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脑膜炎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可不典型
40
细菌学检查
直接涂片: 皮肤淤点、脑脊液可找到病原体
细菌培养: 取皮肤瘀点组织液、血、脑脊液、 鼻咽拭子等标本培养
41
免疫学检查
特异性抗原的检测 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PCR法检测脑膜炎球菌DNA
42
七、诊断和鉴别诊断
43
(一)诊断
流行季节,当地有本病发生及流行 突起高热、头痛、呕吐等症状 皮肤黏膜有瘀点,瘀斑 有脑膜刺激征 末梢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显著升高 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 确诊有赖于病原菌的检查
25
普通型
是最常见类型 占症状明显病例的90%以上 临床经过有前驱期、败血症期、
脑膜炎期及恢复期四个阶段
26
普通型流脑的临床表现
27
前驱期(上呼吸道感染期) •部分病人有低热、咽痛、 咳嗽等症状 • 持续1~2d
28
败血症期
毒血症症状 皮肤黏膜瘀点
29
双下肢出血斑块
30
大城市散发为主 中小城市及城镇发病率高 偏僻山区农村可引起局部暴发流行
季节性: 多在冬春两季,2~4月份为高峰
周期性: 每3~5年小流行,8~10年大流行
12
流行病学
13
我国流行情况 1938 1948 1959 1967 1977
14
我国流行情况
病死率一直位于法定传染病的第5~6位 1984年儿童注射A群Nm荚膜多糖菌苗 90年代,疫情在1/10万以下的水平 至2000年,疫情在0.2/10万以下的水平 2004年疫情略有上升,为0.2001/10万 2005年与2004年相似
败血症期
主要病变是血管内皮损害 皮肤黏膜局灶性出血 肺、心、胃肠道及肾上腺皮质等脏器
可有广泛出血
18
脑膜炎期
主要病变在软脑膜和蛛网膜 可见脑膜血管充血、炎症水肿 颅底部炎症、粘连可出现颅神经损害
19
蛛网膜血管高度扩张充血,蛛网膜下腔充满大量炎性渗出物
20
暴发性脑膜炎
病变主要在脑实质脑组织 充血、出血、水肿 严重者发生 脑疝 慢性病人可发生脑积水
休克型 脑膜脑炎型 混合型
34
休克型
起病急骤,发展快,24h内迅速 出现循环衰竭
瘀点迅速扩展融合成大片状 易发生DIC 脑膜刺激征不明显 脑脊液仅细胞数轻度增多
35
脑膜脑炎型
起病急,高热、皮肤瘀点 主要特征是脑实质损害和颅内高压
36
混合型
以上两型先后或同时出现 病情更凶险,病死率极高
15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16
Neisseria meningitidis
发 免疫力强 病 隐性感染者
鼻咽部 免疫力弱
无症状带菌者
机
免疫力低下 细菌毒力较强
制
菌血症
示 意 皮肤
细菌毒力强 内毒素
败血症
感染性休克
图
瘀点 瘀斑
心内膜
脑脊髓膜
百度文库
化脓性 炎症
心内膜炎
脑膜炎
关节 关节炎
酸中毒 DIC
17
(二)病理解剖
(一)普通型流脑的治疗
一般治疗
44
(二)鉴别诊断
需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 其他细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 隐球菌性脑膜炎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45
八、预后
• 普通型:早期诊断,合理治疗,预 后良好
• 暴发型:尤其是脑膜脑炎型与混 合型预后差,病死率高
• 2岁以下幼儿及高龄患者预后亦差
46
九、治疗
47
37
五 、 并发症与后遗症
并发症:
继发感染及病灶迁徒
后遗症:
因脑及周围组织粘连引起
38
六、实验室检查
39
血象:
白细胞总数达20×109/L以上 中性粒细胞显著升高
脑脊液:
压力显著升高 混浊、呈化脓性改变 有核细胞数高,蛋白含量增高 糖和氯化物减少 病程早期或休克型脑脊液改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
1
概述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 简称 流脑)是由奈瑟脑膜炎球菌 (Neisseria meningitidis)经呼 吸道传播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
