愁本身是一种抽象的思想情绪,它能感觉到,但却看不见,摸不着,要对它本身作具体描写,确实非常困难。
然而,在这首词中,词人通过比喻使之变得具体可感,而且表达得如此贴切、自然,以至成为千古名句。
或: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李煜《相见欢》阅读试题附答案
![李煜《相见欢》阅读试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68a5a39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c4.png)
导语:练习有利于同学们巩固、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语文学习水平。
下面是李煜《相见欢》阅读试题附答案,欢迎同学们过来练习。
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中“无言”与“月如钩”表现了词人当时什么样的心境。
答:“无言”二字写出了词人的愁苦神态,“月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睛圆缺,见证了人世间多少悲欢离合,今夜又怎能不勾起人的离愁别恨呢?2、词人是如何表现离愁的?请根据下片词意作简要赏析。
答:“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
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
末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写出对愁的体验与感受。
以滋味喻愁,而味在酸甜外,它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是一种独特而真切的感受。
3、“相见欢”是词曲牌,又名乌夜啼。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亡国哀思的感情。
4、“剪不断,理还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纷繁的离愁比做难理的麻丝,表达了作者缠绵悱恻、愁肠百结的烦乱的心绪。
这两句后人多用来比喻事情难以处理,心情特别烦乱.5、你怎样理解末句的“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举例说说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答:运用白描手法,表达出“说不清、道不明”“欲说还休”的沉痛和辛酸之情,尤为感人。
6、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词中“无言”“寂寞”“清秋”等语营造的凄婉、哀愁的情调,甚是感人。
B、“丝”与“思”谐音,以麻丝喻愁思,生动贴切、深刻感人。
C、作者身经亡国之痛,故而发出“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的痛彻心扉的凄婉之声。
D、“剪不断,理还乱”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不但因为它形象的比喻,更因为它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忠贞。
7、这首词上片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景色?答:深秋月夜庭院的清幽景色。
8、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作者作为亡国之君的哀之痛、思之切。
初三语文词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三语文词试题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aecedc8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ca.png)
初三语文词试题答案及解析1.阅读《相见欢》,完成后面小题。
(3分)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这首词上阙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景象?(1分)【答案】深秋月夜清冷幽寂的景色。
【解析】根据所描写画面,概括出即可。
注意表达的情感。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
【2】词人是如何表现离愁的?请对画线部分作简要赏析。
【答案】“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以丝麻比喻离愁,将诗人无法排遣的离愁表现的具体形象。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赏析能力,根据感情的表达,作者表达的是离愁别绪,作者采用了比喻的修辞,以丝麻比喻离愁,把抽象的化为形象的。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2.古诗文阅读(共16分)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①边,寂寞开无主②,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③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④群芳妒,零落⑤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释】①[断桥]残破的桥。
②[无主]无人过问。
③[更著]又遭受。
著,同“着”,遭受的意思。
④[一任]任凭。
⑤[零落]凋谢。
【背景资料】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一生志在恢复中原,但却受人排挤,晚年隐居山阴,始终保持昂扬的爱国热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此词可以看成他的身世的缩影。
【1】词的上阕通过驿站.断桥.黄昏.风雨等意象,营造了的意境。
下阕则写出了梅花 . 的品质。
(3分)【答案】落寞凄清;高洁.坚贞(不慕名利.傲立风雪)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析】把握诗歌内容,就是要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是要求学生把握诗意以及基本表情达意的方式等,是诗鉴赏的重要考点之一。
解答时就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此处上阕写出落寞意境,下阕赞美了梅花品质。
