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怀远课件

合集下载

《望月怀远》教学课件

《望月怀远》教学课件

四、诗歌小结 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由望月 引起相思,竟彻夜不眠,月光是引起 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诗人 通过写主人公的动作抒写怀念远方之 人的。 全诗意境雄浑阔大,语言形象真 切,感情真挚,情与景有机地交融在 一起。
合作探究5:整首诗是如何扣住“望”和 “怀”来写景抒情的?试结合诗句分析。
首联:第一句望月,第二句引发怀远之情。 颔联:望着这样一个漫长的月夜,不禁心生其“怨”, “怨”更因怀远。 颈联:“怜”也是由“望”而生,和“露滋”均暗含“望 月怀远”,以上两联写出了通宵望月而怀相思之苦。 尾联:望月而生暇思,“赠”月不成,还寝求梦,在梦里 与远人相会,传达深切的思念之情。
合作探究1 :
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乃千古名 句,好在哪里?“生”字好在哪里?
“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 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 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 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 月”。
“生”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 感。
【初读诗歌,理解内容】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月华如此美好,光彩照人,诗人不由得 吹灭烛光,披衣踱出房间,凝神望月, 而这一轮明月,竟是如此撩人思绪,诗 人不禁久久伫立,直到露水沾湿了衣服 才知夜深。
【初读诗歌,理解内】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月光是如此皎洁,伸出手去,满手皆是,可 是却无法送给对方以表相思,只好回房就寝 ,希望在梦中相会。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诵读诗歌,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学习作者扣住“望”和“怀”写景抒情的写作特色 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想象力,欣赏诗歌雄浑壮阔的意境美

原创精品课件 望月怀远

原创精品课件 望月怀远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流露诗 人的怎样的感情?
• 诗人披衣出户,陶醉在月色中,却 忽然想到月光虽美,但不能采撷以 赠远方佳人,倒不如回屋,寻个美 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全诗意 境优美,此中可见诗人美丽的期盼, 同时因无法相见,产生的怅惘和失 意。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尾联写月光是如此皎洁,伸出手去, 满手皆是,可是却无法送给对方以表相思, 只好回房就寝,希望在梦中相会。此联构 思精巧,意境幽清,并化用古人诗句,写 出了诗人的怅惘和失意。 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有句“照之 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南朝陶弘景《答 齐高帝诏问山中何所有》有句“山中何所 有?岭上多白云。 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知人论事:
• 张九龄:唐玄宗开元 时宰相。韶州曲江 (今广东韶关)人。 一名博物,字子寿。 其文才为宰相张说器 重。733年为相。李 林甫更进谗言,迁九 龄为尚书右丞相,罢 知政事。不久又贬为 荆州长史。740年卒。
玄宗欲以范阳(今北京) 节度使张守为相,以朔方(今 宁夏灵武南)节度使牛仙客为 尚书,九龄都反对,玄宗不悦, 李林甫更进谗言,迁九龄为尚 书右丞相,罢知政事。不久又 因他荐举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弹 劾牛仙客,触怒玄宗,贬为荆 州长史。二十八年卒。初,安 禄山讨奚、契丹,战败,被执 送京师。九龄主张按军法处以 极刑,玄宗不从。及安禄山反, 玄宗奔蜀,思及此事,为之流 涕,遣使至曲江祭九龄。九龄 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 逸。有《曲江集》20卷传世。
赏析“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三四两句,以“怨”字为中心, 以“竟夕”呼应“遥夜”,上承开 头两句。终夜相思不能入睡,于是 灭烛披衣,步出门庭,这皎洁的明 月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更难以入 睡。 赏析“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夜已深,露已降,衣服已被润湿了。 一个“滋”字不仅有润湿之意,还有 愁思滋生不已的意思。

