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读书与不求甚解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谈读书
下册第四单元读书鉴赏13短文两篇1.比较阅读这两篇文章,理解、积累文中精辟的语句,理解文章的思路。
2.学习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一、导入新课读书有径。
著名作家刘心武有所谓“狼式读法”,即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目十行,匆匆翻页,颇似“狼吞”;“牛式读法”,即不但细嚼慢咽,而且通过反刍,再加以精磨详研;“猫式读法”,即慎重选择,分清良莠,吸取精华,抛弃糟粕。
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短文两篇》,看看培根和马南邨又教给我们哪些读书方法。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理清思路,把握观点1.《谈读书》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明确: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的。
第一方面(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方面(“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方面(“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2.《谈读书》中说“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这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表达了什么?明确:主要介绍了三种具体的读书方法,即浏览、精读和摘要。
“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运用了比喻论证。
极为生动地说明书经提炼后就容易丧失掉大量的精华,读者能获取的知识、信息、价值就会减少、降低。
3.《不求甚解》一文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明确:批驳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4.《不求甚解》一文分析了陶渊明怎样的读书态度,请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明确: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
含义: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能读懂;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谈读书》和《不求甚解》的教案
《谈读书》和《不求甚解》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谈读书》和《不求甚解》两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 培养学生对阅读的热爱,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和方法,对自己的阅读习惯和方式进行反思和改进。
二、教学内容:1. 《谈读书》:讨论阅读的目的、阅读的方法和阅读的乐趣。
2. 《不求甚解》:探讨阅读的态度、阅读的目的和阅读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谈读书》和《不求甚解》两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和方法,对自己的阅读习惯和方式进行反思和改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观点。
3. 反思法:让学生通过写作和口头表达,对自己的阅读习惯和方式进行反思和改进。
五、教学过程:1. 第一课时:介绍《谈读书》和《不求甚解》两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讲解《谈读书》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 第二课时:讲解《不求甚解》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观点。
3. 第三课时:让学生通过写作和口头表达,对自己的阅读习惯和方式进行反思和改进。
4. 第四课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反思成果,进行交流和讨论。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第五课时: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反思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2. 理解程度:通过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文章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的理解程度。
3. 反思能力:通过学生的写作和口头表达,评估其对自己的阅读习惯和方式的反思能力。
七、课后作业:1. 阅读一篇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运用《谈读书》和《不求甚解》的观点和方法,对自己的阅读过程进行分析和反思。
2. 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观点,以及对阅读的理解和认识。
八、教学资源:1. 课文:《谈读书》和《不求甚解》全文。
九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笔记
九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笔记以下是九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的笔记,包括重要知识点和关键内容。
一、文章主题《谈读书》和《不求甚解》都是谈论读书的文章,其中《谈读书》是一篇随笔,以议论为主,表达作者对读书的看法和感悟;《不求甚解》是一篇杂文,以记叙为主,通过讲述读书的方法和态度,表达作者对读书的理解和思考。
两篇文章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读书的重要性和方法,鼓励人们多读书、读好书。
二、知识点梳理1. 论证方法:《谈读书》中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用“比喻论证”来阐述“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的观点;《不求甚解》则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通过举例对比来阐述作者的观点。