【2】“已是黄昏独自愁”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零落成泥碾作尘”中的“碾”字有何表达效果?(3分)【答案】拟人;“碾”原指将东西压碎.压平,在这里指梅花落地之后与泥土混合之后的情景。
26《相见欢》阅读练习与答案
![26《相见欢》阅读练习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2968a11763231126edb1174.png)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本词作的作者是南唐亡国之君,史称,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李煜李后主千古词帝)2.这首小令是南唐李后主降宋后所写,借以表达他的。
其感情基调是。
(亡国哀思凄婉)3.文中点明伤情的地点是,时间是,季节是。
(西楼台夜晚秋天)4.这首词上片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景色?(深秋月夜庭院的清幽景色)5.词中写景简练而有序:“”一句是写仰望之景,“”一句是俯视之景。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6.“月如钩”是特定环境下的月景,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1)从月的形状上看是残月,象征人事的缺憾,蕴寓着冷落凄清的感情;(2)从月所反映的时间上看,并非月圆团聚之时,为下文的“离愁”营造了气氛。
7.“锁”字是传神之笔,试赏析。
人间秋色,无所不在,如何能“锁”住,这是词人“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的印象,被“锁”者,非清秋也,是指人。
8.“剪不断,理还乱”有什么表达效果?现在人们常用这一比喻,有什么新意?暗用丝的千头万绪比喻离愁,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难解。
现在人们用这一比喻,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解决。
9.词中表明诗人离别之苦的句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10.词中表明诗人孤独寂寞的句子:无言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11.李煜的《相见欢》中用巧妙的比喻写“愁”的句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2.赏析“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答:“无言”而又“独上”,使人看到一个孑然一身,“斯人独憔悴”的孤影。
连月也不是圆月,而是残缺之月。
这是仰望之景,天空之景,是使人愁上添愁的景。
13. 赏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答:以丝喻相思,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
14.词中写景简练而有序,写仰望之景的句子是:月如钩,写俯视之景的句子是: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相见欢李煜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相见欢李煜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https://img.taocdn.com/s3/m/0e64e1d9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63.png)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相见欢李煜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题目。
相见欢李煜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9.下面对于词句比喻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比喻自己帝王生活结束之快。
B.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比喻国破家亡,是由于外力的打击。
C.以“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比喻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企其重来之不可得。
D.以“水长东”比喻自己的愁苦将会象东流水一样滚滚东去,自己就能摆脱忧愁、自由无忧了。
10.下列对于词作内容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A.词人通过描绘春残花谢的自然现象,抒写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
这首词是李煜的早期代表词作之一。
B.词的上阕,描写在寒雨疾风的摧残之下,林花凋谢,春去匆匆。
字里行间,寄寓着词人因感到人生短促,好景不长而产生的极度的哀伤。
C.词的下阕,抒写了好景不再的哀愁和人生痛苦的怨恨。
D.这首词是一首小令,情调哀怨,情景交融古代诗歌阅读答案相见欢李煜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答案9.【试题分析】题干问“下面对于词句比喻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中的比喻修辞。
D项,“水长东”比喻恨如东流水,绵绵不断。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古代诗歌阅读答案相见欢李煜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相见欢》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相见欢》阅读答案对比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71edebe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a8.png)
《相见欢》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相见欢》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相见欢