望月怀远_教学ppt

望月怀远_教学ppt

二读诗歌 体会感情
思考:本诗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明确:由题目“望月怀远”可见是 借助月亮怀念远方的亲人,表达 思念之情。
三读诗歌 品味语言
思考: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乃 千古名句,它好在哪里?“生”字好在哪里?
明确:‚生‛在此可诠释为‚生出‛. 今夜的水月以大 海为媒介,“合则生‛.月共潮生之后,月便具有了生命, “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自 此江月便相伴相随,形影不离,尽性展示海上明月的美和 情趣.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 一个‚共‛字使句子具有两层含义: 一是诗人与远在天涯的伊人共此一轮明月;二是融 融月光洒满人间,天下离人此时都在望月怀远。一下子 把自己的怀远之情与天下人共通的怀远之情融合在一起, 情景交融,感情真挚,不仅形成诗歌内容的不确定性, 还产生一种含蓄蕴藉之美。
赏析(二)
开头两句,诗人故意营造出一种松弛宁静的气氛:没有战 事,戍楼独坐,夕阳西下,晚风轻拂。但这是边境上特有 的暂时的平静,静谧中潜伏着肃杀和紧张。在这样的情景 下,战士想家是极自然的。于是接下去写他吹起笛子,吹 的是寄托着“伤离别”之情的《关山月》曲调。通过笛声, 我们已体察到这位战士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末句却从侧 面写来:不直说战士对妻子的思念有多苦多切,而说他想 到妻子在万里之外因为挂念自己而忧愁伤心,夫妻两人对 长久的别离、无望的等待都同样地无可奈何。这就把广大 守边战士的苦闷心情典型地表达出来,并取得了令人感动 和同情的艺术效果。
曲笔抒情
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曲笔抒情,虚写征人离乡,妻子无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妻子无法消除的思
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交融在 一起了,使全诗神韵飞腾,更能打动人。

《望月怀远张九龄》课件

《望月怀远张九龄》课件
起伏变化的手法,使诗歌情感跌 宕起伏,引人入胜。
结尾含蓄
张九龄的诗歌结尾往往含蓄深远,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如“不 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让人感受到诗人深深的思念和无奈。
05 《望月怀远》的影响与评价
后世评价
总结词:高度评价
详细描述:后世对《望月怀远》的评价极高,认为这首诗情感深沉,意境高远, 是张九龄的代表作之一。
海上丝绸之路
张九龄作为岭南人,对海上的贸易和 文化交流有着深厚的兴趣。
个人境遇
张九龄的仕途经历
他曾任左拾遗、秘书监等职,后 因与权臣李林甫不合而受到排挤

家庭状况
张九龄的家庭背景优越,从小受 过严格的上等教育。
人生观和价值观
张九龄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 人,他的诗词中充满了对人生和
社会的思考。
诗词风格
诗词主题解析
总结词
主题解析是对诗词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进行深入理解,探究 其社会意义和人文价值。
详细描述
首先,要分析《望月怀远》的主题和思想,探究其深层含义 。其次,要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探究其对 诗词主题的影响。最后,总结诗人的思想和观点,以及其对 后世的影响和启示。
04 《望月怀远》的艺术特色
语言特色
简洁明快
张九龄的诗歌语言简练,不事雕琢,直抒胸臆,意蕴深远。
自然流畅
他的诗歌语言自然流畅,不刻意追求华丽词藻,而是以平实自然的 语言表达深沉的情感。
形象生动
张九龄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来 表达内心感受。
修辞手法
比喻
张九龄在《望月怀远》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手法,如“海 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将月亮比喻为海上的明珠,形 象生动地描绘出月夜的美景。

望月怀远实用ppt课件

望月怀远实用ppt课件
1


张怀
九 龄

2
3
4
5
6
通过明月寄托相思的诗句
“隔千里兮共明月”——南朝·宋 谢庄《月赋》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 头》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 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 君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7
14
15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1、“海上生明月”展示了怎样的境界?
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看起
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
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
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
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
2、“生”字好在哪里?
“生”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
象,富有动感。与张若虚有着异曲同工之
眠,由难眠而怨长夜的种种动作过程,包含着有
情人的主观感情色彩。这一声“怨遥夜 ”,包
孕着多么深沉的感情!
18
写景抒情
全诗句句扣住“望月”的景色,表达
出“怀远”的情感。因望而怀,寓怀于望。
开头一句意境雄浑阔大,起势遥远,没
有写“望月”,但望的神情隐约可见,
“天涯”二字接得自然,照应到了“远”,
而暗示了“怀” 。三、四两句承接前两句
9
10
11
12