2. 文章结构:《谈读书》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先总述作者对读书的看法,再分别从读书的方法、作用等方面进行论述,最后总结全文;《不求甚解》则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先讲述“不求甚解”的含义,再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其内涵。
3. 语言特点:《谈读书》的语言简洁明了,表达准确;《不求甚解》的语言则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三、关键内容提炼1. 读书的作用:《谈读书》中指出,读书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和思考能力,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不求甚解》则认为,读书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
2. 读书的方法:《谈读书》中提出了多种读书方法,如“略读”、“精读”、“笔记”等;《不求甚解》则强调了“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和方法,即不要过于追求表面的理解,要深入思考。
3. 读书的态度:《谈读书》中强调了读书的自主性和选择性,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进行阅读;《不求甚解》则倡导一种轻松愉悦的读书心态,不要把读书当成一种负担。
四、重点段落分析1. 《谈读书》中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阐述了不同学科的书籍对人的性格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谈读书和不求甚解的论证思路
谈读书和不求甚解的论证思路读书这件事,真的是个令人捧心的活儿,简直就像一场美妙的旅行。
你知道的,有些人读书就像在打酱油,随便翻翻,没心没肺,心里想着的全是别的事,根本不求甚解。
哎,我总觉得,这可真是可惜了那些美好的文字呀。
想想看,那些书里藏着的智慧和情感,就像宝藏一样,等着我们去挖掘。
可偏偏有些人就喜欢做个走马观花的游客,随便看看,拍拍照,过了这一趟,就像没去过一样。
你说,读书要用心,才能体会到那些深刻的道理。
就像吃饭一样,狼吞虎咽的,肚子填饱了,可味道呢?绝对是没感受到啊。
很多书里,其实有很多值得咀嚼的地方,像老母鸡炖的汤,慢慢熬,才香。
那种滋味,非得细细品尝。
反观那些“读书不求甚解”的人,真是太可惜了,他们往往只在表面游荡,偶尔点个赞,心里却什么都没留下。
真有点像在海边捡贝壳,捡了那么多,结果发现,没一个能带走的。
再说了,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增长见识,更多的是为了理解生活。
你想啊,很多时候,书中的故事跟我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比如说,里面的角色,有时候就像我们身边的人一样,或许是那种总喜欢抖机灵的朋友,或者是那种总是追求完美的同事。
如果不去深入琢磨,那些角色的遭遇和经历,怎么能让我们学到什么呢?就像看了一部电影,只看到了画面,完全忽视了背后的意义。
哎,真是大海捞针,捞来捞去,也没捞到什么有用的。
读书的乐趣,真的不是在于速度,谁读得快谁就厉害。
其实读书就像是在调味,慢慢加点盐,加点糖,最后才能调出一锅好汤。
一句话就能打动你,仿佛一下子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可如果只是一味地往前冲,那些珍贵的瞬间全都错过了。
就像吃饭,有的人喜欢慢慢品味,那些食材的鲜美,最后觉得特别满足,而有的人就是随便吃吃,吃完了肚子饱,心里却空空如也。
对我来说,读书的意义在于让我们去思考,去感受,去连接那些看似无关的事物。
你有没有发现,有些书读完后,总能让你反思自己的生活,甚至改变一些观念?这种感觉,就像一阵春风,吹拂过心田,温暖而又柔和。
谈读书不求甚解读后感
谈读书不求甚解读后感读书是一项古老而伟大的活动,它不仅可以带给我们知识和乐趣,还能通过引发思考和触动情感,对我们的内心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然而,对于很多人来说,读书就像是一场漫长的旅行,我们可以选择只停留在某个地方,也可以选择继续前行。
那么,对于读书,我们是否应该追求甚解呢?读书不求甚解,字面上理解就是不追求对书中内容的深入理解。
这样的观点引发了一些争议。
有人认为,读书不求甚解可以让我们更加自由地享受阅读的过程,不必过度纠结于理解每个细节,而可以更加随性地阅读。
这种观点强调了“阅读的自由”,即读书就应该是一种自由而愉悦的体验,而不应该把阅读束缚在对知识的吸收和学习上。
然而,另一些人持有相反的观点。
他们认为,读书应该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行为,每一本书都是一座智慧的宝藏,我们应该尽力去理解其中的精髓。
这种观点将读书视为一种学习的过程,通过深入地理解书中的内容,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见解。
同时,深入理解读书也能够让我们对于世界有更深刻的认识,提升我们的思考能力和见识。
对于我个人而言,我认为读书不仅仅是追求甚解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读书的目的和心态。
如果我们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或者应付考试而读书,那么读书的意义将大大降低。
相反,如果我们对于一本书抱有兴趣并且愿意花时间去理解,不管是阅读速度还是阅读深度都有了更高的保证。
读书不仅仅是阅读文字,更重要的是与作者进行一种心灵的对话。
当我们读一本书时,我们与作者心灵相通,与他们思想的碰撞和交流是读书的最大乐趣。
这种对话不仅仅是指对文字的理解,更是指对作者意图的推导以及与自身经验的关联。
只有通过这种意义上的对话,我们才能真正领悟到读书的力量。
当然,这并不是说一定要通读经典著作或者深入研究每一本书。
读书的重点在于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并找到自己感兴趣或者有倾向性的题材。
通过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优势,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素养。
此外,一个人读书的深度也可以通过与他人交流和分享来得到提升。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1.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进行说理?所选的事例有 什么特点? 2.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达到“活”读书,理解“精 神实质”呢? 3.本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特点?