李煜无言独上高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春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1.“剪不断,理还乱”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绪?“簪缨”指代什么?“几时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试比较两首词在风格上的差异。
(3分)
参考答案
1.六朝民歌中常用“丝”谐音“思”,李煜也用丝来比喻愁思。
“剪不断,理还乱”,表现了愁思纷繁和难以排解。
“簪缨”是贵族官僚的.服饰,用来代人。
“几时收”,既是词人渴望早日收复中原心事的表露,也是对南宋朝廷偏安苟且的愤懑和斥责。
2.虽然两首词的词牌都是“相见欢”,格律一样,但各自所表现的感情却完全不一样,风格也有很大差异。
“离愁”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抽象的感情,李后主却把它写得很形象,写出其滋味,写出了一种非常深切的人生感受。
“无言”又加上“独上”,仿佛使人看到一个“斯人独憔悴”的孤独身影。
西楼见月,夜已深沉,孤影徘徊,不能入寐,其人浓重的愁绪跃然纸上。
全词表现得哀婉动人。
朱词则通过“夕阳”“大江”“悲风”等意象,寄托了词人的国破之痛和对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感情激越,语尽而情意悠悠不尽,有豪放之风。
(能回答“婉约”“豪放”可给2分,能运用词中句子分析,得3分)。
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古诗词阅读理解
![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古诗词阅读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3a9c6f38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75.png)
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古诗词阅读理解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相见欢[注]李煜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注】此词作于公元975年,南唐灭亡,李煜被俘北上,囚禁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两年多。
1.“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一句,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赏析“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两句。
【答案】1.满腹忧愁和悲愤2.写出林花凋谢后的残春景象;“太匆匆”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易逝的伤感。
【解析】1.本题考查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翻译并理解词句内容;然后要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结合注释、意象意境、手法等分析作者情感;最后选择准确的词语概括作答。
根据注释提示,这首词作于北宋太祖开宝八年(公元975年)李煜被俘之后。
待罪被囚的生活使他感到极大的痛苦。
他给金陵(今江苏南京)旧宫人的信说“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
此词即写于作者身为阶下囚时期。
题干所给的词句大意是:人生令人遗憾的事情太多,就像那东逝的江水,不休不止,永无尽头。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运用叠字衔联法。
前六字写“恨”,后三字写“水”。
“人生长恨”之绵绵无期,犹如那滔滔滚滚东流的江水,无穷无尽、无止无休。
它的感情凝重而又一以贯之,犹如突然决堤的汹涌奔流的江水,这是词人肺腑中倾泻而出的感情激流,这是词人深深的忧愁、悲愤、哀叹!上片的“朝来”“晚来”与“长恨”“长东”前后呼应,更增加了强烈的感染力量。
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
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解答此题,首先要逐一翻译诗句,理解内容;然后结合内容从意象意境、手法、用词等角度分析句子所抒发的情感及表达效果;最后整理概括,分点作答。
词人以“林花”起笔,但不是重点,重点却是“谢了春红,太匆匆”:林花凋谢,遍地落红。
花开花落几时许?春去太匆匆。
相见欢 答案版
![相见欢 答案版](https://img.taocdn.com/s3/m/310f1f82d15abe23482f4def.png)
4、板书设计
内容分析
1、通过反复的朗读你读出了词人的何种情感?用词中的语言表达就是“离愁”。
然而,此词的“离愁”,沉重哀伤,不是单纯的男女间的离愁别恨,而应该包含着深沉复杂的人生痛苦。
这还得从李煜的人生经历说起。
2、李煜的人生经历(或本词的创作背景)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
961年六月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在位十五年,史称南唐后主。
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
李煜性格软弱,迫于形势,对宋称臣纳贡,苟且求安,并借佛教安慰精神。
975年,宋军长驱直入,围攻金陵,李煜被迫肉袒出降,随即送解到汴京,宋以他屡召不降,又起兵抗拒,封之为违命侯。
太宗即位后,进封他为陇西郡公。
978年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
(这种药,人吃后状如机弩,前仰后合,就像被拉开又放手的弓,一会直,一会弯,如此数十回,便一命呜呼。
)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作为降王,宋太宗在生活上并没有难为他。
但是他们却剥夺了李煜的人身自由,并且百般凌辱他的人格和尊严。
他有时拼命饮酒,为的是暂时麻醉一下痛苦的神经,但酒力一过,哀愁忧苦又一齐涌来;他有时又寄情梦幻,一饷贪欢,而一梦醒来,终究是幽凄寂寞。
“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
”他只有用笔,用颤抖的心音,填写一首又一首小调,长歌当哭。
3、再来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抒发了深切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
4、词人是怎样表现他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的?