披衣觉露滋, 披衣起床出屋,露水沾湿衣衫
不可,
不能
不堪盈手赠,
我不能手捧银光赠给你。
满手

【高中语文】望月怀远ppt精品课件19

【高中语文】望月怀远ppt精品课件19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 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望月怀远 张九龄 ▲赏析尾联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1、作者面对月光产生了一种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什么样的愿望?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盈手赠:赠给远人。月光是如此的恬静柔和,非常 可爱,于是生出希望掬一捧月色献给远人的愿望。
(柳永《雨霖铃》)“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 继《枫桥夜泊》)
4、时空永恒之叹:“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李白《把酒问月》)“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这是抒写怀念远方之人的诗作。 月夜独处,最易牵动对远方之人的思 念。诗歌从“天涯共此时”的明月到 “不堪盈手赠”的明月,以明月作媒 介,寄托了对远人的思念。
情与景的完美结合形成清丽而深远的意境。诗 中通过描绘人物的动作和细节传达情思,构思 巧妙。全诗紧紧围绕“望月”而展开,从望月 写到怀人,从灭烛写到披衣,由室内写到室外, 又由室外回到室内,从月升写到月沉,由相思 写到入梦。由景入情,情景相生。
▲盛唐诗概述(一)
盛唐诗歌就时间上来说,是指开元、天 宝至大历初年的诗歌。就诗歌特征来说,主 要是指盛唐诗人所创作的具有昂扬雄浑、阔 大恢宏的盛唐气象的诗歌。所谓“声律风骨 兼备”是就这一时期的诗歌内容和形式而言 的。盛唐诗歌的声律完备主要是指律诗体裁 的成熟和普及,诗人们已经能娴熟地使用这 一体裁表情达意并且将它发挥到了极致(杜甫 是典型代表)。古体与律诗的截然划分,以及 歌行与绝句的兴盛,都是盛唐诗歌达到高潮 的标志。
▲理解全诗大意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望月怀远 (1)PPT课件

望月怀远 (1)PPT课件

三读诗歌 品味语言
思考: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写我因相 思而彻夜难眠,就披上衣服起身四处寻觅。这时有 何感受呢?“怜”有何意味?“露滋”又有何意味?
明确: ⑴整夜相思不能入睡,怪谁呢?是屋里烛光太耀眼了
吗?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可光线还是那么明 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 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 ⑵“怜”应有怜爱之意。 ⑶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 裳。“滋”指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 滋”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
三பைடு நூலகம்诗歌 品味语言
思考: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不堪盈手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不能把可爱的月光赠给远人,那怎么办呢? “梦”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 ⑴月光是如此的柔和恬静,非常可爱,“我”
生发出希望掬一捧月色献给远人的愿望。 ⑵然而皎洁的月光“照之有余晖,揽之不盈
手”,既然现实中不能与远人相见,那就 回到卧榻上,睡觉吧。 ⑶在梦里也能与远人相会啊。 ⑷表达了深切的思念之情。
整体感知
这首诗抒发了对远方亲人的怀 念之情。月夜独处,最易牵动 对远方之人的思念。诗歌从 “天涯共此时”的明月到“不 堪盈手赠”的明月,以明月作 媒介,寄托了对远人的思念。
高考题型训练:结合全诗,找出颔
联中你认为用得最妙的一个字,并解析。
❖怨: ① “怨”是“怨恨,埋怨”的意思。
②多情人怨恨着这漫漫的长夜,对 月相思而彻夜不得入眠。
③这里写出多情人由怀远而苦思, 由苦思而难眠,由难眠而怨长夜的种 种连锁动作过程,充分说明相思之苦 ,表达诗人怀远之情。
【总结主旨】
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由望月引 起相思,竟彻夜不眠,月光是引起相思 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所以诗中处 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远,把月写得 那样柔情,把情写得那样执着,缠绵而 不感伤。

望月怀远 课件 (完美版)(共14张PPT)