1.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进行说理?所选的事例有什么特点?
(1)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 从态度上说明
•
十四、信仰,是人们所必须的。什麽也不信的人不会有幸福。——雨果
•
十五、对一个有毅力的人来说,无事不可为。——海伍德
•
十六、有梦者事竟成。——沃特
•
十七、梦想只要能持久,就能成为现实。我们不就是生活在梦想中的吗?——丁尼生
•
十八、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林语堂
一、读一读 狡黯( xiá) 滞碍( zhì) 统chóu( 筹 ) 味同jiáo( 嚼 )蜡
诘难( jié) 阐证(chǎn) zǎo( 藻 )饰 咀嚼( jue )
二、记一记
(1)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吹毛求疵 ) (2)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
字的推求。( 寻章摘句 ) (3)怡情:( 使心情愉快 ) (4)孜孜不倦:( 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
不求 甚解
树靶子 引出处 释新义 援例子 引语录 结上文
驳论
事实论证 引用论证 对比论证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 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 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
»
一、我们因梦想而伟大,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大梦想家:在冬夜的火堆旁,在阴天的雨雾中,梦想着未来。有些人让梦想悄然绝灭,有些人则细心培育维护,直到它安然度过困境,迎来光明和希望,而光明和希望总是降临在那些真心相信梦想一定会成真的人身上。——威尔逊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 求甚解》教案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教案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教案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教案一、指导思想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3.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常识;4.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作为自读课,本文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习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整体上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比较两篇短文的语言特点;着重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在自读中质疑、提问、主动探究;强调学生在比较阅读和拓展学习掌握阅读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三、课前准备1.学生通过各种渠道(网络、图书馆、家庭藏书… …)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名言,两篇短文作者的有关情况。
都是针对学生搜集的情况进行指导或补充。
2.学生将整理后的资料在小组间展示、交流,并进一步补充。
四、学习过程1.导入新课(注:分小组讨论解疑时,有条件的可以利用电脑查询资料,寻求解答。
)(3)进一步研讨──找出文中你认为富有哲理的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老师可引导学生谈对“读史使人明智……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这句话的理解,并模仿这一句式续写几句话。
)过渡:前文重点谈读书的益处,该怎样读书呢?有人说,读书要“咬文嚼字”也有人说应“不求甚解”,你知道“不求甚解”该怎么理解吗?看看马南政邨是怎样理解的。
4.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5.学生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
①“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②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7.拓展训练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③“班门弄斧”辩③“滥竿充数”辩(揭示: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入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语文课件
板块二、走进培根小档案
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 (Francis Bacon, 1561-1626) 英国著名的唯 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 科学的始祖,作家。出身 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 后又学习法律。开创英国 “随笔”这一特有体裁。 著有《随笔》《新工具》 等。
《随笔》共58篇,风格 平易流畅,笔法灵活,语 言警辟。其中很多句子被 人当作名言 。
语文课件
板块三、个性阅读理文思
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认真的读课文, 拿起笔来,把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勾画出来。看看 作者围绕着“读书”做了哪些论述?