①分析上阕所绘之景。
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译文及鉴赏答案
![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译文及鉴赏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fc5b2fb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98.png)
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译文及鉴赏答案《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是由李煜所创作的,词中的下片写惜春、恋春、恋春红,叹不能再复重。
人生长恨有如水长东。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五代:李煜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相留一作:留人)《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译文姹紫嫣红的花儿转眼已经凋谢,春光未免太匆忙。
也是无可奈何啊,花儿怎么能经得起那凄风寒雨昼夜摧残呢?着雨的林花娇艳欲滴好似那美人的胭脂泪。
花儿和怜花人相互留恋,什么时候才能再重逢呢?人生令人遗憾的事情太多,就像那东逝的江水,不休不止,永无尽头。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注释相见欢: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
三十六字,上片三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谢:凋谢。
无奈朝来寒雨:一作“常恨朝来寒重”。
胭脂泪:原指女子的眼泪,女子脸上搽有胭脂,泪水流经脸颊时沾上胭脂的红色,故云。
在这里,胭脂是指林花着雨的鲜艳颜色,指代美好的花。
相留醉:一本作“留人醉”。
几时重:何时再度相会。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创作背景这首词作于北宋太祖开宝八年(公元975年)李煜被俘之后。
待罪被囚的生活使他感到极大的痛苦。
他给金陵(今江苏南京)旧宫人的信说“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
此词即写于作者身为阶下囚时期。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赏析南唐后主的这种词,都是短幅的小令,况且明白如话,不待讲析,自然易晓。
他所“依靠”的,不是粉饰装做,扭捏以为态,雕琢以为工,这些在他都无意为之;所凭的只是一片强烈直爽的情性。
其笔亦天然流丽,如不用力,只是随手抒写。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起笔“林花”,但不是重点,重的却是“谢了春红,太匆匆”:林花凋谢,遍地落红。
【诗词阅读及答案】李煜《相见欢》鉴赏赏析阅读试题答案解析高考中考初中诗歌鉴赏
![【诗词阅读及答案】李煜《相见欢》鉴赏赏析阅读试题答案解析高考中考初中诗歌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d1878fec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59.png)
【诗词阅读及答案】李煜《相见欢》鉴赏赏析阅读试题答案解析高考中考初中诗歌鉴赏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孤独梧桐深院门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存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8.这首小令是南唐李后主降宋后所写,借以表达他的▲。
其感情基调是▲。
(2分)9.“抠不断,理还乱”就是用什么比喻什么?有何妙处?现在人们用这一比喻,存有什么新意?(3分后)8.亡国哀思凄婉9.用难理的麻丝比喻纷繁复杂的往昔(以麻丝喻往昔也可以),把抽象化的情感形象化,现在常用去比喻事情难以处置或心情特别彷徨。
简析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初恋恨。
此词文学创作时期难定。
例如系李煜早之并作,词中的番外篇往昔不过属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例如写于归属于宋以后,此词所整体表现的则应就是他居无定所去国的锥心怆苦。
起至句“无言楼记西楼”,摄尽凄惋之神。
“无言”者,并非无语法者,而是无人共语。
由作者“无言”、“楼记”的滞重步履和肃穆神情,可知其寂寞之甚、忧伤之甚。
本来,作者深明“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可以刺痛心中愁思,而今他却冒著其“保险”,又可知他对故国(或故人)想念之甚、留恋之甚。
“月例如钩”,就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
一弯角残月映衬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衬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发他多少玩味、多少回忆起?而俯瞰楼下,但见到深院为萧飒秋色所弥漫。
“孤独梧桐深院门锁清秋”,这里,“孤独”者究竟就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辨别,因为情与景已精合浩瀚。
过片后“抠不断”三句,以麻丝喻往昔,将抽象化的情感予以解构,历年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但更见到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就是通常滋味在心头”。
词家利用独特生动的艺术形象去整体表现往昔时,或写下愁之深,例如李白《靠近别》:“海水直下万里浅,谁人不言此恨和古”;或写下愁之长,例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轻,例如李清照《武陵春》:“山壳双溪艋舟,有载一动许多恨”;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中考语文诗词阅读《相见欢》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词阅读《相见欢》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1b86e01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a7.png)
中考语文诗词阅读《相见欢》含答案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相见欢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8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写景,描写了夕阳、大地、长江,视野宽广,气魄宏大,苍凉沉郁。
B.下片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来抒发情感,词的格调由高亢激越变为舒缓平和。
C.“乱”字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散”字揭露出统治阶级无心抗敌的心理。
D.最后一句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悲慨无限。
82.同是“上西楼”,两首词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链接材料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莫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注】李煜,南唐后主,亡国之君。
此词为其亡国后被囚宋国时所作。
【答案】81.B 82.同:国破家亡的痛惜。
异:李煜抒发了孤独、寂寞之情;朱敦儒表达了渴望早日收复失地的愿望,以及对朝廷苟且偷安、不图恢复的愤慨。
【解析】8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B.“词的格调由高亢激越变为舒缓平和”表述有误。