望月怀远 课件 (完美版)(共14张PPT)

一、从所积累的有关月的诗句中选择一恰当 的填在下边横线上。
1、同是长空的月,老杜发出了“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的感慨;李白则月下独饮,
举杯相邀,有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的慰藉;而王维却有一番“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 的清静恬远之情。 2、徜徉于诗海中,我感受到了柳永“杨柳岸,
晓风残月 ”的婉约;苏轼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的彻悟。
二、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
烘托孤苦的情怀。
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三、以月渲染清幽气氛, 烘托悠闲自在பைடு நூலகம்情怀。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鸣》
初步体会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 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 还寝梦佳期。
诗人描绘了什 么样的画面?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
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
还寝梦佳期。
你 认 为 哪 一 句 写 得 最 好?
理解主旨, 再读诗歌
这首诗写景
抒情并举,情 景交融,抒写 了对远方的人 深挚的思念之 情,情真意切, 感人至深。
一、以月寄托相思之情,
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2、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望月怀远ppt实用课件10 通用

望月怀远ppt实用课件10 通用
学习目标
1、情与景的完美结合,清丽而 深远的意境。
2、关于“月”的意象
作者介 绍
张九龄:一名博物,字子寿,韶 州曲江人,唐中宗景龙年间进士,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 任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为中书 令.他是创作丰富的诗人,明人胡 震亨评他的诗为“含清拔于绮绘 之中,寓神俊于庄严之内”。
望月懷遠
• • • • • • • •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 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 披一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 還寢夢佳期。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 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 还寝梦佳期。
注释: 遥夜:长夜 竟夕:整个晚 怜:珍惜 滋:滋润 不堪:不能 盈手:满手, 谓把月 抓在手 佳期:指聚首 时候
衬托
艺术手法赏 析
“披衣觉露滋”中的“滋”用得很好, 衣服湿了,说明自己站在外面的时间 很长了,此处用了反衬的手法形象地 写出自己的凝神而相思难抑的情形。
情景相生
艺术手法赏 析
情与景完美结合,营造了清丽而深远的 意境。诗中通过描绘人物的动作和细节 传达情思,构思巧妙。全诗围绕“望月” 而展开,从望月写到怀人,从灭炷写到 披衣,由室内写到室外,又由室外回到 室内,从月升写到月沉,由相思写到入 梦。由景入情,情景相生。
四、合——团聚、团圆
结语 在浩瀚的唐宋诗词里,众位诗词巨 匠将自己对理想的讴歌,对未来的 向往,对爱情的礼赞,对生命的叹 息,对命运的无奈都融入月的世界 里,在月光笼罩下倾诉一腔情怀。 不论是悲、欢、离、合,都融入朗 朗的明月,在物我合一中达到灵魂 的飞升,以至于今天的我们读来仍 余韵袅袅,荡气回肠……
其他望月怀人诗

《望月怀远》上课课件

《望月怀远》上课课件
望月怀远
唐 张九龄
唐,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 唐中宗初年进士。 唐玄宗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 章事、中书令,是唐朝有名的贤相。 后为李林甫所谮zèn,罢相。
唐玄宗开元年间,张九龄在 朝中任宰相。遭奸相李林甫诽谤 排挤后,罢相。 《望月怀远》作于张九龄遭 贬以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主题:本诗首句写“望月”,次 句写“怀远”,然后具体描绘了 彻夜难眠的情境;结尾抒发了对 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1、本诗由景入情的是: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首联如何紧扣诗题“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紧扣“望月”,“天涯共此时” 紧扣“怀远”,这两句由景入情,表达了诗 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3、理解“共此时”。 “共此时”的有诗人,也有远方的亲人。彼 此因不能相见而共赏一轮圆月,借月寄相 思。
多情的人,指自己
长夜
整夜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多情人的人怨恨长夜漫漫无法入眠, 整整一夜后,思念之情更加强烈。
披灭 衣烛 觉怜 露光 滋满 。,