关键语句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2、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 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不求甚解》语言平易亲切,娓娓而谈,用语 简约,生动形象。
语文课件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的训 练,已经初步具有了一定的 分 析、理解、审美、筛选信息的 能力。这一时期的学生正处在 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让 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质疑,加 强合作交流,是教师最好的选 择。
语文课件
三、教学理念
1、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 位,强调学生阅读的 自主性和独立性,让 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同时激励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共同进步。
2、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 励每一个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个性的反应。
3、发挥教师的优势,给学生提供一 些未知的知识背景和拓展的 空间,组织好 阅读活动,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课后题及答案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课后题及答案《短文两篇》研讨与练习说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一、你读了近十年书,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已经有了一些认识。
熟读这两篇短文,在关于读书的这些问题上,你有什么进一步的认识?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体验学习这两篇短文,把两篇短文中的精华化为自己的东西。
不妨引导学生各抒己见。
在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上,都值得一谈。
二、揣摩《谈读书》中的下边两段文字,说说它们的观点是什么,又是怎样阐述这些观点的。
1、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
2、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药可医”。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把握《谈读书》一文中的某些观点,以及了解作者是怎样论证观点的。
推而广之,期望学生能掌握或者了解两篇短文的所有观点和证明观点的方法。
1、观点: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
用归纳法证明观点。
先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纳。
2、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用比喻证明观点。
三、《不求甚解》中说:“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然而也有相反的看法:“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
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意思是顺着作者思路,就能把握文意。
对这两种意见,你是怎么看的?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可先介绍有关资料,引导学生充分准备后,才有可能讨论得起来。
叶圣陶先生在《读〈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
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强调阅读就是顺着作者思路,进入作者胸境。
这样甚解可致,原意也不难重逢了。
叶老批评陶渊明“疏狂不可循”,是因为他推崇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阅读理论。
他说过,阅读是通过文字这道桥梁,与作者会面。
“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
”叶老认为,文本意义是确定的,它先于阅读已潜藏在文本之中,就像矿藏埋于地下,苹果核包在苹果里头,只要用适当的方法(工具)取出即可。
九年级语文《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人教实验版知识精讲
九年级语文《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人教实验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二. 重点、难点分析《谈读书》1. 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3. 体会本文论述语言简练的特点。
《不求甚解》1. 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 整理文章的结构提纲。
3. 学习体会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
4.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三. 新课讲解(一)《谈读书》1. 字词:怡情(yí)傅彩(fù)藻饰(shì)矫情(jiǎo)诘难(jié nàn)咀嚼(jué)狡黠(xiá)伦理(lún)味同嚼蜡(jiáo)滞碍(zhìài)睾(gāo)阐证(chǎn)吹毛求疵(cī)2. 作家作品简介: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他的散文对英国乃至全世界影响都很大,作品风格平易流畅,笔法灵活,语言警辟,启人深思。
3. 整体感知:文章层次:第一,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第二,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从“读书使人明智”到结束,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缺陷。
4. 深入剖析:(1)第一层: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互相补充、相辅相成。
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
《谈读书》和《不求甚解》的教案
《谈读书》和《不求甚解》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谈读书》和《不求甚解》两篇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对阅读的看法和态度。