“中原乱,簪缨散”是对国家破败现状的悲痛陈述,比较平缓,“几时收”是问句,带着悲愤,格调逐渐高昂,“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则悲痛至极,痛苦的情感达到高峰,故词的格调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故选B。
8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
根据朱词的《相见欢》中“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理解可知,这首词一开始写到词人在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的背景下,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的是亡国之痛。
下片直言国事,“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
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
作者要请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有关《相见欢》的古诗词鉴赏与答案
![有关《相见欢》的古诗词鉴赏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f0f3f60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7c.png)
有关《相见欢》的古诗词鉴赏与答案有关《相见欢》的古诗词鉴赏与答案相见欢 [南唐]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全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
2.描述“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所表现的意境。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多少悲欢离合,今夜又怎能不勾起人的离愁别恨呢?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怎能不产生“寂寞”之情?然而“寂寞”的又何止是梧桐?3.简述“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作用。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份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
4.请体会“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句中的“锁”字的妙处。
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然而“锁”住的又何止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得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
5.请体会“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的妙处。
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
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
荣华富贵已成过眼烟云,故国家园不堪回首,帝王江山亦毁于一旦。
阅历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
6.请体会“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中“别是”二字的妙处。
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恐怕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常人也难能体会。
《相见欢》阅读试题及答案
![《相见欢》阅读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e08c21c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fb.png)
《相见欢》阅读试题及答案
《相见欢》阅读试题及答案
一、默写
二、练习
1、本词作的作者是南唐亡国之君,史称,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
2、这首小令是南唐李后主降宋后所写,借以表达他的` 。
其感情基调是。
3、文中点明伤情的地点是,时间是,季节是。
4、这首词上片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景色?
5、词中写景简练而有序:一句是写仰望之景,一句是俯视之景。
6、月如钩是特定环境下的月景,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7、锁字是传神之笔,试赏析。
8、剪不断,理还乱有什么表达效果?现在人们常用这一比喻,有什么新意?
答案
1、李煜李后主千古词帝
2、亡国哀思凄婉
3、西楼台夜晚秋天
4、深秋月夜庭院的清幽景色
5、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
6、(1)从月的形状上看是残月,象征人事的缺憾,蕴寓着冷落凄清的感情;(2)从月所反映的时间上看,并非月圆团聚之时,为下文的离愁营造了气氛。
7、人间秋色,无所不在,如何能锁住,这是词人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的印象,被锁者,非清秋也,是指人。
8、暗用丝的千头万绪比喻离愁,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难解。
现在人们用这一比喻,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解决。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阅读答案及翻译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阅读答案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8fdc6d66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60.png)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阅读答案及翻译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做一些阅读题,这时最离不开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是我们解答阅读题的金钥匙。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可以有效帮助到我们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阅读答案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见欢李煜①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注①:此词作于公元975年,南唐灭亡,李煜被俘北上,囚禁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二年多。
(1)赏析“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两句。
(4分)(2)“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1)(4分)写出林花迅速凋谢后的残春景象;(2分)表达作者对人生易逝的伤感。
(2分)评分标准:手法准确,分析意思对即可。
其他答法,酌情给分。
(2)(4分)人生愁恨与无边际的水一样长久;(2分)体现出人生愁恨的长久性和普遍性。
(2分)评分标准:手法准确,分析意思对即可。
其他答法,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树林间的红花已经凋谢,花开花落,才有几时,实在是去得太匆忙了。
也是无可奈何啊,花儿怎么能经得起那凄风寒雨昼夜摧残呢?飘落遍地的红花,被雨水淋过,像是美人双颊上的胭脂在和着泪水流淌。