披熄 衣灭 起蜡 身烛 ,, 露爱 水这 沾满 湿屋 衣月 衫光 。,
不能
满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月华虽好但是不能手捧相赠, 还是回到梦中与”。 这两句意境雄浑开阔,看起来平淡无奇, 没有奇特的字眼,没有绚丽的色彩,脱 口而出,有一种浑然天成的气象。 5、简析“月”的作用。 这是一首望月怀人诗,由望月引起相思 而彻夜难眠,月既是引起相思的原因, 又是相思的见证。

望月怀远张九龄课件

望月怀远张九龄课件

《望洞庭》等山水诗作
总结词
《望洞庭》等山水诗作展现了张九龄对自然风光的敏锐感受和细腻描绘。
详细描述
《望洞庭》是张九龄的山水诗代表作之一,诗人通过对洞庭湖美景的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叹和对隐逸生活 的向往。此外,张九龄还有许多其他山水诗作,如《登望楚山》、《初发道州》等,这些诗篇都以清新淡雅的笔 触,描绘出了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张九龄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01
文学典范
张九龄的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文学造诣,对后世的文
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人学习和模仿的典范。
02
启发创作思路
张九龄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形式上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也在内容
、意境和思想上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启示和灵感。
03
文化传承
张九龄的作品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诗歌作品对中华文化的
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九龄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价值
1 2 3
文化瑰宝
张九龄的诗歌作品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他的作 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中 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财富。
文化交流的使者
张九龄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广为流传,也在国外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 的重要使者。
意境
诗人借助明月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思 念之情,同时通过描写海浪、风等元 素,营造出一种空间和时间的辽阔感 ,使诗的意境更加深远。
《望月怀远》的艺术手法和修辞
艺术手法
诗人运用了自然意象和情感意象相结合的手法,通过对比、 烘托等修辞手法,将情感融入到自然景物之中,使诗歌具有 很强的感染力。
修辞
诗人运用了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诗歌的语言更加优美 、流畅。同时,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生 动形象,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望月怀远课件

望月怀远课件
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由望月引起 相思,竟彻夜不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 因,又是相思的见证。所以诗中处处不离 明月,句句不离怀远,把月写得那样柔情, 把情写得那样执着,缠绵而不感伤。
有一句诗,千百年来为人传颂, 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作者介绍
张九龄(678—740) 唐朝人,官至宰相。他七 岁能文,终以诗名。其诗 歌前期辞藻华丽,后期文 风朴素,对唐代诗风的转 变,起了推动的作用。
品诵 味读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望
情人怨遥夜, 月
竟夕起相思。 怀
灭烛怜光满, 远
披衣觉露滋。
张 九

不堪盈手赠,
还寝梦佳期。
分析鉴赏
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分析鉴赏
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分析鉴赏
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Fra bibliotek分析鉴赏
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总结主旨】

《望月怀远》课件

《望月怀远》课件

根据对“月”意象的归类,选出下面对应的诗句。
1. 2. 3. 4. 5. 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 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 代表爱情的美好。 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哲理思考。 ( A B) ( C ) ( D ) ( E ) ( F )
披衣觉露滋”中“灭”、“披”表现了作者夜
不能寐的情景,写出了相思之苦。
• ②想象(内心独白)。“不堪盈手赠,还寝 梦佳期”因为不能将明月赠送给远方的人,所 以想到在梦中与之相会,写出了相思之缠绵。
(3)《望月怀远》是如何扣住“望”和“怀”来 写景抒情的,请结合诗句分析。(4分) • 答案:首联:第一句望月,第二句引发怀远之情。
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远在天涯的人与我 同样望月,思念对方。 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长夜,整个晚上想念亲 人。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的月光,披上衣服觉 得露水渐渐重了。 不能把这满手的月光赠给你,还是回去睡 觉吧,希望与你在梦里相见。
任务一:赏析语言
• (1)“海上生明月”之“生”字,历来为炼字 经典,你认为“生”字用得好在哪里?(3分)