2. 引导学生分析两篇文章的论证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通过对两篇文章的比较阅读,让学生认识到阅读的方法和态度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谈读书》的主要内容:文章阐述了阅读的重要性,提出了阅读的方法和态度,以及阅读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2. 《不求甚解》的主要内容:文章批评了那种只求表面的理解,不求深入探究的阅读方式,强调了阅读要注重理解和思考。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分析两篇文章的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章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比较阅读法:通过对两篇文章的比较阅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提问法:教师针对文章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谈读书》和《不求甚解》两篇文章的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篇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 比较阅读: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4. 分析讨论:教师针对文章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提问环节的积极参与情况,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
3. 阅读理解测试:设计一份阅读理解测试题,评估学生对两篇文章主要观点的理解。
七、教学资源:1. 两篇文章的文本材料。
2. 阅读理解测试题。
3. 作文评价标准。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文章背景,自主学习,比较阅读。
九、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情况和理解程度,评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谈读书不求甚解读后感
谈读书不求甚解读后感一、不求甚解的读书方式1.1 了解读书的目的•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
•不求甚解的读书方式是指只阅读书籍的表面内容,而不深入理解书中的细节和主题。
1.2 快速阅读的优势与劣势•快速阅读可以帮助读者迅速了解书籍的大致内容,节省时间。
•然而,快速阅读也容易导致对书籍的理解不够深入,无法得到全面的知识。
二、不求甚解读书的问题2.1 表面理解的局限性•不求甚解的读书方式只关注书籍的表面内容,无法深入理解书中的细节和主题。
•这种读书方式容易导致对知识的一知半解,无法真正掌握书籍的精髓。
2.2 缺乏思考与批判性思维•不求甚解的读书方式往往缺乏对书籍内容的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这种读书方式无法培养读者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缺乏对知识的深入思考和探索。
三、深入阅读的价值3.1 深入理解书籍的内涵•深入阅读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书籍的内涵和主题。
•通过深入阅读,读者可以发现书籍中的细节和隐含的意义,得到更全面的知识和思想启发。
3.2 增强批判性思维能力•深入阅读可以培养读者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通过深入阅读,读者可以学会思考和分析书籍中的观点和论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如何进行深入阅读4.1 逐层阅读书籍•首先,进行快速阅读,了解书籍的大致内容和结构。
•然后,逐层深入阅读,重点关注书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证。
4.2 反复阅读和笔记记录•反复阅读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书籍的细节和内涵。
•同时,可以通过记录笔记的方式进行总结和深化对书籍的理解。
五、结语不求甚解的读书方式虽然可以节省时间,但它的局限性也是明显的。
深入阅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籍的内涵,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并得到更全面的知识。
因此,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尽可能采用深入阅读的方式,去发现书籍中的细节和隐含的意义,从而获得更多的收获。
15、《谈读书》《不求甚解》
滞碍 不通畅。 吹毛求疵 这里指细致到琐屑、挑剔的地步。
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 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洁,几乎一句话 就是一个观点。请同学们在理清文章思路 的基础上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谈 读 书
①读书的目的 ②读书的方法 ③读书的作用
1、研读文章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 得之”),理清论证思路。
①先从正面说,用排比的手法指出读书有三种不 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了读书的 好处。 ②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 经验的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③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 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2、研读文章第二层(从“读书时不可存心 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 理清论证思路。
2、作者运用比喻来进行说理。例如“盖天生才干 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来说明 读书对人的天赋的形成的作用。这样写,生动形象、 通俗易懂。 3、作者运用对比说理。正面说了以后,再从反面 来说,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例如,文章开头先 从正面说了读书的目的,接着又从反面说了读书的 三种偏向。又如,文章的最后一个层次,先从正面 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又从个反面说读书可以 弥补性格、精神上的缺陷。
腹有诗书 气自华
意 思 : 读 书 是 有 好 处 的
开 卷 有 益 ( 卷 : 书 本 。
)
培根
学习目标:
1、理解两篇文章的读书观点,提高对 读书目的、方法、作用的认识。 2、理清两篇文章的思路,理解作者的 观点;通过对比阅读,分析两篇文章的论 证方式、方法,揣摩体会两文的语言风格。
简介作者
了解大意。
2、请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谈读书不求甚解的作文
谈读书不求甚解的作文
谈读书不求甚解。
读书这事儿,有时候真的没必要非得抠字眼儿。
你说,一本书
你非得字字句句都搞明白,那得多累啊!
我就喜欢那种轻松自在的读书方式,不求甚解。
翻到哪页看哪页,碰到不懂的就跳过去,何必纠结呢?就像逛菜市场,看到喜欢
的菜就挑一把,不喜欢的就绕过去呗。
当然了,不求甚解也不代表我啥都不管。
只是我觉得,读书就
像交朋友,重要的是感觉对不对,而不是非得深挖人家祖宗十八代。
有时候,一本书读完,心里有个大概的印象,就够了。
再说了,不求甚解也有不求甚解的好处。
这样读书,轻松啊!