花儿和怜花人相互留恋,如醉如痴,什么时候才能再重逢呢?人生从来就是令人怨恨的事情太多,就像那东逝的江水,不休不止,永无尽头。
简析《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
此词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它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表面上是伤春咏别,实质上是抒写“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深切悲慨。
这种悲慨不仅是抒写一己的失意情怀,而且是涵盖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种融汇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
赏析南唐后主的这种词,都是短幅的小令,况且明白如话,不待讲析,自然易晓。
他所“依靠”的,不是粉饰装做,扭捏以为态,雕琢以为工,这些在他都无意为之;所凭的只是一片强烈直爽的情性。
李煜《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李煜《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9c8f9aa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e0.png)
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相见欢李煜①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注①:此词作于公元975年,南唐灭亡,李煜被俘北上,囚禁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二年多。
(1)赏析“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两句。
(4分)(2)“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1)(4分)写出林花迅速凋谢后的残春景象;(2分)表达作者对人生易逝的伤感。
(2分)评分标准:手法准确,分析意思对即可。
其他答法,酌情给分。
(2)(4分)人生愁恨与无边际的水一样长久;(2分)体现出人生愁恨的长久性和普遍性。
(2分)评分标准:手法准确,分析意思对即可。
其他答法,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树林间的红花已经凋谢,花开花落,才有几时,实在是去得太匆忙了。
也是无可奈何啊,花儿怎么能经得起那凄风寒雨昼夜摧残呢?飘落遍地的红花,被雨水淋过,像是美人双颊上的胭脂在和着泪水流淌。
花儿和怜花人相互留恋,如醉如痴,什么时候才能再重逢呢?人生从来就是令人怨恨的事情太多,就像那东逝的江水,不休不止,永无尽头。
简析《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
此词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它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表面上是伤春咏别,实质上是抒写“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深切悲慨。
这种悲慨不仅是抒写一己的失意情怀,而且是涵盖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种融汇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阅读答案及翻译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阅读答案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aae77943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85.png)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阅读答案及翻译《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阅读答案及翻译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做一些阅读题,这时最离不开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是我们解答阅读题的金钥匙。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可以有效帮助到我们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阅读答案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见欢李煜①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注①:此词作于公元975年,南唐灭亡,李煜被俘北上,囚禁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二年多。
(1)赏析“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两句。
(4分)(2)“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1)(4分)写出林花迅速凋谢后的残春景象;(2分)表达作者对人生易逝的伤感。
(2分)评分标准:手法准确,分析意思对即可。
其他答法,酌情给分。
(2)(4分)人生愁恨与无边际的水一样长久;(2分)体现出人生愁恨的长久性和普遍性。
(2分)评分标准:手法准确,分析意思对即可。
其他答法,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树林间的红花已经凋谢,花开花落,才有几时,实在是去得太匆忙了。
也是无可奈何啊,花儿怎么能经得起那凄风寒雨昼夜摧残呢?飘落遍地的红花,被雨水淋过,像是美人双颊上的胭脂在和着泪水流淌。
花儿和怜花人相互留恋,如醉如痴,什么时候才能再重逢呢?人生从来就是令人怨恨的事情太多,就像那东逝的江水,不休不止,永无尽头。
简析《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
此词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它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表面上是伤春咏别,实质上是抒写“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深切悲慨。
这种悲慨不仅是抒写一己的失意情怀,而且是涵盖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种融汇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
赏析南唐后主的这种词,都是短幅的小令,况且明白如话,不待讲析,自然易晓。
《相见欢 李煜》阅读答案
![《相见欢 李煜》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dab5221524de518974b7d31.png)
《相见欢李煜》阅读答案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无言独上西楼”句中“独”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结合全词理解“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中“一番滋味”的具体含义。
(3)“锁“在句中的意思是指( )(2分)A.锁头B.金锁C.锁住D.开锁(4)下面对《相见欢》一词的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上阕写景,西楼、月色、梧桐、深院、清秋,画面冷寂。
B.“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句,写栽着梧桐树的院落很寂静,渲染了清秋气氛。
C.下阕转入抒怀,写出了作者隐忧生活中难以排遣的感情。
D.全词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形象化,抒发了作者离乡去国之苦。