任务二:品评手法
• 颔联:望着这样一个漫长的月夜,不禁心生其“怨”, “怨”更因怀远。 • 颈联:“怜”由怀远而生,因相思难眠,便离家来到月 下。 • 尾联:望月而生暇思,“赠”月不成,还寝求梦,在梦 里与远人相会,传达深切的思念之情。 • 全诗以“望”、“怀”着眼,把“月”和“远”作 为抒情对象。所以诗中处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远, 把月写得那么柔情,把情写得那么沉着,诗的情意是那 么缠绵而不见感伤。
任务三、精读悟诗,小结本诗。 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由望 月引起相思,竟彻夜不眠,月光是 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 诗人通过写主人公的动作表达了主 人公的内心情感。 全诗意境雄浑而又幽清,语言 形象真切,情与景有机地交融在一 起,温婉缠绵,回味无穷。

望月怀远-张九龄PPT课件

望月怀远-张九龄PPT课件

六、牛刀小试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思考: 1、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关城树色催寒近”在炼字方面历来为人称道,请
找出关键字并加以赏析。
.
17
❖ 1、【明确】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 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 而虚度大好时光。
望月怀远
张九龄
.
1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情
感。 2、品味诗歌语言,掌握意境、赏
析、“炼字”题型的答题技巧。
.
2
声律风骨兼备
❖ 1、 盛唐诗歌的声律完备主要是指律诗体裁 的成熟和普及,诗人们已经能娴熟地使用这 一体裁表情达意并且将它发挥到了极致(杜甫 是典型代表)。古体与律诗的截然划分,以及 歌行与绝句的兴盛,都是盛唐诗歌达到高潮 的标志。
首联写仰望明月,相思之情油然而生; 颔联写相思无眠,竟埋怨长夜漫漫; 颈联写夜不能寐,辗转室外,不怕寒露沾衣; 尾联写无法赠与亲人满手月光,想回去在梦中与亲人相聚。
全诗感情表达回环曲折,起伏有致,缠绵悱恻而不伤感, 感情真挚深切,低沉而不绝望,让人感到“佳期”一定会 到来由怀远而苦思,由 苦思而难眠,由难眠而怨长夜的种种连锁 动作过程,充分说明相思之苦,表达诗人 怀远之情。
.
12
4、请赏析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 露滋。
① 诗人爱月灭烛,露凉披衣,翘首久伫, 以寄相思,直到夜露打湿了衣衫。
② 这里运用了动作细节描写 ③ 细节刻画出诗人想念亲人如痴如醉的情
.
18
明确:

望月怀远课件.ppt

望月怀远课件.ppt

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由望月引起 相思,竟彻夜不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 因,又是相思的见证。所以诗中处处不离 明月,句句不离怀远,把月写得那样柔情, 把情写得那样执着,缠绵而不感伤。 全诗意境雄浑而又幽清,语言清新 简练,情与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温婉缠 绵,回味无穷。
886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有一句诗,千百年来为人传颂, 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初读诗歌,理解内容】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月光是如此皎洁,伸出手去,满手皆 是,可是却无法送给对方以表相思,只好回 房就寝,希望在梦中相会。此联构思精巧, 意境幽情,并化用古人诗句,写出了诗人的 怅惘和失意。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有句 “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
二读诗歌,体会感情
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生” 雄浑壮阔的海上明月图 “天涯共此时” 点出空间上的遥隔 千里,又强调时间上的一致。 天涯各一,明月相共 以月为媒,千里相思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2、抓住主要意象,领会诗歌情感。 3、品味诗歌语言,掌握“炼字” 题型的答题技巧。
作者介绍
张九龄(678—740) 唐朝人,官至宰相。他七 岁能文,终以诗名。其诗 歌前期辞藻华丽,后期文 风朴素,对唐代诗风的转 变,起了推动的作用。
【生平补介】 张九龄 是唐代著名的宰相,后受奸相李林甫陷害,于 开元二十五年(七三七)贬为荆州长史。在用人方面 主张任用“智能之士”,注意选择州县官。对安禄山 的反叛野心,也早有觉察,并建议唐玄宗及早诛灭, 但未被采纳。他在执政时敢于谏诤,注意援引一些有 为之人,当时被称为“贤相”。谥号文献。 张九龄 七岁能文,终以诗名。他 的诗,有不少是应制 之作。但一些赠答、写景、抒情的诗篇,感情真挚、 词藻清丽,晚年遭谗言被贬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 首,风格转向 朴实而且遒劲寄兴讽喻 , 与陈子昂的 《感遇》诗相近, 对扭转初唐以来形式主义诗风有所 贡献。后人评论唐诗的转变,多以陈、张并称。清朝 人士刘熙载在《艺概· 诗概》中说道:陈子昂、张九龄 “独能超出一格,为李、杜开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华如此美好,光彩照人,诗人不 由得吹灭,披衣踱出房间,凝神望月, 而这一轮明月啊,竟是如此撩人思绪, 诗人不禁久久伫立,直到露水沾湿了衣 服才知夜深。“露滋”形象地写出了诗 人凝神望月而相思难抑的情形。
【初读诗歌,理解内容】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月光是如此皎洁,伸出手去,满手皆 是,可是却无法送给对方以表相思,只好回 房就寝,希望在梦中相会。此联构思精巧, 意境幽情,并化用古人诗句,写出了诗人的 怅惘和失意。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有句 “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南朝陶弘景 《答齐高帝诏问山中何所有》有句“山中何 所有?龄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 君”。
羁旅怀乡诗 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 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 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所谓“羁旅”, 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这 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 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羁旅诗通常表现客居 他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辛苦,对家乡亲人 的思念,以及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期盼与向往。 这些感情是人类亘古相通的,容易引起共鸣, 所以羁旅诗大多浅显易懂。
联中你认为用得最妙的一个字,并解析。
❖怨: ① “怨”是“怨恨,埋怨”的意思。
②多情人怨恨着这漫漫的长夜,对 月相思而彻夜不得入眠。
③这里写出多情人由怀远而苦思, 由苦思而难眠,由难眠而怨长夜的种 种连锁动作过程,充分说明相思之苦, 表达诗人怀远之情。
【总结主旨】
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由望月引起 相思,竟彻夜不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 因,又是相思的见证。所以诗中处处不离 明月,句句不离怀远,把月写得那样柔情, 把情写得那样执着,缠绵而不感伤。
三读诗歌 品味语言
思考: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不堪盈手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不能把可爱的月光赠给远人,那怎么办呢? “梦”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 ⑴月光是如此的柔和恬静,非常可爱,“我”
生发出希望掬一捧月色献给远人的愿望。 ⑵然而皎洁的月光“照之有余晖,揽之不盈
相思之苦,怀远之情 长夜漫漫,彻夜难眠
二读诗歌,体会感情
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爱月灭烛,露凉披衣,细节刻
画出诗人想念亲人如痴如醉的情态。 同时巧妙点出时间的推移。
独自对月,仰望凝思 月已西沉,天将佛晓
二读诗歌,体会感情
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 余辉,揽之不盈手。”
如天”即是他的作品)的《寒塘》: ❖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 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 ③“折柳送别”,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P23)。
❖ ④“杜鹃啼血”,如李白的《宣城见杜鹃 花》:
❖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
❖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 又如温庭筠的《碧涧驿晓思》:
自然浑成,意境雄浑壮阔,景象中 包含诗人博大宽广的胸襟。
【初读诗歌,理解内容】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三四两句,以“怨”字为中心, 以“竟夕”呼应“遥夜”,上承开 头两句。终夜相思不能入睡,于是 灭烛披衣,步出门庭,这皎洁的明 月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更难以入 睡。
【初读诗歌,理解内容】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 又如高适的《除夜作》:
❖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 3.留心四种意象 ❖ 羁旅诗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意象有:
❖ ①“望月怀远”,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又如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 ②“鸿雁传书”,如韦应物的《闻雁》: ❖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 又如赵嘏(gǔ)(“独上江楼思渺然, 月光如水水