不用担心自己跟不上作者的思路,也不用担心错过了什么重要信息。
就像吃火锅,你想吃什么就夹什么,多自在啊!
而且啊,不求甚解还能让你更开放地接收新知识。
有时候,你
可能对某个领域一无所知,但是通过不求甚解地读书,你能快速了
解个大概,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深入研究。
这不比一开始就死抠细节要高效多了吗?
所以啊,读书这事儿,真的没必要非得追求个“甚解”。
轻松自在点,享受阅读的乐趣,才是最重要的。
你说呢?。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谈读书)原文阅读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谈读书)原文阅读不求甚解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实也不尽然。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
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
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
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
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
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
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
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
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
阅读策略:《谈读书》和《不求甚解》教案
阅读策略:《谈读书》和《不求甚解》教案。
1.《谈读书》阅读策略《谈读书》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学校教育中的阅读策略教案。
它的主要策略是让读者先抓住文章的核心主题和结论,再通过阐述细节来理解整个文章的主旨。
同时,在具体实践中,该教案还提供了范文作为参考,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阅读的策略。
这种阅读策略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帮助读者迅速获取文章的重点和主旨,有助于加快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此外,通过该教案可以培养学生对于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然而,《谈读书》也有其缺点。
该教案过于强调文章的主旨和核心,导致学生对于文章的细节没有足够的关注。
这就会导致在阅读某些需要对细节进行理解的文本时,可能无法准确理解。
2.《不求甚解》阅读策略与《谈读书》不同,《不求甚解》是一种强调阅读细节的阅读策略教案。
在这个教案中,读者需要注意并理解文章中的每一个细节,甚至是隐藏的含义。
同时,该教案也提供了一些无奈阅读时候遇到的疑点的解决方法,以供阅读者参考。
这种阅读策略的优点在于阅读者能够对文章的细节进行深入理解,甚至追寻文章可能隐藏的含义,从而提高阅读深度和理解度。
该策略还可以培养学生细致的阅读习惯,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对于他们的学习和思考都有积极的影响。
然而,《不求甚解》策略也存在其弱点。
该教案过于强调细节的理解,可能会导致读者无法有效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核心观点。
此外,在处理某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时,可能会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3.实际运用在实际应用中,阅读策略应该根据不同的阅读场景和需要进行选择和调整。
例如,在阅读科技大文章时,正确的选择是采用《谈读书》策略,先理解文章的核心思想和观点,然后逐渐深入其细节。
而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更适合使用《不求甚解》的阅读策略,深入挖掘文学作品中的细节和语言游戏,理解作家的心理和意图。
阅读策略在阅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选择阅读策略时,需要考虑实际需求和阅读场景,并对不同的策略进行调整和适当的结合。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悟一悟——探究论证方法
• 5.在《谈读书》中我们不仅领悟到许多读 书的好建议,而且还学到许多好的论证方 法。请再次朗读课文,品味下列句子使用 了什么论证方法?对作者观点的表达起到 了什么作用? • 6.《不求甚解》文中作者列举普列汉诺夫 的诸葛亮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 7.两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背一背——积累提高
• 熟读课文中谈论读书的佳句,限定时间, 看谁背诵的多。
• 四、总结梳理、整合提高、内化目标
• 五、达标检测
教学建议
• 一、每个教学环节都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 性,确保训练到位。 • 二、《谈读书》一文,应加强诵读,力求熟读成 诵。课文中名言警句较多,应指导学生摘录下来, 并学会运用。 • 三、《谈读书》的译文有几种版本,除本文外, 较有名的还有水天同、吕同六、何新等人译文, 可找来供学生比较阅读。如果有的学生英文水平 尚好,可以把培根原文拿来,与几种译文对照阅 读。学生可以从理解两篇短文 的观点,掌握其论证方法及如何理解“不求 甚解”是教学重难点。
教法
• 《谈读书》这篇随笔,跟一般的议论文相 比,它重在发表观点,而不是周密论证。 《不求甚解》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 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依据两文的思想内 容和语言特色,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5.短文两篇
《谈读书》是培根《人生随笔》中的一 篇名作。这篇随笔论述的范围很广泛,先 阐述了读书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并阐述了读书和经验的关系——相互补充, 相辅相成。接着阐述了读书的方法,指出 读书要仔细思考,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 本和仅限于文字推求。最后论述了读书能 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教学过程
• 读一读 ——整体感知 • 1.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关于读书,人 们已经发表了大量有益的意见。培根的 《谈读书》的中心话题是什么?围绕这一 话题,文章谈了些什么内容? • 2.《不求甚解》是一篇驳论文,请同学们 说一说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又阐述了 什么主张?