2
好发于冬春季,儿童与青少年多见 主要临床特征:
脑膜炎期:
毒血症状:寒战、高热 中枢神经系统表现:
- 头痛、呕吐、烦燥
- 神志淡漠或嗜睡 - 脑膜刺激征阳性
31
恢复期
症状好转,体征消失 约10%病人可出现口唇疱疹
32
恢复期口唇疱疹
33
暴发型
以儿童多见 起病急骤,病势凶险,病死率高 抢救不及时可在24h内死亡 临床分为三型
21
四、临床表现
22
潜伏期:
1~10d,一般为1~2d 临床分型:
按病情轻重分为不同临床类型
• 轻型 • 普通型 • 暴发型
23
轻型
临床表现不典型
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皮肤黏膜可见少许出血点 无脑膜刺激征或不明显 脑脊液基本正常 咽拭子可培养出病原菌
24
下 肢 皮 肤 出 血 点
5
血清群:
有A、B、C、D、E、X、Y、Z、 W135、H、I、 K、L等13个群
A、B、C群最常见, 近30多年来我国流行一直以A群为主
6
培养特性: 专性需氧,常用巧克力色血 琼脂平板培养
抵抗力: 在外界抵抗力很弱
致病性: 细菌裂解释放的内毒素是主要致 病 因素 。
7
二、流行病学
8
(一)传染源
带菌者和病人 潜伏期末和发病期均有传染性 传染期<10d 带菌者意义更大
(二)传播途径
主要经呼吸道传播
9
(三)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少年儿童发病率高 感染后对本群病菌产生持久免疫力
10
脑膜炎双球菌的感染类型
11
(四)流行特征
地区性: 全国各地均有本病发生
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 皮肤黏膜瘀点和脑膜刺激征 严重者有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 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 结膜、关节、心包、 呼吸道、泌尿
生殖系
3
一、病原学-脑膜炎球菌
形态学特征:
属奈瑟菌属,革兰染 色阴性
菌体呈肾形或豆形 凹面相对成双排列 或4个相连
4
仅存于人体 可从带菌者鼻咽部及病人皮肤 瘀点、血液、脑脊液中检出 该菌多在中性粒细胞内 在体外能产生自溶酶
40
细菌学检查
直接涂片: 皮肤淤点、脑脊液可找到病原体
细菌培养: 取皮肤瘀点组织液、血、脑脊液、 鼻咽拭子等标本培养
41
免疫学检查
特异性抗原的检测 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PCR法检测脑膜炎球菌DNA
42
七、诊断和鉴别诊断
43
(一)诊断
流行季节,当地有本病发生及流行 突起高热、头痛、呕吐等症状 皮肤黏膜有瘀点,瘀斑 有脑膜刺激征 末梢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显著升高 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 确诊有赖于病原菌的检查
25
普通型
是最常见类型 占症状明显病例的90%以上 临床经过有前驱期、败血症期、
脑膜炎期及恢复期四个阶段
26
普通型流脑的临床表现
27
前驱期(上呼吸道感染期) •部分病人有低热、咽痛、 咳嗽等症状 • 持续1~2d
28
败血症期
毒血症症状 皮肤黏膜瘀点
29
双下肢出血斑块
30
大城市散发为主 中小城市及城镇发病率高 偏僻山区农村可引起局部暴发流行
季节性: 多在冬春两季,2~4月份为高峰
周期性: 每3~5年小流行,8~10年大流行
12
流行病学
13
我国流行情况 1938 1948 1959 1967 1977
14
我国流行情况
病死率一直位于法定传染病的第5~6位 1984年儿童注射A群Nm荚膜多糖菌苗 90年代,疫情在1/10万以下的水平 至2000年,疫情在0.2/10万以下的水平 2004年疫情略有上升,为0.2001/10万 2005年与2004年相似
败血症期
主要病变是血管内皮损害 皮肤黏膜局灶性出血 肺、心、胃肠道及肾上腺皮质等脏器
可有广泛出血
18
脑膜炎期
主要病变在软脑膜和蛛网膜 可见脑膜血管充血、炎症水肿 颅底部炎症、粘连可出现颅神经损害
19
蛛网膜血管高度扩张充血,蛛网膜下腔充满大量炎性渗出物
20
暴发性脑膜炎
病变主要在脑实质脑组织 充血、出血、水肿 严重者发生 脑疝 慢性病人可发生脑积水
休克型 脑膜脑炎型 混合型
34
休克型
起病急骤,发展快,24h内迅速 出现循环衰竭