三读诗歌 品味语言
思考: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中 的“竟夕”是何意? 明确: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 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 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就会觉 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这 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 “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 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
❖ 香灯伴残梦,楚国在天涯。
❖ 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
❖ 其他像“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其 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庄生 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都是此类代
❖ 4.注意两种手法
❖ 羁旅诗除了使用惯常的“借景抒情”、“虚 实结合”、“渲染”等表达技巧外,有两种 特殊的表现手法:
深切的思念之情
梦中相见,戛然而止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三读诗歌 品味语言
思考: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乃 千古名句,它好在哪里?“生”字好在哪里?
明确:“海上生明月” 看起来平淡无奇,不加修饰,脱口而出,却以大海 那边升起一轮明月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的天地,营造出雄浑阔大的意境; “生”在此可诠释为“生出”. 今夜的水月以大海为媒介,“合则生”.月共 潮生之后,月便具有了生命, “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 生命.”自此江月便相伴相随,形影不离,尽性展示海上明月的美和情趣.这一 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 “天涯共此时” 由景入情,转入“怀远”。一个“共”字使句子具有两 层含义: 一是诗人与远在天涯的伊人共此一轮明月; 二是融融月光洒满人间,天下离人此时都在望月怀远。 一下子把自己的怀远之情与天下人共通的怀远之情融合在一起,情景交融, 感情真挚,不仅形成诗歌内容的不确定性,还产生一种含蓄蕴藉之美。
❖ ②侧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却说家人想自 己,令人倍觉凄凉。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 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 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设想 了一幅妻子望月怀远的画面,忆之深,故望 之久,将妻子写得娇美动人,也衬托出诗人 的思之切,爱之深,读来格外动人。另外如 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王维的《九 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都是想象家中的亲 人在思念、谈论自己,从而表达自己的思乡 之情的。
三读诗歌 品味语言
思考: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写我因相 思而彻夜难眠,就披上衣服起身四处寻觅。这时有 何感受呢?“怜”有何意味?“露滋”又有何意味?
明确: ⑴整夜相思不能入睡,怪谁呢?是屋里烛光太耀眼了
吗?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可光线还是那么明 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 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 ⑵“怜”应有怜爱之意。 ⑶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 裳。“滋”指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 滋”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
手”,既然现实中不能与远人相见,那就 回到卧榻上,睡觉吧。 ⑶在梦里也能与远人相会啊。 ⑷表达了深切的思念之情。
整体感知
这首诗抒发了对远方亲人的怀 念之情。月夜独处,最易牵动 对远方之人的思念。诗歌从 “天涯共此时”的明月到“不 堪盈手赠”的明月,以明月作 媒介,寄托了对远人的思念。
高考题型训练:结合全诗,找出颔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文, 感悟《望月怀远》 诗阔大雄浑的艺术境界。 2、扣住“望”和“怀”来写景 抒情的写作特色。 3、比较鉴赏《望月》。
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情感。 2、品味诗歌语言,掌握“炼字”
题型的答题技巧。
作者介绍
张九龄(678—740) 唐朝人,官至宰相。他七 岁能文,终以诗名。其诗 歌前期辞藻华丽,后期文 风朴素,对唐代诗风的转 变,起了推动的作用。
❖ 鉴赏羁旅诗应从以下几点切入: ❖ 1.把握情感类别 ❖ 羁旅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 ❖ 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
乡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
如孟郊的《游子吟》、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P25)等。 ❖ ③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 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如杜甫的 《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 异》等。 ❖ 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如柳中 庸的《征人怨》: ❖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全诗意境雄浑而又幽清,语言清新 简练,情与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温婉缠 绵,回味无穷。
四、比较鉴赏:
望月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盛唐诗人张九龄

《望月怀远》一诗 是历来为人们广泛 传颂的上乘之作,Leabharlann 后 思试与本诗对照,分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有一句诗,千百年来为人传颂, 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 2.挖掘关键信息
❖ 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孤”、 “悲”、“无情”、“怜”、“空”、“独”、 “故园”、“相思”等,这些都是鉴赏的切入 点。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 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 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 夜思家》:
❖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由题目“望月怀远”可 见是借助月亮怀念远人, 表达思念之情。
鉴赏诗歌的方法:
❖一读诗歌,理解内容。 ❖二读诗歌,体会感情。 ❖三读诗歌,品味语言。 ❖四读诗歌,比较鉴赏。
【初读诗歌,理解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