《谈读书》《不求甚解》反思
教学反思
从教十年有余,不得不承认,刚参加工作时的那股激情已经悄无声息地随风而去,还留着的只是一种近乎麻木的责任感,课堂上跟学生的交流也几乎成了一种程序。
也许,就是这个原因,让我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没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上培根《谈读书》这篇课文在导入环节居然用了4分钟,且效果很不理想,因而严重影响了后面的教学环节。
反思过后,我深深意识到,教师必须用自己十分的工作激情去唤起学生十二分的学习兴趣。
其次,教育教学技能极待提高。
教学工作决不是将教参知识转移到黑板的简单过程,它是一门极为复杂的艺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有全方位的技能与技巧,如激趣导入、合理板书、对话交流等等。
教师要在有“内才”的前提下,出色发挥“外才”之功效,这样才真正地让学生易于理解接受,才能体现教育的效果.。
【最新精选】谈读书与不求甚解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指导思想】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3、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常识;4、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想】作为自读课,本文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习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整体上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比较两篇短文的语言特点;着重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在自读中质疑、提问、主动探究;强调学生在比较阅读和拓展学习掌握阅读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课前准备】1、学生通过各种渠道(网络、图书馆、家庭藏书……)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名言,两篇短文作者的有关情况。
都是针对学生搜集的情况进行指导或补充。
2、学生将整理后的资料在小组间展示、交流,并进一步补充。
语音1、狡黠“xiá”不能读成“ jié”2、咀嚼“jǔjué”不能读成“ zuǐjiǎo”3、诘难“nàn”不能读成“nán”4、滞碍“chì”不能读成“zhì”5、死抠“kōu”不能读成“qū”6、豁然“huò”不能读成“ huo”7、相似“sì”不能读成“ shì”8、曲解“qū”不能读成“ qǔ”9、大而无当“ dàng”不能读成“dāng”10、迂腐“yū”不能读成“ yú”◎字形1、怡情:“怡”不能写成“移”。
2、傅彩:“彩”不能写成“采”。
3、策划:“划”不能写成“化”或“画”。
4、蒸馏:“馏”不能写成“溜”。
5、辩论:“辩”不能写成“辨”。
6、辨异:“辨”不能写成“辩”。
7、胸肺:“肺”不能写成“月市”。
8、滥加粗暴:“滥”不能写成“烂”。
9、要诀:“诀”不能写成“决”。
10、独到:“到”不能写成“道”。
◎词语1、藻饰:修饰文辞。
2、狡黠:狡诈。
3、诘难:诘间,为难。
4、滞碍:不通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习题二
• 1.观点: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 • 用归纳法证明观点。先列举六门学科的
作用,最后加以归纳。 • 2.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
陷。 • 用比喻证明观点
课后习题三
• 儒家与道家世界观、人生观不同,读书方法也 不同。道家的读书方法以陶渊明的为主。儒家 对待读书,讲究严谨、精细,其理论以孟子 “以意逆志”为主。叶圣陶先生推崇孟子阅读 理论。叶老认为,文本意义是确定的,它先于 阅读已潜藏在文本之中,只要用适当的方法 (工具)取出即可。由此可见,叶老批评陶渊 明,是儒道两种阅读方法之争,也是阅读理论 中的作者理论与读者理论之争。
解释下列词语
怡情:使心情愉快。 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诘难:诘问,为难。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语词。
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滞碍:不通畅。 吹毛求疵:这里指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要诀: 重要的诀窍。
掌握下列四字短语
高谈阔论 练达之士 大而无当 全神贯注 孜孜不倦 天资聪颖 欺世有术 诸如此类 不求甚解 狂妄自大 咬文嚼字 观其大略 因小失大 豁然贯通 开卷有益
给下列生字注音:
怡( yí )情 统筹(chóu) 藻(zǎo)饰 狡黠( xiá) 诘( jié )难 要诀( jué) 蒸馏( liú ) 劝诫( jiè ) 滞( zhì)碍 吹毛求疵( cī ) 豁( huò)然贯通
咀嚼( jué)
好读书(hào)
嚼
好
味同嚼蜡( jiáo) 读好书(hǎo)
第九段:强调读书要反复阅读
理一理作者“驳论”思路:
1 立靶子:提出对方的论点(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
不求甚解都不好的。)
2-6 反驳:从陶渊明原文出发解释“不求甚解”。
举例证明“不求甚解”的可贵:普列汉诺夫 诸葛亮
7-9 立论:认真读书,不死抠字句,
不因小失大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本文的中心话题“读书”,围绕这一话题, 谈了些什么内容?
①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足以怡情 ——全凭观察得之)
②要讲究读书的方法:(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 ——使能无知而显有知)
③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读史使人明智——皆有特药可医)