(5)这首词上片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景色?(1分)(6)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参考答案:(5)深秋月夜庭院的清幽景色(意近即可)。
(1分)(6)表达了作者作为亡国之君的哀之痛、思之切(意近即可,答成亡国哀思得全分)。
(2分)6.上阕描绘了怎样一个环境?这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离愁”只可意会很难言传,而作者却把“离愁”写的形象、可感,读之不禁让人产生同样深切的感受。
请结合下阕内容,简要分作者是如何深切的描绘“离愁”的?(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6、描绘了孤寂、凄凉的环境(1分);作者当时心境是孤独、寂寞、哀伤的(1分)。
7、“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一句比喻的修辞,把丝比作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体化;“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从味觉的角度写愁,写出了愁在心中的具体感受。
(2分)。
李煜《相见欢》阅读答案附赏析
![李煜《相见欢》阅读答案附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0911f5c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95.png)
李煜《相见欢》阅读答案附赏析【阅读理解题目】: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词中表明诗人离别之苦的句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2)词中表明诗人孤独寂寞的句子:无言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3)李煜的《相见欢》中用巧妙的比喻写“愁”的句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4)赏析下列两句词句。
①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答]“无言”而又“独上”,使人看到一个孑然一身,“斯人独憔悴”的孤影。
连月也不是圆月,而是残缺之月。
这是仰望之景,天空之景,是使人愁上添愁的景。
②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答]以丝喻相思,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
(5)词中写景简练而有序,写仰望之景的句子是:月如钩,写俯视之景的句子是: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6)“剪不断,理还乱”现在人们常用这一比喻来比喻什么?[答]比喻人内心的烦乱,或某些事物难以解决。
(7)“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如何理解其中的“滋味”?[答]“滋味”是讲不出,说不清的极其复杂的真实感受,实是饱含辛酸,极其沉痛的伤心之语。
【问题】(1)“无言独上西楼”句中“独”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结合全词理解“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中“一番滋味”的具体含义。
【参考答案】:(1)孤独寂寞(2)离愁别恨,亡国之愁。
(3分,其中(1)题1分,(2)题2分,言之有理即可。
)【问题】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2.试从表现手法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这种感情的?(2分)【参考答案】:1.故国之思、亡国之痛。
2、比喻和情景交融。
【问题】3.词的上阙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上阙的内容进行分析。
答:上阙写尽了作者的凄惋之情。
“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
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见欢李煜赏析_《【相见欢】李煜》诗歌阅
读答案
《【相见欢】李煜》诗歌阅读答案
【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一个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天边月形如勾,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在这清寒的秋夜,院子里深锁著梧桐,也锁住了寂寞。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心中的思绪,想要减断,却怎样也减不断,想好好梳理,却更加的杂乱,这样的离异思念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写作背景:李煜,五代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
这首小令写于后主被掳之后,以一个丧国的君主而言,内心的苦楚与怅惘,时时刻刻如影随形,这期间他写下了许多小令,每一首都如泣如诉地述说着他心中的孤独、苦闷、哀愁和悔恨,其中《相见欢》是他小令中最为凄婉的作品。
《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中写道“此词最凄婉,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
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
上片写庭院中的清幽景色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
此句运用了白描,短短六个字就使得李后主愁恨满怀,踽踽独行的形象跃然纸上。
他登上西楼,举头望去,只见新月如钩,钩起一串旧恨新愁;低头看桐荫深锁,锁
住了满院清秋。
凄凉的景物中,蕴含着深深的愁恨,景中有情,情溢景外。
此所谓“无声胜有声”,此种无言之哀,胜于痛哭流涕。
下片抒发诗人的离愁。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以丝缕喻愁思,将千丝万缕、纷繁难解的离愁以及那说不清、道不明、挥不去的滋味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这样贴切的比喻,将复杂的感情具体化、形象化了,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造就了脍炙人口的词句。
末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写出了李煜对愁的体验与感受。
“别是”,就是不同于一般。
以滋味喻愁,荣华富贵已成过眼烟云,故国家园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毁于一旦,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只能让它始终围绕在心上久驱不散。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
统观全文,说的全是白话,自然率真,和血和泪,艺术造诣,居上上乘。
词以情胜,造就了不朽之词作。
1.赏析“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锁”字的妙处
被“锁”者实非“清秋”,亦人也。
被锁在深院中的人,悲愁无尽,只有靖冷的秋天相对,怎么不感到寂寞。
形象地展现了诗人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
2从不同角度赏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
内容:剪又剪不断,理了仍然乱,是紧紧缠绕人的离愁。
唉!别是一种滋味压在我的心头。
修辞:运用比喻。
用丝缕来比喻愁思,写出了愁思之纷繁和难以解开。
情感:写出了难以排解的愁思,表达了孤寂忧愁之感。
新意:现在人们用来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解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