瘀点迅速扩展融合成大片状 易发生DIC 脑膜刺激征不明显 脑脊液仅细胞数轻度增多
35
脑膜脑炎型
起病急,高热、皮肤瘀点 主要特征是脑实质损害和颅内高压
36
混合型
以上两型先后或同时出现 病情更凶险,病死率极高
15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16
Neisseria meningitidis
发 免疫力强 病 隐性感染者
鼻咽部 免疫力弱
无症状带菌者
机
免疫力低下 细菌毒力较强
制
菌血症
示 意 皮肤
细菌毒力强 内毒素
败血症
感染性休克
图
瘀点 瘀斑
心内膜
脑脊髓膜
百度文库
化脓性 炎症
心内膜炎
脑膜炎
关节 关节炎
酸中毒 DIC
17
(二)病理解剖
(一)普通型流脑的治疗
一般治疗
44
(二)鉴别诊断
需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 其他细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 隐球菌性脑膜炎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45
八、预后
• 普通型:早期诊断,合理治疗,预 后良好
• 暴发型:尤其是脑膜脑炎型与混 合型预后差,病死率高
• 2岁以下幼儿及高龄患者预后亦差
46
九、治疗
47
37
五 、 并发症与后遗症
并发症:
继发感染及病灶迁徒
后遗症:
因脑及周围组织粘连引起
38
六、实验室检查
39
血象:
白细胞总数达20×109/L以上 中性粒细胞显著升高
脑脊液:
压力显著升高 混浊、呈化脓性改变 有核细胞数高,蛋白含量增高 糖和氯化物减少 病程早期或休克型脑脊液改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
1
概述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 简称 流脑)是由奈瑟脑膜炎球菌 (Neisseria meningitidis)经呼 吸道传播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
2
好发于冬春季,儿童与青少年多见 主要临床特征:
脑膜炎期:
毒血症状:寒战、高热 中枢神经系统表现:
- 头痛、呕吐、烦燥
- 神志淡漠或嗜睡 - 脑膜刺激征阳性
31
恢复期
症状好转,体征消失 约10%病人可出现口唇疱疹
32
恢复期口唇疱疹
33
暴发型
以儿童多见 起病急骤,病势凶险,病死率高 抢救不及时可在24h内死亡 临床分为三型
21
四、临床表现
22
潜伏期:
1~10d,一般为1~2d 临床分型:
按病情轻重分为不同临床类型
• 轻型 • 普通型 • 暴发型
23
轻型
临床表现不典型
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皮肤黏膜可见少许出血点 无脑膜刺激征或不明显 脑脊液基本正常 咽拭子可培养出病原菌
24
下 肢 皮 肤 出 血 点
5
血清群:
有A、B、C、D、E、X、Y、Z、 W135、H、I、 K、L等13个群
A、B、C群最常见, 近30多年来我国流行一直以A群为主
6
培养特性: 专性需氧,常用巧克力色血 琼脂平板培养
抵抗力: 在外界抵抗力很弱
致病性: 细菌裂解释放的内毒素是主要致 病 因素 。
7
二、流行病学
8
(一)传染源
带菌者和病人 潜伏期末和发病期均有传染性 传染期<10d 带菌者意义更大
(二)传播途径
主要经呼吸道传播
9
(三)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少年儿童发病率高 感染后对本群病菌产生持久免疫力
10
脑膜炎双球菌的感染类型
11
(四)流行特征
地区性: 全国各地均有本病发生
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 皮肤黏膜瘀点和脑膜刺激征 严重者有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 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 结膜、关节、心包、 呼吸道、泌尿
生殖系
3
一、病原学-脑膜炎球菌
形态学特征:
属奈瑟菌属,革兰染 色阴性
菌体呈肾形或豆形 凹面相对成双排列 或4个相连
4
仅存于人体 可从带菌者鼻咽部及病人皮肤 瘀点、血液、脑脊液中检出 该菌多在中性粒细胞内 在体外能产生自溶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