句段品味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 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 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 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
2、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用比喻证明观点。
不求甚解
马南邨 cūn
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 、邓子
建、邓云特。笔名马南邨、于遂安、卜无忌 等。福建福州人。1929年考入上海光华大学 政法系。1931年转入上海法政学院经济系, 从事中共地下活动。1934年插班到河南大学 历史系,开始研究中国经济史。1937年出版 《中国救荒史》,引起史学界注意。1961年 在《北京晚报》副刊上以马南邨笔名开辟 “燕山夜话”杂文专栏。又与吴晗、廖沫沙 以“吴南星”笔名在《前线》杂志上开设 《三家村札记》杂文专栏,因面对现实而产 生很大影响。他的作品涉猎很广,杂文独树 一帜,有针砭时弊的批判性,并且把知识、 趣味融于一炉,具有学者杂文的独特魅力。
2、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 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 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 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 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3、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 换言之,有只须读取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 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 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 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整体感知,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第一段:摆出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对的” 第二段:从甚“解不”求的甚意解 思”。的出处入手,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 第三段:全面分析淘渊明的读书态度。 第四段: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 第五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第六段: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 第七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第八段:说明陆象山的语录的意思。
4、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 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 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这几句话从正 面说,读书有三 种不同的目的: 怡情、傅彩和长 才。重点阐述读 书的好处。
这几句话从反面 指出读书中的三种 偏向,并论述读书 和经验的关系:相 互补充、相辅相成。
这几句话主张对 不同的书采用不同 的读法,或选读, 或浏览,或通读, 或精读,有的书可 只读摘要。
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 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 解”。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 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 贯通,了解大意。
讨论:
①“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 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 解”这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诀 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 不易。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 就十分高兴。因为“会意”不易, 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这几句话说明 各种学科的书籍, 阅读后都有塑造 性格的作用。
揣摩文中的这两段文字,说说它们的观点 是什么,又是怎样阐述这些观点的。
1、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 2、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药可医”。
1、观点: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 用归纳法证明观点。先列举六门学科的 作用,最后加以归纳。
《短文两篇》
《
《
不
论
—— ——
求
读
马 甚培 书
南
邨
解根
》
》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 作家。出身官僚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 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 勋爵。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实验雪的防腐 作用而受寒致死。培根的主要建树在哲学 方面。认为“知识就是力量”。因此马克 思称他为“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 祖”。《随笔》是培根在文学方面的主要 著作。此外,培根还写了法律著作、历史 著作 《亨利第七王朝史》、幻想游记《新 大西岛》等。